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客家笑话

客家笑话

时间:2023-05-29 17:4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客家笑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客家人有道菜,叫“酿豆腐”。我吃了五年“酿豆腐”,但爱情还是飞了。

他走的时候说:“对不起,沙沙,你知道的,人不可能老呆在一个地方。”他还想继续说下去,看我不说话,便摇摇头。这难道就是我的错了吗?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多么好的借口。我用怨恨的眼睛盯着他,早知道是分手的结局,一开始就不要来招惹我!可是感情的事,谁知道呢?

我呆呆地缩在沙发上,看着他即将关上门,忽然跳起来大叫:“你出去了,就吃不到酿豆腐了!”他停下了脚步,回头看我,这算是最后一眼了吗?“吃了那么久,也该换新口味了。”

“砰”!一声,抱枕打在了门上,他走了。我耸着两肩,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几圈,竟然坚强地没有掉下来。一个男人而已,哼!我冲进厨房,打开冰箱,里面还躺着我今天一大早买来的豆腐,泡在盐水里。我拿起来,把豆腐往厕所里一倒! 又“哗啦啦”地猛冲,该死的豆腐!我再也不吃你了!

当年为了讨好他这个客家人,我可是费尽了心思才学会了酿豆腐,而现在,那个他已经和另一个女人去大洋彼岸吃西餐了。

豆腐!从今天起,别再和我提豆腐!

(2)

我在一家建筑公司里混日子,每天的生活简单而无聊。公司里男多女少,可是他们都不适合我。他适合我,也只呆了五年,还是走了。我最美丽的青春放在了他的身上,朋友们都说,大学时候的男女朋友很少可以长久的。其实,心里明白这感情也是有期限的。像豆腐,容易变质。

又提起了豆腐,总是想起豆腐。

我讨厌豆腐!

我把这话写在了我在网上所有的签名档里。我说:“谁再和我提豆腐,我和谁急!!!”

聚餐,小秘书素素说:“来一份麻婆豆腐。”转头对我说:“沙沙,对不起啊,我现在就想吃这个。”我狠狠地瞪着她,“换!”张姐说:“沙沙,别这样了,他走了,还有更好的嘛!”

刚从工地回来的技术员杨飞头也不抬看着菜单,顺口便说:“好久没吃酿豆腐了,来一份吧。”席上鸦雀无声,公司里的人都知道我的忌讳,可是杨飞不知道,他一来上班就下了基层锻炼,现在才调上来。我看过他的简历,他也是客家人。

他很诧异地看着我。我的脸上还是有微笑,站起来,和经理说,我头痛,我要回家休息。

(3)

我自己不吃豆腐,可是不能让别人也不吃豆腐。

我恨豆腐,我花了那么多心思做了那么多有关豆腐的菜肴,也留不住他想飞的心。我其实是恨他的,咬牙切齿地恨。只是越恨,我越忘记不了他。

五年了,吃豆腐也有好处,就是让我的皮肤变得不需要用兰蔻不需要用SK-II也能有个白白嫩嫩的粉脸。这个是公司里那几个小姐妹羡慕的地方,可是她们受不了的,我几乎是天天变着花样吃豆腐,因为他,因为他说过,他爱吃的就是豆腐。

于是,我不停地做,为我爱的那个男人,我做什么都愿意。从大一认识他,到他带我去吃的第一餐、第一道菜,我都记得,是“酿豆腐”。

他说:“沙沙,你会做酿豆腐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可以学的。他说,他的母亲经常做酿豆腐给他吃,可是他上了大学后,母亲就永远地走了。他说,他非常怀念酿豆腐。他说的时候,看着我,表现得非常深情,眼里有话,我不是傻瓜,我当然懂。

豆腐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4)

我猫在房间里,不开灯,但是电脑是开着的,我就这样对着网上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发呆。

我也是偶尔写字的人,可是我现在什么也写不出来。我看鬼故事,看恐怖电影,没有人在旁边抱着我,我一个人自己吓自己。

QQ上有要求加为好友的消息,我删了,他又来,我再删,一遍一遍,我都烦了,他还没烦,谁?这般无聊!

到最后,他终于说:“我是杨飞。”

杨飞?那个新调上来的家伙?忽然想起我的QQ号码在公司里已不是秘密,下意识地让他通过了验证。看到那个所谓帅哥的脑袋在上面晃啊晃,我却不想说话。

关了电脑,我走进厨房,想吃点东西,打开冰箱,所有的东西还是和他在的时候一样,这五年,是我在迁就他。

我做女朋友,别人也做女朋友,哪个像我这么辛苦?错,或许就在我爱他比他爱我多了那么一点点,所以我累。

吃雪糕,没人会在旁边笑话我:“再吃,小心变肥猪哦!”开心,于是再吃一大口!泪却掉进了雪糕杯里。

(5)

原来他走了,我还更自在。

继续上班,假装我已经忘记,只要他们不提豆腐,我的嘴角还是向上的。

受伤害一次,应该会有免疫力。

有人站在我的桌旁,是杨飞,他笑眯眯地看着我,我讨厌那样的眼神,和那个他一样,骨子里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高姿态。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潜意识里我抵触着他。

他敲敲我的台面,说,准备一下资料,我们去看工地。我说好,除此之外,我不想多说一句。杨飞也是客家人,他的口音和飞走的那个是一样的。为什么经理要让他和我负责同一个项目?

杨飞说:“沙沙,为什么你不爱和我说话?”

我坐在副驾驶位上,眼睛看着窗外,不吭声。

(6)

杨飞在公司里说我是冰做的,我不想解释,我的热情是被我冰封了。

工作上,有杨飞在,我很顺手。我开始新生活,我不再拒绝和吃豆腐的人同一桌,因为那是别人的自由,但我坚持不伸筷子过去。

半夜,我也渴望有个可以依偎的怀抱。我的房间里已经没有了他的痕迹,冰箱里是我自己爱吃的东西,我做我想吃的菜,除了豆腐。

杨飞在QQ上和我说话,我心情好了,也会回几句。杨飞是个出色的男人,我不得不承认。

他会在我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悄悄地把收集好的资料放在我的台面,减轻我的工作量。有时候,我走神了,交上去的图纸拿错了,杨飞并没有责怪我这个糊涂虫,他自己去换了图纸没有告我的状。素素说他对我有了心思,我笑,不想说什么了,对于感情,我害怕谈及。

只是那一次,在工地上,我们戴着安全帽在脚手架下面谈施工方案。一块木板从天而降,杨飞下意识地一把抱住我,闪开。惊魂未定的我在那一刻,忽然有了点异样的感觉。那久未触及的男人味道诱惑着我的神经,我喜欢他的拥抱。但是,我还是快速地逃离了他的怀抱。

杨飞说:“对不起。”为什么要说对不起?是我应该说:“谢谢。”谢谢他让我还有爱的悸动,那天,我一直在偷偷地注视着他。

(7)

相处久了,杨飞说:“沙沙,全公司的人都吃过你煮的菜,就我还没试过,你什么时候有空呢?”

我说好啊,就周末,大家一起来吧。

这一次,杨飞提议每个人都做一个菜,说不然我会非常辛苦。从来没有谁说过这样的话,每一次大家来,都是我在掌勺。我看着他,开始不再抗拒和他的视线交流。

要做什么样的菜,都是保密的,大家都说,这样才好玩。

周末晚上,大家陆续来了,热闹的房间,有多久没有这样快乐过了呢。看着这一幕,我百感交集,我知道自己终于走出来了,现在的我,快乐是真心的。

我的菜是梅菜扣肉,一翻盖子,就听到素素叫:“客家菜啊!”我下意识地愣住了,这个菜是为他做的,他是杨飞。

第2篇

原文:

放暑假前,学校统计参加普通话测试(补考)的名单,同事石老师由衷地对我说:“谢谢你,如果那时不和你共办公室,我一定也在补考的行列。”石老师的话勾起了我学习普通话的记忆。2000年以前,学校领导凡是听我的课,评课时都会说:“你讲课的语调太平了,没有抑扬顿挫,一定要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普通话不好之处在哪儿,自信心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这个小村庄有个国际级的名字——金山村(和旧金山差不多吧,呵呵),那里碧山绿水,虽然只有四十户人家,却有着十一个姓氏,讲四种方言,客家话、宾阳话、壮话还有我家讲的土白话。读小学时,全村的一二三年级孩子全都聚集在一个教室里,由村里的一位代课老师(他讲宾阳话)教我们,幸好教我们的陆老师会拼音,我们都是以普通话进行教学。复式班其实挺好,老师教一年级时,二三年级写作业,教二年级时,一三年级写作业,如此反复,所以读小学三年,相当于可以从头学三年的a o e,我扎实的拼音基础就是在那时候打牢的。

读初中时,我敬佩的语文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教学水平很高,他是壮族人,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方音,而我偏偏崇拜他,本来我不会说壮话的,却在那时对壮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周围的壮族同学说的壮语有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于是我学会了又一种方言——壮话。说壮话的人说普通话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分,比如说“这个螺蛳是空的”说成“这个螺蛳是公的”,经常闹笑话。

读师范时,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上海籍老师,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上海腔调。师范毕业时我写的自我评价有“精通五种方言土语”(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我们的官方语言——桂柳话),甚是自豪。

