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改变自己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改变自己的作文

第1篇

Change My Life Style

like stay late at night and stay in bed late next morning. Usually, I won’t go to the bed before one o’clock. When my clock alarms the next morning, I have to struggle for a long time to get up. Most of the time, I feel tired before class is over. So sometimes I can’t catch with my teacher, because I can’t focus my mind. And I don’t like vegetable. Mostly I only eat meat. I am a little fat maybe because of that. I realize my life style is unhealthy. I need to change it. I can’t sleep so late in the evening and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 If I change my life style, I can make my life more wonderful.

【翻译】

我喜欢晚睡,第二天早上又喜欢睡懒觉。通常,不到一点我是不会去睡觉的。第二天我的闹钟响的时候,我都要挣扎很久才起来。大部分时间,在下课前我就很累 了。所以有时我都赶不上老师的进度,因为我无法专心。我还不喜欢吃蔬菜。我只吃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有点胖。我意识到我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我要去 改变。我晚上不能睡太晚,而且要多吃蔬菜。如果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会更加精彩的

第2篇

一、改变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改变,导致中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任何技能技巧都是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成的,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传统作文教学在题材的选择上缺乏变化,过多地注重记叙文的训练,而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却重视不够,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具体观察和思考,没有形成对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结果的深入理解,作文的思维训练目的没有体现。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体也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训练。许多中学生甚至连常用的请假条和书信都写得错误百出。

以往作文教学试图借助范文,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学到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这一训练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帮助了一部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但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习惯上的差异,如有的学生文风幽默诙谐,有的学生则平实质朴,就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方式的缺点和不足了。还有作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针对性训练,导致学生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应改变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二、改变态度,提高写作情趣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情趣方面作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人根据新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探索以下几条培养学生写作情趣的做法:

1.主张作文流露真情实感,反对言而无物

作文的情趣缘于真情的抒发,因此必须把“真诚”确立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纵观历代文坛,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遂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叶圣陶的“立诚作文”,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学生的作文只有发出真情,才能牵之以情趣,诉诸真言,否则所发之辞就是“假大空”无疑。

2.作文命题时注意引发学生的写作思趣,力求命题联系生活

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于教学,命题作文又需要采用某一固定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要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好作文,作文命题是关键的一步,没有好的题目,学生写起文章来,便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其结果只能是叙假事、抒假情。长此以往,不但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有可能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相反,题目命题好,便能让学生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给学生有一吐为快之感,这样学生就乐于写。

3.作文批改时肯定作文中的亮点,并加以评价和修改,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古之学者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直不能已。”学生在写作之后,是非常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受到别人欣赏的,如果能得到认可和赞赏,这将成为他们下次作文的直接动力,他们的兴趣将更浓厚,写作思维更活跃,写作参与性更强。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写作,热爱写作,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必需;应该让他们懂得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应该让他们敢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探索、宣泄真情、挥洒感悟。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广泛。评价切忌只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要尽可能地广泛。对于优秀作文,要通过讲析范文的方法提升信心,还可以积极推荐发表,这样可以达到鼓励一个激励一片的作用。同时,对差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也要多鼓励,多表扬。

(2)评价要具体。评价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指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尽可能地具体到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段落、一个好词语、一个好构思、一个好主意……这种针对性十足的评价能更好地发现个性作文的敏感区和兴奋点。

(3)评价要真诚。学生需要鼓励,需要认可,但绝不是说虚假的认可和鼓励他们也能接受,不从客观出发的、有失公允的赞扬只是有害而无益的。

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尊重每位学生,激活每位学生,成就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化选择,着眼学生健康,情趣,努力营造自愿、自觉、自主的良好氛围。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呢?

