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成分论文

化学成分论文

时间:2023-02-24 03:10:39

化学成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菝葜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mpositionofRhizomaSmilacisChina.MethodsThecompoundswereisolatedbychromatographyonsilicagelcolumnandtoyopearlgelcolumnandidentifi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constants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as:3,5,4’trihydroxystibene(Ⅰ)、3,5,2’,4’tetrahydroxstilbene(Ⅱ),Querceetin4’OβDglucoside(Ⅲ),Protecatechuicacid(Ⅳ).ConclusionThecompoundⅣisobtain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RhizomaSmilacisChina;Chemicalconsitutents

菝葜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chinaL.的根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资源丰富,《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有收载,为较常用中药材,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散瘀之功效,主要用于妇科多种炎症,疗效显著。作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Ⅰ)、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Ⅱ)、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etin4’OβDglucoside,Ⅲ)、原儿茶酸(protecatechuicacid,Ⅳ)。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菝葜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1H-NMR:VarianMercuryVX-300/600型核磁共振仪,13C-NMR:VarianINOVA-150型核磁共振仪,EI-MS:VGZAB-3F型高分辨多级有机质谱仪,FT-IR:NICOLET670型红外光谱仪(NicoletIR-6.0数据处理系统),UV:UV-2401型可见-紫外分光分光光度仪,ToyopearlHW-40F为Toyosh公司生产,薄层层析硅胶及柱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试剂均为分析纯,菝葜药材由湖北福人药业公司提供,经湖北中医学院鉴定教研室鉴定。

2提取分离

取菝葜药材饮片5kg,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2h/次,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后的药液依次用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醋酸乙酯提取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分别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oyopealHW-40柱色谱纯化,反复重结晶处理,得到化合物Ⅰ(30mg),Ⅱ(17mg),Ⅲ(45mg),Ⅳ(13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浅黄色针晶,mp247~249℃。EI-MS:227(M+H)。IR(KBr)cm-1:3292,1606,1587,1512,1450,1380,1330,1260,1160,965,830,810,662。1HNMR(CDCl3)δPPm:9.51(1H,s),9.16(2H,s),7.39(2H,d,H-2'''',6''''),6.94(1H,d,J=16.3HZ,H7''''),6.82(1H,d,J=16.3HZ,H8''''),6.75(2H,d,J=8.5HZ,H3'''',5''''),6.37(2H,d,J=2.0HZ,H2,6),6.11(1H,d,J=2.0HZ,H4)。13C-NMR(CDCl3)δPPm:158.4(C3,5),157.1(C4''''),139.2(C1),128.0(C2'''',6'''',8''''),127.8(C1''''),125.6(C7''''),115.5(C3'''',5''''),104.2(C2,6),101.9(C4)。波谱数据与文献[1]报道的3,5,4''''三羟基芪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

化合物Ⅱ:淡黄色针晶,mp94~97℃。EI-MS:243(M+H);IR(KBr)cm-1:3229,1616,1593,1520。1HNMR(CDCl3)δPPm:9.57(1H,s),9.38(1H,s),9.14(2H,s),7.36(2H,d,J=8.5HZ,H-6''''),7.17(1H,d,J=16.5HZ,H7''''),6.78(1H,d,J=16.3HZ,H8''''),6.35(2H,d,J=2.0HZ,H2,6),6.32(2H,d,J=2.3HZ,H3''''),6.26(1H,dd,J=8.5HZ,2.3HZ,H5''''),6.08(1H,d,J=2.1HZ,H4)。13CNMR(CDCl3)δPPm:158.5(C3,5),158.1(C4''''),160.0(C2''''),140.0(C1),127.1(C6''''),124.6(C8''''),123.2(C7''''),115.2(C1''''),107.2(C5''''),104.0(C2,6),102.6(C3''''),101.3(C4)。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2]的3,5,2'''',4''''四羟基芪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

化合物Ⅲ:黄色针晶,盐酸-镁粉反应和Molish反应均呈阳性。EI-MS:302(M-glc)。酸水解产物用TLC法检识有槲皮素,用PC法检识有D葡萄糖。IR(KBr)cm-1:3302,1657,1628,1602,1502。1HNMR(CDCl3)δPPm:12.45,10.78,9.20,9.10(each1H,s,OH),9.97(1H,d,J=2.0HZ,H2''''),7.86(1H,dd,J=8.5HZ,2.0HZH-6''''),6.96(1H,d,J=8.5HZ,H5''''),6.48(1H,d,J=2.0HZ,H8),6.19(1H,d,J=2.0HZ,H6),4.78(1H,d,J=7.0HZ,H1''''''''),3.4~4.78(6H,m)。13CNMR(CDCl3)δPPm:175.9(C4),163.9(C7),160.6(C5),156.1(C9),148.8(C4''''),146.2(C2),145.2(C3''''),135.9(C3),123.5(C1''''),122.1(C6''''),115.9(C5''''),115.8(C2''''),102.9(C10),102.4(C1''''''''),98.2(C6),93.6(C8),77.2~60.6(3''''''''~6'''''''')。波谱数据与文献[3]报道的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glucoside)。

化合物Ⅵ:白色针晶,mp195~197℃。FeCl3反应阳性。薄层检识与原儿茶酸一致。EI-MS(m/z):154(M+)。IR(KBr)cm-1:3274,1677,1604,1530,1437,1381。1HNMRδPPm:7.43(1H,d,J=2.0HZ,H2),7.42(1H,dd,J=2.0,8.5HZ,H6),6.78(1H,d,J=8.5HZ,H5)。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原儿茶酸数据一致,因此可确定该化合物为原儿茶酸(protecatechuicacid)。

【参考文献】

[1]陈广耀,沈连生,江佩芬.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44.

[2]ChristensenLP,JorgenL.Excelsaoctaphenol,astilbenedimmerfromChlorophoraexcelsa[J].Phytochemistry,1989,28(3):917.

第2篇

熔点用Kafler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5DXFT型红外光谱仪测定;核磁共振谱用BRUKERAV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层析用硅胶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薄层色谱检测用254nm、365nm紫外灯、固体碘和显色剂(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6年8月采于江西省上栗县,经广东药学院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学教研室刘基柱老师鉴定,样品现保存于广东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2提取与分离

取半阴干的天胡荽全草7.5kg粉碎,粗粉用95%(体积分数)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提取液合并,浓缩液用石油醚(60~90℃)萃取,至石油醚层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石油醚,得石油醚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1(90mg)。水层再用三氯甲烷萃取,至三氯甲烷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三氯甲烷,得三氯甲烷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2(10mg)、化合物3(15mg)、化合物4(12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142~143℃。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与豆甾醇标准品对照共薄层显示一个斑点,混合熔点不下降,故确定1为豆甾醇(stigmasterol)。

化合物2:白色粉末状晶体(石油醚乙酸乙酯),mp301~303℃。不溶于石油醚,微溶于三氯甲烷、冷乙醇、冷甲醇,溶于热乙醇、热甲醇和吡啶;Molish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均显紫红色。与胡萝卜苷对照品对照,混合熔点不下降,共薄层色谱Rf值相同,故确定2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化合物3:淡黄色针晶(氯仿甲醇),mp296~298℃,三氯化铁反应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盐酸镁粉反应阴性,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显黄色。IR(KBr)ν/cm-1:3412,1652,1615,1570,1310,1042,789。1HNMR(500MHz,DMSOd6)δ:12.94(1H,s,5OH),10.83(1H,s,7OH),9.55(1H,s,4′OH)为3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31(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2(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6.38(1H,d,J=2.5Hz,8H)与6.22(1H,d,J=2.5Hz,6H)为2个互为间位偶合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2.94(1H,s)的5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5,7二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5,7,4′三羟基异黄酮。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2,3]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3为染料木素(genistein)。

化合物4:白色细针晶(氯仿甲醇),mp279~280℃,IR(KBr)ν/cm-1:3222,1631,1594,1517,1460。1HNMR(500MHz,DMSOd6)δ:10.78(1H,s,7OH),9.48(1H,s,4′OH)为2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27(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1(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7.96(1H,d,J=7.2Hz,5H),6.93(1H,dd,J=7.2、2.5Hz,6H)与6.85(1H,d,J=2.5Hz,8H)为3个组成AMX偶合系统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0.78(1H,s)的7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7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7,4′二羟基异黄酮。其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4为大豆素(daidzein)。

【摘要】目的研究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即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结论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天胡荽;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oseparateandidentif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MethodsChemicalsfrom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ereseparatedby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andtheirstructureselucidatedbyIR,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theweed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hichwereidentifiedasstigmasterol(1),daucosterol(2),genistein(3)anddaidzein(4).ConclusionCompounds2,3and4werefirstreportedin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

Keywords: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

天胡荽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的全草,别名满天星、破铜钱、落得打等,分布于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资源丰富,天胡荽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等功效,民间常用其全草捣烂外敷或外擦治疗各种体藓、股藓、手藓、足藓等各种藓症[1]。

目前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木质素类、甾体类、香豆类、黄酮类和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等[1]。为进一步深入对该植物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对天胡荽的半阴干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目前确定结构的有4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张兰,张德志.天胡荽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1):15-17.

