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部科技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技成果 评价 科技成果 产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255-02
科技成果鉴定是对科技成果质量的审查、真伪的辨别,以及对科技成果进行公正、客观、科学评价的过程。我国的科技成果鉴定的发展经过了由最开始的辨别科技成果的真伪发展到对科技成果的认可,到检验科研合同完成情况,再到对科技成果水平进行评价等一系列发展过程。2016年,科技部决定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予以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被废止后,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再自行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由委托方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进行。
1 近年来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评价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评价以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为主,2010―2015年共通过成果鉴定125项。湖北省科技厅组织鉴定109项,教育部组织鉴定16项。从评审形式看,会议评审82项,函审43项。从申报渠道看,以湖北省科技厅为主,多年来广大教师形成了就近鉴定的习惯,在当地科技主管部门申请科技成果鉴定,无论是申报受理过程、材料收集整理、还是会议组织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地域优势。部分成果在教育部申请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申报教育部的科技奖励。从评审形式看,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鉴定以函审为主。从表2可以看出,从二级单位分布来看,人民医院、中南医院、水利水电学院、计算机学院鉴定数量均超过了10项,人民医院最多,达到了35项。其他学院组织鉴定成果的数量相当。
2 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申请渠道单一化。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评价渠道。科技部在2009年启动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出现了政府部门组织成果鉴定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成果评价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科技管理部门没有停止科技成果鉴定的受理,科技主管部门出具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在科技管理活动中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习惯于向政府部门申请,主观上认为政府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更具说服力。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学校的科技成果评价基本以政府部门组织为主,申请渠道基本以教育部科技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地方科技主管部T为主。
(2)评价目的形式化。多数项目申请成果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科研项目的结题或者科研项目、科技奖励的申报,为科技项目的结题验收材料、申报材料提供支撑材料,开展成果鉴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并不关心成果评价对成果本身的促进作用。
(3)评价内容片面化。目前开展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和以往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都侧重于对科技成果水平的评价,往往忽视了成果形成的过程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支撑作用、对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引领示范效应、对成果产业化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等的评价,淡化了成果影响力、科技贡献率等的评价。评价成果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科技成果所涵盖的工作。
3 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建议
(1)目标导向。科学技术成果评价要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尊重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为目标导向,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等不同科研主体的特点,结合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科技计划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避免简单化、机械化、片面化。
(2)问题导向。科技成果的评价要看科技成果是否是以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身及取得的相关成果是否促进了国家科技战略目标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在设置上应该突出问题导向,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以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差别。
(3)市场导向。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成果,评价都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以及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祥慈,房迈莼,苏国华.科技评价中如何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J].科研管理,2015(1):340-345.
[2] 陈颖,李勤耕.改革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的思考[J].发展论坛,2007(8):72-73.
[3] 康初春.科技成果评价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3):24-25.
[4] 李岱素.广东省科技成果水平评价集成服务体系的构建 [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06-109.
让舶来品为“我”所用
我国EMBA教育始于2002年,所谓EMBA,意即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也是为企业培养务实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但在招生对象、录取标准、学习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区别。
从开办EMBA之初,同济大学没有步人后尘,盲目开课,更没有强调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吴启迪教授多次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同济大学的优势和EMBA的情况,同济大学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城规、土木、海洋、环境、交通等等优势学科集群。瞄准地缘优势,尤建新说,我们开宗明义:唱国际歌,走自己路,重特色、重质量、以“质量”赢得信任,以“特色”打造品牌,以实效取胜。整合优质资源,确立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展览会管理、金融与投资管理等四大特色方向。
变国际先进为“我”之优势
追踪国际科技发展和管理前沿,做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高端文章,成为同济EMBA教育追求的一个新目标。
2003年12月17日,在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的推动和帮助下,同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书。MOT成为该校EMBA教育继四大特色方向之后又一个新的特色方向。根据协议,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承担高科技管理方面的4门课程,同济EMBA学员可自由选修,学成后可获得伯克利分校的有关证书,还可以选择伯克利分校参加“海外学期”的学习,亲身感受美国硅谷的经济动力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2007年3月20日,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在同济大学挂牌成立。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出任院长,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出任名誉院长。“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的成立对同济EMBA教育的高科技管理方向来说,犹如吹进了一股东风。”尤建新说。
“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新经济的热点,社会对展览会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上海正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各类展览会的举办中心,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同济大学EMBA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2年12月16日,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成立。同济EMBA项目依托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和资源,把“展览会管理”设为特色方向,开设了博览会管理、会展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等课程,紧密追踪该领域国际最新发展和经典案例。
德国莱比锡,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博览会之都。同济EMBA中心组织学员来到这里,专门开设《会展培训》课程。学员们和莱比锡商学院的一流专家交流;在汉诺威,学员们借鉴汉诺威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与有关专家探讨上海世博会会前、会中、会后呈现出或隐含着的巨大商机,还参观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宝马和保时捷公司新厂。
在世界银行特约顾问、哈佛大学ARIES研究员彭运鹗教授带领下,同济EMBA学员承接了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世博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和运作模式分析》。学员们运用多年的管理、从业经验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未来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
让学员在互动中互为发展
为了确保EMBA教育质量,同济EMBA始终坚持小班教学,每个班学员在50人左右,实现中外师资优势互补,其中外教比例超过40%。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内与课外互动、国内与国外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四级互动教学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期学员宋亚丁凭借在中国证券行业多年的从业和管理经验,运用学习成果,在导师尤建新院长指导下,历经半年完成了《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估值方法和发售机制的比较研究》课题,在上海市学位办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论文盲评中,获得了90分的好成绩,多项指标都达到A。
2005年末,国务院学位办对全国EMBA专业学位教育进行评估,同济EMBA教育的办学质量得到了专家肯定和好评。
尤建新介绍,该校EMBA教育有一整套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海外学期”和“社会实践”两大创新。同济EMBA教育的“社会实践”与众不同,他们根据学员提出的要求或发出的邀请,组织同班或跨班同学进行实地考察。其中,仲盛集团对桐乡鞋业皮革城的收购,是一个典型案例。
仲盛集团是有着近20年经营经验的高档房产开发公司,旗下仲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中心总经理汤晓丹是同济EMBA七期学员;桐乡鞋业皮革城是上海聚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项目,大股东张健是同济EMBA五期学员。桐乡鞋业皮革城自2006年9月23日开业后,因项目股东多,经营思路不统一,导致经营困难,原股东会决定将该项目整体转让。
