时间:2022-05-25 23: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业成本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越来越倚重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以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核算方法的选择要适应企业的经营环境。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和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做一浅析。
一、制造成本法的适用性
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法对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绝大比重的中小企业来讲,方法简便,能满足其成本信息需要,该法在我国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1.该法成本核算方法简便。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汇集后再按统一的生产量标准(工时、产量等)分配,成本计算工作简单。适用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特别是成本信息系统不很健全,成本管理要求不高的企业,而我国现有许多中小企业都是这种情况。
2.制造成本法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较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传统的稳定的生产工艺下,机器操作简单,成本核算工作也比较简单,对财会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宽松,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成本会计知识就能够胜任成本核算岗位,因此信息成本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
3.制造成本法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强调了生产过程,非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不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指的是当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这种解释更能强化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更有利于分项管理各项期间费用。
二、制造成本法的弊端
1.在期间费用的分配上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科技的发展导致许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含量及价值的提高,反映到会计上是单位会计期间内的制造费用大增,同时,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直接人工大大减少。制造费用的增大和人工的减少使传统成本分配法下的分配率增大,过大的分配率使得产品工时些微的误差就能导致产品成本的巨大误差;其次,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买方市场逐步形成,许多产品的市价已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同时许多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方式,采用对顾客要求及时做出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产品成本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得以工时或以工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误导管理者错误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成本核算内容的局限性。(1)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投产前费用大增,但是制造成本法将产品研发及设计费用统归为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2)企业的某些特殊资产,例如土地、自然资源、专营权、知识产权等,是被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或不能可靠地加以计量,从而根本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充分的反映。(3)在人工成本的核算中存在下列问题:①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员范围仅限于生产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不包括开发研制、设计等人员;②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工支出内容仅限于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员工招聘、培训等费用支出的受益期间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一次作为期间费用列人损益表,会较大地减少企业当期净收益,导致决策失误。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是将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它引进作业成本核算法,该法弥补了传统的核算方法的许多不足。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1.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了成本范围。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
2.改进了费用分配方法,避免成本信息失真。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对于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
3.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了责任会计。在产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受产量、作业量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驱动外,还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作业成本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其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即以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在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分配上。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通常是在全厂范围内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制造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选取。例如,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以人工工时或人工成本作为分配标准;机器密集的部门以机器小时为分配标准;以耗用原材料为主的部门,则以原材料成本为分配标准,如此等等。可见,传统的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则是按“成本库”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2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方法,在美的、海尔、康佳、宝洁等大公司已经结合企业资源计划或制造资源计划在其内部得到了应用,而在中小企业中应用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观念与认识障碍
中小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及对传统成本的局限性认识不够。由于作业成本法是近十年产生的新的理论方法,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主和经营者不懂作业成本法,有些人虽然了解作业成本法,但对作业成本法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行作业成本法成本太高;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区别不大,不过是多了几个分配标准。这种简单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是没有看到作业成本法的实质和精髓。
2.2科技水平相对不高,技术基础薄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能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的中小企业为数较少,企业整体装备水平仍很落后,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目前在中小企业实施适时制和弹性制系统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
2.3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实施缺乏实现工具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大型企业已经普及,但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为数较少。而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他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环境正常获得。例如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的归集、分类,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计算等。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而我国企业财务软件开发水平低,基本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方面,还未形成采购、生产、和成本管理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更少,而适合作业成本法的财务软件更是少之又少。手段的滞后,对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困难重重。
3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针对上述障碍分析,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
必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实质。作业成本法是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变革,是成本分摊方法科学化的体现,它摒弃了传统的主观武断、简单化的成本分摊方法,采用理性的、细致的、科学的态度分摊成本。确实,作业成本法要比传统成本法消耗更多的费用,但作业成本法需要适当的投资而不是巨大的投资。据有关资料统计,作业成本法的投入相当于中小企业中较大企业(大约500名雇员)销售额的0.1%,较小公司(雇员少于50名)销售额的0.3%,与利润相比,其投入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同样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2加大对技术的投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步的发展壮大,也不断地加大技术投入。《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的颁布实施,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以改善,而中国加入WTO又给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的引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应不断加大。
3.3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
软件具有将复杂方法简单的功能,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作业成本法财务软件,将有助于减轻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工作量,降低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难度。
3.4对作业成本法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实施
