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浪漫情诗

浪漫情诗

时间:2023-05-29 17:4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浪漫情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我只是习惯在无望里观赏

观赏我所有卑微的渴望

渴望我所不愿也不能获得的一场遇到

没什么崇高 过分看清事实就只能在这里唠叨

我知道问题的答案是多少

我只是不想听你告诉我下一个路口的劝告

我没那么崇高

那些崇高的爱情诗句我也只是会想到你的发梢

我没那么多浪漫可讲

我只不过看到你就忍不住微笑。

我的爱不过是晨星渺茫 从没能开始出现

又无法任我消亡

婉转的动人旋律 只对你而弹奏

浪漫的爱情诗句 只为你而书写

俏皮的土味情话 只和你而缱绻

我喜欢你 从一而终

我亲爱的你

那些随风散落的微笑眼神

仿似诗人的爱情诗句

一段一段

错落成行

你是年少的欢喜

我想做你的伴侣

文艺的爱情诗句只共你讲

关于美好爱情的句子里

我的主语 一直都只有你

诗人笔中四季曦光

星辰都拟作你

你我除了爱意

还有漫长的人生可以细讲

你撇下半天风韵

我拾得万种思量

第2篇

关键词:翟锦;诗歌;女生话题;异质书写

翟锦的诗,是典型的女性诗人的诗。它们是柔软的、小心翼翼的,同时也是质朴的、充满诚意的。在阅读翟锦的诗时,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而女性所独有的气质又给其诗歌掺进了一些柔感与浪漫感,最终令这种实在展现得不失灵动。同样,萨福的诗作也是女性诗作的典范,一股仿佛来自本能的倾诉欲望与浪漫化的特征笼罩了她的诗作,使之坦率而优美,洒脱却轻盈。在体裁上,二者的大部分诗歌都属于短诗;在技法上,二者都擅长于创作充满女性情怀的抒情诗。这些相似的特征令两位女诗人虽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环境中,却有着极大的可比性,从而给予了我们借由这些相似性来探讨差异性的可能。

一、女性话语的书写口吻:“真诚”与“坦诚”

在倾诉自己身为女性所独有的情感体验时,翟锦与萨福分别选择了相似又极为不同的“真诚”与“坦诚”这两种口吻。翟锦对待诗歌的态度是极为真诚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如果能像生意人追求金钱一样,津津乐道地/见缝插针地,废寝忘食地艟到南墙头也不回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对待诗歌∥那我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启示》)在其诗《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中,翟锦以“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是我的父//他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奶奶说那年很冷很冷……这种平静和缓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着属于其叔父的故事,她并没有以“诗人”这一身份自居,而是通过诗歌的写作而对回忆进行还原,然后再把所还原的结果直率地展现给读者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会再去像面对那一类遥远的诗人那样,试图去以突破自我的方式来捕获惊奇;距离感的减退是其诗歌之所以能让人感到真诚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也能使其诗歌能在整体上呈现得“踏实”。

“真诚”同时还体现为翟锦在处理其爱情诗时所采取的策略。在其诗集中,爱情诗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数量。她的爱情诗有着强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她对这种浪漫的呈现也未曾脱离现实,坠人幻想,而是紧扣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实现的。在《还原》一诗中,翟锦写到:“流淌的雨水,是无数/从空中/到树叶草丛/到地面,滴落的汇聚//那么,你可不可以把某些诗,作一些还原,还原到最初,每个透明的文字,都起源于/并饱满地想你”这是一种朴实的浪漫,一种“接地气”的、站得住脚的浪漫,这种特质是其诗歌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再比如《蝉的情诗》一诗:“用尽一只蝉的努力,也许可以留下一小段,似有还无的痕迹,也都给你”这种对于情诗的毫不炫目的处理方式使其具有了某种可靠性。可靠,是源于真情实感的那种切切实实的可靠,当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而唤醒自己心中类似的经验,从而抵达记忆的深处和想象的边缘时,这种可靠便能产生出一定的审美效果。可以发现,诗的诞生在翟锦那里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心中有感的瞬间,对她而言就是生产出一首诗的契机。对于许多敏感而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心灵来说,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自然”也使这类诗人的诗歌具有了如翟锦诗一般的纯化气息。

而对于萨福而言,“坦诚”既是她的诗歌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她所一以贯之的写作方式。萨福的“坦诚”首先体现在她在诗歌中措辞之直白:“用你们的拳头,捶打胸膛,姑娘们――,撕裂你们的衣裳!”在说话的时候并未为了表达效果而仔细斟酌,而是凭借着心声的自然流露而说话,萨福用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写诗,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待诗歌的赤子之心,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豪放个性。这一特征尤其地体现在她描写爱情的诗歌里:“告诉我/在所有的人中你爱谁//更甚于,你爱我”可以说,萨福这种直截了当地问询爱人的方式,第一次发出了西方女性的平等之声,而更重要的是,从萨福的诗中,还能读到一种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的歌颂:“害怕失去你,我慌乱地跑着,像一个/紧跟着妈妈的,小女孩子”,描写女性之美的诗歌在萨福的诗中也是很常见的,这不光对于当时的古希腊而言具有相当的突破性,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富于进步意义。

