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

时间:2023-05-29 17:4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新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新理念

第1篇

近年来,四川省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这次的培训活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素质得到提高。这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得有问题意识。在学习《教育新理念》的过程中,我对以下内容提出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创新能力

《教育新理念》中对“创新能力”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和学校教育的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但我对“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并不认同。我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思想、技术或产品的能力。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种超越,它不仅是超越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他人,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果说创新仅仅是就创新者个人而言,他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出,但总是滞于别人之后,这样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关于科学精神的超功利性

《教育新理念》讲道:“科学精神还有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不为任何非科学的压力所屈服。”我认为,自然界中,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或用处,如果某个物种没有任何作用了,自然法则就会将它淘汰。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要么是满足心理需要,要么是为了生理需要。人们聊天,是为了消遣或沟通;散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即使一个人坐着发呆,也是为消磨时间或放松心情。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使人类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更舒适。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其核心就是探索真理。

三、关于“T”型人才

《教育新理念》讲道:“……在变化中学习。专门人才能否在世界不断变化的潮流中,适应这种变化,成为“T”型人才,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该人在社会上发展的可能性。”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否拥有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国际竞争需要新型人才。人才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而衡量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创新能力。有人形象地将人才分为四种类型:“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虽然知识面比较宽,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1”字型人才,在某一专业方面研究得比较深,非常可贵,但知识面太窄,缺少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T”字型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其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十”字型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的研究,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十”字型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应该从线性学习向“十”字型学习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上八庙镇中心小学)

第2篇

爱与尊重,扬起学习成功的风帆

————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读书报告

溪下学校 马荷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凡有思想、很健康的人,大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被人欣赏,被人尊重的情绪。作为从事教育的我们要经常给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给学生一个灵动的眼神,给学生一句真诚的赞美,给学生一个关注的点头……

尊重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是一种自尊、尊人的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与宽容,与占有、攻击、暴力、贬损、伤害等消极心态与行为是相互对立的。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剂,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新世纪汉语大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1)尊敬重视、尊敬看重;(2)常用做承认失败或表示顺从的一种谦卑态度;(3)自重,对自我的尊重。《现代汉语词典》对“尊重”的定义是:(1)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权利等);(2)庄重(指行为)。

尊重,顾名思义,就是要重视人、理解人、信任人。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理反映,具体是指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当今的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例如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期望等。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同时,又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全面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心,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魏书生曾说过:“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的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想,然后再推心置腹地做做工作,师生之间的某些冲突时完全可以消除的。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

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92-02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已成为广大家长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究竟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未必每位家长都很清楚。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那么,现代家庭教育需要怎样的新理念呢?

一、把孩子的诚信教育放在首位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父母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要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意识,让孩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教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树立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意识,这有助于诚信品质的养成。父母通过不断让孩子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会使孩子对诚信的认识升华为信念,诚信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做父母的首先要给孩子创建一个宽松、平等、和睦的家庭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到轻松、愉快,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相反,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紧张压抑气氛,会使孩子处于恐惧之中,经常体验消极的情感,极易引起孩子心理失衡。因此,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体贴,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要在家庭中形成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俭朴素和共同进取的好风气,使家庭情感氛围建设拥有丰富的底蕴和充足的源泉。

三、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但这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孩子出生时,他们心灵上这块土地是荒芜的,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其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尊敬老人、爱护晚辈、乐于助人,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之情。同时,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体会到奉献爱心的幸福感。

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自己只管挣钱,认为解决孩子的吃、住、用就可以了,通常用物质需求的满足来对孩子尽父母的职责。还有的父母只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例如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他们的情绪抑郁、意志薄弱、性格偏执,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因此,父母要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学习并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孩子树立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家长不要有攀比心理

一般来说,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对于孩子的不满、指责,往往是从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而又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太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开始的。一些父母经常和孩子说:“你看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比你强,学习成绩怎么怎么比你好”。使孩子天天都在比中生活,越比孩子越不自信,甚至自卑,导致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此自暴自弃。因此,父母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承认孩子之间存在差异。要认识到因为每个孩子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不同,所以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呢?即使要比较的话,也要让孩子和他们自己的过去比,告诉孩子,你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比昨天有了进步,就会有所收获。这样做才有利于孩子自信心和进取心的建立。

