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等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风险评估;定性、半定量;风险事件、概率、后果
Abstract: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put forward a kind of qualitative, semi-quantitativ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The method combines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and current codes,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analogy, the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isk of incident the prob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Risk assessment for design, construction, the owners of all aspects of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ld face losses, and to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 favor of the owners in a more direct, extens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1].
Key words:Risk assessmentQualitativeSemi quantitativeRisk eventProbabilityConsequence
中图分类号:U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桥梁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桥梁作业要点手册》、《概率风险评估》等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桥梁工程风险指标体系。
(1)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分成五级,见下表1.1-1
表1.1-1 概率等级标准
(2)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五级
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1.1-2:
表1.1-2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3)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的各种费用,如下表1.1-3所示。
表1.1-3 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4)、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环境影响是指隧道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破坏或损害、环境污染等,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如表1.1-4所示。
表1.1-4 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5)风险等级标准
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高度、中度和低度。风险等级标准如表1.1-5所示
表1.1-5 风险等级标准
(6)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如表1.1-6所示。
表1.1-6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表
2、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桥梁施工的特点,施工中容易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源主要有:支架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2]。
(1)坍塌:因支架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搭设不规范,造成坍塌,对人身或机械造成伤害或损害的。
(2)高处坠落:在搭设支架时或在支架顶安装模板、钢筋、浇筑砼时进行的高处作业,可能高处坠落而导致人身伤害的。
(3)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及水平崩溅物体造成人身安全伤害的。
(4)机械伤害:机械(砼搅拌机、砼运输车、砼输送泵、吊车等)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械损害的。
(5)触电:用电设备未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保护设备性能失效,移动或照明使用高压,违规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对人身造成伤害或损害的[3]。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见下表2.1-1。
表2.1-1 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
3 风险技术对策
(1)人工高空坠落风险事件施工应对措施
1)高处作业前,应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软底鞋,扎紧袖口,衣着灵便;凡从事2m以上高处作业人员,须定期进行体检,凡不适合高处作业者,均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前,应检查作业点行走和站立处的脚手板、临空处的栏杆或安全网,上、下梯子,确认符合安全规定后,方可进行作业。
3)作业过程中,如遇需搭设脚手板时,应搭设好后再作业。如工作需要临时拆除已搭好的脚手板或安全网,完工后应及时恢复[4]。
4)处作业所用的料具,应用绳索捆扎牢靠,小型料具应装在工具袋内吊运,并摆放在牢靠处,以防坠落伤人,严禁抛掷。
(2)吊装坠落风险事件施工技术措施
1)起吊重物件时,应确认所起吊物件的实际重量,如不明确时,应经操作者或技术人员计算确定[5]。
2)栓挂吊具时,应按物件的重心,确定栓挂吊具的位置;用两支点或交叉起吊时,吊钩处千斤绳、卡环、起重钢丝绳等,均应符合起重作业安全规定。
3)吊具栓挂应牢靠,吊钩应封钩,以防在起吊过程中钢丝绳滑脱;捆扎有棱角或利口的物件时,钢丝绳与物件的接触处,应垫以麻袋、橡胶等物;起吊长、大物件时,应栓溜绳。
(3)起重机具事故风险事件施工应对措施
1)根据起重量和施工安全要求选用千斤顶,使用前应了解其性能和操作方法,经试顶确认良好,方可使用[6]。
2)千斤顶应安放在有足够承载能力而又稳定的地面或建筑物上。上、下接触面之间,应垫以木板或麻袋等防滑材料。
3)千斤顶的放置,应对正被顶物件的中心位置,当同时使用二台以上的千斤顶进行操作时,不得超过允许承载能力的80%,须使各台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被顶工作物中心吻合,以防千斤顶负重后发生倾斜。
4)千斤顶安置好后,应将物件稍微顶起,确认无异常时,方可继续起顶。
(4)风、雨天气风险事件施工技术措施
遇有六级(含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天气,不得进行露天悬空的攀登从事高处作业。不得已需要进行雨天高处作业时,必须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7]。
(5)交通堵塞风险事件施工技术措施
1)要在跨线孔跨墩顶之间满布防护网。
2)小型架梁设备在跨线拖拉过程中,小型构件要安装牢固,避免松动,掉入线路,影响行车安全。
3)龙门吊机走行时,两侧竖架走行应同步,前后误差不得大于30mm。电缆应有人专门收放,以防压断或落入线路,引起事故。
4)原则上架梁经过线路时,要求一次性架设完毕,但确需停止工作时,应拉好缆风绳,安放止轮器,以防被大风吹倒,掉入线路,损坏线路设备,影响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孔祥成, 张宪昌, 杨立辉. 施工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0) :127
[2]于艳伟, 陈朝飞. 人工挖孔桩安全施工措施在生产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8,(25) :176-177
[3]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丁峰,赵健.风险分析在特大桥型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桥梁建设,2005(3):73-76
[5]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等.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6]张永清,冯忠居.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桥梁的安全性[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19(3):52-56
地铁防洪排涝风险识别
风险因素(因子)的识别是风险分析的首要步骤,剖析出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对风险分析工作有决定性的意义[7]。地铁防洪排涝风险因素确定主要是通过调查、分解、讨论、协商、咨询等方法,找出所有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分析和筛除那些影响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简化工作,然后再讨论与研究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地铁防涝风险的存在性明确后,需要对风险影响因子进行拟定。初步分析认为,拟定出的影响因子应能够全面地反映地铁防涝现状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不应只体现出防涝本身所关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工程要素,还应该体现出假设涝患发生后对周边单位、商铺、交通和人的社会影响性等非工程要素。因此,初步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六大影响因子,构成了地铁站点防涝风险等级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中的影响因子域U=(u1,u2,…,u6)。
地铁防洪排涝风险估计
地铁防涝风险影响的因素确定之后,就需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估计,本文采用定量法进行各因素的风险估计,具体包括两部分:⑴估计各影响因子对最终防涝等级评定的贡献,即制定各因子的权系数,这一点是直接面向分析目标的,与站点周边情况无关,但与站点所处的阶段有关;⑵对各因子可能影响程度分等分级,并根据各站点的实际边界条件对各因子进行评分定级,这一过程是面向各站点的,站点情况差异在此得到体现。
地铁防洪排涝风险评价
地铁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价就是在地铁防洪排涝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把各种防洪排涝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幅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地铁发生洪水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城市的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城市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本文采用属性模糊评判模型,对成都地铁2号线西延线各站点进行防洪风险等级评价。
评价等级的划分
防涝风险等级评价体系拟将站点的防涝等级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Ⅰ、Ⅱ、Ⅲ、Ⅳ、Ⅴ等,各等级关系如图2所示。相应地,各影响因子的评分向量也为相对应的5个等级,Ⅰ等为最高风险,Ⅱ等为高风险,Ⅲ等为中等风险,Ⅳ等为低风险,Ⅴ等为最低风险,各因子等级标准如表2所示。
成都地铁2号线西延线各站点风险等级评定
成都地铁2号线西延线为四川省2009年开工重大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西延线始于三环路北侧的成灌客运站,止于郫县的犀浦站,并在犀浦站与成灌铁路换乘,线路长8.8km,共设车站6座,分别为迎宾路站、信息路站、互助站、外语学校站、西区站、红光停车场站,站点布置及具置如图3所示。利用上述方法,首先分析成都地铁2号线西延线各站点的地形、河道、雨水设施、地下水、区域位置等影响站点防涝安全的因素,对照表2给出的影响因子取值,带入属性模糊评判模型进行系统评价,得出各站点施工期及运行期风险评价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从站点防洪排涝风险评价等级计算结果来看,各站点的防涝形势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站点的防涝安全级别介于Ⅲ等与Ⅴ等之间,由于地形、周边河道条件等的差异,互助站、外国语站的防涝等级为Ⅰ~Ⅱ等,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站点的淹没风险是较大的。
地铁站点淹没水深测算
1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中GIS技术的应用
1.1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中GIS的应用GIS技术以自身智能化的特征构建集成性、专业性、综合性且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地学分析模型,改变了传统完全依靠专家进行分析总结才可解决问题的现状。特别对形成机理不相同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中的个体,都可利用GIS技术管理相关信息,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与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统计关系,以此为依据将灾害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以图1为例,其为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工作的主要流程,基于GIS技术下的数字高程分析、属性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对地质灾害风险中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降至最低程度,解决传统分析方法中的难题[2]。
