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年的经典句子

小年的经典句子

时间:2023-05-29 17:47:03

小年的经典句子

第1篇

新桥小学XX年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二、 活动时间

比赛时间:XX年4月3日下午2:00

三、地点

新桥小学前楼小广场

四、 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献给清明节的歌

五、 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新桥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

2、比赛分组:比赛分一、二、三年级三个组

3、比赛内容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经典古诗等国学经典书目中自选。

4、比赛形式:

1、以个人诵读为基本形式,鼓励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参加展示活动;

2、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参加展示活动,人数为10—30人,每个节目时间3-5分钟为宜。

六、报名方法

由参赛单位班级报名。

报名时间:4月1-2日。

七、奖项设置

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个类别奖励,每个类别按比赛组别奖前三名。

八、 活动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取得效果,新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组委会。

组委会主任:张现霞 顾兴娟 续宗学 杨西昆

评 委 成 员:王晓宁 翟明霞 曹春梅 曹光泉

陈夫宝 李翠苹 续宗君

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国学经典

诵读比赛报名表一

填报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联系电话:

学 校

姓 名

性别

年级

组别

朗诵题目

朗诵时间

有无配乐

指导老师

(1位)

请给现场诵读拟写30个字以内的开篇序语: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

——清明节古诗词诵读节目串词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清明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男(乙):当春日的暖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乙):当清明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男(甲):字字珠玑,

女(甲):句句经典!

男(乙):声声诵读,

女(乙):津津有味。

合: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新桥小学“感受经典——中华古诗词大朗诵”现在开始。

女(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一年级表演的节目《古诗词诵读画鸡春晓静夜思三字经》。

男(甲):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同样,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请欣赏二年级为我们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 雪》。

男(乙):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忠报国”的故事吗?你们了解“莫须有”的典故吗?一曲《满江红》之所以千年传诵不衰,不仅仅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好句,更因为我们从这首感情激扬,气势磅礴的词中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气节。有请三年级二班为我们朗诵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女(乙):春花秋月本来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可是面对亡国之恨,反而更加增添了诗人的许多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细品诗人写情愁。请欣赏四年级二班朗诵的《虞美人》。

男(甲):诵读“大江东去”,我们激情荡漾,神游“故国英雄”,我们真情流淌,想起“三苏父子”,我们豪情满怀。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的配乐朗诵《赤壁怀古》。

女(甲):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看到它是美丽的,品味着蕴含在诗句中的意境,我们同样感到它是美丽的,如果把它谱成曲子,唱着它,我们更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请欣赏由三年级三班表演的《古诗歌曲联唱》。

男(乙):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有请五年级一班为我们朗诵《古诗词名句集锦》。

女(乙):天地有四方——东南西北,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聪明的诗人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同体验寄寓在四季的不同风光中。是啊,赞美四季就是赞美我们美好的生活。请欣赏由五年级二班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四季之歌》。

女(甲):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母性,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母爱,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欣赏六年级一班的古诗联诵《游子吟》。

合:今天,畅游在诗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今天,站立在诗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朗朗的诵读声还将继续回荡在我们的校园上空,中华经典必将伴随我们代代相传。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纪念清明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比赛活动总结

第2篇

关键词:试题;语料;剖析树;自然语言;机器翻译;TIMS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244?08

一、引言

国际教育学习成就调查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以下简称IEA)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各国学生数学及科学(含物?、化学、生物、及地球科学)方面学习成就、教育环境等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找出关联性,并在国际间相互作比较。自1970年起开始第一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调查后,世界各国逐渐对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感到兴趣,IEA便在1995年开始每四年办?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研究一次,称为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以下简称TIMSS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1983年正式成为IEA的团体会员,并计划加入和引进TIMSS的调研活动,以期对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台湾省于1999年加入TIMSS后,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相关工作,包括负责试题翻译及测验工作。本文在对国外和台湾的相关试题测试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对TIMSS试题翻译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以往使用人工翻译虽然可以达到很高的翻译质量,但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标准,相同的翻译者也可能在文章前后翻译方式不一致而产生语意上的混淆。因此此类语言转换导致的问题间接影响试题难易程度。若直接将英文词汇透过英汉字典翻译成相对的中文词汇,翻译的结果可能会不符合一般人的用词顺序。另外中文的自由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翻译上用词顺序的不同。例如:“下图显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也可翻译为“某一个国家所种谷物的分布图,如下图显示”。可能会影响到受测者的思绪,使作答时粗心的情形增加。因此,若能?用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的技术来辅助翻译以及调整词序,便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Dorr等学者[1]将现在机器翻译依据系统处?的方式来分类,分成以语言学为基础翻译(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例如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和基于规则(rule-based)等;以及非语言学为基础翻译(non- 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 ,例如基于统计(statistical- based)和基于范例(example-based)等。

以知识为基础的机器翻译(knowledg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系统是运用字典、语法规则或是语言学家的知识来帮助翻译。这种?用字典来帮助翻译的系统,会有一字多义的情形发生,一个词汇在字典中通常有一个以上的翻译。以英翻中为例“current”这个字在字典里就有十多种不同的翻译,即使专家也无法找出一个统一的规则,在何种情况下要用何种翻译,所以在翻译的质量和正确性上很难满足使用者的的需求。因此,翻译系统通常都会限定领域来减少一字多义,例如“current”在电子电机类的文章中出现,最常被翻译为电流,在文学类的文章中,最常被翻译为现代。

以范例为基础的机器翻译(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以下简称为EBMT)的相关研究已有相当多年历史,在1990年美国学者Brown和Pietra[2]所提出的EBMT是将翻译过程分为分解(decomposition)、转换(transfer)和合成(composition)三步骤。分解阶段是将来源句放到范例库中搜寻,将所搜寻到word- dependency tree当作来源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且形成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阶段将来源句的表示式转换成目标句的表示式;合成阶段将目标句的表示式展开为目标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输出翻译结果。Al- Adhaileh等学者[3]将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SSTC)运用在英文翻译成马来西亚文的过程中,SSTC是一种能将英文对应马来西亚文的结构,但此结构并没有解决词序交换的问题。目前较完整的EBMT系统为tree-string correspondence (TSC)结构和统计式模型所组成的EBMT系统[4],在比对TSC结构的机制是计算来源句剖析树和TSC比对的分数,产生翻译的是由来源词汇翻译成目标词汇的机率和目标句的语言模型所组成。

我们提出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ilingual 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简称为BSSTC)是可以运用在多元剖析树上的,并且BSSTC可在翻译过程中当作词序交换的参考。根据我们实验结果,我们能有效的调动词序,以提升翻译的质量。完成词序交换后,再透过字典翻译成中文,最后运用统计式选词模型,产生初步翻译结果,但本系统尚属于半自动翻译系统,故需要人工加以修饰编辑。

二、系统架构

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用中英互为翻译的句子找出词序关系,并且将英文句和中文句词序的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储存的格式是将中英文句的词序关系记录在英文剖析树的结构中,此结构将成为之后英文句的结构调整为适合中文的结构的参考。最后再将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词汇,并?用统计式选词选出最有可能翻译成的中文词汇,让翻译的结果更符合一般人的用词和顺序。

本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我们针对范例树产生的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这两部份分别简介如下。

范例树产生系统:这个系统?用中英平行语料作为基础,这里的中英平行语料必需要一句英文句对应一句中文句,且每一组中英文句都要是互为翻译的句子。中文句经过断词处?后,被断成数个中文词汇,以空白隔开;英文句则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将断词后的结果和英文剖析树经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处?,建成英文剖析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树,此结构树称为范例树。再将每个范例树取出子树,并且判断是否有词序交换,将需要词序交换的范例树全部存入范例树数据库中方便搜寻。

