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太阳课件

太阳课件

时间:2023-05-29 17: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太阳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太阳课件

第1篇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大方地朗诵。

2、学习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月亮和太阳的背景图个一份,小鸭、小狗、小朋友醒着的图片和小兔、小草、小花、小朋友睡着了的图片。

2、磁带《快乐的早晨》《睡着了》

活动过程:

一、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俩个好朋友,小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提问:什么时候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啊。

二、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第一张图片。

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幼:“小鸟”;“小树”;“小朋友”。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教师深入地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师:“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幼:“小兔子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小松鼠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3、感受热闹的气氛,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

师:让我们来小动物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热闹一下吧!

4、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三、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引导幼儿再次看图片第二部分。

师: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

幼:“月亮出来了”;“小草在睡觉”;“小花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深入提问,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回答。

师:月亮出来了,还有睡着了?

幼:“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

教师小结: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小蚂蚁睡着了,蜻蜓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3、感受安静的音乐。

师: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在《睡着了》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四、完整欣赏诗歌。

1、幼儿欣赏诗歌。

师: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

2、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3、看图片,师生共同朗诵诗歌。

第2篇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CAI课件只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而出现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辅助教学而不能违背科学教学的规律。科学教学中应如何运用CAI课件来适度的辅助教学呢?

一、激发探究欲望时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是其重要作用。例如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时,先提问:你们向往神秘的月球吗?你们想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吗?学生跃跃欲试。好!我们一起登上月球看一看,然后播放CAI课件: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手段,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对月球的探索欲望,形成对科学发展的兴趣。

二、突破重点和难点时使用

例如《雨的形成》一课,教师在讲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当空中的小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时,便会降落下来,学生对这一抽象的过程很难理解,思维受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一过程做成动化课件:空中的乌云婆婆扛着雨水姑娘,当雨水姑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时,乌云婆婆扛不住的时候,就降落成雨。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学生容易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拓展开来,教学难点也迎任而解。

三、模拟事物变化过程时使用

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的过程是我们无法观测到的,对这些过程的讲解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采用CAI课件来模拟这一过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日食和月食》,可利用CAI课件模拟日食、月食的全过程,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就形成了日食。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三个天体成同一条直线,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就发生了月食。通过这一模拟演示,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月相的成因》、《火山》、《动物的进化》等,都可以运用CAI课件。

四、拓展所学知识时使用

科学课中涉及的宇宙天体、天文等知识,往往比较深奥难懂,如太阳、月球的内部和表面,银河以及河外星系,太阳风、太阳黑子等等,用静态的挂图等给学生演示讲解,开阔学生视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动态的CAI课件差。宇宙天体以及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运用CAI课件给学生演示,在配以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交互性,可以在计算机与学生会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计算机介入教学过程,并承担教学中某些环节的任务,减轻了教师负担,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

第3篇

关键词:地球公转;激发兴趣;课件演示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各科课堂教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对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知识点的记忆量也相当大。在加强知识结构分析、图文并茂以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

一、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分、二至点,当地球运动到这4个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什么不一样?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怎样移动的?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赤道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什么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之中,能获得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在哪儿?一年之中只能获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什么?赤道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10°S附近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30°N附近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在我国的月历(日历、年历)上,一般把每年的3月21日称为春分日,6月22日称为夏至日,9月23日称为秋分日,12月22日称为冬至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每年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秋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还能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正午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交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三、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四季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讲授法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制作难度较大(三维动画,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要自转),而采用实物图,学生分组操作演示的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又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演示中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演示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所学知识,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达到目标。接着,我指导学生观看电脑制作的“地球公转”动画课件,力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地球公转的规律,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的情况差异,我采用了体验式学习法和分组探究法。我先用手电筒分别直射和斜射黑板,使学生明确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比斜射时多。利用5个学生,让其中一个个子较高的学生站在其他学生组成的圆圈里扮演太阳,其他个子较低的四位学生扮演太阳在地球上四个不同时间直射点时未知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于太阳的公转有了立体空间的理解,地球公转还产生了四季,在北半球,一般按以下月份划分四季: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冬季:12~2月。

第4篇

1.读准本课的会认字,识记“至、死、久、粒”四个会写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2.通过对“困”字的逐步理解,初步懂得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渗透学习用字典的方法。

3.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用不了多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都会”一句,通过实验以及“蒸”字的动画演示、想象说话等感受小鱼的困境,产生对小鱼的同情。

4.适度渗透珍爱生命、感恩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各种鱼儿在大海里自由生活的图片)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好多漂亮的鱼儿。

生:看到了许许多多鱼儿在大海里游。

师:是呀,大海是鱼儿们温暖的家,鱼儿们在海里幸福地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鱼儿都能这么幸运。每当大海涨潮的时候,总有许许多多的小鱼(板书:小鱼)会被带到沙滩上,当退潮的时候,有的能重回大海,有的就只能孤零零地留在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板书:浅水洼里)而回不了大海。(在黑板上画出一些“浅水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浅水洼吗?