1.2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系统中GIS的应用区划模型系统主要指基于GIS技术下能够评价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或发育程度的应用系统,是研究地质灾害区划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减灾决策的主要工具,在获取、储存与处理空间数据信息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地质灾害区划方面,GIS基础下的应用系统主要由许多个体如危险程度的预测或评价、发展趋势的预测、危险性评价等模型所组成,利用前文所提到的等级概念获取能够反映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的预测结果。以图2为例,其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流程图。从中可分析GIS地质灾害预测分区的主要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并对从其中所获取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具体植入到每个分区模型中,这样就可将地质灾害灾情指数计算出来,最后通过GIS形成地质灾害等级的分区图[3]。
1.3地质灾害区域评价预测与预警中GIS的应用分析基于GIS技术下的地质灾害系统具有监测及预警的功能。在监测信息系统方面,其主要集图像、管理、应用以及数据管理等四个系统于一体,实现对监测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等。在预警系统方面,其以坡体破坏外力如工程累积、雨水影响等为依据,将区域中地质灾害的爆发做出分析,这样便实现区域性的预警预报[4]。如图3所示为预警系统框架图。
2以国内滑坡灾害风险为例分析
1)分析滑坡灾害危险性。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及近年来国内滑坡灾害的发生情况可分析,我国的滑坡灾害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等规律决定其历史危险性,而且在分布特征上主要体现在无活动区、低密度区、中等密度区、高密度区以及特高密度区等五个等级区域。而从滑坡灾害影响因素角度,主要受自然属性如地震烈度等级、降水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断裂构造等方面影响,同时也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因素。在分析地质灾害历史危险性以及影响因素后,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可形成评价区划分布图,根据其中的信息量可推出滑坡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常见的等级划分主要体现在低危险性、中等危险性、高危险性以及极高危险性等四个等级。2)从社会经济易损性角度。由前文可知,对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价过程中既需考虑到自然属性,也需分析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但相比之下,对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分析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难,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各不相同。因此实际分析过程中,需将以往滑坡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作为基础,并对区域中人口结构或建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分布情况与抗灾能力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以区域土地易损性与人口易损性为根据的等级分布图,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低易损性、中等易损性、高易损性以及极高易损性四个等级。3)从滑坡灾害风险角度。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时,若从整体上计算滑坡灾害风险将无法得出合理的结果,因此需按前文所提及的等级概念对风险进行分级。对滑坡灾害风险区划时可利用以往的数据信息以及现有的GIS技术下产生的数据信息为标准,并通过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以及危险性的等级,具体划分为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以及高风险区等四个等级[5]。
3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分析与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的必然手段。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原理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历史危害性与潜在危害性等。同时还需充分发挥GIS技术在风险分析、风险区划以及风险监测预警方面的优势,以此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作者:张云涛周美珍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六大队
关键词:风电;管理;风险
Abstract: since 2009 July benchmark on-grid wind power pri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asure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ew targets in the wind power development scale, which marks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wind power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in front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company.
Keywords: wind power;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认识发现、有效规避和合理转移公司在获取项目、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和质保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是风电企业迈向成熟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介绍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下简称“W公司”)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措施,以对其他同行提供参考。
1、风险准备
中国风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复杂而激烈的态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的风险尤显重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事件的可能性。W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潜在问题发作以前就标志它们,这样就可以在生命周期中可以适时地计划和启用风险处理活动。
1.1 风险管理的组成
W公司的风险管理如图表1所示,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部分。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优先级定义,风险控制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化解和风险监控三部分。
1.2 风险种类
W公司的风险种类通过专家访谈方式根据以往经验列出各类风险进行分类,形成风险分类基本表,如图表1。具体到各个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相关人员针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在图表1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识别。
图表 1风险分类基本表
1.3 定义风险参数
风险参数可用于评估、分类和划分风险的优先级;W公司将风险参数分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两类,见图表2。
图表 2 风险参数定义
1.险管理策略
识别出风险后需要进一步制定风险的应对计划,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风险应对计划在项目的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就做出;当风险发生时根据情况调整相应的策略方法。
1.5 风险管理角色及职责
风险管理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和风险审计小组。项目经理对风险管理工作负全部责任。项目组成员作为项目风险分析组的成员,对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记录,并整理成书面材料。风险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审,确保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符合组织的要求。
2、风险识别
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项目经理召开由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在会议中,项目经理向项目组相关成员介绍项目风险分类方法,并向所有到会人员分发一张项目风险分类表,列出组织建议的风险分类,供风险分析组成员在识别项目风险时使用。会议讨论输出一个初步的项目风险清单,以便将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3、风险分析
W公司主要通过风险核对表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风险分析的依据是“风险识别”出来的“风险清单”。依据“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计算风险的得分,依据以下公式统计风险得分由高到低排列风险项。
公式:风险得分= 发生可能性等级分 * 影响的严重性等级分
4、风险的控制
4.1控制方法
4.1.1风险管理计划
重点是制定一个计划,以处理在排位靠前的高风险项。图表3是W公司风险管理计划的例子:
图表 3W公司前十大风险清单
4.1.2风险的化解
风险的化解主要围绕风险的管理策略展开,包括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和减轻风险等三方面。
避免风险,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利后果很严重,又无其他良好策略减轻风险,则采取主动放弃项目或在现阶段缩小项目范围,或者改变项目目标,或者改变项目技术方案。
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本身面临的损失风险转移给他方承担或者共同承担的策略方法,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市场或商业行为。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他方或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这一风险应对策略多用在风险概率小但后果损失大的项目上。
减轻风险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和处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缩小其后果的不利影响程度。包括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两个方面。风险预防特指在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技术及管理手段、方法,如设备上“备份”的采用,特别在技术设计、质量规划,安全管理角度注意应用。损失抑制则是指在风险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或事故的损失范围、影响面、后果程度的处理方法。风险一旦发生,需要这一积极的减轻风险的应对措施。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应综合考虑,以发挥减轻风险的最大功能。
4.2风险监控
项目从规划、实施到完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项目风险一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项目进展,项目风险也可能变化。因此在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实施中、执行中的项目主动跟踪和实行动态化的风险监控,即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以及根据现场反馈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应调整,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预期的目标。W公司通过周例会机制循环往复的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并不断的识别新的风险并加入到风险管理清单中进行监控。
4.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超前或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校正行动,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
关键字:信用风险管理 客户信用评级法 贷款风险分类法
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同时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因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有很大的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法的现状
从2001年起,我国各商业银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级分类方法,全面引入国际先进的综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评级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级评定的计算机系统,使信用等级分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各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基本上是参照1999年由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对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评定方法。在具体方法上,均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比重一般占70%以上,定性分析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0%;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数法,定性分析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信用评级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财务比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评议指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非定量因素进行分析。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现状
