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球蛋白e

免疫球蛋白e

时间:2023-05-29 17:4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球蛋白e,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免疫球蛋白e

第1篇

【关键词】 鼻息肉 免疫球蛋白E 白细胞介素5 嗜酸粒细胞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患病率约占成年人的1%~2%,术后复发率约为10%~20%[1],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发生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其最常见的组织学特点是以嗜酸粒细胞(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本研究通过检测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同时观察EOS浸润的程度,探讨IgE和IL-5在鼻息肉中EOS浸润聚集机制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及制备 31例鼻息肉标本来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鼻息肉手术的患者(鼻息肉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12.9~66.2岁,平均43.6岁。所有患者均无变应性疾病史及近期内未服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及抗生素药物,无阿司匹林耐受不良。25例对照组标本来自因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而行部分下鼻甲切除患者的下鼻甲黏膜(无全身疾病史,无变态反应史,无慢性鼻窦炎病史),年龄18.2~65.9岁,平均39.4岁。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标本分为两份,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行常规病理检查;另一份用生理盐水洗净血迹,置-20 ℃低温保存。

1.2 检测方法 将标本室温融化,称重后剪碎,每100 mg组织加生理盐水1 ml,在冰浴中用BY89-1电动玻璃匀浆器(宁波新芝科技器材研究所)将组织细胞碾碎,用低温离心机(德国)于4 ℃、以5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备用。

1.2.1 IgE测定 使用美国Beckman公司Accessimmoassay system,应用连续两步免疫酶法(Sandwich法)检测标本组织中IgE水平。

1.2.2 IL-5测定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试剂盒购自美国TPI Inc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设零孔及阴性对照孔。用法国Pasteur LP400酶标仪测各孔450 nm吸光度(A)值。酶标仪根据标准品浓度及A值,自动得出标准曲线,由标本的A值分别在相应的标准曲线上推算出各个组织标本中IL-5水平(ng/L)。

1.2.3 组织学观察 鼻息肉及下鼻甲黏膜的石蜡包埋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常规染色。使用NIKONE600型显微镜(日本)行双盲法检测,每个标本随机选取2张切片,从中随机观察10个高倍视野(×400),手工计数鼻息肉组织和下鼻甲黏膜下、血管周围的EOS数,其平均值为该标本EOS浸润数。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 for Window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组织中IgE、IL-5水平和的EOS浸润程度;用相关分析比较IgE、IL-5水平与EOS浸润程度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鼻息肉组黏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EOS浸润,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下或小血管周围,该细胞胞质丰富,色泽鲜艳,颗粒饱满,具有2~3个分叶核,水肿型息肉中EOS浸润较多;对照组黏膜下EOS浸润明显少于鼻息肉组。两组IgE、IL-5与EOS检测结果见表1。鼻息肉组IgE、IL-5水平分别与EOS浸润数呈正相关(P<0.01)。表1 鼻息肉组和对照组IgE、IL-5及EOS水平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病,既往多认为鼻息肉的发生与慢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有关。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国内外学者认为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中存在并影响其发生及病理变化[2]。

大多数鼻息肉中存在着明显的EOS浸润。这些浸润的EOS胞质颗粒中含有血管活性物质(vasoactive sutstance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 inophilcationic protein,ECP)、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趋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s)和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等,它们的释放对鼻黏膜上皮损伤和鼻息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排除了变应性鼻炎和全身变应性疾病的条件下,发现鼻息肉组织中EOS浸润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下鼻甲黏膜,鼻息肉组织中的IgE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IgE水平与鼻息肉组织中EOS浸润数呈正相关,说明鼻息肉中存在局部变态反应,它对EOS的浸润聚集具有重要作用。EOS浸润聚集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变态反应的作用:以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学说来解释鼻息肉中EOS的浸润聚集,但目前仍存在争议。Kramer等[3]发现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息肉患者鼻分泌物中IgE水平上调,从而认为两种病有类似的病理过程。一方面,IgE与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受体FcεRI结合,除引起效应细胞脱颗粒外,还激活肥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共同引起EOS在组织的聚集;另一方面,当EOS接触IgE或抗原后,出现脱颗粒、释放化学递质并可传递抗原,也可引起EOS的趋化聚集等多种生物学效应。(2)细胞因子IL-5的作用:IL-5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细胞因子之一,它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辅助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它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鼻息肉中的多种细胞因子与EOS的浸润具有密切的关系。Hirschberg等[4]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IL-5在鼻息肉中表达状况及其与Eos浸润的关系,结果发现鼻息肉中IL-5的表达明显上升,IL-5的表达程度与鼻息肉组织中Eos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鼻息肉中IL-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且与浸润的EOS数呈正相关,说明IL-5对鼻息肉中EOS的趋化浸润聚集也具有重要影响。IL-5通过细胞膜相关受体而实现其作用,而人类白细胞中EOS是唯一特异性表达IL-5受体者,因此,IL-5对鼻息肉组织中EOS的浸润发挥关键作用。IL-5可上调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和EOS表面整合素(very late activation antigen 4,VLA4)的表达,而VLA4是VCAM1的配体,EOS通过VLA4与VCAM1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进而向炎症部位移行和聚集。(3)IgE对IL-5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鼻息肉中IgE与IL-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说明IgE对IL-5表达水平上调具有重要作用,这可通过上述依赖IgE的肥大细胞和EOS激活、脱颗粒和传递抗原等效应,促进IL-5的合成和释放,或者说IgE的高表达对EOS自分泌IL-5有促进作用,从而使鼻息肉中EOS浸润聚集增加。在鼻息肉形成的初始阶段,T细胞是IL-5的主要来源,随着鼻息肉的生长、发展,EOS替代T细胞而成为IL-5的主要来源。

综上所述,IgE在鼻息肉中高表达,表明局部变态反应存在于鼻息肉中,它对鼻息肉中IL-5的表达上调具有重要作用;IgE与鼻息肉中高表达的IL-5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鼻息肉中EOS的浸润聚集具有重要作用。使EOS进一步增加聚集,以致损伤上皮细胞黏膜固有层,黏膜固有层疝出导致息肉再次形成。

参考文献

1 Bachert C,Gevaert P,Holtappels G,et al.Nasal polyps:from cytokines growth.Am J Rhinol,2000,14:279-290.

2 向东,郭剑峰,张呼和,等.CD43、20及总IgE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1):486-488.

