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爱情

网络爱情

时间:2023-05-29 17:46:37

网络爱情

第1篇

你好啊,你的网名很有意思啊,让我觉得你很与众不同:)我们聊聊好吗?

你需要一位像我一样的朋友……

我有时真的觉得网络太虚幻了,可我喜欢现实一些,不如你先看看我的照片我们再聊?:)

我很漂亮的噢,不要看得流口水:)

你找上我,聪明!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你想聊吗?想聊你就说嘛,不说怎么聊,你说了,我怎么不聊呢?不可能你说了我不聊,你不说我偏要聊,想聊就说嘛!哈哈:)

虽然在网上相遇,但是我好像在很久以前就认识你了!虽然你我相隔很远!“君未成名我未嫁”能形容我们吗?

心与心的交涉,希望成为知己。我可以成为你的知己吗?

小姐,我可以向你问路吗?请问我怎样走才能到达――你的心里?

渐进篇

都说网络是虚拟世界,我却感觉这是极乐天堂。因为在这里天天都能遇到你。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心的距离却无间无隙!

我等了你很久,为什么没来?5555(呜呜呜呜)

过了很久我才发现,原来变了的人是我。我早已失去爱你的资格……

人生就如半杯酒,如果你觉得只剩半杯了,那么请你离开,如果你觉得还有半杯,那么我们可以继续。

特别想在网上见到你,可每次上网都让我失望,每一次在网上的等待,换来的是对你更深的想念。

虚拟的世界=现实的生活,你喜欢吗!

人生是一种遭遇,也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并不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爱才成为爱。

只想陪你走过今后的路,在你脆弱的时候能为你撑起一片休息的天空,独处的时候,想起我,会莞尔一笑,我已满足。

希望你成为我寂寞的出口。

自从网上认识了你,夜已深了不想回家,只因网上有你,宁愿上网,不愿上床,这一切也是为了你!

当我对着屏幕落下第一颗爱的泪水,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小的盒子可以装下全世界!

想你想到花儿飞,爱你爱到无所谓。

犹豫篇

网络的爱情好像更美更迷人,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原谅我吧。保持这份神秘和美丽,就这样吧,我依然爱你,

情人节的夜里我会等你――在网上。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想到你的模样,那层冰冷冷的屏幕,充满温柔充满幻想。

有一种天涯叫咫尺,相见不如想念吧。

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爱你。但我找不到,因为我并不能将我对你的爱只局限在一个理由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里,也不是生死相离,而是我就在网上,你却不知道我在等你,等你。

是你的网把我的爱全都带走了,我不再敢猜想你的模样,我怕我会梦见你!

约会篇

我今天很不顺利,看见漂亮女生微笑会让我心情好一点,你可以为我笑一下吗?不要虚拟的,可以吗?

万水千山总是情,请我吃饭行不行?

有人说许个愿,许到第一千遍,你喜欢的人会出现。你是否听到我的许愿……

情人节那天我陪你过好吗?

没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爱是一种享受,让我们享受一下吧!就让爱来作主吧!

网上聊发邮件还打电话,白天约晚上见一起回家,同分母去括号二数相加,划圆心作垂线直达交点。

哦,请千万别和我见面,因为我的心脏不太好!

名人篇

徐志摩:轻轻地我网恋了,我敲一敲键盘,给你一个电话号码。

魏巍:网民,你在网恋的时候,可否想到,谁是最可爱的恐龙。

阿Q:网恋?有趣。来了一群鬼佬叫道:网恋,网恋。于是网恋了。

崔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网恋?

鲁迅:网恋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老子:网可网,非常网,恋可恋,非常恋。

孔子:未知网焉知恋。

张宇:都是你的错,轻易恋上我,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恋的虚荣。

欧阳修:网民之意不在于网恋,只在于网络之间也。

高尔基:让网恋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刘颖(1982-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61-02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大学生合理、合法、负责地利用网络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有理、有利、有节地实施爱国主义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社会发展综合状况的校园晴雨表。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议题,尤其是涉及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焦点话题会吸引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及网络空间的讨论与政治参与,从网络信息的自由互动和即时传播,推动舆论发展,进而体现为与网络舆情相呼应的校园活动及社会行动,引发社会正面或负面效应。

二、爱国主义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表现特征

1.网络舆情体现爱国主义诉求表达的客观性与多样性。网络具有开放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其便捷时效的使用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校大学生多通过计算机、手机WIFI连接互联网,时时关注校园及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网络围观、微博热议、话题发起、微信表达等活动。他们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和匿名地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实际看法,流露自身的情绪,充分发挥在信息选择、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议题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各种有关爱国主义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碰撞。高校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某些校园及社会现象的实质,比较真实地体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爱国主义表达的心理状态和诉求表达。

2.网络舆情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交流的互动性与反馈性。大学生网络环境中一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对有关国防安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议题发表言论、表达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网络受众之间易形成及时性在线互动交流,赞成方和反对方的观点相互探讨、争论、交汇、甚至意见交锋。网络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使各种观点能够快速地表达和反馈,推进网络舆情的发展。以2012年9月逐渐升温的事件为例,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以日本右翼势力石原慎太郎最先抛出的“国有化”论调,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公开支持并所谓的国有化成功,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反映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主张国家动用军事力量打击日本、抵制日货的主张与维护稳定大局、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通过谈判回归理性的主张进行着激烈较量。

3.网络舆情折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的社会性与独特性。高校网络舆情受到社会多种舆情主体的影响,议题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内政外交众多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中既有乐观积极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它成为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帮助公众释疑,了解事实真相,弘扬爱国正气的重要途径。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中也出现了消极错误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如篡改历史和“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以怪异夸张吸引眼球等行为层出不穷,这种颠覆传统和社会主流观念的网络现况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困惑。一方面,社会中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道德规范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具备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性特点。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又与本校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校风特色紧密相关,表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独特性。一定校园事件的发生,在集合了偶发性、新奇性、情感充沛性等特点时,往往由个体大学生的即时意见发起,通过校园BBS、微博转载、论坛跟帖等传播渠道迅速集聚公众意见,网上互动不断加强,配合虚拟空间与现实活动的互动,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如热点话题“中国梦―我的梦”“低碳环保公益活动”等话题通过校园专题网站、班级博客、手机微信等形式迅速传播,成为广泛关注的高校网络舆情焦点。

4.网络舆情显露爱国主义情绪宣泄的非理性与偏差性。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但有时在表达情感时易表现为盲目、从众,分析问题缺乏理性,感性化和情绪化倾向明显。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对网络舆情的主导性疏导,密切关注网络思想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上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态势,通过因势引导、造势引导、转向引导等方式,对高校网络舆情有效调控,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既得以表达,又向美向善。同时,教育者又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积极选择”。高校工作者要通过双面说理,让大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观点、做法中进行比较和鉴别。运用管理和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相关言论与行为时,冷静思考,理智对待,克服偏激,坚持积极正面的爱国主义舆论取向,作出正确的爱国主义行为选择。

三、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对策略

1.掌握高校网络舆情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提供了新舆场。与过去高校大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限于著文声讨、示威游行等方式不同,网络虚拟空间以知识、图文、文字等数字化的方式,作为存在形式,是网络主体“身体缺场、符号在场”的典型表现。虚拟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红色主题网站、虚拟公益活动,仅以人民网党史频道制作的“领袖人物3D虚拟纪念馆”为例,年访问量达千万人,成为既节约资源又占领网络主阵地、弘扬网上主旋律的成功实践。通过新兴舆论场,高校教育工作者能较真实地把握某些问题的实质,掌握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前预防并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及消极情绪、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如2011年“校车事故”“高铁安全”等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公共安全关注,“小悦悦”事件、“搀扶老人被冤枉”等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责任探讨,2012年日本非法“购买”事件所激发的中华爱国情绪高涨,十及2013年“两会”召开期间各主流媒体网站、高校门户网站议题专栏所提升的高校大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都反映出网络正面舆情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强化作用。

2.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舆情调控策略。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主要是通过个案观察、师生联动来发现大学生爱国情感变化、思想波动,属于事后调控型爱国主义策略。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与及时反馈性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网络舆情的前期把握、跟踪关键网络信息,及时引导、持续跟踪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思想发展的不良思潮和消极情绪,并制定有效预防扩大影响的对策,建立网下事前调控、网上即时调控、网下事后调控,提供了可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舆情调控,使大学生实现“四不要”:不要被某些势力所利用,成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破坏者;不要做始作俑者,不组织、煽动、带领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动;不要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不参加未经批准的非法游行集会活动;不要做中转站,不通过短信和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息。