2002年起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一逾两呆”的期限分类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通过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核心是对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还款可能性的把握主要是从财务状况、现金流量、非财务情况和信用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五级分类法的过程中,一些商业银行设计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七大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分别是: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还款保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证偿还的法律责任及其他因素。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尤其是1999年后新增贷款的发放上,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0.2%左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客户信用评级法存在的问题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 评级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不同,使用同一模式的评级标准,显然存在局限性;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一因素对其信用状况的影响可能不同,用固定的权重进行评级也是不合理的。
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
信用评级没有与相应的信用风险度量相结合 企业资信状况的不同和资信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是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被量化的。信用等级发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率水平以及信用等级改变会导致违约率变化来实现的,即AAA级的违约率应该低于AA级,AA级的违约率要低于A级,依次类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的测量、统计,信用评级体系没有与违约率挂钩,信用评级仅应用于客户选择、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不尽合理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人为因素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而信贷人员在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贷款不同的分类结果。更为严重的是,信贷人员有时甚至根据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进行评定,人为地操纵分类结果,例如在其收入与清收不良资产联系的情况下,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的数量就可能人为地增加。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顺序没有合理确定。一些商业银行在执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时,虽然设定了一些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如前文所提到的七大量化指标,但这些因素或者被同等对待,或者由信贷人员的喜恶来决定其先后顺序,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还款能力是决定按时足额偿付最重要的因素,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与客户的关系或客户提供担保品等情况而没有把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尚未建立审慎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 国际通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法一般提取三种准备金:普通呆帐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贷款呆帐准备金不仅与贷款规模的大小相联系,而且与不良贷款的损失程度直接相关。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审慎的呆帐准备金制度,没有根据不同风险级别设置呆帐计提系数计提专项准备金,不能真正按实际风险提供风险补偿。
贷款风险分类没有与特定的违约损失率相结合 贷款的风险程度是通过贷款的违约损失率来衡量的,正常类的违约损失率应低于关注类,关注类的违约损失率应低于次级类,依次类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没有和特定的违约损失率相联系,按贷款分类结果实行差别定价以及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下一年度的授信额度等深层次的风险管理无法开展。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等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银行界面临的迫切任务。
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法的对策
改进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级指标和权重是评级体系发挥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因为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我国企业从1998年起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商业银行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重视不够,可在现有的财务指标分析基础上补充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第二,加大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第三,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进行考察,根据影响企业信用状况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将违约率引入信用评级法中 违约率的取得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信用评级确定被评对象的违约概率,二是通过违约率模型直接测定违约率。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前一种方法更可行。各商业银行可以积累历史数据,通过对以往评级结果的跟踪,把违约数量或金额与这一等级的贷款总数量或总金额进行对比,得出这个等级的违约率,建立起违约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通过同一信用等级的违约率来预测目标企业的违约概率。
改革信用评级法中过于简单的量化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评级法主要是进行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风险揭示不足。诚然,要运用Credit Metrics、CreditRisk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诸多条件还不具备。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模型,例如阿尔特曼的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选择了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的比率,构建了一个线性函数,Z值直接反映客户违约可能性的大小。Z评分模型所选取的财务比率可以从客户的财务数据中得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计算出来的Z值较为明确地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运用这一模型对完善信用评级方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对策
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 加强贷款分类标准的量化。对贷款分类标准中可以量化的因素,例如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评价,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同行业的平均值以及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以此为基础设定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使分类标准更具操作性。对于其他不能直接量化的标准,可以使用加权打分法,根据不同标准对还款可能性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权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设定每一级别的分数。
合理确定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顺序 不同因素对客户偿债的影响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各项标准对还款可能性影响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顺序。取得借款人偿债能力信息的最佳途径是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可将借款人财务状况评价放在第一位;借款人的正常业务经营收入是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都是第二还款来源,可将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评价排在第二位,还款保证情况评价排在第三位;同理,根据其他标准对还款可能性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其次序。
建立审慎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 贷款分类实质上是对贷款内在损失的估计,而计提呆帐准备金是对贷款内在损失的反映。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根据贷款分类结果,在评估各类贷款内在损失程度基础上计提专项准备金。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参考其他国家的计提比例(一般认为,在扣除抵押品价值以后,次级类贷款的准备金至少应计提30%,可疑类至少应计提50%,损失类计提100%),对不同风险级别分别设置呆帐计提比例,使贷款损失准备金可以真正为实际风险提供补偿。
把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与预期损失率挂钩 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要反映贷款的损失率和清偿率,并以之作为银行制定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拨备政策及贷款定价决策的依据。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把贷款分类结果与损失率相联系,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跟踪过去的分类结果,对每一级别的贷款损失情况进行统计,把损失金额与这一级别的贷款总金额对比,得出这一级别的贷款损失率。由于贷款风险分类法在2002年才开始全面推行,所以现阶段要获得不可缺少的大规模的样本,各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参考资料:
1.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4
2.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S],中国人民银行,2001.12颁布
3.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1
4.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5.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手册[M],2002版
关键词: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机械安全 危险源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82-02
1 机械产品的风险分析
机械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前,进行风险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危险识别是分析存在的各种危险,包括使用限值(可能的误用)、时间限值(可能的寿命)、空间限值(安装、人机界面等);确定危险及危险状况,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制造、运输、服役、组装、安装、正常使用、退役、拆卸、处理)进行分析,剖析操作人员与产品的关系,判断可能的误用。
1.1 机械产品的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对进行风险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危险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分析。机械产品及其配套设施或系统中的危险源有:(1)电击伤;(2)机械危险包括能量的意外释放(动能、势能、压力等);(3)过热或过冷的工作环境;(4)电磁和有害射线的辐射;(5)噪声强度过高的环境;(6)激光、电焊弧光等辐射;(7)暴露于无防护设施的操作过程;(8)人员意外暴露在危险环境中;(9)跌落(从工作台、扶梯、塔架等高处跌落);(10)不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计而产生的危险;(11)振动;(12)照明;(13)粉尘与油雾;(14)使用的物质与材料(包括各种材料、产品、废弃物的收集与排放等);(15)火灾或爆炸;(16)综合危险;(17)残余风险。
其中机械危险分为:缠绕、摩擦或磨损带来的危险、挤压、喷射、剪切、稳定性带来的危险、刺伤或刺穿、吸入或卷入、冲击、设备形状带来的危险等。
1.2 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