英文句翻译系统:当输入英文句后,先将句子透过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树。有了英文剖析树就可以透过搜寻范例树模块,标记英文剖析树上需要调动词序的结构,并依照所标记的词序作调整。词序调整完成后再将英文结构树中的英文单字或词组透过翻译模块做翻译。其中翻译模块包含了大小写转换、断词处?和禁用词过滤等环节,之后将处?过的词汇透过字典文件做翻译[5]。每个英文单字或词组都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中文翻译,因此需要选词的机制来产生初步翻译结果,此翻译结果尚需要人工作后续的编修。

三、系统相关技术

根据上一节介绍,系统架构分为范例树产生系统和英文句翻译系统两大系统。范例树产生系统的执行流程为先处理中文句断词和剖析英文句,再将断词和剖析后的结果输入至剖析树对应字符串模块,并将处?后的范例树存入数据库中。英文句翻译系统的执行流程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搜寻范例树模块,将英文剖析树跟范例树数据库作比对,并且将未比对到的子树做修剪;第二部分将修剪后的剖析树输入到翻译模块翻成中文;第三部分以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计算出中英词汇间最有可能之翻译组合。

(一) 双语树对应字符串的结构(BSSTC)

在建立BSSTC结构之前,我们必须将中英平行语料中的中英文句先作前处?,我们将英文句透过StanfordLexParser-1.6[6]建成剖析树,剖析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我们将树根定义为第0层,树根的子树是第1层,越往下层数越大,故叶子节点必定是英文单字,且不属于任何一层,如图2所示。中文句子断词后的单位由1开始标号。这里的中文句代表来源句;英文句则代表目标句。本结构都假设中英文对应是在词汇的对应或连续字符串的对应基础上。假设剖析树的节点集合N={N1, N2, …, Nm},m为剖析树上节点个数,对任一节点n∈N,n有三个参数分别是n[STREE//]、n[/STC/]和n[//ORDER];我们以n[STREE/STC/ORDER]来表示。为了方便说明,若节点n只有n[STREE//]和n[/STC/],则以n[STREE/STC/]表示。再假设nC(n)为节点n有1到C(n)个子节点。n[STREE//]为节点n所涵盖来源句的范围,层数最大节点的n[STREE//]必定对应到一个来源句单字,此参数的功用为当作每个节点的键值(primary key),故在同一棵剖析树中n[STREE//]不会重复。图3是一个BSSTC结构的例子,来源句为英文:“Our experiments were simple in concept”;目标句为中文:“我们的实验概念很简单”。首先英文句必须先建成剖析树,每个叶子节点为一个英文单字,并以英文单字为单位做标号,例如:“Our(1)”, “ex-periments(2)”, “were(3)”, “simple(4)”, “in(5)”,“concept(6)”。另外中文句经过断词的处?后,以断词后的单位做标号,例如:“我们(1)”, “的(2)”, “实验(3)”, “概念(4)”, “很(5)”, “简单(6)”。中英对应句都标号后,以标号为单位开始做词汇对准(word alignment),并标记在剖析树的节点上。剖析树是用文法结构来分层,不同层节点能对应到不同的范围的目标句字符串。n[STREE/STC/]若为VP[3-6/4-6/],则STREE代表节点VP对应来源句第三到第六个字 “were simple in concept”;STC代表“were simple in concept”对应目标句的第四到第六个字“概念很简单”。nC(n) [STREE/STC/ORDER]的兄弟节点(sibling node)若为JJ[4/6/2]和PP[5-6/4/1],我们可以观察到JJ的ORDER大于PP的ORDER,故PP[5-6/4/1]的中文对应「概念在JJ[4/6/2] 的中文对应「简单之前。

(二) 建立BSSTC结构和产生范例树

建立BSSTC结构必需要有英文跟中文互为翻译的句子,建构的顺序是从最底层也就是层数最大的开始标记,再一层一层往上建置到第0层为止,标记参数顺序是先将所有节点的n[STREE//]和n[/STC/]标记完后,再标记n[//ORDER]。首先,标记最底层n[STREE//]的方法,是将最底层的节点n所对应叶子节点的编号标记在n[STREE//]。如图3节点NNS所对应来源句的“experiments”的编号为2,故NNS [STREE//]中的STREE标记为2。接着标记最底层n[/STC/]的方法是寻找中英对应句中互为翻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就是词汇对准。词汇对准若采用人工方式,则相当耗时费力,其本身也是一项困难的研究。如图3来源句的“experiments”在字典中的翻译有“实验”、“经验”和“试验”,将这三个中文翻译到目标句去比对,此例子将会比对到目标句第三个词汇“实验”,接着将目标句“实验”的编号标记在NNS[2/STC/]中的STC上。最后将比对到的个数除以英文句单字的个数,称为对应率。最佳情况下是每个英文单字都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1;最差的情况下每个英文单字都没有相对应的中文翻译,对应率为0,所以对应率会落在0到1之间,值越大代表对应率越高。我们需要够大的对应率,才能认定为范例树。因此,需要定一个门坎值来筛选,根据实验结果当门坎值越高留下来的范例树越少,而门坎值越低会使翻译的质量下降。

(三) 搜寻相同范例树

根据搜寻范例树算法的流程,如图7。首先将来源句的剖析树加到数?(queue)里,从数?里面取出一棵剖析树到范例树数据库中,搜寻是否有相同结构的范例树;如为否,则将此棵树的下一层的子树加入数?,加入数?的顺序为左子树到右子树;如为是,则将该树的ORDER标记在来源句的剖析树上,继续取出数?内的剖析树,直到数?里没有剖析树为止。所以来源句的剖析树是由一个以上的匹配子树所组成。

图6为剖析树搜寻范例树的情形。来源句:“The graph shows the heights of four girls”,剖析树为“(S(NP(DT The)(NN graph))(VP(VBZ shows) (NP(NP(DT the)(NNS heights))(PP(IN of)(NP(CD four) (NNS girls)))))”。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找出匹配子树,首先以节点S为树根的剖析树到数据库作搜寻,搜寻时不包含叶子节点,此例子没搜寻到匹配子树,则将节点S的子树NP和VP加入数?中。接下来将从数?中取出的子树为NP,到范例树数据库搜寻匹配子树,但数据库中没有相同的范例树,此时NP的子树皆为叶子节点,所以并无子树在加入数?中。依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下一个从数?取出的是S的右子树VP,在范例树数据库中还是搜寻不到,因此要将VP的子树VBZ和NP加入数?中,但VBZ为叶子节点,故只有NP加入数?中。接下来是子树NP从数?中被取出来,子树NP在数据库中搜寻到相同的范例树,如图六的范例树就是所搜寻到的匹配子树,因此将范例树的ORDER标记上去,标记后的剖析树将如图8所示。此时数?中已经为空,搜寻范例树的流程到此为止。

标记完ORDER之后,将没有标记的子树作修剪,也就是将不用作词序交换的子树修剪到最小层树。如图8节点S的右子树、NP[2]和NP[1]的子树皆不需要作词序交换,因此修剪的结果为“(S(NP The graph) (VP(VBZ shows)(NP(NP[2] the heights)(PP[1](IN[2] of)(NP[1] four girls))))) ”,如图9所示。最后从层数最大的每个兄弟节点开始逐层往上依照优先权顺序调整剖析树的结构;调整后的结果将会输入到翻译模块产生翻译。若我们直接取来源句剖析树的叶子节点作翻译,将会成为单字式的翻译,我们将无法对词组或词组作翻译。翻译的部分会在下一节会作详细说明。

(四) 翻译处理

经过上一节处?最后得到修剪树,修剪树的叶子节点可能为英文单字(word)、词组(term)。词组即为数个单字结合的字符串,不一定为完整的句子,如“would be left on the floor”或词组(phrase,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 ,如“in order to”。在翻译处?上会遇到英文单字或词组,在英文单字的部分,直接查寻字典文件作翻译;词组的部分?用规则词典文件的词组,和词组进行字符串比对,以找出符合的词组及中文翻译。以下为字典文件及规则词典文件分项说明。