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建立成本模型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分析的智能化。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把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ABC和以信息、数据流为目标的ERP相结合。把ABC的概念和方法融入ERP系统中,使公司各有关部门通过ERP系统获得ABC数据。
作业成本系统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成本控制系统,要有效的实施它,必须使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改进作业的意识以及参与管理的意识。同时,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决策支持工具,不仅能为大企业所应用,同样能为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所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维玲.成本企划综述[J].财会月刊,2006,2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发展;作业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85-02
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的是完全成本法。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2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1952年其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作为研究成本会计的杰出理论家,他坚持: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三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解释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表示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主要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会计若要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是应该根据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案例、论文和著作才引起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库伯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全方位的分析。库伯还和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走向应用。
20世纪末,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开始对ABC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许多会计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探讨作业成本法的论文和专著,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和术语,ABC的理论亦日趋完善,并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更促使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早的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是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第六期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随着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生产制造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地批判,而作业成本法则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
3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运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20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作业成本的推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电网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逐渐暴露出固有的弊端,致使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大大降低。本文以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及目前电网企业推行的作业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对ERP下的成本模块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推动和促进电网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以对电网企业在节能降耗、控制成本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0 引言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1 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受到企业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同时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决策的核心之一。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3点提示:
1.1 成本控制中的此消彼长 即对成本代偿性特征的含义加以引伸,成本和收入之间也存在代偿性,低成本可能支持低价格,而有意识的高成本投入则有可能因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维持高价格。收益则随成本、收入的变化而变动。
1.2 电网企业的成本管理领域 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可以扩展到基建、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第一是电网建设的规划设计,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的节约是最直接的节约;第二是严控基建工程造价,从资产的源头控制成本;第三是做好优化调度工作,减少无功电量;第四是做好生产管理,降低管理费用;第五是做好税收策划,争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第六是作好资金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资金成本;第七是做好线损管理,提高有功电量。
1.3 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 重要的是,我们应通过变降低成本为尽量避免成本发生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如TQC则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他成本。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避免思想其实质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其价值链活动中哪些是成本费用的重点,哪些是根本不带来价值,只耗费成本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活动,应该仔细分析和选择,以求降低或消除这些活动的成本。那就是现在推行的作业成本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信息。
2 电网企业推行作业成本的必要性
2.1 电网企业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大多数电网企业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维修车间等)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许多企业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去做得很简单,多数电网企业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
2.2 电网企业所处的管理环境的变化 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电网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电网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工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电网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管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地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网企业的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成本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挑战:第一,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传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成本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电网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善电网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3 作业成本法
3.1 作业成本法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又称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3.2 作业成本法下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选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第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4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4.1 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4.2 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4.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的主要差别在制造费用的分摊。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明显优越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还能提供有哪些是成本费用的重点,哪些是根本不带来价值,只耗费成本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活动。
总之,ABC框架下成本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电网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成本控制中,为管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成本很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块化管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电网企业管理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侯彦温.试论如何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成本控制系统[J].经济师.2004.(5):70-72.
[2]Kim Kyoung J, Han Ingo. Application of 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in activity-based cost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3. (8):73-77.