1.2.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该理论用于验证产品是否有效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接触;是否采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是否有效地限制了能量,防止能量的蓄积;是否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了缓慢地释放能量;是否设置了有效的屏蔽来约束人体与能量隔离。
1.2.2 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指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导致发生事故。该理论用于确认产品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接触导致的危险。
1.2.3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指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是基于控制论中的负反馈概念发展起来的,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预防事故的途径。
2 风险评估
对每种风险或危险状况进行估计。通常用表1来进行风险估计和风险指数。
2.1 风险指数
评定风险及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小风险:
评定,尽可能地定量风险;
风险指数是伤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积,能够定量分析;
风险指数作为反映风险大小的具体指标,也是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指标,因此在评价机械设备安全质量时应用了该指标(见表1)。
风险指数(R)=危险状态的概率/频率(P)×伤害严重程度(S)。
2.2 风险指数的含义
从表2可以看出,应根据机械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等级的措施。
2.3 举例说明
对动力驱动的车床尾部顶尖,防护罩打开时,要求点动且速度不大于20 mm/s,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3,据表2所示R为15,属于较高风险部件。这表明当防护罩打开时,顶尖速度大于20 mm/s,或非点动控制,都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对于主轴,防护装置打开时,不应动作或在点动方式下运动且转速不大于50 r/min,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6,据表2所示R为30,属于高风险部件。
2.4 安全控制电路的等级划分
在机械设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机械设备(或其部件)的危险等级。根据欧洲机械安全标准ENISO 13849-1,危险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危险等级依次增高,等级e为最高。危险等级的划分和确定,通常用S代表伤害程度,F代表面临危险的时间和频率,P代表避免危险的可能性。
3 减少、消除风险的策略
机械安全标准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小风险,使机械产品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1 通过设计采取保护措施
这包括:(1)本质设计措施;(2)通过安全防护装置采取保护;(3)对遗留或不可避免的危险源通过完善使用信息进行保护。
①本质设计措施(即本质安全)。
对高速运动的部件或类似危险源可以通过降低运动部件速度,或改变运动部件的形状、材料进行保护。
②安全防护装置措施。
对不能降低运动速度或材料强度的危险源,在产品上或其周围设立固定式防护、可移式保护罩、联锁保护或其他措施进行保护。
③完善使用信息。
对于无法安装防护的部位、有可能残留危U的部位:
首先,在产品上或其配件上施加:警告标志、标记或警告装置;其次,说明书中描述危险源,提出保护装置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通过随机文件向用户通报遗留风险,告知用户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或提供: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制度;工作许可证系统;附加防护装置的规定和使用;个人的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等。
另外,影响到安全的参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由设计者设定,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此类操作,并增加钥匙或密码由专业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完善制度和机制为重点,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发生,推动全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权力运行“四能管控网络”工作,促进权力运行、岗位职责和廉政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确廉政风险点,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监督制约措施,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形成覆盖各部门、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力求实现权力运行的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预警,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实施步骤
职务犯罪风险点排查与权力运行“四能管控网络”构建工作是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实施范围包括全系统各部门和全体干部,重点是具有行政许可(审批)、稽查执法、检验检测、资源调配等权力的部门及党员干部。
(一)排查风险
一是梳理岗位职责。在规范权力运行风险点排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部门职能配置、履职实际和政策调整,结合工作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部门规范权力运行工作规则、流程情况表和流程图,进一步梳理各岗位职责和职权,各部门填写《部门权力登记表》(表1),于2013年3月31日前报局纪检监察。
二是查找职务犯罪风险点。紧紧围绕工作中的职责和环节,把风险查找延伸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每个人,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政风险”的程序,采取自己找、部门查、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的方法,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尤其针对工作中可能存在自由裁量权的岗位和可能缺乏有效监管制约的重点环节,找准找实,填写部门和个人职务犯罪点自查登记表(表2和表3),部门职务犯罪点自查登记表于2013年3月31日前报局纪检监察。
职务犯罪风险点主要指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思想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干部职工在政治素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制度机制风险主要是指部门在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主要是指干部职工在岗位履职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指行政管理对象或其他人员可能对干部职工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导致干部职工行为失范甚至犯罪的廉政风险。
三是评估风险等级。在查找职务犯罪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产生风险原因,确定职务犯罪风险点、风险表现情形和涉险岗位人员,并综合评估单位和个人廉政风险等级。按照职务犯罪风险对应的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可将风险等级分为三级:
1.A级风险:指发生几率高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腐败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构成犯罪,必须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2.B级风险:指发生几率较高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腐败行为可能造成较为严重损害的风险,可能违的纪律要求或行政法律法规,不仅要受到党纪处分也将可能承担行政责任的风险。
3.C级风险:指发生几率较小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相关行为,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较小经济损失,违的一般性纪律要求,也可能造成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需要进行防范,以防止演化为、渎职等严重违纪和犯罪行为的风险。
四是绘制风险防控流程图。各部门依据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流程图,将每一个流程图的风险等级和图中具体工作环节中查找出来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及相应风险等级进行标绘,形成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流程图,并作必要文字说明。
五是进行排查审核。各部门职务犯罪风险点排查完毕之后,要对本部门职务犯罪风险点排查进行组织审核。
(二)完善机制
一是制定部门防控措施。各部门针对工作职能和岗位风险,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制度等方面制定本部门风险防控措施,建立防控长效机制,重点在建立日常教育机制、动态监控机制和预警防范机制上下功夫,并填写《部门职务犯罪风险防控措施登记表》(附表4),于2013年4月15日前报送局纪检监察。防控措施既要有适合一般情况的对策,又要有针对每个风险岗位的具体办法,对需要综合制定的防控措施,可向局职务犯罪风险点排查防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二是制定个人防控措施。个人针对岗位风险,按照自我防控的要求,提出个人风险防控具体措施,并上交部门备案。
(三)防控管理
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手段,实施分类防控、分级监督,做好预防、监控和处置等管理工作,动态跟踪行政许可(审批)、稽查执法、检验检测等各项权力运行工作的全过程,并实施有效监控和积极处置,从而达到全面有效防范的目的。
一是分类防控。以岗位工作人员自我防控为基础,部门主要负责人承担风险防控主要责任,加强对职能范围内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的防控管理。
二是分级监督。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分管的部门进行监督,对属于A级风险的部门加强监督,对分管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监督。各部门负责人对风险岗位进行监督和群众监督,并落实监督。
三是做好预防。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通过廉政教育、制度管理、办事公开、权力制衡等各项措施,将防控措施内化为日常工作的具体任务,加强风险提示,注重前期预防。
四是有效监控。各部门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制度,加强风险岗位监督。分析研判情况,发现职权运行和工作履职中出现的职务犯罪风险迹象和问题。
五是及时处置。处理和消除风险,视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对违纪违法行为,予以相应追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四)总结提高
一是认真总结。各部门认真总结职务犯罪风险点排查与权力运行“四能管控网络”构建工作,总结归纳工作特点和经验做法,为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山洪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GIS技术;易损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485(2015)12-0041-05
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数据统计,我国山丘区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山溪河流约5万条,其中70%因受降雨、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会发生山洪灾害[1]。由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来势猛、时间短等一系列特点,且其造成的危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影响巨大[2],因此,关于山洪灾害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山洪灾害的研究已经涉及成因、空间分布特征、灾害损失评估、风险评价与制图等各方面[3-11]。风险评估与管理逐渐也成为国际上倡导和推广的减灾防灾有效途径之一[12]。目前,山洪灾情评估工作得到了来自地学工作者、工程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山洪风险评估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7-11]。但是,这些评价工作的对象往往是泥石流、滑坡或单纯的溪河洪水等单一灾种,评价单元基本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缺乏流域系统性、灾害种类完整性,评价指标选择也无可比性[2-6]。其次,目前对大尺度范围上的山洪灾害区划成果,多为如何防治山洪灾害的目的进行的,是一种黑箱模型,未完整给出各山洪沟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等级水平,因而无法准确判断不同区域的山洪风险等级。因此,本文将借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对山洪灾害的定义,将由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统一纳入研究范围[1]。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开展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以期为四川省山洪灾害管理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风险评估的方法,仍借鉴联合国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的乘积。其中危险性是灾害的自然属性,易损性则是灾害的社会属性。风险分析在危险性和经济社会易损性分析的叠加基础上完成。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以及二者叠加基础上的风险分析。最后,在风险分析的结果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区划原则和方法,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对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更进一步的三级分区,形成风险区划图。由于在进行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时,选取的指标较多,各个指标在危险性和易损性大小中的贡献不同,为定量评价各指标在其中的权重,本研究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其基本原理为:首先建立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每一层都有1个或2个评价因素对应上层目标层,根据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3层评价结构体系;然后,根据专家经验针对某一个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打分后即建立判别矩阵。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合目前现有数据情况,本研究选取的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和表2。在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评价时,为了将不同的指标体系组合后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对其等级进行划分,首先根据已有数据的分布区间按照StandardDeviation分类方法,对危险性和易损性水平进行划分,根据实际需要,共划分为5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指标范围见表1和表2。