字典文件:字典文件部分我们使用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8](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收录39429个词汇),将前处?过后的英文单字或词组做翻译对等字搜寻的动作,找出所有和该英文单字的中文词组,作为翻译的候选名单。如无法在字典文件中搜寻到对应的中文翻译。如姓名和专有名词,则直接输出该英文字。

规则词典文件:为常用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词组,以及试题翻译小组所决议之统一翻译词组以人工的方式建立的中英翻译对照档,如in order to(为了)。 分成单字和词组翻译是因为若在规则词典文件比对不到,则用空白来做一般字和字之间的断词,也就变成单字的翻译,因为词组较能完整表现出动作或叙述。如只用单字作翻译,会造成翻译上的错误。须注意的是比对的句型若有相似结构但不同长度的字符串样式,则取长度最长的为结果。如一英文句子为“…as shown in diagram…”,同时满足规则词典文件内的“as shown in diagram”和“in diagram”片语句型,则我们会选择长度较长的“as shown in diagram”而不是选择“in diagram”加上“as show”作为断词的结果。 在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有些英文单字不需要翻译或是无意义的情形,所以我们将这些单字过滤不翻译,这些单字称为stop word。例如:冠词the直接去除。介词for、to、of等,若前一单字为what、how、who、when、why等疑问词,则允许删除,另外,to出现在句首直接删除。助动词do、does等,判断方式与介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词干变化(如~ing、~ed等)和词性变化(如动词break,其过去式为broke,被动式为broken,以及名词单复数型态)。词干变化的部份,我们可以还原各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性变化的部分,有些是不规则的变化,较难用算法处?。

四、系统翻译效果评估

本节主要介绍?用本系统翻译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2010年考题,简称TIMSS2010,并将试题依照年龄别和科目别,分别比较翻译的质量。最后将与在线翻译以及已经研发在用的翻译系统作比较。评估方式为?用BLEU(IBM公司的机器翻译评测标准)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指标。

(一) 实验来源

用来翻译的来源为TIMSS2010试题, 所有实验语料句对数、中英词汇数、中英总词汇个数及平均句长,皆如表1所示。用来建立范例树的来源有中国教育科学院委托北京实验二小和北京第四中学语文学习教科书补充资料题库[7]及科学人杂志。补充数据题库以人工方式完成中英语句对?(sentence alignment),再经过范例树的筛选门坎值为0.6的情况下有565句。 用来训练选词机率模型的来源有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及科学人杂志。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从2009年2月14日至2011年10月31日,而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本身就已经作好中英语句对?。科学人杂志是从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110 篇为语料来源。

(二) 实验设计

首先,将TIMSS2010试题问句以逗号、问号或惊叹号作为断句的单位,每个诱答选项做为断句的单位,若一道题目为一句试题问句及四项诱答选项所组成,则一道题目可断出五句。经过人工断句处?TIMSS2010试题,小学数学领域有165句;小学科学领域有262句;中学数学领域有439句;中学科学领域有236句,并整?为文字文件。建立范例树数据库所使用的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训练机率模型所使用的语料自由时报中英对照读新闻加上科学人杂志,其中训练语言模型得到的bi-gram共有134435个。

主要评估的对象有Google在线翻译、Yahoo在线翻译及本系统互相做比较,并且评估翻译系统在不同年级的试题内容上,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因此,我们将实验组别分为中学生段和小学生段;数学领域以M为代号,科学领域以S为代号,当作实验组别的名称。可以TIMSS2010分为中学段2010 M组、中学段2010 S组、小学段2010 M组及以小学段2010 S组四组;在加上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中学段试题,和TIMSS 2010数学及科学领域之小学段试题,分别为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2010MS组,总共六组,如表2所示。

(三) 实验结果

从表3可观察到,中学段2010 M组NIST分数以Yahoo!最高分,但BLEU分数与本系统相近,可知Yahoo对中学段2010 M组所翻译的词汇跟参考翻译较相同,但Yahoo和本系统翻译后词序的正确性是差不多的。小学段2010 M组试题中有较多特殊符号,例如和等,Yahoo及Google在线翻译系统会将这些特殊符号处?成乱码,但本系统可以将特殊符号保留下来,故小学段和中学段2010 M组与最高分系统的差距较小。先前我们假设翻译质量是否会按照越低年级其翻译质量越好的趋势,观察中学段2010MS组及小学段MS组,可发现与假设相反,各系统在中学段2010 MS组的表现都比小学段2010 MS组要好。可推测出本系统其中一种语料为中学补充数据题库较符合TIMSS中学段2010的试题。

我们将中学段2010M组和中学段2010S组作比较,小学段2010 M组和小学段2010 S组作比较,可以发现各系统除了Google之外,在M组上表现都比S组好,因为M组的试题内容包含较多的数字,对于翻译系统较容易处?,而S组则包含较多专有名词,对于翻译系统较为困难。

五、结论

本论文提出BSSTC结构,此结构能够记录来源句词汇的位置、目标句词汇的位置及来源句与目标句词汇对应的关系;并且将BSSTC结构运用在我们实作的翻译系统上。本系统是?用BSSTC结构建立范例树,将来源句经过搜寻范例树算法,来达到修正词序的目的。最后,在依据修正后的词序进行翻译,翻译时再?用中英词汇对?工具及bi-gram语言模型,选出最适合的中文翻译,产生建议的翻译,此翻译还需要人工修整。 TIMSS的试题为数学及科学类,应该要用大量数学及科学类的语料,但实际上我们并无法找到够多的数学及科学类语料,尤其以中英对应的语料最少,所以我们选用新闻及补充数据题库来拟补语料的不足。不过训练量还是不够多,在选词上会有许多机率为0的情况,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将尽量找寻相关领域的语料,来建立范例树和训练语言模型,就能针对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翻译,使翻译的结果更为精确。 训练语料中的断词是使用国外的系统,而我们翻译使用的字典为牛津字典,两者所使用的字典并不相同,会使断词后的词汇可能无法在牛津字典中找到,造成选词错误。未来可将翻译后的词汇,找出同义词来扩充词汇数,便能增加被找到的可能性。

英文的语言特性上并没有量词,而中文句中运用了很多的量词,如缺少量词也会使中文的流畅度下将。本系统的翻译结果也缺少中文的量词。未来若能将翻译结果填补上缺少的量词,便可达到更好的质量,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B. J. Dorr, P. W. Jordan and J. W. Benoit. “A Survey of Current Paradigm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Advances in Computers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1?8.

[2] P. F. Brown, J. Cocke, S. A. D. Pietra, V. J. D. Pietra, F. Jelinek, J. D. Lafferty, R. L. Mercer and P. S. Roossi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2(6): 79?85.

[3] M. H. Al-Adhaileh, T. E. Kong and Y. Zaharin, A synchronization structure of SST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 Post- Conference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Asia. 2002: 1?8.

[4] Z. Liu, H. Wang and H. Wu. 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on TSC and Statistical Gener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Machine Translation Summit, 2005: 25?32.

