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时间:2023-05-29 17: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第1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2篇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北师大版小学品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第五课。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收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课是主题一的第五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地貌,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特点,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疆域的广阔,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的第五课。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对祖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于祖国的地形、地貌等抽象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而且无法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些知识找到连接点,因此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些情况,在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初步知道有关概念,初步从图片上认识有关地形,是学习好本课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建立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纽带,化抽象为形象,这是学好本课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能真正感受到祖国的辽阔,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紧扣泉州市教科规划“十二五“(第一批)立项课题《贴近生活的德育实践教学研究》子课题《整合生活德育 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实践研究,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预设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三级阶梯的地势、多样的地形之外,我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资源,如大量的风景图片、地形图片、识图小歌谣、古人的诗句、生活的实例,视频等,从而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而整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既为学生提供“去想、去做、去活动”的空间,又力求使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在快乐的体验和愉悦中去探索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图训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家乡的地形、地貌,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质疑导入:

师:这里有一些与地形有关的诗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1.出示古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地理现象?为什么?

2.板书揭题:

师:从这些诗句中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多样的地势地貌――共同探讨《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朗读古诗,并从诗中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课堂内容鲜活化。】

二、漫游中华 国土寻秘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它有着辽阔的疆域,漫长的海岸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宝藏。今天,好朋友虎子将和我们一起继续展开“漫游中华”的寻秘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片辽阔的国土。

(一)察颜观色辨地势(认识地势)

师:国土寻秘第一站:察颜观色辨地势

1.学习图例

师:这是什么?

师:同学们,学习地图,看懂地图上的图例是很重要的。谁来说说从这个图例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你知道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含义?

师:这个高度指的就是海拔高度,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师:这个图例告诉我们什么?

师:在我国,海拔就是指陆地上的某个地点高出黄海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这个垂直距离越长表示这个地区的海拔越高,颜色也越深。(课件演示)

2.识图练习

师:现在请你结合图例告诉我们的信息,仔细观察这张中国地形图,你发现了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板书:地势)你从怎样看出来?

师:怎么称呼这三大台阶呢?你能在地形图上指出它们分布的范围吗?

师:同学们通过地形图上这些颜色的变化,发现了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板书)(课件展示)这样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形成了每一级阶梯不同的风貌。师:不知虎子也发现了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 “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习图例,探究其颜色的含义,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二)火眼金睛觅地形(认识地形)

第二站――火眼金睛觅地形

师:在地形图上,颜色除了表示海拔高度外,它还有其具体的含义呢?请看这首歌谣。

出示歌谣:

地图上的色彩

平原、低地用绿色,

高原、山地用黄棕色,

河湖、海洋用蓝色,

雪线以上用白色,

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师:全班齐读。同学们,歌谣中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有分布。请各位小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再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1.识图练习:(课件出示要求)(教科书第44页图)

要求:请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再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⒉小组交流

⒊汇报(预设)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有哪几个平原?(课件闪动三大平原)

师:同学们把这三个平原读一读。三大平原你们还了解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有关三大平原的资料。

小结:(课件展示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遍布优质的黑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这两个平原气候干旱,适合种植小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第三大平原,这里水汽充足,是我国典型的“水乡”、“鱼米之乡”。)

师:你找到了哪几个高原?请同学们把这四大高原读一读。(课件闪动四大高原)你对高原还有那些了解呢?

小结:(课件展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高,号称世界脊梁,多雪山、冰川,气候寒冷。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适合放牧。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地方。云贵高原坝子较多,这两个高原的地形适合种植玉米。)

师:盆地有哪些特点呢?因为有这样的地形,所以气候比较特殊。

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盆地。

小结:(课件展示四大盆地:准葛尔盆地比较荒芜。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它干旱荒漠,但矿产丰富。四川盆地水汽最充足,美丽的九寨沟就位于这里。)同学们把这四大盆地读一读。

师:通过你们的寻觅,谁来告诉老师我国的地形主要有哪些?(高原、盆地、平原 、丘陵、山脉)

师:是的,我国面积辽阔,地形多样,只要是海拔在500米以上的,我们都把它叫做山地。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形图,(课件出示五类地形图)你们发现吗?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山地多,平原少。

【设计意图:通过 “找一找”识图训练活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结合不同地形图片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到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多样。】

(三)眼疾手快画地图

第三站:“眼疾手快绘地图”

师:刚才,我们跟随虎子一起寻秘,发现了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第三站我们将迎来一场大考验,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要求:

请你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画出我国地势的特点,并标出主要地貌。

师:小组要注意分工合作,看谁配合最默契,找得又快有准。比赛开始!