第2篇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

[中图分类号] R44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064-02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78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

HUANG Cuibo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National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umous Region,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FE),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globulin assay in the mutiple myeloma (MM). Methods: Serum sample from 78 patients with MM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y IFE,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mmunoglobulin assay. Results: 78 patients with MM of IFE were positive. M belt appeared in 72 serum samples, in which IgG, IgA, IgM, free light chain and double chain type were 52.6%,29.5%,1.3%,15.1% and 2.5%. The major M protein of IgG and IgA was κ type and 12 patient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 were subject to λ type. Content of immunoglobulin and light chain type increased obviously, accompanying with else abnormal component. Conclusion: Serum protein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can be valuable to the diagnosis of MM with accurate type for M protein, good specificity, high se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decreas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Multiple myeloma;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mmunoglobulin;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M蛋白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单细胞系浆细胞株所合成的单一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IFE)是免疫球蛋白增殖病鉴定的一项新技术,它包括琼脂凝胶电泳和免疫沉淀两个过程的操作,它能对M蛋白进行准确分型和鉴定。笔者将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8例,按WHO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54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2.25∶1;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83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12例以肾功能不全入院,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1.2 方法

①血清蛋白电泳:采用法国Sebia Hydrasys全自动电泳分析系统进行电泳和扫描。②免疫固定电泳:采用法国Sebia Hydrasys全自动电泳分析系统及原装配套试剂盒,取按操作规程稀释的患者血清10 μl加入点样梳内,经琼脂糖凝胶板电泳后,在每份样本的6个泳道上分别加入抗IgG,抗IgA,抗IgM,抗KAP,抗LAM血清10.5 μl。孵育,固定,沉淀蛋白,吸去多余的血清,干燥,酸紫染色,脱色,烘干,观察结果。③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BN2特种蛋白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盒,利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2 结果

78例多发性骨髓瘤分型结果:IgG占52.6%,IgA占29.5%,IgM占1.3%,游离轻链型占15.1%,其中IgG,IgA型以κ型为主。首诊以肾功能不全入院的12例患者中,IgG λ型6例,IgA λ型3例,IgG κ型2例,LAM型1例,λ型占了75%。

78例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出率均为100.0%,血清蛋白电泳的检出率为92.3%,其中IgA 和轻链型血清蛋白检出率分别为82.0%和63.0%。因此免疫固定电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蛋白电泳。

各型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球蛋白定量结果见表1。表1显示同型的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

表1 各型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球蛋白定量结果(mg/dl)

Tab.1Quantitative results of various types of multiple myeloma immunoglobulin (mg/dl)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有逐渐上升趋势,其免疫学特征表现为血清及尿中出现M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增生的浆细胞浸润及其所生成的产物可引起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临床多有骨痛、溶骨损害、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等表现[1]。患者多以骨痛、肾病等继发病就诊,常被误诊为骨折、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据不同医院统计资料分析,误诊率可达54.00%~69.11%[2]。在我院确认的78例多发性骨髓瘤中,其中12例是以肾功能不全入院,3例是以骨折入院后经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在这12例以肾功能不全入院的患者中,9例是λ型占75%。多发性骨髓瘤中,λ链肾损害发生率高于κ链,所有尿中排泌本-周蛋白的患者均发展至肾损害[3],本组实验与文献报道一致。因此对肾功能不全者应做免疫固定电泳检测以避免误诊或漏诊,同时对免疫固定电泳为λ型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肾脏功能的损伤。

血清蛋白电泳虽然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的优点,但在多发性骨髓瘤出现M蛋白早期或非恶性单克隆γ球蛋白增多时,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常不减低,单克隆性蛋白因含量低,在血清蛋白电泳中M蛋白峰弱或隐含于正常β或γ区带而被忽略。另外轻链病和重链病的M成分在蛋白电泳图上通常不明显,在血清蛋白电泳中不一定出现M带,易造成漏诊,此时应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因免疫固定电泳灵敏度为0.5~1.5 g/L,其灵敏度高于血清蛋白电泳。在本组实验中,血清蛋白电泳检出率为92.3%,其中轻链型检出率仅占63.0%,IgA型检出率为82.0%,免疫固定电泳检出率均为100.0%,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蛋白电泳,而且免疫固定电泳能对M蛋白进行准确分型。M蛋白的分型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会出现不相同的临床结果[4]。免疫固定电泳能有效地减少漏诊,同时能快速地为临床提供确诊依据。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均一的单克隆性,呈同一型、同一亚型、同一基因型。恶性浆细胞的增生,抑制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因此M蛋白所属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大多在30 g/L以上)[5]。由表1可知,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中,同型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其他各种免疫球蛋白正常或相对降低。M蛋白的数量反映肿瘤容量的大小和单克隆增生的程度,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确定M蛋白的类别及数量。因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对M带准确分型后,测定免疫球蛋白含量有助于临床观察疗效。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一种特异、灵敏及分辨率高的快速分离及鉴别单克隆蛋白的方法,它具有比骨髓细胞学检查更简单、快速的优势。因此免疫固定电泳是快速鉴别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最理想的方法,同时免疫球蛋白的测定能进一步印证分型结果,并能给临床观察疗效提供有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志才,高玉杰,张春明,等.多发性骨髓瘤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分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5,26(1):34-35,38.

[2]Kyle RA, child JA, Anderson K.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multiple myeloma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Mycloma Working Group [J]. Br J Haematol,2003,121(5):749-757.

[3]Knudsen LM, Hippe E, Hjorth M, et al. Real function in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a demographic study of 1353 patients, The Norclic Myeloman study Group [J]. Eur J Hoematol,1994,53(4):207-212.

[4]Klouche M, Bradwell AR, Wilhelm D, et al. Subclass typing of IgG paraproteins by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J]. Clin Chem,1995,41(10):1475-1479.

第3篇

近日笔者遇上这么一个病人:她因为在产前检查中发现患有乙肝,其丈夫坚持一定要其引产,理由是乙肝会传染给腹中胎儿。那么问题有没有如此严重呢?

患了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妈妈,她们所生的婴儿有40%以上可因垂直传播而染上乙肝病毒。若妈妈的e抗原阳性或是其他复制指标阳性,则婴儿染上乙肝病毒的机会更大,可达90%以上。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妈妈就没有办法保护她们的孩子呢?当然不是。

目前,临床上已采取这样的方法乙肝妈妈在怀孕的最后3个月里,每月分别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国际单位,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倘若条件允许,则最好在6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15天后再注射200国际单位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然后分别于出生后1个月、2个月和7个月注射基因乙肝疫苗10微克。倘若是e抗原阳性的母亲,则基因乙肝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0微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皮下或肌肉。据统计,使用这种接种方法,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5%。

但是,我们仍遗憾地看到,仍有5%左右的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妈妈所生的婴儿,在进行免疫接种后半年以上仍不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仅产生低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小于10国际单位/升)。这种情况即属于免疫失败,这部分婴儿仍可感染乙肝病毒。这种免疫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宫内感染:胎盘受到某些病理和生理影响,通透性发生改变,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而侵入胎儿体内。由于胎儿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产生免疫耐受,或乙肝病毒基因与胎儿肝细胞基因发生整合,这种胎儿分娩后虽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仍不能使已有的感染消除。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乙肝表面抗体产生比正常人低。如果乙肝病毒潜入白细胞、肝脏或其他组织中,则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它,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降低后,乙肝病毒会再次出现于血中。

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也可以造成免疫失败。

基因变异: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也可以造成免疫失败。疫苗注射后虽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但同时乙肝表面抗原也出现阳性。

人体遗传差异:有研究发现,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关区(DR区)参与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反应。如果某些人受遗传因素影响,该基因区变异或缺损,就可对乙肝疫苗呈无反应状态,以后仍可遭到乙肝病毒水平传播。

其他因素:如被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对乙肝疫苗反应一般很差。另外由于乙肝疫苗免疫原性不足、剂量不足等原因也可造成免疫失败。

对于以上种种情况所致的免疫失败者,宜进行重复接种,再补种一次基因乙肝疫苗,最终约有半数可出现有效免疫。

第4篇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胃溃疡; 免疫球蛋白; 白细胞介素-2; 中西医结合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Liuweidihuang pills.MethodsThe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5 groups:A(normal control group), B(gastric ulcer group induced by acetic acid), C(ranitidine group), D(Liuweidihuang pills group)and E(ranitidine cooperating with Liuweidihuang pills group).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by SDS-PAGE technique, change of IL-2 by ELISA, and examine the index of ulcer. ResultsIn cellular immunity aspect:the level of IL-2 in serum of B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A group, IL-2 was increased by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group E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C and D groups. In human immunity aspect:compared with A group, groups B and C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IgA,IgG,IgM).By treatment of Liuweidihuang pills, IgA and Ig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bove three groups, and IgG elevated more remarkably. In therapeutic result aspect: index of ulcer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groups (C,D,E ),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E group was superior to C and D groups, and C group was superior to D group. ConclusionRanitidine is superior to Liuweidihuang pills in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stric ulcer, but Liuweidihuang pills can cure gastric ulcer in rats by increased immunologic function, by cooperating with ranitidine, Liuweidihuang pills has certain auxiliary function to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stric ulcer.

