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背影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解说结合起来,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走入由形象、色彩、声音构建的多向立体的情境氛围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朱自清的《绿》,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再如《口技》中,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动物的图片,运用动画模拟动物的叫声,将学生引入即将学习的有关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运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多媒体存储的大量信息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讲解与交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另一方面,多媒体自身所配备的文字、声音、图画、动画、电影画面以及活动影像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效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不错,对橘子、香蕉,甚至进口水果都不感兴趣。所以,作者父亲背影的形象,课文中主人公所处的背景环境,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画面或视频素材,依据课文内容设计课件,再现课文所处的意境。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对理解课文的意境就变得非常容易了,能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等问题的同时,教师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①怀念父亲,惦记背影;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③父子分手,惜别背影;④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做,一是使得教师将大量的手写板书时间节省下来,二是利用多媒体现场展示情景,师生一起分析、评论,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化解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深化学生情感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斑羚飞渡过程是个难点。教学时用课件演示斑羚整个飞渡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点:“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老斑羚们是那么从容,那么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种群的生存与延续,快速飞渡。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令人震惊、感动。用多媒体播放这样感人的场面,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的效果,是书面语言和单纯的朗读远远所不及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关评论及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并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如在讲授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有关内容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来再现古诗意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进行预习和自学。教学时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来源,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有机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情感的脉搏、奔腾着情感的激流。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在强化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把课堂设计成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2、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是否轻松、舒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4、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初中语文教学既要求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音语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方式演绎课文,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示文章情节、表达内心情感。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就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自感自悟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既可怜又可憎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切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初衷。
关键词:电子白板;互动;群文阅读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悄然进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使用电子白板技术,不仅可以使语文群文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课堂感染力增强,还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充分实现互动交流,让群文阅读课堂绽放精彩。
一、合理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激发群文阅读兴趣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精心选择好用于群文阅读的文本,充分利用电子白板悦耳的声音、多变的图像、绚丽的色彩和屏幕标注、画面截取、拖放隐藏、聚光灯幕布等功能,通过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良好的视听效果下自觉进行群文阅读。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素材图片根据需要进行隐藏,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在电子白板上通过纹理笔的擦除功能,使图片一幅一幅地逐渐显现出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陡增,在欣赏美图的同时,对课文描绘的情景于无形中印入脑海,难以忘怀。
二、活用电子白板,呈现精彩,构建群文阅读环境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品味,并得出自己的感悟,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利用它强大的存储、便利的拖放,最终完成教师布置的群文阅读教学任务。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这一组文章时,我先出示本组文章阅读的主要议题:怎样通过生活琐事的对比来突出父母的爱。紧接着,播放视频片段:父母为子女准备的一桌好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最后定格画面: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维艰,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教师顺势用电子笔在白板中将事先隐藏的题目文本《背影》显示出来,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阅读中……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开始就把准备的阅读材料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应该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科学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和选文,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让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更为高效。
三、巧用电子白板,共享片段,增强群文阅读能力
教师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要巧妙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的众多优势,通过其聚光灯效果、幕布下拉等工具,进行多种形式如选择、填空、拼图、连线等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享阅读成果,激发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
四、妙用电子白板,开放互动,促进群文阅读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电子白板教学,可让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与理解,加之可以使用轻松的背景音乐,这会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关于爱国主义的群组诗歌时,利用电子白板先播放歌曲《精忠报国》,之后出示议题:诗歌中如何表现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接着,利用Flash制作出组诗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文天祥《过零丁洋》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滚动字幕效果,同时辅以饱含激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作者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通过精心制作、巧妙安排的各个贴切图片和音视频片段,声情并茂地诗歌朗诵等,既让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了清楚的认识,又促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激情高涨。
五、善用电子白板,反馈评价,展示群文阅读成效
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安排适量的难易适度的阅读练习题,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背影》时,将用Flash制作好的单项测验题插入电子白板课件中,在阅读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予以展示,让学生在白板上写出答案,然后用电子笔拖动将遮盖的参考答案显示出来,学生通过对比即能搞清正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反馈。
总之,教师要想将电子白板技术运用到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就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和安排好选文及其阅读顺序,合理设计与精心制作满足教学所需的电子白板课件,充分发挥其优势,促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让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永远绽放精彩!