二、女性话语的意象表征:物性化的“水”与人性化的“水”

翟锦与萨福的诗中都涉及到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又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翟锦诗中的“水”多是一种与人相对立的物性化的“水”;而萨福诗中的“水”,则是一种与人相融合的人性化的“水”。“水”概念在翟锦的诗中十分广泛,既有“小”水,如泪水、汗水,也有“大”水,如江水,河水。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水”,都被她的笔触凸显了“水”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外在于人自身的“物性化”特征。“大”水在翟锦的诗中始终象征着人所无法控制的力量,它们通常指涉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号室里空着一个座位》一诗中,“河水”吞没了自己学生那年轻的生命;而在《我仅仅知道》一诗中,“水”是爱情的化身。诗人认识到,总有一些事物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比如逝去的生命,再比如当下的生活状态……这种意识使其诗歌也具有了一些“苦难”的调子,然而诗人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心态:“生活把你以一片湖泊的形式/在我面前呈现……涟漪,可以只属于我的美丽,你就选择永远不回应,只当那略涨的水面,全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堆积”面对大而无边,从而使人感到无能为力的生活时,翟锦知道自己任何询问生命的尝试会以徒劳收尾,她知道“一切/近乎虚无”,但是,她在意的是这场宛如“打水漂”一般的过程,这一经验对她来说“单纯而富有”,因此她的这类诗歌便具有了一种洒脱感,这是翟锦在处理诗中的“大”水时所体现出的光彩。而当翟锦退回到自己的个人情感世界中时,开始用“小”水来比喻、象征、抒发自己时,诗中原本那种洒脱的语调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前世,我就是你体内晶莹流动的/一粒盐//今生,才以眼泪的形式,无声滑落”这种抒情语调向我们吐露,在诗人心中,爱情是崇高的,而爱情面前的自己是渺小的,因此,即便是用“水”来自喻,这种“水”也是外在于诗人的水:只有当诗人面对恋人时,她才成为了这种“微型”的水:“一滴河里的水/如果某天,突然有了/流人大江的渴望……那么所谓的距离,只是相思的久久长长…―滴河里的水,是否能抵达,那片宽广的怀抱”。恋人(或者爱情)是“大江”,而自己只是其中的小小的“一滴水”,闹锌梢钥闯鍪人对自己传统女性身份的某种认同,她在这些诗中所抒发的,是一种略微保守的女性情怀。

对于萨福而言,“水”不再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成为了加斯东-巴什拉所说的“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起来吧,放松你柔软的,躯体,脱下你的希俄斯睡衣,象一枝百合花斜倚在,,泉水中,你沭浴吧。”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是诸种对立事物的和谐,“水”是男女两性的和谐:从宙斯化身天鹅使人间美女丽达受孕开始,天鹅在西方文化中便是一个雄性的象征,而水又具有女性的特征,当天鹅来到水边,它便成为了双性化的事物;“水”是生与死的和谐:克尔特人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就是把死者的棺木投入水中,卡翁在水面上撑船渡亡灵――水是完全包容了死亡的一种物质;“水”是青春和衰老的和谐:“清洗”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一种创新的力量,流动的水带走泥垢,让人宛如新生,喷射的水就是一种活着的水,意味着生命的起源。在萨福的诗中,人与水融为一体,和谐相处。萨福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将水描绘成人,而是反而使人变形为植物――“百合花”,并倚靠在泉水里;而“柔软”、“睡衣”等词汇凸显了整首诗的肉感:伴随着人的变形,人的躯体也将陷入睡眠,而水容纳了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更为融洽。肉体一旦进入水里,生命就陷入了睡眠,这种如梦非梦的感受令人有如回归母体,回归生与死的起始阶段。当纳瑟斯在水底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朵永恒的水仙。作为一个人而言,纳瑟斯已经死了;而作为水仙,他还在不朽地活着。因此,萨福这首诗中的水,是同时包容了人与物、生命与死亡的水。而除了“泉水”之外,其诗中的“水”还表现为“雨水”、“甘露”这类完全“属神”的水――它们均是从天而降的、象征天神旨意的水:“当她们倦了/黑夜把她那沉重的,睡眠,雨一般倾注在,她们的眼睑上”这类水本应是最外在于人的事物,然而,通过用“睡眠”为“雨”作喻,原本届神的水也褪去了神性的意味,从而成为了一种属人的事物。这是一种浪漫化的写法。人与物相融,生与死相通,而神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转换的,万事万物的界限被诗人取消了,一切不可能的事物在诗中都成为了可能;一切二元关系借由诗歌这一中介,达到了至高的和谐,萨福诗中这种人性化的“水”,因此而凸显了其诗艺的独特价值。

三、女性话语的审美风格:“小”与“大”

