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激素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

时间:2023-05-29 17:4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激素类药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激素类药物

第1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处方分析;针对性干预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它的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的不同而异。当糖皮质激素超过生理剂量即为药理剂量时,除可以影响物质的代谢外,还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病毒和抗休克等生理作用,因此,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一直以来,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目滥用的现象。谢陶吟等[1]调查点评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门诊使用情况,其中不合理处方占28.27%。随后,医院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进行了针对性干预,为了解我院干预后的使用情况,笔者再次对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法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门诊用药处方,共计29200张,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

1.2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3](17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文简称《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的诊断、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抽查的29200张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有5120张,占总处方数的17.2%。其中男性患者1997例,女性患者3123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按年龄统计,≤18岁775例,>18

2.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品种及使用情况,见表1

2.2主要疾病分布详情见表2。

3讨论

从抽查处方的结果分析,目前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门诊使用广泛,使用较多的药物是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临床上治疗呼吸道感染时,通常会在抗生素中加上地塞米松药物联合,增强消炎作用,但其在缓解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引发感染病灶发生扩散,给治疗增加一定难度,严重时会导致死亡[4]。因此糖皮质激素不应作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常规用药。其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较多地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临床上主要用于天疱疮、带状疱疹、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各类皮炎、湿疹、结节性血管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疾病的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已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我院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平,院部联合医务处、药剂科采取了如下针对性干预措施:①根据《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合理使用规范;②组织开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培训,让医师、药师掌握和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知识。③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处方评价与分析,将其合理使用纳入医疗机构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体系。④针对复杂病例进行专家讨论。在临床药师和医师的相互沟通和学习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明显下降。

针对性干预是提高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平的有效措施,但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反跳现象的监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剂量、疗程、停药计划等,而这些恰恰是门诊处方分析难以做到的,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未来,我们将开展住院病历的回顾性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该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进一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促进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谢陶吟,邹素兰.某"三甲"医院2011年~2013年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8):71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11-1131.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医疗; 儿科疾病; 激素; 药物滥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28

激素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调节物质代谢的作用,超生理剂量的激素具有控制感染、在休克的治疗和抑制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因此,激素的作用复杂且广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其应激性反应异常。据报道统计,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激素和维生素。激素具有作用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2]。因此,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中常存在不合理应用的问题。目前,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哮喘、支气管炎、发热、感冒等儿科疾病治疗均存在激素广泛性滥用的问题[3]。本研究通过从九江市19个社区医疗机构随机抽取2000张儿科处方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医院信息、病案管理、计算机信息和药学管理系统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每月从九江市19个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分别随机抽取儿科处方130余张,共2000张。

1.2 调查方法 填写调查问卷表《九江市儿科疾病治疗中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医疗机构名称、调查儿科处方张数、处方内容等。调查开始前,参与调查的药学和医学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培训,制定合理、科学、全面的研究数据调查表。调查人员分为三组,每组2~3名,实行核对双签名。

1.3 调查结果评价 药学专家组和医学专家组根据《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配伍、疗程、分级管理、适应证)对儿科处方进行调查研究并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数据分析,讨论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是否存在激素滥用的现象及激素滥用程度,发现激素使用中存在的滥用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干预性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激素使用情况 儿科处方中激素应用情况分析,随机抽取的2000份儿科处方,应用激素治疗的处方1260份,占总处方的63.00%(1260/2000),使用一种激素的处方801份,占总处方的40.05%(801/2000),使用两种激素的处方389份,占总处方的19.45%(389/2000),使用三种激素的处方70份,占总处方的3.50%(70/2000),各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85,P

2.2 激素给药途径情况 儿科门诊激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0.48%(762/1260),雾化吸入占27.06%(341/1260),静脉注射占4.76%(60/1260),口服占4.13%(52/1260),滴鼻占3.57%(45/1260),各激素给药途径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4,P

2.3 各种激素使用率比较 由于同一处方出现两种或以上激素联合应用或分开应用情况,统计量中的处方总数超过原来应用激素治疗的处方1260份。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疾病治疗中激素类药物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为主,分别占64.13%、43.02%、45.00%,使用率明显多于其他激素品种(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泼尼松软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24,P