生:就是小水沟。

生:不是小水沟,是小水坑!

师:对。洼,是指一些低下去、凹下去的坑,这些低下去的坑里有一些浅浅的水,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浅水洼。

师:在涨潮的时候,沙滩上就会留下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浅水洼。(在黑板上又画出五六个“浅水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那些被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注意“里”要读轻声。

(师范读,生跟读。)

二、读文识字,以境激情

师:咱们把书翻到第132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咱们在第一次读课文时一般给自己提怎样的要求?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这位同学给自己提的要求很高哦。老师给大家的要求不高,第一次读,咱们做到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读通顺就好。好,大家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也不难记。可是,要把它读准了却不容易。老师先请出两个音节――(课件出示:shèn zhēng)谁能来拼一拼?

生:shèn,zhēng。

师:他已经注意到了,要注意区分什么?

生:翘舌音,不,不是,是后鼻音。

师:哈哈,别着急,两个都是翘舌音。第一个是前鼻音,第二个是后鼻音。咱们永康人学普通话特别要注意区分前、后鼻音。你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众生跟读。)

师:这两个音节的生字朋友来了,(课件出示:“甚”“蒸”)谁能把它们读准了?

(一生读)

师:除了要注意把前、后鼻音读准,还要注意把平、翘舌音读准。(课件出示“至”“死”)谁来?

(一生读)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才读的四个字正好可以组成这两个词。(课件出示“甚至”“蒸死”)谁来读?

(一生读)

师:你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得挺好的,但是连成词语时要同时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有些难。来,跟着老师来试一试!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请继续读生字。

(生认读“乎”“叨”)

师:组成了词,你还会读吗?

(一生认读“在乎”“叨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在乎”的“乎”是轻声。

师:你真了不起。这两个词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乎”在“在乎”这个词语里念轻声。跟着老师一起读。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件出示所有词语)词语们集合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生开火车认读)

师:刚才在拼音的提示下,每个生字大家都认得了。现在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师出示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生齐读“甚至”。)

师:读得真好!(把“甚至”卡片贴到黑板上的浅水洼里,继续出示其他词语,读完后依次贴到一个个浅水洼里。)

三、紧扣“困”“蒸”,引发共鸣

1.聚焦“困”字,体会小鱼的困境。

师:同学们,请看(指着黑板)――这就是一条条小鱼被冲上沙滩后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形,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你认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哪个句子打动了你,就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

师:老师把这几个句子打在大屏幕上了。(课件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1)体会鱼多。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一生读)

师: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被困在水洼里的小鱼有很多很多。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师:是啊,作者用了一个“甚至”把“几百条”和“几千条”连接起来,告诉我们被困的小鱼有很多很多。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把“甚至”读得很重,众笑。)

师:我听出来了,被困的小鱼真的有很多很多。这么多的小鱼被困住了,你一定――

生:很着急。

生:很难过。

师:那你再来读一读。

生:“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语速越来越快,语调越来越高。)

师:真好,你能用声音传达情感了。一起像她这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小鱼,你能用上一个四字词语来表达吗?(课件出示:被困的小鱼

生:被困的小鱼许许多多。

生:被困的小鱼成百上千。

生:被困的小鱼不计其数。

生:被困的小鱼数不胜数。

师:是呀,这许许多多、成百上千、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的小鱼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课件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2)体会困境。

师:句中的“困”字我们在第五课中学过,当时课文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句子: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师:“星星困得眨眼”,这个“困”是什么意思?

