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企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虚拟化技术浪潮席卷大企业的一个又一个数据中心,小企业似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由于企业级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许可证成本不菲,谁能指责只有寥寥数台服务器的小企业取消部署虚拟化的念头呢?
除了高端虚拟化工具外,还有许多低成本,甚至免费的解决方案完全适合小企业的需求。一些虚拟化工具并不具有大规模环境所需要的高可用性、负载平衡或虚拟服务器迁移等功能,比如VMware Server、VMware ESXi、微软Hyper-V、思杰XenServer以及开源Xen。即便没有那些高级功能,这些工具还是对IT预算紧张的小企业大有帮助。
只要单单把服务器迁移至虚拟机上,就很容易把虚拟机拷贝、移动及整合到共享硬件上。因为所有虚拟化解决方案都支持快照,所以要是出现非预期的变化,比如被恶意软件感染,或更新程序出了问题,就很容易把虚拟服务器复原至以前的版本。万一硬件出现故障,用户就能在备用硬件上迅速启动虚拟服务器。换句话说,与大企业相比,虚拟化为小企业提供了同样的几种功能,只是缺少了自动化这个优点。
选择免费产品
为了具体表明免费的虚拟化工具对小企业有何影响,我们不妨以典型的小企业网络为例。网络中可能有6台服务器,包括: 运行DNS和DHCP服务的几个域控制器,另外可能有一台微软Exchange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文件服务器。这些系统可能运行在各种组合的硬件上,业务是使用最新、速度最快的服务器,而域控制器和文件服务器在旧设备上也能凑合着运行。对一个只有50个人的办公室而言,这种基础架构很普通。
如果关注一下这些服务器的利用率,十之八九这些服务器没有一台的利用率在15%以上。也就是说,它们几乎没有充分利用自身配备的CPU和内存资源。显然,用户拥有的硬件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际所需要的数量。
资源利用率还不是惟一的问题。比方说,域控制器可能在拥有4GB内存的双CPU服务器上运行,实际上即使一半的内存容量也显得过多。同样,如果Web服务器只是用来服务于几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以及几个内联网页面,那么这就是在浪费性能出众的双核处理器。
像这样的基础架构很适合部署虚拟化。在这种基础架构中,大量硬件资源被购置,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虚拟化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评估选择方案。对这个网络而言,可能只有四个方案可供选择: 微软的Hyper-V、VMware Server、VMware ESXi和Xen。
如果这个网络以Windows为中心,而且现有的惟一IT技能侧重于Windows,那么开源Xen可能不在选择范围之内。不过,要是现在就有Linux技能――或者需要学习这方面的技能,那么Xen值得考虑。重要的是,别把开源Xen与思杰的XenServer混为一谈: 思杰XenServer是一款基于开源虚拟机管理程序的商用产品。思杰最近免费了XenServer产品的精简版,此举旨在与VMware ESXi和微软Hyper-V一较高下。
推荐两个VMware选择: VMware Server和VMware ESXi是完全不同的平台。VMware Server 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上作为一项服务来运行,依赖驱动程序和底层操作系统的核心与物理服务器的各部件进行联系,包括磁盘、网络接口、CPU和内存。而VMware ESXi在裸机硬件上运行,并不需要底层操作系统做支持。
VMware ESXi有点像是把双面刃。虽然它提供的性能远远胜过VMware Server,可是对管理员新手来说比较难管理。另外,VMware Server支持种类繁多的硬件,而ESXi没有这个优点。用户需要确保自己使用的设备在ESXi的硬件兼容性指南(Hardware Compatibility Guide)之列。这点很关键,因为ESXi在不支持的硬件上无法正常运行。
不过,VMware ESXi较之VMware Server具有许多优点。由于不需要底层的主机操作系统,ESXi让虚拟服务器更接近底层硬件。与VMware Server及其他主机型解决方案相比,虚拟服务器在ESXi上运行起来速度更快、响应更快。
VMware Server可安装在Linux或Windows上,作为一项服务来运行。VMware Server在硬件方面没有限制,这点不像VMware ESXi,它可以在Windows或Linux主机支持的任何硬件上运行。不过如上所述,这样做给虚拟服务器的性能带来负面影响; 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性能下降了,易管理性却增强了。
微软的Hyper-V在功能上非常像VMware Server: 它安装在Windows服务器上,并且使用底层操作系统与物理硬件进行联系。当然,用户必须购买Windows Server 2008许可证才能使用Hyper-V,可是Hyper-V对Linux访客操作系统的支持实在差强人意。
确定虚拟服务器
对我们模拟的网络环境而言,第一步就是确定应当对哪些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明显适合虚拟化的对象可能是Web服务器和其中一个域控制器。明智的做法是,要求每个活动目录域控制器在不同硬件上运行,以免出现单一故障点。只要主机硬件能提供足够的磁盘空间来容纳所要服务的文件,文件服务器也可以被虚拟化掉。
当然可以改变现有服务器硬件的环境以使之可当做虚拟化主机,但是通常比较妥当的做法是购买一台新的服务器,专门充当虚拟化主机。这台服务器应当至少有一个四核CPU(或两个双核CPU),以及在预算允许范围内、容量尽可能大的内存。如果文件服务器需要虚拟化处理,那么磁盘必须要有相应的容量。说到这里,用户要确保服务器有RAID控制器,并且确保服务器里面有足够数量的磁盘,以便配置成RAID 5阵列时能提供必要的存储空间。
就我们这个环境而言,如果一台戴尔PowerEdge 2950或惠普DL380 G5配备一个四核CPU、16GB内存和四个72GB SAS驱动器(采用RAID 5配置),就够用了。这可以为所有虚拟服务器提供大约200GB的存储空间和足够的内存容量。另外,将来添加另一个四核CPU,就可以升级这些服务器。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款服务器系统都在VMware ESXi的硬件兼容性指南之列。
安装虚拟化软件
下一步是安装虚拟化软件。如果用户选择的是VMware ESXi,那么这个免费下载的软件可以刻录到光盘上。只要启动光盘、按照安装程序的提示逐步操作,就能完成安装。可以通过Web界面或软件包自带的VMware基础架构客户端(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来管理VMware ESXi。思杰的XenServer安装过程实际上与VMware ESXi一样,也通过内置的客户端软件来加以管理。
如果用户选择的是VMware Server,那么必须先安装底层操作系统――无论是微软Windows还是Linux发行版。
选择Linux作为安装VMware Server的基础有几个好处。首先,Linux发行版安装时占用的资源极少,但又支持VMware Server; 与Windows作为基础相比,VMware Server的性能在Linux作为基础时可能更胜一筹。另外,如果用户选择了社区支持的Linux发行版,比如CentOS、Fedora或Ubuntu,就没必要像Windows那样支付许可费。
不管用户选择哪个软件作为底层操作系统,VMware Server的安装一般都非常简单、直观。在Windows上,只要从VMware网站下载软件、运行安装程序即可。在Linux上的安装过程也一样,只是一般通过命令行、而不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来完成。
一旦VMware Server安装完毕,就可以通过Web用户界面或者安装到Linux或Windows工作站上的VMware Server控制台应用程序来加以管理。一般而言,通过VMware Server控制台应用程序比通过Web界面来管理VMware Server安装更简单。
如果选择的产品是Hyper-V,那么只要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然后选择安装Hyper-V即可。Hyper-V管理控制台基于几种通常使用的Windows管理框架构建而成,任何熟悉Windows服务器的人应该很快就能上手。
从物理迁移至虚拟
虚拟化软件层安装完毕后,只要构建虚拟服务器、迁移服务,就能从物理环境迁移至虚拟环境。
虽然VMware、微软、思杰及其他厂商都提供物理至虚拟(P2V)迁移工具,但从头开始重建虚拟服务器常常比从物理主机迁移出去来得明智; 对应当始终全新构建的域控制器以及运行了几年的任何服务器来说更是如此,花点时间安装新系统可以减少以后的麻烦。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开始时有六台物理服务器; 对一个域控制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文件服务器、甚至可能数据库服务器(取决于负载大小)进行虚拟化后,我们把四台服务器减少至一台,剩下微软Exchange服务器仍在自己的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倒不是Exchange服务器无法成功实现虚拟化,而是Exchange上的负载常常太大了,安装的低端虚拟化工具处理不了。
因而,我们把物理服务器的总数减少了一半,同时又能提供网络所需的服务。另外,由于充分利用了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快照功能,用户可以在打上服务包或应用更新程序之前,拍下虚拟机的快照,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要是更新程序出了问题,就可以利用快照让服务器迅速恢复至以前的版本,马上恢复正常运行。
借助如今市面上的众多低成本、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免费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实在没有理由不为中小企业的工具箱增添虚拟化技术这个工具。实际上,许多企业会发现,使用免费的虚拟化框架,自己只要两台服务器就能运行整套基础架构。与任何IT项目一样,虚拟化架构同样需要时间来调整,以满足企业的特定要求,不过效益非常明显――特别是考虑到准入成本很低。
链 接
用数字看虚拟化需求
今年3月底,微软了一项2009年中小企业面临的业务挑战和技术偏好的相关报告。首个“微软中小企业调查报告”将虚拟化、IT整合、业务智能化、SaaS以及远程工作人员的支持确定为2009年中小企业优先考虑投资的技术。
该调查取自于5个国家的600多个微软小型企业专家的调查。微软发现,对中小企业技术投资影响比较大的是收入下降、与大企业的竞争以及常见的经济困难。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对能够直接让它们收益的IT投资比较看重,比如降低项目支出,提供员工生产力,或者吸引和保持原有客户。
调查发现,被调查的50%的小型企业专家将虚拟化或与中小型服务器的IT整合看做作是极有可能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微软表示,今年使用SaaS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将会增加20%,从2009年开始的66%增长到年末的86%。
另一份来自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当中,大约36%的x86服务器操作系统实例采用了虚拟化,而大企业采用虚拟化的操作系统实例只有31%。
这份新的调查报告大概统计了2600家美国及欧洲企业中的技术决策者的意见,其议题主要是关于大中小企业对新兴硬件趋势的看法。
据调查声称,31%的企业在实施应用程序虚拟化,另有17%计划这么做; 15%表示,自己对这项技术没有兴趣。相比之下,18%的企业在实施瘦客户机硬件,15%计划这么做; 而24%表示对这项技术没有兴趣。
电子商务应用明显提高
与2003年调查数据相比较,在所列的9个应用系统中,已建和在建两项比例上升的有6个,下降的有3个。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是企业内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外部网和企业资源计划,再往下是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它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
调查分析:
从企业各种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指标来看,此次调查的各项业务系统指标与2003年相比有所提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在稳步发展。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与2003年调查时企业对大多数业务系统的满意度在50%以下相比,这次调查中,企业对各个业务各级组织系统的满意程度明显上升,对多项系统的满意评价达到了70%以上。
在调查列举的企业信息化九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指标中,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数据的变动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与上次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已建和在建电子商务系统的比例,从两年前的40.4%提高到53%。它不仅在九项业务应用系统指标中上升幅度最大。这预示着电子商务应用将很快成为多数企业的行为。当然,结合企业网站应用内容的有关数据,企业在线接收订单、网上销售应用的比例还只在23%、24%左右,网上采购和网上供应的比例更低一些,显示企业已建的电子商务系统距离充分应用尚有一定空间。未来,随着更多的企业建成电子商务系统,以及在线交易条件与环境的改善,相信企业网上购销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软件投资?在企业中,软件资产平均投资额为43.7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3000万元。
硬件投资?在调查企业中,硬件平均投资额为66.72万元,硬件最大投资额为4000万元。硬件资产平均投资额、最大投资额均大幅下降,除了50万元以下投资的比例是上升的。
网站投资?在企业中,网站建设平均投资额为16.9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600万元。
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
与2003年调查时东北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这次调查显示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本次调查中,西部地区明显崛起,西部的三类投资数额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这表明企业信息化投资重点地区,已从前几年以东部地区为主转向目前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并重的局面。相比这下,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投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析,软件平均投资额三资企业最高,私企最低,二者相差3.4倍。不同行业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差别明显。在软件投资中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业、机械业以及电水气供应业,软件投资额最少的是建筑业;在硬件投资方面,电水气供应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依然最少,二者相差为20.6倍;在网站建设投资方面,其他类型企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仍处在最后一位,二者相关7倍以上。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相差1.9倍和3.8倍;硬件投资额分别相差2.1和3.9倍;网站投资额分别相差2和3.6倍。
信息化投资效果
进一步调查受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效果,并与上次调查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大致看出,受访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效果评价总体上更趋于积极。
纵向对比发现,信息化投资效果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改善,特别是企业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于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较之上次调查,有所退步的指标有两项,即缩短生产周期和作用时间、以及改善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企业中,14.4%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1%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7.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收效不大的占9.6%,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2.9%。与2003年的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综合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调查分析:
与2003年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变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明显大幅下降。近年,其他机构所做的企业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它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密集的信息化投入期已经过去;二是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时更为理性,更讲求实效。
这也提醒IT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今后在为企业信息化服务时,必须顺应企业信息化新阶段客户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转向深化应用,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格局的变化,是本次调查发现的另一结果。继上次调查时东北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水平较高之后,此次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在软件和网站投资上超过了其它地区,在硬件投资上仅略低于东北地区,处于第二位。
从企业信息化投资上看,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密集期已经过去,而让位于东北与西部地区的企业,目前中部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有近80%已设立了信息化机构,超过95%的企业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制定了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占到3/4左右,近90%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60%以上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企业在信息化组织和规划制度建设方面有明显改善,这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调查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融资结构 融资体系
截止到2008年10月,据国家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48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60%,上缴税收占全国的51%,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40%。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技术创新的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其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其狭隘的融资渠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的经济产出占全部经济产出的比例与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贷款资源不到20%,股票、债券发行等融资方式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融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融资状况分析
2008年8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上年同比减少15%;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5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贷款资源不到20%。
(1)财务状况分析。首先,资金结构分析。根据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抽样调查报告,我国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比较迫切。在被调查的企业中,35.4%的企业表示有很大的资金缺口,急需融资;38.1%的企业表示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只有26.5%的企业表示没有资金缺口,无需融资。在需求的资金类型上,中小企业最需要长期投资资金。在别调查的企业中,59.1%的企业表示主要需要长期投资基金,36.3%的企业表示主要需要短期流动资金。
其次,财务结构分析。自2008年以来,贷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挤占其利润空间,使其财务状况恶化,融资资金受到影响。据浙江中小企业局统计分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7%,利息支出增长51.2%。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担忧,人民银行2008年下半年数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理论上说,利率的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但鉴于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变低,这就导致了其融资困难。
(2)融资结构分析。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造成我国融资渠道狭窄,以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在发达国家占据比较重要地位的风险基金和公众资金在我国发展非常缓慢;就债务融资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所得到的信贷资金种类也非常单一;就资本负债率而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最明显的特点为企业的资本负债率总体上高于一般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的抽样调查(2007),内源融资占全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2/3以上,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来源。分析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非公中小企业大都高度依赖内源融资,而来自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很小,融资渠道单一。
2、融资问题分析
2008年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广东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化既是当地外向型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全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测温计。据广东银监局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广东银监局辖内小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555.85亿元,比年初减少近150亿元,占余额1/10。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抽样调查报告(样本企业包括江苏、北京、河南、广东和江西的640家企业)可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较多,依次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27.2%),贷款额度少、频率高、增加交易成本(18.9%),可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15.7%),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援助(8.6%),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6.5%),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5.3%),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2.1%)等。
可见,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并存。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表现为抵押难和担保难,同时还表现为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
首先,企业贷款难。第一,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评估等级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昂贵;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还属于部门垄断服务,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第二,担保难。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既不愿意给别人作担保,也不愿意请人为自己作担保,免得给自己添麻烦。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作担保人。第三,基层银行授权有限,贷款程序复杂繁琐。中小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道手续,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即使钱到手,商机可能早已错过。
其次,银行放款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成功申请银行贷款的比例低。根据2008年广东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对34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可知,当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超过70%的企业选择通过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其中抵押贷款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但贷款周期短、门槛高、成功率低。在调查的305家企业中,近三年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只有135家获得银行贷款,占39.1%,而且全部是通过抵押获得贷款。信用贷款严重缺乏,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凭借商业信用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只有25家,仅占调查企业的7.2%。这也证实了中小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2)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从总体上说,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力度在逐渐增大,但与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一直是在10%左右徘徊,年均增幅略有增长,而从国有银行贷款比例则更为低下,还不到10%,中小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就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例如,在2008年12月4日招商银行获得银监会的正式批准,在苏州市设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这是全国首家拥有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但是仅有招商银行一家银行还不足以支撑起全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需要银行业的共同努力。
(3)中小企业高负债率。中小企业的高负债率表明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存在困难或障碍。从2000―2007年,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资产负债率上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略微下降,但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相比,资产负债率高出近10%,这说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小,融资更依赖于银行。
(4)融资渠道单一和窄小。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以及公司债券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已经建立,但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仍是少数。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只有一种融资渠道,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5种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仍以内部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这两种传统融资方式为主。而民间融资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其他融资方式,特别是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企业资金结构中显得十分薄弱。这一方面说明内部融资和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作用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问题比较突出。
(5)融资政策和环境不健全。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7年调查统计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认为融资环境较以前有明显好转的不足7%;认为稍有好转的也仅为13.93%;认为融资环境较前几年没有变化的占59.02%;认为融资环境恶化的超过20%,与认为融资环境好转的企业比例基本相当。对现有融资方式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企业分别占19.84%和15.87%,较满意的企业占19.84%,非常满意的企业仅占3.17%。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收效并不大。特别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国内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其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3、融资障碍原因分析
根据青岛市2008年中小企业调查报告可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因素,占29.64%;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原因和政府扶持不够,各占25.93%和25.91%;最后是国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占18.52%。