六、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孩子的优点,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父母应从多方面考虑,综合评价一个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外,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文体才能、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每个孩子都不可能事事精通,会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父母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赞赏和鼓励,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

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习惯就是在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一个孩子如果个人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如果讲文明、懂礼貌,就会具备良好的品德。如果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决定着孩子今后的命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必须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让孩子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和及时科学地评估引导,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念;改革;创新

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体现出现代幼儿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过程。而教育理念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改革的成败。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组织指出,“现代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或者形式,而是教育观念和教育状态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改革,不但需要行为上的转变,更需要理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教育改革流于形式,体现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

一、建立完善的幼儿发展观

教育者需要明确“幼儿具备独立社会个体资格”这一现实,尊重幼儿天性和幼儿成长规律,并保证幼儿人权和法律权益不受侵害,社会有为幼儿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幼儿教育改革应以幼儿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为出发点,以游戏教学作为教育活动主体,实现“保教并重”,重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和完善,保障幼儿思想与体质和谐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保障幼儿的社会权益。尤其是在师幼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协调中,要赋予幼儿平等的地位,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社会认识和接受。家长对于幼儿的成长教育,一般较多关注其健康、社会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培养、个性化创新思维培养等,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幼儿进行深入了解,在教育中渗透“因材施教、因生施爱”理念,为幼儿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幼儿是具有主动发展特点的完整个体。幼儿观的核心主旨在于承认幼儿的差异性,允许幼儿教育中出现进度和程度的不同,避免由于横向比较为幼儿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皮亚杰教育观点指出,幼儿能够利用自身的主动建构促进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而教育者则需要起到引导作用,为幼儿的主动成长进行指引。幼儿具备自身的智力强项,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见,新型幼儿观的形成主要由幼儿潜能发掘、主动性培养、差异化教育和整体性发展几项因素构成。

二、建立并完善新型教师观

教师是参与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检验教育改革成果的关键环节。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较强,其次是有爱心、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此外,家长还希望幼儿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创造力。这些要求促使教师观建设更加具体,教师应当将幼儿教育当做一项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事业,而不仅仅将其当做一种职业。在教师形象的建设上,需要体现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职业特色,同时还应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发现,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观正处于变化、更新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在教育和培养幼儿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观的构建,有利于幼儿教师积极调整心态,更多地投入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中,能够在工作中积极总结、主动反思,从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幼儿教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创造性,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教师观,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幼儿教育观

以往幼儿教育中教育性、福利性的特点已经被社会性、公益性所取代。幼儿教育观注重幼儿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使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大化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幼儿教育同样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重点在于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幼儿智慧潜能,健全幼儿的个性。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终生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终身教育应当从幼儿时期开始,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幼儿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未来祖国建设的人才,而从幼儿时期着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时俱进的幼儿教育观念,倡导每一个幼儿获得平等发展的权利。

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园本”“师本”教育观念已经彻底改变,进而被“生本”教育理念所取代。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已经成为教育主体,而教师的引导、扶持、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崭新的社会环境已经为幼儿教育改革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而教育工作者则需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积极探索幼儿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訾英伟.幼儿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4).

[2]李彦琳.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3(3).

第5篇

关键词: 希望教育 大众化教育 新理念

一、希望教育的含义

“问题大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不能认清自我、没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对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失去目标和希望。没有目标和希望的生活使得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脱离正常轨道生活的大学生自然就成了高校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为此,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希望,让他们在希望的召唤下去奋斗,让他们在奋斗中获得快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实现愿望。

(一)捕捉希望

在高校中“问题大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大学生的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甚至以悲剧结束。问题的原因当然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更多的是与家庭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对他们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何种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效果,对他们仅仅采取常规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并且教育管理者对此类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更多的是看到此类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终导致这类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严重。难道这些大学生真的是一无是处、没有一点闪光点么?事实上这些问题大学生不仅有而且肯定会有不少的闪光点,例如:网络成瘾的学生虽然自控能力差,但他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一定的执着性,并且这类学生的智力一般来说都是非常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卑感,带有一定的自闭性,但他们大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坚强的性格特征等。我们这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不仅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是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作为“希望的火种”进行精心的培养,让这些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没有希望的一族,即让他们捕捉到希望。

