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业生涯规划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应用于企业领域,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希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我国学者刘咏宝于2007年在他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存在的发展机遇,同时综合分析当时存在的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最终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合理安排。这个概念基本准确概括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
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促进大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对自我进行客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个人意愿、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结合,进而进一步树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职业认知。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理想职业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认识则可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业学习,更好的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实施的大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教育,这样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差、知识面窄的不良局面。这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好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种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实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实施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面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长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采取相关教育与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可评估性。可持续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为科学,可评估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帮助高校更好改进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策略。
(二)高校应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多下功夫。作者认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如下几支队伍的打造:(1)专职职业指导队伍;(2)就业导师队伍;(3)校外顾问团;(4)大学学生职业规划协会。队伍建立之后,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提出严格要求,最好应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及其他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约束及激励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定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理想
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科学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设定方面大都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倾向,未充分考虑到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职业理想树立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而要做到此点必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实现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应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地方。(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为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助力。(3)树立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稳步增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大学生要想获取理想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及竞争意识。
2.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1)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4)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加强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之外,还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加强认识自我的实际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学生并未准确、充分的认识自我。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学校之外的外部就业环境也未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具体严峻到何种程度他们却往往一无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关键所在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其计划性也往往不够科学。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积极要求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应让大学生将其为一项任务完成。如有可能,还可将其纳入学分,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2)计划制定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制定后,在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后,还应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调整,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多点问题。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基本类型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制订的方向性的方案。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类型。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维度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把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远期规划
远期规划是指规划年限在5年以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
对职业生涯进行远期的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保持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使总体目标(比如说最终希望成为某上市公司的董事)更容易循序渐进地达成和实现,进而产生最大的职业动力。大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进行这种远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自己为达到各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不过,时间跨度较长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对自我、职业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对社会形势和客观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前的预测能力,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论证,并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完整的实施方略。如果是凭空想象的总体规划,虽然内容是完整的,但由于脱离了自身条件和环境要求,只能是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同时,由于远期规划的时间跨度较长,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和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难度非常大。另外,大学生尚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都极为有限,有可能导致远期规划由于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可行的操作性。
2.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是规划时间年限与大学生涯年限基本符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一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短期规划和中期规划,这种规划一般在5年以内。
大学时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探索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择、尝试与磨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近期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任务要求,在确定总目标之后,以实现就业为阶段目标,对自己的大学学业生涯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
近期规划的特点是主要以大学学制为阶段进行目标分解和策略实施,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在学业上做好准备,顺利毕业并进入目标职业。近期规划的侧重点在于以就读期间的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为主要内容,规划期限基本以大学生涯的终止为结束。从性质上看,这种规划属于职业准备期和职业早期的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而言,近期规划更具针对性,也更具可操作性。通过近期规划,大学生可以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迈出校门、走出社会做好准备,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规划时间的跨度不长,因此近期规划也比较易于评估和修正,当学业生涯中各个分阶段(多数为各学年)的目标未能达成时,大学生可以适时调整实施的策略,不断修正并完善。由于近期规划能与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我们提倡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采用这种目的和策略极为明确可行的规划类型。下面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近期规划来作介绍。
当然,近期规划也有一定的缺陷。这种规划由于以求职择业为阶段目标,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缺乏详细、系统的规划,难以与总体目标完整衔接,缺失的规划部分只能等到真正进入职业生涯后再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重新制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职业生涯发展,只要进步,总有空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1.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2.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3.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4.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5.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6.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依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企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有一位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尽管其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很一般,但却应聘成功。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些规划,让人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生涯规划只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宝洁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透露,该公司在中国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00名左右,凡是职业生涯规划得早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总监、副总监或高级经理。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人,所面对的环境要求不同,自身素质积累不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因此,与已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其一定的特点,在总体原则和操作步骤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两者的规划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一)设定目标不同。
