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狼和小羊续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小羊连忙说:“别吃我,别吃我。你看我瘦骨嶙峋的样子,怎么能填饱您的肚子呢?”
狼一听,觉得有道理,就问:“那你说怎么办?”
小羊说:“要不我回家多吃一点,三天后养胖了再来给您吃。”
狼凶恶地问:“如果你不来怎么办?”
小羊装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小声地说:“三天后我不来,您就来我家吃我。我家就在山脚下的村庄里。”
狼得意地说:“那好吧。如果你不出来,我就把你们全家统统吃光。”
三天后,狼来到约定的地点,一直等到中午也没见到小羊。狼气冲冲地奔下山去。一进村,就被猎犬包围了。
“哎呀,我上当了!”
凶恶的狼被聪明的小羊打败了。
一、抓住课文留白处,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孔繁森》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这句话如果光靠空洞的说教,是难以使学生与教者产生共鸣的,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像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具体与形象,从而品味出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抓住此处“留白”,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小朋友,你是谁的亲生儿女?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抚养你的?能讲讲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养你的吗?
生:……
师:孔繁森就像是你们的爸爸妈妈对待你们一样的在抚养这三个孤儿。
出示:当他们生病时,孔繁森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孔繁森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们学习退步时,孔繁森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们衣服脏了时,孔繁森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们________时,孔繁森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的一条,也可以说老师没有提到的,想象一下:孔繁森怎么样关心爱护这三个孤儿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经过交流,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更感受到了孔繁森对三个孤儿的无私之爱。
二、抓住课文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对课文中一些留白的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来丰富课文的内容。
在《云房子》一课中,作者把天空中千姿百态的白云说成是小鸟造的“云房子”,并且还列举了几种。
师:这些云房子真可爱,在这各式各样的房子里,你最喜欢哪座云房子,选择你喜欢的云房子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师:看来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云房子。××,你喜欢什么样的云房子,读出你的喜欢来。
大冬瓜:傻得好可爱,真想抱抱它;(男生读)
花儿:你看,它就像一朵盛开的棉花,多美!(女生读)
大楼房:哇,好高的楼房;嗯,比我们的教学楼高多了;真是摩天大厦;(一、二小组读)
大礼堂:今天我们就在大礼堂里上课,这么宽的礼堂谁能读出来?多宽的礼堂呀,简直可以坐几千人!(三、四小组读)
一点点小的:这种房子适合前面的小个子小鸟住,是不是?前面的小鸟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丽的云房子,能连起来读一读吗?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站着读,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也可以带上动作读。
师:这些云房子多有趣啊,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出示白云图)亲爱的小鸟们,你们也想来造造云房子吗?那就把你设计的云房子说给同桌听听,和同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师:小鸟们,你们设计了这么多的云房子呀,你能用一个词来夸一夸?(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大小不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能把你们造的漂亮的云房子,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不一会儿,我们的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
通过想象说话,不仅体会了小鸟们欢乐的心情,也进一步感受到了云房子的有趣,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三、抓住课文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话练习
《狼和小羊》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最终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虽然最后的结果不言而明,但孩子们的内心却很善良,他们想改变小羊悲惨的结局,于是我抓住课文最后的省略号,抓住作者没有写出的结果,让孩子动脑筋,展开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样?让孩子们写一写。孩子们续写的多种多样:
生1:就在这时,一只大象出现了,大象用长鼻子卷起大灰狼,把大灰狼扔到石头上,摔死了。
生2:小羊往石头后面一躲,狼的头正好撞在大石头上,死了。
生3:小羊对狼说:“你先别吃我,晚上再到我家来吃我吧,我会把自己洗的香喷喷的,让你吃了以后不生病。”狼同意了。晚上,狼来了,小羊在朋友小马、小刺猬和小猫的帮助下,打败了大灰狼。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教材内容;课外阅读;鼓励措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二年级写话目标的规定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写话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对学生采取怎样的教学指导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对此论题作出研究和论述。
一、善于运用教材内容,使学生体会到写话的乐趣
教材是教师最好的教学助手。而且,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变得更加丰富,且文章内容多注重于对学生学习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优美范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写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写话教学的指导,如,明确学生对写话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写话积极性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写话的乐趣,使学生自身的写话能力和写话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因为它属于一则寓言故事,且具有较强的戏剧冲突,旨在告诉学生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为学生创设这样两种情境:(1)假如“我”是小羊,在狼和自己对话时,“我”会怎么做;(2)文中最后一句话为“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大力发挥想象力,对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进行续写。