生:星星累了,想睡觉了。

师:对,孩子们,咱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字典中关于“困”的义项)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疲乏困倦”,就是你们认为“累了”的意思。那咱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小鱼困在水洼里,是指小鱼想在水洼里睡觉吗?这个“困”又是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生:包围,小鱼被包围在水洼里了。(众笑)

2.聚焦“蒸”字,体会小鱼的险境。

师:孩子们,被困的小鱼仅仅是被水洼包围吗,它们还将面临怎样的危险?请回到课文,再次认真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将面临着什么。

(生边读边找)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

(师课件出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长句子?其他同学拿起笔来圈一圈小鱼面临着的几个重大危险。

(一生读,其他学生画找。)

生:被太阳蒸干。

(1)从字形中体会“蒸”干。

师:“蒸”是我们刚才学过的一个生字。大家发现了没有,“蒸”字下面是什么?

生:四点底。

师:古代造字时,四点底是由火演变而来的。所以现在看到的有四点底的字大部分都和火有关。(课件演示“蒸”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的字形变化)

师:可是老师觉得很奇怪,沙滩上哪来的火啊?

(生争先恐后想回答)

生:是太阳太热了。

生:是太阳快把沙滩烤出火来了。

师:(课件演示“蒸”的象形文字动画:在太阳照射下,水洼下面好像一堆火在燃烧,水洼里的水一点一点地被蒸发。)是呀,水洼里的水慢慢地被蒸干,小鱼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啦!

(2)从实验中体会“吸”干。

师:不光太阳会把水蒸干,还有呢?

生:沙粒会把水吸干。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一点,老师特别做了一个实验,请看我在沙坑里倒水的情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水染成了蓝色。(师演示实验)

师:沙子和沙子之间有很多很多细小的缝,那些缝就像无数根吸管、无数张嘴把沙坑里的水给吸干了。没有水,小鱼的处境就很危险。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看看这些小鱼!(指读)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师:太阳出来了,更是无情地把本来就很浅的水一点一点地蒸干了。(在黑板上的浅水洼上方画出水蒸气)此时,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它们会说些什么?它们的感觉会怎样?

(师课件出示: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说:“

。”)

生:快来救救我!

生:我快喘不过气来了!谁来救救我!

师: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小鱼处境的危险。

(生读)

生:太热了,快把我送回大海!

师:那就请你急切地读一读!

(生读)

(3)回扣 “困”的含义。

师:此刻,让我们回头再来读读有“困”字的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这个“困”只是被包围住那么简单吗?你觉得还有怎样的意思?

生:我认为应该是选另一种解释:陷在艰难、痛苦里面。这些浅水洼里的小鱼陷在了艰难、痛苦里面。

师:是啊,这些小鱼困在浅水洼里,陷在了艰难、痛苦里面。我们学汉字就应该这样,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字典中不同的义项,学习它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

师:一个“困”字让我们读懂了小鱼的遭遇,读出了对它们的同情和关爱。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四、书写指导,拓展导情

师:同学们,还有谁也像我们一样读懂了小鱼的遭遇呢?咱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个生字,(课件出示:“至”“死”)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生:“至”,我用减法记住它,“到处”的“到”减去立刀旁。

生:我来记住“死”,夕阳快下山的时候,一个人被一把匕首杀死了。

师: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两个生字要求会写。(课件出示:“久”“粒”)

师:这两个生字,是以前就认识的,今天要会写。在写之前,我首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写字的姿势。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检查一下老师写字的姿势。

生:一拳,一尺,一寸,老师的姿势很棒!(众笑)

师:“至”和“死”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啊?

生:上下结构。

师:大家再来检查一下老师握笔的姿势,注意大拇指和食指离笔尖远一点。(范写“至”字)看,这部分刚好是在上半格。“土”呢,刚好是在下半格,要注意的是最后一笔要长一点。写好了!咱们跟书上的字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生:老师写得很有笔锋!

生:老师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100分!(众笑)

师:谢谢鼓励!每一个字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生书写)

师:就写“久、粒、至、死”这四个字。写完了第一遍,先不忙着写第二遍,先看看第一遍写的字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能够一遍比一遍写得好的,我们把它放在展示台上,让大家学习。(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聚焦“很慢”,读懂男孩

师:课文中有没有人听到小鱼的求救声?

生:小男孩。

师:(板书:小男孩)去文中找一找哪一段讲小男孩读懂了小鱼的心里话,在救小鱼?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课件出示: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你从句子的哪些词语中看出小男孩在拼命地救小鱼?

生:“不停地”“弯下腰”。

师:是的,一刻没停过。还有吗?

