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巴黎凡尔赛宫

巴黎凡尔赛宫

时间:2023-05-29 17:4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巴黎凡尔赛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故宫,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单体建筑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2、故宫简介: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3、凡尔赛宫简介: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是巴黎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媾和会议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3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缩减为“四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大运河”位于凡尔赛宫花园的中轴线上,大概是1650米长、62米宽的十字形水渠。它的尽头就是皇家林荫道两侧的葱绿小林园,方格形道路把它们分成大小相等的12块,南北两侧各有6块。

据说当年路易十四的景观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Andre Le Notre)未曾实现的设想之一,就是沿大运河的中轴线设置喷泉。如今,这道从天而降的瀑布由黄色的格子状钢塔支撑,黑色管道的水泵汲取河水,一直送上塔顶的平台,从背后可以清楚看到暴露在外的结构。

2008年以来,凡尔赛宫每年为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组织一次展览,引发历史悠久的环境与他或她的艺术视野之间的碰撞。继杰夫・昆斯、村上隆、阿尼施・卡普尔等之后,今年被邀请的是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他可以自由地使用装饰华丽的展室和秩序严谨的园林。

埃利亚松以体验场所的角度接近城堡和花园,使用水、雾、镜子、灯光等介质,作品通过一系列微妙的空间干预来完成。借助水的隐喻、光的衍射、镜子的重叠、移动的阴影以及加剧的情感,埃利亚松希望观众和他一起重新拥有凡尔赛宫,与其说那是几件艺术装置,不如说是一些帮的设备,帮助进入他所期望的自主关系。

他的作品都是为特定的空间所构思,三个室外装置除了大运河里的“瀑布”,还用到了星状林园和柱廊林园两处场地。星状林园中的作品“雾集”是五角形草坪上方圆环发出的水蒸气云雾,随着阳光及风的变化改变着外观。柱廊林园里安置了“冰岩粉末花园”,一层厚厚的格陵兰冰碛铺在椭圆形的地面上,唤起焦渴土地和破碎冰川的感觉,这三件作品共享“水”的主题。水景向来是巴洛克式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又呼应了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在宫殿里面,埃利亚松用镜子和灯光替换了水和雾,一系列连续的镜子和镜像凝视成为关注的焦点。比如“太阳能压缩”,一组内含隐藏光源的圆形凸面镜挂在展室中央,形成悬浮的日食光环。房g里的陈设没有任何改变,但通过多重反射镜被放大,游客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自己的镜子映像,在华丽的古典宫殿中建立起另一种现实。

这些装置的关键词是“凝视”,作品“凡尔赛宫的凝视”用两个眼睛大小的金色铜球,在人眼的高度从墙上凸出,球体前面还有瞳孔般的小孔,引诱观众凑近去向内窥视。铜球看似俯瞰着外面的花园,从球中看到的却是缩小的、反转的室内场景。由于里面装有微型反射镜,如果再凑近看,反射被放大到只剩下观看者眼睛的模糊图像了。

水在“瀑布”中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力量,到“雾集”只是模糊的线条和轮廓。从镜子固有的透明影像到水的流动性,一切都处于短暂的、不稳定的状态,既有难以捉摸的美感,又有如埃利亚松所说的“放大了无常和改变的感觉”。

凡尔赛宫里的瀑布很容易令人联想到2008年的“纽约瀑布”,埃利亚松让四个人工瀑布出现在布鲁克林大桥和靠近曼哈顿桥的35号码头,每一个的结构尺度与周围建筑完好融合,实现了短暂的超现实城市公共景观。水压工程师为此设计了运输系统,直径45厘米的水泵汲取东河的河水,运送到30多米高的空中,然后再以每分钟7000加仑的容量倾泻下来。

第4篇

1、巴黎埃菲尔铁塔;

2、巴黎卢浮宫;

3、巴黎圣母院;

4、凡尔赛宫;

5、塞纳河;

6、凯旋门;

7、香榭丽舍大街;

8、枫丹白露宫;

9、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第5篇

作为博物馆热爱者,一直对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馆充满着向往。这个浪漫迷幻的艺术之城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末,当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沿着塞纳河来到西堤岛定居,巴黎的历史缓缓拉开序幕……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雨果・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再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后,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后,巴黎又历经了英法百年战争、文艺复兴、路易王朝、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后的建设发展,或许正是这厚重却激荡的历史和在这历史进程中穿插不息的历史面貌更迭与创造性城市建设,造就了巴黎自由学术思想与艺术生活方式的交织交融,也形成了巴黎的美丽与神奇。在关于巴黎城市赞誉之中,其随处可见的博物馆、影剧院、花园、喷泉和雕塑,始终被世人所称道,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欧游杂记》中所说:“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为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对我而言,那些在有关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书籍中反复出现的名字: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以及荣军院、大皇宫、小皇宫、橘园美术馆等等等等,都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2011年的7月下旬,在考察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期间,终于与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馆短暂邂逅,紧张行程中匆匆游览了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专题参观了小皇宫博物馆,也与更多的博物馆或遥遥一望或擦肩而过。虽然难以全面而深入地解读巴黎的博物馆,但终究得到了领会它们风貌与气质的机会,驻足回望时,它们让我反复思考:博物馆的本质是什么?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哪里?博物馆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