这样,我们通过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素材,既使学生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作想法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写话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所以,除了平常的课内教学,我们还应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坚持天天阅读课外书,这样,我们就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使学生的头脑变成一个智慧的源泉,从而为学生写话质量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认知能力较低,所以,我们应为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读的课外读物,如,小学生优秀作文、童话故事、连环画、小学生故事会等,并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增加阅读量,而且,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对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摘抄的优美语句进行分享和交流,为学生的写话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对周围的生活事物和生活瞬间进行细致的发现和研究,如,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小河流淌的声音是怎样的等,这样,学生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将其运用其中,写话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总之,我们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使其丰富学生思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促使学生的写话质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三、积极采取鼓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写话热情
低年级的小学生性格单纯、善良,且极易得到满足。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并在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采取鼓励措施,如此,便能调动学生的写话热情,使学生对写话学习充满自信心。
比如,在让学生对《狼和小羊》的两种情境进行了假设和续写之后,我们就可对学生的写话内容展开评价活动,如,对于写话内容较好的,在我们让学生将其分享给大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写话内容好在哪里,还有没有继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对于一般的或者较差的,我们不能直接用“不好”这样的词语给予否定,而是在诚恳地提出意见之后再给予鼓励,如“开头写得不错,但如果结尾能够再呼应一些,就更加完美了。”“不错,但是如果再加入一些修辞手法,会更棒。”……这样,我们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也指出了学生写话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且调动了学生的写话热情,为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高度重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并积极采取各种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实际的写话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话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朗读率先垂范情景创设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要让他们学会“写自己想说的话。”作文就是写话,把要说的写下来就是文章。然而,事实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普遍性。低年级没有专门的作文课,但是,只要抓住契机,提前起步,说不定就在您引领着孩子“走走”、“玩玩”之间,已帮助孩子轻松地步入了作文的快乐殿堂。
一、走进大自然,给孩子一泓文思的清泉。
有人说写作,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对灵性的耳朵和一颗善感的心灵,然而,现在大部分孩子单调的生活怎能诱发孩子表达的冲动与灵性呢?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经常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在那里,他们或许会有,春天里,发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喜;会有,夏天里,大树下“听取蝉声一片”的情趣;会有,秋天里,领略“满城尽是黄金甲”的壮观;会有,冬日里,发出“一片银装素裹”的赞叹。尽管,他们的赞叹是那么与众不同: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到校园里找春天,远处的小草嫩绿嫩绿的,真美呀!我赶紧走过去,想仔细得瞧瞧它们?咦?小草怎么不见了,是不是它们也会害羞,偷偷地把小脑袋钻到泥土底下去了。
今天,我们拉着老师来到树荫下跳皮筋,瞧,她不停地跳动着,那白色的高跟鞋不时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惹得树上的蝉也使劲地唱着,好像要比一比到底谁的嗓门大。
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一个眩妙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只要你弯下腰认真地倾听,你就会感受他们的鲜活可爱,领略他们那份独特的率真,独特的美丽。
二、走进生活,帮孩子定格生活的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想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诉自己想诉的情。
首先,利用群体活动开拓学生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活动过程重的兴趣点、动情点,兴奋点,上学期,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丰富多彩,我就利用这一活动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大课间上的“袋鼠跳”,让他们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观看的同学有什么反应?因为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感受,有体会,自然能写得生动有趣:
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来到操场上。今天,我们要玩得游戏名字叫——袋鼠跳。第一个上场的是明明,只见他把自己的双脚伸进一个红色的口袋里,用力地提起袋口,轻松地向前蹦着,真的像一只快乐可爱的小袋鼠……大家见了,都跃跃欲试。轮到我跳了,我连忙提起袋子用力向前一跃,哈,用力过猛,让我摔了个四脚朝天,嘿,一点也不疼,我赶紧爬起来,在小朋友的加油声中,我终于跳到了终点。
读着读着,我们分明看到了一只憨厚可爱的“小袋鼠”,正满头大汗地向我们蹦来。
可见,如果教师很好地帮助学生摄取了生活中的素材,那么生活的“源泉”已经把他们的小脑袋塞得满满的,他们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其次,开展各种活动,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学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爱的体验”系列活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亲自对妈妈说声:谢谢您,妈妈。利用“五一劳动节”学做一样家务劳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许下自己节日的愿望,为家人表演一个节目……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既体验了过程,又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他们总是会在活动的第二天,绘声绘色地讲述各自的亲身体验,然后选取最美好的语言动笔书写,从而生成了各自的精彩。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三、走进文本,让孩子张开生命的翅膀。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掘取写作素材。
1、仿写
模仿是孩子写作的基础,苏教版的教材都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的,都是孩子仿写的经典范例。如学习《问银河》时,我就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也来学一学作者,也来问一问银河,于是,新版的《问银河》就诞生了:
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举着双钳的螃蟹吗?有会喷墨汁的乌贼吗?