[2]王景华,王亚琳,楼凤昌.槐树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6):471-473.

第3篇

【关键词】乳香;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挥发油

乳香(Frankincense)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BoswelliacarteriiBirdw.及其同属植物皮部的渗出树脂。主产于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土耳其、利比亚、苏丹、埃及亦产。春、夏季将树干的皮部由下而上用刀顺序切割,使树脂由割口渗出,数天后凝成硬块,收集即得。作为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称为熏陆安息香。苏敬谓:“熏陆香形似白胶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单于(今蒙古一带)者夹绿色”。李珣按《广志》云:“香生南海,是波斯松树脂也,紫赤如樱桃透明者为上”。陈承谓:“熏陆是总名,乳是熏陆之也”。由于本品为进口药材,在过去对其产地、植物形态的描述上多不准确,但对药材的描述与如今使用的商品颇为相似。其味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主要含3%~8%的挥发油、60%~70%的树脂、27%~35%的树胶等成分,具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1]。历代医著中均有记载,《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疰气,煎膏止痛长肉。入丸散微炒杀毒,得不粘。”《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近年来,也有文献报道,乳香有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1,2]。研究表明,乳香挥发油为止痛有效部位,且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醋酸辛酯[3]。

本研究自正规药店购乳香,粉碎后,用挥发油提取器回流提取得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分离鉴定出47种化学成分。

1器材与方法

1.1仪器与材料乳香(药店购);无水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塘沽邓中化工厂;挥发油提取器(常规玻璃仪器);Polari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Thermo-Finnigan公司;CKDM型磁力搅拌调温电热套,龙口市先科仪器公司;QE-200药材粉碎机,武屹县毅力工具有限公司。

1.2乳香挥发油的提取将所购乳香准确称量后粉碎成粗块,浸泡12h,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回流10h提取挥发油,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挥发油组分,收油率为2.1%。挥发油为淡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具有特殊浓郁香味。密封后冷藏,待测。

1.3乳香挥发油的GC/MS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为5%苯甲基聚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为1ml/min,进样口温度240℃,接口温度230℃,分流比20∶1,柱室初始温度70℃,保持5min,升温速率为10℃/min至200℃,保持5min。质谱条件:EI离子源,接口温度为230℃,电子能量70eV,扫描范围是50~400aum。

2结果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经GC-MS分析得到乳香挥发油的化学组分总离子流色谱图(图1),经计算机内存的标准质谱库检索,确定并鉴定出了其中的47种组分,并将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所购乳香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表1),由表1可以看出,乳香挥发油组分十分复杂。其中,挥发油组分中,烯类物质占10.86%,酯类物质占40.69%,醇占39.08%,其他类物质(烷、酮、醛、醌、酸等)占6.42%。

图1乳香挥发油化学组分离子总离子图(略)

表1乳香挥发油化学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略)

3讨论

3.1关于挥发油组分的含量由表1可以看出,本实验中,乳香挥发油中以醋酸辛酯含量为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31.3%,与相关文献[1,3~5]给出结论一致。但挥发油其他组分与文献略有差异,Verticiol占挥发油总含量的11.43%;十一醇占8.31%,α-蒎烯占4.4%,肉豆蔻醇占4.39%,桉油精占3.95%,顺-澳白檀醇占3.41%,醋酸冰片酯占3.05%。除此之外,1-辛醇、3-蒈烯、丁酸芳樟酯、美西他莫、维生素D2、乙酸癸酯、芳樟醇、睾酮、1-甲基-4-(1-亚甲乙基)-环己烯等含量均在1%以上。

在所得乳香挥发油组分中,美西他莫、戊菌唑、维生素D2、睾酮、顺-澳白檀醇未见其他文献报道过。

3.2关于组分的功用

3.2.1醋酸辛酯醋酸辛酯是乳香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止痛消炎作用,文献已有报道[3]。

3.2.2VerticiolVerticiol是冬虫夏草中最新发现的一种成分[6],是一种与贝母碱结构极其相似的物质,这种物质对呼吸道疾病有特殊效果[7],现在对Verticiol的文献报道较少,其大量存在可能是乳香具有抗炎作用的原因之一。可以将其直接用于止咳化痰等感冒药品的生产,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假设,在中药应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3α-蒎烯α-蒎烯是一种双环单萜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黄柏萝树皮、叶和果实中,蒎烯也是松油的主要成分(80%~90%)。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胞壁中几丁质、多糖的合成及抑制核酸DNA、RNA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8,9]。

3.4芳樟醇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芫荽醇、伽罗木醇、里那醇等,具有铃兰香气,来自天然的芳樟醇气味纯正、圆和,甜润、幽雅,是合成芳樟醇难以相比的。在医药上,芳樟醇有抗菌和抗病毒感染之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肠炎膜杆菌、葡萄球菌、酿酒酵母菌、白色含球菌、黑曲霉菌、琼脂等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效果是苯酚的五倍,与香茅醇有相似的抗菌功效。另外,芳樟醇还有除臭、镇静、抗龋齿、杀虫等功用。

通过对乳香挥发油的分析和文献查阅,笔者发现,本文挥发油的提取率与文献[1]比较偏低,可能与乳香的来源、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有关,在后续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以期对乳香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崔锐,周金云.乳香化学和药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6):407.

[2]肖娟,刘选明,颜冬兰,等.乳香挥发油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7,5(1):68.

[3]王勇,潘国梁,陈颜,等.4种方法提取乳香化学成分及其GC-MS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4):1054.

[4]夏华玲,赵新杰.乳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草药,2003,34(2):119.

[5]王勇,贾晓斌,赵艳红,等.超临界CO2萃取乳香的工艺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2):91.

[6]胡征,夏服宝,吴小刚,等.冬虫夏草新药效成分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4,23(5):37.

[7]周建树,池景良,李鑫,等.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J].人参研究,2005,17(1):19.

第4篇

【关键词】山刺玫根;β-谷甾醇;齐墩果酸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rootofRosadavuricaPall..MethodsTheconstituentsoftheCHCl3-solubleandpetroleumether-solubleportionsinthe95%poundswereidentifiedbytheirphysicalcharacteristicsandspectralfeatures.ResultsTwocompoundswereobtainedandidentifiedasβ-Sitosterol(Ⅰ)andoleanolicacid(Ⅱ).ConclusionCompoundⅠwasobtainedfromtherootofRosadavuricaPall..forthefirsttime.

Keywords:TherootofRosadavuricaPall.;β-Sitosterol;Oleanolicacid

山刺玫根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davuricaPall.的根,又称野玫瑰根。产于长白山区各市县。分布我国东北、华北,为民间常用药,具有止血及广谱抗菌作用。用于治疗经血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膀胱炎和肾炎等[1]。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少[2,3]。本实验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法从其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两个化学成分,分别为β-谷甾醇(Ⅰ)、齐墩果酸(Ⅱ)。其中化合物Ⅰ为首次从山刺玫根中发现。

1药材、仪器与试剂

药材于200608采于吉林九台,经笔者鉴定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davuricaPall.的根,样品及标本保存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标本室。Agilent1100制备型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X-5精密熔点测定仪(北京福凯仪器有限公司);TU-1810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公司);BRUKERVertex70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布鲁克公司);BRUKERAV-400核磁共振仪(瑞士布鲁克公司);Agilent1100LC/MSD(美国Agilent公司);GCMS-QP2010型气相-质谱联用仪(日本SHIMADZU公司);柱层析硅胶(200~300目)和薄层层析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乙醇、石油醚、氯仿、正丁醇、甲醇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分离取该药材3kg,洗净,烘干,剪碎,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浸膏加适量蒸馏水制成混悬液,依次以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相应的部分。

