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过年的日记

过年的日记

时间:2023-05-29 17:46:38

过年的日记

第1篇

2021描写过年的日记1

寒假只放了几天,春节来了,我们一家正为过年做着准备呢!外公外婆每天都要去超市买点东西,当然这也是为过春节做准备呢。我与爸爸买烟花,妈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准备搬新家。

春节来到了,早上7点我们全家都起了床,爸爸拿着对联,还有倒“福”,准备粘在门上,妈妈拿着扫把和拖把为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中午快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去奎园馆吃年糕和饺子,因为除夕包饺子和吃饺子是春节很重要的风俗,据说待到正月初一零时,饺子下锅煮食,这时煮饺,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当然我们年三十吃饺子也是为了高兴呀。

吃完了饺子我们便吃年糕,也是有讲究的,年三十吃年糕把年糕又称为“年年糕”谐音是“年年高”,含有期望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美好的愿望,吃完年糕我笑了,妈妈问我笑什么,我说:“吃饺子我们吃错了时间,吃年糕我们可没吃错时间”。

吃完中饭我们就去拜访亲朋好友,因为这活动只有春节才有的。我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拜访亲朋好友是一种中国人的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我们先去了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给我了压岁钱,据说这压岁钱在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下,这样就可以使小孩子平平安安过年。

第二个去拜访的家是爷爷家,因为晚了我们就在爷爷这儿吃年夜饭,反正拜访亲友一直到正月十五呢。刚刚准备吃年夜饭的时候,烟花的声音阵阵响起了,灿烂的烟花朵朵放。就在这时我许下了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祝全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另一个愿望是在猪年里我自己要学习进步,争取当个全优生。

2021描写过年的日记2

年初二下午,我和妈妈去逛街,走到文化宫广场,看到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整修一新的广场又美丽又气派!

喷泉在广场的南面。现在的喷泉由原来的圆形变成了长方形,它有三个台阶,水从上游往下流形成了两个美丽的落差。喷出的水柱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水柱忽高忽低,忽粗忽细,有些直冲上天,宛如一根根晶莹剔透的水晶棒;有些向四面散开,仿佛一朵朵盛开的银花。它们随着乐曲,不停地变化着美丽的姿态,映着灿烂的阳光,发出夺目的光彩!

乘着电梯,我们来到了地下广场。哇,地下广场变样了!原来比较冷清的大型舞台,现在红红火火!舞台背景焕然一新,以绿色为主题,展现了一副初春时节生机勃勃的画面。舞台上一群小演员穿着喜庆的服装,伴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舞,扭起了秧歌。这欢乐的景象使出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尽情观赏……

咦,那里怎么那么多人?哦,原来是在猜字谜呢。我迫不及待地拖着妈妈也去凑热闹。我们从人缝里挤了进去,只见墙上贴好了许多彩色的纸条,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谜语,有猜动物的,有猜植物的,有打一地名的,有打一歌名的……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们一张张读着,一张张看着,边读边想,边看边猜。人们兴趣越来越浓。妈妈好不容易猜出了一条,谜面是“三人同日留个影”,妈妈猜的谜底是“春”字,我听了想了想,觉得也很有道理,于是就揭下谜面去领奖,很可惜,我们的答案不正确。我们很不好意思地把谜面重新贴回原位。虽然有点扫兴,不过回味起来还是别有一番味道。

新年逛街其乐融融,人们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空中回荡着欢乐的歌声,我觉得是多么幸福!

2021描写过年的日记3

今天是大年三十,人们都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都在大门上贴上对联或挂上大红的中国结,小朋友们都开开心心地玩着。当然,我们家也这样。

早上,我六点就起床了,帮妈妈打扫卫生和整理东西,终于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和爸爸上街去买了一块漂亮的骏马图扁,还买了一些我喜欢的烟花和炮仗。我们一回到家,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吃好午饭又开始忙碌了起来,爸爸开始把买回来的扁挂上去,我帮助爸爸拿工具,妈妈准备过年的东西,爷爷奶奶烧饭做菜,我们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不一会儿,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爷爷奶奶把做好的一盆盆热气腾腾的菜端出来,有鸡、有鸭、有鱼、有肉,也有许多的蔬菜,非常的丰盛。我们一大家子一边吃着晚饭,一边聊着天,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对我提出了几个要求,爸爸妈妈也希望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加努力有进步。

这时爷爷偷偷的把一个红包塞进了我的口袋,我心里有一股乐滋滋的感觉,我知道这是爷爷奶奶对我的鼓励,也是给我的一个惊喜。吃好年夜饭,我和爸爸一起搬出了一个大大的烟花,准备开始燃放,爸爸点燃了烟花的导火线,只听见“啪、啪、啪、啪”的声音,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盛开,像一朵朵斑斓的玫瑰花,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在黑得有点神秘的夜空中瞬间展开,又迅速凋零。我们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好美啊!”

今年的这个春节过得太有意义了,我不仅大了一岁,还让我过的很快乐,这时,让我想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啊!这个春节我过的好快乐呀!

2021描写过年的日记4

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今天我们都到外婆家过年,一共有三家人:我们一家、大姑一家,还有外婆一家,今年过年可热闹了哦!

一大早,我就跟爸爸妈妈到婆婆家,爸妈要帮公公婆婆帮忙。我迫不及待的放起了鞭炮,在上面是不给放鞭炮的,一点气氛都没有,可是农村就有意思多了。下午我们就为了晚上的除夕做准备了,各忙各的,我的妈妈在帮婆婆准备今晚的大餐,我便和爸爸开始在门上贴对联,在窗户上贴福,贴对联和贴福的工具是外公用白面熬制的浆糊。我要把福的背面都涂上浆糊,然后跟爸爸一个一个贴,爸爸回头问我要福时,见我还没涂好,他便骄傲的对着我说:“哈哈,你太慢了吧。”我便加快速度,还是赶不上,爸爸每年都贴,已经贴出经验来了,我怎么可能比过他呢!最后,我们开始贴对联,我涂了好长时间才涂好一张,因为对联太大了,一共有六张,我用了全部的力量终于涂完了,这下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总算完工了。我一到厨房门口,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鸡汤味,我迫不及待的就让妈妈成一碗给我喝,“啊,真香,真好喝呀!”我开心的说。

到了晚上,一大桌子人都团团圆圆的在一起过年,热闹极了。这是第一次这么多人在婆婆家过年,公公开心的烧了各种各样好吃的菜。吃饭之前我先给公公婆婆拜了个年:“公公婆婆,您们辛苦了,祝您们身体健康新年快乐!”公公一开心就给了我一个大红包,还夸我长大懂事了。接着,我又给爷爷奶奶和姐姐的爷爷奶奶拜年,他们也各给了我一个大红包,我拿着红包,脸上不笑,可是心里已经乐开花了。吃过我就跟姐姐出去放鞭炮了,大人们热热闹闹的在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呢,真是其乐融融啊!

这就是我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春节,让每个人都幸福快乐的春节。

2021描写过年的日记5

春节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逛花市!

我们这家子也不例外,高高兴兴地去逛花市。我们去的是海珠区花市,一到花市就看见一个大大的彩灯牌楼,这个牌楼顶端有一个像金花似的,闪闪发光的东西,璀璨耀眼。下边醒目的字眼“x”盛着“金花”,而“微浪”又浮着“x”。三只拿着横联的可爱“小牛”站在“金花”旁向我们微笑,“五线谱”里的“音符”也绕着“小牛们”跳舞。牌楼的两根支柱上各贴着一条对联,牌楼里边挂着许多小灯笼。牌楼中间的四个大字写着:海珠花市。构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花市牌楼!

看,花市人山人海,真热闹啊!春联,风车,花儿……花市里应有尽有。有的是温馨一家子齐来逛花市,有的是甜蜜的情侣手牵手来逛花市,有的是小宝宝坐在爸爸的肩上逛花市……不少人拿着相机周围捕捉美丽的瞬间。

我们先去卖玩具的地方。啊,这里有很多玩具呀,吹气塑料模型,魔术帽,发光头饰等等。风车真多,有的是财神图案,有的是银光闪闪,有的是一片车叶一个色,有的是鱼的形状,有的是一个杆两个风车……各式各样的风车随着风快速地转动,还有那一个个笑脸,真美啊!看到这情景,我忍不住也让妈妈买了一个给我。我挑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风车,把它握在手里。我还看见了有个大哥哥拿着一个巨型风车,一片车叶差不多有一个洗手盆那样大,搞不好的话起大风会把风车带人吹上天空!今次x牛年的花市还增添了不少新奇的玩意呢!如:金莎巧克力的吹气塑料模型,应节的发光牛角头饰,具有神秘感的魔术帽。至于我们全家呢,都戴上了发光牛角头饰,显得神气十足,期盼牛年牛气冲天!

