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潮课文四年级

观潮课文四年级

时间:2023-05-29 17:4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潮课文四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潮课文四年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式;策略研究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广大小学教师都在讨论的问题。所谓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指教师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出发,在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应确保课堂教学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教育标准,然后进行课堂模式的优化,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效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今后的选择奠定基础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依旧在盲目地以提高学生升学率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学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无心学习,从而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理论能力知识。其次,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面对沉闷的教学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另外,教师无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但由于教师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扼杀,语文学习能力急剧下降。

二、新时期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道理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不断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全面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稳定发展。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对小学四年级语文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本身则扮演好学习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灵活性变通,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景创设教学法,是指教师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和学生心境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得到共鸣,进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我要学、我想学”的情感感染下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小学四年级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才能激发潜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由于《观潮》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的是钱塘江大潮壮丽的一面,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故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视频录像,让学生通过视频录像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三)营造气氛,共同参与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努力打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的。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智力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设计教学任务,建立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平台。第二,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多种高质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给学生提高更全面、有效的知识渠道。第三,营造友爱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老师一个善意而理解的笑容,一句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希望,成为他们爱上语文,学习语文的催化剂,进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

(四)分层教学,整体发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要看到学生之间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认清差异,尊重差异,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做到知人善教,进行分层教学,进而最大程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本节课所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其中重点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应在分层教学中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去实现并掌握。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高效的课堂除了要具备好的开始,精彩的过程,还必须要有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它不仅是一堂课的凝聚,更是对课堂的高度总结。教师只有在课堂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进而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说,一堂成功课堂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还具备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将课堂向外延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故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在语文课堂结束时,选取一些趣味性的案例作为结尾,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

三、结语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追求的永恒主题。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用心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而达到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目的,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尹玲娜.让语文课堂重现生命的色彩――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0年30期

[2]郝志红.如何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年15期

第2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电化教育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钱塘江,可以课上放一段钱塘江潮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浪潮的声音朗读课文,仿佛面临大江,静观潮起潮落,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感悟到作者观潮时的心潮澎湃,满怀敬畏之情。又如《月光曲》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那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贝多芬当时创作这部《月光曲》的来源。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故事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二、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翠鸟的可爱形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型”,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等课文。还有二年级开始学的寓言故事,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小学低段中的拼音教学,教师在指导发音的过程中,若是加上媒体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嘴型与音准,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上课听不清或看不清的盲点。对于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如两拼音、三拼音的连读等,也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拼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规律。

第3篇

一、有感情地读课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文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易模仿,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其次,训练学生形成语感。如果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便可以感受到他的朗读技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难过时低沉地读,兴奋时激昂地读,环境、事情、人物的不同体现在对应的语速缓慢、抑扬顿挫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高超的朗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第三是平时课堂中要有尽量多的“朗读时间”,做到“人人有事做”,达到大多数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确定好阅读课老师的角色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其次是做一个聪明的语文教师,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老师挤出时间干什么?是观察与思考、准备与设计好教学。比如在执教《白鹅》时,若能把鹅的姿态用课件播放出来,结合课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回蓝天的恐龙》时,若能引导学生事先查找《恐龙图鉴》,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培养概括能力

第二学期的“段落训练”是连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所以在第二学段要提高“段落”的实效,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如《长城》一课自然段不多,可按自然段教学;《颐和园》一课则可抓重点词句,如美丽的大公园长廊排五殿万寿山昆明湖美丽的景色;《鸟的天堂》可抓两个重点段教学:一是描写大榕树,二是写鸟飞起时的状态;《爬山虎的脚》可引导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其次,从段落的概括入手,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会并引导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怎么教会学生比较准确归纳出段落大意呢?一是合并段意法。比如《观潮》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壮观景象。《颐和园》一文主要介绍了长廊、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二是揭示学生抓中心句、中心词,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白鹅》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是中心句。而写鹅的吃相一段,“三眼一板”是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并归纳。

再就是扩充题目设问法。如总结写动物的《猫》一课主要写了猫的哪些特点?第一段又围绕着什么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写静物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谁跨越海峡,生命桥是怎么回事?再如写人的文章用三句话设问:谁为什么做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记事的文章可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归纳,对于较长的文章可启发学生用此方法。

四、抓住重点,注意细节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不少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来教便显得很重要了,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则应重点抓住静态的榕树动态分析文章。

有些长文如《巨人的花园》注意细节描写,“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就可以围绕“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启发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思考这个小男孩要告诉巨人什么,从而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名师常会“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方法并优化教学流程上好每一堂阅读课,让每一堂阅读课有鲜味,“色彩纷呈”。怎样优化教学流程呢?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板书、主次分明、不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上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五、做到读写结合

