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9 17:4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

一、从教师自身而言,普通话不够标准,不好意思范读

记得第一年拿起这本教材时,翻开诗歌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单元教学要求中有关读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余备课时也曾多次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效果不好,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自己的朗读没有激情,不能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让一名学生代为朗读了事。第三年时,当我想再用这一伎俩蒙混时,有几名学生提出来了:“张老师,您为什么不朗读给我们听呀?让我们从您的朗读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在此情况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范读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读示范下,学生的朗读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有一名叫史航的学生,她的朗读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能把普通话不标准作为不范读课文的理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多范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范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普通话不标准都能读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从教师的认识角度看,小学生需要教师范读,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七年级时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八年级时则渐渐远去;九年级时读书声似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尽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中学生自己会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范读了,小学生识字不多才需要教师的范读。后来我一想,这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读书放在了“会读、会识字”这个十分肤浅的层次上了,而没有放到更高的“读好”这一层次上。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不开口,自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读书,早读不读书,课余课后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是要发出声音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语文课堂竟没有读书声,这让学生怎么能去体会课文内容,诗歌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胆范读、美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以录音、多媒体等所谓的现代教学在无形之中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录音机、朗读带朗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反复思考后我明白了:现在语文课堂,录音、多媒体朗读似乎成了教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的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示范朗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教师范读为主,以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师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对学生朗读后恰当的评价

第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怎么写?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14周文言文阅读训练

15-16周中考总复习综合训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一、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初三阶段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就是它处于初中生活的结尾阶段,收益性就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热望、社会评价的压力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我们只有稳住阵脚,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的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二、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人文教育这两个课题,由前期的准备和启动阶段,过渡到这个学期的分类指导、分科实验阶段,我根据所任教学生的特点,拟定一下子课题:以读为导,引入新知――将朗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进行跟踪实验,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争取出成效,以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形成所任教班级的特色与亮点。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让学生的作品走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悉心指导,让学有余力、学有特色的同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参加市、区作文竞赛和各类征文活动,把他们的作品推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读书比赛、书法比赛等,将过程加以摄制,将作品加以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相信,只要我本着“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原则,用心去教,定会有所收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一、目的要求

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完成新课:上期赶进度,已将九年级下期的课程完成了三个多单元,剩下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黄冈市__年年的《中考精典》为蓝本,今年的《中考精典?语文》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训练、综合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属于二类普通班。通过上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愿动脑筋,不爱发问、答问,做笔记要督促,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从严要求学生的作业。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五、进度安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第3篇

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60人,其中男生31人人,女生29人。两年来,教师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业绩。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新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少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有待九年级进行弥补,争取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和阅读。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改措施: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协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灵活安排和选择专题决内容,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阅读至少一部文学名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学生共63人,是由思想性格好、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成绩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寄宿班,成绩相对其它三个班较好。比如:上期期末统考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左右,部分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语文足够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缺少感悟,基础不牢固。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1、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识记和积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

2、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3、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训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潜能生辅导安排

1、要求学生写好字。

2、重识记,多积累基础知识。

3、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注重个别辅导,重落实,作文注重面批,多搞过关检测。

六、专题讲座及学科竞赛

每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作文专题讲座,为每年一次的作文竞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具体措施

1、按照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材,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3、要做好扎实的过关训练,做好每一次作文,搞好每一次默写,做好每一次批改。

4、抓好课外辅导。

如:早自习的读书、午自习、晚自习、放学和星期六、星期天的辅导。

5、抓好作文教学,改换新的批议方法,多让作文给学生修改。

6、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7、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

8、适当补充辅导资料,使他们有系统的掌握巩固,以迎接毕业会考。

9、抓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组织工作。

10、多搞检查检测以此督促。

八、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

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和多维。

1、通过笔试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如传统的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仍袭用分数(百分制)评分。

2、通过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

观察法即是通过设计《学生每月检查表》,将考核指标一一罗列出来,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文献法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背书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等进行考察。

