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学路上的景色三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小学时光就像一个魔方,每次转动,都会看见不同的景色,时而是灿烂的黄色,时而是深沉的蓝色,时而是热情的红色。无论是什么图案都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那是三年级的一天,太阳火辣辣的射出刺眼的光芒。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书包显得格外沉重,连同这场期末考试一起压在了我的心头。这次是区里出卷,一定会很难……我低着头,心中却不停的涌动着,在一次次发问中渐渐恐惧。到了学校,数学老师“啪啪啪”的拍着黑板,讲着一道道题,一条条定律被强行灌入了我们的大脑,一天的紧张气氛开始在教室中蔓延……
“叮铃铃”,上课铃打响了,随着一个个书包的架起,全班拿到了卷纷纷议论了起来,可我却扫视着一道道题,“卓的部首”已经难倒了三年级的我。“上”?“曰”?“唉”我不由得发出一声深深地叹息。到底是区里出的卷,有的题型连见都没见过。才遇到了一道难题,我的信心就被吓倒了。写名字的手不停颤抖,不觉中,额头上渗出了一层冷汗。“开始答卷!”老师的一句话教室里的议论声立刻变成“沙沙”的答题声。基础题还没答完,就又遇见了一只“拦路虎”,“请想象画面……”一看到这题型,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咬住了嘴唇,手紧紧握成了拳头,手心直冒冷汗,心里像揣了一只上满发条的青蛙,不停地跳动。想象画面?是解释句子还是写作文?恐惧占据了我整个心脏。完了,基础题就不会,后面得多难呀?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我趴在桌子上,心中得满分的想法早已烟消云散。我的眉毛耷拉着,眼睛微闭着,暗淡无光。我趴在桌子上,心也随着身体散下来,看着一个个空白括号,脑子好像被灌了铅,脑海中的一个个方法,公式搅在一起,我仿佛看见卷子上那一个个刺眼的红叉,刺灭我的希望。期末考试是考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呀!往日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紧张的复习,密密麻麻的笔记……但看到卷子上的空题,希望又被浇灭。自责的汗水和泪水一起滑落到卷子上,打湿了我的心。那场考试,我是在绝望中度过,没抱着积极的希望去尝试,只因为一道题的疑惑而失去了信心。后来公布成绩,我考了90分,遗憾的泪水滚落下来……
风是蒲公英的翅膀,生命在轻轻飞舞中持续,过去的失败成就今天的精彩。这几年的小学生活,带给我的酸甜苦辣,将成为我一生的回忆。
一个人来岛,一个人办学,一个人招生,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做校长,她用自己志愿的“五个一”工程改变了岛上所有孩子的命运
去年冬天,我要去一个孤岛的采访,却被一次又一次无路可走搁浅。
这种搁浅是因为无边无际的芦苇丛,无法测定的危险沼泽,无可逾越的漫漫湿地。
惟一的希望,是等待夏天涨水,乘船去岛。
岛上,有一位女教师,一位20年坚守孤岛,芦苇般忍耐寂寞荒凉的知识女性。她用青春的汗水和真爱实现了荒岛上孩子们的夙愿――上学。“一个人来岛,一个人办学,一个人招生,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做校长。”是她当初的意愿,也成为她20年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因此改变了荒岛上所有孩子们的命运。
船,因春季水位低,搁浅在岛上,我决意不再等待涨水步涉进岛。
曲凤琴用微弱的手机讯号告之:“这个季节最好别来,路远,沼泽,3个小时要在湿地寻找方向。芦苇迷漫,让人失去方向感。如非要来,一定要备一双超高雨靴或帆布水衩,带足水、饮食,请一个向导。”
我按曲老师的指点,在齐齐哈尔市军品专卖店买了一双军用雨靴和一套迷彩服,于中午到达齐齐哈尔市扎龙保护区的边界。
扎龙,是丹顶鹤生栖之地,接天连地的湖水、芦苇、湿地、阳光、白云组成大自然原生态的茫茫景色。而荒无人烟,寂如原始的空灵,宛如进入了远古时代。
曲老师住的那个赵凯岛与扎龙保护区距离30多华里。向导?没有。更确切地说,是因为穿越沼泽地,不出高价,无人肯领路。