综观我的读书之路,我只能庆幸自己会拼音,所有任教的语文老师都无法教给我标准的普通话。直到2000年,我有幸参加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学习,幸运地得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给我们培训10天,可别小看这10天,我们每个学员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我一同学习的同事后来成了国测员,好朋友(博客里的好友小雨)成了省测员,她们可都是正宗的壮族人。虽然我最终与测试员失之交臂,但是进步还是巨大的,至少也有过与她们一起考测试员的经历。

原来我的普通话最大毛病是四声区别不明显。一声高平,一句话中最高音应该是一声,而我原来我读成低平;二声要扬起来,而我没有扬的感觉;三声最难了,在句式里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要求,在句末要先降后扬起,而我原来读的只有降没有扬;四声要发得和一声一样高接着往下降。发音的习惯也需要改正,如发wai(歪)应该先是声母w的口形渐变为韵母ai的口形。特别加强的是儿化音和翘舌音,用老师的话说,要经常练习把舌头卷起来,只是小心别把舌头吞了(玩笑话)。

对自己的毛病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看电视时听播音员的讲话也能听出来到底好在哪儿了,这真是质的飞跃呢。接下来就要进行一个重要的环节——苦练,没有这一个过程想学好普通话是万万不行的。我买了与普通话测试课本配套的磁带,在家时反复听反复跟读,记得那时候我把音响调成定时响,早上从梦中醒来,就能听到磁带的朗读。那几十篇朗读我几乎能背下来。我还让自己试着读绕口令,以提高自己口齿的灵活性。我不但在家里读,在办公室里也大声地读,而且我喜欢给办公室的同事指出不足,同办公室的老师对我佩服得很,虽然之前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不夹壮(带壮族方音),相对办公室里很多带方音的老师来说好多了。在我的带动下,2001年第一次参加测试时,我们办公室和一起练习朗读的7人最低也有80分,而我考了89.9分,对我来说很不容易了。

有一次和北京的一位网友通电话,他说:“你在哪儿,是在北京吗?”我说在广西,他说不可能,你的普通话和北京的差不多嘛。呵呵,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夸奖。现在,别人听我的课,常常能听到“你的普通话真好”的感叹。

昨天一位网上上认识的朋友问我“如何学好普通话?”,现在把我学习普通话的历程写下来,也许对想学好普通话的朋友有所帮助,也想说:要想做好一件事,先找到努力的方向,然后坚持坚持再坚持,胜利一定会属于你!

第3篇

“我们没有在演戏啊,而是透过戏剧在诉说生命经验!”

2008年6月,台湾的差事剧团来到北京,在朝阳区文化馆的小剧场演出《影的告别》、举办戏剧工作坊之外,也就台湾9・21地震后,差事剧团在石岗地区以戏剧方式参与心灵重建工作的经验,与一些大陆团体进行了交流。后者,在汶川地震后的当下,可能是希望将以文化艺术工作参与重建的人们尤其关注的。

中国台中县的石岗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聚落,以水果农业为主要产业。9・21大地震,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命伤亡、田地流失、设施损毁,水果滞销……

半年后,在震后心灵动荡最严重的时刻,差事剧团来到石岗,与石岗的妈妈们在“戏剧工作坊”中相遇。对坚持“民众戏剧”立场的差事剧团来说,这是一个文化实践,不仅意味着援助,也意味着自我的学习;而对于石岗的妈妈们来说,背负着地震伤痛和繁重劳作的生命之河,流过剧场,又意味着什么呢?

差事剧团:我们不是“救灾专家”

李娜:今天可能需要你的格外耐心,来回答你可能被问过很多次的“石岗妈妈剧团”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刻,大陆的朋友们想更加具体、细致地了解你们的经验,剧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到底能做些什么。

钟乔:这段时间我收到很多大陆朋友的email ,很热心地问我石岗妈妈剧团的经验。但我首先要厘清一点:我很害怕我们被当成救灾的“专家”,好像可以就灾区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什么的,事实上不是这样。

我们做民众戏剧,有一个和“教育”有关的认识。巴西的戏剧工作者波瓦说,所谓民众教育其实是和民众对话的关系。他有个比喻: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教农民怎么写“犁”这个字,但同时他也要跟农民学习怎么用“犁”这个工具。这也是你的工作,这个状态下才有对话。

还有,“差事”的戏里常出现鲁迅的话,这也是我们的思想背景:鲁迅不愿意当启蒙者,他认为他是历史的中间物。虽然他批判很多人,但也常常把矛头指向自己。

这两个认识,是我们做民众戏剧时很重要的反思。

台湾9・21地震后,最初我们是到埔里灾区帮忙做发放物资之类的工作。大约半年后,文建会打电话给一些文艺团体,比如很著名的“云门舞集”,问你们要不要到灾区,演戏给灾民看?我就想到,与其演戏给他们看,不如到那里做戏剧工作坊。

所以我们就没有采取带戏去表演的方式,而是去做工作坊。

李:因为让人们主动参与的戏剧工作坊的形式,而不是慰问演出,更有助于心理治疗?

钟:民众剧场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民众是可以从观众席上站起来,到舞台上去表达的,只要有一个过程。工作坊可以帮助心理重建,但也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比如,通常大灾难半年后有自杀潮,有人问我,你们帮石岗妈妈做工作坊,要不要也去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做?我去询问心理医师,他说,那你们的团队一定要有心理医师陪伴。当时有关心理救助的问题在报纸上有很多讨论和争议,比如有一些医师虎头蛇尾,做着做着离开了。你没去的时候,有自杀倾向的人还没有依赖,他依赖你了,你反倒走了。这就造成问题。但是,心理医师也不见得要没有尽头地奉献。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所以,我们有没有这个时间和条件?能做到什么,要怎么跟灾民互动?民众剧场有很大的可能性,但要有清楚的自我评估,有明确的方针。

戏剧工作坊:地震伤害的疏解

李:最初怎么开始的呢?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钟:我们到过两个原住民部落和石岗客家聚落。在原住民部落,工作坊没能顺利进行,有多重原因,我觉得是一个正常现象。比如,很多灾民想面对的是具体的重建。“心灵重建”一般半年之后才有这样需求。我们事实上也是半年之后,在三个地方开始尝试的。在一个部落,有个妇女很热心,帮我们去鼓动原住民妈妈们。但她们大概是怀疑:戏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的帮助吗?第一次工作坊开课,只有那个热心妈妈一个人参加。

李:三个地方只有在石岗坚持下来了。那么进入石岗前,有没有做一些调查?比如受灾的情况,主要是人的伤亡,还是由于地震裂缝造成的田地损失、经济崩坏的问题?

钟:有的。那时候我们有一些团体合作,有条件做比较详细的调查。石岗不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但当时那裂开了一个大缝,受灾还是很严重的。石岗的传统客家建筑“伙房”(三合院)倒塌了,要重建,一些团体去帮他们做规划。这种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妈妈们愿意参加工作坊。后来她们告诉我,她们当时这么议论:啊,要来教我们演戏啊?我们又不是明星,怎么会演戏?可是来帮我们,那我们去参加一次好了。来了一次之后,发现剧场原来挺好玩的。她们得到一种压力的纾解,从此每周都来了。

李:为什么是从“妈妈们”开始的呢?自然形成的吗?是不是和女性的活动空间有关?

钟:是啊,男性有他们的公共空间,比如像我这样年龄50多岁的男人,会觉得在工作坊做游戏,很好笑。男性会觉得他的身体应该出现在客厅沙发上、办公室里,不适合在剧场满地滚。女性比较愿意用身体和对方分享,这大概和她照顾小孩有关联。身体在剧场出现,剧场在社区出现,女性是比较愿意参加的。

当时有许多团体,包含着剧场、影像、音乐各种形式的介入。对小孩子的工作,比如教小孩子“鼓吹”,就是唢呐。林生祥当时去办客家音乐班。还有摄影的部分,教小孩子去拍自己的家乡。我觉得相对于戏剧,影像和音乐比较少能够开展工作坊的方式。

李:在石岗的工作坊,也像你们在朝阳文化馆那样的方式吗?通过游戏,让人们的身体活跃起来,放松下来,再进行一些形象训练?

钟:比那个更简单。昨天我们面对的都是青年,而且大都是学生和文化工作者。石岗妈妈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的方法有两个来源,一是波瓦的‘被压迫者剧场”,像昨天那个“形象剧场训练”,就是他的方法。我们把它在地化,糅合台湾的情况。另外一个来自菲律宾教育剧场,那里穷人和文盲多,通过文字做教育比较困难,所以他们发明了“身体”的方法,“整合性剧场基础训练”。我们综合这两套方法,菲律宾这套的优点在于不那么“知性”。开始我们想教石岗妈妈做“形象训练”,但对她们来说那有点过于知性了,说些梦想是什么啊,肢体是什么啊,她们没有经验,很难进入。后来干脆让她们做五个“画面”,表达一种心情,她们说,最想要表达的是“回馈”,地震后那么多团体和个人来帮助她们,所以想要表达感谢和回馈。

李:她们用什么方式表达“回馈”的心情?

钟:运用她们客家的传统山歌啊,一些言语啊。

李:有用到什么道具吗?

