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测试

大学生心理测试

时间:2023-05-29 17:46:33

大学生心理测试

第1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测试是大学生忍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时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所采取的载体都有所不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特征、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等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网络特征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网络技术在心理健康活动分析中显示出其更强的技术特征。网络作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存在方式,不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活动测试载体的重要补充,而且功能更强人,效率也更快。作为心理健康活动测试新型载体的网络,其特征显著。

    (一)广容性

    传统大众传媒由于空间、时间、形式的限制、约束,不得不对许多信息忍痛割爱。而网络则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材料立体交叉式地发布。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丰富信息。   

   (二)综合性

    网络技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电子、视频、通讯等各种高技术于一身,涉及很多领域,儿乎无所不包。网络高度综合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人众传媒的优点,它既有印刷传媒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传媒的及时性和新鲜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实现多种感觉形式井用,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

(三)互通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一直被认为是单向交流的渠道,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提供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信息的需求者只能被动地接收,而且,信息的提供者也不能立即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而网络信息的互通式传播方式使信息的接受者有更大的土动性,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也能够及时准确无误地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

    (四)共享性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网络,人们可以多元传播和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括那些珍贵的或维护困难的资源也能被共享使用,而不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深远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观念,网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上具和载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就此而言,网络测试就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并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评价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相比较,网络测试在心理健康测试过程、测试主体、测试模式、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测试过程的自主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强调测试主体(党政下团和院系)搜集获取测试客体(大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客体信息的认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把测试结论反馈给客体和心理测试管理部门,进而达到对测试客体的调节和控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心理健康测试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它视网络为一个大的超越了时空差别和界限的单位、环境。借助网络强大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搜集获取测试对象的相关信息,网络上的测试者可以在本人或测试对象认为合适的时空进行测试活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在虚拟化的网络情境中,任何政工部门和干部在占有测试信息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测试者,测试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的多媒体终端进行测试活动,即可以跨空间测试。测试一作不再意味着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具有很大的自土性。

    (二)心理健康浏试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象,对测试主客体的限定过于严格,担当测试主体任务的多为教育行政部门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整个测试过程主要以测试主体为主导,客体对于测试过程没有发言权,测试信息的传递也只能是一种“上对下”的“对话式”传递或“少对多”的“独白式”传递。这些测试主体所作的“自我测试”或“主管部门测试”都难以排除主观片面的干扰,很难发挥独立的测试职能。而网络的一个重妥特征是互通性。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可以把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测试机构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的互通作用,使心理健康测试得以优质高效、无时空限制地进行。因而为测试主客体提供了一个“互通式”的测试作平台及环境,更易于被客体所接受,更易于主客体在不见面时交流。测试主体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在网上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进行交流信息,这样就使得党政工团及院系、大学生本身作为心理健康测试主体,可以分别实施测试与自我测试。

    (三)心理健康测试模式的数字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一般是通过对心理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来获得,井以语言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储存着,以供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数据,并以软盘、光盘、网页等多种形式保存。数字化的测试信息具有一下优点:1.快捷的信息传递。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测试信息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测试信息的时效性;2.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测试信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生动形象逼真,信息通过多媒体一览无余;3.巨大的信息容量。网络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传统测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4.便利的信息共享性。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所需要的测试信息,上网还可以随时查阅网络上的相关测试信息数据库。

    (四)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的智能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一般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通过钡(试者观察、问卷、量表等综合手段,搜集测试对象的信息,对心理健康测试做出定性定量的结论。而网络测试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心理信息数据库、多媒体终端等智能化测试工具,改进心理健康测试的传统测试方式,如人工统计、追踪调青、计算等,使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更趋于灵活多样、便利快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不利影响因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正在逐步发展,但是,许多不利因素也阻碍着心理健康网络测试作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与不完善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

    1,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由于现有的网络技术还不能做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和秘密,同时,网络病毒和黑客随时都有可能破坏测试者所使用的电脑和网络测试资源,使测试者在使用网络进行测试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也就使得心理测试更多地受制于网络技术条件和手段。

    2.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网络的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心理健康测试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测试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提供的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既有测试:作所需要的正确有效的信息,也有不少是与测试作无关甚至是对测试活动起着反作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克服与解决,都要依靠网络技术手段的提高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措施的配合。

    (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规则条例来充分规范网络行为

    笔者认为,最土要的问题就是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和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1.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网络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而加快心理健康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但由于现在还缺乏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来处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理健康测试者错误使用测试信息以及测试对象提供虚假信息而导致测试不公正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测试主客体双方,要正确处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要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 

第2篇

关键词:PSC机测背景;紧张情绪;影响;对策

在语文现代化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进程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它完成了由宣传倡导向以测促训,推动普及的顺利过渡,使推普工作由先前的部分人阶段发展为多数人的长期。而随着计算机网络、语音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得以实现和应用,推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由人工测评走向数字式信息化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使PSC工作得以跨越式发展,使普测工作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

PSC作为一种语言测试在我国已经推行18年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机测背景下的PSC实现了全程信息化,显示出极大的优势。作为一个复杂的口语测试系统,因为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应试者面对计算机的人机对话式口语测试,因而PSC实际上也是应试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同时检测。

毫无疑问,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对机测背景下测试者的测试过程及测试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对思维成果是有影响的。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的是压力和动力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如果紧张感过高或者过低,成绩都会比较低。尤其是过度紧张,会使人难以进入状态,使“应考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考试效度。所以,情绪因素直接影响应试结果。也就是说,只有调节好过度紧张情绪,才能更好的参与测试,更真实的显示应试者的语言水平。本文将从PSC机测背景下应试人紧张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探寻应对策略。

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被认为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状态。紧张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面临考试,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这是常见的心理反应(应试心理)。

1 psc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伊始,语言文字工作就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1994年始PSC已成为我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2000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通用文字法》颁布,规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对象及相关行业的准入资格制度。自此,PSC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的语言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效的促进了测试对象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普测在我们国家文字生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但是在机测新背景下,紧张情绪对应试者的消极影响却不容乐观。

2 psc过程中紧张情绪表现

在以往的psc应试过程中,应试者心里紧张在测试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

考前,在等待测试阶段心情忐忑,坐立不安;出示证件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在抽取试卷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进入候考室后,慌乱紧张,难以静心备考。

上机后,耳机佩戴位置不对,键盘敲错;准考证号码输入出错;试音结束后仓促开始对第一题作答,常用字不认识,遇到陌生字后乱了方寸,长时间停顿或大量出错。读错行,跳行或漏行;朗读过程中添字,漏字;不能自然的读出轻声和读准调值,停连不当,甚至错行,语速不稳;或过快过慢。命题说话项,计时开始后长时间停顿,语言搭配不当,磕磕巴巴,方言土语夹杂,中途无语,导致的语音数量不足等情景比比皆是。应试者这些紧张情绪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测试效果,降低了测试效度,阻碍了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的客观反映。

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同时发现,虽然大量研究证实了紧张焦虑情绪对PSC应试者的影响,但对机测背景下应试者的紧张情绪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范畴进行研究。既然紧张情绪对应试者的影响毋庸置疑,那么紧张是如何产生的呢?

3 机测背景下应试者的紧张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试过程中,紧张情绪的产生有诸多原因。

3.1 考前轻视疏忽

一些平时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还不错,不需要去听培训课,自信考试会达到预期效果,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调查发现,有些应试人员不看重测前辅导,或没有参加测前辅导,不了解测试程序和不熟悉操作技巧,结果导致测试中的惊慌失措,引发紧张情绪,从而影响测试的正常发挥。

3.2 语言学习自身的历时性

语言学习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学习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付出努力,而学习效果短时间内或难有显现。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而效果并不那么显著的时候,应试者难免产生紧张情绪。

语言的使用犹如逆水行舟,不少方言区的人有这样的感受,坚持学习,使用普通话,短期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但是一旦中断,即使是一两个月不长的时间,也能明显感到使用普通话的难度,一旦有这种中断,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就打破了,本来三五天就可以掌握的语音,可能需要一两周甚至更多时间去练习,这会在心理上给应试者带来压力,甚至产生紧张。

3.3 应试者策略单一

从应试者本身的习惯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容应试的前提条件,能否坚持语言学习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制力和意志品质。自制力稍差的人很难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习惯导致很多人普通话学习局限于培训老师的培训。没有了自主学习和后续的日常使用练习,普通话的学习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无法达到考试的要求和普通话测试的终极目的。因此应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就难以避免。

4 应对策略

针对PSC机测背景下应试者的产生紧张情绪的不同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4.1 遵循规律,日常积累

遵循语音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注重日常学习,长期积累,有意识的强化普通话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机关单位或学校与同事同学交谈尽量使用普通话,在外出商务,购物等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时,培养自己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习惯。

4.2 注重大纲,充分准备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语种之一,语意区别细微,字词数量很大,文章更是篇帜浩繁,即使对专家来说,要悉数通晓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对我们这些非专业者。但是,我们要明确PSC的目的不是要考察应试者的语言知识,也不是考察应试者的发音技巧,是衡量应试者掌握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准确测量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尤其针对测试,考试大纲中提供了朗读作品60篇,并标有注音,除了变调之外,轻读和儿化音节都有明确标注。这就为应试者找到了突破口,只要我们熟读这有限的篇目,朗读就应该不成问题了。命题说话项历来是失分最严重的部分,大纲也给出了30个话题,这里也有技巧,比如将这些题目归类,列提纲,从30个话题到3个话题,工作量立刻大为缩减,这就容易多了,只要稍加用心,一定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大纲为引领,集中力量,做充分准备,