生:“每个水洼前”,表明他一个都不错过。

生:“捡起”“用力地”“扔回”,表明他很用力。

师:是的,很用力。每一条小鱼,都很用力地扔一次。我们一起跟着小男孩来做一做。(课件出示句子,师朗读,生做捡鱼、扔鱼的动作。)

他来到第一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他来到第二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他来到第三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他来到第四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累吗?

生:(不停地揉手臂)累,好酸呀!

师:(笑)你们只做了四次动作,就觉得累了。而这位小男孩,他不停地捡,不停地扔,不停地捡,不停地扔,重复了几百次,累吗?

生:累!

师:这么累,他为什么不放弃?

生:小鱼在等着他。

生:他停下来,小鱼就死了。

生:他想多救几条小鱼。

师:是呀,小男孩想救出更多的小鱼,因为他在乎每一条小鱼!

师:虽然累得汗流浃背,捡得腰酸背疼,扔得小手都酸疼了。但他还是走到每一个水洼前,用尽全身力气把小鱼扔回大海。所以,他走得很慢,生怕――

生:错过了一个水洼。

师:所以,他走得很慢,生怕――

生:漏掉了一条小鱼。

师:所以,他走得很慢,一起读――

生:(齐)“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愿意跟小男孩一起去捡浅水洼里的小鱼吗?

生:愿意!

师:来,一起来,他走得很慢,不停地――

生:(齐)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我替小鱼和小男孩谢谢你们!

二、深化情感,拓展导行

师: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许多被小男孩救起的小鱼又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里。快听,小鱼在和小男孩说什么?(课件出示:小鱼又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它对小男孩说:“

。”)

生:谢谢你救了我!

生:幸亏你及时赶到,否则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我和伙伴们都会。

生:我是你在第四个水洼里救的小鱼,你救我的时候,我已经因为缺氧而晕倒,多亏你用力把我扔回大海,把我扔醒了。(众笑)

师:哈哈,原来用力扔还有这功效。

生:谢谢你,小男孩!你救了我们整个家族,你是我们的恩人。

生:小男孩,谢谢你救了我们!过几天你到沙滩上来一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会送你一个海底的贝壳!(众笑)

师:你太客气了!看,小鱼儿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小诗歌《谁在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师生同读。)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珍惜生命、感恩自然的馈赠吧!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工具;地理课堂;优势;弊端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多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常态化。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施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地理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活泼,更富有魅力。然而,随着多媒体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工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误区。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多媒体工具与地理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得多媒体工具在地理课堂上更多地发挥正向功能,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注意教学课件的有效性

教学课件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质量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地理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既可以选用现成的课件,也可以自己制作课件。然而,无论是利用现成的课件,还是自己制作课件都会各有利弊。在利用现成的教学课件时,不但可以有效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通过使用它人的课件,还可以让教师自身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然而,这种样板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件制作者根据的是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件制作的,因此,把这种样板课件直接拿过来用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如果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制作课件,虽然可能在备课的时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自己制作的课件会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特点来进行课件的设计,这样,可以使得课件更具针对性。虽然自己制作课件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候,缺陷也是较为明显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者课件制作经验,可能制作的课件本身比较粗糙,难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还有些教师拥有较高的课件制作技术,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往往把课件的形式做的异常花哨。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听课过程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所上的内容是“天气系统”,为了增强课件的效果,笔者把鼠标设定成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其中的一些冷锋形成示意图、暖锋形成示意图等教师用了五彩缤纷的线条和各种动画头像来加以描述,这样,整个课件看起来显得五光十色,而真正的知识内容却几乎找不到。这样,一节课下来,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这节课的内容,而是那只上蹿下跳的小老鼠。这样,一整堂课下来,虽然整体课堂气氛不错,但是知识的痕迹在学生头脑中留得太过浅显,反而是那些生动夺目的课件形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样,就使得教学课件的功能本末倒置了。由此可见,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光是教学课件这一环就异常复杂。因此,作为教师,无论是直接选用还是自己制作教学课件,都要努力规避其中的不利的一面,发挥其中优势的一面,争取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来保障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二、选择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的简便、高效、生动、有趣等诸多的优点为教师所深深喜爱,很多用语言半天都没办法表述清楚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工具的简单演示,瞬间变得简单易懂。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时,就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图形和动画的演示向学生展示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等。以上这些内容倘若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利用语言辅助模型的方式来进行讲解,这样,就会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则很快就把这一系列的难点问题给解决了。正是因为多媒体工具的诸多优势,使得很多教师对多媒体工具“上了瘾”,无论内容合适与否,无论需不需要,都要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很多时候,用语言一两句话就能够表述清楚的知识,教师非要大动干戈的用各种图形、动画等进行展示,这样不但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工具,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

三、注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都把脸埋在电脑之下,与学生没有进行任何沟通,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放电影”,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多媒体教学无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听课反应,往往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与学生之间保持互动,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要求来有效推进。

总之,多媒体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教师怎样去利用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规避多媒体工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储亚梅.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年11期.

