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育素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积极丰富小学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写作素材的搜集是小学语文作文课开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起始工作,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写作的基础,对于写作的认识也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观察来为美育打下素材基础,仍然无法满足小学作文美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作文课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搜集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在景物描述类作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春季校园的景色来组织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美。小学校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仅在文化氛围上做了充分的布置,也在校园景色方面做了特别的安排,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校园中,各类植物争相萌发嫩芽,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中采风,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校园中的美,继而为学生作文的写作搜集直接的素材,也能为学生认识到周遭的美提供前提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小学语文作文美育工作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
二、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以写作素材分析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
发现美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去认识美,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为学生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做充足的铺垫。在作文素材搜集充分后,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直接进入写作环节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口头表达其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并积极的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表述“美”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美”。只有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动去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美。
以发现校园的美写作工作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赏校园回到教室后,就应当积极的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让首先让学生讲一讲他发现的校园景色,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表述,由景色的美逐步引申到教育的美,由校园一角的鲜花引申到园丁的辛劳以及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由校园美引申到学习美,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美不仅时时刻刻存在,而且美的不仅仅是景色,不仅仅是校园风光,更是正常茁壮成长的学生与辛勤的教师,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真谛。
三、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作文课的开展又是提高W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作文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前期美的发现与美的认知教学,指导学生抓住核心思想进行写作,则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到美,认识到美,还能真正的表达其发现的美。因此作文写作教学美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仍然是最后的写作工作,教师在提升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地推动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力,落实学生审美之后的表达,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
仍然以校园美的写作为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写作学习课上完成了素材的搜集,素材的讨论,实现了发现美,认识美的学习,教师在此条件下,就应当结合写作的基本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景色来抒发对校园的热爱,抒发对学习的热爱,帮助学生升华对美的认知与表达。而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补充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的架构其写作的思路,保障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优作赏析,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美表达美
小学语文作文美育工作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一时的审美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美育工作的效果不在于短期的写作表达,而在于学生长期的坚持和主动的探究。教师要通过作文课积极的鼓励学生坚持提升自己发现美、认识美、表达美的能力。因此在作文课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阅,发现学生中的佳作,树立学生榜样,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文小比赛是鼓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升美的表达能力最直观的方式,在写作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教师就应当定期的利用语文课单元活动的时间,来组织班级内或者班级与班级间的作文小比赛,向大家展示学生的优作佳作,鼓励获优学生进一步努力,继续培养自己的审美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以学生间的榜样效应带动小学阶段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其在作文美感写作方面的长期坚持,为小学作文美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美育;意义;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有思想,并兼有文学、艺术、语言美的优秀作品。这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精神养料。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上,专家与广大语文教师一致认同:语文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仅谈谈自己对语文美育的粗浅认识。
一、语文中的形象美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语文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语文中的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白毛女》选场、《龙须沟》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语文美育渗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主要将美学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通过欣赏美的东西的外在形象来发现美的东西的内在真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将美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通过对历史自然美的欣赏与感受,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自然美指各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自然美千姿百态,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未被人类雕琢改造的自然美,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美。如浩瀚无边的海洋,峰峦起伏的高山等;二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美,如纵横交错的田野、平坦畅通的公路等。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自然美,如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记载的大量的风景秀丽、山川秀美的诗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展现出来的壮丽富饶的草原风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中所呈现出来的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壮丽秀美的庐山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雄伟磅礴的黄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中的西湖美景等。这些壮丽秀美的河山以直接的形式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令无数文人流连忘返。但是,历史中的自然美,更多地是几千年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如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神秘莫测的金字塔,鬼斧神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充分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布达拉宫与雪域高原的交相辉映,体现了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友好民族关系,岳阳楼与洞庭湖的相互辉映,创造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历史自然美。通过发掘这些美的因素,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更能增强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二、通过伟大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赞扬,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们高尚的品德、嘉言善行无不鼓舞着学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素材。如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光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于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如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等,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震撼人心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这一方面的内容,将历史人物的素材合理地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中,以伟大历史人物为榜样,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让学生在榜样的引导下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如在学习“美国内战”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林肯的生平事迹,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了解林肯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所表现来的超人的智慧及不屈不挠的毅力,从林肯的思想、意志、行为等方面来感染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及热爱,促使学生的心灵、情操、品德、人格不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对艺术作品精华的品味与分析,不断增强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趣