2.2数据来源
四川省山洪历史灾害资料来自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分区项目调查数据。该数据以小流域为单元,其面积界定为<200km2[1]的小流域共计2471条(近50a来发生过山洪灾害的小流域)。部分县域,小流域单元数据是由国家气象局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四川省内及周边82个站点年雨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数据库;DEM(90m)数据来自SRTM;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岩性数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1∶250万中国数字地质图;基础土壤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1∶100万中国土壤属性数据库。
3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3.1危险性指标体系及评估
根据危险性各评价指标及对各指标数值的综合统计分析,结合专家的经验判断,参与者均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承担相应数据资料分析的专家(共3位),各位专家根据经验判断各级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危险性各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所示。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计算,将各指标危险性分级图转换为栅格格式(见图1(a)至图1(e)),结合上表给出的每个指标所确定的综合权重值,利用ArcGIS的栅格叠加计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灾害危险性图(见图1(f))。具体计算方法为:山洪灾害危险性=0.041×最大24h暴雨极值+0.021×最大24h暴雨极值变差系数+0.207×最大1h暴雨极值+0.105×最大1h时暴雨极值变差系数+0.035×地形坡度+0.04×地形起伏度+0.091×小流域主沟比降+0.19×河网缓冲区+0.071×历史灾害缓冲区。
3.2易损性指标体系及评估危险性
根据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四川省山洪灾害易损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4)。在ArcGIS中,将各指标分级图转换为栅格格式(见图2(a)至图2(c)),结合表4给出每个指标所确定的综合权重值,利用ArcGIS的栅格叠加计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灾害易损性成果图(见图2(d))。具体计算方法即为山洪灾害易损性=0.18×沟道两侧范围人口数量+0.42×沟道两侧范围人口密度+0.18×地均GDP+0.12×人均住房数量+0.06×历史灾害死亡人数+0.04×历史灾害冲毁房屋数。
3.3山洪风险评估
根据山洪风险度R等于危险度H乘以易损度V的定义,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叠加功能,可以计算山洪灾害的风险度图。在处理数据时,首先将危险性分级图和易损性分级图进行归一化取值(0~1)见表5,然后进行栅格相乘计算,即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灾害的风险图,其取值范围为0~1之间。根据山洪灾害风险区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级,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分级图,如图3所示。
3.4山洪风险区划
根据山洪灾害风险分级结果,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一、二级防治分区范围,采用基于空间邻接系数的聚类分析方法,对风险分级结果中的最小单元进行逐级向上合并,根据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区域单元内部相对一致、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分析等山洪灾害区划原则,划分出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单元。以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等级为基础进行最小单元聚类,在ArcGIS中叠加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二级区划(四川省境内)成果,同时根据四川省自然条件和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将四川省境内的西南地区细分为3个三级区(图4所示Ⅰ-8-3,Ⅰ-8-1,Ⅰ-8-2),原二级区划中的藏南地区、藏北地区、秦巴山地区由于面积不大,山洪灾害现状和自然条件比较一致,因此不做进一步划分(如图4所示的Ⅲ-1,Ⅲ-2和I-4)。因此,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共涉及6个区划单元,如图4所示。在完成风险性等级划分图和区划图以后,以各风险区划单元为单位,统计各三级区内风险度等级分布特征。表6为四川省各风险区划单元内风险度等级面积统计,表7为四川省各风险区风险等级比例统计。从表7中可见,四川盆地及周边为山洪灾害中高风险区,为四川省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地区。其它地区山洪灾害风险等级较低,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应以防治措施为主,同时加强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
4结论
(1)整个四川省的山洪灾害风险等级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是山洪灾害的高风险值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四川盆地及周边总面积的近80%,这一区域也是四川省人口、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因此山洪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其次,秦巴山地区是四川省山洪灾害次严重地区,中风险区等级以上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四川省秦巴山地区总面积的18%。其它几个三级区域山洪灾害风险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低风险和较低风险水平,山洪灾害防治应以防治措施为主,同时加强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2)由于山洪灾害的成因机理十分复杂,特别是溪河洪水及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更为复杂,在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估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在深入研究成因机理的基础上进行选取,但限于目前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可获取性限制,本研究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仍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05.(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TheMountainTorrent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NationalPlanningReport[R].Wuhan: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2005.(inChinese))
[2]唐川,师玉娥.城市山洪灾害多目标评估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4):13-21.(TANGChuan,SHIYu-e.Multi-O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MountainTorrentDisasterinUrban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6,25(4):13-21.(inChinese)
[3]石凝.闽江流域灾害性洪水形成机理分析[J].水文,2001,21(3):30-33.(SHINing.FloodingDisas-terMechanismofMinjiangRiverWatershed[J].Hydrol-ogy,2001,21(3):30-33.(inChinese))
[4]谢洪,陈杰,马东涛.2002年6月陕西佛坪山洪灾害成因及特征[J].灾害学,2002,17(4):42-47.(XIEHong,CHENJie,MADong-tao.MountainTorrentDisaster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Foping,ShaanxiProvinceinJune,2002[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2,17(4):42-47.(inChinese))
[5]韦方强,崔鹏,钟敦伦.泥石流预报分类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10-15.(WEIFang-qiang,CUIPeng,ZHONGDun-lun.ClassificationofDebrisFlowForecastandItsPresentSta-tusandDevelopmentinReseach[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4,13(5):10-15.(inChinese))
[6]许有鹏,于瑞宏,马宗伟.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38-644.(XUYou-peng,YURui-hong,MAZong-wei.CauseofFloodDisastersandFloodCharacter-isticSimulationAnalysisof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5):638-644.(inChinese))
[7]张春山,李国俊,张业成,等.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2003,9(2):143-153.(ZHANGChun-shan,LIGuo-jun,ZHANGYe-cheng,etal.Collapse,LandslideandDebrisFlowandGeologicalDisastersRiskAssess-mentofUpstreamoftheYellowRiver[J].JournalofGe-omechanics,2003,9(2):143-153.(inChinese))
[8]赵士鹏.中国山洪灾害的整体特征及其危险度区划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6,5(3):93-99.(ZHAOShi-peng.AnElementaryStudyonWhol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TorrentsDisasterSysteminChinaandItsHazardRegionalization[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1996,5(3):93-99.(inChinese))
[9]钟敦伦,谢洪,韦方强.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J].山地研究,1994,2(2):65-70(ZHONGDun-lun,XIEHong,WEIFang-qiang.HazardRegionalizationofDebrisFlowintheUpstreamofYangtzeRiver[J].JournalofMountainResearch,1994,2(2):65-70(inChinese))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评级 金融债 二级资本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营态势良好,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发行金融债、次级债、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运营资金和资本。本文将对2013―2014年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主体信用评级情况进行分析。
银行间市场受评银行主体评级概况
截至2014年9月10日,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债券且债券尚在存续期的银行(以下简称发债银行或受评银行)共有88家,较上年末增加8家。发债银行涵盖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从2013―2014年1发债银行主体信用等级分布来看, AA-至AAA级之间银行数量分布较为均衡,AA+和AAA级银行数量几乎占据了近50%,A+级银行数量则相对较少(见表1)。
表1 银行间市场发债银行主体信用等级分布情况(单位:家、%)