由此可见,当前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中小企业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产权模糊、信用能力原因等;其次是金融机构因素,包括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最后是政府政策因素,包括利率政策的缺陷、税收政策的缺陷、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等。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还面临诸多障碍。如经营环境劣化、金融管理体制、利率管制、资本市场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制约等。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对策
自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这其中受害最深的是中小企业,对外方面由于出口订单骤减、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长,对内方面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升、资金支付压力空前加大,众多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根据世界商业环境2007年调查数据库中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为此,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解决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第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体系。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小企业法》等,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第二,建立专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政府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从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第四,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补助金政策等。
西方国家通过以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应因地、因时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等来选择融资模式。因此,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微观方面的融资对策
(1)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考察。首先,要加强中小企业素质。中小企业要想彻底摆脱融资困境,单靠外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改善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应该大胆借鉴、积极汲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加速进行知识与技术更新。
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不畅的重要保障。第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第二,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第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再次,要规范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虚假,这已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其资金的投入。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信用制度。第一,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第二,要及时还本付息,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要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然后,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当前中小企业不仅仅是缺少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缺少如何找到适当的融资渠道。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建立正确的融资观念,善于利用多种融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主要有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
最后,加强与发展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加强和发展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中小企业个体力量的不足。这样做,既可避免单个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弧军奋战,降低市场风险,又可使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方面做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外部经济性,还可使中小企业充分享受社会分工协作的恩惠,降低成本水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考察。首先,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一,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它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运行的基本目的不是赢利,而在于对符合政策要求但难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融资支持;第二,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以购买中小企业股份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投资,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拓宽资金来源;第三,适度发展民间信用融资市场。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如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中小企业科技风险墓金、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等。
其次,成立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诸如地方性民营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克服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防范道德风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进行信贷制度改革:第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二,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企业制定相应的贷款和审批程序,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坚持有进有退的信贷政策;第三,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基层机构的授权,简化办事程序。
(3)从担保机构的角度考察。首先,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应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借鉴日本政府的做法,设立“特别信用保证制度”;第二,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第三,鼓励民间资金投入,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
其次,建立并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与担保机制相配套的制度设施: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放开准入门槛;第二,对担保公司实施减免税政策,达到一定条件的担保机构,国家减免所得税;第三,建立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建立国家再担保机构、银行对担保公司的坏账分担、通过风险基金提供补偿等等。
(4)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察。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大力开展柜台交易业务,加速形成股票二板交易市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到香港和海外上市融资,拓宽中小企业的股票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首先,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核准制规定若干证券发行的具体条件,申请证券发行的企业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审查后,方可发现证券。我国对公司发行证券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证券发行的条件,导致中小企业不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注册制则对证券发行管理实行公开原则,这种证券发行管理制度较核准制来说,发行条件较为宽松,中小企业很容易做到。我国应该对证券发行实行注册制,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对有关证券发行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为中小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
其次,建立健全的二板市场和柜台市场。建立二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有重要意义。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到港上市。因此我国的风险企业可选择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作为上市场所,有条件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还可争取到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二板市场上市。同时,柜台市场也为中国风险投资搭建了退出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而且柜台市场还能起到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输送成长性、成熟性企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融资循环。
最后,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通过创建风险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如果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信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还可以使企业在其他方面的许多需求也会得到很好的满足。我国在发展风险投资时,政府应当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创立风险投资基金等。
2、宏观方面的融资对策
(1)从政府扶持的角度考察。因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因此,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给予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政策及财政支撑,以政府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首先,金融支持。政府应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一,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低息贷款。第二,制定强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第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创造条件开辟二板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其次,资金支持。我国应充分考虑国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小企业的政府资金支持系统的建设。第一,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第二,给予中小企业特定事项的资金扶持。政府应针对某些特定事项,给予中小企业必要的资金扶持。第三,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从源头上制止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最后,政策性扶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主要包括贷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培训及信息交流等形式。我国自2008年8月起,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等利好政策已相继由强烈诉求变成了现实,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的思考与行动中。如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地震灾区;随后又出台政策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2)从融资环境的角度考察。首先,法律环境。我国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信用管理法》,以法律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还应尽快普及和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促进法》。继续废止和清除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真正使中小企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
其次,服务环境。银监会应该同人民银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民营银行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为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搞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此外还必须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体系。
【参考文献】
[1] Thorsten Beck.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
[2] 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咚光濡: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 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近年来,用工荒现象不断蔓延,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科学发展的瓶颈之一,大量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贵、留工难困境。2011年,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带领专题调研组赴浙江、福建、江苏等15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求解中小企业用工困局。民建中央调研组认为,突围用工荒困局,不仅需要企业采取积极行动,实施转型升级,同时也需要政府采取重大举措,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形成政企合力。
