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时间:2023-05-29 17:4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第1篇

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范读激趣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收集资料,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情况呢?(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孩子们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和睦相处。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参观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看一看。请你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字典多拼读几次;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自主识字。)

2.学习生字、新词:坪坝、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教会学生默读课文,交流主要内容,教师顺势板书写作顺序:上学路上、上课、下课、赞美学校。)

三、理解内容,读中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欢快之情。

2.出示课文第一句:“早晨,从山坡上,……还有汉族的。”(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是采用了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板书句式,仿照句式说话。)

3.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结合图片理解“绚丽多彩”,读句子。)

4.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师:同学们会跟小鸟说什么?跟老师说些什么呢?会怎样向国旗敬礼?(想象说话。)

5.“是啊!开学了,又可以见到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又可以在美丽的学校学习新本领,是多么激动高兴事啊!”大家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现在你就是窗外的那只小鸟、蝴蝶或者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悟窗外的安静,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生比赛读好这几句话。

3.读得真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让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想象描述,品读有关句子。)

四、读中悟法,写法迁移

1.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

2.课文围绕我们的民族小学写了三个不同的场景:生机勃勃的上学场景、安静的上课场景和热闹的下课场景。民族小学的学生也很想了解我们学校的生活,请小朋友们任选一个场景,写一写告诉他们我们快乐的学习生活好吗?(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3.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五、摘录积累,背诵课文

1.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教学反思

教学在学生朗朗的背诵声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勤于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新词圈出来,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理顺课文内容;标出排比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把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既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积累起来为己所用,养成圈、点、画、批的习惯。

二、有序阅读

学习本课,学生经过了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写法迁移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初读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三、善于想象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想象那优美的意境。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读起书来有滋有味,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了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第2篇

[摘 要]教师与学生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最多,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是因为被一些现状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只有对教学中的重文字轻标点、重关键句轻普通句、重实词轻虚词等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思考,才能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广大教师与学生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语文知识的教学,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一些假象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只有剖析这些现状,才能让阅读教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

现状一:重文字轻标点

让学生理解各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标对小学三个阶段的标点符号的教学都有具体的阐述,要求学生要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但是,平时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很少关注课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重视的只是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叙述,让学生解读的也只是文字。

比如,《梦圆飞天》这篇课文的第七至第十一小节写的是总指挥在发射前的命令:“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带着紧张与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并没有从标点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字。其实,如果让学生从标点出发,让学生解读为什么有的用顿号,有的用感叹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来读,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前面的九个数字在读的时候可以平缓一些,最后面的“一”字在读的时候语气可以重一些,短促一些。最后,再让学生把感叹号换成句号,让学生对比着读。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文本,产生自豪感,对中国航天梦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状二:重关键句轻普通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语言表达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过的。因此,许多课文会有一些关键句。正是这些关键句变成了遮住我们阅读教学的浮云。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喜欢围绕着一些关键句展开教学,认为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解读课文内容,对一些普通句子总是视而不见。课文中的普通句子也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有时,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些普通的句子,甚至比抓住关键句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课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因为后面一句有一个感叹号,就认为它是这篇文章要阐述的重点与中心,并从各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解读这一句话;而对前面的一句话只是一笔带过。其实,能给学生真实感受的却是第一句话,因为“脚印”与“名字”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的感受,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如果让学生说一说:在太空真的能留下中国人的名字与脚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升华自己的情感。如果只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诵读第二句话,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围绕着课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进行教学,要多关注那些普通句,多带着学生解读那些普通句,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现状三:重实词轻虚词

在阅读教学时,我们教师往往只重视课文中的实词教学,轻视课文中的那些虚词的教学。其实,编者在课文中用上虚词,是有一定的用意的。我们只有重视这些虚词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的最后一段:“浩瀚的太空从此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今朝终于成真了!”每一个句子都用了一个“了”字。其实,如果把这几个“了”字都去掉,也完全可以读通顺,学生也能理解文字的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对这三个“了”字从来没有重视过。但是作者为什么偏要加上这几个语气助词呢?这里面一定有他的用意。在教学时,我加强了对这三个语气助词的教学,让学生先把这三个虚词去掉之后再读这一段文字,然后再让学生加上这三个虚词来读,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读法更有助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在一比一读之间,学生就自然地领会课文的内容了。

