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送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4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送别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送别的诗句

第1篇

本人查阅了一些材料,发现“白洲”对整首词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绝不是可有可无之词。

《辞海》“:亦称四叶菜、田字草。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木。常见水田、池塘、沟渠中。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入药。”

或许是能“全草入药”,还有初生可食,也可以作猪饲料等特点,因此“采”“采白”的字眼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早在《诗经》中就有诗题为《采》的。如果说陆龟蒙的“为爱江南春,涉江聊采”可能还只是好奇,那么钱的“雨余虽更绿,不是采时”则说明“采”是常见的劳动。

比较有名的诗句还有: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李白《渌水曲》)

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检索《全唐诗》后发现,“”“白”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几百首之多。看来,作为一个具体植物的“白”,其意象算是比较重要的了。

洲:《说文•川部》“水中可居曰洲”。从字面上看,“白洲”意即开满白色花的洲渚。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白洲”成为思妇的“肠断”之地呢?

细细翻看这些诗,惊异地发现“白”“白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诗句中出现“白”的意象。如温庭筠的“白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西江上送渔父》)

类似的诗句甚多,选录如下:

白已堪把,绿芷复含荣。(陈子昂《送客》)

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洲”这个地点。如: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洲。(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橘花香覆白洲,江引轻帆入远游。(陈翊《送别萧二》)

霜风红叶寺,夜雨白洲。(马戴《将别寄友人》)

有的在诗句中点明“白洲”就是送别之地。如:

送人发,送人归,白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

唯见分手处,白满芳洲。(赵徵明《思归》)

还有的直接在诗题就指明“白洲”是送别之地。如顾况的《白洲送客》;皎然的《白洲送洛阳李丞使还》《同杨使君白洲送陆侍御士佳入朝》。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指出,白洲“这里若指地名,过于落实,似泛说为好。”的确,这么多的送别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再加上白中国各地多有分布,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具有美妙意象的“白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

第2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理解诗题

1.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感知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这么美的诗,想读吗?(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生动描述

1.同学们,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 碧叶 映日 荷花。

3.同学们,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满眼的绿,远远伸向远方,与蓝天相接。

4.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师:看啊,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细细揣摩,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学生读诗,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的无边,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想象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生自由朗读,品味)

5.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学生背诵,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丰富积累

1.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4.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下来,并附上阅读赏析,准备在班上交流。

第3篇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阅读送别诗时应注意:

1.艺术手法。古代送别诗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为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离情别绪。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以绘景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足见内心之郁闷。因此,即景生情、情寓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2.常用意象。(1)杨柳。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多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如“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齐州送祖二》)(4)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友,常在灞陵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如“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别》)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斜阳”“日暮”“流水”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3.思想感情。不少送别诗具有豪迈高亢的特点。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意境开阔,情思豪放,格调昂扬,送别而不伤别,惜别而不伤情,一扫送别诗的沉闷伤感气氛,一洗悲酸之态,积极勉励更超出流俗常情,给彼此之间的友谊,开拓了一种旷达的境界,显示出大丈夫洒脱的胸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安慰和鼓舞。而较伤感的送别诗写得同样漂亮。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诗中通过“垂泪”的蜡烛,点染了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感伤,缠绵悱恻中透露出真挚的感情。

模拟训练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歌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画面。

2.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万之京

[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3.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有效策略 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第5篇

摘要:《送友人》是一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送别诗,也是薛涛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是可与“唐才子”们竟雄的名篇。

关键词:情景交融

离别之情

成都近郊,杜甫草堂不远,至今耸立着一座薛涛的“吟诗楼”,点缀着蜀地的青山碧水,那是薛涛晚年所居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从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可知,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如何的倾倒一时。当时的大诗人元稹在薛涛四十岁时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并写了“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卓文君和薛涛,两位才女,都是四川人。虽然薛涛生于长安,但她在年纪尚幼时就随父迁到了蜀地,可以说薛涛是在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染中成长起来的。

