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深度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深度阅读需要深度对话
深度对话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深识层面的对话,指的是对文章进行深度的认识,在阅读上拾级而上;二是深悟层面的对话,向文章的作者进行透彻了解,而非一知半解;三是深思层面的对话,指深悟之后的深思熟虑,是精神的升华层面,是与文章作者实现精神面对面的交谈。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其一是从文章的文体入手,先让学生与作者在文章的结构上进行整体认知的交谈,分析该篇文章与传记类文章的区别,以及试着从传记角度分析文章的特点;其二是从对“纪念”深悟的透析入手,从文章中提取重复句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刘和珍君的性格温和”等,让学生与作者探析该句中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原由,最后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深度思考,分析笔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暗含着什么思想,使学生与阅读文章达到精神层面的融合。
二、深度阅读需要细节切入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亦如此,选取一个精准的教学切入点、一个契合的阅读细节切入点,例如标题,例如文章的开头,例如文章中的过渡句、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可以促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感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以《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把握该文章的几个细节,并以此为了解、讲解文章的切入点,其一是环境的细节,例如课文中先后提到“太阳还没有出”、“太阳也出来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两个细节对其环境暗含的意思进行探析,分析环境发生变化的原由;其二是把握关于人物细节活动的词语,例如文中关于老栓的几点动作词语:“伸”、“退”、“蹩进”、“靠”、“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几个动词入手,把握老栓的心理变化活动以及分析出现这样的心理以及活动的原由,从而更深入地对课文进行探究,整体把握课文。
三、深度阅读需要妙用网络
以往,大多数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学生利用网络就会造成颓废、堕落现象,所以极力严禁信息技术融进学生的课堂,甚至是日常生活,殊不知有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阅读技巧等。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较难进行讲解的内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阐述形式以及语言的涵盖意思大多数都与现代语言不同,所以极易导致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类阅读课时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在进行《鸿门宴》等文言文章的讲解时,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借助网络的形式,以直观画面感的方式――视频,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关系、中心思想、文章脉络等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偏义复词、前置句结构的表述等,推动学生在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动力。
四、深度阅读需要文学批评的引入
文学评论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理论、心理、审美、语言、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评论进行文章的整体分析和评论,可以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还会对读者的创作思想、审美思想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文学观、文学欣赏为基础,阐析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的相互关系,从更深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学习《红楼梦(节选)》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运用手法、写作背景、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评析,例如课文中对林黛玉的语言细节描写“认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林黛玉会在贾母问及念过什么书与贾宝玉问的时候予以两种不一样的回答,“认得”反应了林黛玉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发生这样心理、行为活动的原由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评析延伸到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欣赏技巧。
作者简介:张红,湖北省农科院南湖子弟学校。(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70-02
一、初中?Z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深度阅读认识不到位。当前,不少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深度学习存在着只是加深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深度等的片面理解。很多语文教师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基本停留在表面,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于知识归纳、整合与知识迁移的运用,导致学生学过之后对于知识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的过程中,只重视对于学生生字、生词的积累和篇章的分析解读,却没有深刻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大自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的作用。
2. 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掌握。教学要把握全局,还要正确认识学生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的特征。在进行深度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认识与了解,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判断,帮助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地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和深度阅读策略。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不到位,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难度而放弃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阅读水平明显下降;此外,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引导,导致学生整体水平悬殊。
3. 缺乏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然而,目前教学方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读的传统教育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过于模式化,缺乏师生互动,课堂丧失活力。同时,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师生也就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淡薄,已致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理解得不到进步,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策略
1. 明确阅读目标。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传统的阅读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而将深度学习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集中目标进行阅读,关注阅读本身,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此外,在集中阅读时,应该适当的加深阅读目标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现有的知识阅读体系结构,整合语文学科的所有相关知识点,逐步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维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维度的教学阅读目标,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实时检测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水平,加强学生阅读的模块化、一体化养成。