石油醚部分干法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9∶1)洗脱,每100ml收集1个流份,共收集35个流份,将其中第20~25个流份洗脱液合并,活性炭脱色,石油醚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Ⅰ的粗品,经环己酮-正丁醇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Ⅰ(65mg)。氯仿部分用甲醇溶解加适量硅胶拌样后经硅胶柱色谱,以氯仿-甲醇(10∶0.1~1)梯度洗脱,每500ml收集1个流份,共得到82个流份。其中30~40流份合并后,再经硅胶柱色谱,以氯仿-丙酮(9.5∶0.5)洗脱,所得流份21~27再经制备液相分离得到化合物Ⅱ(50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白色针晶,mp135~137℃。易溶于石油醚、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EI-MSM+:414,分子式C29H50O;UV显示在240nm有最大吸收峰。IRνmax(cm-1):3425,为羟基的伸缩振动;2961,2937,2868,2851,为饱和碳氢键的伸缩振动;1466,1383,1367,为饱和碳氢键的弯曲振动;1668,为碳-碳双键的伸缩振动;1054(γC-O-C);839(δ=CH)。13C-NMR(CDCl3、125MHz,ppm)谱中给出29个碳信号,分别为:37.3(t,C-1),31.7(t,C-2),71.8(d,C-3),45.8(t,C-4),140.8(s,C-5),121.7(d,C-6),33.9(t,C-7),31.9(d,C-8),50.1(d,C-9),36.5(s,C-10),21.1(t,C-11),39.7(t,C-12),42.2(s,C-13),56.8(d,C-14),24.3(t,C-15),28.2(d,C-16),55.9(t,C-17),11.8(q,C-18),19.4(q,C-19),36.1(d,C-20),18.8(q,C-21),31.9(t,C-22),18.9(q,C-23),29.7(d,C-24),29.1(t,C-25),19.8(q,C-26),23.0(d,C-27),26.1(t,C-28),12(q,C-29)。1H-NMR(CDCl3、500MHz,J单位Hz)谱具有甾体化合物的氢谱特征,δppm:0.68~2.29间存在连续的峰包,即甾体骨架上为数众多的亚甲基和次亚甲基信号相互重叠而产生。有一个不饱和的CHδ5.35(1H,d)、一个不饱和的含氧碳上的氢δ3.50(1H,m)信号。核磁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β-谷甾醇数据基本一致。综合以上信息,并经与β-谷甾醇标准品共薄层,以石油醚-丙酮-氯仿(4∶1∶0.8)、甲苯-氯仿-丙酮-甲醇(8∶5∶1∶1)为展开剂展开,以20%硫酸乙醇液显色,置110℃烘箱中至斑点显色清晰,结果显示样品在与标准品相应的位置显单一的紫红色斑点。因此确定化合物Ⅰ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结构式见图1。

图1化合物Ⅰ的化学结构式(略)

2.2.2化合物Ⅱ白色针晶(甲醇),mp308~310℃,可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醚。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呈阳性,表明该化合物可能为三萜类成分。EI-MSm/z:457(M+H)+,439(100%),411,确定其分子量为456。UV显示在208nm处有较强吸收。IRνKBrMaxcm-1:3402,为羟基的伸缩振动;2949,2926为饱和碳氢键的伸缩振动;1684,为羰基的伸缩振动;1468,1441,1385,为饱和碳氢键的弯曲振动。1H-NMR显示了δ5.15ppm(1H,t,H-12);δ3.3ppm(1H,m,H-3);δ0.67ppm(3H,s)、δ0.71ppm(3H,s)、δ0.84ppm(3H,s)、δ0.86ppm(3H,s)、δ0.87ppm(3H,s)、δ0.89ppm(3H,s)、δ1.14ppm(3H,s)为7个孤立甲基质子信号。核磁数据与文献[5]报道的齐墩果酸数据基本一致。综合以上信息,并经与齐墩果酸标准品对照,进行TLC检识,正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20∶4∶4∶2∶1),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冰醋酸(3∶1∶0.1),苯-丙酮-冰醋酸(4∶1∶0.1)展开,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化合物Ⅱ在与齐墩果酸相同的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确定该化合物为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其结构式见图2。

图2化合物Ⅱ的化学结构式(略)

3讨论

在分离β-谷甾醇过程中不易得到其纯品,多为混合甾醇,经环己酮-正丁醇反复结晶处理,得到的单体纯度高,晶形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糯稻根;柱色谱法;氨基酸;黄酮;糖类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mpositionsinOryzaSativaL.root.MethodsTheOryzasativaL.rootwasextractedwithethanoland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extractwereisolatedandpurifiedon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andpolymidecolumn.ResultsThechemical,TLCandspectralmethodswereusedtodeterminethestructuresoftheisolatedcompounds.16kindsofaminoacids,2kindsofsugarandflavonoidcompositionswereconfirmed.Conclusion16kindsofaminoacids,2kindsofsugarandflavonoidcompositionsmentionedabovearegottenfromtheplant''''sroo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OryzaSativaL''''sroot;Columnchromatography;Aminoacids;Flavonoid;Sugarcompositions

糯稻根系禾木科植物糯稻OryzasativaL.的干燥根须。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糯稻根具有养阴、止汗、健胃等功效[1]。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肝炎、乳糜尿、去马来丝虫等症[1]。湖北中医院谭文界等[2]从糯稻杆中分离得到12种氨基酸。湖北新州县人民医院内科用糯稻杆治疗急性黄胆肝炎有效率达86.2%。江苏、广东等许多地方亦用糯稻杆治疗肝炎有效。复方氨基酸治疗肝炎已经很普遍,而该植物含氨量可达1%~2%[2]。但糯稻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从糯稻根须中分离得到16种氨基酸,两种糖类及黄酮类成分。经理化、TLC色谱法、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及波谱分析,确定该植物中含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山柰素及果糖、葡萄糖。我们将分得的总氨基酸部分制成颗粒剂,经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有抗炎作用及明显的滋阴作用。

1仪器和材料

糯稻根来自于桂林市郊。硅胶G(青海海洋化工厂生产),阳离子交换树脂732#(上海树脂厂生产)。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氨基酸分析仪的实验测定均为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代测。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糯稻根3.0kg,用水煎煮3次,1h/次。合并滤液为A,药渣为B,将A浓缩至3000ml,加无水乙醇至含醇量达70%,放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滤液上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用不同浓度的氨水洗脱,直到洗脱液无茚三酮反应为止。分别得到16种成分。B用80%乙醇回流提取3次,1h/次,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得M,将M上聚酰胺柱,用H2O、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分别得到M1~M55个成分。

2.2TLC鉴定

2.2.1氨基酸TLC鉴定将样品溶于蒸馏水中(1mg/ml),制成供试液。另将各种氨基酸标准品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制成对照品溶液(1mg/ml)。吸取供试液与对照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20cm×20cm),以正丁醇-甲醇-水(75∶15∶10)展开,展距19cm,0.2%茚三酮显色,与对照品比较,供试品中的氨基酸与对照品的斑点一致。Rf值分别为:组氨酸Rf0.01,赖氨酸Rf0.02,丝氨酸Rf0.14,脯氨酸Rf0.15,苏氨酸Rf0.17,谷氨酸Rf0.24,精氨酸Rf0.26,门冬氨酸Rf0.27,甘氨酸Rf0.29,酪氨酸Rf0.30,丙氨酸Rf0.34,缬氨酸Rf0.40,蛋氨酸Rf0.45,苯丙氨酸Rf0.49,异亮氨酸Rf0.50,亮氨酸Rf0.59。见图1。

2.2.2糖的TLC鉴定将水提液与对照品葡萄糖、果糖,分别点于同一硅胶硼酸板上(5cm×20cm),以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展开,展距15cm,α-萘酚浓硫酸显色,与对照品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的斑点一致。

2.3黄酮类波谱学鉴定M5:黄色针晶,m.p274~276℃,HCl-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UV[λ]MeoHmax:396、266,IRυKBrcm-1:3359(OH)、1659、1613(α、β-不饱和酮)、1600、1509(芳环)、1380、1175。1H-NMR(100MHz、CD3COCH3,TMS,δPP):8.14(2H,d,J=9Hz,2ˊ,6ˊ-H)、7.00(2H、d、J=9Hz、3ˊ,5ˊ-H)、6.49(1H、d、J=2.58Hz、8-H)、6.29(1H、d、J=2.6Hz、6-H)、3.11(4Hbr,OH加H2O消失)。综上分析M5的结构为山萘酚。

2.4氨基酸分析仪鉴定结果见图2。

3讨论

糯稻根来源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经研究表明,根部含有各种氨基酸成分,作为氨基酸的天然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将糯稻根的有效成分研制为产品应用于临床或者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药理实验表明,糯稻根的水煎液有明显的滋阴、保肝作用。

M1,M2,M3,M4单体的结构鉴定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氨基酸、黄酮单体成分测定分别由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协助测定,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2238.

