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时间:2023-05-29 17:4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上课需要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重复再现知识框架,比如播放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湖光山色等,给提供学生最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节省了导学案的空间,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视频图片,激发审美潜质

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征,设计不同方式的朗读活动。有些文段读一读即可,有些文段则需要反复品读、揣摩,方可达到意会。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开篇“……却是我的乐园”一语段,快乐之情十足,里面的“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最好结合相关视频和图片朗读,这样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美文美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得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课堂同样充满着朗朗书声。

三、课前勤查多练,注重预习质量

学生在预习、上课、复习三环节上都能使用到导学案,使用率非常高,效果更好。导学案都是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并对第二天上课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第二天,如果上课之前再能利用多媒体检查预习情况,既省时高效,又做到了对预习效果的检查、落实,从而避免了预习任务流于形式。

四、引导自主探索,培养自学能力

多媒体和导学案相结合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有人说:学习中最好的教师就是网络。导学案中的选题,可以标注来自哪个学习网站,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就可能相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们将多媒体和导学案整合应用时一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单纯认为只有多媒体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要知道,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它的使用要根据课题选择。再者,不能盲目下载网络课件,与课文、学生失去针对性,使得课件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过分放大观赏性、娱乐性等附加功能,一味强调学生看,缺少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失去了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的机会,偏离了导学案的设计初衷。这种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异化现象导致不少课件内容杂乱、主题偏离,或板式单调、枯燥无味,那种“黑板搬家”、“图片展览”式的课件充满着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总之,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一些优势,也存在些许不足;而信息技术教学有其备受青睐之处,也存在信息量过大等众多弊端。因此,探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来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作者:杨子忠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第2篇

一、冷静反思:“主动意识”激发的误区

1.“华而不实”——认识错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可是,有些教师过分注重表象的东西,而忽视其实质性内容,使得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华而不实”的空架子。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学中硬是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改为“小组讨论”。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一堂课中就安排了三次小组讨论。①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分组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②在“品味语言,学习修辞”环节中,又安排了小组讨论:“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③在“合作探究,学习写作”这一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其实,上面的三个问题,有的提得低效而又浅显,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三五分钟的讨论,才能得到答案。

2.“东施效颦”——生搬硬套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本应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应当提倡的。但综观当今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而忽略教师的作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上下纷纷效仿“杜郎口”和“潍坊五中”模式,片面理解“主动意识”,认为学生上台讲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是名校“东施效颦”,相继推出自己所谓的“教学模式”。还有人一口否定“教无定法”,高举“教有定法”的口号大旗。在这种错误引导之下,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多印几份导学案,多安排些小组讨论,多让学生代替教师来讲课,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二、理性实践:“主动意识”激发的策略

1.注重实质,以“问题”激发思维

问题的产生则来源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也就是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1)以“火点”燃烧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注重课前导入,选择一个“火点”来燃烧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时,可针对本文出于成语典故的特点,在课前搜集一些有着奇妙典故的成语。课堂上,让学生讲述其出处,并配以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从而将学生带入浩如大海的古代文化宝库之中,再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典故,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燃烧”,“主动意识”得以激发。

(2)以“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就是不固执于某一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地重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思维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意识”。

2.灵活施教,以“需要”安排讨论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切不可以同一种模式取代教学方案的灵活性。因此,要想真正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灵活施教,以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活动。例如,在教《谈生命》一课时,当笔者讲道“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提出质疑。既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就说明学生有弄清楚此问题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独到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由此看来,灵活施教,以“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是十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