花市嘛,就得有花。接下来我们去卖花的地方,哇,真多花啊!有高贵不凡的蝴蝶兰,有出尘脱凡的水仙花,有姹紫嫣红的桃花……真是繁花似锦啊!还有那些拿着花的人们,看来它们要与花比美啊!买花的人真不少,我们也决定买一盆海棠花。爸妈挤进花挡,认真地挑选着花。啊,终于买到了,这盆花可真漂亮呀!花档老板在大声呐喊销售,大家也拼命地“钻”进花档里去买花,热闹极了!我还看见一些非常长的银柳,在我看见的那么多之中,最长的长达三米半左右呢!

第2篇

记者应邀出席了日记节,下面请跟随记者了解一下本次日记节的具体情况:

诸城市文化局张请滨局长童布管家河套社区第日记节在立秋后的第一十星期六开幕。百尺河镇文化站站长崔媚回顾了日记节的发展历程。

1994年5月6日立夏,管老师在日记本上独自度过第一个凄清的日记节,此后“日记节”以不同的形式走过了十个年头。期间,他直面外人怀疑的眼神,无视别人诽谤的言论,争取家人一再的理解,付出常人难忍的艰辛,终于在2004年迎来了一个最高峰。第六届日记节的规模可谓空前盛大,山东省、潍坊市领导以及诸城市的六大班子成员齐聚“日记节”,来自省内外的10位专家、学者也应邀亲临现场指导并做了学术报告。他的“银杏日记收藏馆”也挂牌成立。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日记节,终于将日记写作、日记文化的普及推向了高潮。

《青少年日记》的编辑杨丽芳带来了社长幕总绱刘创录先生的贺词:日记记录的是生命中精彩的片段,而日记人管炳圣先生则是用生命书写日记的传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预祝本届日记节圆满成功。

管老师不仅成功打造了“管家河套日记村”,“百尺河日记大镇”也是名副其实。如今百尺河镇师生人人拿起笔来,书写日记,感悟人生。通过日记去剖析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也去享受人生历程的幸福……在他们的带动下,各行业书写日记成风,镇委领导倡导的“民情日记”深入人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用更有力的步伐迈向“诸城日记大市”的蓝图。

《青少年日记》作为全国唯一一本日记类刊物,理当为其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搭建交流经验的平台,促进日记大业的发展。

石桥子镇中心校长王桂元发表了《弘扬日记文化,人人有责》的精彩演说,赞扬了管老师“对日记持之以恒,对教育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号召我们共同加入日记写作、日记传播选支队伍,为日记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学生批阅日记,利用寒暑假、周六日免费辅导学生写日记,甚至有外地的学生把日记寄来让管老师看,管老师也会逐一阅读并附上评语寄回,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毫无不悦之色。他说:“只要我一看到日记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宁可累自己,也不能负了日记!”这样勤恳的付出怎能不感动人?这种无私的奉献怎能不感染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无动于衷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加入这支队伍呢?管老师,您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融入其中。

百尺诃中学副校长沈海伟感谢了管老师几十年来对百尺河初中默默的付出。

筹备百尺河镇中学生第一届日记节的时候,管炳圣老师在百尺河初中教劳技课,就积极引导学生书写劳动日记、观察日记,耐心地指导和批阅学生日记,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后来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为进一步普及日记写作,学校接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举办“日记节”。经多方筹备,于1998年5月6日百尺河镇第一届“中学生日记节”在百尺河初中开幕,简朴而隆重的开幕式昭示了“一切为了多一个人书写日记”的主题,揭开了百尺河镇中小学生日记写作崭新的一页,从此,书写日记成为了百尺河镇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管事宗亲管焕瑭激动地走上台,自豪地述说管老师对日记的贡献,肯定他所做工作的价值。

管炳圣老师1959年到济南参加第一次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会,听周敦进老师一句“将每天幸福时刻”记下来,他这一记五十四年;他不仅写日记还研究日记,以“日记与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为课题,三十多年他个人投入三十多万元,与国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爱好日记的人交了朋友,参与举办了全国“日记论坛”并发表《日记宣言》,办了一百多期《足迹》,建起“银杏日记收藏馆”。

村里的中考状元繁华中学高二学生管春婷也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她的日记感言,当写日记由“完作业”蜕变成“好习惯”时,便能“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

管老师自费出版了《管家河套花儿日记选》,收录了村里人的优秀日记作品,免费发送到各家各户,以此鼓励大家坚持写日记。

第3篇

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自理报关单位,《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8年。

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专业报关企业,《专业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7年。

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报关企业,《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7年。

海关总署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海关总署令第127号,以下简称《规定》),对报关单位年审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了一年一次的年审制度,改为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2年延续制度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3年换证制度。并就办理相关手续的时间、程序、内容上都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根据企业性质和办理海关注册登记的时间不同,共分为6种处理情况:

《规定》生效后新注册登记的报关单位:

如果是2005年6月1日《规定》生效后到海关注册登记的报关企业或者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限为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限为3年。证书尚在有效期内,不需要在2006年办理海关的许可延期或者换证手续。

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自理报关单位(《规定》称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下同):

如果是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在海关办理完注册登记或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自理报关单位,《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8年,具体日期以证书封二所标注的日期为准(即“X年X月X日起,你单位可按海关批准的范围开展自理报关业务”)。

请留意当地海关的有关公告,是否开展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工作,及时办理换发证书手续,以免影响到本单位进出口业务的开展。

未按期参加2005年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原自理报关单位:

如果是《规定》生效前注册登记但未按期参加2005年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原自理报关单位,由于报关证书已经到期自动失效,海关将不再接受办理进出口报关业务。如果需要继续从事进出口报关业务的,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重新到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

重新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沿用原注册登记编码,企业类别按新注册企业对待。但其中适用C、D类管理的,则按原类别对待。企业注册日期以原注册日期为准。

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专业报关企业或原国际货运企业(《规定》不再作区分,统称为“报关企业”,下同):

如果为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专业报关企业,视为取得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许可期限为2年。《专业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7年,具体日期以证书封二所标注的日期为准(即“X年X月X日起,你企业可按批准的范围开展报关业务”)。

如果为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原报关企业,视为取得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许可期限为2年。《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7年,具体日期以证书封二所标注的日期为准(即“X年X月X日起,你企业可按批准的范围开展报关业务”)。

请留意当地海关的有关公告,是否开展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工作,及时办理换发证书手续,以免影响到本单位报关业务的开展。

未按期参加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原专业报关企业、报关企业:

对不按期参加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原专业报关企业、报关企业,视为未取得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海关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业务。如果需要继续从事报关业务的,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重新至海关申请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

原专业报关企业、报关企业已在海关办理异地备案的跨关区分支机构:

如果是原专业报关企业、报关企业在海关办理异地备案的跨关区分支机构,如果总公司已通过2005年年审的,视为取得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许可有效期限2年,《报关企业报关备案证书》或《专业报关企业报关备案证书》的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07年,具体日期以证书封二所标注的日期为准;若总公司未参加年审或年审未通过的,其分支机构视为未取得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海关不予接受其办理报关业务。

请留意当地海关的有关公告,是否开展换发报关企业分支机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工作,及时办理换发证书手续,以免影响到报关业务的开展。

以上是报关单位办理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延续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换证的不同情况。虽然海关不再实施集中式的检查,但并不意味海关放弃对报关企业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监管责任。代之以对报关企业实行二年许可延续审查、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注册登记实行三年换证,同样可以完成对企业变更信息的采集。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而且将年审这种定期的管理,变成日常的更有效的管理形式,可更合理调配有限的人力资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内,如果报关企业及其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中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名称、企业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发生变更的,应当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企业变更决议等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以书面形式到注册地海关申请变更注册登记许可。

报关企业取得变更注册登记许可后或者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单位名称、企业性质、企业住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海关注册登记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批准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注册地海关提交变更后的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及复印件,办理变更手续。

报关企业办理注册登记许可延续手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0日前向海关提出申请;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办理换证手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到注册地海关办理。在这里报关企业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到海关提出申请的“期限”是不一样的。

第4篇

7月11日,星期天,天气:晴

今天是正式放暑假的第一天,因这次考试我有进步,爸爸妈妈答应带我出去买漫画书和吃大餐。

我们先来到了时代广场四楼广州购书中心,一进书店我就跑着来到了卡通漫画专柜,找我最喜欢看的《赛尔号漫画》。爸爸去了煮菜书籍专柜,他很喜欢煮菜,而且煮的菜很好吃哟!妈妈拿着本书就陪我看《赛尔号漫画》,妈妈看我很喜欢的样子就把这本《赛尔号漫画》奖励给了我。哈哈!真高兴!