2007年5月,张健找到汤晓丹,希望她能为项目的出路想想办法。汤晓丹经过三个多月考察、测算、前景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发现“桐乡・时尚皮都会”的项目极具开发前景――这里堪称“长三角的黄金眼”:距上海1小时车程,距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乌镇仅15分钟车程。乌镇每年500多万的旅游人口是强大的客流支撑;桐乡作为国内皮革原料、皮革服饰、鞋业、箱包主要生产基地是很好的产业支撑。“桐乡・时尚皮都会”的潜质和经营上升空间是清晰可见的。
2007年9月,仲盛集团仲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桐乡鞋业皮革城。之后,将过去的商业定位和经营思路重新调整,仅一个月时间,空置一年的B区近1.3万平方米就全部完成了招商――引进韩国近100家知名商户,将B区打造成韩国时尚品牌服饰批发零售中心。10月,仲盛置业正式进驻桐乡鞋业皮革城时,媒体竞相报道,称仲盛集团的品牌效力、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经营思路将给该项目带来很好前景。
坚定教育理念 从成功走向辉煌
作为全国首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学校之一,同济大学EMBA首期班于2003年1月率先开课。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都先后出任该校EMBA教育领导小组组长。
EMBA学员大多是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他们来学习,能够有什么样的收获?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吴启迪教授明确而又深刻地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同舟共济,从成功走向辉煌”。
尤建新院长对这一理念阐释说:同济EMBA教育秉承的是“前瞻,专业,分享,创新”。EMBA是外来品牌,不是“土特产”。因此,我们办学的着眼点是“唱国际歌,走自己的路”。他强调同济EMBA教育的三条要点:
第一,开拓视野,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好的资源平台。EMBA的每一个学员应该都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都应知道,要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继续成功,不能关着门孤芳自赏,我们希望EMBA学员在学习互动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市场、超越自我。
3月26~28日,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重庆市召开。来自教育部、地方和182所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3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计。重庆市吴家农副市长到会并讲话,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中石油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应邀围绕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做了9场精彩报告,与会代表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作为一年一度的“例会”,能“吸引”如此众多的“目光”,缘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表明了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工作走出“象牙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决心。
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科技在国家总体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这给高校科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十一五”开局之年,高校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不辱使命,囊括了体现我国科技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三项一等奖,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经过共同努力,高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又迈出了崭新的步伐。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比如,国家对高校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设施的改善、研究队伍的优化以及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等各个环节;高校创新环境亟待优化,由于缺乏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上评价考核指标不合理,导致高校教师不能潜心于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创新性研究,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直接的影响是,由于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与独立科研院所和企业相比,高校相对分散的科研组织虽然在自由探索研究方面存在优势,但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高校科研力量分散,整合度不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瓶颈如不突破,必将掣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高校服务潜能的发挥。
针对此情,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打破科研组织间固有的交叉“壁垒”,增强学科间,院系间,乃至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充分转化为培育和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胜势”,以满足集成创新和时展的需要。
高校只有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产学研结合、提供社会服务中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寻找科研课题,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主动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服务,才能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
为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2004年起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展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04 年6 月,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
时至今日,已先后有245个团队入选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教育部创新团队设立的意义、目的以及建设进展情况等,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张建华。
凝聚力量,组建优秀的创新团队
记者:200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请问,教育部为何要实施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其初衷何在?
张建华 :为了配合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高校任教、形成一批科研领军人物,教育部于1998年启动了“985工程”,并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推动了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技术创新生力军和产业开发方面军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能够把高校中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好地组织起来,更多地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计划,教育部决定启动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即“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的人才团队,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创新团队确实能够把高校中优秀的科研人员真正地组织起来,集中精力,瞄准一个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记者:如何才能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建华 :据《“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成为创新团队的基本条件为: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五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
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记者: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任意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吗?
张建华 :不是的。教育部每年都会把指标分配到各个高校,由学校进行筛选推荐,而并不是任意申报。这主要是考虑到每年资助的数额有限,另外任意申报也可能会造成一些科研人员的浮躁情绪,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实践证明,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能把国家(教育部)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有生命力的。
记者:教育部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如何进行评审?
张建华:教育部委托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分领域进行同行评议,每一领域评议专家不少于15人(其中高等学校以外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进行差额遴选。
由相关领域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5~7名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创新团队的条件和统一评估标准对专家评议通过的创新团队进行实地考核,提出资助意见,形成建议资助方案。
教育部对建议资助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一个月,如无异议,正式公布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名单。
记者:教育部对已入选的创新团队有何具体的支持措施?
张建华 :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三年。资助经费合计3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科研工作,属自主研究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下拨。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列支。其他高等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高等学校按1 :1 比例共同资助。获资助创新团队所在高等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账,专款专用,由获资助创新团队统一支配,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
记者:教育部对创新团队的评选,在研究方向上有何侧重?
张建华: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申报领域包括数理、化学化工、农业、能源、信息、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材料、先进制造、管理等十大类别。在实施评选过程中,我们会结合实际,从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来考虑。比如当前国家急需临床医学、中医药、资源环境、管理、能源等方面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我们在评选创新团队时就会相应地侧重于这些方面。
记者:教育部创新团队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相比,其特色在哪儿?