多重因素导致用工荒全面升级
早在2004年就引起社会关注的用工荒现象并非昙花一现,目前已全面升级。2011年8月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对全国31个省市区4527家中小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1.8%的企业存在用工短缺。
调查显示,与以往不同的是,2011年的用工荒时间上来得更早、范围更广、涉及工种类别更多。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不仅技工明显供不应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围短缺。同时,用工荒呈现结构性、不对称状况:农民工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年轻劳动力短缺与“4050”人员就业难并存,生产一线蓝领工人短缺与白领就业难并存。用工荒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更加明显,具有行业、地域集中性,大量中小企业严重缺工,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用工成本大幅上升。
调研组分析,用工荒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原因,既涉及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区域产业调整等宏观原因,也包括企业劳资关系等微观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六点原因:一是劳动力总量供求格局在改变,农村富余劳动力明显减少。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文化生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三是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速,而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过慢,导致低端劳动力需求增大。四是农民工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较收益差距在逐步缩小,而生活成本差距和幸福感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农民工选择就地就业创业。五是一些企业存在薪酬待遇低、发展前途不确定、管理不到位、对员工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公共服务缺位等问题,加剧了农民工流失。六是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够,而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技工的需求却迅速增加。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根本出路
伴随用工荒的是涨薪潮,这就使得许多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赢得竞争的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时陷入两难困境:不涨工资,招不到工人;涨工资,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从长期来看,用工荒是危机也是契机。高成本带来的倒逼机制将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只有实施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利润率,进而提升员工工资和对劳动者吸引力,从根本上摆脱用工荒困境。
广东省东莞市星唯科技有限公司,二十多年前主做汽车防盗产品,通过转向GPS定位器,如今成为国内GPS制造业的龙头。由于摆脱了低端制造,工人不再局限于简单操作,三级熟练工人的月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而高科技研发部、软硬件工程师等职位月薪达万元甚至几万元,使得企业不但没有用工荒,反而引来大量职工求职就业。
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用工荒拐点带来的倒逼转型的市场力量,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只要积极疏导、应对得当,必将成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一种契机。
为此,面临用工荒的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变,采取措施化解用工荒困境。要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实施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战略,通过机器替代人工降低用工依赖;优化企业价值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应对用工成本提高;加快企业或部分生产环节向劳动力廉价地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中西部或境外,规避用工荒;要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提倡人性化管理模式,拓宽员工职业发展前途,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减少员工流失。
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应对用工困局不仅需要企业采取积极行动,同时也需要政府采取重大举措,为企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形成政企合力。政府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用工荒影响下中国经济转型的远虑,利用市场倒逼力量促转型;另一方面要重视用工荒现象给企业生存带来困境的近忧,防范因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困境而引发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保障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当前,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民工就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双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推进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可以让劳动力供需在地域间平衡,既缓解企业用工荒困境,又减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的钟摆式候鸟型人口流动的社会代价。民建中央调研组建议,政府要协调劳动力供需,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东部产业升级与向中西部转移并重。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显示,未来我国仍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研究发现,通过农业集约化建设,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可达3.1亿~3.4亿人。
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逐步消失,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除了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下不时出现的周期性失业外,更主要的将是受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服务信息影响的摩擦性失业以及受劳动力技能和岗位匹配程度影响的结构性失业。当前,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对缓解企业用工荒意义重大。
调研组建议,政府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要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工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社保待遇,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优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场招聘会、区域劳务对接、校企合作等途径为企业招聘员工牵线搭桥。
链 接
各地如何应对用工荒
上海:火车站大屏幕放招工广告
“欢迎全国各地来沪人员参与上海经济建设!”1月16日起,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的中心位置,亮起了两个高高的圆柱形LED灯箱广告牌,滚动显示着专门面向外来务工者的丰富就业信息,这是上海第二年连续在火车站设置这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广告牌,这次还赶在了春节之前。
山东:各地出多招,“储备”农民工
针对不少地方面临新年用工荒加剧的困局,山东各地在春节前连连出招,向返乡农民工热情招手,以期为来年“储备”用工能量。
福州:“以工引工”政策扶持企业节后用工
企业老员工利用春节返乡机会,介绍老乡来福州企业工作,一次性推荐首次来榕就业员工达3人以上(含3人),即可一次性给予每人200元奖励。
一、抓落实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对漠河县等5个单位及12个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活动,感到各县(局)对落实地区“两会”和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的气氛浓厚,广大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主要呈现以下6个特点:
(一)迅速传达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精神,抓落实促发展的态势强劲。
1、认真传达贯彻、结合实际抓会议落实。各县(局)均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会议精神,阿木尔林业局分别于2月14日和2月18日相继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和局党委(扩大)会议暨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八届五次职代会传达全区发展非公有制工作会议精神。漠河县在“两会”上,专门召开了非公经济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在会上安排部署非公经济工作。图强林业局继地区“两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召开了有15家骨干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重点学习了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和新出台的政策,增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塔河、图强林业局决定在召开本县局“两会”期间套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
2、认真落实政策,结合实际抓政策创新。塔河县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塔河县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意见》即8款30条,图强林业局还制定了《图强林业局2009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方案》,同时塔河县、漠河县还将地区新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制成单行本向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免费发放,加大了政策的宣传力度。
3、认真分解目标,结合实际抓指标落实。漠河县不失时机地到各单位调查摸底,对今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在县局召开的“两会”上签定了责任状,还对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兑现了奖励。塔河县针对税收指标过高的情况与税务部门及时沟通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二)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漠河县中小企业局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如:积极参与卡森集团选址和规划等项工作,对引进园区的项目,中小企业局全体人员为其提供“一条龙”式全程服务,卡森集团落户到漠河工业园区后,已到位资金400万美元。塔河县已引进外来和本地的6户非公有制企业进驻园区,如:河北承德造纸厂在塔河生产纸浆,计划投资1亿元,年生产纸浆10吨,可上缴税金2200万元,每吨还交林业局200元;河北涿达集团利用野生浆果为原料,开发功能饮料,同时开发北药、木耳等系列产品,计划投资5000万元;哈尔滨广石制药厂,投资5000万元,利用北药资源开发兴安北药,已有4个药号,可实现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600万元;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计划投入500万元,生产野生浆果饮料。今年也进入园区,永和木业公司新开发山野菜、卜留克咸菜等项目也入驻了园区,绿野木耳公司在园区内搞木耳粉和木耳挂面等加工。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规模企业迅速崛起。
阿木尔林业局与卡森集团、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共同签署了年生产能力3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厂,10月末开始生产,建成后可增加产值3500万元,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00多个,拉动全局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阿木尔林业局从威海引进资金组建了鸿泰山产品开发公司,投资2460万元,主要开发野生浆果饮料、果酒、果干、果酱和野生浆果罐头,目前厂房已建成,预计6月份开始投产。年创产值2000万元,税金超100万元。塔河县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河北承德造纸厂等3户企业,投入资金就高达2亿元;塔河县还从伊春引进加工木制工艺品的艺达公司,以其品种全、质量上乘,在全区夺魁。兴安矿业集团在取得国家和省煤炭开采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古莲河煤矿开发项目,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兴安集团公司总裁岳国庆表示如取得政府的支持年可上缴税金2000万元。图强林业局引进的金达皮毛加工企业,今年有望成为该局的利税大户,新制成皮毛产品款式新颖、品种齐全。
(四)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努力创办出口创汇型企业。图强林业局育英木业有限公司与瑞典宜佳木业合作联合开发400余种简易家具等小木产品,年可增加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图强诚誉木业有限公司今年重点加大出口创汇力度,计划在今年出口创汇25万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漠河县芳杰雪糕棒厂今年将在大连创办出口窗口,直接办理对外出口,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百万元。阿木尔鸿泰山产品公司生产的野生浆果产品将直接销往国外,企业尚未开工就办理好了自主进出口权。
(五)全民创业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一个干事创业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在组织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的过程中,感到一个领导抓招商全民谋发展、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1、各县(区)局的主要领导对招商引资上大项目、抓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已与地委、行署总体思路形成了共识,因此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2、现有的企业不甘落后,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强做大。漠河县北极木业还要扩建建筑模板生产规模,拟在其他林业局再建分厂,力争2—3年内由目前年产量1.5万立方米、突破10万立方米,税收力争突破1000万元。
