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春的个性

探春的个性

时间:2023-05-29 17:4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春的个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探春的母亲是赵姨娘。赵姨娘人物身份很特殊,她是半个主子,是贾政之妾,是贾环和探春之母。但探春个性强,对于自己的母亲是姨娘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只把王夫人看作自己的母亲。她要为自己正名,她不能让人看轻自己,而损害了她的主子形象;

2、探春一直不满于自己的出身,但是她的生身母亲赵姨娘两三个月要出来一次,彻底翻腾一阵。这是赵姨娘和探春母女关系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在探春心目中,王夫人是她真正需要的母亲,王子腾是她一心企慕的理想舅舅。而赵姨娘赵国基能给她的只有耻辱;

3、探春是一个非常注意自己的主子身分的人,在她眼里,奴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后来的抄检大观园一节中,她打了王善保家的痛快淋漓的一巴掌,固然有奴才不识趣,仗势欺人的一面。但更主要的,仍是她为了保持自己的主子尊严,而容不得他人尤其是下人对自己有一丝半点的不逊。归根结底,探春她看不起自己的母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意象乃是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的根本特质在于它除了向人们提供听觉、视觉和感觉等艺术效果之外,更显示其潜在的意义和功能。作为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易-系辞上》日:“圣人立象以尽意。”即视“象”为“意”的载体,“意”可以借助“象”来表达其意义,因此,“象”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刘勰《文心雕龙・深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将“意”“象”二字并称,然而刘勰所谓的“意象”并不是中国文论史后期所说的“意象”,或西方所说的“image”含义,很多学人不学不察,一直认为现代所谓的“意象”是刘勰正式提出、司空图继之。对此,钱锺书先生早有驳论,他认为“刘勰用‘意象’二字,为行文故,即是‘意’的偶词,不比我们所谓‘image’,广义得多”,“盖古文人借承《易经》用语,而非哲学家之精思析理,所谓‘意象’每即是‘意’,明人方以‘意象’为‘意’+‘象”’。明乎此,我们即可知道明清文学的主流小说、戏曲中何以会出现大量的意象叙事。

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亦复不少。如明代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第二十卷《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苏复之传奇《金印记》卷二第十二出、明代阮大铖传奇《春灯谜》第十二出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风筝误》则是将意象化入戏曲的优秀之作,其剧名即以“风筝”命名,冠以“误”字,意在传达错点鸳鸯之意。《风筝误》中“风筝”出现了79次,全剧实由“风筝”起,通过“题诗风筝”“线断误落”“和诗风筝”,使得“风筝”这一意象作为韩、詹二人传情达意的工具。可以认为,“风筝”是李渔贯穿始终、结构全剧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可以看作是李渔对“风筝”意象的独特创造。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著名的如鲁迅写于1925年的散文《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而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用英文写作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也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我们知道,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才有可能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才有可能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曹雪芹替小说中的人物作诗是“按头制帽”,他安排人物放风筝也是根据人物的个性不同而各不相同。

《红楼梦》一书写到风筝者有17处之多,单是第七十回中,作者就用了1600多字写众人放风筝的情况。书写正当黛玉、宝玉、宝钗、宝琴、探春、湘云、李纨等人写诗填词处于时,“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下文写道:

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她送过去罢。”

不难看出,丫鬟们只顾高兴,就要把那别人的大蝴蝶风筝拿来玩儿。宝玉却认为应该送还给人家,不应据为己有。对此,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她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紫鹃的爽直口快以及与主子宝二爷之间较少尊卑高下、不无和谐平等的情况跃然纸上――风筝意象叙事显示人物个性的功能就凸显了出来。孰料又杀出来个贾探春和林黛玉:

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这段话告诉我们,捡拾人家放走的风筝是忌讳的,放风筝也含有放晦气的用意在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黛玉认为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无非是希望自己身体好起来。下文也多次写到了放风筝就是放晦气。这虽然是一种封建迷信意识,不足为训,但它真实地反映出了雍正、乾隆时放风筝的风俗习惯和世人心理,作者正是借风筝描写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容量。

小说还写黛玉放走了风筝,宝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

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走,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宝玉对黛玉孤独寂寞的关怀,对黛玉的痴情,岂非昭然?前人如此评说:“咏柳絮,已有漂泊之象;放风筝,更敷星散之机。伤哉!”这样的叙事正好写出了爱在内闱厮混的宝玉钟情“美人”的个性特点,含蓄而巧妙地点出他爱护女儿的惯常心态,担心黛玉的风筝无人陪伴而孤单寂寞,就让他的风筝去追随黛玉的,这除了暗示了他对黛玉的深厚情谊之外,是否还隐喻宝黛二人爱情即将如风筝一样飘零无期、没有着落呢?其实,黛玉先是丧母,继而失父而寄身贾府,不正是一只断线的风筝飘零他方吗?

值得指出的是,曹雪芹在风筝这一意象叙事之中,能够委婉而巧妙地隐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宝钗的风筝是“一连七个大雁”,七是奇数,寓落单之义,隐喻她婚后独守空房,最后结局只能是寡居终身,有如她的独雁风筝一样凄苦无依。雁属鸟类多为一夫一妻制,甚至是终身一侣,配偶一死另一不再寻找伴侣,所以古代纳采议婚即用雁。《红楼梦》写宝钗的风筝“一连七个大雁”,是否还有象征宝钗在宝玉出家之后立誓守节、终身如孤雁一般的意蕴呢?联系判词“金簪雪里埋”来考察,我们这样判断大约不是臆测。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惜墨如金,但是,他在塑造重要人物探春的形象方面却是浓墨重彩,他第一次使用“风筝”一词就给予了探春。第五回写探春的配画和判词是: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实际是暗示探春的结局要漂洋过海,像风筝断线一样游荡漂泊,远离家乡故人。为什么是两人放风筝呢?这也大有深意。我们知道,探春虽是贾府三小姐,但不是嫡出,即不是王夫人所生,而是庶出,即赵姨娘所生。探春对自己的出身十分气愤而又无奈,她连亲娘赵姨娘也不叫,对舅舅赵国基十分反感,而当众宣称自己的亲娘是王夫人。对探春而言,操纵她命运的实际上是王夫人和赵姨娘二人,因此,画上就画着两人放风筝。尴尬的身份使得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犹如风筝起飞必须借助风的帮助一样。“清明涕送江边望”,正是暗示她在清明的那一天被嫁到海外去了。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探春作的谜面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此谜是以断线风筝暗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远嫁不归,这与判词、配画的隐喻完全一致。第七十回写道: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断线的风筝,其实就是探春命运的象征。探春的风筝是凤凰,结局是海外王妃,“飘飘摇摇”的风筝正是“游丝一断浑无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具象化。《红楼梦》多使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法,从第五回的判词配画到第二十二回的灯谜再到第七十回的放风筝,胸有成竹的曹雪芹借风筝描写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小说的叙事技巧,补充了单一叙事的不足,使得探春的悲剧命运一步步推进,形象越来越丰满和立体化,风筝构成了探春命运的象征系统。

风筝意象正是《红楼梦》中的众多意象之一。笔者非常同意台湾著名红学家李辰冬先生的如下判断:“一部《红楼梦》从头到尾,每句言辞所引起我们的,都是一种意象或情感,绝无意念;即令作者的思想表现,也使我们不觉其为意念,而是一种意象。”

参考文献

[1]敏泽.与钱先生交往回忆之一[J].钱锺书研究集刊,2000(2).

