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理论

时间:2023-05-29 17:4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理论

第1篇

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直到毕业,连一张简单的“请假条”或“申请”都写不好。究其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

(一)一些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课时太少

以笔者任教的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某二级学院将“财经应用文”列为专业基础课之一,教材的内容除了财务分析报告等专业文种,还包括行政公文、日常文书等一般文种,内容覆盖较为全面。但该课程的总学时只有30课时。受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对教材内容精挑细选,只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文种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获取的应用文知识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一些教师的授课模式囿于传统

时至今日,一些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师在授课时,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教学过程一般都是由文种概念和特点讲到种类和写法,再小结写作注意事项并对例文进行评析。或者先由例文导入再进行理论讲解。知识的消化吸收则是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基本上都在课余由学生完成,以教师的批改结束”。可在事实上,学生在拿到批阅过的作业本之后,往往将其束之高阁,极少重视教师的批阅意见,能够据此改正自己错误的少之又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除了少数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能够真正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三)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不足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国现今的教育形势下,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大多存在缺陷。要让他们在极有限的课时之内,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掌握足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意义

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才能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应用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以为,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经过几年的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极快的速度被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接受,影响日益扩大。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与传统教学模式正好相反。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虽然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他们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只在学生需要指导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则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大幅度减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大幅度增加。换言之,教师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互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翻转课堂对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对“翻转课堂”起源及特征的简述可以看出,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前述罗列的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变成视频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学习,这使得教师能够摆脱课时不足的桎梏,自由选择甚至扩大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接触并了解各类应用文特征、适用范围和写作技巧。其次,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练习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将原本应该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练习转移到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师的指导,并对其习作进行修改订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练习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各类应用文写作思路和相关技巧。再次,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将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化为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能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加强理解。这就让许多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不再会因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的讲授而导致在学习上“积欠”越来越多。

三、交往教学理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对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作用十分巨大,但它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必须非常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在课前认真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练习实践。若是不能保证这一前提,翻转课堂只能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将比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差。如何在翻转课堂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在翻转课堂兴起的这几年来,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法。笔者以为,利用交往教学理论指导翻转课堂的实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交往教学的定义

所谓交往教学,“是教师、学生这些教学主体之间,围绕教学文本这一客体,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展开精神上的交往,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知识和新体验,并促使师生共同获得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精神性生产实践活动”。

(二)交往教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交往教学的主体是多极的,在交往教学中的所有人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教师和学生个人是主体,而且教师、学生组成的群体、集体都能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的主体虽然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交往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在平等的立场上,教学主体之间以教学文本为中介,彼此互相理解和沟通,最终实现认同与达成共识,获得新知识与新体验。其次,交往教学承认教学活动中所有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各个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的认识,在理解过程中改造自我,也改造对方,主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而交往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再次,交往教学中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师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之间因知识、能力、智慧、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难免会产生思想和观念上的碰撞。但这种碰撞并不是彼此间的对立与对抗,通过碰撞产生的火花正是教学交往活动希望产生的成果。碰撞的成果促使教学主体共同迈向全面发展的彼岸。交往教学的主体之间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种合作的交往过程表现在外部世界,就是合作化的教学机制。最后,交往教学的教学情境是人文化的。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使交往教学的主体之间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交往教学理论在应用文翻转课堂实践中的运用

第2篇

关键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新视野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英语这门课程显得愈发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能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不仅决定了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英语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为他们“锦上添花”的内容,而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过去的人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前英语已经达到了与数理化相同的高度。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不同,因为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虽然大学英语越来越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课堂听课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应用

正如前面所讲述的,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实用性的原则,而不能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随意选择教学内容。有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甚至都不能与外国人简单的对话。比如,当有外国人问路时,很多学生都不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地点的位置,不是磕磕巴巴,就是根本不会表述,使英语教学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都是一些“官方”内容,不接“地气”。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得到保证,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缺乏时代性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兴趣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性特点,那么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到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当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很有帮助,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机会被所有课程教学所采用,所以学生逐渐产生了视觉疲劳,慢慢地就失去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既可以体现出时代特征,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产生兴趣。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一代教学技术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其视而不见,并没有根据教学的需求而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以该目的为教学核心,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实践练习而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与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思想基本相同,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句子结构、阅读理解、翻译等内容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听力、口语能力的培养,使英语教学变成了“哑巴英语”。大学英语所囊括的内容比较多,虽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听力、口语能力,会专门安排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但是,大学英语是该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学好大学英语视听说的基本要求。教师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听力、口语等能力的培养,那么就会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纸老虎”,给他们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新视野