3.规范高校网络舆情需强化爱国主义的隐性教育与常态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继续保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仍然把进行理论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第一战线。同时,必须强化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与常态建设。在充分尊重大学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下,高校应增强网络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网络管理员及舆论领袖;在校内形成党委、团委、院系、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为一体的网络舆情监控与疏导机制,促进信息沟通和责任分管。通过“精品团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日常活动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者间接引导的良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的需要,锤炼自我教育的能力。由被动选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转化为自我发展的主动需要,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较高境界。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为进入网络的个体在自我创造、选择、传播信息过程中,对关涉国家利益的信息,要考虑其真实性、明确性、目的性、后果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性,网络信息多元多样、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必须有效鉴别,作出取舍,正确行使选择权和支配权,以国家利益为重。

4.转化高校网络舆情召唤爱国主义教育塑造网络爱国人格。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创新意识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但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阅历、猎奇心强。当自身存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往往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不同形式肆意宣泄非理性情绪,并易形成蝴蝶效应,逐渐演化成庞大的负面舆情,最终使一件偶发的小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甚至导致大规模的爆发,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伤害。如近来我国某些地方发起的抵制外国产品行动中,以“爱国”的名义打砸日系轿车、借机寻衅滋事事件。这些事件折射出的狂躁、激进态度,对人民的情绪和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也暴露出我国公民爱国热情高涨,法律知识缺乏,爱国价值取向区域现实和庸俗化等公民素质问题。

塑造网络人格,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理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网络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交锋的主阵地,网络空间逐渐凸显的文化冲突最终折射出民族差异和利益追逐。高校大学生是热血青年的集合体,更是高智慧的结晶体,他们担负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在自觉维护网络环境、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通过广泛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增强辨识错误网络言论的能力,真实、真诚地发表议题,面对各种网络恶搞、网络造谣等现象,大学生要加强网络爱国人格塑造,提高网络审美水平和网络审美教育,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和审美情绪。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国家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在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工作者要根据网络的即时信息特点,积极主动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抵制盲目过激的爱国思潮,按照“主动引导、趋利避害”的方式,开展高校网络环境中的理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应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自律性,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使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实现从情感到理性的升华。

[参考文献]

第3篇

那一夜,他听到了自己心动的声音

2001年12月3日晚,冬天的杭州夜雨纷纷,北风剌骨。在位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内的一座公话亭内,入校不到半年的2001级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阳一正在给远在英国出差的父亲打电话。

阳一进入大学开始接触网络,他很快成了网络歌唱的“发烧友”。想自己创办一间音乐工作室,正在向做国际贸易的父亲要钱帮助。好话说尽了,父亲就是一毛不拔,父亲认为阳一在学校最大的任务是把学习搞好,将来子承父业,打理公司,唱歌是走旁门左道,不务正业。

最后,阳一骂父亲:“你比葛朗台还吝啬!”说完一摔电话,来到校外,打的去了位于莫干桑大道的一家酒吧喝闷酒。

几杯啤酒下去后,阳一的脸色绯红,一丝醉意袭来。这时,阳一忽然听到一间包厢里传来女孩的哭泣声。阳一走了过去,推开门看见一个男人边抽一个女孩的耳光边呵斥道:“不就是让你陪客人喝几杯酒吗?这点都做不到,老子不会放过你的。” 阳一一把抓住那男子的手:“做男人,怎么可以随便打女人呢?”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那男子大怒,挣脱手向阳一反击,被阳一一拳打倒在地。

包厢里的响声惊动了整个酒吧,很快就有四五个男人向包厢涌来。阳一一看情势不妙,拉起女孩就跑,穿过酒吧时,阳一感觉有一截敲碎了的啤酒瓶向自己左脸插来。阳一不顾伤痛,一手拉着女孩,一手捂着鲜血直流的脸,冲出酒吧,冲进了杭州冬天的夜雨中。

一路狂奔20分钟后,阳一和女孩停了下来,发现后面没有人追来。看到阳一脸上的鲜血,女孩大哭起来,赶紧打的将阳一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治疗。

由于伤势较重,阳一听医嘱住院接受治疗,女孩天天在医院服侍他。外科医生检查后告诉阳一,由于创口太大,又经冷雨浸泡,伤口愈合后,要留下一道疤痕。

听完医生的话,女孩扑在阳一身上哭道:“都是因为我,让你破相了……”

阳一安慰她说:“没事儿,说不定是我命里注定要破相,这次不破,下次也是要破的。”

听着阳一诙谐的话,女孩破涕为笑,这一笑让阳一看呆了:这个女孩竟然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就在这一瞬间,阳一听到了自己心动的声音。

苏堤上,那一个旷世的激情拥抱

这个险些误入风尘的女孩叫卓玛。1984年3月16日卓玛出生在中国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瓷厂。卓玛的童年是在瓷都蒙蒙的烟雾中度过的,瓷器彩绘那色彩斑斓的原料,涂鸦在她红扑扑的小脸蛋、小手上,也孕育了她美术的天分。在读初中时,她的油画作品就曾经在北京和日本东京展览,俨然是中国走红的“小画星”。

17岁那年,在景德镇某中学读高二的卓玛,不顾父母与老师的劝阻,突然宣布退学,然后怀揣青春的梦想,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西安、敦煌、成都、北京、开封、郑州、上海、南京一路走来,卓玛沉浸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

2001年8月,卓玛来到浙江杭州。为了生活,她进了杭州一家职介所,发现有一家广告公司准备招聘美术设计师职位后,她交了200元钱,按照职介所提供的地址来到莫干桑大道。然而,这里没有广告公司,倒是酒吧的牌子非常醒目。她以为自己找错了,正要离开,里面有人走出来,告诉她这里就是广告公司招聘的场所。当她走进酒吧,酒吧的门却“咣”地关住了,卓玛就这样栽进了这家黑酒吧。这天晚上,就在酒吧老板逼她给顾客提供时,阳一从天而降,带她逃离了魔窟。

阳一出院后,为了筹建音乐工作室,在离学校不远的杭州电脑城里的一家电脑公司兼职做技术员,维修电脑,也做一些销售工作。忙碌中,再没有与卓玛联系过。

2002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六,阳一受公司指派来到一家广告公司联系业务。当他走进设计室时,他的眼睛蓦然一亮,正坐在电脑前绘制广告图案的清秀女孩不就是卓玛吗?卓玛抬起头,她也认出了阳一,两人会心地笑了。

那天中午,卓玛请阳一吃饭。席间,阳一向她谈起了他的家庭,他的音乐,他的追求,他未来的音乐工作室。阳一对音乐的执著,深深地感染了卓玛。她发现,眼前这个帅气的大男孩竟然是如此可爱,她的心就在阳一的讲述中千回百转,绽放出万般柔情。而一向性格内向、忧郁的阳一,也很惊讶自己怎么就讲了这么多话,难道自己爱上了卓玛吗?

那次午餐后,阳一与卓玛开始了频繁的电话联络。周末,他们也偶尔相约来到西子湖畔,在美丽的山光水色中漫步。只是因为羞涩,彼此都迟迟没有表白。

那层纸最终被捅破是在2003年春天,这天,卓玛将阳一约到苏堤。在绿荫下的草地上坐下后,卓玛从包里拿出两万元钱,对阳一说:“这是我在杭州工作一年攒下的钱,现在给你买录音设备吧。”

两万元!这对一个月收入不过3千元钱的女孩意味着什么?阳一心头一热,紧紧地将卓玛抱在怀里,他知道,这是一个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的女孩,也是值得他用心呵护一生一世的女孩。

失恋后,崛起一个网络情歌王子

2002年底,在杭州著名音乐人陆琦的大力支持下,阳一在杭州庆春路和杭州大学城租了两处房子,将编曲和录音分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杭州乐人堂。

卓玛也经常出入工作室,悉心地照料阳一的生活,让阳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音乐中去。每次卓玛心痛地摸着阳一左脸上那道疤痕,阳一都会幽默地说:“这是我们爱情的印记,它每天在告诉我,永远不能将你忘记。”

然而,甜蜜的生活只是昙花一现。阳一很快就尝到了爱情的苦涩。

那天,卓玛正在家里收拾东西,突然,腹部一阵剧痛袭来,她当时就晕倒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阳一是在卓玛住院5天后才知道消息的。知晓后的阳一心急如焚,直奔进卓玛的病房。然而,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他看到一个理着平头的小伙子正坐在病床前,殷勤地喂卓玛吃东西。看到阳一,卓玛有点儿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她告诉阳一,自己没什么大病,只是患了病毒性感冒,在医院住几天就好了。“那他是谁?”松了一口气的阳一转向小伙子,语气生硬地问。

“这是我表哥,叫刘迪,专门从江西赶来照顾我的,所以这段时间你就不用来医院了,安心做你的音乐吧。”卓玛说。

原来是这样,阳一没再说什么,陪卓玛聊了会儿天就走了。可是回到家里,他的心却又不安地躁动起来,总像有什么事在那里悬着。

几天后,阳一再次去医院看望卓玛,这一次,他看到了令自己心碎的一幕:卓玛正躺在刘迪的怀里,刘迪的手抚摸着卓玛的头发,两个人温柔地喁喁细语着。阳一再也忍不住了,他一个箭步上前,将卓玛从刘迪怀里拉起来,厉声责问她:“他到底是你什么人?”