[5] 桂诗春. 标准化考试一理论、原则与方法[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6] R.L.桑代克E.P.哈根. 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第3篇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我校历任领导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及经典诵读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展。2000年,来自台湾的陈功雄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们做“爱与乐”的专题讲座,在他的倡导下,我校把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6年秋季,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开展起来了。根据不同学段,学校教务处安排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一至三年级以蒙学为主,主要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内容。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大学》、《中庸》、《论语》。初中主要安排《老子、庄子选》。通过晨诵、暮省、周悟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六年来,他们的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典经文。一部部经典美文,一章章哲思妙语在孩子们的嘴里总能信手拈来,出口成诵。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媒体的关注:《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等媒体先后报导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情况,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学生不仅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更悟到了许多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把开展经典诵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事理的明断,意志品格的锻造,以及儿童心灵的滋养等,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一、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弟子规》是一本德育教育的百科书,里面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内涵可谓深厚。通过近六年的德育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言语、行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们把《弟子规》划分为八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教育核心用一个字提炼出来。第一部分“总叙”,整本书的纲。我把它提炼为“纲”;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是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我们把它提炼为“孝”;第三部分“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要讲究礼节,我们把它提炼为“敬”;第四部分“礼”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要有严谨的处世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它提炼为“礼”;第五部分“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我们把它提炼为“信”;第六部分“泛爱众”,教育小孩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把它提炼为“爱”;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道德、修养的人,我们把它提炼为“亲”;第八部分“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力、精力、时间,就多读一些书,探求更多的知识,我们把它提炼为“学”。八个部分,八个章节,每一部分围绕教育核心进行内化和拓展教育。《弟子规》行句短,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内涵却很丰富,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起到识文明理的作用,我们结合弟子规德育故事的阅读和讲述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谦逊有礼”、“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博学善思,勤奋好学”的品格教育。我们通过弟子规里的蒙文和训文来教育孩子,告诫孩子。启迪孩子可以做什么?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一些孩子总喜欢看到表象就断言,老师们总会说“见未真,勿轻言……”,一些孩子喜欢揭别人的短,这时老师总会念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这样的教育例子很多,老师们把学生的行为与弟子规的韵文对应起来,诗与文相合,行与义相接。在童蒙养正中健品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经典诵读中引导孩子明辨事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语》仅有一万多字,但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可以说,《论语》里的每一句都是高度浓缩的哲思妙语,充满了智慧。学生们不仅在“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侉“中懂得了交友之道,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于,则寡悔。”中悟出了处世之道,更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找到了心灵之道。在安排学生诵读《论语》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诵读原文,然后对照译文体会文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再辅以大量的典故及故事进行理解和推究,探寻《论语》中德育教育素材。慎交友、讲诚信、施仁义……孔子的每一句话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在熟读《论语》的基础上,提炼格言警句,然后对照译文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每一个章节诵读完之后,老师们都会布置学生摘抄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格言或警句,组织学生收看《于丹心得》及阅读“孔子故事”。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一些老师针对学生交友不慎导致其学习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的现象,开展了“慎交友,择益友”的专题讨论会。根据孔子的择友标准:“友直,友凉,友多闻”展开讨论。还有的老师展开了“讲诚信话,做诚信人”的主题班会,学生从《论语》中择取了大量体现“诚信”的警句,进行分享交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经典诵读中锻造孩子的品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是对历史上无数个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后的总结。它告诉世人: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过人的处事能力,所谓猝然临危而不惧,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这些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成大事者,必然会经历琐屑事情的磨难,经得起泰山压顶的考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一切,才能顶住一切困难和压力,才能坚守心中的信念和理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争取到上天赋予大任的机会。像这样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名句在古文经典中有很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中要特别留意具有不同教育意义的警句。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在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养分,获得教育和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品格教育作用的文句进行归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识记它。在诵读中明其意,悟其理,励其志,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经典诵读中滋养孩子的心灵

“在这个时代,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这是一位国学教授在一次学生提问中说的话。《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告诉人们:“水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水能听能记忆,那么我们身体内的水同样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灌输的东西是不善的、不正确的,身体里的水所携带的、所记忆的就是不正确的,通过玩、听故事、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去掌握大智慧经典的内容,牢牢记住,溶于血和肉里,一旦融入,就会成为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不断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在经典中学到多少知识,汲取多少知识养料,更希望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向上向正向善的能量逐渐壮大起来,从而达到心灵和智慧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滋养孩子的心灵,纯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六年的诵读中,许多孩子在经典美文的熏陶下形成了较好的精神素养,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窥见一点民族的、传统的特质。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佳丽,如果说水土的浸染和天侯的滋润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气质,那我们在孩子身上,用经典的美文和智慧的妙语必定能启迪他们的心智,滋养他们的心灵!我们让孩子快乐地读,自由地读,在诵读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诵读中感受清新儒雅的文化气息,在诵读中滋养心灵。

中国古文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孕育着丰厚的历史底蕴,闪耀着璀璨的智慧光芒。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推广儿童经典教育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儿童经典教育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而古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凝结了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必然使之终身受益。并且,儿童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诵读古文经典的。另一种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适宜进行经典教育,更有甚者,他们认为那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是文化上的糟粕,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第4篇

文言文真的这么可怕吗?初高中的文言文没有学好,很大程度上是前期的积累不够。目前国家对于文言教学尤其重视,小学阶段也成为一个初学的黄金积累期。在此桥小编建议,只要是3年级以上的同学,那就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文言文了。

那么,如何积累文言文呢?来看看桥小编给大家的三个建议吧!

01

文言泛读

多阅读文言文相关的课外书。这样就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在此,桥小编首推四大名着的原着版,因为这几部书的语言是半文言半白话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学生容易入手。

此外还推荐《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国学启蒙类的书籍。因为它们语句精炼,内容丰富,适合积累诵读。

除了神话、寓言、成语、典故等故事类的小古文,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兴趣,阅读一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作品,如《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史记》等。诸子百家的散文,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中的一些内容也十分有趣。我们可以在阅读前先了解一下人物本身的故事,带着一定的背景去对应文言所表达的内容。

文言文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这些书能多看上几眼,文言文水平自然就会有提高,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02

勤做笔记

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试着做一些笔记。

小学阶段,文言文以故事类作品居多。我们在读之前可以先列出这些问题:何人、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为何?这样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进行分层剖析,能够正确理清文章思路,其实跟这跟现代文叙事类作品阅读差不多。

另外,桥小编建议同学们要随时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凡是遇到不理解的字意,要主动去查字典,并用记号笔标记一下。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文言常识类的知识,学生必须做好笔记,便于今后回看复习。

翻译句子时,我们要先把句子结构理清楚,长句子适当断开,倒装的句子理顺,省略的句子成分在括号中补上,专名号(如人名、地名、年号等)用下划线标出,要学会联系上下句子去会意。

03

理解背诵

第5篇

论文摘要:《左传》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争霸的历史画卷。内容广博,语言简洁而典雅。本文主要从外交辞令分析入手,较为全面地对该书涉及的对偶、用典、顶真、借代 、避讳 、连及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藉此探析《左传》典雅的语言风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文采的历史散文的杰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征战王朝兴衰的历史宏图。《左传》的内容相当丰富,文辞却十分简练,形成了简洁与博大和谐统一的语言修辞特色,刘知几盛赞“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探其缘由,叙述语言的简洁精练和外交辞令上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原因。下面试就该书的修辞方式作初步的探索。

一、对偶

《左传》在叙述语言上多采用奇句单行的形式,然而在对话中,特别是在外交辞令上,却大量采用了骈行偶句,并且种类繁多,有工对、宽对、扇面对、当句对、掉字对,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排偶对。

工对

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对仗就越工整。如:

《昭公·十五年》:“长孤幼,养老疾。”

《昭公·二十六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宽对

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在《左传》中,宽对比比皆是。

《宣公·十二年》:“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是劳。”

《襄公·二十八年》:“大适小有五类: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

扇面对

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也叫隔句对。

《昭公·二十年》:“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内宠之妾”与“外宠之臣”对,“肆夺于市”与“僭令于鄙”对。《襄公·二十六年》:“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赏僭”与“刑滥”对,“则惧及淫人”与“则惧及善人”对。

当句对

就是在同一句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其中“搜乘”与“补足”对,同时整句又与“秣马利兵”对。《襄公·二十六年》:“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其中“恤其患”与“补其阙”、“正其违”与“治其烦”分别构成对仗,同时两句之间又相互构成对仗。

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

如《襄公·十二年》:“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其中出现的两个“司”字与两个“名”字相对,两个“群”字与两个“先”字相对。《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句中出现的两个“威”字与对句的两个“仪”字相对。

