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知识教案

基础知识教案

时间:2023-05-29 17:4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知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

关键词:认知与应用衔接;知识应用;能力形成

一、遇到的问题

本学期我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教起来感觉很累,特别是第一章。回想我上一届,在第一次教课时也是这种感觉,虽然本学期是第二次教,对这套浙教版教材的理解应该更透彻,但到教学实践中,每节课上后心情并不愉悦,总觉得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好,但在“认知与应用的衔接”时,情况就显得很不稳定,比如,作业中的提高题很多学生做不出,甚至课堂讲解后还有比较多的学生再做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比较长,比如说:第一章的知识要在期中考试后也才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才能比较灵活地应用,而且余下三分之二的学生这一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教师和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说明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没有及时搭建学生的认知与应用之间的平台,而且这一平台要能够使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

这个平台只能在章节复习课中搭建,由于是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补充必要的二级基础知识(课本中的定义、定理概念称为一级基础知识,它们的简单应用成为二级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补充的知识和练习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我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原因说明

1.教材在章节中对概念的介绍不深,但一章中的概念有时很多,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在“知识应用,形成能力”上的要求较高。

2.教辅资料中的题目偏难,虽然纵向看没超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但横向比较,对七年级初学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作为一线教师,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校本教辅用书,而购买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偏难,在章节复习时补充知识和练习,用来解决学生做教辅用书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必要的。

研究目的:通过七年级章节复习课中对补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整理出每章复习时要补充的内容,并形成复习课的教案,通过每章一节的复习课,使七年级学生把他们学过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化地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和学习积累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数学教师在教七年级时感觉哪一章最难教,是采取什么对策来解决的?上过的复习课中哪一章印象最深?(2)合作法,把这一问题作为集体备课的一个课题,共同研究,介绍经验,请老师们提供印象最深的复习课的教案。(3)“行动法”,把复习课的教案应用到课堂,让课堂检验“认知与应用的衔接”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否缩短,灵活度是否提高。(4)经验总结法,写成研究论文,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参加年会交流。

四、预期成果

第2篇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5-02

《导游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导游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该门课程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知识,内容多,规律性不强。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效果不佳。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为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尝试开发《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开发原则

数字化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的一部分,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也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资源开发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全面贴近教学实际。除面向课堂满足教学的需求外,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科学性原则。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内容正确,表述准确,材料事实可靠。

开放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化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数字化资源平台应支持教师上传更新补充,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作品上传其中,并构建多元的反馈评价体系。

二、资源内容

《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除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外,也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需要。具体来说,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内容包括文本、表格、地图、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以及模拟导游虚拟仿真平台和综合教学评价平台。

(一)文本、表格资源

数字化资源开发需要对教材重难点知识,以及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知识等进行文本归类、整理。一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表格来归纳,通过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具体形象,直观简单,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中国民族民俗”中,需要将少数民族民俗按民族、语系、分布区、居住方式、习俗等有关类别归纳在一张表上;又如在先秦诸子百家知识点,也要将各学派、时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列出表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表格开展教学,辅助学生结构性理解并记忆。

(二)地图、图片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延续与拓展,教师仍可借鉴这类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具,如地图、图片等。我们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时,也关注了地图、图片的搜集和整理,使之更系统化、丰富化。比如在“中国历史”这一章,我们搜集整理了各个历史朝代地图,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朝代的变化更替及版图变化,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地图、图片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有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三)教学素材包

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少不了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等教学素材包。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授课内容,开发要求每个知识点一个教案;学案帮助学生课前了解即将要学的知识的内容,重难点,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帮手,学案也要求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案,并和教案相对应。PPT课件是教师多媒体授课要用到的重要的教学资源,PPT制作要求统一模板,简洁美观,素材丰富,把握教学内容。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题型多样,题量合适。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施

(一)影视教学

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与声音结合,直观生动,把单一事物或片段转化为连续的变化过程,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一般运用于景物介绍。在影视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视资料,影视结束后要让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讲解水体景观的钱塘江大潮时,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等影视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在讲解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时,通过视频等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展示拙政园美在不言之中,布局之巧妙,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手法。

(二)模拟导游虚拟仿真教学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创作相应知识点的导游词,教师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要求学生观看数字化资源中有关导游景点讲解的视频学习揣摩,并在学校录播教室录制导游词讲解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讲解视频,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扬长补短。通过实际演练、比照改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导游词创作和讲解能力也相应提高。