第3篇

首先来看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院,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是一个幽静、清雅、小巧、精致的环境。在黛玉的卧室内,“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另外,在潇湘馆的曲折游廊上挂着一架巧舌的鹦鹉,不时地学着林黛玉口吻,或长吁短叹,或念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之类的诗句。由于黛玉多病,在她的房间里还经常飘荡着浓烈的药香。潇湘馆的这一切布置和气氛,同林黛玉的为人极为协调。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住在贾府舅舅家,虽然是亲戚,实际上过着一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非“正经主子”的生活,这养成了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清高。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她默默地反抗着贾府那个肮脏恶浊的大家族对她的迫害,执着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出身于“清贵之家”的千金小姐,不可能直率地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又孤苦伶仃,无人作主,结果只能烦恼、伤心、哭泣,多愁善感,因而柔弱多病。但有时候,她也会用“比刀子还厉害”的尖刻而又智慧的语言,讽刺、挖苦所讨厌的人和事。她还是一个有文学才华的少女,经常吟诗赋词来抒发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忧郁、烦恼和缠绵的爱情。

潇湘馆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千百竿翠竹”了。竹子,在传统国画里,与梅花、兰花、并列在一起,被尊称为“四君子”。竹子以它那瘦长多节、挺然拔立的姿态,历来被当作高风亮节的象征。它同生活在这儿的女主人公很是相象!林黛玉这个具有叛逆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少女,或是在“翠竹夹路,苍苔满地”的前院徘徊;或是在迂回曲折的游廊上调逗巧舌的鹦鹉,教它吟诵《葬花词》;或是在后院伫立,凝视那洁白如雪的大株梨花和碧绿的阔叶芭蕉;或是静坐房内,在浓烈的药香中读书、抚琴、挥毫书写感人肺腑的诗词。这样的环境,只配黛玉这样的姑娘居住;黛玉这样的人似乎也必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些,还可以发现作者为潇湘馆设计的房屋有个共同点:无论是林黛玉起居的“两明一暗”的住所;或者是后院供游园时小憩的两间“退步”,都特别交代是“小小两三间房舍”,“又有两间小小退步”。这带有“小小”特点的建筑物,正与潇湘馆既幽雅又小巧的景致相称,也符合林黛玉玲珑而又柔弱的气质。作者还从后院墙下,为潇湘馆引入一股清泉,水不多不猛,只“开沟尺许”,平静缓慢地盘旋在院内,由竹丛下流出院外。这为本来就非常雅致的潇湘馆又增添了不少雅趣。

如此优美的潇湘馆!难怪当贾元春让贾宝玉他们搬进大观园的时候,黛玉高兴地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宝玉也十分赞成,马上回答说:“合了我的主意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当然,宝玉还有个私心:他自己要住怡红院,潇湘馆离怡红院最近,他俩来往更方便些。这些都是曹雪芹匠心独运、有意识的安排,但又合情合理,自然妥贴。

其次再看另一位美丽的女主人公薛宝钗在大观园的住所。她住的地方叫蘅芜院,其布局同潇湘馆的情调大不相同。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上面五间清厦,边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

这座充满了奇石异花的庭院,到了秋天,更有一番景象:一进门便“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至于薛宝钗卧室的布置,更是与一般贵族小姐不同:“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蘅芜院的庭院里,最突出的有两种东西:一是石头――“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和“四面群绕”的“各式石块”,一是到处都长满了各式各样的草花,却没有一株长花的树木。到了秋天,草花盛开,“异香扑鼻”,“愈冷愈苍翠”,在一片苍翠之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鲜红的小果实。这景致也别具风味,相当的不错。然而那一块块的怪石和满眼深绿色的异草,总觉着给人以一种清冷之感。这种景色所造成的气氛,缺乏热情,略嫌冷漠。但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住在里面却是最合适不过的。

薛宝钗出身于豪富的“皇商”之家,又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她自幼知书识理,受过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对封建社会大家族表面上的礼法和内里的污秽十分熟悉。她读书很多,才气不小,却又到处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条。她“稳重和平”、“豁达大方”,待人,甚至是待那些“下人”都很“宽厚”,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维持礼法,使自己能在明争暗斗、互相倾轧的封建大家庭中应付自如、八面讨好,她又极端虚伪,善于奉承,甚至有时说谎骗人、冷酷无情。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颇有才华,而又充塞了满脑子封建思想的淑女。这样的一位女主人公,住在景色秀美而又清冷的蘅芜院可以说是正得其所了。

宝钗的卧室给人的总印象,作者只用“雪洞一般”来形容,而且“一色的玩器全无”,房内的冷清、空洞、苍白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光如此,作者还写了“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再有就是简单的“两部书和茶奁、茶杯”等必需的生活用品。“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几件陈设和物品非但没能给这“雪洞一般”的卧室生色,反而更加衬托出屋内的冷清和寂寥。

这间绣房同“艳冠群芳”的大家小姐薛宝钗极不相称。难怪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看了以后,一面赞叹薛宝钗“这孩子太老实了!”一面又说:“年轻的姑娘们,屋子里这么素静,也忌讳。”有人说,薛宝钗把自己的居室弄得如此朴素是她虚伪的表现,因为这样更能讨得贾母们的疼爱。这分析有道理。贾母不是真夸她“老实”而更喜欢她了吗?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薛宝钗的为人用俗话来说,外表上“艳若桃李”,情感上“冷若冰霜”,也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对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如此描写,就很成功地烘托出了她的性格特征。薛宝钗这个被封建思想浸透了灵魂的美丽少女,用她所信奉的封建礼教扼杀了自己的青春,最后也成为冷酷无情的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最后看贾府里的三姑娘贾探春。府中的下人们暗地里称呼她为“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探春是贾政的偏房赵姨娘所生,即所谓“庶出”。在长幼尊卑有序、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一个“主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短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她比王夫人所生,即所谓“嫡出”的贾元春和贾宝玉,地位要低下。贾琏的小佣人兴儿就曾经带着惋惜的口吻说她“可惜不是太太养的”。“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是个颇有才干、志向很高的姑娘,她不甘心于“庶出”给她带来的歧视。她悔恨自己是女人。她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因此性格上她更象一个男子汉,比起别的小姐们,她不那么扭捏娇气,而显得阔达爽朗,有心机而又果断、厉害。