翟锦与萨福的诗歌虽均以短小的篇幅居多,但二者仍在具体的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小”与“大”这两种不同的特征。之所以称翟锦的诗歌为“小”诗,是因为,其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也恰好来自于这些短小的诗行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其歌“小”的特征。在其诗里“小”首先体现为诗歌意象与情思之小,比如,在其诗《算珠的情诗》中,诗人写到:“我要你,以一当五地/宠我…一即使滚圆不再纹路纵横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满满当当,都是算珠――我筹划的,爱的小九九”;再比如在《嫁个小木匠》一诗中,诗人写到:“在他到外乡的日子俄仍想做他手中的那只墨斗,或是,温柔的飞扬的刨花”。从算珠到刨花,这些小小的物象体现了诗人那种略带狡黠的、小女子式的小情思。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诗人的一大特征,她一些颇具意味的诗句也出自这样的一种充满了女性意味的小情怀,比如这首《饮茶有感》:“每天一万次的浸泡,也不可能,在杯中翠绿/我还是不禁/日夜,用诗歌将自己,舒展成碧螺春的模样”虽是以未加矫饰的状态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诗人仍然从中营造出了一种适度的距离感――“碧螺春的模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样?这种从纯粹中提炼出陌生性的特质是翟锦诗歌中较为可贵的一处,相同的例子还出现在《偶感》一诗中:“如果思念是一杯酒,了,你随意”。“小”在翟锦这里,体现得轻盈而颇有趣味,女性那些如水情怀的复杂性,在她的笔下呈现得真实别致。可以说,正是这些颇值得玩味的句子撑起了翟锦的“小”诗,使其“小”得精巧,“小”得别具一格。

第3篇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晶 星 点 评

读了《楚天都市报》记者胡孙华先生写的关于《见与不见》的报道,非常感动,现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供大家欣赏。文章告诉我们:“这首流行的浪漫小诗《见与不见》,很多人都以为是17世纪著名诗人仓央嘉措的情诗。其实它是广东女子扎西拉姆・多多4年前(2007年)的作品。

扎西拉姆・多多昨日发微博称:‘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吧。这一页正式翻过去,以后不必问了。’日前,法庭判定《见与不见》的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要求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认为《见与不见》是仓央嘉措所著的图书。《见与不见》因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而广为流传。因其坚贞浪漫的风格,很多人都以为是仓央嘉措所著。更有读者因此走进书店寻找仓央嘉措的诗集。神秘的仓央嘉措是400年前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世间流传了许多他的诸如《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性情诗歌……2010年,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广东女子表示,她才是这首诗的作者,诗的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首发于自己的博客,后来该诗在网上反复转载,标题被改成《见与不见》。扎西拉姆・多多原名谈笑靖,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特别爱写诗。2011年,她发现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了包括《见与不见》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且将其当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谈笑靖便以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和发行权,将出版社及王府井书店告上法庭。2011年10月19日,法院通过博客和电子邮件取证,确认《见与不见》为谈笑靖的作品。

第4篇

中国的文人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政治的工具

2、人民疾苦的怜悯者

3、浪漫的儿女情长者

4、推动变革的革命者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文人层出不穷,情之所至,诗如泉涌。我同情浪漫的儿女情长者,我鄙视政治的工具,我叹息人民的怜悯者。我尊重推动变革的革命者。中国的文人精神,起点的儿女情长,落脚点是推动历史的变革。滚滚的车轮不会忘记美妙的情诗,不会遗忘人怜悯呼喊,更不会放过政治的奴隶。

我愿化做石头垫起变革的车轮,粉身碎骨,无怨无无悔……

第5篇

【关键词】舒伯特;古典;浪漫主义;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41-01

艺术歌曲早在19世纪初便已兴起,后来舒伯特的出现使之达到完美的顶峰。艺术歌曲起初是随着抒情诗的出现才应运而生的,抒情诗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艺术歌曲中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是与生俱来的,它把音乐和诗歌进行了艺术形式上的相结合,并很好的把它呈现于世。艺术歌曲中永恒的主题是爱情、期盼、美丽自然以及人生感叹。本文将对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进行浅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一、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才华,舒伯特一生非常短暂,在仅有的31年生命中他却留给了后人巨大的音乐财富,4首小提琴奏鸣曲、10部交响曲、18部歌剧、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600多首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等1000余件作品,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书写了传奇和不朽的传奇。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流浪狗》《普罗米修斯》《你是安宁》《冬日的旅行》等。有时候天才在世时往往不被人们所认可,当时大众对他的才华并不是十分肯定,早年担任音乐教师的他因为生活与音乐创作的双重压力,他选择了辞去工作专心研究音乐,但生活窘迫的他依然只能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基本生活和写作。舒伯特一生清贫,不曾拥有一台属于他自己的钢琴,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音乐的激情才思和执着追求。但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和精神上的折磨,不就他便病逝了,舒伯特去世后被安葬在他的偶像贝多芬的墓地旁边,并为他修建了纪念碑。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换的时代,这导致他的音乐风格极具特殊性,他的交响乐几乎全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但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则全都是浪漫主义风格。其中他的艺术歌曲被同行及后人所追捧和高度赞扬,从诗中去体现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一点几乎无人可以超越,甚至李斯特评价他称“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将其艺术歌曲进行了超凡的细致而又充分的挖掘,表现形式极其丰富,一直影响和指导者后面的音乐人,包括舒曼、沃尔夫、施特劳斯以及瓦格纳等音乐家,都是沿着舒伯特开创的光辉道路所前行的。舒伯特的早期艺术歌曲,如《野玫瑰》《圣母颂》等都属于分节歌这一类型,这种形式是对内容上不同的1/2/3节配上相同的旋律并进行反复演唱,是一种常用的歌曲形式;中后期创作阶段舒伯特又尝试了通体歌这一形式,如《你是安宁》《诗人》等,这种类型要求歌曲中的旋律、和声、伴奏等不时的出现一些变化,通体歌也是舒伯特所最为常用的艺术歌曲形式;舒伯特还尝试了叙事曲这一形式,根据几节中内容不同的诗句,为戏剧写作配合人物的特有音乐,如《魔王》《流浪者》等;舒伯特对声乐套曲的推动也是无穷的,他将多首诗歌冠以一种情调进行编制,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个音乐体裁形式,成功的把每个独立的分曲相互联接,形成了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声乐套曲,如《美丽的磨坊姑娘》、《天鹅之歌》等,均属于声乐套曲这一类型。舒伯特在选材方面以对事物的“自我感受”为基础,体会出内涵的丰富情感后当做创作来源,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有人说《魅力的磨坊女》是舒伯特的自传和日记,从中我们可见一斑。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中,奇幻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与体现,就像是仙山涌下的甘甜清泉,滋润大地与人心。艺术歌曲被舒伯特不断的发掘和演变,他不但提高了艺术歌曲的艺术性,而且开辟了更高更远的艺术歌曲新天地,这一点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三、总结