第6篇

【关键词】赤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蒸馏时段

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具有速生、高产、优质、耐寒能力强的特点,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浙江、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赤桉是广西中部地区的主要速生林品种之一,其木材被广泛应用于造船、枕木、人造板和造纸方面[1]。该树种枝叶繁茂,叶片富含挥发油,开发桉叶油资源是提高赤桉综合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田玉红等[2]曾对赤桉叶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α-蒎烯、蓝桉醇、乙酸松油酯、α-松油醇等,鲜叶中主成分1,8-桉叶油素的含量为50.17%,在医药和香料工业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如何在生产中进一步提高1,8-桉叶油素的含量,从而提高桉叶油的品质,是赤桉叶油生产所要面临的问题。

目前桉叶油的生产都是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工艺,蒸馏时间是影响桉叶油的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4]。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本文对赤桉叶油的化学成分与提取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QP5050A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挥发油提取器。

1.2材料赤桉叶采自广西黄冕林场波寨分场,经黄冕林场生产科陶明有工程师鉴定,样品经自然风干后备用。实验所用试剂皆为国产分析纯。

2方法

2.1赤桉叶挥发油的提取

2.1.1总赤桉叶挥发油的提取将200g阴干的赤桉叶切成1~2cm2的碎片,于挥发油提取器中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h,静置分层后读取挥发油的体积[5]。油被收集下来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成分分析。

2.1.2不同蒸馏时段赤桉叶挥发油的提取称取200g阴干的桉叶样品切成1~2cm2的碎片,于挥发油提取器中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控制水的回流速度为4~5ml·min-1,分别收取0~10min(馏分1)、10~30min(馏分2)、30~60min(馏分3)、60~180min(馏分4)、180~360min(馏分5)5个时间段的油相成分,各馏分挥发油充分静置至油水分层后读取挥发油体积[4]。馏分1得到挥发油3.48ml,馏分2得到挥发油1.38ml,馏分3得到挥发油0.56ml,馏分4得到挥发油0.56ml,馏分5得到挥发油0.30ml。油被收集下来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成分分析。

2.2气相色谱-质谱工作参数

2.2.1气相色谱条件DB-1型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J&WScientific,USA),规格为30m×0.25mm×0.25μm;采用程序升温:60℃保持1min,升至140℃(3℃/min),再升至170℃(2℃/min),继续升至250℃(8℃/min),于250℃保持5min;载气为高纯氦气;柱前压47kPa,分流比1∶50,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

2.2.2质谱条件EI电离源,电子能量70eV,电子倍增器电压1.5KV,质量扫描范围33~550amu,全扫描方式。

3结果

3.1不同蒸馏时段赤桉叶油的提取率赤桉叶挥发油的相对提取率(体积分数)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0~10min时段相对提取率为55.41%,10~30min时段为21.97%,30~60min时段为8.92%,60~180min时段为8.92%,180~360min时段为4.78%。

3.2不同蒸馏时段赤桉叶油的化学成分按上述GC-MS条件对总赤桉叶挥发油和不同蒸馏时段的挥发油馏分进行分析,得到总离子流色谱图。经分析鉴定,总赤桉叶油确认了53个组分的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4.14%。0~10min馏分鉴定了36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39%;10~30min馏分鉴定了51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12%;30~60min馏分鉴定了58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60%;60~180min馏分鉴定了46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9.28%;180~360min馏分鉴定了32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7.93%。采用计算机对各峰质谱图进行NIST标准谱库的检索,根据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核对,参考标准图谱和相关文献确定其化学结构[5~7],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见表1。

表1不同蒸馏时段赤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略)

“-”为未检测出

由表1可见不同蒸馏时段的赤桉叶挥发油成分相差很大,在0~10min和10~30min馏分中基本上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皆不足10%。随着蒸馏的进行,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应减少。在180~360min馏分中约70%的化合物为倍半萜类化合物。

4讨论

不同蒸馏时段的赤桉叶油中,主成分1,8-桉叶油素的含量也相差很大。在0~10min馏分中1,8-桉叶油素的含量达到了76.86%,在10~30min馏分中为53.67%,而在30~60min,60~180min,180~360min的馏分中则分别只有19.49%,4.72%,1.64%。说明1,8-桉叶油素在蒸馏的前30min内,大部分已蒸出,且相对含量大大高于在总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47.35%),这对提高赤桉叶油的品质和1,8-桉叶油素的分离提纯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祁树雄.中国桉树,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4.

[2]田玉红,刘雄民,周永红,等.赤桉和本泌桉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精细化工,2005,22(12):920.

[3]张燕君,陈利芳.蒸馏时间与互叶白千层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及出油率关系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3):33.

[4]田玉红,刘雄民,周永红,等.不同蒸馏时段的粗皮桉叶精油的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41.

[5]H.Li,J.L.Madden,B.M.Potts.VariationinvolatileleafoilsoftheTasmanianEucalyptusSpeciesII.SubgenusSymphyomyrtus[J].BiochemicalSystematicsandEcology,1996,24:547.

第7篇

1.1仪器与材料

X-4A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DU-6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Beckman公司)、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FT-IR200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美国Perkin-Elmer公司)、Mercuryplus400MHz核磁共振仪(美国varian公司)、Q-TofmicoYA019质谱仪(英国质谱公司),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柱层析用聚酰胺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安痛藤采于江西赣南地区,由江西中医学院刘庆华老师采集并鉴定为葡萄科植物苦朗藤Cissusassamica(Laws.)

1.2提取与分离

取安痛藤粗粉,用80%乙醇渗漉至近无色。回收乙醇后加适量水混悬,依次用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各萃取部分均用真空浓缩。取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上聚酰胺柱。用水洗至无色,浓缩得到水洗浓缩液A,聚酰胺柱再用95%乙醇洗脱至无成分流出,洗脱液浓缩,得浓缩液B。浓缩液A经硅胶柱分离,以氯仿∶乙醇(5∶2)洗脱得化合物Ⅰ。浓缩液B,经硅胶柱分离,以氯仿∶甲醇(80∶20-0∶1)梯度洗脱,得到结晶Ⅱ~Ⅴ。

2结果

2.1结晶Ⅰ

无色棱柱状结晶(MeOH),mp134~136℃。可溶于甲醇和热水。异羟肟铁反应阳性,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显蓝色。UVλmax(nm):275,220。TOFMSm/z:327.08(M-H),TOFMSMS327.08m/z:327.08(M-H,11%),312.07(M-H-CH3,70%),234.06(M-H-CH3-C2H6O3,90%),192.04(M-H-CH3-C4H8O4,100%);IRυmaxcm-1:3389.96,3251.68(-OH),2951.87(-CH3),2892.28(-CH2-),1704.38(C=O),1612.27,1528.64,1464.03(aromatic),1343.83,1234.90(aromaticC-0),861.20(C-H);1H-NMR(TMS,C5D5N,400MHz)δ:3.99(s,3H,-OCH3),4.17-4.33(m,3H),4.5(dd,j=8.6,9.0,1H),4.65(t,j=9.78,1H),4.72(d,j=10.56,1H),5.27(d,j=10.57,1H),7.6(s,1H,aromatic-H);13C-NMR(TMS,C5D5N,400MHz)δ:119.528(C1),116.579(C2),149.402(C3),141.894(C4),152.769(C5),111.073(C6),165.454(C7),73.876(C1'),75.522(C2'),81.297(C3'),72.089(C4'),83.501(C5'),62.575(C6'),60.283(MeO)。以上数据与文献[2,3]报道一致,结晶Ⅰ与岩白菜素对照品,在TLC和HPLC多种溶剂系统中,Rf值完全一致,保留时间一致,与岩白菜素对照品混合熔点不降低,故推定为岩白菜素(bergenin)。

2.2结晶Ⅱ

淡黄粒状结晶(氯仿+甲醇),mp259~261℃。TOFMSm/z:343.02(M-H),TOFMSMS343.02m/z:328.02(M-H-CH3,100%),312.99(M-H-OCH3,90%);1H-NMR(TMS,C5D5N,400MHz)δ:3.88(s,3H,4'-OCH3),4.17(s,3H,3'-OCH3),4.23(s,3H,3-OCH3),7.85(s,1H,aromatic-H),8.07(s,1H,aromatic-H);13C-NMR(TMS,C5D5N,400MHz)δ:56.604(4'-OCH3),61.36(3'-OCH3),61.592(3-OCH3),108.065(C-5),111.864(C-5'),112.883(C-4),113.144(C-4'),113.885(C-3),114.333(C-3'),141.37(C-6),141.778(C-6'),141.993(C-1),142.388(C-1'),154.34(C-2),154.556(C-2'),159.207(C=O),159.307(C=O)。以上数据与文献[4,5]报道基本一致,故推定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tri-O-methylellagicacid)。

