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业生涯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3-05-29 17:4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业生涯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业生涯规划

第1篇

[关键字]学风;学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目标;调查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指导,针对本院各年级学生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认知和执行情况的调研。调研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抽查各年级30%的学生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100%,基本能够反映大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需求和目前的实施效果。

一、学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维度

此次问卷设计共20题,包括3道多项选择题,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旨在全方面了解学生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学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思路。本次问卷共设置5个维度,分别为:自我认知,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对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学业生涯的执行和学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其中,自我认知部分包括学生对自身的了解程度,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值,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选择专业的依据4道问题;对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包括对大学进行的规划,对学业生涯的兴趣,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学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及渠道5道问题;对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部分包括是否需要有关辅导,规划途径,提供学业规划的内容及达到目的4道问题;在学业生涯的执行方面,包括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执行情况,在学业迷茫、出现学业困难时的处理办法4道问题;学业生涯规划的效果方面,包括受访者的认可程度,对学业自查的态度和学业生涯规划后对于未来的认知3个问题。

二、参与问卷学生的基本信息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年级的330名学生开展,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各年级学生分布较为平均,旨在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以及学业生涯规划在不同年级的实行情况,男女受访比例适中,保证了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覆盖面。受访者中还包含学期内有挂科的学生,对其学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各专业的人数平均分配问卷发放,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及实施情况。

从调研结果看,该问卷能够全方位覆盖本校的大学生,有助于从是否挂科、各专业特点、各个年级特点等多方面了解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及目前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构建良好的学风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研可知,大学生入校后,虽普遍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学院各专业的学科要求,但尚未有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课程制度,学生对于学业生涯课程的兴趣不高,未能意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沦为形式。

2.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目前,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活动仅限于讲座,形式单一。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包括针对全年级学生的学业生涯讲座,还包括针对小众的团体辅导和针对个体的个人辅导。除此之外,学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辅导不仅仅是年级辅导员的工作,学生更偏向于想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但实际情况是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通过自己的渠道寻找答案,甚至放弃学业。因此,大学生的学业生涯指导缺乏专业课教师这座桥梁。同时,学业自查模式在学生中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值得在大学生中试行或全面推广。

3.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学院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活动都集中在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涉及得较少,大四的学生基本上脱离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包括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学习教育,大二学生的发展式教育,大三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大四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应提供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调研中发现,大三的学生因受到课业压力、求职压力等多方压力的影响,自我认同、专业认同、未来认同感反而低于大二、大一两个年级,更需要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其指点迷津。同时,学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的学业指导势必不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势必下降。

4.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学业生涯规划,但真正认为其行之有效的、认知制定并执行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导致学业生涯规划成为一句口号。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有很大不同,一学期学习多门课程且课业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但又不愿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导致他们不重视学业生涯规划。

四、进一步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意见

1.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

在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仅仅针对大一学生开展指导,而针对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因为意识上认为学生已经熟悉校园环境或熟悉学习方法,却鲜少展开。从调研的纵向数据比较,高年级学生因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专业的认可度反而小于低年级同学。另一方面,目前的学业生涯指导缺乏针对少数群体和个体的指导。因此,未来的学业生涯规划要做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真正发挥学业生涯指导的作用。

2.在学生层面进一步强化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从入学之初就开展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不断在学生层面强调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让学生首先意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家校联动、朋辈指导的方法,扩大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圈,让每个学生都能重视此项教育工作。

3.提高学业生涯指导的质量

通过问卷可知,学生对于学业生涯指导认可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学业生涯指导质量不高,不能M足其对学业指导的需求,认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此,未来的学业生涯指导一方面从大局上讲,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顶层设计,学院层面要重视学业生涯规划,调动一起可以调配的资源完成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从具体实践上看,开展学业生涯的教师要了解学业的需求,将需求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做到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课业问题,实现学业指导和规划,让学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所谓“知己”就是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知彼”即是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工作环境。知己与知彼相互关联,确定的个人生涯目标要符合现实,而不是一厢情愿;对从事的职业要感兴趣,而不是被动地去做;所从事的工作要能发挥专长,而不是自己的短板;对工作的环境能够适应,而不是感到处处困难,难以维系。只有这样,才是科学、正确的学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赵伟.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等院校学风建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2]张建宝.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5).

第2篇

一直以来,我都处于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开始也就一直很喜欢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这也就造就了我向往自由的性格,不习惯紧张拘束的环境。因而,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很多的时间都用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同时,从小我的父母都很重视培养我的自理能力,长久地,也就养成了我比较自立的性格,生活上能够很好地自理,同时遇到了困难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很少让父母为我的事情担心。因此,在性格上我有很大的两面性:在平时,很少去主动地接触那些陌生人,也不爱说太多的话,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是在一些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上,比如面试、一些集体活动等,我也能够很自然地去表现自己,能够放得开。

我的兴趣广泛,篮球、足球、音乐、游戏都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人认为,尤其是在高三的时候,搞这些东西只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但我自己一直都认为这些活动对培养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运动能让我懂得坚持与团结,聆听音乐让我领略静谧的魅力,适当游戏让我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如果缺少这些东西,我的生活将是乏味的、将是不完整的。

读到大学,尽管在成绩上不算突出,但在英语及公文写作方面仍有一定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许多活动中也培养了我较好的领导能力及团队意识,做事情有较好的预见性。

但我同时又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人,有点缺乏耐心,如果是在一个很长的活动中,就不能将最开始的那种状态一直延续,如果时间耗得太长,我也会觉得很疲倦。同时,细心的程度也会下降,不能保证有一个持续的好状态。另外一个方面,我的沟通能力还不是很强,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会有拘束感,不能很快地去融入那样一个集体。