3、通过执法检查感到各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在执法检查中了解到,对企业吃拿卡要、勒索企业的行为明显减少,使企业经营者明显感到了发展环境的好转和政策环境的宽松。
尽管在调研中感到今年以来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很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融资难严重地困绕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调研中企业普遍提出的问题是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导致企业不能达产增效。
二是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不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对靠收费开支的部门反映较强烈。
三是木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严重不足,尤其是依赖桦木资源的加工企业,买桦木难,有些林业局在同等价格下宁愿卖给外来客户也不愿卖给加工企业。
四是企业代表一致反映地委、行署的政策很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落实,尤其是扶持资金问题要尽快见成效。
五是铁路运力紧张问题,仍严重地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的效益。
六是兴安集团虽然国家正式批准了煤炭资源开发许可,但在矿井开发中,需要地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批准。目前是煤炭生产的黄金季节,急需核准批复,以便产生更大的效益。
七是个别单位抓落实促发展劲头还不足,对非公经济的抓法仍然停留在常规抓法上,体现不出超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作风。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一)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建立起银企对接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诚实守信、企业经营好的企业,通过联保抵押等形式获得银行贷款。
2、积极争取省、地贷款担保公司的支持,通过担保公司获得银行贷款,最近我局将同地区兴财担保公司共同形成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实施贷款担保的措施和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
3、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争取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获得高级别信用等级企业。
(二)适时召开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会议。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端正政风、行风,促其增强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态度,解决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尤其是建议有关领导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靠收费开支增加非公制企业负担的问题。
(三)千方百计解决好规模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原材料不足问题。严格控制桦木资源原木出区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紧俏木材不出区的保护办法,在同等价格下,保证本地加工企业用材。
(四)针对企业担心的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措施。首先要与财政、财务部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其次是建立起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科技产品以及获得国
家驰名商标、国家著名品牌和省名牌产品以奖呈报程序;三是制定培训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五)积极协调经委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铁路运输紧俏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要与省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治本措施,确保企业不再积压。
(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 天津 300384)
【摘 要】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IT行业的迅猛发展,IT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教学体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的创业型IT人才,成为目前IT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IT人才;创业教育;教学
0 引言
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并且在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1]随着全球IT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正当时,IT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IT行业的创业风暴引领高校学生对本行业创业的关注,也进一步引起高校对IT人才创业教育的重视,特别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成为IT专业创业教育的关键,这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关系着能否满足信息产业化对创业型IT人才的需求。
1 IT行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当前IT行业的发展来看,IT行业被认为是目前创业成功的领域,中国市场巨大,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换代,特别是网络产业发展迅速,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商业空间;IT行业有着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有政策支持,并且成本较低,IT行业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行业,曾多次担任大学生创业竞赛评委的吉林大学教授李北伟教授认为:“选择网络或IT相关项目作为创业载体的已经达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半以上。”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IT专业学生思维严谨,观念新潮,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思想上敢于创新开拓,具有创业的激情。[2]IT相关专业是工具性和技术性强的行业,应用领域广泛,IT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己经渗透到各行业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IT专业学生在创业实践时,他们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加大了他们创业成功的可能,IT行业人才创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不仅证实了IT行业创业的先天优势,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在校IT专业学生走向创新创业。
再次,虽然目前IT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有一大部分IT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低,不能契合目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此角度来看,更应加强学生适应当前行业日新月异发展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IT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建设,制定贴合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就业、创业能力的领先型IT人才。
2 IT行业创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
教学体系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确定、教学制度的建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等环节组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整体。[3] 因此,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教学各个基本环节,但更应适应创业教育和IT专业课程的新特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等基本要素。随着IT行业的发展,学生接受新观念的方式的变化,教学体系也应随着变化,因此教学是动态的教育活动,更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践活动。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随时代和教学在更新,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IT人才。
3 IT人才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对策
3.1 以项目为导向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到IT行业的科研立项,了解IT行业科研技术的应用实践,鼓励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提供虚拟就业和创业项目的平台,基于项目或创新,在校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成立和运营"虚拟公司",由创业导师指导,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实境体验的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通过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真实的商业项目,学生可以完善专业技能,提高应用实践、组织和沟通、团队协作等职场能力,从而全面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职场积累经验。创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分别担任公司市场、技术、财务、行政等部门的各种职务,指导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
3.2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IT人才创业教育课程,除了 IT 人才创业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 IT 行创业市场调查》、《IT 行业团队训练》、《IT 行业创业法律》等课程外,另外还应注重 IT 人才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等类课程的开设。[4]根据IT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开设《创业管理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创业基本素质。其次,创业实务模块开设《创业活动操作实务》、《中小企业创业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防范创业风险能力和决策能力,依托科研项目或虚拟公司进行创业实训,形成创业的核心意识和素质。创业实践模块主要是建立虚拟平台,让学生体会创业过程,在过程教育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5]
3.3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IT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应更突出实践型教学设计;倡导创业教育教学的模块化、项目化,课堂实施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更多的强化对IT创业案例的分析、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上基于小组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创业项目教学管理,引导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依托各自知识背景和创业项目,合理组成创业团队,来参与创业实践的学习,基于虚拟公司各职能部门开展各项模拟教学。
其次重视体验式教学,如将创业市场营销课相关的教学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由班级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设计营销方案财务方案等,完成体验式的教学任务,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目标;依托校内本校学生创业企业的典型及校外实践基地,分专题针对性地进行实习,撰写调查报告及编写创业案例,重点学习其创业营销战略。另外,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以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研究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产生一种自然、真实和熟悉的感受。
3.4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考核及评价方式
根据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原则,综合运用定量或定性分析,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上,由于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内在素质,怎样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时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基本素质单元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要重过程,并且课程考核贯穿全过程。以创业营销单元为例,学生带着了解营销案例的目的到营销做得特别好的相关企业实习,然后每人上交一份营销的创业案例,可以采用答辩形式考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对于核心素质单元的创新能力,更应注重激励性,评价在与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创业动机和兴趣的强弱都会影响其创新能力,关键在与学生能挖掘自己在该行业的创新创业潜质,因此可根据课程考核结果,或者企业调查实习报告、创业社团实践、创业比赛、创业虚拟平台参与情况及最后的创业计划书等,通过同学间的互评或者自我评价的方式给予综合评定等级,从而激发其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2]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N].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项喜章,付晓灵,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2).
