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张籍秋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张籍因事来到洛阳城,忽然看见大树纷纷落叶,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张籍感到很失落,知道秋天来了。张藉非常想念家人,眼看中秋节快到了,不知家人怎样了。他立刻想起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
“我还是给家人写封信吧!”张籍自言自语地说。张籍拿起笔,好久都写不出字来,他的思乡怀亲之情岂是一封信能表达得了?许久,他在信上写了几句话:年迈的母亲,你还好吗?多病的父亲,好好休息,注意身体。妻儿,你也不要太劳累了,为了家计,可以另谋出路。儿啊!你要天天支学堂上课啊!不能逃课,先生说的话一定要听。后天就到中秋节了,吃团圆饭时开心一点,不要太挂念我了。
写完后,张籍正想出去找了一个送信人,他的老乡杨凯慧正好回乡,张籍赶快把信交给他,张籍把信放进这个人的麻袋里,给了杨凯慧的麻袋里。张籍对样凯慧是千叮万嘱付,告诉他,家里只有我妻子识字!杨凯慧正要出发,张籍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觉得自己写得不对。他连忙叫住杨凯慧,从杨凯慧的的麻袋里拿出那封信,把信拆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虽然大约有100个字,但他读了一个钟头。最后,他还是放下了,把信封好,放进杨凯慧的麻袋。张籍才让杨凯慧走了,杨凯慧以经走了一个钟头了,但张籍还在那目送着,这就是远方游子的思念故乡的心情!
在一个寂寞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它圆圆的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真添了。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一件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但心我,我过得很好。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走了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写到:你们要快乐的过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可以给妈妈写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后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秋日傍晚,诗人张籍趁着饭后无事,来到好友门前。他走上去叩了几下门,一个书童探出头来:“您找谁?”张籍忙说:“请问,你师父在家吗?”“真不巧,师父昨天去家乡与亲人相见,下月回来。您请回吧。”说完,书童关了门,只留下张籍一人站在门前。
一阵肃杀的秋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张籍转过身,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叫:“妈妈,看,大雁!”诗人抬头一看,一群大雁正从天空中飞过。张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阳,常年不归。这大雁明年会回来,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这时,街上已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落日的余辉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见,往日的虫鸣鸟叫,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中,张籍突然想到,自己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啊。可是,提起笔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诗人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与老母离别时竟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诗人不觉热泪盈眶,一时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这一段段文字中。
终于写罢书信,张籍又将这封信仔细地读了数十遍,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这时,忽听打更人打了三下更,已是三更天了,诗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信,封好,合衣睡下,可他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多么想让家人快点看到这封信呀!
思乡,是一种对乡土的思念、是对故乡的依赖;是对家乡的思绪,是一种对家人对政府的信念;是一种。。。。。。
唐朝诗人张籍,长期居住在洛阳,与家人分隔两地缺乏沟通,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
秋天来临,秋高气爽,正值丰收时节。秋老人用拂尘将秋天的枯叶掸去,秋叶孩子一片片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到树根妈妈的脚下。张籍思绪万千,总觉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他灵光一闪,是家书!于是匆忙打开了信纸,执笔疾书。
数小时后,家书呈现在他眼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他正愁着家乡与洛阳相隔甚远,无人送信,苦闷地在来回地踱步。这时,远处传来了清跪的马蹄声,张籍驻足凝望,心中一阵狂喜,一个过路的行人骑着高头大马,风尘仆仆。张籍赶紧上前询问行人所去何方,行人匆忙地说是去张籍的家乡,张籍赶忙请过路人代为送信,并向小贩要了个信封,拿出家书装好后取些米粒粘好信封。正当一切准备妥当将信交给路人时,他看到身上佩戴着的父亲临行前送的玉佩顿时泪如雨下,不顾过路行人的的催促,又取出信纸,在上面补上几句对父亲身体的挂念和叮嘱。行人说:“都过了半个时辰了,还没写好啊?我走了!”,张籍赶忙封好信封,交于行人。
目送行人的背影,张籍百感交集,写下了文坛巨作——《秋思》。。。。。。
读着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把我的思路引向了那邈远的古代……
张籍独身一人在洛阳,这年秋天,阵阵秋风吹起了他心中隐藏许久的思乡之情。此时,他身着家母为他缝制的衣裳,在大街上行走,想起了当时母亲为他一针一线缝制衣裳时的情景,心中呤起了孟浩然所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眼泪便湿润了他那干燥了许久的眼眶。于是,他准备写一封家书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
回到他那简陋的寒舍,张籍磨好墨,提起笔正要写信时,却又浮想联翩,他想起了父母怎样对自己的呵护;怎样在学堂先生面前听他斥责自己,又怎样陪笑说话,回家又怎样向自己诉苦……一幕幕仿佛都只是昨天刚经过一样,想着想着不禁泪落如珠,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泪花打湿了宣纸。张籍坐在桌前,咬着笔头,沉思良久,他写着写着,就将稿纸揉成一团,就这样写了揉,揉了又写,终于将信写好了,可他读了几遍,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停地修改,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才停下笔来。桌子下面,被他揉成的纸堆成了小山。