银河呀,在你宽广的河面上,有在你宽广的河面上有雄伟的苏通大桥吗?桥上能通磁悬浮列车吗?
银河呀,……
2、续写
低年级语文教材,童话故事较多,这类文章往往情感意蕴丰富,留白的空间较大,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余地,值得咀嚼品味,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我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角色体验中批文入情,在故事的留白处进行续写训练。
一、 利用“插图”观察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理解文本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的意思。如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中有这样一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学生在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紧扣文章内容设计,结合插图讲授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前一幅图侧重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华山的“高”;后一幅图中两个人居高临下,头顶红日俯瞰云海,能使学生真切地理解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含义。试想,学生读着优美的文字,看着多彩的画面,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若置身于此情此景,说不定有人也会和寇准一样,吟诵上几句呢!
2.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景到人、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方法,结合课文对插图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相信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紧扣插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画面展开想象: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邀请它到沙漠中去走一趟,一路上它们遇到什么困难,分别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最后结果怎样。学生在想象练说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 挖掘“空白”拓展感悟
语文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联想填补“空白”。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感悟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挖掘拓展,给省略号填补空白。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省略号其实就是一个个空白点,正是拓展教学内容的契机之一,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如第二册《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小点点的含义呢?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紧扣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填补“空白”,说说自己眼睛里的美丽世界。假如你就是一只小鸡,还会看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一句句精彩的话语应运而生:“我看到花朵是红艳艳的。”“我看到阳光是金灿灿的。”那是一双双多么善于发现的智慧的眼睛呀!
(2) 续写延伸,给结尾处填补空白。为了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许多文章结尾处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教师可在此安排续写补白。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写道:“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讨论:“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然后给课文续编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结尾。每个学生在思考、讨论、续编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口语锻炼的机会。
(3) 化简为详,给略写处填补空白。教材中有些课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将某处情节做了简化淡化处理,教师若引导学生将这些略写处伸展开来进行详细描述,也是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写法布尔受到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责备后,对于向父母解释的环节一字未提。学到这里,我们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补充练说,代替法布尔向父母说明原委,作出适当解释,同时要求学生做到态度诚恳,心平气和,有效地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2.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九色鹿》一文,当讲到国王严惩调达,并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时,就利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想象此时调达的心情。多数学生在沉思片刻后,都谈到调达后悔莫及,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有一学生却认为:这个故事中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应是王妃,如果不是她提出要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也不会有调达的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此言一出,课堂一片哗然。面对他的另类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引导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空白”使教材更具魅力,也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空白”,巧用“空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留给学生,利用教材的“空白”引导阅读,有效促进学生的研读创新学习。
三、 关注“习题”实践探究
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针对篇章、单元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关注落实这一备课讲授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1. 利用“问题”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十分重视课后问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问题精,每课后面只有一到两个问题,紧扣课文突出重点难点。二是角度新,重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而不再是课文的重复再现。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练习:“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水上飞机》一课的练习:“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作用?”这些练习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探究解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与想象空间,从而为学生以后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
2. 利用“活动”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行新教材“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好多课文后面都出现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活动性习题。如《恐龙》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这是一道实践性很强的习题,教师可带领学生围绕习题搜集资料,动手布置“恐龙展板”,并练习解说介绍,然后在班里开个小小展览会,组织大家参观了解。学生们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又动脑,学会了在语文实践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写作目标;写作训练;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0-02
语文老师如何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阶段目标,引导小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一步一个脚印地跨入作文的“门坎”,轻松步入写作的“殿堂”呢?