第3篇

一、渲染历史背景,走近文本

革命历史题材类的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来说,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叙述方式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在和平、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对于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知之甚少;对于革命先辈为何要作出如此多的牺牲,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之前,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必要的历史知识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披文以入情”、“入境始与亲”,以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

二、把握价值取向,尊重文本

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文角度去剖析教材,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有了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然而,革命历史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作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记叙的是历史真实的事件,表现的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准确把握它们的核心人文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其放大。我认为,对革命历史题材课文核心人文内涵的尊重,是教学此类课文必须守住的底线。

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很多年,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该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去审视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特殊年代。有的教师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与现行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但是在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抗日小英雄——送“鸡毛信”的海娃、小侦察员嘎子、智勇斗鬼子的雨来等等。他们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责任,而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王二小英雄壮举的真正内核。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正视人物。

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我们必须依托文本,尊重历史,对其中的价值取向作出准确的把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浸染。

三、立足语言文字,深入文本

小学语命历史类教材,大多取材于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或革命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不论革命历史故事离我们有多远,它都离不开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往往通过细节化的外貌、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一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重要作用的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与训练,实现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和有效对话,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历史,感悟人物。把革命传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

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们可以从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样一个细节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几个动词,体会老班长咽下草根和鱼刺时的痛苦,感受他把鱼留给战士而自己吃鱼骨的高贵品质。再比如,老班长临死前说的一段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段话中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句,但却饱含了老班长对战士的怜惜与鼓励,对没完成党的任务的歉疚与不安。课文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找出来引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感受“老班长”的崇高精神,从中收获感动,得到教育。

在革命历史故事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立足语言文字,深入到文本中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东西,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感受革命路程的艰苦卓绝,人性的光辉和品格的伟大。革命历史类教材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同时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开展综合学习,丰厚文本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革命历史文本为一个“点”,引出更多的“线”或“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革命历史故事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走进历史的兴趣,以教材为引子,自发了解相关历史。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本,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4篇

当前乃至很长时期,同心同德支援抗震救灾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流淌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个重要话题。此时此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思索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是广大学生的心声。顺应这个心声,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以“直面灾难”为主题,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一、重组文本,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教材的体系,既应该遵循知识的逻辑,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地震来得突然,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一是现行版本内部重组。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和灾难有关的课文。但它们分散于各册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适时建构,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单元。

生命的责任:《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永远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舍生忘死。

生命的坚强:《艾滋病小斗士》――毫不畏惧,抗争到底;《青海高原一株柳》――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生命的智慧:《大禹治水》――疏导引流,造福于民。

生命的拯救:《天鹅的故事》――顽强搏击,赢得生机。生命的奉献:《普罗米修斯盗火》――担当道义,解救危难。

生命的壮美:《生命的壮歌》――众志成城,保卫群体。

生命的乐观:《番茄太阳》《微笑着承受一切》――心灵健全,人就健全。

生命的支柱:《大江保卫战》――绿色,人民永远的保护色。

二是多种版本优化组合。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因此,多个版本优势互补,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提供了更多维度的生命视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中以直面灾难为主题的课文占相当大的比例,编辑对于悲剧类文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北师大的版本中还专列了“危急”这一独立的单元,可以作为其他版本的一个很好补充。笔者初步梳理了一下,发现除上述苏教版的相关课文以外,还有以下属于灾难主题的课文,可以用来优化组合:人教现行版第六册的《女娲补天》《飞机遇难的时候》;第八册的《倔强的小》、第九册的《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十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第十一册的《向命运挑战》;浙教版的《南泥湾开荒》;北师大版的《黑孩子罗伯特》。有了多个同层次版本的参照组合,就可以把“直面天灾人祸”这个主题做得更周全些,为学生将来的可能应对准备得更充分些。

