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生感悟散文

人生感悟散文

时间:2023-05-29 17:4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感悟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感悟散文

第1篇

《霞》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六、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导入新课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著有小说、;诗歌《繁星》、;散文、;儿童文学等。《霞》选自,是冰心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幻灯片出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

(2)朗读的要求:

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②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思考讨论活动

(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5、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三)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四)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

1.灯光——4.白色——

2.绿色——5.彩虹——

3.红色——6。粉笔——

十、板书设计

冰心

云彩

自然的霞璀璨

云翳托

物人生的精神

霞言幸福和快乐

快乐志

人生感悟精彩

痛苦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在文学体裁中,一般不属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就是散文,可见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是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的独特性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切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体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

一、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知人论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散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即注重语感培养、展开想象联想、领悟作品深层意蕴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第五,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能读懂古代的散文和现代散文,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提高积累。教师在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后,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在朗读中感悟到情和景的联系,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领会抒情散文以情缀文、缘情写景的特点,增强阅读此类散文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与其父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独特感悟。

二、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作者书写性灵的一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即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的流露,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感悟,是经过作家过滤以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绝不单纯的是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朱自清本科的专业是哲学,这就决定着《背影》还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体会,“背”自古以来就是力量、坚强的象征,而“影”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怀念,是影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因此,《背影》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脆弱以及生命易逝的独特的体悟;其次,要抓住散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散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达方式可以论可抒情。在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都是名家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巧的结构美以及所创设的意境美。传统的观念认为散文是“形散神聚”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形聚神散”,通过文中“忽然想起”的照应,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和悦的‘采莲’世界”以及作者向往的“和睦、幸福的理想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思;第三,要抓住散文的散漫性特征。要从散文文体的弹性、密度以及节奏来整体的把握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文体的弹性就是指散文文体变化多端是一种扩大的艺术空间,散文文体的密度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安排、意象的组合以及精当的文字;散文文体的节奏就是指散文的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安排,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

三、散文教学要突出重点

散文独特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突出不同的重点,但是,总体而言,散文教学要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散文陶冶学生性情的特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人文情感上,而不是引导学生过多的揣摩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重点引导体会文人那种淡淡的情愫;其次,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思辨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议论性的散文时,尤其要抓住这一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李泽厚写的关于魏晋文人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加深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认识即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四、结语总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要把握散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分享作者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过多的关注散文中的客体,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读来领会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之处,通过散文教学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魏丽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2004.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

我的挚友李元红在他的博客《说“静”》中写道:“静,是一种境界。静,不是安静,而是心静。心静,让心不再躁动,不再狂野,不再飘浮。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悟,静静地享受。享受生命之乐,享受本性之美。”

他认为,“心静,方可渐入艺术之胜境。静夜思,才有思乡的千古绝唱;夜泊枫桥,才有跨跃时空的悠悠钟声;荷塘月色,才有如梦如幻的心灵感悟……”

能够把“静”说到如此境界,能够有如此感悟,无疑让人肃然起敬,就像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在贪、嗔、痴充溢的茫茫人海中发现了方舟。

静,也折射出东方智慧的华彩,诸葛亮给他儿子的信就颇为经典:“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是诸葛亮把他的人生感悟教给后代了;我们今天读来,依旧振聋发聩,感慨良多。

散文大家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茶和交友》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 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正如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

我非常感佩有高人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依次是:看远、看透、看淡。只有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只有看透,才能洞若观火;只有看淡,才能超然物外。也较为感性地勾勒出人生少年、中年和老年的三个阶段。

去年中秋期间,我收到一条短信,是一位与我相识相交相知30年的老同学发来的,他的全部内容只有两句:“祝少谨兄中秋快乐,岁月静好。”这是多年来最让我感佩的短信之一。一个“静”字,有积淀,有情缘,有成果,有收获,而且收获的还是岁月,是静静地躺在我们生命中的无形财富……这样的诗情画意的确是美感乍现,又值得终生珍藏。

也许,茶与静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伴,难以割舍。品茶需要静,悟道更离不开静,禅茶一味也是指的这个境界;而在静中进行思考、回味、总结、提炼、加工、综合、判断、创造等等一系列“智力体操”时,常常又是通过茶这个感性的载体完成的,使抽象的空旷的虚无的无形的静,踩实到具体的清灵的茶和水上来,也为静增添了几多动感,丰富了几多内涵。