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职业地位或取得一定的职业成绩。比如规划自己35岁前要进入某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或为自己定下两年内销售业务量成为公司之冠的业绩目标。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划分也并不明晰,视个人的总体目标和现实差距而定。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最根本也最现实的目标是初次就业成功,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比如,规划自己毕业后进入某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可以十分明朗。比如,一年级应该达到什么要求,二年级应该完成什么计划,毕业年要实现什么目标等。
(二)规划年限不同。
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我们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类型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一般的职业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的特点,制定期限可长可短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活是一个完整和固定的阶段,其时间维度上有一个标准的划分方法――即大学的学制为大学生活的起止时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现实、最典型的中期规划,其规划年限一般是与学生的毕业年限相同的。比如说,医学院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如果一个新生从入学之初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五年;如果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两年半。虽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有长期规划或人生规划的做法,但并不具有代表性。
(三)实施策略不同。
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施策略主要是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制定一定职业范围内的学习培训、专业技能提高、职场人际关系沟通、企业文化融合等行动计划。
大学生处于职业的准备阶段,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主要是了解和探索职业,完成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任务,提高职业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行动计划必须与大学生本身的学习任务和校园活动密切联系。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反馈修正等五个方面。
(一)自我评估。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兴趣、学识、技能、情商等与大学生本人相关的所有因素。自我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职业测试及角色建议等方法获得。
(二)外部环境分析。
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
(三)目标确立。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大学生,如果准备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专家,他可以为自己确立职业早期、中期、晚期的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大学生在做近期规划时,主要是确立初次择业的职业方向和阶段目标。
(四)策略实施。
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个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比如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力求实现怎样的短期目标;二年级又该执行什么方案,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预期效果……毕业当年有什么具体举措,如何向自己的初次择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等。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及早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己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客观的把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状况,笔者专门对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商丘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永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校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69份。通过问卷调查对商丘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全面地把握和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分析影响个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大学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行动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比较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发展计划
在大学期间,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影响了自己的就业准备和准确定位,以致就业和工作环境的适应。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85%的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如表1
表1你是否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
选项
非常清楚
不太清楚
不清楚
没想过
合计
百分比:%
5.3
9.7
58.4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自青春期以来到退休期,对一生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做的妥善安排及计划,用以追求理想之人生。具体来讲,就是个体在充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愿景,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职业和组织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合理决策,从而确定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和发展路线,并采取有效行动及合理调整来达成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计划的合理安排。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明确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各阶段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 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的特点,我们把大学阶段分为探索期、准备期、强化期和实践期。
(一)探索期:大学一年级。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从这时候开始,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为:
1课程介绍。如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介绍;与专业相对应的领域介绍;职业素质要求与培养等。
2导入职业规划理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
3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个人对自身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的认识;人才素质测评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正确选择职业方向。
4依据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调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初步制定好个人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并告知大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
(二)准备期: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遇到各种问题也能较为轻松的应付。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大学发展与人生职业设计”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展望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此类课程重点讲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人职匹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2开设“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科技创业”等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课程重点讲授创业概论、商业机会、公司创建、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企业战略、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内容。
3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单位实习,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二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兼职或创业需要应用的知识,尤其是与用人单位交往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三)强化期:大学三年级。经过两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学的课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认识。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学、或准备求职的十字路口,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初步正确的选择或决策。
第三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目标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以实现毕业时顺利就业或考研,并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四)实践期:大学四年级。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方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四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宣讲、“面试技巧”、“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进入职场”等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帮助毕业生缓解压力。
3求职技能拓展,主要是体验式课程,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对求职技能进行全方位训练。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5-0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美国人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的学术用语。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就业指导,以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标志,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医学生受到专业的限制,择业面窄,尤其是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就业更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促使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经费保障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将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最终顺利实现就业。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程的组织领导