2.4 激素滥用情况分析 1260份儿科门诊处方的评价分析发现,148份儿科门诊处方存在配伍问题,占11.75%,79份儿科门诊处方存在联合应用不当情况,主要为静脉注射、口服和雾化吸入激素给药,占6.27%,激素使用适应证方面,门诊处方诊断主要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脑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滥用是指医疗过程中不合理或不恰当地应用激素,违反激素适应证的情况下盲目应用激素治疗[4]。依照《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激素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抑制免疫和治疗休克等作用,因此,激素治疗的作用和效果确切。但是,激素使用不恰当或激素滥用现象也逐渐增多。研究证实,激素滥用可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常见的有皮质醇增多症,引发或加重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消化道溃疡、高血压、局部皮肤萎缩、皮肤色素沉着等[5]。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滥用激素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为了避免滥用激素现象的出现,应用激素应严密遵循以下原则:严格把握激素适应证,合理选择激素的剂量、给药途径、品种及疗程,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激素药物的副作用,注意激素反跳现象和停药反应的出现,必要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应加强激素药物副作用的监测作用,更严格规范激素适应证范围,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情程度和药物敏感性制定合理的激素治疗方案,更严密观察药物副作用的出现,防止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国内文献[6]报道显示,87.3%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患儿在发热时应用激素治疗,58.4%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结肠炎、腹泻、化脓性扁桃体炎、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用激素治疗。经进一步统计分析还发现,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在激素应用适应证、剂量、疗程均存在违反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方面的诸多问题,激素骤减或骤停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激素的滥用问题尤为严重,儿科疾病治疗后出现药物的副作用也常被忽视。激素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水疱、四肢关节红点等临床症状应高度疑诊激素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以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后果。

激素滥用的后果主要是激素通过减少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内源性致热源的反应而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但是调节正常体温过程中容易掩盖儿科疾病的病情发展,短暂的理想退热效果极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疾病尚未确诊时选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延误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在儿科疾病的诊治中,激素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要求是当出现病毒感染性发热症状时应避免选用激素,其原因是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抑制免疫功能降低对病毒的防御功能,促进病毒扩散的危险。另外,对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全程使用激素药物,激素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抑制抗体的形成及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功能,导致隐匿性感染性病灶活动,滥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情程度。其次,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机体代谢性酸碱紊乱,伤口愈合不良、低钙血症、肌肉萎缩和向心性肥胖等医源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科疾病患儿的生长发育。最后,激素可产生停药反应,激素的骤减或骤停现象可引起激素反跳,导致原发病复发或病情的加重,需要加大激素药物的剂量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严重的患儿可产生停药综合征,严重影响患儿的病情及生长发育[7]。

本研究通过对19个社区医疗机构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的调查发现,儿科门诊激素使用率高(63%),存在滥用的可能性。儿科门诊激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为主。激素类药物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为主,其使用率明显多于其他激素品种(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泼尼松软膏)。存在配伍(占11.75%)和联合应用不当(占6.27%)等问题。激素使用适应证门诊处方诊断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脑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为主,提示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激素适应范围扩大化,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激素使用率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明确病因的持续性高热可采用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疾病治疗中存在激素类药物滥用问题,应加强激素类药物的监控,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滥用,促进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成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2):101-102.

[2]邓增潮,梁增杰,李坤浪.儿科处方用药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137-2139.

[3]白汉玉,高凤英.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14-18.

[4]刘恩梅,黄海霞.儿科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合理应用:儿科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1):803-805.

[5]范燕,刘金永,高山.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2):119-121.

[6]申昆玲,李云珠,李昌崇.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86-91.

第3篇

上文提到过,临床上将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能快速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及能长期预防和控制哮喘的药物。那么,这些药物的作用及具体用法如何呢?

一、能快速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具有扩张支气管、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作用

1.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激动人体气道平滑肌的β2受体,使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从而起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β2受体激动剂的品种较多,大致可分成三代。第一代属于非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肾上腺素、麻黄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等。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第二代属于选择性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和酚丙喘宁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作用的时间短(4~6个小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小。第三代属于长效的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福米特罗和丙卡特罗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作用的时间长(一般超过12个小时),适合经常在夜间发病的哮喘患者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的给药途径可首推雾化吸入法。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引起β2受体功能下调和气道反应性增高,故经常使用(每周使用两次以上)β2受体激动剂的哮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激素类药物。

2.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具有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促进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及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的作用。此类药物主要包括氨茶碱、丙羟茶碱、喘定等。茶碱类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使用茶碱类药物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抽搐甚至死亡。故患有心、肝、肾功能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以及孕妇、儿童、老人均应慎用此类药物。另外,甲氰咪胍、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等药物可影响茶碱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因此人们在将茶碱类药物与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减量使用茶碱类药物。