论文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应用,可行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当代高科技的发展情况而产生的,它是以作业为基础,将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等融为一体,并且能与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方式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产生于国外并在西方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我国的应用不是很普遍。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高科技逐渐采用,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就是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明细动态信息优化企业价值链的一种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第二、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出于作业成本法的这两个目的,要求把作业成本法的贡点放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项作业上,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新思维。
二、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现的每一项作业消耗企业资源、动因、分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法。它建立在两个前提上:(1)作业消耗资源;(2)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成本库中的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粉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上,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从而得出最终的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应用的条件
1.要有积极的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目的在于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所以,有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是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出发点和前提。
2.要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
作业成本计算法要求企业有较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特别是实行所谓的及时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提出了生产过程零缺陷,经营过程零库存的口号。要采用理想的及时生产方式,应不断地实施一系列的改善活动,以消除生产活动中没有价值的工作。及时生产方式的特点就是能迅速地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使交货期准确,从而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
3.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为推行及时生产方式和全面质量管理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各工业化先进国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方案,特别是采取了以电子技术应用为主体特征的电脑自动化等各种技术。正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推动了管理方法、理念和技术的革命。作业成本计算法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四、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足,在国外的一些企业中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所有的企业。关于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过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概括起来,一般认为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具有下列特征的企业:
(一)间接费用较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广泛运用,使得间接费用水平大幅度地上升,如果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二)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如果企业产品种类较多,则间接费用在各种产品中进行分配的情况就较多,为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采用作业成本法。
(三)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一些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复杂,而且经常需对生产设备进行调整,从而要发生一些调整费用。因此,这些调整费用应计入那些进行调整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作业成本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程度不高。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由于没有考虑高技术条件下间接费用较高的实际情况,而仍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因而,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成本。而作业成本法由于考虑了高技术对企业成本计算的影响,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相对准确、可信,因而受到管理层的欢迎。
(五)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时,由于需要进行作业的划分、费用的分配等诸多环节,因而,其计算分配工作较为复杂。而在成本计算工作中采用计算机处理时,则可免去这些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成本计算工作的效牢和准确性。
五、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会计实务界对作业成本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推广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持反对观点的认为,作业成本法虽然对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有所帮助,但所花代价太大,在中国企业不适用。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法,中国的一些领先型企业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法,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第一、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多标准、多步骤的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因此分配制造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制造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以人工工时为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把资源的消耗(成本)作业联系起来,进而把作业和产品联系起来;给顾客最终价值的形成过程(由价值链体现)和通过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相应资源消耗(体现在作业链中),又都纳入贯彻始终的作业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做出最大贡献。
第三、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不论作业成本法自身,还是其所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实践中,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企业、服务行业等正在试行或已经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甚至在中小型企业均有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案例。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制造环境将逐步改善,电脑自动化控制的大中型企业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最终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作业成本法最终也会成为主流。
总之,尽管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在我国企业实践中也尚未完全具备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成果,提高自动化程度,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1 龙丽霞.《试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江西有色金属,2005.2
2 刘希宋,李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物流科技,2005.1
求学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会计的发展趋向,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新技术、新方法、新情况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到冲击
