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01:3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文翻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翻译与英语论文题目翻译格式的正确写作要求及参考标准:
参选指导:《论文翻译格式》精选论文题目翻译格式,格式严谨,要够专业才行!
要求:
1、按照西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进行;
2、原文附在英文翻译成的中文后面;
3、教师必须评阅并签字;
4、题目为三号黑体,原文和译者为小四号宋体,一级标题为小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仿宋加粗,其余各级标题为小四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
5、所有行距:最小值16磅。
6、外文翻译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学生独立完成。
7、外文翻译译文内容应与学生的专业或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相关,不得少于15000印刷符号。
8.外文翻译译文用A4纸打印。文章标题用3号宋体,章节标题用4号宋体,正文用小4号宋体,20磅行距;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左侧装订,装订线0.5cm。按中文翻译在上,外文原文在下的顺序装订。
9、年月日等的填写,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要符合《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如“2005年2月26日”。
10、所有签名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译文
学生姓名: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年月日
英语论文题目翻译格式参考标准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翻译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指导教师: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制
题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单位
翻译者
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原文摘要(黑体,小四号):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
英文翻译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指导教师: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制
题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单位
翻译者
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原文摘要(黑体,小四号):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
关键词:试题;语料;剖析树;自然语言;机器翻译;TIMS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44?08
一、引言
国际教育学习成就调查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以下简称IEA)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各国学生数学及科学(含物?、化学、生物、及地球科学)方面学习成就、教育环境等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找出关联性,并在国际间相互作比较。自1970年起开始第一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调查后,世界各国逐渐对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感到兴趣,IEA便在1995年开始每四年办?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一次,称为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以下简称TIMSS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983年正式成为IEA的团体会员,并计划加入和引进TIMSS的调研活动,以期对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台湾省于1999年加入TIMSS后,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相关工作,包括负责试题翻译及测验工作。本文在对国外和台湾的相关试题测试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对TIMSS试题翻译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以往使用人工翻译虽然可以达到很高的翻译质量,但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标准,相同的翻译者也可能在文章前后翻译方式不一致而产生语意上的混淆。因此此类语言转换导致的问题间接影响试题难易程度。若直接将英文词汇透过英汉字典翻译成相对的中文词汇,翻译的结果可能会不符合一般人的用词顺序。另外中文的自由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翻译上用词顺序的不同。例如:“下图显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也可翻译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如下图显示”。可能会影响到受测者的思绪,使作答时粗心的情形增加。因此,若能?用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的技术来辅助翻译以及调整词序,便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Dorr等学者[1]将现在机器翻译依据系统处?的方式来分类,分成以语言学为基础翻译(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例如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和基于规则(rule-based)等;以及非语言学为基础翻译(non- 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 ,例如基于统计(statistical- based)和基于范例(example-based)等。
以知识为基础的机器翻译(knowledg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系统是运用字典、语法规则或是语言学家的知识来帮助翻译。这种?用字典来帮助翻译的系统,会有一字多义的情形发生,一个词汇在字典中通常有一个以上的翻译。以英翻中为例“current”这个字在字典里就有十多种不同的翻译,即使专家也无法找出一个统一的规则,在何种情况下要用何种翻译,所以在翻译的质量和正确性上很难满足使用者的的需求。因此,翻译系统通常都会限定领域来减少一字多义,例如“current”在电子电机类的文章中出现,最常被翻译为电流,在文学类的文章中,最常被翻译为现代。
以范例为基础的机器翻译(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以下简称为EBMT)的相关研究已有相当多年历史,在1990年美国学者Brown和Pietra[2]所提出的EBMT是将翻译过程分为分解(decomposition)、转换(transfer)和合成(composition)三步骤。分解阶段是将来源句放到范例库中搜寻,将所搜寻到word- dependency tree当作来源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且形成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阶段将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成目标句的表示式;合成阶段将目标句的表示式展开为目标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输出翻译结果。Al- Adhaileh等学者[3]将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SSTC)运用在英文翻译成马来西亚文的过程中,SSTC是一种能将英文对应马来西亚文的结构,但此结构并没有解决词序交换的问题。目前较完整的EBMT系统为tree-string correspondence (TSC)结构和统计式模型所组成的EBMT系统[4],在比对TSC结构的机制是计算来源句剖析树和TSC比对的分数,产生翻译的是由来源词汇翻译成目标词汇的机率和目标句的语言模型所组成。
我们提出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ilingual 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简称为BSSTC)是可以运用在多元剖析树上的,并且BSSTC可在翻译过程中当作词序交换的参考。根据我们实验结果,我们能有效的调动词序,以提升翻译的质量。完成词序交换后,再透过字典翻译成中文,最后运用统计式选词模型,产生初步翻译结果,但本系统尚属于半自动翻译系统,故需要人工加以修饰编辑。
二、系统架构
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用中英互为翻译的句子找出词序关系,并且将英文句和中文句词序的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储存的格式是将中英文句的词序关系记录在英文剖析树的结构中,此结构将成为之后英文句的结构调整为适合中文的结构的参考。最后再将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词汇,并?用统计式选词选出最有可能翻译成的中文词汇,让翻译的结果更符合一般人的用词和顺序。
本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我们针对范例树产生的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这两部份分别简介如下。
范例树产生系统:这个系统?用中英平行语料作为基础,这里的中英平行语料必需要一句英文句对应一句中文句,且每一组中英文句都要是互为翻译的句子。中文句经过断词处?后,被断成数个中文词汇,以空白隔开;英文句则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将断词后的结果和英文剖析树经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处?,建成英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树,此结构树称为范例树。再将每个范例树取出子树,并且判断是否有词序交换,将需要词序交换的范例树全部存入范例树数据库中方便搜寻。
英文句翻译系统:当输入英文句后,先将句子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有了英文剖析树就可以透过搜寻范例树模块,标记英文剖析树上需要调动词序的结构,并依照所标记的词序作调整。词序调整完成后再将英文结构树中的英文单字或词组透过翻译模块做翻译。其中翻译模块包含了大小写转换、断词处?和禁用词过滤等环节,之后将处?过的词汇透过字典文件做翻译[5]。每个英文单字或词组都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中文翻译,因此需要选词的机制来产生初步翻译结果,此翻译结果尚需要人工作后续的编修。
三、系统相关技术
根据上一节介绍,系统架构分为范例树产生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两大系统。范例树产生系统的执行流程为先处理中文句断词和剖析英文句,再将断词和剖析后的结果输入至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并将处?后的范例树存入数据库中。英文句翻译系统的执行流程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搜寻范例树模块,将英文剖析树跟范例树数据库作比对,并且将未比对到的子树做修剪;第二部分将修剪后的剖析树输入到翻译模块翻成中文;第三部分以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计算出中英词汇间最有可能之翻译组合。
(一) 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SSTC)