一、现状的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观察、表现、评价自己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心里话……”还提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写作还作了这样的评价建议:“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就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状况、与要求是不尽人意的。主要表现为:

1.多人一面的思路与价值观,不说真心话

教师的“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的写作过程许多变成了造假的过成。作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感染力。即使写了自己的真事也要加以深化、拔高或陷入某种定式中。在“怎么写”上程式化严重。学生虚假的文风,刻意强调作文的思想性,必须套用大道理,用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达中心,表达自己的不真实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缺乏个性。同时训练过程不能形成体系,没有形成作文能力,作文训练成人化、技巧化,没有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些极为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不会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

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思想的“深刻”,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思想虽然好像深刻了,但文章的灵性和学生的个性魅力却荡然无存了。这样的现象,需要我们去改变。

为了适应新的作文教学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真正做到实施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关键要打破传统观念,在习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时代对习作教学的要求。

二、实施策略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多样化的练笔方式、开辟多渠道的习作途径、选择多类型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促进他们写作个性化的形成。

1.灵活课型,开放时限

传统的作文课型是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当堂完成。这种限定课堂时间写,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在宽松的心境下展示自我,我们可以灵活原有的作文课型,采取符合文章自然生存规律的做法,把作文课延伸到课外,提前布置学生做好习作准备,给学生一个观察感悟的机会,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尽情抒写内心的真实情感。

2.改变命题模式,放开内容

改变以往次次都有老师来命题,围绕主题让学生自拟题目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命题形式。让学生自主命题能够营造一个宽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便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思想实际,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不再受约束和局限,他们将自发地打开心灵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性作文的天空自由翱翔。当需要命题时,可以采取师生平等研讨方式。命题形式的改变,不仅放开了内容,而且放开了写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写,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他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决不是痛苦的负担。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作文的批改,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命令的不平等方式。变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集中书面批改为学生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学生的作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相互评价修改,相互取长补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靠自己不断练习不断修改,才得以提高的。教师在学生自主批改的过程中更多的应是起组织、点拨、补充、表扬的作用。每位学生的作文,都应该属于自己的唯一,有他不同的立意谋篇,有它不同的手法和风格,有它自己的语言技巧和情感。

4.改变讲评形式,放开评价权。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发展。传统作文教学的作文批改,教师评改很辛苦,学生只是看等第而已,繁重的批改劳动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而作文讲评课老师唱主角轻视习作过程。我们应倡导"学生是作文评改的主人"的观点,大胆改革和研究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评改的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作文评讲课的研究。作文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评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作文划分等第,而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水平的提高。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评讲课的任务和目的,除了解决本次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要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评讲的形式:

一是以评价作文片断为主,讲评整篇为辅。教师根据习作情况,进行分类归类,选出能代表作文优缺点的典型文章和片断,因为就整篇文章而言,不论是优秀佳作还是较差的“典型”,都是少数而不是绝大多数,大部分情形是不错的作文中有不足,较差的作文中有亮点,所以把作文讲评的重点放在片断的评价上,讲评者以个人的眼光去评判,指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改进的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们补充评议,教师点拨。无论褒贬,均要做到言之有理,评之有据。教师将学生习作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大胆评改,讲评改意向全班交流,并对交流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这样的讲评方式体现了对大多数人的关怀,也让更多的人展示了自己。

第4篇

问题审例:在一次协作联系中,要求学生作为家乡的小主人,当一回小导游,为远方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一道作文练习题,贴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学生们津津乐道,一气呵成。评改时,一学生的作文格外引我注目。文章开头写道:“家乡的美景先不说,家乡的污染就很多。”接着便具体描述了家门前昔日清澈见底的小溪,如今成了一池臭水;母亲河韩江成了垃圾的好去处……”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振振有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家乡父老乡亲污染环境的行为充满着无奈和痛心。结尾还写道:“她没办法当这一导游,她为这些“环境杀手”感到耻辱……”这篇文章,与语文组的老师们讨论,大家众说纷呈,为之摇头,为之惋惜,为之震撼……”最后大家下了这样的结论:文不对题,思想消极,认识片面,不能及格。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位学生所写的,所反映的,不正是活生生的现实?不正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吗?由此也引导了下面两点思考:

一、作文评价要肯定、鼓励、诱导、提高

一位哲人说过:“一句妙语,不但能激励人,照亮他一天的生活,有时候 甚至能改变他的一生。”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写作文的心理状态,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肯定、鼓励、诱导、提高”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妙语催化,激发学生的作文潜力,树立作文信心,提高作文水平。

换一种角度看,案例中的小作者,能把内心世界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以独特的视角,作独立性的思考,这不是难能可贵的吗?我们能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对其加以细心诱导,与其诚恳交心,推敲作文要求,分析利弊,相信更能托起写作的翅膀,找回属于自己的蓝天,更有利于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坦荡的个性培养。反之,对学生的作文加以否定,改变学生的思想,不仅会挫伤其积极性,而且会让其丧失信心,产生消极、甚至逆反的心理。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感受,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样情真意切的文章,不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吗?

二、作文评价要有利于“抒真情、写实感”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也是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也许我们当前的作文评价,表现在重文理轻心理,重形式轻创造,重思想轻情感。那些说假话,抒假情,空呼口号的作文“思想深刻”,而那些抒写独特感受的作文却被视作“境界不高”而遭冷遇。比如写青松吧,就一定得写青松崇高的品格;写家乡,就一定得写家乡的美丽;写蜡烛吧,就一定写它牺牲自己,照亮别人。如果写蜡烛所作是“无谓牺牲”,那么,老师会给不及格。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形成“假、大、空”的文风,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抒写心灵审处的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只有抒写自己的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内心情感的文章,才是鲜活的,富有灵气的。这位学生,不能不说她有一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正因为这种热爱,希望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她把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她为家乡的污染而痛心,为人们的行为而惭愧,身为一个中学生,能有这种认识是不简单的,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加以否定呢?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困惑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比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标准对教师更有指挥作用。基于高考的经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强调文章内容“立意深刻”,即要求学生作文立意必须要高,主题必须升华,写时要选一些高尚的人或事;不得不强调文章的目的性、训练的目标性,而对作文的自然性、随意性重视不够。在评卷时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说假话的作文大开绿灯。可想而知,作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使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过程,而是如何应试、获得高分的过程。甚至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对付“高考”,则鼓励学生去背记各种不同体裁的优秀作文,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其结果是学生考什么写什么,用什么话写出的作文能讨老师喜欢,能得高分就写什么,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2)主观原因。一方面,学生认识上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导致作文中虚假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有意讨老师喜欢的心理是学生作文中不说真话的原因。一次次考试的经验或教训,学生们已经深深懂得:不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写作,无异于自讨苦吃。再一方面,很多学生缺少发现,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不懂得朴素、平淡、琐细的生活也有很多“意义”和写作的价值在里面,所以总去寻找“‘大事”,这当然不好找,只好编些来应付: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是虚情假意,言非所言;更有抄袭应考之作,充斥于目,屡禁不止。

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求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述自己的情感,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当然,要改变作文“人”与“文”分离的现象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教师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

要想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通过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进而更新作文教学方式。中学作文教学的设计应以人为本,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因此,本人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作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目标指向是单一的“学会作文”,缺乏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丧失,把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上,作文成了语文知识的“试金石”。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本人不只是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作文教学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内容设计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弊端,要把作文教学的活动设计成一种“做人”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的也不只是教材,而应是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3)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灌输”的方式而不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其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形式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注重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用生活中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会做人,去构建正确的精神生活。

三、学生学会作文,在作文中真实抒写做人的真善美

新课程作文标准已经淡化了文章立意、写作技巧,而突出了文从句顺,有真情实感,有个人独特体验。在作文的教学中,本人己经教会了学生作文之本―做人,那么如何教会学生作文呢?很简单:以做人促作文,即表里如一地去展示自我。