Key words:Liuweidihuang pills; Gastric ulcer; Immunoglobulin; IL-2;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抑制胃酸分泌是最常用的促进溃疡愈合手段,尽管H2 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使治愈率明显提高,但病情容易反复,难以痊愈。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多有不同程度的脾气亏损,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发生障碍,处于相对抑制状态[1]。大量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补益脾胃的功效,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因此,本实验据此采用在西药抗酸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辨证加服中药六味地黄丸,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探索其辅助抗酸药物治疗胃溃疡的机理。

1 材料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由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六味地黄,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雷尼替丁胶囊,杭州民生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免疫球蛋白试剂盒,四川迈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IL-2 ELISA试剂盒为RD公司产品。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取大鼠24只,参照Okabe乙酸诱导法[3],大鼠禁食16 h,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剑突下作腹正中切口,分离出胃,以内径4 mm的玻璃管按在胃前壁胃小弯角切迹下方约5 mm处的浆膜面上,向玻璃管内注入100%乙酸0.1 ml,持续1 min,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2次,轻拉大网膜覆盖在乙酸涂抹面,将胃还纳入腹腔,缝合腹壁。造模3d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等量灌服)、六味地黄丸组(20g·kg-1灌服)、雷尼替丁组(30 mg·kg-1灌服)和六味地黄丸加雷尼替丁组(六味地黄丸20 g·kg-1加雷尼替丁30 mg·kg-1灌服)。另取6只未造模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每d给药,7 d后提取标本。

2.2 观察指标

2.2.1 溃疡指数和抑制率分别结扎贲门、幽门端后取胃,向胃内注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胃壁15 min,然后沿胃大弯剪开,测定溃疡指数和抑制率。以溃疡面积作为溃疡指数,溃疡面积(S)=1/4×溃疡长径(DL)×短径(DS)×π;抑制率(%)=(对照组损伤指数-给药组损伤指数)/对照组损伤指数×100%。

2.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L-2含量的检测大鼠眼眶采血2 ml,静置30 min,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血清放入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IgA,IgG,IgM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IL-2的变化。

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s表示,做差异的显著性分析,P

3 结果

3.1 六味地黄丸对各组大鼠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的影响 肉眼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粘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及溃疡灶;模型对照组,溃疡灶与溃疡边缘有明显分界,侵犯粘膜并穿越粘膜下层或深达肌层,溃疡灶表面覆盖白苔,边缘充血水肿,呈典型的胃溃疡病理改变(图1a)。六味地黄丸组(图1b)、雷尼替丁组(图1c)和六味地黄丸加雷尼替丁组(图1d)比模型对照组溃疡指数均明显降低(P

3.2 六味地黄丸对各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L-2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尼替丁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六味地黄丸组、六味地黄丸加雷尼替丁组与上述3组相比较,IgA、IgM含量明显升高(P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

4 讨论

制酸剂在临床上是治疗胃溃疡的常用药物,但是在溃疡病的发生过程中,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免疫功能抑制、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易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等的侵袭,发生溃疡[1]。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多属脾虚肝郁、气滞血瘀,溃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气亏损,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脾虚胃溃疡的大鼠动物模型发现胃粘膜局部免疫反应功能低下[2]。六味地黄丸具有“补肾为主,兼补肝脾,三补三泄,补泄结合”的功效,中医的“肾”功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密切相关,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极其相似[4]。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5,6]。因此以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胃溃疡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思路。

人体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介导的免疫反应,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IL-2参与调节T细胞的两个不同亚群TH1/TH2细胞间的平衡[7],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临床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提示患者T细胞增殖分化受到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8]。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鼠模型对照组IL-2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一致。六味地黄丸及六味地黄丸辅助抗酸药药物治疗后,IL-2含量明显升高,虽其数值未能回复至正常水平,但仍然可以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体液免疫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的丙种球蛋白,包括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与免疫复合物或感染抗原作用形成不溶物质,引起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消除作用;充当活化补体成分的受体,防止补体介导性免疫损伤;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耐药菌的杀菌比例[9]。临床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变化[10],但是应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对胃炎及胃十二指肠炎溃疡患者具有疗效[9]。在本实验中,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尼替丁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无显著差异,六味地黄丸能够明显升高IgA,IgG,IgM含量,其中IgG的升高最为显著,而雷尼替丁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六味地黄丸通过提高IL-2、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平衡,这可能是其治疗胃溃疡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制酸剂在大鼠乙酸胃溃疡的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六味地黄丸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对大鼠乙酸胃溃疡具有治疗作用,在联合抗酸药药物治疗胃溃疡中,对于提高疗效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传统理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明六味地黄丸辅助抗酸药药物治疗胃溃疡的作用和机理,在促进溃疡愈合的治疗中弥补了西药的不足。但是六味地黄丸通过何种途径提高血清中IL-2、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其在剂量、疗程、优化完善方剂及治疗方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瑞炎. 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价值[J]. 数理医学杂志,2003,16(2):171.

[2] 赵素贤,王秀琴,李宝红. 大鼠实验性脾虚胃溃疡证病结合模型回肠5-HT及其受体和IL-2、IL-6变化的研究[J]. 解剖学报,2007,38(2):226.

[3] Pai R, Ohta M, Itani RM, et al. Induc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during gastric ulcer healing in rats[J]. Gastroenterology, 1998, 114:706.

[4] 沈自尹. 肾的研究进展与总结[A]. 沈自尹·祖国医学肾的研究续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331.

[5] 劳献宁,方 琼,冯蝶仪. 六味地黄丸类方辅助治疗对结核菌阳者免疫影响的研究[J]. 新中医,2007,39(6):31.

[6] 王高升. 六味地黄方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03,22(8):561.

[7] Sellner J, Greeve I, Findling O, et al. Effect of interferon-beta and atorvastatin on Th1/Th2 cytokines in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chem Int. 2008 Jul;53(1-2):17.

[8] 姬 艳,王 虹. 胃溃疡患者血清IL-2、IL-6水平[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14(6):367.