卢浮宫的冥思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的建造发展与法国历史交织在一起。从菲利浦・奥古斯都二世到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再到拿破仑一世,其作为多位皇帝的寝宫,记录了法国的重要历史。作为最初的法国王室城堡,其经过几个世纪不断的修葺而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骤雨又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1973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将卢浮宫改建成公共博物馆。如今的卢浮宫,不仅以其雄伟恢弘的建筑闻名于世,而且以拥有众多艺术瑰宝而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

在相对漫长的排队等候入场之后,进入了迷宫般的参观区域,一时间被众多的艺术作品和拥挤的人群所湮没。即便大致明白它的陈列包括了古代埃及艺术、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古代东方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绘画艺术六个部分,也无法逐一浏览,只能寻找最经典展品的指示标识,猎犬般追踪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玄妙的微笑被层层的人群包裹,我似乎看到了她嘴角隐约的嘲讽与不屑;胜利女神瞬间迸发的振翅欲飞亦凝固成永恒;而维纳斯,维纳斯之美更在于被世世代代惊艳着,她却始终荣辱不惊。或许,这其中就蕴藏着博物馆的本质:寻找、收集、保存、展示庞杂人类历史中弥足珍贵的见证物。

恍惚中走出卢浮宫,等候的人群依旧蜿蜒,忽然看到有孤独者静坐冥思。我愿意相信,他是在追溯曾经的岁月、反思身处的时代、遐想遥远的未来,我也憧憬,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艺术品的热炒对博物馆趋之若骛的时候,也有更多的人在经历博物馆的洗礼之后,会对自然、历史、科学、人文、艺术生出质朴而由衷的尊崇之心。

奥赛博物馆的感悟

奥赛博物馆又名奥赛美术馆,位于塞纳河左岸,和卢浮宫斜对。其原址是为了迎接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而修建的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火车站。大约在1940年前后,其实际使用功能萎缩,渐渐被搁置。1972年有人建议把火车站改造成为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改造工程逐步付诸实施,又经过了近8年的建设,1986年12月,焕然一新的建筑打开大门,以博物馆的身份迎接各方的来访者。

在意大利女设计师奥朗蒂的精心设计下,奥赛博物馆的大门位于建筑西侧,从西到东是一个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一间间独立展室,两侧展室各有三层,主要陈列绘画作品。陈列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在大厅的底层、中层和顶层。底层展出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中层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顶层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作品。

相对于在卢浮宫的奔走,在奥赛博物馆是安静的徜徉,徜徉在塞尚的质感静物、高更的浓烈色彩、凡高燃烧的向日葵、莫奈幽秘的睡莲,雷诺阿丰盈的……艺术作品的人性化与博物馆功能布局的人性化,让我这样对西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不觉隔膜,浑然沉醉。不能摄影,在保护绘画作品之外,也减少了对欣赏的无谓干扰,除了眼睛,对艺术更能纯粹感受的是我们的心。

走出奥赛博物馆,在不舍中转身,拍下了它门前的景象。我明白这是一个追求视觉的时代,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但反观博物馆哲学,我也坚信,在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同时,博物馆所承担的文化信仰不可变更,也因为这种根本宗旨的不可变更,博物馆给予人类的最大智慧在于――摒弃盲从,坚信时间的洗炼。

小皇宫博物馆的启发

小皇宫博物馆位于温斯顿-邱吉尔大道和香榭丽舍大道交叉处,与大皇宫博物馆隔街相望。小皇宫是由建筑师查理・吉罗所建,原为1900年万国博览会的展览场,1901年,法国政府把这栋建筑物赠送给巴黎市政府,从此小皇宫就成为巴黎市政府的美术宫殿。小皇宫的藏品多半来自收藏家的捐赠,馆内藏品繁多,有埃及、希腊、罗马古物和荷兰画派之绘画、素描、版画、装饰艺术品,此外也有中国的陶器,法国18、19世纪的家具、装饰雕塑等。

第6篇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 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克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

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

会议的经过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 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七条:

1.废除势力范围

2.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3.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4.撤消领事蚕裁判权

5.归还租借地

6.归还租界

第7篇

Mr. Alan Liu, Comite colbert honorary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explained to U-Jet the role French culture and history have been playing in solidifying the country leadership in luxurious brands globally. Personally he thinks luxury is more a way of life than materialistic indulgence.