在建立BSSTC结构之前,我们必须将中英平行语料中的中英文句先作前处?,我们将英文句透过StanfordLexParser-1.6[6]建成剖析树,剖析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我们将树根定义为第0层,树根的子树是第1层,越往下层数越大,故叶子节点必定是英文单字,且不属于任何一层,如图2所示。中文句子断词后的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的中文句代表来源句;英文句则代表目标句。本结构都假设中英文对应是在词汇的对应或连续字符串的对应基础上。假设剖析树的节点集合N={N1, N2, …, Nm},m为剖析树上节点个数,对任一节点n∈N,n有三个参数分别是n[STREE//]、n[/STC/]和n[//ORDER];我们以n[STREE/STC/ORDER]来表示。为了方便说明,若节点n只有n[STREE//]和n[/STC/],则以n[STREE/STC/]表示。再假设nC(n)为节点n有1到C(n)个子节点。n[STREE//]为节点n所涵盖来源句的范围,层数最大节点的n[STREE//]必定对应到一个来源句单字,此参数的功用为当作每个节点的键值(primary key),故在同一棵剖析树中n[STREE//]不会重复。图3是一个BSSTC结构的例子,来源句为英文:“Our experiments were simple in concept”;目标句为中文:“我们的实验概念很简单”。首先英文句必须先建成剖析树,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做标号,例如:“Our(1)”, “ex-periments(2)”, “were(3)”, “simple(4)”, “in(5)”,“concept(6)”。另外中文句经过断词的处?后,以断词后的单位做标号,例如:“我们(1)”, “的(2)”, “实验(3)”, “概念(4)”, “很(5)”, “简单(6)”。中英对应句都标号后,以标号为单位开始做词汇对准(word alignment),并标记在剖析树的节点上。剖析树是用文法结构来分层,不同层节点能对应到不同的范围的目标句字符串。n[STREE/STC/]若为VP[3-6/4-6/],则STREE代表节点VP对应来源句第三到第六个字 “were simple in concept”;STC代表“were simple in concept”对应目标句的第四到第六个字“概念很简单”。nC(n) [STREE/STC/ORDER]的兄弟节点(sibling node)若为JJ[4/6/2]和PP[5-6/4/1],我们可以观察到JJ的ORDER大于PP的ORDER,故PP[5-6/4/1]的中文对应「概念在JJ[4/6/2] 的中文对应「简单之前。
(二) 建立BSSTC结构和产生范例树
建立BSSTC结构必需要有英文跟中文互为翻译的句子,建构的顺序是从最底层也就是层数最大的开始标记,再一层一层往上建置到第0层为止,标记参数顺序是先将所有节点的n[STREE//]和n[/STC/]标记完后,再标记n[//ORDER]。首先,标记最底层n[STREE//]的方法,是将最底层的节点n所对应叶子节点的编号标记在n[STREE//]。如图3节点NNS所对应来源句的“experiments”的编号为2,故NNS [STREE//]中的STREE标记为2。接着标记最底层n[/STC/]的方法是寻找中英对应句中互为翻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就是词汇对准。词汇对准若采用人工方式,则相当耗时费力,其本身也是一项困难的研究。如图3来源句的“experiments”在字典中的翻译有“实验”、“经验”和“试验”,将这三个中文翻译到目标句去比对,此例子将会比对到目标句第三个词汇“实验”,接着将目标句“实验”的编号标记在NNS[2/STC/]中的STC上。最后将比对到的个数除以英文句单字的个数,称为对应率。最佳情况下是每个英文单字都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1;最差的情况下每个英文单字都没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0,所以对应率会落在0到1之间,值越大代表对应率越高。我们需要够大的对应率,才能认定为范例树。因此,需要定一个门坎值来筛选,根据实验结果当门坎值越高留下来的范例树越少,而门坎值越低会使翻译的质量下降。
(三) 搜寻相同范例树
根据搜寻范例树算法的流程,如图7。首先将来源句的剖析树加到数?(queue)里,从数?里面取出一棵剖析树到范例树数据库中,搜寻是否有相同结构的范例树;如为否,则将此棵树的下一层的子树加入数?,加入数?的顺序为左子树到右子树;如为是,则将该树的ORDER标记在来源句的剖析树上,继续取出数?内的剖析树,直到数?里没有剖析树为止。所以来源句的剖析树是由一个以上的匹配子树所组成。
图6为剖析树搜寻范例树的情形。来源句:“The graph shows the heights of four girls”,剖析树为“(S(NP(DT The)(NN graph))(VP(VBZ shows) (NP(NP(DT the)(NNS heights))(PP(IN of)(NP(CD four) (NNS girls)))))”。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找出匹配子树,首先以节点S为树根的剖析树到数据库作搜寻,搜寻时不包含叶子节点,此例子没搜寻到匹配子树,则将节点S的子树NP和VP加入数?中。接下来将从数?中取出的子树为NP,到范例树数据库搜寻匹配子树,但数据库中没有相同的范例树,此时NP的子树皆为叶子节点,所以并无子树在加入数?中。依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下一个从数?取出的是S的右子树VP,在范例树数据库中还是搜寻不到,因此要将VP的子树VBZ和NP加入数?中,但VBZ为叶子节点,故只有NP加入数?中。接下来是子树NP从数?中被取出来,子树NP在数据库中搜寻到相同的范例树,如图六的范例树就是所搜寻到的匹配子树,因此将范例树的ORDER标记上去,标记后的剖析树将如图8所示。此时数?中已经为空,搜寻范例树的流程到此为止。
标记完ORDER之后,将没有标记的子树作修剪,也就是将不用作词序交换的子树修剪到最小层树。如图8节点S的右子树、NP[2]和NP[1]的子树皆不需要作词序交换,因此修剪的结果为“(S(NP The graph) (VP(VBZ shows)(NP(NP[2] the heights)(PP[1](IN[2] of)(NP[1] four girls))))) ”,如图9所示。最后从层数最大的每个兄弟节点开始逐层往上依照优先权顺序调整剖析树的结构;调整后的结果将会输入到翻译模块产生翻译。若我们直接取来源句剖析树的叶子节点作翻译,将会成为单字式的翻译,我们将无法对词组或词组作翻译。翻译的部分会在下一节会作详细说明。
(四) 翻译处理
经过上一节处?最后得到修剪树,修剪树的叶子节点可能为英文单字(word)、词组(term)。词组即为数个单字结合的字符串,不一定为完整的句子,如“would be left on the floor”或词组(phrase,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 ,如“in order to”。在翻译处?上会遇到英文单字或词组,在英文单字的部分,直接查寻字典文件作翻译;词组的部分?用规则词典文件的词组,和词组进行字符串比对,以找出符合的词组及中文翻译。以下为字典文件及规则词典文件分项说明。
字典文件:字典文件部分我们使用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8](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收录39429个词汇),将前处?过后的英文单字或词组做翻译对等字搜寻的动作,找出所有和该英文单字的中文词组,作为翻译的候选名单。如无法在字典文件中搜寻到对应的中文翻译。如姓名和专有名词,则直接输出该英文字。
规则词典文件:为常用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词组,以及试题翻译小组所决议之统一翻译词组以人工的方式建立的中英翻译对照档,如in order to(为了)。 分成单字和词组翻译是因为若在规则词典文件比对不到,则用空白来做一般字和字之间的断词,也就变成单字的翻译,因为词组较能完整表现出动作或叙述。如只用单字作翻译,会造成翻译上的错误。须注意的是比对的句型若有相似结构但不同长度的字符串样式,则取长度最长的为结果。如一英文句子为“…as shown in diagram…”,同时满足规则词典文件内的“as shown in diagram”和“in diagram”片语句型,则我们会选择长度较长的“as shown in diagram”而不是选择“in diagram”加上“as show”作为断词的结果。 在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有些英文单字不需要翻译或是无意义的情形,所以我们将这些单字过滤不翻译,这些单字称为stop word。例如:冠词the直接去除。介词for、to、of等,若前一单字为what、how、who、when、why等疑问词,则允许删除,另外,to出现在句首直接删除。助动词do、does等,判断方式与介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词干变化(如~ing、~ed等)和词性变化(如动词break,其过去式为broke,被动式为broken,以及名词单复数型态)。词干变化的部份,我们可以还原各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性变化的部分,有些是不规则的变化,较难用算法处?。
四、系统翻译效果评估
本节主要介绍?用本系统翻译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2010年考题,简称TIMSS2010,并将试题依照年龄别和科目别,分别比较翻译的质量。最后将与在线翻译以及已经研发在用的翻译系统作比较。评估方式为?用BLEU(IBM公司的机器翻译评测标准)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指标。
(一) 实验来源
用来翻译的来源为TIMSS2010试题, 所有实验语料句对数、中英词汇数、中英总词汇个数及平均句长,皆如表1所示。用来建立范例树的来源有中国教育科学院委托北京实验二小和北京第四中学语文学习教科书补充资料题库[7]及科学人杂志。补充数据题库以人工方式完成中英语句对?(sentence alignment),再经过范例树的筛选门坎值为0.6的情况下有565句。 用来训练选词机率模型的来源有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及科学人杂志。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从2009年2月14日至2011年10月31日,而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本身就已经作好中英语句对?。科学人杂志是从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110 篇为语料来源。
(二) 实验设计
首先,将TIMSS2010试题问句以逗号、问号或惊叹号作为断句的单位,每个诱答选项做为断句的单位,若一道题目为一句试题问句及四项诱答选项所组成,则一道题目可断出五句。经过人工断句处?TIMSS2010试题,小学数学领域有165句;小学科学领域有262句;中学数学领域有439句;中学科学领域有236句,并整?为文字文件。建立范例树数据库所使用的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训练机率模型所使用的语料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加上科学人杂志,其中训练语言模型得到的bi-gram共有134435个。
主要评估的对象有Google在线翻译、Yahoo在线翻译及本系统互相做比较,并且评估翻译系统在不同年级的试题内容上,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因此,我们将实验组别分为中学生段和小学生段;数学领域以M为代号,科学领域以S为代号,当作实验组别的名称。可以TIMSS2010分为中学段2010 M组、中学段2010 S组、小学段2010 M组及以小学段2010 S组四组;在加上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中学段试题,和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小学段试题,分别为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2010MS组,总共六组,如表2所示。
(三) 实验结果
从表3可观察到,中学段2010 M组NIST分数以Yahoo!最高分,但BLEU分数与本系统相近,可知Yahoo对中学段2010 M组所翻译的词汇跟参考翻译较相同,但Yahoo和本系统翻译后词序的正确性是差不多的。小学段2010 M组试题中有较多特殊符号,例如和等,Yahoo及Google在线翻译系统会将这些特殊符号处?成乱码,但本系统可以将特殊符号保留下来,故小学段和中学段2010 M组与最高分系统的差距较小。先前我们假设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观察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MS组,可发现与假设相反,各系统在中学段2010 MS组的表现都比小学段2010 MS组要好。可推测出本系统其中一种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较符合TIMSS中学段2010的试题。
我们将中学段2010M组和中学段2010S组作比较,小学段2010 M组和小学段2010 S组作比较,可以发现各系统除了Google之外,在M组上表现都比S组好,因为M组的试题内容包含较多的数字,对于翻译系统较容易处?,而S组则包含较多专有名词,对于翻译系统较为困难。
五、结论
本论文提出BSSTC结构,此结构能够记录来源句词汇的位置、目标句词汇的位置及来源句与目标句词汇对应的关系;并且将BSSTC结构运用在我们实作的翻译系统上。本系统是?用BSSTC结构建立范例树,将来源句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来达到修正词序的目的。最后,在依据修正后的词序进行翻译,翻译时再?用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选出最适合的中文翻译,产生建议的翻译,此翻译还需要人工修整。 TIMSS的试题为数学及科学类,应该要用大量数学及科学类的语料,但实际上我们并无法找到够多的数学及科学类语料,尤其以中英对应的语料最少,所以我们选用新闻及补充数据题库来拟补语料的不足。不过训练量还是不够多,在选词上会有许多机率为0的情况,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将尽量找寻相关领域的语料,来建立范例树和训练语言模型,就能针对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翻译,使翻译的结果更为精确。 训练语料中的断词是使用国外的系统,而我们翻译使用的字典为牛津字典,两者所使用的字典并不相同,会使断词后的词汇可能无法在牛津字典中找到,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可将翻译后的词汇,找出同义词来扩充词汇数,便能增加被找到的可能性。
英文的语言特性上并没有量词,而中文句中运用了很多的量词,如缺少量词也会使中文的流畅度下将。本系统的翻译结果也缺少中文的量词。未来若能将翻译结果填补上缺少的量词,便可达到更好的质量,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B. J. Dorr, P. W. Jordan and J. W. Benoit. “A Survey of Current Paradigm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Advances in Computers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1?8.