艺术作品中的精华体现出了历史作品的艺术美,是人类对自然、生活、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赞美。历史艺术作品既包含了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如也包括了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历史中的艺术美是艺术家们将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的东西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美感,因而这种美最能震撼学生。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较多的艺术作品,其中穿插着彩图及文字,可谓图形并茂,这种生动的、直观的形式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的审美价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等将其中的美学因素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不断增强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美的创造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育也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科研的不断推进,美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美育的科学内涵也远非易直感到的动听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有趣的游戏等外在形式所能涵盖。外在形式美是美,内在逻辑美也是美;教师的精讲是美,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的积极互动也是美。因此,学校美育绝非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美育,而是渗透于学校各学科,从教学到管理全过程,从课内到课外多途径并与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形成良性互动的大美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要完成这样的目标,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美育的功能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
地理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美育要素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为研究对象,是中学各门学科中文理相通、广泛联系的一门学科,其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美,人地和谐的地理思想美,和地理创造美等,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地理美的大世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美育素材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1、美的地理教材。
一说到课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材。而教材系统又包括文字、图表、思考与练习,以及教材的装潢等。拿到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就仿佛是拿着一件精湛的工艺品。精致的包装,精美的封面,华丽的纸张……无不透露出美的气息;准确、科学、通俗、生动、精炼、合乎逻辑并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字语言,如诗,如画,把枯燥的概念规律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勾起学生求真求美的无穷欲望。另外,新教材在图表及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图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真实、幽默、生动,对促进直观形象的感知、思维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学生感知、记忆、理解地理知识的良好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必将起到重要作用。而大量的活动则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充分领略地理知识中的科学美。
2、美的教学媒体。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媒体,大部分是静态的文字表述,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十分有限,美育功能很难发挥。而新课程则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地理新教材的活动中,也有一些上网查询的要求。网络的功能很巨大,网上的世界很神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更真实的、图文并茂的美。在现代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地区,也可以用图片、电视等媒体将美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创造。
3、美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往往感到的是枯燥的说教,所有的美都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消失。而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自主发现的美,则可以激发他们更多的表现和创造。因此,《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具体在课程内容标准中,是给出了许多活动建议。这些活动,大都要求在课外,而这些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可以更多地让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4、美的教学环境。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①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②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 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是疑问的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如果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被激活了,那么学生的兴奋点就被激活了,他们就会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的创新点,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丰富美学因素的感染,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一只小鸟》的课堂教学中,在细节之处讲到“他每天只能在巢里瞅着”和“大地上一片好景”,仅从文字看,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后有着鲜活的感情、形象的画面,作者仅用一句话带过,让读者体会小鸟的快乐。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然后想想小鸟一家的对话,体会小鸟所反映的人性之美,让学生接受美德教育,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味情感,使小鸟全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进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又如,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中国解放了”“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等句子无不表现出华罗庚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跟着华罗庚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华罗庚这种迫切回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此时,学生会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共鸣,真正走进课文,接受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二、结合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是良好的美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推敲古诗词的文字美,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美,领略古诗词的刚柔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境界,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盈。而古诗词的韵律美,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其描绘的优美境界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教师可通过领读、齐读、默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时,教师可先自己领读,让学生体会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然后让学生齐读,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用韵、节拍、停顿,最后让学生默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后找出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曲径通幽处”一句进行详解:“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课文对“曲”的注释为“竹”,而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这样,学生就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并通过对字词的理解,领略其中的意境美,培养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通过问题设计强化美育
对于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教师可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评价其中的典型形象,体会作品中的社会美。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找出若干质疑点,使学生上课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重点、有的放矢地听课。例如,《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预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写作此文目的是什么?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本文主要通过哪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的性格?为什么用“孔乙己”作为小说的题目?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自行解决了上面的五个问题,但产生了六个质疑点:文章开头对酒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为什么要强调孔乙己的长衫?为什么重复写“众人哄笑”?为什么孔乙己偷书,而酒钱总不欠?怎么理解“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对“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么理解?上课时,学生会特别注意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体会文章的社会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美的事件和美的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美育。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全文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这一特点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让学生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从而发挥这篇文章应有的悲剧的审美教育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凸显美育
信息技术运用图像、声音等视听手段,弥补了传统审美教育在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情境营造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语文审美教学中重“析”轻“赏”的倾向,为语文美育渗透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形象美、结构美、主体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济南阳光下的山景,让学生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小山的特点”;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济南薄雪后的山景,让学生复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雪后小山的特点”;再用多媒体展示城外远山图,让学生复述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探究“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城外远山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直观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而且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作者优美的用词和写作手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觉,让学生在课文这片芳林中寻找美点,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用文字来表达美、讴歌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这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试从德育渗透的意义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