钟:配乐的时候,让她们把在地震中压坏了的器物,比如盆啊水桶啊,拿来做乐器。因为只要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表达情绪。但主要还是身体的表达。

李:那当时妈妈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钟:针对石岗妈妈,在那个阶段,主要是“共同治疗”。地震时候受到的惊吓,没办法和别人讨论,没法讲出来,重建家园的劳动也非常辛苦。

李:让她们回忆和表现地震发生时的情况,涉及到亲友伤亡、房屋倒塌等悲伤的记忆,我知道你们之前去咨询过心理医生。也有很多人疑问,说出伤痛,是一种疏解,但是否也会造成“二次伤害”?

钟:我想,通过戏剧所塑造出的这个空间里,人们是相互信任的。对于相互信任的人来说,说出伤痛可以得到疏解的。“二次伤害”主要存在于法庭审判,受害者要回顾受害经历的时候。

李:不是只有法庭的空间才有。比如记者在废墟上追问救援人员自己亲人伤亡的情况,比如把灾民拉到晚会上,在聚光灯下曝光她的伤痛,都让人觉得有点担心。据说去做灾后“心理干预”(“干预”这个词有点怪怪的),方式不当,也会遇到抗拒情绪。在工作坊里进行的这种“伤痛的回顾”能够使妈妈们得到纾解和治疗,是不是和剧场特殊的身心参与、表达方式有关?为什么在剧场里相互信任?

钟:我想是的。有个导演采访正在果园里耕种的一个妈妈,她讲了一个笑话:有天她在家里练习台词,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候,她说:“这下完蛋了!”她的一个亲戚在蹲厕所,正好听到了,吓得飞快跑了出来。

这个笑话是说:剧场有镜子效应。现在说,你要去扮演什么什么,其实人、演员、角色,是三位一体,有辩证关系。你在家里练习,面对的镜子里的你就是舞台上的你。演的是自己的经验,不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当你在舞台上演的时候,是那个镜子里的你在动。所以,戏剧这件事情,和妈妈们之前参加的土风舞班不一样。那个跳土风舞的身体是用来上晚会、给人家看的,之于自己的生命经验,没有关联。而在剧场里,是要用身体把自己的记忆找回来。

我们通常以为记忆在脑袋里,其实不是的。透过剧场,你让记忆重新回到身体,这个时候,你需要和别人有更多的互动。如果我们用脑袋判断要不要和人认识,可以不动声色,如果不喜欢你可以隐藏。可是在戏剧工作坊里,用身体的时候,你没法隐藏,很容易被人发现。身体的虚假性比较少。人和人的互信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从观众到演员:“年过半百,居然登台了!”

李:民众戏剧的工作坊,一个出发点,是把原来以为自己只能是观众的人变成演员?

钟:所谓的专业剧场,会把“身体”放在有才能、会演戏这样的标准上,“一般的人”被认为不适合做戏剧。而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看法,我们强调过程,不是用结果来判断,谁演得好演得不好。我们鼓励,只要你自信,用你的身体表达出来了自己,一定会让人感动。这个说法,也必须有一个空间。就是这样的“身体”不适合进入国家剧院。为什么想到戏剧,就一定想到大剧院呢,就一定想到很多很多人来看呢?那么多人,能看到深处吗?他们可能只能看到一个很浅的界面。那么我们在社区里,演给和这个事情相关的人看好了。

所以石岗妈妈们的第一个戏,就是在她们的社区里,大约60个人来看。演出地震的共同经验。包括发生地震,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很多人帮助她们,她们怎么回馈。我们帮她们把这些内容编成戏。演出后,有妈妈感慨说:年过半百,居然登台了。有个妈妈说,现在我不怕摄影机了。

李:当时观众的反映呢?

钟:大家是感同身受,也就不难想象,观众,演员,感动成一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隔年,就成立了石岗妈妈剧团,她们自己来成立,有自己的团长。但她们觉得完全只靠自己很难,所以秀(李秀,差事剧团戏剧工作者,石岗妈妈剧团的讲师和导演)一直陪伴她们,之后她都基本住在乡下。

李:所以这个“石岗妈妈剧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钟:是的。本来在乡村,人们的关系就比较紧密,在生活和劳动上有很多互助。这也是后来戏剧能在她们身上产生作用的重要原因,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情。

有一个社区营造、社区工作里经常使用的字眼,empower,有翻译成‘赋权”,或者“培力”,可是“赋权”也好,“培力”也好,都是一种单方面给予的意思,有个在灾区工作的朋友说,可以翻译成“使能”。就是说,我们不仅使得她们“能”,也从她们学到。比如石岗妈妈表达自己劳动经验的那种真实性,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个学习。最初我们就有反思,怎么恰当地和她们在剧场中互动,这是很具体的过程。

“石岗妈妈剧团”:我们没有在演戏啊,而是透过戏剧在诉说生命经验!

李:剧团成立后的第一个戏是什么?

钟:是一个论坛剧《妈妈的伙房》。论坛剧场是波瓦的发明,比如一个有关家庭暴力的戏,先生打太太,结局是开放性的:太太在犹豫离开还是留下,这时剧里有一个人,做JOKER的(打牌时候我们叫做“鬼”,有时可以抽掉的那个。用在戏剧里,就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是戏里的一个角色,也是主持人)就出来说,各位觉得她该不该离开家?为什么呢?观众举手说,我认为她应该离开。JOKER就问:那你要不要上来替她演?观众就可以上台,变成演员。那时候石岗妈妈为什么做论坛剧?成立之后,大家说,演什么呢?不如来演我们最近的事情。当时传统建筑“伙房”要重建,在大树下讨论。重建需要每家户主盖印章,有些人不想盖。比如有人住久了,占了别人的份了,重建倒会让他损失了。所以有很多争议。但都是男人在争,女人在旁边听,倒茶水。这也是传统客家社会,是农村的基本结构。演“伙房”吧,有个妈妈一这么倡议,我说好,就用这个做题材,剧末请大家来讨论。后来在她们社区的图书馆演,让乡亲们来看。那一次没有请观众上台演,但有请他们上台讲。有意思的是,有个村长,上来说:我们客家妇女的美德,就是家丑不要外扬。

李:就是说,石岗妈妈剧团的活动,不仅让她们自己,也让她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碰撞和变化?

钟:是的。其实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一些问题。客家男人比较大男子中心,回到家习惯老婆煮饭、陪他看电视。妈妈们晚上去戏剧工作坊,他们会说,哎,现在煮饭是有,陪我看电视没有了啊。这很细微,细微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的戏剧工作已经涵盖到她们的现实生活中。所以,有时候,本来是出来上课,我们改成到她们家去讨论问题,她的先生也可以来参加讨论,就没有意见了。剧团成立以后,开始把个人的处境往“公共性”上拉,我们想:会不会伤害到这些女性在乡村社区里的生活?这让我们有个意识,不要以为“我在教你把问题提出来”,以启蒙者自居是危险的。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是不在场的,我在那里上完课,开车回台中了,我不必去面对邻里的质疑,搞不好人家还尊称你是老师。而她们隔天醒来会被问:你这个女人,以前不是很勤奋、很守分吗,现在怎么批评我们自己的家乡?刚才那个村长的例子就是。有些人也受到压力。

隔年,她们展开另一个戏《心中的河流》。从地震的伤害,到公共性,然后回到女性:她们的生命史。对客家女人来说,婚姻、生孩子、还有劳动,是很重要的。那时候有人给她们做口述历史,我就帮她们剪裁。这部戏主要是秀在帮她们。作为男人,我比较难进入她们这个领域。有一个妈妈说,去年论坛,那个村长上台那么讲,这次要把他那句话演出来。我说:那不是要得罪村长吗?她说,我们可以用好的方式表达。结果,她们在舞台上说:我们不是要挖自己家族的疮疤,我们是想说,我们已经从灾难中站起来,表达妈妈们关心的事情!演这个戏的时候,那个村长已经是乡长,演完之后,他上来献花。他走过后台经过我的时候,我记得他的眼神在说,你们这些外来人,教坏我们乡下的妈妈了。

李:虽然有不满,但也要献花,表示关切。所以石岗妈妈的活动也触及到了乡村的性别问题、公共事务参与的问题?

钟:重点是,她们使自己“能”,然后和社区互动。其实,那个乡长也会有一些触动。比如他叫石岗妈妈去做中秋节、端午节的表演,他原来以为,剧团就是土风舞嘛,土风舞就是娱乐嘛。没想到这些妈妈竟把戏剧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了。现在乡长会想到:大概不要想五万块就能打发别人。妈妈们不会直接碰撞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请她们演出,她们会讨论。开始时候会困扰,要不要去呢,中秋节啊,人家都有出节目,我们是不是很不合作?后来慢慢意识到了,演戏是和她们自己的生命有关的事。她们会问,为什么要我们去演出?乡长说,伙房盖好了,大家来庆祝,可以吗?她们就讨论,这是我们灾后重建的事情,应该去。就是说,她们对表演,对用自己的身体在公众面前表达,有了自信和自主。这是很可贵的。

《梨花》与未来:让弱势者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李:石岗妈妈最近的一个戏《梨花》,也是关于客家女性的生命经验的,但这个戏和之前很不同,有比较强的象征性。秀提到有朋友看了这个戏后,说:“越来越精致化了”,“为什么石冈妈妈最后还是走向都市中产阶级品味的精致主义而毫无自觉的和小区剧场的美学抵触呢?”你怎么看待这个质疑?

