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评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的出现,以其即时性使信息的获取更为快捷有效。人们在从信息匮乏进入信息过剩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受众因为新闻采访相同、内容相同、表现手法相同,而质疑电子媒体的低质量重复问题,其优势也正随着新闻个性的丧失而弱化。人们逐渐地不仅需要了解新的事件、新的问题、新的经验,更需要了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视角;不仅需要“知道”新闻,更需要解读新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立场、态度,更需要知道政府或者大多数人的立场、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党报新闻评论以其权威性、公正性、独创性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受众的理性化思考需求在党报新闻评论中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党报新闻评论自然也成了纸质媒体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也就成为时展和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
从党报自身的发展要求看,新闻评论的创新也是必然趋势。党报评论就其功能而言,一是传播政策导向。党报新闻评论,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代表党和政府撰文发表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尽快表明党和政府态度,新闻评论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人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比如各级党报的“社论”;二是表达党报自身立场。新闻评论往往直接代表党报发言,以表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问题的态度,发表见解和议论,以引导社会舆论,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比如各级党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三是反映公众信息。关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人民的愿望、心声,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很多时候社会问题的解决有难易之分,公众的意见也有对错之别,新闻评论也必须作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看法,以甄别是非、释疑解惑,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态度,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各级党报的“时评”类新闻评论栏目。功能的重要性和位置的特殊性都要求党报新闻评论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其整体要求就是:鲜明、生动、有力、可读、可信、可用。要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从而立足时代,把握大局,贴近观众,析事明理,阐明观点,引导舆论,以凸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写作方式
正因为党报新闻评论既有形式的多样性,也有内容的复杂性,既有立场的政治性,也有观点的科学性,既有新闻的时效性,又有理论的深刻性。因而,创新党报新闻评论便往往成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而要持之以恒地保持一贯的风格则更为不易。在办报实践中,或因力求准确而原文照抄,或因避免差错而老话连篇,或因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整体感觉是可读性差、针对性弱。那么,党报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创新?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有的放矢,具有显著的新闻性;面向观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事求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而要达到新闻评论的创新要求,则必须要采访创新、选题创新、写法创新。
采访要创新。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认识误区,总认为新闻报道需要采访,而新闻评论不必如此,只要坐在家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新闻评论写作是融采访、写作、编辑于一炉的综合性表现手段。办报实践表明,目前在党报上最为常见的依托新闻报道配发的评论,传播效果一般都不错。个中原因,是在采访过程中真正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真正掌握了基层的实际、群众的呼声和现实的问题,写出的评论才能言之有物、针对性强;真正实现了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群众心中真正所思所想而非撰写者的所思所想,写出的评论才能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真正体验到新闻发生地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写出的评论才能鲜活生动、可读性强。因此,要鼓励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自己动手配评论,因为记者在现场深入采访,对有关的人或事最了解,最有真情实感,也最有发言权,只要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含丰富的思想积累,写出的评论便会凝炼有力、高人一筹。同时,要鼓励专职从事评论工作的同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丰富实践经验,升华思想认识,写出的评论才会切中时弊、抓住要害。
选题要创新。新闻评论的成败关键在于选题,成功的选题往往是评论成功的一半。撰写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就是为了解决广大群众心中的疑难、困惑性的问题。而新闻评论选题本身的确定是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直接决定着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价值,更何况随之行文过程中的谋篇布局、造词遣句也必须依据选题的确定才能有所依托,不能提出问题便不能解决问题亦是显然的道理。
而实践证明,成功的选题总是吃透上下“两头”、体现“两风”“两情”的选题。上,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的重大战略、重要部署、中心工作。因为,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是体现党报引导舆论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及时发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看得准才能握得住,看得准才能写得深;下,就是群众的思想、意见和呼声。因为,新闻评论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体现的是党报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群众的要求当作第一信号,从实际工作中找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找选题,从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找得准才有针对性,找得准才有可读性。上下结合,就是找到群众关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党和政府关心的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选题,这样的创新选题,自然容易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新闻评论。
