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县域工业经济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好转、氛围浓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立足阳曲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太原市北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县连续几年来以项目为重点,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贡献较大,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工业企业8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今年1-8月份,我县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137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87%;工业增加值3133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33%,完成税金11004.4万元,其中三兴煤碳气化上缴税收2303.7万元,龙辉煤碳气化上缴税收4852.1万元,新东方铝业上缴税收3366.4万元,焦化、铝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纳税大户。焦碳产量5763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水泥产量14743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6%,铝锭产量5217吨,为上年同期的16.16%,金属镁产量4731吨,为上年同期的13.23%,铜材产量3773吨,为上年同期112.76%,铝厂新线全部投入运营,预计产量将持续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壮大,以铝业、焦化、铜业、金属镁等为龙头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构想,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已形成了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煤炭化工、食品药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新企业不断落户,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态势,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新上项目有所增加,企业技改取得了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新上了金威镁业、锦宏钢结构、隆盛福晋管业、炉业公司、金圆特种水泥、水煤浆、威特美肉食品、太阳神乳业、仿瓷涂料等个项目,另外龙辉煤气化、三兴化工、顺天生物制药、旭美薯业、北白水泥、百城钢铁、汉波食品、永鑫锻造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扩建,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相继立项、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阳曲工业发展的后劲,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五)加强节能减排增效,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不断加速环境整治,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到现在为止,有11家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它们是旭美薯业、广厦水泥、派达铜业、瑞明乳业、北白水泥、铁猫水泥、三兴煤气化、昌欣镁业、龙辉煤业、易威镁业、汉波食品。视察中,委员们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人们原来印象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做的非常好,所到之处令委员们耳目一新,感受了现代化企业的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环保方面节能减排还不全面、不彻底;五是新上项目、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占地、资金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六是交通滞后、原料紧缺、一些水泥企业矿山手续难以办理,已经给部分支柱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我县工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必须立足我县县情,扬长避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智决断;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开拓进取;必须树立超前意识,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县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难以实现。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面加强工业化,才能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非农劳动力转变,才能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只有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扩张、上档、增效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广泛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宣传“工业强县”战略思想,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惠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工业经济“六个转变”
1、在总量扩充上下功夫,实现由量小低效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应积极把握好一个量的问题、一个效的问题,把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达到工业总量高、效益好的目标。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要立足科学发展,抓住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太原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发展等良好机遇,以太原工业新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全面衡量、科学论证,重点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在园区建设标准上,大视野规划、高标准起步、规范化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集聚能力;在园区服务功能上,建立以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在园区建设运作上,举全县之力与依靠外力相结合,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缴税过亿元的大型产业带和大企业集团。
2、在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原始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我县的工业近年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五个产业板块,但总体来讲,还没有真正摆脱产业原始、经营粗放的局面,“小、旧、低、粗、散”的情况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高、精、特、新、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应进一步建设好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产业块状集聚,提高工业集中度,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和相对较低的投资运营成本,在扶持好、装备好现有工业板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高产业辐射、高经济回报的企业来我县扎根、创业、发展,使我县的工业产品、企业、产业能够在集约精细上迈出更大步伐。
3、在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视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环境意识淡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做的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期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0%以上,县城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300天以上;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年的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0.04吨以下);“三同时”审批率、执行率要达到100%”的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清洁生产、“抑黑促绿”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对落后生产工艺依法淘汰,土小企业严格关停取缔。对不符合占坚决执行“绿色高压线”,新上项目严格坚持“三个不批”。以“减排放、调燃料、控扬尘”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转型、维护环保”相关活动,推出重污染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典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金属镁、铝冶炼行业中的“工业三废”进行详细化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处理转化办法,坚决防止其对当地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长远发展。同时加强小型企业的环境监管,从厂容厂貌的绿化、美化、工业“三废”的处理作出严格要求。
4、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由单一初级型向链条延伸型转变。我县的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等原因,目前传统型、资源型居多,产品初级、品种单一,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缺乏下游产品、终端产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短线效益、一次效益,在追求长线效益、附加效益上动的脑子少做的文章少,在水泥、金属镁。我们应在三兴、龙辉等企业在综合加工、延线生产方面开好头、起好步的示范带动下,倡导全县企业尽可能地嫁接新的技术,引进、开发下游产品、附加产品,挖掘生产潜力,延伸工艺流程,在生产链条上体现出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产品上档,特别是水泥、金属镁等行业更应该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开发下线产品,以实现产品系列化、效益最大化,积极推动我县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5、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转变。