2.3结晶Ⅲ

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丙酮),mp139~141℃。TOFMSm/z:397.42(M+H-H2O),TOFMSMS397.30m/z:397.31(M+H-H2O,40%),189.08(27%),175.06(39%),161.04(78%),147.02(100%);1H-NMR(TMS,CDCl3,400MHz)δ:3.56(1H,m,H-3α),5.35(1H,br.d,J=5.09Hz,H-6),0.6746(3H,t,J=7.43Hz,H-29),0.835(3H,d,J=10.95Hz,H-26),0.803(3H,d,J=10.96Hz,H-27),0.916(3H,d,J=6.26Hz,H-21),1.004(3H,s,H-18),1.565(3H,s,H-19);13C-NMR(TMS,CDCl3,400MHz)δ:37.216(C-1),31.63(C-2),71.799(C-3),42.266(C-4),140.726(C-5),121.728(C-6),31.864(C-7),31.864(C-8),50.077(C-9),36.478(C-10),21.055(C-11),39.732(C-12),45.779(C-13),56.728(C-14),24.286(C-15),28.238(C-16),55.998(C-17),11.965(C-18),19.392(C-19),36.128(C-20),18.999(C-21),33.897(C-22),29.078(C-23),51.216(C-24),25.977(C-25),18.757(C-26),19.82(C-27),23.019(C-28),11.844(C-29)。以上数据与文献[6,7]报道基本一致,结晶Ⅲ与β-Sitosterol对照品,在TLC多种溶剂系统中的Rf值完全一致,与β-Sitosterol对照品混合熔点不降低,故推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4结晶Ⅳ

白色粉末(乙醇),mp242℃~244℃。Molish反应阳性,茴香醛-浓硫酸反应显橙红色,NaOH试液反应显黄色,FeCl3溶液反应显浅蓝色。取化合物Ⅳ与没食子酸对照品进行红外光谱比较,吸收峰位置与强度基本一致,故可确定化合物Ⅳ为没食子酸(Gallicacid)。

2.5结晶Ⅴ

淡黄粉末(甲醇),mp263~265℃。TOFMSm/z:329.06(M-H),TOFMSMS329.06m/z:314.05(M-H-CH3,100%),299.03(M-H-OCH3,80%);1H-NMR(TMS,C5D5N,400MHz)δ:8.085(s,2H,aromatic-H),4.22(s,3H,3''''-OCH3),4.21(s,3H,3-OCH3);13C-NMR(TMS,C5D5N,400MHz)δ:112.906(C-1,1'),142.135(C-2,2'),153.833(C-3,3'),141.4(C-4,4'),110.365(C-5,5'),113.474(C-6,6'),159.415(C-7,7'),61.331(-OCH3)。以上数据与文献[8,9]报道基本一致,故推定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acid)。

3讨论

安痛藤味辛,性平,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在多部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本实验所分离的岩白菜素,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得到,其中3,3'-二甲氧基鞣花酸与3,3',4'-三甲氧基鞣花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文献[10]记载,岩白菜素具有止咳祛痰,抗炎、护肝、抗溃疡、提高免疫等作用。β-谷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止咳、抗癌及抗炎等作用,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有效率达89.3%[11]。

本研究结果为安痛藤的药效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安痛藤资源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安痛藤其它提取部分的成分将继续进行分离鉴定,其生物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本草,第5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6.

[2]黄丽萍,谢一辉,肖百全,等.安痛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39.

[3]M.Taneyama,S.Yoshida,M.Kobayashi,M.Hasegawa.Phytochemistry,1983,(22):1053.

[4]左国营,张志军,陈丽蓉,等.藏药黑蕊虎耳草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91.

[5]DucDK,SungTV,AngelaMC,etal.EllagiccompoundsfromDiplopanaxstachyanthus[J].Phytochemistry,1990,29(1):251.

[6]石钺,石任兵,刘斌,等.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43.

第8篇

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表皮。蟾皮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去内脏后晒干之物,经方入药目的多为以毒攻毒。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蟾皮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1],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病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2]。现就它的化学成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代丽萍等[3]从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4氨基3羟甲基环辛酰胺骈四氢n呋喃酮(蟾蜍环酰胺B,I),蟾蜍环酰胺c(Ⅱ),蟾蜍噻咛(Ⅱ),去氢蟾蜍色氨氢溴酸盐(IV),辛二酸(V),丁二酸(VI);张英等[4]从中华大蟾蜍皮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胆甾醇(cholesterol),棕榈酸胆甾烯酯(palmitaticacidcholesterylester),蟾毒它灵(bufotal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嚏根草配基(hellebrigenin),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酯(hellebrigenin3hemisuberate);有报道[5]分别从日本产的台湾蟾蜍BufovulgarisformosusBoulenger,绿蟾B.viridisLaur,台湾产的曼谷蟾蜍B.bankorensisBorbour及国产中华大蟾蜍B.bufogargarizansCantor皮中分离出以琥珀酰、己二酰和庚二酰代替辛二酰的精氨酸酯类化合物及硫酸酯类化合物;而且又从北美产的蟾蜍(B.americanus)和台湾产的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皮中分离出I-组氨酸、L1甲基组氨酸、L3甲基组氨酸代替精氨酸部分的蟾蜍毒素类化合物。赵大洲等[6]研究发现蟾酥及蟾皮中的二烯内酯成分大多数相同,但蟾酥中的种类少而含量更集中;吲哚生物碱类有4个主要成分相同,另一吲哚生物碱脱氢蟾蜍色胺,在蟾皮中的相对含量较高,而蟾酥中很低;且初步判断蟾酥中甾醇类主要为一谷甾醇,而蟾皮中主要为胆甾醇和胆甾醇棕榈酸酯。徐乃玉等[7]测得中华大蟾蜍皮粉中含有钙、镁、钠、锰、铁、锌、铜、磷、硅及银等元素,其中以钙为最多,其次为铁和镁。

2临床应用

2.1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张爱霞等[8]用华蟾素(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组有76例,其中胃癌28例,大肠癌25例,肝癌13例,胰腺癌10例,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4.2%,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5.8%;对照组分别为44.7%和26.3%,两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刘明等[9]采用口服华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2例中晚期食管癌,晚期食管癌的吞咽梗阻、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5个主要症状明显减弱;治疗后瘤灶变化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疗效(MR)7例,无变化(NC)9例,进展(PD)4例,有效率(RR)40.90%;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为:提高≥10分13例,稳定±10分5例,降低≥10分4例,提高稳定率为81.82%;治疗后生存期观察为治疗后半年生存21例,半年生存率为95.45%,1年生存l5例,1年生存率为71.43%。郑英兰等[10]应用中药制剂华蟾素注射液配合化疗及内镜下注射治疗Ⅲ、Ⅳ期胃癌80例,配对分为4个组:1组单纯用化疗,2组用化疗加华蟾素,3组化疗+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4组化疗+华蟾素+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华蟾素5ml/次。结果2组的生存质量和化疗耐受性高于1组(P<0.05),4组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和生存期明显优于其他组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2、4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下降,1、3组治疗后白细胞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张志强等[11]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0.9%氯化钠250ml,1次/d静脉滴注,同时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两组均用3周,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19>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18.6分;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4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9.3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学峰等[12]用鲜蟾皮外敷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中,部分缓解(PR)者2例,无变化(NC)者22例,进展(PD)者4例;对照组26例中,部分缓解(PR)者4例,无变化(NC)者11例,进展(PD)者11例。治疗组瘤体稳定率为78.57%,对照组为42.31%,两组比较,治疗组显示较好的稳定瘤体作用(P<0.05)。曹宇华等[13]为观察华蟾素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32例病例均为Ⅲ期患者,既不能手术切除,亦不能耐受全身或局部化疗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同时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使用华蟾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在控制肿瘤方面,病情的恶化率较低(18.75%);在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高(78.13%);在肝功能方面,用华蟾素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有明显下降。

2.2治疗肺癌据有关文献报道[14]华蟾素注射液用于治疗肺癌并能不同程度地防治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孙瑛等[15]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32例临床观察,联合组华蟾素注射液联用诺维苯+异环磷酰胺(NVB+IFO,NI)化疗方案治疗NSCLC有效率为53.1%,对照组NI有效率为3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皮肤癌左小东等[16]曾报道用华蟾素治疗老年性皮肤原位癌10例,8例临床痊愈,皮疹消退,只有少许暗褐色沉着,其中1例愈后活检,组织学上已无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增生及异常核分裂等,3例2年后随访无复发。

2.4治疗癌性疼痛张树梅等[17]用华蟾素治疗癌性疼痛,采用前瞻性任意选择法分为3组,即华蟾素常规剂量组(A组,79例)、华蟾素大剂量组(B组,64例)和美施康定组(C组,63例)。结果A组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B组显效4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C组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9%。卢文娜等[18]用华蟾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结果完全缓解(CR)7例(21.9%),部分缓解(PR)13例(40.6%),轻微疗效(MR)6例(18.8%),无效(NR)6例(18.8%),有效率(CR+PR)62.5%,止痛时间最早4h,最晚8d,一般2~4d出现骨痛缓解,停药后可维持15~30d无痛。施俊等[19]用华蟾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疼痛17例,方法取双侧足三里,每侧1ml穴位注射,隔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64.7%;而对照组(穴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总有效率为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5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张军等[20]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患者术后应用华蟾素注射液连续14d,配合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身体状态,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治疗组的发热、术后腹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小便不畅等胃肠泌尿系反应及白细胞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6治疗男科病朱树宽[21]用干蟾皮配合其他中药治疗男科的前列腺炎、精囊炎、精索静脉曲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7治疗小儿厌食症[22]蟾皮为蟾蜍之皮,味辛性凉无毒。本品内服可消积杀虫,煎剂用量为4.5~9g,丸散用量为0.6~1.2g。由于其具消积之功,故消食健胃作用较好。目前,小儿饮食多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过食“膏粱厚味”势必导致湿热中阻,脾胃功能健运失调,而致厌食。