张建华 :教育部创新团队最关键的特色在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这也是高校的一个最大特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依托高校建设的创新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然会注重人才的培养。此外,我们还特别要求各团队带头人不得担任学校负责人,其目的就是希望带头人能够带领团队,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记者:目前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
张建华 :从2004年开始,每年遴选60个左右创新团队,现在已经连续评选了四批,总共有245个团队入选。概言之,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教育部创新团队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包括高校在申请国家重大项目、重大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和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记者:按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第一批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将于今年年底结束(2005~2008年)。那么,对于已到期的创新团队是否会给予新一轮的资助?
张建华:教育部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已到期团队可能还会继续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具体措施还没有确定,目前正在准备编制方案。
记者:教育部对创新团队建设有何新思路?
张建华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看到创新团队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每年分为十大类别申报,这不仅不利于组织专家评审,增大了评选的难度和任务量;同时也使得一些较为优秀的团队,因归属类别过于庞大、申报团队较为集中而落选。基于此,我们正在考虑按年度分类别地进行评选。比如,前一年评选资源环境和人口健康等几个类别;再一年评选材料、机械等几个类别。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专家进行前期评审,也有利于三年资助期结束后的终期检查。
记者:教育部实施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现实意义何在?
关键词: 高校创业型人才 培养教育 必要性
2010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镇新增失业者及非应届待岗人员持续增加,各路就业大军形成“叠加”效应,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尤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创业型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引擎,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的必然之举。2010年5月7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一、国外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研究现状
近20年来,创业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业教育在国外取得了蓬勃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都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术界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评估指标等。目前,国外主要的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方式有:一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拥有雄厚而稳定的师资、社会化的教育网络、丰富的资金来源等(沈蓓绯等,2010;施丽红,2010;Katz. J,2003;乔明哲等,2008);二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从小学至大学的全程培养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习得不同创业技能和素质(蔡克勇,2000;卢小珠,2004;李志永,2009;Bennett,Dr.William E,2001;乔明哲等,2008)。前者主要采用聚焦模式(focused model),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后者主要采用辐射模式(radiant-model),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二、国内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研究现状
1.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及政策制定
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过10多年的历程,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校。2005年1月,为引进KAB,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开始磋商,并在2005年12月份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6年,YEN将通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中国6所大学对学生开展KAB教育试点。
2.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都以符合本校实际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为指导,来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育体系为主导,以创业导师为引领,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创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段远鹏,2008)。随着高校扩招,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的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段远鹏,2009;连小敏等,2010)。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教师除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以分析创业者的案例为主;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请校友、企业家来校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做出指导。这一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第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如“挑战杯”等(丁三青等,2009;周频,2010;蔡克勇,2000)。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文峰等,2010;张项民,2008)。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1.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创业活动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活动,这不仅指的是从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这一过程,而且指成熟大企业内部新业务的开展,即公司创业。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创办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创业教育”由英语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翻译而来,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主要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在一般情况下,“创业”与“创业教育”(即“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有“创业教育”,后有“创业”行动。创业教育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准备阶段,包括思想意识、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储备。创业教育是顺利开展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创业是创业教育行动的实施。因此,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业行为的准备性教育,创业教育将使创业这一行为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增大其成功的可能性。
2.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企业家才能是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不懈的创业行为是创业型人才的表征,而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企业家。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必要的:
(1)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首先是生存性职业教育。2007年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满竞争与挑战,终身稳定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学会生存是人们在新形式下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掌握宽厚的文化基础、出色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而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2)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中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创业素质。
(3)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与体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形式。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对教育观念、手段、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相对于国外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相对成熟的教育形式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特别是在创业教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之一,以及国家、各省为大学生大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的条件下,针对我国目前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结合现实调查的情况下,对创业教育功能深入化、实践可行化与评估有效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段远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52-453.
[2]文峰,罗亚泓.大学科技园与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83-84.
[3]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6-21.
[4]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96-105.
[5]周频.“挑战杯”竞赛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7-68.
[6]施丽红.美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5):158-160.
[7]Bennett,Dr.William E.The Next Chapter of American Education[J].Business Perspectives,2001,13(3).
[8]Katz.J.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
[9]沈蓓绯,刘明霞.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5):52-55.
[10]乔明哲,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92-96.
[11]卢小珠.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14):68-70.