舒伯特尽管怀才不遇而因年早逝,但这位巨匠留给后世的财富不但庞大而且弥足珍贵,可谓实现了他极大的人生价值。他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成为德语系国家最伟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当代常有以舒伯特为名的音乐纪念活动,他对后世的贡献和影响值得被我们每一个人所记住,“King of the Lieder”(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他当之无愧。我的这篇文章粗浅的谈了舒伯特已经他艺术歌曲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喜爱舒伯特或者艺术歌曲的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唐纳德.杰.格芬特.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第6篇

《诗经》读书笔记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7篇

关键词:主位;主位推进模式;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47-03

一、引言

爱情,这一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那些脍炙人口的中西爱情诗之所以能够感人肺腑,固然离不开诗人精湛的加工艺术,诗篇的信息流动和组织结构也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以往对中西爱情诗的对比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因素、表达意境等方面,对其内部语篇结构关注的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从主位理论出发,融合黄国文和Danes的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成果,对10首英汉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见了其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理论基础

(一)主位结构

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thesius较早提出了主位和述位的概念。他指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句子是围绕主位组织起来的。主位一般表达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达新信息。后来,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接受了这一说法,并把传统的心理主语(说话者讲话时心目中确定的起点)称为主位,认为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而述位是除了主位之外的那些剩下的成分。

Halliday根据主位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把主位分为简单主位、多重主位和分句主位三种(胡壮麟等,2005)。其中,简单主位只包含一个结构成分,这个成分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充当(Halliady,2000);多重主位即话题主位;分句主位也叫做小句主位。各小句之间呈并列关系或主从关系。Halliday还指出主位可分为标记主位与无标记主位。当主位与在小句中处于首位的语气结构成分重合时,这个主位就是非标记性的,反之,则是有标记的(Eggin,2004)。

(二)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推进指的是后面的语篇按照整篇文章的计划重复使用前面的主位或述位的方法。布拉格学派的Danes最早提出主位推进模式,他认为一个完整语篇的信息建构是由语篇中的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决定的,并且提出了三种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 (Danes,1974)。国内许多学者(黄国文,1988;胡壮麟、朱永生,2005;严世清,2003;黄衍,2005)也就主位推进模式做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融合Danes 和黄国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对所选的诗歌加以分析:

A.平行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R1

T1■R2

R3

B.延续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如此延续下去:

T1■R1

Tn( =Rn-1)■Rn

C.集中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

T1

T2 ■R1

T2

D.交叉型:第一句的主位成为第二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成为第三句的述位,如此交叉发展下去。

T1■R1

Tn■Rn(=Tn-1)

E.并列型: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位交替使用,第一、三……句主位相同,第二、四……句主位相同。

T1■R1

T2■R2

T1■R3

T2■R4

F.派生型:第一句的主位、述位做了叙述后,以后各句的主位均从第一句的述位的某部分派生出来。

T1■R1

Tn(=R1)■Rn

三、英汉爱情诗主位推进模式对比分析

(一)实例分析

以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0首英汉爱情诗进行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考虑到诗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所选的语料均为英汉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篇幅适中、题材相似的特点。

首先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George Gordon Byron的一首―She Walks in Beauty为例,分析其主位结构及推进模式。

(1)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and starry skies;

(2)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3)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4)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5)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6)How pure,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7)And on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

(8)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

(9)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整首诗共18行,但是多为两三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笔者将这首诗分成9个句子并一一做了标记,整首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如下:

T1――R1

T2( R1)――R2

T3(R2)――R3

T4――R4

T5( R4)――R5

T6――R6(R4)