3、设多种奖项奖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表扬和表现的机会。

如既有考试分数前10名的奖励,又有诸如“认真写字类优秀奖”、“大胆发言类优秀奖”、“广泛阅读类优秀奖”等等的单项奖励;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奖励,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4、为体现多元评价而设计《语文成绩报告单》。

成绩报告单上应设计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奋发。

九、探究的教研专题及作法

教研专题:探究生命化育人教育中,如何“夯实基础”的教学。

具体作法:

1、教学中紧扣基础知识的复习。

2、多进行归类总结。

3、找到恰当的复习巩固方法。

4、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下一步的进一步完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一、班情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一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二、教材分析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附加题)。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关键点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难点:

1、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及其语言表述。

2、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3、复习关键点: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正方向。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做此类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我在本期主要担任2011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从八年级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尚未养成,而且只有几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因此,如何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了转变学风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20教学周,每周5课时。

周次

具体安排(括号内为课时每课课时安排)

1——3

(15课时)

课文:《沁园春·雪》(2课时) 《雨说》(2)

《星星变奏曲》(1) 《外国诗两首》(2)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写作及讲评: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检测:2 名著导读:1

4——5

(10课时)

课文:《敬业与乐业》(2)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 《傅雷家书两则》(2) 《致女儿的信》(1)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 写作及讲评:2

6

国庆长假

7——9

(15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2

课文:《故乡》(3)《孤独之旅》(1)《我的叔叔于勒》(3) 《心声》(1)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

写作及讲评:2 复习:2

10——12

(15课时)

阶段测试:2 试卷讲解:2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短文两篇》(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 写作及讲评:2

13——15

(15课时)

课文:《智取生辰纲》(3)《杨修之死》(2)《范进中举》(3)

《香菱学诗》(1)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2

写作及讲评:3 名著阅读初步交流:1

16——18

(15课时)

课文:《陈涉世家》(2)《唐睢不辱使命》(2)《隆中对》(2) 《出师表》(2) 《词五首》(2)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 写作及讲评:2

单元综合复习:2

19——20

(10课时)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校本课程;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2-0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地渗透地方课程,大胆地进行课改实验,加大校本课程的应用。

一、深入实验学校,了解校本课程

2015年平襄学区教研室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并确定了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并确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同时也选定了七年级和九年级为实施班级。学区教研室人员在2016年10月走进了平襄镇徐川中学(课题承担学校)、平襄镇店子学校(新课改示范学校)、平襄镇安家川学校(课题延伸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教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校初中语文课改上。这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有一定的特点:徐川中学的“小主人”教育,培养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形成了该校独有的语文教改体系;店子学校互动式电子教学全面展开,教师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编写教材课件,七年级~九年级都开展了网上作文课,电脑动画是学生的选修热门,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安川学校则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在社区“通渭小曲”的发源地――安川学校所在地和其他学校互动开办了民乐班、通渭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班,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曲艺文化,激发了学生崇尚生活、欣赏艺术、表演艺术的积极性。通过对这些学校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实验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研究由表及里,为学区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成立壮大课题组,开发校本课程

学区教研室通过对辖区学校的走访调研,了解了各学校的不同做法,历练成钢。平襄学区决定成立辖区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壮大课题研究力量,组织各校精干的教师队伍从事这方面的攻关,把校本课程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到课题的研究中,如发掘校本课程资源的渠道、办法,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及属性等。同时致力于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如何课程化,怎样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结构、实验步骤,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配套师资队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教研室充分发挥各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所处社区资源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农家书屋、工厂、农村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互动式信息化资源。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黄土地的特点,把地方产业特色列为校本课程资源。课题组还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把网上求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编写与本校相适宜的初中校本课程丛书,为教师开拓性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便利。