我们离开了书店就来到了必胜客PIZZA店,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爸爸和妈妈点了我最喜欢吃的PIZZA、凤尾虾、蛋糕、和饮料,他们自己也点了一些,食物上来之后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了,爸爸和妈妈看着我吃食物的样子,开心地笑了,我自己也开心的笑了。放暑假真好!

实验小学二年级:梁析

小学1-6年级暑假日记大全(共90篇) 一年级暑假日记 二年级暑假日记 一年级暑假日记:小狗盼盼 二年级暑假日记:做家务 一年级暑假日记:下雨了 二年级暑假日记:为妈妈捶背 一年级暑假日记:我去菜场买菜 二年级暑假日记:溜冰 一年级暑假日记:买书包 二年级暑假日记:电脑 一年级暑假日记:我家的兔子 二年级暑假日记:给老师画贺卡 一年级暑假日记:我是个怕狗的女孩 二年级暑假日记:添鼻子 一年级暑假日记:在上海的路上 二年级暑假日记:看小宝宝 一年级暑假日记:坐船 二年级暑假日记:去广场玩水 一年级暑假日记:喂鱼 二年级暑假日记:哥哥过生日 一年级暑假日记:喝冷饮 二年级暑假日记:浇花 一年级暑假日记:三只小鸭子 二年级暑假日记:翻斗乐 一年级暑假日记:去游泳 二年级暑假日记:小乖乖 一年级暑假日记:洗衣服 二年级暑假日记:钓鱼 一年级暑假日记:真是好样的 二年级暑假日记:写生 一年级暑假日记:请客 二年级暑假日记:做“丝巾” 三年级暑假日记 四年级暑假日记 三年级暑假日记:暑假辅导班 四年级暑假日记:解题 三年级暑假日记:下雨了 四年级暑假日记:潜水 三年级暑假日记:去叔叔家 四年级暑假日记:吃龙虾 三年级暑假日记:高兴的一天 四年级暑假日记:第一次包饺子 三年级暑假日记:游泳池开放了 四年级暑假日记:做梦 三年级暑假日记:世博游 四年级暑假日记:失败有奖 三年级暑假日记:放烟花 四年级暑假日记:迷人的亚龙湾 三年级暑假日记:凉水井 四年级暑假日记:新鲜果汁 三年级暑假日记:滑冰 四年级暑假日记:小猫 三年级暑假日记:给小狗洗澡 四年级暑假日记:罐头梨 三年级暑假日记:幸福的小乌龟 四年级暑假日记:蝴蝶 三年级暑假日记:我的妹妹 四年级暑假日记:捉鱼 三年级暑假日记:游泳 四年级暑假日记:空军基地 三年级暑假日记:新溜冰鞋 四年级暑假日记:心的存折 三年级暑假日记:节约用纸 四年级暑假日记:错别字大王 五年级暑假日记 六年级暑假日记 五年级暑假日记:夜空 六年级暑假日记:听课 五年级暑假日记:老爸的“爱” 六年级暑假日记:建军节 五年级暑假日记:捡贝壳 六年级暑假日记:夏天的红 五年级暑假日记:捉鱼 六年级暑假日记:当保姆 五年级暑假日记:晨练 六年级暑假日记:妈妈减肥 五年级暑假日记:家庭趣事 六年级暑期日记:想念童年 五年级暑假日记:水上之旅 六年级暑假日记:农村之旅 五年级暑假日记:音乐喷泉 六年级暑假日记:愉快的一天 五年级暑假日记:美好的夜晚 六年级暑假日记:妈妈,我错了 五年级暑假日记:生日礼物 六年级暑假日记:一次有趣的赶海 五年级暑假日记:大海 六年级暑假日记:游佛山 五年级暑假日记:钓鱼 六年级暑假日记:溜冰 五年级暑假日记:帮妈妈洗碗 六年级暑假日记:星期天的早晨 五年级暑假日记:学骑自行车 六年级暑假日记:游九江公园 五年级暑假日记:学做炒鸡蛋 六年级暑假日记:学滑板

第5篇

关键词:童真日记 生活日记 观察日记 感悟日记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4-01

很多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或大多数小学生写不好作文,已成不争的事实。自“语文”单独设科一百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有识之士从各种角度去探索有效的作文之路,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时至今日,究竟如何教学生作文,仍然是见仁见智,没有形成语文界一致公认的有效作文教学法。

1 借鉴母语习得之法,训练学生写生活日记

韩军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对学生进行长期耳濡目染的侵润,就像婴儿学习母语一样反复刺激,才能学好语文。笔者很赞成韩军先生的观点。这里试从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谈谈小学生从童真日记入手,如何来突破写作的瓶颈。

众所周知,婴儿出生时,都不会说话,然而,有经验的家长每天都对着孩子说话,在不明就里的儿童看来,大人们就像对着“木头”在不停地唠叨。一年过后,奇迹发生了,孩子能吐出简单的一两个音节,两年过后,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儿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达了,尽管很幼稚,甚至吐字不清,有时还借助手势,但家长是心领神会,非常开心。孩子之所以能在一两年内学会说话,得益于家长每天不停的在他耳边刺激,虽然婴儿开始听到大人的讲话像听天书一样,但日积月累,只要不是耳聋的孩子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听力训练,都可以由不懂到似懂非懂,由模仿到学会说话。

写作,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开始到学校上课,很多话都已经会说,只是字不会写。于是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主要任务就是担负起教孩子识字的任务。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大多数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下意识里并没有想到要教孩子如何去写话。等到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慌了,不知如何下笔者有之;在老师的再三指导下,仍写得语无伦次者有之;基本功不扎实,写出病句和错别字者有之。于是语文老师大呼:作文难教、难改。

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作文难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学习和思考,尝试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童真日记,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识字不多,很多字根本无法“写”下来,我就让他们以“说”的方式来“记”童真日记。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指名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不清楚的地方,其他小朋友可以帮言。开始,每人说一句,班级人多,5分钟不够,下节课再接着说。保证人人都有机会练习“说”出童真日记。一个多月后,等汉语拼音学完,再指导学生真正地用笔“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喜欢画画的小朋友也可以用画来稚嫩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可以巩固新学的生字,又避免单调的反复抄写字词。总之,形式不拘,兴趣为主。

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由于认识了几百个汉字,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用笔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这个时候,要求他们用学过的字词写出完整的句子,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学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的过程中出现的别字、错字,反复纠正,不厌其烦。到二年级下学期,因经过一年多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吾手写吾口”,写出一小段完整的话来。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人人都会说,写起来又没有其他限制,所以,学生写的兴趣很浓。总之,习惯为主,写话次之。

2 搭建各种表达平台,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

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已具有写雏形童真日记的经历,到三年级对学生记童真日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他们学写观察日记。对一时不适应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再写一段时间日常生活话题的日记,这样一步步为学生铺设写作日记的平台,课堂上再让学生写自由命题的作文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作文并不难。

经过一年观察训练和如实记录,学生的观察能力明显增强,班级布置出现了什么些微的变化,老师或同学穿着有什么变化,都逃不脱学生的“火眼金睛”;由于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随之而来的变化是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写日记的条理性也增加了。在学生交作文本之前,笔者让同桌互当小老师,找找对方作文中的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学生兴趣很浓,甚至连书写不规范的地方都给对方指出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批阅他们的作文时,错别字也少了,病句也少了。作文教起来省心多了。

四年级时,笔者对学生进行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穿插训练,目的是避免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当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时,笔者不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每周只让他们写两三次,不过要特别强调的是,写日记时,一定要记录真实的人和事,不要掺杂虚构和想象的成分。总之,观察为主,辅以条理。

