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时间:2023-05-29 17:47:06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第1篇

一、融民族团结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材料。学校语文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民族资料、了解民族风俗,阅读民族文学作品、讲民族故事、办民族小报、演民族戏剧等形式,把学习内容转化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提高,培养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感情。

“孩子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大草原吗?今天,让我们跟随录像,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领略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这是五年级的邱玲老师在《草原》一课中进行课堂教学时的开场白。看完录像后,学生纷纷抒发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以满腔的热情,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最后,教师带领孩子用不同方式感受远迎、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体会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感受了本文的语言美,还真实的体会到了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

一年级的杨小菊老师执教《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万人注目的地方。不仅文中的小朋友想去参观北京,而且全国各民族小朋友也都想去参观北京呢。你们看,我们教室里就来了一些少数民族小朋友,(事先让班上的孩子扮演成少数民族小朋友)他们也想去北京看看,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生1扮演傣族:我是一位傣族小姑娘,我要把优美的孔雀舞献给北京(随后,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我还要用我的朗读表达对北京的向往(在傣族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生2扮演藏族:我是一位藏族小朋友,我准备赶着我家的牦牛,走出青藏高原,然后去看看首都北京(在藏族音乐中朗读课文)。

生3扮演蒙古族:我是蒙古族小朋友,我们住蒙古包,喝奶茶。我多想骑上奔驰的骏马,跑出草原,到北京去看看那高楼大厦,雄伟的故宫。(表演读课文)。

生4扮演回族:看我头戴白帽子,不要认为我是医生,也不要认为我是厨子(生笑)。这是回族人的象征。我是一名回族小朋友,刚才听了几位少数民族朋友的愿望,我也真想去北京参观参观,去看看中国的骄傲。那么我们就齐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吧!(带领齐读课文)

接着杨老师小结:孩子们,如果你也想扮演少数民族小朋友来朗读课文,那就得把这个民族的特点了解清楚才行。课外就去留心收集收集吧!教师结合本学校的民族教育课题给课文的教学环节增添了情境朗读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少数民族小朋友来读课文,给课文的朗读赋予新颖的民族个性表演。不仅吸引学生乐读书,而且学生在乐读的过程中还对我国的几个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展了认识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在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中更渗透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教育。

这样的课例数不胜数,我执教的看图作文——《胜似亲人》、吉庆祥老师、肖萍老师的《文成公主进藏》,黄剑平老师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刘小琴老师的《梅香正浓》,张世强老师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正是有了这些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使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步步深入。

二、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蒙古族和满族还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涌现出不少的优秀民族作品。让学生读优秀的民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途径。我们语文教研组开展了“民族优秀作品读书活动”、“民族英雄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课外阅读民族优秀作品,收集民族英雄的故事,然后利用班队活动课讲民族英雄的故事,交流民族优秀作品读后感。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回族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台湾高山族首领卓其笃、苗族英雄项从周捍卫了中国的尊严和;彝族兄弟小叶丹与结下兄弟情谊;七下西洋的郑和、背刺“精忠报国”的岳飞、草原英雄小姐妹、阿凡提的故事等,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使学生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三、开展“爱我民族”征文活动,抒发师生的民族情感,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第2篇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社会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之路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靠其自生自灭显然是不行的。贵州省榕江县率先把民间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开创了民间文化传承之新路,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民族文化进课堂”、“京剧进课堂”、“蒙古族长调进课堂”等,各地的专业艺术院校也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渐把民间音乐引入高等艺术教学体系。

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千百年的精华,其中民族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是一个民族的“魂”。侗族也概莫能外。 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生活常识、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有歌唱到:“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人们的文化选择亦随之悄然变化。一些与民族民间音乐水融的民俗活动,逐渐被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民间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已不畅通,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弘扬已处濒危现状。在这种形势面前,有识之士便选择和采取了重开传承新渠道的有效措施,把侗歌引进广大侗族地区的小学和中学的义务教育课堂,通过短期训练,培养教传侗歌的音乐教师,还编写了侗歌进课堂的“乡土教材”,作为国家通用教材的补充。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职能,这对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历史的脚步

将民族音乐(侗歌)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其首倡者当属贵州省榕江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张勇先生。对于当时的初衷,他这样说到:“1983年搞文化普查时,我们几乎走遍了侗乡的村村寨寨,发现由于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出打工者的不断增加,留在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会吹芦笙、唱民歌的年轻人更是如凤毛麟角,能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寥寥无几,小孩子几乎不会唱……”张勇深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要让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活的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意识让他萌发了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教学的想法,将自己多年搜集、整理、改编的15首侗族少儿歌曲油印成册,起名为《长大要当好歌手》,作为198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礼物赠送给自己的母校――榕江县车民小学,由此拉开了“侗歌进课堂”实验的序幕。

最初,只是在一个班教唱,由张勇先生亲自任教。学生们非常喜欢,积极性颇高。接着,其他班级也纷纷要求开设这门课,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开端。究其原因,一是侗歌的歌词简单易懂,曲调亲切易学。二是采用了“双语”教学,每首歌除侗语外,均译配汉语歌词。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提高了汉语的阅读能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侗歌进课堂的举措,车民小学和榕江县文化馆合作,于1985年成立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作为“侗歌进课堂”实验园地和展示平台,仅半个月后,就在为“全国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代表们举行的首次演出中大获成功。其后数年间多次参加县、地州、省、国家、国际的各类表演、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把侗歌从偏远的山村唱到了首都北京,唱到了音乐的盛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受到当地侗族群众和家长的积极支持。“金蝉”的歌声越唱越响,越唱越远,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孩子们,连辍学的孩子也重新回到了校园,大家都以成为它的一员而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侗歌进课堂”的成功,增添了重重的砝码

教材与师资是一门新课程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一开始只收录了15首侗族儿歌,1985年经县文化馆向侗族地区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广泛征集,经过筛选汇编,增加到50首侗语歌、32首汉语歌。国家级权威刊物《儿童音乐》曾给予教材很高的评价,在1986 年第二期上开辟了介绍专栏,指出:“选编民歌教材作为贵州省小学音乐教学的补充,为‘民族音乐学’在普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很好的尝试。” 1993年编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又对歌集进行了补充修订,删掉了汉语歌部分,增加了侗语歌的数量,同时把歌集分为“小学低、中年级选用歌曲”和“小学高年级、初中选用歌曲”两部分,并增设了文字简介,对侗族文化、侗族音乐的内容形式、侗族音乐的术语和俗语等方面进行介绍,改名为《侗族音乐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2000年再次修订完善,正式定名为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整个教材在选编时为了突出母语音乐教育的特点,每首歌曲均采用“双语”记录。