探春在大观园的住处名叫秋爽斋,单就这个雅号就同潇湘馆、蘅芜院等带有脂粉气的名字截然不同,而与探春阔达、爽朗的性格相称。作者几乎没有描写秋爽斋庭院的景致,而是着力于细致、具体地介绍她的卧室。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这哪里像一位千金小姐的闺房,简直就是老爷或相公的书斋。

探春的卧室给我们第一个印象是三间打通了的显得非常宽大、敞亮的屋子,同林黛玉潇湘馆内“两明一暗”而且又是“小小”的“房舍”成鲜明的对比。再看屋里的陈设,都突出一个“大”字:大理石的“大案”,“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大鼎”,“大官窑的大盘”,盘内放的供赏玩的水果佛手也是大的,睡觉的床则是一种高脚大架的八(拔)步床。其他的用品和摆设,也都没有一般少女喜欢纤巧和娇丽的风格。案上堆着各种名人的字帖,“数十方宝砚”,“各式笔筒”,笔海内插着如树林一样的笔,甚至在花囊内插的也是满满的。不像宝钗房内,只在一个粗糙的土定瓶里插着数枝。

最耐人寻味的是,探春房内挂着的那幅画和一副对联,作者是写得那样的仔细具体。画是“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对联是颜鲁公的手笔,连联文都交代清楚了。这幅画和对联的构思十分巧妙,画的作者米襄阳就是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米芾,襄阳是他的别号。他的山水画不求工细,信笔点染,喜欢画烟雨苍茫的江南景色,水气潮润,雾霭蒙蒙。颜鲁公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他的书法端正大方、浑厚有力。作者在探春房内布置上这两个人的字和画,就极其含蓄而逼真地从探春喜爱什么风格的字画这一点上烘托出她的性格。更有趣的是颜鲁公对联的内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思是说,追求烟云般的闲静风骨、气度和山水田园的乐趣。这完全是士大夫文人雅士的情调。我国书写对联是唐朝以后才有的,唐朝的颜鲁公当然不可能写有对联。因此这对联和联文都是作者有意识的虚构,正是为了烘托和渲染探春阔朗的性格和气质。

作者还通过贾母之口,顺便点出在秋爽斋后廊檐下还种有几株梧桐树。梧桐,既不同于高风亮节的翠竹,又不同于“异香扑鼻”、“愈冷愈苍翠”的奇花异草。它浓密,叶子阔大,同探春屋内的陈设格调一致。

人居环境描写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都离不了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描写,从以上所分析的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三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居住环境的时候,非但把住所本身描写得很细腻、具体、逼真,而且能通过这些住所的描写烘托、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和气质,使人物居住的环境很好地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5。

[3]张毕来,《漫说红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第4篇

NO.1:林黛玉---蔡晓君!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和才智出众的奇女子,这点也是晓君的特点!第一眼望见晓君,她那弱不禁风和眉宇之间的缕缕忧伤,让你顿生怜惜之心呢!当她说出气话时,又让你恨也不是,笑也不是,什么作文奖都与晓君有缘,难怪她被大家称是名副其实的林黛玉!

NO.2:薛宝钗---赫星雨!星雨是个和善的人,这点也就符合了宝钗的性格。不管你认不认识她,她总能和你聊上几句话。要是你遇上伤心事,她还安慰你一番,因此,星雨有着很多朋友哦!

NO.3:元春---古茗菲!元春的形象通常都是贤良淑德的,古茗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啊,总是严格地要求要求自己。平时都不怎么的交朋友或张扬自己,只是默默无闻地为班里奉贤!她还真是现代版的元春呀!

NO.4:迎春---叶雨!迎春不是很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跟叶雨一样的个性。叶雨她很善良,在班上,如果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她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是第二个贾迎春。

NO.5:探春---李卓君!卓君跟探春一样是个志向高的女孩子。班里,卓君的理想最远大,是好事,谈话的话题也离不开未来、理想。所以,大家都说卓君着魔了!

NO.6:惜春---汪梦柔!惜春从小就厌恶世俗,梦柔也一样。虽然梦柔也有一些真挚的朋友,但她并不改变看法。因为梦柔觉得班里的某些人就像大观园里的人那么的腐败,心眼坏!

NO.7:王熙凤---李薇儿!凤姐与薇儿的性格一样,都是精明能干的人。瞧,班里的大事小事不都要问问这个“风辣子”李薇儿吗?但是有了薇儿在管事,老师还真省心多了呢!

NO.8:史湘云---王雅雯!雅雯就跟湘云一样,喜欢热热闹闹,是活泼、调皮的人。谁的书本不见了?准是调皮的雅雯藏起来了!谁在外面笑嘻嘻的?是活泼的雅雯吧!唉,这个雅雯!

NO.9:秦可卿---赵婧婧!婧婧像可卿般,不是那种性格泼辣的女孩,她行事温柔和平。因此,婧婧被称为我们班的“和平使者”,纪律都由她来管!每当班里有人打架什么的,婧婧总说:“凡是要和平解决啊!”不愧是第二代的秦可卿!

NO.10:李纨---宋丹黎!丹黎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别人来抢她的书本,钢笔,她也无动于衷,这就挺像李纨的。丹黎觉得什么事都与自己无关,才变得似李纨那样与世无争吧!

NO.11:妙玉---蒋慧洁!妙玉是一个挺特别的人,只有慧洁才能担任。慧洁是个爱清净环境的人。总要在宁静的地方才会说话,挺恐怖的!也怪不得别人都说她像妙玉啊!

第5篇

导演李少红用现代人的职场观念,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新鲜有效的角度再次解读了《红楼梦》。

让我们一起逛逛职场“大观园”,看看红楼中的职场百态。

贾母――懂生活会享受的董事长

《红楼梦》中的贾府,谁生活得有贾母那么雍容华贵,有贾母那么快乐。贾母的快乐和幸福由两个东西构成,其实这两个东西也构成她对经营企业的价值观的理解。第一是能享福,第二是会享福。

贾母的董事长之道,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她会当一个好的董事长,无为而治,举重若轻,二是为了快乐而工作。

在《红楼梦》里,只有贾母想清楚一个道理,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目的都是让人生快乐起来。工作别人可以取代,快乐别人不能取代。所以贾母经过五十几年的奋斗和极具个人魅力的管理,不仅赢得了贾氏集团的兴盛,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刘姥姥――最能哄人

刘姥姥是位擅于公关的老太太。她一进荣国府,就能打通关节,与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能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究其原因,来自她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现状的及时感知和接纳。

大观园里的人享尽荣华富贵,希望找点笑料解解闷。“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审时度势充当了笑料,逗得众人合不拢嘴。她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将自身优缺点剖析明白,甚至拿它“开涮”,然后巧妙地自圆其说,讨人欢心。