薛涛,字洪度,幼时随父入蜀,因父早亡,遂沦为乐妓。虽为乐妓,但来往于幕府之间,以不凡的才艺而名躁一时的女才子有机会结识了很多的社会名流。她的文才也受到了当时许多大家的注目和赏识。她的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论是送别友人,思乡念亲,还是酬唱寄赠,感怀民事,诗歌中都深蕴着诗人饱满的情感。昔人曾称道她“攻绝句,无雌声”。她的《送友人》是一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送别诗,也是薛涛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是可与“唐才子”们竟雄的名篇。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唐薛涛《送友人》

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常被编入各种唐诗选本中。诗歌以传统的送别为题,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诗人对于离情的渲染,在她营造的凄凉氛围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诗歌留给我们的,是需用心去体会的诗人对友人悠远缠绵,牵连不断的丝丝情谊。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水中蒹葭,月夜寒霜,远山苍茫,离人凄怆。诗人不言秋,但秋山秋水秋月夜令人心生秋凉。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经·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诗经》中别离在水另一方的是梦寐以求的情人,而诗人将忍受的离别之苦则是因友人的远去而生发。这凄凉的夜景折散出的阵阵寒意,无不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友人离别的凄寒感受。秋季相送格外难堪,“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两句写离别之情。人隔千里,自今昔始。“一重山,两重山,山高天远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从“万里始于此”出“千里自今夕”之句,是诗人切身体验到的自古而来对于离别苦痛的深沉表达。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但诗人紧接着说到:“离梦杳如关塞长”。我的梦能够跨过迢迢关山,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诗人对友人一往情深的留恋将使她能在千里长梦中跟随着友人一同到达远方。因思念、爱恋以致于即使在梦中也要实现与所念之人相会的诗句,在古诗中是数见不鲜的。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女子对远方之人倍加思念,但由于相距遥远,只能在到辽西的梦中与其相会。此时她的梦是“杳如关塞长”的相思之梦;顾况《待佳人赠别》有“万里行人欲渡溪,千行珠泪滴为泥。已成残梦随君去,犹有惊鸟半夜啼。”

聚散随缘,风雨由天,在这深深的眷恋里,离别的人只能轻轻的叹息。深深的爱恋,绵绵的思念,往事并不如烟。从此后,薛涛只能是“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转贴于

第6篇

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杜甫的《不见》① 一诗,完成题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苏省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 “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志向。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天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世界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它们营造的古典馨香,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重在考查同学们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上趋向于主观表达;诗歌文本的选择以课内为主,并逐渐有向课外“延伸”的动向。

本课时所选例题均侧重于考查同学们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阐述阅读感受等能力点;从文本的“取材”上兼顾到当前中考古诗词选材的三种形式:“单一课内诗词鉴赏”(题1,湖北省黄冈市),“单一课外诗词鉴赏”(题2,江苏省泰州市),“一课内诗词一课外诗词比较鉴赏”(题3,江苏省扬州市),体现了中考古诗词选材的最新趋势。

同学们答题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2.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准确。

出现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1.文化底蕴浅薄,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习惯缺少了解,造成古今文化理解的偏差。 2.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了解贫乏,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想象力缺乏,不能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难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面对鉴赏诗词时出现的“病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本意。

除了单一课内诗词鉴赏没有提供注释,其余两道诗词鉴赏题都提供了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的本意。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本意,是我们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础。

比如题3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可以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作者的好朋友辛渐;送别的时间――黎明;作者的品格――高洁、清白。将这些信息联结在一起,就大体疏通了诗歌的内容: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题2,就要紧扣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是两个人物的政治经历都是坎坷的,怀才不遇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由此可以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哀怜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合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送别、爱国、思乡、怀古、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从诗歌的流派可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隐逸等。这些具体内容的切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题1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歌。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领悟深刻思想。

由于初中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且对古诗词的创作环境了解不透,因此在理解把握上有障碍。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夜雨寄北》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迫切希望重逢的情感,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侧重表达作者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过零丁洋》古诗,完成题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象征了什么?“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末二句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