在法国君主路易十四建凡尔赛宫之前,法国本土的手工艺水平并不高,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贝为协助君主建凡尔赛宫,派很多学生到各地去学习当地先进的工艺,如北欧的瓷器,意大利的玻璃烘烤,德国的布料等。学生们学成归国后,加之从国外引进的专业人员,共同打造了这座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建筑。通过凡尔赛宫的建设,法国各方面的手工业水平突飞猛进。几个王朝过去,法国大革命爆发,新的资产阶级将君主制,但保留并延续了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从前专为皇室工作的人员继续为这些新贵服务,于是奢侈品和贵族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往大众化。工业革命后,机械生产和传统手工艺的结合进一步将传统的奢华推向大众。

也许是天生爱好自由的个性,年轻的刘钊不甘于从事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机关工作,在那个“下海”颇为流行的年代,也搭了趟顺风车。刘钊与生俱来优雅的气质使他被国际知名时尚奢侈品品牌相中,使其愿意将对奢侈品行业一无所知的刘钊从一张白纸培养到现在的绘声绘色。

刘钊和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结缘于2004年上海的(中法国文化年活动)―激情创意法国精品展,双方的愉快合作促成了长久关系的持续。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现拥有来自法国奢侈品商业和创新商品业的约70多家成员企业,涵盖了从时尚、红酒到美食、酒店等各个行业领域。它们当中有的是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有的是只被区域性熟知的家族生意,无论规模多大,这些品牌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态度加上文化历史因素都形成了法国奢侈品在全球的领头羊地位。而奢侈品在普通民众的眼中早已不再陌生,现今的很多年轻人愿意省吃俭用几个月买一个时尚奢侈品品牌产品,以彰显自己的时尚潮流向大势所趋。奢侈品的大众化,这也是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成立的初旨和目的―缩短法国奢侈商品与大众的距离。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奢侈品市场增长的需求有目共睹,奢侈品进驻中国的同时,也是将本国的文化予以推广和传播。刘钊表示,外国奢侈品品牌之所以成功进驻中国并得以良好发展,是因为他们将品牌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广。法国文化中饮酒像是前菜或甜点,在正餐以外的时间细细品尝,而在其过程中与友人闲谈同样不枉为享受的一种方式。反之,若将中国的白酒以相同的细节来品味,少去了那些餐桌上交际应酬的必备品,单纯在饭前或饭后少量轻酌,亦可以轻易被外国友人所接受。

和大多数消费者所表现的那样,刘钊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在认识奢侈品和品牌方面尚处初级阶段,更注重物品方面的购买,而非服务。奢侈品的种类很广泛,除却时尚服饰,手提包等,诸如酒店美食,甚至到巴黎歌剧院歌剧、游览凡尔赛宫或艺术出版品等都可以称之为奢侈品。

奢侈品不是购买来给别人看,带给我们的应更多是精神层次的享受,或者说,是一种懂得如何享受的生活方式。

刘钊说他很喜欢巴黎或罗马街头民众坐在露天咖啡厅喝咖啡的景象,仿佛人们品味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人生。对于终日奔波于城市间,忙碌于工作中的大部分人群来说,悠闲的坐在街边咖啡厅的露天座位喝一杯味道纯正幽香的咖啡,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也是一种奢侈品。

France was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craftsmanship before Louis XIV built the Versailles. The treasurer Courbet had dispatched apprentices to all of Europe to learn the most refined craftsmanship ceramics in the Nordics, glazing in Italy and fabrics in Germany. They came back France, along with many specialists to build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rchitecture in the history. France was able to make large strides in craftsmanship in the process. A few dynasties later, the monarchy was overthrown by the emerging bourgeoi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but the ways of the court proved too alluring to vanish. Those used to serve the royals stayed on to pamper the new aristocrats, who helped to spread the tastes of the noble to the mas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urthered democratized luxury by combining painstakingly the ingenuity of craftsmen with the versatility of the machines.

Born with a passion for freedom, the young Alan Liu grew restless in his boring government work years back. He was eager to be in business, just when it became hot to do so. The young Alan Liu was graceful and polished, a trait much appreciated by a famous international luxury house. The company was willing to take on someone who knew nothing about their trade, and the results of many years’ grooming have been spectacular.

In 2004, at the one of the China-France Culture Year events held in Shanghai The Best of Creative France Exhibition, Alan Liu met up with Comite colbert and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started to be fostered. The association Comite colbert has more than 70 members from the luxury and creative sectors, spanning from fashion, wine, to food and hotels. Some of them are international giants, others are regional family businesses. But they all share an ardent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French leadership in luxury comes from a rigorous work ethics, as well as culture and history. Today, luxurious goods are far from unfamiliar to ordinary people. Many young people are willing to save for a few months just to get their hands on a dream piece of product and be more like their peers. The mass adoption of luxury is much welcomed and promoted by Comite colbert, which has a mission to bring French luxury closers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raging ahead and the desire for luxury seems to be insatiable. When luxurious brands come to China, they bring with them the culture of their motherlands. Alan Liu believes that the success of many overseas luxury brand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skills in promoting their brands as cultural symbols. In the past, we Chinese didn’t take up wines and whiskey. Drinkers had lots of Chinese hard liquor instead. But in France culture, drinking is more like appetizer or dissert, to be savored outside your main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if Chinese hard liquor can be tasted with the same leisure, moderately before and after meals, rather than being treated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etworking on the table, it might be better received by foreign friends.