1.1人力指标的多元性和隐匿性
对于表1中的“人力”一项,其实质就是高校科技活动人员的系统、全面统计。高校科研活动不仅涉及到二级学院,还涉及学校的科技、人事、财务、教学、外事等各方面,行政人员参与研究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因此科技人力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隐匿的。例如,财务处是负责管理科研经费的业务部门,外事处则与境外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相关,如何将这些部门中隐匿的科技相关人员纳人统计范围一直是难题。
1.2产出指标的多元性和隐匿性
对于表1中的“产出”一项,科技活动的科技投入和产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虽然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不断地推出科研创新成果,但是,无论是表现为知识形态,还是技术性成果的科技活动,其作用往往要滞后科技活动一个时期,甚至若干年才表现出来。因此,科技产出的作用和价值都比较隐匿,往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够表现出来。科技活动产出的隐匿性使得科技统计无法形成成熟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即使是一些科技统计比较先进的国家,也不能够解决科技统计的隐匿性所产生的问题。
1.3指标分组模糊性
指标系统目前采用分组的方法处理统计总体的内部结构特征。然而,当代科技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研究的集约化和科技知识的综合化,高校科技统计要对总体按某些特征进行分组愈来愈困难。虽然可以准确的描述科技活动的各种分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统计各类活动之间很难找到明确可分的界限,如重点项目研究、发展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分组,就不存在明确可分的界限。
2高校科技统计的采集系统分析
2.1采集系统解构
科技统计共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统计工作中的各类数据采集主要涉及到科技处和人事、财务、外事、校产等有关部门。目前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报表进行统计,该统计分为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两大类。科技统计工作按照如下步骤进行:①科研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要求,召开各有关单位会议,布置同级任务;②各单位按照统计要求指定专人进行数据的采集、归类;③由科技处汇总、审核上交主管部门。以某大学为例,统计数据采集的组织结构和采集流程见表2。
2.2采集系统问题
高校科技统计主要是以年报表为主,是学校科技工作系统、全面的量化。以某大学为例,数据采集流程见图1。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采集系统的质量问题体现在:数据准确性差,时效性弱,统计数据大量堆积和决策急需数据缺失并存。究其原因,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采集渠道和指标匹配性差。某些指标成为信息孤岛,数据的可得性差;某些指标则多条数据采集渠道共存,数据的可靠性差。②采集主体的专业匹配性差。各学院或机构的统计人员大多数是临时抽调的,统计岗位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工作连续性差。岗位理念缺失,升职空间模糊,专业知识弱化,导致统计人员对科技管理以及统计业务不熟悉,对统计报表的表式、指标以及口径缺乏专业化的理解,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误差,填报报表也比较随意,常识性错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统计质量与统计绩效。
3高校科技统计的管理创新思路
高校科技统计的指标系统问题来自大学的上级管理层,在顶层设计维持现状时,很难对指标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加以改善。但是,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组织内部的科技管理创新,对数据采集的系统绩效加以改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财物3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统计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同样应围绕此3方面展开。
3.1提高统计系统的管理绩效
首先,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由科研管理部门牵头,做好多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部门全力协作高效完成统计任务;以校属各二级学院及各科研机构的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作为数据采集的基本单元,建立健全全校统一的统计系统组织架构,形成一支稳定的、能胜任统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次,为了做好部门协调,不断提高统计队伍的水平,科研管理部门每年要给予统计系统组织者一定的财力支持,保证各部门的沟通经费,保证用于基层统计队伍参加教育部每年一度的科技统计工作会议经费,以便及时跟踪统计报表中各项指标的意义和变化,做到数据采集标准的动态更新。另外,作为统计工作组织者要支持基层统计人员具有合理稳定的工作环境,监管基层的统计制度建设,不仅包括保证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硬件配套,还包括统计人员获得各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支持。
3.2提升统计系统的管理地位
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统计系统的重要性,使科技统计真正成为学校各级领导制定科技政策、学校发展规划不可或缺的决策支持环节,才能从理念上确立科技统计指标系统的管理地位,才能从需要层面引起对科技统计数据采集的问题重视。统计系统应从传统的报表统计职能转移到管理统计职能,运用各项统计指标,向各研究单位提供科学量化、适用实用的分析比对服务。例如,对学校各单位和个人即时公布科技统计结果,用数据提供学科发展重点、政府主要扶持方向、项目申报渠道、科研成果转化等实证,以便各单位与个人根据自身特点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拓宽申报途径,使项目多元发展,提高成果利用转化,缩短产业化进程,及时回馈社会。
4结论
为了认真贯彻省妇联、财政厅、农牧厅、科学技术厅、教育厅、林业厅、科协联合下发的甘妇发29号《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共同推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现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切实增强农村教育培训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确保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62万,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46%,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进一步发挥各级财政部门的优势,整合农业、科技、教育、林业、妇联、科协等部门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妇女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展职业技能和文化、健康、法律知识培训,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数以万计合格的非农产业务工者,是各级农林科教部门和妇联、科协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认真组织,积极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各县(区)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制定有关农民培训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农村妇女的培训指标和比例,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给予适当倾斜。
各县(区)农业部门的“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中,农村妇女的培训比例要达到4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要加大对农村青年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等远程教育培训工程,要为农村妇女提供农业新技术、政策法规、农村家政和非农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各县(区)科技主管部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五大培训工程(星火远程科技培训工程、乡镇企业科技培训工程、青年星火带头人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程、外向型科技培训工程),要在保证农村妇女培训适当比例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带头人和农村妇女技术人才。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乡镇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能力培训中,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要坚持农村妇女的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大力开展与妇女相关的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卫生健康、家庭理财、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让农村妇女在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的同时,得到综合知识和培训,实现全面发展。