只有做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的不足,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师是提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主体,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首先应该以教师为突破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倾入更多的心血,多为学生着想,以满足学生实际要求为基本要求,推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其次,还应该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听力、口语在大学英语中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活动,并且鼓励师生参与进来,为师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一)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基本准则,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对每个学生负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且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利益,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学习任务,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基础的英语知识,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并且还要考察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提高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拔高”性的英语知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英语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既要体现出时代特征,满足时展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要求,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学方式

由于大学英语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非常枯燥,所以如果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比较新颖、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那么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当前,有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睡觉、打游戏等,就是因为他们对大学英语不感兴趣,甚至学习英语会让他们“头大”。一般英语教师喜欢采用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的感受,所以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去开发、引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探究式、引导式教学为主,摒弃传统的机械式、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英语。虽然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其课时毕竟有限,如果单纯地依赖于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很难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抛砖引玉”,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让学生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学习英语上。课堂互动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非常有效,所以教师要适当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发挥出英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构建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方便他们应用到实践中。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重视听力、口语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应用英语的机会。学校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英语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当然,学生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他们有非常大的发言权,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看法,也可以给出一些改善实践教学的意见,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都能为强化实践教学而做出贡献,实现民主教学,尊重每个学生。

第3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

有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效教学理论是指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研究,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和遵循所得到的规律来找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1]。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方面,根据目前高中语文课本来看,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本中的古代及近代、现代著名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或杂文、四大名著节选、外国名著、科普文以及名人演讲等,选修课本中的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科技文或戏剧小说等。整体来说,教材的变动不大。

2.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容量得到扩充,但内容结构局限。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代的文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文学类型包括文言、诗词、散文、杂文、国内外历史名著、科技文、说明文等,总体来看,教材的容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但就课程内容来讲,却没有相对实质化的更新,教材内容依旧固守原有的模式和结构[2]。

(2)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趋同。国内大多数高中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着教师口述讲解、板书答案分析、文字背诵、课堂提问和试卷测评的语文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单一,趣味性不高,令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困倦、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授课方式趋同,使本应该更为轻快自由的选修课变成了简单的低要求的必修课。

(3)考核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成果评定落后。学习考核主要以模考等模式进行,考卷内容主要包括背诵默写、文言翻译、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一句话概述等,对学生书本记忆的考核内容较多,而且鉴赏和理解部分试题大多有固定的答案模式;此外,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学生能力的,这主要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定与认可。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精简教材容量,优化教学内容

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所在学校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精简。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三步骤:①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但这些范例不可能恰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成绩的前提下适当地改编素材;②添一添,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以及趣味性更高的素材,以发挥学生的语文优势;③排一排,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特点将各单元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形式,区别授课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授课,还要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辅导点评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文本背诵、阅读写作方式的传统教学,还要进行表演、朗诵、辩论等新型方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修课上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完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在选修课上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必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准模式,使选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模式。

3.灵活运用考试,丰富评定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力不同,其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随堂测验、月考、期末考等手段,观察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熟悉并掌握所在班级各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势。除了考试成绩外,在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评定中要增设其他测评项目,并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该有模板式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总体教学方向的指导下,由各学校的高中语文任课教师结合本校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家红.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3(4):2.