[2] P. F. Brown, J. Cocke, S. A. D. Pietra, V. J. D. Pietra, F. Jelinek, J. D. Lafferty, R. L. Mercer and P. S. Roossi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2(6): 79?85.
[3] M. H. Al-Adhaileh, T. E. Kong and Y. Zaharin, A synchronization structure of SST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 Post- Conference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Asia. 2002: 1?8.
[4] Z. Liu, H. Wang and H. Wu. 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on TSC and Statistical Gener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Machine Translation Summit, 2005: 25?32.
[5] 桂诗春. 标准化考试一理论、原则与方法[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6] R.L.桑代克E.P.哈根. 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关键词:思维,翻译,世博,标语
一,引言
王瑛(2005)萨皮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曾经指出,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并制约人们的思维。思维对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卡尔.普莱布拉姆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Pribram,1949)。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翻译也是思维共享与思维交换的过程。翻译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即思维共性,但思维方式又是“个人选择,评价和组织外界刺激的过程。”(Singer,1971)因此,思维也具有个性,正是这种思维的个性导致了各民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不同,从而成为民族交往的障碍,也成为翻译过程中的大敌。那么,各民族尤其是中西方民族在思维上有哪些差异呢?体现在语言中有哪些不同呢?对翻译过程有何影响呢?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
2.1静态VS动态
尹振宇(2008)英语是屈折语,其动词的使用由于形态变化而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严格的语法规范,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当一个句子涉及多个动作或事件,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或先后关系时,只能用限定动词表达主要的动作或事件,其他与动词有关的意义可以通过非谓语动词或通过形容词、副词、介词及同源名词形式表达,从而使得英语的静态特征得以体现。而汉语中没有词的屈折变化,不能像英语的某些单词那样,既可以作为单词具有完整意义,又可以充当词根加上词缀构成派生词;而且由于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往往只能采用动词本身,“连动式”和“兼语式”也层出不穷。例如:“她到了公园发现小明已经走了”;“我看见他拽着小偷出去找警察”。同时动宾结构也使动词的使用显得很自由。如:“学习外语很重要。”这些都势必使汉语表达呈现动态倾向。翻译时须清楚地了解英汉语言的这种特点,采取词类转换法,灵活地选择词性,摆脱名词化的束缚,淡化英语表达中与汉语词类的机械对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如Better City,Better Life
译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这个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比较结构在动态和静态上的差别,即汉语表达动态感强,而英语则呈静态;这里的翻译是不对等的,即产生了“信息差”,因为原文和译文没有同时使用比较结构或者使用了不同层次的比较结构。形式上,“Bettercity, better life”反映了英语作为曲折语,名词占优势,从而呈静态的特点。而中文译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为使用了动词‘让’而充满了动态,这是汉语本身的特点使然,因为汉语是非曲折语,动词使用较多,叙述呈动态;形式上看起来两者不很吻合,但如果我们对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该中文翻译其实表达的极其准确。原标语的潜在之意,侧重城市发展的与时俱进.强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强调的是不断的改善。其比较对象是城市自身,是通过城市自身的改善。让生活。包括城市里的生活,甚至也可以包括乡村的生活更美好。信息的轻重角度来看,在译文中,“城市”这个信息得到突出,它强调城市的发展是使人们生活更好的动力和源泉。论文大全,翻译。在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上,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博览会。论文大全,翻译。这在中国,有历史意义;在世界,也有历史意义。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人们注意到,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本届世博会,它的城市主题,恰巧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这些国家既往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不争的事实。
再如,城市有我更可爱,官方译文为“Our City,Your Joy”中文使用动词“有”使整个句子呈现动态。这里的“我”既指上海市民,又指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中文标语传达出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号召大家热情的投入到上海世博会的志愿工作中去,从而使世博会办的更好。英文的译文呈静态,名词占优势,句中用了两个简短的名词词组,“our”和”your”,”city”和“joy”形成强烈的对比。而city和joy,读音中辅音的一致又形成了英语中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且译文简短干脆,容易记忆,充分考虑了标语的特点,使它宣传的精神深入人心
2.2 人称 VS 物称
胡维(2008)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它反映的是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和民族文化定势。中方思维在传统上认为主体自身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了自我就认识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表明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必须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
李柯(2005)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执着于客体的物与主体的我之间的距离。认为只有离开了距离,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描述和剖析,语言表现多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体现了较强的客体意识。
汉民族心理中源远流长的关键词作主语和使用作主语的非人称句,以此来强调物的重要,让事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文大全,翻译。
如上海世博会标语“当好东道主,文明迎嘉宾”译成“Shanghai Welcomes You with Open Arms” 中文口号的说话人是省略了的第一人称,即“我们”,“嘉宾”是他者的范畴,即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同时预设了第二人称的存在,即作为读者的“你们”,所以,世博承办方(包括志愿者)、中国人、外国游客三方分别体现为第一、二、三人称,读者取向是中国人。在语义关系上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可以被纳入同一个范畴,即“东道主”,言者与读者的统一是最典型的读者取向。口号的英译转换了读者对象,这种转换从两个名词的翻译中尽览无余:“东道主”对应Shanghai,“嘉宾”对应you。中文口号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英译版中体现为地点名词Shanghai,而中文口号中的第三人称变成了英文口号中的第二人称,即“嘉宾”变成了you。中文虽然隐含了人称,但暗含着每个上海市民都是本届世博会的主人,应对游客以礼相待,热情好客,充分显示出上海以及中国人民的友好。而对应的英文简洁、清晰,运用了英语中地道的表达方式,使外宾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2.3主语VS主题唐媛(2009)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强调部和外部世界、主客观的整体性。具体说来,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一般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把作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螺旋式的”逻辑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语言表达上,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再做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也就是说中国人习惯将次要信息摆在句首(如状语或其他叙述部分),先将外围环境,时间背景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画龙点睛,道出话语信息的中心部分或表态部分。
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分析的和推理的。具体地说,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方式。这种“线形的”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直截了当)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首先说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进行分析。因此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一般位于句首,开门见山,提出重要信息,然后用各种标志进行补述、修饰、限制。
如: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
Civilization in focus: we all gather at the Expo中文标语先渲染整体的气氛,指出上海世博会在世界的地位,它是一场世界文明的盛会,是中西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台。论文大全,翻译。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踏出国门,便可领略全球不同的文化。中文标语在从侧面阐述完外围环境之后,之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指出虽然它如此盛大,但却又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大家的世博”,这里的“我们” 指出世博的承办主体,也突出责任主体。英文译文则开门见山,直接点出重点,前半句指出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文明盛会,后半句补以次要信息,这里的“we”指代来自全球的游客,是前半句进一步的解释。再如,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At Your Service at Expo中文标语按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第二人称“你”指“中国游客”,而”我们“则是指在上海世博会服务的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前半句烘托大的背景—上海世博会是全球文化展示和交流的舞台,而后点出话语的核心信息,即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热情服务,会让全世界的游客感受到温暖。论文大全,翻译。这里体现了中国志愿者的周到服务,也让中国游客感受到了人文关怀。英文译文并没有渲染周边的环境,而是直入主题,点出为游客服务的宗旨,“At your service”愿为您服务。 这是在英美国家酒店或餐厅服务员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当顾客在餐厅用餐,或住酒店有事找服务员时,他们通常都会先说这句话。另外,古代的臣子,仆人接受国王的任务时,理解成愿为您效劳(效力,效忠)。有时候,也表示对对象的尊敬,表示愿意帮忙。“语言使沟通的桥梁”地道的英文表达,更能拉近与外国游客的距离,使他们如同在自己国家游览一样,没有任何障碍,亲切感油然而生。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思维和翻译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会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会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运用上。论文大全,翻译。而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活动,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本文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结合标语的特点,分别分析了标语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方思维中静态与动态,人称与物称,主语与主题的区别。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ao TeCh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Press. 1998.
[2]Pribram. Karl.Conflicting Patterns ofThought.San Francisco.1949.
[3]Singer. Marshall.Culture: A Perceptual Approach.The Bridge,Occasional Paper.No. 11 1971.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蔡平.文化翻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8
[6]卞浩宇.语言和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9)
[7]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8]胡维.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9]李柯.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0]王瑛.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
[11]唐媛.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负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12]尹振宇.静态、动态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 柳州师专学报2008(12)
关键词 农科专业英语;师资构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张昕.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246-247.