钟:《梨花》和之前的戏是很不同,很身体性,没有多少话语的。她表现客家女性的劳动、嫁娶,比如有个70岁的妈妈,表现她年轻时嫁人的场景,怎么顶着盖头走路。秀想要帮她们把这些生活经验,转换成更专注的剧场语言。和开始做的戏感觉很不一样。那个朋友的看法,是只看到表演,没有参与她们的过程。我比较相信秀的过程。比如说做拜拜那个动作,平常很快的,戏里让她们放得很慢很慢,把它仪式化。生命经验的再现,需要日常生活向美学空间的转化。不是“中产阶级品味的精致主义”,是怎样更专注身体的表达。

李:这里是不是有一个问题,人们对“民众剧场”特别是社区剧团,会有一种“技巧不是那么重要”的意识或者错觉?或者认为教她们更“专业”会损害了她们本身的东西?

钟:她们的“专业”就是种水梨啊。我是说,不存在剧团比她们的劳动更重要这回事。我们做的,是怎么样在她们的日常生活引进剧场的表达。所谓技巧,不应该被视为负面的。所谓“教”,也仍然是从她们自己的生活出发的。你先做,我从你做的,来开发你更大的可能性。比如像昨天的戏剧工作坊里,让你做那个吃面条的“雕像”,然后我们来讨论,这个雕像的表达清楚不清楚:手里拿的是碗吗?没有道具,你要怎么把这个碗表现出来呢?工作坊的功能就在这里,演戏的时候,不太会知道观众怎么看,而工作坊提供给你观众的视线。让你的身体更有爆发力,更准确表达。让弱势者找到自己的方式,有勇气表达,这是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方法。

李:“石岗妈妈剧团”最近有什么活动呢?

钟:最近,台湾做民众戏剧的人,大概十个人左右,去各地社区做工作坊。上两个礼拜,台南和台中的两个团体到石岗,和“石岗妈妈剧团”交流,我们计划多促成这种交流,这个感觉很不错。“石岗妈妈剧团”也存在怎么继续下去的问题。最老的妈妈已经70岁了,最年轻的45。地震过后8年了,而且这是繁重的劳动之余才能做的事情。她们也在想这个事。9月她们将要到花莲巡回演出。

去年香港乐施会准备了一笔经费,让在亚洲做民众戏剧的人到香港参加戏剧节,当时石岗妈妈剧团去演出了《梨花》,大陆一些朋友就直接看到了她们的表演。

现在大家都问“石岗妈妈剧团”。其实今天应该她们自己来谈,她们没有办法来,我在这里替她们说,但我们不是“代言人”。工作坊是我们带着一套方法,和她们一起做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自己的勇气和努力,慢慢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一种表达方法。我们实在不太适合在很多场合讲“石岗妈妈怎样怎样”。如果变成知识分子透过民众的苦难经验,来取得成就感,那就应该得到诅咒。

第4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重熏陶感染的优势,多点激励,给他们多点信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是为师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课堂上要多点激励,为师者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性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学国优美语言文字、继承华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会做人。因此,当你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尊重你。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这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基础。

通过不断激励,让学生敞开心扉。许多学生上课只习惯于记笔记做复印机,而不敢举手发言,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析个中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其一,胆小害怕;其二,爱面子,怕说不对被别的同学笑话;其三,不愿冒头,怕别人说自己“冲”。于是,笔者采取了以下激励措施:凡敢于回答问题者加分,而被点名却闭口不言者扣分,把它作为学期学习考核、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刚开始时,响应者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当众发言。

通过巧妙设计,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巧妙设计口语训练项目,如:一分钟自我介绍、会议主持、生日祝福、谈人生理想、谈如何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的关系、如何应聘求职等。训练的挑战性与诱惑力,让学生们既感到压力,又兴奋异常,都纷纷投入,力争以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大家。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近几年来,所教班级学生普通话水平与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看到学生滔滔不绝的演讲,自信的微笑,为师者感到莫大的欣慰。

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写。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要有老师去启发和引导。就作文而言,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已经被程式化的作文教学与写作训练弄得焦头烂额,往往谈作文而色变。如何再次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并使之得以合理的抒发呢?给出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言谈中去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把它设为作文题;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出作文题,教师再选定。每次作文,至少出两道以上作文题供学生选择,这样,能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使作文练习有的放矢,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学习中要多点快乐。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他们中不少人由于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巧用方言,引出笑声。广东省属粤方言区,其中又夹杂白话、本地话、客家方言等,无论是字的发音,还是词语搭配、语法造句等,都自成一体。这对语文教学可能带来一定困难。但是,如果巧妙运用,却能产生奇特的语言现象,在引出笑声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有预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走先啦”、“麻麻地”、“种有”、“小小”等,在普通话中分别是“先走啦”、“一般般”、“还有”、“一点点”之意。本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用带有普通话口音的广东方言说出来的时候,那种南北语音交错所产生的独特意韵就出现了。学生在喷口之余,感受到的不只是老师的“搞笑”,更有一种心灵的交融与认同。

析文赏词,笑中悟道。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在理解前人作品时多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能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幽默因素,既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可消除疲劳。比如学白的诗《将进酒》结尾一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老师可以这样来处理:用夸张的语气,上扬的语调诵读诗句,同时迈出半步,伸出右手,向前排两位同学一先一后做出呼唤和邀请的动作――这样,既能让学生领悟到李白自信豪迈的气质风度,又能让学生笑出眼泪。

第5篇

之前也曾想过当导游,当我做了教师以后,渐渐意识到当一位好的导游艰难,导游教学更难,如果一个导游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不够强,就难以完成自己与各种职业的人交流的工作要求。因此,这几年的实践对我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实践目的和意义

有优秀的人际交流技巧与亲和力,是对一个优秀导游的要求。这样,导游才能让自己的讲解生动活泼、与司机和游客保持良好的关系。另外,导游还应熟悉旅游路线、沿途的风景风俗、旅行社的经管等,从而做好导游业务。将实践的内容强化吸收,以期达到“实践出真理”的教学成果。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通过组团学习导游应具备的技巧,了解旅行社具有的业务。

(一)从跟团导游学到的导游必备素质

1、积极的服务态度

导游工作不仅消耗体力,更消耗脑力。态度决定高度,导游必须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为游客服务,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做好导游工作。

2、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作为导游中的外语导游,在带团时的身份除了是现场讲解员,更是保姆。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导游的解答与帮助。对于外国游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因此导游要具备足够的日常生活常识,才能为游客提供快速且有效的帮助。

3、语音标准,表达清晰,讲解形象

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评价导游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外国语导游,标准清晰的讲解才能传播中国文化,让游客与自己得到有效的交流并及时为游客提供服务。另外,生动形象的描述能让美丽的风景更加动人,让浮雕石刻栩栩如生,让游客在美景里流连忘返。

4、有足够的旅行常识、急救常识、专业知识

在旅途中,团队遇到某些危险或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就需要导游具备相应的知识技巧,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游客与公司损失。

(二)从跟团导游学习的讲解技巧

1、明白游客对什么有兴趣,并抓住游客感兴趣的事物讲解

一般我上岗前都会把旅途景点的背景资料背得滚瓜烂熟,因为我认为大部分景点的文明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背景。带团讲解时,便将已经熟背的背景资料从头背到尾,不会有停顿歇息。但后来我通过游客的反馈发现,这样带团的导游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导游。

2、单纯的看风景不如听导游讲解风景

那么,应该怎样讲解呢?我们应该把游客当成最好的朋友,合理运用手势,很有代入感地为他们讲解他们不知道且有趣的风景背后的故事,从而吸引他们的目光;然后的讲解,可以讲解的同时将所讲解的事物与游客家乡的事物作对比,因为只讲解对游客来说陌生的事物会让游客产生疲倦感。另外,导游应积累许多幽默小故事,讲解时可以随时引入几个相关的小笑话,让讲解生动活泼有趣,从而吸引游客注意力。

3、了解游客心态,随机应变

可能有旅客连夜赶来旅行,所以旅行初期容易犯困。这时,导游应关心打瞌睡的旅客,不能强制犯困的旅客听自己的讲解。可以让旅客稍作休息,或降低讲解的声音。

4、顾全大局

团队中不乏有提问的游客,如果每一个游客的问题都一一作答,可能会拖慢整个队伍的行程。而且,部分游客的问题,别的游客并不一定感兴趣。因此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挑选重点问题,判断这些话题是否是大家都感兴趣的,重点问题详细讲解,其他的一语带过。既不触怒想要了解的游客,又能让更多的游客受益。

5、将心比心

一定要切实站在游客的角度上来考虑,讲解时多考虑游客的感受和兴趣,服务到位的情况下,很少有客户无事生非。游客如果埋怨讲解的不好,可以婉转的挑一些自己擅长的来讲解,或者直接转移游客注意力,邀请游客一同参与,往往这样的互动,能够增大游客的粘性。

6、适当的讲解,给别人发挥的空间

许多游客在游玩之前就已经下了功夫,对旅游地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让游客能说出她缩知道的历史和文化,那么游客会十分有满足感。游客心情高兴,团队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大家就可以享受轻松愉快的旅行。