3.抗胆碱类药物:抗胆碱类药物具有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的作用。而迷走神经兴奋性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扩张支气管。此类药物主要包括溴化异丙阿托品(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类药物主要适合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无效(或效果不好)的哮喘患者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使用。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类药物后可出现口苦、口干等症状,但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

二、能长期预防和控制哮喘的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治疗呼吸道内的炎症、控制哮喘的发作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目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抑制气道内炎症细胞的迁移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气道平滑肌细胞β2受体反应性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雾化吸入、口服和静脉注射等三种给药途径。其中以雾化吸入法最为常用。目前,常作为雾化吸入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丙酸培氯米松、布地奈德、氟尼缩松、曲安缩松和氟替卡松等。个别患者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可出现口咽不适、咽炎、声音嘶哑和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等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大多在停药后的14天内即可消失。

2.色甘酸钠:色甘酸钠属于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该药对炎症细胞的释放介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哮喘的预防性治疗,其给药途径主要为雾化吸入。个别患者在使用色甘酸钠后会出现咽喉不适、胸闷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孕妇应慎用此药。

3.白三烯调节剂:白三烯调节剂具有缓解哮喘症状、减轻气道炎症的作用,非常适合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哮喘患者使用。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扎鲁斯特和孟鲁斯特等。个别患者在使用白三烯调节剂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转氨酶升高等症状,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第4篇

文/潘明政

“顿服”一词源自中医,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而在西医中所说的顿服则是指将一天的药一次服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采用这种服药方法,主要目的是将药力集中、使药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需要顿服的药物有很多种,既有中药也有西药。很多代谢周期长的西药往往也需要顿服,一些缓释、控释剂型的药物也是如此。

驱虫药 包括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中药及肠虫清、驱蛔灵等西药。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这样能使药力较易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驱虫效果。

通便药 包括新清宁、麻仁润肠丸、通便灵等。中医认为,阴虚燥热内结,腑气不通之便秘取“温顿服之”,使药力集中,以泻热润燥,软坚通便。

滋补药 包括人参、鹿茸、冬虫夏草在内的多种滋补类药物大多适合晚上临睡前顿服。因为人的肠胃在晚上处于休息状态,此时用药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也更容易吸收。

降糖药 如亚莫利、达美康缓释片等长效降糖药。因其降糖疗效能持续24小时以上,所以每天一次顿服即可。

激素类药物 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很多激素类药物大多适合清晨顿服。根据人体激素的昼夜分泌规律,午夜后分泌开始增加,至清晨6~9时最高,继之分泌减少。清晨顿服可使激素类药物模仿人体的生理分泌规律,在不影响激素类药物作用的前提下降低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类药物 一些长效抗生素类药物,如希舒美等也可以顿服。

老人腹泻不能禁食

文/王海亭

中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渐衰退,与年轻人相比更易造成腹泻。一般传统观点认为,腹泻时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应当让肠道“空一空”,休息1~2天,这时禁食可减轻胃肠负担。

第5篇

老年人经常用药,而用药过程中需对一些药物十分注意,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可以适合老年人空腹服用的药物。

一是降糖药。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值更高,达到峰值,为了控制餐后高血糖,降血糖药物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另外,一日服用一次的降糖药,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罗格列酮等,宜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应在餐前即刻服用或与前几口食物同服。

二是消化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大多在餐前服用,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莫沙必利;胃肠解痉药如溴丙胺太林、颠茄合剂;胃肠消化药如多酶片、乳酸菌素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胶体次枸橼酸铋等,要产生保护作用必须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壁,故均应空腹服用。但需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胃黏膜表面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若需合并应用制酸药,则两类药物应间隔一小时服用。其他,大黄苏打、丙谷胺、奥美拉唑、药用炭等等均需餐前服用。

三是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抗菌药中多数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克洛、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另需空腹服用的药物还有:泛昔洛韦、卡托普利、阿斯咪唑、异烟肼、利福平等。肠溶片均需空腹服用,以便药物能快速进入肠道崩解吸收。(佳音)

别对激素药摇头

有的患者一听说医生给开激素药,就连忙摇头表示拒绝,害怕激素会让自己变胖、成瘾。其实,这是对激素类药物的误解,特别是风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用药。

急性期:用药像“灭火”