在医学院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授课教师若干。教研室主任可以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兼任,学校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可以担任授课教师。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使用适合医学生的课程教材,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培养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其次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在大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就业指导》。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是由辅导员担任,为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可采取分小组集中备课的方式。可聘请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教学组组长,并要求各组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编写详细的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组织授课教师试讲等。学校还要定期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
二、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基地作为第二课堂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早更多的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使医学生不断的修正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由专家、任课教师及学生组成的重点团队,也可以组织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学生组成的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对职业发展、职业前景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举办针对性强、内容多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作为补充
举办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可以由某医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的发展,以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由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传授求职技巧或者改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参与性高,受益面大,极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作为演练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4个省市1000余所高校70万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比赛。经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共计产生了80名选手入围全国总决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旨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在校的医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演练。虽然医学生的就业面窄,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医疗单位,包括卫生局、卫生厅下属的事业医疗单位,但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就业去向,比如民政局下属的疗养院、体检中心、计划生育所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书面作品展示,即职业生涯规划书;执行能力展示,即幻灯片演讲;职业才艺展示。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书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二是职业目标路径设计;三是规划与实施计划;四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的组织,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医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在现有的医疗职业情况下科学规划,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差异化;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聘更加严格,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得到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和生涯规划指引的公共基础课程,要做到通过学习使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本文提出了进行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1.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在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现实环境,确定符合自己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学习计划,根据时间、顺序和方向在每一阶段采取具体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人才培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17号),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从理想与职业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就业观,认识到职业发展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初步的认知;其次从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设定职业与人匹配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形成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探索分为性格、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四个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以及课后进行的自我探索,挖掘自身的动力源泉,发现自己适合的职业,寻找自己的优势以及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自我探索中性格讲述采用MBTI理论、兴趣讲述采用霍兰德理论、职业价值一般引入舒伯的职业价值理论等。职业探索是关于职业世界中知识的了解,获取具体的、客观的职业信息资源。职业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认识和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对生涯抉择进行的判断和决定,最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高校重视不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同,有的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有的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将本课程与本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后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并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贯穿始终;也有的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社会对道德、礼仪等各方面的要求灌输到课程内容中。
2.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设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并且阐述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认清自我和外界的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职业生涯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偏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每个人所要选择不同的职业规划。
3.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
从社会、学生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具有多样性,学生对于个人的学习要求也存在差异,而当前统一培养的模式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学生希望得到差异化对待。
三、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探讨
1.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面向新入校大学生开设的培养人生理想和积极就业观念,认清自我,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制订计划并积极实现的课程。然而,大学生作为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他们对学习、家庭、工作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需要不断地修订。所以本文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求职发展档案,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试报告进行整理;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经历进行记录和考评。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开展集中授课,使学生树立通过就业实现理想的观念,并认识自我,在之后的大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职业生涯咨询等形式的指导。
2.构建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构建符合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根据大学学习的阶段性任务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阶段的人生指引进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在集中备课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还应对所要授课专业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能够对听课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所要进入行业的发展情况、所在行业对职员的普遍要求等的教育。同时,同一专业的学生因家庭背景、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能力等存在较大差距,也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诉求。
3.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关注群体性差异,比如贫困生群体、农村生源群体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创业群体、女生群体等特殊群体。对于缺乏自信、对就业感到怯懦、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并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差异化专题讲座、座谈、职业咨询,也可通过“一对一责任制”的形式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93-95.
关键词: 大学 新生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新生教育”,就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过渡,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目前,高校实施大学新生教育大致包含以下内容:①校史、校情和校风教育、学院应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名家讲座活动、校纪校规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公民意识教育、学风教育、学习生活指导、入党启蒙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生教育的实践中,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教育成为空白点,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新生教育的方法和载体还未引起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大学生明晰专业特点、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制定职业方向、完成职业目标的有效形式。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开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传授具体的测试和规划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一种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当下的发展;面向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合理、科学、规范地指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成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一)设定目标不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根本、最现实的目标是初级就业成功,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相匹配的岗位。新生教育,唤醒新生的自我意识、职业意识和生涯意识,使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积极地进行生涯探索和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
(二)规划年限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划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四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贯穿大学四年。而大一主要是以最现实和最典型的中期规划为主,以职业目标为依据,重点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明确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有翔实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识。