同时,榕江县文化馆、县教育局、县民委及黔东南州教委等单位,于1985年、1990年、1993年、1995年四次免费举办了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短期培训班,共培养了几十名教师,为能在更多的学校和地区推广民族音乐进课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各专业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对“民歌进课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也曾做过相关的报道。“金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来观摩学习、调研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其它学校也接连效仿,纷纷把民族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成立各种民间艺术团体。继车民小学后,宰荡小学、大利小学、加所小学、高文小学等先后都开展了侗歌进课堂的实验,在增加试验点的同时,将范围逐步向中学和学前班扩大。目前,已有车江中学、栽麻中学及栽麻乡各小学学前班,古州、忠诚、寨蒿、乐里、兴华等乡镇中小学都开始了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历程。“侗歌进课堂”的实验从榕江县逐渐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等县,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如黎平县的岩洞民族小学、岩洞中学,从江县的小黄小学、高增小学、锦屏县的秀洞小学等。在这个过程中,“侗歌进课堂”的内容逐步扩展到各种器乐、舞蹈、绘画、体育、民间工艺项目等各类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各级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民族工作部门的态度也从观望逐渐转变到扶持、提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开始大力推行民族文化进课堂。苗族、水族、瑶族人口聚居的学校也在积极选择本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校园,不同程度地开展实验。至此,“侗歌进课堂”逐步发展为“民族文化进课堂”,而且逐步从纯民间的自发式的尝试,发展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项活动的参与、支持。

2002年7月,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要求全省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将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中。同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下发后,犹如一阵春风,带动全省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2007年12月,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主持的“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在侗乡黎平召开。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人事厅一起表彰了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同时还评选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3所,并对之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的热情。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义、要求、相关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特别指出:“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中小学校必须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围绕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尤其是要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其它地区的学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教学活动中。”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于2010年7月向全国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第一批传承学校500所左右,民族文化进校园已经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传承的轨道。目前,贵州省已在1531所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侗歌(民族文化)进课堂开展二十多年来,各实验学校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一办学模式,既很好地挖掘、提炼和传播了民族文化,培养、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规模的扩大,同时为上级学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例如侗歌进课堂的大本营榕江县车民小学,先后有不少的学生考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贵州民族学院音乐系等专业音乐院校学习,成为了宣扬、传承侗族文化的生力军。

二、现今的困难及未来之展望

“民族文化进课堂”发展到今天,面对过去取得的成绩,面对现今发展的态势,是不是就一路坦途了呢?笔者认为未必如此,相反,民族文化进课堂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走到哪算哪?仍然把它作为一种“实验”,还是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来保障“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的长远发展?我想,应该是后者。毕竟文化是难以再生和复制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息息相关的。要想继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下面,本文将就“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个文化工程,从制度保障、教材师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主要涉及到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几个方面。目前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各种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然处于边缘附属的、可随意更改上课时间的地位,而未能列入统一的教学大纲。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学习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位置,应该有多大的比重,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它更多地取决于当地领导的认识、喜好及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在认识上,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科目设置,是为了真正地传承各民族独特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把学校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渠道为目的,而不应该是仅仅为了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支舞,用来撑门面、博掌声,满足外来人好奇之心的行为。试想,在应试教育风靡的今天,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够让孩子们学到几百上千年的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真正的把学校作为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是不能靠个人的愿望或喜好来达成的,一定要有相关的教学制度来保障,只有把它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管理的各种考核和评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得到相应的规划性及延续性。从人事制度来说,就算在民族文化进课堂开展得较好的榕江县,从事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教师也面临着极大的苦恼,许多学校的教师指标中没有音乐教师的设置,必须先教语文、数学等“主科”得到一个岗位,才有可能利用其他时间和精力去教音乐,要是只能教音乐的话,面临的就是转岗、下岗,这显然会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学校为了应付教育机关相应的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要求和检查,只能从校外聘请临时的教师或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这门课,水平姑且不论,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因此,民族文化进课堂要想长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相关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需要教育、文化、民族工作等部门相互协调,统一部署的一项事业。

(二)教材师资

如果说制度保障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宏观基础,那么教材和师资的保障就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基本条件。先从教材来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长大当个好歌手》。这仅仅是“侗歌”进课堂的教材,那么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歌曲需不需要进课堂?又该怎样进入课堂?哪些民族文化可以进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决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甚至某个地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即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部门来选编一套相应的教材,这恐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再从师资上来说,假设有了这样一套教材,又由谁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呢?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师资力量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虽然也有部分从专业院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回乡任教,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相反是一些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后因为人事指标、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改行从事其它工作,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师资队伍更是雪上加霜。另一部分参加过相关短期培训的老师,只能是应一时之急,而非长远之计。仅靠短期培训就想完成“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如何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来完成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任,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长期规划的必备条件。

(三)经费保障

经济条件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的投入是远胜于其它课程教育的。在这方面,民族工作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机构如何介入?如何参与?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3篇

今年我上三年级了,《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三年级语文里的第一课,我们开心地跟老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说课文写的很美,要求我们把第一、三自然段背诵下来,我很快地背会了课文。<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老师告诉我们,除了汉族外,全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就像课文中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这些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个学校里上学,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同,穿戴不同,来到同一所学校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呀!就像我们班的同学们一样,大家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也很开心。

《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那里有花有草有山林,校园里有小鸟欢唱,有蝴蝶,还有猴子、山狸、松鼠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呢,真好!我们的学校没有山,学校里的树都是人工培育的,没有动物跟我们玩。民族小学在乡村,十分安静。我们的学校在城市,外面马路上有许多车,经常有车按喇叭,很吵闹。

真羡慕那所民族小学!不过,我们学校也很漂亮,有很大的图书室,有干净的操场,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操场是全市小学中最大的,我很喜欢在操场上玩。我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多学知识!