有那么一刻,病房里安静极了,只有3个人的目光在空气中碰撞。像是沉默了一个世纪,卓玛终于开口了:“阳一,刘迪其实是我高中时的初恋,我们前些日子在杭州相遇,发现彼此并没有互相忘记,阳一,你还是忘了我吧。”

阳一勃然大怒,他真想给卓玛一个耳光,但举起的手最终却无力地垂了下来。“我祝福你们。”阳一说完,摔门冲出病房,走在长长的医院走廊里,他的眼泪终于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也许正像别人所说,失恋是音乐灵感的触角。在失去卓玛之后,阳一演唱了工作室创作的《别离开我》,在深情而喑哑的演唱中,他希望用歌声寄托失去卓玛那种彻骨的痛。

歌如泣,千言万语唤不回逝去的爱

2004年4月16日,阳一刚走出教室,就有个小伙子拦住了阳一。阳一定睛一看:这不是刘迪吗?阳一扭头想走,刘迪跟着阳一说:“我们好好谈谈,好吗?”“是不是卓玛将你也甩了?”阳一有些刻薄地问。刘迪半晌没有作声,脸上却淌下泪来:“她走了,永远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校园的一角,刘迪对阳一说出了实情:“我是卓玛广告公司的同事,也一直很喜欢她。可是在我向她表白时,她告诉了我你和她的关系。那以后,我们就一直以好朋友的身份相处。可是有一天,卓玛突然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做她的临时情人。我再三盘问才知道,她患上了晚期肝癌,而你又正在音乐创作的关键期,为了让你彻底地忘记她,她……你走以后,卓玛就回江西老家了。今天早上,我接到了她家里的电话,卓玛……上个星期去世了……”

听了刘迪的话,阳一疯了一样冲出校园,来到杭州车站,踏上了开往江西的列车。一路上,他的眼前全是卓玛的身影,她在酒吧里被人欺负时的楚楚可怜,她塞给他两万元钱时的万般柔情,她在他怀里时的幸福颤抖,他说祝福你们之后她脸上的瞬间苍白……

4月17日早上,阳一来到了景德镇,在卓玛家人的陪同下,在市郊的一座墓园里,在铺着七彩瓷的卓玛坟前,阳一长跪不起。回到杭州后,阳一制作并演唱了《回来我的爱》,他在歌中唱道:

思念的滋味 /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 /依然叫人心憔悴/

老天 /请给我机会/ 补偿心上人些许安慰/如果/ 生命可以轮回 /我宁愿时光倒退/但愿 /我心你能体会/ 原谅我所做所为/回来 /回来/ 回来 /我的爱……

这首歌在电吉它与木管的伴奏下,将阳一对卓玛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歌曲上网后,立即在网络上火了起来,网络间到处是阳一爱的呼唤。

第4篇

“网络杀手”杀人不见血

2008年7月初,24岁的李力蒙从沈阳大学毕业,却屡屡受挫受辱。无奈之下,他加盟了“网络水军”,受雇狂捧或疯骂一个人或一家公司、一个品牌,拿点小钱。凭着超强的文字功底和独到的见识,李力蒙在“网络水军”中很快成名。

2009年5月初,初中同学蒋宇来找李力蒙,痛苦地述说了女友潘珊珊抛弃自己的恶行,希望李力蒙帮忙出个主意惩治她。

李力蒙立马成了侠客,通过网络,短短几个小时就联系上了几百名“网络杀手”和“网络水军”战士,当他以“正义之剑”的网名把潘珊珊的照片和背叛挚爱她的男友的故事公布在“天涯社区”等多家网站后,几百名“网络杀手”和“网络水军”战士蜂拥而至,把潘珊珊骂成了“千古第一恶女人”。许多不明真相又正义十足的网民们也跟着冲进来,开始人肉搜索潘珊珊。很快,潘珊珊的个人情况、父母情况、甚至亲朋好友的情况等都出现在网上。一个月不到,潘珊珊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009年5月下旬,蒋宇跑来找李力蒙。他一脸兴奋地说:“你真是太厉害了。那个多次打电话向我求饶,我怎能饶她!我要让她知道我的厉害,得罪了我就是死路一条!”

看着蒋宇眼里喷射出的可怕的怒光,李力蒙突然打了个寒战,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老同学如此狞恶的表情,一定是那个女人把同学伤得太重太狠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蒋宇经常给李力蒙打电话,讲述潘珊珊种种可怜可悲的境遇:她的新恋人怒而与之分手,单位无法忍受攻击辞退了她,走在街上被人认出遭到咒骂,父母家的电话被打爆……

李力蒙深知网络攻击的利害,他开始有点同情潘珊珊了。他早在半个月前就停手了,他的“网络杀手”和“网络水军”战士已罢兵了,可网络追杀还在继续,那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们在继续指责潘珊珊。他明白,此刻潘珊珊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伸张了正义,却同时感觉到,杀人不见血的网络追杀太残酷了。

2009年7月中旬,李力蒙收到一封公开信:“正义之剑”,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世了,但我会升入天堂的,因为我从未做过亏心事。而你,死后肯定要和蒋宇一起下地狱,因为你和他一样是无赖、是恶棍、是杀人凶手……

看完信,李力蒙知道了一个与蒋宇讲述的内容完全不同的一个故事:

潘珊珊与蒋宇是大学同学,从大一起,蒋宇就追求潘珊珊,潘珊珊对他没有感觉,他就自创情歌、当众献花、英雄救美……用尽了一切追求的方法。大三那年,被追得无处可逃的潘珊珊终于答应与他相恋。可在两人谈婚论嫁时,她才发现男友竟背着她在外面有了情人。气愤至极的潘珊珊与蒋宇断绝了恋爱关系。气极败坏的蒋宇找到李力蒙,不明真相的李力蒙为朋友仗义相助,对潘珊珊使出了杀招……

看完信,李力蒙惊呆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到,一定是潘珊珊找到了一个策划高手,用假自杀来绝地反击。

7月下旬的一天,李力蒙得到“线人”报告,说潘珊珊跳楼自杀未遂,被送到总医院骨科住院部抢救。李力蒙一听傻了眼。

卖房产为自己的良心赎罪

李力蒙赶到医院,隔着窗户,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潘珊珊。她的左臂和左腿都打着石膏。那一刻,他呆住了。“难道真是我害了她?她是被冤枉的?蒋宇骗了我……”他真想冲进去问个究竟,可他没有这个勇气,如果她的家人知道是他把她害成这样,一定会把他撕碎的。

李力蒙找到潘珊珊的主治医生询问,得知她腰椎骨折,左臂和左腿也严重骨折,内脏多处受损。万幸的是,她已脱离生命危险。李力蒙想:如果是一个的女孩,绝不会采取如此决绝的方式,可蒋宇是他多年的好友,怎么可能骗他呢?他设法找到了潘珊珊的大学同学、同事和亲友,各方传达的信息告诉他,潘珊珊的信中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是蒋宇在撒谎。他找到蒋宇,猛地扑上去,和他厮打起来。

回到家,李力蒙满身是血、一瘸一拐的样子吓坏了父母。在父母的追问下,他终于坦白了自己做“网络杀手”的勾当和自己如何上了蒋宇的当,逼得潘珊珊跳楼。

听到儿子竟做出这样可怕的事情,父亲李绍先气得冲过来打了李力蒙两个耳光。还是母亲姜美娟冷静,她对丈夫说:“就是把他逼死了又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替他赎罪……”

一家3口经过一番商议,做出了3个决定:第一,李力蒙马上在网上公布蒋宇骗欺他并诬陷潘珊珊的事实,还潘珊珊清白。第二,李力蒙公布自己与网络杀手这个职业一刀两断。第三,倾家荡产也要让潘珊珊站起来。

当天晚上,李力蒙就在网上公布了这三个决定,并说:“现在,我不再是网络杀手,而是一个良心发现的罪人,想做的就是为民除害……”

