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节的手抄报三年级

清明节的手抄报三年级

时间:2023-05-29 17: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节的手抄报三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节的手抄报三年级

第1篇

一、开展美术课主题活动――“在丰富的传统节日里”

每个传统节日都少不了充满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热闹的群众参与活动,使人们在快乐中感受着节日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节日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

1.结合节日,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当地的节日风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清明节潍坊有放风筝、踏青、碰蛋等习俗,所以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高年级设计了难度较高的“放飞风筝,放飞理想”大赛,中低年级“漂亮的蛋壳”画彩蛋大赛。端午节有赛龙、吃粽子、做香包等节日活动,我们设计了“巧手做龙舟”泥塑比赛,“香气萦绕”香包制作比赛。学生积极参与,既了解欣赏了民间艺术,又了解了香包、龙舟的寓意。中秋节前夕,我们开展了“中秋诗配画”比赛、“庆中秋手抄报展”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风俗、名诗、文章等知识。春节前,我们开展了“我来写春联”“美丽的面具”“贺新春手抄报”“美丽的花灯”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

2.结合节日,开展集体教育活动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美术素养。如在三年级下册《可爱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结合元旦这个节日开展“我们的教室我们做主”活动,让学生在布置教室时运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布置教室。在清明节学校组织了扫墓活动中,我们也融入了美术活动,学生们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花,为英烈们献花。

3.结合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设计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我是小记者”学生组成小分队,以图为并茂的形式调查春节习俗,“春联大搜集”“贺卡表心意”“我喜欢的传统节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二、与教材相结合,融入节日元素,丰富美术教学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节日安排调整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课堂中。如在教学三年级《六面怪脸》时,我们融入清明节与春节用面具祭祀的风俗,了解面具在节日祭祀中的应用与意义;四年级《真情对印》中,融入春节贴窗花这一风俗,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创作与节日的关系;六年级《丰盛的大餐》正好在春节时,我以图片展示了我们的年夜大餐,引入大家的回忆与想象制作;《民间玩具》这一课有很多节日元素,我分成了几大块,有端午节的玩具、有清明节的玩具、有正月十五的玩具、有中秋节的玩具等,引导学生把玩具与节日结合在一起;五年级的《信息联通》可以引导学生在春节时电话问候联系情感;《周末日记》是学生在清明节踏青的真实记录等。

三、巧用美术元素,丰富学习,美化生活

美术来源于生活,反馈于生活。在各大传统节日中,我们开展了“美丽的家”“装点我的房间”“放好我的压岁钱”等美术改造生活空间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扎花、自制盆景、剪纸、风铃、储蓄罐、星星制作等方法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四、构建传统节日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传统节日融入美术教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六环节美术教学”模式,具体流程为:(1)观察欣赏激趣。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图片欣赏、谜语竞猜、资料交流、师生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2)发现探索研究。通过欣赏,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内容。(3)自学示范点拔。学生先自主学习,探索方法,提出问题,教师重点示范解疑。(4)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学习内容。(5)展示评价提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要让学生的作品有一个展示的舞台。(6)拓展延伸发展。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在传统节日中存在的美术元素。

五、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需做到“六结合”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活动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2-0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1.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3.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3.1 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3.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4.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

二月份诵读经典千人诵读《弟子规》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级传统文化布置"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会"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份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家长指引级组中完成全校性活动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

第3篇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课程的变革与行动

 从2011年开始,我们经历七年的探索与实践,积淀与凝练,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出发,遵循“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追求“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的教育思想。在经历过“绿色”教育的实践,到“幸福”教育的变迁之后,最终发现了“和乐”这最能概括世纪小学个性的文化,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和乐教育这一特色教育课程。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一切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学校的一切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去体验、感悟、分享、合作、探究,因而都是课程;而这些活动只有通过课程化、才能引起师生、家长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它的育人功能。

一、和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长期致力于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充分考虑资源、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因素后,在夯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两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根”,以“三类校本课程”为“干”、“四节课程”为“枝”、“一特长”为“叶”的树状课程体系,并不断丰富完善,使之“根”实,“干”壮、“枝”繁、“叶”茂。其中, “三类校本课程”---育德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价值判断、实践能力及公民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等)、育智型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知识、文化、学习力等为主,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和拓展)、育才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才干、才艺);“四节”---每年4月开展的悦读节、5月开展的体育节、6月开展的艺术节和12月开展科技节活动;“一特长”---长期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色课程,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二、和乐课程体系整合

和乐课程体系总的来说包括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融合类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即国家及地方课程和部分学科推送课程,拓展课程是学校结合教育特色及教育理念开发增设的课程。开发过程及结构呈现三大特色:点状课程开发,一门一门的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断更新迭代;线性课程开发,开发特色课程群;巢状课程开发,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