[4]许继芳.IT人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4-0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广东76所高职院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订单式”培养、“2+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全方位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拟通过分析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
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势头,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以下的“四缺乏”现象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缺乏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多数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政府行为很少,更少有企业主动寻求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刘合群等发现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校长行为多,政府参与少”、“大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少”、“学校主动多,企业回应少”、“顶岗实习多,工学结合少”的现象,这“四多四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首先,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许多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麻烦,不愿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其次,广东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0%,是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去向,但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对大多数员工的要求较低,同时也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校企合作为自身带来的直接收益,不愿进行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缺乏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头热工程”,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既没有法律法规来规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关政府文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目前,我国法律层面的相关文件只有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上述两部法律只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相关组织的义务,没有规定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更未明确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因而很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缺乏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细则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一些法律真空。如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是与高职院校签协议还是与学生签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操作?一旦出现劳动纠纷该怎么处理?又如,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利益怎样分配?此外,由于实习学生的“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目前难以被认定为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均享受不到有力的保障。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存在许多盲点,二者容易产生纠纷。目前,我国虽然明确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态度,但对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法律规范,合作方的义务及利益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还不够清晰,可操作性较低。
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是学校主动出击与每一家企业洽谈,没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校企沟通很困难。王文槿研究发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需要学校方面做出更灵活的教学安排;同时还发现,第三产业企业愿意采用工学交替、忙时顶岗的方式接受实习生。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单纯依靠学校向社会上每一家企业逐个咨询,或企业向每个学校逐个问询,显然都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收效甚微。
缺乏校企合作监督机制 目前,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首先,政府、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主要是倡导校企合作,尚未成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来监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其次,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尚未形成。再次,学校和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监督机构实施监督。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是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良药。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是行业协会与企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实现企业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双元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范。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推出《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了政府、企业及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德国政府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按比例分配给企业,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得培训基金。此外,各部门、行业、各州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规定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担负着审查管理教育合同、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等职责。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日本的“企业教育” 日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教育”模式。日本政府1996年通过建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日本“企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企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开展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连在一起。日本政府除通过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之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为合作企业提供经济优惠政策,如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组建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为合作双方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为合作提供监督与保障。
韩国的“产学合作” 韩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法制化的“产学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 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 000人以下的企业须按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否则征收培训负担费。韩国政府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企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
虽然德、日、韩三个国家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德国、日本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韩国的“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平等参与,但是各国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都很重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让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强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上都结合自己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职教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此外,德国、日本都有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广东高职院校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
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制定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广东省政府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惩罚条款。法律法规应规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各方在法律约束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应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制定政府对职业院校的优惠措施 广东省2010年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法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出规定,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虽然条例中规定了“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但条例还停留在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阶段,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企业的义务,因而该条例对企业影响较小,可操作性并不强。广东省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法规、政策,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以法律形式规定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亏损、违约责任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可对企业实行专项补助政策,并扣除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对合作效果好并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企业减免税收,给学校增加拨款,鼓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
应大力扶植、发展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广东省政府应当大力扶植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使校企合作由“点对点”方式发展为“点对面”甚至“面对面”方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汇集学校、企业两方面的信息并双向沟通,使一个学校能够面向所有相关企业,一个企业也能关注到所有相关学校。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分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应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广东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政府应批准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承担审查管理教育合同、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评价校企合作实施效果等职责。
广东省应先行先试制度创新,主动搭建高职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大立法力度,加大财政支持政策,通过扶持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促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1-6.
[2]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3]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3-25.
[4]黄燕.日本高职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02-105.
[5]安荣.日、韩、新三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2):1-4.
作者简介:
王惠霞(1972—),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5—0117—08 一、总量态势
1国民经济增速继续回落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96%,轻工业增长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87%,中部地区增长100%,西部地区增长105%。
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6月份上涨27%),涨幅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40%,烟酒及用品上涨08%,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6%,交通和通信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上涨29%。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 16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
3劳动力供求继续下降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表明,第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092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69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比上季度稍有下降。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年同期相同的94个城市中,需求人数减少了348万人,下降了57%,求职人数减少约407万人,下降了7%。与上季度相同的95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167万人和18万人,分别下降28%和03%。分区域,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4、109、113,需求略大于供给。