下面就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
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其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的不断延伸,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0分钟的上课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
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上,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O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内容,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关键词:回归文本;学会预习;享受阅读;写作灵感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中指出: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构建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
针对学生普遍书写较差,朗读习惯不好,不会写作文,不会预习新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问题,语文教师需要脱掉语文课漂亮的花外衣,抛掉华美的课件展示,抛掉浮躁的教学环节和语言,回归文本教学,重塑扎实高效的课堂。
一、带领学生做好预习
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基于学生不会预习的现状,开学之初,我带领学生上好预习课。先是告诉他们拿起笔来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比如,生字词用“―”标出,好词好句用“”标出,成语用“[]”标出,多音多义字用“{”标出,不懂的句子及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比如,描写生动的句子,包括写景的和写人的两类,如:叶圣陶《苏州园林》“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写景)又如,《芦花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写人)遇到这样的句子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质疑:这个句子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再如,《苏州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像这样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像《背影》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都要作为好句子勾画并标注疑问,如:“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或“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可以边勾画边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勾画完之后再一块查阅工具书,并将查到的信息标注在课本相应的地方。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阅读
《意见》强调:“关心每个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课堂上差生懒于表现自己,消极怠工。我每次都在第一课时采取轮流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朗读。要么开火车式个人轮流,要么波浪式(横排或竖排)小组轮流,要么男女生轮流,要么按座位分方位对读(类似对歌)轮流,不让他们有惰怠的机会,不产生漏网之鱼。每个人都有读的机会和权力,先从低目标开始,每人一小句,读完就汇报预习成果,提醒大家本句话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久而久之,他们克服了懒惰和害怕的心理。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范读熏陶和感染下,中差生早晚会爱上朗读,学会默读。第一次汇报不好的第二次一定会努力的。我还利用早读、课前及课堂上的剩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让学生展读一首诗或一段古文,从他们整齐的朗读声中,学生们领略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从他们的抑扬顿挫中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碰上中秋节,就和古人一起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赶上国庆节就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写作
学生最头疼的是缺乏写作灵感。我就随时随地地激发他们:利用季节和天气提醒他们观察景物,练习写景;利用节假日学写场面;利用演讲班会等说出自己的情感经历;借助教材巧妙联想。如:学到《背影》就让他们想想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细节,并尝试给父母寄一封信;学到《核舟记》,我便引导他们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说明一物;学到《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有关德行和节操的文章,就顺势引导他们写议论文《说“德”》。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一、巧用多媒体。
1.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多媒体的介入,引起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兴趣,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苦思冥想的场景转化为生动,直观,具体的景象,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节约了教学时间。
2. 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维由于抽象思维,多媒体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化。例如,《背影》中,文中为什么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在那种环境下突出背影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便以幻灯片,视频等出示四次描写背影的情境,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在车站分离时的背影,再加上浓浓的血肉之情的音乐,图文结合,是学生直接感触到背影在文章情节中是重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引领学生的发展思维,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大胆质疑,解疑。
1.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巴克精辟的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只有让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就是成功。比如学习《落日的幻觉》一文时,学生看到题目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落日是会有幻觉?为什么会有幻觉?幻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等等,这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给他们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让他们在相互的不断否定和肯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问,质疑在学习活动中是很重要的。
2. 耐心帮助学生解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就应该化难为易,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正确的答案靠近。而不能操之过急,适得其反。比如《伤仲永》一文中,教师让学生回答,仲永的结果是谁的错?可能学生的回答会不尽人意,那么教师就应耐心的诱导学生一步一步靠答案,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和现实意义。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学习的突破口,不能把它关闭了,关了学生就累了,教师就更累了。
三、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
1.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成果,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也能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得以运用,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吧。
2.课外阅读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强,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提供示范,激起兴趣,强化听说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如朗读难度较大的《陈涉世家》《出师表》都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2、形象生动,直观可感,增强理解能力