4.3 参加培训,上机练习

语音形式的PSC测试采用口试,录音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语言学领域测试是绝无仅有,全新的考试模式,无论从测试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测前培训都是必须的,这是由psc特殊性所决定的,有实验表明,测前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测前没有进行集中培训的测试情况比较,其“二级乙等”的通过率由87.5%提高至93.5%。可见测试培训是应试的必要前期准备,是提高测试成绩的有效途径。除了积极参加测试培训讲座之外,还应使用“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自觉进行在线模拟测试,一方面可以熟悉测试程序及试题内容,减轻正式测试时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自动评定测试者普通话水平,并获得发音诊断报告,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提高普通话水平。这一练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加应试者对机测程序的了解,对测试内容布局的熟悉,同时锻炼应试者抵抗外部干扰,集中注意力等心理素质。

4.4 调整心态,从容应试

好的应试心态应该是不骄不躁、心境平和。在遵循了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应试者在考前要能够基本确定自己普通话水平,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可以通过回顾大纲,重复模拟,来判断自己强项和不足,最后予以修正提高,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自知,这是调整好心态的基础。根据对自己的客观评判,就容易估算出正常发挥时可以达到的等级。对自己有个合理的期待。在设定的合理期待下做自己当前能做的事,按部就班,顺其自然做好每一天坚持下去心态也会趋向平和,有了知己知彼的基础就有了自然自信的冷静从容。

除了应试者的自我调适外,培训老师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随时注意对应试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也要加入心理学知识,给考生以积极的暗示,正确的引导。

4.5 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语言活动只有在正常的语境中进行,才能使表达者自然自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我们从测试者的角度出发,测试机构在硬件、软件设置方面,尽量为其创建必备的环境,营造适宜的氛围,减轻其心理负担,使其从容应试,考出真实水平。

首先测试机构应有独立的测试空间,最好有隔音、吸音处理,以便减轻考生彼此的干扰。要有基本的电脑硬件设施,配备良好的采音设备,并维护好测试站的所有设备,确保测试顺利进行。

其次在测试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进入考场的考生应态度和蔼,情绪饱满,多用微笑和鼓励,缩短与被测者的心理距离,为考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考试环境,创设良好的测试氛围,使考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取得好的成绩,进而提高测试质量。

5 总结

机测背景下的psc无论是从psc自身发展需要来说,还是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无疑是一大进步。这其中针对测试者的紧张情绪,不仅要求应试者改进自己的应试学习态度,同时也需要测试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鼓励、引导。总之,研究应试者的心理,对于降低考生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psc的信度和效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造成考生紧张情绪的深度原因及有效降低紧张情绪的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专著

1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

2姚喜双 韩玉华 聂丹 黄霆玮 孟晖 《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平 《拼音人生》西安出版社200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期刊论文

1丁瑾靓《从心理学观点分析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浅析普通话水平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优势及对策》 2012/11/21 11:11:00 来源

3于祝年 王 瑞《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提倡自主学习》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

第3篇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确保广大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做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现制订我校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防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如下:

一、加强防疫保障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我校和考试期间的防疫工作指导和支持,完善考场的防疫工作措施和处置流程。

(一)环境防疫管理

1.扩大外警戒范围。为防止出现外送考人员聚集,外围要设立警戒线,扩大警戒区域范围,除本校原有师生员工外,仅限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食宿管理。开展卫生防疫专项行动,就餐区域开展安全和环境卫生治理,进行消毒、通风等处理,并明确张贴完成标识,确保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食宿安全。加强食堂管理,包括所有食堂工作人员的行踪管理以及近14日体温和健康状况的管理等,同时要求食堂要加强消杀工作。尽可能不买进口的农产品或者冷冻的食品,食品一定要煮熟,不得生吃。实施分散用餐。需要集中用餐的要严格坚持分批次、错峰安排、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避免交谈,确保安全。餐前餐后必须洗手。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时间、程序,建立就餐、消毒等管理台账。

3.有序组织交通。有序组织,确保测试学生能顺利到达考场。提醒测试学生提前准备好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准备好测试室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

(二)测试室入口通道防疫管理

1.在测试室入口设置体温检测通道,配置检测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所有进入测试室的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学生完成测试教室入口体温检测相关程序洗手后直接进入测试教室,不得再随意走动。

2. 测试教室旁设置体温异常测试学生复检室和防疫特殊通道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身体异常测试生由专人引领入场等候处置,安排校医等专业人员进行复核,个别学生身体不适不能坚持完成测试,经确认后,准其退出测试,交医护人员处理。

(三)设置防疫管理

1. 每个考场按30名测试学生进行编排。测试教室座位须单人、单桌、单行排列,桌口尽量朝前。测试学生座位横向间距不得低于80厘米,纵向间距根据考场实际面积尽量增大。

2. 做好测试教室防护措施和消杀工作。测前对测试办公室、测试教室等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对空调通风系统、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等处理。测试期间应持续开窗通风,保持测试场所室内空气流通。可采用风扇等设备加强机械通风,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

(四)加强防疫物品配备等条件保障。按每人每半天1只的标准为监测工作人员配备口罩,并为测试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口罩(原则上测试学生口罩自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速干手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

二、强化各类人员保护措施和防疫培训

(一)加强人员配备和防疫培训

1.安排专业校医到现场指导测试学生、测试工作人员防疫、检疫事宜以及对有疑似症状测试学生进行专业评估。

2.工作人员要履行相应的防疫工作职责。监测办配备一定数量的机动主监测员,配备一名机动监测员并参加培训,以备处理突发事件处置。

3.加强对监测工作人员防疫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加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确保参训人员掌握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防疫基本技能和各样本校内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4.加强测试学生个人防护技能培训。要提醒测试学生自觉服防疫工作安排,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做好口罩、消毒纸巾等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测试学生之间要避免近距离接触交流。测前14天尽量在校内活动减少外出,避免与外地来粤人员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要离开居住地,保持居家或家校两点一线。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不服从安排的,取消测试资格;故意隐瞒病情和相关接触史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实施测试学生及监测工作人员测前健康状况监测

1.学生须至少于测前14天申领健康码。测前14天前到考试结束,负责对学校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连续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测前第14天和测前第7天,组织对所有测试学生进行健康状态数据筛查。

2.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在测前14天要对样本校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年级学生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要求学生于测前14天每日记录师生健康状况、目前所在地、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测前14天内或考试期间如发现身体异常监测工作人员或学生及测前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活动轨迹的,要立即报告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凡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监测工作人员不得承担监测工作,学生不得参加测试。

(三)加强对测试学生入场和考试防疫管理

1. 测前,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学生防疫与安全须知,熟知测试的各项要求。未申报健康码的学生要如实填写个人健康调查表。

2. 各测试教室入口检测体温。所有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各测试教室必须佩戴口罩和检测体温,测试学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测前,各样本校组织所有进入各样本校的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学生沿体温检测通道逐一接受体温检测。要控制入场速度,保证间隔,有序入场。持绿色“健康码”,体温低于37.3℃正常的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方可进入。第一次测量体温不合格的,可适当休息后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

3.若测试当天参测学生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参加测试,按照缺测进行处理,主监测员在《测试情况记录表》中说明情况,同时样本校出具证明并将证明随《测试情况记录表》一并装入“测试情况记录袋”。该生不必参加后续测试,按缺席测试生处理。若监测工作人员测试当天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组织测试,样本校须及时将情况上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经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机动人员代替完成现场测试的相关工作。

4.要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测试学生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后,应直接进入考场考试,进行违禁物品检查和进一步身份核验等工作。尽量避免再用手接触其他物品。

5.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时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要统一规范对测试学生佩戴口罩的监管,测试学生需佩戴口罩进入各样本校,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前脱下口罩,做好个人口罩保存工作,入测试教室后不需要佩戴口罩,如测试学生需在测试教室内佩戴口罩的,可向监测员领取统一配备的口罩。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测试教室监测员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所有测试学生、监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手卫生。

(四)全方位做好测试学生心理辅导

组织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通过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和身体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减压。做好预防预警,针对性落实心理干预,切实做好心理疏导。测试后,要加强家校沟通,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严格落实测试前后的防疫措施

(一)做好消毒工作。测前,各样本校要指定专人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 明确张贴完成标识。各样本校要进行至少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和至少一次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进行通风。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

(二)做好测试教室降温和通风工作。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试办公室和测试教室可以保持自然通风,也可以采用电风扇等设备加强通风,电风扇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如使用冰块降温,应保证冰块及制冰使用的水卫生安全。在使用电风扇或冰块降温时,门窗不要完全闭合。

(三)加强测试结束后的防疫工作。每场测试结束后,测试学生要按监测员的指令有序疏散,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监测员在监测办公室要有序交接考试材料,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

四、做好跟踪统计上报工作

(一)全员要求。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必须准时上报本人的健康状况信息,学校每天跟踪统计测试学生健康状况,确保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健康状况。