4外汇储备余额略有增加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0万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787元人民币。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品销售平稳增长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7342亿元,增长175%;民间投资115584亿元,增长234%。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87%、236%和2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884亿元,同比增长335%;第二产业投资78052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投资99382亿元,增长235%。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55251亿元,同比增长10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95789亿元,同比增长125%;乡村零售额14975亿元,增长143%。
2 进出口大幅回落,6月份出现负增长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9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出口10528亿美元,增长104%,回落80个百分点;进口9449亿美元,增长67%,回落19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1079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0359亿美元,增长63%;加工贸易进出口6497亿美元,增长11%。6月份进出口贸易均呈现负增长,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
1-5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09家,同比下降704%;实际使用外资47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6887家,实际投入外资40888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51家,实际投入外资158亿美元。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588家,实际投入外资3452亿美元。
3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地方收入增长快于中央
1-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增幅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税收收入59261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4 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银行间市场利率快速上升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比上月末低1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1%,比上月末低2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42万亿元,同比增长99%。上半年净回笼现金509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存款增加909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
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合计成交13247万亿元,日均成交109万亿元,同比增长38%。6月份,银行间市场利率飚升,一度发生“钱荒”,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58%,比上月高36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82%,比上月高381个百分点。
5 股市呈下行走势,A股跌破去年低点
二季度A股呈下行趋势,并跌破去年1949点的低点。国际资本市场主要受美国经济数据的好转以及对美国放缓EQ3预期的影响,美元强烈反弹以及贵金属暴跌。国内主要受经济下行以及政府紧缩货币的预期,股市缺乏信心。尤其是6月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暴升显示的流动性危机,股市出现连续单日暴跌。或许上证综指还会向下挑战2008年的1664低点。
三、政策效应
1总体形势分析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6%(第2季度为75%),工业增加值增长93%,CPI上涨24%(6月份上涨27%),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稳中回落之势。这种情况虽然与一些人的愿望和预期相反,但却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实际,也适应了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需要。这是好事情,它为经济调整转型、减速换档腾出了空间。
增长回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人们回顾和比较了15年来出现的三次回落,认为回落的平台是7%。第一次回落是1997-2000年,四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8%、78%、71%和80%。第二次回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从3季度的9%回落到4季度的68%,2009年前两个季度的61%和79%。第三次回落是当前,从2010年1季度的峰值119%,回落到2012年2季度的76%,此后一直在74%-79%之间。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回落的平台并不是7%,有两个季度连续在7%以下,且最低达到61%。其次,回落的原因不同。前两次是受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属短期性外部冲击调整,这一次是经济的内在因素和趋势使然,是中长期转型调整所致。把目前的增长回落归结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刺激政策的退出,明显不够恰当,暗含着重回高增长轨道的意味,而不是进入中速增长的开始。至于回落的“下限”有三种,“十二五”的7%,今年的75%,翻两番的73%。这也许对今年是适当的,对中长期不见得适当。
在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三大需求集体降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539%。证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且不得不依靠投资拉动。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还加快37个百分点,各地“地王”频现。要知道,这是在“国五条”进行调控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它说明了调控政策的失败,也预示着今年投资的走势。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近三个月来,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投资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万亿,其中,四川43万亿,贵州17万亿,广西15万亿。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公布了其中的104项清单。重点是经济领域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以及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头项目。从中央的层面来看,这虽然可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但在地方有可能加剧投资热潮。
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7%,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452%。这虽然有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高档餐饮消费下降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收入和就业形势。
从收入来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65%,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均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也低于GDP的增长率。要知道,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如果储蓄率不变,收入增长多,消费增长也增加得多,哪有收入增长下降而消费增长加快之理。除了收入增长以外,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收入增长趋缓的同时,支出却在增长,CPI上涨加速的同时,各种收费都在增加,保姆涨价,家教涨价,学车费用也涨价,预期自然不好。因此,人们受预防性消费行为支配,个人储蓄余额6月末超过百万亿元(10091万亿元)也说明了这一点。
消费与收入有关,进而也与就业相关。但就业不仅通过收入和消费影响增长,而且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中国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可靠和完备的就业或失业统计,宏观经济的分析就缺了一大块。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2万人,比去年同期694万人多增38万人,而经济增长却在回落,也可能失业人数也在增加。其他方面说不清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很大。据《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内被调查的专、本、硕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较上年同期低13、12、11个百分点,至5月中,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的占389%,比上年同期低167个百分点,而一些职业学校却出现了毕业前签约就业100%的情况。在“就业难”的同时,也出现了“招聘难”,发生了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大学生抱怨企业提供的岗位太低端,一边是企业埋怨毕业生的技能不够高;一边是挤破头要冲向“体制内”的“铁饭碗”,一边是民营企业的饭碗没人端;一边是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白热化,四成毕业生想留京沪穗深,一边是三四线城市求贤若渴,无人问津。于是出现了大学生与农民工竞争、甚至不如后者的现象。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资料,今年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2011年55375元低近2000元。即使与去年城镇非私人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46769元)相比,今年北上广深大学生的工资(4013-4859元)也没有优势。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290元,而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2年本科毕业生中69%的人起薪不到2000元。这说明了很多问题,一是大学教育“高投入,低产出”,投资无法收回,于是罢考人数增加,已达100万人,放大了“读书无用论”。二是大学教育失衡。不仅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而且所学专业与毕业后工作之间的匹配率只有15%(德国是60%)。三是学生心态失衡。上学贷款没法还,三十而立结不了婚,几年储蓄买不了几平方米的房子,未来的希望渺茫。这一切就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威胁。
在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对外贸易的涨跌。第1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134%,进出口分别增长84%和184%,而第2季度增速大幅下降,6月份变成了负增长,分别增长-07%和-31%。原因之一在于,前期数字掺水,货物旅行;后期挤掉水分,水落石出。这样看来,上半年进出口分别增长67%和104%的数据仍然不实,据此计算的对GDP的贡献度也有问题。因而,上半年的真实增长率要低于76%。
从深港贸易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更为清楚。前4个月,内地对港出口总值15059亿美元,增长66%,其中深港贸易总值增长130%,仅深圳福田保税区4月上旬日物流出口117亿美元。5月份,由于外汇、海关等部门出台了加大对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和保税区进出口货物监管措施,虚假贸易得到遏制,该项数据已降至17亿美元,跌幅达838%。
虚假贸易为何如此猖獗?似乎与海关监管关系不大,海关按照通关申报单据验货,单货相符即予放行。就像“香港一日游”那样,货物旅行,兜圈套利,主要是银行的“内保外贷”政策所致。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内地银行向海外开出外币担保融资函实施额度管理,即“内保外贷”。具体操作办法是,境内企业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要求银行开出等额信用证,接着,该企业的境外企业买进这批货,境内企业把信用证交给境外企业,境外企业即可凭信用证到境外银行兑现。兜圈贸易就这样通过两地利差进行套利。要知道,香港人民币贷款利率一般为225%-25%,而内地为325%-33%,利差近1个百分点;此外,境内企业还可以购买年利率43%的理财产品进行质押担保,利差还可进一步扩大;如果以美元付汇而以人民币收汇,还可赚取048%的汇差,一次兜圈的利润就可达248个百分点。如果以1亿元本金计算,兜100圈可套资金100亿,可套利248亿元。4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深圳银监局发文,立即暂停办理90天以上人民币远期贸易融资业务及相关组合理财产品销售,并暂停上述加工贸易企业开立跨境人民币保函,兜圈贸易锐减,福田保税区和香港之间的货物通关量从4月份的日均1800辆,减少到过去的正常水平1200辆。这就是贸易数据剧烈变动的秘密。
除了打击套利贸易以外,出口增长下降的原因还有:一是外需持续低迷。据海关对2000家出口企业调查,今年以来每月都有45%的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上半年对日贸易下降93%,对欧贸易下降31%,对美贸易增长56%。二是汇率升值,工资增加,出口成本上升。今年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1163,较去年底升值56%,据商务部调查,认为汇率升值是影响出口主要因素的企业达734%。三是贸易摩擦多样化。今年1季度,12个国家对华发起22 起贸易救济调查,对我出口优势产品形成较大影响。四是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产能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抑制了原材料的进口。五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按金额统计的贸易数据下降。以上因素短期内恐怕难以消除,下半年的对外贸易仍然相当困难,我们应当做好下滑甚至衰退的精神准备。
2银行“钱荒”和货币政策
银行资金紧张,进而出现资金断流,是本季度一件大事。事发于6月6日,6月20日达到,形成一场小小的危机,预示着市场流动性的转向。
6月6日,农发债因认购不足而流标,市场传出两股份制银行资金头寸告急。6月7日,央行取消了SLO操作,两大国有银行下午4∶30左右同时向市场借钱。第二天,隔夜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升至95810%。端午节前后,情况依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一反过去出手平抑利率的作法,静观其变,坚持“不放水”。
20日银行间市场发生“强烈地震”,利率飚升,债券大跌。早盘一开,各银行就不惜代价地以10%以上的利率融入资金。当日,隔夜Shibor利率升至1344%,午间曾达18%,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整个货币市场出现资金断流。即便如此,央行仍然坚持“不宽松、不放水”的立场。
继24日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函后,25日晚间央行《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新闻稿,明确表示,流动性总量不缺,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时点性和季节性波动只是暂时现象。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下跌,当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报58270%,下跌8191个基点。28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回落至5%以下,7月2日,下跌至3786%,“钱荒”实现了软着陆。
表面看来,银行“钱荒”是由于法定准备金补缴和6月底税收集中上缴财政,央行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未放松流动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计划形成的紧缩预期,导致部分热钱流出,造成基础货币供给减少,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和空转及其背后的金融结构失衡。实际情况是,不是没有钱,而是放错了地方。