项 目 AAA AA+ AA AA- A+ 合 计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2014年 2013年
银行数量 26 25 20 18 24 17 23 21 3 6 96 87
占 比 27.08 28.74 20.83 20.69 25.00 19.54 23.96 24.14 3.13 6.90 100 100
注:2014年实际发债银行为88家,其中有8家为双评级;2013年实际发债银行为80家,其中有7家为双评级。本表把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均纳入统计。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开资料整理
在88家发债银行中有8家银行拥有双评级。其中,评级机构2对于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均给出了AAA的主体信用等级;两家评级机构均给予天津银行AA+的主体信用等级;而对于重庆三峡银行,联合资信评定其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正面,中诚信则给出了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的级别。
商业银行主体信用等级迁徙情况
2013年和2014年,分别有19家和16家商业银行主体信用等级(含评级展望)出现调整,分别占期末受评银行总数的23.75%和18.18%(见表2)。近两年受评银行中均没有出现评级下调的情况。不同的是,2013年涉及级别调整的19家银行均为主体信用等级上调一个子级;而2014年的情况是,11家银行主体信用等级上调一个子级,另外5家银行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正面。其中,A+上调至AA-、AA-上调至AA、AA上调至AA+这三档级别调整相对较多,而近两年由AA+上调为AAA的仅有1家(渤海银行),说明评级机构对于AAA主体级别的给予仍较谨慎。在涉及级别调整的银行中,有6家银行的主体级别连续两年得以上调,分别为吉林银行、重庆银行、张家口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德阳银行及乐山银行。
近两年来涉及级别调整的主要为城市商业银行。其中,2013年主要是省级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得到提升,2014年主要是地市级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得到提升,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主体级别则相对保持稳定。从相关评级报告反映的内容来看,各家评级机构调整受评银行主体级别,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受评银行主营业务保持较快发展,品牌价值、财务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二是坚持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宏观经济呈现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基本保持稳定;三是增资的完成使资本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表2 银行间市场受评银行主体信用等级(含评级展望)调整情况(单位:家)
级别迁徙情况 2014年 2013年
AA+至AAA 1 3
AA至AA+ 3 8
AA-至AA 3 5
A+至AA- 4 3
评级展望调整 5 -
合 计 16 19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开资料整理
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信用评级情况
2013年7月25日,天津滨海农商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15亿元的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券,成为全国首只符合二级资本工具合格标准的银行资本债券。此后1年多的时间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已成为商业银行补充二级资本的常规方式。截至2014年9月10日,共有24家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二级资本债券,其中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城商行及5家农村商业银行。
从评级结果来看,对于5家国有商业银行,各评级机构对其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均给出了与主体信用等级相同的级别;对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资信和中诚信给出的债项级别均较主体级别下调一个子级,大公对中信银行二级资本债的评级与其主体级别保持一致,对民生银行二级资本债的评级则较主体级别下调一个子级,而新世纪对于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二级资本债给出的级别均与其主体级别保持一致;对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各家评级机构给出的债项级别均较相应的主体级别下调一个子级。此外,中诚信在对光大银行2014年的跟踪评级过程中,将后者次级债券(偿付顺序与二级资本债相同)信用等级由2013年的AA+调整为AAA,主体信用级别仍维持AAA,这也是2014年唯一一家在保持主体级别不变的基础上,债项级别被调整的银行。
二级资本债券是被中国银监会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所认可的二级资本工具,可以用于补充商业银行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在发行人的其他负债之后,在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之前,除非发行人进入结业、倒闭或清算,投资者不能要求发行人加速偿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二级资本债券设有全额减记条款,这使得二级资本债券具有更强的资本属性和吸收损失的能力,一旦触发全额减记条款,二级资本债券的投资者将面临较大的损失。二级资本债券的信用等级应体现出其资本属性和相应的信用风险。
影响商业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主体信用等级呈现比较明显的向上迁徙特征,这与商业银行整体运营态势良好、综合财务实力整体提升的趋势密切相关。银行业整体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业在国民经济或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必要时获得政府或股东支持的可能性较大;二是通过持续加强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银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三是主营业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务状况持续向好,业务结构的改善推动行业盈利水平得到提高,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资本保持充足水平。
此外,在对商业银行评级过程中,现阶段几个突出的风险点已成为评级机构的关注点:一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前几年巨量信贷投放对资产质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部分地域和行业内的信用风险比较突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将带来相应的减值准备计提增加,这对商业银行利润将形成一定的挤压。二是非标类投资资产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普遍不足。同时,部分银行利用同业业务进行高杠杆扩张,使其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随之上升。三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原本享有的保护性利差水平有所收窄,盈利增幅相应有所放缓,未来银行业盈利增长面临压力。四是近两年金融行业反腐工作的推进,从侧面体现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方面仍存在缺陷,而反腐工作力度的持续加大也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主体级别的迁徙主要取决于其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对各类风险的有效管控、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及盈利的持续增长性。
注:
1.对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评级情况的统计期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全文同。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区域比较分析
0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推进器,也是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整个系统生态功能发挥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与农村稳定及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农业机械化滋生的生态安全与风险预警越来越受重视,更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学者等相关人员的关注焦点[1]。当前,围绕水土资源及农业环境这些系统生态安全与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效,研究方法上涵盖定性和定量,研究尺度上既有宏观分析也有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的微观具体分析,研究视角上既有发展预测也有当前状态分析,研究内容也从改善区域水土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延伸到了对水土资源及农业环境生态安全与风险预警评价及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等更系统和全面的层面[2-4]。从研究成果来看,当前的研究中心以水土资源和农业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的成果居多,风险评价与预警的成果较少;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微观分析的成果较多,进行区域间差异比较的成果比较匮乏;以城市或将农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宏微观研究居多,关于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评价的成果并不多见。而从当前我国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引发的生态风险不管是在经济属性还是发展阶段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农业机械化独立分析更为客观合理。另外,从防范角度来讲,农业机械化生态安全也不容忽视。因此,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针对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评价这片待开发领域进行空间异质性的综合比较分析十分必要。为了探讨各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异质性变化规律,本文首先构建了2015年31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1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风险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和预警等级划分;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差异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相关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警情的实证建议。
1研究设计
1.1设计思路
要对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的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就必须考虑引发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多项影响指标,而各项指标所起作用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结合统计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采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可对多项指标提取公共因子,并以公共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将根据软件算出的各区域指标对应的公共因子得分代入模型即可得到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区域特征大小便可由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来反映。由于各地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不一,为了便于对各地农业机械化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分级预警,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对风险综合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因风险指数为正向指标,指数越大,风险越大,预警级别越高,所以对其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后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1之间,数值越靠近1,风险越大,预警级别越高。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将风险指数采用等距分组分为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5级[5],具体评级表如表1所示。最后,可根据指标的因子载荷量结合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指标进行影响程度的主次分析。