T7(R4)――R7

T8――R8

T9――R9

诗人Byron与一位华贵的夫人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之后,一挥而就写了这首千古绝唱。通过提取和分析每个句子的主位,可以得知,T5、T7以状语做主位的标记主位,从结构上凸显了夫人那份流动着的美。T2、T4以小句做主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理想化的女性。T1、T2、T3自成一段形成了延续型模式,把夫人的美比作光与影的交融。T5、T7以及R6实际上都是对夫人容颜焕发的面部特写,均由R4发展而来的,形成了派生型模式。T8、T9用不同主位,可以依此判断作者最后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从该诗对主位的选择和推进模式的运用来看,可谓是把一位理想化的女性描写得微妙独特,其中作者丰富细腻的感情随着信息的流动而跌宕起伏,全诗的信息表达和布局结构相当完整和连贯。

下面以《诗经》中的抒情诗“关雎”为例,分析该诗的主位结构及推进模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4)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5)求之不得,梦寐思服;

(6)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7)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8)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9)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10)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先以“关雎”起兴,接着又以“参差荇菜”起兴,向读者传递君子的求爱过程及复杂的思绪。本首诗可分为10个小句,整首诗的推进模式分析如下所示:

T1――R1

T2――R2

T3――R3

T4(T2)――R4

T5(R4)――R5

T6(R5)――R6

T7(T3)――R7

T8(T2)――R8

T9(T3)――R9

T10(T2)――R10

整首诗歌中, “窈窕淑女” 和“参差荇菜”并行,作者在这里把追求爱人比作是采荇菜,形象地说明了求爱之艰难。首先,T5是句子做主位,同时也是第四句的述位,T6也是标记主位,主要强调了“君子”求爱的心情,同时T6也是从第五个小句的述位发展而来的。这里形成的两个延续型模式推动了全诗感情的发展,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淑女的爱意,却又求之不得的苦恼。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首诗主要是以并列推进的模式进行的,第一、三、七、九句的主位相同,第二、四、八、十句的主位相同,此种模式正是与君子的心声遥相呼应,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的情感显得蜿蜒曲折,而且蕴含着的信息也随之波动起伏。

(二)分析结果

首先,本文对5首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2.1所示:

由上表统计数据可知,平行型和延续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情诗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派生型居其次,集中型和交叉型占的比重也很大,5首诗中均未用到平行型的推进模式。

其次,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5首中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2.2所示:

如表3.2.2的统计结果所示,中情诗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比较简单,所涉及的类型相对来说也很少。其中,平行型和延续型模式在中情诗中使用的最为普遍,而交叉型和派生型模式未出现在所选的诗歌中。

最后,本文对英汉爱情诗就主位推进模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做了比较,同时得出不同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爱情诗中的分布情况。具体统计数据如表3.2.3所示:

(三)英汉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异同

基于以上对10首英汉爱情诗的解读,笔者认为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爱情诗中的分布有着各自的特色,下面就其主位推进模式做了归纳和分析:

英汉爱情诗都有其鲜明的主题、连贯的方式、相对集中的主位和完整的信息结构,这是因为借景抒情和蕴涵丰富是爱情诗共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平行型和延续型是爱情诗篇中最常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平行型模式有助于勾勒出诗歌的整体框架结构;而延续型模式对诗篇的信息流动以及情感的表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英文情诗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比汉语情诗更为丰富,这使得众多英文情诗在结构上显得比中文情诗更为复杂。这是源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差异。第三、在英文情诗中,并列型的推进模式较为罕见,派生型模式则较为普遍;而在汉语情诗中述位同一型和交叉型的主位推进模式运用的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线性的推进方式有利于英文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与发展;而汉语情诗则侧重言语内部的聚合,因此螺旋迂回的推进方式易于表达含蓄婉约的情感。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爱情诗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外诗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会造成诗歌的信息分布差异,从而造成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因此,主位推进不仅体现了语篇信息的流动方式,还同时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运用主位结构来分析英文诗歌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并且更加透彻地分析、理解的诗人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利用主位理论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欣赏英文诗歌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二语阅读、写作、会话和翻译等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ext[A]. In 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M]. The Hague: Mouton,1974.

[2].Eggins,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 New York:Continuum,2004.

[3].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北京: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柏虹,柏霞.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英语语篇的解读[J].英语教学,2009(4):141-144.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在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就常常看见有一些成双入对的男女同学,曾经感叹他们的速度,但不久,他们就各自忙自己的去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只是过去的同学而已”。其实这很好理解,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安全感,但是,当你溶入了一个新环境之后,便只想着去找新伙伴了,只有那些永远怀旧的人才会依然如故的粘在一起。

二、“同桌关系”(发生率:85%,成活率:10%,危险指标:3,浪漫指标:2)

这里的同桌关系指的是那些上课时坐得很近的男生女生,这种关系的稳定性比较好,因为这种天天坐在一起的男女生从一开始就将界线画得分明,也许只有打情骂俏才能使他们走得更近一些。

三、革命关系(发生率:10%,成活率:45%,危险指标:2,浪漫指标:6)

最最无可厚非的男女关系,男生女生因为组织工作而在一起,是最最硬气的理由。革命关系是培养爱情的优质土壤,促成许多“革命前辈”的百年之好。

四、单恋关系(发生率:98%,成活率:5%,危险指标:1,浪漫指标:7)