写法要创新。写法创新,就是着力解决评论的可读性问题。如今的信息时代,要在不同层次、年龄、职业、喜好的读者群众中完成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评论的形式必须更加丰富多彩,新闻评论的技法必须更加新颖灵巧,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更加简洁美感。要写好优秀评论,必须要联系实际,以理服人;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言之有物,读之有益;改进文风,创新写作;要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欲言。
为此,作者一定要敢于在谋篇布局、语言、结构等方面着力创新,要力求出新思想、新语言,摒弃套话、官腔,要善于使用来源于生活本身的“鲜活”语言,吸收人们创新的极富表现力及个性的语言,采取广大读者喜爱乐见的形式,展现人民群众各种先进思想。在谋篇布局上,则应灵活机动,在客观辨证的基础上把评论信息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评论在现实方面有针对性、服务性;在种类上有开创性、多样性;在结构上有层次性、复合性等等。同时,评论写作要层层递进,剖析问题;要针砭时弊,解决问题。
三、 创新党报新闻评论队伍素养
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评论撰写队伍的素质如何。出色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应是一个“多面手”和“杂家”,更应是一名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评论往往代表编辑部甚至同级党委声音。新闻评论肩负着阐明党的方针路线和基本政策,分析实际工作形势,有力引导舆论的重任。所以新闻评论作者,首先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要增强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培养大家风范。要开阔视野,总揽全局,及时抓住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主题,响亮发出媒体的声音。
具备理论家的头脑。
政治上的敏锐与理论上的功底深厚是分不开的。只有增强理论修养,新闻评论才能透过复杂多变的事物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效、有力地引导舆论。评论作者要做到客观、全面、深入,要能够深刻、厚重、生动,就必须摒弃主观、片面、肤浅,避免抽象、死板、局限,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以提高评论质量。
具备杂家的能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需要增强新闻敏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深刻性及论据需要丰富的典故运用和历史知识;论证需要逻辑推理知识;可读性需要巧妙的构思和文学功底。总之,思想的升华,文采的多姿,理性的深刻,才会使评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具备新闻行家的本领。新闻评论贵在及时,往往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问题作出快速反应。没有把握大局、敏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本领,没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硬功夫,不具备看新闻一眼到底的职业素质,就写不出优秀的新闻评论来。写作技巧高,表现在立论新,表现在论证、论据方面充分有力,深刻到位。
广播节目的竞争比的就是好听、有用,那么,地方电台的新闻节目如何能在竞争中领先呢?尤其是广播与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竞争,拼什么呢?
拼“新”,广播显然拼不过网站、微博;拼新闻影响力,又不如报纸;拼感受,更拼不过电视,电视画面一出来,什么感觉都有了。广播新闻节目要取胜,不能靠别的,只有依靠个性的评论在广播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实现“一样的新闻素材,不一样的烹饪方法,一样的信息资源,不一样的品鉴角度”。同样的新闻事件,如何让广播新闻节目展示出评论的魅力呢?答案就是评论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
一、要传递主持人自己的观点
评论必须是自己媒体甚至是主持人自己的评论。如今许多电台广播新闻节目的评论环节多数是请专家来讲,或者主持人读别人写的评论。这两者都不是最佳选择,电台需要培养自己的评论员。因为专家不一定适合广播,很多专家会写不会说,少部分能写又能说的专家,身价自然很高,不利于广播的快捷运作,不如培养主持人成长为专家。至于主持人读别人写的评论这一常用手法,更是有很多的弊端。“别人写的评论,主持人自己不理解,说出来难免肤浅,水过鸭背。最佳的选择是主持人讲自己的观点,讲自己的心声。
二、新闻评论节目要有传播个性思维的意识
新闻节目或者新闻评论传播的内容是什么?首先是新闻,但是故事十句八句讲清楚,评论更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五句话,点到为止。观点上,不一定要全面,但是一定要准确;不一定要高屋建瓴,要独到、深刻;不一定符合通俗的道理,但一定要体现另类的思维。在节目的实践操作中,编辑和主持人要勇敢地把第一思维否定掉,用自己的第二思维去思考,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去解读新闻。这是评论品质的一种保障。
以郑州电台新闻评论节目中的评论为例:医疗机构免费收治的白血病儿童,社会各界积极爱心捐助。我们在充分肯定这种爱心的同时提出,不仅要倡议社会捐钱,救一时之急,还要提醒社会个体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更要呼吁社会完善大病救助机制。针对学雷锋日多支服务队扎堆进入福利院的事,我们评论:是谁把学雷锋的活动变得如此庸俗?是社会变了?新闻评论节目最终实现了更丰富的资料、更多维的角度、更深刻的思辨、更新锐的观点、更流畅的表达,也实现了节目的个性形成。
三、节目语言和主持人要有个性
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要好听。最基本的标准是短小精悍,一语到位,风格独到,个性张扬,辛辣却不乏中肯,轻松却能一针见血。归纳为两个字就是“个性”。
点评的语言直接体现栏目的个性,在思路新颖的前提下,幽默犀利的语言更能体现个性。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如央视白岩松、水均益等,对新闻事件的点评观点独到、逻辑推理严密、语言精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以郑州新闻广播的节目为例:评论个别单位个别人爱好勾心斗角,可以幽默地评论说:人家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单位太厉害,他们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说到有人为了求爱,不惜制造英雄救美的假象,幽默的评论为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有危险要救,没有危险制造危险也要救;关注经营诚信犀利的评论:做生意不能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不能付钱之前,捧你做上帝,收钱之后,推你下地狱,等等,这类语言都给听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最好妙语连珠,机智幽默的谈吐,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用成语、古诗词、名言、警句也能给人启迪。总而言之,深厚的知识素养也是凸显主持人个性的一种方式。
评论有人考研成功抛弃自己妻子的新闻时,可以运用一连串的成语比如,“说这样的人用过河拆桥、焚琴煮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评价都觉得用词过于雅致,应该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体现了主持人的思想深度、文字功底及语言驾驭能力。
除了语言,每一条点评,都要有一个兴奋点,或思想、或语言、或形式、或者通过音效烘托效果。令听众有意想不到的听觉享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于意料之外,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节目内容要有贴近性
广播新闻评论贴近性表现在选材的贴近上,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贴近百姓的事展开的:市树的评选,招聘会的火爆,足球场内外的激情,交通拥堵的解决,非机动车的违章等等。
评论的贴近不仅是说我们身边的新闻,还包括用大众的思维评说本地的新闻,用我们特色的生活场景解读天下新闻。
以郑州电台新闻评论节目为例:说到某件事情影响大,就说如同少林功夫一样名扬天下,形容人心情好,就好比吃着烩面听豫剧,真得劲。