可见,静不是一种空洞、贫乏和毫无内涵的静,不是胸无点墨的遮羞布,更不是逃避奋斗的装饰品,而是思考、看开、沉寂、梳理,确实找到人生的坐标点,情绪饱满地开拓出美好的未来。正如有诗云: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

(据《山西科技报》)

第4篇

京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名家名篇,以其文质兼美、语言典范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尝试从单篇入手,构建专题学习,让语文课堂更加立体。下面以京版教材六年级《珍珠鸟》一课为例来谈。

赏画读文。欣赏冯骥才先生的美术作品,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画面与文字关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冯先生美术作品“画中有文”的特点。

品味例文。在“读文作画”“排序探究”“据画补文”的任务情境中品味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读文作画”引发学生阅读探究,在设计连环画的体验活动中碰触、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体悟出冯骥才先生用文字作画的特点和方法――“有形有色”“动词连用”“人鸟呼应着写”。“排序探究”促使学生感受鸟儿与“我”越来越亲近,正是源于“我”对鸟儿的喜爱、宽容、理解、尊重。另外,从篇章结构的角度关注文章内在的联系,认识到作者是通过情节的推动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深刻哲理的写法。“据画补文”促使学生关联整篇文章的顺序,迁移运用写法补写原文中被删去的一段话,加深了对课文主旨、情感的感受。

关联阅读。归类阅读冯骥才的叙事散文《珍珠鸟》(再次阅读)《麻雀》《歪儿》《捅马蜂窝》《花的勇气》和小说《俗世奇人》。这组类文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发现了冯骥才叙事散文的写作特色――叙事+人生感悟,而且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先生对于尊重生命的呼唤,感受到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冯先生的一种情怀、一份责任。小说《俗世奇人》的阅读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他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播。不知不觉中,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作家形象便树立在学生眼前。

说写联动。开展说一说、写一写“我眼中的冯骥才”活动,为学生搭设学习评价人物的机会。说与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静心思考、关联认知、提升认识,学生在表达所思所感的过程中逐渐丰盈着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专题学习活动中,“学得”与“习得”并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阅读与实践对接,足够的感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场”效应,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中,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就这样,冯骥才先生能写善画、才华横溢、德艺双馨、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象就深入到了学生心中。这就是专题学习的魅力,是单篇课文教学所不能及的。

总之,专题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学习语言文字并加以\用的自由场所。在这个“场”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生长,语文课堂也逐渐变得立体。

本文系“北京市第三批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小学语文工作室”研究成果

第5篇

但我很想尝试一下,以自己的艺术直觉来对王建的散文世界进行一次“心灵探险”。我之所以有这个兴趣和信心,因为我自信在他的散文集《飞翔的目光》里找到了一个新的意象――“孤独的雄鹰”。从“飘舞的尘埃”到“孤独的雄鹰”,正是王建从《走过最遥远的风景》到《飞翔的目光》的意象转换。他对散文的执著姿态一如从前,时刻飘舞着,时刻盘旋着,永远不肯落下。他飞过泸沽湖的一汪神奇,飞过玉龙雪山夺人眼目的壮美,飞过丽江的风生水起,飞过八瓣莲花香格里拉,飞过大理的风花雪月,飞过春城昆明的冲动与浪漫,飞过滇池的磅礴悠远,飞过西双版纳的美丽神奇……王建选择了一路“飞翔”,选择散文这一“最佳释放自己的姿势”(评论家范培松语,见《飞翔的目光》序言),以此实践着他的散文理念,排遣着他“独上高楼”的“孤独”――这“孤独”源自他对生命的大思考,对生活的大智慧和对人生的大悲悯。

泸沽湖是美丽的,盘旋在泸沽湖上方的雄鹰却是孤独的:“孤独的鹰盘旋着不肯落下”。有一个人呆呆地凝望着那只孤独的鹰,心随它盘旋,久久无法着陆。那个人就是王建:

“我却依旧盯着那只孤独的鹰,看它无拘无束地在天上流浪,看它坦然而又放松的神情,一点也看不出骄傲或是迷茫的犹豫”。

古来智者几乎都选择了孤独,王建的孤独,发自他的内心,发自灵魂。他选择了精神流浪,选择在执著的行走中参透人生感悟生命,叩问灵魂深处的寂寞和皈依。他要在行走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和艺术的“文脉”:

“……娇艳香色聚成一浪一浪的花潮扑面而来,花潮深处,是聂耳的旋律,是朱自清的文心,是闻一多的深沉,是沈从文的恬淡,是汪曾祺的哲理,是冰心的真纯……他们的灵感像丢在地上的花瓣,铺成一条又一条直通人心的花路,昆明的文脉也便在这花路的牵引下,一直通向遥远高耸的地方。”正是对这样的“文脉”的寻找,吸引着王建不倦地“飞翔”。

在《飞翔的目光》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走走;忙着也是忙着,不如出去走走。”这话看似说得平淡,却充满了王建式的哲学和智慧。王建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表演者从不在乎舞台的大小和观众的多少。即使没有一个观众,在大观楼前演给自己看,又何尝不是一番风景呢?正如云是另一种形态的水。停止和流动,都是对梦的装饰。”

“有没有听众,从来都不曾重要过。想唱了,就唱了。不想唱了,就停了。”

“生活在隔壁,幸福在明天,所以我们常常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还盘算着有一天会鸿福大至。可是,幸福却不曾有过丝毫的暗示。”

诸如此类的睿智在他的散文里比比皆是,像是散落在我们面前的珠玑,熠熠生辉,给人以知性智慧的启迪。没有思想的散文作者不会走得很远,王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这一点决定了他艺术生命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我相信,以“飞翔”的姿态前行的王建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生活中的王建喜欢笑,笑起来毫无遮拦,笑声中肆无忌惮地释放着文人的豪迈和爽朗。这种气质毫无疑问会在他的散文中得以闪现:“闲着也是闲着,钻头觅缝出去找点玩场,甩两个大碗,蹲在路边看看美女,有人看也就嘿嘿笑两声,日子也就完美了许多。忙着也是忙着,到大观楼前散散步,到盘龙江里抓抓鱼,或是到天下第一长联前看看流浪汉的表演,日子也就诗意了许多。”在我看来,这差不多就是王建的自画像。

第6篇

从上海到杭州的旅途,两侧是初春时节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一条笔直的高速路为路虎发现提供了展现充沛动力的舞台。2012年款第四现搭载5.0升V8自然吸气引擎,以7.9秒的百公里加速度时刻坚守着一份威严。在由ZF出品的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完美的配合下,整个驾驶感觉格外平顺圆滑,足够的爆发力,让驾驶者体验到了行云流水般的驾驭。

此外,2012年款第四现的舒适性也值得称道。车身隔音效果出众,安静的驾驶氛围以及舒适的空气悬挂让驾驶者的状态格外惬意。靠在指挥官式坐椅上,前方各个角落清晰可见,优越和安全感油然而生;打开音乐做背景,聆听着Harman/Kardon 音响17个喇叭传递的完美音色;阳光透过三个标准天窗洒落一地,车辆在可舒缓可激进的节奏中前行,更让驾乘者提前感知到了目的地的惬意和舒心。

如果说之前的高速旅途让人体验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畅快的感受,那么,接下来的行程则堪称一段晨钟暮鼓禅诗香茶为伴的浪漫之旅。

到达杭州,安逸的快乐、平静中的热闹,轻描淡写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驾着路虎2012年款第四现在深山古刹的静谧中,探索路虎天人合一、自由宁静的生活智慧,在灵气逼人的山水之间感受发现内心自由的真谛。

对于悠久文化积淀的杭州,禅宗、诗、茶与深沉悠扬的钟声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特色元素。怀揣着路虎永不止步的的发现精神,探访连绵通幽、古朴大气、兼容佛教文化肃穆与地域生态灵性的永福寺,闻梵呗之音;置身于山间幽谷处、透着自然的灵气的狮峰山品味满山茶香;在象征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放松与舒适的西溪悦榕庄发现顶级芳香;随后于法云安缦汲取山泉,品一杯禅意香茗,悠然自得,返璞归真;去江南会闻五道之香,书、茶、花、琴、香,样样生辉。同时,更沉浸超然之态、禅香书气氤氲而升的迦陵讲院,与著名主持人汪涵品道闻禅,并在《有味》悠远的文字中,领悟生活之意境。

汪涵前不久刚成为中国市场第10万辆路虎车主,并选择2012年款第四现作为座驾。他将发现比作“可以信任的朋友”,“路虎是一个有血性、有灵魂的品牌,这样一段旅程必定会是无可复制的人生经历”。现场,汪涵与大家分享了他的首部文字作品《有味》及人生感悟。他通过对数十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所写的散文随笔,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并希望能倡导“慢生活”,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随时可能丢失,却极为宝贵的中国民间文化精髓。