二、职业选项

我最想从事的行业是运动服饰业,我的职业目标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公司,来打造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有很强中国特色的,最适合中国消费群体的运动品牌,其中,重点我会放在街头运动服饰这一类。

其次,如果我选择就业,我希望能做企划方面的工作,为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按效益化原则设计的方案。

再次,我也有意向去选择做一名政府公务员。

三、决策理由

(1)、自己的运动服饰公司

优势(S):这是我本身的兴趣与志向所在,有很高的创业激情,能充分地激发我的潜能。其次,现在有一定自己设计以及创造品牌的经验,因为已经有将自己设计的东西投入市场进行销售。还有就是以前就经常看这方面的书籍,对目前那些已经成功的公司的产品特点及其优缺点有一定的了解。在产品形象设计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个合作了较长时间的团队,团队的时尚意识及创新观念比较强,能充分挖掘出市场需要的产品特性,能够很好的保持与消费群的沟通联系。

劣势(W):作为自主创业,我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资金上的不足,尤其的品牌服饰这样一个对资金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来说,资金来源是我的第一大命门。其次这个行业里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kappa、and1、k1x等,国内有李宁、安踏、361°、匹克、鸿星尔克等,行业竞争巨大。另外,作为一个运动品牌,不仅要有外表的时尚,内在的科技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我现在还没有一个能够适应市场需要、能够自主研发的这样一个科技团队。还有就是现在缺乏对这类企业的管理及其运营模式的了解,在市场及营销决策方面还经验不足。

机遇(O):到目前为止,生涯设计公益网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中国市场上的运动品牌在价格上都比较高,其市场重心往往都在大中型城市,而我的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主要面向小城镇的消费群众,尤其是在现在的西部,小城镇众多,他们的购买力有限,不能承担过高的价格,但仍然有较强的时尚观念,尤其的广大的青年学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市场,我的企业在初期的竞争优势就主要集中在价格及时尚的外形设计上。此外,现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街头品牌,所谓街头品牌就是要价格上十分平民化,实用性很强,并且风格上很自由设计新颖。而这也正好就是我们的团队现在正在努力的目标,今后我们企业的业务重点也会放在这一点上。

风险(T):目前,这一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小型企业始终都会面临被大企业排挤、吞并的危险。另外,在运动产品的科技开发上,我们也很难与那些大企业相抗衡。并且就目前来看,消费者对产品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研发的竞争力直接就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再有就是,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都已经有了一套趋于完备的分销系统,已经建立起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对于同类产品的需求量就相对减少了。

(2)、企划人员

优势(S):这一类的人才的需求量大并且需要的范围广,无论的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需要。而且,随着各类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企业对竞争力的要求的增高,这一行业的就业发展前景目前比较看好。也正是由于企划人员对企业的重要性,其薪酬方面也相当可观。

劣势(W):这一行业的专业性较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十分重要,而我目前的专业与这方面的要求又有出入,在基础理论方面就缺乏竞争力。目前,公司的发展要求更多的是要求全员企划,对公司的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要进行企划,因而就要求企划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这一行业的各个经营环节都要有所了解,而对你自己主要负责的那个环节更要了如指掌。另外,现在的公司在招收企划人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较高,而工作经验的积累又是件不太容易是事。

机遇(O):目前,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在逐渐加大,各类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相应的,企划人员的需求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加上目前企业改革的范围正在逐渐加大,各类企业的重组改建工作也正好是企划人员发挥作用的良好契机。

风险(T):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有许多企划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未能就业,因而,这一岗位的竞争也会相当的大,并且也有许多在其他的岗位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加入到这一岗位的竞争中来,就业压力就更加巨大。

(3)、公务员

优势(S):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收入稳定,能很好地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与在各类企业中工作相比,工作量相对较少,且在福利方面,有较好的保障。且目前国家对公务员的重视力度在逐年增加,薪资也有所增长,因而,公务员的工资也较高。另外,公务员的工作有很好的信息优势,接近于决策的制定与传达方。还有就是在人脉关系上的优势,随便哪个部门,不管是各部门间的业务交往还是党校学习,都能极大的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这种圈子和企业经营形成的人际关系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其优势体现在稳定性和低成本性上面。

劣势(W):许多考上公务员的人,他们的专业都不是这一方面的,也并非是对这样一个职业的工作很感兴趣,因而在自我价值上的实现来讲,不如在企业中就业。

机遇(O):目前国家向社会公开招收公务员,就是给普通人提供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理论道德修养上,以及知识水平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另外我学习的这个专业有助于我以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从事公务员工作。

风险(T):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公务员热”,许多人都去报考公务员,尤其是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就业的出路,因而,这一岗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加上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比较大,要求有较好的一段准备时间。

四、我目前的差距

(1)、自己的运动服饰公司

在理论方面,由于专业学习的原因,我现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理论上接触得还不是很多,同时,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建设也还不足。在实战方面,目前我自己的那个项目还处于一个很小的规模,所接触的正规完整的市场竞争还很少,也缺乏对大规模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操作。再次,在我自己的创业团队建设上,目前还未完成,团队的组成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2)、企划人员

目前最大的差距在理论知识上,并没能接触到这一行业应该学习的那些理论知识。同时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企划人员,自己的交际能力仍然还需要提高。

(3)、公务员

我现在还未针对公务员考试进行过准备,也还不了解公务员考试会考些什么,另外,我也还为到任何的公务机关去实习过,不了解他们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也还不知道公务员是否真的适合我。