第4篇

关键词: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英语教学 读后感

2010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丛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全面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我认为“和谐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力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优化的,我认为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二是生生关系的和谐,这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一个课堂,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心情自然就很愉悦,不用担心这担心那,不用想着教师是不是突然会批评自己,不用想着自己做的事教师是不是喜欢,也就是说学生感到有安全感,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试想,有多少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这个教师,不喜欢这个教师的方法而讨厌这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进而在课堂上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再试想一下,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吗,也许我们可以说出这样的原因或那样的原因,但是你想过没有,学生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来到学校,我们一句话就可以置学生的状态于不顾吗?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也不能期望一遍两遍甚至于很多遍学生就应该会,想一想我们自己小时候,那时的我们期望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会用一个字爱来概括这一切,他们会说对学生要爱,但我们是真的爱过学生吗?我们爱的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呢?当然,这要求有点过分,但仅仅千万分之一对所有的学生这就足够了。这能做到吗?以上是我自己的思考。

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中的,这个集体是由许多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所有的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份子。如果一个学生总在这个集体中处于孤立的地位,长此以往,他失去的就是对集体的不认同,对生活的信念。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也许正是由于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造成了这个学生的孤独,也许是我们对这个学生的经常性态度造成这个学生被其他学生孤立。谨言慎行是教师常有的态度,因为学生在时刻关注着我们的言行。如果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老是在想着如何去处理和另一个学生之间的关系,那他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你所要求他去学习的内容呢?如果这个时候你还用这样那样的要求去要求他,那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要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必须有学生思维的和谐。该丛书指导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提完问题之后,往往是希望学生能马上做出回答,但往往学生能马上做出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已经会的问题,也是无效的问题,是不经过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课堂所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起一个开路的作用,但这样的问题不宜过多,过多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长期得不到发展的思维会让课堂失去生气。课堂上需要有深度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那太好了,请不要打破这种安静,请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也是最考验教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而对这种表面上的安静很不适应。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种静而坐立不安,但我要说的是,这个时候,安静是表面的,学生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正经历思维的风暴。我们教学需要这种思索。

思维的和谐还体现在我们要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当提出问题时,或是我们正在说话时,有时候有的学生会有脱口而出的现象,当然这不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我想之所以能脱口而出有两种原因,一是不经过大脑思考随便说,另一种是由于深度的思考而忘了举手。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要说的是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有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打压,那么打压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发言了,而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够积极有序思考的心理,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一种情绪。正是由于我们的可亲近性才能使学生有这样的表现,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课堂上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果有了思考这类学生的脱口而出的现象就会减少,他们将是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力。而对于第二种脱口而出,我们尽可以放心让他们大胆去说,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想好之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思维的和谐还体现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维的引领,课堂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过程,这里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通过对两本书的学习,我更加坚定,教师应该记住: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结论重要,学会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特别是书中对英语课复习课的研究分析,让从事英语教学的我真正感觉并了解到复习课的作用。课堂上应不断复习旧知识,并以不同形式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练过程中配以适当的练习,让学生从学习到复习,再到巩固,顺利而轻松地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教师上课时要对教材的处理做到收放自如,课堂既有对课本知识的回顾,又有对课本知识的扩宽与延伸,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状况了如指掌。课堂设计由易到难。每个环节中设置不同程度的练习,能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忽视任何一名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课堂。其次,课堂以多媒体为主要载体,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实际活动,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并增加课堂容量。老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运用的画面要生动、逼真,创造出了较好的视听效果。真正为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不同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真正让学生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另外,课堂从游戏开始,以比赛结束,给每位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竞争机会。老师注意在活动中及时予以评价,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只对学生予以相应的帮助,尽力确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个个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

该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所从教的英语学科,和谐的英语课堂,是老师挥洒知识与爱心的课堂;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和谐,愉快学习的课堂;是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我将从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师素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谈谈构建和谐英语课堂的一些看法和尝试。

现在,人们都在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一词很富有亲和力,它使人联想到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英语课堂也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结构和秩序。新课改要求英语课堂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和学双向作用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舒适的课堂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课堂的和谐气氛何其重要。

通过对两本书的学习,今后在实践中,我将围绕“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能力、学习效果”等六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讲授、启发、点拔和组织教学的时间限制在20分钟以内。

我认为一堂课即使准备得再充分,到了课堂上实施的时候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教师在授课后要总结上一次备课的经验教训,写出反思性的个人评价,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

第5篇

目前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进入高校课堂,高校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也逐渐从不熟悉到逐步深入。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进,并促进多方面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促进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检验。文学理论既是对文学活动现象的一般本质规律的理论概况,又肩负着指导读者阅读、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责任。因此,“学好文学理论,不仅需要掌握它本身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方法,而且还要尽可能地熟悉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多媒体教学利用其丰富的图文资料和作品内容,使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得到很好的结合,既体现了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品质特征,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讲到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中的“小说”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现许多的文学作品,甚至节选其中的一些章节来举例、说明问题,阐释理论观点。