(1)说真话。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他还说:“作文要讲实话,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叶老强调作文要讲真实,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社会造就人,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学习做人,既做真实的人,说真实的话,只有真实的人,可能写出真实的作文,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才能解决学作文,学做人的大问题。

(2)写真事。新课程强调语文要有人文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用到生活中。在作文教学中,本人特意布置学生感受到、经历过的作文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写真事。如“我学会了炒xxx菜”,这就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道菜;“校园的秋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为父母做一件尽孝的事,并写出经过和感想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家庭、社会、学校中不断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写作时就有话可说,自然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3)抒真情。事实上,许多学生的作文变成了学业中加工的一件产品,或铺叙事实,或空发议论,看似结构严谨,实则不堪一击,因为文中很少介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有肉无血的文章何以打动读者?生活是相类似的实体,感情却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做人有性有情,性情所至,笔墨所涂。

将“人”和“文”统一起来,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把真人做得更有质量。两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本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带两个班级学生,无论是作文水平,还是思想品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改变 转变

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已迫在眉睫。那么,作文教学应如何转变呢?

1. 改变训练的无目的性,让作文教学向针对性训练转变

平时大多数教师都是随意布置作文题目,造成许多训练都是机械的、盲目性的重复,不但造成学生写作积极性减退,而且造成写了很多提高甚微的窘境。作文训练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学生作文薄弱环节,结合《写作》的单元设计科学有序地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例如:对于刚进入高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记叙文方面较为熟练,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记叙文写作要求中加入描写和抒情,还可要求进行倒叙、插叙训练,最后阶段还可利用范文形式进行叙事散文、蒙太奇式记叙文的写作。还可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优势进行一些仿写记叙文训练,如《荷塘月色》的环型叙事结构。

对于高二的学生,随着其思维思辨能力的提高,就要着重议论文的训练,在论点的归纳,论据的选取和分析,在论证方法使用上加以突破,以期学生写出“论如析薪”的文章。

要做到训练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情况登记表,可以设计十项内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语言表达、文采、谋篇布局、审题、立意、材料积累)分别为每一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值量化,经过几次的打分量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知识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就更有针对性地要求某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注意某些写作环节,如:文采缺乏的同学可以要求在本次作文中使用几个新词或使用几个排比句使用几句名言,并把文采作为评判这位同学本次作文写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文章结构混乱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将写作前的提纲一起上交,教师在批改时对作文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和理由。这样才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写作提高也就成为可能。笔者在连续三年的实践操作中收效不浅。

2. 改变作文训练重点,注重语言和思维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思维。”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着核心地位。

以应试为目标的作文教学往往重视的是文体写作训练和思维套路训练,这种做法,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和思维训练要有机地结合,这是因为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顺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仅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语言的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在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写作》(苏教版)的序语中说:“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3. 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

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的反复不懈的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

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提高;能力

“听、说、读、写”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锻炼这几种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作文。但在初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无计划

作文教学的现状就是无标无序、题目反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往往是写作与阅读教学并进,作文题目与课文题目相当,或是没有过渡,直接要求学生写出高水准的文章,更或是教师在上课的前几秒钟才想到作文的命题。这种命题经常是不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望题生畏。

2.作文教学忽视学生因素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往往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忽视他们的年龄、心理因素,更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作文命题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在采用命题的作文中,剥夺了学生自由立意的权利,在灌输了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有空间去发挥自己,更不会有个性的流露、真情的告白。这种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减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作文教学课堂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上一般只有写练课和讲评课两种。在写练课上,教师会简单地给出作文的题目,可能都没有讲解,或者在写前的指导中限定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就进入学生写的过程。而讲评课,就是针对学生的文章,拿出好的几篇让大家学习。这两种课堂模式都只注重了写的结果,没有启发、帮助学生去整理思路、思考写作手法,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经验。