三年级:丁一非

第4篇

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有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世界经济及文化正慢慢实现全球化,各国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往来,而且还存在着文化的渗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很多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都慢慢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而濒临消失,有些甚至已经失传了。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印迹,是我国人民不可或许的文化体系,为保护民族文化,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民族文化,传承并发展了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意义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一文当中提到:“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东西文化色彩,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动着国家的民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是推动国家民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每个民族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保护民族文化。

[2]王芳,余祖国.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中提到:“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张兆华.曲径通幽香探春色梨园芳菲香醉人——越剧进课堂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09)中也有提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这两个观点都表明,民族音乐进课堂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07)中有说到:“京剧进课堂无疑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民族艺术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艺术的保护就是保护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进课堂是保护民方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保护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

2.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2.1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2]王芳,余祖国.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在文中讲到了其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教唱民歌——‘山珍野味’入课堂、民间歌谣——清风徐来耳目新、唢呐声声——民间吹打动起来、杨柳新枝——金曲翻作心头浪”,利用这些方法将民族歌曲、歌谣都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更多当地的民族音乐,深入体会民族文化。另外其还通过将老歌翻唱的方式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了现代化的改变,让传统音乐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基础上有了现代化的新意境,也使得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3]张兆华.曲径通幽香探春色梨园芳菲香醉人——越剧进课堂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09)中提到分四个步骤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其分别是“借得梅花一缕魂——戏歌架桥梁、碾冰为土玉为盆——范唱引共鸣、种来梨蕊三分白——学唱品韵味、半卷湘帘半掩门——身动促心动”,利用这四个步骤而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了解民族文化。

2.2民族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5]邓小英.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重要意义[j].艺海.2012(12)中提到可使下列方法让康巴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不断搜集民间美术资料、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等,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及教学设施来让民族艺术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民族文化。

[6]陈启鹃.苗族民间工艺进课堂的教学途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1(13)中提到:“以十字绣引入神秘华丽的苗绣、以蜡画引入对苗族蜡染的实践、讲苗家故事,剪苗家剪纸、五谷画表现苗族图腾绘画”等方式来将苗族民间工艺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当地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培养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5篇

通过各种视频。使学生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间团结平等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彼此生活习俗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增加一些我国民族常识中,学习音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唱了许多的少数民族的歌,对少数民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热爱自己祖国。课堂学生十分欢迎“双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及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的内容分析

《中华大家庭》本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统一的大家庭。了解各民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感受快乐。

五、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在学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民族开创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2)能力目标

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观念。

(4)科研目标

我研究的科研课题是《开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开放课堂教学情境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

教法:结合科研课题《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深化本课两个重要观点。

开放教材,理解观点。

本课“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是这课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党的民族政策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生对这个知道的甚少。而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抽象的语言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难上加难。大家都知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只有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实际的东西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印象,才能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筛选更多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找到关于党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政策的内容,还学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策的事件。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最终要让他们知道团结友爱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就谈不上真正的团结友爱。

开放交流,深化观点。

本课在阐述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爱主人这一重要观点时,我以教学形式是分组式教学。形式开放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我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探索。因为没有了大庭广众的压力,以有了同组其他同学思路的启发,使从都有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中不仅限于小组交流,而其他小组学生也可发表意见,这样就变成全班性的交流。学生装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观点,达到教学目的。

3、开放学科,尝试音乐课与其他课的整合

音乐课与其他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有不同任务,在音乐课《多民族大家庭》这课中观点是通过音乐孕育多民族间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与品德课中尊重民族习惯的内容相似。所以在教学中借鉴了品德课的明理----深入明理----导形的教学环节。

学法:

、收集整理材料中体验学习

民族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民族情感的教育,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经历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收集资料正是丰富学生情感经历的一种途径。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

收集和处理资料只是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资料集中起来,做有效的“资源共享”,这一阶段的学习特性是通过各种概念纠葛,达到进一步体验学习内容的目的。。

七、教学用具

课件?彩纸?胶带服饰

八、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活动由“面——点——面”的铺陈方式,采用三个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等”和“民族大联欢”来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九、教学过程

、激情孕育课题。

()在《爱我中华》的乐曲声中师生做律动进入教室。

谈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多次唱到一个数字,是什么呢?谁能学一学?”

()观看了解少数民族的五个自治区。????????

师小结引入课题《中华大家庭》(贴课题)

渗透孕育。56个民族大展厅

()老师把各民族的朋友们都请来了,让我们赶快和他们见见面吧!

(放课件:音乐《大中国》民族人物,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其中的一个民族。同学们你们是哪个民族的人?

(3)从我们刚才收集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

(4)老师展示汉族舞蹈风采

(5)师生交流认识的民族,了解的民族语言、服饰、节日、歌曲、风俗习惯…(放课件)

(6)抓住少数民族的特点,争取记住他们的民族名称。比赛谁记住的民族名称最多。

3、深入民族文化

深入了解朝鲜族(a衣服?b民族由来?c舞蹈)

A衣服

放课件(背景音乐《桔梗谣》)30秒后问,猜一猜,我这身打扮代表哪个少数民族的?”这首曲子是那个民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放《朝鲜轻音乐》,课件)讲朝鲜族的服饰。

B民族由来

(课件讲,背景音乐《希望》。)

C欣赏,体验朝鲜族舞蹈

彩纸或布自制朝鲜族的衣服,穿上自制的朝鲜服饰,体会朝鲜族的舞蹈蕴涵的优美、抒情。

4、民族大联欢,感受民族团结一心。

回味欣赏,56个民族团聚载歌载舞,过大年后学生自由谈感受。

师生载歌载舞《爱我中华》,升华主题。

5、升华小结

在奔放的《大中国》歌曲中这节课圆满的划上句号。

八、教学反思

、开发校本课程注重鲜明的主题,使相关的人文、艺术因素达到有机的整合。

创编音乐课,我注意实践的两大误区:散乱和“拼盘”。本课在设计之初努力避免上述弊端,注重教学活动与教学主题的紧密结合。本课确立了“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一鲜明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大联欢”。这种“面、点、面”的铺陈方式是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的。同时将主题音乐《爱我中华》贯穿始终,让整节课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开始,也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结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接受人文教育和艺术熏陶

本课的活动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如“看谁记得多”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住民族的名字。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将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一场有趣的记忆力比赛。记得当游戏开始时,教室里小手林立,争先恐后要站起来参与比赛。有记住两个的,有记住三个的,有记住四个的,最多的一下子说出了七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场面激烈而又快乐。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询问得到答案,快快乐乐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悟的学习积极性仰赖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艺术涵养的形成需要垂范和模仿,所以,在音乐课里纳入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本课中,当我给学生讲到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时,我特地准备了一段56个民族歌舞的声像资料给他们看。在欣赏前,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赏,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看完后我们大家谈谈感受。欣赏结束后,孩子们踊跃地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些歌曲太好听了,我还想再看一遍……学生们争着要发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和伙伴们交谈起来,他们个个手舞足蹈,笑脸盈盈,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欢歌笑语里。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服饰、风俗习惯、语言不一样,但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一家人。大家想一想,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爱祖国!”、“爱我中华!”。我激动地说:“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高兴地将心里的话唱出来!”顿时,《爱我中华》的歌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感官获得满足的同时,爱国情感也得到提升。

试想,如果不让他们去认识、去了解、去体会,何来这么深刻的感受?

