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

时间:2022-03-31 22:2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化学

第1篇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源思维能力的构建

基于问题的高中化学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反馈策略的研究

高中化学中的一些教学误区初步探索

数轴和坐标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一道溶液计算题的教学反思和对策

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有效衔接的尝试

例析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谈化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体会与思考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巧用课堂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效率

探析电解质中的“关系”考点

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性”

情感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积极作用

对九年级化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浅议“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研读教材深挖知识走出误区提升素养

“六小组”式随堂实验教学模式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高中彳匕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例谈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困惑与反思

关于硫酸性质的三个问题解释

教材单元章节引言设计特点浅析

培养高一新生学科兴趣初探

化学教科书模型呈现形式与使用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材的处理与使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习题特点的分析

“化学与生活”的教材内容与学习目标

浅析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的新突破

浅谈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的化学守恒思想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不可忽视对比实验

漫谈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开发教材附加资源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结尾”艺术漫谈

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上海世博会,唱响“低碳”主旋律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改中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化学新教材主题图的特点与使用策略

中学有机化学“断键”机理探讨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例析

对新教材(苏教版)的编写与使用的商榷

浅析粤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

对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材的几点感悟

第2篇

作者:吴丽 单位:贵州省黔西县第三中学

自主学习实验。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

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其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小组合议实验。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议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利用多媒体网络激发兴趣,增大容量,优化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通过鼠标点击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增大教学容量,拓宽知识面。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并且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反面实验,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是很难实现的。例如一些反应较快的实验,学生不易观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动画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并且可以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观看,提高实验效果。总之,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个人各异,为使中学化学教学飞跃到一个新的层面,教师必须适当引导,这样中学化学教学一定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第3篇

的类型。

关键词演示试验艺术功能原则类型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化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可以说,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的演示实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化学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演示实验艺术的功能。

教师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位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

例如:根据日常生活的经历可知,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种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没有其它方法。但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时,酒精灯立即被点燃了。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

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示实验中,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美产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审美感受,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的能力。

三、演示实验的艺术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因此,教师选择的演示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

例如: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那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缓慢氧化,那么白磷慢慢燃烧起来就是观察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空气的组成,那么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到主要的现象,又要能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同时也要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观察的对象。

<二>、操作鲜明直观,现象易于观察

1、演示实验的现象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为此,教师应选择那些在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物质溶解、发光、发热、燃烧、爆炸等能给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鲜明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

例如:介绍“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一反应规律是,就不宜选用H2SO4和NaOH的反应,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无色的,反应前后无颜色的变化,很难有说服力。而用Cu(OH)2固体中加入H2SO4溶液,效果就很好。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既可观察到到反应物Cu(OH)2固体的溶解,又可观察到H2SO4溶液由无色变为美丽的蓝色CuSO4溶液,现象非常鲜明,十分有利于说明酸和碱反应的规律,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2、演示操作直观

教师的实验操作速度要快慢适中,使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甚至动作细节都能看清。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操作要先示范分解的动作,然后再演示连续动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同时,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采取一些使观察对象突出、清晰的措施。如:在保证演示时间的情况下,选用较大的实验仪器,家背衬,作空白对比,或用投影仪放大等。一般而言,在选择背衬时,对透明液和深色物质用白色背衬,对浅色物质,如乳白色、肉红色、淡黄色沉淀则用黑色背衬。作空白对比时应注意条件一致,否则没有说服力。如有的老师,在做用石蕊试液检验NaCl溶液的酸碱性时,不作空白比较,或虽然作空白比较,但NaCl溶液和对比的蒸馏水的量却不一样。这些都缺乏说服力。

3、仪器装置的整洁、直观、协调

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其它用品都应该整洁。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角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凑合”的工作。这对培养学生整洁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有利的。

仪器的安装要求按观察顺序,从左到右、从下到上合理安装,突出主要的观察部分。仪器的大小、高低、长短要协调,布局合理,重心沉稳。暂不用的仪器、药品不要摆放到实验桌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三>、简洁明了内容精炼