现行成本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已不适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制造费用的分配为例,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即高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低估知识密集型产品成本。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产品决策和成本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倒推成本法应运而生。所谓适时生产是指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零部件或有顾客需求时才生产产品,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好相反。但在采用适时制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法或分步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追溯,无疑得不偿失。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高度自动化,客户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客户特定的、个性化需求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分步法和品种法的使用空间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经济时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我们熟知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之外还有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将无形资产按其价值和规定的期限摊入管理费用,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首先,对于产品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应按其摊销额计入产品成本;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企业形象有影响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特许权、服务品牌等仍采用原来的方法,即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知识资产更新换代较快,因而应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
(二)改进人力资源支出的核算在现行制度中只是把工资薪金、福利费等与人力资源的有关的支出按照人员所属部门的不同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现如今,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其支出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对人力资源支出必须足够重视,那种不分支出性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将是未来成本会计研究的的侧重点之一。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行划分。把与取得当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如工资薪金、福利费、社保费等仍按职工所属部门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于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力资源支出如培训支出等则予以资本化,通过分期摊销的形式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
(三)改进产品成本构成项目1.产品的研发支出应计入产品成本。一直以来,产品的研发支出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研发是直接与产品的生产相关的,其支出也必然应该计入产品的成本。2.增设环保支出成本项目。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和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现实,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入必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成本项目中增设反应环保支出的成本项目,可以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3.增设知识资本摊销成本项目。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与开发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突出。如前所述,将对于产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摊销额计入产品成本,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四)丰富成本核算方法1.引入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兴起和应用与知识经济环境下成本构成内容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业成本法以引发成本的动因即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是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依据。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这种方法是一种符合知识经济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更准确。2.引入资源消耗会计。资源消耗会计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和改进,其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成本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成本会计必须积极地改进和创新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会计人员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只有深入透彻地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才能创造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其次,要借鉴西方先进的方法和理念。改进和创新成本会计工作并不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会计的发展趋向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关键词:电视台;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
作业核算法则更注重于成本的来源,将非直接成本的归属不清等问题建议该方法可以将间接费用依定作业量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进一步有效地控制作业的成本。对于电视台来说,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模式可以有助于电视台内部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优化电视台的资源配置,加强日常运营中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最终实现电视台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战略的最后实现。
一、浅析作业成本法的内涵与来源
作业成本法,又可以称作ABC法。作业成本法指的是在消耗资源时将作业作为主要消耗对象的主体,着重考虑资源动因依据,从而可以科学、合理地把资源成本分配至作业之中,然后以作业动因为依据,把作业成本划分至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之中。对于各级电视台来说,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进一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跟电视台正在使用的大部分业务系统相兼容,而且它的操作原理也十分容易上手,建设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可以一直回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教授埃里克・科勒编著了《会计师词典》一书。科勒教授首次在书中提出了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并做出了初步的定义与相关解释。而后来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斯托布斯教授对“作业会计”、“作业”、“成本”等概念作了非常详实的讨论。该著作在会计的理论研究史上有着相当宝贵的价值。但当时作业成本法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87年至1989年间,库伯在《成本管理》上先后发表的四篇论文均提及了作业成本法,并且与卡普兰共同发表了《正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这也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成本会计改革的进程,深切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
本世纪初,计算机开始大规模的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环节中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比例。受此影响,作业成本法迎来了首次大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成本会计却逐渐体现出其缺点,无法准确核算企业的实际成本。面对这样的情况,卡普兰与同事提出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这项方法的提出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在大量运用作业成本法时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而这种优化修改后的作业成本法模型使得管理人员只需估计每一生产环节的资源需求、产品就可以满足生产管理的要求,节省对员工生产时间的调查等环节。 因为对于每组资源,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需要考虑到的因素较少,并相对简单。
这种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一些技术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此类问题都是在进行员工调查时很难避免的。例如当询问员工各项作业的花费了多少时间,他们所回答的各项作业时间的百分比相加之和一定是100%, 但人不是机器,或多或少一定有被浪费的时间。而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就可以更好地对于此类在复杂真实的作业情况中出现问题进行解决。
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
(一)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执行环节
从本质上来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编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参与式编制过程,故而在执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看,负责执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人员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此外,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且需要注重完成对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优化、改进工作。