三、依目标开设实验课,实施校本课程

课题组将各校初中八年级作为实验班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实验观摩和公开课。学校协同课题组成员对每一节公开课都进行研讨,不仅研究教法是否得当,而且研究该校本教材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探究需要。在安川学校八年级开设的“通渭小曲的演变”课,以学生逐步掌握曲艺的演唱技巧、乐器的弹奏为前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曲艺文化对心灵的润泽,养成了一种心态明亮、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课题组除按课程表上课外,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听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校本教材的热情。同时,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多搞调查研讨活动,每一节校本课程都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四、有效地实践总结,提升校本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学之后,学区教研室进行了阶段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课程,是教学和课题研究的崭新领域,已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以往学科的教法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研究的一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实施情况看,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极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安川学校的“通渭小曲”演艺班,其内容紧贴地方文化,唱腔曲调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家常调,学生能很轻松地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校本课程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而且在课题的研究中还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去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で笥镂男1究纬炭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生 质疑精神 语文 教学质量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15-01

清代著名学者陈曾经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考,而思考大多又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疑问能够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疑而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1]。

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 创造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敢提问。大部分学生都担心自己的提的问题不正确或者过于简单而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耻笑或者批评。因此,即使有问题也会埋在心里,闭口不说。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2]。

1.1教师要放下姿态,鼓励学生质疑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确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新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恰当地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尤其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当堂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勇于承认,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对提出高水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可以在班级中树立质疑的典型和榜样,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提问。对那么质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及时有时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可笑,也要予以鼓励,要采取温和地态度来对待这些学生。这样才可以增强他们质疑的信心,学生的质疑精神才可以逐渐培养起来。

1.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是,仅仅做到这个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识[3]。

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而选用具有启发效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是必须下足功夫,既要编排一些问题,更要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这样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相当活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2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积极性

2.1用课堂提问诱导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必须有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裸的金钱关系,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名,教师在讲到结尾菲利普夫妇像逃避瘟疫一样躲避于勒时,就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菲利普夫妇正处在惊喜之时,突然遇见了衣衫褴褛的于勒,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又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克拉丽丝一定是面色苍白,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菲利普一定会后退几步,结结巴巴地说,‘你,你,你是于勒?’然后浑身哆嗦起来。”还有的学生说:“菲利普夫妇一定都被吓傻了,或者还会破口大骂,逼于勒还钱。”……这些都是小说中没有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才绽放出这么多的火花。

2.2主动犯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甚至就是权威的代言。虽然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只是一味地讲解,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通常都不会太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故意犯一些错误,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在讲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一课时,笔者就故意犯了一个错误。在分析“刘皇叔三顾茅庐”一段时,在翻译“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时,笔者故意翻译成了”先帝不因为我品行恶劣,而委屈自己三次来草屋子拜访我……”讲到这里,笔者不动声色继续往下讲,这时就有几个同学开始皱眉,其中一个同学就站了起来说道:“老师,‘卑鄙’这个词不应该这么解释吧?诸葛亮前面还说自己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显名,不追求功名利禄,这些都说明他品行高洁、志向远大呀,怎么可能品行恶劣呢?”这个同学一番话,有理有据,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就“卑鄙”一词的古今异义进行了讨论。这样,笔者的一个小错误,就启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判断能力。

此外,学生能够大胆提问之后,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须注意。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在提问质疑时不能抓住重点,提问质量不高,有时甚至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甚至出现和学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问题,这就会浪费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并教会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学习、进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然.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石钟山记》教学案例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5):102.

第6篇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在校长李宝良、主管校长刘希富两位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校本学期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一、本次考试试题特点

1、 知识的覆盖面较广,既加大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意突出了对重点内容的考察,没有偏题和怪题。

2、 试题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尤其是注意了对阅读理解能力、听力、作文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

3、 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考试中,从学校的总体情况来看,除个别学科外,平均分均在60左右。从年级情况来看,七九年级好于八年级。从学科来看,主科语文好于其他学科,小科中思品成绩比较突出。

下面结合我校期末检测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七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64.09

