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幸福感调查

教师幸福感调查

时间:2023-05-29 17: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幸福感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幸福感调查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幸福感;职业院校教师;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代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为突出。职业教育要靠职业院校教师来实施,那么,职业院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教育幸福感状况与生存状况紧密相关,不仅关系职业院校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2011年10月到11月期间,笔者采用自编的《教师教育幸福感的调查问卷》在陕西省范围内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在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陕西省第二商贸学校、宝鸡体育运动学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07份,回收率71.33%。其中,从性别来分,女教师占53.40%,男教师占46.60%;从学历来分,中专占3.80%,大专占14.20%,本科占72.60%,硕士占8.50%,博士占0.90%;从职称来分,助教占38.10%,讲师占42.90%,副教授占19.00%。笔者对所有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5.0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笔者对十多位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体验,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从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现实状况、影响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因素分析、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建议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现实状况

教师教育幸福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生活质量的综合体验,是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体验,包括社会地位体验、职业环境体验、身心健康体验、学生成长体验、专业发展体验等。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并不乐观。

(一)职业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体验状况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是该职业社会价值被认可和承认的程度的体现。尽管职业教育已经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在对“您对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感到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5.56%,选择“不满意”的占61.11%,这两项比例之和是66.67%;而选择“满意”的占32.41%,选择“非常满意”的占0.92%。这表明,六成以上职业院校教师对其社会地位感到不满意。具体来看,工资收入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最直接和最明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您对当前工资收入情况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20.37%,选择“不满意”的占66.67%,选择“满意”的仅占12.96%。可见,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工资收入状况不满意。在对“您近年的平均月收入”的回答中,2000元以下的占19.20%,2000元~3000元的占55.80%,3000元~4000元的占19.20%,4000元~5000元的占5.80%。一位有十六年工龄的教师告诉笔者,“我的工资现在每月不到3000元,同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相差很大。以前我们的工资是财政拨款,现在我们学校教师工资基本实行学校包干,能招到学生学校就有钱,招不到学生学校就没钱。我们学校每年生源锐减,教师工资也就上不去了。”职业院校教师工资收入的普遍偏低是造成他们的社会地位体验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环境体验状况

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个体体验,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构成了职业院校教师生存的职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幸福体验。学校管理方面,在对“您对所在学校当前的教师管理状况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23.15%,选择“不满意”的占51.85%,这两项比例之和是75.00%;而选择“满意”的占23.15%,选择“非常满意”的仅占1.85%。可见,有四分之三的职业院校教师对学校教师管理状况不满意。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职业院校教师对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教师福利待遇、教师外出进修机会等方面的管理最为不满。学校领导对教师生活关心方面,在对“您所在单位关心您教学以外的生活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关心”的仅占0.93%,选择“关心”的占17.59%,选择“偶尔关心”的占37.04%,选择“不关心”的占44.44%,这表明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工作关系之外的情感比较淡漠。同事关系方面,在对“您认为您和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融洽”的占9.30%,选择“融洽”的占72.00%,选择“不融洽”的占14.00%,选择“非常不融洽”的占4.70%,有五分之三的职业院校教师认为同事关系状态良好,但我们也要注意还有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同事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师生关系方面,在对“您当前在学校里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融洽”的占5.61%,选择“融洽”的占58.88%,选择“不融洽”的占32.71%,选择“非常不融洽”的占2.80%。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融洽,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职业院校教师身心健康体验状况

健康的身心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在对“教师职业对您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占25.00%,选择“没影响”的占49.07%,选择“有利于健康”的占25.00%,选择“非常有利于健康”的占0.93%。可见,有四分之一的职业院校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给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方面,在对“您认为您爱岗敬业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选择“生活的需要”的占13.08%,选择“职业道德”的占56.07%,选择“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占10.29%,选择“热爱该职业”的占20.56%。其中,选择“职业道德”和“热爱该职业”的比例之和是76.63%,表明四分之三的职业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与此同时,还有一小部分教师把教师职业当成了谋生的手段,其职业价值定位低,这种现象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

(四)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长体验状况

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教育幸福的源泉之一。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在对“在您的指导下,学生在知识竞赛中获奖,您会感到”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有成就”占12.50%,选择“很有成就”的占33.70%,选择“有成就”的占45.20%,选择“无所谓”的占8.60%。其中,选择“非常有成就”、“很有成就”和“有成就”的比例之和是91.40%。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在对“在您的帮助下,学生走出了心理阴影,您会感到”的回答中,选择“非常快乐”的占27.60%,选择“很快乐”的占41.00%,选择“快乐”的占23.80%,选择“没感觉”的占7.60%。其中,选择“非常快乐”“很快乐”和“快乐”的比例之和是92.40%。学生贡献社会方面,在对“当您得知您的学生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您会感到”的回答中,选择“非常自豪”的占28.60%,选择“很自豪”的占36.20%,选择“自豪”的占29.50%,选择“无所谓”的占5.70%。其中,选择“非常自豪”“很自豪”和“自豪”的比例之和是94.30%。成就感、快乐感和自豪感是与幸福感紧密相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由调查数据可见,九成以上的职业院校教师认为自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增长、心理健康和社会贡献中获得教育幸福感。然而,教育现实与教师的积极期待之间会存在落差。在对“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您会感到自己的辛勤付出”的回答中,选择“非常值得”的占10.40%,选择“很值得”的占24.50%,选择“值得”的占37.70%,还有27.40%的教师选择“不值得”。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质量不高,教师在学生成长方面获得的积极心理体验不强。

(五)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体验状况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教师教育的趋势和潮流,教师走专业化道路既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精神方面,在对“您对自己所担任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信心程度是”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有信心”的占19.44%,选择“较有信心”的占49.07%,这两项比例之和是68.51%,表明多于三分之二的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专业自信,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有29.63%的教师选择“可以应付”,1.86%的教师选择“没有信心”,说明将近三分之一的职业院校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缺乏信心。专业知识方面,在对“当您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或研讨活动时,您通常会”的回答中,选择“非常乐意参加”的占34.90%,选择“乐意参加”的占53.80%,选择“没时间参加”的占6.60%,选择“不愿意参加”的占4.70%。可见,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的主观动机和热情。但是,在对“在您的学校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研讨活动的机会”的回答中,选择“经常有机会”的仅占0.93%,选择“有机会”的占20.56%,选择“偶尔有机会”的占40.19%,选择“几乎没有”的占38.32%。这表明在客观上,职业院校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比较少,这跟教师主观上的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热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二、影响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教师教育幸福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的综合体验,影响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因素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在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宏观层面