第6篇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心态,它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在广采博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自知。所谓“自知”,即是对本身(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客观的认识,这一点是必须通过文化普及的手段———学校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学习,我们先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即自知,知其利弊,明其长短,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都知之寥寥或者是知之片面,又怎样去继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呢?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知,并认识到其价值,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既不会固步自封、通通抵制,也不会人云亦云,丧失自我。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合理地把握它、运用它,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学习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的一个必经历程和轨迹。广义的文化如此,具体的音乐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青少年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知之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生态的改变,许多的民俗活动规模日益缩小甚至消失,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原先肥沃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块。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断裂的客观事实。根据我们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不完全调查,会唱本民族民歌的仅占17%左右,对本民族民歌有所了解的也仅有32%,这一数据到了城市,可能会更低。而在开展了“民族音乐(或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学校,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64%和86%。由此可见,学校里教与不教,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的孩子甚至成人在听到过民族音乐后为之痴迷,为之感叹,并从此喜爱上民族音乐文化,投身于保护与传承工作93中,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民歌太美了,不是我们不喜欢,是我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由此可见,文化的“自知”,对于文化的发展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自知,何来自信与自觉?

二、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

各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是一个民族的“魂”,其中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史书,音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在许多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各种音乐文化事象承载着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社交礼仪、生活常识等,在歌(乐)声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音乐流传至今的主要渠道和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原先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选择也随着视野的开阔与转变而悄然变异。一些与民族民间音乐水融的民俗活动,逐渐被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民间传承这个主渠道已面临断裂,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更不了解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各种风情习俗,也更谈不上去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粹。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将何去何从?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因此,在贵州省榕江县(国内最早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地区之一)的车民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自行开始试行的教学试验中,首先开展的就是“侗歌进课堂”试验,他们自编教材,聘请当地的文化干部和民间歌师任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法,每首歌除侗语外,均译配有汉语歌词,可以用两种语言演唱。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提高了汉语的阅读能力,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颇高,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进行表演、宣传。一经亮相,就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认可。逐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政策、资金上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其影响力逐渐从榕江县到周边,从地、市到省城,乃至首都和国外。同时带动周边的地区,纷纷效仿,掀起了一阵“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热潮。侗歌进课堂实验带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比如栽麻乡田榜小学20世纪80年代只有50多个学生,引进侗歌后,第二学年就吸引了很多辍学儿童复读,还有不够年龄的孩子要求入学,在校生猛增到140多名。归柳小学自1992年以来,把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把一些原来可能流失的适龄儿童吸引到了校园里。许多学生通过学习侗歌,得到了到州里、省里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得到了到首都的、国际的舞台展示侗族文化的机会。哪怕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也多了一技之长。侗歌进课堂实验受到了当地侗族群众和家长的积极支持,这些不正是音乐价值的体现吗?

三、对传承方式的认识

而现今的情况却是,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不是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唯一选择。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程度大打折扣,兴趣转变。笔者在2012年4月随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时发现,部分的“国家级传承人”在家里带学生,对没有“生源”这个问题而深感头疼。有的不得不采取买糖果、点心;冬天买炭烤火等方式“诱惑”孩子们来学习唱歌,真可谓煞费苦心!这种部分回归过去自然传承94的方式,能够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吗?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民间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被改变之后,学校教育应该成为民间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主渠道。正规学习环境和非正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状态,会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所谓传承,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传”无“承”抑或是有“承”无“传”,都不可能使文化流传下去。在国家大力推进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政策引导下,在“传”的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传承人”、“传习所”的设立,各方资金的投入等,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看起来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笔者认为,这正是“承”的方面做得不够而造成的窘境,也就是没有解决好由谁来“承”、怎样来“承”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人们学习文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普及、文化教化的功能,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授文化、创造文化等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普及教育的传承职能,这对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国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进课堂纳入国民教学大纲,进行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知晓自身的传统文化,培养一批各民族文化自己的、对本民族文化具有相当了解和认识,并深深热爱的、愿意把它发扬光大的传承人。因为文化的传承不能靠别人,要靠我们自己。

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持续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民族音乐进课堂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教学实验、业余时间学习、摸索尝试的阶段,许多地方难以坚持与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缺乏一个固定、长效的民族音乐文化进入国民音乐教育课堂的政策法规民族音乐进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实验,中小学校应对此进行普及教育,而不能仅仅是兴趣教育。民族音乐进课堂应有一个长期的制度和标准、目标,而不是靠各个学校自身实验,摸着石头过河。要想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并发扬光大,建立一个与之相关的长效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下多大的力气,决定着将来取得多大的成绩。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教学制度和用人制度,集各方力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出相应的材,拟定教学大纲,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从办学经费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和保障,形成一种长效的运行机制。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文化进课堂”将真正的从教学实验转变为教学目的,各级学校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并弘扬下去,我们也不再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后继无人”而担忧了。关于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发展,从鼓励、激发孩子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来说,笔者有一个建议,即能不能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有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一说,那么能不能把掌握了一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考生也同样以“特长生”来对待?在中考或高考时对通过相关考核的考生进行一些政策上的照顾,以鼓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一项措施。甚至应该在奖励的条件上高于其他的特长生。或者在有条件的专业艺术院校中,从附中部起就开始设立民族音乐专业,放弃普通院校的部分课程而加入民族音乐方面的学习(如普通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是只学文科不学理科的),并且对各民族地区是定向培养,以保证学成之后回到地方能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即学有所用,学能所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来自加拿大的马丁在2011南京国际教育高层论坛的发言中指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现时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否有作用。”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