(二)专人负责。统一组织对本校学生及师生员工“粤康码”注册情况进行核查。

五、应急事件处置机制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省的要求,规范、严密、安全、有序开展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杜绝和减少重大事件发生。要专门就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时的评估、甄别、报告、处置流程进行细化,明确不同情形下的处置具体程序,明确各部门在各流程处置节点上的工作职责。要充分做好应对考试期间发生自然灾害、试卷安全保密和考试实施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专门针对可能的极端天气影响,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测试安全顺利。

有关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监测工具的保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泄密,应立即实施现场保护,并向区监测办和市监测办汇报,并立即组织有关力量排查。

(二)临场处置机制:对于监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根据其对测试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的特殊问题,在符合检测规范与要求、不影响测试工作正常秩序、不涉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校长、责任督学按照《广东省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示例共同商议解决,并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上,必要时向区监测办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2.对于校长、责任督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校长、责任督学须立即上报区监测办,由区监测办上报局监测办。在符合监测实施原则,不影响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局监测办商议,做出应急处置,并于处置后做出书面汇报。

3.凡涉及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不能按照规定的测试要求与程序执行监测实施工作,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案件),须立即将情况报告到局监测办,局监测办立即逐级上报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第4篇

关键字: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侦查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生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在正确分析案情和案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综合测试编制测试题,通过专用心理测谎系统,实施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变化,进而评判被测人对案件相关问题的认知状况及其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对被测人与案件关系的认识,进而甄别判断被测人与案件的关系,为侦查审理案件提供帮助的一项以心理科学原理为理论依据的心理鉴定技术。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关系;

第二,人的行为经历及其认知活动与其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

第三,被测人对主试所提问题的认知活动与其相适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

第四,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

第五,人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客观依据

第一,特殊经历及其案件事实,是涉案人相应心理痕迹形成的客观基础;

第二,特殊而深刻的心理痕迹,是引发涉案人相应心理活动并引起生理指标变化的客观因素;

第三,反映涉案人独知的案件客观真相的语言刺激,是触发涉案人心理活动并引起生理指标变化的条件。

(四)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的六大技术阶段

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项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案测试实践形成的严密系统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体系,它由一整套的相关理论、原则、方法、技术和技巧等构成,并具体体现为以下六大阶段技术:(1)犯罪心理动态分析技术;(2)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3)测前访谈技术;(4)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技术;(5)图谱综合评判技术;(6)测后访谈和讯问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六大阶段技术,是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的系统科学技术体系,每一阶段技术的科学、正确的操作运用,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科学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类违法犯罪人员的作案手段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等特点。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包括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由于这些技术的特殊效用,因此,它倍受公安机关青睐,在侦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如果能够恰当、适时地运用,必将对侦查工作有很大裨益。

(一)有助于及时,准确的排除无辜,缩小侦查范围

在前期侦查工作没有收集到能够认定何人与犯罪有关的证据,而侦查范围又相对明确的犯罪案件,如直接进行正面审查,作案人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与犯罪有关,其陈述难以查证或虽能查证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可以迅速排除大多数无辜者,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大大提高侦查效率。

(二)有助于发现未知的新线索

犯罪行为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作案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其违法性,也能够清楚地知道危害性,作案人对于作案时间、地点的记忆以及作案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因此,在犯罪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当被测试人被详细询问这些情景时,作案人在生理指标上是有所反映的,也就是说,在目标题中会有所反映。因此,通过测试,可以扩大线索,将作案时间、地点以及赃物的去向、处理等犯罪的具体细节了解清楚。

(三)有助于揭露犯罪因素、心理指向,揭露犯罪前、中、后心理事实的真相

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是有其动因的,也是有其犯罪因素的。通过犯罪心理测试可以揭露犯罪嫌疑人本身的犯罪动因及其犯罪因素,并及时揭露犯罪嫌疑人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各种心理表现,准确把握其心理弱点,并根据其犯罪动因及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攻心,揭露犯罪嫌疑人内心的作案动机,避免出现政策攻心单纯言语说教的乏力现象。

(四)有助于甄别口供或证词真伪

侦查过程,口供与口供、口供与证词或其他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是普遍现象。当某些矛盾难以用传统方法查证时,如同一案件对同一问题口供截然相反,或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对同一事实各执一词,又无其他证据证明时,可以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帮助审查判断证词与口供的真伪。

(五)辅助讯问,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通过说明和反复强调心理测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并利用犯罪嫌疑人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神秘感,使其感到心理测试仪器是不容欺骗的,担心自己的谎言被识破,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然后再结合政策教育和使用证据等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动摇瓦解,及早交代问题。实践中,确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测试中或测后不久就交代了罪行。

三、小结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案件的侦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必须在实践中认真的去对待。侦破案件不是依靠几种技术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侦查人员去认真分析案件,在判断案情的基础上,综合、有机的利用多种技术,最终侦破案件。

参考文献:

【1】范刚.论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 (12).

【2】王新猛.心理测试技术与犯罪侦查[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李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科学运用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范刚.重视犯罪心理分析、深化犯罪心理学研究与教学[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

【5】刘杰.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

【6】郭冰. 犯罪心理分析实践与科学性探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第5篇

关键词:心海测评软件;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56-02

一、心理测评的必要性

根据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辅导员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政治思想教育来解决,应当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咨询能力,但是,作为辅导员,我们大多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仅依靠一些零敲碎打的心理学知识不仅不能支持工作,弄不好还有适得其反的可能性。

要解决以上的矛盾,最重要的自然是我们在此方面坚持不懈的自我培养,但是,面对学生可能随时爆发的心理危机和由此而来的严重后果,又对我们及时、准确的干预行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学生心理问题不会等待我们成为专家后才出现。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我自2008年9月起,利用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为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213名、7个自然班的专科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起到良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与网上流行的心理测试游戏不同,它是系统全面地运用心理学测试的各项指标,依据科学的规范,编制成常用量表,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成一个系统,其每次运算都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固定规范和公式。简单的说,就是被测评者在计算机上回答几百个问题,然后由计算机根据测评对象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即得出有关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人格特征、性格与职业类型、推理能力等有关方面的结论,告诉我他大体是什么样的人,内心深处有什么弱点或可能产生什么问题,行为上有那些倾向,更适合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心理测评完成后,当即便可显示测试结果,例如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很快可以区分心理异常同学,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内心世界,接触到其心理最脆弱的部分,提高有效率,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通过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等多种量表测试,让我迅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同时帮助学生增加对自身了解,扬长避短。下面是系统测评的两个案例

案例1: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这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下面是电子商务专业一名女生2008年11月10日做的测试SCL-90。

通过测试反映出来该生心理症状总分为238分,超出正常划界标准168.72分较多。系统的提示语言显示: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自己常因此而懊恼,在交往中易产生消极期待。可能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冲动和行为发生,虽然自己明知没有必要,却依然难以自控。测试期间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丧失,无精打采,悲观,对身边的人或事都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有些不愿意相信别人;周围环境充满了恐惧,即使并无危险也极力回避出门旅行、空旷场地、公共场所等,可能对社交场合也有所顾忌。通过实际了解与观察,发现她的确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际交往有困难。

针对上述测评结果,我当即制定了计划,对学生展开了辅导工作。多次辅导和谈话,给出学习生活交往的建议,引导她放松心情,鼓励参加学院开展的活动,多次提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让她感觉到温暖,减少孤独感。经过干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明显改变,有勇气参加班级演讲,与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一年后再次测试,效果非常明显。她的心理症状总分已经降为正常水平,显示被试是一个健康、开朗、活泼的人;被试人际关系良好,睡眠质量很高;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经过心理辅导之后,测试结果显示总分:95分(168.72),总均分:1.06分(1.87)阳性项目数:5项(43.33),阴性项目数:85项阳性项目均分:2.00分(3.19)。

案例2:利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

下面是两个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测试结果。(表格2)

学生A的测评结果为:社会型(S)和企业型(E),性格特点是为人友好、热情、善辩、自信、好交际、有支配愿望,具备领导才能。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结合测评情况,如: 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测试系统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培养方向,我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干部,目前已在班级中担任团支书,并成长为我院学生会骨干力量。

学生B的测评结果为:实际型(R),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性格特点是踏实稳重、诚实可靠。系统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使用工具、机器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技术性和技能性职业。

二、使用心理测试系统的优越性

我认为用心理测试软件辅助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如下几个优越性:1.效率性:可以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学生内心世界,而且测量结果可以即时反馈,提高工作效率;2.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上测试软件凝聚了心理学研究的各项成果,在全国大、中、小学已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效果很好;3.实用性:软件测评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更能够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测试软件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弥补了我们心理学知识背景上的缺陷,使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了科学的指导和根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以往此类工作费力而粗放的局面。当然,软件测评终归是一种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因为系统只能在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情况作相对静态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毕竟是千差万别且不断发展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修养,如此方能登堂入室,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09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raining software talents, Aim at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as a breakthrough for shortage of talent on software tes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employing demand of IT enterprises, study the training target of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demand on the ability, explore a good method of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Based on this, we actively undertake many practice activities about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for example, concis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raining software testing talent, build the new pattern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constitute a general outline for software test course, write corresponding book, establish laboratory, etc.

