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梅花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梅花的诗配画可以这样画:在皑皑的白雪之中,有一个弯曲的梅花树,树枝上盛开了点点的梅花,梅花隐藏在厚厚的白雪之中,有着独特的朦胧美。
描写梅花的诗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的《梅花》,诗中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所以梅花盛开的时候万物萧瑟,只有梅花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盛开在寒冷的冬天,并且开放的梅花并不多,只有寥寥几枝。“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了梅花的颜色没有那么鲜艳,在白雪之中并不显眼,但是梅花的香味却能够飘向很远的地方。
梅花最主要的气质就是在凌寒之中独自盛开的那种孤傲,不和其他的花一样喜欢在春天争艳,更喜欢在寒冷之中独自挺立,这种高洁的品质更是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喜爱。
梅花和兰花、竹子、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梅花更是“四君子”之首,就算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之中,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绽放自己的傲骨,这种精神被无数的文人赞美喜爱。
(来源:文章屋网 )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中说,终南山上有梅花,吸引了君子前来观赏。这说明春秋之前,中国士人就喜欢梅花了,但那时,人们似乎还没有去欣赏梅花的风骨。
对梅的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是中国人自我意识、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梅花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开始被人们所欣赏。例如,南朝谢燮的梅花诗: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这首诗就颂扬了梅的早发,迎春,抗寒的品格。
梅花精神的广泛传播是在唐宋。唐宋之间,梅开始成为园林的重要树种。咏梅诗也大量增加。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成了一种人格象征。梅花的迎春,凌寒,成为一种坚毅不屈、清高淡泊的人格精神而广泛传颂。例如王维的咏梅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又如王适的咏梅诗,歌颂它的迎春本色: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王适《江上梅》)
对梅花精神领会得最深刻的是元朝的王冕。王冕的咏梅诗是这样的: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赞颂梅花的是抗冰雪、迎春天、不随俗的精神。塑造了它的清高孤傲,百花之首、迎春使者的形象。
宋朝卢梅坡的诗也很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它通过梅与雪的比较,充分描绘了梅花抗寒、幽独的特点。诗人写梅比雪白色稍逊的缺点,歌颂它不畏严寒的优点。它独立寒风、抗击冰雪、独自开放。
对梅花写得最美的诗是宋朝的林和靖。他写的《山园小梅》是这样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在现代,写过咏梅卜算子词。它写梅很有大气: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关键词:宋诗;诗歌新原质;梅;窗;书
“诗歌新原质”是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每个时代的人们,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事物或新的观照角度,并从中产生新的感情,而这些带着新角度新感情的事物集中出现在诗中,便成为这一时代诗歌的新原质{1}。尽管林先生没有给出“诗歌新原质”的详细定义,但提示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在古典诗词研究中,意象研究是颇为常见的一种思路,通过对意象的考察进而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不过,并非每一种新事物都能进入诗歌成为具有诗意的意象,也并非每一种意象都能代表这一时代诗歌的独特风貌。而“新原质”的角度,其所关注的不仅是诗中的意象内容,而且试图把握意象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因此,“诗歌新原质”可以说是凝聚了时代精神并在诗化后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歌意象;其所蕴含的内涵深厚而复杂,在诗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却简练而明朗,并且能给读者带来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美感。
林先生在文章中着重介绍的是唐诗的新原质,并且认为唐人发现得太多,宋人吃了唐人的亏,施展不开{2}。事实上与唐诗并峙的宋诗,自有一系列新原质。梅、窗和书,就是宋诗新原质中富于典型性的三种,不但拥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而且集中体现着宋代文化的精神。
一、“梅”:外在世界的人文化