第5篇

【关键词】POEMS综合征;心脏病变

POEMS综合征是一组病因不明,以多系统器官受损为表现的浆细胞病或浆细胞异常增生综合征,临床比较少见,并以神经系统病变为突出表现[1-3]。我院在2010年4月收治1例以心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POEMS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63岁。入院前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胸骨后气堵干,自行休息3~5min左右缓解,晕厥,黑朦摔倒在地,约2min后自行清醒,未予重视。之后症状进行性加重,于3个月前就诊我院心内科,诊为“亚急性心肌梗死”经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达肝素钠,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冠,阿托伐他汀钙"等治疗,症状好转出院。14天前出现胸骨中下段闷痛,胸骨后气堵感加重,静息状态仍感气促。稍活动气促明显,夜间喜高枕卧位(大约2~3枕),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查体:T 36.0℃ 、 P 50次/min、R 12次/min、BP 110/70mmHg 。神清,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颈软,颈静脉稍充盈无怒张,双中下肺可闻及湿性音,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率50次/min,律齐,S1低钝,S2中强,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扣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浮肿,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阴性。

1.2实验室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生化:尿酸576μmol/L,空腹血糖7.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8%,总蛋白75.1g/L,球蛋白39.2g/L,血沉44mm/h,超敏C反应蛋白3.94mg/dl;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25.8g/L,β球蛋白6.20g/L。免疫球蛋白:IgG26.70g/L,免疫球蛋白轻链K5.14g/L,免疫球蛋白轻链λ31.50g/L;内分泌检查:促甲状腺激素(TSH)4.91uIu/ml,性激素水平正常,免疫全套正常,肌钙蛋白(TNT)0.14ng/mL,脑利钠肽(BNP)7290.00p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乙肝病毒中心抗体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浆细胞占9.0%;骨髓病理提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部分脂肪组织液性坏死,纤维组织局灶性增生;腹部B超示:肝脾肿大,腹腔少量积液,头颅平片+骨盆正位片示未见明显病变;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主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彩超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均增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2+,三尖瓣关闭不全3+,肺动脉压力增高。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包少-中量积液;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L、V4~V6的T波低平,U波高大;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可见冠脉肌桥,收缩期管腔狭窄达5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约40%。根据Nakanishi 1984年提出POEMS综合征诊断标准,本例患者最后诊断为POEMS综合征,行VAD方案化疗。出院4个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讨论

POEMS综合征是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受损的征侯群[3-5]。临床常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P)、脏器肿大(Organomegaly,O)、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E)、血清中出现M蛋白(M protein,M)以及皮肤病变(Skin changes,S)。本病例在入院前8个月曾因表现为心脏病变而被误诊为“亚急性心机梗死”。最后根据其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下肢浮肿,肝脾肿大,心包、腹腔积液,内分泌指标改变,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异常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才确诊为POEMS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临床上少见,症状多样化且复杂,尤以心脏病变为首发表现者更为罕见。因此,临床医师在询问病史和查体时应尽可能详尽,当有疑及POEMS综合征时,应尽快做相关的生化指标和骨髓细胞学检查,以避免误诊和延迟治疗。

参考文献

[1]韦中玲,汪兴洪.POEMS综合征一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2):127.

[2]陈兴泳,孟祥武,唐荣华,等.POEMS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3):257.

[3]张勇,陈文明. POEMS综合征研究与治疗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13.

第6篇

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含3200个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①S基因区,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组成。②C基因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③P基因区,编码HBV-DNAp,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④X基因区,编码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复制过程:HBV基因组虽为双链环形DNA,但其复制过程有RNA逆转录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转录酶活性产生RNA/DNA中间体,再继续进行复制。其过程为:①在由病毒和(或)细胞来源的DNA-p作用下,正链首先延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DNA)。②以此为模板,通过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转录成复制中间体。③再以此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第1代和第2代DNA。此双链DNA部分环化,即完成HBV-DNA的复制。

HBV突变株研究: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间体进行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易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使临床诊断困难。一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变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止。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并不直接引发肝细胞病变,乙肝病毒复制的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都释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辨认,并发生反应,这种在细胞膜上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乙肝病毒的抗原与肝细胞膜结合要产生新的抗原,叫肝细胞特异性抗原(LSP)。人体免疫系统在产生肝细胞膜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会刺激K细胞(杀伤细胞)K细胞通过肝细胞膜上的Fe受体与肝细胞膜的特异性抗体复合物结合,对肝细胞起杀伤作用,同时消灭部分病毒,(称为ADCC)。当人体免疫反应不足时,抵抗力降低,这种引起消灭部分病毒的作用时强时弱,以致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造成慢性肝细胞病变就周而复始的持续存在,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由于乙型肝炎的特殊发病机制使其不容易治疗,所以搞好乙型肝炎的预防特别重要。

特异性免疫预防

及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是由含抗-HBS(表面抗体)的人血清浓缩纯化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一般蛋白不同,完全是专门针对乙肝的表面抗体。它可以在血液中或细胞液中、或在黏膜表面与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起中和作用,并逐步清除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在肝细胞内繁殖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只能在液体中而不能进入肝细胞,所以它只能在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与病毒中和发挥作用。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的注射时间非常重要,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小时以内注射,注射的越早效果越好,出生48小时注射时效果明显降低,如果乙肝病毒宿主肝细胞内,即使加大剂量注射液是无效的。发生在医疗损伤的医务人员,应在暴露与传染性血液后24小时内,和1个月后各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

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疫苗预防是根本途径。自1986年起我国已经大批量生产血液性乙肝疫苗,经上亿次接种证明了该疫苗的免疫原性且安全。

(1)接种对象:所有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对象,其次为乙肝患者和表面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和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者与意外受乙肝病毒感染者。

(2)免疫途径:乙肝疫苗的免疫途径有肌肉和皮下注射可分为臂三角肌和臀部两种,一般不主张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丰富妨碍乙肝疫苗的吸收,不能诱导产生足够的表面抗体,故以臂三角肌为宜。对婴儿可接种大腿前外侧肌肉,皮下接种乙肝疫苗适宜血友病患者,可防止肌肉注射引起的血肿。

(3)免疫程序剂量:①对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采取0、1、6月龄程序,每次10μg。②表面抗原和e抗原(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予生后6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1支,生后1个月再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2、3、6月龄时各注射1支20μg的乙肝疫苗。③对单纯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0、1、6月龄接种20μg的乙肝疫苗。④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应检查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均为阴性者,为易感者,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0、10、10μg乙肝疫苗。

非特异性预防

第7篇

主题词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透天凉 带病原状态/针灸疗法 肝炎,乙型/针灸疗法T

多年来,治疗由于母婴垂直传播而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欲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转,较因为其它传染途径所致之HBsAg阳性者,着实难矣。笔者1996年1~8月应用"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抗HBViRNA)专项治疗因垂直感染的慢性HBV携带者(ASC)64例,并与单用抗HBViRNA进行对照,其结果差异有明显意义(P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128例,男86例,女42例;年龄14~27岁;病程最短13.5年,最长26年,平均为18.5年。所选病例之母或患有多年慢性乙型肝炎(CPHB),或为ASC,而且血清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为双阳性。其中以母亲为主体的家庭HBsAg聚集现象的84例,另有27例患者之父HBsAg及HBeAg亦为双阳性。本组病例大多无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就诊前查肝功能均正常。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应用聚合酶链氏反应(PCR)法测得全部病例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均为阳性。其中HBsAg、HBeAg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者56例;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及抗HBc阳性者72例。按就诊日期先后随机分为治疗及对照两组,每组64例。两组于治疗前均分别检测了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其中治疗组免疫球蛋白有36例低于正常值,15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3例正常。LTT有41例低于正常值,23例正常。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有32例低于正常值,14例略高于正常值,余18例正常。LTT有39例低于正常值,余25例正常。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肌肉注射抗HBViRNA(北方制药厂生产)3 mg/次,每周2次;另采用"透天凉"手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得气后须"动留针"(即每隔5分钟使用透天凉手法行针1次),30分钟后起针,每日1次。对照组肌肉注射抗HBViRNA3 mg/次,每周2次。两组均3个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即停止治疗。每个病例均于停止治疗后随访1年,在观察期间两组均停止使用任何抗病毒、护肝及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3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1疗程后血清HBVM各项阴转率为14%~26%,且两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及停止治疗1年后随访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HBVM阴转率治疗组已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