一、以小学三年级为写作目标的第一学段,要达到的目标定为“对写话有兴趣”
1.复述故事法。三年级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又不懂得观察生活,脑袋里本来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一开始就让他们写作文肯定有困难,可以先试着让他们“写话”。先口头复述以前学过的课文里的有趣的故事,如:小猴子下山、狼和小羊等等,然后就让学生写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也可以老师自己或请一个同学当堂讲一个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用笔复述故事情节。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消解作文在小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小学生头脑空空,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又可以让小学生从原著和口头文学里借鉴一些叙述方法,逐渐克服不敢写的心理障碍。
2.看图配文法。在《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学习报》等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报刊上,常常刊载一些让学生津津乐道的漫画。这些漫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看爱讨论,有时还有激烈的争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画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样。学习小组内部讨论,推荐代表班内发言,最后让学生把说过的话写下来,给图画配上文字。学生们“写话”兴趣上来了,再也不说作文难写了。学生由喜欢漫画到喜欢上了看图配文,实现了由“说话”向“写话”的转变。
二、以小学四年级为写作目标的第二学段,要完成目标是“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1.故事续写法。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读了《小英雄雨来》发挥想象续写《雨来参军》;学习了《小珊迪》就续写《珊迪死后》等等。这种作文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有据可依,有话要说,有情愿抒,都愿意把自己续写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且谁跟谁讲的也不一样。讲故事的同学很自豪,听故事的同学很快乐。书面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即兴创作法。学校及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新鲜事,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看爱说,能说就能写。像记者抓拍重要镜头一样,老师一定要善于及时发现这样的情况,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学生耳闻目睹了事件,有感有悟,不吐不快。我记得曾经让学生写过:《玻璃打碎之后》、《老光棍娶媳妇》和《电脑进农家》等等,都很成功。
三、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安排在五年级的习作目标
1.自由写作法。也就是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想写的写出来。如让学生写《我的梦》、《――我想对你说》和《未来的――》等等。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是所谓“我手写我心”。
2.书信交流法。小学生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有的学生嘴上不爱说话,可他心里不一定藏的话少。通过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校长、老师、同学、朋友写信、回信,交流思想、探讨习作方法。在亲情、友情互动中切磋写作技巧、互相评改、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两种方法真真切切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让学生在自我表达中增添自信,在与人交流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四、学生上了六年级,习作目标是:“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
1.观察日记法。《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经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展写作范围,提高写作能力。农村孩子可以写养蚕、养鸡、种菜、种瓜等的观察日记;城市孩子可以写饲养宠物、养花种草等的观察记录。写作时可以借鉴《科学》课上观察记录的写法。也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鼓励学生要写出个性,力求创新。
2.开诸葛亮会法。就某个习作题目可让学生谈一谈个人的构思,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之第四学段表述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时,学生面对眼前的人物、事件及景物不知如何开头、怎样描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共同讨论。老师及时把学生对生活的发现,对事物特征的反映,以及所使用的优美语句、重要词语归纳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参考。然后分析:写作的目的不一样则观察角度不一样,写作的对象不同则写作方法就会有所区别。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习作来。
五、在六年级阶段,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巩固小学阶段所掌握的写作技能
关键词:阅读;感悟;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4-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呢?笔者认为,写话与教材、生活、课外阅读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依托文本——写话与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也注意体现时代的风貌”。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使“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融为一体。
(一)仿写
仿写,能较好地将教材语言内化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语言表达。学生敢写、想写、会写。
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仿照文中的句式写出的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创造性地理解课文,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写话能力,达到了情智共生的目的,促进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续写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每当学完或听完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常常余兴未尽,我就引导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续编故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后,他们都不认可凶恶的狼吃掉可爱又可怜的小山羊的结局,纷纷写出了自己的结尾:“当狼扑过来时,小山羊机灵地往旁边一躲,狼猛地撞上了一棵大树,撞死了。”、“当狼扑过来时,一个勇敢的猎人来了,一枪打死了狼,可爱的小山羊得救了。”……这样的想象,顺应了儿童内心需求,他们有内容可写,写得轻松,写得快乐。
(三)补写
根据教材的特点相机插入补写的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感悟,同时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补写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外表补写心理活动或根据心理活动补写人物外表,或想象补写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等。