【Key words】software testing;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raining Pattern; Explore and Practice

0 引 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现代软件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一样,它是贯穿软件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开发,一直到最后测试、验收和维护),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如桌面软件、网络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服务、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等),面临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要求的投入与软件开发相比规模同等甚至更高。另外,软件测试是一项需具备较强专业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工作,软件测试人员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软件测试实践经验外,必须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技术能力、各种测试工具的使用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化的专业培养,并且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软件测试专业化的特殊要求,强调软件测试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仅仅是在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中设置一些软件测试课程,还没有提高到软件测试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个层面。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能力培养作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软件测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最终建立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

工程实践能力是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工程技术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内容,包含各种开发和应用技术,覆盖许多应用领域,需要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我们在校的本科学生,由于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学习,缺乏实际项目经历。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辅助一般的实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为此,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要求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配套的课程设计,独立的实践课程,以及小学期的集中实训等),并特别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测试工具,来掌握软件测试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和管理流程,提高软件测试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软件测试的专业化水平。

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带来如下好处:

1)提高工作效率。

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据统计,测试会占用到40%的开发时间;一些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软件,甚至会占到60%);另外,测试中的许多操作是重复的、非智力性的和非创造性的,但要求准确细致。最后,那些固定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测试工具来完成,这样就使得测试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计划测试过程,设计测试用例,使测试进行的更加完善。

2)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手工测试常会犯一些人为错误。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工具的特点是能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防止人为疏忽造成的错误。

3)有些测试很难开展,必须使用工具(如性能测试等)。

测试工具可以执行一些手工难于执行,或者是无法执行的测试。这是因为软件测试工作相当复杂,要求非常严格,很多测试在手工测试环境是无法完成的。

4)测试工具很好地保证测试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软件测试同样也是将管理放在第一位。

5)测试工具体现了先进的测试思想、方法和技术。

掌握并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够快速和有效地掌握或巩固所学的软件测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解决软件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软件测试的实战能力。

事实上,“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在工程化要求较高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中进行示范,予以推广。

2 探索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在“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以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从而建立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及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主要是指我们在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结合精选的教学案例,大胆地将测试工具的掌握和测试工具的应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软件测试专业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软件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通过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参与实践的兴趣,对软件测试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工具解决测试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2.1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

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专业性强,人员素质高,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对软件测试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按照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制定出教学大纲。目前,学院在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分三个层次:理论课程―软件测试,实践课程―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贯穿这三个层次的主线是软件测试工具,即通过软件测试工具在不同软件测试项目中的使用,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按照工具使用流程要求,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质。

2.2 基于开源软件的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

软件测试课程对工程实践要求极高,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强,因此软件测试实验室的建设,软件测试工具的配备除了支撑教学外,还是“用工具,促能力”教学理念的贯彻和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最重要的保证。

考虑到软件测试贯穿软件工程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需要用到多种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类型。因此要建设能够让学生或受训人员全面参与这些实验或实践的软件测试实验室,特别是全面配置商用软件测试工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除一次性投入满足数十位学生同时上机进行实验或实践的要求外,经常性的升级维护费用就会让条件优越的高校或培训机构难以承受,更不要说大多数条件不优越的高等院校。另外,如果完全依靠商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除了面太窄、投入太高外,我们很难推广和普及在这方面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进行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软件测试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类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开设软件测试实践类课程。

实际上,我们在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一直是要求学生使用开源测试工具。这是因为:

①开源测试工具的使用,特别是测试环境的建立,能够促使学生接触各种开源工具,如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页面开发语言、绘图、邮件等,培养他们搭建平台的综合能力。

②采用开源测试工具搭建测试环境开展测试工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原理,提高学习兴趣。

③学生通过使用开源测试工具,除了完成课程设计所规定的测试任务外,还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试工具对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的支持以及这些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动手改进这些测试工具。

2.3 软件测试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

为使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能力培养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必须解决与之配套的教材问题。为此,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3本教材。这3本教材不仅是课程的配套教材,而且还是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及改革等成果的最终表现,也是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新模式实施的基石。《软件测试大学教程》已被北京市教委推荐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待评审);另外,《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全面介绍了支持各种软件测试类型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的主要功能、应用流程及实际案例,涉及到测试管理、缺陷管理、代码分析、单元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以及软件综合评测等重要实践内容。该教材配套有近1GB内容的DVD光盘,光盘中存放有覆盖软件测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大量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及配套的实践教学案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学习和推广我们的教学成果;最后,学术专著《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对软件工程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的测试活动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

上述教材的出版及使用,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得到落实,教学新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实践教学的探索及改革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2.4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理念的宣传和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9年评为北京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以来,一直在努力开展精品课程相关内容的建设,积极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软件测试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实践教学理念的宣传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

软件测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①在整个本科和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验和实践环节整体配套和优化的教学改革;

②重视基础理论,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③密切软件开发技术及测试技术应用最新动态,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④将软件测试课程理论教学与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软件协同测试等实践教学和创新学分整体考虑,努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

⑤为使软件测试课程达到既定目标,开展了配套的教材建设。

总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概念、软件质量分析手段、现代软件测试技术、主流测试工具应用以及典型应用测试方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软件测试的各种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测试工具进行相关测试。这些举措为培养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软件测试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许多学生毕业后在IT企业能够很好地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网站是按照北京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建设的。网上的内容除了课程概况、课程内容、练习作业、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以及全程录像。由于软件测试课程包含有实践性教学,因此本网站包括实践教学指导等。除此之外,本网站还包括软件测试课程全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思路、方案和成果。可以说,本网站内容完整、资源丰富,其成果具有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得到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将本课程作为优秀学术成果(超星名师讲坛――超星学术视频)进行了全程的录像和系统的整理,部分录像资源可在超星网上观看或下载,网址是: video.省略/playvideo.aspx?id=31475。另外,超星公司已授权我们可将本课程的完整学术视频放在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上,使教师和学生共享其资源。

3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在不同的院校其设置是不一样(如理论课或理论课+实验课,学时、学分等)的,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将软件测试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其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设计)两部分。理论课32学时,16周完成,每周2学时,最后参加学校考试周的闭卷考试。课程设计是期末小学期2周集中进行,共60学时。

3.1 课程设置情况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5年开设以来,就依据“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开展本文所提到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进行教学,讲授了8轮次,学习人数达500多人。

无论是软件测试理论课实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还是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都是以软件测试工具为核心,结合精心设计的测试案例,使学生从测试需求、测试环境建立、测试策略、测试技术应用、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测试结果分析,以及缺陷跟踪管理与测试报告文档撰写等方面完成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

3.1.1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实验大纲

软件测试理论课中安排了6个学时的实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内容2学时):代码静态检测、Java单元测试Junit、Gtk+界面测试。

3.1.2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大纲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按照《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开设了6大类型的软件测试项目,每个类型的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同时使用主流的开源测试工具,体会先进和成熟的软件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类型1:以测试过程管理为主,实验重点是缺陷管理、测试管理以及缺陷管理与测试管理的集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Mantis、Bugzilla、Testlink、Testopia等。

类型2:以程序的静态分析为主,实验内容是程序理解、代码静态分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Oink,Eclipse PTP/ CDT,以及分析Java代码的多种工具(如Findbugs、PMD、Checkstyle、Valgrind、Prefast等)。

类型3:以单元测试为主,实验内容是基于支持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单元测试框架xUnit的C/C++功能测试和C/C++及Java的覆盖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CppUnit、EclEmma、Gcov等。

类型4:以图形界面测试为主,基于单元测试框架对Java GUI进行测试,对网页进行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JFCUnit、HttpUnit、JWebUnit等。

类型5:以性能测试为主,除了继续在单元测试框架的基础上对Java应用进行单元性能测试外,重点是对Web应用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p-unit、JMeter、WebLoad等。

类型6:以软件综合评测为主,对南京大学的EASTT工具进行综合应用(可辅助使用Panorama++试用版),全面了解软件评测的思想、方法和要求。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包括:建立测试环境,运行测试工具,编写测试例子,加载被测程序,执行测试用例,分析测试结果,撰写测试总结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1万字),最后登台汇报(PPT演讲)。

通过撰写报告和登台PPT汇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论文撰写、多媒体制作以及登台演讲能力。3.1.3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大纲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实践课程主要是由教师布置具体的较大型软件测试项目,模拟多人异地得测试活动,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各个阶段进行协同的关键要素。包括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结果收集以及测试资源和测试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要求,学生通过协同分工完成整个课程任务,并在测试实践中总结方法,创新性的提出软件协同测试的解决方案。

3.2 实践效果

基于“用工具,促能力” 的教学理念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在内容组织上做到了既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兴趣,使其感到软件测试的实用性和挑战性,又加强了学生软件测试的实际动手能力。软件测试课程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应用为基础,以实战能力培养为目的,易于教师开展软件测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反映非常好,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经过实践后收获非常大、能力提高非常快,学生为实践收集或设计的案例非常丰富,部分学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水平也非常高。另外,学生结合分组实践内容的安排,进行针对性地软件测试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和兴趣选择相关的实践内容进行自学和实践,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企业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认可。北京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如软件测试培训、实训及实习)、软件测试科研、软件协同测试平台建设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等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所获得的北京市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其建设内容主要是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学生的能力培养。按照什么样的理念和模式开展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软件测试课程“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在该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做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回答。

4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或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开展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这项工作,有关专家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新模式强调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重要性,同时重视教学实验成本和教学的灵活性,所有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均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主。通过实际测试项目的开展和工具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技术和流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柳永坡. 让软件测试实验和实训课程轻松地走进高校或培训机构――介绍《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J].计算机教育,2010(13):158.