简洁明了就是要求实验事实有利于直接说明问题。因此,某些伴随有其它副反应的实验就不宜作演示实验。

例如:在说明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作演示实验,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OH)2很不稳定,很快被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由于副反应的发生,就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用Fe2(SO4)3和NaOH反应就直接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用作演示实验时,就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同时,也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操作难度大、时间长的实验作演示实验,避免因装置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造成失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演示实验,以免影响其它正常的教学活动。

<四>、安全可靠充分准备力求成功

演示实验必须确保安全,不允许有任何可能伤害师生的事故发生。否则,不但有害师生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里,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选择、准备和演示实验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应做到:第一,改革实验的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H2、O2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如在玻璃瓶或铁皮罐内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改在塑料瓶或用混合气体吹肥皂泡,再点燃,则没有危险性。第二,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更是学生的一种示范,是学生获得实验操作表象的关键。第三,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外逸。第四,演示实验必须做到内容科学、方法合理、可靠性高,否则可能会造成事故或知识上的误解。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其目的在于探索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条件和关键,从而保证课堂上演示的成功。

<五>、引导和启发相结合

演示实验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怎样讲”,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能力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还要把演示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介绍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装置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分析综合,揭示出蕴含在现象后面的实质。

<六>、精心设计富有趣味

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感和美感。

例如:讲电解质概念的时候,教师用音乐卡代替小灯泡,接入导电性实验装置。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异常欣喜、惊奇,进而产生了了解“为什么溶液中会产生音乐”的强烈的欲望。

四、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

演示实验的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型,一种是验证型

<一>、探究型

探究型教学的模式是按“问题-实验-原理-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进行实验,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探究型实验教学的过程,同科学研究过程在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上具有共同性。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二>、验证型

验证型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结论-原理-试验”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同样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给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再讲清原理,最后进行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以及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氢气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必然要求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的统一。传统教学是传授科学已知的真理,而对学生来说,真理是未知的,这正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也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究”未知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进行启发式教学。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仅仅只懂得学科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教育学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掘化学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实验的艺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涂世国老师的指导,郭来英老师的大力支持,祝建国老师、熊志鹏老师为本文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论文、专著,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重庆

2、蔡勤霞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第4篇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一般都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很重要,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有时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有一节一下子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学生很难记住。教师可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教师可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在实验演示讲解过程中,可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具体过程。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化学科技兴趣小组,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学生的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燃点”以后,可组织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还可借助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2.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或者放任自流,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化学课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必须下一番工夫。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可组织学生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3.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社会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是把已经被发现的化学知识、实验成果等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让其成为学生认识的一部分。中学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老师通常采用生动直观的化学演示实验,将化学知识传达给学生。再由学生将老师授予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实验,从抽象的知识进入到实践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以上方面看,化学实验教学在学习化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要努力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普遍现状

1、实验资源短缺,部分中学由于条件有限,没有正规的化学实验室、实验台少、实验仪器简单、实验剂跟不上,没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来帮助教师开展学生实验课,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实验需求。

2、重理论、轻实践,在实验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老师只能对着教材以口述的形式讲解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加上中学化学升学压力,许多老师大量的布置习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因而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和习题练习,忽略了实验教学,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教师为主体,目前很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依然是老师占据着整个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不能发挥主动能和创造性,一味的照葫芦画瓢,不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背下了做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却不理解其真正的原理。这种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原理的学习方式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没过几天就将其忘了。

4、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就是简单的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学习,只要记下老师讲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就行了,在思想上就轻视化学实验,觉得小菜一碟。所以导致上实验课前就是简单抄写书上的内容作为预习报告。上课不太听老师讲解原理关键,做实验时就照着教材照方抓药,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成后的实验报告也是简单重复抄写预习报告的内容,补上实验过程,一个实验就算完成了。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仅仅是完成了实验操作,甚至有时候出现操作不规范、操作次序错误等严重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少思维训练、缺少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1、配置充足的实验资源,学校相关领导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大投入,建设正规的化学实验室,更新实验仪器,定期采购实验所需的实验剂,确保满足每位学生正常的实验需求。培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帮助老师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废除以往以口述为主的化学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的实验当中,把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步骤、反复练习习题的时间腾出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新时代的素质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观察实验、研究实验和应用实验。指导学生应从实验中发展思维能力,比如设计一些实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老师要不断的巡回,如遇差大问题时,例举差大的几种可能性,让学生用已学的化学知识,自己分析出正确的原因。这样能让学生取得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真正的原理,使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