Alan Liu recognizes that Chinese consumers are still very new to the world of luxury and brands. They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products and don’t appreciate services enough. Actually apart from fashion and accessories, there are many other types of indulgencies in the world, fine food, nice hotels, an opera at the Paris Opera House, a visit to the Versailles, and a quiet reading of publications of arts, to name just a few. Luxury is not for showing off; it is more about enjoying life and spiritual uplifting. Alan Liu for one loves watching people having coffee in an outdoor café on the streets of Paris and Rome. They are not just savoring coffee, but life. For people stressed out in cities, taking the time to have a cup of authentic and aromatic coffee in an outdoor café is indeed a luxury.

工匠:活着的珍宝

3月30日,法国文化通讯部长Frédéric Mitterrand(弗雷德里克・密特朗)向为法国精品业联合会成员单位工作的六位工匠颁发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此殊荣是为了表示对这些工匠辉煌职业生涯的高度认可,他们的职业充满着激情和奢侈品行业的核心价值观:高标准、优良品质和创新;此外,他们还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他们的知识。此份荣耀也属于法国奢侈品行业,以表彰其在弘扬法国文化遗产、营造世界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六位工匠是其品牌和法国真正的‘活着的珍宝’。他们是年轻人无与伦比的榜样,”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怡莉Elisabeth Ponsolle des Portes评论道。

第8篇

目前中国游客赴西欧国家旅游增势迅猛,欧盟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接受中国游客,从而使旅游景区地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当地的华人导游这一职业前景非常看好。现在华人在国外就业面早就不是单一的开餐馆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干哪行的都有。西欧是旅游客源最多的地方,也是华人去的最多的地方,所以西欧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华人导游。

华人在西欧国家就业本来竞争力就与日俱增,更不用说导游这个“肥缺”了。西欧人为什么用华人当导游?回答很简单,就是他们看准了中国游客出境游的旅游市场。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境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西欧各国就像统一口径似的,有些景点堂馆一定要用当地导游,这样就给当地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

一个就业的机会:当导游。

本来,有经验的国内带团出国的导游完全有能力当全程导游,但老外用当地导游,也算是一种惯例,非用不可。如我们到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带团出境的国内导游就事先电话联络当地的导游,其实当地这个导游就是华人,一个三十出头的王先生,我们都叫他王导。国内导游兼领队将全团三十几号人交给他,他就得为这些人服务。特别是进入迷宫般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王导事先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助听器,在这个人海般的宫殿中,没有助听器,他讲什么我们都听不清。还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导游图,尽管有图在手,他还是再三强调不能与他分开,因为一旦走失,怕是半天也转不出来。王导是留法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就业,他除了会流利的英语外,还会流利的法文,从他身上,我们知道,要想踏遍欧洲,必须得具备英、法两种语言。

通过与王导的交谈得知,在法国乃至在他所熟悉的西欧国家,导游也不是随便就能当上的,你得考导游证,没有导游证就是非法的,而在整个西欧国家,王导说非法的事你千万别干,一旦查出就会记录在案,将影响到你的一生,以后你的就业、购房、买车、养老保险等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你是在校留学生,有些学校就有这门课程,你可以专门选修。如果你是居住在当地的华人,得有长住居留证或当地的居民身份证,考导游证得经过正规学校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为了打击无证导游,当地有关部门经常抽查、验证导游证是否合法或过期。我们从巴黎凡尔赛宫出来,正在广场集合,两名稽查人员突然来到导游跟前,要检查导游证。如果这时你要只是挂着导游的胸牌,而无证件,人家就要查你的档案了,真要是无证导游,等待你的就是高额罚款,并在档案上注明“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没有长住居留证,那就是偷渡客,等待你的就是外交的处理办法了。如果你是国内来的领队兼导游在宫庭殿馆等不允许讲解的地方讲解,一旦查实,肯定也要被罚款。

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当地华人导游是一位中年华人妇女,她来威尼斯定居已经二十多年了。其实像威尼斯这样的旅游城市,除了水、桥、船、教堂、广场外也没有什么可讲解之处,完全没有必要用当地导游,但是这就是行规,凡是进入威尼斯的旅游团队就得有持证的当地导游带领才算合法。“导游作为一种职业,经济收入一般是与业绩挂钩的,基础工资加上导游提成,肯定要高于一般的工薪族,你付出的越多,收入也就越高,因为你每天接待团队数量不一样,如果是旅游旺季,来团一个接一个,整天连着转,连家都顾不了。”这位女导游如是说,但究竟收入多少,因为国外最忌讳有人问挣多少钱,入乡随俗,笔者实在不敢犯讳。