[2] 柳永坡.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课程专业教材[J].计算机教育,2010(12):158.

[3] 蔡建平. 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1(6):103-108.

[4] 蔡建平.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第7篇

关键词:测谎结论;证据;采纳标准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08-03

0 引言

为了逃避惩罚或者出于其他一些保护自己的意图,人们选择说谎来掩盖真相或者虚构事实。而在利益冲突高度集中的诉讼活动中,说谎现象更是尤其突出。毫无疑问,面对各执一词的当事人,司法人员急切渴望能够有某种方法可以辨别他们言语的真伪,从而快速而准确地认定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1895年,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开始运用科学证据来识别谎言,随后美国心理学家拉森和利奥纳多・基勒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现代测谎仪的雏形。随着心理测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测谎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犯罪侦查、民事纠纷调查以及公司的雇前调查等。然而,虽然测谎仪的出现满足了司法人员的需求,但是它的科学性却自其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建国初期,我国对测谎技术是全盘否定的。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法制建设逐步恢复以后,测谎技术才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一些法院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测谎实验室,并将心理测谎应用于审判实践中。长期从事心理测谎实践的武伯欣教授指出,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官方已淘汰的美式商业测谎技术,而且其科学原理也值得怀疑。而北京大学的沈政教授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善心理测谎的科学基础和研究新型的测谎技术上,他指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研究积累了相当的科学基础,为P300波成分作为测谎的客观脑指标提供了依据。为此,沈政教授先后进行了P300波和CNV慢波测谎试验,并依据实验结果研制出了新型测试技术。

在心理测谎的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以来,法律界关于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的讨论也在继续,但是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是说,~方面,审判实践中测谎结论得到了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关于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却始终没有明确。于是,测谎结论就成了徘徊在法庭门外的幽灵,于无形之间影响着法院的判决,但却似乎缺乏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

1 心理测谎的科学依据

随着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谎技术应运而生。在众多的心理测谎技术之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多导生理记录仪,即俗称的“测谎仪”。测谎技术以诸多现代科学为基础,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为司法人员提供侦查案件的方向,从而尽快地侦破案件。但同时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理论的缺陷以及研究方法等的不完善,这使得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一样难以明确,从而使司法人员运用测谎结论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心理测谎的科学理论是很重要的。

1.1 基础理论任何科学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持。心理测谎的基本理论是:人在说谎时或者人记忆中的一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因此通过仪器记录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来分析被试者的心理变化,就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说了谎。测谎仪的支持者表示,尽管测谎仪记录的仅仅是被试者的生理变化,而不是被试者的言语行为本身,但是这些仪器测量的并被图表记录下来的生理反应记录可以揭露谎言。他们认为这些生理反应在进行欺骗行为时比其他情况下更加强烈,因此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巧妙地设计测谎问题来辨别被试者话语的真伪,例如相关一无关测试,对照(控制)问题测试,隐秘信息测试以及紧张峰测试。但是心理测谎的反对者们却认为支持测谎的理论不完善,目前心理学和生理学并没有为测谎仪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尽管与欺骗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如对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恐惧,经常会影响到心理测谎中所测量的生理反应,但是这种生理反应在没有进行欺骗行为的时候也能被唤醒。如被试者害怕出现假阳性结果(没有欺骗行为的人表现出欺骗的生理反应)而产生的情绪或者精神紧张,生理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撒谎或者有罪主体无反应等。也就是说测谎过程中记录的生理反应测量结果并没有与欺骗行为或其他任何的生理状态存在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1.2 测谎技术的研究瓶颈测谎技术作为近代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证据,如DNA鉴定技术。DNA鉴定技术是科学与法学相结合的典范,现在的DNA鉴定结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性的结论,但是测谎的准确度远远没有达到DNA鉴定的准确度水平,尽管测谎技术的研究者已经获得了测谎效度相当高的测试数据。但是这类研究对于现场情景中测试的外部效度还是不确定的,而且那些已经进行的现场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测试的原始记录没有标准化,从而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而且那些现场情景的测谎研究对于测试人员的技能有着较高程度的依赖。总而言之,测谎技术存在着以下一些研究瓶颈:

1.2.1 基础理论依据不足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测谎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支持这种技术的理论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测谎技术刚出世时面临的理论挑战至今依然,如测谎过程中被试者的生理反应必然地与欺骗行为相联系吗?这种联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吗?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得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成为可能,但也依然没有解决理论上的缺陷,即大脑某个区域的某种变化必然与欺骗行为严格地一一对应吗?显然,现在的研究结果还难于对这一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另外,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所需花费的成本十分昂贵,因此目前这一技术要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还是不太现实。

1.2.2 内源性误差在测谎技术研究过程中,以下两个问题也经常会遇到:不同的被试者或者同一被试者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下,都会产生一致性的生理反应吗?测试人员的个人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呢?这类由测试人员或者被试者自身的那些稳定的或者暂时的特点引起的误差就叫内源性误差,其主要包括被试者影响生理反应的人格差异,临时的身体状况如失眠或用药情况等以及测试人员在构建测试时的个人差异等。例如有着“内疚情结”的人总觉得自己犯了罪,因此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现在普及程度较高的对照(控制)问题测试(CQK),通过比较被试者对相关问题与对照问题的生理反应,可以避免这种内源性的误差。但是在测谎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测试主体无法得到被测人员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的“标准分析图谱”,因而不可能通过图谱进行“真假”的比对,图谱的分析和判断对测试主体主观经验的依赖性很大。

1.2.3 情景因素测谎结论之所以总是难以做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现场的情景因素在作怪。难以控制的现场情景因素。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曾经轰动一时的“李文和间谍案”的主角前后进行了四次心理测谎,但是结论却在“欺骗”与“诚实”之间摇摆之定。在国内的许多心理测谎导致的冤案中,被试几乎都是处于羁押状态,虽然许多心理测试都经过被试的同意,但是他们内心急于摆脱犯罪嫌疑的心理压力以及测试人员与被试之间紧张的气氛,并没有给心理测试一个稳定的情景。

2 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

尽管从测谎仪诞生的那天起,对其的批评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的确,测谎仪对司法人员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是自然科学不是法学院的主要课程,也不是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律师和法官们在科学领域受到的训练极少,作为科学门外汉的他们如何正确地评估这些新型的科学证据呢?因此,在1923年的弗赖伊案件中,法官就直接剥夺了律师与法官这些科学的门外汉对科学证据“指手划脚”的权利,确立了“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该标准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这种一味排斥的做法妨碍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等科学证据的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一个能获得最大司法利益的测谎结论采纳标准是必须的。

2.1 美国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由于英国是最早运用测谎技术的国家,因此,研究美国司法机关对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分析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意义重大。1923年的弗赖伊诉合众国案是第一个被报道的有关测谎证据的采纳标准的判例。弗赖伊被控犯有二级谋杀,在审判过程中,他的律师提供了专家对他进行的“收缩压测谎试验”结果。但是法庭支持了公诉方的反对意见,排除了此证据的采用,并指出:科学原理或研究发现究竟何时跨越了试验和证明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界定的。科学原理的证明力必须得到承认,然而在采纳从公认的科学原理或研究中演绎出来的专家证言时,必须在特定领域获得普遍接受。此案确立的“普遍接受性”标准,一直是确立科学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证据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此标准的严格适用限制了新兴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科学证据的使用。1975年的《联邦证据规则》702允许专家证人以意见或者其他形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作证,虽然没有公开主张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实际上否认了这一通行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时的《联邦证据规则》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因此直到1993年的多伯特案,上诉法院公开宣布舍弃此标准时,才使得“律师开始了解那些已经形成长时间思维定式的领域中的实验性批判”。虽然“关于多伯特案放宽了专家语言可采性标准的说法可能是一个误解”,但其公开宣称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却起到了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自此以后,关于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之争直到2000年《联邦证据规则》702的修订,设置了三个限制条件后才尘埃落定。这三个限制条件是:证言基于充足的事实或数据;②证言是可靠的原理或方法的产物;③证人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可靠地适用于案件的事实。

伴随着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科技证据的普遍接受要求的降低,美国法院也开始重新认识测谎结论的证据性价值,在司法事务中也广泛运用测谎技术作为侦查手段。“美国的联邦法院和36个州的法院都通过判例肯定了测谎结论的可采性。虽然各法院的判决原则和理由并不尽同,但是一般都把自愿性作为采纳测谎结论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被试者自愿接受测谎的情况下,测谎结论才可以被采纳为证据。”由此可见,测谎结论在美国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为证据的过程。