2. 注重课堂活动。新课标在解读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活动应理解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状态、形式、效能,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课堂呆板僵硬的教学方式,通过重新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的活动作为基点,逐渐地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语文阅读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要保证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培养方式的灵活多样;在深度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教师对于活动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能完全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与基础知识积累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课堂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间形成平衡,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语文阅读活动的养成,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阅读活动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充分发挥读书的魅力。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句话实际在告诫我们读书的意义深远、魅力强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深度阅读前,要先对学生进行读书魅力教育,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读书魅力的名言,诸如莎士比亚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学生认识到位了,教师就可以着手帮学生推荐书籍。教师在选择图书的过程中,要将书籍的亮点突显出来,吸引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读书的作用和意义。为了激发学生读书,在选择书籍的同时,应该从人的思想、情感、经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发学生对于书籍由衷的热爱,选择比较有深度的文本,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要加强对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与理解,才能够有效促进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的提升。教师要明确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如对深度阅读认知不到位、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以及缺乏师生互动等问题并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强调明确阅读目标、注重课堂活动以及充分发挥读书魅力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但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教师、图书管理员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课堂成绩。因为网络读本更多是一种浅质文本,缺少课内文本的深刻性、传统名著的经典性,更多的是一种短期时尚文本。另外,人们在网络阅读时没有一定的阅读深度,这是一种“牺牲深度来扩展广度”的阅读方式。
当然,网络阅读也有自己的优点:
1.阅读内容更新快
“所写即所见”为们提供了更多平台,同时能让读者第一时间阅读最新信息。
2.阅读目的无功利化
网络阅读是在无心理负担的状态下进行的,更有利于思想解放,提高创造思维,是一种无功利化阅读。
3.网络搜索辨伪真
广阔的信息量,快速的更新速度,让信息的真伪能够得到更快的验证。
正因以上特点,网络阅读对有着传统教育基石之称的课内文本阅读产生了强大冲击,对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起着巨大的影响。
其实,网络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使用。面对网络阅读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面对,应将电子阅读和图书阅读合理融合,扬各自之长避各自之短,以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
一、转变角色,做阅读内容的推荐者
在网络阅读进入语文阅读教学后,语文教师必须变换角色,更加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阅读的能力。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不需要也很难自主选择文本的。不过这对被动学习的学生还不至于产生过大副作用。而在网络阅读进入后,若还是如此的话,局面将难以收拾。因为网络阅读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有很多无用的信息堆积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恰当选择,其头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此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讲授课内文本时贯穿正确人生观、阅读观教育,提高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引导选择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控制阅读时间,把握阅读广度和深度。对网上下载的图书,阅读时要加以鉴别,做到去伪存真。所有下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如需引用,必须同纸质图书及其他权威资料认真核校。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促使他们自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二、坚守课堂,做阅读水平的提升者
网络阅读暂时还难以撼动图书阅读,大量的时间还是被课堂文本阅读所占领着。我们要抓住机会,坚守课堂这个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文本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坚持阅读课教学“学法即教法”的原则,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要遵循从整体感知到重点评析的规律,使学生真正能达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阅读目标,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成为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
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的问题加以重视,指导学生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关系。网络阅读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认识;经典文本阅读则深化学生思想,震撼学生灵魂,提高学生品位。文本阅读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和思考的机会,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情感,做阅读互动的推进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情感沟通,将阅读往纵深推进。网络阅读虽然内容丰富、环境开放、过程互动,但是其内容稍纵即逝,再加上“一人一机”系统的交往是机械的,因而无从调动情绪体验。课堂阅读则恰恰相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人互动时时存在、处处发生。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设计问题、进行活动等,都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受到关注,让他们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让情感唤起情感,让互动促进交流,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把阅读教学课推向,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随着新的阅读介质和手段的不断出现,网络阅读或者说更广泛意义上的数字化阅读将是一种趋势。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教师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乐于阅读的心灵、一双勤于阅读的眼睛和一个善于阅读的大脑,这也是应对任何一种阅读样式挑战的最佳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移安.网络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湖南.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
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
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
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
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一、剖析阅读教学的现状
走进高中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明显减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讨论、分组交流、辩论、情景演示等等,甚至一些地方高中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形式化严重,教师将精力都放在教学形式上,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本身没有加以重视。这就导致语文阅读浅显化严重,甚至导致学生误读、误解现象。加强对语文阅读的精细化学习是教学大纲上明确表示的内容,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免让人深思。