糖皮质激素一般简称为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免疫抑制的作用。如果风湿病患者出现关节剧烈肿痛、发热,说明病情正处在急性期,应及时大量使用激素,此时它的作用就像消防员扑灭大火一样,应快速、规律用药,但不能自行随意增加剂量。

非急性期:停药先搭“桥”

病情如果稳定,使用激素类药物疗效不好,可考虑停药,但不能立即停药,应给予强的松每天5-10毫克过渡,以起到“桥梁”作用。在进行相当剂量的激素维持治疗后,可根据病情和疗效逐渐减药量,直到停用。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如果突然停药,原来症状会很快出现。

担心副作用:补点钙、VD等

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有可能代谢紊乱,大量的脂肪可能堆积在面、颈、背部,并形成向心型肥胖,同时皮肤变薄,还会发生骨质疏松、低血钾、水肿等。此时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同时给予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补钾等对症治疗。

提个醒:

第6篇

因此,实验内容的陈旧和落后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代学生素质的培养。目前我们还是整体动物实验、离体组织实验体现较多,以观察验证药物的作用、效果为主,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有机磷酸酯中毒及解救,药物的利尿作用,激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等。因此,我们以药学本科学员为试点,以激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实验为蓝本,进行了以学员为主体的设计实验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本科生药理学实验课改革提供了借鉴。本文简介药学本科2007级学员于2010年春季学期自主设计进行《激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探讨》实验的情况。

1精心选择实验素材

实验素材的选择关系到实验设计课的成败,大班课的自主设计实验选题尤其重要。大班课实验不是少数学员第二课堂参与的科研课题,课题不能太专太深,时间不能太长,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一般选择的实验课题应该兼顾以下2个条件,一是易于开展的,学生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又是本实验室条件下可行的实验内容。在药学本科班的药理学实验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候选,如:小鼠镇痛实验、抗炎实验、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救实验、胃排空及肠蠕动实验等。二是实验内容经过重新设计,补充部分可行的内容就可达到培养学员科研思路和扩展视野的目的[3,4]。

因此,我们选择了激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作为实验素材。我们在原实验讲义基础上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增加了药物组数。原讲义的目的是了解制备大鼠炎症模型的一种方法,并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重点观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氢化可的松抗炎作用,因此实验中只设计了大鼠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0.9%NaCl溶液溶解)30mg/kg一个剂量组和大鼠腹腔注射同体积0.9%NaCl溶液。我们增加了2组,即大鼠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15mg/kg组和地塞米松30mg/kg组,增加了实验的信息量,除了可以反映原实验的激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又可以观察药物氢化可的松的量效关系(氢化可的松低剂量15mg/kg组和氢化可的松高剂量30mg/kg组),并且体会药物之间(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的构效关系。二是增加了抗炎机制探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体现分子水平实验,我们采用测定抗炎药物作用后大鼠局部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反映其作用机制。通过我们对原实验讲义的设计补充,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加大、加强。

2周密指导实验设计

在我们明确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炎及其机制探讨为基本实验素材后,分两步指导学员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完成实验课题的设计,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检索文献,分析取舍资料,互相协商,拟定计划。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炎机制复杂,包括对炎症抑制代表及某些靶酶的影响,对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影响,对炎细胞凋亡的影响等,涉及多机制、多途径,为了适合教学,我们要求仅限定以对炎症介质“PGE2”的影响为例开展实验。重点让学员检索并设计检测“PGE2”的方法,这样既缩小了范围,减少了学员工作量;又可以突出重点,以学员体会学习设计实验的思路和基本方法。第二步是总结讨论,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课拟分为八组,每组提交实验设计初稿,由教师批阅分析。在批阅过程中着重了解学生的设计方法是否遵循科学,选取最适合课堂实验的方法,并利用少量时间与学员讨论,确定最终实验方案[5]。

学员检索设计的有关PGE2的实验方法很全面,包括放射免疫法,ELISA法,免疫组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反映了学员掌握了检索文献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为药学本科学员前期课程《分析化学》实验课已经学习的内容,因此,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PGE2具备实验课的要求。通过以上步骤,每组学员制定了实验计划、方案,包括溶液和药物的配制,组织的制备,仪器的使用等。