多媒体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教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 地提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用Flash课件展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瞪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他们的壮举,是伤心崖上的彩虹,是生命之虹,是精神之虹,是灵魂之虹,美丽、绚烂、久远……他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爱,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实物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再现情境,拨动心弦,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对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不甚了解,很难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使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4、搭建平台,激发写作,提高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知道无从下手、学生苦于思路没有头绪。教师可于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或搜集相关的资料网址,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如学习了朱自清《背影》后,我 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篇作文。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校已上互联网,具备条件),我找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如《妈妈喜欢吃鱼头》等,得知学生曾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等有关亲情的电影,我找到这些电影截取其中最感人的片段,做成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学生鸦雀无声,静静观看,虽曾看过但依然被感动得眼中含泪。因势利导,我要求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寻找“爱”的痕迹,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关注、体贴他人,而且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自然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真挚感人。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一,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许多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具体化,学生的思维想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其二,多媒体将一种以文字形式为主题的抽象的信息表达方式转化成一种以一列画面为载体的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久之多之,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三,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比较严密和紧凑,师生间会因此少一份自如而多一份拘谨。师生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有知识传授和反馈,也有感情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却多是单向的,即便有人机交互程序,也只是知识传授和反馈,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代替不了教师充满情感的话语和生动鲜活的体态表演。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使用,轻开发
依赖现成课件,即不顾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结合教学的实际,对现成课件拿来就用,这样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课件的二次开发,把课件改造成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切忌不论讲什么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一节课都是多媒体课件在唱主角。
2、避免重技术,轻实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作用,对突破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切忌把课件制成动画、花里胡哨,喧宾夺主。
一、归纳点睛式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精彩点的把握,强化学生印象。如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大无畏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又如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母爱的丰碑。”通过这样的小结,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文章的魅力。
二、延伸畅想式
有些课文是悬念式结尾,事情发展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计各种结局,能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新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两个孩子。”学生定是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其孩子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文章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具体言行作结尾,没加半句评论,却更显其意味深长。教学到此处正是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这最后一句作为故事的开端,续写故事。这样能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余音绕梁式
教师借助相关的文艺作品或多媒体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于课尾巧妙引入,便能使课堂再起波澜。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学生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这样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引导开拓式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五、设疑点拨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如教《塞翁失马》一文将近结尾时,教师问学生:“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要求学生课后相互讨论。结尾质疑可以理解为课后延伸的质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思想教育。
摘要:科技的改变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索习惯。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给我们的视听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对于教学而言,也给师生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媒体;优点
语文教学改革指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有些学校过于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比赛课上课件更是泛滥使用,不管课件是否适合本学科或本节内容的使用。教师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误区。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下面试着谈一谈,与同行共享。
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语文课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文字的美,充分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得越丰富,对课文的感受也就愈生动、愈深刻。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可以更多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多媒体教学能突出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才能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个理解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过程。我们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将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学习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拓宽学生的发散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所以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多媒体展示出形象的、鲜活的画面,用丰富感官刺激,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使学生深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和大家合作共同完成学习。
【责编 田彩霞】
关键词:导语 故事 想像 教态姿势 音乐 情绪
语文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搞活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过程更加富有魅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浅淡几种引趣方法:
一、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笔者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笔者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十则》一课时,我就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量的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三、音乐熏陶引趣法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前,我请同学们欣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那歌词中“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很形象地描述了即将要远行时,母亲的唠叨,千叮万嘱以及复杂的心情。欣赏完歌曲后我就让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千里的路,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那是母亲的爱的体现”。接着笔者顺着歌词和同学们的思路导入课文。“母亲较善于从自己的言行中表达对孩子的爱,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这样,《背影》中父爱子的深情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同学们关注的对象。