“毫不夸张地说,我对英库渴望已久。”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计算组副研究员刘晓华在采访快结束时才对记者说了一句很“私人”的感受。“我是一个中国人,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的日常语言变成了英语,日常口头交流还好说,但是发邮件、演示PPT、写研究论文就需要精益求精。这样特定的角色就要求我像美国人一样写出纯正、地道的英文来。”
坐在刘晓华身边的Matthew Scott挂着夏威夷阳光般亲切的笑容,这个来自纽约的小伙子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转化组软件开发工程师,同时,也是英库项目的负责人,Matthew Scott现在还听不懂刘晓华和记者之间的中文对话。对于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却在负责一个用来帮助中国人写英文的垂直搜索引擎的疑惑,记者很快释然了。因为从Matthew Scott的微笑中感受到的是他与这个全球性的跨国企业相似的表情:充满“亲和力”的本地化创新。
微软作为一名后来新兵在纷繁的在线词典市场,从帮助国人写好英文文章的角度,选择了与谷歌、网易有道词典、爱词霸完全不同的开始。
希格玛的地道英腔
英库在线英语工具()本质上是一个帮助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垂直搜索引擎。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有些研究成果相似,英库的诞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们的无数次冒险和尝试之一。“开始的想法也并不在于商业上的应用,而是流传在研究院内部的一个有用的小工具。”Matthew Scott对记者说。
英库凝结了包括创新工程组、语音组、用户界面组、机器学习组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团队的集体的智慧,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就成了英库第一批使用者。
英库融合了包括微软Office词典、电子百科全书等十余部经过授权的专业词典,通过对整个互联网的网页进行分析,抽取、整理获得数量巨大不断更新的双语例句和短语,再利用自然语言计算、统计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双语例句做了自动分类、质量分析、相关度排序、语法分析等处理,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语言学特征的高维索引,从而提供了超越关键词的新的检索体验。
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英库经受住了希格玛大厦里这群“最聪明”人的挑剔和“找茬”。在去年11月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日”活动上,英库和其它展出的四十多项创新成果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目光。
“也许别的在线词典的搜索功能已经很完善,但是英库着实为用户着想,不仅词库完整,更注重用户的体验以及操作的便捷。我相信英库一定会在将来成为最受欢迎的在线词典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微软技术俱乐部王维以诳垂技术演示后说。
世搜新语
界面友好度和细节上的斟酌往往决定了软件的生命力,相较于大多数停留在翻译功能的在线词典来说,英库的确是个突破。
“在写作过程中,常需要找一个词来搭配另外一个词来润色句子表达,英库的词性百搭就提供了这样的功能,输入句子主干,对于无法确定的单词,可以使用该词的词性缩写代替,英库就能自动搜索出符合要求的例句,这对于我写技术性的英文报告帮助太大了。”刘晓华这样向记者介绍。
在英库词典搜索框中输入一个单词,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汇集于一个页面。在页面上端,列出了常用解释,同时包括音标、词性、中英文翻译、词形变化等。这种基于千万数量级权威词典和网上最新词汇而搜索到的词汇释义被Matthew Scott形容为“与时俱进”。
紧接着词汇释义的是关于所搜索词的例句搜索结果,包括英文例句、中文例句和例句的来源。这些例句是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中选择出来的,通过复杂的机器语言分析和算法,把有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句子特别长、或者包含怪符号、中文翻译质量差的排除掉,之后再对筛选后的数据进一步算分数。“现在可以呈现出10条例句,就会有一个质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以后会呈现更多的例句,通过机器计算来让用户自己选择。”Matthew Scott向记者介绍到。
值得一提的是英库的例句检索功能。通过对例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无论是口语的、书面语的,还是技术性词汇,用户根据这些检索条件,选择对应难度的例句。因此无论是小学生写作文、还是专业研究者写论文或者是员工给老板呈报告,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文章难度的例句。以“mouse”这个单词为例,它既有老鼠的意思,同时也是鼠标的意思。
对于相似的词条,可以把两个近义词拖放到一起,在同一个页面中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比较词的原型,还可以比较词的变形和不同的词性。而点击页面中出现的单词,可以局部刷新,并且能用机器合成的朗读音来地道的朗读例句。
起跑之后
“现在的英库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它作为一个渠道,未来能不断把研究院更新的研究成果放在上面,而不仅仅只有垂直搜索的功能。”MatthewScott对记者说道。
从帮助中国人写地道的英文文章出发,微软的定位很明确:做在线词典的第二个层次。因为在线的翻译结果往往难以达到文章写作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英库验证从而得到地道的英文表达。
说起英库的未来,Matthew Scott双眼放出激动的光芒:“接下来,英库上马上就会添加一些更有用的功能,比如把英文句子划出,通过机器的翻译立刻用中文表达出来;包括英文句子和英文段落的机器翻译和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双关;参考书
在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Section A“Face to Face with Guns”时,对最后一句“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中的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产生了疑惑,但是课文后的Phrases and Expressions中没有解释该短语,而与该教材配套的同一出版社的《教师用书》将其解释为“to do some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该解释与短语字面意思没有联系,但该书将其译为“参与到构筑抑制犯罪的大坝中去”,这两个解释并不相关。我又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马德高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大全》中进行查找,它也只罗列了stick一词所有的中文意思,并没有涉及stick…in…这个短语,但其中文翻译与《教师用书》是一样的。
为了正确理解该短语,我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短语stick…in…进行了查找,没有这一搭配,但是单词“stick”可以在后面加宾语再加介词的用法符合该单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它有两个解释:“to push (esp. a pointed object) into or through something刺,戳,刺入,刺穿”及“to put放置,插放”。所以该短语是指把我们的手指刺入大坝或是把我们的手指放在大坝里面吗?
对这两种解释我都不满意,于是开始搜索论文。李晶发表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10卷第3期的文章《由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所表达的意思所想》正是分析这一短语。她提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英语系双博士精品系列大学英语课题组编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中将stick one’s fingers in…解释为“participate in…”(参与……),而中文译文还是和《教师用书》一样,但这一英文解释在任何词典上都查不到。而且她在文章中提到dam不仅有“大坝”的意思,在陇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1995年11月第4次印刷)中提到dam还可以是damage的缩写。这也给我极大的提示,要理解这个短语的关键不是单词stick而是dam。
正如李晶在她文章中的解释,dam在此处确实是一个双关语,但是我的理解却和她不一样。作为双关语的dam的第一个意思确实是“大坝”,因为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用一条已经失去控制的正吞噬着我们所珍视的东西的基础的河流来比喻那些有犯罪嫌疑的年轻人(“Together, these young men are a kind of river―one that is out of control, eating at the foundation of things we hold dear…”),既然这是一条失去控制的河流,要治理它只有依靠修建大坝“building the dam”。那么如何解释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我们能做的是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呢?这里我觉得还要结合stick“放置”的意思来解释,即“put our fingers in building the dam”把我们的手放在修建大坝中来,这里加上一个building符合前一段的逻辑顺序,暗示了这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理解了《教师用书》上解释它为“to do some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并且也理解了中文翻译“参与到构筑抑制犯罪的大坝中去”是由此而来的引申。
李晶在她文章中提到damage“损害”的缩写为dam加上句点,但是放在句子结尾时两个句点只需保留一个,那作为双关语的dam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损害”。该短语所在句子“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的前半部分提到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是看着这些嫌犯的大头照,而且上一段也告诉我们这些罪犯像是一条吞噬我们所珍视的东西的河流,即给我们带来“损害”(damage)的河流,所以那些嫌犯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损害,这里dam其实与句子前半部分的mug shots嫌犯照片集相呼应。那么结合这个理解以及前面stick “刺入”的意思,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就应该理解为“push our fingers in the damage /mug shots”把我们的手伸进嫌犯照片集中来翻动照片。
由此我们发现,在“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整句话中,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是双关语,一个意思是“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是看着这些嫌犯的照片,并参与到构筑抑制犯罪的大坝中去”,这个意思给予了我们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办法,表达了作者坚决打击犯罪的决心;而第二个为“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是看着这些嫌犯的照片,伸手翻一翻而已”,这个意思结合作者所处的现实――被打劫后没能抓捕到罪犯,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无奈。这两种意思对比强烈,用在文章结尾发人深省,是作者一个非常精巧的构思。
但是很遗憾,在笔者所能找到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的参考书中,无论是配套的《教师用书》,还是之前提到的两种课文辅导,都没能对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给出完整甚至是合理的解释。它们有的是没有涉及该短语,有的是仅仅通过意译的中文译文给出相应的另外一种英语表达法,这样的课文辅导不仅辜负了文章作者的一番苦心,也使得教师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这三本参考书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英语参考书,但是透过它们我们发现,在信息高速化的现代社会,我们要求更加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教材参考书的编者们需要提高其水平、基于权威词典对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加以细致的研究,而且我们教师们也不能盲信权威或者参考书,在教学中要凡事质疑,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师用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马德高.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大全[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化差异 汉语语言
引言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应当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才能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做出判断。从人们的思想习惯、生活习惯上入手,从文学意图与文学特征上找出共同点,对翻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特点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体现
译文学作者能拉近中国读者与西方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碰撞。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语言特色、作者意图,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义特色,而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圣经》更是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文精神蓝本,了解《圣经》带给西方人的精神冲击力,就能够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风格、思想特点,让中国人接触到更多的外来元素,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新鲜知识。
小说《老人与海》中“aman”在这部作品里很重要,他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的形象,所以将其翻译成“男子汉”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观念,突出了小说要表达的“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的意思。
(二)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渗透结合
翻译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虑中国的思维模式特征,因为翻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准确的翻译,用优美、和谐、恰当的中国语言开启中国读者的心灵之窗,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展开一段文学翻译旅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协调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并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来体现其中关键性的内容,使翻译出来的中文内容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意愿。
西方文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带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们在表达思想上有着较为深刻的含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将简单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进行深刻揣摩,最终才能呈现出精湛的中文语句来,比如戏剧《哈姆雷特》中,短短几个单词却阐述了作者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思,中国的翻译者对其有以下几种翻译:第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为父报仇,还是就此作罢,这是一个问题”。第三,“捍卫真理,还是忍气吞声,卑贱地活着,这是一个问题”。三种翻译方案是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各有所长,不论是对事还是对理,都能迎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但是考虑莎士比亚本人想表达的意图,第三种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维。
(三)归化与异化技巧的双重应用
西方人素来就拥有“超人”主义的个人价值取向,将自己的发展看得较为重要,所以实现个人价值,体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是他们持有的思想意识。我们在一些英美的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实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来做出分析,把个人与整体进行结合,得出最终的中文翻译内容,让中国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内容。
因为我们国家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呈现出的风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在许多词语的运用上又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个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效果,必须还要考虑作者本身的意图,不能被自己的风俗习惯所制约。比如“红”这个词在中国是比较吉利的词语,而在西方国家多表现“亏损”、“发疯”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现赤字”的意思。翻译者要灵活做出判断,根据全文来判断许多词语的意思,结合不同的风俗习惯来找准翻译的标准手段。
二、英美文学作品经典汉语翻译译文分析
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剖析,通过其中典型的语言句子翻译的案例,系统地说明归化与异化技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差异与精神概念详细地讲述出来,可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原则性的内容是什么,帮助我们体会翻译工作的独特魅力。
译文:要是他还流着血,我就把它涂在那两个侍卫的脸上!因为必须让人家瞧着是他们的罪过。