(二)现在的情况是“各自为政”,以当地的某类民歌作为教材交给学生,不分年龄和程度,不分内容和形式,仅仅是为“唱”而唱。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可能所得之形也未必是之根本,这样的教学确实也只能是一种试验。因此,编撰一套由浅入深、经过分析提炼、有较科学的方法巩固并掌握所学知识的标准教材,是民族音乐文化真正进入课堂的保证。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都要进国民音乐教育的课堂,这容量就有多大?作为民族主体的汉族地区又怎么体现?国家的统编教材该怎么编?各民族地区(省份、自治区)各民族聚居区的教材又该怎么编?民族混居区(一个地区几个民族)的教材又该怎样编?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小阶段、高小阶段、初中阶段的民族音乐教材又怎么编?真是复杂至极。若这样来考虑,全国有多少个地、州、市?有多少个民族,就该有多少种适应不同地、州、市和不同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教材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也不是什么都适合引进课堂的。传统的歌词繁琐、冗长,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兴趣。是否可以在选编教材时进行一些创新或改编,以顺应时代潮流,吸引青少年(包括他族人)的喜爱。民族音乐文化中,哪些可以进课堂?哪些应该进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甚至某个地区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即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部门来选编一套相应的教材。因此,以省为单位,组织有关学者编写一套专供民族音乐教学使用的材是一条可行之路。只要方针定下来,责成专人去做,也能完成。但问题在于,怎么处理这个自编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在内容的比例设置上如何做到科学可行?当然还涉及一个不太难的技术问题就是民族音乐进国民音乐教育的教材还不只是选几首民歌,还应有国家统编教材的每个纲目的内容,比如“欣赏”、“音乐”、“常识”、“音乐游戏”等等。总之,必须得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教材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去学习,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同时也具备了一个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应该由教育部专门研究解决。有了教材,实际上就是有了实施的标准、教学的标准和评估的标准,甚至对教师是否胜任,怎样教学等也有了一个实在的标准,这也应该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是否能通过教育部门的认可而形成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只要解决好了上述两个方面,那么其他的问题应该是迎刃而解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材的诞生,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持续发展的最大保证和动力。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1―03

1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及民族体育文化进入学校传承的首要环节。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学校实践,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10年多时间,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很多中小学都利用国家课程和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来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在体育教育领域,很多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广大的民族地区,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利用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体育活动,根据布依民歌“好花红”创编布依族地区学校校园健身操、健身舞运用于学校体育活动之中,既体现了民族元素,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些民族地区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我们称之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就是一种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黔南民族体育》的校本教材,它是我们开发与实施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用了这本学生教材,但是在实施后就面临一个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这就是本论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针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正在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急需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只有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评价依据,为我们提供判断的标准。只有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衡量我们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确立的目标、开发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合理。所以,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实际任务,它有很强的必要性,是我们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有力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总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构建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这些要素。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当前的课程和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1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我们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能否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得到有效传承。所以,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第一个依据就是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符合其发展规律。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要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具有一定衔接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2.2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我们开发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和建设,所以我们构建其教学评价体系时也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1~6年级)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也作出了“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的指示,指出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对原课标做了诸多修订,其中关于评价的修改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要依据课标里对评价的具体要求,二要依据课标本身的内容,要依据课标四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2.3要依据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呈现如下趋势: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不仅管理者、教育者主持评价,学习者及其同伴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内容的范围出现扩大化趋势,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现在学习过程也被纳入评价范围;以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方法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往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纸笔形式的考试测验、量化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现在增加了观察记录等档案袋式评价,继续使用量化评价方法的同时也强化质性评价方法。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顺应当前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闭门造车,违背时代潮流。

2.4要依据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

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身体活动方式,渗透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反映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有自己的身体活动特点,有自己的文化心理内涵,这些与现在学校所传授的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符合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套用以前的适用于西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

总之,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考虑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这些内容。我们建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内容时,应该结合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当前评价发展趋势来建立,下面分别讨论这些评价体系内容。

3.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主体

我们要根据课程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来确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评价者,也要参考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本人自评时,要避免出现自评过高或过谦的问题,学生互评时,要避免出现学生之间互送人情或打感情牌而导致评价失真的问题。教师要在评价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并起到预警的作用。互评中,对发现的失真评价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故意打高分或打低分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作废其所打分数并扣掉其自己一定分数。总之,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主体,在评价时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有一定措施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2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对象

本文要构建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对象是使用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中小学生。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时,应该分层次地去设计,对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各阶段的评价标准之间要有连续性,构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灵活使用评价工具,使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都要有所体现,不能只看最后的体育测试成绩。

3.3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考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应该按照评价内容扩大化趋势和课标本身的要求去设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运动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制定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操作。另外,课标在制定目标时也是按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些维度去设计的,我们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标准,也符合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依据2012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另外加上努力进步程度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我们又对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分别对这五大方面及其里面的二级指标所应占的比重进行了讨论,最后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具体情况是:评价内容的总分是100分。第一个大项指标“运动参与”占15%,共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等)占5分;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占5分;出勤率占5分。第二个大项指标“运动技能水平”占30%,共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民族风情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占8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与方法占8分;拓展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思想及运动精神占7分;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占7分。第三个大项指标“身体健康”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能力占5分;懂得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占5分;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占5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占5分。第四个大项指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在体育学习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占5分;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并与同伴和谐相处占5分;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稳定程度占5分;良好的体育道德占5分。第五个大项指标“努力进步程度”占15%,共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具有进取精神,不干落后占5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占5分;克服困难,尽力完成教学任务占5分。

3.4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表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

考虑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方法。因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体育课程的补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不能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在评价时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同时,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情感态度、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是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我们已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级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可以采用评价表的形式把以上评价指标囊括其中。采用等级评价的定性评价形式,分别对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设计,以“运动参与”这一大项指标为例,可见表1所示: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 民族团结 教育探讨

班级文化是指老师和学生透过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板块,创建的精神宝藏以及课堂气氛,以及载负这类精神宝藏、课堂气氛的活动方式以及物质形态。当前民族问题的严峻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我们解决民族问题要采取严谨的态度,逐渐培育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每个公民清楚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策略法律,减少误解带来的各种偏见和冲突。公民需要民族团结意识启迪教育,青少年阶段正是启蒙教育和理念培育的黄金阶段。我校是一所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应该被当作一项有关国家安危、民族团结的长远发展战略进行贯彻和落实。目前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有着不少的误区,怎样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营造民族团结、温馨和谐的的班级氛围