各县(区)林业部门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要将农村妇女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规划,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以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提高“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各县(区)科协要在全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加强农村妇女干部和妇女党员的培训。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普志愿者的作用,在科学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科普宣传、科技知识咨询、示范基地指导、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为农村妇女培训提供服务。
各县(区)妇联要加强与农林科教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深入开展“学科技、比致富、奔小康”活动。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开发,继续抓好“双学双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培训内容上,围绕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蔬菜、银杏、苹果、中药材、草畜十个特色产业开发,开展“三送”(送政策、信息、技术)、“双带”(带头、带领致富)和“三面向”(面向“双带”妇女干部、面向中年妇女增收、面向农村富余女劳力转移)活动。在徽县、成县、西和县开展高效示范农业科技培训,武都、礼县、文县、宕昌、康县、两当开展经济林果病虫害防治、嫁接换优、无性扦插、中药材野生驯化、蚕桑等实用技术培训,体现各自特点。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因地制宜,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办法。一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二是邀请有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科技女能人搞实用技术传帮带;三是经常性地开展科技上山下乡活动或通过放科教片、录像带、光盘、订阅科技报刊等办法提高产业经营农户的科技水平。
三、整合资源,为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教育部门创建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妇联创建的农村妇女学校,科技部门覆盖县(区)乡镇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和星火学校,以及农广校、农函大都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平台,都应开展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要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依托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覆盖率和办学质量。
各县(区)妇联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妇女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妇女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要建立普及农村妇女学校。经济条件好的徽、成、西和县要在40%的乡镇建妇女学校,其它县(区)要在30%乡镇建妇女学校。并注意总结推广农村妇女学校的办学经验,不断加强对农村妇女学校的管理,推出一批农村妇女示范学校,使农村妇女学校成为培养农村妇女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化的骨干力量。
四、加强合作,努力推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针对高校内部信息平台的特点和弊端,本文引入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部分共性特点。指出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紧扣智能模式,规划了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和结构模块,对各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讨论。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登录者进行了分类,便利数据库的人性化设计,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0 引言
高校行政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发展的保障,传统的信息管理平台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还应包括统计与监督,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的查询、统计、决策。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申报的项目种类繁多,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各类重大专项、科技部科技创新专项、发改委等各部门的科技专项等等。一般来说,项目申报受理的手续繁杂,以项目名称的登记为例,申报项目时首先要在学院科研负责人处签字印章,然后统一送至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校内评审。校内评审完毕后审核通过的项目由申请者提出申请报科技部盖章,再由科技部报至学校盖校印。校级制作好清单后统一上报国家各部委。项目立项后的项目管理在工作中显得非常被动,通常是上级管理部门打电话来催促结题。随着申报项目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在项目的结题与中期考核时,随着数据处理的复杂及对跟踪分析的要求,科技部的项目管理方式也从手工分析逐渐发展到电脑无纸化办公,智能化办公,但是目前机械性的电脑批量处理已经显得不太适应内部项目管理的需要。因此,信息平台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
1 信息平台的智能模式
高校内部的项目管理平台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所有项目进行业务支撑,可以将很多流程同步化与自动化,有效的节约了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信息平台的日常维护模式为管理人员登陆信息平台系统,项目申报通知、项目申报明细要求、筛选、评审、递送、汇总结果等工作。平台可以识别登陆者身份,学院科研秘书和项目负责人分别进入自己对应的信息平台门户,通过平台与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并进行跟踪管理和进度查询。信息平台可以根据登录者的不同身份提供不同的输出结果供使用者决策分析,如科研人员可以浏览项目的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专项的处理人员可以浏览自己对应负责的项目模块,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可以总览全校科研情况(学院分布、经项目等)的分析数据等。信息平台向用户提供了大量操作简便、功能完备的分析手段,诸如图表分析、定量分数、统计分析、数据汇总,以及支持 web系统、提供管理功能等。
2 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 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设计
内部管理系统是整个信息平台的核心,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9个分模块,分别为综合信息平台、科研评估子模块、军工项目管理子模块、成果管理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项目管理子模块、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系统模块、内务管理子模块。
2.2 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部的日常工作核心。项目管理部分主要由横向项目、纵向项目、项目验收、和项目经费几个部分构成。项目管理和学校师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这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上实现项目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和流程规范化是十分关键的。
横向项目多为高校与地方企业或单位合作开发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一般涉及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领域,是较为综合的研究项目,部分理工科还涉及实验承接等工程。横向项目主要包括编号合同、买方市场、计划分类、项目背景等信息。纵向项目多为国家政府机关或者地方政府机关所管理的项目,可能涉及民生、科技、社会等方方面面。纵向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科研经费、配套设施、承接单位、学科分类、项目类别、所属部门、项目来源等信息。其中,项目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有但不限于负责人、付款日期、拨款单位,付款数额等信息,主要由经费分配和项目分配两部分组成。
在内部信息平台中,一般操作流程是先进行项目分配管理,通过关键词的选择进行项目查询。财务处收到经费到达通知以后,将选中项目添加入经费所属栏目。操作人员进行项目预分配,对拨款所属明细项目进行选择。这样清楚明了,准确度较高。项目成果考核是项目结题的最后阶段,在考核中要对贡献和成本之间进行明细考核,包括对项目管理人员人力资本的考核,最终决定项目等级。高校科研管理内部信息平台应该设置横向项目于纵向项目到项目成果考核的通道,方便操作人员统一的管理。
3 结语
阐述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智能模式与系统设计原则。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框架、版块设计思路提出观点。其中,重点列举了信息平台内部管理系统中的经费分配、成果考核等模块进行分析。在后续研究中,本文将结合现实使用情况,对高校信息平台的设计进一步细化与优化,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晓燕.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 2011(09):12-14.
[2]孙振,王璐,张旭.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4):20-21.
[3]焦铬,刘辉,陈受凯.基于.Net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7-8.