66.67%

16.00%

数学

56.49

50.67%

14.67%

英语

66.83

73.33%

25.33%

思想品德

70.23

96.00%

12.00%

历 史

37.52

7.00%

0.00%

地理

67.28

73.00%

21.00%

生物

35.41

21.00%

1.00%

总分

397.85

八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63.60

64.44%

14.44%

数学

52.80

48.89%

13.33%

英语

42.98

33.33%

3.33%

物理

58.60

51.11%

22.22%

思想品德

54.42

56.41%

1.28%

历 史

38.46

25.64%

0.00%

地理

61.71

64.10%

12.82%

生物

46.80

43.59%

14.10%

总分

419.37

九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70.77

84.15%

21.95%

数学

45.77

34.15%

3.66%

英语

37.35

24.39%

2.44%

物理

52.38

39.02%

9.76%

化学

57.06

42.68%

32.93%

思想品德

59.60

58.90%

5.48%

历 史

50.28

42.47%

10.96%

总分

373.21

1、从统计的数据观察,学生整体历史、生物成绩偏低,思品好于其它学科,七年地理成绩保持优异;语文的及格率有所提升,平均成绩均在60分以上,八九年级英语成绩较低,英语学科教学上是需进一步加强的。

2、从统计结果显示,语文及格率七年级有所提高,数学及格率也是七年级高一些,说明数学学科从七年级开始就应该得到重视。

3、从优秀率情况看,七、八年级的优秀率各有优劣,如九年语文、七年级的思品、七八年的地理都很不错。

从整体来看,语文质量较上个学年提高明显。

三、存在的不足:

1、存在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淡化技能目标的倾向。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对课标把握不准确,对学科性质把握出现了偏差,片面追求开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对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内容却没引起重视,造成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2、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外积累环节非常薄弱。语文方面,我校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而对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各年级的检测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学生思维要求是越来越高,全凭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课外积累环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们远远没有达到,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距,发展还不均衡。

4、教学工作不够扎实,作业批改不够及时。在对各教师们的教案、作业等工作进行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工作还不扎实,过程简单,没有按照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进行备课。也很少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教师作业批改不够及时,表现在有些没改,作文评语简单,针对性不强。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辅导,造成优生不优,差生很差的现象。

5、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之风不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形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大家共同研究提高,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是目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学校研讨之风不浓,教师们还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空时间更多浪费在吹牛上。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1、加强教师敬业爱岗教育,加强管理,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扎实落实教学五认真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扎实了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的教育,加强管理。学校教导处在下学年应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扎扎实实的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学习,特别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思想在该学科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依据。学校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每一位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理解课标理念。

3、继续加强随堂课的抽查,提高随堂课的教学效益。随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学水平,只有随堂课的质量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特别是教导处应多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们一起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特别是对年轻教师,业务素质不太高的教师,更应加强指导。

4、大力提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心理品质

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最紧密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也影响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语文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使其言能明志,笔能成文,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听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中介,如果学生的心理品质差,虽然掌握一定的知识也难以转化成为能力,在实际语言交际时,纵然有倒背如流的“满腹经纶”,而临场紧张慌乱,畏惧怯场,亦则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没有敏锐的思维,便难以产生随机应变的语言。即便是在应试时亦如此,若学生在考场上卸不下家长、老师、社会等造成的心理重荷,为考分担心,不能保持心理稳定,平时熟记的知识无有踪影,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大脑仍是一片空白,也不会考出十分理想的成绩。可见,较差的心理品质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障碍。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积极响应《纲要》的号召,在教学中多渠道、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容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通过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灵性,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文化积累,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

作文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作文日记的评语上,教师不光从作文的技能技巧入手,更给出人性化的评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三、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在名著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让学生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文学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他们能够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品质。

第8篇

一、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思、说的时间和空间

纵所周知,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是采用喋喋不休的讲述,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积极去思考。教师不失时机的点拨,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让他们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思索,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写作中放飞思想。在教读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列出预习提纲,安排学生预习,并设计同一个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高见或疑问?等到上课时,学生们都会有备而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互相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会响起一片掌声。这样很容易触动他们的情思。

