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大进口奶源

三大进口奶源

时间:2023-05-29 17:46:09

第1篇

“牛角快车号”、“斯瓦格曼号”、“百胜快车号”等特种运输船隔三差五地从新西兰、澳大利亚、乌拉圭三国装运几千头奶牛,长途跋涉开往中国沿海各大港口,蔚为壮观。

原本属于“重资产”的奶牛,由于资金积压大效率低,2008年前被众多乳制品企业视若鸡肋。如今,大量只有一岁左右的奶牛,被中国人以高出之前市场价两三倍的价格大举购买,动辄就是几千头运回国内。

奶源建设似乎如火如荼。那么,奶源建设提升了多少呢?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否能促进中国乳业完成从单纯数量扩张向整体结构优化的关键转型呢?

进口奶牛增加了,奶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得到提升。大牧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部分散户奶农逐渐退出奶牛养殖业。

中国乳业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洋奶牛大举入华

除了坐特种运输轮船的,还有洋奶牛“打飞的”来中国。2008年底和2011年初,分别装运有480头、434头奶牛的飞机,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抵达中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

这样的场景早在1985年3月就出现过。当时的广美香满楼畜牧公司进口180头荷斯坦奶牛乘坐波音747货运飞机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广美香满楼的“飞牛”标志由此名声大噪。那时中国乳业处在第一波发展高峰。

而近年来,奶源建设逐渐被重视,牧场建设掀起高潮,进口奶牛又逐渐增多。考虑到疯牛病等风险因素,近年来中国乳企只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三国进口奶牛。

在华夏畜牧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的奶牛养殖场里,除了大量的黑白花奶牛(荷斯坦奶牛)以外,还有零星的深浅不一的褐色奶牛(娟姗奶牛)。这也符合近年来进口奶牛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娟姗奶牛等为辅的进口结构。

华夏畜牧(三河)公司首席运营官杜善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比荷斯坦奶牛而言,娟姗奶牛产奶量略低,但是相关营养物质含量高,可以帮助提升原奶的整体品质。”

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奶牛进口国。数据追踪商Global Trade Information Services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进口了近25万头活小母牛(即还未繁殖过下一代的母牛)。同时,新西兰近九成的出口奶牛是运往中国。

中国买家凶猛的购买力,是推高全球奶牛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也给饲料和公牛的供应造成了市场压力。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进口奶牛价格逐年攀升。2010年、2011年、2012年每头奶牛价格分别约为1700美元~2500美元、2200美元~3000美元、2700美元~3200美元。

“从购买到运输,再到奶牛在国内落地进场,每头成本价大约在26000元。”杜善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再加上牧场建设、配套设施等支出,进口奶牛的成本更加不菲。

目前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包括奶牛良种补贴、奶牛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地方财政还有各种名目的贴息贷款、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乳制品企业大举进口奶牛。

2013年6月20日,相关部委召开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管理的新闻通气会上传出信息:2008年~2012年,中央财政已投入资金38亿元,改造完善了3000多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改良奶牛5200万头(次),测定奶牛180万头(次)。此外,2013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伊利、光明等中国乳品企业也干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养殖强国投资牧场,间接加强奶源建设。跨国公司也在中国建设牧场,比如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公司就通过自己的供应链进口了大量奶牛到中国,计划未来几年内在中国拥有五座农场和1. 5万头奶牛。

乳企“减重”之祸

近代起,中国就曾有过进口奶牛的高潮。

1834年上海开埠通商,本地还没有专门乳用牛种。1869年,原产于欧洲的爱尔夏牛、红白花牛、黑白花牛被外国商人、侨民、教徒引入中国。1874年,法国军人携黄白花奶牛从北京入境,几年后上海出现外商经营乳牛场。俄国人也从1898年至1923年多次引入乳牛。

随着洋奶牛在口岸城市聚集,中国沿海城市成为最早的乳业重镇,而非大草原。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上海奶牛业进入兴旺时期,沪上中外商人纷纷从欧美日等国成批进口奶牛,掀起了进口奶牛的一波高潮。

“西湖炼乳公司”在浙江海宁凭借引进的400余头爱夏牛、短角牛、荷兰牛,建成中国最早最大的奶牛场,又从国外引进设备生产液态奶、炼乳、奶粉等乳制品,成为中国自建的第一座现代化乳品厂。

当时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间,以牧场为依托的自营加工是中国乳业第一种成形的商业模式。

1949年,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 7万吨。到了1978年,全国有奶牛48万头,奶类年产量上升到97. 1万吨。虽然人均奶产量依然很少,但这却是中国乳业第一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奶牛还是牛奶产量的年均增长都在4%~6%之间。

一座座乳品厂建成,但是奶牛紧缺。占全国奶牛数量70%以上的农垦系统内相互支持,完达山、光明、三元等就是在农垦系统自有奶源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乳业发展的基础在奶源,奶牛存栏量是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也刺激了奶类生产。中国奶牛存栏量呈增长态势。以1990年奶牛存栏为基础,中国用了11年时间,奶牛存栏数到2001年实现了“翻一番”;用了4年时间,到2005年“翻两番”。

但是,奶牛反而给追求超常发展的企业造成“拖累”。根据当时专家的估算,传统基于自建牧场发展的乳品企业,在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资金占用比例大致为6:3:1。但上述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 5:5. 5。

从资产周转率角度,奶牛无疑成为乳品企业最“重”的一项资产。“减重”似乎势在必行。

中国乳业“轻资产”的第一个实践者是原三鹿集团。紧随其后的是光明乳业,后来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远离奶牛。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当时众多乳制品企业上市之初都将奶牛资产剥离,轻装上阵。”

伊利乳业比光明乳业“轻”,后来者蒙牛则“轻”到极致,“长期得益于‘无牛式扩张’”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与此同时,“轻资产”的后来者在乳品销售环节依靠大量广告投入,取得巨额销售收入。

这种玩法颠覆了之前老套的游戏规则,大量相对较“重”的老牌乳品企业为确保奶源自建牧场,却让自身陷入窘境步履蹒跚,相继被颠覆者“羞辱式”超越。

各种“创新”乳制品销量大增,“一吨奶粉兑水还原出八吨液态奶”何乐而不为?尽管如此,原料奶增长跟不上乳制品产量增长的矛盾还是逐渐激化。

抢奶行动随即时有发生。乳制品公司的抢奶行动多数靠奶站实施,奶站处于监管真空,“原料奶中间收购环节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聚氰胺奶粉”丑闻由此爆发。第一个实施“轻资产”实践的三鹿集团倒下了,众多企业侥幸脱难。

要“良种”更要“良法”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加大了奶源整顿力度,散养奶牛由60%降到40% ,但散乱差的局面仍存在。由于自有奶源成本过高,企业实际自有奶源比例仅为30%左右,短期内奶源质量难有根本改变。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对100家乳制品企业的调研显示,企业控股参股牧场年收购牛奶77万吨,占100家乳品企业年收购牛奶的6. 2%。自建牧场(小区)年收购生鲜乳162万吨,仅占100家乳品企业年收生鲜乳总量的12. 9%。

这种发展方式直接导致中国奶源建设整体落后市场发展30年。

在第三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称中国奶业已加速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奶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400万头,牛奶产量4000万吨。奶牛存栏量和规模牧场都较2008年有所增加。奶牛养殖散户持续减少,部分散养户陆续退出奶牛养殖环节。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陈渝对这种状况并不感到放心。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社会应该有分工,如果将农民排除在奶业之外,势必酝酿新的危机。”世界多数乳业大国强国都会使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良种良产,高质奶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奶源质量提升。新西兰非常重视良种培育,其不断改进的公牛育种技术保证了牛群遗传进展持续保持每年1. 3%的速度,名列世界前茅。

与新西兰相似,以色列的育种技术也在世界前列,并且有非常明确的良种改良阶段性目标。以色列最终成长为世界乳业袖珍强国。

北京奶牛中心也在利用进口胚胎自行育种,加速奶牛群体遗传改良速度。北京市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已初步建成,其年单产水平、质量水平、营养物质含量均较以前提高。

但是,这并不是说缔造出乳品大国只有依靠良种改良、非荷斯坦奶牛不可。印度依靠水牛,采用合作社形式,经过长期努力也做出了全世界第一品产量市场。

陈渝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不反对适度引进良种,但良种替代不是最主要的方法,强调‘良种’也得注重‘良法’。现代养殖才能有现代奶业。”

同时,加大优质奶牛进口也并不意味着能提高牛奶质量,美国已经不再单方面强调增加奶牛数量,而是着力于通过提高养殖水平来提高奶牛单产和质量。2012年2月,美国农业部曾奶业长期预测称未来10年里美国奶牛存栏将逐渐减少,但奶牛单产将继续提升。

其实,目前国内奶牛品种本来绝大部分是荷斯坦奶牛。但是,即便同样的奶牛品种,饲养水平不同,产奶量差距明显。如果按照精细化管理模式养殖,还能保证奶牛持续几年的高产。在草场建设水平方面国内也还处于较低水平。

“奶牛养殖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在重视牧场建设的同时,忽略了人才培养。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很多养殖者并不会养殖奶牛,把奶牛当猪养。”陈渝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第2篇

但是“群体性心因反应”的这一说法遭遇不少质疑,因为这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蒙牛乳业已经发生的第八起食品安全事件。业内人士表示,蒙牛乳业这些年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其奶源把控不严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每年在旺季蒙牛乳业大约有三分之一奶源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蒙牛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是在国内抢奶源,二是进口国外奶粉做还原奶。

自建牧场只是“样板”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乳业认识到奶源的重要性,一时间自建牧场、自产奶源成为中国乳企的普遍做法,而在这一方面蒙牛乳业也不例外。

蒙牛乳业自建牧场最远可以追溯到2004年10月。当时蒙牛乳业从世界四大洲优选出一万头顶级奶牛,在内蒙古大草原和林格尔建成了一座占地8848亩的牧场样板――蒙牛乳业澳亚国际牧场。这个将最先进的种草、养牛、挤奶集于一体的牧场,号称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单体牧场。之后,蒙牛乳业又在马鞍山、尚志、张家口等全国十几个生产基地投资兴建万头规模的现代奶牛养殖牧场。

但是这些自建牧场仅仅只是样板而已,对蒙牛乳业的奶源质量把控的作用很小,其向外人展示的意义反而显得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那些样板牧场做得相当不错,但是蒙牛乳业也就是把精力都放在样板上了,其他面就兼顾不到。”这位业内人士曾多次参观蒙牛乳业的自建牧场。

除了自建牧场之外,蒙牛乳业最多的是参股合建牧场。而据蒙牛乳业年报显示,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已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牧场大多数和现代牧业(01117.HK)合建或者参股运作。

按理说,拥有如此多可管控的牧场,蒙牛乳业应能更好地控制奶源质量。但是讽刺的是,去年年底,蒙牛乳业四川眉山工厂有一批次奶被检测出黄曲霉素超标。而眉山工厂用的鲜奶大部分就是来自蒙牛乳业的鲜奶供应商现代牧业。

规范奶源缺口达三分之一

据蒙牛2011年年报信息披露,目前蒙牛乳业已在全国参建、参股的万头牧场达14座,基本完成纵贯南北的奶源布局,进一步将牧场化和规模化奶源提升至近8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4%。

但是这说法遭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蒙牛乳业优质的奶源大部分是由现代牧业提供的,但现代牧场供应蒙牛乳业真的是力不从心,根本满足不了蒙牛乳业的产能,还得靠收购外边的奶。”华夏畜牧董事长邵祈对《投资者报》说道。

据现代牧业最近的年报数据显示,蒙牛乳业集团采购占据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销售额分别约为2008财年的98.9%、2009财年99.6%、2010财年97.6%及2011财年的97.4%。而2011财年,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量约为28.9万吨,但是蒙牛乳业去年的总产能为705万吨。

“现代牧业只能为蒙牛乳业提供5%鲜奶,最多不超过8%。即使现代牧业加上所有蒙牛乳业能控制的牧场加起来,其产量还不够蒙牛乳业产能的三分之一。”中国奶业协会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这也就意味着蒙牛的规范化奶源缺口是其产能的三分之二。

而另一位业内人士向《投资者报》提供的数据显然没有王丁棉所说的那么夸张。该人士表示,每年在旺季蒙牛乳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规范化奶源缺口。但是,不管三分之一也好,三分之二也好,蒙牛乳业每年都必须要解决规范奶源的问题。

蒙牛乳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是在国内抢奶源,二是进口国外奶粉做还原奶。

事实上,抢奶源一直在中国各企之间存在。但是俗话说,饥不择食。在抢奶源的同时问题也就出现了。“有很多工厂的奶源不足,为了满足加工能力,在收购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要不然吃不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对《投资者报》说,为了完成收购任务,挡不住某些管理人员对一些有问题的鲜奶检测疏忽。

相对于抢奶源而出现的管理把控疏忽,而进口国外奶则相对安全一些,而且这也算是业界一个公开的秘密。“2005~2006年,蒙牛乳业有50%采购国外奶粉进行还原。我们曾从海关调查过数据,当时蒙牛乳业进口第一,伊利第二。被我们捅破这件事之后,2007年蒙牛乳业开始委托一些经销商帮其进口,再转手给它,这样海关就查不到他的记录,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蒙牛乳业也是采购还原奶全国前4名的大户。”王丁棉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建万头牧场或为政府补贴

因为中国奶牛散户养殖的传统一直被诟病,尤其是在乳业的食品安全时间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所以奶牛养殖规模化被提上日程,尤其是万头牧场在近几年短期内开始式发展。

日前,蒙牛乳业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吴景水向媒体透露,蒙牛乳业将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30亿~35亿元自建牧场,约可多养15万头牛。但是对于中国乳业建设大型牧场,业内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

“不能简单得说大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就是谁好谁坏,如果大牧场管理不好,出问题更大。比如法国,都是百十头养殖,小户养殖也不是不好,还是管理问题。”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陈树兴博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另外,大型牧场的弊端还存疾病控制和环保问题。一旦疫病出现,规模大的牧场损失会更大,而且大型牧场的环保问题难以解决。去年年底,有媒体报道现代牧业倾倒没有经过处理的牛粪,导致农田收到污染。因为牛粪中的大量细菌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且对牧场附近村庄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第3篇

要实现我国奶业的稳健发展,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之路不可避免。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否从供给侧端来解决这些矛盾?