此次“发现无止境 中国最美24小时”探享之旅是一次对完美的追求与探索。路虎寄情于山水,超然于物外,从未停止寻找内心的洒脱和超然之地;路虎车主自信超然,具有胆识和魄力,喜欢拓展未知的生活疆域,发现更多更新的人生体验与乐趣,不停游历与探索世界。而这些精神共性在杭州与晨钟暮鼓禅诗香茶为伴的旅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带给每一位参与者的不仅仅是超越自我的气度与情怀,还有充满禅意的生活方式,在繁华都市之外还原给人们一份宁静的品质生活。

第7篇

通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和隋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和鉴赏写法时,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通过散文教学,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内涵时,使学生积累情感体验并培养他们的美感情操。散文教学的这些功能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师生容易行走在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品读。理想的散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谊绵绵”、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字字珠玑中领略散文形神兼备的美。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散文教学境界呢?我想,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去深思、积极去尝试、积极去研究的命题。语文教学有章法,散文教学无定法。面对初中教材题材、章法不同的散文,面对灵活多样的散文教学方法,该如何取舍?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听课经历的思考,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下雨天,真好》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立足文本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文本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一方面要正确深入解读文本,至少要完成三次解读。首先是自己深入文本的文字和作者进行对话开展自我解x;再次通过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实现对文本的扩展解读;最后再根据该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点进行综合解读,确定该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解读到哪个层面。散文大多含蓄蕴藉,要立足文本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本,即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师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文章的语言、章法结构、作者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不琐碎地肢解散文,才能真正体现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因雨起兴,用绵密的情思撩动记忆,把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中的雨联系起来,在时光的迁移、生命的转换中,表达了诸多的意绪。对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雨天的自由欢乐、亲情、真情的不同情趣上,而要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这些在作者心底留下温暖、亲切、动人的怀念的是作者的“本土性”,无论是以母爱为基础的欢乐童年、少年时雨中忆父的凄美、还是对钱塘西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切思恋,最根本的是作者深厚的乡情乡谊、纯真质朴的赤子之情!因此,立足于文本,不能把学生困在书本的文字上,而是要引领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语言文字中、获得比自己的认识更深入的体验。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正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二、寻找线索、整体把握,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

大多数散文的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散文的“神”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和重点内容,抓住行文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从而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下雨天,真好》的题目中,一个“真好”就是文眼,为什么“好”呢?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做了概括性的回答,“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这句话就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线索,在全文起着提挈作用。文章正是以“雨”为线索,串联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对应着一位文章中的主要抒情人物,“母亲”“父亲”与“知已”。所以,抓住了这一线索,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就出现了:教学过程以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即“童年雨趣――少年雨昧――西湖雨忆”。在每一板块中,从三个人物的描写中各取其中有趣味的片断、撷取其中之精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雨中情思的内涵,体现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每一板块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小中见大”,“由点及面”。

三、聚焦语言、品读结合。领会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

好的散文,往往语言精炼准确、亲切感人,在语言文字中涤荡着思想的魅力和隋感的浪花。在教学散文时,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语言上,引领学生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多种形式地朗读,徜徉文字的原野,进而领会散文尤其是叙事类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让散文教学体现语文味,具有美的特质。

1.聚焦细节、披文人情。在散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叙事类散文,要引导学生从品读文中的具体细节人手,抓住文中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标点人手,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分析语言技巧,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用心品读,体会妙处,领悟感情。如《下雨天,真好》要引导学生感受“童年雨趣”是以母爱宽厚仁慈为基础的情趣,要抓住“我”听母亲讲故事的温暖、母亲的“慈眉善目的”的“菩萨”长相、雨天听鼓词的热闹、母亲给瞎子先生盛米饭一系列具体细节,捉住细节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佛心”,而不仅仅是“好心”。对于父亲,要抓住文中“赏花”“作诗”“咏诵”这些虚写的细节,理解父亲的“诗性之爱”。

2.品读结合,唤醒体验。在散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意蕴,就要以读带品、以品导读、品读结合,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学生与作者碰撞感情的火花,产生情感共鸣。《下雨天,真好》中,对于母亲出场的背景都是事境或人境,内容比较好理解,可以采用先抓细节品析文字、再指导朗读的重音、语调、感情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形象,产生和作者一样靠近母亲的情感;而父亲的背景却无不是“诗”与“花”的虚写,不太好理解,可以采用范读把学生带人情境,或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的抑扬,在有一定的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睹物恩人的含蓄而绵长的感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朗读营造氛围,品读结合才能使学生深入文字体会内涵,达到“情意绵绵”的境界。