治疗2个疗程以后,两组均复检了免疫指标。治疗组中免疫球蛋白原低于及略高于正常值者均恢复至正常,原正常者无变化;LTT原低于正常值者亦皆恢复至正常,原正常者亦无变化。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及LTT原低于正常值者部分病例恢复至正常,原正常及高于正常值者无明显变化。

4 体会大多学者认为,ASC之所以持续HBsAg阳性,主要是宿主产生免疫耐受现象。因此,如何促使机体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是清除HBV的重要手段。有文献报道,应用"透天凉"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亦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状态[1]。

本文治疗组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对照组用药后血清免疫指标原增高者则未能得到改善。足三里是强壮穴,与内关、合谷相配,确能补虚扶正,激发人体正气,进而祛除病邪。本文治疗组其HBVM阴转率无论近期或远期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抗HBViRNA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曾一度被临床医生所认可,由于其疗效逊于干扰素等药物,故近期有被冷落之势。但该药或改变给药途径[2],或与它法(如本文"透天凉"针刺法)联合应用,其效果仍不亚于其它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剂。"透天凉"针刺法是一种复式补泻手法,是从《内经》针下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操作比较复杂,只有熟练掌握其基本要领,方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5 参考文献

1 沈阳市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烧山火、透天凉对人体反应的观察.针灸杂志,1965;(1):41

2 蔡聪麟,等.大剂量抗乙肝免疫RNA腹腔注射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63

第8篇

1 产前护理

1.1 加强围生期保健

孕妇在妊娠20周左右需做乙肝六项化验。凡孕妇血清试验HbsAg(+)者应在传染科和产科医生共同监护下,平安度过孕期。做好产前检查。如果HbsAg(+)者,需要进一步检查e抗原,核心抗体为新生儿接种疫苗做好准备。同时定期复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密切观察有无肝炎症状如乏力、恶心、厌油肝区痛等症状,如有以上症状随时看医生。

1.2 饮食护理

孕期加强营养满足胎儿营养需要,孕妇应多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

1.3 HbsAg(+)母亲在怀孕第7、8、9月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HBIG能起到宫内阻断作用,降低胎儿在官内感染率。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约占婴儿感染1/3。而官内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一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直接中和母亲血中游离病毒颗粒,降低母体外周血中HBV浓度,减少HBV胎盘传播。孕期多次注射HBIG,抗-HBs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期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减少HBV宫内感染。由于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因此HbsAg(+)孕妇在孕7、8、9月份注射HBIG尤为重要。

1.4 HbsAg(+)孕妇有肝功变化,有肝炎临床症状者,产前护理如下。

1.4.1隔离

按乙型肝炎隔离。消化道隔离。孕妇用品、餐具应专用。用品应严格消毒处理。产科门诊设有专用诊查室,室内物品按传染科常规消毒处理。

1.4.2健康教育

对孕妇做好卫生知识宣传rqg。传授卫生防疫知识,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和利害关系。隔离可以避免传染家人重要意义。

1.4.3妊娠早期妊娠早期患有急性肝炎。为症状轻者应积极治疗,可继续妊娠。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后对母婴威胁较大,故适当治疗后终止妊娠。

1.4.4妊娠中晚期尽量避免终止妊娠、避免手术、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胎儿监护,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妊娠延期或过期。

1.4.5患有急性肝炎孕妇,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两年后怀孕。

1.5 加强心理护理

HbsAg(+)孕妇心理压力大,担心婴儿健康,孕期是否平安度过,恐惧分娩过程。因患传染疾病产生顾虑,精神紧张、焦虑,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加强对孕妇心理护理,给其讲解乙肝一些知识,胎儿知识,了解孕期保健、卫生知识,了解分娩过程。

给孕妇以精神上安慰、支持、理解。疏导孕妇紧张情绪,消除思想顾虑,保持孕妇好心态,对当母亲充满信心。

2 产后护理

2.1 隔离

孕妇住院应住在隔离病房,以免交叉感染。餐具应专用并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应有专用厕所。临产及分娩应有隔离待产室、产床。产后母婴应严格隔离,母亲不要咀嚼食物给孩子吃防止因口腔粘膜破损而造成传播。 转贴于

2.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产妇,尽量排除因宫缩引起紧张、恐惧及不适感,消除孕妇因隔离而引起孤独和自卑的心理负担,以促产程顺利进行。

2.3 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产时、产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产后注意阴道流血情况。由于乙肝产妇凝血机制功能欠佳,所以在分娩过程中,产时和产后易大出血所以可查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制剂。有促使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等合成作用。备好新鲜血备用。

2.4 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减少孕妇体力消耗。分娩后及时给宫缩剂,以促进宫收缩,减少出血。

2.5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HbsAg(+)产妇在分娩时易将HBV传播给婴儿。在分娩时胎儿接触阴道内血液、分泌物或吸人、吞咽血液和羊水而受感染。分娩时尽量保持新生儿少受损伤,少受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污染。

2.6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血压、尿量变化。

2.7 对重症患者,密切注意凝血机制障碍或DIC迹象,严密观察神志情况,以防止肝、肾功能衰竭。

2.8 产后应用对肝脏损伤小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防止肝炎病情恶化的关键。给予头孢菌素类或氨苄西林等。如果不易哺乳者及时回奶,不能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如雌激素、可口服生麦芽或乳房外敷芒硝。

2.9 HbaAg(+)产妇哺乳一般认为肝炎产妇不宜喂奶。因哺乳及营养需要量增加都给肝脏加重负担。、由于HbsAg(+)携带者的乳汁有较高滴度,极易传染婴儿,故不应哺乳。但近年来又有新观点。如果母亲血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或后二项阳性产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要新生儿接受免疫,仅HbsAg阳性母亲可以为婴儿哺乳。但为了新生儿安全,最好不哺乳。

2.10 新生儿联合免疫新生儿联合免疫包括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凡 HbsAg(+)产妇所分娩新生儿都需要进行新生儿联合免疫。HBIG联合乙肝疫苗不仅不影响主动免疫的建立,且其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更长,联合免疫有效保护率更高。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5ug,生后1、6个月再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u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抗-HBs,可有效地保护新生儿肝脏不受HBV的感染。

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被动免疫。母亲HbsAg(+)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二周后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可减少或阻止乙肝病毒进入肝脏。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双重免疫,大大提高阻断效果,降低乙肝病毒在宫内感染。

第9篇

抗核抗体(ANA)谱

ANA是以细胞核成分(核酸、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包括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等。ANA的检测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报告中给出阳性滴度以及核型,不同核型通常可以提示ANA中的主要成分,而高滴度ANA阳性对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抗双链DNA(dsD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记抗体。敏感性70%,与SLE的疾病活动性相关,抗dsDNA阳性的患者易出现狼疮肾损害。

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抗ENA) 以小分子核糖白(盐水可提取的非组蛋白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以下是最常见的抗ENA抗体。

