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时间:2023-05-29 17:4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多想去看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因素;渗透德育;爱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60-02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道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

现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1.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特别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如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特别是后两句:“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通过指导,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语气加强,突出了“多想”,抒发了“自己”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教师相机引导:“你多想去看看什么?”。(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生:我多想去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生:我多想去看看北京的故宫啊!/生:我多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生:我多想去北京玩玩……

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心中的渴望动情地读最后两句话,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用淳朴的描写打动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提早渗透环保教育。

如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文,主要讲的是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子,一年四季里,它们每次走进森林,却始终舍不得砍树,许多年过去了,他们仍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它们送来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让孩子们沉浸在故事情境之中。

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每次来到了森林,却都没砍树呢?/生:春天树上长满了绿叶,我舍不得砍。/生:夏天,树上开满了花儿,我舍不得。/生:秋天,树上结满了果子,我舍不得砍。/生:冬天,树上有许多鸟儿,我舍不得砍。/师:小熊,小熊,你是好样儿的!小动物们都捧着鲜花来感谢你了呢!/你是哪种小动物,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引导情景说话)/生:我是小松鼠,谢谢你小熊,是你让我有满树的松果吃!/生:我是小鸟,谢谢你,你没砍树,让我们可以在树上做窝。/生:我是小兔,谢谢你不砍树,让猎人在树林里找不到我!/……

孩子们是真诚的,可爱的,徜徉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它们自由抒发着对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者的赞美之情,我们仿佛看到,绿色环保意识正化作一股清泉悄悄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纯真的心田。

3.用真挚的热情鼓舞学生——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拥有了聪明能干等优点,但也滋生了个性强、突出自我、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教学中,我也作了尝试,如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要画树叶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想借她,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到:李丽拿起了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本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很强的生活气息,容易被孩子们吸引。读完结尾,有的学生就提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呢?”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因为她为自己没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而感到难为情。”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林园园,当李丽向你借绿铅笔时,你会怎么做?

(师生合作情景对话)

师:把绿铅笔借我用一用行吗?

生:好的,拿去用吧!

师:谢谢你!我可能用的很多的?

生:没事!尽管用吧!

师:你真好!谢谢!

生:没什么!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嘛!应该的!

然后指名同学相互之间进行对话练习,加深理解,强化认识!

第2篇

今年国庆节,正好又是金秋时节。我多想去看看雄伟的长城,多想去感受一下鸟巢的壮观,多想去游一游美丽的西湖……最后,我选择了与爸爸、妈妈回奶奶家,帮着秋收。

在回奶奶家的途中,我看到同行的叔叔、阿姨们,脸上止不住的喜悦表情。车窗外,玉米穗子沉甸甸地垂下了头,高粱涨红了脸,谷子也笑弯了腰。疾驰的列车偶尔穿行在果园边缘,随着阵阵轻风飘过诱人的果香,久久回味在自己的嗅觉与联想中,催促我们快快回到奶奶家,尽享浓浓的乡情味、瓜果香。

我正浮想联翩中,车子已接近奶奶所在的村子了。望着满脸堆笑的伯伯、叔叔们,满载着一车车黄澄澄的玉米,正往家的方向行进。我与爸爸、妈妈也迫不及待地赶往奶奶家,一进院门“哇!奶奶家的玉米已堆的像一座小金山了,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随后的几天里,我同爸爸、妈妈到田里掰玉米、掐高粱、摘果子……不觉中,奶奶院里的小金山又长了许多。弥漫在整个小院的梨果香味给我们家每个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快。

从家乡人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今年农民的丰收梦正在变为现实,我们的国家也正向着民富国强的中国梦迈进,我自己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织锦添彩。

四年级:xbjkzxx

第3篇

亲爱的奥组委领导:

您好!

我叫陈菲尔,我想报名做一名2008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您一定会问我这是为什么呀?别看我今年只有八岁,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非常喜爱体育运动,也想成为一名体育健将。更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

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喜讯传来时,我高兴得一蹦三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呀!在2004年奥运会上,当五星红旗在雅典的运动场冉冉升起时,我在电视机前也激动地唱起了国歌。我多想变成一只大雁立刻飞到雅典去呀,多想在比赛场地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雅典上空高高飘扬,亲身感受中国健儿夺冠的欢乐气氛呀!这样的机会不久将来临了,因为到2008年时,我们就可以在首都北京观看奥运会比赛,可以和中国的运动健儿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您说这能不让我激动吗?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外国朋友来中国观看比赛、来中国观光旅游。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外国朋友一定想去看看,这不正是一个向世界宣传中国、展示中国灿烂文化的大好时机吗?可是他们说的都是外语,和我们语言不通。这可怎么办呢?您们一定也想过这个问题吧!我想,如果多一些翻译、导游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和外国朋友用英语交谈,向他们介绍我们国家的风土人情,我们一起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您们说是吗?这就是我想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原因,我想给外国朋友做翻译。