五、我的对策及计划

在大一的这个暑假,我回去我们家乡当地的政府实习,去了解一下作为一名公务员他的职责到底是那些,去感受一下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以帮助我判断这一职业是否适合我自己。在大二的时候,除了学习好本身专业的东西外,最应当注意的就是我的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继续参加一些外国朋友的活动,在实际的交流中提高,还有就是要考到英语四级证书。同时我还会学习韩语作为我的一门第二外语,我想这应该也能够成为以后就业时的一种优势,在学习方式上,在大二的时候,主要以自学为主。另外,在公文写作方面,尤其是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应该加大力量去学习,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同老师交流及实际的写作。如果还有更多的时间,我希望能接触一些管理类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在大二的寒假,我会回到家乡,去市中心做一次市场调查,了解市民对运动服饰的品牌意识以及实用效果的要求。在暑假的时候,我会呆在北京,报一个韩语学习班,提高口语及考试的能力。另外,也会在北京找一份兼职的工作做,以培养自己对职场的适应能力。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

在大三的时候,由于课业的压力,在课外学习的时间就很有限了。但我会继续我的韩语学习,争取在大三的时候参加一次韩语等级考试,拿到等级证书。还有就是要接触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累的书籍,以帮助我以后的企业管理。

大四的时候,自然会走出校门去实习,到于此同时,我仍然会继续我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会在大四的时候,找到一两个成功企业的管理人员,向他们取经,借鉴成功经验。同时我会开始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学习相关的书籍。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评价标准;调查报告

2012年7月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业评价标准的应用性研究”课题获得市级立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希望借此次课题的研究之际认真学习关于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观,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业评价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目前,学生学业评价的具w研究以普通教育为主,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也可一定程度地借鉴其做法。如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等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抽取一年级学生 426名进行了开设课程时的前期调查和课程结束的后期调查。前期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9份,无效问卷27份;后期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02份,无效问卷24份。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采用课题组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情况前期与后期问题。

3.施测

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方式施测。量表前附有指导语,发放问卷前向被试明确提出回答问卷的要求,问卷当场收回,数据使用人工进行统计。

三、结果分析

1.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调查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的调查中发现:36%的学生已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49%的学生基本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15%的学生没有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后期调查中发现,58%的学生已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29%的学生基本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13%的学生没有为自己设计好未来的职业发展。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和学习完成后的认识与感想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的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不了解, 他们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学到对日后有用的知识,也希望教师在课堂中多开展轻松愉快的职业实践活动。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借助纸笔考试来实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是最不喜欢这种评价方式,不希望这门课程开设得像中学政治课一样。

对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满意度:37%的学生选择满意,48%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7%的学生选择不满意,8%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学生选择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多元化评价方式太复杂,要自评又要小组评,并且每一个模块完成一次都要进行自我评价。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后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的该课程考核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占27%;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布置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占48%;③开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占11%;④闭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占5%;⑤说不清占11%。

3.学生设想未来10~30年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及具体规划

80%的学生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会在未来10~30年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的社会地位会提高;13%的学生会依靠父母所创立的企业进行事业发展,并会得到父母的经济与技术支持自己创业做老板;剩下的学生对未来表示茫然,无任何具体规划。

在上述80%的学生中:34%的学生设想毕业后将从事服装事业,首先是做服装设计助理,然后逐步升为高级设计师或首席设计师,月薪约10000元,累积几年经验并积攒资金,最后创立自己的品牌。49%的学生希望未来10~30年能当上一名知名服装设计师 ,收入5000~8000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即可。17%的学生希望能成为一名高级打板师,收入6000~10000元。

本次调查收获颇多,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都喜欢我们研究的教学评价方式,笔者更坚定了本课题组进行改革的信心。在本次调查也收集了许多学生所提及的有关教学评价方式的意见和建议,能更好地促进本课题组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储备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而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大一年级, 面向高校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指导他们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并加以个性化、 全程化辅导, 是极为重要和极其必要的, 既有助于完善高校教育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 有力改善就业质量, 也有利于新生更快、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及时摆脱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两种病态心理, 明确自身发展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然而, 当前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效果不甚理想, 这其中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学生方面的问题。因此, 切实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对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 并于2012年3月面向广州八所高校的2011级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涉及综合、 理工、 农林、 医药、 师范、 语言、 财经等各类高校, 共发放问卷2 000份, 回收问卷1 860份, 其中有效问卷1 790份, 有效率为96.24%, 样本分布如性别、 专业、 生源地等比较合理, 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分析:

(一)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

关于对自己的价值观、 兴趣、 能力和性格的了解, 多达64.48%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30.8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同样, 关于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了解, 多达67.20%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27.5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然而, 对于是否接受过职业价值观、 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测评, 仅有四成同学表示“接受过”, 其余同学则“从未接受”。可见, 在自我认识方面, 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自认为自己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对自身缺乏科学、 系统、 全面的认知。

对于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仅有18.16%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表示“一点也不知道”。而且, 只有12.32%的同学主动且深入地了解过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15.60%的同学则“从来没有关注过”。对于是否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 以及是否了解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均有超过一成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七成同学则表示“有一些了解”, 仅有极少数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关于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14.72%的同学表示“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 16.96%的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 其余同学则“正在规划中”。可见, 在专业认识方面, 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素质要求缺乏主动且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 尚无确切的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 57.68%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并且有一些了解”, 超过两成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但没有去了解”, 仅有16.96%的同学“非常熟悉”, 还有极少数同学“没有听说过, 感到很陌生”。有近一成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新生“不怎么重要”或“一点都不重要”, 超过五成同学表示“比较重要”, 39.44%的同学则表示“非常重要”。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分别有23.44%和55.68%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两成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感兴趣”或“一点也不感兴趣”。