二、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不被作文困扰,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就如何使作文教学更有成效提出以下内容。

1.改变作文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然后,教师要把握作文教学的技巧。作文的写作过程要先审题意,然后定中心,最后选材料。仔细弄清题目的要求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题材的写作方法、要素、特点,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乐于从事某种知识或活动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开展,也能使作文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在准备作文题目时,应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或他们关心的话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抒发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在一堂作文课上列出多个题目,学生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认识事物的观点,自由发挥。

3.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写作态度

学生要留心观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写作材料,摘录优美词句,思考观察到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作文立意时积极健康,反映生活本质,写作时力求规范,完成后认真修改。

4.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在评价作文时不单单是写评语、打分数,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过程。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教师在学生互评完后再评改,要做到全面细致的改正。教师在对作文评价时,要对优点鼓励和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评语要体现出人文情怀。对于佳作,在课堂上要阅读,让学生有一种优越感,提高其写作积极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正雪.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29):62-64.

[2]王满林.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2):37-39.

第8篇

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的定势影响,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过于简约,学生写作训练量偏少。二、教师手中无作文教材,安排的阅读课时多而作文课时少,作文教学严重失衡。三、学生生活面相对狭窄,又忽略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驭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

逃避不是办法,从反思中寻求出路,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经过多年摸索和总结,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合课文赏读,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表达不到位,再好的构思也难以实现。作文技巧可以速成,而语言文字基本功却无法速成。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地把句的训练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听句、读句、说句、写句的能力和赏句、集句、用句的习惯。

听句、读句是说句、写句的基础。通过朗读课文中有特点的句子,反复体味语境、培养语感。读句与读全文有所不同,读全文的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而读句则重在句子的表达上。读句时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子,品味句子的谴词造句的妙处,语气感情的特点。上课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说长句、说语段、说感想、描述事物、复述课文。对于说话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不能怕学生说错。此外,课堂提问时,也要抓住时机强化说句训练,叙述语言应具体、生动,议论要精辟,注意内在逻辑。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写作素材料分析课等,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

1.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指导观念。

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丝毫不敢放手,形成“学生作,教师改”的不良局面。教师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修改作文的权力完全由教师来把握,这种写作观念已经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就积极改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作文写好后,教师可以示范性地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修改,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当然,学生自改作文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才能使作文自改真正落到实处,否则虚以应付只能费力不讨好,没有一点效果。

2.要提高学生认识,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三个阶段;侧重点;描写;思索;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共分三年教学,也就是作文教学有三个阶段,认清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要求和联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将我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一、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主要是在小学水平的基础上训练提高记叙表达能力。要求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初一作文还是训练描写能力。包括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突出、强调中心。比如学写母爱的作文,如果把描写母亲具体对我的劝导、教育、关心的语言展现出来,就能突出、强调母亲的关爱。又比如《背影》课文中通过买橘艰难来突出父爱这个中心的动作描写,就能使人印象深刻。而不能表达中心的就要惜墨如金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增加景物描写,以此使文章增加文采、韵味。

当然,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初一还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围绕中心叙述、围绕中心定详略等技巧。要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训练。

这些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一的学生刚刚十二三岁,他们能学会观察社会、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不错了。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还有欠缺。如果这时要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具体评论,就有点儿难为他们了。

所以,初一的作文一般都是以“我”为中心,写“我”的所见所闻。所以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考人物的作文题目有《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榜样》、《我们班的明星们》、《母爱》等,考事件的有《我们班的二三事》、《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最快乐的一天》、《第一次》等。

二、初二作文

初二作文仍然是在初一作文的基础上训练表达更完美。所以从大处来说,初一和初二的作文教学可以合并在一起。稍有不同的是初二作文的视角更广泛,深度会更大,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发现和感受上,也就是说,在具体描写上和初一要求一致,或者更具体。在抒情、议论上开始要求学生掌握运用。