⒈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

⒉生展示交流。

(四)妙语连珠赞家乡(提升认识)

国土寻秘第四站:妙语连珠赞家乡

师:同学们,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一个新的挑战也在向我们发起,你们敢接受吗?

课件出示要求: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自己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有哪些奇特的风景名胜,人文风情?

⒈小组交流

⒉汇报展示(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在进行资料的补充,用课件来展示。)

小结: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势地形,才孕育了祖国五十六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特色;造就了祖国神奇壮丽的山川锦绣,也才有了课本中所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之潮》、《五彩池》和《三峡之秋》等美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 “画一画”、“说一说”等一系列有趣的动手、动嘴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浅及深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地势地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感悟到祖国的广阔多样的疆域和壮丽山河,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观看视频,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三大阶梯”神奇的魅力吧!

观看视频:《中国地形》――三级阶梯

师:看到这一幅幅的美景,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多样的地势,孕育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祖国神奇壮丽的山河。让我们为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祖国而自豪。和虎子向祖国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爱您!”(课件出示背景,全班齐说,。)我宣布漫游中华,国土寻秘取得圆满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提升学生的认识,再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使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第3篇

【关键词】魅力 情感 诗境 诵读 诗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提高小学诗词教学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还有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古代诗词艺术的魅力和伟大,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完善修养人格,丰富精神世界。

一、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为所志,诗言就是所志。每一首诗都是一份情感。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良好的价值观念、人格魅力、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西方评论家赞美中国的诗词:“笼罩着一种雾,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这就是中国诗词所具有的魅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每当我们诵读这样的诗句时,都会泛起志当存高远的联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诗词中四季的变化又丰富着我们审美的修养。许多诗词饱含着作者健康的情感,它时时拨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弘扬真善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细腻的笔触,蕴含着深刻道德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境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贞不屈,彰显着中华儿女的豪迈气质。

古诗词包含着永恒的艺术魅力,让孩子们学习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诗词教学中以“情”为主的随笔感悟

(一)寓“情”入境,初感诗意。

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这些情感内涵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如引导学生欣赏《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先有感情的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上元元年(760)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要学习的其一首。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江畔独步寻花》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接着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出示:鸟语花香的画面)这个花和鸟有怎样的特点?再请学生谈作者面对这江边的景色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热爱春之美)。最后激发学生揣摩字词的运用。诗歌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让学生们找出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眼有哪些?说说理由。(“留连”、“自在”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等等。

(二)寄“情”美意,深悟诗境。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朱承爵(明)《存馀堂诗话》中所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就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第一次接触诗歌,总是会把诗歌背的朗朗上口,可是,一旦你告诉他们诗人当时的心情,或者示范朗诵一下,他们很快会像个小诗人一样,摇晃着小脑袋,一副陶醉的模样。尽管,我们已经摈弃了传统的“摇头晃脑”,可实际上,摇晃的过程,正是他们对诗歌的乐感,节奏,甚至情感的体会过程!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诗与画是相通的,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特征。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苏轼的《惠崇》,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再如孟浩然的《春晓》,诗人抓住鸟、花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的花鸟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配上优美的春之序曲,拿起手中的画笔,吟诗作画,以画讲诗,从而在美美的情境中深入的领悟了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喜春爱春的情感境界。

(三)尽“情”抒怀,滋养诗情。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当我们带领孩子们欣赏诗歌满足了他们的认知规律,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中的美丽与情境,而后“情动而辞发”,让孩子们尽情地抒怀,仿诗、改诗、作诗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在创编诗歌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体验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学诗的乐趣,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带着诗接触生活,走入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 当学生过春节时,吟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带学生踏青时,念一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玩着风筝时,背一句“忙趁东风放纸鸢”。巧妙自然地运用诗词时,积累增长着诗句,体味到深深的诗意,滋养着浓浓的诗情。

另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厚的和宽松的阅读氛围: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古诗名句作品;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诗词分享”且定期每人更换题写;组织各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使学生随时受到古代诗文的熏染和滋养。