4、灌输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老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纠正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应当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照抄书本上的预习报告、实验结果,不是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来的毫无意义。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学化学有许多能体现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精心为学生选择和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材料的选择既要简单,学习效果又要有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

结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化学教学,多挖掘有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数量,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聂济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黄朝荣.回归化学实验,重视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45)

[3] 彭玲玲.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第6篇

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仪器,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分组讨论如何选定实验仪器,一起进行仪器的组装。通过对选定化学仪器的讨论,学生学会根据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和实验内容来选择并组装各种化学仪器的方法。另外,不同的实验条件,其反应现象和化学反应都可能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进而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比如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气泡以及生产沉淀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探究的素材。作为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由学生首先进行猜想,然后分组去查询相关资料和讨论化学现象的原理,最后是设计化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印证或早前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创新性思维,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自主利用实验来观察化学变化发现化学本质的能力。这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实验预制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教师创设的特定问题情境下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的能力;实验设制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对问题猜想,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能力;实验精制能力是指学生针对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还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新课改提倡三维目标教学法,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不仅看实验结果,还注重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多角度进行学生评价,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还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

三、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

当前,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提出中学化学实验课探究式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1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化学科学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大课堂,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化学视角观察实际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把化学课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化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带着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积极探究化学想象背后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原理,使探究性实验生活化和践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若引入一些生活常识,还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生活常识化,要求中学化学老师多思考和观察,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

2化学知识与各学科的关联

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将化学的探究性实验与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在化学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各科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这也要求化学教师把各科之间的相通点和相互关联的点找准、用好。另外,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可能遇到各种实验现象和问题,这也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灵活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合作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化学实验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方法,深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分组合作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分组合作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开展分组合作实验,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结论

第7篇

一、握识记的方法是学好化学的必要条件

识记就是将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学化学知识可分为五个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它们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其中一部分学不好,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掌握与提高。化学知识要依靠记忆进行积累,扩大知识,如果边学边忘,则将一无所得。就知识的应用来说,必须以知识的保持为前提,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保持,就不能在记忆的贮存库中检索并提取必要的知识,就会妨碍应用。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记忆过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形成、巩固和恢复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如果头脑中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存贮是空白的,那么怎样谈应用呢?例如,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如果元素符号忘记了,那么怎样写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呢?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中学化学的特点有较多的概念、规律、性质等知识,而这些知识都要依靠记忆。你能记住基础知识,那么你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学好化学才有保障。

二、如何识记化学基础知识

中学化学知识可分成五个部分,而每部分都有其特点,识记化学知识时要根据各部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1、无意识记法记化学知识。无意识记实质上就是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一些知识记下来。化学科的特点就是实验多,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上,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把一些化学知识记下来。例如,氯气有些什么性质呢?我们可利用有关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识记。观察氯气颜色,让学生感受一下氯气的气味和对呼吸道产生什么副作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然后把点燃的钠放入氯气瓶中,另外把加到红热的铜片放入氯气瓶中,可观察到它们在氯气瓶中都能继续燃烧,从而知道氯气能跟金属反应。将点燃的氢气放在氯气瓶中,氢气能继续燃烧并有苍白色的火焰产生,也可得出氯气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将干燥的红纸和湿润的红纸分别放入干燥的氯气中,湿润的红纸褪色,干燥的红纸不褪色,说明氯气能跟水反应,并且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次氯酸。由于氯气跟水反应生成酸,所以氯气能跟碱液反应。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记住有关实验及其现象,从而使学生记住氯气的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它能跟金属、非金属、水、碱液等反应,其中生成物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有些化学知识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学生通过背颂这些有趣的顺口溜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化学知识记下来。例如,元素同期表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七横行,七同期,三长三短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主副各七族,还有零和八”。而盐类的水解则可以概括为“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顺口溜都比较有趣,容易记忆,所以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有关的化学知识。