(三)实施策略不同。一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是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一定职业范围的学习培训、专项技能提高、职场人际关系沟通、企业文化融合等行动计划。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准备期,而新生更是处在准备期的前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就业与创业协会等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职业测评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在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采取行动计划。
三、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让新生获得体验、领悟,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以获得最新的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首要目的,强调学生从“做中学”。指导和教育重点要实现两个转变: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两个连接:从课堂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游戏、活动、问卷、测评、模拟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理解社会,加深对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体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自主性原则。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成为活动的常态,自主性也自然成为教育和指导的主要原则。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自主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特点,以及新生的专业背景开展教育和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的契合程度。二是学生的自主性。大学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教师引导下新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富有成效,必须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把外在的指导、教育和内在的反思、实践结合起来。
(三)综合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破了学科界限,不仅以某种知识为中心,而且根据新生的需求,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让新生得到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锻炼。它强调实用性,以提高新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和行动计划,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能力的准备,着眼于从个性特质出发,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通过多途径的综合性活动,开拓学生思维,促进自我理想的实现。
(四)针对性原则。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时代,我国古老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专业教育,学生经过大学教育后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专业、行业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二是根据新生个体差异个别指导。即使同一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是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在课内,更要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前提下提供量身定制的指导。
四、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引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力量,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生涯”、了解“社会”,平衡需求,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决策。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核心内容是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一是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如个人的兴趣、能力、人格特质、需要和价值观等,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了解自身条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学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就业环境。介绍国外职业分类方法,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就业市场途径和分类,收集职业信息的方法等。三是做出职业决策和行动。教育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方法,科学决策指导自我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四是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书。新生在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后,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目标要清晰,要量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实现时限,而且要具有可执行性并付诸行动,不能纸上谈兵。
五、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创新
(一)建设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家型队伍。在以辅导员作为主要力量的前提下,在校内增加从事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研教师及各专业课骨干教师,在校外增加人力管理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和地方人事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一个专家资源库。同时,学校要对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创造条件让他们到企业和咨询中介结构任职或调研,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系统地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如浙江师范大学已于2009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列为必修课,全校2009级新生必须修读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一共38个课时,获取2个学分才能毕业。学校从2003年起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四年一贯制”教学形式,主要是为了顺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学校目前已建立一支由6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成立了课程教研室,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会和教研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首先,加强信息流动,营造就业文化氛围。在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QQ群、微博等新传媒的独特作用,广泛传递最新的就业资讯和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资料,唤醒新生职业意识。其次,开设职业体验活动。除学工部门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外,还要常规性地举行就业沙龙、就业规划工作坊活动、开设职业咨询日、组建职业与就业发展协会等,使新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分享中触动,在行动中提升。最后,建立多方合作的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方向。②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在新生教育上打破传统模式,安排新生实地参观了浙江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的制造车间,邀请该企业老总与新生面对面交流――谈创业,谈求学,谈人生,分享他的创业经历和人生感悟。走进企业听老总讲创新创业,把新生教育“第一课”放到企业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注释:
①杨菁,邵建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30-131.
②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34.
参考文献:
[1]杨菁,邵建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罗睿.大学新生健康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大学生拓展自身就业能力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大学生人才价值最大化;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确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朋辈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将朋辈教育引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已使其逐渐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和意义
所谓朋辈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朋辈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自身的优势和重要意义。
1.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华北煤炭医学院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思想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80.5%),其次是向母亲(45.6%)、同学(40.8%)、恋人(38.2%)、父亲(28.1%)、同龄亲属(18.9%)倾诉。由此可见,大学生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们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朋辈伙伴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多途径多载体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准确的定位。笔者在2010年就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问题对所在学院的48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愿意参考来自同学或学长的建议。因此,我们认为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助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2.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缓解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紧张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重视程度高,职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业者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高校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人员数量少,多数是一般党政干部或者辅导员,而且是兼职参与此项工作。他们平时工作繁忙,加上“半路出家”,很难给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环境、社会资源、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各异,他们迫切需要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缓解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紧张问题,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实行的“导生”制度,从新生入校开始就给每个新生宿舍聘请了一名“朋辈辅导员”,这些“朋辈辅导员”由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校友担任。经过多年实践,此项制度的实施在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大学生初步做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
当前,随着高校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以及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大学生都树立起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一部分大学生过高地估量自己,导致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高于实际情况;另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过低地估量自己,制定较低的职业目标,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聘请部分优秀毕业校友担任朋辈生涯辅导员,由于他们对社会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标准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