2.2 其他国家与地区对测试结论的采纳标准对于测谎结论能否采纳为证据,各个国家的做法差异较大。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否认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但是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以判例或者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测谎结论可作为证据采纳的相关标准。如日本有判例指出若被试者同意接受测谎结论,检测者的技术、经验以及检查器具的性能可靠,检查经过、结果记录准确,测谎结论就具有证据能力。而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却在立法与实践中都严格排除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可能性,其主要理由是测谎结论侵犯了隐私权,且结果也不可靠。

2.3 中国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及问题测谎结论在我国不可采纳为证据,但是允许使用其帮助审查、判断证据。测谎技术的介入,为许多疑难案件指明了侦查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办案的线索。各级刑事司法机关尝到了测谎结论带来的甜头,但如云南的“杜培武案”,河南的“马廷新案”以及安徽的“刘明河案”,却都是因为办案人员迷信测谎结论而造成的冤案。而在民事诉讼中,立法既未否认其证据能力,亦非给出采纳标准,使得测谎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应用中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位曾经在中国推动测谎培训的美国专家,以他对中国十几年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观察,认为中国在测谎程序的无知程度非常严重,甚至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3 完善测谎结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测谎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但是有学者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

3.1 加强测谎技术的理论研究1982年,我国引进了美国在1972年生产的一台声音分析型测谎仪,委托北京市公安局实际办案。近二十年来,测谎仪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从事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却一片空白,因此测谎结论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它难以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现象,即刑事司法科学似乎总被排斥在主流科学之外,因而难以获得发展。许多刑事司法技术很少有或者就没有实质性的基础研究,这一点在测谎技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测谎技术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现代电子学等多门学科,我国引入测谎仪的时间并不长,心理测谎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因此,加强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增强测谎结论的可检验性,对现有的测谎技术在具体案件中的准确率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过,科学研究和理论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在进行心理测谎理论研究时,我们不应该一味跟随西方,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西方国家不太可能会把那些更科学、先进的理论介绍给中国。因此,在测谎理论研究方面,中国的研究者还是应该走自己的路。

3.2 明确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证据,审查和判断证据的参考资料?测谎结论在法律上缺乏准确的定位,这也是导致实践中测谎结论运用陷入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具的一条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到过“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这一条司法解释对于测谎结论应用现状的规制明显不足。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何家弘教授提出目前关于测谎结论的立法还不成熟,建议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出台一个司法解释来加以规范。

3.3 规范测谎程序和标准在“杜培武案”中,测谎程序的不合法是显而易见的。在办案过程中,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了对杜培武的测谎,即在案件的刑事侦查阶段便“提前介入”,这必然使得法官产生对案件“先入为主”的看法,使得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程序即审判走过场,难以起到最后的把关作用。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对测谎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法院中立性的基本原则,难以保障被告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进行测谎的都是人民法院,测谎的程序也因地而异。像这种缺乏程序保障的测谎,如何能最终测量出正义与公平呢?因此,完善测谎的程序,规范诉讼实践中混乱不堪的测谎结论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完善测谎程序时,既要考虑到不违背各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如根据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证据规则等,明确规定测谎必须经过当事人的同意,也要考虑到测谎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被试者生理异常等可能引起的假阳性结果,运用立法对这些情况进行排除,在程序上进行规制。

3.4 进一步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隔行如隔山”,这可能也是“普遍性适用标准”确立时考虑到的。但是这种一概排除的做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多伯特案使得律师们转变思维方式,开始关注科学领域。但他们毕竟不是专家,也难以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了熟于心。但是,美国司法制度推行的专家证人制度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2001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而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中也有类似规定。对比日本的诉讼辅助人制度,我国学者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称为专家辅助人。而在心理测谎这一领域里,有学者指出我国测谎人员素质不容乐观,专业的测谎人员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心理测试中推行的困难。而目前在实务界,测谎结论没有作为刑事诉论证据的资格,因此刑事审判中根本不需要心理测谎专家来做专家辅助人。在测谎结论运用比较活跃的民事诉讼实践中,目前也没有报道出测谎专家出庭作证的案例。

3.5 提高司法人员的科学意识大多数法学院不提供或者很少要求开设关于统计学或者研究方法学的基础课。在这方面,法学院课程在一个世纪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改变很小。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来弥补律师与法官在自然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但是现实情况是专家辅助人可能也会像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一样成为“一些涉及个人权益的从业者,他们并不精通科学研究方法”。退一步说,即使他们精通科学研究方法,也可能因支持某一方而故意略去某些重要细节,使裁判者陷入错误认识。而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许多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科学意识,因此过度迷信科学证据,或者不能用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新兴的科学证据,导致了一些司法不公现象,甚至铸成了司法冤案。对此,有学者指出应该在我国开设与科学证据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改变法学教育只注重法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传统。使所有接受法学教育的人才都掌握证据科学和法庭科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法学与科学分立导致的一系列科学证据应用难题。

4 结论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的证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测谎结论在侦查过程中的作用,它于无形之中影响法院的判决。而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广泛用作证据的测谎结论更是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判决。因此,测谎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测谎结论在科学理论与法律定位上都存在缺陷,使各地司法机关在对待测谎结论的态度以及如何运用测谎结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导致心理测试在诉讼实践中的混乱现象。而诉讼实践中的一些因测谎而误的案件,错误本身可能并不在于测谎结论本身,而是诉讼实践中运用测谎结论的程序和标准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诉讼实践中测谎结论的运用现状,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状的心理测谎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武伯欣,张泽民.“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J]证据科学。2008,(5):622-628

[2]沈政,方方,杨炯炯.认知神经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182

[3][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委员会著,刘歆超译.测谎仪与测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278.

[4]张斌.论测试结论的证据可能:以美国为借镜[A].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院.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97

[5]张保生.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27-229

[6][美]麦考密克著,汤维建等译.麦者密克论证据[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2

[7]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140-151

[8]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基于证据法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6).881-889

[9]见United States v.Hines[1999]

第8篇

一、 单项测试赛

单项测试赛适用于比赛前期,其优点是简单、灵活、易组织,强度中等,队员兴奋点高,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教练员为了解决某一技术环节或检验某阶段训练效果,或为了提高弱项训练强度,可采用单项测试赛,即安排1~2项测试项目进行班级比赛。例如:为了提高立定跳远的起跳能力,解决学生不会起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对抗赛。对抗的方法可以安排在足球们上定出三个不同的高度(既三个分值),在相等的距离处划一条线做起跳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要求落地必须有缓冲,通过高密度的练习是学生形成动力定型,达到有的学生没有起跳高度的目的。

二、 限制条件的测试赛

限制条件的测试赛适用于比赛中期,优点是增加练习难度,提高比赛的强度,强化队员比赛的心理素质,增强队员对考试的适应能力。

教师为刺激学生考出最好成绩,先和年级领导联系把每次的测验成绩加到月考总分之中,在测试前先向学生讲明如何在800米起跑后抢占有利位置,如何处理好体力分配等。可采用15~20人一组起跑等方式。限制条件的测试赛。如在考试中有走着时间较长的可判为例取消本次成绩。跳跃和投掷项目只允许试跳(投)1~2次,为例得分为零。

三、 恶劣天气时的测试赛

不同地区,中考测试一般要持续5~7天,既可能遇上风和日丽的天气,也可能遇到大风天气或雨天,上下午测试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例如,上午8―11点学生比较适应,但是下午1―3点正是人的兴奋点最低的时间,就会造成学生的测试成绩大幅度下降。如果学生没有在时间差上和恶劣天气下测试的经验和适应能力,在测试中则会造成师生在心理上较大起伏,直接导致测试成绩大幅度的下降。因此,教师安排测试时,既要安排良好天气时的测试,又要安排恶劣天气下的测试,还要考虑上下午的问题,以便提高队员的适应能力,掌握应对措施。

四、 异地测试赛

如果每次测试都在同一个地方,会导致学生对裁判、场地和环境产生心理适应,突然改变环境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波动,况且加试是在本市(县)的某个高中学校进行。因此,教师应安排几次不同地方的测试,不仅能提高学生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能解决学生因环境的变化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心理紧张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是一个山区学校,学生从未接触过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造成无意注意。因此,就有必要进行异地测试赛,可到附近市区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的学校进行测试,并且提前到达测试场地进行适应性练习。

安排测试赛的注意事项:

(一) 安全问题

教师安排比赛,首先要检查好场地、器材。其次,赛前的准备活动,赛中要做到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后放松整理活动,如要外出比赛,注意交通问题。

(二) 比赛的目的

教师安排比赛要有极强的目的性。如教师是要检测训练结果,还是要阶段测试,还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国外人才测评起源

人才测评,也叫人员测评、人才素质测评,它主要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结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个性特征、工作业绩和发展潜能进行测量和定性的活动。[1]

国外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源于心理测验。二战之后,由于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对人才人才测评技术提出新的挑战,此时面试技术发展起来,到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得到发展并在许多大公司运用。国外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以这三大技术为起源。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最早用于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的治疗需要。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一次使用心理测验这一术语,此后这个术语很快得到普及。心理测验中对智力能力和心理缺陷的诊断引发了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研究。就智力测验而言,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他对测量个体差异的系统方法进行了发展和综合。卡特尔将个体差异的研究引入美国,他受高尔顿的影响,开发出一系列感觉运动测验来测量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直到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把智力看作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编制出比奈—西蒙量表,使得测验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开创了现代人才测评的先河。