记得在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把教学用书上概括的先生是一位呆板、迂腐的人读给学生们听,又让他们自己思考: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有个同学立刻站起来说:“先生有戒尺而不用,只是瞪眼,对‘我’还进行个别辅导,怎能算迂腐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于是让学生们以《由鲁迅先生想到的》进行口头作文,许多学生的观点都非常新颖,有的甚至还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二、巧设情景,诱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何等重要。在讲授的《沁园春.雪》一词时,为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自己在雪景中所照的照片并在课堂上展示。当学生们目睹照片上的皑皑白雪时,兴趣自然会转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中,话匣子很快打开了,一节课下来,课堂总是充满学生滔滔不绝的话语,竟忘了下课的钟声。

三、注重文体,让课堂“活”起来

现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体色彩还较为浓厚。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临渊羡鱼,而要让学生退而结网,只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我们才会避免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尴尬境遇。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要表演好,必然事先要预习好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体会好语言和情态。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演者不仅要把作品中的有关描写转化为可视形象,而且文章中遣词造句也会在比较中得到准确把握。得到表演机会的虽然只有几个人,但其他同学可以在评说指正中加深理解。在讲魏学的《核舟记》一文,我让学生们准备好道具上讲台表演,表演者摸摸那高高的帽子,捋捋那两腮上的胡须,学生们当堂就记住了“峨冠”“髯”等古文中一些生僻的词语。

对于说明性较强的文章,教学中往往给人干巴、枯燥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深入到课文内容。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我让学生们事先搜集亭、台、轩、榭的图片。上课时,比较它们的不同。做完后,小组再进行讨论,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再解疑释难。在这种不亦乐乎的学习中,所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 创新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纵观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文教学课的作用,调动学生作文激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在此,笔者就作文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为了诱发兴趣,教师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二、精设文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七年级,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八年级,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九年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绩,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绩保持同步,有科学性。

三、多观察,重积累,写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重视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能有所感悟。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要随时记录,要求一日一记或做观察笔记;其次,对于教材上的名篇佳作应让学生精读牢记,在读背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第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做剪贴及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四、开思路,重思维,重示范

思维训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以表达训练为主,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各种表达方式及不同文体的写作都进行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作思维训练,如怎样观察、想象、逆向思维、分析综合等,学生作文会出现选材雷同,难以出新意的情况。因此,要先训练写作思维,再训练表达技巧,最后再进行实际练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应作示范指导,经常写点下水作文,教师的表率作用有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

五、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都要是从生活中来,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从其“完整”出发,将其“剪碎”,经过构思,设定某种形式,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再“凑成文章”,也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而要学会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高质量的。

六、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8,(1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3]周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现状及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3).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传统的“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研究,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执教的能力。那么,如何将枯燥无味的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首要前提:语文教师要“德才兼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教师是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引路人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师德,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就是要教师以自己作榜样去影响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要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勤勉有加,尽心尽力,乐此不疲;表现在学习上,就要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永不停步;表现在思想和品德上,就要处处身体力行,堪为学生的表率。不仅能够言传,而且能够身教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师,才是最能得到学生尊敬的教师。有学识,有能力,有道德修养,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只有这三者兼备,教学才可能得到更大成功。也只有这样,你的人格魅力才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学生亲近你,即“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关键环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

(一)导语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潜在能力的发挥便是显而易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深入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节课的导语很重要,导语导得好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有必要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花点心思。

例如:我教《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大家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称,你知道武汉叫什么吗?”“叫江城”;“西安和济南又分别叫什么呢?”“分别叫古城、泉城”。“那苏州叫什么城?谁能来回答?”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地答道:“园林城”。“大家都猜对了,可是谁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特色?”不断的追问,一下子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于是,我就趁此机会开始新课内容。