发展是企业的主题,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我县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民营企业125家(包括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上下的本钱少、工夫少,单就企业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而言,学习创新很不够,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型企业则更谈不上,引用传统,活力缺乏,后劲不足。龙辉煤气化从管理层面到产供销层面,员工人手一到两本管理经营方面的书本,组织学习,定期考试,营造出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的氛围。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向龙辉煤气化一样,从学习入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创新产品定位,特别是政府也应自上而下加强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服务,切实实现工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方式方式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的转变。
这次上半年经济工作会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的工作任务。刚才,如彪、晓明、俊林三位副县长分别就农业经济、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我完全赞同。稍后耀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对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简要评价
每隔一段时间对经济形势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搞好宏观调控,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前段时间,我到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还听取了一些县直部门的经济分析汇报,对于全县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速度、效益、活力全面提升,并形成了这样三个基本认识:
第一个认识是:全县经济运行实现平稳提升,多数指标以较高速度向预期目标迈进。
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生产总值完成14.82亿元,占计划的44.5%,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8亿元,占计划的50.1%,同比增长17.35%;财政收入完成1.36亿元,占县计划的48.6%(完成市计划的51.97%),同比增长20.0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570元,占计划的52.9%,同比增长1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75元,同比增长6.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8亿元,占计划的49.3%,同比增长13.7%。从总体上看,我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各项指标基本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二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各乡镇立足实际,确定了各自的目标与重点,并开始破题。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上半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3项,项目总投资21.53亿元,协议引资20.22亿元,已到位资金2.04亿元,已开工建设19项。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上半年,我县共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2项(不包括中央、省级单位),总投资27.1亿元,已完成投资3.31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5亿元。生产性项目22项,总投资12.2亿元,完成投资1.45亿元。
第二个认识是: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暴露。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呈现,宏观经济从周期加速上升阶段开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市场需求对我县加工工业的拉动力趋弱;加上铸造、焦炭、纺织等行业也存在潜在的生产过剩问题,导致我县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困难加大。反映宏观经济的9个主要指标除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上年略有提升外,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五项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整个经济出现令人担忧的回落态势,完成今年目标压力很大。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有所下降。工业总产值(现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0.6个百分点,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产值下降。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6.8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下降1.8个百分点。三是农民减收因素增多,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9.23个百分点。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同比增长8%,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鸡蛋、生猪、牛奶价格下降,果品减收,同时受价格的因素,全年农民蔬菜收入回落较大。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20.6个百分点,不达进度要求。这一点对全县今年经济工作的负面影响是最为严重的。
第三个认识是:工作推进力度还远不适应形势要求,一些制约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化解。
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一些部门和干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大,没有能很好地化解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也影响到一些重点工作的顺利进展。从去年市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情况看,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有逐渐后移的态势,生产总值增幅第六,财政收入第十一,工业增加值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绝对值全市第二,但增幅仅名列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去年是我县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但增幅仅列第四。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生产总值增幅与榆次、祁县并列第三,同为12.5%;工业增加值增幅第五,低于祁县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第六,绝对额我们是1.78亿元,祁县是5个亿,增幅低了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列第六;财政收入增幅第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第三,但仍比祁县低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仅列第九,比祁县又低了5.3个百分点。这些固然有基数高等客观因素,但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这三个基本认识讲得不一定全面,且重在分析存在的问题,但最基本的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今后,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超速度,否则就必然落后。要积极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避免县域经济运行减速,力争将平稳增长的区间保持得更长些,这是我县今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采取扎实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上半年县域经济运行中的确出现了新的问题。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紧紧扭住“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三项重点,着力谋求“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发展环境”三个突破,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1、密切跟踪工业经济运行,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一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日常调控能力。面对工业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贸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在坚持日常监测的同时,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情况,多形式、多渠道研究和掌握国际国内产业动态,实施跟踪主导产业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扶持引导工作;对53户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项目进度要给予高度关注,力争为企业办一些实事。要全力做好扭亏增盈工作,针对部分工业企业亏损增加的现实,县直各部门对亏损企业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切实当作重点帮扶对象。对因生产要素短缺造成企业亏损的,要从资金、电力、运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对产品市场有销路、扭亏有望的企业,要采取扩大市场营销、提高产品质量等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度过暂时困难,促进其扭亏增盈。