第3篇

正如本书在第一章《教案之殇》中提到的中美“预言”的例子,中国的“刻苦的好学生”居然没有美国的“懒散的不好的学生”成就高。这则例子真切表明,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同,最终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从事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恰恰是所谓的“懒散的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不热爱学习,但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下,对生活一样充满热情。如何能让他们未来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或有所作为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有所突破。

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教师可以先从备课、导学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

一 备课

本书在第八专题中集中阐述了“集智备课”。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一概念,很新鲜也很受触动。对教师而言,如何能把基础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其实比把知识讲深化,要更难、更费劲。这就更需要集体的智慧。而且在备课中需要更注意学情的分析。学生对于小学、初中的知识的掌握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掌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让他们掌握高中知识,并能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更加细致,也更需要集体的智慧。

在“集智备课”这一专题中,书上还着重阐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这也提醒了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要注重反思,是否真的做到了把基础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如果做到了,学生才能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通过二次备课,教师可以找到不足,也可以找到可取之处,并为下次课做准备,以便于能让学生愿意听,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 导学案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案。但传统的教案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和教学,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如果利用传统的教案教学就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无味。

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的导学案。导学案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书中已经做了明确的阐述。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与“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其中的“练案”和综合性评价,对于普通高中的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1.“练案”

有些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不是很牢固,所以对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训练帮助并强化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学生之间的能力和知识掌握上的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练习题上不能单一地一概用之,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练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并主动地去学习。

2.综合性的评价

考试成绩或高考成绩的确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但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普通高中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案;二轮复习;作用;设计

教学案,即教案学案一体化,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练习、笔记、评价等通过一种载体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案可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

目的。

一、教学案对二轮复习的作用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但还达不到地理高考的要求。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使得高三地理后期复习重心应放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题等地理能力的培养上。二轮复习正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二轮复习仍要继续强化对主干基础知识的复习,所以二轮复习的难度比一轮复习的要大,但是,二轮复习的时间却比一轮复习的时间要短很多。这就要求二轮复习课堂效率一定要高,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在高三地理的二轮复习中,采用教学案的形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教学案可以强化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案与教案一体化,让学生充分理解考纲要求,明确复习目标,明确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意图,能够根据个体差异主动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教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轮复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每节课都是大容量的教学。很多学生顾到听课就顾不到记笔记,显得手忙脚乱。教学案通过对基础知识板块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温习基础,修补知识漏洞,同时减少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

3.节约复习时间,不必盲目地做大量练习

教学案对于重点知识、规律,要落实到考点,并配以精选典型例题,加强针对性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繁多的教辅资料中解放出来,针对考点和典型例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的二轮复习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复习任务。

4.教学案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里的主体地位,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整理与本学案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教师重复讲解,以达到回顾基础、扩充深度、完善基础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学得更多,记得更牢。另一方面,教案案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案设计,对专题内容适当增减,

但是,教学案的使用对二轮复习也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案的设计受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风格限制。不一定符合全体学生的复习习惯。学生要学会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体现出教学案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教学案利弊兼有,关键看老师如何设计,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最终有利于提高二轮复习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的设计

1.二轮复习教学要求

(1)在知识处理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师在制订教学案时,应充分依据《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复习时对知识的处理要做到详略得当、合理增减,要重视知识重组,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延伸,而不必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

对自然地理部分重点复习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原理规律的能力。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理解、运用原理和规律的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位置、气候、地形、水文、资源、交通、农业、工业以及人口经济等情况。区域地理两大主题:即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人类社会活动的

影响;应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表现以及产生

原因。

(2)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全面提高信息提取、分析问题、调运知识和解题的能力

二轮复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问题,调运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题,几乎每一道试题都与图表有关,这也是由地理学科特征决定的。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因此,复习中首先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处理能力以及图文转换、图图转换能力。在提取了有效地理信息之后,通过各种类型的典型例题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调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方面,将知识框架设计成图表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总结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2.二轮复习教学案设计思路

通过教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目标、疑问、核心问题、练习巩固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落实双基、提高地理解题能力的预期要求。二轮复习教学案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考纲解读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对课时内容的考试要求,学生明白本课时不同知识点应该掌握的深度以及历年高考对本章节知识的考查方式。解读考纲是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手段。(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2)章节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章节内容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框架填空法