(二)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控制环节
一般来说,作业成本法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因素就是控制以及规划,在这其中的预算控制体现出一种类似回归性特征的特点。当预计结果与实际结果在进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的缺陷。之后再采用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缺陷与问题进行改进,从而继续推进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可以顺利进行。而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特点,也就是为了专门的目标的实现而指出提供相应的指导性方向[1]。
目前,对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控制,各级电视台应当将事前控制作为其的重点考虑环节。这里指的是电视台需要确定作业成本预算的具体目标,并针对电视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策略进行量化工作,以将其总结、归纳为可以进行审核、检验以及测量的分段式的目标,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按计划达成目标。对于各级电视台来说,不仅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各式各样的要求,更要同时注重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价值,最终的运营工作目标即是将两者尽量做到可能的最大化。在电视台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以优质的多样化节目最大化满足受众的需要并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其出发点与归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一致还需从受众需求出发,并以此作为促使电视台效益提高的措施与契机。
电视台需要对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的事中控制同给予同样的重视程度。事中控制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对于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一边对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面预算进行改进与完善。这样对于作业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可以更加有效地提供依据,有助于更加彻底地避免造成电视台的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电视台作业成本的降低。
三、作业成本法对电视台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资源被作业消耗、作业被产品对象消耗即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管理原则。由于资源、作业与产品对象间存在连锁关系,因此分析电视台的作业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作业中心内容进行明确划分,并把握作业在资源归集于产品对象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以资源动因作为依据将电视台的资源归集到对应作业中,从而对作业成本进行计算。以作业动因作为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一)明确作业范围及其中心位置。对作业进行划分和确认不仅是对电视台成本进行计算的前提,同时作业也是电视台成本归集的基本单位及中心。由于大量的作业会使得工作量增加,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效率及计算精准度较低,因此,以成本对应效益为原则的作业成本法在电视台预算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该方法通过对电视台的工作流程及其作业链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划分出作业中心,对其下面的作业进行细分,并使计量成本与精准度能够保持平衡,以电视台的经营活动等为依据确定主、次要作业,以实现合理分配成本的目的[2]。
(二)通过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电视台运营中消耗的资源进行归集和分类可以将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其中包括被消耗的具体资源以及其消耗方式等。
电视台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货币、动力及厂房设备等资源。以资源使用情况作为依据将资源成本归集到与电视台作业组织结构相结合的资源库中,从而对资源库的成本分配与其关联作业进行对应。
(三)对电视台的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后能够对资源动因进行确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
各种资源的具体信息都能通过总分类账进行查询,以资源动因作为将资源库成本分配到对应作业的依据,能够有效提高电视台资源的利用率。其中,部分资源可以直接归属到产品对象中并将其纳入产品的成本,还有一部分资源作为单纯被某项特定作业消耗的资源应直接计入与其相关的作业成本中。同时还存在部分具有共同性的资源,在电视台的经营活动中为多项作业服务,此时需要根据合理的资源动因将其分配到合适的作业成本中去。
(四)对作业动因进行选择并将作业中心分配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
由电视台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成本动因进行确定,将作业中心与成本对象间的直接关系作为选择的依据,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突出,同时成本动因应具有一定的易懂性与简单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级电视台开始了转型工作与针对自身的改革工作,这就使得各级电视台开始更多地认识到作业成本法对于电视台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式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固然较为繁杂,但是相较于传统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还是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何一波.关于电视台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2012,(12).
论文摘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对此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业基础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系统的运行还属于鲜有人触及的领域。本文将对成本基础作业会计的理论、计算程序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作业基础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强调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2、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
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
5、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三、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
1、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
2、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
3、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
4、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1)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2)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3)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4)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5)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6)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资源成本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去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步骤三: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汇集了作业成本后,就需要计量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既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依据,还可通过不同时间及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而确定这些作业的效率。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基础。典型的作业动因有如采购订单份数、验收单份数、检验报告数或时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制造周转次数。作业动因应该能解释作业成本为何会上升或降低。
四、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ABC系统设计中充分介入管理者和雇员,使他们熟悉并感觉自己已融人且分享这一系统,从而更乐于实施。
2、局部试行ABC:ABC应该先在简单的工作中试点,那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种试点能表明该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这样运行。成功应用于某一方面后能使人们对ABC的成效看得更为清楚。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关键词:成本 高职院校 核算原理 可行性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因作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高职教育培养(或生产)的是人才,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即整体教育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2]李强,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李娜,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6(5).