二、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
1.实施全程、全员生涯辅导
在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而在国内,中小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几乎处于空白,高校也一般注重于知识方面的传授。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覆盖到全体学生。作为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朋辈生涯辅导也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实现全程化和全员化。通过实践,在开展朋辈职业生涯辅导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要各有侧重:一年级,主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侧重帮助学生制定四年学习计划,通过朋辈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侧重分享社会需求,分享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途径和心得;四年级,主要帮助学生求职面试,侧重分享求职面试过程的心得。
2.多途径组建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
优秀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一支优秀的朋辈生涯职业辅导员队伍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开展朋辈教育必须依托和依赖于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校友。要注重选拔学习成绩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高政治敏锐性和是非鉴别力、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乐于奉献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校友组建朋辈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为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青年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分类组建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比如在学习方面、科技创新方面、创就业方面等。
3.多载体设计朋辈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国内很多学者都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全程指导,从学生进校开始到毕业求职期间分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即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而朋辈职业生涯教育是在第二课堂发挥作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在实施朋辈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贴近青年需求,贴近学生实际,多途径设计教育载体和模式,如设立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库,当学生有需求时可以随时在人员库里分类别地找到相应的辅导员,进行辅导;设立生涯规划辅导咨询专题网站,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可以在线和学生交流;利用专题报告论坛分享朋辈辅导员们生涯历程;深入学生宿舍进行面对面指导;用视频和文字等形式纪录身边优秀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生涯历程,供学生参考;在毕业校友类朋辈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创就业实践等。
三、朋辈教育在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考
1.加强对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要注重提升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理论修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注重提升工作的方法和艺术,要制定相应的系统培训计划,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全方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开展朋辈职业生涯辅导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侧重点等。同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朋辈辅导员的原则,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队伍,让他们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
要提升朋辈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此项工作有章可循。制度建设应包括朋辈生涯辅导员的选拔制度,如选拔条件、生涯辅导员类别等;定期联系制度,让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并及时反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为第一课堂的教育提供良好支撑;经费制度,为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等。要完善相关激励和考核机制,给予优秀朋辈生涯辅导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避免朋辈教育的负面作用
要注意维护朋辈辅导员的威信,规避朋辈榜样在学生中的负面影响。由于部分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仍然是学生,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尚在完善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有时甚至会受环境的影响,看问题还不全面。因此,在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方面要注意朋辈教育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在校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员的教育,帮助他们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我,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战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2] 李国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 赵宇红.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 孙丽萍.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7,(12).
[5] 薛艳,纪勇,朱宁.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动力[J].江苏高教,2008,(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困境 转型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的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啃老族”,有的学生转行从事了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有的学生拿着极低的薪水承受着超长的试用期而成为廉价劳动力,有的学生则盲目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而在打拼中碰撞得头破血流。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好就业路,怎样才能避免“毕业即失业”是高校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规划人生,实现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强调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至今仍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制约因素和眼前的机遇,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对行动的时间、行动的顺序、行动的方向等做出合理的安排。” ①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点、优势劣势、职业倾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对自我价值进行定位,减少求职过程中的困惑,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制订自我完善的计划,提升学习兴趣和成才愿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业和人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开阔社会视野,学习必要的就业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就业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
(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和互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可用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为学校的招生、就业乃至社会资助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站在社会层面的角度审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逾越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鸿沟,搭建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使社会因素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避免人才浪费。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自主性职业规划意识缺失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生都会考虑自己的前途或工作,但是与此相应的是,只有7.7%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在考虑工作的同时,正在为实现目标实施相应的计划。”②这很直观地说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普遍淡薄,缺乏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明确定位。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数处于较为封闭的学习状态,升学压力较大,对社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的兴趣和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缺乏明确的构想,而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的影响因素很大,不少学生被动地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以至于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学习,更谈不上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不平衡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在本世纪初由于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不容乐观的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才逐渐为社会、高校所认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重视程度、自身条件、人员配备等原因,高校之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认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日常指导的常设性职能机构,也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但是一些部门和人员在思想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存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的态度。这充分说明,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体系建构和具体实施方面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探索阶段,缺乏宏观规划和科学指导,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清晰的思路。各高校从自身条件出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却在“五花八门”的状态中暴露出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
(三)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缺少新意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的内容。课堂教学大都围绕一本满是理论知识的教材展开,以学生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为结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在现实中受到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水平的很大影响。负责任的老师在教学中可能多穿插一些案例,搞一些情境模拟,条件好的学校可能组织学生做一些职业测评,搞一些拓展训练。反之,学生可能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课堂教学缺少新意和互动,学生上课也就没有兴趣,只把这门课当成普通的选修课程,得到学分成了最终目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个体性的科学,不是开设一门课程就能完成全部任务的。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辅助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发展道路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任务。