三、实践结果

这几年带团的过程中,并不太顺利,我们通常会成为旅客责怪的对象,即使问题、事故并不是由我们造成,但我们团的导游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快速处理,指挥得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出众。在几次实践之后,我不仅将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还结实了不少的游客朋友。

第6篇

于平,重庆大学毕业,毕业后就通过选调生考试被分到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人民政府工作。他说当初选择报考选调生有这么几条理由:一是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希望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发展;二是选调生能接触到最真实的社情民意,作为一个刚出象牙塔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锻炼机会;三是选调生是后备干部,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只从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中选择,这样大家就都从一个起跑点起跑: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同样都没有工作经验,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都被缩小到可忽略的地步。

谈到在工作岗位上的故事,他说:“刚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语言问题,广西这边的地方方言是白话、壮语和客家话,作为北方人很难听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多跟着村干部和群众接触,让自己真正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之中。虽然问题还是存在,但是乐趣也很多,2010年3月份,我被安排到一个很偏远的村子驻村,那段时间由于做计生工作,我就借了副镇长的摩托车,一个人在泥泞的路上奔跑了一个小时,后来发现我方向走错了,跑到了另外一个乡镇了,等到了村委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支书主任等干部已经站在村委门口等了我半天,心里真是又感动又不好意思。”

刘浚轩是贵州省贵阳市人,毕业于广西大学,2011年的贵州选调生,工作已半年多,现在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白泥乡政府工作。说到报考原因时他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到农村基层工作对我来说是陌生又比较苦,但正是这种艰苦才是锻炼年轻人的地方,它像一个大熔炉,一个干部要经过基层淬火的锻炼,退去身上的杂质,才能迸发出更灿烂的光辉。所以我想下基层,去了解老百姓,为他们服务,向他们学习,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能力,更重要能为我们国家的崛起而做出一份贡献。”

谈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说:“基层公务员非常的辛苦,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因为是基层,面对的是一线老百姓,处理的事情是具体且繁杂的,工作时间常常5+2(星期一至星期五基本工作时间+双休日),白加黑;事情一来,无论在吃饭还是在干什么,马上工作,没有规律性;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处理新农村建设的事。为改善广大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由政府倡导及资助,在我们全县乡村建设“黔西北民居”居住房屋,这项政策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那就需要给愿意参加的农户建立档案。其中一项工作是去每家农户照相取档。由于我们乡地处偏远,是织金县最偏远的一个乡,而且又陡峭,交通十分不方便,更加上政府条件有限,我就只能一个人下村走路去照相归档。我们乡一共15村,要给300多户归档,我就一个人走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地照相归档,一个星期才完成,走了起码40多公里的路,全程山路,深刻让我体会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

李家和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现在在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他是2011届安徽省选调生。小李说:“当初选择选调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现实考虑,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公考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选调生又是公考中一条很好的途径;二是基于对从政的一种兴趣,我大学时在校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对从政有兴趣,也相信自己能够在这方面干出一点成绩;三是扎根基层,去感受一下基层,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有更多的经历,感受中国最基层的政治生态和民生生态。

在工作中有一件小事让小李记忆深刻。有一次去走访一家村里的拆迁户,看到门口放着木制的风机,他以为是儿童的一种玩具,就上去摆弄了一下,说这是不是玩具啊?就被同事笑话了,当时一位部门领导就笑着说,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确实有必要,至少让你们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我觉得无形中就契合了我当时选择选调生的一种初衷。基层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也需要去感受一下基层,只有了解了基层,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不会无的放矢,才能真真正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夏至统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分配到湖北省一个乡镇工作。他说当时选择参加选调生的选拔考试一方面是因为选调生跟公务员享受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基层的实际,服务基层。他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他说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2011年十月的时候,那时正逢村委会选举,我被派到一个偏僻的村协助村民选举委员。在此过程中,有一村民多次违反相关纪律(在投票的时候有许多人不认识其中的一个候选人,经询问才知道这位村民直接把他弟弟列入到候选人名单里去了)我多次制止,他不听,并且还说:‘我又没有让其他人直接投票选我弟弟,我没有违反规定。’制止无效后,我马上将此事报告给相关领导,领导来到现场后把我拉到一边说:‘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你都不要激怒他,我们想办法处理。’我觉得此事很奇怪,后来向村民打听才知道,此人是一个艾滋病患者,领导怕我们一不小心激怒了他,他可能拿着针管去刺别人。当然这种事并没有发生,但想起来有些后怕。”

第7篇

【关键词】《日语会话》 教学方式 改革

一、《日语会话》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学院从事日语教学两年了,主要执教《日语会话》课程。在这两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日语会话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日语会话》教学中,日语的基础――发音和语调不容易受到重视。从学生学习语音系统开始,就为日语发音打基础。在打基础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容易急于求成,只注重学生有没有把五十音图的假名记住,而忽视了学生们发音的正确性。珠江学院商日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广东人,因此讲粤语以及客家方言的学生占98%以上,很多假名辅音部分的发音都非常不标准,比如l与n不分,c与q不分,s与x不分等等。到开始学习单词句子阶段,更是急于让学生记住单词以及语法,而疏于对每个单词语调重音的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将来说出来的日语阴阳怪气的,明明说的是日语却不像日语,让人难以听懂。日语会话作为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始设置,但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日语会话》课程容易演变成基础日语的辅导课。在日语会话教学中,过于注重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理解,忽视了会话的“听和说”这一宗旨。

其次,《日语会话》教学中,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容易脱节。过于注重接受、记忆、模仿的学习,使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运用在实际的情景会话中,导致学生们在会话课上经常会出现一旦被提问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的情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私下很多课文句子都能流利背诵,但在会话课堂上却经常哑口无言或者反应迟钝,因此无法提高在实际会话场景中的语言交流能力。

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重点以及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日语会话》课上经常会出现“撬不开口”的情况,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害羞含蓄,怕说错被同学笑话;或者压根就觉得会话课不重要,觉得学好语法才是关键。

最后,《日语会话》课上经常会强调的是构词造句能力,忽视了语言原本的宗旨。课堂上的《日语会话》教学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注重学生语法句型的使用是否正确,而忽略了语言是个交流沟通的工具,能够让对方正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由于日语的暧昧性,同一件事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表达方式都不相同,如果只在意构词造句的正确性,忽略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关系,可能会导致意思传达不明等相反的效果。

二、对《日语会话》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

《日语会话》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教学内容适应其学习需求。调查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会话课堂做一些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实践创新,力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室对话和教师单方面传授、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或提高学生对日语和日本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兴趣,以兴趣促学习,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能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实践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日语会话》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

其次,必须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扩张过快,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日语专业没有达到相应的师资标准就仓促招生,这样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也会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而且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零起点,而外语的学习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发音和语调的练习,以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学习一门外语也是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对中日文化差异有所了解,才能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熟练和地道。所以,学校在聘请日语会话教师的时候,最好聘任具有丰富海外留学经验或工作经验的日语人才。只有对日本的历史,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有着深入了解的老师,才能够胜任《日语会话》课的教学。

第三,注重“听”和“说”的统一。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听在第一位。会话教学中,首先是在听懂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实际对话中,也要先听懂对方的问题才能做出回答。由此可知,说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只有“能听”才“会说”。所以会话课上的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统一结合的。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入即时问答环节,或即兴表演环节,在没有预习或复习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进行了听说练习。

最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出现了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元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图片、语音、视频等,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那些枯燥的文字。《日语会话》教学更应该利用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日语的语言环境,以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直观地表现会话情景,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达到迅速提高会话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互动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效果较为理想,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笔者在教学环节中会加入自编情景剧的环节,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自编自演短剧,之后再让学生们互相提问、进行点评,找出会话中的典型错误加以提示改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有效地进行听说练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池.促进日语会话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学生会话素质――高职日语会话教学之管见[J].科技经济市场,2007(03).

[2]成涛.日语会话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0(08).

第8篇

一、当前教学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在课堂上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放飞学生思想的翅膀,让学生在课文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自由地想象、联想。但当前,许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课堂质量的提升,也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是不使用标准普通话。我们生活的赣方言区,特别是在农村,标准普通话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交际中的主要语言。受自身和地缘的影响,部分教师也将方言带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使学生的朗读和问答语言上充满着“本地特色”。

二是教学语言黯然无色。许多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么语调平淡,不论什么课文内容,语言都不带一点“调味剂”,没有融入丝毫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要么充满着指示性、命令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主体”作用;要么充满着否定和打击,对学生的回答不耐心倾听等等,不断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积极性。