1.职业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总体讲,我国职业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这一不足是职业院校教师生存处境的构成部分。在管理体制方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中学、直属中专、成人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理技工学校,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其直属中专等。这不利于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合理、高效地发展。在办学体制方面,职业教育“本科―专科―中专”三个层次的办学格局之间相互隔离,缺乏有效的升学机制,不利于优秀学生的继续求学和深造。另一方面,国家、主管单位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有限,而职业教育实践费用高昂,这使得职业院校经费吃紧,教师的福利待遇不高。在教学体制方面,部分职业院校未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侧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等。

2.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虽然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共识,但社会上仍然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比不上普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不如接受普通教育的人“高贵”。造成人们对职业教育鄙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体制的设计。如职业院校的招生通常都是在普通学校之后,生源质量相对都比较差,又如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缺乏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另外,社会上还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致使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其对工作的投入状态。

(二)中观层面

1.学校教师管理缺乏人文性

作为学校管理的对象,教师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人,这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体现人文性。另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更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为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的动力。然而在现实中,有些职业院校领导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欠佳,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喜欢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尊重,有时甚至会伤害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很难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也难以体验和感受到来自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内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就难以被激发和唤醒,教育幸福体验自然会降低。

2.学校教师管理缺乏公平性

公平感同幸福感紧密相连,公平感越强,人们的幸福感会随之增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教师管理的公平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指出学校教师管理方面缺乏公平性,突出表现在职称晋升和外出进修机会方面。职称是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荣誉、待遇等多重利益的重大事情,有些职业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存在严重的走关系、送礼现象,致使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中受挫。而在有些职业院校的职称晋升中,领导抢占一线教师的名额,导致领导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外出进修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在访谈中有教师谈到,领导在分配外出进修机会方面没有一定的制度规约,总是偏爱与自己关系近的教师,缺乏公平性,这让其他教师感到跟这样的领导一起工作没有前途。

(三)微观层面

1.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和坚守。由于教师个体的价值趣味和人生追求不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会存在多种样态。一般来讲,任何职业都要满足人对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但同时它也是个体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载体,而且,个体只有把职业与人生意义相互关联,才能够真正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愉悦。然而在访谈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有些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存在偏差,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仅仅看作谋生的手段,职业价值定位较低,缺乏在职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钻研和进取的动力和热情会不足,难以获得工作上的突出发展和进步,从教育工作中体验到的幸福感自然会匮乏。

2.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在某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个人的幸与不幸,跟自身的观念、思想紧密相关。正如罗素所说,个人的不幸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积极、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基础。但调查发现,有些职业院校教师在工作压力和困难面前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容易陷入消极、低迷的心理状态;有些教师在跟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处理中心理偏激,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不能恰当地处理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继而导致他们的教育幸福感降低。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建议

教师教育幸福感虽然是一种主体体验,但是与客观环境紧密相关,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反应。要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需要充分考虑主客观各种要素和条件的优化。

(一)健全职业教育体制和消除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是由当前不健全的职业教育体制造成的。而且,不健全的职业教育体制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低等,这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幸福体验。因此,健全职业教育体制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改变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的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部门来管理和协调各个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资源调配和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改变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之间相互隔离的局面,给中职学生创造升入高职、甚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把优秀生源吸引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同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第三,要改变职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联合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教毕业生。最后,从社会大环境来讲,要消除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观念还需要整个社会逐步消除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文化心理,树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的思想观念。

(二)提高职业院校领导素质和完善教师管理

一所院校的教师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素质,高素质的领导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创造出和谐、向上、支持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教育幸福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一方面,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绝不会纯粹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待教师,把教师仅仅看作管理的对象,而是会尊重教师,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考虑教师的处境和感受,在教师管理中以情感换情感,给教师心理上以温暖和支持,理解和关爱教师;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绝不会在教师管理中偏爱一部分教师而冷落另一部分教师,而是为教师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让教师之间进行公平竞争,谁在工作中付出的多和工作成绩大,谁在职称晋升中才会获得机会。总之,高素质的领导能够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提升教师的教育幸福感提供条件。

(三)职业院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努力形成积极自我

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不仅同外在的客观环境有关,还同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加强自身修养并努力形成积极自我也是职业院校教师获得教育幸福感必备的条件。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一般来讲,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和成长需要,前者属于低级需要,后者属于高级需要,而成长需要是一个人获得完满人生的必需。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讲,不仅要在教师职业中获得生存需要的满足,还要追求成长需要的满足,把教师职业同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关联起来,树立在职业中获得精神成长和幸福的职业价值观念。其次,要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获得专业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第三,要形成积极、乐观和开朗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苦,不怕难,能够意志坚定和积极应对,这不仅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教育幸福体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J].中国德育,2008(1).

[2] 杨雪琴,等.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3] 葛力力.体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J].职教论坛,2010(2).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相关性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31-02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其对教育事业的幸福感,事关教师自身的职业生命状态和生存意义,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业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能否取得发展进步的持久性主体人格动力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教师幸福感是反映教师工作、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民办高校建设和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工作满意程度的指标。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为反映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水平,广东省民办高职教师幸福感课题组对广东省8所民办高校的450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2份。该样本的分布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代表性,可以基本反映广东民办教师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二、民办高职教师幸福指数现状

按照结合苗元江所编制《综合幸福问卷》计算方法,在诸多显著的相关因素中,各因素对幸福感水平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依据被调查者所选的首要两个因素,并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加权时,我们对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的权重采用非等权权重,是将第一因素权重设为两倍的第二因素权重,得到各因素影响作用,权数的确定各因素权重,如表1:

(一)幸福指数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民办教师中分别有12.47%和近50%的教师表示生活得很幸福或比较幸福,31%的人表示幸福程度一般,有不到3%的人觉得自己很不幸福。

将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得到总体综合幸福指数为71.13,总体处于一般偏上水平,说明广东民办教师对自己的生活基本处于相对比较满意的状况。但与2011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所调查13000个居民所得出的广东省居民幸福指数75.3相比,低于平均水平。略低于与同时调查的两所公办院校的193位教师幸福指数73.6的水平。