【作者简介】
张昊(1986-),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市御道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部高技术项目管理办公室科员,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俄罗斯酝酿大规模科技体制改革
日本制定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法国政府推出“竞争点”计划
德国政府启动“主动创新战略”
以色列推行教育改革
韩国重塑科技管理体制和振兴基础研究
中国把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几年,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纷纷采取新举措,调整科技政策,增加科技投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科技进步速度越来越快。
美国制定科技发展新重点。一是制定能源法。2005年8月,布什签署了“全国能源法案”,决定在今后10年内为能源公司和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领域提供145亿美元的税收优惠。而美国政府实际上将对石油和天然气、清洁煤、乙醇、电力及太阳能和风能等多种能源,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增强对包括新型核反应堆设计、聚变能及小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并拨款18亿美元用于清洁煤的开发。二是改革专利法。即个人或公司可在专利颁发后9个月内提出上诉。法案同时提出,美应采用国际专利准则,即“申请优先”(优先授予提出申请较早的发明人)。而在此之前,美授予专利的准则为“发明优先”,即当存在多个发明者时,即使申请专利的日期较晚,专利权也将授予最先发明的人。三是公布了“国家防疫计划”,要求国会提供71亿美元的紧急拨款,以应对禽流感以及其它流感在美国的爆发,包括投入28亿美元用于研发细胞培养疫苗技术。四是宣布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了包括大学校长、大公司首席行政官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20人委员会,发表题为《为使全体美国人在21世纪获得高质量就业,美政府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的报告,提出了四项计划:培养1万名优秀教师以教育出1000万名优秀学生,大幅改进12年级制学校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应在未来7年中,每年使基础研究的国家投资增加10%。政府每年应向杰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200个新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拨款50万美元。培养、招聘和留住最优秀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鼓励创新。通过使美国专利系统现代化、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创新。对合格的研发投资,政府应增加税惠程度,从优惠20%增加到优惠40%。
俄罗斯酝酿大规模科技体制改革。其目的是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科学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引导俄罗斯走知识经济的道路。主要方向是解决俄基础科学研究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合并一些基础科学研究所,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单位列入国家机构,研究经费由政府保障;从事应用和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将改组成股份公司,50%以上的股份属于国家所有,在现有的58个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组建5-7个国家大型实验室,其中包括航空技术领域、原子能技术领域、武器装备技术、宇航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实验室,它们将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的实施。同时将国家科学中心的数量减少到25个―35个;在2008年前将科研人员的月工资提高到1000美元,年轻科研人员的工资增加到700美元;将现有的1500个国有研究所的数量减少到250个,一半以上改组成为股份公司;科研经费的分配实行竞争申报制度;将科学院和高校适当结合起来,在科学院系统建立大学;组建科学院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公司等。
日本制定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于2006年开始执行,预计未来5年中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为27万亿日元。该计划对日本的科技战略、科技发展走向以及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计划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三理念:通过创造知识、运用知识为世界做贡献(指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解决面临的各类问题。同时通过将这些知识向世界传播,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提高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依存程度);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指通过创造高附加值的物品或服务、切实保证就业机会来提高日本以产业技术能力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保证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安全、稳定、生活质量高水平的国家(指维护老龄社会中的国民健康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供给食品、能源,协调地球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维持稳定的国际关系)。第三期基本计划还规划了日本科技发展的四个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材料、信息通讯、环境及其复合学科。
法国政府推出“竞争点”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高工业竞争力,2005年7月12日,法国政府出台了一项作为振兴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举措之一的“竞争点”计划,旨在通过整合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法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法国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进而推动法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谓“竞争点”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将企业、培训中心和研究机构以合作伙伴的方式组合起来,以本地区优势产业为先导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项目。这种合作一般以共同的市场或科研领域为基础,对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最大范围的整合与互补,从而尽可能地提高竞争力,以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按照目前的方案,法国政府将在今后3年内对66个“竞争点”提供1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其中3000万欧元用于减免税务和减轻企业负担。为了确保这项关系法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计划能够有效实施,法国政府在2005年新成立了“企业创新署”,还将“国家科技创新署”与“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合并,成立了“OSEO”集团,会同原有的“国家研究署”以及法国最大的国营金融机构“储蓄与信托银行”,一起配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和运作这一计划,在技术推广和运用、资金筹集和分放、研究人员招聘到海内外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环节上给法国的相关企业以具体而实在的服务。
德国政府启动“主动创新战略”。为了持久保持领先地位,开辟未来市场,2004年德国政府正式启动“主动创新”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联合经济界和科学界的力量,在研发领域缔结“创新伙伴”,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政府加大了这一创新战略的执行力度,提出要使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3%。2005年6月,德国正式批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为今后10年德国的科学和研究创造条件。根据“顶尖科研资助项目”,德国将在2006年至2011年间投入19亿欧元,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青年科学家。挑选出10所最有竞争力的大学,每年平均额外投入2100万欧元。建立30个顶尖研究中心,每年分别投入650万欧元。此外,该项目将为青年科学家设立40个专项研究院所,每年分别资助100万欧元。《研究和创新协定》主要是针对大学以外的大型科研机构,根据这一《协定》,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每年至少要保持3%的增幅,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机会,实现跨机构间的合作。
以色列推行教育改革。以色列在2003年9月成立了研究如何巩固教育基础、中小学教育实行改革系列问题的“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4年提交了最后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有:要求对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关停并转,减少教师数量,延长教学时间,集中财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同时要求政府大幅提高教师薪水,使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9400谢克,超过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准(约7000谢克)。2005年1月16日,以色列内阁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这项教改方案,责成教育部和财政部成立协商小组,解决教师工资、定员等问题,并要求教育部长每两个月向内阁汇报一次改革进展情况。
韩国重塑科技管理体制和振兴基础研究。2005年是韩国重塑科技管理体制的一年,韩国科技副总理制正式走上前台。科技部长官被提升到副总理级,并成立副总理级的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创新本部,由科技部长亲自担任本部长。通过科技副总理制,成立于1999年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该委员会由总统担任委员长,对科技投入、科技资金分配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提出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8月,出台了《基础研究振兴综合计划》,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利用基础研究设备、建立更有利于长期基础研究的科研体系、鼓励个人研发活动等。2005年出台了若干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如,《理工科技人才培养支援基本计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现创新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确定了2005年至2010年间的三大目标。包括通过完善大学间的竞争体制和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型的大学和培养领军人才;强化产、学间的联系与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按照这个强国战略,韩国将在未来5年间投资6兆4500亿韩元。
此外,韩国还制定了国家级的“成长动力开发事业”的三大计划,即:大型国家研发事业、下一代成长动力事业和21世纪尖端技术研发事业。其中大型国家研发事业是国家投资促进的、具有产业前景的大型应用技术集群。韩国2005年选定了今后5年政府推动的6大项目: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政府投资4500亿韩元)、大型地效飞行器(政府投资1700亿韩元)、海水淡化核反应堆(政府投资4388亿韩元)、早老性痴呆药物开发和小型废气发电用煤汽涡轮机。
中国把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2005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把自主创新理念推到运筹层面,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还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不仅增加高校的收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提升了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本文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层次多、涉及面广,有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市教委及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会等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社会其他部门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咨询及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1]。目前对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预算开支进行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是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执行。如此多的管理办法给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不便。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完整
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是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和协作研究费用构成。其中,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差旅费等;而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水电费、支付依托单位课题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现有仪器和房屋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等。而实际上科研项目研究一般和教学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科研项目所用的房屋使用费、仪器设备折旧费、实验材料费、水电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从教学事业费用中列支;学校按科研收入提取的管理费,一部分用于支付垫付的水电费、折旧费等,一部分成了科研部门的日常活动经费[2];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往往是相互交叉进行,难以合理区分教学、科研各自承担的费用比例,造成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准确性。
(三)忽视了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高校在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失控。目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各院系、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现象,造成又管又不管的状况;财务账面只是反映资产的金额,不知道设备购置、利用率是否合理,设备管理部门只是负责购置设备的数量、品种,资产验收入库后,都属于课题组或负责人保管使用,特别是在人员工作调动时,不办理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还有的科研人员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为了避开固定资产的验收,将其化整为零,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四)科研项目经费结题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科研项目普遍存在着科研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评估,但在该科研项目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原有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结题不结账”。由于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导致科研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支出弹性大,为科研项目不结题提供了可能。许多科研项目中固定支出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科研项目长期挂账,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及管理的难度。