2009年8月初的一天下午,李力蒙和父母赶到医院看望潘珊珊,医生说她已经出院回家休养,还说她很难站起来了。

李绍先要到潘珊珊家去看看。李力蒙犹豫起来,他知道一旦面对潘珊珊和她的家人,自己将会遭到怎样的责骂。但李绍先坚定地说:“儿子,错了就要认,你必须去,必须亲口向那个无辜的姑娘道歉。”

李力蒙和父母来到潘家。听说李力蒙就是组织网络围攻追杀的“凶手”,潘珊珊的父母和亲友们怒不可遏,围着他们一家三口大骂,还动手打李力蒙。姜美娟低声说:“对不起,是我儿子害了这么好的姑娘……”

李力蒙和父母默默地承受着打骂,潘珊珊喝住了亲人:“住手!就是打死他们,我能站起来吗?”潘家人终于罢手,但仍是愤愤不平。

潘珊珊又开口了:“今天好多人打电话告诉我,你把真相在网上公布了,今天又来谢罪,说明你和你的父母是好人。如果你们不出头,我一辈子也不知道是谁害得我这么惨……”她告诉父母和亲人,不要再责怪李力蒙了,因为他也是被蒋宇欺骗了。

李力蒙的泪水热辣辣地溢了出来,被他害得不能站立的姑娘,竟还替他向亲人求情。他的心被狠狠地撕扯着。他连连说:“对不起。”

姜美娟拿出一个存折:“为了赎罪,我们卖了房子,房子太小,只卖了27万元。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姑娘站起来……”李绍先接着妻子的话说:“我们是穷人,没有太多的钱。可我们是好人,想不到儿子竟做出这样的恶事。假如走遍全国也不能让姑娘站起来,那我们就照顾姑娘一辈子……”李家人的真情,终于感动了潘家人。两家人握手言和。

站起来的女孩得到美好爱情

李绍先夫妇和儿子住在和别人合租的两居室里,3口人住的房间只有14平方米,李力蒙只能住在上铺。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李力蒙和潘珊珊的父母带着她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看病。每到一地,看病之余,李力蒙都要用轮椅推着潘珊珊去公园赏花,品尝当地的小吃。为了让潘珊珊不寂寞,李力蒙用英语给她讲笑话,看到什么编什么,开心时两人纵情大笑。这时,潘珊珊就会忘了自己是个病人,露出少女的活泼和天真。在上海时,李力蒙推着潘珊珊去城隍庙吃南翔小笼包和海棠糕,吃完海棠糕,李力蒙用餐巾纸轻轻擦去潘珊珊嘴角边的芝麻,边说:“咱们珊珊还是要淑女一点嘛。”

他的体贴和絮语,让潘珊珊的心滑进温暖的海洋。一种甜蜜的朦胧的情愫在悄然滋长,她的天空里有了亮色。父母发现她又爱笑了。

有一次,李力蒙要出去办事,潘珊珊嘱咐他带上雨伞,他说不带,潘珊珊大声说:“必须带。”结果,亏得带了雨伞,要不然他就得在路上淋雨。李力蒙感受到了潘珊珊的善良和坚韧,渐渐爱上了她。潘珊珊也越来越依恋李力蒙,见不到他就没着没落的。她却把这份爱藏到了心底,她明白,看过的名医都说她很难站起来了,她不能拖累他!

苍天有眼,2010年3月底,李力蒙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上海一家医院的专家们为潘珊珊检查后,认为通过手术后可以让她站起来。得知这一消息,李力蒙竟跪谢专家。

手术很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2010年6月底,潘珊珊终于站起来了。李力蒙激动得泪流满面,却于当晚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信中写道:“……珊珊,你站起来了,让我的负罪感减轻了许多,可我仍是罪人。虽然我深爱着你,可我深知自己不配。我这个‘网络杀手’不知害过多少像你一样无辜的人……”

潘家父母也看了信,潘父说:“女儿呀,力蒙是个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好孩子,如果你爱他,就不要放弃,他是心里压力太大了!”潘母也点头赞同。

2010年7月中旬,回到沈阳后,潘珊珊找到李力蒙,向他吐露爱意。两个年轻人终于相爱了。

第5篇

周丽颖是一所艺术学院的钢琴教师,由于性格自闭又有些清高,她的交际范围很窄,年近30仍然单身。虽然生活有些孤单,但她认为爱情一定要跟着感觉走,不能操之过急。

2010年国庆节前夕,周丽颖登陆QQ,在电子邮箱里发现了3封“漂流瓶”。出于好奇,她顺手点击邮件进入页面,屏幕上赏心悦目的沙滩风光和惟妙惟肖的漂流瓶图景立刻吸引了她的眼球,而漂流瓶里陌生人的问候、倾诉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经过了解,她才知道“QQ漂流瓶”是一项邮箱匿名交友游戏,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可以通过漂流瓶结缘,倾诉心事、结交朋友。可以说,丢瓶子讲心事正日渐成为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新时尚,在白领一族里很受欢迎。

周丽颖工作繁忙,身处水泥丛林中总有一些心事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要对谁说,“漂流瓶”的出现满足了她倾诉心事的愿望。她迅速回复别人的漂流瓶,同时抛出自己的漂流瓶,从中感受到了宣泄和交流的乐趣。每个QQ用户每天有3次丢瓶子和捞瓶子的机会,她从不错过这些机会,有时间就上网丢瓶子和捞瓶子,玩得不亦乐平。

同事们看她玩得如此痴迷,就劝她说“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偶尔玩玩还可以,千万不要当真。”周丽颖不以为然“我喜欢那随水而漂的瓶子,漂流瓶带走我的烦恼,带去我的祝福,也给我带未意想不到的惊喜……”

10月7日晚上11点,周丽颖独自在家上网,倍感孤单,便抛出当天最后一只漂流瓶希望这个漂流瓶有天能漂到我的那个他那里!半个小时后,她正打算关机睡觉,那只刚刚抛出去的瓶子就被人捡到并回复了,一个昵称叫“爱是心里暖暖的”的捡到者这样回复她夜把寂寞泡开了。周丽颖看到这句话后心里颤抖了一下,感觉遇到了知己,立刻把“爱是心里暖暖的”加为QQ好友。

对方真名叫曾国强,比周丽颖小4岁,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投递员。他和周丽颖一样是单身,也渴望一份美好的爱情,两颗孤独的心因此渐渐靠近了。只要有空,他们就上网聊天,直到夜深了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10月18日,曾国强向周丽颖发来请求我们结婚吧,虽然我的话有些冒昧,但我希望能够给你幸福!周丽颖盯着电脑屏幕,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朝她袭来:她已经28岁了,可从未没有一个人正式向她求过婚。她激动得都要哭了,立刻答应下来。

第二天,曾国强带着玫瑰花、巧克力以及戒指登门看望周丽颖。几天后,他们租下一套两居室,添置了几件家具后开始同居生活。

爱情不敌残酷现实,网络投票定分手

同居生活并非如周丽颖想象的那么甜蜜。

周丽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毕业于名牌大学,而曾国强在农村长大,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两人在生活习惯、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很大。

周丽颖每次和曾国强聊起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曾国强都哈欠连天,两人话不投机。

为了将曾国强打造成“内外兼修”的完美男友,周丽颖特意给他置办了几身高档服装,还替他报考了成人大专。经过她的打扮,曾国强的外表不再像个打工仔了,但面对她买回来的教材,他还没看几页就讪讪地说:“现在有知识也不能当饭吃。”他的不求上进让周丽颖很失望。

由于工作原因,曾国强的脚每天都出很多汗,味道怪异,但他却不爱洗脚。周丽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再三催促,他才勉强洗洗,两人为此没少发生争吵。此外,周丽颖喜欢清静,曾国强却经常把同事带到家里喝酒猜拳;曾国强的工资不够用,经常向周丽颖要零用钱,家里的大部分开销也由周丽颖支付……周丽颖渐渐产生了悔意。

最让周丽颖无法忍受的是,曾国强把监视她与网友、同事的交往当成了“必修课”。他只要看见她的QQ上有男士头像闪动,就凑过来刨根问底并警告对方离她远一点,弄得网友们都不敢和她聊天了。一次,一个男同事在QQ上对她开玩笑说“想你了,出来坐坐吧。”曾国强怀疑她有外遇,就偷偷回复“好啊,不见不散。”那名同事按约定出来见面,等来的却是曾国强的一顿毒打。这件事在同事间传开后,大家都对周丽颖敬而远之,周丽颖为此感到痛苦不堪。她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和曾国强分手?