反观我们的教学,课堂热闹的背后,究竟沉淀了多少有意义的东西,有多少内容能给予学生精神滋养。一些教师自己都缺乏对语文课本的研究、深读,对学生这样要求或应用到教学中就更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虽然也从网上收集素材,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目的进行深度把脉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融入文本,理解与掌握阅读中的含义。另外,高中阅读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会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把握其深刻内涵,从而达到使得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浅尝辄止”的阅读态度,那么在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过程中,也进行流于形式,很难掌握文本深层的含义。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马虎、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单单改变教学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认真的品读文章,将文章的内容细分,精心咀嚼,领略文章中语言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也说:“阅读应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走进文本,涵咏咀嚼品味,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一字一字,一句一句来剖析。通过自己的教学,把脉阅读,让学生学会细读文本。这就是当今阅读教学必须达到的目的。
三、给文本阅读开出处方:理解文本细读的概念和策略
何谓“文本细读”?简单来说,文本细读指的是认真的品味文本,逐字逐句的品读。应该从文本中的字、词入手,从而分析文本中存在的逻辑关系,最终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深度挖掘还原作者真实意愿。
在“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人为阅读教学开出了三个处方。
1.以课文(文本)为本,与课文(文本)对话。文本是教学的依托,教师与学生在文本面前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阅读收获。正因为如此,同阅一部《红楼梦》,出现了“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现象。尽管如此,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还是只能以文本为依据。不管读者心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是独一无二的,文本中的他不可能是别的任何人。所以,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使其真正的融入文章当中,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学会与文本沟通,从文章的表面看出作者深层次的意思,把握住文本的本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文本中,理解与掌握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如:你对宇宙未来的畅想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大胆发言,在课堂中将自己的畅想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程的知识。
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推进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因为新课改的倡导,更是因为通过先进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识,高中教学也是以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主,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思考的宽度,加深思考的广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还能够对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影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的阅读教学课堂常常氛围沉闷,学生沉默寡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样的困境,更应引入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潜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探究性阅读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不仅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探究性教学,素质教育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要求。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发探索的有效手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性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加开放和人性化,充满了创意和思维碰撞的火花。探究性阅读教学一般具备三个特性:第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主体性,要求学生自我创造力的开发。传统的传授式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把自己的成果表达出来;第二,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性,追求理论与社会的结合,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所在,“探究”本身就是实践的标志,只有通过在文字中和生活中不断地探究和实践,才能领悟人文科学的内涵;第三,探究性阅读教学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探究的终点本就不是单一的,探究的内容也不应该受到课本的局限,教师在进行阅读题材的选择时,可以拓宽选择的范围,选取经典的内涵丰富的文章供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探究性阅读教学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答案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全可以得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的答案。在教学方式上,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自主地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主动的探究意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式,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通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明确以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
2.巧设问题,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应当以提问开始,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启动,这是探究性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应当善于将阅读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并且问题设置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整体和细节都应设问。整体注重全文思想,细节注重深度内涵,提出问题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归纳,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巧设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发展性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团队精神
1一体化读写的教学原理
一体化读写教学是在一体化语文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借鉴和发展读写结合理论经验的前提下,形成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一体化读写教学模式中,阅读和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体两翼”,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建设效果能强化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总和,是使阅读与写作更为密切的教育理念。一体化读写教学活动能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突破传统阅读与写作割裂的状态,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一体化读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体系的创新,表现出对读写结合教学的发展和强化,能从教学目标上体现出全面积累、全面感悟的审美特色,能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阅读与写作同一载体的特性,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教法与学法并轨的思想,能激发学生的自能读书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一体化读写的践行,能体现出“互载、互为、互动”的特色。