三是定向吸纳外部资源。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稳定就必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直面灾难”文本主题的鲜活度,要让文本和现实的抗震救灾贴得更近,更具现实的直播感,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可以根据电视预告,适时地安排收看中央台的《新闻30分》等栏目,及时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我们可以精选报刊中的最具生命感动力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增加对灾情了解的深度;结合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站,了解防灾的知识,尤其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防灾抗灾的先进科学知识。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那些纸质媒介。像《读者》《意林》等期刊,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信孩子的眼睛》等等适合生命教育的时鲜文本。另外,我们也可以相互合作,自编抗震救灾的学生读本。读本可分“常识篇”、“民生篇”、“救助篇”、“爱心篇”、“师魂篇”、“自救篇”、“心理篇”、“文艺篇”等八个板块来编选。让学生更全面地“经历”汶川地震这场灾难,感受人性的坚强,人间的大爱。

二、直面灾难,廓清人性与科学的关系

悲剧、悲伤、悲情,这些人生的滋味,每个人都得体味。也许一生平安,但每个人都得做好直面灾难的准备。准备着,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姿态。目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连线“迎战暴风雪”,直播“抗震救灾”,行走于人文与科学之间,引领学生从心理和行动上,尤其是在信念、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做好准备。在展开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其核心――如何在面临灾难时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作出合情合理的抉择。因为,直面灾难,更多的是个人与他人、本地与他域的利益处置。

第一,倡导生命第一的理念。指导学生研读《人与自然》之类的书籍,分析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报道,品读总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以及地震经历者的感叹“活着真好”这三句话,并链接《弃璧救婴》的历史典故和柳宗元的《水之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命永远第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由此,就可自然地衍生出抗灾救灾首先是救人的观点。学生也就会明晰直面灾难时所应采取的第一行动是什么。

第二,鼓起选择坚强的勇气。让学生回忆那个行军礼的三岁小男孩,懂得坚强与感恩同源;再次聚焦那个腿被截肢仍要跳芭蕾的少女,懂得坚强与梦想齐飞;走近那个痛失爱女等十个亲人仍坚守岗位的女警蒋敏,懂得坚强和责任同义。走进地震中顽强坚守生命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凝视他们在风中高扬的生命旗帜,感悟到灾害无法剥夺人的尊严,只要你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坚强地面对。为了进一步凸显“坚强”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联通《艾滋病小斗士》《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引领学生去体味――无论是自然的灾害、人为的破坏,还是其他的个人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不能悲观失望。要像《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好好地活着”。只有顽强的抗争,我们的生命才是高贵的,我们才有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希望。坚强、勇敢、冷静,是一个人临危时的生存智慧。

第三,锻铸众志成城的性格。一个伟大的民族要能昂然地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具有鲜明、成熟的民族性格。“合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在这一次抗震救灾中,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彩夺目。翻阅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中华民族最团结一致的时刻,最具民族凝聚力和奋发力的时刻。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因此,在这次主题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的锻铸。可结合《生命的壮歌》这组课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众志成城,方能保卫群体;万众一心,才能战胜危难。也可以设计现时的写话练习:用上“慷慨解囊”、“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救死扶伤”、“源源不断”等涵盖面广,关涉民族性格的成语,介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帮助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第四,弘扬科学救助的理性。大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系灾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竭尽全力为灾区的人民排忧解难。但是,我们不能怂恿一种盲目的冲动,无谓的牺牲。仅仅意气用事,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我们得让学生从小在具有救灾热情的同时秉有科学的理性。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学习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有序指挥;阅读《生命的壮歌》,学习以最小的个体牺牲换来最大的群体安全;阅读《大禹治水》,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解救策略……在充分利用现有课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科学课、电脑课以及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灾害的科学认识,懂得如何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采用最科学的办法去自救与救他。

第五,培育相扶相拥的大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单个人相对来说都是弱小的。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的扶持、支撑。也正是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人性大爱的光辉显得太阳般的明亮眩目。我们要让学生去声情并茂地朗诵《妈妈,让我紧紧拉着你的手》等抗震救灾中诞生的诗篇,感受那超越生死的大度的爱、永恒的情;全身心投入地演绎《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那心心相印、时时牵挂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整个民族、人类需要相互的大爱来支撑,需要我们每个人在适当的时候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大爱。