每个人都经历过。相信不用多说了,光是这样的情诗就可以找到一大筐。最大的好处是:安全,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同时单恋多人而不用担心坐小板凳。

五、山盟海誓(发生率:10%,成活率:20%,危险指标:5,浪漫指标:3)

冒充伟大又装不像――最愚蠢的一种关系,唯一的悬念就是分手的时间表。

六、“兄弟姐妹”(发生率:20%,成活率:20%,危险指标:4,浪漫指标:0)

一种无可奈何的关系,极度虚伪,不愿意以身相许又要变着法儿满足对方。毫无浪漫可言。

七、心照不宣(发生率:5%,成活率:30%,危险指标:4,浪漫指标:6)

知道却就是不说,一天不说,一年不说,年年岁岁……,既耗费人力又耗费财力:耽误了一代又一代人。

八、萍水相逢(发生率:60%,成活率:1%,危险指标:9,浪漫指标:9)

向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表白,相信谁也不敢,不妨一试,说不定可以一锤定音。但大多数只是混个眼熟算了。马路求婚的事只有小说人物才做得来。

九、水火不容(发生率:10%,成活率1%,危险指标:9,浪漫指标1)

最尴尬的男女关系,多半是感情纠纷造成的,还是躲着点为好,另外要勤看着点身后,以免冷不防挨硫酸泼。

十、相互利用(发生率:5%,成活率:15%,危险指标:7,浪漫指标:0)

最阴险的男女关系,看似恰到好处,其实心怀鬼胎。整不好就要捅篓子。

第9篇

关键词: 哈代 诗歌 悲观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英国诗歌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随着丁尼生和勃郎宁的逝世,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余波彻底衰落。整个英国诗坛似乎只是在等待着另一次的来临,比起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诗歌显得落寞而孤寂。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时代的诗歌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

因为哈代所取得的杰出的小说成就,他的诗歌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哈代的诗名到了20世纪后期日益隆起,已经丝毫不逊色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名声,而这也是哈代本人生前所乐于看到的。其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诗歌的偏爱,宁愿被别人称为诗人,而不是小说家。

因为在哈代看来,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更能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受限制。哈代最早走向文学道路就是从诗歌起步的,他曾仔细研读过斯宾塞、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在伦敦作学徒期间就开始尝试写诗,他早期的诗作《无色的音乐》、《深思的少女》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意境深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而在写作小说期间,哈代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当《无名的裘德》遭受到评论界的抨击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在189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后,哈代接连出版了8部诗集,包括《时光笑柄集》、《环境讽刺集》、《今昔抒情诗集》等,诗歌创作多达918首,最后一部诗集《冬天的话》于1928年他去世后出版。

如果说哈代创作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那么他创作的诗歌则属现实主义。哈诗冷静、严肃,甚至略带嘲讽地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希望与恐惧、困惑与迷惘、喜与悲、苦与乐,而且诗作大多具有自传性。正如他的第二位妻子弗洛伦斯所说:“要了解哈代的一生,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①哈代抒情诗有四类题材,即爱情、自然、战争和死亡,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领域。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爱情即人生。在文学作品中讴歌爱情的美好和美妙一直是其长盛不衰的传统。哈代是珍惜爱情的,他那一千多首诗中,有不少是歌颂爱情的力作。哈代的爱情诗真挚纯朴,深切感人,体现了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敏感的内心感触。特别是在1912至1913年间为追忆第一位妻子埃玛而作的总题为“旧焰余烬”的组诗,用词质朴,情真意切。哈代与埃玛年轻时的热恋曾轰轰烈烈,婚后初期也是琴瑟和谐,但其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哈代喜欢结交少女,而埃玛对此则极为不满,两人的感情自然很难融洽。1912年埃玛去世后,哈代对她思念不已,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写入诗中来传达他在埃玛去世后的心境。

哈代诗中另一频繁出现的题材是自然。尽管自然从来不曾是他的主题,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但他依然是一位热衷描写自然的诗人。哈代一生写过近百首自然诗,是其诗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长年居住在乡村,他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哈代的诗歌长于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并寓情于景,表达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树枝的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的地步,有人甚至称呼哈代为“树枝诗人”。他对自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他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虽然对于哈代来说自然是灾难的承受者,本身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然而他在自然诗中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将希望寄托于人这一大自然殊的群体,寻求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希望人们用坚韧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所以对于大自然,哈代既不像他的前人那样顶礼膜拜,又不是简单地回避。在继承华兹华斯的一部分思想的同时,他又抛开了华兹华斯积极向上、充满希冀的一面。他试图在大自然中找寻智慧、善良与美,但又在诗中展现自然阴暗残酷的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观。