其中,互载,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互相负载的关系,阅读教学能够负载写作训练,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互为,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互相作为,在互相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结果,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会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阅读能作用于写作,写作也能反作用于阅读,能形成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协同进步效应。互动则表现为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存在互相推动的关系,阅读教学能形成对写作教学的带动作用,写作教学也能对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形成促进性影响,在一体化读写模式的作用下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为学生深度挖掘语文知识提供辅助。鉴于此,发挥一体化读写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一体化读写的层次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从而发挥一体化读写教学的价值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加以培养,切实优化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2一体化读写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读写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加以培养,因此新时期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重点结合一体化读写教学活动的应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良好的教学组织成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的锻炼。
2.1一体化读写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明显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的情况,语文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先对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进行阅读学习,然后对文本的主要结构、中心思想等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会导致师生互动性明显不足,并且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会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紧张感,使学生无法获得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也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效促进一体化读写教学的应用,能在课堂上促进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在阅读引导方面也会从写作指引角度启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和探索,还会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互动探索时间,从而让学生能在读写有机融合化训练中获得良好的成长。
2.2一体化读写有助于实现读写能力的相互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一体化读写模式的构建,能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彼此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学习的一系列过程中,能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心灵交互和精神交互的作用,产生精神层面的共振效应,在精神融合的作用下帮助学生完成对生命意识的架构,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在有效组织开展一体化读写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读写能力的相互迁移,在阅读中能探索写作知识的融合应用,在写作训练中也能将阅读中学习到的修辞手法、谋篇布局方法等融入到创作中,从而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有效保障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合理化培养。
2.3一体化读写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阅读是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写作是对语文知识的表达,写作能否合乎法度,与阅读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探索一体化读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能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对文本知识的一体化认知,从而对自身读写综合素质加以培养。具体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能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审美修养加以培养,而这都是学生在写作方面所必要的东西,通过阅读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手法借鉴、写作情感表达技巧,也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从而保障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得到高效化的培养。
3一体化读写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师探索一体化读写教学的有效应用,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下面就选取《猫》课程作为教学案例,解析一体化读写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和技巧,从“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知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三个层次针对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3.1以读带写,读中学写
“以读带写,读中学写”是一体化读写教学的基础层次,在此层次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通过阅读教学带动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抓住课文描写的特点,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能掌握具体的写作技巧。在教学组织环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学习描写主要特点的技巧,做到“知行”并举,保障教学效果的全面优化。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面向写作导入阅读教学内容,即“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物,描写猫我们可以写猫的外表、猫的习性、猫的活动特点、猫的高贵、猫的爱睡懒觉等,但是要想对猫进行精准的刻画,我们就需要找到比较典型的东西,通过突出特点描写让读者能看到猫的特色,如果在一个小短文中对猫的所有要素都进行描绘,反而会写不清楚。而在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写就集中笔墨突出了猫的特点,下面让我们通过阅读一起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吧!”教师结合写作需求开展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解析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结合《猫》文章与学生共同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大猫和小猫的特点进行概括,准确把握猫的特点,即大猫古怪、小猫淘气。然后教师整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和重点内容,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讨老舍先生在课文中是怎样才围绕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加以描写的呢。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很乖”“贪玩”“尽职尽责抓老鼠”等角度分析作者描法的应用。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阅读,能看到关于大猫“乖”的描写都相对较为具体,而关于“老实”的描写则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详略得当中对大猫的特点进行了刻画。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点和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后,教师渗透写作方面的教育思想,在阅读中融入写作训练,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描写猫的,在作者笔下用‘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表现猫尽职尽责,用‘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表现猫贪玩,那么你们觉得如果想要表现猫爱睡懒觉应该怎样写?如果想要表现猫特别爱干净应该怎样组织语言呢?”在此过程中,借助阅读促进写作教学的开展,能构建全新的阅读与写作联合指导体系,突破传统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状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个人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3.2以写促读,写中知读
