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

时间:2023-05-29 17:4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腊月二十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吗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除夕夜作为新年的开始,他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不用小编说想必大家也很清楚,但由于除夕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话题便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吗

除夕是腊月三十。

由于2022年的除夕是在腊月二十九号,所以大家对于2023年的除夕也很是好奇。据悉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之所以除夕有时候是29有时候是30主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所决定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当太阳、月球、地球连成一线,且月球处于中间时,就是农历的每个月的初一,也称“朔”。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是农历一个月的长度,称一个“朔望月”。因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当月球离地球较远时,运行速度较慢,离得近时速度较快。月球的运动忽快忽慢,因此,日月运行重合的时间就不固定,两个朔之间就没有一个固定周期,时长时短。

为什么有些除夕是农历二十九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还是跟农历的历法有关。

之所以有的年份没有年三十,所以因为闰月及节气的因素,造成了有的农历年份十二月为大月30天,有的年份十二月为小月为29天了。而农历又把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叫做除夕,所以当有些除夕碰到腊月是小月时,就只能以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了,而当碰到大月时,就以年三十为除夕了。

除夕是不是法定节假日

除夕不是法定节假日。

除夕是不是法定节假日是大家经常讨论的,毕竟法定节假日是国家规定的假日,是为民居提供出行和购物以及休闲的时间。一年当中,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标准为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是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按照老辈人的说法,立春之日的前一天是“绝日”,也就是说立春前一天是冬季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也叫做“冬绝”。从农历24节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流传在民间的有“四绝”之说,立春的前一天谓之“冬绝”,夏至的前一天谓之“春绝”,立秋的前一天谓之“夏绝”,冬至的前一天谓之“秋绝”。

古人认为四绝之日不吉利,不适合出征出行等,但绝日并没有不让贴春联的习俗,也就是说绝日不让贴春联大抵是人们流传出来的,认为绝日有一“绝”字,不吉利,贴春联又是非常喜庆的日子,所以在村里一些老人也认为绝日这一天不应该贴对联。

2019猪年的立春在腊月三十日,也就是说绝日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按照老辈人的习俗,今年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都不适合贴春联,也就只剩下腊月二十八贴春联最合适不过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腊月除了叫蜡月,还有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等称呼。在我国,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动,那么你知道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称小岁、小年夜,是相对大年(春节)而言的。因地域的差异,各地过小年的日期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四日过节。北京、河南等地区腊月二十三日过节。东汉崔富(同“实”)《四民月令》记载:“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清代姚兴泉《龙眠杂忆》记安庆桐城县(今属安徽)腊月过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设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夜无异,士人谓之小年。”民间对小年相当重视,因而形成很多习俗。

二、腊月二十三习俗有哪些习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说“接神”,腊月二十三那天,相传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够诚心诚意,准备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会高高兴兴的回到天上,然后禀告给玉帝你的优良事迹,还会多帮你美言几句,赐予你好的生活。

习俗二:扫尘

祭灶神之后,就是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日子,过年前要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扫尘的头一天,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扫尘日子都是“扫尘日”,也叫做迎春日。扫尘就是把家里弄的亮亮堂堂,然后才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习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爷的祭品,相传灶糖能够让灶王爷尝到甜甜的味道,这样才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而且人们吃过灶糖之后也能祈求来年的生活能够甜甜蜜蜜。

习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为了过年而做准备,窗花明艳美丽,能够为家里增添喜气,而且窗花图案多种多样,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习俗五: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之一,春联是春节必贴的东西之一,多为福禄吉祥等寓意,张贴春联是表达对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腊月有哪些习俗腊月初八

这一天被称作“腊八”,即腊八节,最有名的就是“喝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非常多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化为恶鬼来专门吓小孩子,偏偏这些恶鬼就怕被红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来腊八这天人们就用红豆煮粥。

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这一年来家庭情况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传说古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乱说话,就准备很多灶糖给灶王爷,用糖黏住他的嘴,希望他在汇报时为自家多美言。

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灰尘,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和“陈”谐音,所以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当然古代家具造型复杂,还都用柴火烧水煮饭,所以家中灰尘还是比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户户都卖力打扫屋子时的场景有多热闹。