(3)主干知识回顾

详细呈现章节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地理规律,突破难点知识。

(4)考点呈现

以高考真题为例,分析章节考点以及考查方式。该环节上除了让学生明确考点还要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5)方法点拨

对章节知识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点拨提高。

(6)专题训练精选

在精选练习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大量的相关练习,帮助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全面的练习题型。不仅如此,教师要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只有精才能落实二轮复习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区别于一轮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解题技能。

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在于,既不能像一轮复习那样细腻扎实地走基础路线,也不能像三轮复习一样,在学生具备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真题以及模拟训练,二轮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复习效果不一,本文通过教学案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每节课对照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1.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05.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猎甚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民俗、艺术、饮食、地理等等领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提炼重点、梳理脉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编写教案是前提

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于所要讲授的章节做合理的剪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内容还会做相应地拓展和知识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老师如果在讲授时不分重点,平均花费时间,就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教材,同时也会使得这门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而老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炼章节重点,就能促进学生吸收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有大量的外国民俗知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文化知识,其内容的复杂性、包容性、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地认知,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这个方面,不少老师都进行了探索,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诠释。比如在讲授中国茶文化这一章节时,泡茶用具如“紫砂壶”、“公道杯”、“随手泡”、“茶道组”等一些用具因为较为专业而不为学生熟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片生动、栩栩如生,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加深了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囿于血色很难搞的水平,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宗教文化这一章节中,宗教的义理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么,老师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身边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如从“报应”、“缘分”、“因果”等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引出所要讲授的佛教知识,从身边的现象着眼,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专业知识,为今后要从事的导游讲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还应该增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物展示环节

基于导游人员文化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知识点非常密集,而教学对象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很多书本中出现的事物他们有可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认知。比如在“中国的风物特产”这一章中,老师在讲到六大基本茶类时,有些学生因为阅历所限,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茶类,更别提知晓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了。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带来样茶,并现场冲泡,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教学难点,在今后的导游实践中也能够更好地向游客传递。

(二)情景教学环节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的环节,以此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接纳的角色转变,在规定的情景中,扮演角色,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导游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看看景、拍拍照,而是希望获得景点所植根的旅游文化的认知,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绝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向导,而是一个讲解内涵、传播文化、传递美感的使者。基于此,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一方面强调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古代旅游诗词的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使其在旅游活动中能引领游客去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

总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贴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生源差异;因材施教;分层备课;集中指导;分层点评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生源在文化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生源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的现实,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质量下滑,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技工学校机加工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而“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就车工“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实施分层教学谈一下主要做法。

一、分层教学的课前准备

1.分层定组定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将全班学生分为3个层次:A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理论与技能领悟快,重点发挥潜能。通过课题训练和产品件的练习,逐步在工时上由松到紧;在工序上由粗到精;在质量上由次到好,逐步将A层的学生培养成技术尖子。B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差,适当增加实习训练的比重,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C层――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差,适当降低难度,以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为基准。在理论知识方面力争实施低起点、小步走、多台阶的教学策略使其逐步跟上来。分层定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定期重新分层,不让成绩好的学生有骄傲感,不让成绩差的同学有自卑感,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2.分层备课因层而异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能使全体学生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上。采用“多元一体”的教案,这种教案实际上就是一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好教学内容、技能训练并注重层次和梯度。在教案编写中,增加A层学生的知识扩展及技能延伸;适当增加B层学生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C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每一层都要有每一层的教学目标及课题训练。这种教案虽然给教师备课增加了工作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螺纹车削”课题中,对B层学生的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普通螺纹的基本知识和车削方法。对A层、C层学生的教学目的及要求,除了要掌握以上B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增加大螺距螺纹的车削。

二、分层教学的课堂实施

1.集中授课分层要求

所谓集中授课就是教师按照教案,将理论知识系统、全面地讲述给学生;然后教师还要亲自示范一遍加工过程。在示范操作中教师要对主要动作、重点难点要反复示范或放慢动作,力求让各层学生看清。所谓分层要求就是要学生在掌握概念、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目标。如进行“偏心工件的车削”课题中,C、B层学生掌握偏心工件的划线、车削方法及检测方法。A层的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在技能训练上增加”多拐曲轴”的加工方法,同时,C层的学生应在技能掌握上也与A层的学生看齐。