3严谨实施实验方案

由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需要药物分析教研室提供帮助,因此实验分两个时间段展开。先是在药理学学生实验室进行动物实验,组织样本冻存。然后,业余时间(晚上)在药物分析学生实验室进行紫外测定。教员计划好药理学实验课的时间,提前通知学员,让学员自行联系、协商测定PGE2的事宜。正式实验前一周与教员共同制定实验时间与场地安排。以前所有药理学实验均由本教研室独立完成,教员全盘全程负责,体现了实验的完整性,但学员脱离实验的真实情况,就像是母亲喂孩子吃饭,把饭端到嘴边,就等孩子张口吃就行了。但本次实验需要分段完成,要应用到不同学科、不同实验技术,这与绝大部分科研实验是一致的,让学员对实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员的协作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正式实验中,所有操作均由学员独立完成,并提供实验报告。

第7篇

【摘要】总结以往和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来,临床中其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这样的活性物质可以对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临床使用中,掌握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的激素制剂,制定合理的治疗使用药物方法包括药物剂量、疗效等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情况,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简介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类代谢调节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其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过敏、抗休克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等作用。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有:升高血压、负氮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影响核酸代谢、水钠潴留及低K+、Ca2+。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根据药物血浆半衰期的不同可以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效激素类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疗法、严重感染、休克、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血液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者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延缓生长、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神经精神异常和白内障、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应引起注意。

2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 危重哮喘:儿童危重哮喘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肌疲劳、呼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等症状,常规的药物无法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纤毛的清除功能、提高支气管β2受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危重哮喘。临床应用研究表明[2],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可以加快危重哮喘表现症状的缓解速度,有效的控制危重哮喘的表现症状,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的选取合适的糖皮质激素,一般选取起效快、短效的药物,其中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较为常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4~8mg/kg的氢化可的松或1~2mg/kg的甲泼尼龙,每隔4~6h注射一次,24h内患儿的病情便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激素药物应在哮喘症状缓解之后逐渐减量停用。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24h内病情未能缓解者,可以延长治疗时间,但连续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d,同时应注意将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临床中一般不使用长效激素药物地塞米松,主要是因为其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力强,且在进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使药物的活性表现出来,因此其效较慢,不作为危重哮喘的首选药物[3]。给予药物时,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吸入可能会引起气道痉挛阻塞,使不能确定其治疗效果,因此一般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

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急性的、进行性的和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多数学者认为ARDS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炎症反应的失控。目前,临床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高效的抗炎作用,且其作用显著、非特异性,因此理论上可以说明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发生和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在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大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如使用30mg/(kg•d)的甲泼尼龙1~3d后可以用于预防和早期ARDS的治疗,研究表明均有效,且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4];中效剂量、长效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中晚期的ARDS,国外研究表明,中效剂量的长效疗程药物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其肺功能。

2.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发生于早产儿,常常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引起,和氧毒性及机械气压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确诊之后便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3d减量,疗程为3d~3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选择最小的有效量,从而缩短使用激素药物的时间,吸入给药的疗效不确切,且不能降低BPD的发病率,但是其可以减少全身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

3 小结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费结缔组织病、重症肺炎等疾病。然而不论治疗哪种疾病,都应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种类,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涛,樊寻梅.糖皮质激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20.

[2] 张伟强. 呼吸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意义的评估[J]. 四川医学, 2009,30(10):1565-1567.

[3] 钱素云.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69-473.

[4] 杨生岳,冯恩志,祁玉曙,等.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重度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69-73.

第8篇

人们都知道,健康体检或因病就医,在做某些血液化验检查时,一般都要求晨起后空腹进行。这是因为饮食因素会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药物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研究证明,在进行各种试验和标本化验时,有不少常用药物可引起被检物如血液、尿液等成分的改变,从而干扰化验过程,使检测结果出现假象或真假难辨,影响临床化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容易误导医生,造成诊断困难。下面就容易干扰化验结果药物介绍如下:

镇痛消炎类药物:这类药物在服用34小时后,会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导致血液和尿液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常见的药物有可待因、哌替啶(度冷丁)、平痛新和吲哚美辛(消炎痛)、吗啡等药物。这类药物对化验的影响会持续至少24小时,所以,检查前一天要停服。

抗菌类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尿胆原检查会出现混浊,影响结果判。

利尿类药物:服用这类药物后,会使肾脏出现保钠排钾作用,导致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对血液中钾、钠化验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常见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等。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会影响血脂,使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引起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肝脏转氨酶含量升高。常见的药物如雌激素避孕药。肾上腺素则会使血糖升高,被误诊为糖尿病。

抗癌类药物:抗癌药物会对人体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可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以及肝功能改变,并使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降低,血脂出现异常。