2、运用机械识记法记化学知识。利用机械识记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些化学知识本身并无内在联系,无法理解,但是这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所以要把它们记下来。例如,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如果概念清楚的学生,根据概念分析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如果不能把概念记住,得出来的答案肯定是错漏百出。化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性质、计算公式等都必须掌握,如果这些知识没有记住,那么要学好化学知识谈何容易。而记概念、理论、性质、公式等可以采用机械记忆法,通过反应背颂记住有关的知识,就能达到掌握化学知识目的。

3、运用意义识记法记化学知识。俗话说“若要记得,先要懂得”,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是最易记,最深刻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化学有很多化学反应,而每个反应都可用相应化学反应式表示,这么多化学反应式如果要记下来是很难的。其实也不必去记,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应的原理,一般的化学反应式随时可以写出来。化学反应主要遵循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原理,即性质相反的物质才能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反应,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反应。例如,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反应?它的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呢?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可知Al2(SO4)3溶液呈弱酸性,而NaHCO3溶液呈弱碱性,它们性质相反,根据相反相成原理可知它们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 另一条是强弱互争原理,也就是说强者显性。例如,在FeCl3溶液中加入Zn粉和Fe粉的混和物,先是FeCl3溶液跟Zn反应,然后再轮到FeCl3跟Fe反应,原因是锌的还原性比铁强,所以锌先显性。从这些例子说明只要懂得反应规律,那么记方程式就变得很容易。

4、多运用知识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识记的东西都能巩固地保持在头脑中的,肯定有不少东西被遗忘。保持与遗忘是相反的,保持表现为能够正确地再认和回忆曾经识记过的东西。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是遗忘。

第8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性; 优化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则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所以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我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探究性教学设计并在教学班进行实施,收集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教学启示及教学建议:

1.明确实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引导和探究必备能力的培养。。3.探究实验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相吻合。。4.探究实验教学设计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5.探究性实验后的评价、交流、和反思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描述准确,问题要具备适应性、目标性和驱动性。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以下是我在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一个案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其实验教学设计如下:

1.以生活中的馒头、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引入二氧化碳的生成原理。通过对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钠和大理石的反应现象及操作性方面的考虑,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复习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对应的装置的选取,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需要考虑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的分析,以及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的分析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学生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考虑的因素:

A、产生的气体纯净、便于收集。B、装置简单操作容易。C、取材容易、安全无污染。从以下仪器中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仪器并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每组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通过讨论、反思的形式组装出了如下反应装置:

(2) 引导学生从取材途径、操作性等方面考虑,分别对以上A——F七组发生装置进行评价:

A装置简单易操作;B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D两套装置能随时控制梵音的发生和停止,但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少且不易找到注射器这种材料;E装置一控制反应速率,但实验室的圆底烧瓶较少,不能满足分组实验的要求;F、G两套装置能很好地控制反应速率且所需器材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综合上述信息反馈,学生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最终确定选择如下两套发生装置和一套收集装置进行实验来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3)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的实验操作。(4) 学生实验完毕后,总结出如下检验二氧化碳和对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

4.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选择合理、可行的实验原理。(2)根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从而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制取气体。(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5.反馈练习:下边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右哪些错误?为什么?

6.成效与反思: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与学习,学生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优化了课堂结构,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我认为:本探究活动是成功的,一方面学生学会了如何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另一方面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以后的化学学习也充满了期望。 以上案例是我在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性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教学设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我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化学教育;2001年03期.

[2]刘英琦.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学科教育;2001年08期.

第9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有效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化学是现如今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有效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化学给环境造成的危害,进一步保护环境。在中学实施绿色化学内容,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能进一步提高热爱环境的文明素质。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的意义

1.教化学生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人口的持续增长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专家们重要话题之一,这同时也仅仅围绕着资源和环境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如今急需迫切解决的棘手问题,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广泛关注,但是关注他们的同时我们要认清事实的本质内容: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绿色化学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进一步有效诠释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的意义。中学的绿色化学的学习就是在积极培养学生们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2.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提高防治环境污染的水平。传统的化学研究已经大大造成了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迫害,原来的我们技术水平达不到的能力,现在有了绿色化学就能积极改善这种现状。绿色化学教育不像从前的单一化模式教学水平,而是大大融入了对环境的诸多关注,有效地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实施绿色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绿色化学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化学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创新的保护环境理念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化学生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真情实感,为以后保护环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从侧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的具体化步骤之一。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具体实施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普及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们要找到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去普及绿色化学的内容。有效地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化的绿色化学教育,充分挖掘知识内容,有效地灌输绿色化学的积极意义。在介绍讲解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化学的必要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的他们热爱环境的高尚品质。