薛宝钗――不得罪人

薛宝钗是一位“罕言寡语、随分从时”的淑女,更是一位“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的世故之人,上至贾母,下至仆人,都对她交口称赞。

这里的“世故”并非贬义,特指富于经验的为人之道,在复杂环境下,些许世故是不可少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宝钗可谓人际高手:首先,把握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不亲不疏”,诠释出人际关系中保持距离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太近了觉得刻意套近乎,太远了又生分。其次,会揣摩人心。宝钗过生日点戏点菜,她便按贾母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的特点做了安排,还特别点了出猴儿戏讨贾母高兴,做得不露声色。最后,高超的情绪管理,宝钗喜怒不行于色,自然也找不到得罪人的理由,而且她行为豁达,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处事态度,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依然非常实用。

王熙凤――敢吓唬人

王熙凤是头号管家,将错综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照顾得八面玲珑。“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有出杀一儆百的好戏。一位仆人迟到,虽然苦苦哀求:“小的平时都来得早,只有今儿,睡醒了觉得早,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凤姐不容分辩:“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自此众人不敢偷闲,兢兢业业。

意见纷扰时,“杀一儆百”能迅速树立威信。但要注意:首先要“狠”,为了大局只能忍痛牺牲一个人;其次,要声色俱厉、一气呵成,像凤姐那样恰到好处,才能起到威慑效果。最后,对待类似事件态度要一致,不然会削弱威信。

史湘云――爱启发人

史湘云是个娇憨纯真的姑娘。殊不知,她还是个出色的教育者。一回,丫环翠缕困惑“阴阳”一事:“难道那些蚊子、跳蚤,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面对一个丫头的疑问,湘云懂得深入浅出的解释,举出简单的例子,以翠缕所能理解的范围讲述阴阳的奥妙,没有故弄玄虚或者嘲笑翠缕的无知。

理解力、领悟力及擅长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听懂。生活中也是这个道理,像湘云一样,尽量摆事实、讲道理,用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别人才会心悦诚服,你也不会觉得有挫败感。

净虚――很会求人

凤姐软硬不吃,却被一位名不经传的老尼净虚钻了空子。她明明有求于凤姐,却故意叹道:“张家已知我来求府上,如今不管,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是府上连这点手段也没有的一般。”激起了凤姐争强好胜的兴致,答应为她出气。

这招激将法之所以能奏效,首先在于先知将、再去激。抓住凤姐“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给你看”的要强个性,因此一激就中计。如果对方是个谨慎、孤僻的人,这个办法就不见得能奏效。其次,从道义的角度去激,让对方觉得应该干、必须干,义不容辞地进圈套。此外,要让人看不出你的真实用意,不然容易露馅,甚至会被对方耻笑,或者反被对方激了一把。

贾探春――善于用人

贾探春是大观园里的另一位好管家,和凤姐相比她的管理之道更人性化。

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深入考察后,探春对大观园的管理进行了改革,亲自出面与老妈妈们签订合同:老祝妈管理竹林,老叶妈管理香料花草,老田妈承包农田,责任到人,每年除上缴利润外,余者归自己所有。做到“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

此小补,不枉成年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等人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探春充分发挥了家人们的才能,调动家人们的积极性,开源节流,盘活利润资产,是管理的上上策。心理学所说的“动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权责不清,干多干少都一样,员工容易互相推诿、缺乏责任心,效率低下;明确的岗位职责、奖惩机制则能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平儿――职场万能胶

《红楼梦》中,平儿虽然没有凤姐的那种强人的宏观把握局面的能力,但是要建设一个和谐职场,要建设一个和谐贾府,最少不了的人物是谁呢?首屈一指的就是平儿。

平儿生存的环境极其复杂,作为大管家王熙凤的助手,上有各屋的太太小姐,下有数不清的丫鬟婆子,稍有疏忽便很容易得罪人。但平儿在这样繁杂的人际关系中,却能争取到极高的人气指数。

第6篇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讲究“形神兼备、生动形象”。没有“形”,那么“神”就表现不出来,而所谓“形”,就是具体细致的描写,老舍先生说过:“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写人记事,描摹情态,如果缺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描述的人和事就活不起来。人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心理活动,也要“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没有外在的具体表现,人物“活”不起来,思想品质就表现不出来。有些同学写人记事概述太多,总在写事物的发展梗概,不善于让人物在具体事件中充分表现,因此人物脸谱化,事情概念化,文字缺乏感染力。

人的感情活动是复杂而微妙的,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虽然有,但那是个别的例外,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喜怒哀乐总要通过举止情态表露出来,我们在刻画一个人时,准确地捕捉他表露在处形上的微妙的感情变化,是极端重要的。只有如此,才有希望将人写“活”。

就比如写笑吧,你说“他笑了”,这就太抽象了,远远不够。笑是多种多样的:有惨笑、苦笑、傻笑、憨笑,有冷笑、狞笑、奸笑,有讥笑、嘲笑,有媚笑、谄笑,有微笑、大笑、狂笑,有抿嘴笑、咧嘴笑,有笑、笑呵呵,有相视而笑、付之一笑、哑然失笑,有仰天大笑、哄堂大笑、捧腹大笑,有似笑非笑、又哭又笑、强颜欢笑、嘻皮笑脸,有淡淡一笑、甜甜一笑、莞尔一笑、嫣然一笑,有笑逐颜开、谈笑风生、眉开眼笑,有笑弯了腰、笑岔了气、笑破了肚皮、笑掉了大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仅仅概括地写为“他笑了”是无法该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他的笑是什么性质的笑?笑的出发点是什么?笑到了什么程度?笑成了什么样子?你写得越抽象、越不具体细致,给人的印象就会越模糊、越淡薄。

所以,作为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描写要求具体细致。离开了具体,描写便失去了活力。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不管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也不管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场面描写,都是最忌笼统、最忌罗列一些空洞的词句来代替的,更不能把记叙当成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描写具体呢?

首先,要学会选择几个能表现事物的侧面加以描写。如下面的一句话:“江南的夏夜很美。”这种概述是笼统、不具体的。如果选择出体现江南夏夜的蛙声、月色加以具体化,则可以描写为:“江南的夏夜,蛙声多,月色美。”这就好多了。

其次,要多问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并进行贴切的回答。如上例的修正句,如果再问一下自己:“蛙声怎么样?月色什么样?”则可改为:“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月色如银。”这样就具体、细致得多了,也就形象得多了。

第三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在动作、神态、语言以至心理、服饰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老舍先生说过:“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写人记事描摹情态,如果缺了细节描写,描述的人和事就活不起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微生活情节和细小动作、神态、语言等变化,不仅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于无声处见精神”,对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荷花淀》荷花淀伏击战一节的许多细节描写:枪声中,女人们各自在寻找自己丈夫的脸;战斗胜利结束,战士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战士们把战利口丢到妇女的小船上,女人们把小包裹丢给战士们。这些细节描写,渲染了战场上的生活气息,烘托出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四是在描写时一定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人物描写为例,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养成了各自独特的、区别于周围其他人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其举手投足、悲姿乐态都是人性化的。只有把握住了这种个性特征,笔下的人物才能具体、形象,才能避免脸谱化倾向。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典范。这是凤姐导演的一出捉弄刘姥姥的恶作剧:

第7篇

目前虽然有人对福建省现在的考试形式提出了一些异议,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是由于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因此目前只能从考生最容易入手的考试形式开始,再逐步改革完善。目前《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目与省考试大纲考查书目存在错位,题型尚未完全确定;《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书目比较多,而经典名著大多为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高中课程学习进程快,时间紧,从而导致了在阅读中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复习的问题,让不少人头痛不已。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阅读技巧,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分类并梳理,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并定期检测阅读效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名著阅读考查取得显著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梳理呢?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庄子》,文学名著中小说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在每一年都进行微调,尚无法明确具体的文学名著范畴。因此,教师必须从中先筛选出几部比较重点并且比较容易的经典著作进行复习,争取达到以点代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老师‘代读’,学生按图索骥”。教师“代读”,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例如,作品的内容精要,有哪些经典场景,等等。我建议先重点复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因为被誉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比较有阅读基础,大家比较熟悉,而且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家》与《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今姐妹篇,因此建议从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自信;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其“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有助于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与中国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判口味。

教师要认真研究名著考查题型,最常见的是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两种题型。所以梳理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这里。以复习《红楼梦》为例,作者介绍、作品的思想成就、艺术成就这些要略谈,稍作了解即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重点应放在情节的复述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另外,教师要注意题目会拐着弯问问题。比如不直接把题目设计成。“请简要复述晴雯撕扇的故事。”而是问:“《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写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请猜出此人物是谁,并复述与之有关的一个故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设计名著题的时候可以不直入主题,而是拐着弯问,这也是检测学生是否阅读原著的一种手段。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你的理由。”所以,平时上课,教师既要给学生灌输一些公认的观点,更要鼓励学生能各抒己见,谈谈对名著人物的个人见解,只要理由充分,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的意见相左,必要时也可以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虽然考试不一定会考个人看法,但这在无形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文学是优美的,但讲述文学是却枯燥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更多适应互动型、气氛热烈型的课堂教学,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那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势必是低效的。因此在名著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开展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名著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名著内容设置成猜谜题、抢答题、辩论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学校有配备多媒体,那么制作课件的效果也很理想。在课件中可以插图,配音乐,插入电影片断、讲座等。我在复习《红楼梦》时,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欣赏87版《红楼梦》的剧照,在欣赏的时候,配上古筝弹奏《葬花吟》,让他们先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快地融入到名著的氛围中。这样课堂不仅不枯燥,而且影像能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名著讲座(主要从“百家讲坛”中选取),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红楼心得》等,学生常被这些学者、专家的独特见解折服。

教师要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如下午放学至晚自习前等时间,以及每晚完成各科作业后挤出时间阅读一到两回内容。大部头的作品规定每一部两个月阅读完,薄的作品有的一周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教师必须替学生排出阅读进度表,并粘贴在教室显眼处,建议学生将购买的不同作品交流阅读。两到三星期针对前一阶段阅读量,或用试卷小测,或抽查学生当场回答,或小组抢答,形式可以多样,以检查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在下阶段及时调整好课程安排。

第8篇

林黛玉---王菲:

黛玉是我喜欢的才女,她聪明、清醒,天赋异禀,红颜薄命。她的才华勿庸置疑,品味也是超凡脱俗的。与之对照,王菲在香港歌坛也算是一个外房远亲,才气纵横,特立独行,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王菲的格调虽有些清高,但歌实在好听,fans也就不计其数。而且菲菲的作品多是可以流传后世的,虽有人指责她模仿爱尔兰小红莓,但写诗不也是从熟读唐诗三百首开始的吗?菲菲初出道的时候,香港歌坛的主流还在翻唱日本歌曲。而菲菲眼光好,有远见,一开始就看准了西洋作品中灵异诡魅的风格,从而别出心裁,用飘忽轻灵的声线打造出自己的空间。时光流转,现在的新晋女星常常以唱得酷似王菲而洋洋自得。王菲一年只出一张碟,里面都是精雕细琢值得珍藏的金曲。2002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菲菲没有出碟。

薛宝钗---蔡琴:

红楼中我最爱宝钗。可能很多人觉得她工于心计,又太懂得人情世故。其实宝钗也很可怜,一个纤纤弱质的女子,父亲早丧,母亲懦弱,哥哥又不成器,她若不懂得周旋其间,如何生存?宝姐姐其实从无害人之心,而且她一向雍容华贵,美貌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都与她亲近"。比起林妹妹的冰雪聪明,她应该是另一种智慧了。可以比照宝钗的是蔡琴,也是同样的雍容华贵,同样的艳压群芳。蔡琴的CD一向都是音像店的金牌试音碟。她的低音沉缓厚重,如同一条流经岁月的大河;她的高音饱满丰润,像天鹅绒抚过你的耳膜。还记得那张《当蔡琴遇上鲍比达》么?开头就是一段没有配器的鼻音哼唱,如水一般流过,又仿佛午夜的大提琴,低调,从容,有淡淡的哀伤和深沉的喜悲。

王熙凤---梅艳芳

这两个都是鲜艳热烈的人,都是游刃有余的高手,都是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的女子。熙凤有点《涩女郎》里男人婆的意思,依靠自己的心智,在完全属于男性的世界里杀出一条血路;梅艳芳不但敢于舞台形象百变,而且无论唱腔做派,都一贯保持了技压群雄的气势。两个人都是豪爽大气霸道,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会不会后悔光芒太过耀眼,照得到别人却温暖不了自己?

元春---黄莺莺:

元春的高贵和贤淑都深藏在宫中,她的青春美貌也大多化作高邈的叹息。黄莺莺的歌声也常常给人繁花落尽的感伤,有一种天使坠落凡尘的味道。黄莺莺不曾红得发紫,也少见宣传,但她歌声的穿透力却出类拔萃。《葬心》、《春光》、《雪在烧》……无论听上多少遍,也都是打动人心的。坐看云起的悠然,加上闲说玄宗的澹然,黄莺莺的歌声最适合我们在月光下一边听一边缅怀无奈的青春。

探春――张清芳:

探春胆识过人,善于持家,虽也有几分男儿气,但向来都是藏在骨子里,不似熙凤般外露。喜爱之余,我不禁拿歌坛长青树张清芳来作比。张清芳有一副清亮的好嗓子,高音有穿云裂帛之势,却不是一味的高,在至高处仍不失婉转,张弛有度。

惜春---周蕙:

惜春的智慧足以看透许多繁华景象后的本质。她的聪明用在画画、下棋等陶冶性情的活动中,将美丽与内涵融于一炉。外表并不出众的周蕙也是,凭借实力强劲的歌声,一出道即被媒体称为"王菲和许美静的混合体"。周蕙内敛的歌声,会慢慢在你胸中漾起百转千回。《风铃》、《好想好好爱你》……无不低吟浅唱,渐入佳境。

秦可卿---林忆莲:

.