二、感悟生活——写话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主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在获得写话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学会做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编织生活的有品位的人,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一)引导观察生活,记所见所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最难是没有写作素材,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尝试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实践活动。春天,让学生观察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柳絮飘了,春雨来了,边看边听边想象,然后写话。如:春天来了,小池塘醒来了。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岸边的水里一群群小蝌蚪正聚在一起开会呢。小鱼儿和水中的小草交上了朋友,正搂着水草在快乐的跳舞呢。
(二)引导体验生活,记所做所为
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有独特而丰富的个人感受。为此,我引导他们进行为家庭做小事、给父母过生日过节日、和父母做游戏等活动,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丰富写话素材。如《给妈妈削鸭梨》: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些大鸭梨。这些梨颜色黄澄澄的,个儿也非常大,比我叔叔家出生三个月的小弟弟的头还要大。这些梨的形状是椭球形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闻一下有一股淡淡的香气。我实在受不了这些大鸭梨的诱惑,迫不及待的到厨房拿来水果刀慢慢地把梨的外衣削掉。削完以后梨露出了白色的果肉,我咬了一口,啊,真脆啊,甜丝丝的真爽口。我一抬头发现妈妈正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呢。我想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多辛苦呀,便把大鸭梨送给妈妈吃。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夸我说:“我的乖乖长大啦,真懂事呢。”我听了心里顿时像吃了个大鸭梨一样甜。
三、亲近图书——写话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坡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一)“画——话”结合
从咿呀学语开始,儿童就喜欢阅读绘本图画书了。低年级的孩子不仅爱读,爱搜集,还爱仿照进行画画练习。他们把搜集来的图画有的贴在书上,有的贴在本子里,有时候还照着图书上的插图画,而且兴致很浓。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进行写话训练。
如有的小朋友画的一幅图:一滴滴小小雨点绽开笑脸向下飘落,一棵大树张开双臂接着雨,一朵小花仰着脸迎着雨,一位小朋友在雨中跳着舞。在大树嘴边写:好大的雨啊。洗洗澡真舒服。在小花的嘴边写:好多天没洗脸了,这次我要洗个够。
(二)仿写创编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孩子们阅读兴趣也在不断增强。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拼音读物,讲一讲有趣的故事,并进行仿说创编。如:我引导孩子们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尝试让他们讲一讲“我是一只绿头苍蝇”、“我是一只落叶松毛虫”等童话故事并写下来,经过仿写迁移,孩子对这类小作文产生极大兴趣,还写了生活中的其它动植物,如《我是小狗花花》、《我是一只小猪》等,想像力丰富极了,有时还能创造性地描绘,比直接让他写一种动植物有趣多了。
(三)品头论足
孩子们在阅读童话故事时,会产生许多疑问:“老师,小猴子在捞月亮之前为什么不先抬头看一看天呢!先看一看不就能发现月亮一直挂在天上吗?”有的孩子对故事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师,《狼来了》中的那个男孩子真玩皮!要不然,他的羊被狼叼走时,人们怎么会不去救呢!”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是一个人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是把自己听到的、记下的、看到的和想到的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读也是获取信息,摄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写则是把说的内容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听、说、读、写在小学生的语言交流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在教学中,一般都重读写,轻听说,而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的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又从何谈起。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1.表扬、鼓励
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时,教师要把一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如:"听得准""说得好""有进步""我相信你想一想后会说得更好",毫不吝惜地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不压抑的气氛中学习,能把学生在的思维引导到专心听、认真说上,使学生越听越爱听,越说越爱说。他们受到表扬和鼓励,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向更高一级的目标迈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即使学生说得不好,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加以引导,相信他以后会说得更好,绝不能加以指责。
2.看、听、说结合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观看美丽的图画,听老师用几个词简单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听到的(老师说的词或句),联系起来具体说一说,从而训练学生看、听、说的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在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观察、了解图意之后,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说:"春天、池塘、小蝌蚪、游来游去、鲤鱼、乌龟、妈妈、青蛙、高兴"。然后要求学生说几句话,用上老师出示的词语来表示(达)图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用心记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连词学说话的能力。
3.看、说、写相结合
说的基础除了听,还有看,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就是以看(观察)为基础的,是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内容说出来,进而形成文字写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在训练学生观察图画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等,然后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具体地说一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如说有不当处,教师要相机指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说话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
4.听、说、读、写相结合
听、读是从外到内的吸取,是摄取信息、获得知识。而说、写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知识的增多,还要注意把听到的、说出的内容与读、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听老师连续说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听后有序地写下来,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写字能力。再如:听老师说:"小白兔割草""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哪句表达的意思更具体?听后写下来。这些随着课文进行的小训练,不仅把学生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这对学生的写话、作文大有好处。