[2]杨佩芳.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年01期.

第6篇

一、利用景观投影片,实现形象化教学

地理教学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异地自然或人文的风光与景致。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在施教时注意景观投影片的运用,创设教学情景与氛围,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受与理解。如“世界自然景观图”(包括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温带沙漠…)、“城市风光”、“东北三宝”等等,投影片都能清晰展现。每当投影屏幕上出现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便全部集中于此了;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恍如遨游于祖国瑰丽的山川,徜徉于世界广袤的大地,心中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之情,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利用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述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时,利用景观投影,在一个画面上,一半是广州花市,另一半是哈尔滨的冰灯,这种景观的强烈反差,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并产生疑问,此刻老师再加以点拨与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这一结论。再如五种陆地地形特点的学习,也可以从展示景观投影画面开始,指导学生对比,找出差异,再通过互读互议,最终得出结论来,可谓水到渠成。

二、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像处理能力,借助色彩,突出重点地理事物。

有关地球仪上的各个相关名词较多,虽然有地球仪教具,但是由于它本身比较小,教学中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直观感官认识的时间成本比较高,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自带的画图软件或PhotoShop等专业软件,利用不同的色彩,制作出重点突出的图像,再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的集成,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宗教分布,世界语言分布,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的民族分布、中国的地形特点等知识点,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色彩丰富、对比明显的电子图像课件,有效的突出重要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官,增加学习乐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种投影片,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念、原理总是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实施概念的形成及原理的解释呢?方式方法固然较多,但利用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多种类型投影片,或单片、或复片,抽拉片、旋转片、遮掩片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简单的单片为例吧,利用“太阳系结构鸟瞰图”,能在讲述太阳系结构的基础上,指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形成地球在太阳系结构中的地位的概念。而利用“地球全貌景观图”,进一步形成地球的具体概念。又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地理教学难点之一。利用一张旋转投影片,可显示出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的动态全过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难点得到化解。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地理多媒体课件借助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表现手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官,再加上教师上课时的诱导、启发,使得学生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对教师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要求较高,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估周期比较长,加上相当学校硬件、软件条件的相对不足,这样让某一教师单枪匹马搞定一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创作,或让各个学校各搞一套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加强教研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办学合作,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化静为动;具体;提高效率;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64-01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仪器、标本、模型、挂图、实物、黑板、学具等,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常用的手段有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以及多媒体电脑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科技产物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中采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具有效率高、效果好、范围大、规模大、生动形象的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巨大动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而多媒体教学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感知的鲜明度;并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如何向能力的转化。例如《科学》三年级上册《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造一张纸,第二部分在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古代及现代造纸技术。介绍古代及现代造纸技术时书上用了三幅图:第一、二幅图介绍古书记载的古代造纸过程,第三幅图为参观现代造纸厂。这些图片虽然介绍从古到今造纸技术的民展,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这些图片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时间长了他们坐不住。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他们长久的兴趣呢?传统的教学媒体是利用挂图和幻灯。这两种的缺点在于挂图和幻灯的画面都是静止的,不能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效果会是不一样的。我利用多媒体先介绍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造纸原料――沤、煮――漂洗――锉断切碎――舂捣――稀释成浆――加入纸药――抄、捞――压榨去水――分张――烘、晒干――整成纸捆。当介绍到现代造纸技术时,展示了现代动感强烈的造纸机器在不停的转动。这些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及动听的解说,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情结极度亢奋,联想活跃,兴趣浓厚,了解了许多造纸的知识。在这一节课中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自己造好一张纸奠定了基础。

2 运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学习《彩虹的秘密》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3 运用多媒体,可将抽象变为具体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上这课前找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播放,让学生来感知日食和月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自然奥密的欲望,然后再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过程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后组织学生根据模拟课件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这些难点如何突破,课件的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人体循环系统》、《人体神经系统》、《人体呼吸系统》、这一类课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种子的萌发》、《光合作用》等科学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提高教育效率的功效。