相比之下,华人为华人服务,比西洋人为华人服务要方便得多,周到得多,容易沟通得多。而且,西欧的旅游公司可以支付相对较少的工资而吸引相对较多的华人旅客,何乐而不为呢?而中国的留学生,靠自己的本领争得了西欧人视为命根子的就业机会,并以此保障自己完成学业,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中国留学生能在当地当导游,的确需要很广的知识面和社交能力,从中也看出国外素质教育

的成功之处。

目前中国游客赴西欧国家旅游增势迅猛,欧盟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接待中国游客,从而使旅游景区地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当地的华人导游这一职业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不论出境游的层次如何,也不管游客受过高等教育与否、会不会当地语言,有些国外的景点有团必配一名当地导游,为当地的华人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是受到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欢迎的。

第9篇

01 戒备最森严的婚礼

新娘是拥有至少超过5亿英镑资产、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外孙女,20岁的雅典娜·鲁塞尔·奥纳西斯;新郎是32岁的巴西马术师阿丰索·米兰达。

婚礼地点:巴西圣保罗

婚礼贵宾:共有750名受邀嘉宾参加婚礼。

婚礼排场:518名保安全程保护;雅典娜总计动用了25辆“顶级”防弹车接送来宾;嘉宾“重重闯关”,通过两次金属探测,而且必须把照相机和手机等物品留下后,才获准前往某秘密地点集合。

02 吃得最奢华的法国皇室婚礼

新郎是法国皇室后裔、波旁家族的路易,新娘是委内瑞拉的玛利亚·瓦尔卡丝。

婚礼地点:多米尼加

婚礼嘉宾:1500名宾客前往庆贺,仅保镖就有300人。

婚礼排场:单单从吃的就可以看出,仅卡维亚鱼子酱就用掉了60公斤,价值10.8万欧元。还有美食珍品——白松露,这种3500欧元一公斤的超高价美味,竟然是用货运飞机成箱成箱地运到婚宴地点的。

03 最昂贵的婚礼

新娘的父亲是印度钢铁大亨米塔尔,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世界排名第三的巨富。

婚礼嘉宾:邀请1000名宾客

婚礼排场:花费5500万欧元(近6亿人民币),邀请1000名宾客住进巴黎五星级旅馆参加5天盛大的庆祝活动;花了9.6万欧元租下了凡尔赛宫,又用5万欧元租下维孔宫和杜伊勒里花园;整个宴会共喝掉5000多瓶每瓶450欧元的法国名酒——“木桐-罗吉德堡”葡萄酒,仅此一项就花掉150万美元。

04 歌手阵容最豪华的婚礼

新郎是拥有16亿美元身家的33岁俄罗斯银行总裁安德雷·梅利尼琴科,而新娘是前南斯拉夫小姐、塞尔维亚超级模特亚历山大·科科托维奇。

婚礼地点:法国旅游胜地蓝色海岸

婚礼贵宾:共邀请250人,参加婚礼的客人中以俄罗斯官员和商人居多,当然也不乏超级娱乐明星。

婚礼排场:婚礼共花费了3500万美元;举办婚礼的小东正教堂来自莫斯科郊外,主要是因为新娘在游览俄罗斯期间特别喜欢这座教堂,为讨女友欢心,新郎便一声令下,将这座教堂一点一点地搬到了法国;请世界级歌星到婚礼现场嘉宾演唱。小天后克里斯蒂娜·阿吉列拉出场费用500万美元,超级巨星惠特尼·休斯顿出场费用360万美元;还有200名杂技演员的精彩表演。

05 用奢侈品堆造的婚礼

新娘是著名的奢侈品集团LVMH集团总裁贝尔纳·阿尔诺的女儿,31岁的黛乐菲妮·阿尔诺;新郎是意大利工业家族之子,39岁的瓦拉里诺·冈西亚。看着对男女主角的身份就奠定了婚礼的排场级数了。

婚礼地点:巴扎斯(吉伦特省)的圣·让·巴蒂斯特教堂

主要嘉宾:法国商界、政界名流们都纷纷前往祝贺。宾客的名单中还有希拉克夫人、萨科奇,以及各国王室成员。

婚礼排场:新娘的婚纱由迪奥的能工巧匠们历时1300小时而特别定制,价值几乎无法估算,保守估计相当于人民币价值600万左右;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圣·让·巴蒂斯特教堂举行婚礼。

25辆“顶级”防弹车接送来宾。

昔日路易十四大排筵宴的王宫——凡尔赛宫。

第10篇

>>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与她的蜡像馆 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 有趣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的秘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京亮相 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盛大开业 杜莎夫人蜡像馆:体验经济的完美诠释 杨幂蜡像揭幕 成首位入驻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小花旦” 重庆名人蜡像馆 赴一场世界名流的Party 田亮首尊蜡像入驻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 广州名人蜡像馆:缔造文化殿堂 传播名人正能量 武汉女神落户汉街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东京即将开业 各位“大咖”悉数亮相 “金刚狼”入驻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 上海之行・杜莎夫人蜡像馆真牛! 足坛巨星C罗“空降”山城杜莎夫人蜡像馆 名人以及睡在名人上铺的名人 草间弥生中国唯一授权艺术空间 落户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 达芬:“保护世界名人”的蜡像 可乐的名人和名人的可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历史 >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与她的蜡像馆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与她的蜡像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亚平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 年10 月,美国纽约,英国皇室成员的蜡像在纽约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威廉王子、凯特王妃、哈里王子的蜡像栩栩如生,形神逼真。图/ 东方IC