(二)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方向是教学授课时数的减少而教学目标不变,文学理论课程一学年64个课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受制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够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不多,能讲的知识量也有限。有些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里甚至没有粉笔字写的黑板,只有白板笔写的白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信息量增多,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材料都可以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多媒体创建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扩大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重点的知识点和内容来学习,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配角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文学理论课程偏重于文学理论知识,情况更是典型和突出。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变换PPT课件的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比如笔者在上“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这一节内容时,列举了一些古典诗词,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无题诗、王维的禅宗诗等,来阐释文学话语意义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的文本和图片展示,避免了不少板书的麻烦,将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和阐释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加上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文学理论课程过于抽象,常常是教师讲得很多而学生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运用多媒体上课,则能使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产生期待,满足了青年学生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了教材单一文字和文本之间的界限,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魅力无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对文学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根据文学理论课程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既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又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文学理论课程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上“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这一章,不管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还是文学的高级审美形态“典型”、“意境”、“意象”等内容,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生动画面和视频实例,利用电子文档、PPT、投影仪、录像机、互联网等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当教师要举例分析一首诗歌的意境时,可以直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讲解文学作品的语音、形象、意蕴三个文本层次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再加上适当讲解、引申,就可以把枯燥的文学概念、艺术特征、艺术体现等讲得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这种多媒体的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二、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在给文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避免的矛盾,毕竟先进的技术只能起到辅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学者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文学理论课程课堂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形成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运用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它又具有把概念、原理、命题等图解化、表浅化的倾向,从而削弱和淡化了理论特色和品质,不能揭示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多媒体通过图、音、像将文学直观化,却无法呈现出文学由言、象、意所组合而构成的能指与所指、言不尽意的关系,甚至导致学生重图轻文,以直观感受代替对深层意蕴和文学精神的深层把握。因此,如何更准确、更合适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如何从理论到图像再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应解决的难点和问题。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必须处理好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之间的关系,并搭建起桥梁以便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的简单化构成难以表现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多媒体将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框架模式做图表化的处理,具有整体直观、方便把握的优势,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图表的简单化倾向,割裂了理论知识的整体感和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淡化了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产生了零散化、片段化的情况,从而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文学理论课程自身知识的系统性特点,结合多媒体图表格式与图像音文的特点,发挥自身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中介作用,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功能优势,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多媒体的间接性造成文学理论实践性的弱化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品格和个案研究的特色,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具有虚拟性、示范性、间接性的特征,和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实践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实践,或将多媒体教学简单视为实践教学和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文学理论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教学课件的设计也必须使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今后的知识运用服务。

三、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改进的措施

要解决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文学理论的理论型课程性质和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利用好多媒体这个师生交流的工具和平台,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一)多媒体使用要与教学理念同步更新

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思维的改革。只有明确了思路,改变了观念,才能对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漠视、轻视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这可能是其自身对多媒体知识的欠缺所导致。有的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把多媒体当作电子黑板、图片展示器来使用;有的教师则是大量堆砌材料,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理论课程中多媒体的使用效果,这种错误的观念和现象应该加以纠正。教师既要将传统的大纲式板书内容课件化,又要改变将文字内容和文学理论简单图解化、图像化的错误偏向。文学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学的形象性、感性和个体化的一些特征。文学理论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理性与感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理论性与形象性的融合。教师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与文学理论课程的最佳结合点,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二)灵活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而且具有延长教学主体功能的意义,还具有扩展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意义。因此,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彻底性、连贯性等,发挥教师个人的传统特长和闪光点,使教学更具有个性和魅力。此外,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授业解惑”和沟通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来授课,而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结果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陌生与隔阂,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引以为戒。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效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为整个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品质培养 科学规划 研修培训