二要在政策和技术引导上下功夫,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今年我县确定的16个工业技改和调产项目,总投资4.6亿元。各级领导,特别是经贸局要认真组织协调,负责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真正加快这批大项目的运作。同时有关部门要从项目储备、推荐、实施、投产几个层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招商引资是下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全省上下工作的主旋律,各地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商、抢商,我们唯有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唯有比别人抓得更紧、抓得更好,才能争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从现在起就要行动起来,拿出详细规划、制定具体措施、敲定招商项目,力争下半年有大的收获。县直各相关部门与各乡镇要精心准备、抓紧筛选、充实招商项目库,按照“企业主体、政府主抓、部门统筹、责任到人”的具体要求,集中精力抓好项目招商的前期工作。在招商项目准备上不能滥竽充数,一定要做过细的工作,真正把遵循产业政策、具有市场前景、符合环保要求的大型项目排出来,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有实质性成效。
3、高标准抓好城市管理,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全力以赴抓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县里确定了五大类市政重点建设项目,无论是项目投资额,还是工程项目数,都是近年来最高的。能不能高标准快速度地推进,第三季度是关键。新建西路二期工程、北顺城街拓宽改造工程、西环中路综合开发工程、城市供水工程以及村村通工程和畅通工程等项目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创新工程运行方式,明确责任与分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切实有效的管理是改善城市形象的关键。从理顺机制、建章立制切入,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城建、城管、卫生等部门要尽快拿出方案与具体措施,并展开工作,力争有实质性的变化。我们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提高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搞好新农村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是主题,搞好规划是前提,增加收入是核心,创新组织是保障,夯实基础是根基,绿化、净化、硬化、美化是突破口,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以中央五句话二十字方针为指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始终做到“五个不”,即:不搞包办代替、不搞行政命令、不搞超前消费、不搞一刀切、不破坏田园风光。乡镇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指挥部,目前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已经结束,下一步,乡镇党委、政府精力要倾斜,工作力度要加大,要从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先抓好改厨、改厕、改水、改路、清垃圾、清杂物、清路障等,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给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强化财税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今年财政收入要完成2.8亿元的奋斗目标,任务相当艰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完成财税任务,重点在国税、难点也在国税。希望国税部门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认真检点,深刻查找短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财政、地税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征管力度,全力抓好各项增收措施的落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收入任务。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夯实增收基础。财税部门要注重财源培植,努力扶持四大产业,做大财政蛋糕,其他相关部门要抓住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组织好生产性项目的达产达效,积极开辟新税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征管措施,向管理要效益。财税部门要坚持依法征管,从严征管,科学组织税收,依法查处打击偷逃税等各类违法行为。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税收征管,继续在收入稽查、清理欠税以及小客户、小税种的征管上下功夫,大税小税一起抓,把各项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落到实处。
三、集中精力,振奋精神,加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经济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从干部的层面讲,关键是要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因为这是行政能力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因素之一,既对长远发展有益,也对当前工作有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全力推进结构调整。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来说,不仅是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是现实经济运行的迫切要求;不仅是战略问题,而且是战术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家要对此不能有丝毫犹疑。不能把经济结构调整只当作口号来喊,而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主线,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在当前经济形势出现反复的时候,越要强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讲,就是在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园区建设上力求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四大基地”培育建设上实现全市领先打牢基础。在重点产业上,还是要继续扭住行业不放松,壮大提升铸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着力扭转我县传统产业不强、新型产业不大的状况。我们要在制定规划、完善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去介入这些领域。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企业以倾斜,充分发挥企业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保证其效益。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形成产业、企业、项目、园区联动发展,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鼓励铸造、焦炭、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流程,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促进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
2、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提升招商层次,有效解决投入问题。
上半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不尽人意,深层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达进度要求所致。目前我县经济盘子之所以不大,主要是过去在投入上拉下了步子,如果现在投资上不去,今后我县的发展将更为困难,现在各地在争取投资上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在投入上再也不能落后了。要想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必须向开放要投资,这个问题我反复讲过了,但从现在看,抓投入抓开放仍是我们的软肋。之所以向开放要投入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开放不足是制约投入增长的要害问题。当前在对外开放上,我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条条框框也比较多,投资环境非常差,表现在:有的是部门不守承诺,答应企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有的是部分群众阻挠施工项目,致使建设工程延期,有的是部门乱检查、吃拿卡要,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直接导致利用外资偏少。其次,只有开放才能解决投资问题。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净资产很少,靠这点资金推进经济增长显然是杯水车薪,我们没有别的良策,唯有全面对外开放,大规模引资入境。事实上,扩大开放不仅是解决资金的需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因为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新的支柱企业,都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级次。即使是企业改革,如果我们不转换思路,不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来投资者参与我县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还是按步就班不仅不能完成改革,而且困难会越来越大,解决的成本和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当前,在扩大开放,加大投入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在招商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尽量开放投资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领域都要放开;要切实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范围,拿出最好的项目,最优惠的政策去招商;要注重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注重人才、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合作,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都参与到招商引资中来,真正招到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大的外资项目。二是考核上从严。以考核促工作的落实,以考核促作风的转变、以考核促形象的树立,这是本届政府致力抓的一项工作。
3、全力实施改革攻坚,奠定体制优势,激发各个层次的活力。