(四)高水平师资匮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且实践性极强,需要授课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的社会视野以及科学的操作技能,既能够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生动、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依据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测评体系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而当前在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多是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政工干部,一方面他们专业背景不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就业市场行情也缺少直观体验,课程教授只能单纯地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普及上,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多数照本宣科,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和跟踪服务。另一方面繁重的学生工作日常事务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制约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在师资培养上,他们获得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学和科研方面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积极性容易受到挫伤。
三、在转型中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径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迫切的成才需要决定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办学理念,切实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它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自觉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必须正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思路和模式,科学地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③因而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要努力实现从临时性就业指导向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性转变,从单薄的课堂教学向综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的根本性转变,从群体性教育方式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教育模式的转型
构建科学、先进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而且要切实改变“开了课程即万事大吉”的现状,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
1.构建教学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应该从大一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以顺利转变角色和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为主,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初级的心理、素质测评,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从“在管理下学习”到“管理自己的学习”,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个人的性格兴趣、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关的行业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从二年级开始,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求职礼仪、交际艺术等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并结合更加专业的职业测评等手段,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我,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合理的职业预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强化优势,弥补不足,有计划地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积极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热情,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完成一份以大学生活为起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认真地贯彻执行。
2.构建实践体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才热情,就要为他们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增加感性体悟的实践机会。“在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中,美国教师喜爱使用‘团体训练法’,按照不同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训练。其训练内容主要是提高职业准备能力,如运用各种测评软件进行自我评估、以多种方式收集职业信息、准备求职材料和应对面试的技巧、与职场人士进行良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等。”④“团体训练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应该是更具有针对性的小班教学,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加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围绕预先设定好的主题,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其次,学校应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的学生活动,例如,模拟招聘、简历设计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创新型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最后,学校应创造条件,以相关专业为基础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状况,切身感受将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3)构建辅助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一定的软硬件辅助作为支撑。学校要建设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指导学生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辟个体咨询机构,安排经验和能力俱佳的教师接待学生的咨询,答疑解惑,随时帮助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论证、调整,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前进。
(三)队伍结构的转型
师资队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高校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策略。一是要对现有的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高水平的专门培训,使他们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满足日常教学和指导的需要。二是抽调职业生涯规划课骨干教师,吸纳部分业务精通、视野开阔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个案咨询教师团队,为学生专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三是从校外选聘优秀的管理人才或社会精英到高校中兼职,开设专题性、研讨性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团体训练等,将他们积累的亲身经验和当前最先进的职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手段与学生分享,为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注入新的内容。
[注释]
①张秋山,王宪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4.
②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6-04
[作者简介]李生京,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吉林吉林132013)
1909年美国学者F・帕金斯把职业规划分为三部分:个人分析、职业分析、人职匹配。上世纪50年代,霍兰德提出了人格与环境匹配的类型理论。到了70年代,雪恩的职业锚理论使得个性测量更具有了职业针对性。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不难推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顾名思义,“职业生涯规划”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个人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经过分析和选择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方向,以及相应的择业、就业及创业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采取必要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在“全面中的教育改革”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或译作“生计教育”)旨在主要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的浪潮中转向“职业发展”的正途。这个构想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倡导,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一次改革。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至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范围内全面展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与社会劳动相结合,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协调配合,需要整合社会的多种资源,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意义。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以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价值理念与能力。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从完整的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和结构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还没有跨越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如果限定在高等职业教育微观运行的层面,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限制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体现,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相对封闭的发展现状不无直接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教学改革环境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门课程,很难与高职院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改革发生必然的联系,客观地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孤掌难鸣的被动局面。第二,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问题。招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组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是普遍的现象。这种组织教学的基本模式,限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导向,割裂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育教学部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第三,是教学环境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包括开放式教学、融入企业教育模式和引入市场就业机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背景条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地位有待确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唯一主体。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目的就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产生理性认识,促进毕业生在科学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下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最佳选择。这个计划是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针对学生所构建的总体计划,并紧紧围绕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整个学习周期组织和实施。