掉字对其实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显示出较强的音律美。

排偶对

将对偶、排比两种辞格套用在一起,气势恢弘。

如《成公·二年》:“夭子蛮,杀御叔,杀灵後,戮夏南,出孔仪。” 既是对偶句,又是排比句,历数夏姬的种种不祥,气势磅礴。《成公·二年》:“逮鳏,救乏,赦罪,悉师。” 排偶对的使用,写出楚国采取的政治措施,一气呵成,简洁明了。

二、用典

刘勰《文心雕龙》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余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用的好,能使表达的内容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的不好,便会把表达的内容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在《左传》中,也有大量的用典。在社交或外交场合,谈话双方为极力表现自己的学识才华或者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用赋诗或引诗的形式来间接表达。其所赋之诗大都来自于《诗经》。

如《襄公·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产相郑伯,赋《缁衣》。”卫侯由于侵戚之事与晋侯相争,晋侯趁卫侯来访之际囚禁了他。齐侯郑伯为卫侯之事来晋国,晋侯为此而设宴招待。晋侯所赋之《嘉乐》又名《假乐》,在《诗经·大雅》,《嘉乐》是君主宴会群臣,群臣歌功颂德的诗。此取其“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之句,寓赞美齐侯、郑伯之意。国景子所赋之《蓼萧》,在《诗经·小雅》,是诸侯在宴会上祝颂周王的诗,此取其“既见君子,孔燕岂第。宜其兄弟,令德寿岂”诸句之意,谓晋 郑二国为兄弟之邦,应结同好。子产所赋之《缁衣》,在《诗经·郑风》,取其“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诸句之意,暗寓感谢晋侯的招待之情,并希望晋侯能准其所求之事。

三人说话,皆引用《诗经》的篇章,对话的双方都能心领神会,一点即通。此处用典,恰到好处。

三、顶真

《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著)指出: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这种说法没包括“间隔顶真”,即所谓“顶真部分有其他词语间隔”(宋振华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也没包括“句子顶真”,即所谓“由句子与句子构成的顶真关系”(王勤著《汉语修辞通论》)。在《左传》中,出现了大量的顶真修辞格。

如:

《成公·二年》:“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使用顶真的修辞,头尾相连,句子紧凑,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

在《左传》中,也出现了间隔顶真。如:

《昭公·十三年》:“有宠而无人,一也;有人而无主,二也;有主而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

《昭公·十三年》:“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有业而无礼,经则不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

四、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所说事物纵与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左传》中多次使用了借代的修辞。

如《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用“肉食者”来代替“有权位的贵族”,不但具体形象,而且文字简炼。

《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用“池”代护城河,既节省文字,又与上句句式相对应,增强了表达效果。

又如《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此处“南冠”代指楚人钟仪。

《襄公·十六年》:“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戍、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此处“不庭”代指不忠于盟约的人。

五、避讳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接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在《左传》中,外交辞令上使用避讳的修辞多处可见。

如《僖公·二十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楚子设宴招待重耳,并问他如果能够回国,怎样报答楚国。重耳答道:“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岔K,以与君周旋。”“治兵”本为教练军队或习武之义,此处是战争的讳饰说法。“若不获命”也是讳饰的说法,意思是不得楚国的允许。

又如《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命阳处父追赶孟明,假意赐其左骖,孟明答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此处“三年将拜君赐”就使用了避讳修辞,意为三年以后我必报此仇。

六、连及

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人们常称之为偏意复词。在《左传》中,就出现了这种修辞。《昭公·三年》:“晋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候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不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文”指晋文公,“襄”指晋襄公,能做到“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的是晋文公,而非晋襄公,故此处襄公属于连带提及的词。

第6篇

关键词:读经诵典;启智塑德;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00

近几年,中华文化因中国国势的强盛而随之升温。中国的孩子们由悄然兴起读经诵典发展至今天的蔚然成风,虽有中国国势强盛的原因所在,但也有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然为什么会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如此兴起读经诵典热呢?其实,让孩子们读经诵典,不但启其智,还能塑其德。

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可以说是学校拓展德育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以前的德育课往往主要是生硬空洞的说教,缺乏示范性和亲和力;而通过诵读古诗文的一系列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传统美德,拓展学校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小学生在少年时代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功底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论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文化。儿童诵读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身上发酵,就会从内到外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学习能力倍增。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证明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发明创造者,都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读经诵典就是早早让孩子接触圣贤人的立说,从小就和圣贤为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识的丰富,自觉地和已经内存的“满腹经纶”的知识对话,更快地接近真理,少走弯路。更容易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有利于为学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功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让学生熟读中国的文化典籍,熟知各方面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可以丰富他们民族的情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曾指出:“无论在国内,在海外,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的源泉之一。”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语句能启迪学生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位卑未敢忘国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利所在”等语句教育学生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要自觉地维护它。“经典”中无数凝重的充满爱国情怀的精辟语句一旦为学生掌握,必然铭记在心,固守在精神家园,化为血液,从而增加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指出:“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方法,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孙中山、、、邓小平等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启蒙教育,有了中国文化的底子,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才影响了这段历史。”

三、有利于改变校风,影响家庭,使社会移风易俗

笔者所在学校推广读经诵典以后,校风、班风明显好转,学生尚文、守礼、博爱、积极向善,不文明、不守纪的现象减少了,家长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但满意,而且慢慢地也在行动上配合学校引导孩子读经诵典了。如笔者所在学校有位家长在《我教孩子读古文的心得体会》中说:作为家长,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让我也再次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在诵读中,不但增进了对孩子的了解,还加深了父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笔者认为经典诵读教育确实可行而且应该大力推行,笔者对这种教育在培养孩子茁壮成L方面所起的良好作用深信不疑。笔者坚信“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中国古代文化将贯穿我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还有一位家长这样谈女儿读经诵典的体会:伴着女儿成长的脚步,我也跟着一起成长。许多年来,笔者从没读过四书五经之类的书,而如今,每个傍晚,笔者都在心底里期盼着和女儿共读。在那琅琅的诵读声中,“明德、修身、正心”字字珠玑,叩击着笔者的心;在大声的诵读中,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在经典那掷地有声的词句中,生存与生活的紧张和不安渐渐消逝,在经典的书香中,笔者沉静、放松、清澈。就这样,笔者陪着女儿一起诵读,她以朗读为主,笔者以领悟为主,我们在经典文化中呼吸着、成长着。笔者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那些反复印刻在女儿脑海的经典词句会不断发酵,会被激活,发挥巨大的力量,支撑她,穿越成长的困惑,励练出开阔的心胸,生存的智慧,让她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

由此可知,读经诵典在学校普及不但使学校的风气大大改善,还直接影响到家庭,使家庭和睦亲爱。而且由于它的教育是一代人的优良教育,这些人走到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就会把这种优良的品格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整个社会移风易俗。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健全学生人格

经典著作教学生如何做人,做正直的人,做君子,不做小人,做有道德,有理想,品德高尚的人,做尊师爱友,尊老爱幼的人。

现在有些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太深,崇尚暴力,缺乏爱心,远离善良,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少年时期,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有利于让他们心灵保持纯净,培养其品德。

如笔者班有一名孩子,成绩在班上是佼佼者,但是却经常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自己做错事会面不改色地栽赃给别的同学,还经常说谎、耍赖……这样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如何把他的一些不良习惯导正过来,一直是令笔者非常头疼的问题。学校开展读经活动以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读《弟子规》之后,这个孩子开始慢慢有了变化,不但自己改正了原来的一些坏毛病,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时他还会马上出来制止,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泛爱众,而亲仁”……经典的道理,滋润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已从经典中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所谓“童蒙养正”不正是如此吗?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一生的作为起于自我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以厚德载物”。凡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人无信不立”。如有一个学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读了《弟子规》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错能改这个过错就没有了,可要是故意掩饰,那就错上加错了。我认为这一句十分有道理,读完后感受十分深。做错事不要紧,主要看你能不能改,故意瞒过去只会让你错上加错。

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而社会上犯罪年龄层次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面对一天天长大,渐渐有了复杂思想的孩子,简单的训诫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而经典是最好的教材,经典诵读正是弥补学校教育、传统教育不足的最好途径。