在1842年的伦敦的一份指南里,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创始人玛丽・杜莎(Marie Tussaud)被描述为“一位带有高卢(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口音的、上了年纪的女士”。这一年,杜莎夫人已经81岁,她为自己制作了一尊蜡像。因此,在指南手册上还可以读到这样的话:“如果你遇到了一动不动的杜莎夫人,可以把她当成一件蜡像作品。这就是杜莎夫人蜡像在伦敦的展览。”

杜莎夫人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在法国大革命中幸存下来,带着她的蜡像作品来到英国。1835年,杜莎夫人在伦敦贝克街开设的蜡像馆成为这个城市最吸引人的观光景点。当然,杜莎夫人并不是蜡像或者蜡像展览的创始人。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蜡制的头颅和模型。在医学上,蜡像也被用于解剖教学。杜莎夫人初到英国时,这个国家也有很多类似的蜡像展览,在各个城市间巡回展出,就像杜莎夫人做的蜡像一样。然而,并非所有的蜡像馆都能像杜莎夫人蜡像馆存在得那么长久。今天,人们不仅可以在伦敦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它的分馆也开设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中,杜莎夫人蜡像馆已经成为全世界蜡像馆中最响亮的名字。

移居巴黎

杜莎夫人(1761年-1850年)出生时的名字叫做玛丽・格劳舒兹,今天人们熟知的杜莎夫人是她结婚之后随夫姓而更改的名字。玛丽・格劳舒兹的父亲是一名士兵。由于他在“七年战争”中受到的枪伤未能治愈,一直患有伤病,最终在女儿出生之前便去世了。玛丽的母亲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一位名叫菲利普・柯提斯(Philippe Curtius)的医生家里做管家。这份工作不仅为母女二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也成为玛丽学习蜡像的机缘。

菲利普・柯提斯在进行医学解剖实验时,曾经制作蜡塑模型来代替尸体。法国贵族孔蒂亲王(即路易・弗朗索瓦・德・波旁,1717年-1716年)在旅居伯尔尼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柯提斯的一些画作和蜡像。在那时的法国,蜡像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的、上流社会的才艺。孔蒂亲王认为柯提斯制作的蜡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还表示,如果柯提斯愿意迁居去巴黎制作蜡像,自己不仅会为其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帮助,而且可以让柯提斯获得更多法国皇室成员与贵族的支持。

就这样,柯提斯放弃了自己在伯尔尼的医疗事业,搬到巴黎,住进了孔蒂亲王提供的公寓。柯提斯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努力,成为当时皇家和贵族认可的艺术家。玛丽・格劳舒兹与母亲也一起跟随柯提斯搬到了巴黎。玛丽与柯提斯的关系很好,她亲切地称柯提斯为叔叔,并且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蜡像。

对于玛丽来说,来到巴黎是她人生中一个奇妙的转变。柯提斯的住处成为当时法国名流云集的场所,这里经常能看到文人与艺术家的身影。在这些名流之中,令玛丽印象深刻的人有伏尔泰、卢梭、本杰明・富兰克林、米拉波、拉斐特等,虽然在前两位去世时她还很年轻,但每件与他们有关的事情都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玛丽回忆起在她八九岁时,伏尔泰曾经轻拍她的脸颊,然后称赞她“是一个漂亮的黑眼睛的女孩。”早期的回忆往往是最永久的,特别是一个人对你的称赞让你受宠若惊,它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玛丽有着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的观察力。她经常会坐在柯提斯叔叔的桌边,听那些拥有卓越才能的成年人交谈。她永远不能忘记伏尔泰与卢梭争论时,双方所表现出的辛辣尖刻,或许那些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论本身就很有趣。富兰克林则表现得十分冷静,有时他只是淡淡一笑,在那些激烈辩论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安静。年轻的拉斐特却带着满腔热情,倾听着大家的谈话。

玛丽并没有用她全部的时间来忙于招待客人或思考礼仪。她不仅早就潜移默化般地形成对艺术的审美与品位,而且对柯提斯从事的蜡塑艺术的喜爱程度超越了一般的兴趣爱好。她通过不断地模仿与练习,让自己的蜡像作品十分接近柯提斯的技术水平。几年后,玛丽的技术便已经十分娴熟,与柯提斯不分伯仲。

17岁时,玛丽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蜡像雕刻,当时坐在她面前担任模特正是伏尔泰。担任玛丽的首位蜡像模特后,伏尔泰开玩笑地和她说,在他的时代,每个面具都可能是死亡面具。有关这句话的含义,玛丽要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进入王室