思前想后,她感到很矛盾两人虽然有隔阂,但曾国强也并非一无是处;而且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家里又催得紧,如果分手,她能找到合适的男友吗?

在犹豫和无助之中,她决定求助网络,请网友帮自己出主意。

11月7日,她在当地论坛上发帖,诉说自己的情感遭遇并向大家求助:“希望大家可以帮我出主意,你们的意见将会决定我的感情。”当天就有不少热心网友跟帖回复,然而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让她更加难以决定。论坛版主张峰便向她提议既然你拿不定主意,何不在论坛里发起网络投票,看看支持者多还是反对者多。她认为不妨一试。

张峰很快在论坛里发起了关于周丽颖感情是去是留的投票帖:“投票支持继续交往或分手,让你的意见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效应。”帖子迅速招来众多网友的浏览和投票。

截止11月14日,整整一周的时间里,竟然有1034位网友参与了投票,赞成继续交往的网友占投票总数的46.27%,赞成分手的网友占投票总数的53.73%。本来就有分手打算的周丽颖在参考了众多网友的投票结果后,终于坚定了分手的决心。

11月16日,周丽颖向曾国强提出分手,曾国强无法挽回这份感情,只好接受现实。

感情受挫怨天尤人,迁怒版主挥拳相向

和周丽颖分手后,曾国强搬回以前住的公司集体宿舍。同事们都知道了他曾经和一个钢琴老师同居并被扫地出门的经历,经常拿他开玩笑,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一天,曾国强和一个同事因为琐事争吵,同事忿忿地骂他“你这个傻×,活该被人玩!我告诉你,你这辈子别做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美梦了!”大家哄堂大笑。曾国强一怒之下和同事打起来,不小心把客户托运的玻璃柜子撞碎了,因为他无力赔偿,公司便辞退了他。

12月1日,曾国强和一个旧同事喝闷酒。同事听说了他的事情后,一拍大腿说“你傻呀,都是那个该死的版主坏了你的好事,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曾国强喝了不少酒后胆子大了,觉得哥们说得有理。接着,他想起他曾经在论坛里看到那个版主准备举办同城网友聚会,时间就在今天晚上,机不可失啊!

他立刻动身,根据帖子里提到的聚会地点赶到一家酒店,闯进聚会的包间张口就问“谁是XX论坛的版主,给我出来!”张峰不知怎么回事,下意识地应答“找我有什么事吗?”曾国强骂道“你弄的网络投票导致我女朋友和我分手,都怪你这个混蛋……”张峰听得莫名其妙,随口就道“是你自己没出息,连个女人都搞不定,怪不得别人。”

曾国强一听肺都气炸了,恼怒地冲上去掐住张峰的脖子“如果不是你,我女朋友肯定不会和我分手的!”张峰一边挣扎一边朝网友喊“打他,往死里打!出了事我负责!”网友们一拥而上,对着曾国强就是一顿暴打。

曾国强被打得气血翻涌,顺手拿起桌上的啤酒瓶就朝张峰的头部砸过去。张峰的头部顿时鲜血四溅,吓得在场的网友们全傻了眼,曾国强趁机逃跑。

2010年12月12日,警方通过周丽颖找到曾国强。由于张峰只是受了皮外伤,没有大碍,所以曾国强只被拘留了15日并赔偿张峰1万元,但这件事传开后,他声名狼藉,而周丽颖也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只能辞职。

第6篇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很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

其实,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象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钱的丝飞舞着。很多人在选择以钱为生命指标的时候,看到的是钱所带来的便利和荣耀的光环。钱是单纯的,但攫取钱的手段却不单纯。把一样物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它的危险,不在于这桩物品的本身,而在于你是怎样获取它并消费它。

钱是温柔绚丽的,也是漂浮迷茫的,钱的乱丝令没有能力驾驭它的人窒息,直至被它绞杀。爱的丝也如四月的柳絮一般飞舞着,迷乱着我们的眼,雪一般覆盖着视线。

记得我学习医科的时候,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

出于对人的悲悯,加上自身特有的胆大,她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

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究其原因,关键的杀手竟是——氧气中毒。高浓度的氧气抑制了病人的呼吸中枢,让他在安然的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地逝去……丧失节制,就是如此恐怖的魔杖。它令优美变成狰狞,使怜爱演为杀机。

这当中的奥秘,需每一个人细细揣摩练习。还有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嗜好的丝……或松或紧地包绕着我们,令我们在习惯的窠臼中难以自拔。逢到这种时候,我们常常表现得很无奈很无助,甚至还有一点点敝帚自珍的狡辩。常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

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出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却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

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茧的空间虽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熟络。打破了茧的蚕,被鲜冷的空气,闪亮的阳光,新锐的声音,陌生的场景……刺激着,扰动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

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你知道你活着痛着并且成长着。有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世界只是一个茧,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第7篇

[关键词] 网恋I 网恋II 网络成瘾 网络伦理

网络人际关系引发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网恋及其伦理问题的争议格外引人注目。目前,人们对待网恋的态度主要有如下三种:拥护派,反对派和中间派。拥护者认为,借助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人们可以排除世俗社会诸如地位、金钱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真正的爱情。反对者认为,网恋是虚幻的、奢侈的、荒谬的、残忍的、堕落的和危险的。[1] 网恋要么虚无缥缈,纯属游戏人生,要么是危及现实婚姻家庭的又一种祸源。网恋的欺骗性和玩世不恭侵蚀人们对高尚爱情的追求。网恋诈骗、网恋情杀和“网恋”等一系列恶劣后果都成了“网恋”的罪名。因此,对网恋应持反对态度。中间派则认为,网恋丰富了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尽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是一般的恋爱问题;或者认为是发展中的问题,等网络社会日趋成熟时,这些问题就不再那么尖锐。因此,对网恋应当持平和、谨慎态度。[2]

这些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些结论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些论者大多没有深究“网恋”概念和类型,而是不加分析地接受似是而非的公认的“网恋”的概念。上述对待“网恋”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对网恋的不同伦理评价,而人们对网恋引起的问题的伦理评价与人们对网恋概念及其类型的把握密切相关。网恋中出现的一些所谓伦理问题与人们对“网恋”概念的误解、对“网恋”的处理方式不当等有关。事实上,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网恋带来的问题,有些则可能不是。有些问题不过是网络中的一般的伦理问题,有些甚至就是一般的现实伦理问题,而不是网恋带来的特殊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网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伦理的影响,首先必须澄清“网恋”这一概念的模糊之处。否则,我们讨论问题时的指向可能不一,从而造成无谓的争议和所谓的网恋伦理危机。

一、何谓“网恋”:“网恋I”与“网恋II”

我们曾经对网恋的概念和类型做过分析,认为目前广泛使用的“网恋”一词,实质上包括两种不同形式的“恋”。一种是指“通过网络恋爱”、“在网络中恋爱”或“网络恋爱”;另一种是指“真正的网恋”或“纯粹的网恋”。[3] 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意义的网恋,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网恋I”,把后者称为“网恋II”。“网恋I”与“网恋II”不是一回事,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P>

“网恋I”(通过网络恋爱)是指人们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体和空间谈恋爱,就像通过电话、鸿雁传书谈恋爱一样。“网恋I”再细分的话,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原来就彼此熟悉,或已经是朋友,如今借助网络加深感情;另一种是通过网络从相识到相知、相恋。本质上讲,这种意义上的“网恋”并不具有太多的新的涵义,不过是表达爱慕、加深感情有了网络这一新的联络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形式的“网恋”表明,互联网丰富了人们的恋爱方式。

“网恋II”(纯粹的网恋)则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借助亲密性的文字和符号,建立起来的带有神秘性、刺激性和无限遐想色彩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只存在于网上的心灵伙伴关系(soul mate),其涵义是“通过网络恋爱”不能包容的。它不是“网络恋爱”的简称,也不是“通过网络恋爱”和“在网络中恋爱”的简称。所谓恋爱就是“以婚姻为目的的私密性的人际交往方式。”[4] 因此,恋爱至少具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恋爱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婚姻家庭;第二,它必须建立在亲密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基础之上。而“网恋II”并不必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因为,这种形式的“恋”不必通往婚姻,也不必建立在男女两性的基础上。它唯一的要求是两个“人”——两个“数字人”,两个虚拟的“人”。这里的“人”不必是真实的男人或女人,只要是数字意义上的男女即可,即不同性别的ID。或者说,只要是想象中的男女即可。网友们对这种形式的网恋深有体会:“网恋的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在于找对象最后结婚,网恋与社会生活中的真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有着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当然从网恋转变为真恋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网上恋人的见面都意味着:最后的晚餐。”[5] 更有深喑网恋的人大声疾呼“网恋,别轻言爱情”。这些都确实道出了“网恋II”的本质。因此,“网恋II” 是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的一种与爱情无涉的(love neutral)依恋之情,是一种在网络中出现的从前不曾有过的新的人际关系。如果一定要说“网恋”与爱情相关,那么这种爱情则是所谓的“虚拟爱情”。但这里的“虚拟爱情”并非现实的爱情,而是一种“伪爱情”。因此,“网恋II”(纯粹的网恋)是一种“伪恋爱”,一种披着恋爱外衣的“网恋”,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人际关系。