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仁爱思想,促进人际和谐

所谓“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要能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而且能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点自己行为。而当前因人情冷漠带来的问题,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些问题在校园内,在学生身上表现的也很明显。虚伪、顽固、嫉妒、猜疑、冷漠,总是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总是要求别人尽善尽美等如毒草在学生心灵中滋长。如何改变现状,自然要通过德育教育改造学生的心灵,而诵读经典是极好的途径。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后,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如有个家长欣喜地说:我的孩子有时说话不经意间就会用上几句经典。他有时和表妹一起玩,妹妹和他争东西,他就会说:“兄弟睦,孝在中。还是我让你吧!”有时给他吃东西,他总是要让长辈先吃。他说:“长者先,幼者后。”如果他做错了事,我责备他,他就会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还有的家长和班主任教师说:孩子竟然能用所学的经典名句表述自己的想法啦。有一次,她的女儿同一小朋友外出游玩,小朋友因为做错了事被妈妈批评了。那个小朋友非但不改,还对着妈妈说“讨厌”。她的女儿听到后对小朋友的妈妈说:“阿姨,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不尊重父母。书上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传统经典强调要学会欣赏他人,对待他人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人相处必须做到克已内省,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不断地进行反省,“克已复礼为仁”。因此,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与别人发生矛盾后,首先要反躬自问,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吾日三省吾身”。Ρ鹑艘有同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攻其恶,不攻人之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也。”

笔者班上的学生张淇在日记中这样写:读了《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后,我非常的后悔。那是星期五下午放学时,我向我最要好的朋友借了一本名叫《故事大王》的书,说好了一个星期后归还。看了六天,我还有很多没有看完,就不想还了。到了星期三,朋友很生气的说:“我们不是说好一个星期后归还的吗?你真不够朋友,我不和你玩了。”我心里很内疚,赶紧向朋友道歉,因为言而无信,我差点失去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传统经典指出取信于人极为重要,讲究信用的人,就会得到别人支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有利于强化学生尊爱师长的意识

孩子走出校园之前,他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父母及教师,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家长、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实践证明,一旦孩子能理解父母、教师的辛苦和期盼,自然“不用扬鞭自奋蹄”。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告诉学生应对父母报一种深深的感恩之心,当学生吟咏着这二千年前天籁之声时,又怎能不油然而生对父母的爱敬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学生想起这一句诗,自然会生上进之心。经典古诗文就像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佳品,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有位家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自己靠送报纸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很顽皮。可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孩子从“香九龄,能温席”这个典故中悟到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回家之后也学着古人黄香,帮妈妈洗脚。她说怎么也没想到一句古诗能让她家这个调皮的孩子变得这么懂事。

经常有家长激动地拉着笔者的手说:“孩子自从诵读了经典就懂得关心我们了,甚至还抢着做家务呢!”“我家孩子变得品行敦厚善良,知道孝顺父母,讲文明懂礼貌,不吃独食、尊老爱幼啦!”……

教师是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是否尊师,重法度,是关乎国之兴亡的大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是否尊师重教,关乎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古人强调尊师,但不主张盲从,“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7篇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国学教育大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千家诗》《唐诗宋词》等作品为实施载体,以朗诵或背诵为实施形式,多数同学迫于教师的压力进行强制性记忆,再加上教师在教育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烦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教育尴尬?有的学校还将国学经典教育做出了硬性检测指标,如小学一二年级要全文背诵《千家诗》《论语》等,三至六年级则要完成“儒家四书”的背诵……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是令人理解的,但如此“压力山大”的指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免显得“残忍”了些。就算是小学生能将数十本国学经典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却不明其意其理、不懂运用践行,对学生的成长又有何意义呢?如此一来,国学教育岂不是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成了“文言复读机”,怎能不走入教育的“死胡同”中。

语文教师要本着“领略经典文化”的“朴素”动机,要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受到对人生成长有正面促进的教育,而不宜追求“大而全”,把国学教育带进“功利化、快餐式的死胡同”里。诵读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悦读”习惯,能乐于吸取国学经典中的精华思想,使之深印学生心中,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行动导向力量。

国学经典学习关键在于科学和坚持,“科学”是指国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贪多求全,不过量加压,持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是指国学教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形成学习的长效机制,教师不可将任务公布后便放任不管,要经常性地与学生一起研究国学经典,以教师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把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

我们班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三年了,学生们依然兴趣不减,诵读经典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的自学行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益。其实我们的做法很简单,无外乎就是天天坚持,正如《劝学》中所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们班在国学求知路上也走了许多弯路:活动之初,我把数十部国学经典目录一股脑地让学生进行记录,鼓励他们私下阅读学习,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认真参与;后来我们集中一段时期专学《三字经》,可是有故事的段落学生较为感兴趣,没有故事的部分学生则“昏昏欲睡”,再进行下去也不过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再后来我开展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学,虽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几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说比较有意思外,几乎留不下任何印象。到底该采取哪种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略国学经典思想呢?最后我采取了“每课一句话”活动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一直持续到今天,效果较为理想。

我的“每课一句话”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引领学习,我在国学经典的海洋中撷取一句话,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写在黑板右侧,利用三五分钟对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建议学生将“每课一句话”内容、译文和应用范例记录在专用本上,便于今后重新学习。这种做法看似并无高明之处,但实质上是把浩繁的国学经典以每日一句话的任务来让学生完成,“每课一句话”所书写的内容会就是这一天学生要识记、理解、讨论的话题,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任务,虽然记得少,但是记得好,我觉得只要同学们每天记住一句话,日子长了自然能积少成多,这远比让学生们生硬背书却什么也留不下要有教育价值。当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教师领学的教育模式后,我们的国学经典学习便进入了“学生自主研讨学习”的第二阶段,我把班级内几十名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天的“每课一句话”学习内容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教师从领学者身份变为聆听者、欣赏者,板书、讲解和范例应用完全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这第二阶段的教学活动果然在刚执行的头几天稍显混乱,但只要学生们熟悉了这种模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学习智慧便挡也挡不住,七八天过后,学生们在相互欣赏和个人创造的基础上把这三五分钟的“国学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深令教师叹服。

“每课一句话”活动持续至今,学生们普遍欢迎。国学经典学习是学生的感知、感悟、实践活动,是一个因需而读、因读而爱、因爱而学、因学而用的过程,在“每天一句话”的促进下,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感悟充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至理名言,使学生产生认同国学经典,积极立德修身的心理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促其形成爱国、感恩、孝义、尊师、尚美等优秀品质。国学经典教育贵在坚持,通过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长期的熏陶、影响,使国学经典能够为学生的成功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镇中心小学)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诗文 语文素养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确,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让学生从小学习经典诗文,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储备积累,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其表达欲,给他们提供运用的机会。

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吟诗引句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是诗文的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大自然,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在大自然中观景吟诗,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引入诗的意境。

自然界到处都有美的足迹,历代诗人的慧眼彩笔留下许多赞美四季风光的不朽诗篇。在春季,校园里的几棵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立刻捕捉到这一春意,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望着飞上蓝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夏日雨后,指点孩子们去观赏雨后青荷,微风中吟诵诗句“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在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于阵阵菊香中品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铮铮傲骨。在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去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

引导孩子在广泛接触大自然和观察大自然的情境中发现美,引用诗句表达美,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强表达效果。

二、在生活实践中品诗悟理

人们在政治、经济、外交及交友处事等诸多场合,常引用诗句名言陈述事理,传递心声。《唐诗一句免税千金》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留法研究生几经努力,使我国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在出口时,中国的葡萄酒被认定为“洋酒”,需增收关税。在交涉的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吟诵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诗句,说明我国在唐代就已经酿造、饮用葡萄酒了,是葡萄酒的原产地之一,而法国、美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比中国要晚得多,终于说服了法国海关官员,免去了高额“洋酒税”。