认知的程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我国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曾有这样的认知误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单单是少数民族区域的教学活动。忽略了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一个整洁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生活的环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教室的环境建设渗透着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折射出这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于是我和全班同学把班级建设得舒适、有文化底蕴。学生在这样的班级集体里面,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很平静,会感到很安全,也会感到很快乐。

我校各个班级都是一个民族小家庭,孩子们在生活习惯,观念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差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优化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学生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更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也成了当今民族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有了正确的认知,学校势必会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比如: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黑板报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了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了对衬美和结构美。墙报的内容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还每期渗透了民族知识,例:民族体育、民族英雄知多少、民族美食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开学初还专门设一项内容《家长寄语》,使黑板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和学习作用,并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

在走道以及墙上画上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墙,通过研究各民族的服装、语言、文化、生活风俗等民族元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眼目睹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另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黑板报上可以开辟诸如郑和天地、成吉思汗领域等,向每一位学生展现我国民族的风采。

二、开展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巧用技巧,要制定规划、吃透制度,并贯彻落实。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多开展民族学识讲座、民族团结故事会等项目,使民族团结教育寓于班级文化建设中,并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中接受熏陶。因为学校策略落实情况较好,民族团结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逐渐成为了主流。

在设计“民族建筑”环节中,结合班上刚去完蒙古旅游的同学,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组“蒙古包”的特色照片,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笔者马上提出让他们收集感兴趣的民族建筑资料,其中,倪毓骏同学在资料上说“我虽然没有到过蒙古旅游,但我通过查资料知道,这样的蒙古包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草原辽阔,风雪大,圆形的蒙古包阻力小,耐风吹,包顶不积雪。同时,蒙古包拆、搭方便,省时省力,符合游牧民族四海为家的生活特点。”真没想到,几张照片可以让孩子不断地深挖内涵、自主地探索心中的小问号!

这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更具微观性和亲民性,把“理论”转化为“常识”,孩子们在班级活动中,优化了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三、整合学科资源,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各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中之重。班级文化建设不应只体现在课外,同时应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教育的效果以及成功与否与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课堂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课堂是民族团结教学的前线,因为其信息量大、课时少、中间相隔的时间长,不能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冲击和刺激。这就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老师可以运用各类教学手段:例如课前备课、课堂中分组收集材料、老师和学生互动等形式,将民族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相联系,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题材,如让孩子们动动小手,做一做,设计心中的民族服饰。服饰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民族风”早已进入时装界多年了,这就算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陌生。但毕竟才六七岁的小孩儿,不会裁衣缝线,怎么“做衣服”呀?于是,笔者就让他们在自己现有服饰上进行加工:模仿白族,在帽子边缘用扣针扣上自己涂了颜色的小毛球;模仿壮族,在小围裙上用双面胶贴上民族色彩浓郁的花边;模仿回族,在腰带上用彩纸剪贴出花纹,再用双面胶贴上自己涂了颜色的流苏;模仿景颇族、纳西族在挎包、背包上贴花边、毛线、小绒球等……这些实践活动,打破了课程与生活的墙垛,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操作场、体验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正如我班小伟家长所说的:“我是开服装公司的,自己就是设计师,有一大批裁缝师傅,就算是要我来帮他们裁缝整套民族服装也是轻而易举的,但缺少了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过程就失去一切意义了!哪怕他们涂的颜色多么糟,贴的花边多么歪扭,也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啊!”

四、德育活动引领,践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知识的延伸,更是爱国感情的培育。借鉴异彩纷呈的活动,能够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美国、澳洲等国家,透过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书籍、文化设备等课堂工具,推动各民族学生的相互沟通,并从心底里承认各民族学生的对等感以及认可感。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思想。该类国家的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先进模式,是我国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应该借鉴的。

结合我校每一年九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我们将班级文化建设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与“六一”欢庆活动相融合,展开民族装饰秀、民族舞曲演出等活动,强化每位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让其通过这种途径理解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的风俗,不断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可心理。每学期进行班级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并组织德育组老师到班上观看班级环境布置情况。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参照我国国情而实施的。按部就班的说教、没有生气的比喻等应摒弃,应使教育模式更为多元化,并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老师应寓教于乐,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不再有抵抗心理。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如此,才能搞好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上到课后,以浓郁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陶冶,并促使学生认可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特性,让民族团结的理念贯穿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始末。

参考文献:

[1] 冉中正.着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班级文化--以农村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为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0):1-1.

[2] 马宁,张小艳.一对一环境下同侪评价对小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31-36.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实施策略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重较轻,它只被当作一种皮毛的了解,没有注重继承、掌握、运用。同时,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普遍采用了欧洲音乐体制,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均以西洋音乐为主。从而造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念模糊,印象淡漠,知之甚少。因此,中小学生更不可能体会到我们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多彩之姿。1995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口号,这一世纪性的呼唤反映出我们民族音乐教育的觉醒。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标准》明确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并提出具体的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要求。

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因此,面临21世纪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基于此,笔者就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审美观,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有资料载,湖南一位教师曾对2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共有746盒磁带,其中流行音乐占75%,英语学习占20%,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加起来不足5%。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不喜欢民族音乐,偏爱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民族审美观,总嫌自己的民族音乐太土太没有品位。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审美观,让学生能真正喜欢我们民族的音乐。

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生活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从美学的角度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横向方面的旋律美(当然我国民族音乐中也有一些多声部的音乐),着意于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即音乐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欢乐,带来温馨。在审美过程中,讲究韵味、风格和特点。例如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多听、多看、多接触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使他们能“乐在其中”。

二、通过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各种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经典乐曲,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接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我国古典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乐坛上享受很高的声誉。它典雅优美,旋律古朴,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乐曲可以使学生联想到春江深处浪涛推拥,连绵起伏的景象。