1.2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一般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投入及作业等活动引发的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造成的威胁[6],而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则应来自不同区域在风险反映变量随着空间位置变化时呈现多方面属性差异的综合测度。由于各方面属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每个反映变量所起的重要性程度并不相同,因此首先需要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完整的指标体系构建,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度。当前绝大部分学者构建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多采用分解法,即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将生态系统进行子系统分解,然后对各子系统选用合理的定量指标测度。目前的子系统分解方案主要以“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状态-响应”两种框架为主[7];但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子系统,其与水土资源及农业环境在经济属性和利用特征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且当前农业机械化数据库系统并不完善,因此文章选用的指标体系在基于投入和产出的层面上将其具体表现为“投入-作业状态-生态效应”这样一个动态过程。[8]具体的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结果与分析
2.1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比较分析
根据SPSS综合分析结果(见表2、图2)结合各风险等级的具体分布来看: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2个地区生态风险为巨警等级,所占比重为6.45%;有4个地区生态风险为重警等级,所占比重为12.90%;1个地区为中警等级,所占比重为3.23%;10个地区为轻警等级,所占比重为32.26%;14个地区为无警等级,所占比重为45.16%。虽然从轻警以下的风险等级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面临的生态风险形势还比较乐观,但结合农业发展来看生态风险预警等级较低的地区大部分皆是农业机械化投入较低农业效益不显著的省市,若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与发展,其生态风险等级势必会有所提高。其次,东、西、中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差异仍然比较显著。农业机械化面临较大生态风险的地区以华北地区为主,东北和华东有部分省份;农业机械化面临较小生态风险的地区以西北、西南和青藏地区为主,华中、华北、华东和华南有少数省份。综合来看,各区域间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与地区农业发展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指数最高的前5名分别是:山东、河南、黑龙江、安徽和河北。这些地区大部分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大省,说明当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仍然是引发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主要诱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生态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历来一直领先于西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和中部在当前面临比西部更为严峻的农业机械化生态威胁,这在各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中再次得到了印证。国家对西部地区可以进一步加强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但注意要保障农业机械化生态系统健康的服务功能,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应在减少农业机械化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举措。海南、福建、重庆、贵州和云南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预警等级最低的5个地区。从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些地区农业机械化投入在其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可进一步加强。从各等级的地区分布比重来看,当前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必须对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较严重地区进行风险防治与加强预警;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快机械化条件较劣地区的多项投入,进行与农业生态承载力相匹配的开发与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农业机械化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综合整体,必须促进系统要素的优化配置,尽可能实现“1+1>2”的功效。
2.2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警情和影响因素
结合表1和表2可得到不同地域划分的预警等级分布。根据地域划分来看: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最严重、预警等级为巨警的区域以华北拥有省(市、区)最多,预警等级为重警的区域以华东居多,东北和华北各有1个省份;风险一般、预警等级为中警的区域以西北地区居多;轻警等级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东北和华北各有2个省份;而西北、西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较小,各拥有较多的无警等级。
3结论与讨论
首先,选择了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动态指标体系;接着,结合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指数标准化值的分布和前人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预警等级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最后,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对警情比较严重地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分析。其研究结论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规律,同时可为降低不同地域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等级的政策制定提出提供有效的实证参考。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知:1)根据2015年31个省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结果,各地农业机械化面临的生态风险按从大到小的排名依次是:山东、河南、黑龙江、安徽、河北、江苏、新疆、吉林、湖南、湖北、辽宁、内蒙古、、天津、广东、江西、四川、上海、宁夏、甘肃、广西、浙江、青海、山西、北京、陕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云南。2)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比较显著,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2个地区生态风险为巨警等级,所占比重为6.45%;有4个地区生态风险为重警等级,所占比重为12.90%;1个地区为中警等级,所占比重为3.23%;10个地区为轻警等级,所占比重为32.26%;14个地区为无警等级,所占比重为45.16%。从地域分布来讲,我国青藏、西北、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较小,华北、华东、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形势较严峻。3)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联合收割机数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小型拖拉机数量、农用排灌电动机数量、农用排灌柴油机机数量、粮食人均占有量、机电排灌面积、除涝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农业机械原值、农用大型拖拉机数量、人均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受灾面积及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
当前,东、西、中部在农业机械化生态风险的空间差异与农业机械化投入及农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加快使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呈现加剧趋势,经济发展差距使得区域间社会、环境、人口压力的差距在不断膨胀,从而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加剧,生态系统恢复程度日趋减弱。从长远看,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下一步着力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2]张军以,苏维词,张捷.2000-2009年重庆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趋势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127-140.
[3]刘亚琼,黄英.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38(12):75-80.
[4]谢正峰.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风险”研究比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5):12-18.
[6]李文华,成升魁,梅旭荣,等.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1):56-64.
[7]彭建,吴健生,潘雅婧,等.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7):933-940.
一、 廉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人员素质风险四种类型。
(一)思想道德风险
指银行业从业人员个人因主观原因和外部环境的不良诱惑而可能产生思想道德问题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二)制度机制风险
指金融机构因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够可能导致的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需要,及时完善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造成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工作流程出现漏洞,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和监督力作用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对人、财、物管理等重要事项未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致使权力没有按要求规范公开运行。
(三)岗位职责风险
指银行业从业人员个人因不能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可能导致的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对职责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致使银行所属人员或本人发生违纪违法问题;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失职渎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
(四)人员素质风险
指银行业从业人员个人因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家庭因素影响不正确行使权力可能导致的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因文化素质差异,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念、质量和效率不同。
二、廉政风险的主要聚集区
(一)领导干部岗位
主要存在着权力是否过于集中,行使权力是否超越权限;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是否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各项党内监督制度是否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案件防控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制度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对分管工作是否履职尽责,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造成权力滥用的风险。
(二)信贷岗位
主要存在着客户营销准入、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审查、审议审批、贷款发放、贷款资金支付、贷款核销等各个环节制度是否执行到位;贷前调查是否真实、贷后监管是否走过场;前、后台相互制约机制是否落实;职能部门和人员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是否按流程办理;是否存在履行职责不到位或应行使监督权力而不作为可能导致职权失控的风险。
(三)财会岗位
主要存在着会计流程是否执行到位,是否做到不兼容岗位相分离;坐班主任履行职责是否到位;以及会计记账、复核、授权相互制衡的内控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是否落实同业存放、网银合作业务监督制度;结算业务是否按要求规范操作;财务报账制度执行是否严格;重要资源分配、大额财务费用支出是否履行审议、审批程序;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使用、处置等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印章、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履行职责不到位,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职权失控的风险。
(四)人力资源岗位