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二者互为载体,教师借助写作促进学生阅读学习,也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按照一体化读写教学要求,教师在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准确定位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的联结点,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训练,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优化表达能力综合训练效果,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结合《猫》开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基于一体化教学指导就可以设计以写促读的引导方式,通过对课文中与写作相关内容的挖掘和渗透,辅助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创新,从而提高阅读学习有效性。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体验渗透写作引导方面的内容,使写作反作用于阅读指导,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启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古怪本来是形容人的性格,那么你们觉得什么是古怪呢?老舍在课文中为什么说猫是古怪的?”学生按照语文教师的引导会初步对古怪进行思考,能找到合适的探索方向。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探究后,教师导入写作指导方面的内容,如“在我们对别人的性格进行评价时,往往会怎样说别人是‘古怪’的人?如果是你,你会从哪些方面选择相应的素材证明别人是古怪的?在描写被人古怪的过程中你会倾向于使用怎样的语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会提出自己描写他人古怪可能会使用“但是”,“可是”等词语,将古怪的人与其他人对比、与常规的状态进行对比。”在学生初步掌握人物描法后,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对学生做出更深层次的引导,如“那么你认为老舍在课文中是怎样证明猫是古怪的?课文中老舍是怎样将几个方面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的?老舍使用了哪些词语,表现出猫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按照人物描写的写作思路去重新对课文进行阅读,感知老舍对猫的性格特点的描写,能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找到细节描写和性格刻画的方式,能对老舍笔下的猫多变的性格特点产生直观的认识,也能对老舍使用“古怪”形容猫形成深层次的感知。在此过程中,借助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支持,发挥写作引导的作用对学生实施阅读学习能力的训练,能让学生将写作方面积累的知识融入到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实施合理化的训练,有效促进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空间。
3.3亦读亦写,联读悟写
在小学语文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读写的深度交融能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锻炼,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开阔眼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内化,有助于让学生联系阅读学习产生对写作的深层次看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因此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设置在阅读中领悟写作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整合对阅读指导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形成个性化的写作思路和模式,从而保障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例如:在小学语文《猫》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就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基于阅读领会写作的要点和规律,能对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水平。一方面,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把握细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如“阅读文章,能看出‘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能借鉴作者对拟人修辞手法的应用,对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描写吗?”“在‘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一句中使用了反语的手法,你能尝试模仿课文进行造句吗?你认为应该如何表达呢?”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进行深度阅读,并且在广泛积累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会得到有效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开发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对比分析不同表现手法的应用,然后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课外对比阅读,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综合阅读的基础上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实施针对性锻炼。
4结语
跨入新时代,转变教学新方向
暑假期间,据工作室领头人黄莉老师的安排,我利用网络进行了线上研修学习活动,聆听了于胜泉教授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教学》、吴娟老师的《后疫情时期混合式阅读教学的设计建议》、翟芸老师的《基于思维图示工具的小学语文阅读活动设计》、黄玲玲、陈蕊老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等。老师们精深的研究,精彩的讲解,深刻的剖析,专业的引领令我大开眼界,犹如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使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下面就我印响最深刻的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于胜泉教授从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和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两个大方面进行阐释,并给深度阅读下了定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老师们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他的课不仅有理有据,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简直是一堂比较实用的技术培训课,深奥中又不乏具体的指导。余教授还将未来的阅读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是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知识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捷,方便。在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逐渐碎片化,零散化。所以深度阅读的提出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顺应人心的。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知识,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培训即将结束时,余教授还向我们推荐他们团队开发的“三余阅读app”,经老师们的介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款比较实用的阅读器,我将在本学期把这款阅读器推荐给我所教的学生们,让他们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量,增加阅读面,从而喜欢上阅读,爱好阅读。人们说:“得阅读者的天下。”季羡林老先生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是读书。”我想,通过老师们有效的引领,学生们一定会爱上阅读的。
课堂上余教授还特别提醒老师们要多提有意义的问题,少提肤浅的问题。对于这个余教授的这个观点,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毕竟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强,读一遍课文就大致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文章读了好几遍也没有读出个所以然。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不然照顾不到学习程度差的学生。
翟芸老师的课使我知道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图示有什么价值;了解了思维图示的类型及适用范围;掌握了思维图示的绘制方法。
总之,本次线上研修学习自己的收获不少,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推动教学革新,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课余时间还会继续线上研修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文化技能,使教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贡献自己浅薄的力量。最后衷心地感谢黄莉老师为我们提供学习提升的资源,是你的无私让我们大开眼界,是你的奉献使我们前进。请允许我大声的说:“谢谢您!”