对于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仅有13.04%的同学表示“已经有完整的规划”, 而“正在规划中”的同学多达66.88%, 另有两成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7.76%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41.60%的同学表示“有一点了解”, “有比较多的了解”的同学接近三成, 而“非常熟悉”的同学仅占一成。关于是否主动向老师、 学长或专业人士请教过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近五成同学表示“从未请教过”, 44.24%的同学只是“偶尔有过几次请教”,“ 有过很多次请教”的同学不足一成。对于是否思考过自己喜欢哪些职业、 不喜欢哪些职业, 半数同学表示“正在思考中”, 39.12%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则“还没有想过”。对于是否确定了自己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方向, 仅两成同学表示“已经确定”, 逾七成同学表示“正在考虑, 但没有确定”, 其余同学则“还没有想过”。

可见, 尽管大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对其表示出兴趣, 但很多同学却没有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

关于高校是否应该针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近四成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开展”, 56.40%的同学也表示“应该适当开展”。然而,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获取途径, 仅有31.66%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另有29.68%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其他同学则是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此类知识;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仅有10.96%的同学表示“接触很多”, 而逾五成同学表示“从未接触”。关于是否对学校开展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满意, 仅有一成同学表示“非常满意”, 四成同学表示“比较满意”, 其余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满意”或者“一点也不满意”。可见,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并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扩大教育覆盖面,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效性的对策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育部随后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本文基于全过程育人、 全员化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理念, 尝试从高校视角出发来挖掘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重视、 成立机构、 建设队伍、 健全机制, 确保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加强重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及老师、 学生、 家长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 切实做好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形成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家长热情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成立机构。各高校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加强领导, 成立学校、 学院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在学校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安排全校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组长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 成员从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等部门中抽调。在学院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小组, 负责具体落实本院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成员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长和党委书记、 专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

建设队伍。负责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教师, 在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擅长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 则必然导致教育效果相差甚远。为此, 各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专兼结合、 高素质、 专业化、 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鼓励自主学习, 倡导知识共享, 加强业务培训, 增进内部交流, 重视理论研究, 打造学习型团队, 营造全员化育人良好氛围, 全力保障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健全机制。各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资金保障、 教师激励、 评价反馈、 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机制。要安排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内、 外部交流,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编写和相关理论研究。要制定激励指导教师的保障制度, 对参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 除承认其工作量之外, 还应给予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要定期开展相关评比评优, 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 并在职称评定、 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要注重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开拓并维护全社会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 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效性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完整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由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个部分共同构成, 二者功能互补、 缺一不可。

课堂教育侧重于共性教育,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 专业导论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等。其中, 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方法; 专业导论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知识、 历史与前沿、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就业状况等;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主要是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讲解学科特点、 专业概况及就业前景, 知名校友讲解自己的学习经历、 职业历程和工作现状, 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招录标准。

课外教育偏向于个性教育, 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更好地进行专业认知和行业认知, 增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课外教育主要包括面向新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 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网站, 组织新生参观专业实验室, 参观行业知名用人单位, 鼓励新生参加学生会、 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 参与科技、 文化、 体育、 艺术等方面的校园活动, 诸如行业调研及就业状况调研、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高年级学长交流会等。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遵循全过程育人的原则, 系统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由于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自我认知、 职业认知以及职业目标也将随之改变和调整。职业目标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决定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掌握,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是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

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前期教育,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后期教育有效衔接,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顺利成才、 走向成功的最终目的。后期教育主要是指: 在大学二、 三年级开展素质拓展教育, 以培养基本能力、 拓宽知识领域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并引导学生在重新认识自己、 深入认知行业的基础上适时修正职业生涯目标, 拟定新的实施计划; 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就业程序、 就业心理、 面试方法、 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 主要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活动。

(三)注意厘清几种关系, 实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性

厘清入学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新生入学教育不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但二者的长远目标一致, 且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性较强, 一般来说短则一周, 长至一月, 主要包括校史校纪教育、 校风学风教育、 校园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 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等几个部分, 主要目的是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 生活适应、 心理适应、 环境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协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身份过渡, 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同时开始, 但延续时间较久, 一般长达一年。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新生学会探索自我、 认知专业、 规划人生, 将有助于新生调整心态, 及早适应大学环境, 有效促进入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厘清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四年学业的整体规划, 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对一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二者虽有不同, 但紧密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它为学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 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制定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决定职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大学新生应该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 设计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 将就业压力成功转化为学习动力, 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92-95.

[2] 楼仁功, 赵启泉. 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6): 87-88.

[3] 金国雄, 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0-52.

[4] 黄林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初探[J].江苏高教, 2008, (3): 125-127.

[5] 吴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5): 35-39.

[6] 张莉萍, 陈宪庚. 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0(6): 143-144.

[7] 冯萍. 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1(3): 64-65.

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小班化;目标导向;学业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职生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自觉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为自己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就显得意义深远。因此,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利用中职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有利时机,通过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每一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就业能力,是本课题探索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弊端

首先,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只管“教”,不管“学”,教师理解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材的内容及教学进度讲完,并不会主动地将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其次,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光盘,而对当今企业和职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的就业和用人标准未能及时引入课堂。所以过于封闭的课堂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隔绝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职场用人标准和就业形势的了解,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与职场实际情况的严重

脱节。

再次,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课本知识,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上述课堂教学弊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

二、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

机遇

我校作为一所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试行小班化教学的改革,这对于我们全校德育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教改机遇。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们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小班化课堂教学为师生互动和交流拓展了空间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有许多章节内容是需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有效完成的。例如,第一单元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第二单元中的《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第三单元中的《制定发展措施》以及第三单元第3课中的《中职生创业优势》和《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能较充分地展开课堂小组讨论和互动,从而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2.小班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性增加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用于教学的时空增加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们通常会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的小组(基本以5人一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生可以在组内交流咨询,同时也可同组外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在实施小班化教学后,笔者通过对本校10级至12级形象设计和数字影像专业学生课堂表现综合数据的对比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实施小班化教学后学生获得的有效教学服务时间明显增加,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充分性和高效性。