我打了十几遍手机,岛上无网络,正在愁思中,曲老师发来了一个短信:“你沿着芦苇丛中的一条环形车辙走,千万别离开车辙。否则,会陷入深泽出不来。我沿着车辙去接你,岛的标志是一片绿树。”我看了一下发短信时间,是早晨9点,4个小时后我才收到。
一个人,我开始沿着那条陷在芦苇里的辙痕向前。湿地的水草、浮萍、新旧苇丛、柔软的泥泽像磁铁般时时吸附着双脚,艰难的自拔和寸步难行的移动使人心慌气弱。湿地苇丛不时腾空而起的野鸟是惟一的生命之音。那种静,令人窒息。行走中,因太累,我不得不在芦苇上躺下歇3次。
两小时后,在茫无人迹的车辙的中端,我和曲老师终于相会了。汗水、湖水、泥水把我们洗礼得既沉重又轻松。曲老师的第一句话是:“你真的来了!去年,北京来的一位记者采访完说‘你就是联合国命名的优秀教师,我也不会再来了。’那位记者在水塘里走了5个小时,险些陷入沼泽。”我筋疲力尽地说:“你在岛上20年,我才两个小时。根本不成比例。”
有了生命的对话,人的精神立刻兴奋了。
我们一边使劲拔着铅一样的腿一边互问感受。采访,是从承受孤独忍住寂寞开始的。在距离荒岛还有一个小时的跋涉中,我知道了曲老师的全部。
曲凤琴率领着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在岛的最高点选择了校舍,然后像燕子垒起了一座100平米的泥草教室。又用木板自制了10副桌椅板凳。一棵高高的白杨成了早晨升起五星红旗的旗杆。
――赵凯岛小学就这样成立了。
22岁的青春季节,曲凤琴老师从吉林大安市来到这座仅有四十几户人家的孤岛。岛的四周环水,住户零散于岛的周边,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生存状态是纯正的满族渔牧原始生活。偶然的一次串亲,曲凤琴听说这个小岛数年与世隔绝,岛上的孩子们从未见过城市和汽车,连电灯都不认识。身为教师的曲凤琴立刻有一种莫大的心酸:“世界已经进入电脑时代,居然还有这样封闭落后的生活场景。”曲凤琴的心里再也无法忘记这座孤岛上的孩子。
新婚不久,曲凤琴悄悄告别了吉林家乡,携丈夫划船进住荒岛。上岛的第一件事,她就数了岛上和周边的渔民住户:共41家,全部是草房。她又挨家挨户仔细数了孩子:共27个,从6岁到13岁的不知道什么叫上学的孩子。孩子们的脸,都像芦苇那样干裂荒凉,孩子们的目光也都在空洞中带着一丝渴望。她给那些渔民在炕头上开了一个历史性的家长会,告诉他们,自己要在岛上创办一所学校,告诉他们要孩子们上学,读书,走出这个荒岛。家长们听明白的就点头,听不明白的就乐了又乐。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岛上来了一个好人。其中一位父亲说:“我听明白了,孩子给你吧,你咋整都行,他除了跟我打鱼,啥也不会。”
岛上的人,为感谢曲凤琴,给了她一个空着的草房。四壁是用水草和湖泥堆砌的砖一样形状的混合墙体,房顶是芳草凄凄的芦苇。一个星期后,曲凤琴率领着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在岛的最高点选择了校舍,然后像燕子垒窝一样,垒起了一座100平米的泥草教室。又用木板自制了10副桌椅板凳。一棵高高的白杨成了是早晨升起五星红旗的旗杆。
赵凯岛小学就这样成立了。
学校是成立了,可是岛上的孩子年龄段像芦苇参差不齐。6岁的5个,7岁的6个,10岁的7个,27个孩子有5个年龄段。曲凤琴在苦苦地想了两天两夜后终于创出一个“万全之策”:把孩子分成5个班,一、三、五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上学日,二、四、六是四年级、五年级的上学日。一至五年级全由她一人串着教,叫复式教学。这就意味着她将要吃透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数学、史地乃至生物全部教材。
她教课时每天要上完一年级课,再上二年,再上三年级的课,紧接着又上四年级、五年级的课。她成了5个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语文的专科老师。她既领导学生又领导自己,一个人备课,一个人开会,一个人搞教研,一个人做教师,一个人当校长。所有的学生教材、学生课本、教学用品都是她自己划船去市里买的。
80年代她只能是民办教师,没有人给她开工薪。她和丈夫的生存来源只有靠打鱼。她的岛上身份和岛上的人一样:渔民。这些她都不在乎。让她在乎的是孩子们上学日无法保证。每年的夏季,扎龙湖水疯长,岛上周边的十几户渔家的孩子被水阻隔,上不了岛进不了校,十几个桌椅空着,她看不见孩子,心乱、心酸、心疼。她真舍不得让刚刚懂得知识的孩子又放弃了知识。家长们说:“曲老师,这么大的水,不好整,你的心,我们领了。孩子过不去,就让他跟我们打鱼算了。”曲凤琴说:“你们不用管了,从明天,我用船接他们!”