三、发掘资源,开展现实与梦幻的活动

献计献策,提出救灾与重建的建议。救灾与重建,困难重重,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卷入”为灾区救灾与重建献计献策的活动,广泛地向全校同学搜集抗震救灾的金点子。由学生自主解说,师生共同评选,产生“抗震救灾金点子奖”获得者。最后,把公认的金点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说明,寄到相关的行政部门,及时地为灾区的重建做贡献。

创编童话,生长坚强与智慧的心力。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体裁。因此,我们可以把童话和抗震救灾的主题联系起来,设计“抗震救灾童话周”活动。以大熊猫等四川特有的动物为童话人物,编写出动物王国抗震救灾的故事来――如何发现地震的征兆,如何自救,如何救助他人,如何防疫,如何重建。学生和童话人物走过同样的心路历程,一同直面危难,一同作出判断,一同采取行动,把抗震救灾主题教育的内容加以内化和固着。

第5篇

在当前许多学校都存在一种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现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而现在书本上讲到的地方,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去看过或者从其它途径事先了解过(特别是山区的孩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用课件展示,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呢?他们怎么让孩子感受到当时的场景?所以使得许多语文课堂变成老师的说教,没有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如何让山村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呢?我认为想象是一个有效途径。

一、合理引导,剌激想象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创造机会、多让学生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本学期,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由于是山村小学,不可能有现代教学条件,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由此可见;想象也能让没有课件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就能让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海洋。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H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发达的当今社会让我们少数民族再次意识到狠抓汉语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现在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程,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社会要求,因为从小学开始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用汉语交流、进行写作、从事工作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在这里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为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一、现在的汉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汉语口语、写作能力,要熟练掌握汉语语法知识,要清楚了解汉语这门语言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趋势。在授课时要流利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能写出工整的中文,以自己的实际给广大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它能时刻促进人向前进步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以上的高素质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有效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在的汉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汉语教师应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学汉语的技巧和方法,并能够独立研究教学材料,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处理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符合时展要求学汉语的条件和环境。

三、现在的汉语教师要树立“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能使用”的意识。虽然在少数民族区域很早就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因为有些师生对教汉语、学汉语的目的和原因的认识不清楚甚至不正确,因此教出了一大批汉语文盲。有些老师只要求能朗读抄写词语和课文,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发音,词语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早就应被淘汰。这个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汉语教育只不过是个离不开课本,不注重实效的纸上谈兵而已。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考验,从而使它成为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手段。如果你学到的知识没有在实践中使用或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很明显你学的都是一些没用的死板的东西。课本教学也是一门学科,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算是你的学习成果,所以通过学习课本里的知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为以后的阅读、写作做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课本里的词语和课文,首先要理解其意,然后要学会用法,最后在自己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背课文的时候不要逐字逐句背诵,要注重复述课文大意,重点掌握文中的常用词、固定搭配和句型。老师在进行测试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把重点放在词语的使用和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上,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和发音。

四、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执行以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为目的的面试招生制度。目前在少数民族区域衡量学生汉语水平的标准就是水平考试,这个考试可以衡量学生的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语法知识,写作能力。水平考试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卷面衡量学生以上能力,所以目前要主义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学生的说、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汉语学习中我们一直采用多读、多说、多写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学生的汉语水平。今日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在开口说汉语方面他们还处于哑巴状态,这不仅让人很遗憾而且要求我们沉思。让学生开口说标准的中文是目前我们汉语教学的难题,也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执行以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为目的的面试招生制度。这是克服目前遇到的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导入 适配性

近两年,在“开江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复赛、决赛中,我作为嘉宾、指导教师、评委,大概听了五六十堂课。现在仔细想来,这些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展示的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感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课标思想得到足够重视。至于用得当与不当,后面再说。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随机挑选的20节课使用多媒体的统计数据:

资源种类 数量 效果很好 效果一般 效果差

电脑课件 20 6 12 2

实物挂图 18 12 6 0

生字卡片 15 10 3 2

音乐 7 5 1 1

课文录音 10 7 3 0

动手实验 4 2 2 0

其他资源 20 11 5 4

从统计数据看,历次大赛不少选手在媒体使用上刻意追求“声、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走进了“为使用而使用”的误区。个别选手进入课堂的时候,五六位助手相拥而入,教具、学具装满一两纸箱,两三位电脑教师坐以待命。从比赛的实际效果看,越是传统的媒体,使用的效果就越好。“实物挂图、生字卡片、音乐录音”的使用效率达90%以上,而课件的使用效果与选手预期反差很大。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体要因课而定,并非公开课都要使用电脑课件;另一方面,很多选手自己不会制作,使用起来也很勉强,何必要勉为其难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视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多媒体”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y。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 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图片导入要遵循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评价: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 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 死亡。

2.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我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我在这头” 有哪些绮丽的风景呢?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W生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有效引导;教学预设;效果生成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备课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的备课活动需要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侧重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在发挥主动性中获得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们备课中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预设,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何有效导入、如何引发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9课《秦兵马俑》的教学目标有识记8个生字并能理解组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体会景物实写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训练和提高获取、处理信息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背景与课文内容的把握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赞美情感。预设就是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流程,让学生达成这些学习目标。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课堂生成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因此,我们的课堂互动就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与引导能力。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让预设与生成和谐起来,灵活地选择实施与突破教学预设的手段和方法,使课堂生成精彩而有效。如,在《秦兵马俑》中体会景物实写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将读与写相结合,通过说写,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精读描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段文字,让学生说说哪些是实写,是真实的内容;哪些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如何运用打比方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展开丰富联想。然后让学生想象文中省去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运用文中“有的……,好像……”进行续写。如此,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兵马俑神韵的感受和情感的理解。

可见,预设是一种教学思路,是教学重难点的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落实预设,要关注学情,引导学生去主动地进行生成,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语文思维和素养。

二、预设良好实现生成策略

小学生学习热情需要激发,兴趣需要点燃,主动性需要推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问题、预设生成,清楚意识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困境。

1.立足主体学习,注重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进行互动的学习,因此,我们的预设主要是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情感与知识的桥梁,更多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而预设。因此,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要设计如何导入,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感悟,会提出什么问题,合作探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答案等等,不能让学生围绕老师的教案转,应该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因而,老师在预设中就要注意给学生留足学习生成的空间,引导他们由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化学习与阅读特点组织教学,并能及时调整预设,有效生成预设外的生成。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采用了直接导入,问:从“天游峰的扫路人”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结果一些学生想到的是马路上的清洁工,于是,我肯定他们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在上路上扫什么,怎么扫?如此,学生会带着兴趣在与自己所想的对比中,快速阅读课文。文中人物的外貌和品质是学习重点,让学生阅读概括会不够全面。因此,我指导他们抓关键词,并引导他们与游客的对比中,感受怡然自得地工作、奉献的人伟大和有毅力等品质。

可见,教学效果生成,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进行对预设的调整,加强引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地让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努力获得生成的方法。

2.广度深度预设,提升生成质量

语文学习是一种思维的学习,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提高的学习。因此,我们在重视学习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通过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预设,让生成显得丰富而高质量。如,在《狐假虎威》的学习中,让学生搞懂“狐假虎威”的寓意是学习重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狐狸和老虎的形象。有学生说:“狐狸是聪明的,它利用谎言欺骗了老虎,保全了自己。”我随即问:“它是欺骗,欺骗别人是一种值得表扬的行为吗?”于是学生又进入思考,从而得出:这是对“坏人”老虎的欺骗,是弱者的一种智慧。我肯定学生的说法,又提出:“‘狐假虎威’是个贬义词啊,是讽喻狐狸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你认为这个寓意好不好?为什么?”于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中狐狸的机智之外,也懂得它借助老虎的威风也是一种保全自身却牺牲其他的动物、作威作福的表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散、多向地认识狐狸这一形象,也使得他们正确地做人、处事的意识有所增强,从而在推进学生自主阅读中,也使他们的正确、多维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我们的教学预设要注意课堂的动态变化,能够根据学生的思考与回答进行相应调整,提高生成的质量,从而做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有机融合。如此,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会有深度、有广度,也更体现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玉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第9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在学生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因为语文不仅仅增强了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在平时生活中为学生奠定了不可替代的生活基调,所以对于人格尚未建立完善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要十分注意,采取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提高。