四、多媒体引趣法
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音响和动感画面等手段多管齐下从视听等多方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逼真的动感画面的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有利于学生眼、口、手、耳、脑多方位同时调动,全身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如《海燕》这篇著名的散文诗,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六、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在哪里》、《选场》、《市长》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七、引导想像引趣法
引导学生想像课文内容,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讲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露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时,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溪水奔流、鳜鱼跳跃的情景,让学生在想像中走进这一美妙的情景中去,体会其中的自然美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悟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情绪感染引趣法
一、生本课堂创建中多媒体运用的工具性反思
1.多媒体激趣与师生课堂情感交流。生本课堂的本质在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学习激情调动的情境,多媒体运用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简单的黑板、粉笔和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提供生动的画面并配有音效,不仅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将各种知识有机关联起来,使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直观,利于学生知识关联,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该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人机互动中被弱化,教师需要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生本课堂创建中,针对多媒体的运用,教师的语言选择、身体语言使用、动作节奏都要蕴含情感因素以强化师生情感交流。2.多媒体体验与师生课堂技术依赖。生本课堂推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意味着学生要在课堂中充分投入,并调动自身更多潜能以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多感官的同时调动会使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写学生看,学生各种感官的使用不够全面。而多媒体教学中,由于课件已提前制作,大大地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减少了学生感觉体验的中断,同时图片、视频和教师讲解的共同进行,使学生多个感官同时调动,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演变成课堂多媒体的播放者,课件播放取代了教师的主动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基本由计算机来控制,课堂教学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有的课堂教学直接转变成教师对课件的展示和阅读,形成了机器本位化的课堂教学[1]。虽然这种教学的感观效果较好,却易导致课堂技术依赖,使得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被弱化,课堂情境生动性被淡化,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追随课件设计来学习。原本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动手得到的知识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被动画演示取代,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获得了结论,难以获得真实体验,也不能进入探究式学习,自然也就难以完成生本课堂的创建。3.多媒体技术偏差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尤其强调这一点,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备课教学意味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按照能力突出学生、一般学生、学困生进行分类,采取柔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水平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倾向于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但是学校很容易把课堂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多媒体运用关联起来,为了匹配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学校开始追求教学软件的先进性,将一些简单实用的软件弃之不用,进而追求更为高级、复杂的软件工具。在此情况下,教师的技术短板就开始引发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和技术结合的不足导致有的课件只是简单地把教案及教材的内容搬到电脑上,画面美观但内容贫乏。由于对应用软件的不熟练,教师很难在因材施教方面有所进展,从而影响了对生本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2]。
二、生本课堂创建中多媒体运用的功能性重构
生本课堂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觉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它不仅需要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所突破,更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生本课堂的创建效果。1.明确生本课堂中多媒体的辅助角色。多媒体技术可以推动课堂教学,在生本课堂创建中有独特优势,但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各种问题也让多媒体容易喧宾夺主,影响生本课堂的创建。虽然当前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但其自身的技术缺陷及情感交流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形成以多媒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现有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保持。因此,在创建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时,需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使其在生本课堂中既能充分发挥长处,担负应有的责任,又能消除或弱化多媒体教学对生本课堂创建的不利影响。生本课堂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和多媒体,其中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学生是教学主体,多媒体是信息媒介。基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基本角色定位,生本课堂中多媒体运用是为表达课程内容服务,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合理表达,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特征。只有坚持这个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才能使教育工作者摈弃对多媒体运用的形式化、主导化等现象,并能让多媒体运用更符合学生认知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等,这些优势是其在课堂教学中备受青睐的原因,只有在这些功能都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它在生本课堂创建方面才能发挥作用。但在当前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运用中,大多数课件未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进行充分运用或发挥,教师不仅难以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交互等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其对于多媒体运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因此,从生本课堂创建出发,必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优势。首先,要充分发掘多媒体对于生本课堂的价值意义。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等[3]。其次,要将多媒体的价值意义具体到各种功能中。如人机交互功能促进师生交流、网络信息提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散等。最后,把具有特定价值意义的功能具体结合至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使多媒体运用与各个学科的特点保持一致。如英语课程主要是语法体系的整理以及情境设置,注重说写等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通过网络呈现更多的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听说机会;化学课程可借助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在实验室中不能操作的化学反应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再通过超文本功实现相关知识点的关联。多媒体在生本课堂上的运用,本质上是把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生本课堂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对生本教学理念有充分理解,还要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应的软件使用得足够熟练。