我行驶在历史的河流上,聆听着一首首最美的友情之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我国大文豪李白与好友汪伦送别的诗句。不远处,我看见两个好朋友依依不舍的站在岸边。千尺的潭水呀,你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只恨相见甚晚。于是,忘不了那依依惜别的友人深情的目光,忘不了那份仅存心底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默契,更忘不了这一潭清水。潭水依旧如故,友情越积越深,一叶素笺为你寄去相思,一封飞鸿让我们永远记住潭水般深厚的友情。

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了过来。顺着琴声,我看见了俞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伯牙哀伤地说:“没有人能像子期一样听懂我的音乐了,那还要这琴有什么用!”接着,便将琴在子期的坟前摔碎,并且发誓终身不在抚琴。这一首《高山流水》,记载了伯牙和子期的友谊,用它优美的旋律,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风觅尘世从何济,子期去,伯牙离,唯留高山流水曲。只可惜,高山流水易得,知音难求啊。由人及己,便想起了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写到:“摔碎瑶梦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方,高适正在和好友董庭兰道别,没有那种淡淡的离别之伤,反而感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高适鼓励有人,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总会有人赏识你的。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真挚。虽然有人正是失意时,诗人用诗句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福,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那么,让我用一首诗来结尾吧!

偶然的我们相遇/变成了忘年知己/同担心共忧虑/带给我友情的温馨/纵然你将远去异域/友情相系暖自我心底……

第8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语文古诗文背诵和修辞总结

.《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扁鹊见蔡桓公》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蔡桓公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表达对医生的反感。

3.《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___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下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7.《木兰诗》中描写出片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现木兰不慕___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酬___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表现挖山艰难和决心坚定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___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0.《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___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___月,家书抵万金。

3.《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第9篇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10篇

一、看图练说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的。如:人教版第七册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第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辉映,构成了一幅美景,并提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说:

生1:这首诗的色彩很美,有“黄、白、翠、青”等颜色,令人赏心悦目。

生2:这道诗景物丰富,有天空、枝头、船等。

生3:黄唱鹂在柳枝歌,白鹭在蓝天飞翔,很美。

这样,通过看图练品说,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品读练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得,一吟双泪流。”如:人教版第七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品味语言,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师:从“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1:从“生”字,我看到了香炉峰有团团雾气。

生2:从“生”字,我 到香炉峰上的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用得很好, 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

生1:“挂”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瀑布气势磅礴。

生2:“挂”字写出了瀑布在远处望去时的样子。

师:“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下”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1:从“下”字我知道了瀑布飞速流下。

生2:从“下”字我知道了山高而陡。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又好在哪里?

生1:一个“疑”字,我知道了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

生2:从“疑芝,我好像进入了一种恍惚缥缈的境地。

这样,通过品读诗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而且口语也得到了极好的训练。

三、 联想练说

一首好诗,往往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如:孟郊的《游子吟》,全诗仅三十个字,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慈母为远行的儿子缝衣的优美意境。在学习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与诗联系起来去“想诗”,去创造诗的意境。

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将要出门的儿子缝着衣服。

生2:我看到一位母亲和儿子在说话。

生3:我听到母亲对儿子说:“儿啊,在外要注意身体,早点回来”。

生4:我听到儿子对母亲说:“娘,我已经长大了,不要为儿担心,您在家要保重身体”。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2:我想到了那次我去三中教育基,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干部培训暨古诗诵读、演讲比赛”,妈妈为我准备吃的、用的,送我上车的情景。

这样,联想练说,让古诗意境得到了升华,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了补充,从而实现了古诗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

四、表演练说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与儿童上演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短剧。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信这一特点,在表演中练说,较好地体现了人物形象之美,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生1(诗人):喂,小朋友,你们好!