四、适时拓展、知人论世。深化对作品内容的把握

散文是表达作者的独特的感情体验或人生感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散文打上了作者自己独特个性、独特人格的烙印,也和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散文属于作者个性化的产物。鉴于散文带有主观色彩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散文时,不仅要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去分析形象、把握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在适合的时候,对相关的内容适时地加以拓展、加以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背景、作者的经历、时代特征等,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攻克难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和深化作者蕴含的感情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8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劳动,它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势必对写作产生影响。纵观古今,我国许多诗人作家就是从旅游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提供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是指作者在写作前,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是作者写作的物质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的积累,再高明的作家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旅游文化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为作者提供写作素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以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山水自然风光,还是沉淀着丰厚文化传统、文化观念的文物古迹,或者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生感悟等,都能为作者提供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李白的浪迹天涯,云游名山大川,他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此众多的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如果没有余秋雨人生旅途上的艰难跋涉,他也就不可能创作出那些大气磅礴、充满思辨色彩的优秀散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诗人作家的行走江湖、浪迹天涯,我国的文学必将逊色不少。

2.开阔写作视野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绝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因而作者往往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写出内涵丰富、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开阔作者的视野呢?其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读书、交友、深入生活等。但旅游更是作者开阔视野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旅游过程中,作者或登高望远,浮想联翩;或触景伤怀,茅塞顿开;或感物赋形,托物言志。纵观古今,许多诗人作家就是在旅游过程中触思、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因而旅游对于开阔写作视野,拓展写作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丰富写作内涵

许多人常常简单的认为,旅游中的游山玩水不过是作者积累素材,获得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其实,旅游对写作者的作用远非于此。写作者在旅游过程中,固然要翻山涉水,记录旅游经历,抒写个人情怀,但更要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性思考,才能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为深刻。许多诗人和作者就是在旅游过程中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写出内涵丰富的名篇佳作。诗人王之涣正是因为登上鹳雀楼,才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苏轼如果没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庐山的多角度观察,就不可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辩证思考。如果没有王安石的褒禅山之游,他也就不可能对人生成败的各种要素作出如此辩证的感叹。同样,如果没有余秋雨的人生苦旅,也就不可能有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沉的思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名篇佳作,都是作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可以说,旅游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

4.激发写作情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资源,这种资源大多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写作实践表明,写作时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文章富有生命力。在旅游过程中,无论是观赏山水胜景,还是品评文物古迹,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正如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这种情感,又恰恰是诱发写作动机,丰富写作内涵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作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情感并不会凭空而来,情感的激发和获得是有条件的。首先,作者必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人生。其次,作者在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文史著作,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再次,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尤其在游览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时,一定要放飞思绪,设身处地的展开联想,感悟古人的情怀。

二、从旅游文化中开发写作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旅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但这些资源并非现成的写作素材。它犹如深埋于地下的矿藏,需要我们去挖掘、开发。因此,我们要寻找恰当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掘旅游文化中的写作资源。

1.描绘自然风光,培养观察能力

大自然与写作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正是大自然激发写作灵感的真实写照。我国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诗人和作家就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和描绘大自然的优美风光。李白的《望天门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都是作者描绘大自然的佳作。旅游作为一种以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活动,对培养和提高作者的观察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在旅游中必须加强对作者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作者在旅游中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的针对性要强,注意力越集中、越具体,观察的目光就越敏锐,观察就越准确精细。其次,在观察时要注意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我国虽名山大川众多,但又绝不雷同,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可谓气象万千,各具特点。因而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观察时要独具慧眼。再次,要选好观察的角度。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一样。如果没有苏轼对庐山的多角度观察,他就不可能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名句。最后,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在观察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持之有恒,并及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他们既是喜欢旅游的人,也是善于观察的人。

2.探寻文物古迹,抒写入文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或与历史人物相连,或与历史事件相关,成为旅游者探寻历史事件,凭吊历史人物,感悟历史文化,抒发人文情怀的重要场所。由于文物古迹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写作资源。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作家就是通过对文物古迹的考察和探寻,追寻历史,缅怀先贤,怀古伤今,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更是擅长从文物古迹中开发写作资源的大师。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基本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拓展了散文的写作题材,丰富了传统散文的内涵。从文物古迹中开发写作资源犹如沙里淘金,绝非俯首即得,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首先,作者要有较高的写作素养,才能敏锐地发现隐藏于文物古迹内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次,要有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对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再次,要有对相关材料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要能从众多素材中选取能充分表现写作主题的相关材料。最后,要具有广阔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能将有关史料与现实材料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3.考察民风民俗,弘扬地域文化