我国奶业自毁“防火墙”

随着2017年初《全国奶业发展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多项利好政策同时指向奶业,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奶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奶业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国奶业抓住机遇,就能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多重矛盾,阻碍了奶业调整的步伐。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曾表示,当前我国奶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质量安全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

乳业资深专家宋亮告诉《经济》记者,经过9年的发展,我国奶业的质量问题已经得到相应的解决,“一是从国家食药监的检测批次和产品质量来看,我国乳品的合格率为99.6%;二是从农业部检测奶源的批次来看,基本都是合格的;三是截至目前我国市场上还未出现一些重要的安全问题”。

对于消费者仍旧胆战心惊的三聚氰胺问题,《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显示,中国乳品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仅为0.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奶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完全具备生产安全优质产品的能力。

“天生好玉也有瑕疵”,尽管我国奶业产品的检测合格率呈递增趋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出现。宋亮指出,我国奶业目前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是由于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发部分产品相对过剩;第二个矛盾是国内乳资源与进口乳资源的供应不平衡;第三个矛盾则是我国奶业上游产业链体系与下游产业链体系的利益分配不均,由此导致上下游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

对此,农业部畜牧业司研究员王玉庭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奶业的矛盾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产业内部看,我国奶业上下游关系没有理顺、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

他解释说,由于我国奶业先天不足,产业链由奶农、奶站、乳品企业等组成,各环节利益有冲突。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消费高速增长,好奶源稀缺,养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养殖和加工的利益分配尚处于合理状态。2008年之后,消费增长趋缓,进口增加,奶源进入输入型过剩时代,乳品加工企业话语权逐渐增大,产业链的利润集中在加工环节。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利润总额是259.9亿元,比2008年增长544.8%,而全国数十万奶农、1000万多头奶牛总体处于盈亏平衡点,几无利润。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佐证我国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突出。

“要理顺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分配,是一项较困难的事情。因此,要大力支持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其专业化和现代化经营水平。另外,鼓励大型专业合作社开办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是解决利益分配的另一种途径。”王玉庭说。

二是从外部消费看,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对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增长乏力。

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造成消费者对于行业的情况还未完全了解,以及乳企宣传缺乏“公益性”,各自为阵,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不同口径的宣传无所适从。王玉庭建议,提振消费者信心,首先要依靠公益宣传;其次要培养消费下一代。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世界上最精明的投资,莫过于把牛奶喂进孩子的口中。”在学生市场,我国奶业消费还有提振空间。据中国奶业协会的《新时期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白皮书和《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数据报告》白皮书中提到,2016年我国“学生饮用奶计划”惠及2000万中小学生,但相对于全国1.4亿义务教育人数而言,覆盖面仍然偏低。

三是从监管来看,部分产业政策、标准已经滞后,突出表现在乳品标准设置理念落后,对进口原料奶粉不设防。

王玉庭表示,奶业有先天的本土优势,由于奶产品保质期短、不易储运,即便进口成本高、关税低,国产奶业也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然而由于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奶业自毁“防火墙”,让进口原料奶粉有了可乘之机。

奶源相对过剩

奶业矛盾为我国奶业环境蒙上了一层纱,其中奶源过剩造成的供应链不平衡成为主要问题,何出此言?

因为在2008年之前,我国乳企过度重视市场建设,忽视奶源建设,引发争夺奶源大战,导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2008年后,我国乳业形成“奶源为王”的格局,加大奶源建设。但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乳企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要想抢占高地,单凭奶源获胜已不可能,唯有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是制胜的法宝。

在宋亮看来,奶源过剩是相对过剩,非绝对过剩,是供应链失衡导致的。对此,蒙牛乳业事业部总监纪小东向《经济》记者阐述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除了供应链的失衡,还应考虑季节性失衡的因素。受消费习惯和奶牛生产特性的影响,我国奶业供需矛盾呈现出上半年供大于需、下半年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每年的2月至7月,往往是产奶高峰期,但也是乳制品消费的低谷期,因此供需矛盾突出,出现奶源过剩。”纪小东表示。

对此,王玉庭认为奶源过剩有两个特征:一是奶业生产缺乏计划性。由于近几年大规模牧场的崛起,产能重组,导致供过于求;二是输入型过剩明显。2008-2016年,进口原料奶粉从10万吨增至60万吨,因为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酸奶、乳饮料等很多产品都在大量使用进口原料奶粉,而非国内生鲜乳。

君乐宝乳业副总裁刘森淼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赞同王玉庭的看法。另外,奶源过剩的一个原因也是国内外原奶价格存在客观差距,国外乳品进口量快速增长,对国产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卫岗乳业董事长白元龙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告诉《经济》记者,国际巨头大举入侵,国内行业无序竞争,未及时响应消费升级,造成奶源过剩。

那么,如何利用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奶源过剩?王玉庭给出两点建议:一是提质量,使国产乳制品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提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甚至整个食品产业的信心;二是稳供给,使生鲜乳生产和乳制品加工的需求更加平衡,避免奶农“倒奶杀牛”和乳品企业“争抢奶源”两种极端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刘森淼认为,应该发展大型牧场,并逐渐淘汰一些小型的牧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供需要相辅相成

要想达到平衡,就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调整。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把奶业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安全、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奶业生产方式。

然而,知易行难,奶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远命题。

在宋亮看来,奶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改革。从需求侧方面来看,消费者是“主角”,如何拉动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经济》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大型超市发现,相比国产液态奶的消费热度,国产婴幼儿奶粉则要“寂寞”许多。

乳企应该如何打破“寂寞”的局面?纪小东表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此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国产婴幼儿奶粉时,还会有所顾虑。因此,可利用二维码的作用,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以直观地了解牧场、工厂等各个环节的信息。

尽管很多乳企为了增加销量使出浑身解数,但王玉庭表示,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2016年,世界平均水平是每年110公斤,美国人均消费量为257公斤,加拿大是242公斤,日本、韩国则为50-100公斤,而我国的人均消费量仅仅只有36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消费迟滞是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提高供给侧的产品结构,才能实现需求侧的数据增长。

我国乳制品消费低于预期,除了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王玉庭认为,终端乳制品价格偏高也抑制了消费。譬如伊利经典、蒙牛特仑苏、三元极致等国产高端液态奶每公斤达到了20元以上,大幅高于国外同等水平液态奶每公斤4-10元的价格。

乳制品属于日常消费品,而非奢侈品。当前我国处在从“偶发性”消费向“习惯性”消费转变的关键时期,偏高的价格会阻碍消费习惯的培育。

此外,我国乳制品产品结构并不合理,国外人均奶类消费量高,主要是因为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量较高。反观我国乳制品消费则是以液态奶为主,占消费比重85%以上,奶酪人均年消费量仅为0.1公斤,其他乳制品消费量更是明显偏低。

因而,乳制品产业结构升级,就是要优化乳制品消费结构,在王玉庭看来,供给有时也能创造需求,但需顺应市场发展规律。

既然已诊断出我国奶类消费低迷的原因,那就只需“对症下药”,宋亮为其已开出了“药方”。他认为,从供给侧角度来说,首先要提供消费者买得起的乳品,其次是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乳品。宋亮分析称,当下我国已经实现了喝上奶的目标,下一步则是向喝好奶发展。据相关数据表明,低温奶在我国奶业市场有很大的需求量,因此乳企可加大低温体系产品的生产比例。

打造“供应链+互联网”模式

如果说消费疲软属于外部原因,那么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则属内部因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乳企如果没有夯实内部的基础条件,那么面对外部的干扰因素,很容易被一击即溃。

我国奶业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而这一过程中涉及乳品的收集、加工生产、配送以及销售环节,供应链长且环节较多,而该链条上的各个节点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乳企的发展。

在纪小东看来,单纯依靠奶源和市场,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联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

我国乳企通过各不相同的优势各显本领,尽管每个乳企在供应链环节中大显身手,然而在刘森淼看来,乳企在建设物流渠道中不妨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让奶源从牧场直达工厂,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并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从而可以让消费者以最低价获得最优产品,也保证了牛奶的“鲜活”特性。

最优的产品来源于对源头的严格把控,白元龙告诉记者,源头的管理是每个乳企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他建议,乳企应该建立专业的牛群改良系统,通过自动饲喂系统,确保奶牛的最佳健康状态,以至于产出的奶更加放心。

刘森淼认为,从供给侧角度来看,产品创新是顺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才能赢得话语权。

那么乳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白元龙告诉记者,因需定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宋亮认为,产品的口感、功能、包装和营销方式均能吸引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创新来吸引消费者,本身就是在走偏路,“乳企要想破局,提供消费者买得起的产品至关重要”。

乳企“走出去”

近年来,不断传出我国乳企并购海外乳企,或者在海外建立加工生产基地的消息,接二连三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我国乳企“走出去”的决心。譬如光明乳业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乳业51%的股权,伊利乳业在新西兰建立生产基地。

我国乳企不断地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但是乳企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宋亮认为,首先,乳企要对整个产业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其次,加快国际化发展,提高竞争实力,才能够与国外大型企业进行竞争;最后,乳企需要加快技术创新,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效率。

但在王玉庭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单纯降低成本的问题,还是涉及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每个乳企都有自身优势,所以应该‘择优发展’。我国乳业发展不仅需要大型乳企参与国际竞争,也应该包容本土的地方企业发展,利用‘组合拳’打法实现双赢。”

第4篇

业内人士表示,从去年年初开始,乳品涨价风声就一直不绝于耳。而由于遭受不良天气、疫病等影响,近期奶牛存栏量骤然下降,奶源供应更加紧张,导致生鲜乳价格持续飙升;加之新西兰奶粉进口受限,一些乳企转向国内乳源替代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助推国内乳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一、生鲜乳价格上涨,乳企陷入“奶荒”

去年中秋节刚过,细心的消费者就发现,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悄然出现扎堆涨价的现象,同时,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商场的低端袋装奶已出现断货迹象。其实,这正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奶荒”来袭,原奶价格大涨所反映到终端市场的变化。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9月以来,全国生鲜乳价格已经连续12个月上涨,尤其是2013年1月份以来逆势上涨态势非常明显。如2013年1月份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40元/千克,上涨4.3%;而到了9月中旬,这一数字达到3.68元/千克,比2012年同期上涨了12.2%。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相对保守,事实上,现在不少乳品企业的原奶收购价格已经突破4.00元/千克,一些地区甚至涨到4.50元/千克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不过,即便乳企开出“高价”,也依旧面临“奶荒”的窘境。乳品企业普遍反映,近期牛奶收购量急剧减少,甚至不足原来的一半。而原奶供应日趋紧张,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奶源之争,从而引发原奶价格不断攀升。此前伊利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由于2012年奶牛疫情略重,牧场和养殖户部分奶牛减产,导致2013年原奶供给量偏低,公司采购价格已从2012年的3.70元/千克,上涨到目前的4.15元/千克,涨幅接近10%。蒙牛方面也表示,现在原奶收购价平均已经上涨12%,最高达到18%。同时,受奶荒影响,国内原料奶粉价格也在攀升。

据悉,奶荒导致的涨价效应不仅传导至终端市场,乳业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存栏下降奶源趋紧,乳品涨价势属必然