3 提供各种生活素材,训练学生写感悟日记

五年级,笔者再用半学期,让学生温习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然后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学生学写对生活的“感悟日记”。开始,学生不知如何写,笔者就示范写下水感悟日记,并指导学生多看书报,多与同学讨论,进行思想碰撞,这样才能写出有见地的感悟日记。

第6篇

您好!惠寄的《日记杂志》第五十八卷妥收了,办得很好,有浓郁的书卷气。前几年多次蒙您惠赠书刊,我因忙未能写稿,很是不安。此次,我回答了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再逐一抄录题目,只是将您提出的问题归为两大类(“我与日记――写与读”、“我对日记作为一种文体的看法”)――从回答的文字里就可以看到您所提的具体问题;又增加了“孙犁论日记”作为第三部分。

我与日记――写与读

我从20世纪初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至今。感到有些事情必须写下来,包括读书体会。人的记忆力十分有限。每天都记,如因事耽误,事后补记。内容是当天的可记之事,人事来往,上课、读书与写作情况,有时也写写感想之类。偶尔,还写诗。至今已有10多本了, 100万字左右。以前是在本子上写的,用电脑后,就写在邮箱里,过一段时间打印出来,加以保存。以后,家人看看,也是一种乐趣。多年后,一个人的日记,就会成为他怀旧的触媒。

我记日记,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得其乐而已。前几年的日记,偶尔翻翻,觉得挺有情趣。膝下有一小孙子,2014年11月满6岁。自己是教师,本能地关注他的成长。在四年多来的日记里,尽量扑捉他的思维、语言及其他方面的表现,记下来,是我精神上的一大享受。开始,用博客的形式,引起了外地一些网友的兴趣。通过记载小孙子的成长过程,我深切地体验到了幼小生命的可爱,亲情的刻骨铭心!

小孙子4岁时,我给他教成语。也用实际的例子讲什么是“概念”(如“水果”的种类),他双手捂住耳朵说:“我不听!”因为确实难懂。后来,我用生活中最通俗的例子,如“单行道”和“双行道”的区别,“垃圾车”和“垃圾桶车”的区别;“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学校,我们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是具体的“大学”;各个城市都是城市,“重庆”、“北京”、“曼谷”、“广州”(他去过这几个城市)是具体的城市等例子,说明什么是概念,以及概念的概括作用,他慢慢有一点懂了。他说:“姥爷,你给小朋友讲‘概念’,要举生活中的例子。‘概念’也是概念,‘生活’也是概念。”“说全班同学学习好,不要把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说一遍。”后来,我“得寸进尺”,还给他讲“概念”的道理――这明显超越了他这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他就不爱听了,表示厌烦。给他教成语,起初他兴趣大,但多了他也就拒绝。于是,我读了一些西方儿童教育的著作,方悟得不能超越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硬性灌输,应该发展儿童的天性,让其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这方面,我通过记日记,自己也有所进步,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日记里,有个体生命的时间刻度,有生命的跃动,有主体精神的微观景象。

我没有辑录日记中的材料,将其连缀为作品。日记里有一些诗歌,但因忙碌而未拿出去发表。在我的日记里,保存着与我交往较多的文化人一些可用的资料。

因为专业关系,我读过鲁迅、胡适、贾植芳、卫俊秀的日记。他们四人坚持记日记的毅力,对我有所鼓舞。胡适的勤奋(其日记中经常抄录几千字的材料)激扬了我的意志;鲁迅要言不烦的文风,启发我追求文字的简洁;贾植芳的大胆直言,令我惊心动魄;书法大家卫俊秀处于逆境之下对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的高度发扬,灼热了我的灵魂!孙犁的《书衣文录》是片断的日记,并不是逐日写的,因其是在特殊语境下所记,且情感异常真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笔法至为精妙,完全是文学性的日记――我为它写了两篇论文。我研究它,读过不止10遍,书都快翻烂了。我认为,它是现代中国日记史上的一个杰作,是艺术的精品,值得研究。他在这部文录里,把自己对“”的悲愤心情,表达得很充分,很决绝,其高洁的人品令人高山仰止;而他在当日斯文扫地、文化被“革”的情况下,痛切地拥抱作为文化载体的“图书”,显示了睥睨权势、追求真理的雄大气魄。

还从一些文集和《新文学史料》等刊物上,读过其他作家和学者如萧军、王林等人的日记。

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日记的形式,是应用文。日记不一定是文学形式――当其具备了文学性之后才可以说它是文学形式(日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功力,包括叙事、状物、抒情和修辞等方面)。日记的功能主要是实用,许多人写日记并不是为了创作或者为创作做准备。强调了日记的文学性,就对初写日记者,是一种束缚。青年人,记起了日记,就会慢慢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形式,在练习中趋向得心应手。现代社会生活繁杂,节奏快,信息多,日记便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有益的文体形式。

日记,可能会成为研究近现代历史的学者重要的参考文献。一些幽暗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东西,一些历史场景中的细节,一些被歪曲了的真相,往往会隐藏在时人的日记里。研究学问的人,读日记,其动机主要是找材料。自然,也有人出于猎奇心理,阅读名人的日记。

应该怎样写日记,这不能有统一的模式。人们的职业、性情、习惯和关注中心不同,文字功力也有差别,故而日记的写法自然也就不同。我觉得,作为一般原则,写日记要简要、明确,把亲历的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生活中的重大变动,思想感情的起伏,涉及家庭和个人重要事项(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始状况,应该记载下来。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可以复制于日记之中。重大事情,要写得详细一些。日记面对的是自己,理应完全说真话,杜绝假话――对自己说假话者,其人品就值得考虑。简短的三言两语式的感想,可以记于日记;如果是成篇的文学作品,那就另外单独写好了。

至于日记的定义,我看没有必要下。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是西方人的习惯。如要给日记下定义,似乎可以说:把每天发生的事情逐日记下来的文字就是日记。当然,这里的“事情”包括主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也包括周围和家庭的大事以及世界、国家的特大事件。作为文体的日记,比起小说、诗歌、艺术散文和剧本来,它的含义比较简单;人们不会在这上面有太大争议的。它,平易近人,不会与人为难。它往往于不经意间,走到你的笔下。现在网络发达,记日记的人,会以千万计。然而,把日记作为文体来认真研究者,是不多的。

人们的日记写作,本意不在发表,主要是为了备忘或有所寄托。普通人的日记,发表的价值不大(除非因偶然机遇记载下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史料)。大人物的日记,可能或者应该具有史料价值。但关键问题在于:写日记时,作者的态度是否真诚,能否坚持实录的精神?鲁迅、孙犁就怀疑一些大人物的日记之真实性,因为有些人的日记,是涂抹又涂抹了的。一般人,也并不想出版自己的日记。当然,作为一个大国,考虑到文化的繁荣和积累,搜集和研究日记,还是必要的――因为一般人容易忽略它的存在,从而使它被湮没。

日记,可能会成为研究近现代历史的学者重要的参考文献。一些幽暗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东西,一些历史场景中的细节,一些被歪曲了的真相,往往会隐藏在时人的日记里。研究学问的人,读日记,其动机主要是找材料。但是,我们看到:发掘日记资源,万分不容易。本人和家人,往往很不愿意把日记拿出来――这里有政治、人事、心理、伦理等方面的障碍。中国日记资料馆对此不知有何“秘密武器”?

日记对人生经历作逐日记载,能够起到备忘的作用。于作者,写日记可用来练笔――既能纪事,又可抒情;也是磨炼文字、培育文心的好办法,养成个体和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超越流行观念的好途径。于社会,提倡记日记,可以激扬普遍的人文精神,为将来的历史(包括家族史)研究提供材料。这样,日记就不仅与文学有关,也就与历史有关――它是野史的分支。从哲学维度说,日记是个人的王国,是精神现象的实体,是散落的、隐性的宇宙精神。日记又是神秘的、阴性的。它的常态,是隐藏。它是文体中的隐士。它是深层的、和世面捉迷藏的精神潜流。它记载着人的精神历程,在暗中充实和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日记发表了,它就由阴性变为阳性,成为公众的精神财富。但历来发表的日记,恐怕不到1%(以实际写日记的人为底数)!