梅花在宋代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喜爱。尽管梅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在诗中,不过多指梅实;南北朝诗歌和唐诗中虽有不少咏梅花的作品,也开始关注梅花凌寒开放的特点,但梅花的形象仍然不突出。到了宋代,人们对于梅花的审美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其清雅疏淡的风神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发现和欣赏,而宋代也成为梅题材文学的创作繁盛期、甚至鼎盛期。据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中的统计,《全宋诗》收诗25万首,咏梅之作(含梅画及梅花林景题咏)有4700多首;而在唐前诗歌总集《诗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以及《全唐诗补编》一共近7万首诗中,咏梅诗也不过百余首{1}。宋代咏梅诗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而且留下众多名篇;不但使独具一格的梅花之美得到凸显,而且将梅花凌寒开放的品格升华为士大夫精神的标识,使“梅”成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新原质。
林逋《山园小梅》大概是咏梅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2}
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深刻影响了后来诗人欣赏梅花的眼光。两句诗营造了一个月下水边的环境,朦胧月色映照着梅花。“影”抽取掉了梅花原有的色泽,以形体的线条出现在明暗不甚分明的氛围里,其姿态又是“疏”的、“横斜”的,流露出极萧疏清淡的意味。在这明暗不甚分明的夜色里,梅花的香味自然也是“暗”的,视觉的“暗”移用到嗅觉,恰好吻合了梅花香味幽淡的特点。而溶溶月色里景物朦胧,光影的细微变换带来流动的视觉效果,香味的若有似无,仿佛随光影而“浮动”。这两句诗写月色中的梅花,既抓住了梅花形体与香味两方面特点,又在月色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这两个特点。林逋这两句诗很可能是从五代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点化而来。不过林逋的改动使得两句集中于咏梅,又替换了“疏”、“暗”两个最关键的字眼,从而达到了前人咏梅未曾有过的境界。宋人称“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③。“和靖”即林逋,宋人喜好梅花,林逋有着开风气的意义。“疏影”、“暗香”的意境与神韵,引导了众多宋代诗人的审美取向,后来的咏梅诗词,总是反复提到“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姜夔的两首自度曲《疏影》、《暗香》,就将这两个最动人的意象加以分别渲染,足见宋代文人在欣赏梅花时最看重的两端。
随着诗人对梅的吟咏和欣赏,“梅”所凝聚的审美意味和精神品格也越来越丰富。林逋诗中的梅花象征的是隐士的志趣,而贬谪岭南的苏轼吟咏的红梅,则寄托了士大夫的孤傲高洁。《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4}
诗中没有对梅的形貌作细致的描写,而将梅的形态美和品格美先抽象提炼出来,绾结在一起,再形象化为“月下缟衣”的仙子。被贬的诗人,与在穷乡僻壤遇见的梅花,有着同样流落天涯的命运。冷艳的梅花仿佛出尘的仙子,慰藉了诗人的迁客之愁。梅花幽寂清冷,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恰是苏轼内在人格的写照。这一冰清玉洁、空灵幽独的梅花形象,既流露了士大夫身处逆境的寂寞忧伤,又象征着士大夫对自身品格的坚持。在林逋“暗香疏影”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内心的主观投射。“梅”的风神与士大夫精神自此水融,难解难分。
【梅花】
在北宋时,画梅花成了一种高雅的风气。宋代的仲(zhòn)仁和尚开创了“墨梅”的画法――完全不用其他颜色,只用墨的深浅来表现梅花。古代的文人留下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和画。
墨梅
(元)王冕(miǎn)
吾家洗砚(yàn)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hén)。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qián kūn)。
主席曾用“已是悬崖(xuán yá)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傲雪盛开的梅花。
【兰花】
优雅的兰花很受古人喜爱,大诗人屈原曾经以“秋兰兮(xī)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
古代文人常把美好的诗文比喻为“兰章”,把真诚的友谊称为“兰交”,把知心好友叫做“兰客”。
南宋末年,国家衰落,战争频繁(pín fán),许多百姓因此失去了耕地和家园,生活艰难。
当时的画家郑思肖画兰花非常特别,从不画根,兰花就像飘浮在空中一样。
有人问:“为什么你画的兰花没根呢?”
郑思肖说:“国土都失去了,我的脚怎么着地呢?”
【竹】
唐代的时候,竹子开始出现在书画家们的笔下。据说五代的时候,才女李夫人夜晚坐在床头,看见婆娑(pó suō)优美的竹影映在窗纸上,于是照着窗纸临摹(lín mó),开创了“墨竹”的画法。
清朝时,有一个画竹子特别有名的人,叫郑板桥,他不但竹子画得好,还写过很多朗朗上口的咏竹诗。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东晋时候的大诗人陶渊明非常爱,他在家的周围种满了金灿(càn)灿的,还写下了“采菊东篱(lí)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
比起梅、兰、竹,关于的画要少得多,但古代的诗人为它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小朋友,这些著名的咏菊诗你都会背吗?