(二)燃烧希望

捕捉到希望的火种只是具备燃起熊熊大火的前提条件,能否燃起希望之火,关键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而言,“问题大学生”是生活在阴影和边缘状态的学生,很难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明媚的阳光,因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首先,对他们的家庭和成长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其次,要与这些学生在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三是,在了解其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其当下的思想状态,有意地夸大其优点,让其对自身获得信心,提高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燃烧起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三)实现希望

捕捉希望和燃烧希望只是希望教育过程中的一部份,实现希望才是希望教育过程中最困难和最关键的一部分,因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心和耐心,更需要“问题大学生”自己迎接挑战,克服困难。首先,在老师和其家长交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监督,在这些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三是,对其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指正。

二、希望教育的实施

希望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即希望教育的实施和落实。

首先,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为什么很多在中学表现很好或正常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很多问题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换过程中没能及时转换角色,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导致的结果。相对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学习要自觉,生活要自立,交往要自主。在一个陌生而又充满诱惑的新环境中,很多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迷恋网吧而不能自拔,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失去目标,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形成自闭而倍感孤独。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特别是带新生的辅导员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新生及时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跟上时代的节拍共同前进,让常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问题产生之前。转贴于

第二,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教育作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政治宣传的主渠道。应该通过这个主渠道加强政治理论宣传,让他们在高尚道德情操教育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思想觉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燃起希望之火。

第三,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班干部是高校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班主任和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同学反映问题的最直接体现者,班干部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所有的辅导员都非常重视班干部的培养作用。在对待和处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过程中,班干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班干部可以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地传达到辅导员手中,另一方面班干部是辅导员实施希望教育策略的最佳监督和辅助执行者。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摧残大学生的心灵而且直接威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时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所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并纷纷建立了三级心理预防系统(学校、院系和班级)。虽然随着时代进步和医疗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使一部分真正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最终导致酿成悲剧,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有问题的学生能够敢于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在咨询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燃起希望之火。

第五,结合家庭教育。“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当然首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家庭的教育和成长背景有密切关系,如:独生

子女综合症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等。所以“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也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一方面是尽量把学生以前的情况与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谅解。

第六,唤起社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实际上,“问题大学生”这个名称是我们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一种带有偏见的称谓,并且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救药,从而对他们另眼相看,采取避而远之。其实这种歧视对他们的伤害比这些“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对他们的伤害更大,所以我们应该给这些“问题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没有被抛弃的一族,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参考文献:

第6篇

高中化学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同时也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上往往会出现困难。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会在课堂上对十分繁杂的化学知识产生抗拒心理,从而抗拒化学课,甚至会畏惧化学课,导致了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也无法达到要求。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够在理论教学上得到较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以及动手能力上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在理论知识上过硬,但是使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较差,无法真正的学习到高中化学知识。因此就需要讨论出一种全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帮助高中学生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文章主要讨论了一种高中化学教育的新理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化学综合素质更高。

一、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通过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灌输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将课堂上吸收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巩固。但是在目前我国高中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也只是机械地对教材知识进行领悟,同时在课后通过练习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解题技巧,在化学实践以及相关的动手操作方面显得极其不足。

(二)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化学指示实践进行相应的训练。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在于,化学的教学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适合使用一些实验性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这样的情况也会让课堂教学达不到相关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受到遏制,甚至会造成学生无法对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较好的理解。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新理念

(一)新课标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随着新课标在我国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普及,目前新课标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自主的研究化学知识,同时学生也需要使用自身的亲身体验来让自己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敏锐,从而提升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而是用这样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有着较好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际中。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全新理念

目前在我国高中的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和学生有着较为紧密关系的,同时也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理念,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使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而在化学教材中这些知识也较多,例如有机物中的知识就和生活实际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三、如何使用高中化学教育的新理念解决我国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

(一)使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使用高中化学教学新理念的典型教学教学方法。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使用学生自己设计出的探究方案去研究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说明反应的方程式,让学生明确反应后会产生的生成物,并且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并且在实验后为学生进行相应的点评。