有位教师教学《蝙蝠与雷达》,让一位学生用毛巾蒙上眼睛,从讲台走到教室的后门,模仿蝙蝠被蒙上眼睛在挂满障碍物的屋子里飞行时的情景。游戏开始了,大家屏住呼吸,看着这位学生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脚步……游戏结束后,教师让他谈谈感受,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紧张的心情。然后,教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中描写蝙蝠被蒙住双眼飞行的句子,看看蝙蝠是如何飞行的。学生感到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神奇,发出惊叹。蝙蝠是靠什么躲开障碍物的?这里边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学生就带着浓厚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身体经验、生命体验、情境还原……读到这里,我们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系列关键词。是的,用它们来概括该教学片段的特点是恰当的。事实上,体验或具身认知,已经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核心关注,成为探讨阅读教学设计的默认前提和基本共识。诚然,如果阅读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没有触动他们的感性经验,任何理性的解读与语言分析都将脱离真正的思想对话的轨道,成为外在的、附会的、无足轻重的浮泛说辞。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忽视甚至背离学生真实生命体验的危险。认识到体验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巧妙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来激活学生的身体经验,尊重并善于利用和驾驭学生课堂生成的真实体验,且敢于坦诚面对、机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另类”声音,既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智慧与技能,也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课堂挑战。
身体现象学是体验哲学,为我们重新认识阅读教学中的体验问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身体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来的,他认为,身体不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不是主体的工具,不是思想的载体,而是主体自身,它构成了存在的场域,与世界交织在一起,奠定了人的一切行为与意识活动。它是我们存在的“根”。身体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抽象的概念思维造成的感性经验与逻辑理性的隔膜,在主客交织的场域中让隐含在语言“痕迹”中的“世界之肉”得以绽放。因此,身体是语言理解循环游戏中的最后一个注脚。体验是充盈在世界、身体与理解之间的意义涌现、流转与升华的过程。
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看,富有想象力的读教学应树立以下基本观念:第一,语言理解是建立在身体知觉基础之上的,身体经验渗透语言思维,身体是语言隐喻的源泉,是语言意义还原的初始境域,文本背后隐藏着沉默的身体经验。因此,身体经验的唤醒是判定阅读理解是否真正发生的必要条件,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真实体验。第二,阅读中的体验不是对世界的直接体验,而是通过语言中介获得的对世界的间接体验,因此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唤醒体验的过程,就是身体经验参与语义的生成与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激发、调动和组织学生的身体经验,深度介入语言的解码与释义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经验为内容的深度学情分析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内在依据。第三,体验的发生与理解的生成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为犄角,理解的理性之翼与感性之翼之间张开的夹角越大,文本涌现出的视野就越开阔,解读的创造性空间就越深广,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就越丰富。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在感性经验与理性探究之间创造巨大的张力,而不能偏于一端,顾此失彼。
为什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广泛的忽视身体经验与生命体验的现象?除了我们熟知的以文本语言的理性分析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感性经验的排斥与压制外,还因为真正的体验性的阅读教学具有难以预期的实践难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施体验式的阅读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想象力和创造性,需要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这是一种“隐蔽”的难度,克服它需要语文教师具有穿越文本表象的洞察力、重塑身体经验的组织力以及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力。
首先,我们谈谈穿越文本表象的洞察力。从形式的角度看,文本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编织而成的线性的视觉存在。但从内容的角度看,文本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时空交错场,具有深度的知觉空间和可逆的时序结构。因此,阅读理解绝不是按照语词的词典意义、课文注释来“套取”和“翻译”文本内容的标准化的思维加工过程。相反,读者需要借助一种超越文本语义表象的洞察力才能打开文本背后隐藏着的时空关系和沉默的身体经验。还是以《蝙蝠与雷达》为例,在指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飞行秘密的试验过程的环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课文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课文是这样写的。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教师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课文中给出的“语言事实”,把后两次试验的结果看作同一种结果来处理,无意中把两次“独立的”试验变成了结果一致的“一次”试验。教师们没有意识到,课文中这样表述后两次试验的过程主要是为了避免语言上的重复和唆。但事实上,作为严谨有序的科学发现过程,每一次试验的结果都是独立的,不可取代的,都具有自身的科学认知价值。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还原完整的试验过程来探究这三次试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一次试验说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试验说明蝙蝠夜间飞行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说明不仅与耳朵有关,而且还与嘴有关。每一次试验都把科学发现推进了一步。因此,富有想象力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当从语言上的省略现象中发现隐藏的科学思维的层进关系,从叙述上的空白处还原出科学探究的内在逻辑。学生通过在心里模拟和描述三次科学试验的完整过程,体验科学发现过程从偶然的意外到必然的发现之间存在的复杂多变的因果联系。这种穿越文本表象的洞察力,是诉诸我们的身体经验与认知过程、基于文本语言的一种深度知觉还原与认知体验能力,靠着它,教学设计就能跳出在文本语言与思想内容之间进行循环解释的局限,打开阅读教学的想象与创新空间。