哈代试图从自然中寻找善与美,可是又难以掩饰他内心的荒凉,因此,他所描写的自然经常呈现出阴惨萧瑟的景象,这也是因为哈代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战争和死亡的威胁所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哈代诗歌经常涉及的主题。哈代生活的年代,英国经历过英印锡克战争(1845―1846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阿战争(1838―1842年、1878―1891年)、第二次英缅战争(1885―1886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几次入侵中国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多次重要的国际战争。战争对哈代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代一生写了40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他的战争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乃至英国的战争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战争,哈代是明确反对的。1899年当英国发动侵略南非的战争时,他曾以《离别》一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作于1902年的《他杀死的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此外,哈代还写了诸如《士兵的妻子和恋人之歌》等不少优秀的反战诗。哈代认为,战争是对生活的否定,是对人性的摧残,在战争中人性被扭曲,真善美被摧残。在其战争诗中,哈代揭示了战争的荒诞性和邪恶性,对战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生存状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流露出悲观的情绪。

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暮年的哈代越来越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哈代活到87岁,亲朋故友大多先他而去,难免有不胜感慨之叹。哈代在《他在她的葬礼》等诗歌中以低沉哀惋的笔调写出了对生命的留恋,也揭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人生的短暂与脆弱,充满了感人的忧伤。

在哈代创作的诗歌中,除了短小的抒情诗外,还有《列王》这样的鸿篇巨制。《列王》是英语文学中最长的诗,共19幕130场,它的创作和构思,哈代共花费了30多年。《列王》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史诗,通过对拿破仑的刻画,以及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展现,再现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代,探讨了人类的历史命运。《列王》全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式多变,在哈代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诗人的哈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诗中所表达的悲观情绪,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下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婚姻等人生课题的探讨,与现代人的心理不谋而合。正因如此,他赢得了读者。用米勒的话来说:“现在,哈代已被公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②

注释:

①弗洛伦斯・哈代.哈代生平.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83:392.

②米勒.哈代.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5:269.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哈代抒情诗隽情于爱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虽然提到他,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和《还乡》等一部部可谓传世之作的小说,但在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他是以诗歌创作为开端,又是以诗歌创作为终止的,诗歌被他看得比小说更重要。在他的眼中,“诗才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这也就无怪乎在1923年8月,哈代在给克莱夫・荷兰的信中说道:“如果你读我写的《诗集》,你从中获悉的有关我个人的详细情况将胜过我们的会晤;诗中表达的事情比小说明朗。”(克莱夫・荷兰,《托马斯・哈代》,伦敦,1933:249页)

在哈代的小说中,读者领略到的是埃格顿荒原的狂风暴雨和夜的昏暗,而他的诗却闪耀着炽烈的光和热――隽情于爱的温暖和希望的火花。哈代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从信仰上帝发展到抛弃上帝;他最初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后来又受叔本华的内在意志力论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和社会向善论。哈代的创作时期正是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在逐步被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替代,逸静的乡村田园风光不断被破坏。在感情上哈代对此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但在理智上,他又认识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相互摩擦,产生了哈代式的宿命论。他以诗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要表达的感情全部融入到他对人、对物、对自然的热爱之中。所以,我们得以看到诗人敞开窗扉的心灵――对逝去爱妻的怀念、对年少时一往情深的少女的眷恋、对生物的爱护、对友人的思念、为生灵苦难的呐喊、对人的讴歌、对战争的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宇宙神秘的困惑、对上帝或造物主的失望,等等。

哈代是一个宿命论者。但他又不甘屈服,所以他并没有消极对待,而是极力奋斗。于是,哈代以一种悲观无奈的奋斗延续了他生命的火种。《希望之歌》就表达了他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

啊,美好的明天!/从今后/再也不会有/朝这番忧愁。/让我们借助/希望,因为光明

即将来临,/再也不会遮住光明的黑暗――/没有黑暗!/风儿载着我们/象载着过眼烟云的往事,/向黎明飞驰/迅速地靠近黎明;/云雀为我们歌咏/灿烂的曙光/曙光即将来临――

即将来临!/抹掉黑暗的记印/穿上红色的鞋/修理好、重新拨正/断了弦的六弦琴,/用琴声掩盖/哀伤的话语声,/夜空的浮云已经露出光明,/明朝的曙光即将来临――/即将来临!

这里没有哀伤和怨恨,没有失望和悲怆;有的是对未来的翘首等待,有的是火一般的热情和坚实的信念。

哈代的诗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隽情于爱。在诗歌中,他的感情伴随着想象力自由驰骋。

哈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同情,抨击损害人际之爱的种种罪恶。基于对人类的深切之爱,他痛恨战争。他在一战时期创作的抒情作品中将深刻的反战之情融于其对普通民众、普通士兵的浓浓的爱意之中。

《士兵的妻子和恋人之歌》第一、二节描写出征的士兵归来后,妻子和恋人的兴奋和喜悦,第三节妇女们在向归来的亲人倾吐离别之苦,第四节像是妇女们强烈的呼唤:“亲爱的,如今你已经回到我的身边,你就别再离开我了吧!别再像过去那样,让那些狠心的统治者把你从我身边带走,把你带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全诗为:

终于,家乡在望,/家乡在望;/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在海外四处漂泊了吗?

再不会离开我们远走了吧?/黎明,别让白昼姗姗来迟,/快快天亮!

亲爱的,你又回来啦,/你又回来啦;/也许,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再离开我们外出四处漂荡,/把你们从我们身边夺走/去到那遥远的地方;/黎明,别让白昼姗姗来迟,/快快天亮!