(二)分项幸福指数

1.关于身心健康状况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3.33%的人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满意或很满意,有12.22%的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该项幸福指数为69.55,与同期调查的公办院校的69.55相差无几。

2.对物质生活的满意状况。总体上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与其他方面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仅有32.73%的教师对物质生活表示满意,远低于广东居民的45.22%,有21.11%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与广东居民的18.4%相近,该项幸福指数为57.13,与公办院校教师相差5分。

3.对人际关系状况的满意状况。广东民办高职教师中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比例较高,达到63.89%,人际关系幸福指数为65.19,但仍明显低于公办院校的74.13%。

4.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感受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教师对个人价值实现程度表示很满意仅为14.23%,远低于广东居民的17.5%,幸福指数为58.25,低于同期公办院校个人价值实现程度幸福指数为66.78,两者差距较大。

5.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调查结果总体看,不管是民办还是公办教师,对个人的家庭生活的满意程度在所有各个分项指数中最高的,其幸福指数民办高校达到72.38,公办院校高达到74.48,其中三级指标中家庭融洽指数达到78.12%,公办院校在该项指标高达80.13%。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调查结果,广东民办教师对身心健康、收入水平、生活舒适度、人际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家庭生活等各项满足程度分布如表3。

由各个分项满意程度分布情况表可以看出,广东民办教师的各项幸福指数均低于同期广东公办教师的幸福指数,其中差距较大的是个人价值实现。

为了进一步体现高校教师的各方面幸福感,我们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在一般居民幸福感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工作满意状况、业余生活满意状况,以及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稳定性和所教学生素质四个方面的指标。(1)工作满意程度。从整体上看,广东民办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不容乐观,其综合幸福指数仅为61.35,仅高于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低于公办高职的64.23。在被调查者中,有13.34%的对工作表示不满意,仅有12.34%人表示很满意,40.46%的人表示无所谓,幸福感一般,体现出大多数广大民办教师没有从教学、科研工作中实现奋斗的价值。(2)业余生活状况。样本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业余生活满意程度一般,其幸福指数为61.86,处于分类指数的一般水平,37.33%的被调查表示业余生活满意程度一般,18.536%的人表示很满意,14.41%人表示不满意。(3)工作稳定性。两个调查问卷样本数据显示,有34%的公办高职教师对工作稳定性很满意,很不满意仅仅2.2%;而民办高职教师对工作稳定很满意只有12%,很不满意也有15.6%。(4)所教学生素质。无论公办高职还是民办高职,对学生素质满意程度偏低。两个调查问卷样本数据显示,民办高职对所教学生素质,很满意只有4%,公办只有5%;有65%表示一般,公办在63%,两者相差不大。

(三)幸福指数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检验

在主观幸福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物质条件、人际关系、个人价值实现、家庭生活等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测算了Pearson chi-square系数,并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以下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测算及检验结果汇总如表4所示。

第3篇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满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潜能,并伴随着能力增长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教师在工作中能否体验到幸福,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关系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对学校来说,如何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是检验学校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优秀的管理文化,能让教师在和谐的管理氛围中提升职业幸福感,是校长应尽的职责。为了在学校管理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在校内外进行了一次教师职业压力和幸福感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厦门市4所初中学校的教师共180人。

调查工具:自编《初中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基础上,参照段建华1996修订版量表,并加入人口学变量、教师压力、工作量、工作感受、工作待遇等因素编制成问卷。

调查步骤:量表编制后,分别对我校及本市三所初中学校的教师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和幸福感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在“认为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幸福吗”这一选项中,有64.3%的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感到压力大、工作生活状态一般是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教师的现状。本次调查的教师总体幸福指数低于1996年段建华的施测结果72.60分,但没有显著差异。

2. 影响初中学校教师职业压力和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是“成绩、考核”。同时,调查显示高达67.9%的教师每日工作时间累计达8~10个小时,28.6%的教师每日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

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公正的外部评价(53.6%)、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51.8%)、自我能力得到提升(51.8%)、学生考出好成绩(51.8%)和正确的自我定位(41.1%)。在工作中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有:工作集体关系融洽(69.6%)、常能获得成就感(53.6%)、领导的支持和肯定(51.8%)、家长的支持和肯定(51.8%)。在工作中没有幸福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烦琐机械(66.1%)、评价机制不合理(64.3%)、学校管理不当(37.5%)和很少获得成就感(35.7%)。认为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尊师重教意识(57.1%)和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55.4%)。

三、讨论与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感到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工作生活状态比较一般,职业幸福指数有待提高。进一步分析可知,“职业压力和劳累”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主要原因,而且“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等因素又与压力状况显著相关,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本次调查中,教师反映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公正的外部评价”“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自我能力得到提升”“正确的自我定位”“常能获得成就感”“工作集体关系融洽”“领导的支持和肯定”等等,这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相吻合。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来说,当人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所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行为的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教师对“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为此,我们应从教师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压力出发,讨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加强职业培训,使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

要从教师职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出发,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沿着“合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发展。要为教师在每个成长阶段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2. 避免“习得性无助”,使教师体验职业的成就感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个概念是由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和他的同事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心理学家随后证明“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行为中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会给教师带来挫败感,使教师在工作中束手无策,最终懈怠、逃避甚至放弃工作。为了避免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习得性无助”,一要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和班主任集体的建设,组织好校本教研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帮助教师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二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尤其要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会有新方法,才能解决新问题,才能产生丰富的积极体验。

3. 改善学校管理,使教师轻松快乐工作

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证。要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尤其要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保证教师得到有效的奖励和合理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优化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充实必要的环节,又要删除无关的环节,使管理不会出现重叠和真空,避免无人做事和重复做事的现象。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有效地运用到学校管理中,优化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缩短工作时间,避免教师出现疲惫不堪的现象。

4. 校长要关心、支持、理解教师的工作

一要尊重信任,尊重每位教师,相信每位教师。二要理解包容,少批评、少指责,“得饶人处且饶人”。三要欣赏学习,当教师努力奋斗时,要静心欣赏;当教师收获成果时,要由衷赞美;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虚心向教师学习。四要平等相处,不以自己的好恶而亲近或疏远教师。五要深入服务,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眼神,一次由衷的表扬,一个善解人意的点拨,一种严格的要求,一段成长的帮助,都会滋润教师的心灵,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综述