1.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调查发现,部分县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课堂建设之间还存在不配套的地方。调查中,在影响深入推进课堂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方面,教师认为是管理机制的高达55.85%,这一个问题在农村、在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如何系统地规划和完善教学管理是今后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教师教学实践缺少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新课堂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但教师的教学行为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不足、部分教师的目标意识比较模糊、课后反思重视程度不高等三个方面。这说明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对研究人员、学校领导的专业引领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不到位。调查发现,经过几年的课堂建设,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兴趣更加浓厚、能力明显增强,但学生学习品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不到位成为制约当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在今后的课堂建设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

2.研究分析可行性策略

2.1 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教学管理。深入推进课堂建设,必须有长效工作机制作保障。第一,建立引领指导机制,引领各个县市区、学校"因地制宜、因需而做",扩大原有的优势与亮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第二,建立提升共享机制,强化"和谐共进"的意识,对教学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整体改革,探索"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关注流程、破解问题、经验提升、资源共享"的教学管理思路。第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研究出台更加符合区域发展实情、更加有助于深化区域课堂建设、更加有利于彰显学校特色和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课堂建设。

2.2 加强深度研究,改进课堂建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取决于研究的深度,必须用科研的方式改进课堂建设,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今后,我们致力于建设以教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区域性专题研究团队、以学校校长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研究团队和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研究团队等三大专业研究团队,通过开展系列化主题教研,引导学校、教师从专业视角研究常态课,梳理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难点和关键问题,促进教师在智慧分享中研究课堂、改进实践;开展整体化学科教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搞好课前学情调查、课后学习质量分析、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和反馈;开展校本化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含量,做到"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

2.3 加强研修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更新培训理念,搞好教师专业研修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自我培养,通过共同研讨来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倡导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教学案例,对照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实践,切切实实"把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组建研修共同体,通过"鲇鱼效应",打破平衡,激发整体教师群体活力,提高团队成效;通过"角色效应",帮助每位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创新校本培训形式,让教师"照镜子",对照优秀教师查看自己的不足,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创造机会并鼓励优秀教师帮助、引领其他教师,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给教师加担子,通过任务驱动让教师挑战自我,加快专业成长。通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推动课堂改革深入发展。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课堂教学理论体系。

3.具体策略及建设性意见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区域性课堂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基于特色鲜明的教学理论的引领。我们本着理论先行的原则,从整体和学科两个维度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课堂教学理论。整体理论研究是从整体上来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最通用、最基本的理论,在把握国内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趋向、认真总结全市近二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抽样调查区域内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包括因学定教、以思促情、对话生成和单元控制在内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体现上述原则的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分别是导学模式、探究模式、合作模式和达标模式;然后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堂管理等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包括课堂导入、课堂精讲、课堂提问、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检测反馈在内的教学策略;最后概括提炼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法。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整体的理论研究同步进行,主要包括学科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精品案例以及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三个部分。区域特色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区域课堂建设的必然产物,是全市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全国来看,无论是通识意义上的教学理论建设,还是个人特色的教学理论建设,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区域性的教学理论建设,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学理论建设,还比较少,因此,我市的课堂教学理论建设具有创新意义。

探索形成了区域推进课堂建设的工作模式。一是行政与教科研联手,依靠行政强力推进课堂建设,依靠教科研克服以往课堂教学改革普遍存在的凭感觉靠经验的粗放模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对接,我们通过理论的普及与应用来改进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来促进教学理论的完善与丰富。三是点与面有机结合,从烟台市的层面来看,自2008年开始,连续出台了课堂建设年度推进意见,明确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县市区层面来看,许多单位也根据各自的实际,出台相应制度,提升了区域内诸多学校和教师的典型经验。烟台市的这个工作模式对于其他区域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磊.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实践探索[J].教师.2011(28):74.