广播新闻评论贴近性还体现在用平民视角发表百姓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而是像朋友之间在侃在聊在说在议论,甚至恰到好处地冒出几句本地方言。这些本土化特色使得节目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关键词:新闻评论 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语言特点有: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2.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有:
(1)短小精悍。简短有力地点评出事件的内容事实,具体精悍。
(2)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评论语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形象具体。从多方面讲述事件背景及内容表现新闻事实。
3.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二、新闻评论要运用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新闻舆论场。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作为媒体应该做到汇集、引导、影响意见的提出,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的能力培养
1.新闻评论语言的能力要求:
一名称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1)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新闻工作者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2)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进行判别的能力。
(3)精湛的传播技能。传播能力则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充分而巧妙地表达。
2.学习新闻评论语言特点的重要性:
(1)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2)是由当前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急迫需要所决定的。
[关键词]段子;新闻评论;伴随文本;双轴关系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20-03
一、段子问题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段子的定义:一是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表演完的节目;二是指有某种特殊意味或内涵的一段话、一段短文等。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段子的文本内容在不断拓宽。目前学界对段子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杜伟伟、姜剑云较早地界定:“广义的段子,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创作的、或雅或俗或雅俗共赏的、简短自足的或L篇中可独立出来的短篇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是寓言、故事、笑话、小品,也可以指戏剧中的唱段……狭义的段子,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笑料’,尤其指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幽默类的故事、笑话、脱口秀、顺口溜等……”孙慧英认为,“段子本是一种戏谑式的‘口头文学’。”以上定义要么范围过大,无法准确表达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段子现象,要么范围过窄,无法涵盖此类现象。笔者认为,段子是一种人们用以娱乐休闲、调侃戏谑、针砭时弊、疏散情绪的流行符号文本,形式短小精悍,风格幽默诙谐。
代表性的段子研究是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于2010年发表在《人民论坛》杂志上的专题文章。根据段子的题材,将其分为代表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红段子,代表愤青文化的灰段子和代表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黄段子。学界对段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研究,从段子文化与意识形态、社会舆情的关系切入。李宗桂认为段子文化的出现,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结果。段子文化体现了当今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二是微观研究,从语言学或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段子的创作手法及文本。金茹花、欧阳护华考察了舆情智慧段子创作者如何应用互文策略为弱势群体表达权利诉求。三是类别研究,对红、黄、灰各色段子的功能意义、利弊及社会影响进行对应分析。吴高泉认为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而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段子与新闻评论关系的研究中,陈敏将网络新闻评论中的段子界定为“网络上的一种新兴新闻评论文体”。王昱总结了段子评论的限度与困境,认为段子评论无法超越和代替新闻评论。相关研究对两者关系做了重要探究,但都缺乏学理性。本研究旨在用符号学相关知识重新解读二者关系。
二、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
符号学学者赵毅衡认为,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文化是意义活动集合,因此符号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共同的方法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段子与新闻评论都是符号。我们能感知到呈现评论内容的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符号载体,而这些感知所携带的意义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观点。
伴随文本是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不显现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文本“顺便”携带着。伴随文本又分为六类:副文本(para-text)、型文本(archi-text)、前文本(pre-text)、元文本(meta-text)、链文本(link-text)和先文本/后文本(preceding/ensuing text)。
副文本称作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美术的裱装等。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归类”方式。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前文本包括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暗示等;广义的前文本,包括这个文本产生前的全部文化史。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链文本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如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等。先文本/后文本,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段子和新闻评论往往互为伴随文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段子经常作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大众在接收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会自动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段子。比如,读者读到类似于《评美国大选“三辩”:将丑态进行到底》的评论文本时,在有相关段子素材积累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会联想到网络上各类调侃、戏谑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段子,如二人辩论的场景被国内网友加上情歌歌词字幕制作成KTV版的情歌对唱。再如,对于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各大媒体均从各个角度发表了各种评论文章如《政府重拳治霾,别忘了群众参与》《雾霾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爬山不能怕绕弯》等,在读到相关文章时,民众也往往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各类雾霾段子:“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为人民服雾”“在北京,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会呼吸的痛”,更有《沁园春・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由于新闻评论和带有观点的段子都作为新闻报道的元文本,这种相关性为段子成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网民评论也日渐成为新闻收受过程中的重要伴随文本,甚至超越专业新闻人采制的新闻文本自身,影响着后来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收受。