学生对这样的小故事不但感兴趣,而且很受启发。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捕捉时机,指导学生引用诗句名言表情达意,如在学校见到一位孩子浪费食物,晨会课上动情地谈及此事并由衷地吟诵《悯农》中的“锄禾”诗句,不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逐步将诗句融入孩子的语言中。

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积累古诗文

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古诗名篇,如《晏子使楚》、《将相和》等历史故事,《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教师可配合教材,让学生有机会辅读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二”中的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后,补充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让学生欣赏、背诵,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其他如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及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可效用此法。

为避免遗忘,教师应把所学古诗按教材内容、表达形式等归类合并。如有的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再赏读《赠江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等一系列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使学生对离情别绪有更多的体会。又如将《悯农二首》、《伤田家》、《蚕妇》、《陶者》归并为艰辛篇。还有童年趣、思乡曲、枫叶情等,这样归类辅读,以熟带生,新旧渗透,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良好效果。学生定会随着年长事更,逐步明之、解之,融于心,调于笔。

四、在写作练习中指导引用诗句名言

恰当地引用诗句名言能增强表达效果,给文章增色添彩。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名言可采用例文评析的方法,即将学生引用得好的例文抄录出来示范讲评,以典型引路。如学生在写《一件好事》一文时,不自觉地引用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既使文章增色不少,又使人明晰了文章的主旨。教师还可采用提示阅读资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参考。如写《我的理想》,可引领学生阅读人生传记,寻找身边的榜样,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透过古诗文的阅读,学生可感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教师还可采用引文指点的方法,即根据某次作文的具体内容,启发学生在文中引用恰当的诗文警句。

第9篇

七年级培养兴趣:第一学期抄对联;第二学期收集民歌民谣。八年级组织竞赛:第一学期举行《国学经典》手抄报竞赛;第二学期举行经典颂读竞赛。九年级学习编撰:第一学期引用国学名句自制励志书签;第二学期凭背诵自编一册国学手抄本。(这只是九年级要呈现的结果,实际操作过程在七八年级已着手做了)上面的做法作为一个教学体系,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有序地进行。

如何才能让学生看得下,品出味,悟出理呢?这就是如何培养兴趣的问题。我的做法如下:

一、 如何让学生看得下

针对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古诗词这一情况,我用真实的事例导趣,比如教2014届,所举的的例子是:2013年 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被香港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但她读了一个星期,感觉像是在外国学汉语。一心想读国学的她毅然放弃港大选择复读,次年还是以辽宁省文科最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这是何等衷情的选择,透过这一事例推知中华国学具有何等的魅力。

不仅中华学子衷情于国学,外国许多大师,学者也受益于中华国学。如世界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在他思想陷入苦闷和彷徨的时候,读了中国古代经典――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博大智慧和精深思想,使彷徨的托尔斯泰豁然开朗,他同老子一样,顺应法则,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世界级的文豪还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何况我们普通学生?更有必要用一些人文经典来滋养自己的心灵。

经这么一导趣,学生有了好奇和冲动,国学经典就看得下去了。

二、如何让学生品出味

一部经典之作或一首经典诗词,就像一壶浓茶,一瓶陈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香淳。而学生阅历不深,单靠理解背诵读不出诗文的味道,老师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在背诵基础上再读,用心去感受诗文的景与情,情与理。如:品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起先,学生只从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上来赏析句式的对仗整齐之美。后来,我点拨,试从美学角度(即绘画角度)来赏析其中之美。经引导,一同学说出,“绘画是有线条,有色彩的。”我问:“诗中有哪些跟绘画有关的词语?”其他同学就说出“大的、长的、直的、圆的”。我再引导:“把这些词语连起来,描述一下这两句诗的画面。”同学们纷纷描述出一幅幅大漠风光图。最后,我根据同学们的描述小结:“这两句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它线条明晰,色彩鲜艳。大的是沙漠,长的是黄河,直的是炊烟,圆的是落日,还有白白的炊烟,浅黄的沙粒,橙黄的河水与金灿灿的落日交相辉映。这是一副何等壮阔而美丽的大漠风光图啊!王维用寥寥十字就勾画出来了,这就是经典的品味。”

诗词如此,小说亦如此。在指导小说的阅读时,我也教学生从多角度去品读。如:古代典籍《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那三拳,从视觉、味觉、听觉去赏析品味。经这么一引导,

学经典的方法就有了,经典就品出味来了,兴趣也有了。

三、如何教学生悟出理

每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和他们的经典分不开的。我们先秦的诸子之作,唐宋元的诗词曲,明清的小说,在中华文化中都有引领作用,其中“理”的教化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无可比及的。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与先贤的对话来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灵魂的洗礼。在引导点拨经典诗文时,我特别注重从“理”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我组织学生建立微信群,鼓励同学们在群里自由发表读经典的感言。把学习放到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上,学习氛围浓了,兴趣也来了。

四、如何让学生抄出趣

为进一步营造学国学氛围,培养学国学的兴趣,我还让学生“走千家,看万门”。七年级上学期,我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串门访客,抄写各家各户的对联。并按新婚联,入新房联,春联等做好分类。春联又要按厨房的,大厅的,房间的分好类。第二学期一开学,组织成果展示活印0闯得多、答得多(主持人说出上联,同学抢答下联)两个方面评出一、二、三等奖。

七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搜集民歌民谣。民歌民谣经久不衰,也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诗经》中的“国风”不也是从民歌来吗?我让学生通过请教老人、上网、翻阅书籍等,收集大量歌谣抄在本子上,并制作成小册子。在茶余饭后吟读背诵。期末考试前,便在班级举行民歌民谣吟颂比赛,2014届的冠军竟一连串背出三十多首,有客家话,惠州本地话,闽南话,还有粤语呢。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教育;实施方法

当前,小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字、词、句子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文章对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经典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人格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还对小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所裨益。经典教育是指:使用那些浸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并且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选择的经典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目的。经典教育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虽然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但是小学生通过背诵和反复琢磨,还是能做到大致理解经典作品内容的。小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背诵经典为小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经典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创造国学经典的教育环境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经典教育重视不足。校领导应当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引进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读物。通过加强图书馆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圈定一些必读的经典书目,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中不至于无所适从。此外,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标语敦促学生学习经典,比如,在教室、走廊、楼梯处设立一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劝学励志的经典语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还可以为学生放经典读物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长此以往,在经典的熏陶下,学生的行为一定会有所进步。

2.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经典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小学语文教学同经典教育不是背离的,在很多时候,经典教育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言传说教。教师同学生进行的互动不多,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刻板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利用经典教育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时地引入一些古诗词。比如,教师要讲的这节课内容是关于春天的,教师就可以引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让学生同课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进行对比。这样就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习了古诗。

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虚心向身边的人求教,可以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对这句话进行解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孔子的话。古代先贤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应当积极地寻求语文教育同经典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3.引导学生背诵经典

小学生的学业本就十分繁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短片经典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比如,小学生大多喜爱小动物,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在适当的时机引入骆宾王七岁时候所作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受到学生的热烈好评。中国古典文学语言讲究韵律的和谐,这点在中国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其中的韵律,体会诗词的内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小学生心中所想、所感。由此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自身经典修养的提高

一些教师本身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就不深,更不要说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经典来熏陶学生了。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领导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典学习和考核,并设立一些奖惩制度,敦促教师学习经典,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国学经典处处散发着古人的深刻思想,教师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端正自己的行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典教育对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合理地应用经典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文章对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概念、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文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地进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11篇

妈妈说我今天说了两句很经典的话。

第一句是我早上在家里面吃炒蛋饭时说的。因为我很爱吃炒蛋饭,不管是什么味的,吃到最后,碗里就算是只有最后一颗饭粒我也不舍得剩下。我拿着筷子去挑那剩下的小小饭粒。可没想到那饭粒还挺难挑的,明明就要挑上来了,可又滑下去了。我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小饭粒怎么这么调皮?你们到底是喜欢我的肚子,还是喜欢我的碗呀?妈妈听了,笑嘻嘻地说:这句话说得真经典!我建议把这句话写到灵感本上。