抗核糖白抗体(抗nRNP) 可以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中,临床上常与雷诺现象相关;高滴度抗nRNP抗体阳性提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抗Sm抗体(抗Srmith) 常与抗nRNP同时存在,对SLE的敏感性约30%,特异性达99%,因此是SLE的标记性抗体,但是与SLE的疾病活动性无关。

抗SSA抗体 主要见于SLE和SS患者中。临床上与皮疹、光过敏现象相关。由于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因此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狼疮表现。

抗SSB抗体 抗SSB抗体阳性总是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更具特异性。

抗Scl-70抗体 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低,约为20%。一些研究显示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预后不良,易早期出现严重的器官损害。

抗Jo-1抗体 是炎症性肌肉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标记抗体。但阳性率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 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常在SLE活动期存在,阳性率20%左右。抗rRNP抗体阳性患者精神神经狼疮的发生率高。随患者病情稳定,抗rRNP抗体可能消失,但通常需要1-2年后方可能转阴。

抗着丝点抗体(AcA) 主要见于硬皮病中。尤其是CREST综合征(即钙化症、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硬指及毛细血管扩张)中的阳性率可以高达8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的同时常伴ACA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AnuA) 是SLE的早期标记性抗体。阳性率约50%,特异性>95%。

类风湿关节炎抗体谱

类风湿因子(RF) 最多见于RA患者中,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RF滴度与RA的疾病活动度也有一定相关性,RF阳性患者容易出现关节外表现、骨侵蚀进展快,也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RF在RA中的阳性率仅约70%。因此不能根据RF阴性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RF还可见于多种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等),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RF阳性率达60%。此外,在肝病、慢性感染、肿瘤患者中也可以出现RF阳性,甚至在正常老年人也可以检测到低滴度RF阳性。因此,不能看到RF阳性就诊断患者为类风湿关节炎,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结合临床情况。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在HA患者中的阳性率约50%,但是特异性>95%。研究显示,早在RA患者m现关节肿痛症状前14年已经可以在血中查到抗CCP抗体,因此抗CCP抗体对于RA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抗CCP抗体与RA的活动性不相关,然而是提示HA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是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抗原成分所产生的自身抗体,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cANCA的抗原成分为胞浆中的丝氨酸蛋白酶-3,主要见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阳性率>70%,尤其在全身型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中,其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pANCA的抗原为髓过氧化物酶,mNCA阳性对于诊断的特异性相对差,除多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外,还可以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针对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磷脂为抗原而产生的一系列自身抗体。目前在临床上可以检测的抗磷脂抗体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和抗B2-糖蛋白I。抗磷脂抗体可以导致AFFr延长、梅毒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临床上最相关的表现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表现为动静脉血栓/栓塞和病态妊娠(如反复自然流产、胎死宫内等),还町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心脏瓣膜病变、神经系统受累、皮肤网状青斑等。这些抗磷脂抗体的持续阳性对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非常重要。通常需要间隔12周反复检测2次,持续性抗体阳性对于诊断的帮助很大。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出现,称为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也常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患者中出现,这种情况称为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所介导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表现为小同程度的肝酶升高、高v-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阳性,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中以下几种抗体临床非常重要,需要了解。

抗平滑肌抗体(SMA) 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SMA阳性对其诊断的敏感性>90%。需要注意的是,低滴度SMA还可见于干燥综合征、酒精性肝硬化、炎症性肠病、白塞病、心肌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肿瘤等。

抗线粒体抗体(AMA) 靶抗原是线粒体膜上的多种蛋白,成分复杂。分为MI-M9等多种亚型,AMA-M2型抗体是PBC的特异性抗体,>1:80阳性对PBC诊断的特异性达97%。

抗SP100 在PBC患者中抗SP100的阳性率为10%-30%。可以出现在临床肝损伤表现之前,对于PBC诊断。尤其是AMA阴性PBC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抗gp210 对PBC高度特异(99%),诊断PBC的敏感性为10%~41%,对于临床、生化和组织学表现疑诊PBC而AMA阴性的患者,或AMA阳性而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重叠综合征(如与干燥综合征重叠)的患者。抗gp210抗体检测有重要价值。抗gp210的滴度一般不随病程和肝功能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但与PBC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结构。但不具有抗体活性那些的球蛋白。可以分为5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9)和免疫球蛋白E(IgE)。其中,IgE主要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相关。在风湿免疫病中应用最多的是IgG、IgM和IgA。在结缔组织病的急性期,3种Ig都可能会反应性增高。尤其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高球蛋白血症可以非常突出,是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的重要血清学指标。

免疫球蛋白也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机制,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者易发生各种感染,分泌型IgA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是机体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型,母体的IgG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蛋白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最常检测的补体成分是c3和c4。

补体增高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和部分肿瘤性疾病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补体多正常或略有升高,而补体降低往往临床意义更大,常见于SLE活动期、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除对疾病诊断有帮助外,也是判定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

属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基因,在有腰背痛的患者中常常进行相关检测,因为HLA-27与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炎高度相关。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HLA-B27只是个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相关的基因,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90%HLA-B27阳性,但绝对不是HLA-B27阳性就意味着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因为正常人群中有10%的HLA-B27阳性,要作出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小结

第10篇

目的 制备人原发性胆囊癌单克隆抗体,对其特异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胆囊癌细胞系SGC-996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稳定分泌抗SGC-996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结果 杂交瘤细胞符合融合细胞核型特点,有较强的成瘤性。抗体亚类为IgG1。相对应的抗原主要表达在胞质和胞核中,分子量约为67kD。抗体对胆囊癌有较强的免疫反应,其他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间质、正常胆囊上皮和成纤维细胞均呈阴性。结论 建立一株杂交瘤细胞系,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

【关键词】 胆囊癌;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monoclonal antibody(McAb)against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tigen an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tumour,clinical diagnosis and drug-guided treatment.Methods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SGC-996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 cells.The lymphocytes hybridoma technique was used for McAb preparation.The character of McAb associated antigen was tested through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IHC),immunocytochemistry(ICC)and Western blott.Results The analysis of chromosome showed that the hybridoma cells ha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oth SP2/0 and mice spleen cell.The cell line inoculated in abdominal cavities of Balb/c could develop to tumour on mesentery.The McAb was found to be the IgG1 isotype.The antigen recognized by McAb was a protei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67kD and located in cytoplasm and karyon of SGC-996.The IC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cAb 4E6 reacted strongly to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d negative to gastric carcinoma,colorectal carcin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non-digestive tract tumor.Conclusion The hybridoma cell line can be prepared to secrete stably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It could react specificially with gallladder carcinoma.