2.8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朱树宽等[23]用干蟾皮治疗带状疱疹、荨麻疹、黄褐斑、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2.9治疗白血病左小东等报道[16]用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现:加用大量华蟾素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粒细胞的数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化疗组则差异显著;加用华蟾素后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显著减少,并且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缩短。提示该药有助于减轻恶性血液病化疗时对骨髓的抑制,对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且能预防联合化疗时感染的发生,并增加抗生素抗感染的效果。

2.10治疗乙型肝炎李萍等[24]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名,两组患者均用常规治疗方法,仅治疗组加用华蟾素穴位注射,2次/周,3个月1个疗程,观察2~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乙肝病毒病原及基因学、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及乙肝病毒HBV及HBV-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11治疗其他疾病曾经有人将蟾皮外用治疗痈疽疮疡、腮腺炎、骨髓炎、乳腺炎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

蟾皮的化学成分比较多,目前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探讨较少;蟾皮的临床应用中,应用功能有很多方面,但很多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蟾皮制剂主要是华蟾素注射液(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可以根据临床疗效开发适合各种临床应用功能的新的剂型。

【参考文献】

[1]杨立宏,金向群.中华大蟾蜍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4):292.

[2]张绍杰,刘诚进.浅谈蟾蜍的药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0):1397.

[3]代丽萍,高慧敏,王智民,等.蟾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7,42(8):858.

[4]张英,邱鹰昆,陈继勇,等.中华大蟾蜍皮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8):484.

[5]冯秀娟,陈大健,李忠生,等.蟾蜍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J].中兽医学杂志,2007,3:36.

[6]赵大洲,陈继永,秦勇,等.中华大蟾蜍蟾酥与蟾皮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天津药学,2006,18(4):21.

[7]徐乃玉,顾振纶.中华大蟾蜍皮无机元素初步分析[J].中成药,2003,25(9):748.

[8]张爱霞,耿桂香.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678.

[9]刘明,褚玄仁.口服华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药辨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2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0.

[10]郑英兰,马宝华,杨风.华蟾素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4):260.

[11]张志强,汪岩,荣大庆.华蟾素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7):794.

第9篇

冬虫夏草内包括水分10.84%,粗蛋白25.32%,粗纤维18.55%,碳水化合物28.9%,灰分4.1%,脂肪8.4%,有效成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核苷类化合物核苷类物质(腺苷、尿苷、鸟苷)为冬虫夏草有效成分之一,尤以腺苷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1]。1951年,由加拿大学者Cunningham等从虫草的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冬虫夏草素(cordycepin)。国内学者吕瑞绵[2]等从产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尿嘧啶、腺嘌呤、腺嘌呤核苷。徐文豪等[3]报道水溶性核苷类成分主要集中在子座部分,虫体含量甚低,并且从子座的水浸液分离得到微量的次黄嘌呤、鸟嘌呤、腺嘌呤和核苷。刘静明等[4]从我国长春蛹冬虫夏草菌丝中分离得到腺苷、腺嘌呤和冬虫夏草素,其中腺嘌呤和冬虫夏草素首次从菌丝体中分离得到。

1.2多糖类成分虫草多糖(cordyceps.polysacchride,CP)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多方面的作用。1977年,宫崎等人报道[5]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来一种水溶性的高度分支的半乳糖甘露醇聚糖,主链为α(12),糖苷键连接的D-呋喃甘露聚糖,支链含(13),(15)和(16)糖苷键连接的D-呋喃半乳糖基以及(14)键连接的D-吡喃半乳糖基,非还原性末端均为D-呋喃半乳糖吡喃甘露糖。Tadashi等[6]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分离出一个含蛋白的半乳甘露聚糖(CT-4N),测定该多糖主要由D-甘露糖和D-半乳糖摩尔比为3∶5组成。季晖等[7]从人工菌丝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DEAE-Toyopear1650M柱层析得多糖精品(CHWP),产率1.71%,凝胶过滤法测得其分子量为3.2×104,CHWP经纸层析和气相层析分析显示含D-甘露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其克分子比值为1.0∶2.7∶1.8,并且通过药理实验验证了CHWP的降血糖作用。

1.3甾醇、糖醇类成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从冬虫夏草、凉山冬虫夏草、亚香棒冬虫夏草中已分离出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β-D吡喃葡萄糖苷、2,2-二羟基麦角甾醇、β-谷甾醇、D-甘露醇和蕈糖。吕瑞绵等[2]从产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了蕈糖、甘露糖等糖醇类及麦角甾醇。其中蕈糖成分此前从未见在冬虫夏草中报道。郦皆秀等[8]从产冬虫夏草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胆甾醇、β-谷甾醇和麦角甾醇及其氧化物;肖永庆等[9]从冬虫夏草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胆甾醇软脂酸酯、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以及D-甘露醇。

1.4氨基酸成分冬虫夏草中含蛋白质20.06%~26.40%,由天门冬、苏、丝、谷、脯、甘、缬、蛋、异亮、酪、苯丙、赖、组、胱、半胱、色氨酸等16种氨基酸组成,水解氨基酸含量报道不一,多数报道含量为20%~25%,最少含量为5.53%。最多含量为39.22%,以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的总含量为最高,以精氨酸、谷氨酸、色氨酸及酪氨酸等为药理学主要成分。马骁驰等[10]研究了沈阳产蛹冬虫夏草培养液的化学成分,并从中分离得到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缬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脯氨酸和环丙氨酸-脯氨酸。

1.5冬虫夏草其它成分

1.5.1脂肪酸、酯、烷烃从冬虫夏草中分离鉴定了12个脂肪酸成分,其中4个主要成分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一个微量的十七烷酸。对冬虫夏草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确定了8种脂肪酸,4种烷烃,一个三烷基取代苯酚,1个烯醇和1个烯醛。

1.5.2维生素类成分冬虫夏草中含有抗坏血酸、核黄素、硫胺素等维生素[11],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烟酸和烟酰胺等[12]。

1.5.3多胺类成分腐胺、精胺、精眯,1,3-二氨基丙烷、尸胺、类精眯等。

1.5.4无机元素冬虫夏草中含有不少于37种无机元素,其中磷、镁含量最高。有报道称冬虫夏草的抗癌作用与含磷、钴、铁、铜等有关[13]。

1.5.5其它冬虫夏草中含粗纤维素18.55%,灰分4.1%,水分10.84%,还含有磷脂酰胆碱及咖啡因等[8,11]。

2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2.1免疫调节冬虫夏草的免疫调节功能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很重要作用,既是细胞免疫调节剂,同时又有体液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调节既可减轻或制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又可降低IgG1/IgG3比值,制止由以上两种因素引起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冬虫夏草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分泌机制,抑制活化肺泡巨噬细胞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通过细胞免疫调节,减少变态反应过程中纤维蛋白、肺泡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产生,削弱活化型T4淋巴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延缓中性粒细胞分泌胶原酶,及延缓弹性硬蛋白酶的释放;虫草多糖在增强免疫能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冬虫夏草子实体及菌丝体能使动物脾重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龚晓键等[14]采用碳粒廓清法,用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观察冬虫夏草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胞内及胞外多糖能显著增加碳粒廓清指数及吞噬指数,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能使大鼠枯否氏细胞内诱生的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含量显著提高。虫草具有促进T和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明显抑制小鼠脾细胞对刀豆蛋白A和细菌脂多糖的反应[15]。