还有一句是在打好乒乓球之后说的,妈妈还没来,胡教练就带我下去等妈妈。妈妈来了之后,胡教练潇洒地骑着自行车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突发奇想地说:胡教练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潇洒得像一个年轻人,而且好帅哦!妈妈又表扬我话说得好。这一句经典当然也立即收到了灵感本上了。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诵读;兴趣

“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情感的表达形式,也是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能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我们让幼儿诵读经典的初衷并不是要幼儿索然无味地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快乐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究竟如何才能让幼儿喜欢经典诵读,愿意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呢?下面,结合我园的实践研究,谈谈我们探索出的一些提高幼儿诵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环境激趣

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马用“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这样一句话表明了环境在人类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更向我们证明了环境的重要。环境会作用于人的感观,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因此,创造书香环境,营造经典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诵读的d趣。

二、材料激趣

(一)选择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内容

幼儿年龄小,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对事物感受能力低,好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而经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诗情画意,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对幼儿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什么样的诵读材料,能够达到“经典为我所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诵读兴趣的目的,又不超出幼儿的接受范围呢?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我们选择了与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密切结合,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诗文作为教材。

(二)提供结合诵读内容的活动材料

表演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自己说,凡是孩子能想的,让他自己想,凡是孩子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在诵读古诗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多种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启发幼儿大胆尝试、感受、操作。如为幼儿提供音乐、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大班幼儿自己选择合适的音乐,合适的材料制作演出的服饰和道具,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意境等。当孩子们获得成功,体验到表演的乐趣,他们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提高,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在活动区中,幼儿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适宜地投放与诵读内容相关的自制区角材料,让幼儿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对诵读内容有新的感受、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对诵读经典的兴趣。如,在语言区中,提供古诗的诵读录音及各种古诗内容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听到的录音内容,选择对应内容的图片,两个甚至多个幼儿可以共同参与,先找出正确图片的幼儿获胜。对古诗图片内容比较熟悉、诵读熟练的幼儿,往往能获得胜利,在一次次听和找的过程中,幼儿的诵读兴趣及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示范激趣

(一)教师咏诵示范

教师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加以适时的配乐,用有感情的语言去咏诵,并注意诵读时的发音标准,尽可能字正腔圆,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鼓励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在听中去想象诗所呈现出的画面感,感悟诗的意境,接着采用教师领诵的形式让幼儿跟着念,同时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这种方法便于初学。

(二)同伴榜样示范

选择幼儿给其他同伴做榜样示范,虽然不可能很完美,也不可能表现得一直很稳定。但因为幼儿之间朝夕相处,相互亲近和熟悉,彼此之间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学习。诵读活动中,教师选择在发音、情感表现力等方面好的幼儿领诵示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上进心,促进幼儿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

四、互动激趣

(一)师生互动

1.跟读

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读。教完以后,教师可以请孩子们轮流当小老师领读,孩子们都抢着领读,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2.对读

老师读前面一句,孩子们接着读后面一句。对读可以是老师和孩子对读,可以是两个小组对读,可以是两个孩子对读,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生生互动

1.接龙

把孩子分成几组,每组孩子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哪个组接得牢、接得多。这个游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记忆力。还提高了幼儿诵读的兴趣,在复习时运用,效果很好。

2.表演

在学习古诗经典的时候,让幼儿去亲自体验,不但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在老师的启发讲解下掌握诗意,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时,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幼儿。幼儿自由发挥,尽情地互动表演,兴趣不断提高。

五、活动激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凭借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的兴趣。

(一)结合艺术领域感受经典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音乐活动中,使诵读活动更富情趣。如,节奏图谱的运用:幼儿一边诵读一边用肢体动作打节奏,如点头、拍手等;引歌套词变诵读活动为快乐的歌唱活动――将《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到幼儿喜爱的儿歌歌曲中。

诗与画联系可以加强幼儿对经典的认知与了解。教学中要选择朗朗上口或易读好记的童谣、古诗等作品,根据其内容,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在区角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区域,让幼儿结合所读、所诵、所背的古诗,运用美术活动中所学到的美术技巧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自由绘画展示出来,这样在活动中幼儿对古诗文的诵读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游戏活动学习经典

游戏永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引导幼儿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来调动他们学习及诵读的积极性。既让孩子学习了古诗文,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又加深了他们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三)进行经典国学展示活动

为了给幼儿和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我们为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每周都设立了固定的经典展示时间段。活动时,同年龄段班级的幼儿们聚集在一起,用歌唱、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示学习过的经典内容,教师则轮流主持和讲述相关经典故事,实现班与班之间和谐友好的切磋交流,为幼儿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

(四)开展经典践行系列活动

让孩子诵读的同时,结合实际,更为深入理解其中的真谛。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践行经典”活动,如小班以“入则孝”为切入点,开展亲子诵读表演活动,并结合“找找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等亲子游戏活樱体现亲子间浓浓的亲情。中班以“泛爱众”为切入点,结合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带着感恩的心,用一个拥抱或亲吻,一首歌曲或儿歌,一张祝福卡片或一张绘画作品……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保育员阿姨、社区里的老人等送去节日的祝福。大班则以“则学文”入手,组织小朋友围绕“长大后的我”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结合自己的理想,精心准备,畅所欲言,幼儿各自的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六、评比激趣

在“读书写字”校园文化节、家长开放日、儿童节等活动中认真组织师生以经典文化为内容,以文艺演出为表现形式的专场经典诵读文艺演出、评比。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虽小,但是竞赛意识已经形成,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个人及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也不断提高。

评比的形式多样,有个人、小组及班级。评比的内容丰富,有“三字经接龙”“评选国学小博士”等。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比一比,赛一赛。评比活动后,为表现突出的幼儿颁发奖状,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媒体激趣

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激趣为基础,一些原本枯燥的经典诵读内容,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必定会激发幼儿的兴趣。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把美好情景展示给幼儿,因此可以直观生动表现出诗词的内容、意境,有利于幼儿对古诗词的内容感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如,在小班《咏鹅》欣赏学习时,我们先给孩子看来自生活中的录像,画面上一只只非常生动的白鹅,它们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又爬上岸来……配以适合的音乐,孩子们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下,情不自禁就学起了白鹅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跟着老师念起了古诗……又如,小班诵读《咏柳》时,教师制作了动态十足的柳条随风飘动的课件,顿时牢牢抓住了幼儿的心,幼儿在优美画面欣赏中很快记住了古诗的内容。

八、家教激趣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在幼儿期进行古典诗文的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社会的职责,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的书香文化,与幼儿园达成教育共识,为创造家庭阅读文化打下基础,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成为幼儿园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建设者,实现家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幼儿在家庭、幼儿园里都得到了古诗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触的天地更为广泛,进步必定也快,家园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我们通过课堂表现、个案追踪、展示活动等多元评价途径发现,孩子们经典诵读的兴趣,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现在很多幼儿的诵读行为从以往的“老师、家长要我诵读”变成了“我要诵读”,诵读的主动性有了极大地提高。如,餐后散步时,总有幼儿自发地来进行经典诵读,时而吟诵,时而唱,孩子们还会你诵完了,我来诵,气氛好不热闹。除此之外,在区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都能够主动地到表演区中,进行古诗诵读、诵唱表演等。

经典诗词文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古往今来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在诵读活动中,我们一般“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不是指不加理解地生吞活剥,而是领会主旨,产生共鸣。幼儿有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梳理下,一字一词、一句地反复吟诵、体味,慢慢就能内化吸收。伴随着幼儿诵读兴趣的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才玉杰,韩丽红.浅谈幼儿经典诵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2).

[2]陈丽君.以幼儿喜欢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弟子规》兴趣初探[J].新教育时代,2014(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