二、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是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生对那些富有力量或者智慧的人有着强烈的崇拜和模仿心理,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一切言行举止都值得他们学习和模仿。而在语言方面,学生也会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语言方面的权威,不仅在课堂,在生活中也会学习和模仿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在以客家方言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往往较少接触和使用普通话,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也习惯使用本地方言,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学、就业和交流交际是极为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授课,对小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示范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尤其重视教学语言乃至平时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始终坚持使用普通话授课,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发挥好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语音方面,教师要注意避免将方言和个人语言习惯带入课堂,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另外,吐字清晰与否是学生在课堂之上是否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以及教师课堂语言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有此方面问题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自我锻炼,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校园内听到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语言词汇的规范性,避免使用地方俚语、俗语和网络语言,特别要注意用词的文明性,让学生在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中学到规范的表达词语,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作好示范。在语法方面,需要避免一些不规范的流行语言以及网络、广告用语经由教师进入课堂,如“你先走”说成“你走先”等等一些不规范的表达,都是不适宜作为教学语言的。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除了语音、语法、词汇等三个基础问题外,也要注意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使教师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做到规范、清晰、达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是目标方向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受外部的影响较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基础上,还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同时富有激励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和保持低年龄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1.形象化的课堂语言是加深学生理解的关键。如何让小学生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转化为脑海中的生动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许多教师开始越来越习惯于直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描绘的形象,这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多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用自己的语言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枯燥化为有趣,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目前,按照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里面收编了很多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课文,这是教材编写人员在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特点精心编写的。语文教师要对教材的编写导向深入感知和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2.趣味化的课堂语言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关键。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并不完全是为了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快乐。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活动,与是否快乐的心理感受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他们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反之则不然。所以,小学语文课堂,除了语言规范、生动形象之外,还必须有能够持续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东西存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使课堂氛围生动起来、有趣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之上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笑话、小故事;另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恰如其分的幽默语言。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的感官疲劳,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感受到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将思想和精力始终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时不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避免“喧宾夺主”,又要注重“雅趣”,避免粗俗或“挖苦的恶趣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3.激励性的课堂语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每一个社会人都渴望能够自我实现,被他人所认同、尊重和理解。小学生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这种需求更加强烈和敏感。他们的学习行为,满足快乐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首位的,而后才是学习知识。并且,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更加敏感、好胜、要强,对家长的评价看得更重。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种心理应当被尊重、保护和引导,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自信心。针对这一点,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互应当以激励性的言语为主,多些鼓励和肯定,少些批评。并且,从教学需要的角度来看,在对交互(问答)内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不妨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本身增加更积极、更正面的评价,如“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等等,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信心。

第9篇

湖南:村庄如大院

湖南张谷英村,一个庞大的村落,却同在一个大院内。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东,离城约70公里,坐落在幕阜山脉的笔架山下,那儿是一片开阔的丘陵地。

村外远处是高耸云端的巍峨山峦,山峦上终年云雾缭绕,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全村共有650多户,2100余人口,户户相连。村宅内晴不曝日,雨不打伞,大伙同住在这个村屋。这座大屋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共有1730多间屋,大小天井有206座。主楼墙高壁厚,沉甸甸的大屋檐覆盖着一个大村落;围屋则层叠有秩,紧紧相依,此起彼伏的围墙呈龙形走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蔚然望去,恰似一派淡墨长卷。

据悉,张谷英村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6年),历代均有修缮,方具今日规模。这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海内外建筑大师的浓厚兴趣,却不解为何仅有此地一村是如此布局。

黔赣:夏日无蚊蝇

在贵州大山深处,海拔1800米的盘县老厂村,整个夏季这个小竹寨里竟没有一蝇一蚊。1998年,中国科学医学院曾派人去考察过,也无法解开其中的奥妙。有人推测,老厂村地下可能蕴藏着某种放射性物质,使得其周围环境有一种特殊的驱蚊效应,使蚊蝇退避三舍。

无独有偶,在江西省龙虎山风景区仙水岩,也有一个无蚊村,因为全村找不到一个蚊子,成为一处奇绝之地。

这个村庄名为许家村,全村近50户人家,200余人。据载,他们为许真君的后裔。村东、南、北三面青山环绕,西面紧依宽阔的泸溪湖。山峦青翠起伏,村内树竹葱茂,具有蚊虫生存的条件。

许家村为何无蚊,是个难解之谜。一种说法是环境清幽,没有污染。但是,此说不能解释其他清幽之村有蚊的事实。有昆虫学家“洞深幽而作探微”,认为村内处处种满香樟、桉树等树木,它们释放的气味有驱蚊作用;另外据考察,靠近村的山上有一个岩洞,洞内蝙蝠成群,而蝙蝠正是蚊虫的天敌。

闽桂:道路似迷宫

福建漳州市文管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处罕见的明末清初古村落。这处古村落位于漳州近郊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占地面积约130公顷,主体是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古屋均以大条石砌墙基,墙壁以青砖砌成,当地人称“青砖石壁脚”。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村内共有4条石板街道,18条排水沟,8口古井,村落的前后各有两口池塘。整座村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令人称奇的是村庄内大小道路纵横交错,布局如迷宫。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村庄,而村内各家各户却道路相连,门户相通。相传解放前到这个村庄抓壮丁,一进村便迷了路,转来转去出不了村。大屋结构宏伟,窗、梁、壁上遍布着图案精美的石雕、木雕。其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1379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鸿湖乐居”则是一座圆形的三层石楼,楼中央有一口八角形石井,二层楼上设有枪眼,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整个布局酷似客家土楼,只是材料规模有所不同。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碑”,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石碑。

无独有偶,广西不久前在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发现一处古代村落。

这处古代村落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整个村落巷道曲折迂回,纵横交错,布局如迷宫;排污道沿巷子弯曲而行;户与户之间呈“之”字形排列,每隔一至两栋在东西方向设有南北向出口,与村外相通;每户民居都没有正门,只有侧门;民居全部用青砖土瓦修建,砖瓦、屋檐上雕刻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门窗、楼板、檐板、屏风及落地罩都精雕细刻、古朴典雅;民居除了公用祠堂外,找不到一根柱子;每个巷口设门楼一座,门楼与门楼之间有防护墙相连,防护墙上还设有枪眼。

据了解,这个村的居民全部是贺州本地人。专家称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代本地土人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一村保持80人

地处湖北省钟祥市大洪山深处的水没坪村,40多年来,该村人口无论怎样增减,总是生一个,死一个,来一人,去一人,人口总数一直难以逾越80人大关,成为人们百思不解的一个自然之谜。据说,在1988年10月,该村有一个村民娶了一个外乡媳妇。如此,村里就增加到81人,按“添一去一”的神秘规律,大家都提心吊胆不知谁会“离去”,过了10个月,这个媳妇到了怀孕生孩子的产期,村里就要增到82人了。可是不久,死亡降落到了那个可怜的外乡媳妇头上,难产使母子俩撒手人寰。自那以后,水坪村再也没有超过81人。

:半个世纪没死人

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名叫东孔的村庄,70多年只见添丁进口,没有亡故之人。该村最后一次葬礼是1924年,从那以后,再没死过人。这个村子的人口,1942年是680人,如今已增长到6000多人,年龄最大的已逾142岁,最小的只有6个月。

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没有高大的树林,终年很少吃到蔬菜,生存的条件十分恶劣。然而东孔村为何能成为“长寿村”呢?至今令人费解。

黑龙江:漠河两奇观

漠河村地处我国最北端,属黑龙江兴安岭漠河县,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也不过2000多,但其战略地位重要,而且以自然奇景蜚声中外。

漠河村有两大自然奇观――“北极光”和“不夜城”。北极光发生在每年冬季的夜晚,刹时霞光万道,辉映长空,其形状呈现出弧状、带状、帘幕状、放射状等,呈火红、碧绿、鹅黄等多种绚丽色彩。飘忽不定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每年6月夏至前后是“不夜城”,亦称“白夜”奇观。此时的漠河村每天有17个小时都能看到太阳,落日的余辉可延迟到午夜时分,而这时翌日的晨曦已经微露,3点左右火红的太阳又冉冉升起。漠河村的仲夏时节,太阳并不是每天东升西落,而是远远地悬挂在地平线上,静静地环绕着无限的天宇,这种晚霞与曙光衔

接的奇观,使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苍茫迷惑的童话世界。

浙江: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地处杭、金、衢三地交界点。诸葛村整个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是按照诸葛亮的八卦图设计的,在全国属首例。

南宋末年,诸葛亮第28世孙诸葛大狮由寿昌县迁居高隆村定居。800年来,诸葛亮后裔人才辈出,科第不绝,经商有道,使古村成为有4000余人的孔明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因该村大多数为孔明的后裔,从明代后期起,高隆村改为诸葛村。诸葛村八卦图的布局,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巷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内八卦;村落四周八座环拱小山形成外八卦。巷弄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小弄纵横相连,构成一座神秘莫测的八卦迷宫。古村内有200多座明清古建筑,为“清砖、灰瓦、马头墙”的独特建筑风格。诸葛亮后裔以先祖《戒子书》为祖训,遵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把兰溪的中医药推向全国,使兰溪和慈溪、绩溪(安徽)成为全国闻名的“三溪药乡”。

诸葛八卦村现保存的明清古建筑连成一片,其中以丞相祠堂和大公堂最为壮观。大公堂位于村落的中心,坐北朝南,门额上有“敕旌尚义之门”的横匾,门侧墙壁上楷书“忠”、“武”两字。大公堂内有诸葛武纪念堂。

福建:丰贵溶洞奇

毗邻粤东的武平县岩前镇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其西北部的丰贵村,有一口古溶洞深不可测,至今仍披着神秘的面纱。

这个古溶洞一头在福建,一头在广东的民间传说,早已有之。比如说曾有一群福建鸭子进洞,却从广东胡庵山徐徐走出。同样的传说在广东胡庵山也有。

丰贵退休干部温选祖说,1953年他在武平县岩象区工作,曾随县武装部干部练卫文等6位同志入洞查探匪情,入洞约半个小时,只见地形复杂,深不见底,因手电筒电池将用尽,又恐匪敌埋伏,遂退出洞口。

温老说,洞内大多地方宽如一间房屋,其中一处像大厅一样,有上下左右岔道,还有许多石燕飞来飞去。

前年,记者会同岩前镇文化站站长王燕囡、镇财政所干部罗有桂、丰贵村村主任温柏祥,在温老的带领下,来到古溶洞“探险”。古溶洞位于丰贵村一处半山坡上,洞口荆刺丛生,茅草繁茂,寻常人难以发现。经温老确认之后,笔者一行持火把棍棒,依次入洞,洞高约2米、宽约1米,进洞四五米后,拐过一个弯,入口被大量黄土封填。

经认真观察,黄土封填系人为所致。

一位从广东嫁来的陈姓村民说,胡庵山溶洞确实朝向丰贵溶洞,入口数百米的地方,就不让人进去了,石壁上用红漆写着:“游人止步,危险!”