下半年的改革工作,要继续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和人代会的部署,扎扎实实予以推进。一是深化企业改革。今年企业改革的任务相当繁重,但目前进展整体不太理想,纱厂改制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力争下半年完成。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今年我们要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对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只要上级已经取消或没有明确规定设立的行政许可事项,就不准设立和保留;能市场运作的事项,就不要审批;能交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事项,就交由中介组织去办;能备案的就不审核,而且不能把备案搞成变相审批。同时,要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便民中心的运作,探索建立健全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配套机制,切实规范部门的行政服务方式,从根本上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
一、*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特点
1、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局面
一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93亿元,增长11.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增势强劲。一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55.8亿元,增长31.1%,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大大高于生产总值的增幅。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6亿元,增长28.l%。尤其可喜的是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7.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5.2%,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二是工业效益大幅提升。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0亿元,增长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4.5%,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三是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88.2亿元,增长30.1%,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5.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636亿元,增长34%;实现利润25亿元,增长50%;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65%、62%。
2、工业拉动效果明显
我省经济维持在高位运行,得益于我省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非常显著。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4.6亿元,增长24%,同比加快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985亿元,增长37%,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一季度,全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34.1%;上交税金36.6亿元,增长38.8%,有30个园区上交税金增幅在50%以上。
3、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一季度,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2家,增长29.3%;实际利用外资6.57亿美元,增长23.6%;进出口总额17.47亿美元,增长57.2%,是去年同期增幅的2.1倍,其中出口9.77亿美元,增长42.7%。在全民创业政策的带动下,全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至3月底,全省个体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1.27%和26.94%。从工业领域看,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80.5亿元,增长35.9%,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9.6%。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3.2亿元,增长40.5%。
4、消费需求趋于旺盛
经过多年消费增长乏力的状况后,去年以来,我省消费市场明显升温,在我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下,*年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6亿元,增长15.9%。其中,农村市场消费增速加快,实现零售额187.7亿元,增长15%,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我省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逐步被激发出来。
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国际经济形势:
在经历了4年高增长后,世界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进入温和调整周期。从全球看,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在加快,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高速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需求放缓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尚好。但美国经济持续减速,全球股市动荡,油价潮起潮落,世界经济调险进一步积累。据*年1月18日的《联合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6年的3.8%下降到*年的3.2%,全球贸易增长由10.1%减缓到7.7%。总体而言,*年世界经济仍可能保持较快增势,但也面临较大的调险。
1、美日欧经济增长此落彼涨
美国经济,温和放缓。美国经济去年4季度增长2.5%﹐低于调整前的3.5%。*年美国经济继续放缓,住房和制造业持续低迷。IMF预测,今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将由去年的3.3%降到2.2%;日本经济,消费反弹。据日本政府1月底预测,*财年日本个人消费有望增长1.6%,远高于2006财年的0.9%;欧元区,随着失业率下降和经济活动回升,区内消费转强,商业投资回升,复苏渐趋平衡,经济增长可望由区内需求带动。
2、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平稳
雷曼兄弟预计,*年亚洲(日本除外)经济将放缓到7.8%;拉美宏观经济稳定且持续好转。美洲开发银行报告预测,*年拉美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增速在4.8%至5%之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下降,独联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波斯湾6国GDP增速也将下滑至6.5%;IMF最新《非洲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年非洲经济增速预期为5.9%;金砖四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亮点。巴西经济迈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2006年增长2.9%,市场预测今年GDP增长3.5%至4%。由于油价调整俄罗斯经济有所放缓,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减弱到6.1%,贸易顺差也将减少到1000亿美元。印度经济增长走高但也出现过热信号。
3、世界经济调险大增
第一、房地产泡沫使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大增
美国最大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预测,美国房市今年将持续疲软,新房销售减少7.1%,现房销售减少8.1%,房价上半年会继续走低。据预测,如果房价下降2%到3%,*年美国GDP增速将只有2.2%;如果房价下跌9%,GDP增速将降至0.5%。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多次警告美国经济存在陷入衰退的风险。联合国《*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也指出,*年世界经济将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减缓0.5个百分点。
第二、全球资产泡沫大增,投机资本猖獗,面临较大调整,金融风险增大
大量利差交易的热钱推高了全球股市、楼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全球资产泡沫大增;投机资本猖獗导致风险在全球传导。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的发展速度很快,热钱在全球猖獗投机。对冲基金通过购买国际市场上的虚拟金融衍生产品,使流动性过剩在全球传导。亚洲等新兴市场是对冲基金“热钱”的主要输入地。对冲基金兴风作浪,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出现货币金融危机等,已经引起包括G8在内许多机构和国家的关注,提高对冲基金透明度、限制其投机性的呼声日高。
第三、国际油价波动剧烈,但仍将维持在高位运行
从供应角度看,剩余产能较低、下游的炼油能力瓶颈决定了石油供应紧张,石油不可能回到廉价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增幅放缓,今年的国际油价也不太会涨至去年的水平。预计*年石油均价将在每桶60美元~65美元之间,下限在50美元~55美元的区间波动。当然,不排除恐怖袭击、地缘政治冲突或恶劣天气等意外事件重新推高油价。
国内经济形势:
1、我国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
*年一季度,GDP达到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最近,摩根士丹利、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经合组织等各大经济研究机构预测,普遍认为*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多数预计我国*年GDP增速在10%左右。
2、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加快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发达省份已经开始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3、消费结构升级,国内需求趋于旺盛
2003年开始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由此带来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也加大了国内需求的增加,内生需求趋于旺盛。
4、国内经济面临紧缩调控风险
由于房地产价格虚高、金融贷款投放过多、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等一系列的经济过热形势,国家又可能由相对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紧缩调控,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
5、国际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连续几年的贸易顺差,是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这都为我国的贸易、金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国家又可能采取调控出口产品结构、实行配额出口、取消或者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对外贸出口以及相关行业带来一定影响。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风险增大