第7篇

一、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逐步形成形态多元、流派众多、体系变动不居的发展局面,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明确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探究把文学基本理论和学生联系起来,不仅传授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文学理论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下会重新焕发出理论自身的魅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是受益终生的。

作者:吕佳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8篇

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必须从教师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抓起,灵活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为指导,采用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是非常简捷有效的。微格教学是一个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某一专业知识的教学,应用现代视听技术有控制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活动。其实,这种做法正是微格教学思想在校本教研应用的体现。

一、微格教学思想的实质

微格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际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一条较迅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这种思想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先提出来的。现在看来,必须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评价依据,同时,借用现代的视听技术和声像设备手段,来完善教学环节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而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仅与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关,还与教师的心智活动和动作行为配合恰当的熟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二、微格教学思想在校本教研的应用探究

1、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3、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化学课程在微格校本教研中的应用探究体会

第9篇

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注重自身教学理论的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经常见诸于报端,践行于学校。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代教育的学习观、人才观、成才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校长,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密切关注发展动态,加强学习,不断猎取新知识,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与新形势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抓好教师的教学研究理论学习,作为校长的笔者把自己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定为每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重点精读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教学研究理论,学习了邱学华先生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理论、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研究理论以及教学模式理论,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研读了燕国材教授的“学生主体论”“素质教育论”“心理教育论”等教育理,并做摘记,使自己的教育研究管理不断由感性思考跃升为理性思考。

带领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 近年来,新疆博乐市第五小学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重点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通过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并结合学习“情境教学模式”“导读法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三主四式”等教学模式,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尝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都知道,一个好的课题可以带动学校工作多个方面的良性循环,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营造学习、合作、探究和变革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催生出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课题研究作用本身就在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这本来就是一个大收获。

因此,学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论文的学习,提高了教师对优化课堂教学研究理论的认识,激发了教师参与优化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按各自选定的教学研究课题深入学习该课题的有关教学理论,使各自的教学研究具有厚实的理论背景,以保证课题研究成功完成。

深入研究,形成教学研究氛围

发挥学科优势,深入课堂教学 校长如能善于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参与和引导教师进行学科课题研究,则有利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

2012年笔者带领学校语文组教师做了《博乐市第五小学“三主五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通过2012年12月―2013年2月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总结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模式研究活动带动了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良性循环对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开展教学评比,鼓励教师有所作为 为了激励教师投入研究,学校给教师创造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表现的条件,如组织“素养大赛”活动,使教师们研究的成果在“素养大赛”活动中通过上课、说课、课件展示、素养问答、教学论文等形式展示出来。活动促进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在教学研究上有所作为。

抓好“模式研究”,扶植青年教师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推动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第10篇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Bb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一、翻转式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翻转式教学又称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2007年美国的两位中学教师提出“翻转课堂”理念以来,该理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意义、翻转式教学设计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翻转式教学的核心意义。孙雨生等[1]认为翻转式教学可以“重排课堂内外师生教与学时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做到自主式、社会化、探究式学习。”王红等[2]通过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案例分析后提出,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学者在对翻转课堂内容设计方面的研究中,李波[3]提出了以“教师、教学视频、学生、家长、网络为要素”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蓝敏[4]总结了应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时,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的主要工作。在对翻转式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中,王红认为“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王诗云等[5]探讨了翻转课堂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提出“即使该课程比较适合开展翻转式课堂,也不意味着该课程的所有的教学内容均适合开展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观点,并提出在班级人数较少及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以往研究来看,学者在肯定翻转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意识到结合课程特点创新翻转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只有适合课程特点的翻转式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翻转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基于翻转式教学理念,依托Bb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提出了“半翻转式”教学模式。并以运输经济学为案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及考核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并对进一步改进运输经济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二、翻转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通常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也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知识的碎片化处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为了能够便于学生自学,翻转教学强调对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教学内容时长不宜过长。对知识的碎片化处理与理论课程特点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理论的发展是经过了思想、学说阶段以后逐渐发展完善成为理论。一门科学在“思想”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零散、互相不联系的。“学说”阶段对该门科学的认识逐渐系统化,但仍没有形成体系。而一门科学发展为“理论”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理论来讲,对该领域问题的阐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大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讲解和把握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对该门科学的总体把握,而掌握总体知识体系和框架对于相关理论专业学生未来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理论课程翻转式教学成功实践的关键。