又据当地村民说,1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古溶洞方向有隐隐火光,传闻该洞藏有大量金银珠宝,火光疑为探宝者所为。

岩前镇喀斯特地貌闻名遐迩,有大小不一或深或浅古溶洞数十口,风景名胜狮岩为其中典型,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丰贵古溶洞是否真的与广东胡庵古溶洞相连?其规模是否堪与“华北第一洞”闽西龙崆洞媲美?古溶洞内蕴藏着多少秘密?迄今无人知晓。

广东:神秘大宅门

在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坳仔镇大浪村一个竹林掩蔽的山岗上,有一座神秘而鲜为人知的“大宅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群被称为“郑家大屋”,又名“六德堂”,据称是郑成功的后裔郑宏照建造的,现在里面以及附近居住的许多人家据称也都是郑成功的后裔。

郑家大屋占地3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是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建造的一座四合院围屋。整座大屋布局合理,地下设有暗沟式的排水设施。屋内采光充分,冬暖夏凉,据说一共有99个门、99个窗,大门前有99级石台阶,因此村民又称之为“九九奇门”。

大屋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三厢,一直向后延伸,构成了方形的四合院形式。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了几十个生活单元,适合一百多人同屋而住。正厅、厢房、回廊、天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门中有门,巷里有巷,屋内有屋,环环相扣,巷巷相通。陌生人进去之后犹如进入迷宫,很难找到出路,据说,这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贼人盗窃。在大屋的后门处,墙上有十几个枪眼,也是用来私家自卫的。

大屋内现在还住着6户郑姓人家。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郑成功的后人。当地政府部门正考虑将大屋内的这6户人家安排外住,然后将大屋重新修缮,成为怀集县新的旅游景点。

第10篇

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研究等都可以按以下两个视角分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文学系统:第一是文学的时空角度,第二是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度。先来看第一个视角,即文学的时空角度,这又可分为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

(一)时间性角度:古典性文学与现代性文学

文学的时问性,实际上就是文学的时代性。文学的产生、生长和演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是在历史时间长河中不断运动的。这就有了文学的长度,即时间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因时而变,文与时俱进。一个时代产生了适应一个时代精神与需要的文学,是作家对所处时代具体生活有感而发的产物;但同时,一个时代的文学又反过来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代的精神和品格。无论是把文学比拟为照亮时代的精神明灯,还是反映时代的镜子,说的都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就整个人类文学而言,可以区分为古典性(古代)文学、现代性(现代)文学与正在发展运动中的当今性(当代)文学。就中国文学具体论之,从时间性角度可分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每一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价值取向、社会生活、审美理想与艺术创新的经典性作品。如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和《楚辞》,前者是北中国文学的代表,后者是南中国文学的典范,两者互补融合,哺育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古典性品格。同样,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代表着所处时代的文学成就。按时间性即时代性研究文学,正是我们的文学史教程长期奉行的研究路数。中国的古典性文学,美学上的道、气、韵、味等,政治上的忠君、爱国、济世等,构成了艺术和思想上的鲜明个性。在语言上,古代文学是古代汉语的文学,与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相一致。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即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是一种转型期的文学,很多东西都没有定形与定制,但它是现代文学产生的必要准备。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近代”和“现代”是同一个词,不存在“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别。本文考虑到中国文学史的习惯分类,因而析出介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表现了人类对现代社会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现代性的基本标志有三个力‘面: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体原则。市场经济以功利原则为主导,民主政治与权威主义相对立,个体原则是区别于整体主义的行动哲学。历史的发展要求人类找到一种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精神情绪、审美理想、价值观念的新的文学形式。试以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比较,从文体角度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性文学中的韵文较发达,广义的散文比韵文要弱;而现代性文学则相反,散文体尤其是叙事性文学小说特别发达,诗的成就相对要小一些。我们看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主体部分就是一部小说创作的发展史,诗歌、散文、戏剧都在其次,如果去掉小说,现代文学大厦就会轰然倒塌。从整体上说,中国现代文学即现代性文学在精神取向上表现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自由、理性、民族、国家等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主题。在语言上,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与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相一致。现代文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即印刷技术和传播媒体比之古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晚清以降,印刷业的发达,报刊的传播,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取向,极大地刺激了小说创作,使这一能够有力、有效地表达现代人精神情绪与生存体验的文体,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关于文学的时间性与时代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意味着后起的文学必然胜于从前的文学、越是后代的作品必然超过前代的作品。文学是精神产品,不同于科技产品。科技的发展是一种线性发展,后起的必然超过从前的,今天的火车飞机比之古代的骡马舟车自然要先进快捷,但人文领域的文学就不同了,每件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时空、特定语境、特定情绪下产生的,与彼时彼地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紧密联系,其意义与价值是复杂多元的,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判断。比如诗歌,你能说今天的新诗已经超越唐诗了吗?显然,李白、杜甫的崇高诗史地位,今天依然无人可以取代。

(二)空间性角度: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

时空视角的第二个角度是关于文学的空间性,也即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从这一角度立论,可以把文学分为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两大类。本国文学指自身所处国家的文学,具有民族、国籍身份的认同意识。对中国人而言,本国文学就是中国文学,即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一切文学;外国文学是发生在中国境外的一切文学。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论文学的空间性,只将其分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两大类。中国文学内部又可按地域或民族分为各类文学。以地域区分,如京派、海派文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199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就包括巴蜀、楚湘、吴越、齐鲁文学等分类,研究了特定地域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形成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不同的地域文学。台、港、澳文学与大陆文学一方面是同根同源同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各有其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态势,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深受商业化运作对创作出版的影响;在语言方面深受闽南客家文化、广东方言以及外国语的影响。外国文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地域文学概念。一般把外国文学分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等大类。就欧美文学而言,又可分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东欧、北欧、美国、加拿大文学等;就东方文学而言,则有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文学等。文学的空间性是由产生这种文学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地理环境是一切因素中最稳定的因素,势必影响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地域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及其特征,濡化、组织、干预和引导着该地域作家的性格与思维、情趣与视野、审美理想与艺术感受,进而影响该地域文学的表现世界、精神走向与文化品格。科学的进步有其世界性的统一标准,但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的进步则在于其独创性。文学在时间上是时代的,在空间上是民族的。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共同荣辱以及本民族生存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才能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秀华光发的世界文学大厦,正是由形形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所支撑起来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不但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尺度,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时代性是一种全球意识,民族性则是一种寻根意识,这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思潮。21世纪人类面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立体化、信息网络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特别足覆盖全球的通讯卫星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分国界的“电子空间”,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真正成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体现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有的地佗、意义及尊严,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普世的精神追寻。在此意义上,研究文学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越发湿得重要。对文学大系统进行时问性与空间性分类,具有自身的学理逻辑,并非简单的分门别类。

二、人类文学大系统分类结构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角度

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着眼于文学与世界、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文学与外部的关系。文学大系统分类结构的第二个大视角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着眼于文学与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也就是文学的内部关系。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生产者即创作主体,还会有消费者即阅渎主体。为此,从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角度立论,就可以对人类文学进行区分,探讨各自的内在规律。

(一)生产者角度: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从“生产者”来看,就要探讨是准生产了它?如何生产?为什么生产?生产过程与产品有什么特色?这是关于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研究。按生产者身份的不同,可以把文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家文学,第二类是民nj文学。作家文学也可称为文人文学,或知识分子文学,生产者是作家,是文化人,是具有独立写作能力和对自己的言论自由及表达拥有清晰判断力的人,其特点体现在个体性、符号性、稳定性三个方面,表现了作家的独立性生产方式及产品的独创性品质。作家文学的第一个特点足个体性或个性化。文学创作是作家生命律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精神劳作,是一种完全彻底的个人行为,因此,人们通常把作家看成“自由职业者”。文学生产的个体性特别强调生产者的自由度,只有在自由度较大的宽松环境中,作家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劳动。文学创作本身足一种精神探索,是一种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它以语言为工具,通过语言建构形象或意境,表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美学评价及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文学是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表现,要充分体现、传达作家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个性化就自然而然成为作家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每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表达,同样生活在唐代,李白的豪放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即使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命历程中,也会有不同的文学表现。个性化形成了作家文学的个人风格、个人特色与个人色彩。个性化是作家价值观、人生经历、艺术气质与修养、语言理想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晶,这是作家文学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最显著的特点。正因如此,文学研究除了整体性的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流派等研究外,也要专注于个别性的作家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的个性化影响了文学创作的理想与作品。