[中图分类号]F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123-03

幸福感最早出现是基于心理学视角,而我国幸福感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2004年后,随着幸福指数概念的提出,其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核心。统计分析,学者研究高校教师幸福感是基于多元化视角下的分析,如王蓓采用实证研究,以《综合幸福问卷》测量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教授高于其他;李士明在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大的前提下,从人本管理角度得出EAP是提高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必要手段;黄桂姣仅分析教师幸福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唐荣重在宏观提出高校教师幸福感提升的途径。

然而,以一种视角为假设,研究其差异化,影响因素等,片面性强,存在诸多不足,对高校教师幸福感发展趋势预测贡献不显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这些年研究进行总结性回顾,探讨不足,将高校教师幸福感各方面系统性展现出来,为未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1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概念

基于统计发现,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普遍采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有部分采用著名学者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基本内涵相同。其体现的共同特点是:高校教师教学时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心理体验等。由此我们归纳出:高校教师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感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和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持续的心理上的快乐体验。

2 幸福感差异化研究

经统计,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有三类:第一类,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如:周末对800名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性别、年龄、职称、专业对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第二类,高校教师幸福感水平不高,如:卫宇对四川、重庆等7所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显示青年教师压力大,主观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性别、年龄、职称、教学任务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第三类,高校教师幸福感无明显偏向,如:黄桂姣从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研究,阐释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没有说明高校教师幸福与否。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高校教师幸福感满意度差异较大。

3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男教师的幸福感高于女教师,原因是女教师除承担与男教师相同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得兼顾家庭(如生育、教育小孩、家务等);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女教师的幸福感高于男教师,原因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影响:社会期望、个人成就动机和家庭负担。社会对高校男教师的期望更高,男教师在成就追求方面比女教师要求更高,男教师家庭经济负担比女教师重,导致男教师压力比较大,幸福感低。

(2)年龄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幸福感与年龄无关。第二种认为不同年龄段教师幸福感不同,漆莉莉研究结果显示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高,31~40岁最低;公丕民研究得出45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强;黄海蓉得出的结论是36岁以上高校教师幸福感最强;卫宇研究则显示26~30岁的高校教师压力最小,31~40岁高校教师压力最大。第三种观点认为年龄越高,幸福感越高。他们主要从职称、收入、教学科研压力、学校管理、社会期望、家庭等方面进行研究。

(3)教龄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高校教师教龄为5年以下的教师幸福感最低,11~15年最高,原因是教龄为5年以下基本为年轻教师,面临角色转换、社会期望、个人成就心理落差、经济、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幸福感低;第二种认为教龄是6~10年的高校教师压力最大,幸福感最低,原因是教龄为6~10年教师基本为讲师,讲师职称工作压力大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幸福感低;第三种认为教龄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

(4)婚姻状况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显示无婚姻生活的高校教师在人际适应及心态平衡方面都显著高于已婚教师,原因是已婚教师面临的问题、冲突较未婚教师更多;另一种观点认为婚姻状况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在生活满意度上,已婚教师高于未婚教师,原因是未婚教师面临着事业、婚恋、生育三重压力,在遭遇困境时没有得到情感和经济支持。

(5)职称视角下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结论显示高校教师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随职称的上升而增强,教授的幸福感最强,原因是教授事业和生活都进入稳定阶段,总体幸福感较高。

(6)学历视角下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历高的高校老师比学历低的高校教师幸福感高,原因是博士教师承受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学校对其期望最大,加之博士追求高的自我成就,所以其幸福感最低,学历本科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高。另一种观点表明学历高的高校教师比学历低的高校教师总体幸福感更高。

第5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76-03

一、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作为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取向之一,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基础之上的,它主张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建构了各自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根据较有影响力的Ryff和Singer的观点,心理幸福感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Ryff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这六个维度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和独立自主。

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1)职业性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工作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教师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备多维度的心理取向、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形象和知识结构。以上种种职业性质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难度很大,做优秀教师就难上加难,无形之中增加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势必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幸福感。除教学外,高校青年教师还要承担科研和学生管理等任务,工作相当繁重。由于年纪较轻、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在幸福感的体验上往往会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

(2)收入状况。“幸福的人需要外在的富足。”虽然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加,但是,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现正相关。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一般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地位以及更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Bradbum(1969)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往往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低收入者则容易产生较多的消极情感。据报载,一项来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调查表明,在3390名受访的高校教师中有1175人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待遇”,占34.66%。王海翔等人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工作和生活,其中生活压力则主要是由于收入低所致。高校青年教师在收入上与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工资收入偏低,住房紧张,生活待遇不高,这些情况必然会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降低。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是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及质量的一种认知评价,是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基础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在压力情境之下,和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少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相比,受到较高支持的人,其身心状况更为健康。显而易见,社会支持对维持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增加积极情感,也可以适度地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历来备受敬仰,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精神追求被看得越来越不重要。教师这一职业不再备受尊重,整个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远远大于支持,教师的幸福感也因此大大降低。

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内部因素

(1)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幸福感的预测,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另外,人格特征也可以通过影响与幸福感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而影响幸福感。Sehmutte等人对大五人格因素和六维度的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质、外向性和尽责性对于多维度的心理幸福感是最为有力和持久的预测因素。德尼夫的研究发现,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质明显地与幸福感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乐观、自尊和外向的性格是幸福者拥有的个性特征。姬杨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自述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和自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调节教师的职业态度,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心理幸福感。许思安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的程度如何与个体对自身评价中的积极倾向或消极倾向有很大的关系。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那么,他在自我认识方面相对就比较客观、全面,对待周围事物相对积极、乐观,应对周边环境时也会有相对优势或有控制力,自我效能感也会比较高。这一切都将给个体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指数得以体现。

(3)压力应对方式。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新浪网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其中37.4%的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47.6%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工作学习(如工作学习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等)和家庭生活问题(如与爱人父母不和、夫妻感情不好、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住房紧张等)。虽然压力无处不在,但如何应对压力则会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压力应对是应急和心理调节与心理病理学症状的中介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各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幸福感都有较大的影响。求助、合理宣泄、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而回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三、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1.社会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职业声望,而社会地位则决定了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高校教师