这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麦克白与夫人之间的对话,这里还是体现了麦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点,但是麦克白夫人是非常机智的,她能在第一时间给麦克白出谋划策。所以翻译者应该在中文的翻译过程中,强调人性的阴暗面,用“gild”的双关语体现麦克白夫人的阴险狡诈,用“瞧着”来代替“seem”,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译文:他在早晨的阳光中看来是个健壮、活泼、漂亮的人,大约四十岁,穿着黑色的工作服,白领子,黑丝结。
这是戏剧大师萧伯纳对希金斯教授出场的一段经典描写,萧伯纳将人物形象的由远及近的描段发挥到了极致,在本段中,为了让广大读者认识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着特色,萧伯纳特意将早晨的阳光作为唤醒人物的灵魂,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结合全文来做好判断,将方式状语“as a...man”及后面的修饰语“dressed in...”,分别译成了几个分句,所有主语皆因为“He”承前省,使语句更加顺畅,没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够通过新的排序,使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读后可以对希金斯教授这一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将中国人的语言文化特征运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让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是什么,阅读过程中就不会与作品中的内容产生“隔阂”,比如在《呼啸山庄》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话,如果直译其意思,可以翻译成“像戈丹人一样聪明”,但是英国戈丹这个地方是一个小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是比较愚蠢的,所以知道这一点,结合全文的意思,将作者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讽刺效果表现出来,将其翻译成“愚蠢无比”的四字成语是比较贴切的。
往深处讲,还应该让读者在看清一个英语的直观意思之后,了解更多的画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艺术表现意图,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说叫《A Farewell to Arms》,译者将其译为“永别了,武器”,恰到好处,又能点明小说的主题,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知道小说是属于什么类型。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据小说的意思,应该将其翻译成“武器”,用“永别了,武器”这样的句式来当题目,读者看了会产生亲切感,在表现小说主题的时候,更容易体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有多严重。
结语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应该适当调节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既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内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抓住双方的心理概念,通盘考虑翻译技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的语言等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联合文化、精神思想、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体现手段,为翻译中经常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与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带来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慧.翻译对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的潜在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一、创作、翻译、研究、出版――著作等身的双语精英
欧阳昱,男,1955年生,原籍湖北黄州,现为澳洲公民,定居墨尔本。中英文双语作家、诗人、翻译家、《原乡》文学杂志和原乡出版社创办人及主编,澳洲墨尔本华人作协会员。
1973年,欧阳昱从黄冈中学高中毕业,随即下放农村,后在工厂当工人。
1979年,欧阳昱考上大学。1983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该校已于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英美文学学士。1986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英澳文学硕士,1989毕业后任教武汉大学,同年开始创作第一部中文长篇小说《愤怒的吴自立》。
1991年,欧阳昱到墨尔本留学。同年创办澳洲唯一的纯文学杂志《原乡》,随后又创办原乡出版社,翻译国内诗人诗作,出版海外作家作品,该杂志已被写进2000年的澳洲文学史(Elizabeth Webby编)。1995年获拉特罗布(La Trobe,又译为拉筹伯)大学英文系澳洲文学博士。其博士论文《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于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2008年,欧阳昱任武汉大学英文系讲座教授。2005-2010年,任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06 -2012年,任澳大利亚翻译学院兼职教授,讲授文学翻译课程。2012-2016年,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源”学者兼讲座教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中英文学翻译和英文创意写作。
2011年,欧阳昱被评为2011年度百名顶级墨尔本人之一(Top 100 Melbournians of 2011)。2012年,他被编辑部设在纽约的中文杂志《明镜》月刊评选为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
2013年,其《自译集》(Self Translation)入围澳洲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的文学翻译奖。欧阳昱还因其全部作品而获得2013年度纳吉・纳曼(Naji Naaman)文学奖的荣誉奖。同年,《关键词中国》由台北新锐文创出版,《译心雕虫:一个澳华作家的翻译笔记》也在台湾秀威出版社出版。“关键词中国”和“译心雕虫”分别是他在墨尔本两大中文报纸《联合时报》和《大洋时报》开设的专栏名称,他每周都同时为这两家报纸供稿,持续多年不辍。
2016年,台湾猎海人出版社出版了欧阳昱的《澳中文学交流史》。迄今为止,其中英文出版物总数已接近80部(含译著41部)。如果把这些出版物堆在一起,高度应该会超过他本人的身高,因此,说他著作等身应该一点也没有夸张。
欧阳昱曾数度获澳洲创作基金奖,两度入围新南威尔士总督文学奖。第四部英文诗集《异物》获悉尼2003年快书自费出版诗歌奖。英文诗歌代表作为《最后一个中国诗人的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41部译著中代表作包括《女太监》、《新的冲击》、《卡普里柯尼亚》和《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
诗歌创作方面,欧阳昱已在世界各地数百种杂志上发表数千首中英文诗歌,其作品发表地遍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爱尔兰、新加坡、印度、爱沙尼亚、俄国、瑞典、德国、奥地利、越南等众多国家。他迄今共出版14本英文诗集和8本中文诗集。中文诗集《诗非诗》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双语诗集《自译集》于2012年由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出资在墨尔本的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英文诗集《自由晕眩》(Fainting with Freedom)也由澳洲艺术理事会出资于2015年下半年在澳洲五岛出版社(5 Islands Press)出版。其中文诗歌两次入选中国最佳诗歌选,英文诗歌自2004至2014年,连续九次入选澳洲最佳诗歌选。
小说创作方面,1999年原乡出版社出版其首部中文小说《愤怒的吴自立》,该小说从写作到出版经过长达10年的历程。英文长篇小说处女作《东坡纪事》(The Eastern Slope Chronicle)获2004年阿德雷得文学节文学创新奖,欧阳昱凭借这部小说,首次把华人作家的名字骄傲地加载在澳洲历史最悠久的阿德雷德艺术节的文学获奖名册上,南澳州长迈克・兰亲自向欧阳昱颁发奖金一万澳元。该小说一经出版,悉尼大学英文系就把它选为教材,并邀请他前去讲学授课。
第二部英文长篇小说《英语班》(The English Class)由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社于2010年在墨尔本出版,并于2011年获得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社区关系奖,新南威尔士总督奖克里斯蒂娜・斯台德长篇小说入围奖,昆士兰总督文学奖入围奖和西澳总督文学奖入围奖。2012年,该书又入围墨尔本奖(the Melbourne Prize)。
第三部英文长篇小说《散漫野史》(Loose: a Wild History)由南澳威克菲尔德出版社(Wakefield Press)于2011年出版。澳洲书评家丽莎・希尔(Lisa Hill)说,可以根据该书认为,如推荐三个澳洲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欧阳昱应为其中之一,她说:“This is because I think that (along with Brian Castro and Gerald Murnane) Yu is a possible candidate for a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东坡纪事》、《英语班》、《散漫野史》构成欧阳昱的英文长篇小说三部曲《黄州三部曲》(The Huangzhou Trilogy)。
第二部中文长篇小说《淘金地》于2014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欧阳昱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发表的小说作品。
翻译方面,《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致命的海滩》和《绝对批评》分别于 2013、2014和2015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致命的海滩》还获得2014年的澳中理事会翻译奖。
他用英文翻译的中国诗人树才、伊沙、杨邪合集于2013年由澳洲Vagabond Press出版。英译当代中国诗人诗歌选《打破新天》(Breaking New Sky: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同年由澳洲墨尔本的五岛出版社出版。
此外,2002至2012年,欧阳昱多次应邀参加澳洲及国际文学节,比如香港国际文学节、丹麦中国诗歌节、悉尼文学节和诗歌节、新加坡国际文学节、墨尔本作家节、新西兰基督城国际文学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文学节、达尔文Word Storm文学节、布里斯班作家节、北京和成都两地举行的澳洲作家周。2007年,欧阳昱在澳洲国立大学、国防大学和堪培拉大学任驻校作家。2012到2014年,他应邀前往南京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学。2015年,应邀参加澳洲卧龙岗大学多元文化写作研讨会,两次到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研究生演讲。由此可见,作为双语精英,欧阳昱在创作、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扩大。
二、双语诗歌:挑战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底线
1991年出国前,欧阳昱就已写诗1000多首,却仅在《飞天》杂志公开发表过一首诗,其诗歌创作努力与其当时所得到的诗坛认可程度严重不匹配。据他自己说,其中英文诗歌,迄今加起来已逾万首,很多都没有公开发表,且永远不可能全部发表。读研期间,他翻译《西方诗选》,在国内未能公开出版,出国十多年后才于2005年在《原乡》文学杂志第10期以特刊形式推出。
在已出版的20余本诗集中,其诗占的比例不小,有人统计他写的诗超过1000首。这些诗歌让人读后感觉他有时是在以下半身思考用上半身写作,有时又是在以上半身思考用下半身写作,他在用诗挑战自己写作底线的同时,也在挑战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底线。比如《啊,月下的树荫多么宁静》、《我多么渴望,有一个女人》、《渴望》、《性的告示》、《是一件体力劳动》、《黑美人》、《迪斯科舞厅》(Discotheque)、《们》(Prostitutes)、《与时光》、《性而上》(Sex Up)等,性语言、性动作、性暗示屡屡出现于其诗作之中。不了解他的读者,猛不丁读到这些诗,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对他本人及其作品产生反感。
他数量庞大的万余首诗中,包括诗在内的很多诗歌,因直白、不避粗俗鄙陋而对读者构成直接而强烈的冲击力,也同样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底线进行挑战。他的诗中不乏粗话,比如组诗《男人四十》。而《厕所沉思》:“飞机在一万米高空飞行时/我在厕所大便/无论他此时飞过中国/还是地狱/我都有一种/在世界的头上/拉屎拉尿的感觉”。这首形同大白话的诗,看上去直白粗陋,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真实的感受和心态。再比如《海外工作》一诗:
过去我们不耻于做的
现在我们都耻于做了:
修栅栏剪草坪做清洁
开机床送外卖洗盘子
看孩子摆摊子当
开奶吧卖杂货跑生意
吃救济吃工伤吃自己
下赌场下水道下地狱
做死人做活人做洋人
为移民为活命为孩子
从前的生活似黄连
如今的日子甜如蜜
有什么知耻不知耻
生活就是这么回事
这首诗道出了许多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真实的生存状态。移居他国的华人新移民,大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有不少人原本在国内就已身居高位,诗中列举的这些海外工作,他们在国内原本是不会去做的,可到了海外之后,迫于生存压力,却不得不把这些职业纳入自己的收入来源选择,而不愿家乡父老知道自己真实的海外生存状况。
直白、不避粗俗鄙陋,可以看成是欧阳昱诗歌风格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贯穿在他的众多诗作之中。生长于湖北黄州的他,有时还把家乡方言直接入诗。比如《净化》中的“养活她必须以猪粪牛粪和人的芭芭”,这句诗中“芭芭”在不少湖北方言中指的是大便。再比如《皮绊》:
湖北人
把这词
读成“皮判”
…………
前面加上一个“搞”字
成了“搞皮绊”
…………
某某与某某皮绊
而被
某某与某某皮绊
而被关进监狱
…………
这首诗中的“皮绊”在湖北武汉、黄州、鄂州一带的方言中就是有不正当男女私情或通奸之意,欧阳昱不避粗俗,不光把它拿来直接入诗,而且还在诗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个词的喜爱之意。
欧阳昱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做的探索是多侧面的,即使是在写乡愁和离愁这一华人作家常写的题材时,他对故乡异乡、原籍国移居国、母族和异族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表现,也与其他华人作家有明显不同。比如《双性人》:
我的姓名
是两种文化的结晶
我姓中国
我叫澳大利亚
我把它直译成英文
我就姓澳大利亚
我就叫中国
我不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
我拥有两个国家
…………
类似诗歌还有《永居异乡》、《我对儿子说》、《二度漂流》、《我的祖国》、《独立宣言》、《我的两个女人》等。这些诗反映了欧阳昱离开中国、移居海外之后,对自我、身份、语言、文化、归属等认同方面的迷茫与思索。
三、中英翻译:数量与质量足以傲视同侪
《译心雕虫》是欧阳昱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笔记非小说作品,全书450多页,35万多字,在2013年由台湾秀威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笔记非小说形式、从各个角度深入浅出、由浅入深、显微镜似地解剖文学翻译和商业翻译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的非理论书籍。欧阳昱积30多年翻译之经验、40多本中英文译著之大成,在书中侃侃而谈,对中英文翻译有兴趣的读者、从业者或研究者读后定能从中受益。欧阳昱在其博客中如此介绍此书:“此书可顺读,也可逆读,还可从任何一页翻开,找感兴趣的关键词或句阅读。”
前文说过,欧阳昱已出版译著41部,也就是说,翻译作品在他近80部著作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而41这个数字足以让绝大多数从事翻译工作的从业者望其项背。不光在数量上取胜,其译著质量也得到认可,《自译集》曾于2013年入围澳洲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的文学翻译奖。
作为一名资深翻译,欧阳昱不光翻译他人的作品,也致力于翻译自己的诗作,这本《自译集》就是他将自己的诗歌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成果,书中收录了90余首他历时40余年写就的中文诗歌和他自己对这些诗歌所做的英文翻译。这种写作与翻译尝试,在作家和译者中鲜少有人踏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会写诗的不一定会翻译,会翻译的不一定会写诗。而欧阳昱敢于在这两方面接受挑战,其勇气主要来源于他对自己在诗歌创作和文学翻译这两个领域的双重自信,是他作为双语精英的有力证明。而自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现象,对传统的翻译原则、译者任务、翻译技巧与评价标准都已造成新的冲击,创作界和翻译界都对自译怀有畏惧感,因此自译活动乏人问津。欧阳昱的自译尝试则强势展现出其信心和勇气。
其翻译覆盖面很广,涉及诗歌、小说、历史和学术著作,在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欧阳昱时常展示其敢于创新的一面,自创了很多中英文新词,来解决这两种语言中无法对等翻译的难题和困境。比如:他在写《油抹布的气味》(On the Smell of an Oily Rag)时,就通过直译自创了一个词来给这本书定位,称其为“pen-notes nonfiction”。他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否定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说法,在《译心雕虫》一书中甚至提出了翻译可以既不信、也不达、更不雅的观点。他还创译了三个字:stereotype(“滞定型”),teenager(“挺奶仔”)和scribble gum(“草书桉”),发现了“反译”这种翻译方式,并在《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即反译》这篇文章中对此加以详细阐释。
四、小说创作:坚持用双语尝试先锋实验
与其诗歌和译作相比,欧阳昱的小说数量明显少得多。他迄今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共五部,两部中文,三部英文。但他在小说创作上进行的双语先锋实验所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高度,却远超其诗歌创作所做的同类尝试。
海外华人中能坚持先锋创作实验的作家不多,除了高行健、马建、严歌苓、裘小龙等少数作家还会在创作中尝试先锋写作技法外,绝大多数华人作家都是采用现实主义的传统写实技法来撰写作品。而欧阳昱不光在诗歌写作中进行先锋写作实验,更在其小说创作中将其先锋实验探索之路延伸得更远。
《愤怒的吴自立》中的吴自立是年仅21岁的在校大学生,却整日陷入寻死自戕的冥想之中而不能自拔。书中主要描写他对自我毁灭的设计,对他人即地狱的仇恨,对世态的仇视和愤怒,认为“只有彻底毁灭自己,才能够整个儿毁灭世界。”“现在唯有一个愿望:自杀。”
小说并无紧凑的情节,充满幻妙的描写,谐音语意的建构,用死亡来消解死亡,用荒诞来解构荒诞,读者从中能感觉到,写作时的欧阳昱其实和主人公一样内心充满愤怒、无望、无力、迷茫,欧阳昱在该书的《自序》中说:“也许我跟吴自立的唯一相似之处在于,我们都想自杀,都在寻找一种最完美的自杀方式。在找到这种方式之前,我们都还没死成。”