因此,要深化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并贯彻于课堂教学中,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软件技术,让多媒体成为促进生本教学的有效工具。3.形成生本课堂理念导向的多媒体运用模式。当前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形成以多媒体运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轴心,造成课堂教学的机器本位化。由于生本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目的是促进生本课堂的创建,学生才是生本课堂的中心,因此必须改变围绕多媒体构建课堂的观念,要以生本课堂理念为导向进行多媒体的课堂运用。具体实践中,生本课堂理念对多媒体运用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生本课堂需要来决定多媒体的参与,即在生本课堂中,并不一定要运用多媒体,只有在需要时才选择多媒体设备的课堂运用。第二,以生本课堂需要来决定多媒体的运用方式和范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对内容的灌输来决定多媒体运用方式。生本课堂下,要达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目的,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单一的多媒体展示方式,还要着重于多媒体的课堂互动运用等。第三,以生本课堂需要来决定多媒体内容。生本课堂的流程是由学生自学完成前置性作业,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感受,最后在课堂中对小组讨论成果在全班展示,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按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全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来进行,而是要在各个环节提供相关资料或问题。如在《背影》教学的前置性环节中,可以基于课文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并用多媒体按层次展示出来,如作者为什么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细致地叙述父亲送自己去车站的每个细节?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在学生按照问题顺序细细思索时,其对文章的布局思路理解便逐渐清晰。第四,以生本课堂中的作用发挥评价多媒体运用。作为生本课堂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运用关键不在于技术功能是否先进、运用频率是否够多,而是其在生本课堂创建中发挥多大作用。4.建构生本课堂的多媒体运用评价机制。多媒体运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硬件实力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关于多媒体运用的评价都是以多媒体设备配备、教师在课堂中对多媒体的运用普及情况为指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各方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更多地是关注多媒体设备本身,而忽略了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辅助的真正价值定位。要在生本课堂创建中让多媒体真正为生本课堂创建所用,就必须创建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让生本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评价高效化、合理化。在评价指标制定方面,多媒体对于生本课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节约课堂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照顾学生差异以及促进课堂交流等方面,因此对生本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评价指标也要依照这几方面来设置。在多媒体的课堂评价内容方面,要对多媒体在课堂前置环节、小组讨论、展示等不同环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基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影响,评价多媒体在生本课堂创建中的影响意义。在评价方式方面,要结合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评价,虽然多媒体运用对生本课堂创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也可能出现生本课堂创建中的多媒体运用不如传统课堂条件的生本课堂创建,因此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就要对两者进行对比。另外加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才能得到更客观的生本课堂创建中的多媒体效果评价。为了保障生本课堂中多媒体运用得到科学评估,并发挥督促作用,还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周期,如日评价和周评价、月评价相结合。随着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创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信息的载体形式,扩容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课堂信息的流动,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标激趣
在当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部分学生迷失了人生目标,“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学习者、逃学者屡见不鲜。但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 语文 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人一旦拥有了知识,就好像有三头六臂,给人生插上了翅膀。开学初我利用班会让学生谈理想、说志向,并组织学生看了邹越教授振奋人心的演讲《为明天而奋斗》,学生深受鼓舞,原来有几个打算退学的学生因此打消了念头,学习上步入了良性轨道。每周我至少抽出一堂来与学生沟通,有时念一些励志的名家名作,有时讲一些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慢慢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起来了。学生一旦有了目标。学习起来便像迎风鼓起的帆一样,主动性自然也高了。
二、悬念激趣
在过去说书艺术中,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听众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听众往下听,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我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紧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大部分 文学 作品惯有的手法。《背影》这一课,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有的学生说,这样安排新颖。有的学生说,父亲买橘子时,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是背影,所以写背影。 教师 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祸事连连、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大学,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是表达父爱的切入点,“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艰难印象。如果还是仅限于描绘人物的表情、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打动读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揣摩语言,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接近作者的意旨呢? 教师 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 教材 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 在学《藤野先生》一课时,课前我是这样说的:“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教会我们求知、做人的是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恩师难忘!有多少事至今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能说说你的恩师?”同学们畅所欲言,完了,我说:“让我们走近伟人鲁迅,看一看他和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下,学生们根据已有的情感体验,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想看个究竟。还有一次,我在课前做了一个调查:“同学们,假设你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他拦着你要你施舍一点给他,按照你真实的想法,你会怎么做?A,你会随手甩给他一些钱。B,你认为他不值得可怜,他这样是骗人的。C你会主动的走过去给他一些财物。”有的学生选A,有的学生选C 。我说:“选A的同学有同情心,选B的同学社会成熟度高,选C的同学既有同情心还有爱心,大家想不想知道作家杨绛面对弱者是怎样做的?”学生纷纷高声说“想”,那时,我感觉他们真恨不得一下把这一课看完。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运用多媒体课件,既有配乐朗读,还有优美动感的画面。当课文中描述“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图时,一边听着朗诵,一边欣赏着心旷神怡的画面,课堂效果达到了极致。特别是“迎春图”部分,幻灯片上打出了一群孩子踏青、放风筝的画面。不用老师过多解释,学生感同身受,作品包涵的意境美完全体会出来了。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打出“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况、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使我们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游戏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