3.抓住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究和开展合作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涉及面广泛,课程评价注重学以致用,案例故事丰富多彩,非常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学科。该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传授知识,或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都是很难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

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之前,教师受到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限制,往往能不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进度过于整齐划一的缺点。因此,有效利用小班化为我们所带来的师生互动和教学时空有效增加的优势积极推进和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改革,大力开展合作学

习课堂教学模式地探索和实践是当下中职德育教师课改的必然

选择。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互帮互动

了起来

1.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师生之间互动了起来

以往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师生互动往往大多停留在了形式的层面上,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自从将合作学习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后,互动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笔者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制作了《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内设:课前预习、问题思考、课堂探究、课堂检测、学习心得等内容。从而使学生有互动的愿望,有参与互动的兴趣,并且掌握互动所需要的相关方式、方法,所以在合作学习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活跃、积极、真实、有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对丰富和完善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也是大有益处。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了起来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导致我们忽视了学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就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具体教学实践别注重了三个方面的生生互动。第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学生共同预习,然后由执行组长收集本小组的主要问题并商定好小组发言人。第二方面: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依靠全组学生之间的智慧和力量来组织讨论、交流、回答或抢答问题,使全体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方面:课后笔者把教材上的【拓展训练】【思考人生】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任务的形式下达,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任务来加以要求,使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互动在课后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因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使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3.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动了起来

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努力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特别是在进入“课堂检测”阶段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通过这种小组之间的合作评价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四、合作学习中巧设目标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任务完成

更为“有效”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努力将各项教学任务巧设或外化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小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导向来帮助、引导学生自觉与不自觉的完成各项课程学习任务。

1.目标的设立必须通俗易懂――“只有让学生愿意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好”

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为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职业生涯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分解和归类,并提炼出更加适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任务来引导学生。例如,用“我来说一说”“你来评一评”“职业好声音”“我的职业我做主”等通俗易

懂的活动形式将教学任务巧设和分解成为一个个学生易于接受的目标,从而使学生逐渐开始愿意参加小组学习交流和讨论。从笔者对本校10级至12级形象设计和数字影像专业学生课堂调查也得到了证实,喜欢和愿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由原先的25%左右提高到了76%左右,这的确是令人振奋的一个转变。

2.目标的设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为中职德育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优秀的学生,更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立过程中,要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发现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各种职业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学生个性上的差别,承认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3课“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各小组课前预习的学习目标作了四种类项的设置:(1)基础类的小组预习目标;(2)归纳类的小组预习目标;(3)自主类的小组预习目标;(4)拓展类的小组预习目标。从实际课堂教学得到的完成情况来看:基础类目标完成率100%;归纳类目标完成率75%~80%;自主类目标完成30%-35%;拓展类目标完成15%~20%。

通过上述有差异性、针对性的目标设置使得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学习和讨论的活动中来,虽然每个小组所选择的目标层次不一样,要求不一样,但通过有针对性目标的选择,使全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收获和进步。因而也就改变了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把课堂还给学生。

3.目标的设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言之有物,才能言之有理”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途径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其实,职业生涯规划课反映的是我国劳动力与学生就业职场的实际,要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上的事情在自己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言之有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例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1课《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教学中,我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司机吴斌”的英勇事迹引入课堂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吴斌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子靠边停好,并不忘打开双跳灯提醒后方车辆。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是在多年学习工作中养成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吴斌怎样的职业素质?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吴斌怎样的精神风貌?我们应该向吴斌同志学习什么?”理论联系实际,把发生在中职学生身边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探讨,不仅使学生感觉到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言之有物,而且还言之有理。这个理不再是以往空讲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有说服力的理。

五、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的实践使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更

为多元化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评价目标限于认知领域;评价手段以书面测试为主;过分重视评价结果,而且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态度、职业思想等都无法得到全面体现。

1.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学业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要改进以往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缺陷,我们就必须按职业教育内在的教学规律办事,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一定要突出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适应中职教改的需要。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的学分制、分层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拓宽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的领域,将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相互评价、教师和行业专家评价引入到学业评价的主体中,这已成为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观的主要区别之一。

2.学生对学业的自我评价是促进中职学生自我完善的有效

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敬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读、自行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中职学生学业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考核成绩、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课后练习中的【实训练习】【自我诊断】等学业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学业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

3.组内学业相互评价是培养中职学生品质能力的有效措施

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在《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中笔者设计了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品质,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全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自己。

4.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业的评价是激励中职学生奋发向上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和行业专家对中职学生学业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也是中职学生进步的“强化剂”。以往我们中职德育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太重视,特别是行业专家的评价总认为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有许多知识内容与行业相联系,所以教师特别是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激励评价对学生的今后的成长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近年来笔者通过小班化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使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学会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了中职毕业生在职场的职业竞争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越来越成为中职师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

共识。

六、我们的思考

思考之一:小班化背景之下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当今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任务艰巨,有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等着我们去破解,“课改不一定有成果,不课改肯定没有成果”。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坚定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思考之二: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我们广大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小班化的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思考之三:当前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业生涯规划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应用于企业领域,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希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我国学者刘咏宝于2007年在他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存在的发展机遇,同时综合分析当时存在的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最终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合理安排。这个概念基本准确概括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