2.2抗肿瘤作用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腺苷,而冬虫夏草以其结构与腺苷相似的特征,通过识别错误,代替腺苷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另外,冬虫夏草的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或葡萄糖跨膜转运,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机体的免疫反应是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冬虫夏草多糖类成分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分泌,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通过宿主介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16]。张淑兰等[17]研究表明虫草水提物对小鼠皮下移植Lewis肿瘤的原发灶生长和自发肺部转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虫草水剂对小鼠肉瘤(S180)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增强环磷酰胺、6-MP(6-疏基嘌呤)的抗癌作用。冬虫夏草醇提取物对小鼠艾氏(Ascitic)腹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肿瘤未发率70%,并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2.3降糖作用Kiho等通过动物研究表明虫草菌丝中多糖成分(CS-F10)可明显降低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及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的血浆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链脲佐菌致糖尿病小鼠的肝脏葡萄糖激酶活性,显著降低灌注大鼠肝脏葡萄糖的排出量。腹腔注射CS-F10还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GluT2的蛋白质含量,说明虫草菌丝体中多糖成分CS-F10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人工虫草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的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清蛋白含量,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耐量,提高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水平,说明人工虫草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促使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冬虫夏草并非通过促进人体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的,而是通过改善糖的代谢过程,而且只有血糖值比正常水平高时才有效,因此它可预防血糖值较高的人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2.4抗氧化朱萍萍等[18]将大鼠按性别、体重配对分成:对照组及虫草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虫草可降低镉所致脂质过氧化。研究表明虫草真菌中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显著提高肾脏器官中抗氧化酶活力[19]。路海东等[20]通过实验证实冬虫夏草脂质体口服液对组织中过氧化物脂质的生成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冬虫夏草水提液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显示,该水提液对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均有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缺氧再给氧时,心肌细胞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细胞膜脂质流动性下降,且有实验表明,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而冬虫夏草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21]。

2.5抗菌,抗病毒作用人工发酵虫草菌丝体的水提液对小鼠、天然虫草对大鼠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2]。虫草中的虫草素具有明显抑菌作用,虫草发酵液中含有耐热的广谱性抗菌物质,能够拮抗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芽孢菌和非芽孢菌、链霉菌[23]。张正[24]使用体外试管法测定对HBV-DNAF的抑制,并使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及在感染乙肝病毒的幼鸭上进行整体实验。结果证明,冬虫夏草对HBV-DNAP抑制率可达85%;抑制细胞系PLC/PRF/5细胞分泌HBSAg作用超过50%,并能抑制鸭体内的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

2.6调节心血管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虫草有负性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血量和冠脉血量、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功能[25]。对阿霉素性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改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26]。虫草水提液还具有明显的增强肾上腺素分泌、扩张动物支气管、平喘、祛痰等作用,可对肺心病呼吸衰竭发挥辅助治疗作用。胡征等[27]利用GC-MC对人工培养冬虫夏草菌丝的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从中检出一种与贝母碱结构类似的物质-Verticiol,证实冬虫夏草是一种对呼吸道疾病有特效的药物。

2.7雄激素作用人工栽培北冬虫夏草子实体细粉及复合粉使大鼠性腺激素细胞中的分泌颗粒增多,对大鼠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虫草有雄性激素作用,虫草多糖能使血浆皮质酮含量增高。用含有/不含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不同浓度虫草(0.1~10mg/ml)加入间质细胞中,用放射免疫法测甾类物的产生。结果显示,虫草刺激小鼠间质细胞分泌甾类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虫草剂量为3mg/ml时能明显刺激睾酮产生,3mg/ml的虫草在2~3h内可刺激睾酮分泌达到最大值。

2.8对造血机能的影响冬虫夏草可促进小鼠血小板生成,虫草能明显促进小鼠骨髓粒-单系祖细胞(CFU-GM)增殖,其结晶剂(冬虫夏草-Cr)在体内外均能显著提高骨髓红系祖细胞(CFU-E和BFU-E)的产率、自杀率,并能对抗三类杉酯碱对造血机能损害。冬虫夏草水煮醇提液能提高造血功能,使其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促进造血细胞增殖。

2.9抗疲劳,耐缺氧、益智作用樊柏林等通过对小鼠进行负重游泳实验得出结果:冬虫夏草0.5,1.0g/kg·bw剂量可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1.0g/kg·bw剂量可明显降低游泳后血乳酸含量;0.25,0.5,1.0g/kg·bw剂量可降低游泳后血清尿素氮含量,虫草水提取物在体外对剧烈运动后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明显改善作用,并有浓度的依赖关系,可增强机体对运动耐力的适应性和保护作用。

郑伟等[28]研究天然冬虫夏草、虫草菌丝体培养液对小鼠均有较好的抗疲劳、高空耐缺氧及促智作用。健神抗衰片(由人工虫草菌丝体、玄驹、西洋参等组成)明显地降低衰老动物模型MDA水平,提高SOD和GSH-Px活性,并能增加胸腺重量和系数,增加细胞免疫反应和吞噬细胞吞噬率,且使抗体生成细胞数与IL-1,IL-6,IL-8水平升高,故有较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的生物作用。通过对东莨菪碱致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小鼠的跳台实验证明冬虫夏草对小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28]。

3冬虫夏草的研究趋势

由于冬虫夏草的特殊药用功能及经济价值,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十多年来,我国在对虫草的资源调查、无性型确证、成分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试验和探索,其研究趋势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3.1新虫草资源发掘我国虫草资源调查力度明显不足。早在1983年,与我国同属东亚的日本已报道虫草达138种之多,而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环境复杂,应该有更多的虫草种类,但目前报道的还不到日本的一半,因此应加大调查力度,开发新的种类。

3.2无性型分子水平鉴定虫草是一种子囊菌,其生活史可分为分生孢子阶段(无性型)和子囊孢子阶段(有性型)。在人工培养、液体发酵等实际生产中通常运用虫草菌的无性型,因此其菌种的正确鉴定至关重要。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不断发展,逐步采用基因芯片或蛋白质芯片技术、DNA和蛋白质指纹图谱等技术对虫草与其可能的无性型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准确快速鉴定无性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

3.3虫草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目前对于虫草中的有效成分特别是生物活性物质尚了解不足,今后应加大对这些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为开发以虫草为主的新药打下基础,使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4虫草代用品开发研究目前虫草资源日益枯竭,不能满足人们对虫草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应该从3个方面着手寻求解决途径:①利用人工栽培子实体;②克隆编码这些功能基因,使其在其它生物体内表达并生产功能物;③利用无性型菌株进行菌丝体发酵,从菌丝体中提取功能组分。

综上所述,冬虫夏草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由于其含有的化学成分较多,故相应的药理作用也很广泛,在临床应用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利于抗疲劳和延缓衰老,有利于强身健体。因此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中草药。

【参考文献】

[1]李绍平,李萍,季晖,等.天然与发酵培养冬虫夏草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J].药学学报,2001,36(6):436.

[2]吕瑞绵,杨永春,杨云鹏,等.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通报,1981,16(9):55.

[3]徐文豪,薛智,马建民.冬虫夏草水溶性成分—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8,13(4):34.

[4]刘静明,钟裕容,杨智,等.蛹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32.

[5]ToshioMiyazaki,Naoko,HarukiYamada.StudiesonFungalPolysaccharides.xx.GalactomannamofCordycepssinensis[J].Chem.PharmBull,1977,25(12):3324.

[6]Tadashikiho,HajimeTabataShigeoUkai.Aminor,Protein-ContainingGalactomannamFromaSodiumCaebonateExtractofcordycepssinensis[J]CarbohydrateResearch,1986,156:189.

[7]季晖,涂红湖,李耐三.人工冬虫夏草菌丝多糖的分离提及降血糖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1):39.

[8]郦皆秀,李进,徐丽珍,等.产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7):499.

[9]肖永庆,刘静明,屠呦呦,等.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研究I[J].中药通报,1983,8(2):32.

[10]马骁驰,黄健,刘丹.蛹冬虫夏草培养液成分研究(I)[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4):255.

[11]纪莎,施小兵,易骏.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2):46.

[12]赵余庆,于明,陈立君,等.冬虫夏草属真菌化学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9,30(12):950.

[13]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6.

[14]龚晓健,季晖.人工冬虫夏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1):21.

[15]王根维,唐仕川.冬虫夏草水提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1(1):21.

[16]Nakamurak,YamaguchiY,KagotaS,etal.InhibitoryeffectofCordycepssinensisonspontaneouslivermetastasisofLewisLungcaecinomaandB16melanomacellsinSyngeneicmiceJpn[J]pharmacol,1999,79:335.

[17]张淑兰,孙云汉,刘晓平,等.冬虫夏草抗小鼠Lewis肺癌作用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87,2:53.

[18]朱萍萍,廖惠珍,王章敬,等.复方冬虫夏草对镉所致大鼠毒性的拮抗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3):238.

[19]口如琴,褚西宁,袁静明.虫草真菌棒束孢霉的营养成分及其延缓衰老的作用[J].营养学报,1995,17(4):3415.