(二)教与学过程的分离造成理论课程部分内容传授缺乏合适途径

翻转课堂将教师的知识讲授过程前置,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进行知识学习,把原本结合在一起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分离。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虽然翻转课堂提出教师可以利用课上时间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在线上这对课程问题对老师进行提问。但是,这些手段也不能够从根本上弥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缺失,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调整授课方式,甚至增减部分教学内容。尤其对于大学理论课程而言,研究方法的传授更需要良好的面对面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来实现。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难在前置性教学中完成,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课堂辅导内容,又脱离调了研究方法所依托的知识,学生对于就事论事的讲解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甚至厌倦。这就要求老师在吸取翻转教学优势的同时,不固守翻转课堂的成形范式,不断探索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高效完成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单一的课堂辅导模式无法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

当前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课堂教学,为了突出差异化教学的特点,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教师,这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跟随学生的节奏进行。事实上,学生对相同知识的理解会存在共性的问题,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会浪费在教师重复回答学生共性问题中,因此过分强调差异化掩盖了问题的主要矛盾而无法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相互学习是高等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翻转不应该是简单的将教师的角色让位给学生,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从讲授者向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监控,于无形的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一点来看,改革原有的翻转课堂内容,创新翻转课堂模式是适应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

三、基于Bb系统的大学理论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创新

(一)Bb系统对翻转教学模式的支持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简称Bb系统)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商业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全国多家高校利用Bb系统开展网上教学活动,Bb系统主要由课程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模块、课程交流模块、课程测试模块与系统管理组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接口直接登录Bb系统。Bb系统中的教师用户可以对课程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模块进行编辑,根据教学需要,添加相关教学内容,课程大纲、教学日历、考核形式、通知公告、电子课件、课后习题等。课程交流模块中,Bb平台提供的互动功能有很多,例如作业提交批改,讨论区,个人博客、日志、小组文件交换等。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交作业批改,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留言沟通。还可以开设讨论专区,供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题目进行讨论。课程测试模块包括评估、评分中心、用户和小组等内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小组或者学生个人进行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之中。依托Bb系统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登录系统信息,把握学生课前学习时间和频率,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基于Bb系统课程信息管理模块的课前学习内容设计

课前学习是翻转教学的起点,也是翻转教学活动重要支撑。与传统翻转教学模式不同,本文的课前学习内容设计的重点是资料和文献阅读,辅之以课程知识的预习,而这两部分学习内容由思考问题将其串联起来。这部分内容的实现只需在Bb系统课程信息管理模块中添加内容,具体分为思考问题、课件学习以及扩展阅读三个部分。思考问题的选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课件内容,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来学习课件内容,通过对问题的逐一回答完成对课件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这样学生的课前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种问题是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通过对知识提前学习、资料和文献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思路。这部分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从自发的阶段上升为自觉运用所学理论解答具体问题的阶段。课件设计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是经典的经过碎片化处理的课件、教学视频,也可以是传统的课堂讲授的课件内容,辅之以对教材的阅读提示。课前对课件的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是让学生了解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对知识性内容能够基本掌握,基本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会嵌入到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当中。扩展阅读是课前学习模块的重点和大学理论课程翻转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大学理论课程的特点,但这也使得一些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无法被及时纳入课本当中,而对前沿问题的探索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在文献阅读方面引导学生。为了循序渐进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之初可以在Bb系统中上传教师指定的补充资料和文献供学生阅读,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步引导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学习查阅相关的文献,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查阅中外文文献的习惯和能力。

(三)嵌入课前内容的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当前翻转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是重中之重。将课前学习内容嵌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采用提问、讨论、讲解相结合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在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嵌入课前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将课前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由于理论课程教学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尤为重要,若教师只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必然打破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学生接受起来又显得被动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前准备中的第一类问题进行提问,由于学生课前有所准备,因此通过提问可以完成对知识性教学内容的回顾和梳理,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中进一步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向学生阐述理论形成过程,并针对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提高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实现了研究能力培养与知识性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通常较好,通过课前和课堂两轮的学习,学生大部分能够达到掌握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的程度。互动式教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和核心性,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高效率的学习平台。互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又分为小组内部的互动学习和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两个层面。依托Bb系统,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提出分组原则、设定分组人数上限,由学生自由成组,小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中提出统一观点和课后小组作业。小组内部的同学可以利用Bb系统进行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观点以后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内部的互相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对知识和问题形成初步的理解和观点。待到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之间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组同学的观点和先进的研究方法,甚至对研究结论进行相互质疑和进一步研讨,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同学们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头脑风暴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探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教师在备课之初始料未及的,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问题导向、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教师对授课节奏有效地把控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既要有清晰的教学主线,又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学生既具有主动探索知识体系内的难点和重点的动力和能力,又能够对知识体系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对前沿问题具有独立的思考。