现如今的大型考试中都会结合社会的重要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效渗透这方面的问题。让绿色化学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然后根据事实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绿色化学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抛开事实说话,所以绿色化学是现如今的大势所趋。我们在贯彻绿色化学的内涵时,不仅帮助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激发下一代的学习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这是现如今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2.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学习热情,积极建立实验教学的体系

化学的学习主要是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所以教师们的着力点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试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教师在进行讲解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规范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束后要对废物的处理做正确的规范化教导,在启蒙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学,帮助他们培养绿色化学的高尚情感。

在原来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三废”的处理,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教师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三废”的防治问题,进一步渗透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不仅是“三废”问题,还有一些重金属盐等等问题的防治。

3.加强课外化学方面的课外活动,提高环保意识有效弥补化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师还要在普及绿色化学的知识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可以生活,这样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热情还能扩宽他们的视野。主要的活动有如下几种: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开展板报评比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相关绿色化学的宣传活动等等。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是人们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理念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人类的思想研究上的质的飞跃,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性话题的深讨。通过教师对学生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还能对知识的各个环节做深入地绿色化学研究,努力培养他们对未来的社会、家庭以及本身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水金,侯倩,蔡千喜,徐明波.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66-70.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学习模式;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49-01

在中学化学中,化学概念一直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不仅是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智力,特别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化学概念抽象、零碎、枯燥、难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不能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无法正确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以至随着知识的扩展深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理,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化学知识。而对于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教”的阈限内,对“学”的层面则较少涉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不多。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其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建构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学习模式,对提高化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认知性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学生获得、保持和运用化学概念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和有策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认知学习理论看来,获得知识的关键是理解,是使输入的信息获得意义。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知学习理论揭示的学习一般原理在具体的化学学习活动条件下演绎、应用,有助于揭示化学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它的某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可以作为化学学习研究的基础和借鉴,因此,可以为化学概念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演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是基于查有梁先生对“理论模式实践”三者间关系的论述而确定的研究方法。即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的过程与从实践到模式再到理论的过程同时存在。模式沟通理论与实践,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演绎出相应的学习模式,再采用范达士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记录表”以一分钟为单位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对演绎出的学习模式做补充、调整,以建构出中学化学概念学习模式。

3 实验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63中、河北区78中和和平区20中的学生为实验样本,这三所学校分别为天津市的普通中学、区重点中学和市重点中学,所以综合考虑其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况,基本能够代表天津市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平均水平。

4 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学习模式的建构

4.1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时间分布

采用范达士“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记录表”以一分钟为单位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记录,数据如下:在进行化学概念学习时,学生静听28.2min,占62.7%;静思3.2min,占7.1%;提问0.7min,占1.6%;回答3.6min,占8.0%;练习3.9min,占8.7%;操作1.2min,占2.7%;讨论1.1min,占2.4%;观察1.7min,占3.8%;阅读1.4min,占3.1%。

4.2 化学概念学习模式的建构

由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静听”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占课堂时间的62.7%,而“操作”、“讨论”和“提问”三种行为分别仅占课堂时间的2.7%、2.4%和1.6%,这说明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以静听教师讲解来获取知识,而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则较少出现。这是因为,化学概念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的,一般较抽象和概括,学生很难做出清晰准确的界定。所以,宜采用“言语接受、主动建构”的学习模式。依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可建构出如下的课堂学习模式:

4.3 操作要领

4.3.1 明确学习课题阶段

这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起始阶段,学生认真听取有关学习课题的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定向,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尽快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教师则应开宗明义,确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语言要简单、明了、准确。

4.3.2 寻找新旧知识的契合点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从而意识到将要学习的新课题与自己原有知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学生也许并不明确这种联系是什么,但由于经过前一阶段的认知定向,学生会努力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旧引新”,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清晰地发生联系,增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保持、记忆。