组织管理上是否存在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干部管理上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上便利违反规定为本人或者他人谋求利益;机构人员管理上是否存在违反操作程序及组织人事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等情况;薪酬管理、保险统筹、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上是否存在未严格执行国家和总行政策法规制度规定;是否存在履行职责不到位,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职权失控的风险。
三、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途径
(一)做好廉政风险信息的采集工作
1. 通过受理、举报、投诉,开展专项检查、廉政监察、政风行风评议、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反映、案件查处、责任审计、巡视巡查、干部考核、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活动,采取明察暗访、问卷调查、客户回访、员工座谈、与当地检察院、法院、公安、纪委建立工作联络机制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廉政风险信息。
2. 坚持把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导管理层、客户信贷、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三重一大”等重点部位和环节作为廉政风险信息收集的重点,充分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3. 科学确定风险等级。对查找出的各类廉政风险点,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发生频率、权力行使的重要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对潜在廉政风险大,发生问题危害重的,划为A级风险点;对潜在廉政风险较大,发生问题危害较重的,划为B级风险点;对潜在廉政风险较小,发生问题危害较轻的,划为C级风险点。逐一登记,归类汇总,形成《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并根据形势变化和权力项目的增减,对廉政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险等级。
(二)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库
各级行纪检监察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廉政档案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目录的基础上,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库。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定期整理、归类分析,特别要重视对举报问题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剖析案件,全面了解掌握廉政风险信息。建立台账,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系统内的廉政风险信息系统。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分析研判,全面查找风险点,通过揭示高风险的领域、岗位和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重点。
(三)建立日常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1. 前期预防。前期预防是针对风险点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通过绘制风险防范流程图,制作岗位风险警示牌,制定岗位风险防范措施,立足于预防风险和保护干部,注重事前防范。根据权力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C级廉政风险,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人文关怀、风险提示、廉政谈话、函证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单位和个人的自律和防范意识。对B、A等级廉政风险,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建立和实行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干部选用交流、公开承诺、岗位责任、首问首办负责、限时办结、考核评议、廉政档案等制度。通过采取前期预防措施,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主动性和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效性,达到关口前移和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目的。
2. 中期监控。在前期预防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监测(包括述职述廉、民主测评)、举报、网络举报、行政投诉、电子监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政风行风热线、定期自查和专项检查、抽查等手段,构建风险监控网络,避免问题的扩大化、严重化。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对前期预警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及时督察,并将督察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纪委通报。
3. 后期处置。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视情节轻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实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和责令整改等措施,及时纠正失误和偏差,堵塞漏洞,避免廉政风险演化为违纪违法行为。有关单位、部门和个人接到预警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对廉政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书面告知实施预警的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对中期预警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督察,并将督察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纪委和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通报。对违纪违法行为,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党纪、政纪追究,需要法律追究的及时移送司法部门。
关键词: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网络知情人数;影响力强度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其在市场上所占比例也在日益增加,这就突出了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系统性风险,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市场以及机构所组成的系统里,由一个事件,引起的持续损失的可能性,可能会导致系统或者市场发生崩溃,将其扩展到市场监管的范围,是指因为履行不当以及职能设置问题等而导致系统失灵,甚至会造成监管缺失以及丧失社会公信力等一些列问题,最终有可能带来全局性风险,影响到整个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制度建立、职权分配有关。
1 演进模型之网络知情人数
1.1 网络知情人模型的构建
设网络知情人与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关系为f=f(t),这是一个连续可微的函数。通过对Logistic模型的借鉴,可以得出变化率和知情人数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即
式(1)中,r(f)是网络知情人数的增长率,同时,其也是网络知情人数f的函数,其最大增长率r0∈[0,1],通常情况下为定值,取决于发生事故的等级;作为知情人数上限的Nmax,是从互联网每天的基本在线人数得到的,例如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已达到一亿人。f0是网络知情人数的初始值,f0=f(t=0),由舆情监测系统的统计数据得出,一般是指在事故发生后(在十二小时以内)有关信息的阅读量。
参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可以将各类事件按照一系列的指标分为四级,包括I 级( 一般)、II 级(较大)、III级(重大)以及IV级( 特别重大)。为了能够很好的表达网络知情人数,广东省汕尾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将事故等级和人数最大增长率r0相对应,如下表1所示。
对式(1)解微分方程,得:
从(2)式中可以得到,r0越大,达到Nmax的时间就越短;(3)式告诉我们,r0越大,网络知情人数的变化率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1.2 规律的分析
在t0时刻,d2f/dt2=0,那么(t0,Nmax/2)就是网络知情人数的变化率df/dt曲线的最高峰,即网络知情人函数曲线f(t)的拐点。当d3f/dt3=0时,方程的根设为t1、t2。拐点t0和t1、t2的关系如下:
t1和t2的关系如下:
对网络知情人数的变化率求积分,t1和t2时的网络知情人总数如(6)式和(7)式所示。从(7)式可以看出,事故发展到t2时,网络知情人总数已经达到上限Nmax的78.9%。
当r0=0.5、Nmax=100,000,000,f0=10000时,网络知情人数的变化率与网络知情人数二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变化,网络知情人数呈指数增长;而网络知情人数的变化率同样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逐渐增长,增长到最大值之后,又随时间的变化降低逐渐趋近于0,很好的描述了网络舆论情况的形成、高涨、波动以及淡化4个阶段。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事故发生后,网络知情人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中,事件的形成期是[0,t1],事件的扩散期为[t1,t2],事件的淡化期是[t2,+∞],其中,扩散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扩散前期[t1,t0],一种是扩散后期[t0,t2],前期知情人数呈现指数增长,后期知情人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下降。
从(5)式中可以得知,时间扩散期的时间间隔与Nmax以及f0均无关,仅仅和知情人数增长率r0有关,其关系对应表如表2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得知,事故等级越高,扩散间隔的时间就越短,一般事件的扩散期间隔为8.78小时,而重大事件的的扩散仅仅只需要2.93小时。这就表明,若想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就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12小时以内,采取有效的措施。
2 系统性风险模型
传统的风险评估由失效可能性以及失效后果两部分构成,,表达式如下:
其中,R是风险;P是失效可能性;C是失效后果,通常是指失效后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者影响面积。
2.1 建立影响力强度
为了得到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的知情人数,广东省汕尾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只能根据(2)式进行预测。网络知情人数达到Nmax的78.9%的时间越少,说明事件的影响力就愈大,定义影响力强度I,则有:
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影响力强度不仅与r0有关,还与Nmax和f0都有关系,这就说明影响力强度不但可以反映出发生事故的等级,而且还可以反映网络知情人数的发展与大众对于事故的关注情况。
2.2 模型的建立
通过引入影响力强度I这个因素,修正失效后果,则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系统性风险的表达式如下:
上式表明,系统性风险可以由传统的风险R和影响力强度I相乘得到。
3 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分析
3.1 分析影响力强度的影响
从(9)式可知,在Nmax一定的情况下,I与r0成正比,同时和f0是正相关关系。f0越大,表明事故发生时,周围的人越多,事故的U散越快,也就是说事故的影响力越大。
当r0=0.5、Nmax=100,000,000的时候,不同的f0的情况下,其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在不同的事故等级以及不同的网络知情人数的初值f0下,t2和影响力强度I的值如下表所示。
3.2 分析系统性风险等级的结果
系统性风险矩阵图通过借鉴API的风险矩阵方法,纵坐标为传统的风险,横坐标为影响力强度I,并对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同时赋予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分为低、中、中高、高四个等级,根据表3的结果,将I同样也分为四个等级,形成4×4的系统风险矩阵图。
通常来说,事故后果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力要远大于事故等级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就是说,考虑大众的风险心理的承受能力,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的等级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知,通过引入影响力强度I的这一因素,使得系统的风险等级有所提高。即使某一事件的传统风险级别为低,经过修正后,使得其风险等级达到中,在影响力强度较大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中高级别。
结束语:
广东省汕尾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创设性地引入了影响力强度,并对传统的风险评估进行修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风险性模型。影响力强度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增长率r0、知情人数上限Nmax和知情人数初值f0,而且,其不仅可以很好的反映事故等级,还可以反映出大众对事故的关注情况。当事故等级高,r0大时,社会影响力也会相应的增大,系统风险性也随之增加。如果事故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内,事故的传播速度将会大大增加,使得大众对于事故的关注度较高,系统风险性同样也会增加。这就很好的诠释了相同类型的特种设备在不同的场所发生事故所引起的影响不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