    1、基础性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推送课程和校本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这部分的重点在课堂,重在向40分钟要效率,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本色和简约、灵动、高效的课堂境界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文化。

我校以新教育提出的“构建理想课堂”活动为契机,根据学校大班额的实际,构建“四环六步自主课堂”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语文上的“四段六环自主课堂”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导—学—展—练”四个环节,具体细化为:出示自学纲—初读课文—研读课文—品读课文—--回读课文—-当堂训练6个环节,突出“自学探究、以读促教”的教育理念。数学上“四段六环自主课堂”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四个环节。具体细化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6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5分钟左右,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占35分钟。

“四段六环自主课堂”为基本框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基本载体,灵活使用,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采取讨论、交流和展示等形式,优化课堂,提高学习力,不让课改在形式上打转转,打造真正理想意义上的理想课堂。

学科推送课程是学科基础课程上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开发了1-6年级的《与黎明共舞》晨诵课程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两种校本课程,现已经印刷完毕,下学期将投入使用。其中,《与黎明共舞》是我们引进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开展“晨诵-午读-暮省”读书活动的“晨诵”部分,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及班级实际,灵活选择晨诵内容,建议将“经典诵读”中的古诗词按计划穿插安排进去;鼓励教师结合传统节日、德育活动、学生生日、学校重大活动开发晨诵专题课程,进行情景诵诗和生日送诗,用诗开启黎明,用经典唤醒儿童。《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作为育智型课程是数学学科基础课程的拓展补充。主要是针对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社团活动时,班级层面的活动而开发的。另外,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课程,比如李新慧老师的语文拓展课:《魅力小古文》;赵增霞老师的数学拓展课:《包装的学问》;陶宁宁老师的英语拓展科:《It’s Fun to Jump》;郑新娣老师的科学拓展课:《彩色实验室》;王铭杨老师美术拓展课:《水墨积木》,这些师本课程、班本课程极大的丰富了我校的和乐课程体系。

另外,我们利用新教育APP、微信等方式向学生推送百部经典名曲、百部经典名画、百部经典国学、百部经典美文、百部经典书籍等资源。

校本基础课程是学校开发的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乐文化”主题校本课程。以前,我们开发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国艺术》、《传统美德》、《走进名家》、《中国艺术》等校本教材用于不同年级使用。暑假,我们将这些校本教材进行整合重编,开发以和文乐化为主题背景的“和乐”校本课程。一年级开发《享绘本之趣、展家庭之馨—和之馨》校本教材;二年级开发《读校园故事、做和睦少年—和之睦》校本教材;三年级开发《赏观州之风 爱美丽家乡—和之淳》校本教材;四年级开《品燕赵文化 看最美河北—和之美》校本教材;五年级开《学传统文化 承中华文明—和之粹》校本教材;六年级开《走大千世界 览天下之事—和之容》校本教材,使课堂体系更加完善、系统。

1、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基础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

必修课程指和乐文化背景下的主题类校本课程。我校的主题课

程主要开发了三类:一是节日课程。上文提到了“四节”(悦读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课程。通过一个时段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习惯、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二是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美德教育课程。现在,媒体中经常报道人情的冷漠、

孝道沦丧、诚信缺失等方面的案例,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隐性的不良影响。学校在教育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体谅不到父母的辛苦,平时跟同学交往意识不到诚信的可贵,即使一再做错事也丝毫没有悔改之意......这些现象反应出校园美德教育的缺失。对此我们积极开展了“趣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使美德教育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学校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把传统礼仪梳理成“忠、孝、悌、信、礼、义、廉、耻”八类。学校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成长环境,分别确立了培养目标,比如,读《百孝经》、观“孝”系列故事,结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舒心、省心、放心、开心、顺心、真心、爱心”为主题的孝敬教育,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养育、顺承父母心意和及早敬奉父母”的美好人性;教育学生如何关心兄弟姐妹,团结同学邻居,学会与他人相处。

为了打动学生的心灵,学校购买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的《中华传统美德动漫故事》《弟子规》光盘,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观看。这100多个名人的成长故事寓教于乐,常常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到,感召他们付诸行动。

学校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妇女节、母亲节期间、组织开展“校园小孝星评选”“我为妈妈做两件事”活动,引导学生行孝道美德;清明节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影片、陵园扫墓活动,缅怀烈士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忠德教育;重阳节组织高年级学到敬老院给老人讲故事、唱歌、洗衣服,陪老人谈心、下棋等,对学生进行仁德教育。

此外,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每年开展“美德之星”“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并把评选出的美德模范事迹印刷成册,制成手抄报展示给同学看。同时组织开展与特殊学生手拉手献爱心、诚信活动月、学雷锋做好事,我的过错日反思廉耻教育等主题的美德实践教育。

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色课程,由学生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