第4篇

一、发挥“白板”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到的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状态下阅读。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到山中访问他特殊的好友,让人们随着作者的步伐领略了老桥、鸟儿、山泉等分风姿,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传递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独特情感。课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全文语言清新美好,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拟人形象生动,排比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宜读不宜研。为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选样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古桥的德高望重,树林的静谧、雷阵雨的来势汹汹……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凝结其中热爱大自然的情节。白板一点,教师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到达文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影音图文,扩大课堂信息量

现代课堂要求把更多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运用白板的课堂能把文图声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电脑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由单一“灌输”转为双向的“互动”。师生在其中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投入广阔的学习空间,从生动鲜活的生活中观察、思考和感悟课文的内涵,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

三、融合视听声情,提高学生求知欲

电子白板具有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资源库储存、互联网连接等特殊应用功能,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更便于演示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放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参与交互,使师生产生了亲近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巨人没有回来之前,花园里不同季节的美丽图片……最后,定格在狂风大作的冬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伴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接触视听材料,理解了课文,仿效录音,绘声绘色地朗读,兴趣更浓。注意力集中,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妙用旋转遮罩,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价值提升是一堂课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接形象,使学生理解深、领会快、记忆牢。利用电子白板上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像在传统黑板上那样书写勾画,还可以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案,实现积极的互动,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随时补充调用,更适合多样化、创造性教学需要,又快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在每节精读课文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师将难写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也节约了教师再次书写的时间,让课堂更加高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我请学生分析巨人这个人物形象,采用聚光灯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锁定巨人这个人物形象。同时,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证据来解释他对巨人的理解。教学中,学生利用电子白板拖放文中的任何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的,其中有些单元主题是围绕游记内容来安排的,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自然奇观”、第五组“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自然景观”。游记类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游记类课文文质兼美、结构清晰,是学生阅读、教师指导习作的佳作。然而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游记类课文的单元整组教学却存在着缺单元核心目标统领、游记类课文学习与单元习作割裂、游记类课文教学年段序列模糊等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的教学呢?笔者对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究,实施了“三步推进,读写联动”的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的教学策略。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 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如:开展以介绍“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小学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交流,还有自己的观察,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姐。每单元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揭示学习要求,每单元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9篇)。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识字写字表,课后练习题,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

“学习链接”,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每个语文百花园由4-5个栏目组成(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等)。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3、个人研究分析:

本册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它他依次是:多彩的童年、神奇的自然景观、成长的足迹、人与自然、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三、教学教研目标:

1、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认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友情的可贵,受到意志品质的思想品德教育。

2、教研目标:

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学习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字19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教研目标: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2、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5、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具体设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六、具体时间安排:

1、教学活动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1、绿叶的梦

2、芦叶船

3、一只贝

4*、快乐暑假

语文百花园一

2

2

2

1

4

1-3

第二单元

5、古诗三首

6、观潮

7、火烧云

8*、四秀童话

语文百花园二

3

2

2

1

2

4-5

第三单元

9、满山的灯笼火把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11、成长

12*、球五贝利

语文百花园三

2

2

2

1

2

7-8

第四单元、期中考试

13、麻省

14、让它他自由生息

15、蒲公英的梦

16*、台湾蝴蝶甲天下

语文百花园四

期中考试

2

2

2

1

2

9-10

第五单元

17、小草之歌

18、争吵

19、小泽征尔的判断

20*、皮巧根桥

语文百花园五

2

2

2

1

2

11-12

第六单元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22、地图上的发现

23、新型玻璃

24*、人类的“老师”

语文百花园六

2

2

2

1

2

12-13

第七单元

25、倔强的小

26、小兵张嘎夺枪记

27、

28*、“0”的突破

语文百花园七

2

2

2

1

2

14-15

第八单元

29、重阳节的传说

30、寓言两则

31*、快乐王子(剧本)

32*、牛郎织女

语文百花园八

2

2

1

1

2

15-16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语文百花园八,测试

总复习

期末模拟考试

期末考试

第7篇

一、精心撷选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作为课程资源,无论是进入科学教材,还是进入语文课程,都必须精心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呈现。

1.拓展想象的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科学知识和为人熟知的科学现象为题材,用拟人化手法和儿童化语言,将科学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1]。科学诗由于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受到《科学》教材编者的青睐,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科学》教材)的部分单元以充满稚气的科学诗为导言,童趣横生,富于想象力。如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首页节选如下[2]:

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蚯蚓到冬眠青蛙,

从……到……

世界上亿万生命,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2.趣味性强的科学故事

科学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创造性活动,不只是在物质上,而且是在精神上[3]。历史上每一位科学家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情节,《科学》教材将科学家勇于献身、勤于探索的事迹以小故事形式呈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小故事贴近儿童的语言特点,趣味性强,寓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于文学之中,既便于学生品味故事形态的文学,又接受科学的启迪和感召。如《科学》教材三年级(上)以故事结合图片形式讲述了琴纳和牛痘、居里夫人和镭、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所进行的活动与“曹冲称象”进行比较;《科学》教材四(下)再现了牛顿躺在花园里沉思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珍妮在非洲从事野黑猩猩的研究、科学家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

3.嵌入句中的成语、诗词和歇后语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诞生了许多造诣极高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成语、歇后语,它们有的源于对大自然的描绘,有的则是对大自然物质或运动内在规律的沉思。《科学》教材撷选了许多文学作品供学生鉴赏与思考,如让学生思考“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让学生品味与理解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透过古人惜时诗“一寸光阴一寸金”来理解古人如何用光阴来计时;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引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借助“细嚼慢咽”、“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说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4.融入文本的比喻或拟人句

儿童是课程的要素之一,《科学》教材以生动浅显、充满童稚的语言,以比喻或拟人形式,让儿童贴近自然与生活。如教材让学生理解“请珍惜每一滴水,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编者将水比喻成眼泪,让学生懂得水的重要性与珍惜水的意义。教材以儿童的口气询问儿童是否很喜欢提诸如“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金鱼睡不睡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比喻与拟人的手法,询问学生“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5.充满稚气的学生日记

科学源于观察,日记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日记形式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通过写观察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在无形之中将科学与语文课程相融合。

二、合理配置科学小品文

1.厘清科学小品文的课程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4]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或单元或专题或单篇形式遴选系列科学小品文,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者将《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归入“科技成就”专题之下,这些科学小品文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与文学的融合。

纵观不同版本的小学学段至高中学段的语文教材,科学小品文的撷选从侧重激发学生对科学、自然的兴趣向侧重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熏陶转变,从通过科学小品文进行识字教学到通过科学小品文学习相关科学知识转变,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思想性越来越强,由小学初期的分散设置到初高中的集中专题呈现。通过系统化的科学小品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字、词、句、篇,也接受了科学素养的熏陶。

2.合理组织科学小品文单元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小品文数量毕竟有限,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小品文的融合功能,语文教材需要围绕科学小品文,合理配置写作训练、资料袋等栏目。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编选科普类作品阅读篇目时,安排了与科普类作品阅读密切相关的写作训练,即科幻小说和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另外,教材还可通过课文后的“资料袋”形式为科普类课文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之后增加了“资料袋”栏目,“袋”中装着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的“资料袋”详细介绍了钱塘江秋潮形成的原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的“资料袋”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的情况;《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资料袋”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资料袋则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化石宝库。

3.注意不同学段的科学小品文数量与学科分布的均衡

语文教材的科学小品文需要考虑科学小品文学科分布平衡,不同学段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均衡,力求让不同学段所有学生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接受科学小品文的熏陶。各学段的科学小品文应能基本涵盖不同的科学领域,能渗透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体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要求的渐进性。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为例,对其科学小品文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表1、表2所示)。

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能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建筑、信息等学科,能关注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方法、STS等范畴。但是,由表1可知,小学学段各年级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略嫌不均,如六(上)的科学小品文过少。

初高中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较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的知识性更强,揭示的科学信念、科学精神更为深刻,学科领域涵盖范围也较广,对高科技关注度有所增加,能体现科学素养目标要求的渐进性,学科分布较均衡,但各年级科学小品文分布不均现象较严重,语文教材七(下)的科学小品文过多,语文教材九(上)、九(下)的科学小品文数量过少。

三、大力开发科学小品文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5],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范例。科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但是目前科学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且分属不同的学科,因此,科学小品文的开发迫在眉睫。

1.对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或科学教材进行整理

国内外各版本的小学学段到初高中学段的语文或科学教材有许多科学小品文,如苏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125篇科学小品文,人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近百篇科学小品文。教师可将各版本语文或科学教材的科学小品文进行整合、排列,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库向学生与教师开放,作为语文或科学课堂教学的备用资源,也可以将它们作为课外资源以供学生阅读。

2.整理以非科学小品文形式进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或材料

语文教材中某些课文不是以小品文的形式进入教材,其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但其中许多潜在素材可以为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服务。如课文《听潮》涉及水的动能、势能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涉及比热容知识;《观沧海》涉及运动的相对性知识;《落日的幻觉》涉及光的折射知识;《中国石拱桥》涉及力的平衡知识。这些课文或材料既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发掘其科学内涵,也可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良好素材。