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比较高,而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比较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国家在政策上应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适当的关照,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充分利用我国的相关法律,使教师职业尽快步人法制化的轨道。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工作热情和职业满意度,使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有所提升。

2.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要应对经济生活压力、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终身学习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需求,需要资源和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应当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学习、交流、培训和实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巩固和加深,专业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职业的专业性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障和提升青年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校要做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于增加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3.高校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防御能力

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的教师并非少数。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必然也会降低教师的心理幸福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的调适技能,提高教师的心理维护能力。从个人角度来看,教师要学会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个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紧张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心理防御机制的消极意义在于,可能使个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我满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建立有效、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如果在生活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容易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掌握积极有效的防御方式以应对各种压力,保持心态的平衡,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讲非常重要。

4.教师要增强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心理学研究证实,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也就愈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想要有效地缓解职业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必要。沟通不畅往往会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项任务模糊不清,造成工作中的误解和矛盾,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种种不便。尊重他人、接纳他人、赞美他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坦荡公正、团结合作、乐于助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教师工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只有掌握沟通的技巧,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5.而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个没有积极自我观念,不能恰当认同他人,不能面对并接受现实的人,就失去了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自然不会产生幸福感。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同时,青年教师要学会理解他人,认同他人,乐于交往,勤于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体验到更多的爱、理解和支持,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教师自然也更容易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从自我完善的另一个角度来讲,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发展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高校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人格特征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注重培养善良正直、真诚坦率、理智沉稳、勤奋坚韧、开拓创新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姬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2004,(4):20-23.

[3]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134-139.

[4]邓坚阳,程

雯.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4):70-72.

[5]李丽敏.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8-31_

第6篇

[关键词]:外语类女教师 职业幸福感 高等学校一、研究设计

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高校中外语类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划分为职业动机、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五个维度,编制了《高校外语类女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和电子邮箱的形式发放问卷共55份,有效的问卷数量为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问卷收集以后采用SPSS19.0录入和定量分析,检测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人脸量表统计的50名受试教师中,最小值0,即为非常幸福,极大值5,即为比较不幸福,没有出现赋值为6的非常不幸福,均值为2.46,介于2~3之间,即为幸福一般之间,标准差为1.313,离散度较大,受试对象对职业幸福感的体会差异很大。

总的来看,29名教师(58%),包括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幸福,认为教师工作是幸福的;9人(18%)感觉“一般”,即处于混合情感中;而有12名教师(24%)认为不幸福,包括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和不幸福。这一数据调查分析结果说明半数以上的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但其状况不容客观,近一半的职业幸福感缺失。

2.影响维度差异

表2的数据显示,总体职业幸福感指数平均分为3.3660,处于一般且偏近于幸福状态,这也与人脸量表中得出的幸福感数据相一致。

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五个影响因子按均值从小到大为:薪资待遇(2.0800)、工作压力(2.2700)、工作环境(3.0486)、职业动机(3.8600)、人际关系(4.1160)。大多数因子的平均分在4分以下,两项因子的平均分均低于3分,指向不幸福状态。五项维度因子的平均值从低到高分析如下:

(1)薪资待遇,均分为2.0800,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虽然近一年来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薪资待遇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其预期和物价房价等相比,薪酬福利还处于待提高的阶段。

(2)工作压力,均分为2.2700,标准差为0.29812,离散程度不大,说明受试教师认同性大致相同,也处于不太幸福状态。调查中了解到,工作压力如科研的压力、教学的压力和个人自我提升的压力等方面。

(3)工作环境,均值为3.0486,极小值为2.00,极大值为3.86,处于一般的状态。学校环境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如办公地点的亮度、湿度及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教师个人对学校的民主决策及教学科研方面的政策态度一般。

(4)职业动机,均分为3.8600,较为幸福的状态,尤其令教师感到幸福的是高校教师较长的寒暑假,但随着教学活动的按部就班,不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5)人际关系,均分为4.1160,这表明在外语类教师中女性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人的关系均较为和谐,这也与学习语言者需要较为开放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三、研究对策

1.自我调整和职业规划

高校外语类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巨大压力,他们更渴望自身获得发展,因此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出国进修、考博等,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每个阶段该做什么,避免职业生涯中的盲目感,同时学会处理压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合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提高福利待遇

高校中的外语教师除了承担本学院的外语课程之外,也承担着整个高校中的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常出现百人成班的大课堂上课,不仅教学质量没有保障,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管理也是颇费工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仅不能得到正常的薪酬回报,还会被扣除各种费用,因此,学校要关心外语教师的物质生活,适度的满足外语女性教师的物质需要。

3.改善工作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随着高校的扩张和高校校园的建设,学校应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如办公地点、教学设备更新等;学校规章制度的民主性和透明化等;积极营造获得认可的精神文化,使外语女性教师能够在愉快中感受自身工作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和自我提高。

四、总结

目前,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一般偏幸福的状态,因此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Miller,munication theories:Perspectives,processes,and contexts[M].New York:McGraw Hill,2005.

[2]冯俊文,高广鑫.积极组织行为对员工绩效的作用[J].企业管理,2012,(04):102-10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教师;幸福感;职业价值观

关注和了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深入探究影响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问题,对确保广大教师身心健康、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学说中,对需要与幸福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他认为人有七种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又称为缺失需要,后三种又称为生长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学说,如果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幸福感。其中缺失需要是低层次的,得到满足,人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尤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层,它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巨大并持久的幸福和快乐感。

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教师的幸福感,除了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相关,更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实现。由此,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定义为:教师在对自我价值及幸福有正确的认识、有追求目标的精神、有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机会的情况下,拥有比较宽松、愉悦的生存状态并能积极实现自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和谐的、愉悦的。当代教师只有自身得到发展,认识到并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理想,才能从心里感受幸福,体会到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大学老师更应该具有职业幸福感,因为高校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承担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等重要职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及缺失原因

目前,发现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中时常经受着各种压力的侵扰,其对于自身的职业满意率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谐程度、学校制度、社会人际关系、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声望和评价体系等等。具体而言,影响原因是多层面的:

(1)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使得大学老师产生了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在连续扩招后,很多高校的规模都迅速膨胀,但教师人员不能与之成正比。导致教师的课时多了,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加之大学老师的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福利待遇都与科研水平相挂钩,就使得他们要发表一定数量、级别的文章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因此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承受着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同时教育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过高的期望和要求都是他们产生压力感。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外,许多教师还面临生活压力,如房子、家庭等。特别是年轻教师普遍感觉累、辛苦,幸福感较低。

(2)教师职责、教师角色,使得高校教师产生了压力和职业倦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因此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职业压力。而且教师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每种角色都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可能性也越大。

(3) 部分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和创造意识,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许多人失去了初当教师时的那种理想与激情。那种想要培育天下芬芳桃李的凌云壮志在枯燥、重复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淡化。

三、提升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教师的不幸福感如果带到工作中,会对学生和教育的状态产生影响。"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因此,探索如何使教师幸福感得到回归很有必要。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把握自身角色,通过自我评价来追求自我的完善; 其次,教师要推动自我超越,完善职业价值观。

(2) 帮助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把遵师重教落到实处。高校教师是一个真是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大众应对高校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他们的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提高工作幸福感。

(3) 学校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尊重教师,尊重法律赋予教师的各项权利,让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构,是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高校科学管理,建立良好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是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最后,引导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

只有认清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心态健康,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拥有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构成教育幸福的重要元素,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教师幸福感缺失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教师自身的努力下,教师幸福感的回归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第8篇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两项最为直接的指标。

一、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

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是指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它会直接降低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影响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就中小学女教师而言,相当多的女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任务过重。研究发现,女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略高于男教师,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只有工作本身一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的满意度低于男教师。究其原因,可能是男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更能够从工作本身获得乐趣。另外,也可能与我国女性成就动机较弱、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有关。

二、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北京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曾做过一个“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维护、干预”的课题。课题组采用心理健康临床诊断量表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被调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达46.7%,男教师为34.94%,女教师在中度和重度以上症状的比例为9.38%,男教师为2.41%。另外,女教师在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四方面的症状也显著高于男教师,这说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教师要差一些。这可能与女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及家庭负担较重等因素有关。

总体来说,中学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升学率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小学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则处于偏低水平,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敏感因素。

为积极有效地提高广大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我们呼吁:

第一,适当增加教师工资,改善教职工的待遇。

研究证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教师的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仍不尽如人意,不少落后、偏远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经济上的窘迫是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外因之一,特别是对于女教师而言,经济收入通常还可以提高她们作为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提高主观幸福感,因此更不能忽视。

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充分的社会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女教师对自己工作中的“工作协作” 的满意度最高。这说明中小学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女教师普遍反映,虽然教师比较清贫,工作很辛苦,但是大家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合作得十分愉快,这也是她们坚守教师职业的原因之一。

第三,改变主观态度,营造并享受幸福。

增进主观幸福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主观态度。比如,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标,不要处处与别人攀比;不用女性自身的弱点与男同事的优势作比较;不拿自己行业的劣势与其他行业的优势作比较;不用自己的教龄与职称的劣势与同事作比较等。要努力发现、体现自己在性别、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优势,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找到幸福的支点。

第四,做好人生规划,明确生活目标。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工作就是为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他最大的人生目标。“桃李满天下”,这是增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高境界。

第五,为女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帮助她们实现自我价值。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

项目来源:本文系陕西省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民办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06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10日

一、数据来源

陕西省是全国民办高校的主要基地之一,其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西安市,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五所民办高校进行调研。这五所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为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84份,回收率为96%,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主观幸福感受主要从生活满意度、家庭幸福感、工作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幸福感这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中问题对应的选项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没有压力、压力不大、一般、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分别对应着取值5,4,3,2,1,代表着主观幸福感受的五个等级。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主观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家庭幸福感、工作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幸福感这五个分项目上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分值为从1到5变化,最大值5代表幸福感最强烈。(表1)

由表1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家庭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际关系幸福感均高于理论均值3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幸福感接近于4分,说明民办高校教师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自己的家庭氛围和个人价值都感到较满意。工作幸福感的得分最低仅为2.6分,说明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是很满意,对学校的各项行政制度、管理方式、学生素质等方面较为不满,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二)不同教龄的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表2)由表2中数据所示各子项目的概率均大于0.05,说明教龄对主观幸福感各子项目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高为2.99分,这类教师大部分已经迈入中年,他们对生活和对教师这一行业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也取得了部分成就,所以得分较高。其余三组的得分相差无几,但均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人际关系幸福感方面的得分最高,说明不同教龄的老师对人际关系最为满意。

(三)不同年龄的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表3)由表3中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

1、不同年龄的教师在工作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的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这两个主观幸福感的子项目方面得分最高的是5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最低的是36~45岁年龄组的教师。由于56岁以上的教师已经工作年限较长,职称大部分都是教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也得到了认可,所以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满意,认可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36~45岁年龄组的教师各个方面都处于中间水平,在个人晋升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从而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抱怨情绪。

2、不同年龄的教师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1,56岁以上教师的得分最高为3.5分。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年轻时候有了极大提高,所以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26~45岁的教师对生活满意度的得分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他们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较大对生活较不满意。

3、在家庭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幸福感方面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仍可以观察出56岁以上的教师的得分最高。

(四)不同职称的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表4)由表4中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工作幸福感上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1,说明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在工作幸福感上的差异极为显著。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职称对工作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两方面的影响显著,显然由于教授的收入较高,生活质量更高一些,职业生涯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对工作和生活都比较满意。讲师和副教授在这两项的均值得分处于助教和教授之间,因为处在职称系列的中间个人价值还没得到完全实现,所以在晋升和提升的过程中会有负面的情绪,从而主观幸福感就较低。

(五)不同学历的主观幸福感各项目的方差分析。(表5)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的实力和水平与该校教师学历的高低成正比的。学历代表着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经历,学历越高,代表着相应的知识也越丰富。由表5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1、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幸福感方面的方差分析的P值为0.03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最高是博士学历的教师为2.93分,依次为本科、专科和硕士。但是得分均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民办高校的教师都对学校的工作氛围、行政制度、福利制度、进修机会和科研现状等感到不满意。这可能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办学压力较大,必须以良好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这是与公办院校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承担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民办学校的待遇低,社会地位也不高,从而会影响教师对工作幸福感的满意度。