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测定明显增高,易被误认为是糖尿病的征象。另外,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甘油三脂显著下降和酯蛋白电泳图形的改变。治疗震颤药物左旋多巴可使测定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故而难以判断化验结果。

另外,一些抗凝药,如肝素会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甘油三酯显著下降。一些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可使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影响医生判断。

为了得到正确的化验检查结果,体检前停用有影响的药物,在进行某些化验检查时,有必要向医生说明近期服用何种药物。通常大多数药物停用后,快则几小时,慢至48小时,其影响即基本消失。医生在分析检验报告时,也要注意防止药物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第9篇

张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近几年来她经常感觉鼻痒、流清涕、不时打喷嚏和鼻堵塞,伴有头部不适或头痛,每次发作大约10~30分钟,并时轻时重。同事们都说她得了鼻炎,张老师来到药店,店员给她推荐了千柏鼻炎片、玉屏风散、滴鼻净、阿莫西林等药物,可是用了二三十天效果不明显。张老师有些急了:这恼人的鼻炎怎么这么难治呀?

这一天,韩老师又来到药店,药师老黄接待了她:“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是个很常见的病。它分为过敏性和非过敏性两大类。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是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堵塞,根据症状分析张老师患的应该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那我是对什么过敏呀?”张老师问。

“大多数患者是对空气中的尘埃、花粉、羽毛、瞒粒等物质过敏,但具体到某一个人究竟是对那一种物质过敏还真不太好查,即使是做过敏原检验。”黄药师说。

“那我这病岂不是没治了?”张老师担心地问。

“不,经过正确、规则地药物治疗可以良好地控制症状,甚至可以使你长期处于无发病的状态。”黄药师说。

“那感情好,黄药师,快告诉我该如何治疗。”张老师急不奈地问。

“这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是抗过敏药和鼻腔局部应用的激素类药物。抗过敏药常用的有扑尔敏、息斯敏和开瑞坦等。用药后1~3小时症状就可被控制。但扑尔敏有困倦的副作用,所以驾车、高空作业和在校学生或像你每天需要上课的老师都不宜选用,而应选用息斯敏和开瑞坦等,它们的困倦副作用发生率极低或几乎无困倦,且用药方便,一天只须服用一次。”

“鼻腔局部应用的激素类药物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用药,效果好的有伯克纳、辅舒良和内舒拿等。每天对准鼻腔喷雾1~2次即可,它们起效在数小时至数十小时,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选用,而且长期、规则用药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后可逐渐减量。这些药虽为激素类药物,但不会引起激素的相关副作用,你可以放心地使用。”

“其它药物包括滴鼻净和各种中成药制剂,效果不及上述两类药物,仅对轻症患者有效,张老师在短期用药后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作为抗生素类药物的阿莫西林没有必要应用,除非过敏性鼻炎并发了感染性鼻窦炎或哮喘合并感染。”

黄药师最终为张老师推荐了开瑞坦和伯克纳两种药物,张老师用药后果真效果明显,昔日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第10篇

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肌劳损、腰椎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各种滑囊炎等症,虽其发病机理不完全一样,却有共同的病理改变,即软组织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对此,医生常常选用封闭疗法,也就是打“封闭针”。

所谓封闭疗法,通常就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激素类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肌肉、关节、筋膜,以至椎管内等处,都可以进行封闭注射。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醋酸可的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器官制造并能产生生理效应的活性物质。它的种类很多,如性激素、甲状腺素和胰岛素等都属于激素。但在临床上似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即如果没有特指,激素一般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考的松类物质(简称皮质激素)。其人工仿造产品,作用大致相似,可同样称呼。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医学的每一个专科都受到医生的青睐。

骨科医生之所以用激素治疗以上提到的各种疼痛病症,主要是因为它有抗炎作用,即能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同时使用的普鲁卡因(又称奴佛卡因)是一种局部,可用它缓解、抑制疼痛。有时也用它的同类药物利多卡因。