近年来,奶源供应趋紧,原奶价格攀升,加之包材、物流、人工等成本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过快增长,成为制约乳企发展的瓶颈,也是奶价屡次上涨的主因;同时,国内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对乳品价格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是最近几年原奶最紧缺的一年,奶荒之所以比前几年严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由于2012年冬季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奶牛淘汰率增高,导致存栏量不足,从而影响原奶供应。②去年夏季高温湿热,奶牛生产受限,原奶产量大幅下降。7~8月份,北方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南方地区则多雨高湿频繁遭遇洪涝灾害,不良天气不仅影响牧草的生长与质量,而且非常不利于奶牛生产,导致产奶量比平常减少30%以上。③近年来饲养成本上涨过快,养殖效益低下,散养户退出加快。2012年7月份以来,牛用饲料价格不断上涨;2013年6月份,多数省份的饲料价格再一次全面上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全价料价格每吨在2700~3300元之间,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12%。另外,玉米、豆粕价格与2012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了9.1%和13.6%,导致养殖利润同比下降近35%,成母牛的年利润每头仅一千多元。

此外,近年来连续上涨的肉牛价格不仅加快了奶牛淘汰率,也增加了规模养殖场补栏的不确定性。目前1头好的大育成牛、成母牛价格在1.4万~1.7万元之间,比2012年同期的0.7万~1万元相比涨了近1倍。淘汰牛价格也大幅上涨,目前为9000元左右,同比增长了38.5%。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牛肉平均价格已经突破60.0元/千克,比2012年同期上涨28.9%。在此背景下,奶牛散养户提前淘汰、催肥出栏奶牛的现象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新西兰奶粉接连出现质量问题,导致进口停止或受限,一些乳企转向国内乳源替代,更加剧了生鲜乳供应的紧张局面,从而拉动价格不断上行。

来自乳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量1440万头,2013年3月份以来,奶牛存栏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到了7~8月份,受不良天气、疫病和育肥出栏的影响出现下降。根据2013年7~8月份对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天津、北京和山东等省(市、区)的调研,奶牛淘汰率同比增加5%~10%,存栏量同比降幅在10%~20%。而在存栏量和原奶产量减少的同时,消费需求却不断增加,原奶供应偏紧格局短期内将难以改变。

三、缓解“奶荒”频袭,还需多方发力

据调查,奶牛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利润相对低是“奶荒”一再来袭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内奶牛养殖一直陷入一个怪圈:“牛奶降价—杀牛倒奶—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降价—再杀牛倒奶”。

据了解,目前虽然生鲜乳价格上涨,奶农养殖效益有所好转,但生鲜乳价格涨幅仍然赶不上成本涨幅,加之上述诸多因素都制约着奶农养殖生产的积极性。此外,现存的生鲜乳价格收购机制以及生鲜乳收购与饲料供应挂钩的方式,使散养户在生鲜乳收购价格中处于最低水平,而购买饲料时价格又往往处于最高水平,两头挤压导致养殖效益低下。

专家认为,发展壮大奶牛养殖是稳定我国乳业的基础,应通过提高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扶持引进国外高品质奶牛、制定合理收购指导价、保护奶农积极性等方式,稳定和扩大生产;同时从规范生鲜牛乳、复原乳使用,加强奶源建设监管等方面着手,保障市场供应安全稳定,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奶荒”一再来袭。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推广实施政府指导价(每个季度由政府、乳品企业和养殖户三方论证定价),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

近年来,生鲜乳价格的频繁波动不仅使养殖利益受损,而且破坏了国内生鲜乳的稳定供应。要尽快建立涵盖饲料行情、生产成本的监测预警机制与牛奶销价的联动机制,建立兼顾奶农、乳企等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和规避市场风险的价格调节机制。通过制定政府收购指导价,使收购价格覆盖养殖成本,保障养殖利益。只有尽快解决原奶合理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和协调好奶农、乳企等各方面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长期以来,我国奶业一直面临着分散养殖和资金困扰。目前要针对生产现状,鼓励企业以村(屯)为单位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建议国家一方面通过鼓励政府出资、金融贷款、招商引资、社会集资和农户自筹等多种模式,变农户单一投入为多元投入;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以现有的奶牛养殖村(屯)为单位,规划建设现代养殖小区或者“托牛所”,推进散户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推动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对引进国外高品质奶牛的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第三,建设奶源基地,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稳定和扩大生产。

近年来,奶源供应趋紧,原奶价格攀升,国内乳企巨头对奶源的争夺愈来愈激烈,而自建奶源基地,实施兼并重组已成为乳业发展方向。

据专家介绍,自建牧场的优势很明显,乳品企业可以控制奶牛养殖的各个环节:选择优良品种、优质饲草料,控制兽药使用等。企业不仅可获得数量稳定的奶源,而且质量可控。据悉,目前各家企业出于现实的需要,对自建奶源基地投入了空前的热情。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对100家乳品企业的调研显示,目前乳品企业自建的牧场(小区)已达457个。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乳企来说,恒天然“污染门”事件后,国家在乳企审查上会更强调奶源的安全可控,各企也将展开新一轮的奶源争夺战。内蒙古是国内最早的奶源基地,目前被蒙牛、伊利两家乳业巨头占据。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和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其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奶牛群体改良数量和乳制品加工产能均居全国第一;生鲜乳收购站集中机械挤奶比重更是占到90%。业界认为,黑龙江作为国内奶源重地,在此后的奶源争夺战中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相关媒体统计发现,国内上市乳企中除了三元股份、西部牧业,其余乳企均在黑龙江奶源布局中有基地。

最近,业内关注的乳业兼并重组方案细则已经落地。根据规划,2018年,中国或只保留50家奶粉生产企业,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强化质量控制,提高消费信心,合理进口乳制品。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国产奶业信心的缺失,“洋奶粉”借机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源于其对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掌控,近年来不仅频繁变相涨价,而且混迹其中的“假洋鬼子”不断被曝光,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已使国人怨声载道。因此,强制实行乳制品进口登记制度,加强对进口乳制品的质量检测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特别是奶粉进口大幅度增加,对国内奶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冲击。2008~2012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4.4%。2013年,乳制品进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1~7月,我国进口奶粉到岸价格平均每吨为3577美元(折合人民币22 070元,以6.17汇率折算),加上10%的关税后每吨24 277元,远远低于国内奶粉价格(每吨3.2万元以上),导致我国生鲜乳价格上涨受到制约,奶农养殖积极性不高;同时,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更使消费者感到惶惑不安。据悉,由国家质检总局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已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突出了对进出口乳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明确了乳品进出口企业的主体责任,提高了国外乳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可以将不合格的奶粉阻挡在市场之外,提升我国进口奶粉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内乳业的健康发展。

第5篇

这个疑问也许盘桓在行业内已经很多年了,究其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也许巨大的利润,‘宽大’的监管,胆大的商家,注定了中国的奶粉市场不同寻常。那么同在中国市场一个监管体系下,中外乳企产品差别究竟如何?哪种产品质量更为可靠?香港代购现象究竟反映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这些疑问都知道业内好好静下心来研究一下,而不是一味抱怨消费者不买账钻牛角尖。

中式洋奶粉究竟有多少?

随着洋奶粉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然而,其中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完整的奶粉加工以及封装的工艺,有些则是为了节省成本,因而有大量的中国企业就在国外找个奶粉生产商进行代工。国外有能力进行奶粉代工的企业不外乎新西兰恒天然、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和澳大利亚范迪门斯(V anD iem en‘s Land)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因此,美素丽儿事件,暴露了一个奶粉生产商为多个品牌奶粉代工的事实。

在国产奶粉屡失诚信之后,洋奶粉早已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所追逐的对象。然而,丰厚的利润吸引的不只是真正的洋奶粉,还有更多的国内商家进来浑水摸鱼。

面对近日曝出的洋奶粉造假消息,很多消费者都坚信,美素丽儿仅仅是冰山一角,藏在幕布下的‘伪洋奶’还很多。似乎只要敢查,就能发现更多像“美素丽儿”一样打着“洋奶粉”名号招摇撞骗的“伪洋奶”。笔者看来这并非危言耸听,乳业专家杨真称,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经超过100种,然而其中有近80%的品牌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混淆视听的。 “伪洋奶”竟然猖獗到何种地步?

什么是贴牌?贴牌也就是所谓的代工生产,是各国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做法。这里说的贴牌奶粉都是在国外注册牌子,再找其它企业代加工,然后只在国内销售的奶粉。由于注册商标是国外,所以理论上它们也算进口货。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产生错觉,认为既然是进口奶粉,那奶源肯定就是国外的了。其实未必,市场上的贴牌奶粉有三种生产方式:第一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这是人们理解中的进口奶粉;第二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这种是人们理解的进口奶源;第三类则是在注册了洋品牌之后,却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而成,品牌虽然洋,但东西确是地地道道的国产。

对于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外知名品牌奶粉,哪些是贴牌奶粉他们分不太清。也正因如此,做贴牌奶粉的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贴牌奶粉身份。去年一家名为新西兰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的企业面对质疑,不得不承认纽瑞滋是中国人在新西兰注册的品牌,但同时强调他们使用的是新西兰奶源、在新西兰找人代加工并专门销往国内,也就是说属于典型的贴牌奶粉,然而不久前这款产品的销售人员对此却矢口否认。为纽瑞滋公司生产婴儿奶粉的具体厂家是新西兰当地企业善腾集团,记者调查后发现市场上多家进口奶粉均由这个集团生产,而这些品牌之前都被媒体质疑为贴牌奶粉。

商家们在介绍奶粉时又都说是知名洋品牌,知名洋品牌真的有那么多吗?一位曾经从事贴牌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知名的洋品牌有不超过100家,但是其中有20多家,进入了中国市场,而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洋品牌已经超过了100家。

20%为国外知名品牌,那么另外的80%又是怎么回事呢?知情人告诉记者,那80%就是一些国内企业看到国产奶粉销售低迷,而进口奶粉销量大增,到国外注册商标,贴牌生产的奶粉。运作这种“贴牌奶粉”听上去很是麻烦,但内行人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据一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介绍,从08年到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过将近300种贴牌奶粉,运作这些贴牌奶粉的,既有国内大型奶粉生产企业,同时也不乏一些小企业。他们抓住消费者心理,使用超高定价策略,利润最大化。

据知情人透露,贴牌奶粉不全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的,还有很多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甚至是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的。

如果使用的是进口奶源,还要看商家怎么在包装上标注,但如果仅仅是在国外注册了一个洋牌子,却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进行委托生产装罐,最后竟以进口奶粉的名义在国内销售,这明显是在欺骗消费者。一家国内正规奶粉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就曾有来路不明的企业找上门来,要求代加工。他们说自己的品牌是在国外注册的,进口了一部分奶粉,但是市场需求量大,进口奶粉满足不了,想让这家企业帮忙代加工一些。而代加工的这部分奶粉,原料还是用这家国内企业的,然后打上原装进口。

2009年6月宣称奶源100%进口的施恩奶粉又被曝出,他们使用的奶源实际上全都来自国内。2011年11月,号称新西兰原装进口的生命阳光牛初乳公开致歉,承认其在外包装上标注的“原装进口”字样并不规范。尽管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但人们发现企业的这些行为多是在公众的质疑下公之于众的,那么相关部门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

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当地质检部门回应:他们很难判断奶粉是否完全是进口奶源,因而只能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当地工商部门则表示,他们没有义务对产品标出的“100%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监管部门又没有相关职责,那么出现此类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据专家介绍,目前贴牌奶粉在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老百姓花了大价钱,而买到的却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目前,一些消费者在挑选奶粉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洋品牌婴儿奶粉在安全性上要高于国产奶粉,他们仍然看重“原装进口”和“百分之百进口奶源”这样的字样。

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还要在包装上写“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这是明显的“欺诈”。可对这些法律规定不明、监管乏力的所谓洋奶粉,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呢?从5月1号起,我国将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以后进口洋奶粉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允许进入中国。

之前因为掺杂和涂改日期被查处的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生产链条是外界追踪的焦点。根据苏州工业园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该事件的通报,其奶粉就源自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以下简称“菲仕兰坎皮纳”),而天赋美素奶粉是瑞士玺乐集团出品,也就是说,这款奶粉是由玺乐集团委托菲仕兰坎皮纳进行代工。

而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多家乳制品企业出品的奶粉也是由菲仕兰坎皮纳公司代工,其中更包括娃哈哈的爱迪生奶粉、圣元公司的荷兰乳牛奶粉、荷滋乐奶粉等。据了解,娃哈哈爱迪生奶粉,是娃哈哈力推的高端奶粉品牌。在爱迪生奶粉官网上,写明娃哈哈爱迪生的奶粉代加工企业为“拥有130多年奶粉生产历史的荷兰皇家乳品企业”。