秦可卿兼具薛林二人之长,虽外表柔弱,但内心刚强,也是绝顶灵秀的一个女人。对我来说,林忆莲就和可卿一样,像是风情万种但绝不媚俗的莲花。林忆莲的唱腔中有王菲的特立独行,有蔡琴的婉转低回,但绝对一听就知道是忆莲的歌声。林忆莲对歌迷的号召力极大,本身也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力。她在歌坛的地位,就如同张曼玉在影坛的地位一样。

妙玉---齐豫:

妙玉是十二钗中最远离尘世的冰雪美人,不苟同于世事浊流,自隐于青山小径。而齐豫的歌声,也是让你一听就想归隐江湖的。一棵橄榄树,一面湖水,九月的高跟鞋,在都市的雨中奏响船歌。和三毛一样喜欢流浪的齐豫,不愿受到任何束缚。齐豫超然物外的率真本性,都在歌声中展露无疑。

湘云――郑秀文:

湘云是个不会掩饰自己的可爱小丫头,个性十足,敢爱敢恨,她头枕芍药瓣,醉卧石上的故事让人过目不忘。与之对应的歌坛MM是Sammi。她唱《小心女人》时,像个淘气的男孩子在舞台上蹦来蹦去,颇有几分湘云的娇憨。而她的《眉飞色舞》中又包含了太多的不在乎,就如同湘云偶然的任性。有时候不在乎是因为太在乎,所以才把世事都抛在脑后。

李纨――叶倩文:

贤良贞德的李纨,具有母性美,包容大度,气质如兰。叶倩文也是这样,很少绯闻,安安静静地唱歌,细水长流地拿奖,歌曲风格也是较为平稳的流行情歌路子。她的走红,凭借的是唱功和实力。在梅艳芳、陈慧娴退隐后与王菲横空出世前的真空地带,还多亏了叶倩文为女歌手打下了半壁江山。

第9篇

薛宝钗和林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中两个及其重要的人物,薛宝钗抱拙守愚,贤淑谦厚,随分从时,端庄仪表中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林黛玉寄人篱下,仍不改其禀性,伶俐孤缴,光芒毕露,两种不同的性格造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俞平伯曾说:“林黛玉直而薛宝钗曲,林黛玉刚而薛宝钗柔,林黛玉热而薛宝钗冷,林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林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她们各有个的优点,不能绝对的评价她们谁好谁坏,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薛宝钗的,她属于大家闺秀型的,为人果断干脆外向,处事比较大气,容易让人接受她。

一、薛宝钗之“识时务”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的回目上联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联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两位重要女性的人格作出的“定评”。“敏探春”之“敏”和薛宝钗之“时”。“识”用在薛宝钗身上真是恰到好处,因为她确实有“识” ――识人、识文、识事、识时务……似乎道出了宝钗的为人行事来。但细究一下又太表面化了,表现不出薛宝钗的本质性格,在贾府中人的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守时”。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坚守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主张,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其实这只是她得表面现象,她最终的目的是要飞上枝头当凤凰,她进京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想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当她失去了一登龙门的可能性时,把目标选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实现金玉良缘。这虽是退而求其次,但也不失为一次关乎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总算千里北上没白走一趟。薛宝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一切行为都合于时宜,自己设限,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除了在自己母亲和兄长面前外,他绝不任性做任何事,讨得贾府上下老幼极佳的印象。她深懂“父母之命”在婚姻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她就想尽办法要讨好长辈,和贾府每一个能对她和宝玉婚姻起作用的人保持密切的关系,她不但要和长辈联络好感情也要让自己在宝玉心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她是一个识时务的大家闺秀。

二、薛宝钗之“会做人”

“会做人”可以说是薛宝钗最具特点的性格了,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在生活中,薛宝钗并不像林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如果和他们两个人交朋友的话,黛玉可以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的真心朋友,而宝钗则让人感觉不到黛玉般的温暖。薛宝钗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三、薛宝钗之“虚伪”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就属虚伪了,人们一向不喜欢虚伪的人,可宝钗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她将自己虚伪的一面掩饰的很好,让人们都喜欢她。在她那“容貌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衣下,掩盖着一颗封建主义信奉者的极为虚伪的灵魂。她很善于奉承、迎合,而又做得自然,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寄居在荣国府,她首先博得了贾母的欢心。有一次,贾母替她做生日,叫她点戏,她很熟悉贾母的喜好,就投其所好地点了几出贾母爱听的戏,取得了贾母的“更加喜欢”。

薛宝钗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引起宝玉的注意了,她要让宝玉知道只有她是命运安排给宝玉的。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

四、薛宝钗之“冷”

第10篇

回顾六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附加试题,名著考呈现出如下特点:问题由显性走向隐性,如直接问“金玉良缘”,到含蓄设问“宝玉宝钗成亲”;考察的点由主要情节到主要情节的附属内容,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目录中的主要情节,而“迎春惜春的态度”就只能算“抄检大观园”中的附属内容了。考题不再是考查一般性、常识性的内容,而是检测考生是否真正在读文化经典著作,这就意味着浮光掠影的读法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检测,要想得高分,就必须真正走进名著,用心品读名著。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当有所为。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社会生活的根。” 下面笔者以《红楼梦》阅读为例,谈谈教师可以有哪些作为。

一、文本网络化

《红楼梦》人物形象众多,我们可把人物网络化。先列出主要人物关系表,再分男女主子和男女奴仆等几个系统,最后以贾宝玉为中心进行了解。以贾宝玉为中心,近的有四春(元迎探惜)、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稍远的有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更远的有四无辜(冯渊、石呆子、张华、张金哥)等,如此归类虽有时不免失之牵强但显然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再把结构网络化。把家族社会的悲剧、婚姻爱情的悲剧、人生悲剧三为条主线,以人物、事件和物件三大类副线,人物如王熙凤、元迎探惜、甄贾冷刘等;事件如可卿出丧、元春省亲、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物件如通灵宝玉、金锁、麒麟、绣春囊等,如此纵横交错,将故事穿来。

二、示范导读化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可以做出示范引导,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尝试。在《红楼梦》阅读中,既可比较不同人物形象,也可比较重大事件,更可比较同一人物前后的不同,或是与其它作品进行比较等。

如关于钗黛二人的评论,有来自种种不同的角度,如从二门外的小厮兴儿看来是:……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位是我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一位是姨太太的女儿,姓薛;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一般的,又都知书识字的……而从知道他们的性格的丫头们看来,就又有不同。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中私语,误被黛玉听见,小红担心说:要是宝姑娘听见还罢了;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怎么样呢?至于最关心宝玉的终身大事,而又不能了解宝黛相爱的精神基础的袭人,因为宝玉顶撞了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湘云的时候,她连忙解说:“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话些话来,宝姑娘叫人敬重……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陪了多少不是呢。”凤姐和平儿谈到什么人可以帮忙管家的时候,她说:……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这许多人所做的钗黛对比,最后以贾母的对比作一个总结,谈到宝玉亲事的时候,贾母说:“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对比之下:即使宝黛二人情投意合,至死迷他;即使贾母开始对黛玉“万般怜爱”;即使一般下人认为“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即使凤姐、薛姨妈、宝钗等,都不断地和林黛玉开过她和宝玉结婚的玩笑,这一段“心事”“奇缘”,终成了“虚话”!封建家庭的家长是善于冷酷地选拔能胜任保护自己家庭利益的儿媳的!