新闻评论同时是段子的元文本。一些评论作品把段子作为批判或赞扬的对象,比如《治霾舆论“段子化”让抱怨止于抱怨》《莫把“灰段子”当笑话听》《有人搞“灰段子”调侃军校 要创作更多红段子》《“段子”也当有节操守底线》等。反之,段子也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很多段子不仅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戏谑,同时也基于新闻评价而作。这一点在新媒介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社交媒体的留言区就是网友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评论发表看法的平台,往往也成为段子手尽情发挥的舞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除了新闻资讯外,还设有专门的评论版块,如“人民微评”“微议录”等。其下的留言区不乏各类段子,这些段子就是关于新闻评论的评论,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比如去年国足与叙利亚队的世预赛十二强对战中,国足以0:1不敌叙利亚队。人民微评中写道:“球迷们,保重!”网友则纷纷作段子评论:“战争无情,国足有爱!”“‘等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我就跟你离婚’,他淡淡地说。她心里窃喜,再没有比这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誓言了!”讽刺取笑中无不表达对国足接连败北的失望和无奈之感,同时也有对微评观点的赞同和支持。
而段子是新闻评论的型文本,这取决于段子的副文本。型文本的归属,常常以副文本方式指明,如诗歌的分行决定了这是一首诗,期待读者以诗的方式去读它。如果《周立波段子》一类的段子集萃在书店里与《时评中国》之类的书放在一起,归入“时政”“政论”栏的话,不大仔细的读者极有可能认为二者皆属同类,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前者以幽默逗乐的方式折射社会景观,后者则更显庄重深沉。此种情境下,段子则摇身变成了新闻评论的型文本。如果书店售货员将前者归为生活幽默类图书,可能会削弱读者对二者同类关系的认识,此时周立波的段子不大可能会作为曹林新闻评论的型文本。
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的背后又有何深意?这便涉及伴随文本的重要性问题。公众在看到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与此相关的段子可能会促进或干扰他对此新闻评论的接收,继而影响他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与观点。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现象,越来越显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对某文化现象原文本本身的关注逐渐衰弱、退场,而对其伴随文本的消费成为对其进行阐释和理解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新闻评论段子化的问题。人们热衷于元文本和链文本,就会被各类段子所左右,将严肃的新闻评论抛之脑后,除了调侃和庸俗化外,对社会现象没有形成正确的看法。
三、段子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及一切符号系统“都是以关系为基础”。他把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ques),也称连锁关系、水平关系;一种是联想关系(associatifs),也称选择关系、垂直关系。以后的符号学家把他的联想关系改为聚合轴(paradigmatic),与组合轴队列,即双轴关系。
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一旦文本形成,就退入幕后,因此是隐藏的;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因此组合是显示的。例如白岩松在里约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段子式解说便是文本选择中的组合。他在采取段子式解说时也就放弃了传统的官方式解读文本,这个选择与排除的过程即是聚合。那么,白岩松的段子式解说是评论吗?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我觉得中国代表团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服装还可以吧?毕竟很多中国人学会炒的第一个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还真有点代表特色。另外也比较低调,不去跟别人抢风头。西红柿炒鸡蛋,中国人的国民菜。”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队的服装与其所反映的国人品性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卢森堡是2015年全球最安全城市,这件事就不用告诉里约了。”此句表达了对卢森堡良好治安环境的评价,同时也暗射巴西社会存在较严重的治安问题,颇有讽刺意味。
“玻利维亚可是奥运会上最实在的国家,因为它是第一个承诺拿奖就给现金奖励的国家。每个获得铜牌的给3万美元,银牌4万,金牌5万。这个运动员都哭了,他觉得自己会得奖。”“实在”是白岩松对玻利维亚的奥运奖励制度的评价。
“对于巴西人来说,昨天巴西男足第一次夺得奥运会金牌之后,里约奥运会似乎已经结束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之前中国女排3比1击败塞尔维亚获得了奥运历史当中第三块金牌的时候,里约奥运也似乎结束了,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还依然可以申诉,那奥运会就还没有闭幕……”此句称赞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是对中国参加里约奥运会最好的总结,同时也讽刺了美国代表团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此类言语在解说中大量存在,大多表达了他对参赛国、运动员选手、主办国的观点和看法。新闻评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观点与事实。他的解说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表达了明确的观点和态度。另外,白岩松评论员的身份和标签是其奥运解说符号文本的副文本,伴随着解说符号文本传递意义,因此他解说的段子是评论。具体而言,它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不同文本背后的聚合段宽窄不一,甚至同一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是宽窄不一,也就是选择范围有大有小。对于接收者来说,观察宽窄可以通过对文本风格的认知。如果风格与接收者经验中的“正常情况”相比,变异较大,则可说是宽幅选择的结果。白岩松在《新闻1+1》中所作的评论多深刻犀利、冷静理性,这种传统新闻评论的风格比较固定,是窄幅的。同样是表达观点和态度,他奥运解说的段子{皮诙谐,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受众能感受到两种语体间极大的反差与变异。他将新闻评论的范围拓宽了,以“段”作论,此时段子就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四、结语
关键词:广播 新闻评论 改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83-01
媒体在解读政策、阐释重要观点上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进行新闻评论,它在宣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理念上有着非常重要的风向指示作用。同时,利用新闻评论还可以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引导社会舆论。为此,改进和提升广播新闻评论,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发展意义重大。