日记的私密性是它的天性,也是公民受到法律保护的神圣权利。政治上的放言无忌,个人的恩恩怨怨,重要人事、场景、言论的记载,都可能进入日记。这多方面的情况,是日记发表的妨碍。历史上,抄家抄日记的事件不少。因此,日记在事实上的作用,大半是私人的用途。钱钟书曾说过,社会不可能完全透明。我们可以说,个人同样也难得完全透明。按现代文明的要求来说,孩子的日记,父母也不能看。日记是个人的精神家园。万物负阴而抱阳,日记是阴性的文体,但它里边有着阳性的核子。深夜凝望星空,繁星满天,亮光各异,闪烁不定,深邃无穷――这就给人一种启示:作为大散文文体之一的日记,有它自己的职分和定位,要把它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是不大可能的;要把许多人的日记公之于众,也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也要给日记的搜集、保存和研究一定的地位(您多年前领衔创办中国日记资料馆就很好,很有必要)。对大多数人来说,日记的形式,是应用文。

日记的私密性,其根源是人的本性。日记的研究,其深处是人学与历史的秘密。何兆武先生说,历史是人性的试验场;我们也可以说,日记是个体人性的试验场。日记文体,既平易近人,又铁面无情――它考验着人性的真伪。

微博、微信如果写得像日记了,自然就是日记。但由于字数限制,它们往往难以被写成日记。形式是次要的、表面的,有了日记之实,孙犁写在书皮上的文字,也被看作日记。

孙犁论日记

我的读书范围很狭窄,对日记文体没有什么研究。据我所知,孙犁晚年读了一些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日记,并作了中肯评论。他读过清代的三大日记,还读过《郭天锡手书日记》、《使西日记》、《汪悔翁乙丙日记》、《三愿堂日记》、《西征日记》、《能静居士日记》、《郭嵩焘日记》等。他说:“看来,小人物的日记,比起大人物的日记,可看的东西就多了。这是因为小人物忌讳少,也想存些史实,传名后世。”孙犁的《书衣文录》里有一则《日记总论》,对日记的性质、作用及其写作,进行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其要点是:

人之喜读日记,主要认为日记是一种可靠的史料,可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的风貌。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曾国藩、翁同日记,这是政治家的日记,然研究政治历史的学者,想从他们的日记中,寻觅当时的政治材料,并非如入宝山,美不胜收,却似披沙拣金,十分不易……正因为他们是政治家,所以对于政治问题,才讳莫如深,守口如瓶。日记是私人著述,不易传播,但向来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危险品,一旦遭抄家之厄,要首先上缴。政治家对此尤其敏感。

日记,归根究底,是个人的生活史。话虽如此,一个人既生存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那么他个人的历史,也就必然或多或少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某些面貌。

日记各有风格,各有目的。有的记事失实,有的多存恩怨。有人甚至伪造日记,涂改日记,以作自我修饰。另外,日记亦如名人字画,传者不必佳,埋没者或有真正价值。

总之,日记并非读书之要,然藏书家颇以收藏名人精印本为荣。

以上抄录的文字不少,为的是省却读者的翻检之劳。孙犁对日记的论述,显示了切实而又严峻、明辨而又直逼人心的目光,启示着我们对于日记文体,应该抱持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

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是为答问。

第7篇

“两蒋日记”包括(中正)、蒋经国两父子的日记,记载了中国近代史重大发展与决策过程,极具研究价值。蒋经国过世后,许多重要文件都交由三儿子蒋孝勇保管。

蒋孝勇过世后,遗孀蒋方智怡于2005年1月10日,以蒋家代表身份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签署保管合约,把“两蒋日记”交付胡佛研究所保管,公开供人查阅研究。蒋方智怡当时表示,“两蒋日记”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蒋家不希望私自拥有,希望把这些文件交由国际认同的专家,以公正、公开的方式收藏、研究。她主动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两蒋日记”,计划2010年12月公开;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在12月10日出版《蒋公日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由曾任侍卫的郝柏村加上注解及评论。

2010年11月30日,蒋友梅通过国际通商法律事务所发出声明,指出“两蒋日记”均为蒋经国遗产,属于蒋经国全体法定继承人共有,包括蒋孝章、蒋蔡惠媚、蒋方智怡、蒋友梅、蒋友兰、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与蒋友青等9人。蒋方智怡自称她是“两蒋日记”的所有权人,并在未经其他法定继承人同意或授权下,以蒋家家属代表的身份将“两蒋日记”交给胡佛研究所保管。此举侵害蒋经国遗产的其他法定继承人的权利,其他法定继承人“深感无法认同,更无法接受”。

至于《蒋中正日记》是否出版,“声明稿”表示,多数法定继承人均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但前提是要求蒋方智怡必须出面促成由全体法定继承人与胡佛研究所重新签署保管合约,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拥有权质疑;“声明稿”中指出,她与其他多数法定继承人均不会继续姑息蒋方智怡漠视“两蒋日记”其他法定继承人权益的行为,“若有必要,本人将于适当时机采取必要法律行为,以维护‘两蒋日记’所有法定继承人之权利,确保所有法定继承人共同承担保存并保护先人历史遗产的责任”。

对于蒋友梅的“声明稿”,蒋方智怡的秘书当天晚间表示,联络不上蒋方智怡,无法响应。蒋经国庶子蒋孝严说,“两蒋日记”是中国人与所拥有的公共财产,希望能够早日送回台湾。

相关人士则低调表示这是蒋家的家务事,不便介入。有党务主管替蒋方智怡抱屈说,由于台湾执政后推动“去蒋化”,拆除各地铜像,蒋方智怡担心“两蒋日记”遭破坏,才交给胡佛研究所保管。

相关链接

《蒋中正日记》很坦白

自曝曾被欢场女子拒绝。《蒋中正日记》从30多岁混迹上海,写到晚年健康恶化为止。从日记中可发现爱读书,即使在重庆大轰炸时期,仍然保持读书习惯。

指部属样样不如共产党

会请专家向他讲解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但对于唱反调人士,也毫不掩饰厌恶,甚至包括周至柔、陈诚等重要部属,都曾在日记里被他点名斥责,他还曾感慨,“为什么的干部样样不如共产党?”……

“两蒋日记”始末

第8篇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写日记不难,要坚持下来却很难。在2007年之前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基本上每周写一次,班主任杂事太多,有些事情没有及时记录想不起来了,只能写一些流水账。促成我把周记改成日记是在2007年五一节,那天的日记我是这样写的:

我20年前教的学生来学校看我,他们约好了三十几个人一起来,整整一个下午他们七嘴八舌说我和他们的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记得很清楚,可是那些往事和细节有的已经跨出了我的记忆范围。……从今天开始,我要把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留住……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的《教育日记》已经写了十几万字,那记了些什么呢?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主要记以下内容:

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

老师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人,他们的个子长高了,认识提高了,性格变化了等等,这些从老师的日记都可以反映出来。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我一进教室,学生陈阳走到我面前支支吾吾的,我仔细一问,原来昨天晚上放学时他和同学在教室里向上摸高,一不小心把日光灯启动器碰掉下来了,再放上去日光灯怎么也不亮了。他说上午第一课下后,他会去总务处请电工来修理的,先给我打个招呼。进入高二以来,学生明显地懂事了许多,记得刚刚上高一时,几乎没有什么学生会主动向我承认错误。

记录老师的教育行为

尽管我做了26年的班主任,但有时还会碰到一些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遇到一些难以教育的学生,甚至会被学生气得说一些过头的话,而日记可以记录我的教育过程,帮助我事后进行冷静地反思。如2014年我为了一位女生,写下了七篇日记,记录了这名女生考试作弊、离家出走、和同学打架、和老师吵架等种种不良行为及我的教育经过。教育过程中,我心力交瘁,甚至还有放弃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日记让我静下心来找到了适合这名女生的方法。我发现她上学没有书包,就买了一个书包送给她;我知道她和父母的关系紧张,在她身体不适的时候,我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她父母的电话;当她犯错误的时候,我从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这些日记大都以叙事为主,有不少当时看来是琐碎的、烦恼的记录,今天去看更能让人感动,因为这些痛苦大多有了一个好的结尾,我也从中获得了成长。

记录校园的多彩生活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除了上课学习,也会遇到许多有趣的事情,班主任要做有心人,把这些珍贵的内容和图片记录下来,让他们的学校生活多一份记忆。