Key words:Human gallbladder Carcinoma;Hybridoma;Monoclonal Antibody;Immunohistochemistry;Immunocytochemistry

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无特殊症状,给胆囊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寻找原发性胆囊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为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可靠、准确的判断指标,已成为研究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人原发性胆囊腺癌细胞株为免疫原,制备该细胞株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Balb/c小鼠,雌性,9~12周龄,购自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组织与细胞株

胆囊癌、胃癌、乳腺癌、膀胱癌、肺成纤维细胞,由同济大学肿瘤研究中心提供;SP2/0骨髓瘤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所。病理组织切片取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1.3 主要试剂

PEG1500、HAT、HT购自SIGMA公司;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华美公司;小鼠单抗免疫球蛋白亚型鉴定试剂盒购自晶美公司。

1.4 方法成

1.4.1 单克隆抗体制备

采用9~12周龄雌性Balb/c小鼠,以5×105 SGC-996胆囊癌细胞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前两次为腹腔注射,末次为尾静脉注射[1]。末次免疫后3天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以5∶1比例在50%PEG1500作用下进行融合。用含HAT的DMEM培养液在96孔板中选择培养,当杂交瘤细胞长满孔底2/3,取上清液用ABS-ELISA法进行克隆筛选,选择对SGC-996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的克隆,扩大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和5%CO2的孵箱中,部分冻存[2]。1×105杂交瘤细胞接种于注射过石蜡的Balb/c小鼠腹腔中,7天后获得富含单抗的腹水。

1.4.2 单克隆抗体鉴定

杂交瘤细胞核型分析、腹水型McAb效价测定按文献报道[3,4]的方法进行。McAb免疫球蛋白类型及亚类鉴定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3 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参照常规SABC法进行。切片抗原修复,放于0.01M枸橼酸钠缓冲液中,煮沸10min。本实验共检测细胞株7种,肿瘤组织切片47例。

1.4.4 单抗识别抗原的提取和分析

以膀胱癌细胞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SGC-996细胞及EJ膀胱癌细胞,用PBS冲洗细胞后,加入细胞裂解液,置冰上放置20min后,用刮匙将细胞从瓶壁上刮下;在4℃条件下,10 000r离心20min;取含蛋白质的上清液,常规方法行SDS-PAGE和Westem-blot,二抗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IgG(1∶500),BCIP/NBT显色。

转贴于

2 结果

2.1 杂交瘤细胞株建立

融合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图1),采用ABS-ELISA法筛选,选取OD值较高而细胞数量较少的孔进行亚克隆,经4次亚克隆筛选抗体阳性率逐次图1 融合后7天杂交瘤细胞 ×400

Fig.1 hybridoma cells ×400(seven days after combination)提高,达100%。选一株持续分泌单抗并且滴度最高的杂交瘤,命名为4E6。核型分析显示(图2),

图2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 ×400

Fig.2 The Chromosomal morphology of hybridoma cell ×400杂交瘤细胞核内既有中间着丝、亚中部着丝点等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标记,又有小鼠脾细胞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标记,染色体数目达100条以上,符合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核型特点。杂交瘤细胞接种小鼠腹腔一周后,肠系膜上密布粟粒大小的肿瘤,有较强的成瘤性,(图3)。冻

图3 杂交瘤细胞成瘤性

Fig.3 tumorigenicity of hybridoma cell line存半年后复苏的杂交瘤细胞,仍能分泌抗体,具有较高的活性。

2.2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小鼠单抗免疫球蛋白亚型鉴定试剂盒鉴定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G1,轻链类型为κ链(图4)。ABS

图4 抗体免疫球蛋白亚型

Fig.4 Isotype of the McAb 4E6

-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及腹水的效价均大于1∶128 000,效价较高。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m-blotting发现(图7)该抗体对应抗原蛋白在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分子量约为67kD。

2.3 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组织的反应性

细胞系免疫细胞化学的半定量测定(图5A,B),结果见表1。胆囊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6)及各类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半定量检测见表2。表1 免疫细胞化学的半定量结果表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以人胆囊癌细胞为免疫原,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一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人胆囊癌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4E6。阳性克隆筛选中,普通ELISA检测的灵敏度多数报道为20ng/ml~100ng/ml,且间接法ELISA抗原包被浓度需达到1μg/ml~10μg/ml[5]。我们用胆囊癌细胞SGC-996包被96孔板作为抗原对抗体进行检测,并依据文献[6]进行实验方法改进,采用ABS-ELISA法,取得了较好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GC-996、GBC-SD胆囊癌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而胃癌细胞BGC-803、BGC-823,MCF-7乳腺癌细胞、EJ膀胱癌细胞和WI38人肺成纤维细胞则均为阴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胆囊癌均呈强阳性反应;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癌组织和正常胆囊上皮,癌旁组织及间质均为阴性。这些结果说明,该单克隆抗体对胆囊癌有高度特异性,而正常组织则阴性反应,提示其识别的抗原极有可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另外,Western-blot实验中,将膀胱癌作为对照,抽提了胆囊癌和膀胱癌细胞总蛋白,杂交的结果显示,4E6单抗所针对的抗原在胆囊癌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膀胱癌中无表达。进一步验证了免疫细胞化学的结果。

4E6单抗显示出了较高的胆囊癌特异性,有望用于胆囊癌及消化道肿瘤的免疫诊断及相关研究。然而,由于目前检测的病例数尚有限,肿瘤类型也不够齐全,该单抗的组织特异性还需要通过积累更多的病理材料才能作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施新猷.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50-254.

[2]Nelson PN,Reynolds GM,et al.Monoclonal Mntibodies[J].Mol Pathol,2000,53(3):111-117.

[3]Burns R.Making Hybridomas[J].Methods Mol Biol,2005,295:41-54.

[4]Basalp A,Yucel F.Development of Mouse Hybridomas by Fusion of Myeloma Cells with Lymphocytes Derived from Spleen,Lymph Node, and Bone Marrow[J].Hybrid Hybridomics,2003,22(5):329-331.

第11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strogen, progesterone and the function of immune system o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Methods Fifty women with ICP and fifty normal pregnant wome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levels of their serum estradiol (E2) and progesterone (P) were measured and cellular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 were determined. Radio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E2 and P, and APAAP was used to detect cellular immunity.Results (1)The level of estrodio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ICP group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25.89±6.85 μg/L, 16.92±4.98 μg/L, P<0.01). (2)The level of CD8+ was decreased (19.06±1.93%, 26.43±2.89%)and the ratio of CD4+/ CD8+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CP group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2.23 ±0.38, 1.73 ±0.23, P<0.05). (3)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2 and CD8+,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2 and the ratio of CD4+/ CD8+.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igh level of E2 of ICP patients may result in functional disorder of immune system by the means of estrogen receptor on CD8+. This may be a factor of ICP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olestasis,intrahepatic

Pregnancy

Estrogens

Progesterone

Immunity, cellular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妊娠后期以皮肤瘙痒、胆汁淤积和黄疸为特征的疾病。ICP患者预后良好,但胎儿可发生早产、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关于ICP发病原因,存在许多学说:如雌激素诱导的ICP学说、家族遗传学说、外源性因素学说等。随着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发展,国外一些学者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在IC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我们对雌、孕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改变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1996年6月~1997年1月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者中,ICP患者50例(ICP组)及正常妊娠妇女50例(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分别为27.3±2.4岁,27.03±2.9岁,孕周分别为36.9±1.6周,36.50±2.5周,均为单胎初产妇。ICP组纳入标准:(1)妊娠前无肝脏、胆道等急慢性疾病史;(2)妊娠期出现躯干及四肢皮肤瘙痒;(3)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酸升高,转氨酶有轻度或中度升高;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正常或升高;(4)无皮肤病者;(5)分娩后上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逐渐恢复正常。

二、方法

1. 雌、孕激素水平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药盒购自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碱性磷酸酶及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法,药盒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剂发展中心。

3.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药盒购自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三、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

结果

一、激素水平的变化

雌、孕激素水平均随孕周增加而升高。两组结果均显示,ICP组雌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孕激素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雌、孕激素测定结果(μg/L,)