一、积极发挥广播“快”的作用
在新闻评论方面,许多广播电台都会针对当时或者当时当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还是有不少区域、地方台所选择的新闻有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滞后的新闻是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要想生存与崛起,就应该多向移动媒体学习,利用连续直播等形式来积极发挥广播“快”的作用,满足人们对于新闻及时性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筛选出一些当下热议并有讨论意义的观点来做简短评论,以达到针砭时弊的效果。
二、新闻评论的主题与内容选择要恰当
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受众会关注、有讨论意义、能够贴近民意的话题和内容,这是广播新闻评论中最关键的环节与内容,其所选的新闻热度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成败。广播新闻评论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同时满足高收入群体和中下层阶层收听习惯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百姓的问题来展开。
三、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观意识。互联网科技时代,人们能够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在接收和阅读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通过自身再将这些信息传播过去,从新闻的受众变成传播新闻的媒介。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创造,或者自己创造新闻并传播新闻。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每一个人既能够传播信息又能够自主选择创造新闻信息,参与度非常高。因此,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受众的参与度,合理设计社会热点解读、热点新闻爆料、发表个人见解等环节,并鼓励受众积极参与,让受众能够通过广播将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创新受众参与的模式,包括让受众参与节目主题的策划,表述新闻观点等,或者设计并组织“快评”“短评”等一系列新型广播评论环节,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新闻评论参与度,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表述自身的观点,让节目更加接地气。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在保持广播新闻评论自身个性的同时,促进新闻评论效果的提升。
四、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度”
21世纪是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新闻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人民群众每天所接触到的新事物、产生新问题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广播新闻评论在挖掘新闻内容的时候必须正确把握一个“度”,包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过去我们在进行新闻评论时仅仅是就事件的表层含义进行评论分析,但现在的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果,还需要透过现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度还包括评论的长短,如果评论太短则无法挖掘新闻背后的本质,但若评论过长则有拖沓嫌疑,受众也会很不耐烦。所以,在信息量大的快餐经济时代,作为一名新闻广播评论者,必须具有提炼新闻信息的能力,并能进行长度适中且有深度的新闻评论。
五、创新广播新闻评论形式
通过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与通过电话连线等方式来进行评论是广播新闻评论最常见的两种形式。过去,这两种方式对于促进广播新闻评论都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则播音员并不能真正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新闻所要表达的情感,存在新闻评论不到位的现象。但若经常使用电话连线等非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的方式则削弱了广播的主体地位,同时讨论过多还减弱了新闻评论的深度。所以,创新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意义重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创新:一,建立学者专家评论专栏,这是因为专家与学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对某一观点进行完整的阐述,评论也更有逻辑性。二,增设记者博客专栏,这样一来听众就可以对故事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丰富新闻评论内容。三,增设听众专栏,让更多的听众可以参与到节目当中,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广播新闻评论需要借鉴新媒体优势进行广播新闻评论形式的创新,选择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主题与内容进行评论,同时注意新闻评论的长度与深度,积极鼓励更多的听众参与到评论当中,让老百姓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广播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占领市场的今天能够另辟蹊径,获得长远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视听界杂志》2015年第三期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2015年1月底,江苏省“两会”期间,《通天下》推出《全景“两会”》特别节目,其中运用到了多种电视展现手段。比如“图说‘两会’民生”小板块中,编导将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现,然后由大屏播出动画和字幕,配合主持人现场解说。这样的形式扭转了政府新闻枯燥乏味的旧态,让观众通过眼看动画、耳听讲解的方式,了解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政策。2015年1月31日《全景“两会”》节目中,请来两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唐进、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一同探讨医疗和教育的话题,场外记者还连线到一名来自苏北县城的中学教师、省人大代表秦伯萍,畅谈如何让苏北的教育“跑”起来,场内场外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互动。这样的节目形式有效增加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参与度。除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百姓也可以发表意见。“微信议政畅聊‘两会’”板块中,网友可以事先将观点发到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编辑整合编排后,将这些观点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的融合。
作者:莫妍坤 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
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电视台的实力,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为必要。那么要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选题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选题不仅是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拥有新颖的选题,它就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博得良好收视率,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所选的题目一定要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电视新闻评论要能够产生社会反响与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可能一一诉说,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选择一些典型的、有评论价值的、能够给人一定启发的新闻评论选题。然后将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通过正面引导或者批评辩论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众多新闻播报节目中脱颖而出。