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多元性等特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考察民风民俗,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我国地广人众,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传统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俗文化样式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最重要的生活教科书。因而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鲜活材料。许多作家就十分注意从民俗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龚自珍的散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内蒙访古》,陆文夫的《苏州漫步》等都是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开发写作资源的典范。在旅游中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作者的写作素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在旅游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资料,对旅游目的地的山川地理、民风民俗等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在旅游过程要中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并适当参与当地开展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准确把握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内涵。再次,要作好旅游记录,在旅游过程中,要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为写作贮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4.考察民风民俗,弘扬地域文化

第9篇

收到姚雅琼惠赠的《纸鸢飘飘》,是一个下午,院中栀子花成片如雪绽放,院角的石榴花红艳灼目,凉风在浓荫间快活地穿行,我却只能够镇日枯坐手足口病隔离治疗区,好渴望能背个行囊自由的去旅行。这时候收到这本可读性很强的赠书,非常欣喜和受用。

它的封面淡雅,让人见了愉悦。它的题材广泛,有人物研究,有亲情讲述,有人生感悟,有游记……

第一辑《旧时芳华》是一口气读完的。近来心境不宁,很少能这样沉静地阅读了。夜晚又忙起来,把它放在抽屉里。睡前因为累,不再想起读它。次日休息读到第四辑《天边彩虹》,我开始如饥似渴,释手不下了。才知道《纸鸢飘飘》是一本极富情调、品格高雅、文风清新、充满才情让人有收益获喜悦的难得的好书。

因为喜悦,又在里与同时在品读《纸鸢飘飘》的朋友谈论交流。朋友也喜欢这本书,而且所见略同。我们都认为有才情不一定能够算得上好书。《纸鸢飘飘》非但才情横溢,而且写的轻松,灵动如水,情趣盎然,让人读来也轻松愉悦。朋友把《纸鸢飘飘》与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做比照,说那位也充满才情,但是那位写得太用劲,让读者也吃劲。

是的了。生活里经常见到有人感知和应对都拧着一股劲似的。其实是认识境界存在问题。境界让他没法接近生活的本真。大多时候,生活是无须用劲无从用劲的。你得如水漫石一样随和,把自己调谐到能够接收生活发出的每一个电磁波的状态,然后顺应,而不是随意挥扬个人意志,你才不至于可笑和犯错。如果你坚持你必须使出你用不完的劲,你就充当堂吉诃德好了。见过对弈的人,那位前倾着身子,脖子使劲梗着,牙关使劲咬着,手不停在棋盒里抓放棋子的,必定是个臭手;而对面那位一身松弛,表情淡定,手中纸扇似摇非摇的,才是高手。

姚雅琼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和写作的高手。她富有才气却丝毫没有才女通常可见的乖张。她的书,没有矫情乖戾,读来让人觉得很贴近事物的本真,不由不信服钦佩,因而认同接受,获得收益。她那些个高妙言论,因此能够让人如古刹听禅,顿时开悟。姚雅琼无疑有着高妙的人生境界。作者的境界,确定了作品的境界。读姚雅琼的书,如聆智者讲解人生,会沉醉,生欢喜。

喜欢《纸鸢飘飘》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情绪控制极佳的同时,也不乏激情和个性。不光是语言富有个性,读者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本人俏皮率真的个性。摘录让我忍俊不禁的几个小段:

“下山的路上,幸子让阿南牵着她走,她有时会停下来在路上捡一片黄澄澄的枫叶,有时又叫阿南去给她摘路边的酸枣儿,简直叫人受不了。在香山公园门口,她又要将所采的红叶制成卡片,我烦她,一个人先回了饭店。”(《缘遇幸子》)

“鱼塘边,一位老人撑着小船过来,赶过去看他手里红色的塑料桶,并没有多少鱼,只是几尾小鱼崽崽,没什么惊喜,他情绪也不是太好,我懒得和他讲话。塘边一处有几伞荷叶的地方,一位中年男人拿着麻袋,把手里的网罩到水里。

我问:你这是罩青蛙,还是泥鳅?

他答:不是,是鱼。

鱼也可以这样罩啊?