2、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得分最高的是专科学历的教师,然而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得分最低。具有专科学历的高校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老的教师,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活水平也较高,所以对生活较为满意。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有晋升的空间,所以在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得分较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家庭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得分最高。

3、在生活满意度、家庭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际关系幸福感方面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在这些主观幸福感的子项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不同收入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由方差分析结果的F值和P值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对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子项目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工作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除收入水平在10,000元以上这组之外,其余各组收入水平的得分均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民办高校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对工作的归属感。还可以看出,随着月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度、工作幸福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三个主观幸福感的子项目的得分也在增加。(图1)

三、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加大学术奖励力度。调研数据显示,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待遇水平感到不满意,尤其是工作幸福感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民办高校的相关决策部门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水平奖励力度也不是很满意,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这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钻研出学术水平高的成果,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科研实力。

(二)正确认识教师行业特性,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行业,从内心欣赏和感知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这样也会对生活充满热情,更容易体验到家庭和事业的成功,从而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教师要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就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质,应该做到:(1)在教学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和科研水平。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在科研方面要多下工夫,在专业上寻求更大的发展;(3)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摆正心态,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与学生及其他老师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塑造良好的学校品牌,提升教师的归属感。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民办高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要让高校教师对学校产生自豪感就需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品牌。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的品牌就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浓缩,在宣传自身文化的同时也极具有感召力,使教师感到自豪,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作为民办高校更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类激励发展机制,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将学校打造成极具凝聚力和良好声誉的品牌,从而增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卫青.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评与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

目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职业的幸福感。现在,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被提上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议论。教师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具有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为祖国培育栋梁和英才,教师的工作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既为人们做出了贡献,又获得了幸福感。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高,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在后面将会为大家一一作出说明。

一、职业幸福感的含义和现状

1、含义

当人们处于不同的立场、或者对事情的看法和观察角度不同时,就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譬如职业幸福感,有的人认为幸福感源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外界影响不了自己对幸福感的看法,当自己在生活方面、情感方面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幸福,这是职业幸福感的形式之一;有的人认为职业幸福感源自于他人的评价,或者整个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当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是正面的时候,个人就会拥有幸福感,反之则会缺失幸福感;还有人认为幸福感源自于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个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达到了内心所制订的标准时,就会拥有幸福感,反之则会缺乏幸福感。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自于自己教授学生知识,从中获得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虽然做教师是一种获得生活来源的手段,但也不乏有把这类职业当做自己生活全部的人,这类人对教书育人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自然就会拥有巨大的职业幸福感。小学教师想要拥有职业幸福感,必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从中发现乐趣。[1]

2、现状

目前,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界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前者主要包括社会对教师的待遇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等,后者主要是教师自己对及教书缺乏兴趣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等。

二、小学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的原因

1、教师压力大

由于很多学校太过于重视平时的业绩,以及家长的要求,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既要辅导学生上早自习和晚自习,又要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特别是班主任,压力比科任老师更大,长此以往,教师很有可能会感到疲惫,也许还会对教书感到厌倦,这就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下降。[2]

2、待遇过低

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一般比不上初中、高中教师,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工资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仍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学校已经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总量控制,此长彼消,所以框架外无法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这也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下降。

3、个人对幸福感的评价不同

在同一件事上,如果人们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方式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教师认为获得物质的多少就是自己能否幸福的标准,那么如果自身对工资待遇不满意,那么也不会获得幸福感了。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否被学生喜爱和尊敬是自己能否幸福的标准,那么一旦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自己也就不会感到幸福了。有的人认为学生成绩是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那么当学生成绩低的时候,自己就不会感到幸福。

三、小学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措施

1、转变一味追求工作业绩的思想

国家发展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为唯一目标,而是为了让国民在受教育之后,具有基本素质,懂得是非对错,同时有了知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立足点,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学校不能曲解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本意,一味地追求工作业绩,忽视教师的感受,既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幸福感,学校也要重视教师的地位,学生也要尊重老师,认真接受老师的教学,感激老师的工作,在点点滴滴中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幸福感。[3]

2、提高教师的待遇,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来源,如果工资待遇过低,不足以日常开销,那么教师在经济压力之下也不会感到幸福,而且也会影响教师教书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要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而且上级和下级之间要处理好关系,相互尊重。

3、教师要转变观念

任何人在从事工作时,要想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小学教师不要一味的以获得物质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幸福感,教育是一项高尚的职业,为祖国和学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要恪尽职守,探索更高的价值追求,从教书育人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升自身的幸福感,让幸福感推动自己在今后的教书生活中再接再厉,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凤山;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及培养策略――以太原市实验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35期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工作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关系 措施

“教师”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由来已久,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对教师充满尊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有关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也表明,“教师”这份工作似乎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的光鲜靓丽。本文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根据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1.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可以说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中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属于成长发育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管在知识上还是在做人上都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表面上看,教师的工作很简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即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实际上,教师所承担的责任还有更多,例如科学管理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职称晋升、教育考核等。同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2.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1]。具体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能够获得对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对实时教育政策的了解,与时俱进;三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平和稳定的心境,对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耐心。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3.收入水平

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职称评定、教学等级、教学考核、教学时长等直接挂钩,很多原因都会造成教师间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小学教师处在教师队伍的底端,面对的中小学生大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智力尚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比较难管理,难免在教学考核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中小学生还处于顽皮好动的成长阶段,需要中小学教师付出双倍的精力来照顾和管理学生,这就出现了收入与付出难成正比的现象。甚至在边远贫困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恶劣,其收入甚至都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这一付出与收入的矛盾将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家庭关系

我们有很多一心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庭、亲人,为了培养学生成材而无暇顾及家人。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这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家庭关系,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家人心生怨言,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于教学效果不利。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就占用了照顾自己家庭的时间。所以家庭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内涵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尤其是在重视个体价值与意见的社会,以及当物质生活与卫生水平超越基本生存条件,允许人们去追求美好生活时,人们就会对生活质量的关切甚于经济繁荣[2]。“主观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概念不尽相同,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一个幸福标准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评估。一般来说,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特点: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完全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依赖于人自身的内定标准,主观性较强,与外界无关。整体性。主观感觉幸福与否是个人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的,而非针对某一个具体方面。稳定性。虽然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评定时会受到情绪、环境等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不会随着判断的变化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影响因素