(二)生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正逐步引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它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生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能通过flash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描述得形象、生动、具体,能将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得惟妙惟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我讲授《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时,单单理解诗句表面的含义,学生就会提不起精神,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就算记熟整首诗,也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于是,我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先用录音机放有音乐伴奏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接着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视频,一幅优美的春意图映入到学生的眼前:青山翠绿,绿草如茵,碧波荡漾,春花齐放,莺歌燕舞……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再播放这首诗的视频朗读,让学生跟着读。这样,学生真正做到“四用”: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读、用心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由于学生大声朗读的氛围浓厚,于是,我就趁机进行小组朗诵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对朗读的感情、朗读的节奏作适当的点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课堂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极好。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因为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及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花点心思,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学得快乐,快乐地学。语文课堂活动类型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1.朗诵比赛:如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关雎》和《蒹葭》)时,我采用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当中培养朗读能力。通过朗诵,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朗诵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全班营造出“书声琅琅”的氛围,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复述课文故事大赛:每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演讲,形式就是教师随意点名,内容就是将预习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复述出来。如果学生复述不出来,就要接受“为班级服务”的惩罚。这无形当中既督促了学生自觉预习课文,又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探究: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我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然后让各小组自主探究,结合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句,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最后我来归纳。通过这种形式,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增进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课本剧表演: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的课文,如果仅从课文内容来理解,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记忆也不够牢固。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设计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把课文的内容充分演绎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从改编剧本、挑选演员、制作道具到上台表演这个过程,全班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台上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看得投入,不时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都活跃起来,让学生从中尝到自己的成功感,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本剧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展示个人才华,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使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三、重要环节: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反馈,逐步提高成绩

(一)学生课后总结

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提出自己难以明白的知识,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给老师。

(二)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归纳

课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反思教学方法(讲授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时方法是否适当,学生是否容易接受等)、反思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最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归纳、总结,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就等到第二天上课再一起讨论、解决。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当中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扬其正,改其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教学水平,向“四十分钟高效课堂”进军。

总之,只有在学生乐于“学”与教师善于“导”的情况下,课堂才能呈现一派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景象,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课程标准缺失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内容

1.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课程具体内容严重缺失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提倡课程要走向民主、走向开放,根据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不再照搬大纲的结构,删除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相关内容,对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也只作出了指导和建议,以期给教学与评价更大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这样做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很快显现出弊端,就是带来了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内容的随意。“‘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是‘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的体现、反映,它必须与课程内容内在保持一致。”新课程标准只提供了口语交际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缺失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内容,导致口语交际的正确取向难以落实。口语交际到底要听什么、说什么、怎么做,这是当前口语交际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比较模糊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是:

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交流中,要根据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演讲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这样的阶段目标为口语交际教学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就会出现随意性,这是目前口语交际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

3.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评价不够具体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必修课程的评价中指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提出的“态度”、“基本要求”等都是空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评价措施和方法,很难具有可操作性。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编排不合理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教材,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能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契合了新时代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我认为,教材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有一定的不足,内容偏少,训练的目标不够具体,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交际训练量不足

笔者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进行了统计,整套教科书共安排了12课时口语交际内容,依次是:

七年级上册: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人;婉转拒绝。

七年级下册:做一回小记者劝告;话须形象才动人。

八年级上册:当一次主持人;一姿一容总关情;假如我是导游。

八年级下册: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听出讨论得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师生自行设计。

九年级全册:没有独立的口语交际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每册仅安排2—3课时,教学容量很小,且九年级根本没有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课本配套的曹文轩主编的《新人文读本》中也没有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

2.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单一、形式简单

科学的语文教材,应该将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与读写知识和文选相配套,几方面的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形成完整的语文教材体系。但事实上,现在的口语交际教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又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点、步骤、评价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与要求,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口语交际训练缺少技巧、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下面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材料——话须形象才动人。

“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仿佛隐藏着一生的忧患、劳苦和辛酸,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结了多少人间的艰难;……交给了正在成长发育的儿女子孙。”