(五)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与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
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是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项、合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监督;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预算、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科技管理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成果。财务部门侧重于科研经费的核算,不了解项目的预算和进展程度。这就会造成管理部门之间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而科研项目的业务状况在管理上处于无部门监管的真空状况。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新规定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订一套严格的科研管理办法。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文件中的规定,“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计划书)要求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3]。加强科研外协费的转拨管理,课题负责人不得以科研协助之名,将科研经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账户,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对横向科研经费应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制定适合本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开支范围和口径,所有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应全额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不得设立账外资金、“小金库”。
(二)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支出审批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支出与审批办法,明确规定科研经费和开支标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以院系为主,管理部门为辅的科研经费审批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和所在院系主管院长审批的审签程序,但对于科研经费大额资金的支出,必须由科研管理部门和主管校长审批。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简化财务审签程序,只要在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的支出,只需项目负责人和院系领导签批就能报销。同时缓解了科研经费签批程序多,报账难的问题。
(三)规范高校科研活动中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高校对于科研活动中固定资产的管理,除科研项目合同规定外,凡是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的统一管理。高校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学校进行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维修、报损等购置,尤其在项目结题时,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清理、变更手续,防止帐外固定资产流失,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建立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核算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应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利用财务核算软件设置科研经费多级管理模式的账套来进行分级管理。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体系采用纵向经费严格执行预算控制,横向经费执行比例控制的办法。具体就是在财务核算体系中,对每一项科研经费设置四级明细代码。一级码为科研属性代码,即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二级码为部门代码,即科研项目所属院系;三级码为项目代码,即项目的具体名称;四级码为预算分级代码或比例代码,即纵向项目预算中支出明细科目或横线经费中比例控制的明细科目。这种多级管理模式代码的设置,使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在财务核算体系内都有完整的、独立的核算流程。当科研项目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科研项目决算表,其数据与项目申报预算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作为科研项目审计数据使用。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科研经费多级管理的财务核算体系,不仅符合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还为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实时沟通的桥梁,把科研经费执行情况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同时极大简化了会计核算手续,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员服务[4]。
(五)制定配套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
高校应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审核、结算。科研部门要及时和财务部门联(下转第39页)(上接第36页)系,共同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的结账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剩余经费的管理,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课题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签订的科研合同,按规定时间办理结题手续,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避免长期挂账报销,因特殊原因确实延期结题的,必须按程序提前办理科研延期手续[5]。对于不按时间结题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结余资金退回拨款单位外,学校有权收回结余经费,并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科目,归集已经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引进人才,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启动经费基金、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转的维护等。高校还应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科研经费必将逐年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本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不断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菊芳.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1(10).
[2]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经费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1(1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
1.1在发展战略上,加快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属于规模驱动型的外延式发展,高层次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多,特别是高档次的论文专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反映科技发展的内涵性指标与先进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更加注重创新内涵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综合、交叉、创新,形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三是加快实现从数字提升到品牌声誉提升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科声誉、团队声誉以及创新品牌与影响力。
1.2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打造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特色创新品牌,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创新前沿,并由此孕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重要科技成果。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制定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的内涵发展路线图,实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差异化的转变,构建特色学科群;二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特色创新品牌;三是加强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育新兴的特色学科方向,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相互促进,带动和提升学校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1.3在创新组织方式上,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特点。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而且涵盖了农工贸、产加销等跨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全面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多学科、多单位、多团队、多资源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不断开拓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三是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其他协同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充分激发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科研项目库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建设项目库,能够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各学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引导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上来,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2]。
2.1明确科研项目库的建设主体
学校各二级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是项目库建设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和协调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的重大入库项目建设。各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的项目库建设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库建设,在组织各学科及其科研人员在认真分析需求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启动完成项目库建设,再根据情况变化对项目库项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项目建设评审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的项目方可入库,这样可保证项目库建设质量。
2.2把握建设程序与要求
一是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创新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二是针对每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重大重点项目库建设,建成重大重点项目群[3];三是引导各学科、人才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及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充分利用重大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湖南省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2.3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是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必须从项目库中产生。学校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教师,这是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入库项目倾斜,切实加强入库项目的培育。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考核,将项目库建设情况及项目出库率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到“入库项目有数量,出库项目有质量,资助项目有分量”。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与效益
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取得大的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十分重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学校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应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核心是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及效益。
3.1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度增长,但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问题,学校将每年每个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情况、年度执行情况、中期检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与知识产权情况、实施效益情况等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公开,供科研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益[4-5]。
3.2建立科研项目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项目立项后既不给项目组成员分任务,也不分经费,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学校对科研项目实施内部合同制管理,要求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研究任务和相应的经费量,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问责和问效。
3.3建立科研人员诚信制度