4.3.3 感知言语、文字信息,观察实验样例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碰撞中达到了“愤悱”状态,于是认真感知言语或文字信息并进行

语义分析,理解关键字词,但可能仍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要寻求一种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来促进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可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或展示相关的实物、样例,对概念加以说明,学生则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或实物、样例。观察时,要从众多现象中找到可能被掩盖的主要现象,以此促进对刚刚得到的言语或文字信息的理解。同时,要不断地与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从而使新知识得到确认。

4.3.4 同化新知识,发展认知结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积极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在“同化”过程中,要辩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结构网”中找到“固着”新知识的正确的“结点”以避免认知结构出现混乱。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到原有的相关系统并与系统中的相关要素发生确定的联系时,才会被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并长时间地保持。

4.3.5 变式识别,迁移应用阶段

这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积极进行识记性练习、辨认性练习以及应用性练习来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同时要举一反三,主动列举更多的变式拓展概念的外延,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教师通过提供宽泛的变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内含的理解和对概念外延的把握,以避免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认识上带有片面性、局限性。

5 对研究结果的几点认识

(1)该学习模式以“明确课题”为起点,以“迁移应用”为终点,说明学生的学习应从“认知定向”开始,而以“实践”告终,这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辩证关系。

(2)虽然化学概念抽象、概括,主要以主动接受式学习为主,但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行为占课堂学习时间的比例较低,这与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的指导思想相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安排一些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意识。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质疑,不迷信权威,敢提问,会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种灵活多样的、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我们很难也不应该试图用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去规范它。所以,我们在此提供的概念学习模式是仅供参考的范式,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型以及学生不同的特点对范式进行模仿和演变,从而得到具备一定适应性的变式,在学习过程模式化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模式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第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

[2]曹南燕.认知学习理论(第1版)[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8).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有效教学;课外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124-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过,时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体现为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课教学的停滞不前已影响到化学教学整体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些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形成化学概念,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主线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要动手活动就是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应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手段。但现在学生实验相对较少,不是因为实验成功率低,而是因为安排一次学生实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乃至财力。所以,学生实验做还是不做,做得多还是少,不仅与教师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学校管理、实验室建设有很大关系。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探究式、验证式、照方抓药式,只要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就能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有很大帮助。

然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让中学生仅用实验手段就能解决。针对化学实验的复杂性,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必须先思维、实验、探索。教师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会发现中学教材中遇不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会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高二化学教材中有如下反应:3NO2 +H2O = 2HNO3 +NO ,理论上单位体积的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后,剩余气体体积是原气体体积的1/3,但学生通过仔细实验后却得不到如此结论,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解释为:下列可逆反应是不可忽视的,2NO2N2O4 而且还存在NO +NO2 +H2O =2HNO2反应。这就是说,我们在通常条件下收集不到纯净的二氧化氮气体,而且在反应过程中还有一氧化氮的反应损耗。实验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改进――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比重很大,这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改革已带动了教学改革,但理论课教学有改进而实验教学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实验教学侧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输甚至灌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习者本身及学习的过程这两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多偏重于“内容目的”的落实,忽视了“过程目的”的重要作用及其优化运作,抑制了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化学实验可使学生及时动手进行验证性实验,期望得到的实验现象或结论与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标准一致,以达到求同。但由于化学现象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而且与反应条件有着密切关联,实验现象随着操作顺序的不同、实验条件的差异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对某一化学现象或问题的揭示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和途径,通过比较从中找出更为优化的实验方案,可以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承认大纲和教材具有绝对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能仅忠于教材而因循守旧,教师可以适时地调整教材实验步骤甚至设计思路。如高一化学教材中关于氯水受光照射分解的实验,只要把新制的饱和的氯水放置在暗处,几天后再光照,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这时候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放置在暗处几天后现象反而明显了呢?在他们积极动脑的过程中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这样氯水中才会有更大浓度的次氯酸(HClO)得以分解。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节约化学药品,减少化实验步骤,避免污染环境,以达到化学实验简约化、绿色化的要求。按照教材安排进行“硫酸黑面包”式的实验,不仅消耗药品多,反应释放大量的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对空气污染严重,让学生咳嗽不止,甚至会干扰正常课堂秩序。可将该实验做如下改进:在250毫升的锥形瓶中放入研细的蔗糖10克,滴入1~2毫升水。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同时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入装有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最后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此操作,我们不但在锥形瓶中观察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节约了药品,防止了环境污染,还验证了生成物的成分。