由于投资过热所带来的一些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经济逐步向过热转变趋势加大,通胀风险增大。同时,由于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所带来了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盛,产品积压,又同时面临通缩风险,国家政策回旋余地变窄。
总体而言,*年我省所面临的国内经济形势看好。国家为促进中西部发展所采取的金融、财政税收、国债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都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调险也在加大,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形势跟踪监测和风险防范。
三、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过快
自2006年4月份以来,我省投资增幅出现逐步回落的走势,从当月的38.2%下降到12月份的25.0%,回落了13.2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回落了3.5个百分点;全年新开工项目增长8.1%,比上年回落了16.3个百分点。*年1-3月,我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6.2%,比上年同期的35.8%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六省末位。为了抑制经济的过热,国家在最近几年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在此影响下,我国多数省市均出现了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但是,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正处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速度显然过快,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利用外资增速下降
随着各省对外向型经济的关注度提高,各省利用外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我省利用外资明显受到冲击,特别是在中部地区,由于中部各省都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近年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我省利用外资增速下降的势头比较明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年1-3月,我省实际利用外资由上年同期的5.32亿美元增加到6.57亿美元,累计值由中部第一位降至第四位,后退了3位,河南、湖南累计值分别为8.73亿美元和7.59亿美元,分列第一、二位。中部省份利用外资竞争加剧,我省引资形势严峻,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
四、对*年上半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根据国内外经济研究机构对我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分析,结合*的实际,在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判断上半年我省经济仍然将保持在高位运行。预计,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速可达12%。其中,一产增速6.5%,二产增速16.8%,三产增速10.5%;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达23.2%;投资增速继续趋缓,预计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消费稳步提高,预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8%;预计出口有所放缓,进出口总额增速38%,实际利用外资增速23%;财政总收入增速31%;考虑到工资调整等因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3.6%。如下表:
五、政策建议
总体判断,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全年可以保持较快增长。但必须高度关注可能出现的投资减弱的状况,避免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同时,要着力在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积极组织项目,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力度,争取国家在我省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投资有所增长。辩证看待房地产业发展,在确保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的同时,继续鼓励房地产投资企业增加商品房供应,推动房地产投资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全面清理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2、广开渠道,积极引进内资、外资
年内围绕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组织若干次大型对外招商引资会。围绕已有的引进项目,制订配套项目引资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引资工作。内外资并重,在内资引进和外资引进中,实施同等的所得税、土地、软硬件基础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进一步扩大内需,启动消费需求
积极落实好国家一系列惠农措施,确保农民负担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减免政策的落实,要加大督查力度。特别是利用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根据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家庭每期房贷还款金额都将挤占70%的当期消费支出。因此,要加快落实省直单位住房补贴的发放,大胆探索国有企业、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新型合作建房的途径,努力缓解住房压力对消费需求的抑制。
关键词:特色产业;人口集聚;交互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35-06
1.丽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1.1 社会文化条件分析
丽江市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川滇藏结合部。是西进世界屋脊之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立体气候突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云南主要林区之一,被称为中国“中药材之乡”和世界杜鹃花的中心。
丽江曾是我国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西夷古道)重要通道之一,又是唐宋以来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滇藏古道、晏藏古道、滇康古道的要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丽江是当时著名的驼峰航线上的重要航运中转站。丽江历来均为滇川藏文化三角中心地,为滇藏文化走廊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藏文化、汉文化、东巴文化、普米文化、彝文化、白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仍具有母系文化特征并被誉为“人类母系文化活化石”的摩梭文化,有着北半球纬度最低、位置最南,有现代海洋冰川发育的玉龙雪山,有始建于南宋末年,“房前屋后绕清渠,街头巷尾过小桥,大沟小溪见游鱼,屋里屋外杨柳依”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世界上最险峻的峡谷之一的虎跳峡,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纳西古乐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有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气势恢弘的老君山黎明丹霞地貌,以生物多样性而著称的体现'地球原貌'的原生态景区......”这使得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区和热点,是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腹地以及大西南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地。
1.2 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及分析
1.2.1 纵向比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
在2003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丽江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生产总值完成41.41亿元,2004年再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38亿元;2005年,丽江的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33亿元,比2004年增长10.8%。
从2000~2005年的“十五”期间,丽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超出“十五”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7%、15.4%和12.8%。到2005年为止,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已经占到48%。到“十五”期末,丽江的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见图1,图2)①。
1.2.2 横向比较:存在问题明显,经济竞争力不强。
2001年云南省人均GDP居全国31个省市的第27位、居西部12个省市区的第8位。而同年丽江市人均GDP 3 026元/人,又比云南全省平均水平低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7元/人,比云南省平均水平低41%;人均财政收入为223元/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与全省、全国比较差距甚大。2002年丽江市财政收入3亿元,但财政支出12亿元,支出超出收入4倍; 2005年丽江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所得税收入)67 604万元,比上年增长24.5%,但地方财政支出187 292万元,增长7.5%。从整个“十五”期间来看,丽江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支出年均增长17.3%。地方财政的支出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大量支出要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见图3)。