一、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二、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哎呀,你写得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得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地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各项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以家庭、校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小学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此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鼓励孩子们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教给他们一些问候父母的儿歌,让他们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

四、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注重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学习、渗透和整合。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走出过去封闭、单一的教学困境,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在教学实践中大胆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活动化、趣味化、多样化。推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将更多体验、实践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但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脱离语文课本了吗?当前我们的许多老师,过多的强调了实践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美术课、设计科等等,搞得四不像,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文本特点,脱离了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为了走向这样一种新的极端,必须让整个教学回归文本,让整个教学过程基于文本,并始终围绕文本,不能淡化文本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考虑到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但是对语感和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我们都离不开对文本含义的真实把握。因此,回归课文的听说读写不能丢,只有我们抓好课文这一基础,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为学生学习课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中强调不要刻意的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应该提高语文的实践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里所强调的是针对过去的随意采纳和搜集,而不是让我们彻底的放弃对语文教学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追求。否则,如果不加强学生对基础语文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我们必须避免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脱离它所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要求,脱离中心的,一味的去授课,搞得小学语文教育残缺不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想象的空间,不要让他们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给予他们自我学习探索的机会,但是又不能过份的去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脱离语文教学的内容主体,导致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残缺不全,而是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文质兼美的教材中来,让他们更多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受到语文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非常重要。本文提出了几条建议,这既是建议,也算是我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的体会了。为人师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在自己灵魂高洁时,才能洗涤别人的心灵。在小学语文德育中,我愿与学生共勉。在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做到让学生读懂文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之魂;博大精深;渗透;情境再现;节日文化;古文化素养;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45-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之魂!她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乃至所有学生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需要知识,也更需要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精神上给我莫大的支持。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呢?我想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以“随风潜如夜,润物细如声”地渗透。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一、以读促教,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非常希望孩子会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渴望也促使我们为孩子提供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温暖心灵的优秀作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画卷右首有驮负木炭的驴子,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有一处小茶水摊。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行走的。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我让学生详细观察后,分别采用不同形式地读,让其在赛读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民间根深叶茂的突出表现。可以这么说,正是我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地读出来的,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力量!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想象画画,加深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的街面组成。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看到此处我就让学生闭眼想象《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美丽,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选择一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从画的方面领会到传统文化在民间无处不在。

三、适当表演,再现画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和光大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到这时,我让同学们适时进行表演。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以及各种摊贩的吆喝声等等。还有走江湖看相算命的,都可以一一模仿出来。街道上并有形形的各种人物。官员们骑了马,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在这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有人使船,也有人在清明佳节出来游逛,在城门口路旁凭着栏杆悠闲地看水。船上、桥边,多少人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发现同学们富有想象力的表演与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生活,既为阅读提供了素材,从而也更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经典内容。

四、拓展延伸,浸润心灵

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后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当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阅读 语文本体教学 和美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34-02

作者简介:于通元(1972―),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然而,精神家园的营造在阅读教学中又总是与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融合在一起的,是在学语习文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怎样才能实现精神与阅读的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探索。

一、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展开心灵对话,为“和美共生”开路子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心灵去揣度、去了解人物的内心,让学生用心智和激情的忘我融入去赢得对阅读内容的建构,不但可使对话有深度,而且使文本更加丰盈,使阅读所获更多。