(唐)元稹(zhěn)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写花花草草的向来不少,有鸿钟毅的《紫藤罗瀑布》,有刘国林的《可爱的草塘》,还有齐白石的《岁竹三友》……而我今天写的这岁花三友是:迎春花、荷花、梅花。这三友虽然不及牡丹的富丽堂皇;论淡雅也不及茉莉的婀娜多姿;论名气也不及秋菊的名扬四海……但是,他们独特的一面吸引人的眼球吸引人的心灵。
冬爷爷走了,春姑娘有迈着轻盈的步伐来接冬爷爷了。春姑娘在寻找迎接他的使者,春姑娘在快乐的遨游。不一会儿她发现小草的嫩芽还没钻出来,又看看小河小河的冰还没融化……春姑娘伤心极了,这时一株迎春花在含苞欲放向他招手。春姑娘转怒为喜,观看迎春花成长。迎春花的外表酷似“王冠”。“王冠”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繁星点点,像一颗颗闪光的黄宝石。欲开的花苞一个个小茄子,绿中带黄。过了几天迎春花绽放出黄色的花朵。每朵花里的黄色花蕊像一个个小广播说:“春天来了。”
接下来介绍我的第二友荷花。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去看荷花,当我们到池塘边上。你看那荷叶,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大的似青罗伞,小得像一个个精致的玉盘,高的高出水面1米多,矮的紧贴水面。一阵风吹过荷叶似绿衣仙子在飞舞。再看那荷花,形态各异,颜色更美了。有的洁白如玉,有得粉红似霞,有的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他们有的像胆小怕羞的小姑娘;有的像火苗在飞舞,这就是我的第二友。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这和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所描写的风景是一样的就少了一朵梅花。快看枝头有一朵梅花在俏丽开放。在雪地梅花傲雪怒放,梅花紫色的花瓣和白色的花蕊行成鲜明的对比。梅花在雪地一枝独秀,正应了那句老话:早开的梅花——一只独秀。梅花他不做井底之蛙梅花顶开了积雪看到了新的世界。
这三位就是我的岁花三友。
“四季韵律操”是以四季文中描写春、夏、秋、冬自然优美景色的诗歌为内容,以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为节拍,以健身壮体为目的的韵律健身操。这种操在悠美的音乐声中边诵四季边做操,身体各部位都在自由放松有节奏地运动。通过做“四季韵律操”,旨在加深学生对四季的诗意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四季韵律操”的价值体现
1.激发学生学习四季文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在做“四季韵律操”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感到韵律操“有趣、有奇、有味”,体会到了四季文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了巨大满足,感受到愉悦体验,享受到学习四季文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四季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四季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立意高远,构思新颖,处处包含着语言的艺术。《咏柳》、《小池》、《山行》、《梅花》等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小池》中,诗人静现了“泉眼”、“池水”,饱享“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山行》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等,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情感与诗意交融,在细细品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操。
3.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四季文的内涵比较丰富,单就学生的认识水平,很难理解词义和诗意,我们通过设计一些动作和造型,让学生边吟唱四季边做动作,能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如王安石的《梅花》,赞美了梅花凌霜傲雪、敢为天下先的气度和冰清玉洁、清香四溢的品格。作者通过歌咏梅花,别出新意,独抒情怀,歌颂了人的一种精神。通过诵读,学生了解了梅花的特点,更为它的奉献精神和冰清玉洁的品德所感动,使学生提高了对诗意的理解。
4.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四季韵律操”安排在每天大课间进行,师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四季,随着明快的韵律完成每一个动作,沉醉在诗情画意中,开启幽闭的心灵,释放禁锢的情愫,唤醒了学生心中的期待和憧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了心智成长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三、“四季韵律操”的特点
1.学科性。
四季内容的确定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据,整套动作编排展示了舞蹈和体育的基本动作,体现了语文学科、音乐学科、体育学科的有机整合。
2.层次性。
整套动作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编排动作和设计造型,动作既简单又优美大方,使学生易学、易做、易记、宜健身。
3.活泼性。
在编排动作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十分注意动作的活泼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充分展示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身心的各个部位在运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4.整体性。
“四季韵律操”是一项整体活动,整体概念强,它要求每个学生按音乐的节拍、诗歌的韵律完成每个动作,达到整齐划一,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
四、内容确定意图
在内容选择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咏柳》、《小池》、《山行》、《梅花》等四首诗歌。从诗意上看,它们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色和不同季节的各种植物特点。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春天。诗人以柳树颂扬春天的活力,春为大地换上新装,春给人们带来了美,春让人们充满了希望。