我们说“网恋II”是现实社会不曾有过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网恋II”确实具有现实恋爱过程中的一些形式和方式,即相互之间的依恋。每一个有着网恋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肤之感:一天不“见”,如隔三秋;天天盼“郎”归。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称其为“网恋”。但有趣的是,这种网恋不仅不是网络恋爱,而且其本质特点恰恰是与爱情无涉。

我们进一步认为,有些“网恋II”不是恋“爱”,而是恋“网”。这种“网恋II”是指那些达到成瘾程度的“网恋II”,是“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成瘾或“恋网”的方式和类型多种多样。网络成瘾研究中心(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认为,网络成瘾可分为五种类型。(1)网络性成瘾:沉迷于观看、下载和购买色情,沉迷于成人幻想和角色扮演的聊天室;(2)网络关系成瘾:过度沉溺于网络关系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关系,如聊天室,虚拟爱情;(3)网络赌博成瘾:沉溺于网络赌博、游戏、疯狂购物或股票交易;(4)网络信息成瘾:由于网络海量的信息,成瘾者花费特别多的时间浏览、收集和组织信息;(5)使用计算机成瘾:使用计算机成为一种强迫。[6] 从网络成瘾研究中心对网络成瘾的划分也可以看出,“网恋II”属于网络成瘾行为中的一种,即上述划分中的第2种网络成瘾行为。由于讨论问题的专门性,在此我们不妨仅仅根据“恋网”或“网络成瘾”与所谓的“爱”有无关系来划分。这样,“恋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普通的网络沉溺,其目的和起因均与所谓的“爱”无关。比如,热衷于网页浏览,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其程度达到如痴如醉、不能自拔的地步。另一类则是指我们正在讨论的“网恋II”,其目的是追求所谓的“爱情”,但是与真正的爱情无关。我们甚至认为,“网恋II”就是“自恋”。它实质上是和自己交往,和自己想象中的对象交往,和自己理想的幻影交往。事实上,“网恋II”的终结之时,正是这种幻影被打破之日。

二、网恋伦理问题辨析:“问题I”、“问题II”与“问题III”

网恋,无论“网恋I”,还是“网恋II”,确实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和伦理问题。而且,这两种类型的网恋在转换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我们不妨把“网恋I”引发的伦理问题称为“问题I”,把“网恋II”引发的伦理问题称为“问题II”,而把混淆“网恋I”和“网恋II”而出现的伦理问题称为“问题III”。

虽然我们不认为“网恋I”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这并不是说,“网恋I”不会导致新的伦理问题。“网恋I”与以往的恋爱没有本质区别,但从方式、范围等角度来看,已具有许多新的内容。网络社会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全球一体化的空间,网络人际交往富有神秘、刺激、新鲜感,交往范围广、速度快,人际交往的密度和频度更高,而人际关系的稳定度则相对变弱,为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从而给现实的婚姻家庭等相对稳定的关系造成某种威胁。例如,因“网恋I”引发的婚外情,导致家庭的破裂和重组等问题。

我们已经指出,“网恋I”不过是一种借助国际互联网或虚拟世界进行的恋爱,它仍属于现实恋爱的范畴。因此,“网恋I”应当以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来规约,其行为仍然应遵守现实社会恋爱的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网恋I”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这一媒体,就可以逃避现实社会伦理的规范。事实上,这常常是一些当事人开脱自己的借口。由于“网恋I”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其行为也必须遵守网络社会的一般行为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网络公民也是对每一个网恋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总之,不能借口“网恋I”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认为其引发的问题是全新的,就可以逃避现实社会恋爱道德的规范;同时,也不能认为“网恋I”仍属现实恋爱的范畴,从而不必遵守网络道德。

“网恋II”是一种全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因此,对于“网恋II”(纯粹的网恋),我们应当以新的规范——“网恋II”道德规范——来引导这一新型的人际关系。我们认为,“网恋II”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将“网恋II”限定在网络之中。“网恋II”只有在网络之中才是“网恋II”。离开国际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网上人际关系将不复存在。也只有遵守“网恋II”的伦理要求,“网恋II”才是“纯粹的网恋”。“网恋见光死”就是这一规范的真实写照。因此,违反“网恋II”行为规范可能导致如下三类问题。(1)违反“网恋II”的网络行为规范,即影响这一新型网上人际关系正常建立和发展的行为,如网络语言失范行为等。(2)突破“网恋II”的边界,把“网恋II”视为“网恋I”,从而按照“网恋I”的行为规范行事,如约会见面等。(3)“网恋II”中的成瘾行为。前文我们指出,有些“网恋II”是网络成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自恋”和“恋网”。因此,“网恋II”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包括“自恋”和“恋网”所导致伦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受阻”问题。[7]

“网恋I”和“网恋II”所引发的伦理问题是不同的。如果对二者不加区分,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能出现混乱。例如,如果我们以“网恋I”(网络恋爱)的眼光看待“网恋II”(纯粹的网恋),就会出现许多难以理解,或造成人为的伦理危机。当“网恋II”中的两人后来被证实是父女或母子时,有人便制造了所谓的“网恋”危机的惊骇之说。显然,这是没有正确区分“网恋”的两种形式所致。

值得指出的是,“网恋I”和“网恋II”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尤其“网恋II”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网恋I”,即“纯粹的网恋”可以转化为“通过网络恋爱”,从纯粹的新型的网上人际关系变为网下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网络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网恋II”向“网恋I”的转变提供了较好的技术通道。但是,这种转换是有条件的。如上述的父女网恋就不能转换,其结果不过成为笑谈而已,而不能随意用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因为这是“网恋II”,而不是“网恋I”。如果能够发生转换,那么我们就应当以现实社会的规范来规约之。但是,并非所有的网恋者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出现我们称之为“问题III”的伦理问题。这类问题就是因混淆“网恋I”和“网恋II”的伦理规则而导致的问题。

目前,因“网恋”引发的问题大多属于“问题III”。也就是说,网恋引发的许多问题,如网恋欺骗和网恋暴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混淆“网恋I”和“网恋II”伦理规则,以“网恋II”的行为方式来对待“网恋I”(如“爱情游戏论”),或者以“网恋I”的行为方式来对待“网恋II”(如“网恋论”)。有些网友不能正确看待“网恋II”,常常误以为这是真实的恋爱或“网恋I”,从而总是想网下约见网恋对象。同时,由于以“网恋I”来对待“网恋II”,以对“网恋I”的期望来期待“网恋II”,结果常常是失望多于希望,甚至毁掉一段美丽的“网恋II”之情。有时,当网下见面时,发现对方和自己同性,轻则懊悔不已,重则大呼上当受骗,大打出手。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正是利用人们网上网下行为方式的错乱,进行欺骗等不法行为。善良的人们将网上数字化的网恋误解为真实的恋爱,做出种种盲目的行为,结果导致令人痛心疾首的网恋悲剧。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混淆“网恋II”和“网恋I”而出现的。“网恋II”不同于“网恋I”,因此,应当以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伦理态度来对待二者。

“问题III”表面上看来是混淆了“网恋I”和“网恋II”伦理规则,实质上则是混淆了现实社会伦理和虚拟社会伦理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问题III”,就不能被网上网下感觉的错乱所蒙蔽,不能混淆虚拟社会伦理和现实社会伦理。只有正确认识虚拟社会伦理和现实社会伦理的差异、转换、调适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网恋III”中的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对“网恋”这两种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网恋的实质,分辨网恋所引发的不同类型的伦理问题。这种分辨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网恋所引发的真实问题,避免危言耸听的或似是而非的虚假问题,不至于掩盖真正的网恋伦理问题;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网恋问题,采取不同类型的方式对待网恋。而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网恋,处理好数字化交往与现实交往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调适,而且要遵守必要的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强. 试论网恋及其对公民道德的负面影响[J]. 中州大学学报,2004(1).