在指导学生阅读《去年的树》一文时,有位教师别具匠心地紧扣一个“唱”字来统摄全篇。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学生就有了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的“抓手”。他们以自由自主的心态来驾驭自己的阅读心智,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分析、揣摩鸟儿的内心世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思考和体验,从而使各种心智“浮出”课文、翩然起舞,形成阅读教学中的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教师用“唱”字让学生随文阅读,把去年和今年所见之景加以对比,“轻轻触摸”鸟儿的内心,在强烈的反差中激荡学生心灵:“唱歌是鸟儿向大树表达友情的最好方式,听歌,也是大树对鸟儿表达友好的最好方式。而现在鸟儿飞回来了,它看到的却是怎样的情景?此时此刻,如果鸟儿唱歌,会用怎样的感情唱,会唱些什么?”学生心随文舞、情随语飞,情感之泉汩汩流淌:“大树啊大树,你到哪里去了?我飞到东、飞到西,再也找不到你的踪影。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不停地流泪,不停地哭泣。”最后,教师还是以“唱”来渲染激情,把情感推向:“鸟儿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飞到村子里,对着灯火唱歌。鸟儿唱的是什么歌?他唱着去年的歌,仿佛看到了什么。”通过去年和今年情景的再一次对比,使文本、形象和学生的精神、心灵和谐共振,使汩汩流淌的生命激情在学生的血液里奔涌。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解读课文的“切人点”,能否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抓手”,是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打开对话的“话匣子”的关键。

二、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为“和美共生”添动力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好文章,常常不可抗拒地照亮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境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学。

阅读教学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我们常常用“美读”的方法来把审美情感外显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进入情感角色,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突破静态和物化的“文字相”,借助吟、诵等多种形式,并以各种身姿相配合,在如痴如醉、如泣如诉中,尽情感受和领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特定美感和情愫,使生命如鲜花般开放。这种审美,不仅使学生丰富了人文情怀,而且也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为“和美共生”增添了动力。如《笋芽儿》一课,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韵律美、形象美,是进行美读的极好材料。“沙沙沙”,学生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了春雨的欢快飘忽;“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了”,学生读得温柔亲切、欣喜万分。这样,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师生也在美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激发生命意识,为“和美共生”显精彩

所谓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指我们的阅读行为应始终指向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无论是“内涵的感悟、语感的习得”,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也就是为了使人的生命更加独特、丰富,更加精彩、富有意义。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阅读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阅读课堂,从被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如在学《猎人海力布》中“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这一句时,许多学生都为海力布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可是,一个学生却提出:“海力布能不死吗?为什么救乡亲他就非死不可呢?这样一位英雄死了多可惜,既救乡亲,又不死,不是更好吗?”初一听,这位学生的问题似乎有违舍己救人的道德原则,但这种两全其美的愿望却是善良而又美好的,富有人情味的。从这样的愿望中不是可以体现出学生心中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美丽人性吗?所以,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再次深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海力布是为了赢得时间,使乡亲们“走得越远越好”才毅然决然牺牲自己的意义。

从这一小小的节外生枝中,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弥漫着的是人情的芬芳,洋溢着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我们不得不为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所激发出来的生命意识喝彩。

四、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传承民族文化,为“和美共生”铸灵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阅读教学有我们民族自身的特点,民族的性格、风格、道德、传统必将赋予阅读教学以民族色彩。我们的语文学习最终要指向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华夏文化积淀,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和血肉之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而民族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本民族的传世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化的灵魂、精髓,只有通过语文阅读,才能外化为人的素养。

第12篇

儿童的思维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但他们的想象只局限于感知世界,要想使他们的思维想象力超越平常,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加强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丰富的人文学科,课本中选入的教学内容都具备一定想象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非比寻常意义,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创新,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更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一、通过合理引导剌激学生思维产生想象力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产生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的接触到的现实世界还很小,大部分是从家长和老师口中听到,有一定的间接性。他们天真活泼,对学习充满好奇,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对事物还停留在表象阶段,还不具备鉴别实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去了解一下要讲解的事物,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见解。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比较开放,适合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大的文本。俗话说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想象的内容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产生出来的

三、通过创造想象机会,让学生有充满想象的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由于是山村小学,不可能有现代教学条件,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产生丰富想象力,还可以通过陶冶情感、创设情境、阅读教学、综合实践等教学过程来实现。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从无意走向有意,从易变走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