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促进大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对自我进行客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个人意愿、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结合,进而进一步树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职业认知。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理想职业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认识则可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业学习,更好的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实施的大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教育,这样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差、知识面窄的不良局面。这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好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种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实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实施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面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长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采取相关教育与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可评估性。可持续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为科学,可评估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帮助高校更好改进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策略。

(二)高校应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多下功夫。作者认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如下几支队伍的打造:(1)专职职业指导队伍;(2)就业导师队伍;(3)校外顾问团;(4)大学学生职业规划协会。队伍建立之后,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提出严格要求,最好应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及其他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约束及激励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定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理想

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科学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设定方面大都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倾向,未充分考虑到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职业理想树立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而要做到此点必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实现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应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地方。(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为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助力。(3)树立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稳步增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大学生要想获取理想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及竞争意识。

2.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1)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4)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加强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之外,还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加强认识自我的实际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学生并未准确、充分的认识自我。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学校之外的外部就业环境也未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具体严峻到何种程度他们却往往一无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关键所在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其计划性也往往不够科学。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积极要求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应让大学生将其为一项任务完成。如有可能,还可将其纳入学分,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2)计划制定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制定后,在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后,还应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调整,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多点问题。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第7篇

Abstract Nowadays, i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ituation, the origi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classroom teaching traditional forms faces new challenges, the career course at home and abroad teaching form contrast discuss, explore the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1 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最初作为定义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作为实践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的萌芽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而第一家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成立于二十世纪初,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在国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美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德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学生如何正确申请职位方面的指导以及职业方面法律知识的传授。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内容体系,为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实践基础。①

1.2 国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程

1995年,我国各高校在教育委员会的要求下开设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应的课程。2008年,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确保了学生对于就业服务专业化的教育。并且我国在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类的相关书籍出版及方面日渐增多。在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的十年间,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出13989条相关论文信息,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从中国知网论文的来源上来看,大部分来自于期刊,尤其是教育类的期刊和学报,说明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大多数来自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一线的大学老师和辅导员。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是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与学科支撑的。而且,目前我国仅有的理论指导基本上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但与我国现今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还是有部分是不够贴切的,也没有形成系统。李忠军、王占仁学者认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上,大多数呈现出的是浅显及少量的特点。浅显是因为研究的深度不够,很少有学者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操内容做深入探讨及剖析。少量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兴起是从高校扩招开始的,在此之前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在现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中,只有依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施恩职业锚等理论进行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而这些理论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理论性,与实际上大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较大的现实差距,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学习兴趣提不起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是具备三种条件:“(1)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做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2)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3)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②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到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去,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与展示自我的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依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不同的专业学生特点、教学条件、校园学科背景等,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跟学生讲透职业的定义,而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它是一门与实践紧密关联的课程。

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新探索

3.1 学业指导模式下职业规划课程引入导师制

大学生学业指导是指在高等教育中,高校针对大学生在学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态度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③职业规划课程引入导师制即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模式,通过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通过点对点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准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书。

3.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团学活动相结合

团学机构是每个高校中都有的学生组织,团学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学生对自行组织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兴趣,组织、参与的学生人数也很多。如果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团学活动的成效性,同时也保证了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性。并且,职业规划的任课老师大多数为高校一线辅导员,而辅导员中担任二级院系团委书记或社团机构指导老师又占了绝大多数,这时候团学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结合是方便及有利的,是容易统筹规划及安排执行的。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一共20节课,所以该课程时间较短,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期阶段树立起的职业规划意识有可能会在课程结束后逐渐遗忘。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随着时间增长、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思想意识的改变等因素而不断调整的,是一个长期的,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及以后职业生活阶段始终的。教学的短暂性以及课程意识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团学活动来缓解,通过团学活动将教学成果进行固化。

3.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校企合作,课堂走进企业。根据教学班级专业性,结合学院本身建立的实习、就业见习基地,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走进企业。初入大学,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对口的职业认知并不多,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直接让学生空谈职业定位是不科学的,只有当学生自己亲身走进企业、单位体验才是最深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参观单位、企业,学生可以了解其员工工作大致内容、流程,岗位招聘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及条件等,为学生本人今后的职业目标做参考,以及逐步适当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2)真实案例走进课堂。职业规划说起来可能是大而空,也可能是小而细,这时为了将理论知识能快速让学生了解和吸收,课堂中真实案例的引入就起着关键作用。真实案例的选取可以是名人也可以选取身边的人。选择身边的人作为案例可以降低学生的距离感,特别是选择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讲述自己的职业规划及求职历程,使案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真实案例的讲述,可以通过授课教师进行叙述,也可以通过毕业生本人进行叙述。毕业生本人叙述可以采取视频展示,也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毕业生回校交流讲座、成长故事汇等形式开展。面对面的方式使学生能有与毕业生充分学习和交流职业规划以及求职经验分享的机会,这无论对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率的增加,还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 李忠军,王占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8篇

学风是学生在校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的外部反映,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说,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于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1学习动机偏低

很多同学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了,而新的目标尚未确立。如果简单以就业为目标,企业并不把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参考,这样在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变得迷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学习纪律松懈

目前有些在校大学生学习作风拖沓,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平时得过且过,期末突击复习,只求及格,不求甚解。甚至个别同学为了通过考试,不惜冒险作弊。