有不愿具名的奶粉经销商对南都记者透露,“目前对于进口奶粉的原产地标注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因为虽然洋奶粉品牌众多,但在原产地上几乎没有敢造假的,而很多号称源自荷兰的奶粉,绝大部分就是由菲仕兰坎皮纳代工,或是从该公司购买原料粉。前一种情况比较多,毕竟,人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艺和质检方面,比国内的生产厂商高得多。同理,很多号称源自新西兰的其实就是找的恒天然代工。”

据相关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等国家常见奶粉品牌不过五六种,包括美赞臣、惠氏和雅培这几个大企业产品。除此之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karicare,在荷兰当地有cam pina。除这几大品牌外,国内宣称的源自这些国家的洋奶粉品牌在这些国家是不存在的。

“诸如雅贝氏、纽瑞滋、澳优、施恩等品牌的进口奶粉,可能在原产地都找不到该牌子。”上述专家表示,商家宣称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100%原装进口”,实际上产品并不在国外销售,甚至国外也没有该类品牌,代工产品主要都销往国内市场。

专家表示,“进口”奶粉说明书“大有学问”,有的写“进口奶源”,有的写“原装进口”,有的是“原装原罐”,其实各有不同。进口原装奶粉,进口的是国外的奶粉原料,在国内装罐出售;原装原罐是在国外装罐后进入中国的。“国产奶粉和进口原装奶粉都在中国操作,有国家要求的QS蓝色标志,原装原罐的没有。”

1.海外注册便利致“洋奶”泛滥

4月5日,采访记者走访了北京数家大型超市发现,标明为“原装进口”的洋奶粉不论价格还是销量都仍然领先于同档次的国产奶粉。其中,以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原装进口”居多。而销售人员也不时地给顾客讲解相关奶粉品牌的知识:“这是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有海关和中国质检局的相关证明。”并将相关材料拿出来指给记者。但当被问及奶粉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时,导购员却往往不会正面回答。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敢说是不是国外品牌。”某乳企总监对媒体记者透露。事实上,由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业进入门槛低,原料价格便宜,早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曲线救国”的理想地。只要在当地注册一个品牌,就可以找个代工企业“挂牌”生产。不少商家宣称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100%原装进口”,实际上产品却并不在国外销售,而是基本都销往了国内市场。如雅贝氏、纽瑞滋等品牌的进口奶粉,其实在原产地都是没有销售的。

挂牌注册产洋奶是否真的如此简单?为了求证,记者在网上搜索了“商标注册”相关信息,出现1900万条搜索结果,而置顶的信息多为商标注册公司的广告信息。记者随机咨询了4家商标注册公司,结果均表示可办理海外商标注册业务,甚至不需要在国外有资产或注册公司。其中一家商标注册公司的客服表示:“我们做国际商标注册申请时,会与国外知名的合作机构合作,合作机构会收取一部分的费用,所以商标费用由三部分组成:国外办理部门费用、国外合作公司代理费,国内公司代理费。”而如果想在澳大利亚注册一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的商标,4家公司中最低报价仅7000元,最高要价也只有18800元,且大多表示在一年半时间内即可办妥。

该客服坦言,海外注册商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交上钱,签一份委托书就差不多了。尽管申请海外注册商标的没有国内的多,但是一年差不多也有几十个申请业务,其中奶粉品牌注册就是主要业务之一。

对此,杨真告诉记者,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开始有家国内企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注册奶粉品牌并贴牌生产,而近年来,这个趋势越发强烈。如今中国市场上在售的进口奶粉至少有六七十家是中国商家通过这种手法操作产生的。诸如合生元、施恩、澳优、纽瑞滋等奶粉品牌均曾被曝扮演洋品牌身份。

奶粉贴进口标签注册程序简单、所需费用低廉,可消费者最关心的质量问题有没有保证呢?有专家认为由于品牌数量众多,一些企业只注重市场销售,忽视了品质把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除了质量稳定性让人堪忧外,有些贴牌奶粉还存在夸大或者虚假宣传的问题,这也是人们一直比较关注的。

2.巨额利润催生“贴牌洋奶”速成

能令如此多的国内商家趋之若鹜,究竟贴牌洋奶粉中隐藏着多大的利润?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告诉记者,奶粉的主要成份由脱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和特别添加的营养素(如DHA)组成。而新西兰的恒天然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就主要供应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和乳清粉,这3种原料往往占到奶粉成本的90%以上。

记者查询这些原料的销售价格发现,三种原料价格基本都在1万多元/吨左右。再加上需要缴纳大约10%的营业税和15%的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一罐原装进口的洋奶粉成本也只需大约60元至90元。而如果用国产奶源在国内生产的话,成本还能降至30元至50元。但消费者购买时价格却往往达到200元至300元,这中间的费用和各级销售商的利润可见一斑。

对此,某乳企高管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以她曾经服务的公司为例,作为主流的国产品牌,一罐奶粉的成本是40元/左右,出厂价在120元,经销商要赚25%,因此供给商场大约是150元;商场再赚20%,卖给消费者就大约要180元。这里面厂家虽然看起来毛利有80元,但其中的大半要用在营销费用,买赠品、请导购、上广告和返给医生和店面的介绍费等,实际上能赚到的也就20%左右而已。尽管如此,由于奶粉几乎是婴儿必需品,所以销量很大,一年销售额能做到40亿元。如今,国产品牌逐渐势微,公司就开始转战”贴牌洋奶”,从新西兰善腾集团寻求代工生产,利润依旧丰厚。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目前国内洋品牌大多出自三家代工厂:新西兰善腾集团、瑞士赫尔达夫、澳大利亚塔图拉。其中,新西兰善腾集团是国内品牌最大的代工厂之一,有超过20家的“贴牌洋奶”由其代工生产。而同样需求甚多的还有瑞士赫尔达夫集团以及澳大利亚塔图拉公司。这3家国外代工厂,已经包揽了国内近9成的贴牌洋奶粉生产业务。

“这种模式之所以愈演愈烈,是由于操作这些洋品牌的乳业人士大多对中国的法律法规了解颇深。再加上他们掌握的销售渠道,以及在海关等重要部门也有部分人脉,往往三四个月就能搞出一个洋品牌。”陈连芳告诉采访记者。

3.鱼龙混杂消费者难辨真伪

既然在海外从注册到生产奶粉都如此便利,为何“贴牌洋奶”不将眼光投向世界,而是始终专注于中国奶粉市场?

一位从事海外奶粉代购的淘宝店主告诉采访记者,以他定居的瑞士为例,由于严格的质检体系,中国人很难在瑞士生产奶粉再出口销售;哪怕在瑞士本地,也只有三四个品牌有资格生产婴幼儿奶粉。而为了声称自己是瑞士进口的高端奶粉,国内商家往往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口瑞士的一般奶粉,再对国内消费者宣传是婴幼儿专用奶粉。其实,这些奶粉在瑞士,要么是普通的奶粉,要么只被允许用做糖和巧克力的原料。

此外,国外的消费数量相对中国也非常有限,如新西兰全国只有400万人口,而且出生率也不高,从商业价值来讲,不值得去运作,直接到中国来销售比较划算。因此很多进口品牌的婴幼儿奶粉,确实只“特供中国”。

尽管如此,记者调查海外国家的奶粉价格发现,大多数奶粉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也仅在120元左右,超过150元的已属罕见。远没有国内市场上动辄三四百元的“天价”奶粉夸张。

而为了维持海外奶粉高端、火爆的市场景象,从厂家到代购业都无所不用其极。该店主告诉采访记者,淘宝上很多大型奶粉代购店,交易量都高得惊人,有时一个月的交易量比整个新西兰的生产力所能生产出来的奶粉还多。而新西兰本身的牧场面积,奶牛数量,工厂,工人,生产基地大小都非常有限,提供给本国和澳大利亚是没问题,可是要那么多的量共给中国婴儿,根本不可能。这些业绩都是通过刷交易量和混杂“贴牌洋奶”刷出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奶粉到底是国外“科班出身”还是国内贴牌的“半路出家”呢?陈连芳告诉采访记者,由于国产奶粉和进口分装奶粉,都在国内生产,因此都带有国家要求的“QS”蓝色标识,而原装进口的奶粉没有“QS”标识。同时,凡是“原装进口”的奶粉,由于不在国内进行任何加工,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后,出具“卫生证书”。对于纯“原装进口”的奶粉通常会直接描述品牌名称,以及报检数量,以箱计数。如果所谓的“原装进口”只是进口奶源,那么相关的国外证书上或许仅写明“milkpowder(奶粉)”之类的字样,而不直接标注品牌名称。此外,原产国的原产地证书和卫生证书等,也能起到辨识作用。

新西兰决定全面整顿山寨奶粉

4月13日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在京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新西兰配方奶粉几乎都是山寨品牌,新西兰奶粉出口协会不再坐视不管,并携协会成员企业主动到中国整顿“山寨”新西兰奶粉。

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号称“新西兰配方奶粉品牌”的多达200多个品牌,但是真正新西兰本土企业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也只有6个企业的20多个品牌销往中国市场。

为了保护新西兰本土奶粉品牌和声誉,该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告知中国消费者,哪些才是真正的新西兰奶粉品牌。

该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不少国内的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当地注册品牌,这种形式中,有在新西兰当地选择奶源,委托当地企业严格加工并只销往中国的品牌;也有注册商标后,不清楚是否使用奶源地的品牌,打着新西兰奶粉品牌‘山寨版奶粉’的旗号 ,前者从质量上讲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后者就很难判断。目前这种打擦边球标注为‘新西兰奶粉’的品牌特别多。”

由于一些新西兰山寨奶粉不知奶粉出处,完全是国内生产、国内灌装的产品,贴上在新西兰注册的商标,获得来自新西兰金字标牌的保障,身价倍增,销售畅通无阻,却带来很大的质量和安全风险。号称荷兰奶粉的美素丽儿掺假事件就是明证。

对此,新西兰政府和奶协正在推动规范使用新西兰奶源的品牌。为了与其他山寨品牌区分,协会负责人表示,“以后,只要是新西兰本土婴幼儿出口品牌,成为协会会员后,产品包装上都将会印制统一的协会LOGO”。协会负责人表示,预计2-3个月后中国消费者就可以陆续看到这种带有统一标识的纯正新西兰本土品牌奶粉。

而贸易商和个人注册的新西兰商标如果希望“洗白”自身,成为新西兰本土配方奶粉协会认证的品牌,就必须在新西兰“设立办公室,有专门的人员,企业保持正常的出口业务量和在保险公司投保,并且都要接受审计”。

据该协会主席巴尼特介绍,目前该协会有13个会员,包括新西兰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领导品牌,生产商、包装供应商和实验室,其中包括已将婴幼儿奶粉销售到中国的企业Carrickmore、AvantiInternational、LactNutrition、Naturlait、OceaniaNutrition以及YumYum等6家,这些企业旗下有20多个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可益多、纽雀蕾、福瑞尔等。

协会表示,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的合法的出口数据统计显示,新西兰每年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配方奶粉为2000万罐,其中6家成员企业占到1200万罐。目前,该协会6家成员中的新西兰奶粉品牌占到每年对中国奶粉出口量的60%,每年零售额接近36亿元人民币。

该协会对企业准入的门槛很高,比如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并不是该协会的会员,原因是恒天然只生产原料奶粉,不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这给热衷于新西兰配方奶粉的消费者敲响警钟 并不是销往中国市场的新西兰的奶粉产品就是新西兰本土品牌,也并不就能保证质量。

近期由于新西兰北岛干旱,再加上全球主要国家针对中国奶粉代购限制,新西兰配方奶粉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干旱对于新西兰北岛地区牛奶产量造成影响比较大,“从整体来讲,新西兰目前牛奶的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协会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包原料奶粉价格确实有明显涨幅,不过,6家企业的新西兰婴幼儿奶粉出口价格未有什么变动,中国市场价格变动可能是代理商和渠道商在提价。

业内专家穆峰告诉记者,假洋奶粉品牌活得好不好,基本是看两个条件,一是定价是否够高,“此外,就是舍得花钱铺货。” 穆峰表示,全国市场那么大,没有十几二十亿元作为推广费用根本无法铺货。

奶粉监管“内外有别”?

然而,遍地洋奶粉,如何监管是一个难题。圣元国际CEO张亮就明确表示,“三鹿事件之后,政府重新审核婴儿奶粉生产许可证,在中国生产奶粉已经初步建立起监管体系。可外国进口的就没人管了,1000多个品牌的大杂烩市场能管好才怪呢!”