一战期间,心理测验进一步发展,从教育医学领域转向战争领域,这一时期团体测验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心理学如何为战争服务,在选拔和分派官兵的任务时测量它们的智力。由于军队人数较多,因此大规模团体测验方法产生,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测验是陆军甲种测验和非文字的陆军乙种测验,从1917年3月到1919年l月间,共有200多万官兵参加了测验,效果显著。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全套测评方案的成功运用,成为心理学在战争领域运用的经典案例。

战争时期心理测验的成功运用使得心理测验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为各个阶层、各种人群设计的智力测验层出不穷,但是人们随后发现,智力测验的内容十分有限。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于是职业兴趣测验繁荣发展起来。比较著名的有1947年的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调查表、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和1966年霍兰德编制的霍兰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突出了职务关联兴趣。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相结合,对能力的测量更加全面。

对情感行为和非智力行为的测量,是心理测量的另外一个领域——人格测验的研究范围。伍德沃斯一战期间编制“个人资料调查表”,最早采用自陈式问卷选拔军官。1943年哈茨威和麦金利发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1956年卡特尔发表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20世纪80年代兴起大五人格理论,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中。

2面试技术

面试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这个时期心理测量学家们开始注重人和岗位的匹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心理学家需要事先对求职者进行一次简单的临床面谈,然后进行纸笔测验或者投射测验。

面试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信度和效度上。早期的面试研究认为面试的测量性质比较差信度低,效度也低,因此对面试在人员测评和选拔中的应用持悲观态度,曾经一度怀疑面试在人事评价中的价值。1930年之后,汤姆林委员会对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考察之后,提出要在考试中加入面试一项,且比重要在1/6以上。1935年,这一比重加大到1/3,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Arvey和Campion(1982)的面试研究认为面试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这是面试研究的转折点。随后的一系列面试综述和元分析,对面试的效果均持乐观态度,认为面试与其他选拔工具如认知能力测验、工作知识或工作经验等相比具有中等程度的效度。Huffcutt&Both(1996)研究表明,目前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许多技术与方法都被运用到对提高面试效果与信度的研究之中,信度指标和效度指标都一再被细化。[2]

现在,面试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它的形式逐渐多样化,程序和方法也日益规范化,现在面试技术多和评价中心技术相结合,在问答的基础上,引进了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面试方法也包括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等。

3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是通过把被试置于相对隔离的一系列模拟工作情景中,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并采用多种测评技术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被试在模拟的各种情景压力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以测评被试的管理技术、管理能力和潜能等素质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测评系统。评价中心技术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1929年所建立的一套挑选军官的多项评价程序,但美国心理学家Duoglas.Bray于1956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进行的管理进步研究,促使这项技术发展成熟。这项研究主要是想知道什么特性的青年员工能够得到晋升,通过评价中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评价效果。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在很多大公司开始应用,测评对象不仅仅是以普通员工为主,而且扩展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测验、面试和情景模拟技术,使测评效果比原来更加可靠和有效。Shcmidt研究表管理进步研究明,评价中心的预测效度为0.41。Hunfer和Hunder的报告为0.43,而加拿大公务委员会人事心理中心所用的评价中心技术预测效度高达0.53以上,是所有测评技术中最高的。

在实际运用中,评价中心体现出的优势明显,近年国外的数据显示,有2000多家公司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其中许多大公司设有专门的评价中心,一般的中小公司有专门的咨询公司对其提供评价中心技术。[3]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才测评技术在西方已得到广泛而深入地应用。20世纪初,由最初的心理测验发展而来的人才测评技术,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人才测评思想和方法日新月异,开发了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测评技术。近年来,一些新的人才测评技术不断涌现,但是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这三大起源技术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张爱卿.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Huffeutt,A.I.,Roth,P.L.,&McDaniel,M.A.Ameta-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选测项目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25一0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于2002年颁布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这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标准》颁布后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异议,比如,评分标准过粗、台阶实验精确度不足、选测项目合理性有待商榷等。为此,本研究选择对《标准》所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选测项目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1 测试对象与方法

1.1测试对象从山东大学2004级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00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作为测试对象。

1.2测试项目 台阶实验、800 m(女)、1 000 m(男)、50 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仰卧起坐(女)。

1.3测试时间 2005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1.3测试仪器本次测试过程中全部使用由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电子测试仪器。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ll.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立定跳远和50 m跑组合替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与50 m跑成绩均呈现高度正相关(p<0.01)(表1)。

《标准》将50 m跑和立定跳远设为“二选一”项目,大学生可从两项中任选一项进行测试。50 m跑主要测量人体的速度素质,立定跳远主要反映人体的下肢爆发力。而下肢爆发力强与弱与速度素质密切相关。两个项目作为相互替代选测项目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2.2台阶试验和女800 m、男1 000 m跑组合替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台阶指数与1 000 m跑或800 m跑威绩呈现相关关系(p<0.05),台阶实验与耐力跑作为相互替代的选测项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2)。

台阶试验,是运动负荷试验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检查和评定心血管机能的指标,和肺活量指数一样,指数值越大,说时心血管机能水平越高。因此台阶试验是一个反映应血管耐力的定量负荷试验。在完成定量负荷时,经常锻炼和训练水平较高的人,表现为心跳次数少,即脉搏频率慢,出现节省化现象,且运动后脉搏恢复的也快。因此,指数值较大。如果不经常锻炼,训练水平低或身体机能状况不好,机能水平下降,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心跳快,且运动后恢复也慢,则表现为指数下降。800 m跑和1 000 m跑主要评价人体的耐力素质,其中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与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讲,台阶试验指数与运动耐力和最大耗氧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表3)。一些学者根据最大耗氧量的大小来预测耐力项目成绩。因此,《标准》中通过台阶试验指数来评价学生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与传统项目800 m(女)或1 000 m(男)跑来考察学生的耐力素质并进行“二选一”是可行的。

此外,台阶试验在测试过程中虽然存在程序多、耗时长、易出错、器材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但其受学生欢迎程度和高安全性却是耐力跑无法比拟的。但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在现行的体力测定标准中取消了台阶实验,日本专家认为台阶指数反映耐力的有效性低,另外,日本学生的身高与腿长逐年增加,使用同一高度的台阶进行测定,与过去的数据的可比性差。所以日本在新修改的体力测定标准中删掉了台阶试验。我国设置台阶试验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作为一种标准评价方法,测试学生的心血管功能,但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有学者对台阶试验提出了质疑,认为台阶试验指数在评价心血管功能具有高误差和低相关现象;台阶试验指数与耐力跑成绩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具有较大范围的差异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台阶试验指数不能反映以最大耗氧量、最大心输出量为代表的心脏功能增龄性变化规律及其性别差异。此外,受身体运动训练的影响,台阶试验指数的适应性变化是否就是心血管功能提高的必然反映,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1.3 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握力项目组合替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男生坐位体前屈与握力项目成绩间的相关性微弱(p>0.05),两个项目作为互相替代的选测项目合理性差(表4)。

握力指数主要测试学生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而坐位体前屈是测试学生柔韧素质的指标,两者所评价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体素质,因此,坐位体前屈与握力项目之间进行“二选一”是不合理的。

2.1.4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握力指数和仰卧起坐组合替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与握力指数、仰卧起坐成绩无显著相关(P>0.05),握力指数与仰卧起坐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p<0.05)(表5)。

握力反映和测试的是人体的上肢肌肉力量,仰卧起坐则是测试学生的腹肌耐力,从评定的人体部位看关联不大,但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为评定力量素质,因此,从某种角度考虑,两者可以进行选测。坐位体前屈主要用于评定身体的柔韧性,它与握力和仰卧起坐等评定人体力量素质的项目互为选测项目不合理。

3 结论与建议

1)50 m和立定跳远、台阶试验和800 m(女)、1 000 m(男)、仰卧起坐与握力指数间测试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选测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坐位体前屈、握力、仰卧起坐分别评定人体不同的运动素质,坐位体前屈与握力、仰卧起坐项目成绩间无相关性,该选测方案不合理。

第11篇

针对教师工作中,势必会与学生发生互动的特点,一线教师心理道德的测试分为教师自测与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借助于心理测量学中的相关方法,选定量表,进行测试。

(一)教师自测的方法及过程

仿照心理学中对个人品质的测试方法,由于中小学教师数量之庞大,我们只能选择整体测验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平进行研究,而且是总体、定期的测试,时间间隔以一年为宜。

1、针对心理测试量化与性质描述形结合的特点,邀请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家,依据测试目的,编写测试量表。

尽管用于测量人格、兴趣等的问卷很多,然而,专门用于测量品德的标准化的问卷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品德问题太复杂,难于测量(特别是标准化地测量),二是过去对这个问题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邀请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依据测试目的进行改编。

测试项目以能够反映教师的真实心理健康程度和道德水平为宜,并且加入适量期许效应的题目,以防被测教师按照社会期许回答问题,而反映不出他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2、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制作网上测评系统。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选择时间,让教师自行到网上进行测试。

如同现在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网上心理测试一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开学初,到指定网站将心理测评完成。