张籍将信封好,交给送信的人,方才舒了口气。可是,当送信的人正要送走之时,却又被他拦了下来,他重新打开那封信,字斟句酌地阅读了一遍,生怕这封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那股强烈的思乡感情。
送信人走后,张籍两眼望着苍天,长叹一声:“父啊!母啊!我是多么希望在您二老有生之年能回一次家,看一看您们啊!”
(2008年9月21日)
虽然巴尔扎克是小说家,不是诗人,诗词也不等同于小说,但语言艺术是有共性的,无论什么时候,丰润、真切、细致的形象,要比单薄、枯燥、模糊的形象更吸引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典诗词的语言更纯粹、更精致、更简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绝不可能如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那么完备和细致,但它却以一个典型的动作,或一瞬间微妙的表情,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形象。所谓“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是也。
我们试看下面的例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唐・朱庆余《宫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
乡愁与羁思是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在无数此类的佳篇中,张籍的《秋思》,堪称超越今古的绝唱。而这首诗胜就胜在一个细节的描写。闻秋风而思乡,托友人以家书,乃人之常情,作者却把这一普通的行为,用“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作者“复恐匆匆说不尽”的“万重心意”。乡思之深,羁愁之苦,又岂能是两张纸、数行字所表达得了的?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正是大家圣手的功夫!与之相比,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各呈异彩,但若从化平凡为奇崛上讲,张籍要更胜一筹。
唐人写宫怨的名篇很多。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之三),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在艺术表现上都精妙卓越。朱庆余的《宫词》在同类作品中,也非常出色。一句“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已真切地表现出了连悄悄话都不敢说的宫女们在深锁宫中无尽的痛苦与哀怨。
李易安是绝代的才女,一流的词人。她的《点绛唇》也是妙在含蓄,胜在细节。词人只剪取了少女荡秋千后乍见来客一刹那间的镜头,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她怕见又想见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和欲掩难掩的娇羞之情。明人钱允治赞其笔法“曲尽情”。细想,只“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已跃然纸上。下面四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五代・孙光宪《采莲二首》其二
折将莲叶佯遮面,棹过前滩笑语多。
――元・张宪《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明・杨孟载《春绣》
有些诗的细节描写虽然在整首诗中不是主要的部分,或者说一个细节并不能概括一首诗的主旨,但却使一首作品显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也拥有了无限感染力。如: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唐・王维《渭川人家》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初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整体情况,在头脑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咀嚼词句,联系背景
咀嚼词句(标题、练字、用典、注释等),联系背景(生平经历、思想状况、时代特点等),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示例1:下面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请仔细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何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名详细说明。②诗题为《征人怨》,全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提示:鉴赏这首诗歌的关键,是理解它的内容。一、二句写征人繁忙而单调的征战生活,三、四句写肃杀的边塞风光,怨恨之情自然透出。
答:①这首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这些皆是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守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分析鉴赏,由浅入深
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抓住要点,由浅入深,具体分析:表层理解(句子的含意、形象特点)——勾勒意境(想象再现诗歌表现的情境)——深层发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及其作用。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年高考全国试题(甲))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在评论诗人张籍的诗风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这诗描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从近几年来看,综合考查的可能性不大,会侧重某一方面,不过出题的角度很灵活。要根据题意分析回答,不能答非所问。
四、主观表述,清晰规范
清晰,即表述流程要符合认知规律,一般为:释(解释诗句)——析(要结合题意具体分析)——评(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判断)。规范,即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示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别问我往哪里来往哪里去
我的眼里没有泪滴
故乡依然在他乡万里
怎能忘记又怎能想起
温柔的月光,总有些凄凉,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永远是心中的忧伤。哦,《故乡在他乡》,这低婉的曲调总萦绕心头,象月夜中闪烁的星星,隐约中凝望着虚幻,把月影搅乱,把心中隐隐的痛勾起。
人生象一条流淌的小溪,涓涓细流,向着前方不知何处的目的地奔流不止,没有回头,没有顾盼,留下的只有月光下的回忆。家乡的往事如烟如梦,想起便温馨得禁不住百般眷恋。
思乡似美酒,让人领略醉的感受,烟岚笼罩,云林深处曲径通向天边,我便在其中,如梦如幻。