2.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乱编造事实,这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损坏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声誉,对电视台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节目制作期间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态度及观点,能够为受众传达真实可靠的社会知识,让受众及时了解社会的整体动向及面貌。不论是主题、采访或者解说词写作在评论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围绕新闻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3.要重视文化品位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个电视台的文化品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要重视文化品位及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的评论节目,才会散发出其本身独有的魅力,走进受众的心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商业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为目标,深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
4.对评论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要对节目自身的作用及目的进行准确定位。在编制之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趋势及目标等进行定位,充分展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魅力,打造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效应。另外在节目编制过程中要少喊口号,所编制的内容要真真切切地体现社会群众的心理诉求,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编制与播报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发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编制工作是促进电视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编制过程中应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呈现在受众面前,当然,评论的事实要具有社会性及代表性,同时还能够给人以启发,只有这样才能牵动受众的心。
作者:孙晶单位: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一、读者需求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的世纪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面对国际国内纷纭复杂的变革,普通读者对一些具有一定层次的话题,已经不能轻易应对,往往感到迷茫。新闻内容的深奥和丰富,以至于让读者不能完全吸收其中的养分,读者在期待得到信息量的同时,还希望得到明示和解读,这就需要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必须放弃高傲的架子,从读者的角度入手。
新闻评论在都市类报纸中,不仅负有舆论引导的大使命,在人们的决策行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小事上更负有一种指导、服务的责任;再者,传媒空间的日益繁荣使得受众呈现非群体化特征,个人的选择性日益增强,个人趣味凸现,而新闻评论写作的简洁明快、平易通俗以及鲜明的时代感和平民化色彩,使得它能在各类新闻题材中独具一格,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媒介竞争手段
在其他新闻报道形式作出平民化姿态时,作为更高层次、更超出一般读者认知水平的新闻评论也得向平民化转变。于是很多都市报评论版,都向普通读者开了绿灯,例如《南方都市报》就专门开辟读者评论的板块,结束了记者专职的状态,开始吸收社会精华充实评论的水平扩展评论的内容。“与此相对,那些具有系统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与知识分子,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经验主义媒体人,则能够有完整的知识架构与成体系的评说工具,这其中高度关注时事的人,便是我们需要的作者对象。”这类非记者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权威人士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使读者更容易相信接受,而达到媒介宣传目的。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平民化是市场需求使然,新闻评论平民化的做法不但使新闻报道的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需求,扩大了读者群,增强了报纸的公信力,给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三、平民化的新闻评论的发展前景
平民化的办报方针,在许多都市报纸已经初显雏形。平面媒体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竞争,以及与同类媒体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优势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的情况下,以都市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想固守阵地、开拓新的市场,全方位的改革势在必行,报纸正一步步除去过去呆板、高调、空洞的新闻形式,向着鲜活、有趣、易读的方向改变。
随着新闻报道进入观点时代、策划时代,新闻评论在都市报纸中的分量将越来越重,新闻评论作为都市报灵魂的地位将会得到强化,平民化的报道方针亦会得到巩固,并继续深化。
报纸在视觉、听觉上比之电视、网络明显不足,深度成为都市报纸制胜为数不多的杀手锏,将观点、理念深化,用文字的丰富多彩,弥补、超越电视、网络的直观,是报纸不二的选择。新闻评论在承载观点、理念上,有着覆盖面广、语言直观、角度选择点多以及尖锐、犀利等诸多的优势,成为都市报纸显示与众不同、更胜一筹的法宝,而平民化了的新闻评论,则可以将上述优势更好地让读者接受。另外,随着媒体环境的市场化,读者至上的理念亦会跟进,为了迎合读者,都市报将亦步亦趋地向着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方向前进。作为媒体观点的排头兵,体现媒体水平的桥头堡,新闻评论的平民化,会引领着整个都市类报纸向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作为媒体适应市场,迎合读者的一种进化,这种趋势将随着媒体增强与读者互动、标榜媒体地位及展示媒体亲和力的趋势下,平民化趋势会进一步地凸显,发展前景也尤为广阔。
作者:刘荟萃单位:黑龙江林业报社
善于从上级精神中选择切入点寻找评论选题
根据党的中心工作,最新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照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困难,以此为切入点寻找选题。该报评论作者积极主动深入实际调查,主动寻找和发现现实问题,主动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评论与时代节奏合拍,与上级精神一致,如关于党代会的一组评论,五篇评论都是从最新的会议精神“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努力奋斗”中寻找到新闻评论选题,像6月23日《放眼才有胸怀》、24日《“支点”也是落实点》、25日《鼓励干出特点》等评论论题独特,角度新颖,突出实际。再如5月30日《重“点”莫轻“面”》,选题独辟蹊径,就是根据有关我国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发现在建设中存在与上级精神不一致的方面找到选题,起到以“个别”警示“一般”的作用,富有信息含量。