此外,根据第四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统计分析,在第四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云南省占有10席,丽江未进入全省排名。在云南省各地州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强弱排序中,丽江又处于全省16个地州市的第13位。尽管全市生产总值在近几年不断增加,但就整体而言,丽江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3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剖析
从总体上看,丽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今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约束明显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来的通胀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三农”问题尚未得到较大解决、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基础设施、机制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3.1 新兴工业尚未完全形成。
一般而言,任何地区的产业的确定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现实基础。目前,丽江经济发展的现状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根据统计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丽江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呈“一、三、二”的结构形态;到20世纪90年代末,三次产业结构虽演变为“一、二、三”结构形态,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高时仅达34.3%。二产从未在丽江占据过主导地位,而且从1998年起二产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下滑,2003年为29.95%,2005年仅占28%;与此相对应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却达到了48%。
国家关于金沙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以及煤炭关并压产等政策的全面贯彻,使丽江市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森林工业彻底退出了丽江支柱产业的行列。迄今为止丽江工业结构中仅仅剩下电力、蒸汽、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化肥、制糖等行业。虽然生物资源制药和食品加工工业已经开始崛起,但是尚未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
1.3.2 第一产业持续增长受到约束。
近30年来,丽江第一产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约4.5%,粮食产量年均提高仅1.4%;“十五”期间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仅高于迪庆和怒江。虽然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即使加大力度发展农业,虽有可能提高农业产量和产值的绝对值,但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难以大幅度提高。
1.3.3 第三产业构成层次较低。
到2005年,丽江产业结构已演变为24:28:48的“一、二、三”结构,第三产业已代替二产上升到了第一位,但这并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已发展到相当阶段而实现的产业结构的“质”变,而是由于二产过于薄弱而突现了三产的作用,因此“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形态尚不足以说明丽江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高级阶段。
在构成丽江市第三次产业的12个部类中,增加值较高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社会服务业,它们合计占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大多数;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极少部分。丽江第三产业构成中高级服务较少,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1.3.4 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缺位。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在产品中增加较多知识含量,并且经常性地运用知识创新去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经济生产领域。无污染、占地少、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方向。
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准入门槛在丽江都不现实,智力、信息资源、开发性技术、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基础条件缺位,从根本上制约了丽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来讲,一定区域内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该靠以工业为主的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然而丽江所面临的实际状况是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过于弱小,第二产业基础过于薄弱。同时,也缺少具有区际意义的可供大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区域位置较偏,距离大的消费中心城市较远;成品开发的运输成本高,缺少市场竞争力,等等,都成为制约丽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视区际差异的现实,采取非均衡梯度发展策略,“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布局,通过特色产业拉动人口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选择。
2.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的交互效应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教育、经济集聚等方法实行人口迁徙引导就是人口集聚。具体说来,一般采取二种方式,一是通过建设某个企业或某工业区以集聚人口。这就要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有意识地迁移、集中到人口集聚区或其附近,通过增加较多劳动者来达到集聚人口的目的。二是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区和居住区来集聚人口。即在集聚区内,按照城镇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并按功能要求建设居民区和商贸服务区,为集聚人口提供居住条件和环境,使之安居乐业。以上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人口集聚的目的。
从整体上看,近期内丽江在市域范围内尚不具备经济整体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但内在发展需求并不排斥在局部上存在着通过特色产业的拉动达到快速发展的可能。丽江的区域特点、区域优势、在宏观区域中所占据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发展新机遇,使丽江极有可能和条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精品旅游胜地、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水能基地。以此为中心通过特色产业开发拉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丽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路径选择。
2.1 发展最具特色的旅游业形成人口集聚
纵观整体,丽江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并高度融和的旅游业方面。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现已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自丽江旅游业开发以来,丽江接待的旅游人次逐年上升,旅游总收入也相应增长(见图5、见图6),2005年旅游者已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58 亿元。丽江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95年丽江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2%,旅游收入已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已高达63.95 %(见图7)。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中绝无仅有,丽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异常明显。
但是,由于丽江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之一是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过量开发和超过环境容量的使用将会给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丽江不能走单纯依靠增加旅游人次来提高旅游收入的发展道路。目前丽江游客比较多地集中在古城,呈现旅游人数过多、密度过大,游客大流量、快节奏的特征,产生了景区环境承载力减弱、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商业气息过浓、城镇化痕迹过重、游客感受降低等一系列的影响,所以,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只有从追求接待人次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才能实现旅游业和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要使旅游真正成为丽江最具特色又富于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还必须在现有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精品旅游,走休闲度假旅游的道路,开发高尔夫、文化休闲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产品,加快对除古城区、玉龙县之外的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这样,既可增加丽江的旅游吸引力,又可分流过于集中在古城区的游客和居民以及服务人员,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丽江旅游的环境,实现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人口流动才会带来人气,有人气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从对丽江人口集聚状况的考察中发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古城区和玉龙县成为丽江市域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口呈现净迁入、净增长的特征,古城区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以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古城区、玉龙县对外来人口具有较高凝聚力的特点。从对人口“农转非”的去向分析,丽江55%的农转非人口以流入古城区和玉龙县为主;外来暂住人口的60%也主要向古城区和玉龙县集聚,其中75%集中在大研镇②,他们主要以提供旅游业所需的服务为主;从旅游者的流向来看,古城区和玉龙县吸引了较多的旅游客源,并相应产生较大的旅游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适时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为丽江旅游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丽江市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把旅游业作为丽江发展的主要载体,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投资和经营旅游业,实现以旅游人群流带动信息流、资金流的目的;此外也通过鼓励当地居民积极从事城市旅游服务、休闲观光、“农家乐”、商业服务、餐饮服务等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进一步增加市区的人口容量;适当加快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农转非”,例如通过“农家乐”旅游加快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与旅游、休闲以及专业市场的对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增殖,促进丽江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颇具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拉动人口集聚