哦,可以的。罩在这里不管它,明天早上来取。

啊?那我今天半夜就来取,让你明天早上扑个空。

要得啊要得啊,只要你晚上有那个闲心。

我好笑了。

他更好笑,笑着又罩下另一个网。”(《夹山寻梦》)

“这时参加音协会议的人要去灵泉禅院吃斋饭了,我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飞腿就跑,也不管自己穿着高跟鞋、长摆裙这样是否雅观,反正在春天开满槐花的绿荫道上裙裾飘飞也不错,尽管不淑女,但这个时候我要的只是快乐,要淑女干吗呢,假模假式!”(《夹山寻梦》)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是: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文言文素质修养。

知识的迅速更新,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加宽,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课堂的闭塞,教学方法的不能运用自如,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识量的偏狭。韩愈《师说》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明道,怎能“传道”?教师无学业,怎能“授业”?教师不能深入了解知识的精蕴,又怎能解学生之惑?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要求教师要有源源不竭的泉水,如果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为人师呢?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我们教师如果仅仅依靠一本参考书来面对莘莘学子,又怎能不捉襟见肘呢?“学高人之师”的古训,“名师出高徒”的俗语,都生动地说明学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二、教师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一直被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字、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

三、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朗读和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蕴涵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亦无定法,但朗读最终目的是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加强朗读指导。朗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少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精彩语段。朗读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指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分为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读、默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诵读状态,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如历其事,享受语文带来无穷的乐趣。坡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生在粗明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文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进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教师要注重文言文的现代意识。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 对立统一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74-01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课堂教学调控是一种高度复杂、精妙绝伦的艺术活动,也讲求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

一、快与慢

一堂课有开端、发展、和终结,这是课堂本身特有的节奏。实践证明,教学节奏平稳,平铺直叙,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索然少味;教学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跟不上教学的进程,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消化不畅”;教学节奏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阻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调控教学速度,把握快慢教学变化节奏,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般来说,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思维活动量小,讲授的速度应当稍快些;出乎意料的解读顺利处,要言简意赅,加速推进;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妙语连珠,激情飞扬。而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的问题,思维活动量大,讲授的速度应当放慢些,要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听懂弄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作进一步的探讨;措手不及的新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诱,逐步突破。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知识的数量,又保证知识的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另外,要合理使用和分配教学时间,凝聚教学重点的时间,既要“泼墨如水”,又要“惜墨如金”,要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节奏过快,就会使学生反应跟不上,对有的知识似懂非懂。而教学内容若集中在前半堂课,后半堂课就会无所事事,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相反,如果课堂的起始阶段慢条斯里,到后半堂课草率收兵,学生在课内获得的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再说后半堂课学生大脑已趋于疲劳,记忆力、思维力等已明显降低,容易出现听课走神现象,此时加快教学速度,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教学散文,特别是名家的散文,对散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而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教学说明文,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而体会文章的情感则要相对快些。

总之,教学速度的快慢要因教学内容而定,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为前提。做到节奏紧凑而不浮滑,速度舒缓而不浪费时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慢相宜,错落有致,从而使教学步骤顺畅、自然,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放与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有规律而非杂乱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短周期活动。这样的思维活动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时间完全放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时间一到,就要“收”――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的讲析可以适当延展,驰骋课堂内外,但最后还要“收”,即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如有位老师教学《匆匆》第4自然段时,抓住作者对自己虚度年华无比懊悔并下定决心要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生感悟,让学生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时代背景及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大“放”特“放”,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惋惜以及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又引导他们回到课文上来,再一次配乐朗读课文,适时收束。此时学生便能把课文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他们动真心,吐真情,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从内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在读中加深感悟、获得语感、受到熏陶。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的意料,使课堂朝着远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滑去,或削减探究力度,或模糊、冲淡教学主旨,或牵引教学旁枝斜出、割裂良好学习情感和心理,对此,教师要果断摒弃,及时收住。诚然,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这并不等于无所顾忌,没有方向、没有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在瞬间做出合理取舍,适时调控课堂的变化,做到“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