针对国内外科研院所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学校研究制定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奖励申报、项目立项、预算、合同制管理、检查评估、经费使用、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咨询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结果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科研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信用记录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7]。
3.4建立和完善科技督导制度
针对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按预算开支、不按项目研究计划与进度开支、不合理开支现象,学校完善了科技项目督导制度,成立科技经费督导小组,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经费收支、结余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督导,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进行重点督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8]。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是项目和人才集聚性强、资源开放性强、科研竞争性强,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支撑,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聚集项目、聚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4.1完善、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一是明确平台主任的职责,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平台主任的责、权、利,平台主任不仅要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更要对整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二是实行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制。重点把凝练平台研究方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相关人员到平台开展研究,聚集科研项目到平台实施等方面的机制与业绩,作为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平台管理运行情况公开制度。将平台研究方向的凝练情况、聚集项目的情况、聚集人才的情况、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情况、平台创新业绩情况以及平台中期考核、建设验收情况等,在学校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情况的监控。
4.2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只有在共享后才能转化为科研团队的知识及竞争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出[9]。一些高、精、尖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采用专管共用的管理方式,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的登记与归档管理,制定、完善仪器设备对内使用和对外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率,避免重复浪费。
4.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9]。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良性地发展,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增加绩效和奖酬的关联度,降低固定奖酬对团队成员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根据个体的需求随时灵活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及一个新的运行模式,以建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5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申请建立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抓住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5.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选择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野外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平台到野外基地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5.2构建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校内外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需求,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起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四是聘请一批基层的涉农部门技术专家、涉农企业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大户等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5.3探索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紧密对接,推进学科专业链与基地产业链紧密对接,探索和实践团队创新与社会服务高效协同的服务模式;二是鼓励学校科技特派员、专家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展战略研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学校产业专家、社科专家为核心的战略研究创新联盟,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整体战略、产业规划等方面研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注重加强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方式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管理水平。
6.1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10]。
6.2大力开展管理咨询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高校科技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1-01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校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作用。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近年来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日趋突显,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关键。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发挥各种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1.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情况
在科技分析中,投入的两个关键指标是科技人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近几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稳步增加。江西省高校教学与科技人员从2001年的12421人增加到2008年的1689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从11798人增加到16276人,9年增加了38%;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从2030人增加到3936人,9年增加了93.9%;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从216增加到2008年的957人,增长了343%。江西省高校科技人员资源的投入呈增长态势。
2.江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情况
从2001-2008年,江西省出版科技专著和数量空前提高,出版科技专著由2001年的84部增长到2008年的266部,年均增长率为1.18%; 2001年江西省高校在国外学术刊物只发表138篇文章,到2008年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1298篇学术论文,年均增长率为1.38%;国家级项目科研数目也在稳步上升。这表明江西省高校科技新知识新发现能力明显增强,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江西省高校从2001年到2008年的专利产出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升,2001年仅授权了20项专利,2008年江西省高校专利授权达到106项,年均增长率1.27%,特别是自从2004年后,专利授权增长迅速。科技成果转让也有明显的提升,2001年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为128.3万元,2008年高达889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32%(见表五)。但是,专利等科技成果转让成实际效益,也存在较为严重问题,江西省高校专利授权项目有明显提升,但专利出售情况不容乐观。自2001年以来,只有2005和2006年分别有3项和2项专利合同,其他年份都没有专利出售。
二、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分析
1.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如生产函数模拟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法、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等 。一般根据C-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β×L。C-D生产函数得出科技进步速率方程Y=A+α×K+β×L。其中Y为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A 为科技的年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 通常假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α、β为一常数,并且α+β=1,即规模效应不变。令 E=A/Y×100%,即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科技进步速率方程可导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一般公式:E=1-(α× K )/Y-(β×L)/Y。根据学界对于α、β的取值,一般采用经验法。历年来许多学者把α和β定为0.4和0.6。
2.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
根据C-D生产函数科技进步速率方程E=1-(α× K)/Y-(β×L)/Y,在α和β的取值上,采用经验值分别为0.4和0.6。设定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为资本增长,教学和科研人员为劳动增加,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以及专利作为科技产出。在年均增长率上,科技专著、国外发表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授权数算出各自的年均增长率后,采用平均值30.5%。通过对1999-2009年十一年的数字统计,计算出2009年江西省高校的科技贡献率41.6%。
三、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低的原因分析
从几年来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情况看,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对江西省科技的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偏小,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从投入的相对规模看,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仍然很低。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规模仅为0.1169%,远远低于全国0.1942%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经费投入来源较为单一,高校与企业等联系不够紧密,筹集科研经费的渠道不宽;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经费筹集渠道不宽,影响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在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薄弱,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1-2008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总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所占比例平均分别为22%、48%、31%。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在基础研究经费中占高校科技总投入的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从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分配看,基础研所占比例低于偏低。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是导致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贡献率的对策思考
1.完善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量、投入结构会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总量与结构。因此,要提高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技贡献率,就要完善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完善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科技经费总量,合理配置科技经费比例结构。科技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结构上,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科技经费的投入比例,使科技经费投入比例结构更加合理。第二,拓宽高校科技经费的筹集渠道。江西省高校科技经费的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大部分科研经费都来源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因此,要拓宽渠道,让高校多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既拓宽科技经费来源,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机制方面,从科技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等要进一步完善。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改变过去单纯的政府主导型科研管理机制,从完全的计划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让课题更接近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上,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的评价上,应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人员,在工作量计算、待遇、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在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方面,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陆琦,平扬,武晓东,高蕾.高校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主力军[N].科学时报,省略/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110125/t20110125_573571.shtml.
[2]何裕宁,何华生,邱其霖.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00-2010.
[4]王元地,潘雄峰,刘凤朝.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03).
作者简介:何裕宁(1962-),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何华生(1980-),男,汉族,江西南康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