领略诗词魅力,重视以“情”为主的诗词教学伴随新一代少年成长,不仅使他们受益于古代诗词的滋养,完善个人修养,同时,这些博大精深的优秀知识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于非主编)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期版,向晓红著)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想象思维;想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30-05

阅读课教什么?小学语文界曾一度热议,成尚荣先生在听了祝禧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后指出,在情感的伴随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阅读经验,展开想象,“钻”到语言文字中去,“化”在自己的“文化脉管”里…,这是“教什么”的一种正确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想象作为儿童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想象思维是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思维。不难看出,想象思维被旧知、经验所影响,受定势、环境等制约。儿童想象思维与成人相比,有其特殊性,阅读教学中,儿童想象思维在文本、情境、教师等的多重作用下,更具有其鲜明特征。

首先,儿童想象具有收放自如的思维张力。教学过程中为推进文本悟读,我们往往会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是对角色进行评价,无论是文本角色还是自身角色,学生们都能自如地穿梭其中,乐此不疲,但凡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抑或是他们臆想中的事物,都能成为他们的话语依据。

其次,儿童想象具有天真灵动的思维跳跃性。儿童的思维表现出跳跃性,其省略的常常是接通媒介的部分或全部,有老师在研究了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的比喻句后,指出一大区别:儿童比喻句“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很少出现相似点的描写”。跳跃性让儿童的想象思维显得天真而又灵动,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看似“童言无忌”,实则“童语有味”。

第三,儿童想象的表达具有清晰的事件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想象是具象的,在表达过程中,通常显现出清晰的事件性,如有老师执教《日月潭的传说》时,让学生想象“翻山越岭”的画面,学生的表达多为:我仿佛看到大尖哥、水社姐磨破了脚皮;他们可能还遇到了老虎,被老虎追赶;他们被毒蛇围困住了……他们喜欢通过想象把词、句、篇等抽象的文字表达成故事、生活实在,以此来完成理解,获得发展。

第四,儿童想象的陈述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由于儿童阅历、经验不够,支撑想象思维的已有表象相对要少一些,这就增加了儿童在陈述自己观点时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儿童语言习得本身就是一个选择性模仿的过程,因此,儿童想象思维在表达陈述时易受干预,表现出极强的模仿性。

了解了儿童想象思维特征,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应对策略,一方面,借助想象,实现对文字最宽广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好地呵护、发展儿童自由烂漫的想象思维,求得儿童语言、思维、创新潜能的持续发展。

一、寻找发展儿童想象思维的适切入口

阅读教学中,儿童想象思维的生长点在哪儿?

1.编者观照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调动儿童想象思维的资源,有些资源经过编者的提炼组合,科学系统地形成了系列课后练习,编者因课设练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教材对儿童想象思维的观照。试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后练习为例:

有直接指向词、句、篇进行拓展想象的,如《秋天》文后练习:选择诗歌所描写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普罗米修斯盗火》文后练习: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境,说一说再写下来

有借助想象实现对词语、句子深入理解的,如《泉城》文后练习:同写泉水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

有想象思维参与下,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性诵读、描述的,如《九寨沟》文后练习:读读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段落,看谁读得最传神……

有以想象为抓手引发的对文章学习后续描述的,如《》文后练习: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写一段话……

有运用想象进行迁移,让学生对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投入周转、得到运用的,如《老师,您好!》文后练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喜欢诗句的理解……

2.课文线索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论述什么知识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石头”时说,作为语文教学“石头”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往往黏附在语文教材的课文里,未能清晰完整地提炼出来,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开发、主动研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析透课文中能滋长儿童想象思维的字、词、句、段,甚至是标点等细节,能帮助儿童获得文本领悟与思维发展的双赢。

词语理解中的儿童想象思维。如《小露珠》中有一句:“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对重点词“生机勃勃”进行理解时,有老师巧妙地结合语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植物们会有哪些表现?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生机勃勃”一词就不仅仅停留在“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本义上了,更焕发出一种生命的色彩。词语理解在儿童想象思维中更丰厚,儿童想象思维在情境化的词语理解中更丰富。

篇章领会中的儿童想象思维。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两次写到天游峰的高与险,两次写到扫路人的外貌,两次写到“我”与扫路人的对话,调动起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学生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对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内涵的理解就更到位了。篇章领会在儿童想象思维中更立体,儿童想象思维在前后贯穿的篇章领会中更概括。