时间定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这样能够在教学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问题长时间得不到重视,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3、测试结果直接进入测试系统,按照特定标准给予描述和评价,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每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相对应的道德标准,或高尚、或卑劣,都具有充满各自文化特色的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多为描述性的评价,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测量一线教师们的心理道德水平,我们要依据我国文化中对各种水平道德标准的定义,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便于网络系统的识别与测量结果的收集。

由于个人道德品质水平评价的高低在我国社会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在给被测教师进行结果反馈时,要尽量偏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解释,在道德方面只做侧面量化评价,但又要使教师明白自己在心理和道德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有什么问题。

(二)学生评价的方法及过程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活动,学生评价系统也现对比较成熟,但这些系统大多侧重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对教师在工作当中的心理道德水平的评价项目则相对较少。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道德水平,我们也要从客观方面搜集数据,对此,与教师直接进行接触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了。

评价方法及过程即依据现有评价系统,真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相应的评价量表,并且增加心理道德方面的评价项目,进行匿名的网上评价,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第12篇

关键词: 自主测试 设计 问卷结果

1.引言

与自主测试相比较,目前流行的测试应该叫他主测试,因为后者的内容(考点)确定、题目编写、组织实施、评分评讲、统计分析、题目修改等环节都是由教师或测试机构的相关人员负责,考生只需要到规定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科目的规定题目。考生的被动参与为其显著特征,而且考生大多只参与其中一个环节,即答题,除此之外别无他事。这样的测试有悖现代教育理论,其弊端不言自明。从表面上看,现行测试含有较强的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博奕,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实际上牵涉到权威与民主的问题。教师或测试机构拥有绝对的权力,主宰着测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任务、要求和范围,确定考点,编写试题,规定答题方式、测试时间和程序,制定评分标准,讲解答案,分析测试结果,完成题目修改等,而考生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主动参与的权力,也不可能或不允许改变既定的考试内容和程序。由此引发的结果可想而知。信心信任的缺失常致失信之事发生,不正常的害怕或焦虑的心态成了考生的常态,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心态和行为得到追捧。要克服这些弊端,急需一种新的测试。在笔者看来,自主测试不失为一剂良药。

2.自主测试的设计

2.1自主测试的理论基础

自主测试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因此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即为自主测试的理论依据。具体地讲,自主测试的理论基石为操作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意志理论、言语自我指导理论和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等。

2.2自主学习与自主测试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当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内容、方法、时间、过程、结果、环境、社会性等八个方面均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时,学习就是自主的,因此自主学习的特征包括了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1][2][3][4][5][6]当考生选择或控制测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时,测试就是自主的,实际上,也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自主学习所含的八个方面可分为学习活动前的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计划,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反馈与调节和学习活动后的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等。[4]自主测试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即自主测试是指自主学习所含的学习活动后的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考生通过自主编写试题检查、总结、评价自己学到了多少,同时依据测试结果对自己编写的试题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自主测试的六个方面也可分为测试前的内容确定和试题编写,测试中的实施和测试后的评分评讲、统计分析和题目修改。

2.3现行的自主测试和本课题的自主测试

现行的自主测试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主招生测试,二是课程网络自主测试。无论是哪一种自主测试,都是传统测试的变体,即测试的全过程还是由考生以外的有关人员负责。从自主测试的设计可以看出本课题的自主测试基本上实现了考生全程自主化。

2.4自主测试的设计

自主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自我实现,因为“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7]也是自主测试的核心。全程自主测试,从表面上看,使学习者承担了教师的大部分职责,但实际上培养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能力和精神,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2.4.1学习者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学习者的权利和义务均表现于自主性,包括:(1)考点选择,(2)题目编写,(3)组织实施,(4)评分评讲,(5)统计分析,(6)题目修改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1)布置测试任务和规定测试范围,(2)选择学习者编写的测试题目,(3)印制试卷,(4)讲解统计结果,(5)评判题目的优劣等。在整个自主测试过程中,学习者唱主角,完成自主考试的主要任务,教师是配角,是任务完成的协助者、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8]

2.4.2自主测试的流程

2.4.2.1教师测试任务、要求和范围。本课题因是课堂自主测试,所以是指期末测试以外的测试,即一般意义上的单元测验。本课题的做法为,视课程类型的不同,每一至四个单元为一次测试的范围,如语言测试和英语语法课程的自主测试以一至二个章节为单位,综合英语课程以二至三个单元为单位,英语阅读课程以三至四个单元为单位等。除了规定测试范围之外,教师还规定测试题目数、题型,①以及试题编写的规范等。

2.4.2.2学习者在教师规定的测试范围内选择考点,编写题目,然后将题目交予同学修改,之后再重新修定题目,最后上交测试题目。这不仅能培养学习者的责任心,而且能彰显同学间的合作学习精神。

2.4.2.3教师按照测试内容和测试理论选择或编辑测试题目。如果某份试题符合要求,可把它作为测试试题;如果没有一份试题达到标准,可从多份试题中选择好的题目组成考卷。

2.4.2.4教师印制试题。

2.4.2.5学习者实施测试。如果试题来自一位或一组②学习者,则由他(们)主持实施;如果试题来自于多位(组)学习者,则选择两位(组)贡献最大的学习者主持实施。这时,教师的任务在于从旁指导协助学习者完成整个实施任务。

2.4.2.6学习者评分。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者收齐并评阅试卷。

2.4.2.7学习者讲解测试题目。在编写题目时,要求学习者同时写出答案及答案得来的缘由,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了解学习者是否真正弄懂测试内容,即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可表明他用心去做了,同时也能表明从外显知识到内化知识及从知识到运用的转换。二是无论谁的考题被选中,都能当场讲解答案。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其他学生有疑问,可当场提出当场解答。这样做的好处也有两个:一是检查其他学生听讲的认真程度,而且还能让听讲学生找到自己答案与预设答案的异同,通过问答辨清是非。二是锻炼讲解人和提问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2.4.2.8学习者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教师在每一课程的第一次课里给全班讲授基本的统计分析内容和方法,包括难度、区分度等。测试结束时,由监考者课后按要求统计分析每一题目,然后将结果填写在教师制定的统计表里。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习者,包括监考者和考生,知道哪道题出得好,哪道题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以后的题目修改和编写提供帮助。二是帮助学习者养成考后分析试卷的能力和习惯。

2.4.2.9教师结合考题讲解学习者自主统计结果,以让全体学习者明白题目的好坏,为题目修改作准备。

2.4.2.10学习者根据测试结果修改题目。试题被选中的学习者根据统计结果修改题目即可,其他学生参照测试题目的统计结果做题目修改,因为尽管每人(组)的题目不尽相同,但范围是一致的,所以考点有相似之处。

2.4.2.11教师审读修改评分学习者上交的试题。此时主要注意考题的效度(是否该考)、信度(是否正确无误)、难易度(是否与考生的水平和能力一致)、客观性等是否符合要求。另外,每位考生每一次自主测试有两个分数:测试分数和命题分数,但试题被选中的学习者没有测试分数,这时他(们)的测试分数可为满分,一是自己的题自己做当然可以得满分,二是一种奖励。

2.4.2.12教师统计分析测试结果。笔者采用了SPSS分析测试结果,得出集中量数、差异量数、正态值、峰值等理性数据。

3.课程自主测试问卷结果简述

为了验证假设和发现问题,笔者实施了问卷调查。因有专文讨论调查结果,所以本文只对此作一简述。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认为自主测试有助于课前预习(73.81%)、课中学习(79.76%)、课后复习(70.23%)和明确学习的重难点(60.71%)。虽然试题编写困难(84.52%),但他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命题工作(82.14%),且无意编写难题(78.57%)。如果试题被选中,86.90%的受试高兴,但如果未被选中,只有42.86%的受试感觉高兴,这说明受试还是在意自己的努力,也能说明他们积极参与的态度。52.38%的受试高兴监考或由同学监考,因为这样的监考不会让人紧张(79.76%),但只有41.67%的受试自认为考出了真实水平,而且他们(83.33%)更愿意做教师编写的试题。后三个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考试成绩与紧张的关系,即紧张度过小,考试成绩会不理想,以及考试成绩与试题表面效度和信度的关系,即受试认为同学所编写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可能不够理想,因此他们更愿意完成教师编写的试题,这与他们以前的学习考试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随着自主测试的推进,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57.14%的受试高兴评讲自己的试卷或听同学评讲试卷,82.14%的受试高兴分析自己编写试题的测试结果或听他人分析试题,这两个数据说明学生在评讲试卷时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如讲解的清楚准确性不够,因此影响到其科学性,但因为试题的分析是有数据基础,如各选择项的选择比例、各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所以受试觉得言之有理,而且有帮助。绝大多数受试认为自主测试对将来的学习(95.24%)和教学(92.86%)有帮助,因此表示会将自主测试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接受了自主测试的理念。虽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调查结果证明了自主测试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可操作性。

注释:

①笔者没有指定任何必须使用的题型,只是要求每次需使用至少三个题型。

②课题初始阶段,以个人为单位编写试题,后来以小组为单位编写试题。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王新燕,赵成亮.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7.

[2]俞冬伟.自主学习活动的特征及指导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4.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00.

[4]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

[5]余文森.让学习者发挥自学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3).

[6]董奇,周勇.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1).

[7]McNeil,J.D.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3rd ed.).Little,Brown and Company Ltd.,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