很多酒店的成本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成本法上,而相比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刚好弥补了其在成本计算上的不足,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串联起来,通过对企业各种活动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即分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过程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成本库,之后针对各个作业成本库找出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将其归集到资源库中。接下来要找出成本动因,这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中产品消耗成本的思路是不同的,因为成本动因时对从成本累计到形成产品过程的一种追溯,它反映了成本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计算成本动因率将作业库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并加上直接成本,将产品总成本计算出来,作业成本的计算过程结束。这样的流程显示了企业的生产产品所需要的一切成本,它通过作业可以很清晰的反应出来,而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更加详细和具体,由于价值链理论视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而服务的,因此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则更能为企业建立成本竞争优势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北京和平里宾馆的应用
(一)北京和平里宾馆成本核算机制目前宾馆的核算机制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即物耗用品的计算以本期实际出库结合上期出库和本期结余计算得出。这种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过分依赖预算等绝对数值限制成本消耗。宾馆每年会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其执行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经理工资挂钩,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了必须要发生的预算外成本或者预算内成本无法控制在预算水平以下,那么各部门经理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工资、物耗和能耗作为成本的主要构成被严格控制,主要原因是宾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功效挂钩的工资政策,员工数量超过100人,工资保险的支出必然很高,为使其不超过工资预算标准,年初制定的一些福利政策往往延后实施。这样做的结果是短期内虽然降低了成本指出,但是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带着消极的工作态度去工作时,往往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宾馆作为服务业行业直接面对顾客,工作质量的下降直接引起的是投诉率的上升和顾客的流失,反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2)成本管理与宾馆发展策略相脱节。北京和平里宾馆的成本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作为一家经济型酒店,其发展策略是打开市场知名度,提高客房出租率,进而提高市场份额,争取自己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赢得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宾馆在销售和市场开拓方面投入资金,将成本重心转移到营销方面而不仅仅是客房物品的消耗,但是在预算编制时并没有考虑宾馆的发展策略而是严格按照多年来成本格局进行,营销方面的投入几乎没有增长。以2009年为例,宾馆全年的物耗标准为80万元,而营销方面的投入只有3万元,由此可见宾馆的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直接成本的控制上,却与宾馆的经营策略相脱节。
(3)成本管理单纯追求报表结果。宾馆每年年初都会制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和利润两大部分,利润指标的达成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近年来宾馆收入水平逐年上升,加之考核指标设置合理,每年完成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完成利润指标就需要成本管理进行辅助,而成本作为损益表中利润的直接影响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和利润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为了能够完成利润指标,单纯地压低成本耗用量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而不是考虑成本来源,使得成本控制仅仅为了追求报表效果而服务。实际上,很多隐形成本在这种核算机制下被掩盖掉了,如:在旅游淡季,客房出租率下降,尤其是春节期间,客房的出租率甚至可以低到 10%左右,这样的客房空置期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随着总体成本得到控制而并没有被揭示出来,使得成本的计算并不能真实反应宾馆的成本随季节而改变的情况。
(二)北京和平里宾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在酒店业中,由于酒店业不是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因此通常以最终的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服务体现在客房中,客房按照1、2、3、4号楼进行区分,每一栋楼的房型和房价均有所不同,所面向的顾客也不同,因此本文采用以4栋楼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分析。
(2)作业系统设计。首先,应对宾馆的主要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作业成本库。作业的设计要符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并且详略适中,既要反映酒店的实际经营活动与价值创造的联系也要便于计算,否则就没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图1揭示了宾馆的业务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面向客户的管理层主要从事的是营销活动,各个部门之间均有联系可以将它们的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后勤管理层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只有采购和财务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 采购作为后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与营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与财务部门的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可以将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联合在一起看作是采购活动,这样营销活动和采购活动就成为了两个作业成本库。