①自身观念。自身观念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对教师来说,自身观念就是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一个真正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他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研究中体验到巨大的幸福感,可以说他们把教育事业看成是自己的工作追求和人生理想。相反,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一项工作,作为一项谋生的手段,抱着一种为了工作而工作的心态,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工作与家庭出现冲突时就会对工作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从而波及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②收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而收入是保证生活的经济基础,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3]。对教师来说,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面对未成年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和照顾,如果收入能与付出成正比,以此来弥补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也能相应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收入较低、工作与家庭矛盾突出,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③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两种。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教师工作来说,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能够使教师获得继续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他人认同则能为教师带来尊重和优待。这样,社会认同度越高,教师的工作情绪就会高涨,为教师增加正能量,压制负能量的出现,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只有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教师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升,从而形成职业幸福感,最终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④身体健康。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任何工作都应该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就主观幸福感而言,身体健康更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因为身体是否舒服直接影响到人的主观情绪,主观情绪消极则主观幸福感下降。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中小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则无法完成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身心俱疲的状态肯定会为教师带来消极情绪,从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倦怠,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形成。

(3)意义

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教师生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工作热情。热情和积极性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做好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根本。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班级升学率提高、年度考核成绩突出、职称评比更上一层楼等都能够影响教师的主观情绪,积极的情绪能够相应地产生主观幸福感。同样,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能够带动教师的主观情绪,通过积极向上的情绪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培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②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强度加大,在教学、管理中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具体可表现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程安排、妥善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科学地管理学生等,这些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升,能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特别是对于心智和情感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其按照正确的成长轨迹发展,避免走弯路、走邪路,在学生成长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并予以引导,这样才能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2.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主观幸福感越低。反之,主观幸福感也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主观幸福感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工作满意度越低。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措施

1.注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收入与高中或大学教师相似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甚至远远低于普通的建筑工人。所以,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得到适当的提高,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更是不容忽视,这样教师的付出与得到才能成正比,付出越多收入越多,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当然教师收入的提高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不能过分拉大收入差距,造成收入不均。同时,除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国家和政府也可以为教师的生活需要提供便利。此外,多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如大型的教师评比活动、教师作品展览活动、教师工作相关刊物等。

2.注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适度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应试者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总体来说,这种考试方式是科学合理的,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素养,所以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如延长教师的试用期,试用期结束后需要进行入职考试,考试通过方能成为正式人员;在入职考试中加入对应试者的性格测试和身体测试,全方位了解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二是定期组织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库,同时也需要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时刻保证教师走在时代的前沿。

3.注意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考核

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是鼓励教师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年度考核内容包括情况、学生成绩情况、班级升学率、学生满意度、教师职称等。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年度考核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把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排名等列为考核的重点,这样就导致教师为了考核而过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注意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考核,学习成绩、升学率可以是考核的内容,但不能占据主要地位,应注意对教师的全面综合考核,这样才能鼓励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所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于家于国都是举足轻重的。

参考文献

[1] 郑红渠.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11).

[2] 崔荣宝.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 谢鞅.初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第12篇

【关键词】中专教师;幸福感;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54-02

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的评判标准,不仅考虑到其工作绩效,我们更要求人民教师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教师心理幸福感则正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出教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契合的程度,因此对教师进行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教师和社会学中幸福感的研究都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对于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因为主要涉及到心理幸福感这一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我们借助各种心理学中的量表。以发放问卷的手段,对该问题首先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根据统计学中抽样分析的方法,再对所得的数据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1.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各地十几所中专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回,主要目标人群是各个学校的教师。

1.2 研究量表

莱福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为卡罗尔 莱福设计,河北师范大学王欣教授等修订。所得分数值越高,就表明幸福感水平越高。而心理幸福感量表所包含的维度主要分为: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此量表由我国学者中南大学教授肖水源编制。该量表用以对个人的社会支持程度进行评价,而这一支持程度中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所得分数越高则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自尊量表。该量表由卢森伯格编制。量表共有10个项目,所得分数越高说明个人的自尊水平值越高。

1.3 分析结论

此次研究将收回的问卷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进行数据的统计信息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对性别、婚姻状况、教师职业种类等相关变量分别进行数据的分析,对于中专卫校教师心理幸福感而言,女性教师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已婚教师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未婚教师;班主任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任课教师。

年龄与教师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抛物线型的关系。其中51周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达到最强。初步分析原因,由于经过多年的教书育人,大多数教师获得高级职称,也往往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尊敬;而31―40周岁的教师心理幸福感最低。最后,毋庸置疑高职教师获得的心理幸福感高于低职教师。

2 影响中专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原因探究

中专教师与其他职业教师一样,有着每年两次的假期,稳定的工资收入,一定的学校福利,以上种种是否给中专教师带来了较高的心理幸福感呢?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综合,我们得到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同时我们将问题归纳依次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中专卫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2.1 社会因素

收入因素。调查表明:在问卷中教师普遍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感到无法应付当下社会的存在的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的诸多方面的压力。虽然教师的收入已有所提高,但中专教师整体收入水平仍与业内其它教师,特别是高校和各高中教师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社会压力,收入水平差异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地位因素。中专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他们往往对于知识的追求比较低,使得教师的事业的成就感难以获得。同时,作为中专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业务能力,还要做好学生的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比起大专、大学和高中的老师而言,地位明显不及的他们幸福感自然大打折扣。

升学因素:在此方面,中专教师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因为与高中相比,中专教师不必面对高考对学生的压力,因而不用面对极其严格的升学率来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因而拥有相对轻松的教学状态。

2.2 个人因素

个人价值。自我价值实现是影响中专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又一重要因素,面对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中专教师大多希望能够得到职称的晋升,或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实现人生目标,而个人价值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幸福感。

其它。有研究发现,青年教师表现为三种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进取型、中庸型、放缓型,但是进取型的教师会产生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而因事业、家庭遭遇挫折而过度紧张,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3 针对此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工作、竞争环境

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可以给教师以正面的影响,使之为中专教师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创造出更多的工作价值。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更有活力的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让教师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自我修养的提升,增进幸福感。

3.2 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

社会与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即时有效的对教师的心理动态有足够的把握。专业的心理咨询能够给教师以心理上的关怀和治疗,是学校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增加了教师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