第10篇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figustruratueidumA.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平,有滋补肝肾、强腰膝、聪耳目的功能,主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老年习惯性便秘等。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介绍如下。

1化学成分

女贞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先发现的是女贞子含有较高含量的齐墩果酸,后又发现了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张兴辉等[1]对女贞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后,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是齐墩果酸、木犀草素7OBD葡萄糖苷、槲皮苷、胡萝卜苷、羟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D甘露醇、己六醇。程晓芳等[2]对女贞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得5个化合物,除文献报道过的齐墩果酸,乌索酸和甘露醇外,还首次从女贞子中分离到d乌索酸甲酯和萎陵菜酸。有人从女贞子的水溶性提取物中陆续分离得到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d构型和B构型)和裂环环烯醚萜苷两类,后者有女贞苷、特女贞苷。并通过实验证实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对羟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含量较高,特女贞苷含量也较高。张立海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有报道女贞子含有17种微量元素和5种常量元素,其中有9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Ni、Fe、ze、cr、Mo、Cu、Mn、Co、V)。女贞子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酯、醇、醚类,其次是硫酮和烃类、少量胺和醛,不含萜烃类,这一点与一般植物所含挥发油不同。

2药理作用

2.1抗炎齐墩果酸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都有抑制作用[4]。

2.2降血糖、降血脂彭小英等[5]报道女贞子煎剂、女贞子素、齐墩果酸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女贞子30g/kg给小鼠灌胃10d,对由肾上腺、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小鼠的血糖水平及降低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预防给药后能对抗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并能减少脂质在家兔主要脏器的沉积。

2.3保肝作用齐墩果酸(OLA)对于CCI诱导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对多种肝毒物都有抵抗作用,可以显著减少乙酰氨基苯酚对肝脏的毒害及镉诱导的肝损伤[7]。女贞子中红景天苷(B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对3种实验动物模型(CCI、DGaIN、BCG+LPS)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红景天苷可显著降低肝损伤所致血清ALT、NO的升高,降低损伤肝组织MDA、TG的含量。提示红景天苷具有明显的肝脏保护作用[11]。

2.4免疫调节作用女贞子多糖能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表明女贞子多糖能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对抗原刺激的反应。女贞子多糖对小鼠的免疫作用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对非特异性免疫一般有增强作用,对正常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无显著影响,对免疫抑制状态小鼠的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兴辉,石力夫.中药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333334.

[2]程晓芳,何明芳,张颖,等.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3):169170.

[3]张立海,宋友华,孙春华,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中红景天苷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760761.

[4]戴岳,杭秉茜,孟庆玉,等.女贞子的抗炎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4749.

[5]彭小英,李晴宇,侯芳,等.复方女贞子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21(2):103104.

第11篇

湖北三环集团谷城车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湖北东方车桥股份有限公司,属国家中一型 企业 ,现有资产总额21766万元,职11574人,已形成年产各类汽车前轴25万件,车桥总成6万台的生产能力。企业在 历史 上有过辉煌的成就,1993年成为谷城县首家产销双过亿,利税超千万的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前轴专业化生产单位。但随着汽车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受国家银根抽紧的 影响 ,企业内部市场单一、粗放管理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一小两大”的顽症,即销售收入过小、成本费用过大、负债过大。到1997年,累计潜亏1908万元。 1998年,公司抓住整体加入三环集团和三环股票在深圳上市的机遇,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坚持以提高 经济 效益为中心,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打响了以成本细分量化法为中心的转换经营机制攻坚战,从供、产、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直到工段、班组、销售网点,全方位推行成本细分量化责任成本控制,促使企业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管理创新机制得到根本转换,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98-1999年,降低成本2160万元,2000年元月至9月,又降低成本300万元。1998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72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972.58万元,2000年元月至9月实现利润776.02万元。 一、成本细分量化法的操作原理 成本细分量化法就是按照“市场细分”和“倒推成本法”的原理,将企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以市场销售总额和目标利润总额倒推出目标成本总额,再根据市场功能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依照成本项目和责任单位的不同职能,进一步层层倒推成本,按每一个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把成本分割成若干相类似的成本群,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责任单位构成一个细分成本单元。 在成本细分过程中,根据单项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明确成本控制重点,再运用投入产出等 现代 管理 方法 ,从源头上抓住重点成本项目,进行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使每位管理者到每位员工都有清晰明了的责任成本控制目标,每个人都成为成本量化中的“经济人”。由于成本量化到人,每个员工都切实感到自己的责任,因此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样,也使每位“经济人”均受到上一级管理者的约束监督,从上到下形成了企业内部责任成本控制 网络 。 二、成本细分量化法的具体运用 (一)按成本构成项目把成本细分量化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三个单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从控制材料采购价格入手。企管部门从采购物资的定价、采购合同与数量。质量等四个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公司专门成立了价格管理部门,对采购价格制定最高限价且跟踪考核监督。采购单位实行比质比价采购。质检、仓储、财务等部门严格把好采购入库关。从1998年以来,三年累计降低采购成本580万元。其次,仓储部门除严格把住采购物资质量、数量关外,还挑选整理了1997年以前的积压配件、材料,利用改制、串换、退货调换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两年来共处理积压物资550万元。再次,计划部门制定原材料、燃料、辅料、配套件消耗定额,实施费用定额控制,月终由仓储部门进行考核,企管部门进行节奖超惩兑现。最后,实行材料消耗工序之间索赔制度,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出现料废质量 问题 ,要报告质管部门予以向上层层追索,直到追索到供货厂家。 对人工成本,将其细分量化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等五个项目。基本工资又细分量化为计时(计件)工资、新产品试制工资、换装费、返修、返校工资等五类。由生产调度部门根据生产车间投入产出结果考核计资,全面控制。补助工资又细分量化为停产(停工)补资、劳保假期补资、工资调级晋档补资、外勤人员差旅费补资等四类。对于停产停工补资和工资调级晋档补资由劳动人事部门考核控制,其它部分由生产部门考核控制。津贴、补贴细分量化为职务工资、职称工资、岗位津贴、防尘补贴、劳保费、加班费、夜餐费等七类,由劳动人事部门考核控制。奖金细分量化为超产奖、质量奖、材料节约奖、能源节约奖、安全奖、设备奖、年终奖、评先表模奖等十类,分别由劳动人事、生产、质量、仓储、能源、设备、安技、企管等部门考核控制。对于上道工序出现的工

第12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 研究 历程 回顾 展望

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掀起“校园文化”热以来,在整个社会“文化热”的背景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校文化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论,学校文化理论体系尚在建设之中。回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学校文化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建立学校文化理论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文化研究的历程

(1)学校文化研究的兴起阶段(1986~1989)。这个阶段学校文化活动及其研究,主要是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

(2)学校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这个阶段,特别是1990~1996年期限间,大量的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论文见诸于各类报刊,形成学校文化研究的高潮。

(3)学校文化理论开始建构阶段(2000年~)。在前一阶段对学校文化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些学者开始考虑建构“学校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试图把学校文化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目前对“学校文化学”的理论体系仍有不少争论,真正的“学校文化学”尚未建立,但这些研究充分显示出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的新阶段。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内容

三十多年来,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及学术界争论的内容,主要有学校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学校文化学的建构等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的概念众多不一,但综合论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指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80年代在大学校园中的校园文化主要是这种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二是把校园文化看作组织文化的一种,即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形态并列的一种组织文化。为了区别两种意义的校园文化,现在大多数人都主张把第二种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称为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只是作为学校文化中的子文化系统。

(2)学校文化的特征。由于对学校文化的界定不同,因此对学校文化的特征也就有不同的表述。尽管对学校文化的特征有多种表述,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一方面社会总体文化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它们以各种途径方式融合、渗透、制约学校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又将社会文化中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制度约束、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有别于城市文化的纷繁、乡村文化的单纯和企业文化的功利,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和特征。

(3)学校文化的结构。对学校文化的构成,基于对学校文化的不同认识,有不同的分类。对学校文化结构的不同认识,直接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学校文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对学校文化结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划分:①依据构成学校的各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文化类型进行划分;②依据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所进行的分类。

(4)学校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具有的功能主要有:①示范功能,即学校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②导向与凝聚功能,即学校文化氛围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良好的学校精神能够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③扬弃与创造功能,即它既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排斥和抵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并能通过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④约束与熏陶功能,即它能够使学校每个成员受到必要的约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又能通过文化环境氛围对其成员的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⑤平衡与协调功能,即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们和具有不同要求的群体组合起来,并求得不断发展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研究展望

回顾十多年来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努力。

(1)学校文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仍需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对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不同研究者从自己所属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的定义提出各自的界说。由此看来,对学校文化定义的不同界说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没有概念,就没有科学研究,就无法确定学校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并依此建立起其它一系列概念。

(2)重视学校文化实践。尽管理论研究方面对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远未引起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不仅要注重学校文化理论的研究,更应重视学校文化的实践,尤其是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下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没有鲜明个性的学校文化,就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就很难面对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

(3)学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要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组织文化理论是由西方传入的,但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必须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关教育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当今我们强调我们的教育也要与国际接轨,但这种接轨应当是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本土化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特色的东西,没有本土化作为支撑点,没有特殊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只有在本土化基础上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国际交往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真正地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张德祥:《试论学校文化的内涵、类型及其功能》,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2]刘学国:《浅论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3期。

[3]周焱:《学校文化初探》载《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5]王邦虎著:《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7页。

〔6〕王冀生著:《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