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当然这个习俗现在比较少人知道,取而代之的是在门、窗户上贴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日子,在古代过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穷的人家都要做一点儿红烧肉来吃,因为“肉”寓意“富裕”,表达了认为对来年红红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是专门用来上街置办年货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腊月二十六没来得及杀猪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买到过年时要用到的肉类、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这一天的集市会非常热闹。

腊月二十八

这一天古代人就要开始做各种花色样式的糕点、馍饼了,不同于现代人有发酵粉这种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实实的等着面粉自己发酵,所以得等上好几天时间,这天开始制作的发面会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场。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这一天除了要确定过年时需要准备的各种衣事祭品外,还需要上坟祭拜祖先。当祭拜完祖先过后,紧张而丰富的除夕节前准备活动就暂时圆满落下帷幕了。

大年三十

第4篇

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殷商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周从农历十一月,秦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尔后农历新年延续两千多年。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一、过年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第5篇

{壮族}

壮族人年三十晚上没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是吃粽粑。一个粽粑有两三斤重,小一点的也有一斤,人称“枕头粽”、“驼背粽”。壮家姑娘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就把粽粑包好。粽粑被墨绿的粽叶包裹得严严实实,再用金黄的稻秆一圈圈紧紧地捆扎起来,煮上整整一天,到三十晚上就可以开锅了。

{蒙古族}

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大年三十要支起大锅,煮好一整只羊。在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户主用刀在羊头的额部划一个“十”字后,全家人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喝酒,是蒙古族过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饭,按常规要多吃多喝。民间还流行年夜饭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说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灯必须点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尽情娱乐,一夜不休,直到天明。

{土家族}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

土家族人过年,要杀年猪、打糍粑、做点心。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虽然家家都要打糍粑,但是新年拜年时,粑粑仍是最重要的礼品。有童谚曰:“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年饭之前,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然后是敬祖祭先,然后全家才开始慢慢吃年夜饭。

{回族}

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第6篇

200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河南省卢氏县瓦窑沟乡代柏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万尚义,正准备去接从城里赶回家过春节的女儿,传来了同村的孩子杨勇骑摩托车摔伤的消息。听到消息,万尚义立刻从摩托车上翻身下来,一头扎进药房,准备纱布、钳子、酒精、缝合工具,止血药。准备完毕,他背上药箱,赶往事故现场。

摔伤的是2个13岁的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代柏村到瓦窑沟街的公路上摔伤。瓦窑沟街,距离代柏村十几里地,是代柏村人首选的年货购买地。购买完年货的杨勇,回家途中为了抓住系在摩托车把上要脱落的春联,松开了左手车把,导致事故。庆幸的是,2个孩子受的都是皮外伤,敷点药,休息几天就无大碍。

尽管这样,春节在即,2个孩子的状况,还是令两家大人忧心。尤其是杨勇脸部本有血管瘸,摔伤后,脸部迅速红肿,半个脸都肿成歪的。腿也摔得一瘸一拐的。家里人过春节的心情被带走了一大半。

给2个孩子包扎完伤口后,万尚义又准备了满满一药箱消炎药,来到2个孩子的家,给他们挂上吊瓶,输上消炎药,叮嘱孩子父母及时让孩子喝药。

回到卫生室,门口早已有一辆小面包车在等待着,车上一位父亲,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

送走“小面包”,已是下午,按照万氏祖上习俗,腊月二十九要祭祀老人、祖先,贴春联。于是,万尚义准备了祭祀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回到2里地以外的老宅子贴春联,祭祀老人。薄暮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万尚义,回到了家。晚上8点钟,当卫生室门前挂的4盏大红灯笼影影绰绰地映入几百米外行人眼中的时候,万尚义终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休息了。

大年三十的小病号

2009年1月25日即大年三十,万尚义早早地准备了药品,去给昨天受伤的2个孩子换药、输液。回家,同村的妇女杜随霞抱着孩子已等候多时:“孩子,晚上吵得厉害,从天黑哭到天亮,不睡觉。你看看她吧!”