思乡也是一曲忧伤的歌,秋风乍起,大地一片苍茫,何处是路?何时返乡?不可想不可唱,一想便是牵肠挂肚,一唱便是泪眼成双。
思乡是一页书,写的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那种淡淡的滋味,那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象李白的乡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象高适的夜思,“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象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曲《故乡在他乡》,伴我度过良宵,把思念挂在风中的弦月,让思念漾起云海的涟漪,中秋的夜晚,守着思念旧梦朦胧,依偎着清柔的月光,象儿时偎在母亲温馨的怀抱里。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也,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题目,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其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诗歌鉴赏更是如此。
一、题目揭示内容。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题“秋思”,“秋” 点明季节,思表明情感,一种思念之情,我们立刻想到思什么,谁思谁,闺中思念丈夫呢?还是身处他乡的游子思念故园呢?结合颔联 “欲作家书意万重”应是写客居洛阳之人,因见秋之凋零摇落而触动了他孤寂情怀,引发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情思。再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标题“征人怨”,直接写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征人”即征夫,戍边的士兵,“怨”点明怨情。
二 、题目表露神情。
有些题目想来也很有意味,即使不读诗,也可约略看到诗人的神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题目“寻隐者不遇”,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至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再如上文的《征人怨》也是这样。
三、题目展示作者的写作思路。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题目“望月怀远”,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首联写望月,而颔联、颈联、尾联则是写相思。
四、题目揭示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如《饯别王十一南游》、《南浦别》这些诗歌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对现代诗歌的赏析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反复训练。在中考中,对于诗歌的赏析的考试,我们只要掌握了诗歌赏析的方法,应该能够得心应手。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题目;注释;意象;情语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其中也是有迹可寻的。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作用,试举几例。
一、读题目
诗歌讲究精练,所以古诗的题目是很讲究的,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2004年全国卷是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联系标题“秋思”(“思”即思念之意),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003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
“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相同,与第六册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过”的用法也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
由此可见,审“题”在诗歌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决不
能忽视。
二、看注释
细心的人会发觉,古诗鉴赏中往往会出现“注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解题的难度。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如果不是涉及诗歌的重要内容,不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的话,他也决不会多此一举。所以,注释的提示作用也不可忽视。
试举两例: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
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唐朝韦庄的诗《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问题是:“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此诗。”若没有这处注释,恐怕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思想感情”将无从谈起。
三、抓意象
“诗的国度”“诗的王国”,这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的最好概括。诗人们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了某些意象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有待于我们平时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试列举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
高山、奔流、大海、雄关、长风等多与抒写壮志豪情有关;
梅、兰、竹、菊、松、柏等多用来表达高洁的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等多传递孤独惆怅的感觉;
雎鸠、鸳鸯、鹊桥、蝴蝶等多喻幸福、爱恋;
大雁、青鸟、双鲤等多寓传书信使,表现离人思绪;
客、旅、羁旅、断肠人等多表达离家在外的孤独;
此外还有“杜鹃”喻哀怨、乡愁乡思;“乌鸦”喻衰败荒凉;“喜鹊”喻喜讯;“羌笛”“胡笳”喻凄切;“哀鸿”喻哀伤苦楚、流离失所的人;“红豆”喻爱情和友情……
例如:宋朝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个“客”字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抓住“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意蕴就不难理解作者客滞江汉的孤寂和壮心不已的悲壮了。
可见,在诗歌鉴赏中,抓住其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可以事半功倍。
四、悟“情语”