3专业思想淡薄,热衷各种社会活动

受不良社会风气,以及部分高年级同学对专业的消极态度的影响,一些同学认为“学校开的专业课程对未来没有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取各种证书上。也有的同学片面地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锻炼能力”,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或兼职中,结果没增强能力,反倒荒废了学业。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1学业生涯规划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曾指出,学习应该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离开学校客观的教育,人自发的,个体的求知、求真才是最重要的。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不管多么现代化,也会在5~10年之后,出现知识过时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时间来看,学生在校时间,至少完成义务教育,再到大学毕业,通常应该是9~16年,然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与终身学习相一致的,我们提倡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在大学,做好学业规划,才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安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学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在学业生涯中,学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大学生从大一开始认清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在4年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业规划使大学生“进校就想出门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业规划不断调整,逐渐形成对自己优势和劣势的清楚认识,随着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越来越有成就感,思维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进而更有信心、勇气。当同学们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学习能力也就随之逐渐提升,学习视野不断扩大,狭义的学习转变为广义的学习。一份有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的个性物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3学业规划有助于端正、浓郁学校的学习风气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大学是年轻人价值观形成与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很多大一新生把大学过于理想化,在摆脱了家长束缚后,开始放任自己,不思进取。通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促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大学生活,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如果学生能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会随之增加,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的学生身影就会增多,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学习风气。

4学业规划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为求职就业创造条件:许多学生缺乏规划职业生涯理念,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认识,也不能准确定位。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相继和交叉的关系。要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要从学业着手,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为职业的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依据。学业规划要求以本专业为依托,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加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促进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优化

1形成良好的学风高等院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学校、老师、学生本人三位一体的努力,而且学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1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加强教风建设

教风是学风的基础,没有好的教学质量,无法引领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校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科研单位,一些教师因为忙于课题、科研,放松了对教学的投入,课下不认真备课,课上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丧失了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进而失去探索求知的兴趣;另外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学与不学一个样,复习与不复习一个样,考核方式单一,加上对学生考试作弊、旷课处理不及时、不公平,使学生学习功利化思想严重,也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2建立健全学业指导服务机构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辅导员老师还不完全具备辅导学、咨询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加上辅导员人员配备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提供学业辅导,更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和咨询指导。因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这支队伍的教师要愿意接触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通过长期与学生相处,比较了解学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切和人性化的辅导。

1.3建立学业指导制度

拥有了学业指导的专家队伍,专业指导的机构,还要建立学业指导的制度,以制度保障学业规划的开展和实施。有条件的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学生学业规划指导课,有些学校从大一开始建立了“导师责任制”,由一名教授负责几名学生的生活、学习指导,鼓励本科学生跟导师、做课题、进实验室,这些方式成为了学生学业规划的催化剂。没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要定期举办一些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及成功的校友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为其解决学业生涯规划中的各种问题,指引学生正确规划人生。

2从学生层面学业规划

2.1重视学生规划,丰富学业规划内涵

假如对“上大学”“上好大学”“上清华大学”这3个目标而言,一个高中生做的学业规划是完成不同的目标,目标越明确,计划越严紧,成功率越高。大学阶段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过程,明显不同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学业规划,不单单是学业成绩的要求,而且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如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身体素质等。所以大学生做学业规划,首先是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道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时间,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而不单单以分数或硬性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2.2循序渐进,学业规划贯穿大学生涯始终

第9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模块化;心理素质;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块设计

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始于黄炎培先生,他创办中华职教社,毕生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关于生涯规划的内涵,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者将生涯规划等同为职业生涯规划,但台湾生涯辅导学者林清文指出:生涯规划不应仅局限于职业规划,而应越过狭窄的职业选择或职业准备观,回到人本关切的主题。本文认同林清文先生的观点,并认为:生涯规划教育概念的外延比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广泛,大学阶段主要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部分,它在尊重个人性格、能力、价值定位等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将此自我意识转化为合理的生涯选择与可行的生涯计划,指导个人取得生涯成功。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执行五步骤。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将这五个阶段划分为三个模块: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基础模块”,由心理专业教师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将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定位模块”,在区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由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环境,最后指导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做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把就业能力强化、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由辅导员和德育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就包含生涯目标执行所需相关能力),即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大模块有明确地分工:基础模块让大学生“知己”,并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定位模块让大学生“知彼”,并指导其制定生涯规划;核心模块则提升大学生生涯成功的“软实力”。三大模块实施范围由小变大,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班级,应强调培育社会意识和核心职业能力;定位模块针对专业和全校,应紧扣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定位。模块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原先抽象、狭窄的就业指导教育,它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具体可行,不仅能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获得期望的幸福。

二、基础模块的实施: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模块原因有三点:一是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推断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二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做出选择,生涯规划教育要用有益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他们生涯发展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是以其心理品质为基础的,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与生涯绩效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和心理情绪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奠定心理素质基石。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第一,让大学生通过沟通发现自我。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忽视“害羞”,缓解社交不适,并教给他们一些“开始”交往的技巧;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表情,体会别人的情感,从中发现真正的自我。第二,进行职业自我认知。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再次采用心理软件测试,项目包括: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获得职业自我测试结果;四是学生比较自我评价和测试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升职业自我认知。第三,呵护大学生的自信。生涯规划是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一是要赞美,要经常赞美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二是要信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要在失败时及时鼓励,安慰学生并使他们明白正视失败和取得成功同样珍贵,失败和成功只差一步,坚持就能成功。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一,以乐观人格为指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乐观与悲观的看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阳光心态;其次,应该通过事例和集体活动影响学生: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财富、地位上的成功划等号,踏实勤劳、帮助他人,得到集体的认可才是快乐的长久之道。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竞争,学会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内涵是各方战胜自我,向更高领域的共同进步,而非敌我间的拼杀;积极开展体现合作与竞争的团体辅导和文体活动,尤其是球类比赛、模拟招聘面试和辩论赛,能通过压力和团队竞争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团队协作力。

(三)消除负面情绪

第一,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和被理解的,使其负面情绪得到平复。第二,帮助学生描述情绪。描述情绪可以将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可以被处理的感觉;同时学生专心描述自己情绪对其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使人从不安中较快地恢复。