“37℃,有点发烧。”这是一个8个月的婴儿,万尚义仔细地看了婴儿的手、舌苔后,给孩子测了体温。随后,他开始准备推拿用的葱汁、姜汁等。

“这一带,包括附近三四十里地的村庄,小孩有病,很多都是在这里看的。不能说全部都能好,至少95%会好转。最重要,打针,孩子受罪;喝药,小孩子喂不进去。这里给小孩子看病,主要是推拿,只配很少量的药,孩子、大人都不受罪。”万尚义给孩子推拿时,杜随霞说起了来这里给孩子看病的原因。

“有一年,我们邻居家4岁的小孩东旭,腊月二十九下午突然发烧,很严重,40℃高烧。万医生刚好回老宅子去了,不在家。孩子就摇着他爸爸手说:‘我难受成这样,你们也不管我。你们把万尚义叫来,让他给我看看。’……”听到孩子稚气的话,卫生室里另外一位病号笑了起来。

“新规矩”

在过去,代柏村的村民看病,讲究时间。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来看病的,有病也熬着,熬到初二。据说,这样比较吉利。所以,往年大年初一,是万尚义一年中最清闲的日子。不过,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今年情况有了转变。

第7篇

庆祝活动1、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的别称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和春节的区别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第8篇

与北方不一样的是家乡的春节来得要晚一些,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几才开始的。这时,大家都忙着在大扫除,用掸子扫去灰尘,将窗帘。床单等都刷洗干净,家里一定要显得干净整洁才行,好迎接小年的到来。

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天一黑,鞭炮声就响了起来。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前点几支蜡烛,求灶王爷保佑希望一年平安。

腊月二十九之腊月二十七,是大家最忙碌的几天了。因为这几天就要把年或准备好,家里要准备一些水果。瓜子和糖,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要准备这些东西之外,还要将过年时用的。穿的等预备齐全,已在过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和除夕这三天,家家就都开始团年了,外地打工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这顿团年饭。街上到处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家家都杀鸡宰羊,赶做年菜。然后,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初几里,大家就开始拜年了。拜年,就是给自己尊敬的人家里去拜年,送上一份份精美的礼品,说上一句句温馨的祝福。然后主人家就会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表示自己的心意。

元宵节到来了,这一天我们是要吃汤圆的,吃汤圆就是为了让一年能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有时,还要在其中一个汤圆里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了有硬币的这个汤圆,就意味着你的这一年能有好的运气,真是太有趣了!

元宵过去了,年也就完了,我们也又要去上学了,大人们也都忙别的去了,春节就这样结束了。

【范例2】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第9篇

可是,就在我七岁那年,爸爸和妈妈不知为何大吵大闹。妈妈气得要离家,我生怕妈妈走,长夜不眠,说是以泪洗脸,其实是以泪洗澡。幼小的我,犹如心头重重地划了一刀,这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愈合了。

哪知,如今旧戏重演,而且愈演愈烈.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我相信老师,所以,我要对老师说说我的心理话。

这一两年来,爸爸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不好,为一点小事就会吵起来,甚至,他们为别人的事,也会吵起来,尤其是这个寒假,今天才初十,他们就吵了三架,第一次是在腊月二十六,第二次是在腊月二十九,第三次是在正月初九。

初九那天,我和爸爸刚从大姨家回来,还有我三姨家的两个孩子——我的大姐和妹妹——都来了。一到家,看见妈妈没在家,爸爸就叫我去喊,他说:“你妈肯定在张家打牌。”的确,她在张家打牌,我去喊她回来,她不但不回来,还骂了我一顿。老师,我去喊她回来,我有错吗?据说我妈打牌输了,有气。难道她的气就可以随便发泄到我身上吗?回到家,爸爸问我是不是挨骂了,我急忙说:“没有,一会儿就回来。”爸爸很生气,但是没有出声。我和爸爸煮了饭,大家吃后,他就去买肥料。

姐姐和妹妹要走,我怎么也留不住。我问她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急着要回去?我有点生气了。但是她们没有丝毫留下来的意思,只是说了声:“对不起,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姨爹、姨娘吵架。”顿时,我鼻子一酸,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我转了身,跑进屋,躺在床上,大哭了一场。老师,就因为爸爸和妈妈喜欢吵架,连姐姐和妹妹都不愿意在我家,我生在这个家,我感到自卑。