另外,对于奶粉的监管,目前存在“内外有别”的情况,张亮在微博上声称,“本土奶粉检测64项,风险监控更有几百项,国外进口的能检测20项就很不错了,对制造商连最基本的许可认证都没有,谈不上监管。 ”

对于此事,前述质监局内部人士不置可否,只是强调,“目前国家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奶粉、牛羊肉、粮食,每个项目同样重要,不可能将所有资源都用于奶粉的监管上,就奶粉的监管,市面上两百多种牌子,不可能平均用力。”

此外,对于洋奶粉出现质量事故,以及香港对于奶粉的严格限购,蒙牛总裁孙伊萍近日在公开场合称,香港奶粉限购对中国乳企来说是机遇。不过,南都记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蒙牛的欧世和伊利,这一个多月销量似乎并没有明显增长。

中乳协: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好于进口产品

4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调查报告称:国产奶粉质量优于进口奶粉,同时在价格上,进口品牌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为了对比国产和进口奶粉在质量上究竟有何差别,中国乳制品协会近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北京及周边的省会城市的市场随机抽样,共抽检25个品牌的1段婴儿配方乳粉样品。其中,国内生产的国内品牌13个,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3个,原装进口产品9个,检验指标包括主要营养指标、微生物指标、矿物质指标,污染物限量超标、真菌毒素限量超标等共20项。

检测结果表明,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生产的国内与国外品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9个原装进口产品中,有3个不合格,其中一个产品甚至有两项指标不合格,分别是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钙磷比;另两个产品均为钙磷比不合格。此次质量调查总的评价是,国产产品质量好于进口产品。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表示,此次质量调查显示,国产产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质量均好于进口产品。而且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对于不合格产品品牌的名称,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肯定是知名品牌,但协会不是执法部门,因此不适宜对外公布企业名单。宋昆冈还表示,三个样品不合格的项目都是营养指标,而非安全指标。“但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只要有一个项目不达标即为不合格”。

称乳业新标准“世界最严格”

中乳协表示,新修订的标准是我国婴幼儿乳粉的第四代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内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则是codex没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总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中乳协还指出,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检验手段和能力已是世界先进水平。“四年多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稳定可靠,有关机构的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该协会在报告中称。

报告为何与消费者感受相矛盾?

对于上述乳业报告,不少消费者表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相矛盾。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乳业专家穆峰给出了答案。

1检测参照什么标准?

“对于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我不怀疑,但检测的具体参照标准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检测?覆盖率是多少?”穆峰说,“两会时,农业部称‘99%的乳品都是安全的,只有1%不安全’。这一消息公布后,有99%的消费者不相信这一数字。调查结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是相矛盾的,这次大家的感受依旧如此。”

2问题奶粉怎么流入国内市场?

穆峰表示,面对消费者对国内乳业的不信任,现在更应该做的是督促乳品企业做好自控,改造加工工艺。

“相关主管部门现在应该少说多做。出现质量问题的奶粉是怎样通过国家检测流通到市场中的?”穆峰说,乳业报告中检测的原装进口奶粉不合格,海关为什么还要放行让其流通到国内市场?

3原料质量标准与国外一致吗?

对于报告中中乳协所称的“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穆峰说:“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和三聚氰胺时候比是大幅提高,可现在和国外的水平相比呢?”

2011年6月,我国乳业曾陷入“中国生乳标准全世界最差”的争论之中。据了解,卫生部2010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则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中国乳业四年清整成效显著

中乳协表示,四年多来,中国乳业经过清理整顿,完善法规标准,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政府和企业加强了对原料基地的整顿和改革。对奶站进行全面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关闭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原料乳进厂批批检验,一些大型乳制品企业自有奶源比例达到40%甚至超过60%。所有进口乳清粉不仅要经过入关检验,企业还要批批检验。

国产婴儿奶粉合格率99.23%

协会昨天还强调称,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婴幼乳粉的第四代标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内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则是codex没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总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凡在国内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无论国内外品牌都要执行这个标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同样要符合这个标准”。协会表示,2011、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共抽检国产乳制品样品128240个,产品合格率99.74%,其中婴幼儿乳粉样品12082个,产品合格率99.23%。从实测数据看,产品质量稳定向好。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昨天表示,工信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建立乳制品行业“黑名单”制度。

洋奶粉新规逐渐实施

从五月一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进口乳品将通过更严格的检疫提高准入门槛,尤其是进口乳品标注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得提供经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外国驻中国使领馆等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

按照新规,无论《办法》实施之前是否有进口记录,下月起从境外启运的某一产品从某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为首次进口。对于首次进口的乳品,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报检时应提供相应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列明的项目的检测报告,包括标准中引用的食品中污染物和真菌毒素的标准。

此产品从同一口岸(指同一直属局辖区)进口的后续批次,视为非首次进口。非首次进口的乳品,报检时应当提供首次进口时提供的检测报告和报检单的复印件,以及质检总局规定项目的检测报告。检测项目按乳品种类有别,最少的检测5-6项指标,多的达30多项。

公告特别指出,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获得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应当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有关证明文件。

首次进口要提供污染物报告

“美素丽儿”奶粉改标掺假事件、新西兰奶粉二聚氰胺事件……备受家长们“宠爱”的洋奶粉却屡曝出问题。按照新规,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可入境。

此外,自5月1日起,从境外启运的某一产品从某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为首次进口,尤其是首次进口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基粉原料(乳基预混料),报检时还要提供微生物、污染物和真菌毒素项目的检测报告。

不合格乳品销毁后要上报情况

一些洋奶粉常宣传在国外有多好,获得多少认证和荣誉,但真实情况消费者往往并不知情。为防止“忽悠”消费者,质检总局特别要求,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需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而这个外交途径指的是经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外国驻中国使领馆来确认。

新办法还规定,进口乳品商要向公众公布乳品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记录进口乳品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编号、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等,记录保存不少于2年。

根据规定,需做销毁或退运处理的不合格进口乳品,进口商完成处理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把情况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防止不合格乳品被混装二次流入市场。

此外,当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地区发生可能影响乳品安全的动物疫病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质检总局可发出风险预警,再依据疫情变化、食品安全处置,评估后调整或解除控制措施。

分析:洋奶粉价格暂不会上调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由于检验检疫项目增加,入境审批和检测时间加长,一些销售额比较小的进口乳品商可能会因检测费增加而出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洋奶粉市场。

进口乳品门槛提高,会不会推高洋奶粉的价格呢?乳业专家穆峰分析指出,对规模大的进口奶粉商来说,占经营成本的比例并不大,不存在成本压力,洋奶粉市场整体价格暂时不会出现波动。

有记者致电询问多家采购、使用进口奶源的奶粉企业、以及进口奶粉企业,他们目前均表示暂时不会涉及奶粉价格的调整。

洋奶粉出事,不代表国内乳企会提升

奶粉质量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难以排遣的集体焦虑。最近几个月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有双氰胺,这让迷恋洋奶粉的国人骤然一惊,如果连“源自新西兰的优质奶源”也不可靠,难道只能养头奶牛自给自足?

洋奶粉似乎正在走下神坛。在这种关口,国内乳制品企业切莫幸灾乐祸,毕竟三聚氰胺等事件是无法抹去的“前科”。洋奶粉声誉受损,并不意味着国产奶粉的口碑就会自动变佳,就能自动抢占份额,笑傲市场。近期的市场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内乳企该思考的是,如何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进而一步步收复“失地”?

毋庸讳言,这几年,洋奶粉摧营拔寨,已经神气地占领了一大块中国市场,甚至到了让消费者崇拜的地步。前不久,中国人在乳业大国荷兰“扫荡”奶粉,导致当地婴儿出现“断粮”,迫使不少超市推出奶粉限购政策。抢购浪潮甚至蔓延了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地。这不免使人悲哀。

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高质量、满足国人需要的奶粉?或者说,为什么国产奶粉得不到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曾有网友调侃,解决食品安全比登天还难。虽是揶揄之词,却也难让人轻松。

解决国人饮奶需求不能一味仰赖洋奶粉,庞大的国内奶粉市场也不能眼睁睁地让洋乳企“攻城略地”。国货当自强,国内乳企、乳制品行业应该知耻而进。广告吹不出信任,自我标榜难有口碑,空想也出不了业绩,激活国人对国产奶粉的好感,惟有立足于精益求精的信念、高标准的要求和实打实的措施。

第6篇

最近,多地奶农倒奶让奶制品市场震荡不小,原奶价接连跳水,上游的变化带动下游的连锁反应,部分乳企亏损额加大,奶农关门倒闭数量增多。从“奶荒”到“过剩”,仅一年之隔,中小乳企未来的命运将如何?

中小乳企面临生死考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乳品累计产量2433.2万吨,同比下跌0.26%;而2014年我国进口鲜奶296321吨,同比增长55.9%。一降一增,显示国产乳品销量受到“洋”产品挤压。外有“洋”品牌的冲击,内有不许拒收、限收鲜奶的“禁令”,很多乳品加工企业也是在“硬撑”。专家称,2015年国内乳企将迎来剧烈整合,中小企业不进则退,容不得半点喘息。

据了解,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没有特色产品和优势渠道,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发展陷入泥沼当中。一部分乳企要么经营惨淡,要么负债累累,有实力的乳企开始转移阵地,比如伊利、光明、蒙牛等乳业巨头纷纷出国建厂,通过海外并购、建造国外工厂等方式重点布局海外,而有心无力的中小心乳企只能面临生存的压力。

而现实情况是,在国内乳粉市场中,像圣元这样能在海外建厂的跨国企业毕竟只占极少一部分,更多的是一些等待被并购的小企业。其实,小企业非常期盼能被兼并,但企业接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大多数小企业在渠道、产品线等方面没有明显资源优势,并不被巨头看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坐等淘汰。某乳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压力都很大,从企业角度来说,牟利高的多生产一点,牟利低的少生产,干脆一些产品就不生产了。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2015年国内乳业的剧烈整合,不是以往那种温和的调整,而是带有根本决策性质的转变,一些中小乳企如果等不来被并购的机遇,很有可能因为生存压力而考虑“关门大吉”。

上述人士分析,一是因为国内原料成本价格太高,销量不好,生产企业成本必须降下来,通过调结构来使企业的获利空间发生改变,小企业压力巨大。二是因为大规模市场促销造成业绩下滑。今年以来,伊利、蒙牛这些大企业开始抢占市场,做深度促销,这迫使中小乳企不得不跟进。而中小乳企的资金实力又不足,根本竞争不过大企业。现在很多乳企走抵押贷款、融资的道路。而对于小企业而言,上市是不太可能的,又没有融资渠道,只能面临关门。国内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小乳品企业关门了,有的企业则转产了。

专家建议,中小乳企要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抓好管理,将非正常的生产成本压一压;畅销的产品多做一点,多方面迎合市场,在销售渠道上进行一些创新,可以采取直销的办法,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那一套,渠道、生产成本等都很高,将很可能会被拖死。

乳企兼并重组进入高潮

其实,诸多行业向成熟、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不断退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在婴幼儿乳粉行业,随着外资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在品牌、成本、奶源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劣势,加上2014年陆续出台的政策将推动行业洗牌,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的案例会进一步增加。

工信部部署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兼并重组的工作思路显示,2013年只是摸底阶段,到2015年底将是兼并重组的关键阶段。政府也鼓励中小企业相互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或者产业联盟的方式整合。另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显示,到2015年底,争取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底,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

可以看到,2013年至今,乳企兼并重组的动作十分频繁。蒙牛收购现代牧业和雅士利、圣元收购育婴博士、合生元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公司、飞鹤乳业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一系列收购的背后,折射出乳企间整合重组步入高潮。国内乳企纷纷“联姻”国际乳业巨头,除了“牵手”国际乳业巨头和资本壮大自己之外,中国乳企间也进行了兼并重组,动作一直不断。

早在2013年5月,蒙牛乳业宣布增持现代牧业,持股比例从原有的1%增至28%,成为后者最大单一股东,涉及金额约32亿港元。

紧接着在2013年6月18日,蒙牛乳业再次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获得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CADairyHoldings接受要约的不可撤销承诺,两者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

相比于蒙牛的“凶猛”,其他乳企也不甘落后。2013年11月底,圣元国际宣布并购重组育婴博士奶粉,后者在母婴专卖店渠道拥有资源,育婴博士是上海乳企纽贝滋旗下的一款婴幼儿奶粉品牌,产品于2009年开始上市。重组后,育婴博士品牌旗下产品于2014年上半年推出全新形象,新产品的奶源、研发、生产、品控等环节的资源整合由圣元负责,营销运营则交由上海育博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

与此同时,2013年12月31日,合生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发出公告称:“通过全资控股的两家国内子公司,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协议总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合生元此次收购指向的是生产车间和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在政策层面加大对于洋奶粉监管力度的同时,合生元的国内扩张可谓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此,合生元一位不愿署名的知情人士坦言,这次并购对于合生元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比如国家以后对奶粉限制进口,或者强化对进口奶粉的审查,合生元就可以把生产线转移到国内。未来国家肯定会加强海外进口奶粉的限制,但是不会禁止进口,因为这样不符合WTO规则。