3.深入发掘既有课程资源的科学与文学意韵

科学小品文寓科学理论的严谨于文学表述的情趣之中,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化繁为简,丝丝入扣,而不像一般文学作品讲究语言的对仗与华丽。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品味科学小品文的科学及文学内涵,彰显隐喻,将作者或编者内隐其中的思想观念、科学美、人性美内化而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观念、人生感悟之中,借助“情”“趣”交融的课堂教学,化科学之抽象为形象,变高深乏味为浅显有趣。如,教师可对语文教材中的《颐和园》“慢慢地滑过”的“滑”进行科学解读,也可运用物理学的“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阐释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一段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突出“我”看戏的急切心理。在教《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时,询问学生“日月之行”以什么为参照物,将曹操的英雄豪迈气概与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融为一体。教师也可对科学教材的科学诗《关心天气》进行诗歌接力,告诉学生通过树枝摇晃、湖面泛起波纹等自然现象判断风的有无,向学生描绘风给人类带来的诗情画意,可就科学诗《生命之源――水》,与学生一起讴歌与赞美水给自然留下的杰作,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科学诗格式进行补充续写,可分别从文学与科学的视角解读为什么“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4.鼓励学生从科普著作中撷选素材或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

优秀的科普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如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法布尔的《昆虫记》,现代的科学著作如《你不知道的宇宙大爆炸》、《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黑猩猩在召唤》、《自私的基因》等,这些著作通俗易懂,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中撷选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另外,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如模仿教材的科学诗歌进行写作,就水、声音或力进行科学小论文写作,择其文质兼美者作为课程资源。

四、结语

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文学与科学互泽互惠。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俚语“夸克”给科学家盖尔・曼莫大灵感,科学又为凡尔纳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科学与文学理应相通互融。“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斯诺的忠告言犹在耳,科学与文学的现实疏离仍需课程研究者通过更多的路径予以弥合。

参考文献

[1]谭旭东.21世纪的中国需要科学诗..

[2] 郝京华主编.科学(三年级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第8篇

一、朗读课的合理安排

因被大量 “考试内容”挤占,使得阅读课时间很有限,课时也很少。通常情况下一个教学课40分钟,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形而上学,如同“轻舟泛水”,且又“舟过无痕”。大多只是完成象征意义上的朗读而已,其他诸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生连很难将一遍课文完整的读完,教师就“击掌而止”要求学生们停下,马上转入讲解课程内容,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我认为在朗读课程的设计上应增加时间和课时,每节课应至少十分钟到十五分钟,起码能让孩子们通读课文全文,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其中的生词和生字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对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增加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刻。通常每周设计出两节课用于以朗诵和阅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时。让孩子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增强自己的阅读和朗读能力。

二、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旧时叫上学为“读书”,可见“读”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多大。古代私塾教学,就是典型的老夫子教一句,学生们“摇头晃脑”的学一句,通过重复的、疲劳式的教学来达到“通诵文章,知晓道理”的目的。如今现代化教育机制下,我们很多老师还经常采用让学生一起齐声朗读的老模式,这样很多孩子就“随大流”有的甚至“滥竽充数”很难起到朗读效果(这也是我最为反感的朗读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各种朗读方式结合起来,如比较简短的诗词和文章就可以采用某学生单独朗诵,一些短文可以自由朗读(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发声朗读),一些长篇或名著,则应采取默读预习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文体和内容不同,因此应采取的朗读方式也不一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条件下去理解文章,体会词句。

三、语感的练习和培养

培养语感是一个丰富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主要从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

1、深入语境,熏陶语感。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通过优秀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应选择精彩的范读对学生进行示范,这个范读可以是教师、朗诵能力突出的学生、也可以是标准电教版的教学样读。但必须做到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完整,让孩子们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感同身受、反复斟酌,并跟随练习,这样会使他们的语言和发音变得规范、流畅,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在讲解《四季之美》一文时,我制作了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看到了四季美景,听到四季特有的声音,通过这些弥补学生阅读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不足,激活学生情感,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在脑海中形成印象。让他们感受到大地的春之妩媚、夏之艳丽、秋之静美、冬之厚重,受到很形象的语感的熏陶。

2、丰富想象,激发语感。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段,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大潮奔涌而来、咆哮壮阔的壮丽场景,就需要激起学生头脑中丰富的想象。充分利用“表象”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朗读品味,领悟语感。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并加以练习,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另外,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结合的结果,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第9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学生在学习上只是机械地学习,反复地进行记忆、背诵、练习。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是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的开始,如果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勤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呢?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笔者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学习上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小W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印象更加深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采用小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要认识到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小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由于有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对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感受,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他们的感受更加真切,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性更强。