思想感悟中的儿童想象思维。如课文《诚实与信任》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单从字面理解,没有进行文章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能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学生所理解的“不说谎就是诚实”这一层面,此文的“例子”作用发挥显然是不够的。笔者在执教此文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推进相机板书:“责任在我(心)、留下字条(行)、电话感谢(口)”。之后小结:“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这就是诚实。”这种对“诚实”的深解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的思想都贯穿了起来。学生未必能领悟到这一层,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起想象思维进行回望、概括,顿悟、豁朗清晰地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思想感悟在儿童想象思维中更深刻。儿童想象思维在逐层推进的思想感悟中更有条理。

3.儿童需求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儿童的想象思维是无处不在的,他们对感兴趣的话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觉实现想象。同样,儿童的想象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建构的。

在执教《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让学生领悟萧伯纳与小姑娘的临别对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原意是让学生们能读出小姑娘的天真纯朴,但学生们读了两段话后便大笑起来,追问之下知道了笑的理由:图画上看萧伯纳这么老。那他的妈妈该有多大呢,不知道还在不在。

可爱而真实的话语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受文本插图、生活经验影响。兴趣、直观意象、生活经验是儿童发展想象思维的源泉,认清儿童思维的起点和需求,找到文本理解需要与儿童思维生长的契合点,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思维成长。

二、选择促成儿童想象表达的最佳路径

激发想象、发展思维、训练语言,这三者在阅读教学中相辅相成,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由想象思维的触发到儿童言语的生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路径,择取、优化这一路径,能更好地达到想象、思维、语言的同步发展。

1.“化虚为实”

所谓“虚”就是思想感情,所谓“实”,就是景物形象。文学作品中多用“化虚为实”的写法。阅读教学中将文章情感、文字形式等转化为学生能切实感知的具体事物、事件,这一想象思维产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渐至文本深处的过程。

笔者在进行《诚实与信任》一课教学时,设计了指名感情朗读“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这一句来推进对“诚实与信任”的理解:

指名生1自主读出感动。

师:这是在赞美他人的诚实啊!

生2读。

师: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诚实!

生3读。

师:看到他人的真诚,并心怀感激。这也是诚实!

生齐读。

师:小红车的主人们,此时,如果不是电话线阻隔,而是“我”这个诚实的大活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怎样表达这份感谢、感动,甚至是感激之情?

生3与师握手,师指向黑板上的语句,生有感情读。

生4与师拥抱,师再次指向黑板上的语句,生再次有感情读。

师:虽然我们没有真正地握手和拥抱,但此时“诚实与信任”让我们的心贴得很紧很紧!齐读!

感情指读为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舒适的情感空间,再利用想象达成角色转换,去掉电话线隔阻的情境假设,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不可触摸的情感增加了实实在在的肢体交流,“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文章主旨在“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宽松氛围中实现了更确切的指向。

2.“花动为静”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媒体的加盟、表演的生成、资料的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介入等等,把文本演绎得立体而又多彩,但形式的纷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课文本身的关注,也弱化了儿童想象思维的生成。想象思维的培养需要静思。静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记忆表象,衬托想象的背景能在静思中愈发宽广。

我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胡丹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多次设计课堂留白,让学生静思文本,展开想象:

一首词是一个故事,结合注释自读,想一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听,(教师范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首词也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教师介绍李清照相关生平)国难家恨鞭打着李清照内心的时候,她又时常回忆起――(引读全词)她又是怎样的一番心情?

静的文本,静的环境,静的思考,学生在“静”的氛围中读出了词中的故事、画面。融进了词人的生命里。儿童的想象思维在静思中不断触摸到词的形象、词的质地、词的情趣。

3.“化繁为简”

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单的教学环节、精简的教学方式、简捷的教学拓展都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入,儿童的想象思维也因“简”而“丰厚”。

在《诚实与信任》的磨课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优化过程,在体会“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这句话中的“诚实”时,一向喜欢随文练笔的我设计了学生动手写一写留言条的环节,试图一举多得:(1)复习留言条的格式等;(2)明确作者的这张留言条所写内容;(3)熟悉内容中体会“写明”背后的“诚实”;(4)追问为什么不在留言条中写出天气情况和小红车超出停车线等客观原因,再次感受“诚实”;(5)在写与说两种手段运用中训练学生语言。课堂现场却事与愿违,学生疲于纠正留言条的格式;在表达“姓名”与“电话”的过程中故意“别出心裁”等等。目标指向太多,造成了学生理解游离在文本之外,学生的思维在旁枝错节的演绎中显得杂乱无章,表面化地疲于应付。