诗中充满喜悦之情,立意新颖。《小池》是一首清新的小品诗。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山行》是描绘深秋季节的诗,它展现了山间、小路、白云和夕阳映照下枫树林的美景。《梅花》诗,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了色香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令人赏心悦目,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学生在吟唱这四首诗歌时候,能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展示少年儿童勃勃生机的精神风貌。从诗文的韵律上看,我们选择了优美的、琅琅上口的、富有韵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歌。
五、音乐谱写意图
在音乐谱写过程中,我们根据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自创了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乐谱。
六、动作编排意图
关键词:文学;桃花;审美意蕴
古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捕捉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并且擅于利用感性思维来借景抒情,将文学创作和融景写情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描写客观外在事物中寄托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桃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桃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并且人们在栽培、使用以及食用上开发了多种方式。人们非常重视“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桃树,这也给古代文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题材,“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密切联系起来,“桃”具有丰富的表征意象,在历朝历代的文人创作中,都喜欢用“桃”的意象来指代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桃”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非常丰富,值得人们推敲和研究。
一、“桃”的美感特征
桃花、桃树的形态非常优美,桃花的花朵比较浓密,并带有一种妩媚的丰腴美。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气候怡人,成片的桃花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动态美,桃花嫣然、如彩云、锦霞一般,其艳丽妩媚超过了其它所有花卉。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骚客有很多以“桃”为主题来写作的诗文,在诗歌作品中不仅具有妩媚,而且伴随着清风,带给读者清新自然、舒爽怡人的感受。《诗经》中描写“桃”的诗篇非常多,这些诗篇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爱情。在宋代诗人陆佃的《埠雅》写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由此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桃花的花色之美非常赞誉,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把桃花的物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意蕴,起到抒情表意的作用。后来,桃花逐渐脱离自然物象,并开始赋予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意象,桃花的独特文化意蕴使其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社会文化符号功能。在理解桃花的观念形态意义时,必须深入了解桃的枝、叶、花等生物特性。
二、“桃”象征了季节物语和爱情婚姻
“桃”生长于阳春三月,作为春天的代表性植物,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在早春刚刚来临的时节,桃花的荑萼满枝,逐渐开始呈现红色,给碧绿的春天画上一抹明丽的红色。在宋代诗人黄升的《重叠金•除日立春》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这也体现了在春天来临的时节,桃花最是先绽放的。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通过用桃花来歌颂春天的美景。就像《采桑子》中写到“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桃花和东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同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蓬勃生机,这也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昭示,早春时节,万花齐放。同时,“桃”也充分象征了古代文人的爱情婚姻,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爱情也是发生在三月份的春季时期,桃花是象征着婚爱的重要景物,春季时期也是发生婚嫁和情爱最频繁的时期。在春天时节,运用桃花作为婚嫁的点缀物,能够充分描述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桃花通常用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就是婚嫁爱情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常以“桃花运”来象征女子和爱情。当人们的爱情产生裂痕时,或失去爱情时,把桃花比喻成飘落成泥,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怜惜叹惋感。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曾经和唐婉分手之后,见到飘落的桃花,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钗头凤》这一著名的词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桃花的词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代表着桃花已经飘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回忆,诗人对爱情的叹惋。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以“桃”为主题描写了一系列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唐代文学中,以明丽优美的桃花景色为主题,咏叹了诗人对红颜知己的惋惜,对爱情的向往,寄托了丰厚的情感意蕴。唐代著名诗人李熠在《蝶恋花》中写到“桃李纷纷香暗度”,诗人利用“桃花”诉说了自己对红颜知己的阑珊意蕴,惋惜女子的容颜和桃花一样,消逝的速度非常快。
三、以“桃”隐喻个体生命和道德人格