生2、3、4(儿童):您好,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讲完,老师小结:同学们,诗人离开家乡多年,好不容易回来了,心情是何等的高兴、激动,可又不被人认识,那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这就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感受去触摸持人的心灵。

五、比较练说

入选小学课本中同一课的古诗,有相似之处。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七组第25课《古诗三首》的前两面三刀首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但所写的意境却不尽相同。因而,在教学完两首诗时,提问: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后,纷纷站起来说。

有的说:“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第一首是汪伦送李白,第二首是李白送孟浩然。

有的说“这两首诗虽然是描写的送别场面,但送别的方式不同,《赠汪伦》是以歌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相送。”

第11篇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

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报春的信使。“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柳芽初绽,淡绿鹅黄,洋溢着特殊的气韵,给人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感动。于是,新颖鲜妍的杨柳成为诗人歌咏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满)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这些诗词名句,抓住了杨柳的形态、色彩,再现了春景之美,奔涌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喜之情。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草木鲜妍也会使一些人作对比联想而生悲哀。柳絮飘零,又会引起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怨离恨别的意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也就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春天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固然不易,应征戍边更是生死难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随风飘拂的杨柳反而更加深了这个离家赴边的士兵的痛苦。这里的杨柳,是用作反衬的意象,蕴含着离别的苦情。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简直就是引爆离情别恨的导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关行的亲朋知己也同样心情沉重,分手时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别习俗之一。“柳”与“留”音近,可以表达留恋之意;柳枝清新可爱,兼又生命力强,插地便活,也有随遇而安的祝愿。况且柳树到处皆有,随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别的最佳赠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义绝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举。据史书记载,汉代长安人送客到城东门霸桥,折柳赠别,以后,“折柳”就成为送别之词了;汉代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笛吹曲,主题多是怀念征人,怨别思乡。

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折柳送别的。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是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人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李白则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此可见“折柳”与送别、怀人、思乡的关系。不仅柳枝含情,杨花、柳絮也成了离愁别恨的“代号”了:“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中的春、杨柳、杨花、笛声、离亭、傍晚等意象组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时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可不能“走马看柳”,忽略杨柳杨花饱浸着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诗人运用杨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不单是点明暮春时节,更是一种抒情意象,蕴含着飘泊的愁苦、朋友间的挂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切合离别之情,缠绵的杨柳,冷湿的晓风,惨淡的残月,都是渲染离愁的意象。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时有一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她舍不得张生离去,幻想用路旁长长的柳条拴住张生的马,当然办不到。这样写,为的是抒情,这“柳丝”,骨子里就是“留恋之思”。

第12篇

关键词: 诗歌借景抒情言志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下面,笔者就对几种常见意象的寓意进行剖析。

1.万木丛中最爱柳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折柳借柳寄情之诗词在唐宋诗词中不胜其数,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同时,远在异乡的人或在家乡的亲人看到柳,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从此,柳就与亲朋好友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文学家罗隐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句句赋柳,而句句拟人,比喻贴切,用意清晰,笔到情到,浑然融合,发人兴味,独具一格。“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春条就是柳条,“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把情写进柳的景色之中;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古时送别之所。赋予春风生命、感情拟人手法,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春风仿佛也深谙离别之苦,想留住游子漂泊的脚步,于是迟迟不让柳树发芽,以免被折去送别。这首诗后两句最为精妙。一个“知”,一个“遣”道尽人间离别的痛苦。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如“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叹息春风不要吝啬那细长柳条,让人尽情地攀折。

2.诗中酒,诗中愁

作为消愁之物,几乎在每位诗人词客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句子。酒可以说“愁”的代名词。谈到酒,就不能不说谪仙人的李太白,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一斑。但李白嗜酒如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他在朝庭得不到重用,郁郁而不得志。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愁”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愁”在花阴下,一壶酒自斟自饮,无亲无友,没有谁来陪伴我,独自一人在喝闷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热情地把明月邀请来,连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人,共饮美酒,共赏鲜花。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寂寞孤独的愁容。又如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愁情。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梁园吟》)这两句是说,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抱旷达和蔑视的态度,就可以免除烦恼和愁闷,只有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才是乐事。诗人以“达命”者自居,高视一切。语带狂放豪纵,却由苦闷而生,愈狂放,愈显出愁苦之深。

3.月光照人人思乡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4.百花烂漫最爱梅

梅寓意傲岸,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又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殊意象很多,了解这些特殊意象,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鉴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