紧接着,2014年1月,飞鹤乳业在北京宣布全面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根据两家公司签署的协议,收购后艾倍特仍在原有婴童渠道独立运营。此次飞鹤收购艾倍特是看中了其不可复制的地缘优势、自有牧场的奶源优势以及强势的婴童渠道,这与飞鹤在2014年发力的战略规划相吻合,有利于对南方市场进行深耕,提高市场份额。

相比于飞鹤乳业的动作,北京三元食品的停牌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2014年2月14日,北京三元食品发公告称,因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重大事项,公司股票自2014年2月10日起停牌。

据悉,北京三元食品正在研究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为维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申请,该公司股票自2014年2月17日起继续停牌。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国内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时机已经到了。对于飞鹤而言,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有自身价值的企业将是飞鹤重点考虑的收购对象。他说,“兼并重组既是政府政策,更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行业希望通过此次政策机遇,实现产业整合升级,转危为机。

兼并重组不是简单的企业兼并重组行为,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更是资源、工艺、科研、渠道、人才方面的全面整合。乳企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生产除了规模,还要重视品质与效益。相信随着乳业新政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将更多推进法律法规完善、加强市场监管,中国乳业将重拾信心。”

国内乳业结构有望改善

“目前是建国以来奶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我国奶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奶业必须做大、做强,这将是全面的、深刻的、系统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然淘汰,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部署,2015年,行业竞争格局将呈现强者愈强的局面,国内乳业结构有望改善。

对于当前的形势,中国食品行业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分析认为,国内乳业如此频繁地并购或引入战略投资者,也与国家对乳业的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抢购国内外奶源、推动国际化以及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今年行业一大趋势,奶企合纵连横将持续整年。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分析,2015年龙头乳企的海外并购势头则将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是,首先,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结束实质性谈判为契机,中国乳企走出去的政策环境日趋利好。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都陆续在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国内乳企将更进一步获得资源保障。其次,国内原奶收购价格的竞争力也将在2015年更显弱势。出于成本考虑,龙头企业将进一步使用进口原料生产高端乳制品。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资也在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进口常温奶大举入华,短期内大大冲击国产奶。进口常温奶在电商渠道只求规模不求短期盈利的商业模式下低价快速渗透,并激发全渠道加快布局进口奶。于是,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在兼并重组、换证等事件影响下风云变化的同时,还要面对进口常温奶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常温奶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据了解,进口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式不外乎三种,一是以OEM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二是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引入常温奶,这也算是一种投资行为;三是本来国内就有的进口常温奶品牌,在这次行业洗牌中,加大了对华液态奶的出口量。

如2014年6月11日,荷兰乳业协会主席、全球乳业巨头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首席执行官郝瀚思在京称,希望荷兰乳制品对华出口额尽快翻番。郝瀚思表示,荷兰是欧盟第一大乳制品出口国,2013年乳制品出口额达80亿欧元,其中对华出口额为8亿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郝瀚思在加大乳制品对华出口方面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与其在中国市场有着20多年销售历史的美素佳儿婴幼儿配方奶粉良好的口碑分不开。另外,荷兰独特的以中型牧场组件的合作社为主体的乳业经营模式,以及严格的质量体系、人才优势等,都是郝瀚思此次来华进行合作的底气。“未来将加大常温奶对华出口。”郝瀚思还透露。

数据显示,近几年进口常温奶在中国高速发展,从数据来看,2008年进口规模不到2000吨,而到2013年进口规模达到19.5万吨。

对此,市场不禁担心,进口常温奶有可能把本土常温奶打得一败涂地。

据了解,长期以来,国内乳企为了做大做强,力推行销全国的常温奶,一来不受冷链和运输半径束缚,另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市场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也对中国奶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研究预测,到2020年,奶制品的全国消费总量将达到6000万吨,比现在要增加2000万吨以上。因此,在乳业专家们看来,虽然进口奶给国产奶带来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对于国产乳业来讲是件好事。只有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才能鞭策国产乳业不断创新、完善发展。

第7篇

据媒体报道,进入2012年以来,部分进口奶粉价格从过去的“半年一涨”正在变为“一季度一涨”,各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掀起一轮又一轮涨价潮。调查显示,在国内一二三线城市的各类商超中,900克包装的进口奶粉产品售价低于200元仅有一两款,其余多在300元以上,超过400元的也不鲜见,甚至出现480元的高位,却依然受到消费者热捧。业内由此惊呼:洋奶粉即将进入“破五”时代。

价格飙涨,产品热卖,越演越烈,自然而然地,经销洋奶粉由此成为中小投资者热议的话题。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生意?投资点在哪里?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门道、内幕?笔者经多方走访,力图一一为您解析。

三种模式,

实体店最“靠谱”

从目前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中小投资者经销洋奶粉不外乎三种形式。第一,代购,少数有条件或资源的个人或商家“人在国外,市场在国内”,被消费者视为“最靠谱”;第二,网店,堪称经销洋奶粉最“扎堆”的区域,从业人数众多,品牌众多,但也最为混杂;第三,实体店,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已零星出现,尚未形成规模,但经营状况相对最好。

从经销形式来看,代购是最普遍采用的“招牌”,上述三类形式均乐“此”不疲;其次是,主要集中在网店和实体店,的多为中小品牌;还有部分网店也包括少数实体店打着“直接进口”的名义,但来源不明——而有业内人士透露,不排除“水货”(走私产品)混杂其间。

从市场反馈来看,网店是投诉的重灾区,屡屡出现被“曝内幕”而遭质疑;代购虽然相对“口碑”较好,但限于条件、资源等门槛,并非人人能做。三类形式中,投资者相对看好实体店经营。这是因为,首先,目前同类店面较少,市场存在空白;其次,经营实体店投入看得见、摸得着,比网店更有“真实感”,消费者相对“放心”;再次,经营形式更加灵活,利润来源可能更多。如何开店经营?看一个例子。

熊女士的

开店生意经

2007年,四川的熊女士开办了一家婴幼儿用品店,主销商品就是各类奶粉。2009年,她开始销售进口奶粉。截至2012年5月,她主要销售进口奶粉品牌十余个,产品超过千种,并开出8家分店,单店年净利润超过30万元。

进货:只能找正规商拿货,利润率不超过15%。

熊女士说,自己没有任何“国外资源”,为确保产品质量,所有产品都是跟国内正规的商拿货,但又要以低于市场价的销售策略来吸引顾客,导致利润率较低。以某日本品牌奶粉为例,该品牌网店售价为358元,她的售价为318元,有几十元的价格优势,“真正的利润不超过15%”。

笔者问及应该找哪些正规商时,熊女士仅透露两点:第一,日韩品牌的产品更贴近国内市场;第二,欧美品牌产品利润更高,但门槛(如进货额度等)也高。除此以外,熊女士还透露了两个细节。一、查找分装奶粉源。所谓分装奶粉,是指部分进口奶粉品牌,奶源在国外,但后期加工是在国内进行,如果有相关货源,价格上会有较大优势。一些家庭条件稍差的父母,消费进口奶粉负担过重,因此对分装奶粉的需求较为突出。熊女士为此多方寻找,在广东一些地区找到相关的厂家,拿到了约占货物总量10%左右的货源。二、尝试代购。熊女士通过跟一些长期合作的商,开始试水代购市场。但在她看来,“这块市场能赚到的只是个口碑——这家店也能做代购”。这是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比如欧盟,奶源以及厂家的生产能力都较为有限,同时对奶粉销售环节有严格规定,只能在固定场所——药店和指定超市中销售,且商家对顾客的购买数量也有限制,就算找到资源,也无法满足大量需求。

销售:不考虑上网。

熊女士表示,自己不会轻易尝试网上销售,因为这里边“水太深”。她转述供货商的话说,一些销售洋奶粉的网店,月均销售上千乃至数千听奶粉,听起来“简直有点违背常理”——这几乎相当于整个荷兰(北欧主要奶粉生产国)北部婴幼儿奶粉的消费量。还有一些网上的商家,标榜走集装箱进货的,则往往是来自东南亚生产的“山寨世界品牌”,80%都有问题。而这些信息早就半透明化,已经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此时介入“跟自杀也差不多”。

销售量:日销10听才不赔钱。

熊女士的店面普遍在60平方米以内,月租金5000—6000元,设店员2—3人,加上其他设备及水电支出,各项综合起来,日支出350—400元。按照利润率15%计算,一听300元的奶粉,利润在45元左右,至少要销售10件才能确保不赔钱。达到15件即可盈利,若超过20件,就算是比较赚钱。而目前,熊女士的单店日均销售奶粉都超过了这个标准。再加上销售其他产品,月均收入在2.5万元左右。

顾客群:“妈妈培养计划”。

熊女士认为,不管做什么生意,提前抓住顾客群体并进行有效培养都很重要。首先,她每天都抽出部分时间到妇产医院等孕妇集中的地区做推销,目的就是抓住源头——准妈妈们,“不能等她们生了孩子才想到买奶粉,而是早就从我这里备足”。其次,到社区搞免费讲座也是熊女士比较常用的销售方法,一般都是跟社区管理机构合作,针对妈妈客户,让她们免费试用产品,突出使用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客户的目的。此外,她还特别注意搜集每天登门咨询的妈妈们,一方面通过注重现场服务获取其信任,另一方面则是突出售后服务,收集各类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货品。这一套方法被她称为“妈妈培养计划”。

靠不靠谱,

谁说了算

消费者:不信任,没生意。

媒体调查显示,认为国产奶粉问题太多,洋奶粉“贵是贵了,但也只能选择这个”的观点,在“准妈妈”受调者中占据总数的90%。也有近30%的受调者认为,洋奶粉也不都是货真价实,作假掺假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而质疑声几乎都同时指向网上销售的产品,认为这个领域问题最多。至于代购,近半数表示没有这方面的“关系”,且不考虑通过其他渠道代购;只有近20%的受调者表示愿意尝试代购,若没有问题再长期购买。资源并非孤证,有持此观点的超过准妈妈总数。而对于实体店,超过七成受调者认为会考虑消费,但强调如果资质、货源等有问题,也不会购买。

经营者:去高就低不合常理。

湖北襄樊的胡先生也经营着一家洋奶粉专卖店。跟熊女士不同,他采取的是自行日韩品牌的模式,虽然是小品牌,但“渠道较为可靠”,月均销量也达到了200听。而他的利润要比熊女士高出约10%,单店实际收入也高出近15%。胡先生认为,做生意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国外有很多小品牌都可以,此外还可以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国内的直邮业务。而熊女士放着高利润不赚,墨守成规的做法有点“不合常理”。

第8篇

这一检测结果,一方面反映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从整体上遵从注重实效、讲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乳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里,从政府财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现实条件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北跨10个纬度,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所处气候带有利于玉米生长,为奶牛的生长发育提供质量好、成本低、数量大的粮食、秸秆,具有发展优质奶业的独特优势;同时,黑龙江省拥有草原6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这些自然条件都为黑龙江省生产绿色、安全的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

(二)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企业基础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奶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在各项政策方面以全力打造奶业强省为目标,使乳品企业得到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9万吨。全部企业所产鲜奶量约占全国的1/7—1/6左右,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国内第二大奶业基地。2007年末数据显示,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8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地区为主的奶牛基地集群。

(三)国家大力发展乳品业的宏观政策背景

2007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意见》中指出,国家要在五个方面抓好促进奶业发展的工作,包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贯彻的基本原则;提出奶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在组织领导方面,加大执行政策措施的力度。此外,农业部也提出采取重大措施来推动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有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扶持和服务;严格液态奶标识制度。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第35号),内容涉及政策目标、产业布局、行业准入、奶源供应等12方面,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这一政策在乳制品工业布局方面要求应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其中传统优势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政策要求加快淘汰传统优势地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大城市郊区奶业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条例》对奶牛饲养应具备的条件,奶牛基地的建设,生牛奶的销售与收购,乳品安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黑政发[2007]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原料奶价格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保护各环节合法权益;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和效益水平。

2008年《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启动,《规划》中指出要加大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

(五)“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黑龙江省乳品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该区域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工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地带,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区域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业链和优势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地位。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重点发展乳品业,鼓励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在乳品业,发展灭菌奶、酸奶、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脱脂奶粉及奶酪等。

二、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一)奶源价格低廉,损伤奶农利益

从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就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杀牛现象。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奶粉数量下降,前7个月全国出口奶粉3.4万吨,8月份8077吨,10月份仅48吨,下降了99.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国进口大包装奶粉以低于我省同类产品成本价35%以上的价格进入我国市场。抢占了国产大包装奶粉市场,导致我乳品加工企业库存继续增加,效益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同时奶农利益进一步受损。

(二)进口乳品冲击,国产乳品竞争激烈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奶粉以低价方式对我国进行倾销,挤占了国产奶粉的市场,2008年前7个月全国进口奶粉5.3万吨,8月份4686吨,10月份猛增到7570吨,比8月份增加了6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据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7月世界全脂奶粉离岸价为4150美元,8月为3150美元,9月降到2600美元,未来国际市场价格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09年7月份将有1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入我国市场,超过2007年全年进口总量。在这样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当前国内大包装奶粉积压、奶农效益下滑、奶牛养殖业形势严峻。