善于从新闻报道中选择切入点寻找评论选题
1.在新闻报道需要的提示点上切入
有的新闻事实意义重大,但是新闻报道只是客观陈述该事实,其重大意义在题材之外,需要新闻评论来揭示;有的报道过的新闻事实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该事实对现实生活有潜在着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般的受众发现不了,需要新闻评论提醒人们注意;还有的报道的新闻事实具有多义性,需要读者对事实准确理解,这时需要新闻评论加以引导。如系列评论之一《放眼才有胸怀》,就是从大量有关党代会的新闻报道中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当时党代会上“开放”成为热议的关键词,而作者思维敏捷,及时评论,指出“放眼全球,先开放者先发展,大开放者大发展”,提示人们:湖北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空间,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水平,文章环环相扣,选题得当,信息含量异常丰富,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在新闻报道需要的深化点上切入
有的新闻事实,其新闻价值一般,但意义却很重大,是现实生活的汇聚点,时代特征的集中点,需要评论对新闻报道加以深化,使新闻事实的意义得以提升。
(1)由头切人、由表及里。4月18日的楚天时评《选准“参照系”》),评论用由头开篇,以楷模孔繁森一次去外地出差,随从人员准备花50元钱安排一桌饭。他斥责:这以贫困的阿里地区人民的生活相比,简直太奢侈了。评论以这一表面现象论述开来,指出50元钱的饭菜算不算奢侈要看拿什么作“参照系”。评论到有的同志没有选准“参照系”,工作总和落后一方来比,生活上与堕落腐化分子相比,评论对此进行了深化,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和价值观。评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论理令人信服,评论富含信息含量。
(2)问题切入、由点到面。楚天时评《重“点”莫轻“面”》,论者以“试点村和非试点村有啥区别”这一问题切题而论,最后进行深化:这种重“点”轻“面”,在“点”上越位,在“面”上缺位的做法,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该评论是从某一地发生的问题下笔论述,推广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可能存在类似问题这一“面”上,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很有实践意义。
善于从社会实践中选择切入点寻找评论选题
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题?这固然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和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更要有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评论勇气。在需要聚焦的时代集中点上、在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点上、在需要剖开的思想疑惑点上,在需要引导的社会舆论点上、在需要牵引人们生活方式的切入点上和在需要平衡社会心理的汇聚点上等多维视角上选择论题。如6月6日《“反哺”一下失地农民如何?》,就是作者深入社会实践,在某市经济开发区得知信息房地产繁荣,地价飞涨,而农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只得到微不足道的补偿,深感对失地农民的不公平。文章以这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点上切人,指出应“反哺”一下失地农民,论题新颖,信息丰富;又如3月28日的楚天时评《口碑也是一杆“秤”》,这是作者在参与某地评选优秀领导干部时找到的选题。文章指出,今后评论领导干部,不仅要看“政德”、“政才”、“政绩”,还有看“政声”,考察干部的政治声誉,即把群众对他们的口碑进行评价,’把这四者结合,干部“评优”才会客观、全面。
关键词:新闻评论 历史理论 四个层次
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导向和监督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新闻学界的重视。对新闻评论的定义和功能的认识是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起点,有必要厘清这些概念。在对新闻评论功能的认识上,普遍认为新闻评论是反映和影响社会舆论。准确及时地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中时弊,扶正祛邪,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可以说关于新闻评论功能的研究已经极为详尽。笔者无意再进行重复性的梳理工作,而尝试以历史理论的视图来认识新闻评论的功能。用历史理论来观照新闻评论。进而挖掘新闻评论的深层功能。
将新闻评论与历史理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新闻评论与历史理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常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是昨天的新闻,形象地表明了新闻与历史的联系。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而历史理论是对客观历史活动的认识,是研究历史过程中关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和统一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本身的反思。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的理性评述,历史理论是对过去事实的评论。二者的功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历史理论的功能出发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功能。
中国历来的历史学家都重视史论,中国历史上的史论非常丰富,形式多样。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君子日”,对史实进行议论。秦汉后出现了专门的史论专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以“太史公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史实的独到见解,其《太史公自序》中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精辟地说明了史论的功能。新闻评论作为明天的史论同样有着这样的功能。以历史理论观照新闻评论。具体来说新闻评论功能由浅入深体现在以下四个层次上。
认识事实
清朝学者章学诚谈到古人的史论实践时曾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意即历史评论是对历史事实的评价,没有历史事实的评论,就不能认识事实的本质,通过历史评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实。唐代刘知己认为史论是“有精意深旨”,能起到“辩疑惑,释凝滞”的作用。新闻评论亦如此,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新闻事实、问题、现象进行的评论。是针对广大读者就某些事件、某些方针政策所产生的思想疑惑和顾虑,阐释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挖掘新闻事实的典型意义,深化报道主题。新闻评论依据党的政策、思想、理论加以权衡、分析与集中、概括,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变为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权威的见解和意见,借助新闻媒介迅速而又广泛地传播,又回到社会中去。新闻评论还能引导受众认识舆论,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评论“既可以起着自上而下引导舆论的功能,又能够发挥包下而上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评论,往往通过评价重要事件,指明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实践表明。新闻评论由于它往往就某一重要事件直接发表意见,阐明某种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传达完成各项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方针政策,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客观形势和各种实际问题。明确当前各条战线的主要任务和奋斗方向,使人们在认清形势、做好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帮助读者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如2007年10月9日《燕赵都市报》的评论《“读研无用论”折射扩招急功近利之弊》,就当前社会流行的“读研无用论”进行了理性的评价。认为是高校扩招以及对学历的盲目崇拜而导致的,通过这篇评论广大学子和民众对“读研无用论”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世界