在路易十六统治期间,蜡塑肖像作品非常受欢迎。法国国王、王后、皇室成员以及那时最有名的人物都向柯提斯与玛丽提出,以他们为模型来制作蜡像。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是柯提斯工作室的常客,她十分欣赏柯提斯的作品。渴望学习蜡塑艺术的伊丽莎白向玛丽寻求帮助,两人逐渐成为朋友。

伊丽莎白邀请玛丽进入凡尔赛宫,担任自己的艺术教师。玛丽就住在伊丽莎白隔壁房间里,她这样描述关于伊丽莎白的一些习惯:“她经常六点钟起床,骑一两个小时马。吃过早餐后,她专心于阅读、写作,有时也弹奏大键琴(古钢琴)。她非常喜欢蜡塑基督里的人物。当时有一种带有迷信的习俗,如果任何人受到手臂残疾或腿部残废的折磨,可将一些肢体模型送到教堂,祈祷能够治愈。因此,伊丽莎白以其虔诚的热情,常常为一些衰老的、有残疾的、渴望康复的人做一些腿和手臂的蜡塑,并将这些蜡塑悬挂在教堂里。”

玛丽为路易十六、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以及他们的孩子们都制作了蜡像。因为皇室成员无法坚持久坐不动,玛丽不得不做得快一些。为了更好地观察人物表情,她必须在平时注意观察皇室成员生活中的样子。同时也使用了一些特别的蜡像材料,比如在制作蜡像的头发时,选取的就是皇家马厩里纯种良马的鬃毛。

虽然在宫廷里一切都是快乐的,一切都放佛处于光彩之中,但宫廷之外仍有一些抱怨的声音,只是这些声音似乎从未传到皇家耳朵里。伊丽莎白与其它皇室居住的凡尔赛宫陶醉于极致的欢乐之中。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宫廷内的寻欢作乐、奢华、狂欢就已经到达了。尽管路易十六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前任统治时期宫廷内几乎失控的恶习和,但是财富的炫耀与节日庆典中隆重的仪式、铺张的排场仍是少不了的。杜莎夫人在许多年后承认,自己当时已经为法国宫廷这种过度的奢侈与浪费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做好了准备。

“死亡面具”蜡像的制作者

1789年,柯提斯希望将玛丽留在自己的屋檐下,因此,他走进了凡尔赛宫,为安排她离开做着准备。虽然有许多不舍与不情愿,玛丽最终还是告别了凡尔赛宫,回到了柯提斯的工作室。同样是在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与法国皇室关系密切的柯提斯与玛丽之所以逃过一劫,凭借的也是制作蜡像的技术。

大革命发生后,许多法国贵族被推上了断头台。革命者把砍下来的人头送到柯提斯这里,让柯提斯和玛丽为他们制作“死亡面具”蜡像,他们再拿着这些“死亡面具”蜡像去展览和宣传大革命。当时被砍头的贵族很多,柯提斯和玛丽甚至不得不与刽子手达成协议,只要有需要制作“死亡面具”蜡像的重要人物被砍头,就通知他们,以便人头在被埋葬前作为制作蜡像的模子。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决后,玛丽曾经拿着他滴血的人头制作蜡像模子。路易十六的人头蜡像后来在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恐怖屋”中被展了出来。

柯提斯去世后,玛丽继承了他的财产、债务与蜡像生意。她在1795年嫁给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杜莎的工程师,从此她便成为了今天人们熟知的杜莎夫人。杜莎夫人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遗憾的是她的女儿不幸夭折了。

1800年,约瑟芬・博阿尔内劝说自己的丈夫拿破仑坐在杜莎夫人前面,并让杜莎夫人为拿破仑制作蜡像。拿破仑对这次会面的结果很满意,当被问道杜莎夫人放在其脸上的模具是否会让他惊慌时,拿破仑回答说:“我从不惊慌,除非有一把上了膛的枪顶在我的脑袋上。”

远走英国

1802年,杜莎夫人带着她的蜡像从法国来到英国,她重获自由时的快乐难以言表。在此后的30多年里,杜莎夫人在大不列颠岛上的各个城市之间进行着蜡像巡展,并最终在1835年定居伦敦,开了一家自己的蜡像馆。在伦敦,杜莎夫人很快就被人所知且受到赞赏,她的天赋也被英国民众普遍认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老古玩店》里描述了一位从事蜡像巡回展的乍莱夫人,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当时居住在伦敦的杜莎夫人。狄更斯这样称赞蜡像艺术:“如果蜡人也能说话或走动,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区别来。” 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张国荣蜡像。

1850年,90岁的杜莎夫人离开人世,结束了她漫长而不平凡的一生。在她去世后,人们传言她戴着价值5万英镑的珠宝下葬。有两名匪徒试图盗取这些珠宝,但是他们笨拙地拉响了钟绳,导致盗墓行动以失败告终。1851年,伦敦举行了首次世界博览会,近一百万人涌入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成为最吸引游客的景点。蜡像馆在1884年搬到了马里波恩路(Marylebone Road)。1925年,一次火灾烧毁了蜡像馆的很多蜡像,但由于模具都得到保存,使得很多较旧的蜡制品得以重制。