三、核心模块的实施:德育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强化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对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能力结构部分――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能力,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了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包含哪些能力,笔者参考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ACCI)的就业能力结构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五所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样本,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了“认知和学习”、“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解决问题”、“计划组织”五项的核心职业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除了“计划组织”与“社会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不相关外,其他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是生涯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需要修炼的能力之一。所以,生涯规划教育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在高校教授专业能力、求职技能等“硬件”的范围之外,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软件”。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德育――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没有引入生涯规划概念之前,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也在做着与之类似的工作,故此,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可以通过礼仪教育、团体拓展训练和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等形式,来强化大学生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强化生涯成功“软实力”。

(一)强调礼仪教育

礼仪不但能够规范行为,还是提高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尊老爱幼、守时守信、谦让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礼仪教育在大学校园并不是多余的约束,而是获得他人喜爱和尊重,适应社会,赢得机会的必修课。首先,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以礼修德”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讲座或课程讲授礼仪和风俗知识;其次,开展礼仪体验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礼仪意识和行为;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时刻强调礼仪细节,起模范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团体拓展训练

团体素质拓展是以活动为道具,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寓教于乐的独特培训方式。首先,要利用团体素质拓展加深学生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消除了学生、学生干部、教师之间因为沟通不足、角色对立而造成的隔阂与误解;其次,通过各种拓展活动分别对五项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最后,要让团队素质拓展变成一面镜子,使每个人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变得更加自省和宽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迫切愿望,只要合理引导,其核心职业能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良性发展;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锻炼学生计划组织、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起榜样引领作用。

四、定位模块的实施: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而已。本科侧重科学教育,高职侧重职业教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学术的研究与完善,推动科学进步;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服务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所在,也是其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所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一是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企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晰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空间和定位,使其明确以后的职业定位;二是提前讲解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礼仪和面试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四是采用“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建立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五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更具竞争优势。

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而是根据市场对专门化、应用性人才需求,培养既有“够用”理论知识又有“必要”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来成为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强调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重,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一是通过参观、实习、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质单位的需求和用人制度,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训练创业的精神和方法,调整择业心理,摆正其对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二是让在学生搜集升学、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各阶段目标和生涯目标之间选择、分解、组合的关系,在现实处境与实现美好愿望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循序渐进。三是教会学生实现阶段目标,可参考以下步骤:(1)明确目标,目标要切实具体;(2)要考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与代价去获得成功;(3)要设定期限,使行动有紧迫感;(4)拟定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5)将前面四点写出来,并斟酌修改;(6)每天在早起之后和就寝之前看一遍计划,不断强化并深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P18.

[2]姜琪,邱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5:P23-24.

[3]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P182.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生涯教育平台;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75-01

【作者简介】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特聘专家。

高中之教育,不仅在于“教”,着眼于当下,教会其学科之知识,培养其学习之能力,更在于“育”,立足于未来,尊重其个性之发展,发展其生涯之潜力。江苏省怀仁中学关于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建设,提出“以生涯规划引导德育工作”这一思路,突出“关爱、引领、熏陶”的德育指导思想,既体现学校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之特点,又展现学校以人为本之管理内涵;既促进学生之学业发展,又引领学生之未来追求。本文将就以下几点进行点评:

一、课程建设之意义

1.应国家政策之潮流。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为贯彻教育部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2016)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16年),教育厅于2016年2月23日出台新高考方案,率先将“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正式列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中。江苏省怀仁中学申报的“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在2015年就已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这恰恰体现了怀仁中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宏观政策之把握力。

2.应学生发展之规律。高中三年对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前承知识积累和品性养成,下启学问水平和就业层次,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人生重要的分叉口,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比拼,更需要生涯方向的引领。江苏省怀仁中学关于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很好地诠释了怀仁梦的核心:“让每个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体现了怀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二、课程之构建

江苏省怀仁中学关于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从学校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以生涯规划引领德育”之思路,确定生涯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学校平台建设角度提出搭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生涯教育体系,融合各方资源,搭建学生生涯教育平台,从学校教学课程构建角度提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理念,了解自我、了解社,促进行动,指导决策”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拥有行动的方向、拥有能够做得更好的信心、拥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每个学生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课题构建既有宏观之思维,又有微观之执行,提出学生“十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让理念落于实处,使理论融于实践。

第11篇

一、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语“career”,原意为“道路”,后人将它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指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选择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来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目标、规划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同时,优良学风这种无形的群体意识一旦成为全校学生共同的内心需求、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就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推动和影响,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稍不努力学习就会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相互竞争的浓厚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保证。因此,优良的学风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1.构建学生三年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着眼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制定出各个年级相应的课程与活动设计。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中。(1)一年级: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在这一阶段,学校应通过辅导员的指导,心理辅导机构的咨询,开设一些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尽快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交流,让新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及具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2)二年级:指导学生准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适应了大学生活,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始环境探索。高校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工作、创业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掌握沟通、合作等人际交往技巧,为今后在职场上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在第二年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3)三年级: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告别校园走入社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临重大转折,第一份工作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综合考虑个人能力、知识、价值实现等,就业取向上要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选择能够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让学生掌握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前的心理压力,组织学生参加制作简历、求职面试技巧的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近年来,高校已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由辅导员讲授,而辅导员大多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且没有经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系统性的培训,对专业职业发展目标模糊,所以,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应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创业、科研、心理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制定就业创业规划。第二,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专业教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学校可以以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为基础,对往届毕业生的学业目标和规划路径进行分析,帮助在校学生合理规划考证、考本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也促进学风建设。

作者:夷鸣蓉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