三部英文小说《东坡纪事》、《英语班》和《散漫野史》也都明显表现出先锋探索意识,在写作技巧上都有大胆创新,带有实验特征。特别是《散漫野史》,其最大特点就是“散”,比如各章节不按传统的数字顺序排列,而是随意加小数点;书中包含日记、回忆、笔记、信件、录音、电子邮件和其他文字资料的片段。整部作品就像大杂烩,无所不包,也没有清晰的情节结构。小说让人感觉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各种故事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后现代的拼贴手法被用到极致。或许正因如此,澳洲书评家丽莎・希尔(Lisa Hill)说,如推荐三个澳洲人得诺贝尔文学奖,欧阳昱应为其中之一。
《淘金地》是欧阳昱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以19世纪中叶华人远赴澳洲淘金为背景,书写了17000名华人为逃避澳洲政府的高额人头税,从南澳城市柔埠登陆,肩挑手提,带着行李,经过 800多公里的跨陆远征,千辛万苦赶赴淘金地的艰难历程。叙述者不断变化的76篇对话构成作品的全部内容,而对话中作家的声音却近乎隐匿,带有零度叙事特征,而且中英语混杂使用。
2009年,欧阳昱在诗集《慢动作・自序》中说:“先锋的意义至少有三:一,不写别人写过的东西;二,写别人不敢写,也不愿写的东西;三,写到完全没有可能发表的程度。……”“先锋不是姿态,而是一种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先锋是一种精神,但它一定得实事求是、实字求字、实诗求诗地加以实践。”由此可见,他在创作中进行先锋实验是一种有意的尝试。能有这种创作态度,能在创作中对此加以长期坚持,实属难能可贵。
五、学术研究:捕捉澳洲华人先辈的身影
新华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表现他者》,这本书其实是在欧阳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该书对100年里澳洲文学中对中国人的人物形象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从文化大背景、地理原因以及微妙的民族心理等方面对此进行详细论述。这本书也是他身为华人对自己祖先在澳洲文学作品中留下的身影所做出的具体、深入、细致的捕捉、概括和探索。
澳洲历史文献称早期的居澳华人“勤劳俭朴、奉公守法”,是“整个社会的典范”,但在澳洲作家笔下,华人却成了邋遢懒散、奸诈狡猾、心怀鬼胎、面目可憎的“异类”。他们称华人为“中国徒”、“这些中国坏蛋”、“居心险恶的东方人”、“黄祸”等。为什么官方和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反差如此之大呢?欧阳昱说是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使然。从文化大背景来看,澳洲文化是一种欧洲文化,在强大的亚洲文化挤压下,本能地对外来文化保持高度警惕,产生排外心理;而且早期的澳洲人相较于英国人而言有一种普遍的自卑心理,歧视和排挤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就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澳洲四面环海,地理上与外界隔绝,客观上造成了澳洲的自我封闭,再加上澳洲地广人稀,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之间容易产生隔膜,澳洲人容易轻易相信“黄祸”之类的谣传。以上是欧阳昱在他的这部学术著作中对澳洲官方和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反差巨大所做的深入分析,他采用爱德华・萨伊德东方主义理论作为依据,对澳洲文学中表现中国人的问题进行评论和阐述,表达他对东西方不平衡现象的个人思考,对华人在澳洲文学中的存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课程设置学时少,任务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
近几年出版较多,每本教材的课文数量也不在少数。教材大多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划分章节,基本涵盖了水、气、声、渣、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生态等内容,但是对于课堂上较少的学时无法将这些专业内容全部涉猎。专业英语的词汇量较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30多学时的学习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1.2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开设在大四上学期。一方面课程的性质让学生不够重视,认为专业英语不是一门正规的专业课程,属于边缘化课程。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基础英语没有学好,专业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第三,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时间较为靠后,很多情形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时间有所冲突。很多学生看到这门课程的时候就有一种放弃的心里,抵触情绪相当严重,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应付、不积极、不主动、没有热情等态度。
1.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往往针对每个部分的典型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翻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大部分像鸭子听雷,完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即使想与学生互动,但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底子薄和兴趣不浓,互动环节效果不佳。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手段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大部分内容只是枯燥的英文单词和文字翻译,不像专业课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这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
1.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效果不明显本门课程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考试形式让学生产生了消极应对的思想。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不够重视,认为直接考试的时候现场应对就来得及。另一方面,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为考查课,平时分较高,很多学生如果把老师课堂讲过的内容都准备充足,很容易期末成绩得到一个高分。
2民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
2.1注重课程内容的精选
由于专业英语教材课文数量庞大,因此对于较少的学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精选。按照专业要求尽量涉及各个方面,尽量选择与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联系较多的内容。比如课程实习带领学生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主要了解了整个污水处理的流程,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解污水处理流程的相关专业词汇及翻译,另外掌握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手段和工艺的专业英语说法,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生在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另外,对于各种仪器的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常用的专业缩写词汇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2.2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环境现象与过程,以及污染控制工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动画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例如,在讲解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专业课中的流程图以静态或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根据流程的各部分给学生讲解对应专业英语的词汇。再比如,讲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各种除尘器的原理和构造,仍可以根据图片的展示给学生介绍,对于原理内容一边进行英语讲解一边进行中文翻译,并让学生回忆专业课的知识,自己进行翻译及用专业英语进行口头描述。这样的教学既不枯燥,又让学生容易接受,记忆深刻。专业英语教师要注重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程中,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手段和方法要适时使用,脱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从工程实践出发,用实例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2.3注重教师自身提高
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是由学习英语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授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较高的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作为教师本身,要注重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更要注重了解专业领域的新动态新信息,只有不断的武装自己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英语教师不是一个翻译机器,课堂上除了要进行专业内容的翻译外,还要注重专业课内容的补充和英语授课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师尤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尽量用英语与学生在课堂交流,这样才能摆脱“翻译机器”的嫌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4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平时考核力度
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单一的考核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应付了事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应加大学生平时的考核力度,不搞期末考试一刀切,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尤其如此。平时通过测验、竞赛、翻译、写作、小组学习情况等方面给学生评分,另外中期考查占期末总分的一部分,这样既减轻了期末考试的负担,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重视课程内容,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5形成学习小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课下应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对学习兴趣不足,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相比层次较高的高等院校学生而言更不能接受课堂上枯燥的理论式学习。经过一些课堂实践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于课下自组性的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通过课下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上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风貌和学习成果。这种方式督促了学生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课堂学时数过少的矛盾,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关键词:英文 文学翻译 言内意义 信息差的弥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英文文学来体现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国,其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内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对英语文学有正确的认识。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言内意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类意义,它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多项语言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需要对言内意义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从而使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的主题,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间的信息差别。为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这是二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读者对同一作品能够有正确的、真实的、相近的理解与感受。每个读者或翻译者的文化素养不同,其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对同一作品有着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应当在对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对英文作品进行准确的翻译。
1 英文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
1.1 英文翻译的言内意义的定义
以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为划分标准对意义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种。其中在英语的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被看作是翻译的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方面。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相同或相近,还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贴近地语言表现出来,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翻译者将言内意义达到最高标准,尽量缩小语言的信息差别,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
1.2 英文作品翻译的原则及意义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单纯要求翻译的准确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译的英文作品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和逻辑性。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的着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是否能够翻译出最地道的语言,例如对电影《盗梦空间》中一些翻译进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复杂的情绪、你的种种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个影子。你只是我竭尽全力创造出来的而已,但是很遗憾,你远远比不上真实的她。”这样的翻译十分文雅,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所采用的语言也简明通俗。
1.2.1 英文翻译的归化原则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使用翻译归化的策略往往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当前随着国外文化的渗入,异化策略的使用较归化更为明显,但并不是说翻译归化就不重要,特别是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上,还是应该保持句子的原始结构不能变,否则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可能让读者喜欢。翻译的实质就是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译出地道的语言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例如,在《盗梦空间》中有这样一句话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从直译的方式就是在那个放扫帚的壁橱里根本没有空间思考,这样的句子会对观众造成理解障碍,让人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从英文翻译的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翻译成在那个耗子洞里没有办法思考,就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在台词: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译为“没有进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译归化策略就可以译为观众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电影跟观众的亲和度增加了,更适应于中国观众。同时在对电影《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也引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进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来的,但别的东西都不给力。因此,正确使用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就在于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亲和感。
1.2.2 英文翻译的异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英文翻译的异化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盗梦空间》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其中体现很多政治、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国观众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区。如果在对英文字幕进行翻译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就会严重影响到对英文作品的兴趣。
2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
2.1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语音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言的不同其语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具体结果见表2.1