早晨5点,扎龙的湿地凉气袭人。茂密的芦苇丛,一条小船坐满了孩子。曲凤琴一次一次把船划到孩子家的门口,再背上孩子,趟水送到船上,划到小岛。晚上,再一个一个把孩子背上船,送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曲凤琴的船没让一个孩子失学。孩子们和曲凤琴难分难舍,她是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说:“一天见不到曲老师,我们就想她!”
岛上,太荒凉太贫穷了。
至今没有电,没有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清苦得连一处买生活用品甚至糖果的食杂店都没有。除了曲老师,渔民们都不愿进城。曲老师进城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买书,取教材,为孩子带回现代生活信息,为孩子联系需要的生活用品,为孩子买衣买药,然后为孩子讲述外面的世界,激励他们成才改变命运。由于根本就没有学习经费,曲凤琴的27名学生,仅有的是每人一本课本,无任何辅导资料,曲凤琴用口播教学,仍然让孩子们学得如饥似渴。他们不愿放学,不愿回家,愿意和这位母亲般的老师一起共度时光。一个女孩子对曲凤琴说:“你要是我的妈妈多好啊,我的妈妈从来就不管我。”
有一次,7岁男孩杨德硕把保存多日的一块糖拿出来,送给曲凤琴说:“老师,这是我姨给我的一块糖,我没舍得吃,给你留着呢。你吃了吧,要不你的嗓子老哑。”曲凤琴望着孩子真诚的脸和那块已经很污浊的糖,眼睛湿润了。她说:“老师谢谢你,你吃了吧,老师不爱吃糖。”男孩子见老师不吃,又说:“老师,那我先舔一口,你再舔一口。”说完,男孩把糖放在嘴里含了一下,糖出来时带着口水。曲凤琴不忍让孩子失望,她知道那是最纯洁的愿望。她在那带口水的污糖上使劲舔了一下。男孩快乐极了说:“我不吃,明天我还要给老师留着。”
总是划船碰水加之岛上的潮湿,曲凤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左臂左腿整个身体左侧一疼起来,就不能动了。肩周炎更是像刀扎一样的痛,每上完一天的课。曲凤琴晚上回家经常疼得彻夜难眠。但是她从未耽误孩子们的一堂课。有一天,上完课,孩子们发现了她的病痛。10个男学生集体说:“老师,我们早商量好了,下节课,我们不上了。”说完便集体走上前来,让曲凤琴坐下:“老师,这节课,我们轮流给你捶背。”孩子们脱下衣服,光着肩膀举着小拳头雨点般地敲打着她的肩背。孩子们捶得汗流满面,曲凤琴的泪水如雨而落。她在心中感叹:“多小的孩子都有心啊!”那天,她的肩真的不疼了。
最让她心疼的是,在这个彩电早已普及的时代,这个荒岛却连一台黑白电视都没有。无电,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一片黑暗。她和爱人想了一个办法,借助岛上的风力发电。她买了一个电瓶和发电机,在房前用树杆做了一个木制风车。试验成功后,又买了一台12寸的老旧黑白电视。自己发电是成功了,成功的那天晚上,她把孩子们召集到家,当打开电视时,却只能收到一个台:中央一台。孩子们惊讶地欢笑着,曲凤琴的心却充满苦涩:风力发电,是交流电不能转化成照明的直流电。电灯的梦想仍然不能实现。她在黑暗中告诫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用知识改变这没有灯光的世界!”孩子们齐答:“老师,我们一定会的!”
因为30多里的沼泽阻挡,曲凤琴经常和区教委失去联系。许多好的教育经验,学习信息,会议内容,政策精神,她总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为了孩子,她买了一个传呼做接收传递工具。传呼有了,却很难接到讯号。有一次区教委召开教师会,她好不容易接到了讯号,会议已开完了三天。无奈,她想了一个办法,用布缝了一个口袋,把传呼放进去,然后把传呼升起挂上高高的风车杆上,一天升两次,早晨升一次,中午放下来看内容;下午升一次,晚上看有无信息。区里老师都有她的传呼号,总是积极主动为她多服务,但是她只能接受,无法回话,因为她没有手机,没有地方充电,现在还好,用风力发电可以给手机充电了。可风平浪静时,风车就不转了,发动机没电了,手机仍是形同虚设。
20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岛上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曲凤琴的志愿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她,在20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孤岛上始终坚守着诺言:“只要岛上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不离开这小岛!”