这个组织是指包括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专门活动或教育场地的统筹管理和规划。第二,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贯穿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地方经济结构和就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的规划和调整。第三,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从业者。在这样的必要前提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的问题,就会发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规划科学、组织严密、结构合理和运行有序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改革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高职院校以系、部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需求。建立适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开放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身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发生必然的联系,需要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之中,需要与社会、市场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与互动。而以系、部为组织形式的管理体制封闭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道路,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首先,成立独立的教学机构。就是说,改变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状况,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机构(教研室),承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就是说,打破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垄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现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选聘教师,不仅要聘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招生就业指导教师、也要聘用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样配置教师的目的,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三,建立与企业和市场的必要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融入企业和市场的要素。就是说,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由企业和市场的经济主体担任教学工作,实现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结合。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在高职院校践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这两种课程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分课课程是对学科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据教材的逻辑顺序排列对学生展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由于分科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纽带对学生实施的相对封闭的应试教育,因而容易导致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较大的矛盾和分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教学的课程类型,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弥补分科课程教学僵化和教师一言堂的不足,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教学的素质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的改善和变革,使教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种课程模式的缺点是缺乏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通过树立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的课程观,构建以活动课程为教学重心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利用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正一反、利弊兼具的互相补充的正能量。应在充分发挥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基础性课程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活动课程。开展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是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请学校优秀毕业生交流创业经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总之,就是要实现对在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管理体制改革
课堂是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首先,课堂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场所。这个场所能够满足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为学生开阔职业人生梦想的学习乐园。第二,课堂是学生职业技能培育的基地。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不存在没有技能属性的职业,也不存在没有职业属性的技能。职业生涯是职业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职业的养成和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第三,课堂是可以移动的时空。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并不是静态的场所和空间,而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所设计的教学时空。第四,课堂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讲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就业观,需要引领学生学习专业和将来就业的道路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社会阅历和职业梦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相长,有助于整体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对职业生涯课程进行了这样的理性界定之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管理体制改革就有了基本的内核:即实现科学的教学理念、动态的教学时空、互动的教学角色、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标准的课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制创新
1.确立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明确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前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的动态发展科学实施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做的目标追求,是寻求高职院校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职业人生中的职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综合实力的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就是通过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健全的制度规范,实现对高职院校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运行机制,要联结高职院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如果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时间周期来划分,那么这个运行机制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招生就业部门与学生辅导员来实现,其基本职责是引导入学新生了解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职业等基本内容。第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专业教学团队来完成,基本职责是带领大二到大四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第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励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功能由毕业生指导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来完成,基本职责是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和成功创业。
2.构建开放教学的运行机制
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着眼学生需求,强调学生参与,注重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校外实践活动强调基地化、项目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特色化运行,实行“动员、规划、实施、总结、反思”五步走,让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检验理论知识,提升社交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为求职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构建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全面展开开放性职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开放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课程和课堂开放机制。(1)是教学开放机制。教学开放机制,就是在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基础上,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是课程开放机制。构建课程开放机制的制度基础,是高职院校学分制、弹性教学、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的制度建设,只有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制、跨学校(校企之间)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就业培训。(3)是课堂开放机制。课堂开放机制的实现平台,是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实施的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放式职业实践活动可以由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组织,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自行组织。在校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文体类、学术类、实践类、创新和创业类的活动;在校外,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家教、家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成长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理论推出全新的理念,认为职业生涯不只是拥有一份职业,更是贯穿人生决定如何生活的过程。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和人生环境相结合,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进行测量、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等综合分析,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此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等行之有效的计划,进而采取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在人的成长发展初期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引导,对将来的职业成长乃至整个人生的成长都是重要的。