于是进行了再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说说句中表现出的“诚实”;(2)演一演当时情景;(3)再度表演:把作者的心理活动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来。再度设计中,目标简洁明确,学生的想象思维紧紧围绕“诚实”这个中心目标,以文本为圆点,不断地拓展深入。

三、设计完善儿童想象表达的合理形式

丰富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是因为有了多姿多彩的想象,对儿童想象思维进行统整,用儿童语言展开呈现的过程中,不能“粗放经营”,需要根据学生思维表达的特点,设计表达形式,做到既有规范,又有发展。

1.活化文本练思维

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提供的儿童想象思维生长点,将文本语言内化、拓展为儿童自己的语言,借助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培养儿童的想象思维。

句型模仿。提供表达依据,在教师出具的规范语句中不断理清想象思路,使凌乱的想象条理化。如《荷花》一课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中“冒”字的巧妙,有老师设置了这样一组练习:(1)学生表演“冒”的动作;(2)填空:( )地冒;(3)填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地冒出来,仿佛

。表演让“冒”字更形象化,在学生一挺身间完成了对“冒”字的理解:短语填空的出示让学生的理解富有了情感、生命,进而让学生角色不自觉地融合成白荷花角色,化身为物象,以物自揣;句子填空让学生具有前后联系的理解性想象更深入。

情境对话。阅读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营造的情境,通过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深入文本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如有老师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时,带领学生感受“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

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中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形象时,先让学生表演“挺身而出”的动作,紧接着与学生进行情境对话――

师(指一位男生):挺身而出的大尖哥呀,恶龙非常凶猛,你不害怕吗?

生:我一点都不怕,我的水性很好。

师:可是,去降伏恶龙的这一路很艰险,(指一位女生)水社姐,你能忍受这份辛苦吗?

生:辛苦我不在乎,只要能降伏恶龙拯救日月,再辛苦也值得。

“现场采访”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了“临时身份”的角色转变,披文入境,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深入人物、表现人物中得到发展。

2.参与创作炼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它为儿童推开了一扇丰富的阅读之窗,引导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它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引领,在学习、模仿过程中,召唤儿童不断生成“我”的语言;它也为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日积月累的同时,再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进行,让学生循着课文思路,拓展想象,“二度创作”,既是对课文的内化,也是对所习得的语言的运用,更是发展儿童想象思维的必须。

在教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后,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进行故事续写的创作,学生们都会紧扣住脚掌、眼毛、驼峰的作用,安排小红马和小骆驼的沙漠之旅,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知晓了课文与续写故事间的逻辑联系,但很少有老师将这种逻辑联系清晰地呈现给学生。笔者在指导学生续写故事时,设置了一问:骆驼妈妈带领小骆驼进行的沙漠旅程中,课文先写脚掌的作用,再写驼峰的作用,最后写眼毛的作用,这个顺序可以调换吗?经过一番思索后,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刚进沙漠就会感觉到沙子松散,所以先写脚掌可以防止陷进沙子里;走了一段路后,感到饿了,就写驼峰可以贮存养料:旅行过程中遇到风暴的特殊情况,所以就写到了眼毛可以遮挡风沙。因为有了这番认识,所以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情节安排就更加合理了,除了按照书上的情节顺序展开外,有学生就把遇到风暴的情况调至“感到饥饿”的情节前,与风暴抗争之后感到了饥饿,交代出驼峰的作用。也有学生将脚掌的作用贯穿于文章始终:刚进行沙漠旅行时,小红马只感到道路难行:旅行道路越走越深,小红马就感到步履蹒跚,走得很累;到遭遇风暴后,小红马发现自己的脚掌完全陷进了沙子里,很难了。

威特海默强调,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主张通过整体来进行思维,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将整体情境呈现出来。想象思维的促成与表达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创作之前让学生放眼整篇文章,文本经验加上随之调动起来的生活经验,让再度创作更得心应手,儿童想象思维的表达也更科学合理。

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意到有意、从再造到创造的逻辑性、独特性不断增加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呵护、培养。要通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去培养儿童的想象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关于“教什么”的上位思考[J],江苏教育,2009(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王龙君,优秀学生必知的N种思维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陈阳,“比喻”在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的运用与区别之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