这样的教学是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比初一有明显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分析评价能力也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映在作文题目上,就可以看到常考的题目是《发现》或者《它使我懂得了》、《这就是美》、《幸福》、《生活变了》、《我长大了》、《心中有——》《在——的路上》《我学到了——》等带有我的看法、我的思考一类的记叙文。

三、 初三作文

初三作文应该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初三侧重点还要放在记叙文上。议论文、说明文按基本要求,只要训练一下常规写法,练习主要是随着课文教学进行。

议论文可以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证明论点来写三大段:一般在第一大段提出论题或论点,在第二大段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第三大段围绕现实提出希望。这种写法简单实用,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作文练习主要练习的是举事例和讲道理的写法。

说明文作文教学是学会交代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主要训练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要着重练习实用说明文,比如说介绍家乡的一个建筑物,一种名吃、特产、物品,以及去车站旅游景点路线说明,等等。

因为中考对说明文作文要求不高,所以说明文作文练习主要是放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随着课文教学进行专项练习。不必进行大的、专门的练习。

但在初三,记叙文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记叙文的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复结:写好题目;用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写法来记叙,比如小标题式,欲扬先抑,对比等。此外,还要练习优美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使学生的文章层次清楚、写法新颖、词句优美、富有文采、立意深刻、形成特点,并且会修改自己、他人的习作。

所以记叙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各种描写训练要贯穿初一到初三三个阶段中。既要有课堂上的小作文练习,又要有大的专题练习,更要有不同阶段的专项侧重点来练习。

对初三学生来说,不但要在初一写好记叙文,初二有所思索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在初三表达自己参与改变社会的意愿。而改变社会、提高社会就要首先改变提高自我。所以初三中招考试经常围绕人的素质出题。考一些有关提高素质的话题。既可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文体、内容、写法,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

第10篇

中学语文是一类文学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写作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注重细节,也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有所创新。但是,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问题入手,然后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逐渐对于作文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

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感受以及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自语文学科开始以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本身就有的。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对于学习才会更加积极。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上,教师应该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在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明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成不变,无非是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以及教师随后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这种教学方式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兴趣,学生对于生活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受,一些体验经历也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让学生不断地写作,这种疲劳战术让学生越写越没兴趣,也就越来越厌恶作文写作。

1.2 大量的作文写作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对于写作没有积极性。由于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在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就安排大量的作文写作,教师批改以后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自信心就逐渐的下降。在心理学上,自信心是直接能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受的,自信心下降,学生就会越来越恐惧作文写作,导致学生越来越厌恶作文写作,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不能提高。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能提起兴趣,教师与学生对语文作文都没有积极性。

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训练的方法措施

2.1 提高学生主动写作的意识。现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困难就是作文无从下手。两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只能拼凑两百字左右的短文,语言的表达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写得少,二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对作文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对学生来说,打破作文恐惧感,不是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所能奏效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让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可怕。

2.2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真情实感。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文字表达,因此,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本质上来说,作文的实质就是情感的表达,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产生兴趣,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体会生活,了解生活,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但是,只是一味的让学生体会生活对作文的写作是不会有太大帮助的,教师还应该做一些指导。让学生观察生活,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的感官上细致地观察生活。而细致地观察生活就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入手,一点一点的对生活产生一些真情实感。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题目,比如说《我们的校园》这个题目,校园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环境,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的观察过自己的校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题目的选择,指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的校园,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指导学生细致的观察,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

2.3 注重学生的写作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所有的学习与教学都不能固守陈规,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对于学生学习语文作文来说,首先学生要有创新性思维,有了创新性思维,学生对于写作才能够创新,经过创新之后并且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的自信心就被增加,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创新性作文写作。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对文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重注新的写作方式,学生慢慢地喜欢了语文写作,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被提高了。