1953年美国耶鲁大学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项有关目标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10%的学生确认有目标,只有4%的学生清楚地把目标写下来。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结果显示,当年写下目标的那些学生,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写下目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职业战略规划,它不仅是一个职业选择问题,而且对大学生整个人生成功与否有着深远的影响。WWw.133229.COM鉴于我国大学生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既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提高竞争能力,又可以有效控制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无序性高流动状况。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知识欠缺,主观不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进行,这无疑是对的,但很少关注职业生涯辅导,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投入很少,导致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理论的途径有限。另外,由于学生生活范围窄,社会经验少,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求了解不够深刻,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件费力而无用的工作,甚至错误地认为职业规划就是类似中小学生所写的新学期的打算,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给老师看的,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根本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人生和就业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方面:目标过高,不符合实际
调查发现,80%以上学生职业目标定位在“三大”和“三高”上,“三大”即大城市、大公司、大机关;“三高”即高收入、高福利、高职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乡镇锻炼,也不愿到新兴行业、服务业、基层单位去工作。求职时,最关注的是眼前的薪金和福利待遇,而没有把发展空间或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放在第一位来思考,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留在大城市,不惜牺牲摆在面前的大好发展机遇,许多学生盲目地以考取许多没有职业相关性、目的性的职业证书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有多个毫无内在联系的职业路径。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必然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彷徨和无助,这直接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现。
(三)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方面:脱离专业,目标不清晰
值得肯定的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了兼职和假期打工。但90%以上的学生所从事的兼职工作都跟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不相关联,大多数是做家教、业务员、促销员等;还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其目的只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多才多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规划性,漫无目的,随意而为,只注重量的积累,却无视质的提高。
(四)职业规划认识方面:自我定位模糊,专业认识不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今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以及适合怎样的岗位等问题,在认识上显得比较模糊。只有20%的学生能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现在具备的条件与理想工作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甚至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对此毫无意识,根本没有进行自我了解。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客观而理性的认识。接近7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没有很清晰的概念,甚至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领域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目前,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仍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全面、教师队伍不健全、教育过程不连贯等问题,针对目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可构建“全面、全体、全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拓展教育内容,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教育的理念
学校在思想和政策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应加强理论学习,使学生和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讲授面试技巧、找工作的途径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不仅要进行观念层面的教育,而且要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教育,不仅要进行技巧方面的教育,而且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因此,职业规划教育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并严格执行。目前所有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都存在“就业指导课就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等同于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教育”这样一些错误的理念,存在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传导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甚至受益终生。
(二)树立系统理念,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教育的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工程,是一项科学、系统、全面、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地、有计划地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第一,在新生刚入学,就要渗透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进行职业规划理念和意识的教育。如请高年级的学生代表讲述自身的规划和实施状况,请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来学校讲授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状况等,请教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性质、就业领域等进行教育,使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接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二,在整个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技巧、专业认知等教育。如加大投入引进合适的测评体系,尽早最大范围的让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还可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结合专业理论课,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及就业去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其次通过完成专业课的理论作业、专业实训、专业见习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明确学生的职业志向。
第三,大学最后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进行面试技巧、制作简历、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教育和服务。就业指导课教师讲授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就业技巧方面的内容,除招生就业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服务外,全校教职员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市场就业信息,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并为实施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第四,大学生毕业后,学校还应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做好跟踪服务,以便总结教育经验,提升职业规划教育水平,为后来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积累经验,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体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导致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了教学计划,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阶段概念化的就业指导相提并论,仅仅是为了 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当地部门的就业政策、就业前如何准备就业材料、如何提高就业技巧、如何应聘等一些相对宽泛的知识,而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等,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讲授,还没有主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的学生的进行分析了解,没有进行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主要局限于班级授课,缺乏对就业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指导和经验介绍。
(二)领导认识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高校领导片面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些行政部门和辅导员的事情,因此,学校在机构设置、硬件配置和资金支持方面不到位。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的教学计划,但是在由于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很多高校还没有就业指导机构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研机构,更没有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很多高校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都是学校党务和行政工作人员、辅导员等,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知不足
目前高校的很多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更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意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进入社会做的事,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没有大学阶段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致使他们不能够正确、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认知,更谈不上结合职业认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五)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不够充分
职业准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致使很多大学生没有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锻炼较强的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职业准备,其主要表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没有好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较差,整体规划性不强等特点。
(六)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中,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目前是一个前进的动力,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由于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致使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二、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成功只有确立了明确而清晰的目标,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目标。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因素的自我认知,并通过职业和社会认知,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2、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的人才要求不仅是具有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多是注重能够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工作的需要。高等教育要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做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它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客观全面公正的自我认知,通过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确立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