到了傍晚,妈妈回来了,她还做了许多事情,爸爸一回来,就开始吵,妈妈开始没有答应他,但是爸爸继续吵,于是唇枪舌战又打响了。后来,他们要离婚,爸爸去写离婚协议。当爸爸刚好把“离婚协议”这四个字写起时,邻居来了,邻居不许爸爸写了,两边都有人劝说,这样,这场大战才慢慢偃旗息鼓。

他俩吵架时,我一句话都不敢说,我生怕说话倒使他们俩吵得更凶。我一直坐在一个小凳子上,虽然没有说话,但是谁也不明白我有多难受。我坐在那儿,我不停地对自己说,“不要哭,不要哭。”但是,我的泪水失去了控制,好不听话,不停地往外涌。

也许,我写这篇作文,根本就是错的。这篇作文贬低了母亲,但是爸爸一开口如雷贯耳。爸爸以前也喜欢打牌,只是为了家,为了我,他天天干活,没有时间打牌。而妈妈不同,把家里的活一干完,就往牌桌上坐,我没有哪一周回家,不是到茶馆去拿钥匙的。

腊月二十九的下午,我和爸爸去祭奠祖辈,飘坟挂纸,挂完纸后,爸爸叫我许个愿,祈盼祖父、祖母阴间显灵,保我许愿成真。爸爸叫我许个“考上重点高中”的愿望。然而,我没有许这个,而是许的:“希望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和睦,团圆。”

现在,爸爸和妈妈就是说话声音大一点,我就害怕,害怕他俩又吵架。以前,我以生在这个家而自豪,现在,我因生活在这个家而自卑。为什么命运如此捉弄人,让我幼小的心灵承受这巨大的痛苦。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是在我以前愈合的伤口上再补上一刀,撒上一把盐。

我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不愿再看到父母吵架的情景。老师,您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够好好学习吗?

第10篇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zhan)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nian)?”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又长大了一岁。回到楼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给长辈一一磕头拜年,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岁钱。我在兴奋中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第11篇

春节,是人们日夜盼望能够快点到来的节日。而对于“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乡镇。今天,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汉族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在腊月初七、初八的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因为那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有着“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说法,听说吃腊八粥既可以暖身也可以暖胃。除此之外,那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其实就是把蒜瓣泡到醋里,封起来储存。等到过年时再打开,那时腊八蒜被泡得翠绿翠绿的,宛如一块块无瑕的翡翠。吃饺子时,将饺子和腊八蒜一起吃,那真是人间极品!

腊月二十四~大年三十,在这七天里面,每天都有活儿干,为此我们还编了一段顺口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年集(就是买过年时需要的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汉族过年时干的活在这段顺口溜中也可见一斑了吧!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了凌晨3点左右,人们便赶着做饺子,到处都是鸡鸭鱼肉的香味。孩子们穿上新衣,给亲朋好友拜年,当然,这年也不是白拜的,要给点压岁钱。当拿到钱的时候,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袋鼠,蹦蹦跳跳的。可是,既是这么美好的春节也是有诸多“禁地”的。如:正月不让剪头发、不许翻箱倒柜……但不管怎么说,除夕对我们孩子来说总是快乐的。

当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到,春节的又一个便来了。正月十五晚,我们一起去看花灯。他们各种各样,有的外部绣着一朵朵鲜红的大花,那种灯叫花灯;有的是宫灯;有的是走马灯;还有的是孔明灯。元宵节还有一个风俗习惯——串黄河。所谓串黄河,就是在地上摆几十根柱子,柱子上面点着一根蜡烛,再用粗绳子将它们连起来,组成一条“绳路”,人们把它当作黄河,而人们呢?他们就在这条“路”中间串来串去。笑声连绵不断,热闹非凡。

元宵过去后,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大人们又陷入了忙碌,学生们又陷入了学习,春节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就是我们汉族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你喜欢吗?

第12篇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