其次,重塑身体经验的组织力。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看,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形成的身体知觉场中调动协调读者的各种感受、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能力,在联觉互动的过程中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过程。身体经验是一种混沌的、流动的、潜在的思想能量,是语言隐喻的原生土壤。因此,阅读教学的设计,应从文本语言身体经验的隐喻性出发,遵循语言的隐喻机制,巧妙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以期重塑学生的身体经验,推进阅读理解的深度感知与独特体验。
以王崧舟老师教学《去年的树》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唤醒和组织身体经验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课文一开始,写到树与鸟的关系。王老师没有对“好朋友”一词进行语言分析,而是抓住了“天天”一词,采用唤醒身体经验和情景还原的方法,提问学生小鸟会在什么时候给大树唱歌,引导学生发现“天天”一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时间内涵与思想内容:一天之内有从晨到昏的渐进;一年之内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树的情绪有喜怒哀乐的变化。王老师接着进行了一连串极富感染力的引读: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经过九轮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被带入到童话中的情感世界,在脑海中自觉地形成小鸟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地给大树唱歌的情景,感悟出“鸟儿和树的感情深厚”。
最后,我们来看如何使阅读教学具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力。汉字汉语系统是以身体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层级丰富的意义网络系统。以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向周围的世界延伸,形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近身到远方、从目睹到想象、从客观到主观、从事实到判断的层级体系。人、目、手、耳、口、足、心、月等肢体符号辐射渗透在整个文字与语言系统中,生成了汉字系统的感觉神经网络,沉淀为意象化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身体―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的生命体验循环。因此,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篇,不单单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更是身体经验的组织、思维过程的运筹、文化密码的编织,以及审美体验的层层叠加与交融。富有想象力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汉语文所特有的具身意象性特征,植根于学生的具身经验和生活体验,开掘和疏浚秘响旁通的汉语思维世界,挖掘和阐扬民族文化与审美的因素,抵达学生的心灵幽深处,引爆学生思想的潜能量。
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二、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中的不幸遭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五、要注重质疑阅读
一、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新颖、创新性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乏味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曾指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共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看来,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从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更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技巧。
二、现阶段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偏颇。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普及,但部分教师并没有认可该种教学手段。教师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过于现代化、形式化,磨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历史性。原有的语文人文性和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分歧产生剧烈碰撞,这就造成了教学观念出现偏颇。
此外,很多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使得很多学生将语文阅读课程从“读文”变为“读图”模式,这不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每节课都盲目使用多媒体,导致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却忽略了因课制宜的基本教学原则。将辅助工具变为课堂主流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课文内容的声像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想象空间,违背了语文的教学规律,更影响了语文的教学功能。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观念。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性。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变为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思路,而不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言,主动合作,对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但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辅助工具。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工具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清楚教师本身是教学的发起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而多媒体教学只是工具,切不可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提高素养,实现阅读和多媒体教学整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涵,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时机,科学、合理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语文阅读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此外,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注重课件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艺术性,课件既不能过于花哨,也不能过于乏味。
3、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扬长避短。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就不能挪用原有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虽然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但是教师还应该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大声读”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多媒体的出现不能将书声消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大声诵读语文课文,让学生去品味书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朗读的乐趣。