(二)开展活动进行教学

活动教学的形式也是目前高中化学新理念教学的一种形式,活动教学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能够对于化学知识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教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也需要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有机物中脂类物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红烧鱼,由于红烧鱼中会有料酒和醋生成的乙酸乙酯,味道很香。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明确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对化学学习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对脂类物质的生成条件以及生成物质等有着明确的了解。

(三)将学生问题作为教学资源

问题教学的形式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学生自主的将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而在使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设置出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需要让学生是用自己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猜想以及假设,当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做出了相应的归纳整理后,就可以研究出合理的方案,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验等形式来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或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相关答案,也能够了解到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能够培养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十分有帮助。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 应用技能 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第8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新理念;学生成才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源都是初中后的学生,生源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从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逐步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才。现结合我校五年制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笔者多年的实践,谈谈自己在学生教育中的一些新理念。

一、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境下,互动双方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育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回应,可以从教师那得到更多的收获。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和你交流,听从你的安排。教师在班级管理和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遇到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技巧。就班主任而言,与学生沟通要掌握好技巧,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最好的方式是和学生平等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喜欢一个教师,除去品格、知识和教育能力等因素外,在心理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爱学生,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人格和情感。在平时班级管理中,要表现出你的平易近人,亲切,关心他们,就像他们的大哥哥或是大姐姐一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一旦你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自然对你无所保留,你的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

有爱,你就有了真正的教育管理,有爱,你就真正掌握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你对学生的情感,你就有了做好工作的基石。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当然,做好人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去社区劳动,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也能从这样的活动中收获助人为乐的快乐,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开好每月一次的班会,班会的主题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有针对性,比如“我爱班级”“我为父母做件事”等等,在班会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素养。当然,进行人文教育的活动还有很多,包括观看爱国励志影片,举办读书节,举行演讲比赛等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自信、乐观,具备较强人文素养,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要有这样的精神。

三、提倡对学生的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一种用学习的愉快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育。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大多是90后,敏感,追求自我个性的展示,同时又很脆弱,有很强的自尊心,有强烈的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很可能伤害到学生,一个家庭或是一个班级愉快温馨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班级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积极的班级氛围,建设和谐的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学生学得认真、充实,同时又学得开心、愉快,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易于接受班集体,喜欢自己的班级,愿意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个民主、和谐、纪律严明的班级,才是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保持学生快乐轻松的心情。此外,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也很有必要,可以就学生在家的表现、在学校的表现互相交流,知道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对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探讨,就学生存在的不足协调相关的措施,真正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与学校的关爱和快乐。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看学生的成绩、技能水平,还要看学生的品德、勤劳、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要多方面综合考虑,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做到不因成绩或某一个方面薄弱而使学生不快乐。教师要快乐评价,学生快乐学习。

五年制高职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普遍缺少自信,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要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从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逐步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娘娘庙小学 体育新课改 实施状况

自2004年作为全国小学新课改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时至今日已六年多时间了,在娘娘庙小学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凭借自身独特的教育方式在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那么,娘娘庙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怎样呢?教师、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改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娘娘庙的小学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主要针对娘娘庙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施状况和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接受的情况,试图找出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较强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娘娘庙小学的体育教师及学生用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育新课改实施状况方面的有关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发放5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8份。对学生发放10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6份。

1.2.3数据分析法

运用计算机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数据。

2.研究结果

2.1体育教师调查情况

2.1.1对新课程的理解

对新课程、新理念完全了解的为0.5%,基本了解的为64.5%,了解一些的为34.5%,不了解的为0.5%。(见图1)在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不是很了解,有些甚至不了解,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宣传做得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有些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够强。

2.1.2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可

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与学的方式持完全认可的占14.6%,基本认可的占57.8%,部分认可的占22.4%,不认可的占5.2%。(见图2)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基本认可和部分认可的占了大多数,还有小部分甚至不认可,通过调查得知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教学方式放纵了学生,使得老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纪律。

2.1.3对新理念的态度

对新课程理念的态度完全认可的占13.5%,基本认可的占66.7%,部分认可的占18.8%,不认可的占1%。(见图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不能完全认可新课程理念,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是缺乏自控能力,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教学,就会让学生放纵自己,而出现“放羊式”的教学现象。