(四)依托Bb系统评估模块的课后考核内容设计

从作业形式上来看,采取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Bb系统设计作业模块,针对作业特点,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在Bb系统中针对小组,组内成员协调各自分工,在最后成果中标示清楚,小组作业成绩构成中,80%为小组整体成果得分,20%为个人分工部分得分。需要个人单独完成的作业在Bb系统中针对个人。依托Bb系统中的作业板块,对学生小组或者个人相关作业信息、作业评分标准、设定作业初稿提交时间限制。学生上交作业初稿后,教师在系统中进行批改,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提交作业的页面留言中反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更正和改进。针对老师的修改意见,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修改后的作业终稿。通过这样的修改和教师与学生及时的沟通,学生能够更直观认识到自己研究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运用翻转教学理念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但是理论课程学习强调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学习并重,当前的翻转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理论课程教学要求。本文充分吸收翻转教学的精髓,同时考虑大学理论课程特点提出的翻转教学模式创新关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内容设计从传统的知识学习转变为重视资料和文献阅读;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讲授者并不是转变为追随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课堂内容进行更精细化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服务和监管作用;三是科学设计课后考核内容,运用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李晶 白阳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65-71.

[2]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6.

[3]李波,等.基于活动理论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Z].

第12篇

关键词: 说课 教学形式 教学途径

说课是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说课的原则,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就是全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因此,说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从宏观上看其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说课不同于一般上课,不仅要弄清讲什么,怎样安排,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处理,都有什么根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理论,明课标,懂教材,必须实现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这样就使得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二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其有利于自我发展与成长。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等等。

二、说课的特点

说课的理论性特点,即说课的“说理性”是说课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说课不但要求教师说出“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这个“为什么”就是要说理。教师必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等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经常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寻求理论的支持,养成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习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说课的基本内容:(1)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2)结合班级学习实际的最佳选择(选择的合理性);(3)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及新课程理念的贯彻需要;(4)教学经验的积累最终所至(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可以对比以往教学的成败,对以往经验进行吸取和完善)。

三、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最便于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通常由组织者根据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个主题,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通过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型说课主要是选择教学业绩好、教学技艺相对高的优秀教师进行示范。然后通过评论、讨论所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使所有参与者从听课、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3.评比性说课

为了培养、发现、选拔优秀学科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按指定的教学内容准备好“说案”,按规定时间进行说课。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将说课内容付诸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

四、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1)分析教材地位。首先需要讲清这一课内容在整个单元、在这一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主要是说明白它与前面有什么联系,对后面有哪些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教学内容。一定要理解教材编排的基本思路、基本理念。(2)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全面、具体,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等几方面考虑。(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在说课过程中一定要说出怎样抓住关键,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的这一中心环节。从而体现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

2.说教法

主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说明要用什么方法落实、渗透德育教育、能力培养、智力开发,还要指出其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重点的知识上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探讨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等问题;说明该课时如何使用各种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常见教法如“设疑、讲解、示范、提问、点拨、启发、评价、激励”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自主教学探索法”等。

3.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以及要说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主动学习意识;还要说明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法指导一般有:①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②组织学生“听、读、写、思、议、悟”;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

4.说课堂教学程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将教学程序每一个小细节说清道明,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并且讲出“为什么”,说明教学效果的预测。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预测,既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自我把握程度。在说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智力开发、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身心发展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可能的预见性预测。

五、说课的程序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学程序也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说教学程序对于新授课教学要说明课堂教学过程和步骤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这是说课中更为具体的内容,要说出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新课的引入、课题的提出、新课教学的展开、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还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等。

六、结语

现代教学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在说课中,不仅在说教什么、怎样教中需要理论指导,在说明理论依据中更需要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需要以教学论中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为指导,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就要依据教育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的理论,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说课促进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说课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法和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单一的学科文化知识过渡为既有学科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元的素质结构。说课者只有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