打过封闭针以后是否需要长期用药呢?这类激素虽不存在成瘾性,但长期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及依赖性。习惯性是指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激素来缓解症状,形成条件反射,停药后即感到难受或恐惧,此时给少量激素后,症状便迅速消失。依赖性指是某些疾病使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可得到完全控制或部分缓解,但突然停用激素或较快地减少其剂量,会使疾病立即复发或者恶化,出现所谓“反跳”现象。这两种情况均在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激素后才可能出现。骨科应用封闭疗法,一般根据病情封闭一次或几次。每次间隔7―10天,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3―4次。如需继续使用此疗法,间隔时间需加大,所用的剂量也要减小。所以,只要按照上述原则用药,一般不会产生习惯性和依赖性。与其他药物一样,皮质激素也存在副作用。主要有:出现向心性肥胖,使体形改变、皮肤多毛,甚至使女性患者长出胡须;可导致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可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精神病、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症。这些并发症也是长期、大剂量反复用药后才出现的,一般短期的局部封闭治疗不会引起这些不良反应。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对患有较重的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等的病人,总是慎重使用或禁用激素类药物。

与其他药物一样,激素不是传说中的“灵丹妙药”。对那些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使用其他方法(如牵引、推拿、理疗、配戴腰围、内外用药等法)进行治疗,必要时改用手术方法。

须引起注意的是,某些医风不正的医疗单位或个体医生,在一般的封闭针里加些其他药,如维生素B类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使用不常用的异名,就宣称其为“秘方”、“特效药”、“进口药”或“专利”,将药价上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而且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他们诱使病人短期内反复接受治疗,致使病人产生了不应有的副反应。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以免上当受骗,贻误治疗。

第11篇

【摘要】目前国际标准乳腺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放疗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是重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抑制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同时提高患者总生存率,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概括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中医药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有效干预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

目前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状态,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大约有60%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绝经前状态[1],激素依赖性的乳腺癌患者大约有50%~60%[2],针对乳腺癌患者中,对于激素依赖性的人群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发现,内分泌药物治疗是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转移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内分泌药物治疗虽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上带来客观的疗效,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需要重视,对于干预内分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中,中医药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许多隐性因素[3]。

一、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是许多内分泌腺的靶器官,乳腺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孕激素以及泌乳素。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是内分泌治疗的主要对象,同时还包括对受体状况不明确的患者[4]。降低雌激素的水平、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进行阻断是其重要机理。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口服药物治疗,代表药物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孕激素类、抗雌激素类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抗雌激素类药物:通过结合和(或)阻断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ER)来阻止雌激素的作用,对手术后ER和(或)PR阳性乳腺癌患者有效,适用于绝经前、后的乳腺癌妇女。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托瑞米芬(toremifene,TOR)是其主要代表药物。以口服TAM临床最常见。2.抑制雌激素合成的药物:即芳香化酶抑制剂(AI),芳香化酶活性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中,通过AI抑制能够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细胞增长得到有效抑制[5],适合于绝经后以及人为绝经的乳腺癌患者。常用的AI主要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甾体类常用有依西美坦(exemestane),非甾体类药物主要有来曲唑(letrozole)、阿那曲唑(anastrozole)。第三代AI在抑制雌激素水平这一领域上生物活性好,药物半衰期长,远远优于第一、二代,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方面的影响也优于第一、二代,有较好的疗效[6]。其中,来曲唑(letrozole)主要作为绝经后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疗效明显优于TAM。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适用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绝经后妇女也可适用。戈舍瑞林(Goserelin)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还有其他亮丙瑞林(Leuprorelin)等药物,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主要应用于绝经前高危患者和(或)复发、转移的患者[7]。4.孕酮类药物:孕激素类药物若想要减少卵巢雌激素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负反馈的作用来有效控制卵泡刺激素和黄体激素的分泌,甲孕酮、甲地孕酮是其主要代表药物。对于TAM治疗效果失败的患者,换药孕酮治疗的有效率仍达26%,对于服用孕酮治疗失败的患者,若在换药TAM治疗有效率仅达到0.5%,所以对于进展性、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首选孕酮类药物[7]。