2.1.4教学理念的执行态度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理念有很大变化的占28.5%,有些变化的占67.8%,变化很小的占3.7%,没有变化的为0。(见图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化不是很大,主要是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了解不够,不能完全吃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1.5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明显变化的占24%,有些改变的占70.8%,改变很少的占5.2%,没有改变的为0。(见图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化不大。通过调查得知,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够强,新理念又要求以学生为主,导致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因此很多教师只是在老式的教学方式上附加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2.1.6影响教学的因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影响教学的因素,师资不足的占18.7%,场地器材不足的占36.4%,领导不重视的占12.8%,其他的占32.1%。(见图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影响新课程教学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硬件设施的缺乏占的比重稍多,这主要是学校的经费不足,致使很多体育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重视,但还需要加强培训,继续努力。另外,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影响教学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会存在很多地困难和阻碍,实施体育新课程困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体育新课程就能够发展起来。

2.2学生问卷调查

2.2.1对新课程的理解

对新课程完全了解的占6.5%,基本了解的占47.6%,部分了解占41.7%,不了解占4.2%。(见图7)由以上数据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新课程不是很了解,通过调查得知,这些主要是由于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不够,很多学生只听说过这个词,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2.2.2对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认可

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持完全赞成的占44.1%,部分赞成的占48.2%,没感觉的占5.5%,不了解的占2.2%。(见图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有许多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很赞成,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没什么感觉。调查得知,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很少,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教学,对新的教学方式了解很少,因此许多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没什么感觉。

2.2.3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可

经过新课改,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认为没有变化的占1.3%,认为有点变化的占34.4%,认为有较大变化的占48.6%,认为变化非常大的占15.7%。(见图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由于教师在采用新教学方式时,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致使课堂混乱。

由以上对学生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非常赞同的,同时对体育新课程的理念也是了解的。不过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只有体育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加强业务管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3.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以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到最后甚至把“少讲”变成“不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但也衍生出了很多的误解:既然是“主人”,他要怎样就怎样,纪律、规范是不是压制了他的个性,束缚了他的自由,而不利于发展?这些误解导致出现了一些“放羊式”的教学现象,但学生毕竟还处于发展阶段,他的自控力也是有限的,很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3.2场地器材的不足

体育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硬件设施远比其他学科要多,但是学校场地器材的不足让许多教师无奈,而器材的不足,场地充足,学校还有一定的办法解决,但是场地不足却很难。

3.3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要实施真正的体育课程改革,学校领导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教师往往抱怨领导不重视,但是对学校领导来说,中考成绩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和发展,所以学校领导很难过多关注与中考无关的课程,这也是导致体育课改无法顺利实施的原因之一。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得不透彻,有的甚至不了解,以致在实践教学中执行新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4.1.2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不是完全认可,这也使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受到自身思想的限制,不能完全放弃教学。

4.1.3部分教师在执行新课改时,没有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转变过来,无法顺利地执行新课改。

4.1.4影响新课程改革的硬件因素,若不能妥善地解决,新课改也就很难执行。

4.1.5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依然属于部分了解和不了解,这也使得新课改时,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使教师唱独角戏。

4.2建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困难,所以我就以上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1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鼓励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分期分步去实施新课程。现在对学校条件不足的反映较大,但是在条件不足和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完成新课改。比如:体育组可以设立以学年或学期的实施计划,先实施学分计划,摸索经验;到下个学年,新的一年级来了,可以结合上学年的计划、经验加以改进并实施;再到新的学年,针对新的一年级,再加以改进实施,从而一步一步达到新课改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5,(1).

[2]曲宗湖.对新体育课程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1).

[3]苏燕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研究[J].体育教育,2002,(3).

[4]宋学光.体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中国学校体育,2003,(1).