历史理论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能起到认识、借鉴、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指的就是“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视野来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世界。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新闻评论能使受众在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我们评论的事件和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新闻评论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当然不只是反映社会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反映问题的性质、本质和规律。还要在微观真实的基础上认识整个世界。升华为宏观认识,即通常所说的整体真实或总体真实,新闻媒体要通过长期的新闻评论实践,“使受众对现实的认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这就是说新闻媒介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展示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如2007年10月9日《上海证券报》的评论《4000万股民,对当代中国意味着什么》,通过将中国股市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股市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全民炒股的利弊以及原因。使受众对中国的股市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起到了让中国受众认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作用。
认识自己
历史理论让人认识世界,最终还是为了认识人类自身,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人要认识自己。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德国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中说:“历史乃是回忆,历史观给我们提供了场所,我们有关人的存在的意识就是从那里来的。”历史理论通过认识事实、认识世界。最终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改造世界打好基础。历史理论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客观而又科学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地说应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历史眼光的教育。新闻评论同样也能起到使人类认识自己的作用。新闻评论帮助受众分析形势、把握大局、明确方向。新闻评论常常需要代表编辑部或公众舆论表明对当前有关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态度,扶正祛邪、引导舆论。对人们的政治行为、社会品格和行为规范起到积极的评判。如2007年10月11日《新京报》的评论《禁止自备电脑无法解决“成长的烦恼”》,通过对近期高校禁止新生自备电脑的政策进行理性评论,分析了该政策出台的原因和利弊,使受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该政策。对大学生受众来说,通过该评论,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自制能力,从而重新审视自身的上网习惯。有利于大学生受众养成合理的上网习惯。
改造世界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走进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提供的数字:到1996年底为止,全国已有电视台880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2.4亿台,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视所拥有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已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重要的媒介。电视评论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一)电视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只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节目策划。所以我们要注重节目策划的角度,把不是独家的新闻报道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
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综合性越来越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内容也不仅仅是最初的新闻政治节目,经济、文化、生活、科教类评论类节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内容范围的扩大,频道专业化,细致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又一发展方向。如经济类的评论节目有《赢在中国》,文化类评论节目有《百家讲坛》,生活类评论节目有《为您服务》,科教类的评论节目有《探索发现》等等。但这些专业的频道栏目之间还有相互的融合,如经济与法制融合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就是把百姓身边的奇闻逸事,在生活中我们所解释不了的事情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出来。
电视评论节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样,对于大型的活动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赛事直播》同步报道评论,时时反馈信息,进行焦点评论。还有大众参与的形式,观众发送短信进行讨论或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形式。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发展方向
电视是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电视评论语言要发展首先要注意声画的配合。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近年来,同期声的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视听元素的变化。
画面语言主要是由记叙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及表现性画面语言组成。画面语言重在会意,所以要注重拍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好镜头,准确的找到新闻的着眼点,还原现场真实感,保持拍摄对象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尽量表现出新闻所要表达或重点评述的地方。现在的一些纪录,纪实类节目做得很好,评论类节目在叙事上可以借鉴。
电视评论语言的“新生词汇”越来越多。如超女、快男、反恐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生词汇”不断地出现。网络语言和电视语言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网络评论语言和电视评论语言最终发展成网络电视评论语言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