劳作一天后,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对自己一天做的事情进行整理,仿佛又重新和学生过了一天,这难道不是自己教育生命的延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这也许就是教育日记让我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出色的原因,现在我是学校最年长的班主任,我乐此不疲。

第9篇

世纪之交的一年将尽,11月8日,是国务院同意确定的新中国首届记者节,这真是全国新闻从业人员的一大喜事。我是新闻战线上退伍的老兵,值此时刻,回顾大半生经历,不禁感触万端。

1940年5月,我以战地记者身份进入新闻界,随即奔赴襄阳战地。时值日军进犯襄樊,我跟随蜂拥出城的难民后面,忍饥挨饿,跋山涉水,终于在谷城县石花街,采访到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将军。谈起战局,他不讳言不久前张自忠将军在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震动陪都,对五战区的军心也产生不利影响,他个人深感悲伤。将军还建议我到敌后大别山去看看。抗战中,我在大别山区,在湖南、湖北战地,历经艰难。日寇铁蹄践踏之处,庐舍为墟,把大好河山变成文化沙漠,我想看一张报纸都不可得,也看不到从大后方来的同行。回想抗战初期的重大战役如台儿庄会战,大批记者风云际会,经过徐州会战便已风流云散。我从大别山区采访的两年亲身经历中逐渐理解,敌后交通瘫痪,邮电极度贫乏,这些老记者自然裹足不前了。

1943年鄂西会战大捷,重庆《新华日报》和《大公报》派记者前来采访。在松滋县刘家场七十九军王甲本军长指挥所,我与《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不期而遇,并且一道深入民间,采访老百姓英勇杀敌的事迹和日寇的暴行。启平在太平洋战场上,随同美军逐岛反攻;日本战败,在东京湾美舰上,签降之日,他以亲身经历,写下传世之作《落日》。1993年11月8日,朱启平在美病逝,今年记者节,正是他逝世七周年的忌日。

当时《新华日报》采访主任陆诒也来到鄂西战地。他离开重庆前,约他谈话,还将给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介绍信交给陆诒。他到恩施后,陈诚派副官陪他晋谒软禁中的叶挺将军,后来又到长江边的石牌要塞参观。石牌地势险峻,日军如果得手,将使重庆门户洞开。敌我双方经过激烈血战,我军全歼来犯之敌,迫使鄂西会战中的敌方全线崩溃。陆诒后来发表了精彩文字,诚不虚此行。

我几年的敌后、战地之行,多次处于一夕数惊、死生难卜的境遇中,哪有记者节的意识?大约就在“国府还都”那一年,南京新闻界搞过一次纪念活动,一些头面人物拉选票,争取同业公会的领导席位。还在中央饭店大摆宴席,赴宴的几乎都是小报记者。《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陆铿是活跃分子,听说他也入席助兴。这大约就是蒋家王朝的最后一个记者节。

记得范长江在某一年的记者节写过“同列”的话,激忿之情如闻其声。他说的“兽”,当然是指迫害进步记者的特务记者之流。

在旧社会,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实际是荒诞不经的话。赫赫有名的邵飘萍就死于奉系军阀之手。黄远生因反对袁世凯被迫逃亡到美国避难,结果还是被杀手狙击身亡。旧社会的新闻记者、律师、医生并称为自由职业者,有自谋职业的自由。而聘用记者编辑的资方老板,也享有“炒鱿鱼”的自由,叫你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我作为过来人,对上述同业沦落街头甚至轻生的事还略有所闻。新社会的新闻记者,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即便告老在家,可拿退休金颐养天年,这在旧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五十年过去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之迅猛,如以建国前后作对比,前者如潺潺流水,后者如浩瀚奔腾的江河,它赋予新中国第一届记者节的意义特别重大。说来也是巧合,今年11月8日是我83岁的生日,欣逢佳节,倍感荣幸。虽说来日无多,过倒计时的日子,我仍愿力所能及地写一点当年的采访经历和与“记者节”有关的事,给后人留下点滴文史资料。

第10篇

这套书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资金支持,除《上海不宣之战》与《密勒氏评论报》出的两本书外,余者皆为中国大陆读者耳熟能详。它们多是西方左翼、自由派记者表彰共产党的抗日成就,对抗战时国共关系的描述符合“白修德-费正清-史迪威”观点,一道开创一种史学模式。

此类书一直受大陆欢迎,早在1988年,新华出版社出了“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丛书10册,作者多为外国记者。有贝特兰《中国的新生》和《华北前线》、爱泼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卡尔逊《中国的双星》、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福尔曼《北行漫记》、克兰尔和班威廉《新西行漫记》、贾安娜和白修德《中国的惊雷》、阿特丽《扬子前线》等。光明日报社前总编辑穆欣,在1989年称赞“这套丛书的作者大都曾到解放区访问,以相当多的篇幅记叙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的斗争”。

两套书有所重合,其作者多为“国际友人”,他们记录了一幕幕鲜活的时事新闻。而在西方记者群体之外,尚有为战争服务的日本记者,他们的规模居于各国之首。众多外国记者不仅从各自角度记录抗战,也让自己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

迁都重庆:外国记者自由度大不如前

1938年夏,英国女记者弗雷达・阿特丽来到南昌最豪华的酒店――江西大旅社。她在酒店桌子上找到美联社记者墨菲留下的纸条,他说花了三天时间试图搭车去前线终告失败,只好与路透社的史密斯结伴步行,也许能成功。墨菲写了详细的指示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后到的阿特丽。

阿特丽从香港出发,经过广州、武汉才来到南昌。翌日上午,她第一次见到空袭场景,她和一群粤军坐在田地上注视着日机在火车站一带投弹。“我初次激动,几乎使我闭上眼睛,把脸埋进地里去。”她回忆。轰炸过去,阿特丽一行人驱车赶赴城区,“到处是死尸,是残废者,是半死的人。”“一个妇人,脚下睡着死了的丈夫,胸前搂着一个面孔已炸烂了的小孩,还有一个快两岁的乳婴,在她旁尖声号哭。”类似场景比比皆是。

作为当天南昌市唯一的外籍记者,阿特丽拍空袭新闻的电报回国,报纸没有刊发,因为这种事稀疏平常。阿特丽还算幸运,她追上了正在移动的部队,采访到粤军不少将领。实际上,1937年淞沪会战至1938年秋武汉会战结束,是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战事的黄金期,他们可以到处走动采访中日军队。阿特丽将这段经历写成《扬子前线》。

武汉失守后,各国新闻机构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他们将在远离战区的山城里蹲守七年。当战线相对固定后,中国政府的战时新闻控制措施开始强化,外国记者不可能擅自跑到各战区前线。此时,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国共双方的新闻机构。信息有限,同行竞争却比以往激烈,包括白修德在内的很多记者只好自行编造新闻。

记者在记录中国,也在改变中国。美国记者成为驻重庆新闻人的主力,他们众多人在史迪威事件中与决裂,因此写就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美国在战后放弃。

统战无小事:当外国记者访问延安

1944年春,延安交际处处长金城接到通知,确定中外记者团将来延安参观。该机构全称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的招待科,上级领导是军委秘书长杨尚昆。

统战无小事,亲自召集延安党、政、军、民、学参加接待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开动员大会,介绍记者团的情况和采访目的,交代接待的方针政策。的布置极为细密,各部门准备什么材料给记者团看、如何介绍实际工作情况、如何解答记者们临时发问、如何回击的舆论攻势、遇到不合适的提问该如何回击……从其他机构借调一批优秀干部和翻译人员到接待处。

随后,杨尚昆召开交际处全体干部大会,再一次做出具体指示,强调对中外记者要一视同仁,也要有所不同,一般集体活动场合上中外记者一律平等。工作重点应放在外国记者身上,外国记者的重点则是斯坦因和福尔曼,金城牢牢记住了的命令。

共产党已经将记者团各成员的背景摸得一清二楚,斯坦因被当做托派从苏联赶走,福尔曼对于国共问题强调保持中立。“塔斯社记者普金科当然也有较大影响,但他是共产党员,政治立场、观点基本上和我们一致,不必我们去多费精力争取了。”金城在回忆录里解释。

1944年5月,批准21名中外记者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其中有6名外国记者:斯坦因代表美联社、《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曼彻斯特导报》,爱泼斯坦代表《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和《同盟劳工新闻》,福尔曼代表合众社和《泰晤士报》,武道代表路透社、《多兰多明星周刊》和《巴尔的摩太阳报》,夏南汉代表天主教《信号》杂志、《中国通讯》,普金科是塔斯社的人。