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柯达伊曾说:“让我们给城市的孩子看看歌唱声中和音响声中的匈牙利!他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儿。让他们感到,祖国这个字眼不是要他们歌唱那些少数空洞的陈词滥调,而是轻松活泼的生活,是治愈的温暖,是他们可以尽情,深深依恋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那么他们才真正算是身在家乡……”。现在,我们也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美丽,了解祖国的历史,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祖国的传统音乐,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出了巨大的音乐文化成果,无论是吹拉弹唱,都极富音乐感染力:一首古琴曲《流水》,形象地描绘出涓涓山泉和小溪,刻画了洋洋流水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一曲《阳关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首《阿诗玛》,热情地歌颂了彝族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和光明的光荣传统;一首《精忠词》,讴歌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从音乐课堂到课后休息欣赏,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全方位品评欣赏民族音乐,全面了解接触我国的民族音乐。

四、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充实民族音乐和家乡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那么民族音乐教材的选编是关键。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既要有全国统编的民族音乐教材,也应有各地学校自己选编的乡土音乐教材。所有教材都应当配备相应的音响材料。在选编传统音乐时,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曲目,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民族音乐作品主要以三种形式来体现:(1)在全国有影响的,原汁原味的,具有典型性的民族音乐作品;(2)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适合中小学生演唱(奏)的歌(乐)曲;(3)各省市、各地区编写的具有本区特色的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区都有民间流传的儿童歌谣,各大剧种的韵白、吟诵以及锣鼓经、快板、说唱音乐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谣、游戏类小调等音乐材料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最好的元素。同学们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品,还熟悉了本土的家乡音乐。这样,更能使学生从音乐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熏陶。

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我们可以请“原生态”的民间音乐重返校园。在纯正的民族民间音乐日益失落,甚至越来越找不到生存位置时,请乡土味极浓的民间音乐重返校园,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时常邀请民间音乐家、民间艺人为学校学生现场表演,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传统,了解它并感受它。这种请“原生态”民族音乐重返校园的尝试,不仅创设了一个尊重民间艺人、扶持民间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还增强了我们与传统文化建立“血脉”般关系的信心。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在学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深入民间音乐社团,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课堂里,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身临其境地体验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民族音乐。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民族乐器、民间歌舞、民间歌谣等。目前中小学课堂器乐学习以竖笛、口琴为主,课堂伴奏乐器以身体乐器为主,辅以少量简易打击乐器。自课程改革以来,演奏成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奥尔夫体系开拓、发展的观念,只要能配合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利用本国、本民族的乐器。我国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简单易行的民族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引入课堂教学。或者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一种民族乐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笔者曾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做过一次口头调查,在音乐、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项目中,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轻音乐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出现了忽视民族音乐教育,而偏重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教育的现象。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伍雍谊先生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认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西洋音乐文化的影响占主要地位,等待形成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我们要积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独特民族特色音乐的独立完整的中国音乐教学体系,才能充分认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耀华、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3]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

[J].音乐研究.1996(1).

[4]吕韶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四次浪潮[J].中国音乐,

1995(3).

[5]冯光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

乐,2003(1).

第10篇

关键词:甘肃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发展方向

一. 甘肃省内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与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比例分析

高校名称

所在地区

有无音乐类专业

是否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

上课形式

上课时间

(每周、小时)

兰州大学

兰州市区

课堂讲授

1.5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市区

课堂讲授

1.5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市区

课堂讲授

2

兰州商学院

兰州市区

课堂讲授

2

甘肃联合大学

兰州市区

课堂讲授

1.5

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市区

课堂讲授

2

河西学院

张掖市区

课堂讲授

1.5

观察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甘肃省内开设音乐类专业的六所高校中,全部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同样,他们的上课形式也都是很单一的课堂讲授,虽然有的学校会聘请当地或者民间的传统文化传承者进课堂现场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这些学校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演出表现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但是却没有一个更为合理和丰富的课程标准来规范民族民间音乐课的发展。

二.形成省内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现状的原因及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把民族民间音乐课当做一门理论课程来研究学习可能是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的学习标准。音乐专业人士也都清楚,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有博士学位,每年有很多的专业人才毕业于民族民间音乐专业。但是对于大学本科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来说,不能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毕竟这些音乐文化来源于“民族”、“民间”,而如何使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真正的走向“民族民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要有发现的眼睛,要有保护的意识

作为西北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成长环境中就有很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如藏族歌舞艺术、维族歌舞艺术 、十二木卡姆文化、哈萨克族文化艺术、蒙古族呼麦、长调、河州花儿、青海花儿、秦安小曲,等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耳熟能详的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形态。而往往身边的事物却不被发现和利用,所以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去发现和保护这些文化艺术瑰宝。

2.实施相应的鼓励措施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去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定期组织学生去民间采风,挖掘民族文化艺术;设置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科研项目,鼓励同学和老师积极参加;设定一定的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与国家民委、民族艺术保护组织联合与交流,共同保护西北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3.制定相应政策,促进课程改革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却不是主要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能好的掌握各个地方民族音乐的特点,系统的认识整个民族民间音乐的组成和发展脉络。而在掌握了这些之后。真正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才刚刚开始,学唱各个地方的民歌、小曲,掌握他们的主要特点,进而找出个人感兴趣的曲目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走近它们、走进他们、保护它们、传承它们。

三、 甘肃省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现今而言, 我们把流传于甘肃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艺术, 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1.民歌 甘肃民歌的种类繁多, 真可谓浩如烟海。 “ 花儿” , 是甘肃民歌中流行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长期以来为回、汉、土、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所喜爱。2.说唱音乐 兰州鼓子、兰州太平歌、贤孝(往往被视为“ 渔鼓” 、“道情” 类),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还应提及藏族民间文学巨著《格萨尔王传》。3.歌舞音乐 自宋元以来的《舞蕃乐》、《村田乐》、《秧歌》、《拉花》等, 都保留在今天的民间社火中,而唐宋时的《跑旱船》, 一直流行于民间,陇东的《大头和尚嬉柳翠》, 亦是沿袭了宋代的《花和尚》和《耍大头》。4.戏曲音乐 在甘肃戏苑里, 流行最广的是秦腔和眉户。其他还有陇南影子腔、高山戏、灯盏头(也叫“ 陇东碗碗腔” )等。

四、 省内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如何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

甘肃省内高校应以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依靠,开展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改革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提升学生们保护文化的意识,为甘肃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下将提出几点建议仅供选择和参考:1.团体购票参观甘肃省陇剧院的演出;2.专门邀请民族民间的文化团体进入学校演出,鼓励任何专业的学生参加;3.对热爱一些地方戏曲的同学进行鼓励政策,鼓励他们经常演出;4.在学生们中间组织各类大、中、小型的社团,定期做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人得到知识的普及;5.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奖知识问答”,可以在晚会的中间、或者互动环节,以这种方式来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