将化学知识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或亲自探究实验获得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如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以前用MnO2 作催化剂,但存在速率过快、反应难以控制等弊端。有人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以活性炭颗粒为催化剂,H2O2 分解反应的速度最适中,产生的气体最均匀,反应的时间也较长,且溶液颜色无变化,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尽信书”,要激励学生勤动手、惯动脑,勇于探索,善于质疑;同时要努力实现化学实验的简约化原则和绿色化标准。

三、课外小实验――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果实验教学仅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笔试考查,那么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虽然课堂教学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主渠道,但若将目光延伸到教室、课本以外,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实验课题,将社会现象、生活环境作为发掘实验新课题的出发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中的食醋、苏打水、食盐水、柠檬汁等代替典型的酸碱盐溶液,让他们检测溶液的酸碱性,用鸡蛋壳代替典型的化学药品检验碳酸盐,检验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等这些身边常见物质入手,解决有关化学概念问题。从实验操作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这些小实验都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主动地动脑动手,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制定实验方案、组装仪器、选择药品等。教师还可组织举办化学晚会,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小组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实验。使实验室实验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应用的现实意义。

在课外,学生不像在课堂上那样受到很大限制,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亲自动手的欲望更加强烈。学生可以充分地、自由地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去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实验完成以后,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学围绕实验展开是中学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好实验的相关工作,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进行创造性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于清江,韩庆奎.化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第12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结合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日益物质需求的增长,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时刻困扰着人类,部分地区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时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唤醒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进步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工业“三废”的数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过去报道过许多事例,由于如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污染,伦敦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一年四季不分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紊乱,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国部分工业发达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化学烟雾;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绿地沙漠化进程加快,沙尘天气不断增多,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

二、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和各种媒体报道,每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目不小。世界组织联合国作出各种规定和批示,要求善待地球。各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约束人们德行,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爱护自己的家园。

我国也积极做出响应,除制定各种政策,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最近几年启动的退耕还林项目;各地政府每年都举行“爱河,我在行动”“还我们一片蓝天”等活动。特设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来提醒国民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等。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各类《大纲》(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对我们的教学内容作出要求,要加强教育,从年轻一代抓起,体现环保教育的后效性。

三、环保教育,我们在行动。

化学来自生活,而又指导人们更美好地生活,它与生活、环境等问题密不可分,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因此,环保教育是广大化学教师应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认为:既要抓住课堂内的机会,又要通过课堂外的活动进行弥补和延伸。

(一)在化学课堂内

1.巧用教材。

粗略统计,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中有21处用图片或文字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从化学理论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及危害的原理,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危害的原因、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目前主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CO污染。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讲清CO的危害:它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携带氧的功能下降,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重者置人于死亡。

(2)CO污染。空气中CO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其主要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我们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开辟新的能源,如发展H能源、核能等,减少空气中CO的排放量。

(3)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主要来自矿石燃料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烟气,等等。SO主要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主要形成光化学烟雾。

(4)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利昂(CCLF)排入大气后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导致臭氧层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极大地减弱了,人类患皮肤疾病的概率增加。

2.实验中实施。

利用形象、直观的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做实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尽量少用药品,同时应该注意废液的回收处理,体现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中学化学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实验,已经有了理论依据,知道了反应原理,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设计相应的步骤,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往往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一定的注意事项。有些同学对这些总是不重视,如果是制气体(如NH、SO、CL、HS等),整个实验室里的气味难闻,同学们都感觉难受,我们可以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二)注重化学课堂的延伸

1.结合当地环境状况,做好环保教育的延伸。

化学知识总是要回归实际生活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还可以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政策的引领,私家车急剧增多,交通业迅速发展,大量汽车排放尾气,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以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优良良天气数明显增多为例可说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严重性。以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工业的发展,而且已经严重危及人体的健康。

2.努力开辟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