丽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 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拱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有中英合作复建项目――丽江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建的丽江高山植物园。丽江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1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3%。丽江98.2%的国土面积属金沙江流域面积,是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是西部地区在现代工业不发达条件下的明智性选择。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都离不开通过工业的发展和推进来打牢经济基础的过程。丽江的资源状况和工业产品生产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决定了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其最佳的选择,是最适合丽江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道路之一。
据统计,丽江市从1996 年起开始生物开发创新产业,着力进行了以螺旋藻生产基地为代表的野生生物种植资源库、植物原料药种植示范园和绿色食品工业园建设,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植物原料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花卉产业等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截至2003 年底,全市参与生物资源开发的企业有96 家,共开发38个项目,惠及40 多万农民,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4%。已建成各种原料基地30多万亩,开发产品300多种,2005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4.9%③。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与丽江人口集聚之间的交互效应是积极的。可通过“政府+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走 “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创新既能够以较快的积累速度给广大农民带来致富门路,提高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丽江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更能够使现有的人力资源与适当的技术选择达到合理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在较短的时间里、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较多人口集聚和就业人口吸纳,从而促进丽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由此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2.3 发展有长期效益的水能资源开发产业拉动人口集聚
水能资源是丽江市最大的自然资源,在丽江市境内形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湾”,蕴藏着巨大的水利电力资源。淌金流银的金沙江,在区内流程达600多公里,落差890多米,蕴藏着我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名列我国12大水电基地之首。虎跳峡可建成为整个金沙江梯级电站的龙头,形成亚洲第一高坝,成为金沙江甚至整个长江水利工程的龙头电站和调节水库。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对实现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延缓长江三峡水库的淤积,减轻三峡工程建成后回水变动区内重庆港的淤积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金沙江外,丽江市内还有90余条可供发电河流,其中水能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26条,可开发装机45万千瓦。
如果说,发展旅游能够尽快惠及旅游资源周边及旅游路线沿线地区人们的话,那么水能资源开发同样能在其开发阶段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够实现人口集聚并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建材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但是,水利电力基地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科技含量高、效益发挥滞后的特点。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在其开发阶段和开发结束后所引起的人口集聚效应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长远看,水电站建好后对高素质人口集聚效应更为明显,所提供的一般性就业岗位会很有限,水能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交互效应低于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初期,从长期来看水能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丽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水能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之间的交互效应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2.4 发展具有较大上升空间的城市服务业拉动人口集聚
服务业是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服务业与城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自身的建设就直接是城镇建设的一部分,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为城镇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提供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人口集聚。
在消费日益品牌化的今天,消费需求趋于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而城市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就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特征的概括和体现,塑造城市的服务业形象就是创造消费者信任的城市品牌,是服务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关键,因此城市服务业也需要实施服务品牌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提供更可靠、更高水平的服务。在丽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水平,形成丽江自有品牌和强势品牌,提升城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共同提升的,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成为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重要领域。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和优化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服务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无论是从创造生产的角度还是从创造消费的角度来看,城市服务业与人口集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交互效应。
2.5 发展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集聚人口
迄今为止,丽江仍然是一个环境生态、农业资源独特的地区。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在环境得以保护的绝对前提下,选择适用技术,以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以创新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丽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道路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该选择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并能充分利用丽江的畜牧业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数量和技术的最佳结合,能够达到人口集聚的目的。
综上所述,丽江的经济发展必须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道路,产业结构不能靠旅游业“一花独放”,要建立具有丽江特色的产业集群。
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靠科技教育,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只有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培养和用好现有的各类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丽江,才是丽江发展的根本,才能使丽江的发展有后劲支撑。
3.交互效应背景下凸显的问题
3.1 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问题