三、动与静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和“观众”,转变为探究的主人、合作的伙伴、学习的主体,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齐动并用,于是课堂便呈现了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活跃态势。但倘若课堂一动到底,缺乏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少学生的静心听课和独立思考,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思维也难以形成,这就要求课堂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冷静的思考、平静的探究、安静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反之,若一堂课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如意。因此,理想的教学态势是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如有位老师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个读、齐读、分组读、合作读、教师引读、配乐诵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乐此不疲,积极参与,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紧张的语言文字训练之后,课时已过了大半,此时学生大脑有点疲劳,精力有所分散,然后老师让学生“静下来”,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透过音乐老教授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来揣摩她的心理,写一写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相对静态的写作过程,课堂气氛由动转为静,学生思维得到了缓冲,他们个个凝神思考,静心写作。由读到写,动静结合,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老教授热情鼓励、帮助青年成才的美好品德。

第12篇

冰心在我们早年就已不陌生了。她的诗曾深深感染过我们,如《纸船》;她的小说使我们痴迷过,像《斯人独憔悴》;她的散文亦使我们为之陶醉,似《寄小读者》。但令我们深记不忘的,恐怕就是《繁星》、《春水》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而写就的自由体小诗集。是诗人“随时随地地感想和回忆”,是“零碎的思想”的汇集,亦是冰心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所产生的“爱”的哲学。倘若把《繁星》、《春水》以物质视之的话,它们同样有其构成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因此,可以说《繁星》、《春水》是冰心对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或赞美,或探索的思想结晶。母爱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古代赞美它的诗词曲赋不乏少数,如《游子吟》,即使在外国,亦有像高尔基的《母亲》这样的长篇着作。曾经在《繁星》中读到这句“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时,感动得泪光萦目,久久未能释怀。但也不止《繁星》、《春水》中的诗。即便是《往事(一)》中的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这句,也曾经使我动容过,动心过,动情过,当然《繁星》、《春水》中还有许许多多赞美母爱的句子,但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冰心笔下的母亲是其中成长的倚靠,是避风港,是挡雨的屋檐。然而,何止是诗人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母爱的浸润中成长的,诗人对母爱的赞美,读来不能不使我心有同感,而深深醉心之了。

冰心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见写童心,亦是《繁星》、《春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世上每个人曾经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时光,而如今历经世事,伤痕累累的我们回首过去时,是一种多么的渴望。这一切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我们回首童年的快乐时,方能微笑地表示满足了。如诗中写的那样“童年呵!是母爱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古代赞美它的诗词曲赋不乏少数,如《游子吟》,即使在外国,亦有像高尔基的《母亲》这样的长篇着作。曾经在《繁星》中读到这句“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时,感动得泪光萦目,久久未能释怀。但也不止《繁星》、《春水》中的诗。即便是《往事(一)》中的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这句,也曾经使我动容过,动心过,动情过,当然《繁星》、《春水》中还有许许多多赞美母爱的句子,但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冰心笔下的母亲是其中成长的倚靠,是避风港,是挡雨的屋檐。然而,何止是诗人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母爱的浸润中成长的,诗人对母爱的赞美,读来不能不使我心有同感,而深深醉心之了。

冰心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见写童心,亦是《繁星》、《春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世上每个人曾经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时光,而如今历经世事,伤痕累累的我们回首过去时,是一种多么的渴望。这一切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我们回首童年的快乐时,方能微笑地表示满足了。如诗中写的那样“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一切不仅证明了冰心对童心的爱,也证明了我们读之深染者的童心未泯。

凡是诗人,对自然都有一片赤诚的热爱深情。《繁星》、《春水》的取名就证明了冰心也难例外。冰心描写“微光里闪烁的繁星”,描写“一春潺潺的细流”,描写太空,浪花,晚潮,树影,莲花,流星等等,无不诱发着温柔的情思,但冰心最最深爱的还是大海,或许正因为大海是冰心童年耳鬓厮磨的玩伴,海伴随着她的一生。自然的流韵是冰心所歌颂和深深地醉爱的,她是用满腹的诗情来描绘自然的,赞美自然的。当我们目及这些诗时,必然像穿越高山大海那样,为其所深深感染而陶醉其中。

在简约的小诗,再庸俗的意象都蕴韵着人生哲理,这正是冰心对人生的探索。也正是那么一些短短的诗行,暗含着朴素而深邃的道理,让我们读之回味无穷。这些诗正像是冰心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淳淳教诲着我们,然而读之不甚难解,这大概就是这些小诗的另一妙处了。

母爱,童心,自然和人生充斥着《繁星》、《春水》的全篇,是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四大元素。懂得这些,并不等于理解了《繁星》、《春水》,只能算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当然离冰心的文学哲思和“爱”的哲学就更远了,《繁星》、《春水》只是一个开始和起点。

福建省用永春第一中学高三:康文镇

作文 zuowen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