表2.1英语与汉语语音方面的比较
[[不同点\&汉语\&英语\&音节\&单音节,故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节,故英语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汉语格律诗在平仄上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英语没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声调和语调\&汉语是声调语言,特别是在汉语古诗中讲究形式固定,强调平仄、对仗、押韵\&英语是语调语言,韵脚和节奏构成韵律\&]]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博大精深的汉语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语言特色,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在译文中,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中国古诗歌文化的美学损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言内意义的缺失,有时言内意义上的缺失也会产生信息差。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音层面的言内意义,作为翻译者不能够机械地翻译原文,必须能够掌握并应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语的语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语音形式,在翻译“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时,可以翻译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体现了言内意义,真正做到了在语音方面给翻译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中向来将“语言文采”视为文学的生命,因此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学审美习惯。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个字成语的习惯,且成语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英文翻译还是对英文作品进行中文翻译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使用了大量了中国观众所喜好的四字格结构。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中,四字格结构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言简意赅、生动有力外,还能够充分满足语音上的和谐。例如影片中的台词: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节哀顺变,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还是迟暮之时,满心悔恨,孤独等死?四字格结构使整部影片在语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的习惯,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词汇方面
双关语是指有的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包括语义双关(词的多义)和谐音双关(同音、音似及近音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双关语,但是英语和汉语有着语言自身语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难实现都词汇语义的一致对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翻译者带来了更高的、更有难度的翻译要求。例如,在对红楼梦中第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嘴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着针了。将其翻译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个词“万艳同杯”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与“悲”是同音字,就是谐音的双管词。向这样的词语在英文翻译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如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就会造成言内意义的丧失,译文不可能准确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从直译的译文中不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真实意境,只有通过对照注解才能够了解到文章所有表达的真实主题。
2.4 英语文学翻译中书写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语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书写上汉字大部分为象形文字,而英语的书写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可以说单凭这点来判断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汉字在书写上讲究字方、对称、美观、象形、指事、会意,汉字有着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般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分为三大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关系。英语采用的是将26个字母进行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进行模拟自然声音。汉字的象形书给人在视觉上一美感,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闻名的,这种美感要想通过翻译来得以体现,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也是很常用的修辞方法,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很难翻译出来。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化柳质,一载赴黄粱。将其翻译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完全不能体现出原文所隐含的意义,只有通过注解才能够帮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信息内涵。
3 结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同时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对中英文作品之间的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熟悉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如何迎合读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译是将原语的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过对英文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及处理方式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6).
[2]张清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芒种,2012,(8).
[3]郭来福.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4]魏莹.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1).
[5]许丽芹,胡爱国.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语教学,现状,对策
一、引言
(一) 双语教学概述
2000年以来,双语教学在各高校间迅速开展起来,逐渐成为许多院校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随着双语教师队伍的逐渐扩大和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双语课程的开设已经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如何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双语教学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双语教学并非汉语和外语的机械组合,也并非为了单纯为了加强外语能力而设计的课程,而是借助外语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所谓“双语教学”,可以说是“专业为体,外语为用”,二者不可颠倒,不可偏废。也就是说,双语教学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适时增加汉语的解释以辅助教学。
不论是母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除此之外,培养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双语人才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双语教学”中的“双语”关键在于“使用”二字。在双语课堂中,外语是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实践来提升外语的运用能力,最终形成外语思维。【1】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的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点在于“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也就是说,各专业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学体系建设中就要体现出“应用”二字,核心环节则是实践教学。【3】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现状
目前,虽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师资力量不足与教材选择困难
与研究型院校相比,应用型院校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目前,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而是在母语教学中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的中式思维和中式教学模式。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仅仅通过“翻译”实现双语教学,只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能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也难以形成外语思维,双语教学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教材的选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选择原版教科书,许多学生觉得比较吃力,教师的备课压力也会相应增大; 选择中文教材或者编译教材,双语环境则被大大削弱。
(二) 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极大的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为保证学生对专业课有一定认识,并且英语达到一定水平,双语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学第五至第七学期。但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较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使得许多同学谈“外语”色变,缺乏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也较低,最后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依赖于中文教材,导致双语教学沦为空谈。
(三) 教师双语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性较弱
相对于母语教学课程来说,双语课程数量较少、可做参考的教学经验不足。照搬研究型院校的经验又不符合自身具体情况。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的大纲的编写没有标准可依据、课程设置实践度不高、教师与学生严重缺乏沟通、课程效果评价也难以实施,教学过程受限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对策
面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上的困境,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因地制宜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 师资与教材选择
首先,应当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尽可能选择本专业外语水平较高或者有海外学习背景的老师担任双语课程任课教师。另外,为双语课程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提升对双语教学内涵的理解,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双语教学专业教师。经验不足就要“走出去”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国外访学,身临其境感受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环境与模式。
第二,在教材选择上,可以采取以外语原版书籍为主,教师推荐中文阅读材料为辅的形式。原版外语书籍作为教材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作者意图,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国外对本专业的教学理念,并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中文推荐阅读材料不必是外文书籍的中文翻译版,而是内容相近的中文专业书籍,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汉语材料。
(二) 双语教学模式选择
在双语教学的外语使用度上,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过渡型,即以母语教学为主,适当使用一些外语进行讲解;(2)保持型,此阶段母语和外语的使用度基本平衡;(3)浸入型,基本完全使用外语,并引入外语专业背景。【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如果学生的外语整体水平较差,就可以从过渡型开始逐渐发展到保持型双语教学。也可以根据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分班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 教学内容安排
在课程选择上,双语教学应当尽量避免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数学等专业基础科目,最好选择专业知识相对较浅并与其他先修课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拓展课。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国际市场营销学》就比《市场营销学》更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或实验介绍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引子”。案例或者实验往往较容易表述,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轻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双语课程都可以从案例或者小故事开始,“浅入深出”,一步步引导学生提高对双语教学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环节增进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发表,开设几个课时的研讨会,撰写英语的课程论文等。在有效的互动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用参与到双语教学的课程中来外,从而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培养外语思维。
(四)教学评价方式
对于培养应用人才的应用型院校,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评价可以设计成多个模块,例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小组发表+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的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用外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对于理论记忆的要求,加强对于实践能力的检验。
四、结语
应用型院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如果双语教学能够贴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方向,必然能够成为培养应用型双语人才的重要渠道。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应当从师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双语教学水平,达到以双语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浦.对推进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上海教学研究,2001,15:7-8
[2] 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3] 贾果玲.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冷思考[J].知识经济,2012,11:158-159
关键词 BB平台;教学资源;英汉互译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16-03
Abstract This thesis first reviews the utilization of blackboard plat-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n explains how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ssignment and quiz, discussion and forum sections are planned and built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urse is concerned. Additionally, it demonstrates the set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platform to realize certain function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vid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etting learning scenario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e-teaching momentum.