[[2]] 参见:王晓光. 网恋VS现实——有关网恋的N种争论[J],<>

[[3]]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Frank Koelsch. The Informedia Evolution: How it is Changing Our World and Your Life.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1995, P17.

[[5]] 问道于盲. 有多少网恋可以胡来. </main.asp?doc=38966959>

第8篇

网络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新阵地

早在上世纪末,“印尼排华事件”、“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之后,网上的爱国主义表达就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并促进了事件的妥善处理。本世纪初,“中美撞机事件”、“民间保钓运动”、“万人签名反对京沪铁路使用日本技术”、“反对日本入常”、“反对”等事件中,网络上的爱国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事件中,爱国主义表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网上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比如签名反对日本入常、MSN用户红心签名行动、QQ用户在线火炬传递行动等;二是网上爱国言论的发表,比如在论坛、博客上发表观点或进行呼吁,创办网站等;三是网上言论和网下行为相结合,比如组织游行、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募集国旗等。与以往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相比,网上的这些表达更具有自发形成、迅速及时、气势汹涌等特征。

诸多事例表明,网络已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当一些国内外大事发生时,网民们参与的热情更显得格外高涨。这种热情既使爱国主义成为网络上的绝对强音,也使爱国主义表达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大突破了传统爱国主义表达的局限,使网上爱国舆论逐渐由非主流地位走向主流。

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冷思考

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近年来的诸多事件中,网络爱国热潮释放出巨大能量,甚至被人视为宝贵的国家“软实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冷静地看到,网络爱国主义表达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以防止其负面作用的扩大。

非理性的爱国情绪一旦走上网络,其负面效应便很容易得到激发和扩大。比如,“家乐福事件”就是由网上一些失实的信息和偏激的言论相互激发,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和抵制活动。这些负面效应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性:

第一,网上发言的匿名方式。虽然匿名方式有利于爱国舆论的自发显现,但其和实名方式相比,在发言者的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后者需要审慎地思考由于自己发言而导致的社会评价,而前者则可以随意地信息、尽情地宣泄情绪。比如,“家乐福事件”中,让成千上万的人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的,不过是两条未经证实的消息:一是家乐福大股东涉嫌支持“”,二是家乐福准备五一节期间搞促销以分化网民的抵抗。试想,如果是实名发言制度,这样的信息也许就不会出现,其后的抵制行动可能也不会产生。

第二,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发挥作用。“说话意味着存在,沉默就等于死亡”,为适应这样的特点,网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容易取得话语权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直白、更鲜明、更有冲击力。具体到网络上爱国主义言论的表达,就形成了一种抒情重于说理、呐喊重于论证的表达风格,甚至成为口号式爱国主义。同时,对相反或中立的意见持武断的、坚决的反对态度,甚至冠之以“卖国”的头衔,对其进行道德层面的批判。

第三,网络中爱国主义表达的主体是青年,尤以在校大学生为多。他们富于激情、容易冲动,尚未有完善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和蛊惑。特别是面对强烈刺激的时候,难免采取一种激烈而相对简单的态度,因而有人称之为“愤青”。

可见,爱国主义与网络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双重影响正初见端倪,一方面,它正作为一种逐渐走向主流地位的爱国主义舆论阵地,在激励民族崛起、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容易走向非理性的一面,并且一旦扩散开来,其破坏力量将是不可小觑的。这种力量不利于我国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并且阻碍国家外交政策的正常开展。更重要的是,某些偏激的情绪在网上很容易相互激发,使事态发展违背法治社会的原则,甚至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会从中煽动,从而使事态走向某种极端。

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规范与引导

正如历史上涌现过的多次爱国主义思潮一样,现今的网络爱国主义表达也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思考和宣泄、狂热与温和、极端与适度的矛盾。客观地讲,网络爱国主义舆论中夹杂部分非理性表达并不可怕,尤其在国家整体实力与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网络中的言论也不乏建设性与反思性。但随着具体事件的出现,非理性表达以何种形态、何种规模出现,网络对其聚合和扩散的功能发挥至何种程度,皆难以预料。所以,我们还是应未雨绸缪,努力做好对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规范与引导。

首先,爱国主义是时代和历史的宏大命题,需要全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新形势下,需要构建新的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当前的爱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封闭的内聚型的强烈感情,而应当注入新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和更加切实的国家利益观。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持续引导,还需要知识精英的呼吁,需要民众的自觉认知。

其次,在具体事件发生之时,要动用多方面的手段进行舆论的引导。比如,在传统主流媒体以及各大门户网站政治评论;主动参与网络论坛讨论,用理性观点平衡和引导非理性的情绪等,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及时占领爱国主义舆论的高地。同时,应努力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公众能较客观、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政府的态度和措施,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真相,以防止社会舆论被不实信息所左右。

第9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就婚姻、爱情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新的恋爱载体或者工具,“网恋”,不仅成为“E时代”的时髦话题(例如,“网恋,你今天谈了没有?”,“爱情也可以下载,网恋是下载来的异性朋友”等),而且直接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互动的恋爱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制度伦理造成深刻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恋”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淑凤,2000;陈露,2000;伍一俊,2000;朱家骢,2001;杨国华,2001;周丽,2001等)。概括地说,前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一些“网恋”故事进行感性的描述分析;二是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从“网恋”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冲击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精神、心理需求的分析;四是犯罪学角度的研究,主要对发生在“网恋”过程中的越轨、犯罪行为进行分析;五是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网恋”者人际互动关系方面的分析。

前人的研究在对“网恋”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较多地倾向于案例和数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分析。即使有理论分析,其理论也往往显得不够明确和没有形成系统性。另外,前人的研究大多对“网恋”持道德评判的立场。本文试图通过跨学科的角度,综合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和经济学的“对称交易论”,对“网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而且尽量争取做到不带感情色彩、保持理论分析中的价值中立。

“网恋”的定义与类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连网计算机已达1254万台,上网人口达3370万人。据21CN的网上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的经历。尽管21CN的调查数据可能不能完全科学、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网恋”者的数量,但是作为伴随互联网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恋”,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网恋”的权威的、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笔者认为,要想对“网恋”进行相对科学、客观和有效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网络”、“恋爱”及其之间的关系。

“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网。其本质是一种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网络在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加以极大地伸延和扩展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空距离,从而把世界连接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球村”。网络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冯鹏志a,2000)。

“恋爱”简单地说,就是异性之间进行爱情、情感和精神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恋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恋人”、“爱人同志”,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告征婚”、“婚介热线”(周宛润,2000),一直到目前网络时代的“网络恋爱”、“E代情缘”。

至于“网络”与“恋爱”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恋爱的方式因时代、观念和技术的变迁而异。在现代网络社会,现代人往往面临着“两难”: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高流动性的工作职业等)往往使得他们筋疲力尽,无暇顾及其“终身大事”;另一方面,基于生理本能需求和心理归属感,往往又使得他们火热、疯狂地追求爱情、情感。而网络作为最新的交流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瞬时性、广泛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符号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成为现代人交流、恋爱的“理想”工具或载体。由此,“网恋”可分为两类:

1、将网络作为载体(例如“虚拟社区”和聊天室等)的“网络的恋爱”: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的“网恋”。

2、将网络作为工具(例如QQ和E-mail等)的“网络+恋爱”:首先在网络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发展为恋情,然后再通过见面形式,从网络走下来开始传统的恋爱过程。

基于此,笔者认为,“网恋”就是有爱情意向的年轻男女,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或者工具,对情感对象进行虚拟性或者虚拟性和现实性兼而有之的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

“网恋”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同一般的社会交往行为相比,作为特殊的社会交往行为的网络交往行为,有着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冯鹏志b,2001)。由于“网恋”是典型的网络交往行为,所以“网恋”也具有网络交往行为的基本特征。

1、虚拟性。所谓“虚拟性”,并不是说网络交往行为不构成为人们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交往行为方式,而是指网络交往行为得以依附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注:赛伯空间,原意是指经由网络相连的电脑使用者所体验到的一种共感幻觉。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赛伯空间的涵义已经延伸到既包括由网络所形塑出来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体味得到的虚拟空间,也包括通过“虚拟现实”这种人工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情境。)。与人类的具有实体性和可感知性的一般社会行为不同,网络交往行为只存在于以数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信息关系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一般的社会交往行为所必需依附的特定的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或能量流动的过程之中,而是奠基在以光速运动的比特及其特殊的数字化的运动组合方式或过程之中。在这样一种数字化世界的环境之中,网络交往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虚拟的交往行为。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包装”和伪装,给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缺失”的“快感”。