(一)对个体生命的隐喻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桃”的意象和古代美貌女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和传统的“梅、兰、竹、菊”等植物相比,在喻示文人风骨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花朵比较艳丽妩媚,姿容丰腴,正是由于桃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感形态,才能让文人诗客们联系到青春曼妙的女子容颜,以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和婀娜身姿,不仅体现了桃之美感,而且也反映了女子的妍丽,在诗经中曾经有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的生物特性和年轻貌美女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形态比较端庄、颜色妍丽,具有淡淡的香气,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朴素感,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桃花喻美人诗词。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桃李佳人的案例,而且自魏晋时期以后,文人在描写女子妆容时,采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进行描写,在诗词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桃”字的词汇,例如:“桃脸”、“桃花面”等等,通过红艳的桃花形容了灿烂的少女面庞。而且在描写桃花的诗词作品中,把“人面”和“桃花”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让人们在头脑中感受到美人如花的美好意境。自此以后,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人面桃花”这一固定词语。此外,“桃李”的结合应用,用来表现教师育人,从西汉时期著名诗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写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果”,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在秋天能够收获到果实,在培养果实时,必须选择具有价值的培养对象,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在我国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桃李门墙”、“桃李满天下”的说法。
(二)以“桃”来比喻道德人格
“桃”不仅可以象征个体生命,而且可以比喻道德人格。“桃”代表了正面人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树和李树在平时安静生长、开花以及结果,从来不会大声宣扬,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来乘凉、品尝果实,长此以往,在桃李树的下面形成了一条小路。古人运用“桃”的正面意象来象征古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境界。同时,许多风流才子喜欢运用桃花来作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凡俗的境界,能够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赞赏和喜爱,也可证明桃花代表了一种洒脱的心态。此外,“桃”也象征了一种“负面”人格,诗人在认可“桃”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对立声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写到“桃李卖艳俗,路人行且迷”,其中以桃花来作为讽刺的对象,表明桃花过于艳丽,路人在观赏桃花时,容易被桃花艳俗的外表迷惑。桃花不像梅花一样坚毅果断、松柏一样坚贞伟岸,自身没有任何优点。
四、“桃”所表现的生命意蕴和人生感悟
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认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性,“桃”作为一种最具有寓意的植物,最早进入了文人的创作视野。桃树的叶子非常茂盛,花朵非常艳丽,以“桃”作为祈求对象,能够使自己的宗族生生不息。桃花盛开就像人的青春一样,绽放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桃花主要用来比喻红颜薄命的女子,和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在《葬花吟》中曾经写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桃花寄托了林黛玉一生的感悟和人生宿命,当读者在吟读这句诗词时,就会感到黯然神伤。
五、桃代表了人们心中理想的世界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存在许多群体祭祀活动,而这些群体祭祀活动大多选择桃林作为祭祀地点,这也为桃树赋予了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曾经写到“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把手杖抛弃之后,形成了“邓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林”。自此以后,桃树一直作为古代历史上夸父族的图腾,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象征,对神灵的敬畏。同时,桃树的寿命非常短暂,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却记录了大量关于桃树的资料,其用来代表“长寿”的仙家之物,在《西游记》中曾经写到,孙悟空偷吃蟠桃,获得了高深的法力和寿命。自此以后,在人们祝寿时,通常需要吃“寿桃”,寄托着我们的祝愿。
六、结语
自古以来,桃花一直顺应自然、适时开落,是广大文学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桃”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意蕴感受。
参考文献:
[1]龙静丝.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童文俊.浅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中"言、象、意"背后的审美意蕴———以八上《桃花源记》和《背影》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2).
[3]黄少娜.朱淑真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03):30-33.
[4]曾蒸.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J].科技展望,2016,26(24).
[5]费梦炎.徐州民间故事的审美意蕴[J].青春岁月,2016(04).