Key words blackboard platform setting; teaching resources; course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 引言
英汉互译是英语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输出类课程,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教师的课堂指导以外,还需要大量课后的揣摩、练习、分享、答疑和激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兴起,翻译课程也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练习为主体的固定模式,加强教师、学生、业内人士的互动,设计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意义构建,提高翻译能力,而这些步骤都可以通过建设教学网络平台得以实现。
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多样,有支持慕课的Coursera、Udacity和edX,还有典型的通用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如国外的Blackboard(BB)教学平台、国内的清华教育在线以及Moodle混合学习教学平台。BB教学平台于1998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推出,目前是全球用户最多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电脑和手机终端登录,国内很多高校均已购买并在使用该平台。BB平台提供了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考核评估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建新的模块。
尽管如此,知网上可查询到的论文对翻译课程中的BB平台建设论述不多,比较全面的是段自立(2008)对BB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讨论板互动、翻译技能测试、翻译实践资源四个板块的介绍和设计,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课程中的生生互动和网络翻译论坛模块满意度较低。对此,贺莺(2007)曾提出利用网络创建BBS翻译论坛,创建翻译话题统计学生跟帖的方法,好处是论坛的社会开放度更高,但不足是统计和论坛活跃度情况很难保证。石璞璞(2016)提出基于翻译BB平台设计商务英语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自学动力不足、单个教师的网站建设精力不足这两个方面。此外,何培芬(2007)指出,整合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并避免和教师交流问题时的尴尬。其他对于网络辅助翻译的论述多集中于在线翻译软件训练(陈奇敏,2010)、语料库建设与翻译教学(朱纯深,2013;王惠,2015;熊兵,2015)。
经比较发现,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主要是提供多种译本数据,唤起学生思考和针对特定的翻译问题,形成带注释的教学语料库,便于学生查询不同译本所采用的处理方法。而要对整个翻译教学过程形成支撑和辅助作用,实现教学―评测―提高的良性循环,如何有效整合语料库、论坛和BB平台,实现学习者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将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自己教授的英语本科大三英汉互译课程为例,提出针对平台模块设置的思考。
2 BB平台模块设置
BB平台在页面左侧课程栏目下常设的模块有课程通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介绍、教学课件、作业测验、交流讨论。在控制面板栏目下常设的管理工具有文件、评分中心、用户小组、课程工具、评估和定制。以英语专业为例,笔者将课程栏目的模块建设列表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BB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课件相关资源的完善 根据学习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以课程为基础的学习(CBS,Course-based Study)和以话题为基础的学习(PBS,Problem-based Study)。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课前或课后上传教学课件。如果针对不同年级课件有所调整,可以形成多个以年级命名的文件夹,记录翻译教师教学变化和思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其他翻译教材中适合学生的典型问题讲解,作为学生课外学习资料。同时,根据朱义华(2014)提出的泛在教学平台的翻译课程群体系的主张,可以将翻译课程体系中的读译、英汉汉英翻译技巧、高级笔译、科技文体翻译、法律文本、民航翻译等课程课件集合在同一个本科笔译课程下,避免不同课程间的割裂现象和学生知识系统的不连续。同时,在课程教学资源上传方面,主要由任课教师组成的翻译课程组进行审核,对相应电子书及其他教学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尊重教师的个人成果和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材料的准确可靠。
作业和测验体系建设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作业或者全部上交电子版作业。教师有针对性地批改后,可以选出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也可以随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内容。经过几年的建设,学生作业的累积,可以建成学生翻译习作语料库,对学生翻译过程的研究,将会对翻译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起到重要作用。测验体系的建设是较难完成的一个方面。传统的句子、语篇翻译练习常常会使练习者感到枯燥,而且在笔译教学中,翻译速度的训练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笔者通过资料查询发现,广外的许罗迈(2007)教授自主开发了在线口译训练系统,而外研社的全国大学生听说系统()被学生认为是趣味性强而有效的练习系统。在笔译课后训练中,还未出现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形式多样的自动评分系统。因此,在笔译平台建设方面,可以思考以语篇类型为中心,以题材、能力层级或翻译问题为中心建立测试系统,以形式多样的练习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交流讨论板块的激活 这部分板块是师生互动和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环节,其设计内容可仿照互联网访问量高的小木虫网络社区、人大经济论坛,可分为资源下载、赛事集锦、译员工作坊、课外兼职、讨论答疑区等栏目。在资源下载栏目下,可以提供相关翻译网站链接、网上词典及语料库、翻译理论和实践电子工具书等。赛事集锦栏目可以各种翻译赛事和翻译等级考试信息。译员工作坊栏目会聘请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翻译专业教师、校友译员、职业自由译者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帖子,这一部分要酌情给予酬劳。课外兼职会一些与学生能力相当的社会翻译兼职信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机会,进行职业训练,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在讨论答疑栏目内,学生和教师均可创建帖子,针对某些困惑难解的翻译问题进行提问,也进行指导和答疑。实现翻译团队建设之后,可以集合翻译课程组教师、高年级学生对网站进行回复及管理,了解学生的课外讨论参与度。
3 BB平台的管理功能
BB平台在课程管理的控制面板模块下设置了七种管理功能,便于教师和学生用户操作。基于表2所示管理设置,翻译的BB平台可实现以下功能。
翻译教学支撑 学生可以快速查询基于课程和基于翻译问题的文档。任课教师和课程组团队逐步把整个翻译课程体系的资源、参考书目教学课件、课外资源传送到BB平台,形成学生可以参照的标准学习资料,有助于学生课前及课后进行整理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翻译专题的讨论,学生获得互相学习和讨论的机会,能够朝着最佳译文的方面不断前进。也为优质课程建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的实现提供平台支撑。
学生成绩管理 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诊断,对学生测试进行多个能力层面的设计,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形成本科阶段持续的成绩跟踪。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参与其他模块的情况做出统计报告。
翻译职业引导 翻译兼职信息,引入其他翻译专业教师、校友译员、职业自由译者及译龄资深的专家进行线上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翻译BB平台的管理工具可以对其他模块形成便捷的统计和数据导入、导出与存档服务,其固有的定制工具也为BB平台设计的个性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当然,BB平台的主要内容还在于第一部分谈到的模块设置。
4 BB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翻译课程网络BB平台,旨在营造一种能支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辅助教学环境。目前很多英语系翻译课学时有限,因此,BB平台可以给爱好翻译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及课外学习资料,开启教师、学生、自由译者、翻译公司、行业人士互动的进步平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提高其翻译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快地适应职业工作环境。但在BB平台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料的共享 BB平台涉及的课程课件及辅助参考资料,有的是任课教师自己的教学成果,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平台所有使用者的义务和责任。
校友译员、职业自由译者参与论坛的形式 要在学期内邀请上述人员入校和学生交流,然后建立长久的沟通机制。对于用平台不方便的校外人员,应该采用微信平台并定期汇总。课程团队的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复,否则会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因此造成的工作量应申报上级部门加以衡量,鼓励经常在网站上发言、解决问题和上传讨论题目的教师。
翻译测试习题有待开发 要设计出分级且形式多样有趣的笔译在线练习系统,作为翻译培训的有效组成部分,使BB平台成檠生乐于参与使用的工具。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中也提出“网络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经常更新,能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成效”,可见翻译网络BB平台的建立是符合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满足翻译人才培养和学生提高翻译能力与翻译素养现实需求的。此项研究通过四个板块的建设,整合了翻译课程体系、网络资源及翻译教师团队,通过师生及译者共建的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鼓励学生参加翻译竞赛、翻译实践,与翻译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为今后翻译课程进一步走向优质课打下基础,形成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互相促进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奇敏.基于网络翻译实训平台的笔译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2):56-60.
[2]段自立.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08(2):46-50.
[3]何培芬.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19.
[4]贺莺.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翻译,2007(6):29-32.
[5]王惠,朱纯深.翻译教学语料库的标注及应用:“英文财经报道中文翻译及注释语料库”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46-255,321.
[6]王惠.“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15(1):50-54.
[7]熊兵.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5(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