人口的集聚不是为了单纯的聚集而集聚,人口集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创造发展经济的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外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如果忽略环境问题,那么产业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受到了来自于环境污染副作用的惩罚。在一些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和大都市圈,虽然城镇经济社会发达,但是自然生态环境却严重恶化,最终也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使是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解决了一些污染问题,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丽江发展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就必须结合丽江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实际情况,发展不能以透支资源、粗野地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特色产业发展势必拉动人口集聚,但是人口集聚一是可能会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空气的污染问题;二是过多的人流量对水系自身净化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引致水资源不足;三是加大城镇垃圾污染;四是遇到瘟疫蔓延难以控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丽江素以人与生态、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而驰名,因此,在人口集聚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发展方针。要保护好生态,尤其是保护好生态敏感空间,为丽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3.2.1 人口密度提高,容积率增加。中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总是会出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复杂事物。中心城市人口在经过大规模蔓延达到稠密阶段时,就会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就业、商品、物价、卫生、犯罪等问题。因此,人口集聚的同时要适当控制中心城市规模,控制城市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容积率,尤其是在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较为集中的城市中心区。
3.2.2 城市扩展不规范,布局集中。以大研古镇为中心的古城区是中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集中了众多旅游资源的玉龙县是丽江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它们是丽竞争力的代表。但是,两地过多的人口集聚会加大环境的压力,影响旅游的环境承载力,进而影响旅游者的感受,减少旅游的满足感,进一步影响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地区,只有通过科学的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布局适当分散,才能有效地保证优美的环境,保持丽江古城古朴、自然的文化本真性特色。
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丽江古城是中外驰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大研古镇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要居民居住的古老城镇,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街巷,看上去就像中国道教的八卦图形。勤劳朴实的纳西人居住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至二层的土木结构房屋中,房屋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邻族的精华,而形成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四个民族的特点,被誉为“民居文化的博物馆”。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装饰在古朴的六合门、窗上,使之有了鲜活的生命。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的是,大研古镇不筑城墙,这形成了大研古镇独有的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城镇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城市所经历的历史愈久,它的文化积淀就愈加深厚。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给古城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效应。丽江在从发展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中获取交互效应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形式和内容上对古城的历史文物、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包括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意义的建筑、园林、街道、广场、街区和地段,不能因产业发展绩效增加而导致物质型文化遗产受损。
3.4 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丽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社会经济的开放和丽江知名度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外来者进入到丽江,以经商等多种方式长期居住下来。由于缺乏对纳西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这些人以及外来文化对丽江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大量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已经出现。如果管理、引导、调适不当,将会使丽江的传统文化面临湮灭的危险。而如果民族的特色、古城的特色越来越少的话,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就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丽江城区的人口规模绝不可能放任其无限扩大,人口集聚的方式也不能采取一般城市的传统的常规的扩张模式。
丽江坝子土地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是个山间盆地,呈南北长、东西窄一条状形态。在这个有限的面积内集聚过多人口,不仅田园风光不再,而且还将影响城市布局的视觉,使古城特色消失。此外,近几年,已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从市外迁入或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农转非”。这一过程必然会进一步改变丽江城区人口的民族构成、籍贯构成和文化构成。目前,丽江古城区和玉龙县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是83%,外来迁入人口与暂住人口越多,则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将可能越低。在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中,纳西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已经引起了有关研究部门的重视。所以,必须重视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保护丽江独特的精神性文化遗产。
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教育调适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有一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在过去许多年中,乡镇企业曾经视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呈边际递减规律,加之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新的问题。
丽江市地处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发展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发展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业,甚至城市发展所必需的服务业,均能吸纳许多劳动力,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本文所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教育调适问题将是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所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应该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一定的空间条件,扩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其次,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调适,充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之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应是民族地区发展永恒的主题。对丽江来说,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不损害环境,就只能走特色经济的道路。只有根据丽江的实际情况、区域特点、区域比较优势、在宏观区域中占据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发展新机遇,确定未来丽江市相应的产业选择,走特色产业集群拉动人口集聚的道路,才能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变迁》,批准号05BJY086。
注 释:
① 2005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①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① 丽江政府网2006年。
参考文献:
[1]木崇根.论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 创造,2002,(1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原理、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纳西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4).
[4]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钟茂林,李小军.江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005年)
[7]云南旅游,(2003、2004)
[作者简介] 吕宛青(1962-),女,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