我在教五年级科学“照相机和人的眼睛”一课,演示眼睛成像原理,当讲“看到近物,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看远物晶状体肌肉舒张,凸度变小”这个难点时,使用“成像仪”就很难演示清楚,因此,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来演示晶状体的调节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还能适当地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出现一些练习题,起到复习巩固、加强记忆的作用。

5 运用多媒体,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出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如利用电脑的掌声来鼓励实验习惯好的实验组,利用磁带播放科学小故事,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利用CAI的直观性让学生判断习惯的有劣,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探究习惯。如:《叶的光合作用》、《叶的蒸腾作用》、《食物的营养》等许多课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多,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教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让学生到电脑机房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到校园论坛的“科学园地”中的相关位置。

第8篇

点;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学习情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56—01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一味运用板书、板画、挂图等进行讲解,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费时费力,难以讲清、讲透,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节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两段反映我国南北方不同自然景观的视频,并用PowerPoint展示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景观图片,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二、突破教学难点,加深知识理解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时加以合理运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四幅光照图,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动画课件。一个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地球在椭圆轨道上有序公转,轨道上分别标有二分日、二至日的位置,地球公转到这四个位置时,我则点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并通过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的纬度也不同。另一个是反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的二维动画,其配有解说词和优美的背景音乐。我利用鼠标控制来显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动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紧凑,从而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如,“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的教学任务原本需要教师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与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干湿地区”两个问题。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在第一课时内便能讲完三个问题,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内容分开讲的不足。这也使得教师在讲完“干湿地区”的内容后,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拓展练习,从而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创设探究情境,促进能力养成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则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情境。如,在引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一课题进行探究时,首先,我播放了两段北大荒开发前后的对比视频,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他们说出观察的结果。最后,利用GoogleEarth地图软件把三江平原的一些自然景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察、讨论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最终找到了开发及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探究情境,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促进了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2.在认识时针、分针,拨一个具体的时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几时和大约几时来表述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说出钟表面上表示的整时时刻和大约时刻。

教学难点:准确区分整时时刻和大约时刻。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可以拨的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激趣引新。

(课件展示)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唤起经验,铺桥引路。

(1)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咱们一起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吧。(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2)师介绍电子钟:中间这个叫电子钟,它就更好认了,它有两个小眼睛,小眼睛左边是几,就是几时。认识这些钟表吗?那我们现在就和他们交朋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媒体、手机等的介入,大部分学生对电子钟熟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将电子钟的介绍提至第一环节,一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贴合学生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增加亲切感。

二、依托经验,学习钟面

1.回忆所知,交流提炼。

(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师:回忆一下,平常看到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你可以怎样记住这些数?

2.突出难点,对比辨析。

师:谁来介绍一下时针、分针?你怎么区分时针和分针?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指出时针、分针,向同桌说一说。

3.小结。

【设计意图】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舍弃一一教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将空钟面补充完整,并由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介绍,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学生兴趣盎然。

三、联系生活,认识时间。

(一)认识几时

1.故事为链,学习新知。

故事:小猴和小熊是好朋友。每天早晨小猴总是在5时来到小熊的窗前喊:“嗨,快起床吧。”小熊说:“早着呢,再睡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课件出示7时),小猴问:“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熊说:“才这个时候,再睡一会儿吧。”太阳升得很高了(课件出示12时),小猴说:“我们一起去做作业吧。”小熊嘟着嘴说:“再玩一会儿吧。”太阳快要落山了(课件出示4时),小猴说:“我们一起去劳动吧?”小熊说:“来得及,再玩一会儿吧。”小猴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小熊却还在忙着赶作业呢!

2.立足经验,尝试学习。

师:谁能挑一幅图说说小熊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师生互动,交流小结。

比较三个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4.寓教于乐,培养习惯。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

(二)认识大约几时

1.承上启下,理解新知。

师:小熊听了大家的劝告,改掉了坏毛病,这天它和小伙伴们约好第二天7时一块去上学(课件出示7时)。第二天小熊在这个时间到了约定地点(课件出示不到7时)。咦!怎么都没人呢?小熊是不是迟到了(钟面显示7时不到)?过了一会儿(课件出示7时),小伙伴们准时到了!它们在这个时间一起出发了(课件出示7时过一点),这又是几时呢?