2、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交往行为主体在网络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了网络交往行为主体之间,以及网络交往行为主体内部,围绕着信息和知识之生产、传递、交换、流通、竞争和冲突等环节,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相互参与和相互操作的性质。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它的特征不是电子通信,那只是一种附属物,相反,是交互的性质标志着电脑空间的特性。与此同时,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行为,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中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但是,与人们现实的社会交往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线性的互动特征不同,网络交往行为的交互性特征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不同网络交往行为主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网络交往行为主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和流动频繁,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时间上的紧迫。网络拥有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为相识、相恋创造机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交流变得更加自由、自然和充分,选择的余地很大。显然,这是其他媒介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3、超时空性。所谓“超时空性”,是指在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过程中,由于信息能够以光速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在极大地延伸了人们网络交往行为或网络互动的交往行为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在现实的人际互动过程中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大大地压缩甚至取消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延伸出来的网络交往行为,则把人类在其交往行为过程中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性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交往行为中,人们借助于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人际之间的网络互动在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网络的支撑下,也开始发展到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而总是必须面对面地进行了。“网恋”的出现与兴起,大大减弱了现实生活中时空距离给人们的婚恋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得爱情能够通过网络传递得以迅速实现。

4、符号互动性。所谓“符号互动性”,是指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必须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作为其交往行为的中介乃至互动对象的性质。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的存储库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特征,实际上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性或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图标和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人们网际互动的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中介,而且更进一步构成了人们可以与之直接进行互动的对象,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奠基在并依赖于由这些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所构筑而成的一个虚拟性的抽象王国之中。与传统婚恋方式中的“身体语言”接触、现实视听交往不同,“网恋”中恋爱双方大多是通过文字性信息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寻找虚拟的感觉,拓展充分的想象空间。

基于社会学“戏剧论”的“网恋”现象研究

1、“戏剧论”与“网恋”

西方著名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戈夫曼通过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开创了社会学理论中的戏剧分析范例。戈夫曼的“戏剧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交往活动的场域总是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作为一种“集体表象”,构成了表演得以社会化、模式化和限定化的方式,使得表演与社会期望相符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演,即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个体的表演往往会是体现和例证社会公认的规则,掩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价值和规范不一致的行为。而在“后台”,所有在“前台”中隐藏的事实,或是各种非正式的举止都会出现,个体在其中所展示的大多都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人性的成分。因此,尽管“后台”通常与“前台”相互为邻,但是彼此之间却泾渭分明、相差甚远(蔡禾,1991)。

借用戈夫曼的“戏剧论”,笔者认为,“网恋”也有“前台”与“后台”之分。按照前文中对“网恋”类型的两种划分,就前者而言,由于双方在现实中完全不接触,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的“网恋”,姑且可以认为其“表演”极端地表现为仅仅局限于“前台”。至于后者,只不过是把“前台”搬到了网络中进行,借助网络为工具或快或慢、或完整或跳跃地完成传统恋爱模式中从相识到相知、相爱的过程。而一旦双方“见光”(注:“见光”,是一种网络用语,意思是现实见面接触。)后,“前台”的“谈婚论嫁”往往最终会重新回归到现实的“后台”中进行。

2、“网恋”的“前台”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 婚恋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政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191~1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第11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理国 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青少年非理国意识存在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非理国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青少年自身特征的影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和周围的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1.1青少年自身特征的影响

青少年朝气蓬勃,对人生充满追求,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富有个性,思想活跃,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人生价值、社会发展、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都具有巨大的热情。但是,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思想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容易盲动,尤其是面对比较强烈的外部刺激时,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但缺乏深思熟虑,他们会做出非理性的举动,可能会酿成不良后果。由于青少年自身特征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在表达爱国热情时选择的行为方式多样,爱国行为与实际要表达的爱国热情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1.2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可能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甚微,使青少年面对不同事件无法采取合理行为。

1.3青少年理国主义缺失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青少年密切接触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

1.3.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意识形态的冲击,青少年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一方面给我国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给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等多种不良现象,导致社会上唯利是图,只顾个人利益,无视国家与民族利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现象频频发生。一些工作单位招聘青少年时主要关注的是青少年能否为其创造出预期的利润,而不是强调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至上,这就给在校的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困惑。

1.3.2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网络以其互动性、方便性、虚拟性、全球性,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为青少年直接、高效、全方位地接触各种信息提供了条件。目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民众表达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当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时,网络总是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而民众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对某事件的观点和立场,并由此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这些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实社会,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理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加强理国教育的措施

在全球化的时代,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青少年的基本要求。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理国教育,应该充分继承传统教育体系精华,使之更好地与爱国主义的现代需求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素质的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教育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又要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探索符合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途径。

2.1完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从青少年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方针政策都与爱国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有所不同。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信息时代,对他们进行理国主义教育,要突破情感熏陶和情绪引导的简单方式,加强教育内容的理性论证,使理国内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

把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建立理国主义情怀。青少年应该自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个体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引导青少年们确立现代国家观是理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现代国家观,担当为社会全体公民利益服务的保护人角色,才能真正领悟国家、社会与个人基本利益一致性的现实意义。

2.2加强对网络爱国言论的监督

网络空间是青少年们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网络爱国言论传播快速,在青少年爱国热情表达过程中具有感召力,因此,加强网络爱国言论的监管对青少年理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网站”的积极作用,畅通网络空间的表达渠道。青少年爱国主义网、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等制作和推出“爱国知识竞赛”、“爱国爱家爱生命”等板块都得到了青少年们的热烈支持,因此,继续深化主流网站的作用,为青少年通过网络发表爱国言论提供积极引导。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信息伦理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提高青少年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用文明的语言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后,政府和社会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对网络舆论导向进行规范,加大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筛选机制,为青少年使用网络表达爱国情感提供健康的空间,从而使青少年的网络爱国言论更加理性化。

2.3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12篇

1、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缤纷绚烂的。情感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情感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网络里漫游久了的人,都能够深深的体会到“网络虽虚拟,但人的感情却真实”这句话的含义。

2、网络情感,更需要呵护,需要用心去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相识到相知,从兴奋到淡化,从新鲜到厌倦,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的过程,这种过程都不会始终处于一种不变的状态。网络情感需要一个很好的尺度来把握,不要把网络情感看的太重而让他存在压力,也不要把网络情感看的太谈让他感觉可有可无而怀疑对方;不要象PP虫一样粘着他,这样会让他觉得累;不要怠慢他,让他时常体会到至始至终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人在关心着他;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人,但要有恋人般的关心和了解,这种情感会比好朋友再亲一点,比切切实实的恋人要远一点。

3、网络情感,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操纵每一个角色的确是真实的人,角色与角色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也许会比现实中来的更真实,这种交流不参杂现实的因素,不用考虑现实中的利弊影响,这种情感谁能否认它是不真挚的呢?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聊的来,遇到性格相似、脾气相投的人很难,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习惯性地对他说出自已的喜怒哀乐,开心的时候喜欢与他分享;委屈的时候喜欢他的安慰,就算他不会提供主意但期盼着他会给自已一点点面对困难的勇气。彼此相处久了便会有牵挂有思念,也会随之而来的产生一种期待,不在时,期待着彼此的出现,出现时,又会期待着彼此的关爱。

4、网络中的相识是一种缘份,网络中的爱情便成了穿越时空的爱恋。不管空间的距离有多遥远,屏幕上对面的距离永远是那么亲近。也许有人说:“上网聊天的人,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网友,当你和他聊得很开心的同时,他会和很多人也会聊得很好。”我觉得有一句俗语说的很好“亲情有薄厚、友情有远近”。对待每一个人的感情不会完全一致的,遇到让自已心仪的人时便会把这份情感淋漓地表达出来,在乎他的感受,关心他的生活。脑海里经常会出现他的模样,回想说过的每句话,不经意间嘴角就会出现甜甜的笑容。心里面装载着他的故事,慢慢的享受着他所带来的幸福。网络人生里的喜悦可以使人变的神采奕奕,网络里的心酸同样可以让人心痛难过,这种情感是网络之外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5、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每一段情感的终结都会让人心痛不已。知道会痛为什么还要去伤害彼此呢?知道自己已经付出了真心那为什么不去善待呢?网络人生的情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把自已的情感区分开来,选择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做为网络恋人,选择一群忠心祝福自已的人做为网络朋友。

6、真真切切地爱过,也被深深地爱过。在爱能继续的时候,让我们倾尽所有的依恋和期盼,去守一份难得的情缘,学会珍惜当初的拥有;在爱结束的时候,让自己笑着挥一挥手,彼此互道祝福,然后华丽地转身,留一个优雅的背影。这样的爱,永远是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