我喜欢清雅幽馨的兰花,花容婀娜而不轻佻,着色秀丽而不娇艳;我喜欢夜来香,一阵晚风吹过,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我喜欢如火如荼的,一朵朵风情万种,极尽妖娆;我喜欢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在风雪中的腊梅,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我喜欢一年四季里争奇斗艳的各色花朵,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洁白的荷花。
我们学过很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比如:杨万里写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千古流传的诗句都为我们展示了荷花高贵而又美丽的风采。
荷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莲花。在外婆家旁边的田里就有一池荷花,每年夏天我都要顶着烈日在荷花池旁边呆上半天,它的美使我留连忘返。你瞧,一张张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轻轻地浮在水面上。晶莹的露珠躺在荷叶上,就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洁白如玉的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宝宝,那就是莲子。一阵微风吹来,荷花们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舞动,真是美不胜收。
荷花浑身是宝。当荷花凋谢之后,莲子就是一宝。莲子可以做成莲子汤、莲子羹等,是夏天清凉消暑的好宝贝;埋藏在污泥里的藕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藕还可以加工成藕粉,藕粉冲成的汤清凉可口,十分好喝;藕还可以做成藕饼,味道也不错。
荷花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我赞美你——荷花。虽然你没有兰花的清幽,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竹子的潇洒,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也没有梅花的傲雪怒放,更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但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你是我们心中的凌波仙子。
我爱你,美丽的荷花!我真希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穿着白色或粉色的纱裙,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和你们一同唱歌。微风吹过,我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蜻蜓在我们身边飞过,为我们传递快乐;看着小鱼在我们身边游过,讲述它们的故事;看着青蛙从我们身边跳过,告诉我们远方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天天过着快活的日子,天天那么纯洁,那么高贵。
一、李清照、秋瑾诗歌相同意象分析
1.花
我国文人自古就有以香草美人自况的传统,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流传下来的词作,很多以各种花为意象。这些形态各异、风姿绰约的花,负载着词人的沧桑人生和情感历程。各色花中,当以梅花为最。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之品性。词人多不写梅花之态,而常以梅花所引起的人心波动为主,立意构思标新立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以梅雅洁、清幽、孤傲之品格和作者的高洁人格相衬,表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描写更有特色。“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通篇不着“菊”字,人格却卓然而立。
秋瑾也有大量以各种花为意象的作品,她也并非单纯地歌咏花草,而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和李清照一样,与花同心,其人品由花可窥见,也反映出其苦闷与追求。她写菊“铁骨霜姿有傲衷”(《菊》),“残菊犹能傲霜雪”(《残菊》),“帘卷西风人比瘦,时迎北雁客初来。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秋菊》),常以菊之高洁自赏。和李清照一样,秋瑾也喜爱大自然,这种情怀突出表现在对其他花的描写上。她也写海棠,别具风神。“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咏其不借春力而与清冷秋风相抗争之精神。可见韵味和李清照大相径庭。
2.酒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酌酒吟诗,醉中操纸,兴来走笔。李清照的词中,既凝结着哀愁,又充满了酒香。愁来酤酒,借酒浇愁。所以,酒又是李清照词中的又一重要意象,随处可见。“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三杯两盏淡酒”(《声声慢》),“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春情》)。可见,李清照醉中有词且中酒香飘飘,有人称之为“花酒词心”。
据秋瑾传记,秋瑾“善饮酒”,加之她生性豪爽,酒更是她发泄和抒感的媒介之物。作品中,酒也是她的重要意象。“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独对次清明韵》),“樽酒悲歌泪涕多”(《感时》),“行酒赋诗殊未央”(《集杜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酒在她手中,是豪气的象征,是才情的寄托,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伴随着她侠情义士的一生。
3.秋
李清照对秋的感触可谓痛彻,以其敏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一幅幅秋景的同时,还抒发了她忧时伤世之愁怨。“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晓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句令人深感秋之凄凉。名作《声声慢》则更细腻别致,把秋雨秋风秋花对一个愁肠欲断的断魂人的感染描写得淋漓尽致。“红藕香残”、“红稀香少”、“半夜凉初透”等句,更是意味隽永。
秋瑾诗文除了豪放雄壮、慷慨激昂之外,也有伤感凄凉、深沉凝重之作。秋,便是她借以抒发沉郁悲切之情的最好的依托。在写各色秋景时,一贯朗丽高亢的她,一改雄风,处处显现一种抑郁伤感之色,在秋风秋雨之下难耐惆怅,吟出感时悲歌。如《秋雨》:“雾重秋容淡,桐叶声残夜漏迟。”《梧叶》:“白雁声中秋思满,黄花篱畔暮愁宽。”把秋的萧瑟和内心的哀愁融为一体,抒发伤时之感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怀。最后,她还是以“秋雨秋风愁煞人”的凄凉而悲壮之语来结束她短暂而奋斗的一生。
李、秋诗词中相同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残和瘦、鸟树虫草、风花雪月等,不再列举。有同亦有异,李清照主哀婉,秋瑾主雄壮,所以在意象上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二、李清照、秋瑾诗歌不同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作中的意象最不同于秋瑾的,当以黄昏为首。黄昏是李词的主要意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远岫出云催薄暮”,“黄昏疏雨湿秋千”。《忆秦娥》:“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中国分类法】G633.3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诗词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6.明月、白云――思念之情。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