相对工作比较具有独立性的是人事管理,之所以说人事管理具有独立性是因为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酒店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2009年1-12月每月的人员都有变动,从120-134人不等,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京打工的外地员工,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的相关度高相比就比较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通常只有培训合格、通过专业部门体检的员工才可以上岗。人力资源管理与以往人事管理不同的是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各部门员工质量直接相关的部门,其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考察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宾馆对外服务的质量,而对外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宾馆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进而直接影响营业收入的高低,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型酒店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个作业活动定义为作业成本库。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本文将北京和平里宾馆的经营活动分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
表1列示了四大作业成本库,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根据对这四大作业的进一步细分可以得出细分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都有哪些种类,并针对不同作业消耗的资源设计资源库以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在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之前首先要计算直接成本的金额。
(3)作业成本的计算。
一是直接成本的计算。直接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指生产费用发生时,能直接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也就是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直接消耗该部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等。与生产企业不同的是,酒店业的客房可以利用软件计算每间客房所耗用的水、电、燃气等能源费用,而不需要像制造企业那样需要在各条生产线上进行分配,因此能源费用可以看作是直接成本而非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直接成本同样要按照成本动因来归集,在酒店业中,直接成本动因就是每间客房的日常直接消耗,这部分成本与收入的相关度最高,因此将工资、物耗、能耗作为直接成本分别对四个成本对象范围内归集。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成是几个作业的集合,而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则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两种,由于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利用财务数据直观地得出。酒店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物耗用品、员工工资、能源三大部分。
表2中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和平里宾馆2009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每栋楼的实际出库金额+上月结存未使用的物品金额-本月结存未使用的金额作为计算公式将12个月的成本金额相加得出上表中物耗用品的实际支出。工资费用中包括了基本工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由于宾馆的福利费、奖金和提成全部计入工资中一起发放,因此工资项目中福利费没有单独列示,工资中也包括了年终一次性奖金,2009年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数额为94万元。另外,能耗的计算以本期实际耗用量为准即查表所得数额填列,这些数据均为直接消耗,除物耗用品外其他各项目都与现金的流出保持同步。
二是间接成本的计算。基于作业链设计出了四个作业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和其他作业。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四个作业分别消耗哪些资源,建立资源库。所谓的间接费用的分配在这里并不是指无法直接计算出的费用,而是无法直接分配到成本分配对象上的费用。设计作业成本库和建立资源库的目的就是将这些间接费用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再进一步分配到成本对象当中。北京和平里宾馆的作业成本库及资源库的情况如表3:
表3中的所有数据来源于2009年全年财务数据,折旧费用的分配则是按照每个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者而不是部门所有者来分配的,由于酒店的固定资产中有些资产的使用并不是在其所属的本部门中使用,而是在其他部门,如:客房中的部分家具、已淘汰的地毯清洁机等资产一般会在后勤部门中使用,因此在本表中将固定资产的划分按照实际使用者来分配以更为准确的反映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状况。
三是作业动因率的计算。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已归集完毕,已经可以清楚各作业成本库所实施的作业成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作业成本在各个成本对象中进行分配,这个分配的依据就是作业动因率。因此综合各种因素,以及本文将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动因及其作业动因率计算如下:
作业动因率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作业动因总数=作业动因率(单位作业成本)
四是作业成本在成本对象中的分配。计算出作业动因率后需要根据四个成本分配对象在四个作业中所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两者的乘积就是每个成本分配对象对应的作业成本,具体的分
表5列示了通过分析各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动因数量所计算得出的结果:营销作业中四个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成本来自各楼2009年的全年营业收入,与之前计算的作业动因率相乘得出对应的营销管理作业的作业成本;采购作业则是通过财务软件的数据汇总得出各楼2009年的采购次数与其所对应的作业动因率相乘计算得出相应的采购作业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成本的计算则是根据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由于其他作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所依据的作业驱动因素相同,因此也是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其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
五是产品总成本的计算。通过以上的分步计算,可以得知如下的产品总成本,基本公式为:
各产品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在这里的产品总成本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表6中每个成本分配对象的总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来自于表2中各楼的直接成本合计数,间接成本数据则来自于表5中各楼对应的间接成本合计数,二者相加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三、结论