2.分层训练针对指导

对于实习教学来说分层练习针对指导是整个分层教学的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每个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例如,在进行“车阶台轴”的课题时,对于B层的学生可按课题要求,一步一个环节的示范并指导练习;而对于A层和C层的学生来说,可根据实习情况提高标准、按要求完成;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巡回指导中,教师要不停地在车床间巡视,对各层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逐一解答逐一纠正。如从工件表面粗糙度来给C层的学生分析车刀的刃磨质量和切削用量的选择;从工件的测量结果来给B层的学生分析测量误差;在工件的产生次品和废品中来给A层的学生分析工艺安排和综合原因。

3.分层总结各有收获

对各层学生课题作业的点评,是分层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工件的实测和巡回指导中各层学生出现的问题逐层点评。比如,对于A层学生要按照工件图样的技术要求去总结,对于C层学生可先不要在操作时间上要求过严,但必须符合图样要求,以后逐步在操作时间上提高;对于B层学生要根据课题练习工件的要求去点评,但是B层学生必须要达到课题工件的要求。

三、分层教学的考核总结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这里对学生的测试一般采用A、B、C三套难易程度不同的理论试题和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应该配有详细的评分标准。理论试题包括基本题和提高题,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给A、B层学生准备的;分层考核后,对于各层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逐层分析、补课。技能训练考核可以出三套考题也可以选用一套图纸。例如,选用一套图纸考核时,A、C层的学生可以严格按照工件的图样加工,无论在形位公差上及表面粗糙度上都要和图纸的技术要求一致。而B层的学生在以上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放宽。

四、总之,实施分层教学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理论与技能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各层的学生正常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好,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各自的目标,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第8篇

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需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和实验场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同时期有着各异的课程教学标准。

1 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以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且培养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应当是适应整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具有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

2.1 课程知识目标:(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4)计算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和信息安全。(6)计算机常用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2.2 课程能力目标:(1)信息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信息获取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3 课程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4 社会能力目标:(1)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与社会沟通交流能力。

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可设计为: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等。

3.1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适应的岗位大致包括行政管理、简单财务管理、文书编辑、计算机操作员以及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岗位。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如电脑选购、windows操作、会议邀请函制作、招聘简章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职工工资表制作、企业销售情况统计、单位业务统计报表与分析、产品推广宣传片制作、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电子相册制作等。

3.2 确定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可将学习领域内容设计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

3.3 设计学习情境:此环节是将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课时、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条件与资源等。

4 课程资源建设

4.1 编写情景案例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应配套的教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

4.2 教案:全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材、统一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核。因此,采用统一的“指导性教案”。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其他特殊情况,在“指导性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形成实施性教案。“指导性教案”要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明确每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根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格式要规范。

4.3 多媒体课件:所有章节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一次课的多媒体课件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做。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4.4 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论坛、签到系统、作业上传和下载、资料下载、网上考试等等,加强学生教师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5 建立实训案例库:开发建立案例库,案例选择尽量与专业需求挂钩,为专业发展服务。

4.6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重要知识点的案例讲解录像、演示性屏幕录像、模拟练习屏幕录像、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7 开设工作室,让学生课余时间承接文档编辑等业务,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8 试题库建设: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编制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每题都进行试题分类和属性设定,规划分值和得分点,形成可入库的单题。试题库建设可以逐年积累,为以后建立机考系统打基础。

4.9 实验场所建设:多媒体教室与微机实验室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硬件:投影仪一台

局域网环境,可访问广域网,多媒体计算机45台。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软件包、网络教学软件。

5 课程考核方法

5.1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一套完整与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采取“过程+期末+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5.2 过程成绩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项目作品三个方面,并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候做到:(1)学生每次上机练习时有过程记录、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3)大、小作业评价。5.3 在学生考证方面,可以推行《ceac认证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证书》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该证书的考核方式采用案例考试,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师资队伍配备

6.1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6.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相关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3 课程负责人: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能熟练配置、维护、测试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教师。

6.4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第9篇

助参考(简称"学参")优化设计方案,且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大家赐教。

一、“学参”优化设计的提出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

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

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

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

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

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

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

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

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

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

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诚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