第11篇

老任・巴黎印记

巴黎是欧洲历史名城,世界最繁华都市之一。城市中分布着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爱丽舍宫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傲世建筑,多姿多彩、美轮美奂,这一座座“时代的纪釜碑”,深刻记载着巴黎乃至法国的历史印记,并以法式特有的方式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时尚诠释得淋漓尽致,历史形态和艺术气息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一种天生可以感知享受的美妙体验,融入人们的生活。

巴黎一直都走在时尚与设计的前沿,时尚潮流趋势,预测未来时尚潮流的方向。巴黎的设计包罗万象,时装、家具、建筑、化妆品、首饰等,创意设计展时刻都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称之为“创意之都”。

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

MAISON&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是法国乃至全球影响最大的展会之一,巴黎国际家居用品展一年两届,每年的一月和九月在巴黎北郊维勒蓬特展览中心举行。一月展出春夏流行趋势,九月展示秋冬流行趋势,会展为期五天,展示最新的家居设计趋势,主要针对专业人士开放。作为欧洲三大著名博览会之一的巴黎家居装饰展,展现国际装饰最新动态,预测未来流行趋势是其最大魅力。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不仅是―个高品质的商业博览,更是一个家居世界的魅力极致。

博览会利用技术呈现的艺术效果,颠覆了观展人的感官体验。展会上技术的视觉效果,为人们带来强烈感官享受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光影和3-D效果弥漫在展示空间,光学、声学和家具的完美结合,呈现给观展者一场视觉、触觉、听觉的饕餮盛宴。

不失手艺做家具不丢文化做家具

博览会连续多年展示手工艺制品,并设有专门的展馆展示手工艺作品,延续手工艺脉络,顺应时势发展,越是现代化,越要强调多元化。展会现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亲手制作的原创艺术品,将功能品艺术化,艺术品功能化,是艺术更是生活。现代或传统,带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邂逅,拥有传统技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带来的独家及限量作品将手工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

重创意扬绿色

博览会在经过前些年的奢华风之后,逐渐回归天然和质朴,刻意做旧的工艺和露天获取的材质,让人使用起来没有任何压力。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也让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成为了当代创作的重要先决条件。同时,模式的转变在人类和环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为产品和收藏品带来了附加值。MAIsoN&oBlET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让参观者从中搜寻着无数的新奇和灵感,纺织布艺、饰品摆件、设计感十足的家具……博览会为观展者提供了关于生活艺术的一切高附加值的讯息与体验,在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中,通过各种时尚语言来表达生活的设计精神与感官体验。

第12篇

说到葡萄酒就不能不说法国的葡萄酒,提到法国的葡萄酒就不能不提巴黎庄园的葡萄酒。说到法国巴黎庄园葡萄酒,就一定要知道这个人――杜兰德,杜兰德是巴黎庄园的创始者。

在法国卡佩王朝中期(1270年)杜兰德家族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家族,他是十字军团的一位将军在第八次东征结束后,到波尔多梅多克地区的一个葡萄酒庄园里修养,在一次品尝了庄园的葡萄酒后,他疯狂的迷恋上了这个庄园的葡萄酒,像着了魔一样研究葡萄酒的种植与酿制,从此他厌恶了世间的名利争夺,买下了这个庄园,立志酿制出法国最高品质的葡萄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兰德家族酿出的葡萄酒声名远播。

路易十四是位极其追求奢华的国王,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公主玛丽结婚,他下令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并下令杜兰德多尔为他度身定做一瓶世界顶极葡萄酒。这是一个极为苛刻的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也许是上帝的恩赐,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杜兰德多尔终于找到了结满了硕果的葡萄老树。并成功酿制了一瓶王级葡萄酒。路易十四大悦,称赞到:“NATURAL WINE ABSOLUTE QUALITY”(天生好酒,绝对品质),此事震惊了酿酒行业,各国酿酒大师纷纷前往观摩,但无论如何酿出的酒也无法与之比肩。为纪念在法国巴黎这来之不易的皇家荣誉,杜兰德多尔将这块土地酿出的酒命名为“巴黎庄园”。杜兰德多尔深谙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遂将这棵老树作为巴黎庄园葡萄酒的标志。告诫后人“天生好酒,绝对品质”的真实含义。

到19世纪巴黎庄园葡萄酒已经成为法国贵族阶层生活必需品,产品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发展,法国巴黎庄园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由显赫一时的杜兰德家族直系继承人注册成立。公司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在世纪之交随着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到2006年公司旗下酒庄已达500多个,全球分支机构45家。从而由葡萄的种植、生产、酿造到市场经营形成了完善的现代集团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跨国集团之一,2006年更是实现销售额50多亿欧元,巴黎庄园葡萄酒也因此畅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