“三鹿奶粉”事件后,国产奶粉销量下降了40%,受国内外双重原因影响,国产的大包装奶粉市场严重萎缩,企业生产的大包装奶粉积压达30多万吨。虽然黑龙江省是全国惟一的在“三鹿事件”中没有大量倒奶的省份,但由于黑龙江省的企业生产配方粉的产能有限,大约有50%左右产能只能生产大包装奶粉。目前,黑龙江省库存大包装奶粉在三万吨以上,由于大包装奶粉加工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黑龙江省已有约1/3的小型乳品企业停产倒闭。

(三)乳品监管体系、营销体系尚不健全

乳品质量监督方面,还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虽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奶源的质量做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不符合规定的奶源,如掺水奶,污染、变质、有异味、有疫情的奶。同时还存在畜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奶牛防疫检疫管理职责,对染疫奶牛不及时处理的现象,不对举报或投拆进行及时的受理,、、等现象。

在乳品营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营销观念,营销体系尚未健全。黑龙江省虽为北方产奶大省,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它部分省份,缺乏组织严密的营销网络,对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实际上阻碍了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上

1.对扩品出口数量及销售国产奶粉的营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从国家层面上,对符合出口条件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可以在商检流程、出口验放手续方面给予简化处理,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同时对于生产销售和使用国产奶粉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贮备制度,补贴生产贮备企业和机构。通过稳定乳品价格,进而稳定奶农的收入。

2.以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内资企业的乳品基地建设。与外资乳品企业相比,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基本垄断了国内优质奶源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外资企业也开始渗透到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中,尽管目前比例不高,但效应和趋势却不容忽视。所以,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在融资方面,企业走联合化方面给予税收政策倾向,不给外企更多的机会。应支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奶农与企业之间互相不讲诚信的局面。当前可推广实行奶农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免税待遇,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让奶农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在地方层面上

1.加大对奶农的财政补贴,改变价格倒挂局面。由于乳品企业规模小且比较分散,竞争激烈,乳品价格低廉,再加上国外乳品进口的挤压,使得各环节主体利益分配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奶农利益受损,进而出现上述杀牛退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进一步给奶农以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奶农卖一斤奶给一定的补贴制度,以保证奶农在保本的基础上增加收益,给奶农在购买饲养用具及饲料方面给予补贴。或者给收购鲜奶的乳品企业补贴,以间接补贴给奶农,进而协调各方面利益分配,使乳品业各环节价值链条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暗补措施鼓励奶农走合作化道路,这样便于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实现奶源农业的现代化。

2.出台减、免税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到“哈大齐”投资,引进乳品生产的先进技术。目前“哈大齐”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已对进入“哈大齐”的高科技企业做出在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待遇,比如,对到工业走廊内投资的税收优惠有开发利用工业走廊内的土地,需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当地财政。同时对从省外、国外引进并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省级财政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对引进项目的地方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资料来源:黑政发(2005)30号文件)。这些规定对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到走廊内投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发展乳品业方面没有专门的优惠措施,地方政府可以对申请投资设厂,科技含量高的乳品企业在增值税抵扣方面、固定资产折扣方面给予更加优厚的待遇。

第9篇

2009年6月15日,施恩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致歉声明。

施恩公司在两份声明中首度公开承认,“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消费者一直以来视施恩为洋品牌、洋奶粉其实是一场误会。一时间,舆论大哗。对经历了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剧烈震荡,正在快速恢复元气的中国乳业来说,施恩奶粉事件无疑是重重一击。

一波三折

此前,北京市民郭利向媒体反映称,去年他的孩子在食用施恩奶粉后出现身体异常,经自行送往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显示,有的施恩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国家限量值100多倍。而这几个批次的奶粉,不在国家的施恩超标奶粉批次中。郭同时质疑施恩奶粉“100%进口奶源”及其所宣称的“美国商标”。

施恩公司随后声明称:“该消费者(指郭利)所送检的产品生产日期是2008年3月17日,为2008年9月14日(三鹿奶粉事件)之前生产的产品,对于2008年9月14日之前生产的产品,公司已经按照国家9部委的要求进行了无条件的全部召回并做了无害化销毁处理。”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中国奶协前常务理事王丁棉紧接着曝料,施恩的奶源并非其宣传的“100%进口奶源”,而是部分来自广东雅士利公司的山西奶源基地。

施恩奶粉被检有毒尚未得到最终结论,施恩再陷官司。另一林姓消费者将施恩告上法院,其理由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林姓消费者曾于6月8日在超市购买了3袋施恩婴儿奶粉。但他发现,自己购买的奶粉上标有“100%进口奶源”的标识。而在同一超市内,有包装类似、但未标明是“100%进口奶源”的施恩奶粉,其产品包装和部分标有“100%进口奶源”的奶粉类似,极易误导消费者,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属欺诈行为。

三聚氰胺、奶源门、身份门,深陷其中的施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系列事件也再次唤起人们对2008年三聚氰胺风波的集体记忆。

也许正因为如此,围绕着“100%进口奶源”和“美国公司身份”,国内媒体和消费者进行了罕有的热切关注和悉心查证。

资料显示,施恩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金1.55亿元,法定代表人张利钿,股东分别为雅士利集团公司、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施恩营养品国际(新加坡)公司,商标持有人为美国施恩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雅士利的法定代表人张利桐,与施恩法定代表人张利钿是兄弟关系。

而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消息,在美国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中并未发现名称为Scient(施恩)的企业。FDA经过调查发现,不仅没有在美国国内搜索到具备生产、研发婴幼儿奶粉资质的“施恩”公司,而且“与Scient公司注册地址相同的企业,出现在他们的注册医疗器械数据库里”。

至此,施恩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

商业伦理诘问

“施恩事件”再次拷问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

有媒体评论,施恩奶粉事件的本质,是当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忽悠”消费者。不管是广告宣传上的模糊操作,还是穿上外资品牌的“洋马甲”,施恩无非是想借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多卖些奶粉,获取更高利润。但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不曾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一旦消费者发觉上当,因为被误导而产生深切的被欺骗感,可能会抛弃施恩这个品牌。而当品牌价值急剧缩水之后,施恩的长远发展之路也将多歧。

“诚信是质量的道德基础。不讲诚信的企业是生产不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告诉记者,刚刚推出的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正是国家激励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的重要举措和方法之一”。

虔诚是金。品牌价值的累积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需要靠虔诚的付出去赢得回报。

一名消费者如果购买了一个不诚信公司的商品,他会告知亲戚朋友,形成合力,这对品牌的负面影响相当有力。

无论是评价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总理都曾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强调企业家要有“道德的血液”。

俗话说,施恩必有福报。然而,施恩公司的做法却违背了起码的商业操守,引起了消费者的公愤。

以德养生,以德养心,以义止利――中国传统经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或许能疗救施恩奶粉事件中已然破损的商业伦理。

“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每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苏勇教授告诫商道中人。

法律维权新路

施恩事件是在被中国奶业协会称作“为乳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的一起重要事件。

施恩事件不应被仅仅看作是一场“误会”。

“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决定企业的命运了。”长期致力于研究公司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中国社科院刘俊海研究员提醒。

“千万不要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容易对付。”苏勇教授对此持同样观点。 对施恩事件的法律意义,大都律师事务所王贝律师对记者直言:施恩奶粉涉嫌隐瞒事实、误导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

他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消费欺诈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使其不能通过交易行为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损害了其合法权益。消费者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要求经营者进行双倍赔偿。

近年来,尽管打假声势不减,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假冒伪劣商品日渐增多,食品、家用电器、药品等无一幸免,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弱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完全、不彻底,不真实,不对称。”王贝分析认为,“消费纠纷一般数额较小,许多消费者考虑到维权的成本问题而放弃了争取权益的斗争,这就使得经营者从事不法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大大超过其支付的成本,由于这种赔偿机率的存在,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消费者协会以原告地位,要求生产者按其生产量可能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所得的赔偿金如无现实损害,可建立消费救助基金,用以启动消费者公益诉讼。”王贝律师强烈建议。

6月19日,施恩方面称,施恩委托奶粉加工厂所在地山西省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具证明文书,证实“基粉全为进口奶源”。

第10篇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

一、我国进口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2008 年中国根据中新自由贸易协议开始对新西兰乳制品降税后,乳制品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趋势,同时在我国乳制品进口的国家和地区中新西兰占据首位。自2008年以后,乳制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35.11万t上涨到2013年的182.71万t,年均增长39.08%;乳制品进口额从2008年的8.6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71.47亿美元,年均增长52.62%。中国作为资深的农业大国,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自2008年乳业危机后,尽管国内政府和企业在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我国乳制品行业产量、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呈现缓慢回升状态,但是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口乳制品激增的状况对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起到了负面打压的影响。

二、进口激增的背景下我国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产品不可替代性

在产品本身性质上,国产奶粉添加营养成分是针对中国宝宝体质的,进口奶粉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得国产奶粉具有先天优势。此外,据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调查报告称,国产奶粉质量优于进口奶粉,在价格上,国产奶粉是国外品牌奶粉的一半。

2.产品线全面

国内的乳制品企业基本上包含了市场上所销售的所有产品的分类。其中有液态奶类、奶粉类、炼乳类、乳脂肪类、干酪类、乳冰激凌类、其他乳制品类等。液态奶产品中,主要包括:杀菌乳 GB5408.1、灭菌乳 GB5408.2、酸牛乳GB2746、配方乳;奶粉类主要包括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婴幼儿乳粉、其他配方乳粉;炼乳类主要包括全脂无糖炼乳、全脂加糖炼乳、调味炼乳、配方炼乳等;乳脂肪类主要包括稀奶油、奶油、无水奶油等;干酪类主要包括原干酪、再制干酪;乳冰激凌类主要包括乳冰淇淋、乳冰。

3.品牌优势

国内的乳制品行业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被人们所认可的品牌,其中包括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例如蒙牛的液态奶,伊利的液态奶、冷饮和奶粉,光明的鲜奶和酸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都有各自的市场份额,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国外的其他潜在进入者的风险比较低。大规模的市场份额保证了整个市场对企业大量产品的消化能力,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劣势

1.国内一些乳品大企业的竞争

目前国内的一些乳制品大企业如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所处的环境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不得不进行价格战,使得乳品行业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鲜奶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和奶农投资加大,进而行业利润下滑,接着政府税收减少,使得企业和奶农投资风险增加,营销费用大大提高,而下游产品价格只能降不能升,加上饲料等原材料涨价,造成成本只增不减,行业毛利润再次下降。这个恶性竞争表面上给予了消费者一些实惠,从长远来看,乳制品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影响未来的发展动力。

2.国内乳制品行业负面事件的影响

2008年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致命一击,加上圣元“性早熟”风波,再一次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即便官方明确表示“性早熟”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消费者的信心却没有因此而快速恢复。

3.国内乳品行业生产链存在的问题

(1)生产端粗狂式管理。我国奶牛养殖大致分为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两种方式,有些地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奶农思想不统一,没有凝聚力,先进的饲养技术很难推广,疫病防疫能力弱,一旦出现疫情,则大面积生病或死亡。

(2)加工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环节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奶农没有定价权,完全由加工厂决定,并且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是造成现在奶源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其次,国内乳业巨头的生产线基本都由利乐提供,如果利乐公司停止供应包材,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

(3)销售端营销理念落后。目前消费市场的规模仍未成形,许多人还没有养成喝牛奶,食用乳制品的习惯,尤其在农村,乳制品市场没有真正打开,说明营销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进口奶制品在电子商务营渠道方面的优势明显高于国内乳制品。

4.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整顿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法规。然而这些政策法规一般比较宏观或是临时性的补助和救助措施,但并没有可量化的标准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真正将政策落实到基层就更加困难。

5.缺少国际化高素质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乳制品企业在经营实力、企业规模等方面较弱,再加上被一些东道国政府或企业采取各种措施直接或间接的设置障碍,以至于我国乳制品企业市场进入与经营上的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乳制品跨国企业,从而丧失竞争优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乳制品企业缺乏国际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机遇

1.需求量和质的提升

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乳品需求增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表示,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饮食习惯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人均消费量是中国的1.9-2.3 倍,而经济发展水平近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南非和墨西哥,人均乳品消费量是中国的 2-4倍,由此看来,国内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产品多元化

首先,奶酪作为乳制品的一种对于中国的市场还比较陌生,中国的奶酪市场现在处于萌芽状态。如果这个产品一旦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那么它的市场潜力是无限的。