从6月到10月,记者团走访了延安及其他根据地。延安给多数人留下深刻印象,共产党领导人远比重庆方面热心,受招待的伙食也比重庆时期丰盛,记者见党政军要人的难度大大低于在重庆时。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是共产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让金城记忆犹新的是,他因用车安排中的一个细节遭到批评:“做统战工作是和打仗一样的,一切工作要预想到底。”

为满足五个外国记者的观战要求,八路军带领他们来到晋绥军区第八分区,让他们在一处高地上观看八路军袭击汾阳城的伪军。为此,有一个骑兵连保护他们。福尔曼、斯坦因和爱泼斯坦兴奋到奔跑跳跃起来,吓得八路军翻译提醒他们注意隐蔽。记者们对共产党的好感飙升,回去后努力宣传其抗战事迹。斯坦因出版《红色中国的挑战》,热情赞扬延安,借史迪威事件猛烈批评重庆。福尔曼则出版了《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后依次有《北行漫记》和《中国解放区见闻录》两个中译本。

延安在抗战后期最重要的一次舆论公关战,取得圆满成功。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始于埃德加・斯诺,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在1937年10月出版,销量数周内突破10万册。斯诺的成功原因很简单,他是第一个进入苏区的西方记者,原因是改变宣传政策的红军不再视西方媒体为帝国主义帮凶,同时斯诺的非共产党员身份为著作营造了中立色彩。

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斯诺在1937年前后集中出了一堆书,另有《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自传》。他在1939年9月再次进入延安,10天内与会晤两次,回去后出书《为亚洲而战》(中译本《中国见闻录》)。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则写了《续西行漫记》、《革命人物传》(中译本《西行访问记》)。

美国左派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29年经苏联来到中国,她早在1934年就出版《中国红军在前进》,但没有进苏区的机会,书的影响不大。无比羡慕斯诺的史沫特莱立志要写出另一部《红星照耀中国》,她去了延安,又跟随八路军、新四军辗转华北、华中、华东战场,写了多部著作,有《西北战场的苦英雄》、《随军漫记》、《打回老家去》、《第八路军打胜仗的原因》、《中国之战歌(序曲)》。记者职业外,史沫特莱为延安做了诸多政治工作,她还请求加入共产党,被拒后嚎啕不已,陆定一安慰道:“当一个党外记者作用更大”。

英美具有当时最发达的媒体业,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成为第一个到延安的英国记者,他在1937年出版了《中国的新生》,1939年出版了《华北前线》。在1939年秋天开始,重庆方面禁止外国记者进入共产党根据地采访,直到1944年记者团获准进入。在此之间,毕业自燕京大学的龚澎成为外国记者和之间的联络员,她经常去西方记者下榻的酒店,手提包里装着最新的延安新闻广播稿。

日本记者:随军参加侵略战争

“(北平特电8日发)8日零时许,我驻屯部队于北平郊外卢沟桥附近夜间演习时,卢沟桥守备第29军第37师(师长冯治安)所属219团之一部非法向我发射数十发子弹……双方动用了机关枪、迫击炮,密集的枪炮声划破拂晓的天空……”1937年7月8日早晨,《朝日新闻》如是报道,卢沟桥事变占据多数日本报纸的头条。

正是日本媒体,最早报道了七七事变。随后四周内,日本在华记者增至400人;10月中旬,增至600人;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时,达1000人。八年战事中,日本记者团的规模仅次于战地“东道主”中国,压倒性超过西方国家。

1930年代日本舆论环境收紧,一向批评政府的共产党和自由主义者把持的媒体都遭严厉打压,普通媒体自然是很少能跟政府唱反调。待进入战争状态,战时新闻管制措施更是压碎了所有反对者。1937年7月13日,日本内务省警察保安局《处理有关时局报告的文件》,禁止出现“反战反军的演说”、“离间军民的报道”、“将日本对外政策喻为侵略主义之虞的内容”。随后,陆军省陆续出台更多详细的禁令,事无巨细,规定什么允许刊登,什么遭禁止。

经历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媒体对于战争报道已十分纯熟,政府也重视舆论攻势。比起西方媒体,日本媒体的一大优势是普遍比西方人了解中国及亚洲。“各个报社通讯员都能够很好地领会我的意思,他们在散会前都表示,要以对付紧急事态的态度努力做好其通讯报道工作,并积极配合做好支援我军的工作。”1937年10月9日,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在日记中记载,这天他愉快地会见了十多名日本记者。

南京陷落后,规模庞大的日本记者团拥入城内抢新闻。“每当联络船抵达上海,都能看到敢于敌前抢滩登陆者,手持铅笔,背着相机、粮食和登山包的身影。他们或搭乘军用卡车,或乘坐舟船,或徒步680里,行走在埋有地雷的江南田野上,全部向南京城杀来。”日本文学刊物《文艺春秋》杂志,在1938年1月刊登《向南京进军!进军!》一文,称200多名记者、摄影师、无线电技术员、驾驶员进入南京,实乃新闻界的黄金时刻。

《东京日日新闻》摄影记者佐藤振寿,在日记中介绍记者们的典型工作节奏。白天去司令部和联队本部采访,傍晚赶稿件,无线电技术员立即发报,嘀嘀哒哒的电台按键声过了子夜依然持续着。至于照片,需要联络员开车把胶卷送到上海,各媒体派飞机接回国内。媒体竞争激烈,不少记者报道时粗制滥造,甚至不惜造假,日本人自己对这种“新闻快速主义”也免不了一番讥讽。

战地记者的身份充满危险性。1937年12月8日,《朝日新闻》摄影记者滨野嘉夫在南京雨花台死于炮火,同事藤本背着他的骨灰进南京,并记录当时心境“真是一幕喜泪交加的战地风景”。《福冈日日新闻》的比山冈雄可能是最倒霉的日本记者,他在光华门前被日军误刺死。京沪杭的战事只是一个开端,日本在二战中阵亡、失踪的记者超过250人。

不少进入南京的日本记者,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尤其是屠杀中国战俘,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终身难忘,很多人在战后著文回忆反思。涉及日军暴行的消息不可能通过战时新闻审查,但还是有大胆者回国后宣传南京惨案,《朝日新闻》的守山义雄因此被报社调到德国以避风头。

第11篇

约翰・拉贝生于德国汉堡市,以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大约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他目击了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当年南京沦陷后,滞留南京的20多位西方人士,包括拉贝、魏特琳等人,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在南京城西北部一块约3.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国际安全区,从日军的枪口与刺刀下拼死救护成千上万的中国难民。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女士也写下了震惊中外的《魏特琳日记》,这部日记和《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齐名,成为外国人见证南京大屠杀历史、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罪证。在《魏特琳日记》中,多次提到了一个名叫程瑞芳的女性,并亲切地称她为程夫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做过了什么样的传奇事迹?研究者的一次意外发现,揭开这位非常人物的神秘面纱。

2001年12月7日,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在整理金陵女大零散档案时,发现了一本珍藏60多年的尘封日记。经过严谨的考证,郭必强等人确定,该日记作者就是程瑞芳女士,一位武汉人,时任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中方负责人之一。

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后得出更重大的结论,这些日记是程瑞芳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下的,是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第一个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日记原名《1937年首都沦陷留守金校的同人一段日记》,后称《首都沦陷留守金校日记》、《程瑞芳日记》。日记系钢笔手书,一共3万多字,起讫日期为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这正是抗战初期“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全城大规模屠杀的时间。而且,程瑞芳还是逐日记载,从不间断。这本日记用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信笺公司印制的元书纸信笺。

日记中字迹有些潦草,可以想象当时这位年逾花甲的中国老太太所面对的恶劣环境和紧张的心情。日记中每天都有对日军烧杀奸抢丧失人性暴行的记录。面对同胞遭受的血泪暴行,程瑞芳在日记中发出了“受这种耻辱,何日能雪耻”的呐喊!程瑞芳在日记中提到,每天记完日记都要赶紧藏起来,以免被发现。已经公布的程瑞芳日记,字字句句令人心痛,记载的那段屈辱岁月唤醒了多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专家称,《程瑞芳日记》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相互印证,形成连环证据,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者的日记证言相互印证,同时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铁证。