[5]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1. 知识经济的概述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比以往任何形态的经济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里的知识指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所有因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赋予知识以经济学含义,即赋予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古老的经典命题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经济内涵。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教育经济”,即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

知识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知识经济化,广义的科学、知识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作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将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2)产业知识化,即所有产业所包含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从而使产业软性化。3)发展创意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技术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资源走向共享,技术走向市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教育终身化,它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知识经济本身的重要特征,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及重要条件。

2.传统教育的弊端

2.1 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不相适应

传统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强调教材的稳定性,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因循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严格的分科教学,强调教材的学科逻辑体系,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考虑到学习心理规律;必要的,涉及帮助学习者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知识,很难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不揭示假说,只是验证假说,使得学科知识与科学实践脱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而成为一个书呆子;各门学科只强调各自本身的逻辑系统,学科之间很少相连,在学校还把这些各不相干的课程,分为主课和副课,必考课和不考课,迫使学生竭尽全力去死记主课。

2.2 重视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老师教的、学生学的和考试考的都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这种只重分数、偏重智育的教育,大大强化了智力因素,其结果是往往忽视了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处世准则、责任心、意志、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风等非智力因素,成为传统教育中的一块“盲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风等等。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恰恰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 不能适应个别差异

传统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各个学生的兴趣和智能等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是否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别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多传统教育对这些个别差异很难个别提供机会,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压抑,以致各种兴趣无形中淡化,消失。学生的注意力有强有弱,知觉有客观型、主观型,记忆力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等。这些个别差异的解决是传统教学法望洋兴叹的。

3.知识经济促进教育新理念树立的具体体现

3.1 树立教育的新质量观

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全新的素质。准确把握并着力培养这些新的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中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素质的培养:首先,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作为知识化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所决定的。其次,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要把这种服务意识转化为行动,就必须充分了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及趋势。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应实施创新性教学,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使用,重在培养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2 树立教育的新产业观

把教育列入第三产业,赋予教育以产业的意义,不仅标志着工业发展中产业概念、产业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更新的标志之一。教育作为新兴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知识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充分说明教育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知识产业。崭新的教育产业观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教育的新产业观对教育科学的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方面的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3 树立教育的新发展现

知识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则与教育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我们必须把教育的发展适度超前于知识的进步,逐步制定发展战略。首先,必须确保教育科学率先发展的战略,教育的发展要凌驾于投资方面的选择以及发展资源的宏观配置。第二,只有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科学知识向人才的高质量的转化,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源源不断的更新和进步,这是保证知识科学化的基本保障。第三,教育的发展水平应该适当领先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使我们不能单纯的依赖于经济优势向教育优势的转化,而应该反过来,用教育的优势来拉动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现状的改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意识、能力和人才的培养。

第11篇

一、对有效研修概念的认识

学习得知“有效”强调对研修效益和质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不断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谋取更高的质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视“活动”和“现场”研修在活动中实现,在现场中展开,因为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讨论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发展效益。也就是参与者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我对概念的认识。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

[nextpage]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

校本研修的三个主题词是“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它既揭示了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方式,同时又揭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包括教师自己、工作中的同伴、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实践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我通过对《有效研修》的学习,学到了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有效研修》的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好的为教学,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明确了有效研修的概念,知道了有效研修的内容,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一、对有效研修概念的认识

学习得知“有效”强调对研修效益和质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不断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谋取更高的质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视“活动”和“现场”研修在活动中实现,在现场中展开,因为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讨论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发展效益。也就是参与者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我对概念的认识。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nextpage]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的把握

第12篇

一、创新高职德育教育工作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元化的浪潮,与时俱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当代的大学已经将思修、近代史纲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概这四门课程列为重要的公选课,这四门课程也是考研中的政治科目中的内容,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校中,也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同样面临着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学校应当开展各种心理教育课程,缓解学生的压力,教师要努力培养起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思想政治同当代社会主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地推陈出新,改革教育方法,以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生“做人”

时代要进步,必须要创新,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进行创新。那么,对于高职德育教育来说,也应当进行创新,创新理念,将教学生“做事”转移到教学生“做人”上去。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而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局限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应当加强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高素质、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人。高职学校应当进行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将德育教育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学生能够接受更优良的思想、方法、指导,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做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高职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多在精神方面下功夫。开展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道德品格高尚的人,能够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人。为着实现这个目标,相关部门必须重视高职德育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的探索工作,这个时代需要创新,将创新运用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不断完善高职学院的德育教育任务,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为学生注入一种新的血液。使他们能够接下时代的重任。

作者:周娟 单位: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