结语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需要达成全民性的共识,这也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高校来说,不论是音乐专业类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一定要明确自身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上的责任,只有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寻找出实施民族民间音乐课教学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个保障,也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第11篇

一、多元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个体适应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寻求发展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本民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因此,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主流文化内容,也要注意继承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具有4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二、多元文化在五大领域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藏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文、藏医、藏药、藏画、藏戏、藏族歌舞、藏族文学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藏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些都可以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和广泛应用。

(一)健康领域。藏族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活动,它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春夏季,草原上野花怒放,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藏族群众搭起帐篷,一边放牧,一边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大象拔河”“背沙袋”“骑马拣哈达”等,小学常玩的游戏活动《狼吃羊》就是其中的一个。该游戏和内地孩子玩的游戏《老鹰捉小鸡》规则相仿,通过游戏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和大人们一样爱护畜群,保护畜群。玩该游戏时,一个孩子做“狼”,另一个孩子做“头羊”,其余孩子做小羊排列在头羊的后边,后一个抓住前一个人的腰带。狼要抓羊吃,而头羊保护羊群不让被抓去,游戏规定狼不能和头羊互相推、拉、扭、抱;头羊不能拖住狼;狼只能从头羊两侧绕过,不能从两臂下钻过;最后一只羊被狼拍着或躲闪中脱节者都算被抓,应及时退出游戏,等下次重新开始游戏时再参与。此项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团结互助的精神,发展奔跑能力,协调性和灵敏素质。

(二)语言领域。藏族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谚语,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谚语,是语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如《桑嘎学艺》《三兄弟的故事》《爱笑的石头》《益西央珠》《金鼓和银锤》等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传授知识,教育人们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培养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艺术领域。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尽情欢舞,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舞已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儿童舞蹈《小格桑》、歌曲《家乡》等在小学广为运用。此外,美术活动中也借鉴了藏民族文化素材,如藏戏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稚拙之美,还有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表现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在造型上又吸收了宗教面具的夸张变形、荒诞怪异、浪漫奇幻、浓墨重彩、镶金嵌银、精致考究、蕴意隐秘、深邃等传统手法和特点,使各种类型的藏戏面具形成了它特定的艺术表现语言。儿童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的藏戏面具》就是在此基础上挖掘、运用的,让小学生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物品毛线、彩珠、卡纸、布片等制作出精美的藏戏面具。通过欣赏“藏戏”,制作“藏戏面具”,绘制“牛皮画”,让儿童体会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诱发儿童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表现美的积极性。

(四)其他领域。藏族建筑别具特色,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土木结构民房,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具一格的榻板房。科学活动《搭房子》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活动,在折纸、泥工、手工制作、角色游戏、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和借鉴。“人参果”是藏族群众喜欢吃的食品之一,它属于植物的块状跟,一般在春季挖掘、晾晒,有圆形、糖葫芦形,大小不等,营养价值极高。社会活动《好吃的蕨麻(人参果)》,就是选用了以上文化元素,通过让儿童谈蕨麻,观察蕨麻,播放幻灯片对蕨麻的根、茎、叶及生长的地方做详细介绍,最后教儿童自己做蕨麻米饭并品尝,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习和劳动的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小学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小学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儿童的文化素养。但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目标取向褊狭。小学课程目标取向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维度进行确立和整合,而当前的民族地区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多数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例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孩子唱几首民歌、跳几段民族舞蹈或学做一些民族手工艺品,就是实现了多元文化教育。这样的目标定位窄化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致使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二)理论研究滞后。课程政策是由政府部门颁布并负责实施的,一定时期内关于一定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目的、设置、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它是协调人们在课程领域中行动的准则。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课程政策研究,尤其是民族文化课程政策研究则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持,致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得不到全面的政策支持。另外,民族地区课程研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也给理论研究带来了一些障碍,致使教学素材不经过改进创新原样照搬,走弯路现象较为普遍。

第12篇

多年以来,幼师的音乐课程一直以声乐、乐理、视唱、钢琴等技能科目为基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民族意识淡化。在学校里,我们不断的在呼唤我们的“伟大民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但是不少学生却将本土民间文化视为落后、老土,而将“舶来品”看做是先进、创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演唱本民族民歌时往往还会遭到他人的冷嘲热讽。不少学生关心的是“红楼选秀”、“超女的PK”。试问,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呢?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民族意识淡化的结果。

2、音乐知识缺陷。首先,幼师的音乐教育通常以强调技能、技巧为主,学生对民族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知之甚少,知识面很窄,到工作时甚感知识不够用,很难适应教学工作。须知,音乐是一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音乐,从不同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的民族气息和文化内涵,正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无法理解蒙古草原的长调,因此民族音乐课程为我们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文化,从文化中看待音乐。

事实证明,民族音乐课程对幼师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功能。

通过欣赏民族音乐精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学生不接受来自最质朴、最纯正的原生态声音时,可以采取给学生先听一些具有流行元素的民族音乐的做法,如:《阿里郎》、《小河淌水》,进而再给他们听一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原生态的声音,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去认同和接受民族音乐,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民族音乐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融会了相关社会学科知识,使其创造力得到增强。例如在一次以少数民族儿歌为主题的排练中,我从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历史沿革、曲调特点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并且还邀请一位会苗语的同学现场演唱了一首苗族飞歌,我发现,学生的反映和平时都不同了,课堂变得安静的了、目光也深沉了,最后他们还以苗族的锦鸡舞为元素、配以飞歌旋律,创编了一个舞蹈。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践,不仅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能力。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透过民族音乐课程,我们不仅可以实现音乐的功能教育作用,还可以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山歌的传情达意、劳动号子的铿锵有力、小调的委婉含蓄、宗教音乐的严肃庄重,去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直面不同的文化与情感体验,更深层次的剖析自己,从而使他们能够明智地去选择音乐、寻找到已经失落的声音,并把这些天籁之音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幼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内容、教材、学时做出明确规定,并且还应该制定详尽、可行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是要结合地区资源精心选择教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长期以来,兄弟民族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古夜郎文化,也留下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选择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本土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并了解本地区丰富的音乐遗产,领略贵州高原独特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