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在《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为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要使孩子们知道中华民族是对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民族。社会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我们这个民族是了不起的,让孩子们有自豪感。”
我国的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数学教学中若能深入挖掘这些爱国主义素材,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卓越的数学家,并留下了不少的数学巨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内容,有机地将这些素材适当介绍,进行渗透,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历史上的杰出成就,是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这种教育效果往往是其它教育途径所不能比拟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意义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结合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例如:
①实践第一的辩证关系。数学是人的需要中产生的。
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常量和变量;曲与直;有限与无限;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转化;数与形的对立统一等等。
③发展的辩证关系。例如:数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达到今天的复数系;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创立,为创建微积分做了铺垫,特别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创建的微积分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使数学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④运动的辩证关系。我们都知道,静止是相对的,万物都是在无时不刻地运动着的。数学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运动思想。
⑤转化与联系的辩证关系。希尔伯特曾说过:“我认为,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数学概念之间、命题之间、公式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⑥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世上万物总是与数量密切相关。
以上可以明显看出,只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有机地渗透这些丰富数学的知识,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大有作为的。
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意义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在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形成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从而培养
起学生的良好意志品格。这就说明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道解惑,而是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目的。正如丁尔教授所言:“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培养,素质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最核心的是态度,不能只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而要重视态度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许多数学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正是由于他们有着超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结果。通过数学史实,使学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使他们拥有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良好作风。
四、美感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美育教育 改变模式 深挖教材 拓展延伸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是:“小学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缺乏审美教育的教学活动就称不上是完美的教学,缺乏审美意识的学生也称不上是健全的学生。在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这些课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注重对学生讲授的多,而使学生感悟的少。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同时也对学生对美的感悟体验也大打折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具有多样化特点。首先要营造美育教育的良好氛围,例如,教学语言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给学生以愉悦感,教学的节奏要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这样就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富有学习的精神。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例如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教材的一些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这些教学模式上的变化为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教材,感受教材蕴藏的美育教育
1.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藏的自然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描写景物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是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语言优美,形象逼真,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给学生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情趣, 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通过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让学生感悟教材中蕴藏的自然美。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
2.让学生体会教材中蕴藏人格美。记事写人,赞颂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等精神世界的心灵美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使学生体会人格之美。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3.让学生体会文章蕴藏的意境美。所谓的意境包括意和境,它是浸润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 要让学生感受意境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习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计划有步骤把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 欣赏美
《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 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 创造美
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利用各种语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美的追求,美的实践,美的创造,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养成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的心灵。
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总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成为崇高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成为健壮之美,美育融在劳动中成为创造之美、灵巧之美。总之,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相关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摘要:音乐教学的审美是我国教改的要求,是素质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在审美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音乐欣赏,挖掘美育素材,重视美感训练,营造审美氛围,落实教师责任,通过审美,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
关键词:音乐;情感;审美;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1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是我国教改的要求,是素质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学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是其学科特点的决定。音乐教学在审美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中学生的审美呢?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盎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最终落实关键在教师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转贴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一、热情坦诚的待人作风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做人。教师待人接物的气度也常常为学生所注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范围内的行为。喜怒哀乐都应有所调节和自控;爱好厌恶也要估计对学生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充沛的精力、飞扬的神采、亲切的态度,无疑就是一种美的召唤,让学生如沐浴春风,精神振作。相反,教师若是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慢条斯文,学生的反应也将是死气沉沉、烦躁厌倦。
二、幽雅自如的教学流程
美育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多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无意中感受,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许多微妙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讲解可以替代的。关键在于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情感、想象等因素“进入角色”去感受,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设计、语言、板书、神态等方面力求得当,能给学生以适度有效的刺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去接受知识,积极思维,充分感受教材中美的信息。
一节课上教学内容的完成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顺其道而行之,就会使教者教得轻松,学者学的愉快,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增强他们进步向上的自信心。语文课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更高的要求去进行审美教育。导入新课力求新颖有趣,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新知识的讲解能因势利导,巧借原有的知识来降低难度,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课后总结能统管全局,起到提纲挚领、加强印象、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三、深厚全面的教学素养
一个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语文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素养和教育理论的素养外,还应当具备语言、板书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素养。
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合乎规范,更要讲究艺术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想象,化枯燥为生动,变模糊为清晰,牵引学生的思维翱翔于知识王国自由的天空里。
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应力求具有启发性,发挥形象直观的作用,在帮助学生的同时能给予学生艺术的享受。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的积累,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