五、正误辨析。教师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听语随意的特点和表达语音不准,用词不当或语句不完整,易出语病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辨析读音、词句正误的训练,以达到训练目的。辨析读音重点应放在前后鼻音、平翘知音、边鼻音等的辨析。词句训练主要包括近义词的选用、语句的通顺、完整、具体等。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专心,要记住内容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说话有据、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这对学生能写几句意思完整、通顺、具体的话是帮助的,对作文也是大有裨益的。
创设自主阅读的情境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就会对他的课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深入地学好这门课程,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自主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其次,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设计巧妙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大朋友”,真挚、坦率地与学生相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自主教学情境,营造心灵愉悦、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课文批注中找到阅读的感觉
课文批注是实现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肤浅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做文字或符号标记;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迪和感悟的地方圈一圈,记一记,写一写。这样,学生可以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逐步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是课前预习批注。此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两大方面做批注,多用标记符号圈一圈、记一记,重点标出自己预习时的困惑以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是课中专题批注。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领悟语言文字,学习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此时的批注可以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疑点、难点,或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地方不理解,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究、研读等。学生一般会针对段落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做批注,多则洋洋洒洒上百字,少则寥寥数语三两句,甚至一个“好”字,一个“妙”字亦可,真正体现“言为心声”。学生可以将批注的内容写在课文段落的留白处。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自然段有一段话:“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学生在对这段文字进行批注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感悟。有的写“真是很惊险!”有的写“挤、压、擦三个词用词简练、准确,描写细致,突出了黑、窄、险的特点”。这样的批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又表达了学生独特的感受。
三是课末拓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后,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所提高和深化,此时的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升,又能作适当的拓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此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写一写,可以将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或是几句话,或是一段话。这个过程,既能增加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有效衔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二年级《狼和小羊》的教学后,教师请学生想象一下:“狼扑向羊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进行了续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各种不同的情形,既开阔了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
在点拨引导中让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然而,在学生成为阅读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
实际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不同,一味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教师努力做到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品味语言文字。
教师的“导”,可以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感情。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授课教师特别注意到诗中的“醉”字,适时引导学生将“醉”和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理解,并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他们的温馨、悠闲自得的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应以学生的交流感悟为重点,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自读感悟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已开始进发,交流感悟时应让这种火花迸发出光芒。交流感悟的形式可以是展示成果,汇报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是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想想詹天佑具有什么品质最能使我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认为“詹天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具有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有的通过画简笔画,总结出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表现出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第二, 智慧生长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实践的而非灌输的学习方式。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交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往往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有整体的、实践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去支撑。本课教学中,“诵读”“评述”“扩编”“改写”等,都是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感悟不断在加深,智慧不断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