“情语”是指诗歌中直抒胸臆的词句。准确地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如唐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很明显,“何日是归年”是全诗的情语,是点睛之笔,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再如刘羽的《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抓住这两句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一个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悲剧人物形象。
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除以上列举的四点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古诗鉴赏中,领悟主旨及意境,是大的方面;而推敲细节与场景,则是小的方面。若把前者看作宏观把握,后者就是微观分析。宏观把握,可侧重于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抒情,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往往情感在前,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但感时伤事,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虽有鸟鸣悦耳,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但景象萧条,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景与情不分先后,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所要寄托的仍就是边愁。
议论,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将诗思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就是卒章显志,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有许多细节,除了正面写服饰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但客人没来,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本想有所言说的,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还流露出恐惧。
古诗鉴赏中,如能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鉴赏就更全面了。
(作者单位:长汀一中)
诗意课堂从何而来,我认为:它从读中来!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古诗词教学更是以读为主,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灵魂。
一、疏影横斜水清浅――读通文字,动情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教学课堂伊始如何使学生动情?非读不行,毕竟“七分诗,三分读”。
引导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关注字、词,大致了解诗词的大意,把握好读的节奏、轻重、快慢,诗词的情感基调就出来了。
特级教师王崧舟深谙“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他在执教《长相思》时第一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读词,读的重点就落在读通词,读懂词意,催学生动情于读中。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生读)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向榆关那畔行”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①)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王老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然后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如何探寻?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然后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让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的乡愁。
二、浓绿万枝红一点――捕捉文眼,悟情
诗(词)有诗(词)眼,文有文脉。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指出了诗(词)眼的含义,认为眼是全篇题旨之核心,神光之透镜。也就是说,诗词之眼是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找准了诗(词)眼,抓住了文脉,也就扼住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咽喉,以此为切入口,构建阅读教学的话题,阅读教学也就有了抓手,悟情有了催生点。
在寻找诗(词)眼的时候,注意古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但是千万不可看到这些词性的词语就当作诗眼,须知先有“诗词”后有“眼”,首先得理解整首诗词的含义,方能看出“眼”在何处。也不可看到一字就认为是全诗词的唯一诗眼。诗眼有一句之眼,数句之眼,全首之眼;诗词眼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几句诗。更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古人强调炼字要精确而又有天然之妙,诗眼贵在贴切自然,做到平字见奇,常字显妙,所以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
三、林间新绿一重重――抓住诗象,融情
诗重情,更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借助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方能人文融情。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时(《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就很好地抓住“诗象”这一中介进行引导: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②)
王老师抓住了“胡尘”两字,让它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谁又能置身于词外呢?
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就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
读诗词要融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四、点水蜻蜓款款飞――拓展资源,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