其次,由于遗传原因,大多数中国人(60%以上)喝牛奶容易导致乳糖不耐症或者发生过敏反应。由于山羊奶中乳糖的颗粒小,加之羊奶中含有大量的三磷腺苷,能够充分分解羊奶中的乳糖,所以山羊奶在中国很有市场。并且,羊奶对于支气管炎症或身体虚弱的人群以及婴儿更适宜饮用,我国先天的地理、品种、饲料、市场优势,山羊奶制品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对于国内的乳制品行业市场是一个的机会。

最后,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提高乳制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价位、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

3.采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拥抱“互联网+”

在乳制品行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结合物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扫码识别该产品的所有信息,从而提升了产品生产的透明度,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更好地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提升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国民消费信心。

(四)威胁

1.国外政策的扩张

中国是新西兰奶粉最大出口市场,按照中新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对新西兰乳制品将继续降税,新西兰奶粉竞争力愈发明显。澳大利亚正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乳制品贸易是双方关注的重点。欧盟在 2015 年取消乳制品生产配额制,荷兰、法国、爱尔兰等主产国都计划较大幅度提高乳制品产量,并将中国列为乳制品增量主要出口市场。

2.自有奶源程度低

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自有奶源比例达到40%甚至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有奶源比例还是比较低。“得奶源者得天下”,在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初期,许多企业因为奶源不足而濒临倒闭。

3.线上乳制品销售竞争

据星图数据的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的数据称,预计从今至2017年线上乳制品交易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其中京东、天猫两大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一号店、我买网、苏宁易购份额虽小但是潜力巨大。线上交易的主力是婴幼儿奶粉,约占87.5%,其次液态奶,约占10.2%,最后是成人奶粉,约占2.3%。线上奶粉上榜的国产品牌仅有伊利,约占5.6%的市场份额,并且价格明显低于国外的品牌;线上液态奶上榜的国产品牌有伊利10.2%,蒙牛4.8%,QQ星3%,莫斯利安4%,特仑苏5.5%,国外品牌的平均成交价远超国产品牌。调查数据还发现,线上乳制品消费男女比例接近28,线上乳制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中南区域,奶粉用户集中在广东、北京,业态乳用户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乳制品线上销售的时间和经验还有很多不足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营造健康的网上营销渠道,提高自身竞争力,还值得国内的乳品行业探索。

4.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应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下功夫,未来,政府应鼓励各企业加强自己的奶源基地建设,进一步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保持乳业健康持续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奶的鲜活性和生产的连续性决定奶业必须实行一体化经营,这样才能理顺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

5.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弱

一方面,国外品牌在角逐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改良配方,以满足更多的需求。例如惠氏和雅培在中国推出早产儿专用奶粉,这一方面,国产奶粉还没有涉足。技术层面,液体配方奶在国外的销售历史已有近 10 年之久,但在中国却是第 1 次引进。进口奶粉日益增多的新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挑战了中国奶粉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创新潜力。

三、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战略建议

(一)实施兼并重组,吸收优势资源

乳品企业在国内并购一些较小规模的企业加速了企业由高度分散向合理集中的速度,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力加强。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经验技术的交流合作也成为对抗国外乳制品企业的有力工具。在这种水平整合的过程中,乳制品企业需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应该注意吸纳竞争者的优势资源,多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提升产品价值。此外,在企业布局上,乳制品企业应该重点发展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乳品消费量将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发展品牌化国际战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国外跨国乳制品企业进入中国,使得现阶段乳制品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也因此使得该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降低成本成了企业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可以推动企业加制品的生产及销售,从而产生乳制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与外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生产运作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信任度。

(三)多元化发展,增加产品价值

多元化是指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创立特色品牌,研发出符合健康需求、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引导乳制品向着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价位、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如抗缺铁的功能型乳产品;适合高消费人群的高端乳品;适合糖尿病、牛奶不适症等特殊人群食用的乳制品等。

(四)完善自身供应链,创新核心价值

生产端支持、鼓励奶牛主产区加快现有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强化奶源建设,从源头保障奶农利益和奶源质量。同时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所有生产伙伴意识到共同合作获利是共赢的基础。加工端通过改善产品外形、包装等,以及在产品的定位和概念上突出特色等来提高产品差异性。销售端加大对销售的投入,创新营销理念,将重心从国内的价格战放到向国内外市场的营销上,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入手进行市场细分从而达到精准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应锐.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五力模型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46-48.

[2]王磊.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及营销渠道浅析[J].中国乳业,2010,10:76-78.

[3]杨俐.我国乳制品促销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乳业,2010,12:14-19.

第11篇

一个成立百年的国际品牌

百慧妈妈(BaiHuimama)是百慧智业旗下育儿服务平台。作为中国孕婴童领域最具潜力的企业之一,百慧智业成立于2007年,由三位专业合伙人创建而成,依靠各自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致力于引进欧洲原装进口母婴产品,带给中国宝宝健康、安全、高品质生活保障。2009年,北京百慧智业将德国特福芬系列有机食品引进中国市场,并成为第一个将欧洲有机婴幼儿食品正式大规模引入中国内地的企业。如今,特福芬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有机婴幼儿食品的第一大品牌,深受广大中国家庭的喜爱。

德国特福芬公司创建于1911年,是德国最早从事婴儿食品研究生产的企业之一,至今有100多年历史。1989年,特福芬公司研制出有机婴儿奶粉,成为欧洲最早生产有机奶粉的企业之一,如今,特福芬已拥有了有机奶粉、有机婴儿辅食、有机护肤品、有机饮料、保健食品、药品等针对母婴领域的产品系列,成为德国著名的有机婴儿食品生产企业。2009年3月,特福芬进入中国市场。

德国特福芬是一个成立百年的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好的口碑,因此,虽然特福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快就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销量保持了连续的快速增长。特福芬除了是从德国原装进口的奶粉这一特点外,特福芬给消费者更多的印象是其生产的有机奶粉。多年来,特福芬严格按照德国和欧盟有机食品标准生产,主要原料是有机鲜牛奶和其他来自有机农业的成分,不含农药杀虫剂、激素、转基因物质等,并且营养均衡。

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有机牧场奶源

都说有机奶粉好,那么,有机奶粉好在哪里呢?作为从德国引进的奶业品牌――特福芬有机奶粉是最有发言权的。特福芬有机奶粉获得了三重有机认证,分别是:德国有机食品认证、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和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为特福芬有机奶粉安全把关。

有机食品生长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不可以有转基因物质,不允许使用生长激素。特福芬配方奶粉生产加工过程是完全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的,公司有自己的有机奶源。

特福芬的奶源选在欧洲著名的奶源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阿尔高地区,阿尔高在历史上就是很著名的奶源地,是欧洲最好的奶源地,在那里,空气必须纯净、水源必须干净、牧草绝不允许受任何污染,并且都要通过有机认证,达到有机标准要求的纯净程度。有机奶牛的牧草不允许含农药杀虫剂和合成化肥,不能吃含转基因物质的食物。在饲养过程中,遵循动物的自然规律,每年繁育小牛,自然产奶。不允许使用合成激素和催奶剂,不能用抗生素预防疾病。 采用湿法生产工艺,将有机鲜牛奶直接喷雾干燥加入营养成分制成,采用多道过滤工序,杜绝安全隐患,充分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保证最终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湿法生产工艺:保证液体鲜奶2小时内,在4℃的条件下冷链运输到工厂,采用多道过滤工序 24小时内一站式完成,减少二次污染,保留奶粉的新鲜和营养均衡。

建立乳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特福芬公司的婴儿奶粉生产线,从奶源开始,建立乳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德国和欧盟有机标准生产加工,从牧场到生产加工,都严格监控,真正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的生产销售体系。整个生产过程为全自动封闭系统,计算机控制中心监控,外界的人接触不到粉质产品,避免了奶粉加工过程受到人为的污染。

2014年11月15日,德国特福芬中国官方网站经过数月研究与开发正式以全新面貌改版升级上线,为全国超过2000万新生儿妈妈提供最新产品资讯,并首次开启全程可追溯系统,现登陆特福芬中国官方网站即可查询从牧场到出境的全部检测时间,明确奶源来源与去向,实现无缝隙追溯全过程,让中国妈妈更放心。此次特福芬中国官网的升级,在原有官网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技术革新与改版,更加方便中国消费者浏览和体验,优化调整了各栏目的排版,让消费者不仅能在新版官网上了解到最新活动趋势,也能更清新地了解特福芬产品资讯。

第12篇

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前3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

中国是婴幼儿奶粉的一个新兴市场,在婴幼儿奶粉方面的需求过去十年有大幅增加,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国。这与中国已经步入第四波婴儿潮密切相关。

2012年,中国“龙宝宝”将可能达到2000万。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13.5亿人,预计2012年出生人口按照14‰计算,约出生1890万人。吴松航对笔者说,“这是公开数字,不包括黑户。所以说,2012年约出生2000万人是有一定根据的。”

上海海关综合统计处分析科科长孙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上一些主要乳制品出口国都把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锁定在中国,各大品牌加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力度,呈现出国外品牌越来越多,进口来源地越来越多的态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奶业民族品牌失守的状态处于连续恶化之中。

洋品牌垄断定价

奶业专家王丁棉在近日进行的一项价格调查中同样发现,“一罐相同品牌、容量的奶粉,在新西兰、韩国,甚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柬埔寨、越南,价格大致在120-140元之间,中国内地的价格则要贵逾一倍。”而且内地“洋奶粉”价格还在不断往上涨。

2012新年伊始,惠氏公司宣布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阶段,900克)售价将从378元/桶调至408元/桶,上涨幅度接近8%。惠氏公司表示,涨价源于配方升级,成本上升。

2010年以来,综合成本上升、换包装、配方升级等,大都成为洋奶粉轮番涨价的主要理由。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看来,这更像是又一波洋奶粉涨价的先声。“可以说是对市场承受能力的一种先期预测,一旦市场反应稳定下来,其他品牌必将跟风涨价。”

王丁棉调研后认为,本世纪初至今,每年奶粉都在涨价,大部分外资奶粉品牌是一年涨2到3次,到2010年前后是以两三倍的速度在发展,平均每年15%左右的涨幅;尤其是从2008年以来,涨幅超过了每年15%,增幅更高。

价格越涨,进口越多

66万吨,这是2011年全国进口洋奶粉的总量估计。这一数字已经远超2010年全年的48万吨。按照66万吨的估计总量,2011年,中国内地进口洋奶粉总量同比增37.5%。

今年2月,海关总署就发出了进口乳制品再创新高,触发特保日期逐年提前的监测预警。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口乳制品24.2万吨,同比增加28.5%,其中,2月的进口量13.3万吨,同比增加66.6%,创出历史新高,由此触发特保关税机制,使进口自新西兰的奶粉关税由5.8%调升至10%。

奶粉行业的毛利率一向很高。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外资品牌的原装婴幼儿配方奶粉,毛利润大约在80%~100%,国产品牌奶粉利润大多在40%左右。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的调查显示,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利润率最低都有40%。

外资奶粉的超额利润,源自其掌握了婴幼儿奶粉特别是高端奶粉市场的产品定价权。

国产奶粉大多数定位于中低端市场,洋品牌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

周思然调研发现,截至目前,洋奶粉已经占据了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以美赞臣、多美滋、惠氏等为主的洋奶粉,在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上的占有率达90%以上。

AC尼尔森公司关于中国奶粉行业零售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排名前十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个为外国品牌,分别为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雀巢,这些品牌总计占据内地奶粉市场份额的五成以上,且几乎都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国产奶粉生死线

最新动向是,洋奶粉在牢牢掌控婴幼儿奶粉一线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重点在二、三线城市铺销售网络,而且速度很快。有业内人士担心,外国品牌强势的渠道下渗,中国奶业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现在外资品牌逐步强势了以后,慢慢渗透在地级市和县城,这个趋势现在越来越快。国内的产品和品牌,危机是非常大的,因为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首先在价格、成本和利润上,尤其是知名度和美誉度上。”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说。

有分析人士表示,洋奶粉正在步步蚕食中国的奶粉市场,国产奶粉则步步后退,甚至已经退无可退。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说,一方面是国内消费者过于相信外资品牌;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要求更高。消费者存在将产品品质与其价格及产地挂钩的心理,相信价高质优,有时候越涨越买,使得市场定价越高的产品,反而往往销售状况越好。外资品牌奶粉公司充分掌握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正因为如此,洋奶粉有了涨价的勇气和底气。“奶粉是婴幼儿食品,口碑比营销更重要。口碑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遭受很大损失,质量和口碑是慢慢积累的。” 明治奶粉广州分公司市场部部长欧阳晓菁说。

王丁棉说,目前的状况是,受消费者信任危机影响,国产奶粉市场被动与低迷,处在下风洋奶粉则独占市场鳌头优势。

2010年时,国产奶粉与洋品牌市场割据与纷争,均处于各占半壁河山相对峙状态中。而2011年、2012年,市场份额可能会倾斜于洋奶粉的一边,4.5∶5.5的市场格局可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