组别 例数 雌激素 孕激素

对照组 50 16.92±4.98 225.71±84.51

ICP组 50 25.89±6.85 253.77±67.50

二、体液免疫的变化

ICP组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免疫球蛋白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三、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

ICP组辅-诱导性T细胞(CD4+)、成熟T细胞(CD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0.2)。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CD8+)水平则较对照组低(P<0.05),CD4+/ CD8+比值增高(P<0.05),见表3。

四、雌激素水平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雌激素水平与CD8+呈负相关(r=-0.581,P<0.05)与CD4+/CD8+呈正相关(r=0.623,P<0.05),而与其余指标未见有相关性。

讨论

一、免疫功能的改变与ICP发病的关系

1.体液免疫的变化:妊娠期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胎儿的免疫系统相应建立。20周的胚胎即可合成免疫球蛋白。所以,胎儿对通过胎盘透入的母体抗原能够产生免疫反应。然而,正常妊娠时并没有排斥反应发生。究其原因,除免疫耐受外,还存在着其它免疫调节作用,其中之一即为封闭抗体。大量的研究证实,封闭抗体为IgG及其亚类抗体,这种抗体具有保护作用,能与滋养层细胞的表面抗原结合,封闭其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与母体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并免受母体致敏淋巴细胞的攻击。在临床上已证实,反复自然流产与封闭抗体缺乏有关[1,2]。本研究显示,ICP患者的IgG 水平较正常妊娠明显减少,这种封闭抗体的减少导致保护作用减弱,而发生免疫反应。

2.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CD4+的主要作用是促进B细胞、T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CD8+中的抑制性T细胞(Ts)的主要作用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免疫应

表2 两组体液免疫指标测定结果(g/L,)

组别 例数 IgG IgM IgA C3 C4

ICP组 50 5.89±0.74 1.02±0.42 1.04±0.57 1.09±0.27 0.56±0.16

对照组 50 7.89±1.85 1.15±0.42 1.017±0.57 1.02±0.29 0.62±0.19

P值   <0.01 >0.05 >0.2 >0.5 >0.1

表3 两组细胞免疫指标测定结果(%,)

组别 例数 CD3+ CD4+ CD8+ CD4+/CD8+

ICP组 50 69.9±7.24 43.37±4.38 19.06±1.93 2.23±0.38

对照组 50 73.67±6.81 45.4±4.83 26.43±2.89 1.73±0.23

P值   >0.05 >0.2 <0.05 <0.05

答,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CD4+与CD8+细胞间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调控着机体的免疫状态。因此,CD4+/ CD8+比值的变化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更加主要的作用。本实验发现ICP患者CD8+水平明显下降,CD4+/ CD8+比值增高,这可能与患者母-胎免疫平衡失调,保护反应减弱,排斥反应增强有关。

二、雌激素-免疫调节与ICP发病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了ICP患者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出现分离的状态,即ICP患者CD8+数目明显下降,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减弱,抗体分泌应增加,但ICP患者IgG水平不但没有升高反而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存在着雌激素的影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雌激素对B淋巴细胞进行负调节[3,4]。本组实验结果显示:ICP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近年来的多数报道一致[5,6],雌激素与CD8+呈负相关,与CD4+/CD8+呈正相关,这也与近年来观察雌二醇(E2)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的结果相吻合[7,8]。实验研究已证实在CD8+细胞上存在着雌激素受体[9,10],从而推测雌激素可能通过与CD8+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减弱Ts细胞的抑制活性,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发现已经被临床上很多与女性激素有关的免疫性疾病所证实。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抑制了B细胞分泌抗体,导致IgG水平下降,封闭抗体减少。这一系列因素的改变,可能导致ICP的发生,但E2增高的原因,免疫功能的改变与ICP发病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研究证实。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王梦玖主编.产科免疫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61-81.

2 赵武述主编. 现代临床免疫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 396-399.

3 Masuzawa T, Miyaura C, Kusano K, et al. Estrogen-deficiency stimulates B lymphopoiesis in mouse bone marrow. J Clin Invest 1994, 94:1090-1097.

4 Smithson G, Beamer WG, Shultz Kl, et al. Increased B lymphopoiesis in genetically sex steroid deficient hypogonadal mice. J Exp Med, 1994, 180:717-720.

5 Reyes H, Simon FR.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an estrogen-related disease. Seminars Liver Disease,1993,13:289-301.

6 Schreiber AJ, Simon ;FR. Estrogen-induced cholestasis: clues to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Hepatology, 1983,3:607-613.

7 Paavonen T, Leif C. Sex hormone regulation of in vitro immune response. J Exp Med, 1981,154:1935-1945.

8 刘村兰,匡彦德,何球藻. 雌二醇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2, 8:95-99.

第12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传播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根据调查我国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10%的人为HBV表面抗原携带者,每年新发现乙肝病人数为50万,约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4,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多万例,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将发展为肝病、肝硬化,少部分患者还会转变为肝癌。乙肝不仅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会给家庭、社会造成经济负担。我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将乙肝疫苗免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这将大大降低乙肝的发病率,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乙肝疫苗的发展与应用,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各地从城镇向农村逐渐铺开对新生儿的普种工作,已经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使HBsAg携带率大幅度下降。0~9岁儿童HBsAg携带率在我国一些地区已从10%以上下降到1%~2%。加强乙肝防治工作,宣传安全预防接种措施,是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以及我们基层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责任。

1.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措施:最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措施就是及时有效地进行免疫接种

1.1.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作用持久,适用于所有的易感人群。

1.2.被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后的紧急和暂时性预防。

2.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在免疫接种前需要做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检查,一般检查乙肝的检验项目,有5项,也称乙型肝炎五项指标(HBV-M),或说“两对半”。“两对半”的检查结果,用加减号(即+、-)表示。(+),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这5项检查,分别是:表面抗原(简称:HBsAg)、表面抗体(简称:抗HBs)、e抗原(简称:HBeAg)、e抗体(简称:抗Be)、核心抗体(简称:抗HBc)。九种常见模式

2.1.五项阴性,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2.核心抗体(抗HBc)阳a.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b.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c.无症状HBsAg携带着.

2.3e抗体(抗Be)、核心抗体(:抗HBc)阳性a.既往感染过HBVb.急性HBV感染恢复期;c.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c.1.HBV感染已过;c.2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2.4表面抗体(抗HBs)阳性a.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b.既往感染;c.假阳性.

2.5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Be)、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急性HBV感后康复.

2.6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抗HBc)阳性a.急性HBV感染;b..慢性HBsAg携带者;(c.传染性弱.

2.7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2.8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Be)、核心抗体(抗HBc)。a.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b.慢性HBsAg携带者;c.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2.9表面抗原(HBsAg)、e抗原(简称:HBeAg)、核心抗体(简称:抗HBc)?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即俗称的“大三阳”.

2.哪些人需要免疫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

2.1现在新生儿都实行免疫规划,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

2.2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未感染过HBV的人)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

①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孩子;

②传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③新加入某一群体的人员,如新入伍的战士、新入学的大学生;

④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

⑤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员;

⑥血液透析患者;

⑦使用血液制品者;

⑧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

⑩注射成瘾者;长期教养机构中的犯人。

3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具体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

3.1一般新生儿、儿童、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10vg/支,按0、1、6月免疫,三角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