本文以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目标,将作业成本法的工作原理与酒店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别对酒店业的价值链、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尝试利用作业成本法将酒店的成本控制与经营策略相结合,立足于具体案例,使酒店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能够结合整个酒店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出一套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对于其他酒店,甚至是其他行业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超:《加强酒店财务管理之成本控制》,《商业经济》2010
年第9期。
[2]陈世科:《作业成本法核算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范恒君:《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4]郭美芸:《浅谈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5]胥晨慧:《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服务业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3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作用成本法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含义
培养面向管理、生产、建设之类的一线岗位的具备高等技术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使命。在实现这个教学使命的过程中,与培养人才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辅助活动所构成的所有支出,以及资源被用作培养人才后不能另作他用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构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简而言之,机会成本与实支成本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两大主要构成部分。
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特点
直接费用少、共同性费用多、人员成本占的比重多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要求较强协作性,这就要各个部门要互相协调,多方配合。并且,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劳动耗费比较多,人员成本占据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较大比重。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1.教育成本核算作用成本法的主体与项目设置
(1)核算主体
为了确定教育成本的范围,核算教育成本前必须确定核算主体。成本是为了生产或者获得一定的产品的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就这一层面而言,要确定核算主体,要从产品的提供者或者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而具体到高院的教育产品,高职院校是该产品的提供者,因此其也就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主体。
(2)项目设置
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型就是教育成本的项目。提供能够分析、控制教育成本的信息,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使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是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的目的。具体来说,设置时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一,成本项目涉及的内容要全面,一切应该被计入到教育成本的支出费用都要反映在成本项目中;二,设置成本项目要提供便于分析和评价教育成本的数据和资料,这些管理需要的经济信息必须能够体现;三,设置成本项目时,为了在核算成本时更方便的归集、分配费用,要着重对教育费用的经济性内容进行展现;四,便于操作。保持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的支出管理科目相一致,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实践教育成本内容。
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指基于企业经营过程作业化的分区处理,把辅助资源归集对象与作业间接费用,在确认和计量资源动因后,将资源费用归集至作业上。然后确认计量好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归集至顾客或者产品上的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高职院校,就是视学生的教育成本为完全成本,并认定教育对象会消耗作业、作业会消耗资源。使得教育成本发生的是作业,其还是成本的分配对象,单独计算各个作业的配率,并作为其被分配到各种不同教育对象的依据。应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具体如下:
(1)对高职院校的重点作业进行确认
辅助作业和基本作业是高职院校作业的两个主要类型。其中,辅助作业主要包括学校总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比如设施折旧、资产维护等。使主要作业能够正常的运转是辅助作业的主要目的,应该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其成本至不同的基本作业中。而基本作业由每个教学科研单位所发生的科研、教学、院系管理等构成。
(2)将作业耗费的资源费用进行归结
资源动因是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的反映,其为分解资源库价值至各个作业成本库提供依据。确认资源动因需依照以下几个原则:一,如果从发生领域中,某项资源耗费可以被区分为各个作业消耗的,那么直接将其计入到各个作业成本库里;二,如果某项耗费的资源可以直接被确认为是某一特定的产品消耗的,那么要直接把其计入到该特定产品的成本里;三,如果在最初消耗时,某项资源耗费就出现混合耗费的形态,并且有关的会计信息也不足,那么最好择恰当的资源动因将其分配至各个作业里。
(3)建设高职院校的作业中心
作业在高职院校被确认以后,就不能轻易的被变动。集合一系列可以实现某一特定的功能且互相联系的作业,然后归集类似作业后就形成了作业中心。对每类作业成本进行归集,从而使作业成本的计算得以简化是建立作业中心的重要目的。确定作业中心后,要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动因的数量,把汇集的各资源的价值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库里,并累加好已归集至各作业成本库里的作业成本,从而计算作业成本库中的总价值。
(4)对作业成本动因进行确认
消耗作业的直接原因就是作业的成本动因,其是沟通最终产品和作业消耗的中介,也是分配作业中心成本至不同的成本对象的标准。一般的做法是将某一项产出中在所有消耗的作业成本库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作业数量当作其成本动因。
(5)计算出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并按配比分配
把成本汇集至每个作业中心后,将作业动作为依据,由此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具体公式为R=C/A(其中A代表作业动因数量,C代表作业成本,R代表作业动因分配率)。由此在分配作业成本时,分配的依据就是不同产品消耗的作业数量,并最终算出不同产品应该分配到的作业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