三、个性解读化

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若直接陈述前人的观点,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我们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贾环、秦钟、薛蟠、柳湘莲五个男子,假如让你择偶的话,你选择哪个?为什么?”“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尤二姐、尤三姐五个女子,假如让你求婚的话,你选择哪个?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众说纷纭,回答也很有个性,常有独到的见解、惊人的评论出现,多数人都能从自身感受出发坦诚直率地评论人物,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感悟能力,作品人物的种种性格侧面亦在学生不同的选择及其理由陈述中得以彰显。

同样,对于那些自己感到困惑的内容, 我们也经常在课堂上提出来以倾听学生的意见。如《宝玉挨打》中林黛玉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应作何理解,她说这话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又如《抄检大观园》中凤姐说:“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然后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王熙凤为何只提薛姑娘而不提林姑娘。

四、成果展示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开展一些活动,如:速问速答的“一站到底”,“说不尽《红楼梦》”的演讲比赛,“《红楼梦》诗词对于作品的作用”的研讨会,“林黛玉是因为天生性格小气才常常与大家不和吗”的辩论赛等等。也可跟日常教学联系起来。如学校的文学社团,形成了自己的活动体系;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谈创作感言或指导写作技巧;学生定期上交自己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共同学习提高;定期选择优秀作品出版。在课堂学习语文之外,学生又拥有了一个学习锻炼自己语文能力的地方。

以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的一点尝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所为,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名著的窗口,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苏大教育硕士论文,2008年9月)

第11篇

《红》剧的音乐很多,这其中无论是因为剧情需要而创作的音乐,还是曹雪芹本人在书中涉及到的音乐,无一不从内至外的体现了一点:音乐与文学作品的契合。这些音乐无一不和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除了原著中那部分有史可考的音乐,最能代表这部剧作,及与原著相契合的音乐,应该是王立平先生创作的片头曲《红楼梦》序曲及十二首《红楼梦》歌曲了。它们是:主题歌《枉凝眉》、插曲:《红楼梦》引子、《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晴雯歌》、《紫菱洲歌》、《叹香菱》、《分骨肉》、《聪明累》、《好了歌》、《红豆曲》。

其中,主题歌奠定了全剧音乐主题的基调,起到了深化电视剧主题的作用;而插曲起到了画面和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情绪效果。所以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合壁的典型。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体裁,既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又使之协调地统一。诗乐地感染力凝聚在一起可以更加强烈、深入地震撼欣赏者的心灵。”

1、在选词谱曲上的契合

《红》剧剧组在为《红》剧选词谱曲上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有着深刻含义的。其用意是想将这十三首乐曲作为一个整体来串联起整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可以说除了《红楼梦》序曲外,如果将另外十二首歌曲单独拿出来,从原著词作上就可以知道全剧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哪些人;全剧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所以选这十二首歌曲的歌词谱曲,应该是从电视画面配乐这个侧面的角度来展示出整部著作故事情节发展的曲线。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它的内容有:借题发挥、伤时骂世之作;有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有谶语式的表现方法,其诗词曲赋的创作都是“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所以剧组在选词方面也应该是按照其原词所代表的人物、事件在整个著作中的影响和作用来进行选择的。

从原著词义上又可以将这十二首歌曲分成三类,第一类:主题曲《枉凝眉》和《红楼梦》引子,是宝、黛爱情的主题,也是整个《红》剧音乐的主题。直接树立起整部《红楼梦》故事的音乐形象,更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因此,也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乐。只要是剧中涉及到宝、黛二人的对手戏,都会以这两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好了歌》是电视剧剧情中第一首出现的歌曲。在电视剧中一开始用到这首歌曲就是对全剧最后的结尾作一个前期的提示和总结。

第二类:《红豆曲》、《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紫菱洲歌》这五首歌曲体现了整部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些故事事件。

第三类:《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晴雯歌》这四首歌曲正好是代表了《红楼梦》著作中众女儿里的四大类。

2、词、曲、配乐与原著的契合

在分析王立平先生的这些歌曲音乐中,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规律:无论原著词作属于哪种文学体裁,曲作者都是根据词作的平仄格律、语气、断句来谱写旋律的;并将旋律的发展进行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情感流露,以及词作的平仄格律完美结合起来的。

(1)旋律与词作的契合

整个《红》剧歌曲前奏、间奏、尾声部分的旋律都比较简短,只有几小节就直接切入主题了。像《聪明累》中的前奏用(XXXX XX XX)这样的节奏型交替组合,使旋律显得跳跃、紧凑,略带诙谐的味道;表现了凤姐八面玲珑、威风凛凛、赫赫扬扬的人物形象。《红》剧中的歌曲歌词有些是诗歌,对仗工整;讲究“起、承、转、合”的诗词格律;所以为其谱写旋律也要和诗词这一创作特点相呼应。这点在《题帕三绝》这首歌曲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其旋律就是“起、承、转、合”四句式构成的一段曲式。“一字多音”也是整个《红》剧歌曲旋律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这样的旋律多出现在词句的句末上,使得全曲显得委婉凄楚、自然流畅,更添悲愁情感。如《题帕三绝》中的“一字多音”,可谓一顿三折、悲悲切切,既如黛玉哭泣时抽搐的声音一般,又突出表现了旋律与人物形象完美契合的一面。《红》剧歌曲的部分旋律,亦是全曲最高音出现或集中的地方,总是和歌词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词句联系在一起。如《分骨肉》中描写探春远嫁时的部分“奴去也,莫牵连”,这句歌词反复两遍,充分表现了探春远嫁的无赖和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果说描写黛玉的音乐是悲愁;描写王熙凤的音乐是悲惨;那这首写探春的音乐应该是悲壮感人了!

整个《红》剧歌曲的旋律大都属于羽调式,频繁的运用了转调、离调和调式交替的写作手法。词与曲的结合都有各自独到的一面;旋律的发展变化总是依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每首歌曲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旋律的发展变化不仅与歌词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蕴涵的喻意密切契合;又突出表现了原著的精神面貌。从总体上来看都是符合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个总的音乐感情基调的!