二、内分泌药物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

1.类更年期综合征:长期服用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患者身体机能产生类似于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抗雌激素药物作用于其他器官,也被称为停经综合征。有面色潮红、经期紊乱、心悸眩晕、夜不能寐、急躁易怒、大汗淋漓、乏力少言、眩晕耳鸣等。TAM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消瘦、面色潮红、进食困难、口淡无味、恶心干呕、全身皮肤泛起皮疹湿疹、阴道出血、瘙痒、分泌物增多、经期紊乱等,TAM长期服用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也会增高[8]。TOR不良反应比TAM轻微,如面色潮红、体温低热、郁郁寡欢、疲劳乏力、皮疹湿疹、恶心干呕、头晕目眩、月经周期紊乱、妇科疾病常见于阴道瘙痒、白带分泌物增多、子宫出血等。2.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骨代谢转换率逐年递减,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现象逐年上升,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而破骨细胞重吸收功能又在增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机体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是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主要副作用,告知患者在口服AI的治疗过程中要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多晒太阳接近大自然以及加强体育锻炼。其他不良反应尚有:面色潮红低热、头晕目眩、头痛失眠健忘、肌肉酸楚疼痛、轻度抑郁甚至脱发、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肢体浮肿、便秘或无排便感、消化不良等。3.药物性肝脏损伤:据世界WTO统计,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的第五位是药物性肝脏损伤(DILL)[9]。化疗及内分泌药物(如TAM)对肝脏造成的药物性肝损害,导致的肝脏脂肪变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服用TAM的患者除了引起子宫内膜增厚外,脂肪肝的发病率升高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且发病年龄与脂肪肝发病率呈正相关。此外,雌激素受体可被TAM拮抗,使雌激素水平在肝脏中表达中被减低,对脂蛋白分解进行抑制,诱发脂肪肝[10]。4.其他:针对内分泌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中,比较少见又容易被忽视的是眼疾,主要包括视网膜出血或白内障,在长期药物治疗中易出现不良反应,目前已逐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排除其他相关因素,朱步东等[11]报道中提出,主要与阿那曲唑或TAM药物相关。

三、中医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概况

内分泌药物治疗虽能给患者受益,可同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在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1.类更年期综合征:类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停经综合征),是由内分泌治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病因为肾精亏虚,天癸竭乏,阴液经血亏少,不能制火,虚热虚火内生,损伤肾阴,肾阴无权制虚火,虚火上扰心神而致[12]。周斌[13]针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不良反应,采用逍遥散合二仙汤加减治疗50例患者,临床治愈38例(77%),有效15例(26%),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张晓丽等[14]采用旱莲草汤缓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夜不能寐,心烦易怒,焦虑不安,潮热自汗、盗汗,经期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外阴干涩瘙痒等症状,基本方:旱莲草60g、益母草45g、红花30g、女贞子15g、茵陈15g、仙茅8g、威灵仙5g、熟地黄20g、仙灵脾6g,炙甘草95g,结果治愈18例(症状消失);好转30例(症状减轻);无效4例(症状无减轻)。总有效率为92%。2.骨质疏松:中医的骨痿、骨痹、等病证均可归纳为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名范畴,以肾虚为本,兼有脾虚、血瘀、肝郁、气血津液亏虚等为基本病机。综上所述,内分泌药物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内分泌治疗大大降低了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但随之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备受关注,出现了类更年期综合征、骨量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等对身体有害、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药物不良反应整体上虽然疗效显著,但其症状的多样性中医无法一一对症归纳总结,且疗效的评定还有待规范。

作者:谢迪迪 姜大庆

第12篇

在临床应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时,往往只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后就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一旦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由于突然停药,致使病人原病复发,病情加剧、恶化,有的还造成死亡等严重的药物“反跳”现象,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本文简要介绍几种易引起“反跳”现象的药物。

1 巴比妥类催眠药

巴比妥类催眠药对快波睡眠有抑制作用,可缩短快波睡眠时间。初用巴比妥类药物能缩短有梦睡眠时间,但久用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现象,使快波睡眠时间延长,并出现多梦、依赖性和成瘾性。因此在应用此类药物时不要久用突停,应逐渐慢慢停药。否则会引起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出现比用药前更严重的症状。

2 心得安心

得安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久用心得安后,β受体封闭,使心率减慢,抑制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减少,冠脉流量下降,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如久用突然停药,β受体解封,活性增强,致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突然停药,可有心绞痛加剧,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应注意逐渐减量停药。

3 去甲肾上腺素

本品主要是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在治疗各种血管扩张性休克和低血压时,如果持续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而突然停药,可使血压立即下降,这是由于处于收缩状态的静脉因停药后迅速扩张,使血流积在末梢循环,导致血流量减少有关。为了避免血压突然下降,应逐渐减慢滴注速度而后停药。

4 尿素、山梨醇等脱水药

尿素、山梨醇、高渗糖在用于治疗脑水肿时,由于它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中,最后可带入水分使颅内压回升,脑脊液压力可超过治疗的水平,出现明显的“反跳”现象。因此,在应用以上药物治疗脑水肿时,应防止“反跳”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