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

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

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

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

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

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

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

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

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

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

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五、层次性,“学参”主张以“学“定“教”,从实际出发,力图克服单向划一的局限,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提出相应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内容概要、限于识记和理解层次;

第10篇

>> 高效冲刺,搞定“软考” 软方法搞定土豆视频 “互联网+”能否搞定驾考? 双软合璧 搞定文本管理 “播”外之事一软搞定 一软搞定另类屏幕截图 软方法搞定编码冲突 不用外援 图片之事一软搞定 一软在手 文件格式转换全搞定 一招搞定国内所有杀软 艺考冲刺专家指点诀窍 科学高效,冲刺中考 搞定 等 轻松搞定 搞定大厨 软考伴我成长 中考英语冲刺,这样做更高效! 点击新闻热词 冲刺09中考 2007年中考作文备战冲刺 2008中考作文闯关冲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高级资格考试设综合知识(单选)、案例分析(问答)和论文3个科目;中级、初级资格考试设基础知识(单选)和应用技术(问答)2个科目。笔试安排在一天之内进行。各个科目满分均为75分,一般每科都在45分以上才能合格。高级的通过率在10%到20%之间,中级的通过率在30%到40%之间,初级的通过率会更高一些。

考生完美复习计划

我每天晚上看书2小时,做题1小时,全身心投入,一个月就突击通过了软考。

1.抓住基础知识。抱着指定教材、参考书,认真对照考试大纲列出的知识内容(最好分类),梳理知识,了解薄弱环节。

2.掌握重点知识。可以到各大学的BBS上看软考经验,下载相关计算机课程的PPT教案来看(比如到北大天网搜索里找到教案下载),很多知识点更能明白。

3.重视历年考试真题。每半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都有试题分析解答的书,先自测,检验复习成果,熟悉考试风格(广度、难度等),同时对照考题、分析和大纲,会有很多启发。

培训老师经验谈

软考试题综合性和灵活性强,掌握了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会认为考试不难;对于死记硬背书本的人来说,可能就比较难。

不同的人,备考重点不一样。有工作经验的人可能上午知识题中的一部分已经忘掉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来说,可能下午试题有些难度。

下面我以“网络工程师”这个报考人数较多的科目(证书)来进行分析。

上午:网络工程师上午进行基础知识的考试,全部为选择题,满分为75分。主要知识点包括:

1.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分值非常高(8分左右),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强,是丢分的重点部位之一。近年命题对理论计算的考核有降低的趋势,主要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然而,2008年上半年14~18题都是有关编码理论的计算(2007下半年只有2道),这是否是计算题增强的新趋向,值得关注。这部分的理论考核要点在编码技术。

2.协议部分。主要考核各种协议的基本知识,2008年上半年有8道题,题目难度较小。

3.网络操作系统。对网络系统进行配置是网络工程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考试重点,原来占5~10分,但上半年是13分。原来主要考核linux下网络管理的应用,但新大纲出现后,Windows操作系统的考核也明显增多,在上半年的13道试题中,有8道是进行Windows平台考核的。

4.网络互连技术。重点之一,占5~10分,主要考核路由、交换及其相关协议的基础知识。VLAN技术这几年频繁出现在考题中,值得关注。

5.英语题。原来分值很高,固定为10分,近两年都为5分。只要掌握了专业词汇,很容易找到答案,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考前冲刺要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真题+模拟),将以前的成果巩固下来。其次针对计算题理论知识进行练习。此外考试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有必要进行知识面的扩展。

下午:

实践性很强的考试,主要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作。近年来,网络工程师的考试逐步实用化,进行需求分析的题目很少出现,而实际的网络设计和实施题目占据了主流。

考试涉及的主要知识:路由器、交换机、VLAN、NAT、防火墙服务器配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安全、VLAN和防火墙的相关内容,近年来频繁出现。

考前冲刺要点:一定要在实验室中熟练完成路由器、交换机、VLAN、NAT、防火墙服务器配置,增加实践经验。

第11篇

参与课题研究的昆山市实验小学、一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在苏州市小学绿色评价数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与课题研究的昆山市实验小学、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在昆山市小学生毕业水平测试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参与课题研究的一大批学生在《小学生数学报》报社举办的活动中获得“小小数学家称号”。