今年前5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广义货币存量达104万亿元,5年间M2占GDP的比例从75%上升到200%。正像评级机构惠誉国际警告的那样,“中国信贷规模达到极限,很难像过去那样摆脱过度投资的困境,这意味着未来将面临艰难时期”。虽然流动性充裕,银行却闹“钱荒”,实体经济也缺钱。因为大量的银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借短期投长期和杠杆投资的策略,投资房地产、地方债、民间借贷等,来赚取超额利润。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出现了近几年一个有趣的现象,货币政策越宽松,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越困难。有人将这种资金错配和空转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流动性的泛滥助长了这一“毒瘤”,一旦“毒瘤”恶化,其后果难以设想。
基于此,我们认为,央行“不宽松,不放水”的作法是正确的,应当坚持。它表明,央行和高层决策正在主动挑破泡沫,让资金回归实业,把地方政府、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杠杆降下来,用短期金融市场的波动,来换取中长期金融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
就在“钱荒”闹得最热的时候,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人称《金十条》。其中心要义是“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前者将采取十项措施,后者主要在重点领域。
所谓“盘活存量”既包括“盘活货币存量”,也包括“盘活财政资金存量”。前者如居民储蓄,因为中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金从银行流出,流进企业,再流入居民手中,居民储蓄率高,把一部分钱存入银行就形成了沉淀货币,目前,居民储蓄超过百万亿元。后者如国库存款,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到今年5月末,政府在央行国库的存款余额高达3万亿元,较2000年增加了10多倍。
“用好增量”的意思比较明显,就是新增贷款要用到效率高、国家政策扶植的领域,主要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不能投放到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房地产泡沫和无效率的部门。这也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业优惠政策予以配合。
“盘活存量”必须依靠金融创新。具体办法有二,一是允许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居民购买银行债券,这部分钱就流向银行成为“活钱”,而不必再向央行要钱。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既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包括企业资产证券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也是解决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好方式。资产证券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提高金融体系效率,能够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金十条》中,再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具体措施有: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行银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将是打破金融垄断的重要一步,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制分析
1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增长
3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超常的增长,1980-201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006%,现在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二;人均GDP年平均增长893%,从463元增加到30015元,已经步入中低收入国家之列;481%中国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为这种增长方式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从供给来看,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物质消耗,而不是效率改进。1995-2010年,城乡就业人员从68亿增加到76亿;固定资产投资从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物质消耗更是大量增加。2010年,中国的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水泥53%,铁矿石48%,煤炭47%,钢和铅45%,锌和铝41%,铜39%,镍35%,而中国创造的GDP只占全世界的93%。可见,中国的经济效率并不高。如果说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效率也有明显提高,现在则出现了停滞和下降。因为,这种提高一靠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创新,二靠制度变革的激励。一般技术的引进已经基本饱和,而高新技术的引进越来越困难,更重要的是引进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且受制于人;而制度变革的激励随着改革的扭曲、停滞和倒退,作用日微,甚至成为经济效率改进和社会变革的障碍。
从需求来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中,中国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消费需求处于停滞、甚至相对萎缩状态。1995-2010年,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705%,2009年占世界总出口的96%,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4,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80%左右。应当肯定,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初期,实行鼓励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是正确的,这是成功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但是,任何一个政策的长期实施都会走到自己的反面,它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
中国的投资需求巨大,且增长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消费需求却受到挤压,增长缓慢。1980-2010年,中国的投资率从348%提高到481%,而最终消费率则从655%下降到482%。进入本世纪的头10年中,除个别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了消费,2009年则达到了876%。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发展走上了唯GDP之路,形成了一种为投资而投资,为增长而增长的格局,居民消费和社会生活则被挤到了从属的地位。
这种依靠高投资、大消耗取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物质产品和经济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也生产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破坏了自然生态,污染了生存环境。这也是中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如果连生存都成为问题,GDP的增长何用?因此,环境保护应当优于和重于经济发展。
2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
中国的大气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就特别严重。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从1990年的863亿吨(标准油)上升到2008年的2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从1990年的26亿吨增长到2007年的65亿吨。高收入国家城市空气中悬浮微粒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中低收入国家为63微克,中国依靠技术进步和政府监管相结合,使城市污染从1990年的115微克下降为2009年的66微克,仍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25个地级以上城市达标率只有409%,其中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达标率只有239%。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2%。
中国的水体污染也不容忽视。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前一天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报告》显示,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达573%。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流域的国土面积中,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2%。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25%。
土壤污染已成公害。据农业部的2010年《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称,我国1/5的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的25个地区,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更为突出,昔日的“鱼米之乡”发生了“镉米”危机。
与土壤和水体污染密切相关的是农作物污染。全国10 多个省小麦和水稻都已检出重金属污染。其中,小麦籽粒中镉平均含量255mg/kg,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255倍,汞、铬、锌的含量分别达到国家食品卫生的1298倍、612倍和132倍。某水稻主产区稻米中镉和铅的超标率达100%和7143%。蔬菜中的超标现象也相当普遍,在北方某城市郊区的污灌区,根茎类、茄果类、瓜类蔬菜的铅、镉、砷污染指数超过300。在动物方面,通过食物链的污染,肉、蛋、奶、水产品的质量问题更为严重。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国人生命的重大问题,我们已经没有安全的食品可以食用。与此同时,恶性环境事件频发,直接危及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触目惊心,到了该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了。
3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
目前的世界正在向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而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则采取了一种高排放、高污染,征服自然和破坏生态的方式。不仅如此,在与自然界对抗的同时,这种发展方式也扩大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如果说,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百多年来曾经是一个落伍者,近30年后来居上,那么,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保护生态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仍然有可能落在其他国家的后面,其状况可能比百多年来更糟。
仅就保护生态环境来说,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型能源。我们曾经在去年第4季度的报告中讨论过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最近,欧盟又对中国的光伏太阳能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光伏太阳能的日子更不好过。政府虽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政策思路仍有问题。光伏太阳能发展的瓶颈是市场问题,由政府投资建一些大型的分步式太阳能电站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一般企业和老百姓个人安装太阳电池板发电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把城乡的房顶、向阳的墙壁上都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该是多大的市场啊。这就需要解决投资的补贴、上网的安排和电价政策等问题。
其次,发展各种低碳节能、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着。如发展节能保温墙砖、不污染的绿色家具以及各种环保产业。这方面很多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施一些有效鼓励政策,就可以在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同时,既能够增加GDP,又可以改善环境。
再次,发展碳交易。多年前,亚行就资助山西试点,最近深圳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率先启动了碳交易平台,深圳能源将2万吨碳配额卖给了广东中石油和汉能控股,5 名个人投资者也向深圳能源购买了1112吨碳排放交易权。这方面的前景相当广阔。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问题,政府的有效行动相当重要。在目前的制度条件下,一个发展型的政府是不会考虑环境问题的,于是除了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和监管以外,地方政府和排污者实际上穿一条裤子,对污染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中央政府的监管能力又是相当有限的,于是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情况:中央政府监测和监管的指标有所改善,而没有监测和监管的指标在继续恶化,而中央政府能够监测和监管的指标,可以说是挂一漏万。如,大气污染,也只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最近一些城市开始监测PM25,但污染严重了,也就不报了。其实,真正的监督者是老百姓。只有把老百姓动员起来,排污者就无所逃了。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敢不敢、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
五、趋势预测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可以用“美强、欧弱、日改善、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来概括。美国第1季度经济增长18%,2季度略有加快,虽然增速低于预期,但一些关键的经济指标,如失业率、新房开工和旧房销售、消费者信心等持续复苏,实体经济呈现趋稳之势。于是,在经历了三轮量化宽松之后,退出QE政策的预期越来越明显,5 月下旬美联储暗示可能削减债券购买规模,6月19日伯南克表示,如果未来经济数据符合预期,将在年内减少QE3的购买量,明年上半年继续削减直至年中完全停止。其关键指标是失业率,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从金融危机时97%的高点,回落到今年4、5月份的75%和76%,达到7%是有可能的。
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却是另一番景象。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消,欧元区内部增长失衡,1季度经济增长环比萎缩02%,已经是连续4 个季度下降。德国的情况比较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边缘国家积重难返;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也受牵连,濒于再度衰退。意大利的工业生产从过去十年的最高水平已经下降了25%。特别是失业、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严重。
在“安倍经济学”和无限量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上半年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其可持续仍然存在问题。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再加上内部经济调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趋缓,除中国还保持在7%以上外,巴西、印度、俄罗斯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受美联储退出QE3预期的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可能改变,这些国家面临着资本外流的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