2.对比辨析,交流提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像这样7时不到、刚过7时,可以说大约7时。

师:7时和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在讨论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这个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地构建知识。并在练习中通过评价小熊作息时间安排,有机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四、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混合练习,加强对比。

2.拨钟游戏,巩固新知。

(1)整时的练习(课件出示:3时、9时、12时、1时)。从上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时间拨出来。小组讨论拨钟,教师巡视。

(2)大约几时的练习(课件出示:大约4时,大约7时,大约12时)。从上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时间拨出来。小组讨论拨钟,师巡视。

(3)比较两组钟面,都有什么相同点?

3.画针游戏,巩固新知。

师:你是怎么画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 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师:(课件)看看图上是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钟面上怎么都是10时,是不是它又坏了?

【设计意图】分层次、多样化地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

五、赏古论今,课外延伸。

师:现在我们通过看钟表可以知道时间,可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钟表,人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课件展示)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日晷、沙漏、滴水等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时间的知识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信心学好吗?

第10篇

关键词:调动感官;激发思维;化难为易;创设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觉效果,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能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很自然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例如,我讲《人造卫星本领大》这篇课文时,从网上下载了几幅人造卫星图片,让学生一边观赏一边听我讲解人造卫星的作用,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感到很神奇,问了我许多课外的话题,他们觉得宇宙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造游戏氛围,让他们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在讲“学字(十)小青蛙保庄稼”时,课后练习题有“转转盘学汉字”游戏。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游戏内容,和学生一起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形近字,学生很感兴趣,感觉到学汉字也很有趣。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关注同一事物的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更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前,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制作生字卡片。时间长了,学生也没什么兴趣了。用上了多媒体,只要轻轻一点,生字的笔顺、组词就出来了,既方便又直观。在课上,可通过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先带着拼音认读,熟悉了字形后利用课件去掉拼音认读,同时通过口头组词和造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在教“学字(六)”里的象形字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生字。比如“雨、车、云”等汉字,我演示了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观察汉字是怎么演变来的,从而加深汉字的印象,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初步了解到中国文字的由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多媒体课件使识字教学不再枯燥和乏味。

三、利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难点

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在教《乌鸦喝水》时,由于一年级孩子知识积累不多,虽然课文对瓶子里的水位升高做了具体描写,但很多学生仍不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边读课文,随机出示了乌鸦喝水的动画,学生一看便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由此,我认为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机械讲解无法代替的。多媒体还能帮学生记忆课文,如《春风吹》一课要求背诵全文,我根据段落的描绘播放课件,然后让学生读文,读到一定程度,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提示背诵课文。生动的画面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很快就能把课文背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烘托教学氛围

第11篇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第12篇

为了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呆板、缺乏生气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努力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创设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不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常用的方法是:注意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重视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认为,只有当学生发觉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那样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以趣开头。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形象思维特别发达,对于一些具体事物很感兴趣,如:实物、图片、声音、动画等,所以多媒体就成为近年来创设情境的一种必要手段。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一些枯燥乏味的文字,利用媒体配上图片,加入声音,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例如:在讲授《美丽的武夷山》一课中,我一共使用三次课件:第一次,上课开始,“去年暑假,老师去了美丽的武夷山,那里的风景实在太吸引人了,今天,我带来了许多图片,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出示图片,共同欣赏)教师描述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次,课中,人们把武夷山的山峰比喻成各种形状。(出示图片,给山峰起名字)第三次,课文内容学习完毕,播放武夷山的相关视频,带领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上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教师千万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而片面追求课件的美观,应当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实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三、搜集资料,创设情境

独立搜集资料进行学习,也是新课改的一个内容。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通过问别人、读书看报、利用电脑等不同途径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获得相关内容,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懂得“殊途同归”的道理。课堂上,由于大部分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都比较强,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让他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争先恐后地说,互相补充地说,总结汇报地说,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教师再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的心理得以满足。例如:在学习《太阳》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课上,同学们竞相展示自己的资料,有的介绍了太阳的特点,有的介绍了太阳的作用,还有的介绍了在生活中如何利用太阳的能量……大家互相补充,团结协作,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记忆较深,也颇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例如:在讲授《特产》一课,我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种特产,向同学们介绍,并接受同学们的质疑,最后为其写一句广告语。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既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的死记硬背,又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