4、把握深度,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工具。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普及,但教师还要意识到课堂不能只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情,但频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多媒体教学的深度,适当使用。例如: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还应该亲自朗读课文给学生听,教师的抑扬顿挫和阅读情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关键词:低段阅读教学;儿童本色;童心;童趣;童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1-01
当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太关心语文,不够关心儿童;我们太关心教法,不够关心学法。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这三者在课堂中相遇、联系、碰撞、融合,而课堂教学的价值却由学生的“儿童特征”决定的,即“儿童本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必须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对象是儿童,尤其是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契合儿童特征,是否具备儿童本色,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使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保持儿童本色呢?
一、深度动机中见童心
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深度的倾向,称之为“深度动机”,因为这比较多地表现在教师解读教材和进行预设时。那么“深度”,是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形成矛盾,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深度”,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深度”。在我看来,深度,不是去刻意发现一个刁钻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去获得某个崇高的人文教条,而在于教学是否真正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服务,是否关照到了儿童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必须在深度动机中见童心,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不是遥不可及。具体说来就是关注“四点”:确立价值点,立足发展点,顺应认知点,落实能力点。
(一)确立价值点,“人格”的奠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孩子心灵感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只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语文教学在学字习文的同时,关系到人的精神建设问题。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听说读写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个性,激发动机,满足学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学语文。
(二)立足发展点,“游戏”的精神。小学语文姓小,名语,我们应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要从儿童出发,促进儿童发展。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野解读课文,追寻儿童语文,凡是儿童需要的,有发展可能的,都应该尽可能地给予重视与满足。坚持让儿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双手去实践,心灵去体验。
(三)顺应认知点,“自我”的舒展。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感知与记忆以笼统的整体的感知为主;思维与想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与意志上,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情绪与性格上,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好提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
的思维方式。因此,解读文本时,唤醒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入情入境;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注重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要有儿童的视野,举手投足间彰显着人文的气息,谈笑风生间透露出儒雅的气质,但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更在于对儿童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视角解读它;以儿童的角度观察课堂的语言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而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与思考在于教师是否尊重儿童世界自然与本真的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要充分融合,高雅气质中见童趣。
(一)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培育儿童的语文阅读情感。儿童对语言有自发的好奇与热情,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儿童的这一特点,并给予尽可能地放大。孩子刚学走路与说话时,没有人会因为他的步履阑珊而责备,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咿咿呀呀而恼怒,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孩子才对此乐此不疲。就如杨明明老师所言:“要用学习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语文课是很快乐的,语文很可爱,语文很好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学生的认识由浅到深、情感从弱到强的过程。从上述教学环节中不难看出,在于老师的整堂课中,他精心呵护儿童的母语天性,学生是在发展的,是在变化的。
(二)提取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语言教学情境。重视语言教学的情境性,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或者注重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注重将语句镶嵌在整体的文本语言环境中。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为帮助学生理解“小鱼被困,面临死亡的危险”,我巧妙地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将词语的学习放入整体的语句之中,使得语言的学习有了具体的形象感,情感得到了丰满。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情感基础,更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三、华美织体中见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