在这远离现代化的孤岛,曲凤琴和孩子们冬天用芦苇取暖,夏天用野草驱蚊,夜晚用蜡烛点亮求知。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她在课间为孩子缝好,孩子们饿了,她把做好的饭端到教室,孩子们病了,她划船星夜兼程去城里买药,孩子们成了她心中的最爱。见不到孩子,她的心立刻像岛那样荒凉。当孩子们像鸟一样飞出芦苇荡,她的心情像阳光,灿烂和温暖。
有一次,她背着60多斤的教材,踩着初冬的冰水,赶回小岛。半路上,她掉进了冰下的泽洞,半人深的泥水淹没了她的半截身体,她高举着课本,使劲拉住芦苇,挣扎了一个小时,才走出冰洞。回到岛上,她的双腿已冻得失去知觉,紧抱着课本的手竟结了厚厚的冰。
20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岛上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曲凤琴的志愿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她,在20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孤岛上始终坚守着诺言:“只要岛上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不离开这小岛!”
无人交流、无人对话、无人理解、没有知音的孤独是最苦的。它比尖刀的刺痛还要疼,曲凤琴每天生活非常单一。除了教学,她什么也无法去做。这样的荒凉之岛,能做什么呢?现代城市的灯红酒绿,时尚女性的享受、消费,人生的多种需求,对于她,都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无比陌生。她的优秀,除了让荒岛上的孩子们获取了知识,改变了人生,还有就是,她用一种超人的坚强战胜了常人所无法忍受的无限寂寞和巨大的孤独!
当我去采访进入岛的曲折入口时,五、六条狗疯了似的扑叫着冲向我们,我正在惊恐,曲老师笑了:“别怕,这里很少有人来,这些狗是欢迎你,不会咬的。”走进曲老师的家刚刚坐下,一只硕大的白猫亲密地贴着我,在我的手上频频亲吻。曲老师又说:“猫和人一样,都喜欢交流,害怕寂寞。”半夜,这只白猫钻进我的被里,温暖地睡到天亮。
曲老师的女儿也是从这个荒岛进入大学的。她在不久前“母亲节”的短信上说:“妈妈,世界上有千万种活法,您选择的是最苦的一种。我只有用爱来报答您!”
当我采访曲老师时,发现她的学生只有五名了。一个学一年级的课,两个学3年级的课,两个学4年级的课。尽管5名,她仍然一丝不苟地教,一课不落地讲。每天清晨7点和5个学生准时把国旗升起在蓝天。
曲老师的家一贫如洗,最值钱的是那台12寸的黑白电视,从旧物市场花50元买的。古朴的窗棱,被风化的一条旧船,她带着的那条丝巾已被岁月的风雨剥去了颜色。
晚饭,是曲老师亲手做的:一个炒土豆片,一个炒鸡蛋,一盘鱼干,一盘咸菜。“这里什么也没有,真不好意思。”在蜡烛的映照下,她红红的脸充满歉意。
20年,她日常生活菜谱比这还要简单:咸菜、土豆、鱼干、白菜。
20年,她在这种无人知晓的荒岛上培养了150个学生,她(他)们都在曲老师的关爱下借助知识的翅膀飞向了全国各地,他们再也不会重复古老的渔牧生活。
每年大年初二,这些长大的孩子都要回到岛上像探望亲娘一样和曲凤琴团聚。
重温那所独特的一个老师的母校生活。孩子们说:“曲老师,等你老了,我们会养你的。”
当社会、生活发现她的时候,有无数人被她震惊。她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强烈要求去给大学生们讲人生之课时,她用3个小时讲述了她20年的荒岛故事。大学生哭了,教授们哭了,这样的高等学府好久没有这样抛洒热泪了。
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电影制片厂租用了30多条船,划进岛,在荒岛上住了一个月,用曲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做原型,拍摄了一部《考试》的真实影片。一个名人演员也没有,全部演员就是曲凤琴和她的孩子们。她在影片里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最大的能力,不是教育孩子,是爱孩子!”
2005年曲凤琴当之无愧地被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评为省“十大女杰”。选定的那天,她仍然在岛上给孩子们上课。是别人从四面八方给她发了无数短信她才知道。
2006年中央电视台《奠基中国》人物专访栏目向曲凤琴发出邀请,曲凤琴把积存多年的钱,凑足盘缠来到北京,她不是为张扬自己,她是为岛上的孩子们呼吁:“在中国,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贫穷无助的失学孩子啊!他们的生存求学太苦了!”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1: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1)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2)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案例2: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1:《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2:《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南梧公路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创建二期工程前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小学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资料:
1.中国数学教育[M].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社 2003年1──3期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运用 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这次有效技能课题研究的参与使我明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2.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切实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案例:《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温州二中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创建二期工程前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4.借助信息技术,让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生活中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