(2)配乐与词作的契合

在为整个《红》剧配乐上,由于当时诸多条件的限制,乐队采用的是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相混合的乐队编制。我想正是因为王立平先生在乐队的编配上秉着“多余的乐器一件也不用,多余的音乐一句也不要”的创作理念,选出最能代表音乐感情基调的乐器来进行演奏,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精益求精的音乐!

例如:《紫菱洲歌》中的前奏用笛子和笙交相呼应的演奏,表现出深秋悲凉、凄冷的意境;加上碰玲清脆的点缀与古筝的刮奏和弹奏旋律,表现了池中秋波荡漾、菱荷衰败、满目寂寥的凄惨景象,不禁给人一种冷幽和无比惆怅的感觉!《叹香菱》前奏中的乐器编配也类似这首《紫菱洲歌》,在此基础上又多加进了编钟的敲击和二胡的齐奏。因为这两首歌曲都有咏荷的词句,所以这样的编配也正好体现了配乐与词作中所描述的景物相契合。再如《秋窗风雨夕》的前奏,用弦乐的弱奏烘托出清素的音乐背景,同时用钟琴敲击出上行旋律,描绘出风雨夕寒烟萧条的情景;再加入琵琶渐强的轮奏,营造出潇湘馆外竹林中,淅淅沥沥的雨点从竹叶间滴落之景,不由得让人寒由心生!可以说整个《红》剧歌曲前奏部分的配乐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与词作含义相符合的音乐气氛,为后面旋律的配乐开拓了较大的空间。

整个《红》剧的配乐都是选用了最能代表歌曲内容,并能起到强调主题音调,刻画人物形象作用的乐器。例如:钟琴在歌曲中的使用,多半出现在乐曲的最开始部分,敲出上行的分解和弦来营造一种空灵脱俗的意境;古筝在歌曲中运用较频繁,演奏方式多以刮奏为主,奏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多运用于旋律的推进,渲染出流畅自然的音乐气氛;二胡的齐奏多用来演奏歌曲的主题旋律,本来王立平先生创作的音乐就已经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惆怅了,经二胡这件低沉柔和音色的乐器一演绎,更显得悲凉哀怨了;西洋弦乐的演奏,往往以弱奏或拨奏的形式出现,起到了村托音乐背景形象的作用。而王立平先生在讲述大锣的运用时,是说:“大锣只用一声,但我希望它打在点上,给人以鲜明的感受。”

3、音乐风格与原著的契合

“按最简单的说法,风格就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它通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而被感知、认识”。但《红》剧音乐体现更多的并不是曲作者本人的音乐个性特征,而是所有的音乐都是归属于《红楼梦》这部文学著作中的,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个性特征也是符合了原著内容和作者思想的。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想到更多的是和音乐相契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事件。

在这我想引用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红》剧总结的音乐风格:“不靠近戏曲;不靠近民歌、曲艺、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和我以前创作的作品风格,而要无中生有(书中没有一个音符可供参考借鉴)地选出一种只属于《红楼梦》的风格来。”从而达到“统一于悲剧风格的基调,在统一中又求得对比变化的音乐语言与既有古典风格又能为现代人所理解的表现方法相结合的《红楼梦》风格的实现”。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一种超然于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红》剧乐曲的特色风格――古典美、典雅、清丽、端庄、质朴;悲剧美、缠绵、委婉、凄切、情真,所有这些都蒙着一层哀愁的薄雾。可以说王立平先生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同时又能为现代人所理解的雅、俗共赏的《红楼梦》音乐;并开拓出为“诗、词、曲、赋”谱曲的一个全新音乐境界。曹雪芹先生的著作《红楼梦》体现的是他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新型小说。立意新(“使闺阁昭传”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语言新(用白话体替代文言体)。其中的诗词曲赋更是别具一格,和整部著作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加之无历史年代可考,更突出了小说选材的新颖。要写出符合原著精神面貌的音乐,就音乐本身而言应该是无处不新的。在这点上,王立平先生的确做到了,旋律新(不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材)、配器新(“多余的乐器一件也不用”的混合乐队编制),而在为词谱曲上更为注重的表现了词作的思想内容。这样写出来的音乐就能符合原著的精神面貌,是真正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所以,我认为这也是电视剧音乐与古典文学名著契合的最为完美的音乐作品之一,正因为曲作者是“用音乐诠释了曹雪芹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才创造出和这部文学著作风格相一致的经典音乐之作!从而达到了音乐风格与原著的完美契合。

第12篇

世间女子的奢靡梦想,多半关乎高贵纯净、傲视群芳的公主,拥有一幢现代版的古堡。落地窗面海,三脚钢琴,灰蓝手工地毯,水晶花瓶里是大捧的紫色鸢尾,有不止一个俊朗的王子驾跑车接踵而来。

身世、容颜、爱与被爱,全盘不可掌控。总有一处宅邸是纯粹的私人版本,无论华宅陋室,色泽可以把握,材质可以把握,整体格调可以如英国小品的雍容美丽,亦可如日本俳句,充满芭蕉叶的淡淡清苦味。于是,诸般性情女郎像憧憬爱情一样设计房屋,不遗余力地装饰着自己的居室。

甚至是在《红楼梦》里,没有抽水马桶、印花的洗面盆、全黑的瓷砖那些,众多屋舍照旧能高扬品位、彰显个性。譬如秦可卿,房内宝镜金盘,香榻珠帐,让无知少男贾宝玉联翩。譬如幽冷深邃的薛宝钗,房中“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譬如才情满溢的林妹妹,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就连刘姥姥都说:“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再譬如探春,“素喜阔朗”,“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就连装饰都显得豪情大气,有名人字画,有案台笔砚,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一位闺蜜对惊世骇俗、永垂不朽的爱情抱定信念,在历经呕心沥血的装修、激情澎湃的新房居住体验之后,悟了,决定与耗时多年求婚未遂的庸常男友敲敲打打入洞房。她说,寄予厚望的装修,原来与婚姻的生长规律如出一辙。先是描摹、揣想,翻遍家装刊物,千山万水地参观各类样板房。接着是马不停蹄地寻觅奇材怪料,信心百倍地照章装修,装完发觉与想象中的那套房相去甚远,这时总不能铲除重来吧,不得不硬着头皮以幸福的神采示人,广昭天下、大宴宾客、展示兼炫耀一番,轰轰烈烈地入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草一木。然后,不出七个月,痒痒期就从天而降,疲倦、惫懒,再也找不到凝视的,发展到挑剔、嫌弃,最后,要么重新买套房,兴师动众地另起炉灶,要么放任自流,直至眼中空无一物的境界。

其实当事人自以为伟大的爱情,往往源于要命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末了屡屡被强悍的时间所打败。爱情的成败,不在命运,在于每个人对待爱情的诚意。婚姻如此,装修如此,人世的道理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