例如:《画》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时,教师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先挂上一副山水画。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做出这样的动作:教师欣赏这幅山水画,并作出赞许的表情。接着,教师走近观察这幅画,并进行倾听。学生们看到教师的动作都感到非常惊奇,想知道教师在做什么。这时,教师站到山水画前,指向山水画,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力都集中到山水画上。教师趁机让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去观察这幅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热情被调动,都开始描述起来。课堂学习的气氛被调到,学生们也都融入到山水画中,在进行新课的讲解时,学生们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再局限于教师平实的语言和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在多媒体环境之下,学生的多个感官被调动,学习热情高涨,能够按照教师的设计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各种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王二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王二小》的电影,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当时的危险情况,感受王二小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同时,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先观看影片,学生们对王二小的印象深刻,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他们在理解上会更加容易,感触更加深刻。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对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也不能完全进行想象,只有亲眼目睹,才能够理解这一奇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潮来之时”的录像,在学生观看之后,进行第二遍播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感受和想象。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12-02

我校以课堂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抓好硬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课堂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良好补充,推动了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全面革新。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

1.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教学活动。变成直观的教学图片、视频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学习了知识,学习得到了延展和深化,简单的XYZ和ABC变成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个不断理解、感悟、提高的过程。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体现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使得教学变成双向,更加丰富、生动。例如,一位教师教《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搜寻了与文章相关的音乐、视频,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们的乐园,营造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的思维是活跃跳动的,学习效率明显比较高,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

经过大量的实际经验可以得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形成了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氛围。

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课堂气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可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一次五年级数学示范课,课堂上有内容讲解的flsh的动画,复杂的角线原理及解答技巧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步骤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讲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这样的案例在我校不是个案,除了数学,随机抽查中,语文、英语、音乐课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明显表现出一个积极学习参与的态度。如语文课《新型玻璃》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可能放几张图片简单介绍下就算了。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讲解时,可事先制作出特种玻璃的特点、种种应用的课件,甚至可以搜索玻璃砸不烂、打不破的视频,让学生目睹屏幕上神奇的新型玻璃,自己思索还有哪些新型玻璃等等。此时,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推广信息教学势在必行。我校最近几年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良好的不断发展阶段,投入了教学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现简单分享如下:

1.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校长应重视并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抓好管理和应用。通过有效的管理、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带来的课堂教学便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管理。我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存放保管的措施,充分保障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学校确立了1名兼职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本校设备的维护管理。学校不能采购以后放任不管,不能搞形式,让信息技术设备沦为摆设。

我校既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也注意教育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努力转变课堂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可针对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集中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使用效果。通过培训,从教学理念上促进学校教师的转变,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学校要引导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灵活多样地确立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使用方式。

视频、音乐、PPT等多媒体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实际分别使用,切忌脱离实际“随大流”,盲目跟风。学校要保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用,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设备运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课改、信息技术运用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但是通过大量的交流和参观学习来看,目前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一种沦为赶时髦的“花架子”倾向。不少学校花费重金采购齐全的各类设备,看似琳琅满目,结果一交流,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种种信息技术设备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这种令人痛惜的现象,根源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脱离了教学实际。高大上要有,接地气也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让教师脱离粉笔、板擦,而是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积极参与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曾经有一个语文教师,课堂板书和课件全部制成PPT,一边播放一边讲,等于简单的将课本翻印到幕布上,没有任何深度和内涵可言,结果导致听课的老师面面相觑,底下议论纷纷。满堂都是PPT,板书和课件没有主题,没有思想,用和没用一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毫无意义。

在教学组织中,既要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也要避免“满堂电灌”,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开始、中间、结束等不同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分配和学生注意力的差异,相应地使用不同的机器设备,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大班教学、小班教学等不同空间特点,按照教学规模、容量、状态的不同要求,灵活多样地使用机器设备组织教育教学。还要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交流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形式。

3.信息技术要立足于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立足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做到精练、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音乐、视频、PPT,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讲解。另外可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例如四年级《观潮》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讲观的是什么潮,潮水什么样子。而我校教师采用了PPT和视频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融入了图片、讲解、音乐、视频的形式,丰富多彩,既讲解了潮水的壮美,又为学生介绍了潮水的原因,还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及其他著名的潮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信息技术的运用,除了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和学习信心以外,还要根据学科特点,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掌握有用的学习信息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