作家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符号性。任何一个作家的精神生产都不是为了自我消费。一个自诩创作了100万字作品但还放在抽屉里没有公开发表的人,是不能称为作家的。作家的社会角色与意义在于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其精神产品,并由此影响社会。只要号称作家,就自然有其影响于世的产品流传。因此,作家必须将自己的精神产品通过媒体变成符号公之于世,这就是产品的符号性。当然,其传播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在古代,作品流传的范围相对较小。上古时代通过甲骨、钟鼎或竹片、木片、石刻来发表作品,古人用“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来形容饱学之士,车是牛车、马车,五大车的书自然不得了,作品是用竹简刻写成的。从今天的角度考量,“学富五车”不过几十万字,现在用几张光盘就可以把数千万字的大百科全书全部扫描进去。自古及今,作家文学的符号传播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首先是手工符号图书时代,完全手工化作业,有甲骨、钟鼎、简帛等多种形式;第二是工业符号图书时代,是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后的时代,在纸上印刷符号;第三是今天的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进入电子出版流通渠道,即电子图书时代。电子书籍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是通过计机或相关没备阅读并可复制、发行的现代传播媒体。电子书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纸质书籍命运的终结,人类未来的图书阅读与传播,将是电子书籍与传统书籍和平共处的“混合图书时代”。从甲骨简帛到雕版印刷,再到机器印刷,到今天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与网络传播,作家产品的符号化转换与发表途径,变得越来越简便快捷与多样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作家产品只有公开发表出来,转化为符号进行流通才有意义。事实上,无论是过去“韦编三绝”的时代,还是今天电子网络的时代,发表自己精神产品的人总是少数,尤其是将其印刷成图书出版就更少了。作家文学符号化的核心手段是将产品印刷成图书,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易传播、可保存的纸质文本载体。作品的符号性是作家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只有变成符号,作家才算完成了精神产品的生产,才能影响社会,才能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产生文本的解读研究、作家个案研究以及文学社会学等其他研究。符号性使作家的精神产品成为社会公器。作家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稳定性。作家的精神产品一经成为符号文本公开发表,流人社会,便成为社会公器,不再改变,这就是作家文学的稳定性特点。当然。也有个别作家认为作品不太成熟,再版时会进行修改,但这从整体上说只是微观的,是个别语句、细节的修改,绝不是大动干戈,伤筋动骨,否则就是重写了。按照有关法规,一件印刷品如果有1/3以上重新修改。那就成了新书,不再是原来的作品。所以.作家文学一经出版,总是以稳定性的面貌流传于世,成为社会公器。不再是他个人的东西了。无论是四大古典名著,还足鲁迅、沈从文、钱钟书等的现代经典,文本都是相对稳定的。正是由于其稳定性,作家才能将产品以固定不变的形式影响社会,影响其他民族,直至影响后世。以上所探讨的是作为个人化生产的作家文学的特点。与此相对应,文学作品还有另一种生产方式、另一种生产者,这就是民间文学。这里把文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个人化生产的作家文学,第二类足集体化生产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特征正好与作家文学相对应。

民间文学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性。民间文学足民间的集体性创作,是集体生产的精神产品,无法像作家文学那样确定具体的生产者。民间文学作品如果印刷出版,署名只能是某某讲述、记录,而不能写成某某著。中国民间文学四大经典《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来就没有具体的作者,只有浙江或河北版本的采风者等等。作家文学有“版权”,按出版法规定,作家去世以后,他的继承人还享有50年版权,此后作品才不受保护。这充分体现了作家文学的个人性、专有性特征。但民间文学就不存在版权之说,不能说《梁祝》的版权归准所有,这是由民间文学生产者的集体性所决定的。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生产的精神产品,因此充分体现了创造这种产品的民族的集体智慧、思维特征、历史记忆、审美理想、风俗习惯等,民间文学的风格是一种民族风格,是集体民族文化心理的记忆与积淀,是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的宝贵资源和第一素材。也是文学史的重要资源与对象。民间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121头性也即非符号性,与作家文学的符号性相对应。民间文学的发表和传播十分简便,就是嘴巴讲耳朵听,口耳相传,既足发表也是传播。探讨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民间文学整体上是I:1耳相传的,但也有一部分作品经由文化人采风记录下来。这些用符号化手段记录保存下来的作品就成了“历史民间文学”。与浩如娴海的原生态民间文学相比,成为符号文本的民间文学数量非常有限。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其童年期都有丰富的神话故事,但能流传至今的只是极少部分,在后人眼里也就益发珍贵。第二,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之所以大量潭灭,难以流传下来,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文以载道”、“事父事君”的价值理念和“有助王化”、“非礼勿听”的取舍标准,“在野”的民问文学往往被视为有伤风化、有碍大雅,长期得不到主流文学观念的承认和接纳,被排斥在主流文学殿堂之外。民间文学在表现人性方面大胆、直露,那些既荤又素的故事,在寻常百姓那里经常听到,但从文化规范的角度考量,却是“有伤风化”而不可记录保存的。所以,要发现民间文学的价值。需要真正有人文眼光和尊蓖民间思想精神的人,这种人在历史上二虽不多,但却十分难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正是通过他们的采辑记录才得以保留r来。尽管当时他们的采辑目的各有不同,或为猎奇,或为述异,但毕竟使占代口头作品成为文本符号而保存下来了。第三,由于民间文学是以群体方式和“在野”姿态创作的,比之个人署名的作家文学更具自由色彩与“越轨”言论,这是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只有“自生自灭”。从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考察。大凡改朝换代与社会转型,往往是民间文学大量生产的时期,同时由于口耳相传的简捷发表方式,因而也是民间文学广泛传播与消费的时期,但最终保存下来的永远只是极少部分。口头性既是民间文学的长处(便于发表,便于传播),也是它的短处(即时消费,自生自灭)。20世纪70年代后期“”刚结束之时,民间广泛生产和流传着鞭挞“”的笑话、故事,但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并出版了的只是-d,部分。

民间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变异性,这与作家文学的稳定性正好相反。民间文学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补充修改,形成变异。一件作品之所以会变异,大致出于以下情况:第一,民间百姓既是作品的接受者,也是作品的参与者、加工者。一件作品经由张三之口讲给李四听时,李四觉得不过瘾,在他讲给王五听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添油加醋。第二,当一件作品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流传时,难免会融入该地区、该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更易于为当地百姓所接受。第三,当一件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流传时,因时代的需要也会对原作进行某种改变。以上形成的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点,整体上使民间文学成为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本。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在“名人类”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名人的文化效应能够扩大、提升名人家乡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加上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经常会出现“名人争夺战”。尤其是在现代旅游业中,名人效应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名片,更是经济资源。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名人靠名人,没有名人也要想办法挖一个名人出来,甚至抢一个名人过来。20世纪末,河南南阳、唐河两地曾出现过谢姓始祖的争夺战,湖北与河南也有过李自成去世地点的争夺战。民间文学中也有争夺名人的情况,最典型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祝故事至少有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四个版本。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既有民间受众参与的原因,也有地域文化参与的原因。但一般说来,一件民间文学作品如果被采辑记录成文字出版发表,成为符号性的文本以后,其变异性就会相对减少,稳定性会明显增加。文学作为人类精神表达与愿望满足的重要载体,其生产方式与传播手段自然需要“与时俱进”。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文学面对新兴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影响下出现的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图像化、快餐化、博客化乃至手机化的挑战与挤压,网络文学以其民间性、大众性、快捷性的特点深刻影响着文学。网络文学打破了已有的文类分野,不断挑战、改写着文学的定义。在文学大系统中如何给网络文学定位、网络文学是属于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对此学界现在还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认为,从网络文学作品的独创性、符号性(电子读本)、稳定性特征考察,网络文学理应属于作家文学范畴,不少网络文学高手也视自己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近年吸收了部分网络文学作家入会,2010年鲁迅文学奖已接受网络文学参评,网络文学与通过报刊、图书刊布的作品已被一视同仁。但从大量网络文学作品发表的匿名性(作者不具实名,多以网名代替)、变异性(有的作品是开放写作,由多人接龙参与完成)、即时性(随时更换,很快消亡)、草根性考察,网络文学又具有民间文学的一些特征。到底网络文学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这既取决于网络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也取决于网络时代文学观念的更新与重塑,现在匆忙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二)消费者角度:与儿童文学(未成年人文学)

从文学生产者的角度分析文学系统的分类结构,可以分为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类。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文学消费者的角度,即接受美学所研究的文学接受与读者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两类:这就是与儿童文学(未成年人文学)。是为具有一般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社会批判能力的成年人服务和消费的文学,我们平时习见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属于这一范畴。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同为已成年的社会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审美意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代沟”,整体上处于同一个平面进行精神对话与沟通。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题材无。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战争和平,权争利害,士农工商,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进入文学版图,一切都取决于作家如何去写,如何把它写好。第二,创作多样化。诸如有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反抗现实的浪漫主义文学、绝望于现实的现代主义文学、调侃现实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等,五花八门,文随世移,天马行空,出奇制胜。第三,风格个性化。作品的结构、意境、语言、笔力、雅俗等,均体现出作家的个人爱好、个人色彩、个人风格,从根本上说,不用担心读者会有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容易理解,本文就不再多加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