程瑞芳的孙子程国祥曾跟着奶奶住在学校。他回忆说,他住在奶奶的卧室隔壁,是一间小小的储藏室,有时夜里起来,总能看到奶奶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地写着什么。“因为奶奶管着学校的伙食、卫生等物资,我以为她是在记账。”

程瑞芳每天都为保护难民奔波,自己的儿媳和孙子也差点遇害。《魏特琳日记》中写到了1937年12月17日当天程瑞芳的镇定:“日军士兵走后,程夫人、玛丽和我到东南宿舍,那里没有人,程夫人的儿媳及所有的孙子孙女都不在了。我被吓坏了,但程夫人平静地说,他们一定和难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了。”根据程瑞芳自己的记录,万幸的是,“……后来我们到一百号去找他们,到底都在那里”。

《程瑞芳日记》摘登

12月10日

……搬进安全区的人路上不断,进到学校的也是如此,洋车没有了,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自己挑、抬,飞机声、大炮声他们也不管,真是凄惨……我们这里只住妇女、小孩,也不许烧锅弄饭,有的自己家里送饭,没有饭吃的不多,我们给她们吃,早上给他们水洗面,给他们三次水喝,有一千多人,忙极了,预备水、开水,一日送两次。现在预备在大门外对面开一粥厂,过两天就有粥吃了……

12月11日

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厉――编者注)害……(我军(指军队,下同)要逃了,警察没有了。北门桥有小兵抢了,老百姓也抢,还有几个宪兵维持,抢了几个人。下关我军放火烧了,烧的地方很多……

12月13日

昨晚我军退了,今早没有听见还炮声。下午二时,日兵由水西门进城了……今晚有人跑到学校里,来得不少。日兵跑到他们这(家)里,要他们走,因为(日本)兵要睡(觉)。跑出来的人都是空手……这些人骇(吓)死了。……我辛(心)酸了,真是凄惨,不知明天还要闹出什么事情来……

12月14日

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青年男子。

12月17日

现有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受用(),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12月18日

昨晚拖去的女子今早都放回来了,有一个未回来,不知是留在那里,或是她不好意思回来……真不得了,这些(日本兵)猖狂极了,无所不为,要杀人就杀人,要奸就奸,不管老少。有一家母女二人,母亲有六十多岁,一连三个兵用()过,女儿四十多岁,两个兵用()过,都是寡居,简直没有人道……

12月19日

昨晚有宪兵在前面睡,晚上还是有兵进来,到五百号客厅许多人之中。今日白天有两兵到五百号,房门口站一兵,里面一兵叫别人出去,留下一年轻女子……这些难民只真可怜,有的家烧了,有的丈夫被日兵杀了,有的被日兵拖去了不知生死,哭的哭,叫的叫,惨不堪言……日兵烧房当玩意,他们也怕冷,先拿里面家具烧起来烤火,要走就走,火若燃上房子就烧了,有时放些死人在内再燃火烧房子。

12月20日

今日又来了许多难民,二百号三楼也睡满了。他们想这里有宪兵保护,其实宪兵还是将姑娘拖在院子里奸,不是人,是畜牲,不管什么地方。今天中午,有兵来拖两个姑娘,并拿她们的东西……

12月22日

德国领事在下关也不许进城,自然他在兵船上,他不要第三国看他们无道德的行为,在路上睡的死尸也不要人看,有的路上只见死尸不见路,简直把中国人不当人……

12月29日

今日在此登记男人,把全城的男子都弄到此地来登记。留下一些年青人是他们所疑心的,(让)这些女难民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父兄、丈夫或亲戚。有一个老太太有胆量,出来认了三个人,其实她也不认得他们,就是要救他们。有一个年青女子也出来认,说是她的哥哥,回来里面换件衣服,又出来认她的亲戚,此人真是可佩。……现在日兵清理街道,把死人埋下土,或是烧,街上的死人太多了。

据史料证实,程瑞芳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曾远赴日本,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她用自己在金陵女大安全区的亲历亲见,控诉了日军在中国南京所犯下的烧杀抢掠的种种暴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在金陵女大零散档案中发现的程瑞芳填写的英文履历表,也提到她曾到过日本。程瑞芳在证词中说:“我71岁,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宿舍总管。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校园被宣布为一个安全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了1万多妇女和儿童。”然后程瑞芳列举了她亲眼看到的日军在校园里、抢劫和杀人的数个证据。最后,她写道:“我愿签名盖章证明此事,1946年4月8日。”

第12篇

对一个省而言,省委书记换人是个大事,各地省委机关报都会在次日的头版头条进行报道,这次也不例外。

但8月29日的《湖南日报》有关报道只有文字,没用一张照片,新任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曾是1995年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多次强调“低调务实”,这样的亮相再次给他的个性作了注脚。

以何种方式亮相、开场,体现了书记们不同的施政风格。

“第一把火”怎么烧

新任书记们在完成“常规”动作的同时,针对本地实际工作也同时在开展。不同省份省情不同,书记们烧“第一把火”的方式也不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就格外关注稳定工作,在他上任的第二天,8月30日下午,就召开了全区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他强调,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兵团要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9月2日上午,陈全国又前往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看望了工作在维稳一线的工作人员,并检查部署了当前的维稳工作。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上任后便聚焦在经济工作。与前任王儒林到任主要面临政治生态重建的任务不同,骆惠宁接任山西省委书记时,整顿腐败已取得进展,他着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破除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和2015年,山西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与自身相比,山西省2015年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9.8%。

履新两个月的公开言行,无不体现了骆惠宁对提振山西经济的迫切心情。

7月2日,骆惠宁到任第二天,山西沁和能源集团发生了煤矿透水事故,12人被困井下,骆惠宁赶赴现场。回到太原稍事休息后,他开始就经济发展议题进行调研。7月7日到9日,骆惠宁先后来到富士康(太原)工业园、太钢集团、太重集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地调研。

7月9日,骆惠宁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太原市工作汇报和省直有关部门、企业的意见,他提出山西的经济一定要“转型升级、浴火重生”。7月15日,他再次提出经济要“浴火重生”。7月26日,他与47名新任县委书记进行集体谈话,明确将“狠抓发展”列为“第一要务”。

“外来”书记忙调研

这些新任省委书记中,异地交流的到任后调研节奏明显更加频繁。从青海调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骆惠宁,足迹目前已经踏上了朔州、大同、长治等省城之外的城市。

省委书记中,青海的王国生书记工作过的省份最多,先后担任过山东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湖北省长。王国生作为“外来”书记,上任伊始便马不停蹄地去各地调研,青海辖有2个地级市和6个自治州,据公开报道,王国生6月底到任后已经去过5个市州。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也很勤快,6月30日从浙江调到江苏后,到8月中旬,已将13个省辖市全部跑了一遍。

8月底刚刚调整的省委书记中,作为“外来的书记”,李纪恒在上任后的第六天,9月3日前往兴安盟调研,参观了乌兰夫办公旧址和“五一会址”,并在科右前旗与群众共唱《赞歌》和《吉祥草原》。

生于广西的李纪恒,经常在公开场合唱歌,8月30日看望老同志时,在乌兰夫长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云曙碧的家中,李纪恒就和她的家人一起唱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草原歌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李纪恒和代表们一起唱了《阿瓦人民唱新歌》。

给官场立规矩

今年任命的12名省委书记,57岁的李强担任过县级永康市委书记、地级温州市委书记,2005年9月升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2011年11月,李强从这一职位上直接升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一年后任代省长,并在2013年1月“转正”。

这次离开浙江之前,李强又到坡当年在西湖边修筑的苏堤上走了一趟。6月30日,江苏全省干部大会上,李强提到此事,他说江苏徐州也有一座坡修筑的黄楼,是当年治理黄河决堤后修筑的。“我讲这一堤一楼,主要是提醒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李强担任省长期间,浙江建成了很多特色小镇,如绍兴的黄酒小镇、杭州的梦想小镇、乌镇的互联网小镇等。巧的是江苏也在2015年就已经计划要培育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李强任江苏省委书记后,这项工作也受到重视。8月24日,江苏省副省长张雷主持召开苏中地区推进城市工作座谈会时就提出,要聚焦特色小镇培育发展。

李强一到任便对官场立了若干规矩。7月23日,他在江苏省委全会上强调“省内公务接待一律不喝酒”。此令一出,各地各部门纷纷开会发文落实,刮起了一阵“禁酒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