(二)明晰了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通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以精致灵动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丰富多彩的数学社团活动、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全面动态的多维评价、精彩纷呈的数学周展示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在经历、体验、感悟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形成了“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数学教学思想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过程,又随着学生的学况调整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初步形成了“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教学思想,形成了“精致、灵动、高效”数学课堂教学风格。

1.备课时关注学生的想法,备课在互动中进行

备课时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确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进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2.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况,活动在随学中展开

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其他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所预定的轨道行进,随时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的事物、新的情境或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从教到学再到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及时反馈,灵活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调整、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常用的方法有:①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②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趁热打铁;③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④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击;⑤活用学生的题――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3.评价时关注学生的感受,引领在激励中体现

课堂教学中的及时性评价,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主要起反馈、鼓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评价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民主、平等,“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注意眼神、语气、态度、表情等,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评价中感受到激励和赏识。

4.练习时关注学生的差异,作业在课堂中完成

学生练习情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练习设计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方法。练习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每节课根据作业量和难易程度,安排5―15分钟的作业时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课堂中完成作业。

(四)构建了智慧课堂提效模式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教育思想在数学课堂的真正落实,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上。因此,我们尝试构建了智慧课堂提效模式――“三环五步”,是打造高效课堂研究、锤炼教师教学风格、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的一种模式。

第一环:学习准备阶段

第一步:上课老师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围绕自己的课题写出教案初稿;第二步:第一轮磨课,上课老师试上,组内老师听课,研讨,修改教案;第三步:上课老师拍录像课,并把录像课、教案和说课稿,提前一周上传至学校网站;第四步:第二轮磨课,组内老师共同研讨,完善教案;第五步:相关老师仔细观看录像课,研读教案和说课稿,进行评课交流的前期准备。

第二环:现场观摩阶段

第一步:上课老师用完善教案上课;第二步:上课老师说课;第三步:听课老师修改评课稿;第四步:现场分组抽签;第五步:抽到签的老师进行评课。

第三环:论坛交流阶段

第一步:所有老师分类上传听课心得;第二步: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相互学习他人的心得,并跟帖;第三步:上课老师博采众长,修改教案;第四步:提供平台,上课老师有更多机会展示;第五步:聘请专家,精确诊断,锤炼上课老师的教育教学风格。

(五)完善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体系

第1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之后,班级之内以及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主要原因是学困生的比例增大,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班级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两极分化现象;浅析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课程的原因

新教材变得更加灵活、丰富、接近生活实际,它强调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这是需要学生通过感悟理解、动手实践获得的。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强,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轻松。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要承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也要正视先天智商的区别。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有差异,当然这种差距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与别的同学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没有兴趣,没有探究学习的欲望;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习方法理解不清,不懂得从例题中提炼方法,不会举一反三,孤立地看待同一类题目;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对知识点不会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时习惯不好,不能完整地解题或者说错误太多,不懂的问题不请教别人,滥竽充数。

3.教师授课、管理的因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精通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随着学困生的不断出现、地方课程的安排等其他原因,使得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老师也越来越缺少耐心,因而学困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4.家庭的因素

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凡是家庭教育抓得好、科学,孩子成长和发展均好,反之,家庭教育抓得不好,父母只顾自己的安逸,或者忙于其他事务,顾不上管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忽略了教育的细节,结果孩子的进步就慢,学习就不好,甚至变坏了,这更会加重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包括教材教法、教育学及心理学、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优化知识结构;多研究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

(2)认真备课上课

提倡教师备精品教案,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精品教案应该是重点鲜明突出、内容深刻系统;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教案能有效地实施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宽松灵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3)合理精准练习辅

学困生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遗忘。对于数学作业,一般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结合学生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特别是对学困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课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要做到一对一地耐心辅导,包括作业的面批等。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教过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薄弱,数学作业写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告诉他,数学知识虽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会的,但是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困难,只要掌握方法肯下工夫,你一定能学会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发现他在学习中有细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让他在学习中获得喜悦。

(2)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鸡兔同笼”一课时,我设计了“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表演鸡和兔子,表演鸡的学生站着,表演兔子的学生站着举起两只手,这样学生明白了如果笼内的鸡全部变成兔子,那么每只鸡就会多两条腿,多的腿的条数除以2就正好是鸡的只数,如此设计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3.加强家校沟通

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情况。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

两极分化现象在小学阶段如果得不到的改善,必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要在源头上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各个环节上下工夫,齐抓共管,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