“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是身在仙山妙境……山如青螺伏水,水似碧海浮动。”

以上两段文字,一段是关于父辈的演说辞的开头,一段是导游对景物的介绍。谈论父辈的话题,是以对一幅名画的描述开头,无疑能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介绍自然景物,以细致有序的形象描写展开,自然会使游客游性大增,流连忘返。

口语交际讲求形象生动,以情动人。因此,描述的力量就显得尤其重要。

口头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故事。无论哪种对象,都应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也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你的描述对象说“活”。

①请向同学形象地描述你所见过的一处景物或你熟悉的人物。

②向同学形象地描述一件事情,并针对这件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的特点:注重事例示范,缺少技法指导。

三.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仍受传统认识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1.传统认识的误区导致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

母语的口语能力有一个自然的习得过程,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听和说的活动,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并不需要专门的口语交际课程来训练。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全面性、反思性和思辩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进入课堂教学,并且得到应有的重视。

2.考试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中考的指挥棒作用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都是无法被忽视的。在现今社会,中考的功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升学率、教学成绩已成为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首要且重要的标准。一切都被分数和考试成绩掩盖了,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被忽视了。

四.口语交际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给以相应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最大作用是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口语交际教学评价往往被忽视。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及评价对教材建设的反馈作用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者提出了表现性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活动反馈、成长袋反馈等评价理念和方式,主张口语交际评价的多元性、开放性。这些都是对口语交际评价的有益探索,为口语交际评价提供了可能。但是,这些评价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效果还不明显。另外,虽然这些评价方式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但具体实施标准、细节还不完善,教师在实践和评价过程中也难以长期坚持和驾驭。

第12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颍上推剧 积极影响

【正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闭塞的乡村,我们的周边都有无穷无尽的能为语文所用的资源。受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完成我们的教材上的课文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的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殊不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生活的舞台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宽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绝非一学期几十篇、一个初中学段二百来篇的课文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成天文数字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但是,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时,重视了课文的阅读教学而忽视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尽管我们每年的中考都加大了综合性学习的考察,一般都在10--20分,2012年的中考试题中的写便条,就是考察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即使这样依然没能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虽然部分老师也想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但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难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种现状势必影响到学生学语文的知识面、主动性,更无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此,我特以我开展的“调查颍上推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一些收获,来谈谈本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并以此文和同行共同商榷。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中教材有三个单元涉及到民俗文化中的地方戏曲的内容,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次民俗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是符合初中生语文学习特点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我在开展“调查颍上推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得到以下的认识:

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开拓了文化视野了解了语文的课外延伸。

1、学习了书本上所没有的推剧的知识,以下是学生收集整理的推剧资料:花鼓灯歌舞的后场小戏“弦子灯”后来派生出一种新的剧种――推剧,也称四句推子。全国稀有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大辞典》,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颍上推剧是民间代代口头相传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她产生于颍上县,流行在沿淮农村。推剧艺术来源于民间小调,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反映群众追求国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展现沿淮地区人民的礼仪风情和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推剧艺术风格热情奔放、诙谐幽默、洒脱大方,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淳朴、粗犷、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她是淮河戏曲的瑰宝。这种了解与学习恰恰体现了语文的知识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面加宽。在不断地走访和查阅知识的过程中也丰富了社会见闻,养成了收集筛选编辑资料的好习惯。

2、收集到部分推剧的唱词,

例如:《送香茶》中,秀英欲借送香茶之名,到宝童屋中倾诉爱慕之心。秀英的唱词是:

穿一条绿绫裤对龙对凤,穿一双绣花鞋格外的喜人;红绫子绣鞋绿叶帮,鞋帮上又绣满面子的花;鞋尖上又绣朵大牡丹,牡丹旁边我绣上哈蟆;不走路它不响,走一步一吱哇走二步二个哇;