这首诗诗句简练易懂,几乎全是口语体,字里行间饱蘸着强烈的感情。

哈代的诗有很多是有关爱情的。哈代是珍惜爱情的。在他创作的近千首诗中,有不少是歌颂爱情的力作。隽情于爱,在他的爱情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哈代第四本诗集《环境的讥讽》里的一组悼念爱玛的诗。哈代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但在妻子爱玛去世后,哈代却哀思如潮。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

在《比尼崖》中,哈代描述了四十年前他同爱玛一起访游比尼崖的情景:“啊,西部大海上蛋乳石般的白浪,/蓝宝石般的碧波,/一位女人骑着马,/秀发飘风,/矗立在悬崖处,/那是我深深爱的女人,/她也深深地爱着我。”

这是《比尼崖》的第一节。使用“蛋乳石”和“蓝宝石”这样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波浪的颜色在哈代诗歌中并不多见,这足以说明当年的情景给哈代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这一美妙的时刻不仅在哈代的脑海中历历在目,而且在爱玛的心中也久久难以忘怀。爱玛在临终前时常回忆起她与哈代相见的情景和他们访游的经历,并对当时美妙的时光充满了眷恋之情。“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和他的妻子有过如此浪漫的幽会”。

在《呼唤声》中,他写道:

我深深怀恋的女人,你那样地把我呼唤,/把我呼唤,说你如今已不像从前――

一度变了,不再是我心中的光灿/――却像开初,我们的生活美好的一般。/

莫非那真是你的呼声?那就让我瞧瞧你,/就像那时我走近小镇,你站在那里,

等候我,是啊,就像那时我熟知的你,/甚至连你那身别致的天蓝裙衣!

这首诗是哈代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昔日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爱情丧失的悲伤,是那样的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哈代的抒情诗文词朴实,在每一首诗中他都将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深入他的情感,体验他的痛苦、欢乐、伤感、坚毅、懊悔、期盼。每一首诗都打动了读者的心。这充分体现哈代抒情诗的思想主题――隽情于爱。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第11篇

七夕节活动方案范本一一、活动目的: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和“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天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因此七夕又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幸福美满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学校开展下列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8月20日

三、活动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七夕节的文化背景和节日特色。

2、和父母一起观察天空,认识牛郎、织女星座。

3、搜集有关七夕的诗句及传说故事。

4、了解巧果的做法,动手作巧果(巧花)。

5、游戏:和爸爸、妈妈比巧(穿针引线比赛)。

6、学唱《天仙配》。

7、制作心语卡片:写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祝福。

四、活动要求:

四年级每人根据七夕节的故事、诗句、等内容做一份有关七夕节内容的手抄报。

七夕节活动方案范本二七夕节(8月2日)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分局决定于8月份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在七夕”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凸显七夕节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等文化内涵,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活动主题

以“爱情忠贞、家庭幸福”为主题,引导人们追求爱情忠贞美满、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分局组织开展爱情诗词征集或诵读活动,倡导忠贞的爱情观;各科室组织开展吟诵经典爱情诗篇、传诵美丽爱情故事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努力把主动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干部群众。

2、开展“爱在七夕”各类文化活动。分局将组织开展篝火情歌会活动,将中华忠贞爱情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氛围,将“我们的节日·爱在七夕”主题活动推向。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七夕”是分局文明办倡导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科室要结合我局正在开展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到广泛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教育深刻。各科室要精心组织活动内容,把节日期间的中华经典诵读引向深入。

第12篇

生如夏花

[印度]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缥缈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选自《泰戈尔诗集》)

【赏析】

这首哲理小诗,讲述了泰戈尔对生死的看法: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回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总而言之,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为什么说“生如夏花”呢?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灿烂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当然,“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夏花犹如火焰,似惊鸿一瞥,不一样的美丽,却是一样的短暂,而生命亦如此。

于是,泰戈尔的另一句诗“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将可怖的死亡比做沉静的秋叶,新颖奇特,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不像“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却有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之玄机的参悟,有智者对茫茫宇宙中之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能将秋叶之美阐释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泰戈尔的宽厚胸怀。

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其实也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是用诗来阐释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诗和生命的人,无疑是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

【总结】

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享誉世界的20世纪文学泰斗。他一生为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丰富而瑰丽的遗产。泰戈尔的诗歌艺术特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泰戈尔从12岁开始写诗,诗歌创作长达60多年,而他生长在一个独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受到了印度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是与社会变革、个人经历、家族影响、宗教思想分不开的。

泰戈尔诗歌分为三类:早期故事诗、中期抒情诗和晚期政治诗。他的诗作中,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对神的信仰、对现实的苦闷失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起伏跌宕的诗歌乐章。可以这样概括:他的主要风格在于将抽象的思想观念、深邃的哲理意识和无形的精神活动变成生动可感的、具体有形的艺术形象。泰戈尔的诗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抒情诗,这些饱含激情的抒情诗中往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但同时又漫溢着浓厚的情感。

由于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突破了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和现实主义的客观白描的惯用手法,而往往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抽象的意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借具体物象来暗示或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