2.4 鼓励学生积累阅读知识,经常做一些片段性写作练习。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低下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是学生语文作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少。学生的阅读量是直接能够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增加知识的贮备量。大量的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优美的句子词汇或者写作方法,可以用到下一次的写作当中,这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是非常有利的。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就是初中作文教学,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信心,也要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写作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改革教学的方法,这对学生学习语文作文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第11篇

一、教师在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首先,要克服命题成人化倾向,特别注意命题的趣味性。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同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我的童年”命题就有点成人化,而“妈妈叫我小淘气”、“我真聪明”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他们回味童年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其次,立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我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想来。而教师在指导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写”作文与“说”作文巧妙结合

化难为易,激发兴趣。常见有些学生课下侃侃而谈,作文时却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不受拘束,思维敏捷;而作文时,由于条条框框很多,顾虑重重,反而写不出来。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命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当堂口头作文,看谁说得又多又好。这下学生的兴趣来了,争先恐后发言,就连平时作文最差的学生都想说两句。说得好的,得到大家热烈掌声,积极性会更高;说得不好的,也暗下决心,下次非说好不可。

此外,我还选取能启发学生心智的话题进行演讲、辩论,如“老实人吃亏吗”、“开卷有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学生课前广泛搜集、筛选材料,确定主题;活动中注意倾听对方发言、选准突破口;活动后及时总结、共同提高。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材料丰富了,见解深刻了,再让学生写下来,大家普遍感到容易多了。

三、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互相促进

通常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往往先人后出,先由例文范文开路,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情去构思文章,导致“先入”为主,后出从之。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吸引到优秀作品上来,使学生潜意识地去刻意模仿,其作文主题、重点、思路等统统受到范文的影响,而非学生本人真情所创。这严重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了作文主体意识的表现。

而作文教学的顺序正好相反。写作的原理决定了作文来源于作者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是由生活、感情而成文章。因此,保持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的距离感,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才能顺乎写作原理,合乎人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性,使得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积累素材的最有效途径是阅读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我始终认为大量阅读是一良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为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抄、练笔等形式。可摘抄名人轶事、寓言、成语典故、优美词句、名言警句等。摘抄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而阅读和摘抄的过程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摘抄能帮助记忆,帮助练字,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练笔可采取“随笔”的形式,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一句说一句,不限字数,不限文体,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这样可使学生放开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天长日久,学生便有的可说,有的可写了。

五、让学生互相批改

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意义。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强调,“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只给些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解决……养成了自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叶老是赞成学生自改作文的。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写完作文就算万事大吉,剩下的修改、讲评就都是老师的事了。更可悲的是,老师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精力精批细改,可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他们顶多看看分数就往桌洞一塞了事,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于是,批改无用的思想便在师生心中滋生,致使作文质量迟迟不能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大胆采用学生相互批改(当堂批改)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问题,自己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潜能,通过具体可行的评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2篇

1 在教育理论中寻求改变的方式与依据

《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同时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并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又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让学生借助于批改,在同学的文章里“寻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出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师单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是使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这符合教育理论。

2 益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未来社会要求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往往更能有所作为。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意义。

2.1 转换角色,培养内在的写作兴趣:组织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会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会格外地关注评语,并籍此提升了写作兴趣。

2.2 增加压力,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老师批改作文,评语的好差,对学生没有太大压力。而在互相批改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尤其不愿露丑。作文互批互改势必促使他们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

2.3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大多是顺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而学生互批作文,营造了教学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断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机制。这种长期合作的方式无疑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既追求真理又寻找共识的生动而团结的文化氛围。

2.4 体验甘苦,承担他人与自己共同成长的责任:作文互改能够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下,以及别人在自己的评价之下,在写作方面获得的进步。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成长的本质特征。

2.5 复归本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文章该怎样立意,布局,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中才能提高。学生们互改作文,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变老师的事为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2.6 促进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善于与人共事的心理素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际习惯和与人协作的性格,个人的集体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 摒弃繁琐,解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