秀英我走了二三步,亲娘来我的妈妈,那蛤蟆咯咯哇哇,咯咯哇哇,一个哎哟哇喝来哟哎哟个来哟・・・・・・

这段唱词用当地方言唱出来,真是韵味无穷;若改成普通话呢?恐怕就没法唱了吧。

以上是学生整理和收集的具有地方性和文学性的推剧唱词。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平台,不是坐在教室之中只通过教科书获取知识。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也会播放了一些优秀的推剧唱段视频,比如播放推剧名段《杨八姐闯幽州》,给学生们欣赏,他们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在对唱词的品味推敲中,学生的培养了自己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在了解颍上推剧的同时,学生们对中国各地方的戏曲也有了知识性的了解,比如:他们了解了川剧的三种变脸技艺:抹脸、吹脸、扯脸。他们也学会欣赏中国古老的戏曲 ――昆曲。

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主研讨合作的学习能力。

1、自主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做事缺少恒心和毅力,对自己和他人缺乏应有的责任。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学生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在许多公众场合,比如图书馆文化馆,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学生也开始有了开始与人交往,表达自我的渴望。课外阅读更是深入学生心,部分学生一面主动借书阅读,一面还请管理员指导上网。

活动强化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语文学习工夫在课外。作为教师就是应该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和情境。此次活动搭建一个语文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产生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2、合作共享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性实践活动激励了学生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成了主人。从活动的安排到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均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推剧艺术,活动前我设置了表格,把学生分成三组:材料组、走访组、赏品组,确定四项活动内容,三个小组承担了不同的职责:

材料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利用在双休日到图书馆文化馆查阅和推剧相关的资料,做摘抄笔记、拍摄一些图片。 学生听馆长有关推剧知识的报告,做好记录。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一步调查推剧。组员定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筛选编订,向全班同学公布调查结果。

接着走访组的成员借助材料组对推剧艺人的调查资料,认真审核讨论,决定分成甲乙两组进行走访。甲组走访居住在二中路孙井桥巷的推剧第三代传人-------曹树芝老艺;乙组走访杨湖镇展洼村的唐派第四代传人刘电云。返回整理访问记录。小组成员随意从身边调查100人,了解推剧在社会的影响,小组合作写调查报告。

赏品组从材料组那里得到他们收集的剧本,进一步深入探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观看推剧表演视频,写观后感。因为推剧是民间代代口头相传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有些原始唱词网上查询不到,于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再次进入文化馆图书馆寻找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品味唱词,体会唱词文学性和地域性。

活动第四项:小组成员做活动总结,撰写“如何保护传承推剧艺术?”的文章。

三个小组有明确的合作分工,资料共享,进行思想和见解的交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人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同时,甚至产生第三种新的想法。本此活动中学生们就是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合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技能。

3、学生自我认识评价能力得到增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活动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学生置身于综合性实践活动之中,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评价不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要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是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评价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掌握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文化构建起了大语文课堂。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家乡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又兼具人文性、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现这一意义必须依靠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第一,活动为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家乡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既便于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也便于深层次地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第二,活动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运用好家乡文化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第三,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感情。走访组的学生采访颍上推剧艺人曹树芝,在这位老人的身上学生们发现了乐观自信淳朴,这也是颍淮老百姓的品质。这位老艺人家境贫寒,学生们感受到什么是草根文化,他们也切身的意识到民俗文化发展的步履维艰,激发了他们传承发扬我们的民俗文化的心愿。在调查日志中许多同学表达了这一心愿。比如:走访组的学生在感受中写道,活动感受最深的就是,多才多艺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但同时又拥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推举要传承,推剧艺人要关注。这也是本次实践活动一次巨大的收获。

中国古代教育在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就也充分体现了综合性,《中庸》就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编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化”语文教科书。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孔子创立的这种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因此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我开展的“调查颍上推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把传统的理论圣人的思想科学的贯穿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推剧《送香茶》剧本

3、http:///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293308黄正泛《浅谈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散发语文气息》苍南县灵溪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