第4篇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我认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抓起,这是很重要的。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喜欢色彩鲜明、更直观的图画,在教学拼音弧o、e时,我先让学生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让学生打开书,观察图画,学生好像发现了什么,都在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老师说的故事吗?”因此对图画观察得就更仔细了,我趁热打铁:“谁能根据这幅图再编一个小故事,可与老师的故事一样,编出不一样的故事更好。”我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最后有一小部分学生说得较好,我对敢发言的学生都大加赞赏。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讲,培养口语交际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以后在教学中遇到有趣的图画时,我先让学生编故事再去学课文,让学生在潜意识里看到图画就想说故事。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在教《有趣的游戏》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做图中的三个游戏,每做完一个游戏,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做的。先说游戏规则,再说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说说自己的心情。要求说话有礼貌,交谈中要点突出,尽量做到简洁、明白。这一节课我们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孩子的兴致较高,我又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说一说其他游戏,倡导学生在课下做一做。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唱,我利用这一点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对于能表演的课文,都让孩子演一演,在演之前设计好对话,如《四季》《爷爷和小树》《比尾巴》《我多想去看看》等。在教学《爷爷和小树》时,我先让学生自愿组合,想一想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棉衣,爷爷会对小树说什么,小树又会对爷爷说什么。夏天到了,天气热了,小树对爷爷说了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四人一组演一演,最后每组推荐两名学生到班上表演,可以用说的形式,也可以用唱的形式,如“小树高兴了会唱些什么呀?”等,对上台表演的学生进行表扬。

另外,一册教材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来实践完成。如在教学复习三中的“读读拼拼”一题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懂儿歌内容,再让学生说一说还能拼什么,在说之前,我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琢磨,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想象事物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动手剪、拼,最后在班内交流。在创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只有充分利用课文资源,采取多种方式,通过灵活机动的课文教学,才能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5篇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经过训练后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

第6篇

一、“合作交流”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吻合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以往僵化沉寂、相对封闭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一时间,这合作交流成了“香饽饽”,人人用之,课课用之。问题是,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看需不需要而非必须。语文课上几乎都安排了小组的讨论,按兴趣分组学习的环节,但稍加推敲就发现不少这样的环节是不太恰当的,有的是虚设的。小组的讨论应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之上,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需要小组合作,个人有了收获想和别人分享时需要与伙伴交流,或者需要大家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分工合作……我们却经常不管时机,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合作,也不管是否合作了,怎么合作的。有的课堂为了体现合作,甚至成了闹剧。有一位老师上《大熊猫的故乡》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1.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2、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哪四个条件?3、大熊猫和熊猫幼仔的样子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又何须大费周折地讨论一番呢,纯属浪费时间,多此一举。

其实,语文课上,我们教什么?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稍稍深入地想一想,每篇课文我们到底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经历什么过程,掌握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些什么考虑,而这一切是否都是属于语文课上首先应该做的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

我们不要因为要体现一些“理念”而去教学,好的教学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语文的教和学的规律,尊重了规律,“理念”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诸如特级教师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上课,很少有课堂合作的设计,但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留给我们的一样是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阅读、思考、感悟、体验,让他们的心智真正聪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使他们在这个浮华的年代不做浮躁的人。

二、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学生怎样进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亦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倾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现在的课堂上,为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很煽情,给学生戴很高很大的高帽,给学生的作文打几百分。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给予肯定,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也不敢指出,不敢纠正。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翠鸟》一课,学生说到翠鸟的特点时脱口而出:“翠鸟喜欢爱贴着水面疾飞。”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加以鼓励:“说得好!”又如,学生在讨论火烧云的颜色特点时,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花八门”。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作任何评析,只有一句简单的鼓励:“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是教学上的一种浮夸?会不会养成学生的功利心?

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赞扬,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学生需要真心实意的表扬与鼓励,也需要真诚地指出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夸大的、虚假的表扬,学生能感受到,他们会感到尴尬。对一些敏感的学生,这也许是一种伤害。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时,鼓励学生提问,有个学生提出:“第7小节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孙老师评价道:“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赞扬得是如此具体,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策略是何等明确,语气恳切而坚定。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明白了改进的方向。

三、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怪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弄虚作假,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或师生共同作弊,事先埋下伏笔;或教师为了掀起课堂教学的“”而蒙骗学生。请大家冷静思考“迭起”背后的“速成”与“恶补”。到底是得到了,还是失去?由此,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少“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直至天衣无缝。课件的美仑美奂,花样的层出不穷,的频繁迭起。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教师们在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的确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有些教师不禁被自己较为完美的预先设计所束缚,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方案的倾向,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殊不知在这拉拉拽拽的过程中,师生都成了完成教案的工具。教师在力求全面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却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一个又一个学生读了,不论学生读得是对是错,是好是差,教师都不说什么,直到有一位学生读出教师想重点指导的部分,教师这才展开笑容进行指导。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当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教师或沉默不语,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才大加赞扬,就此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这种过于注重既定目标达成的评价,往往会造成课堂上师生的自我迷失,对教学是十分有害的。

相反,如有位教师在上《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想借北京的风景图片揭示课题。不料,刚一出示,下面就开始唧唧喳喳——“我去过北京,那里真的美极了!”、“我也去过”……初看教学秩序被打乱,个别学生左顾右盼讨论起自己的游览经历。此时,有些老师可能会为了赶进度,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摆出一副师道尊严来镇压吵闹。虽然秩序也许井然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被你删减了。这位教师采取的是改变教学步骤,顺势利用学生的热情谈论的资源说:“是的,很多小朋友去北京游玩过,许多小朋友也从书本、电视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就请你和同学谈谈你对北京的了解,一会儿,我们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室顿时炸开了锅,连几个调皮鬼也撑起下巴听得有滋有味!等交流很充分了,教师再来揭示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开始下一步教学。虽然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因为我们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第7篇

1: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要一环。

培养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处处是儿歌、句句见真情的阅读环境。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把课文读正确、读出感情。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

2:重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想像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一年级学生的想像丰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熟读背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读书,只有读到心里,方能领悟。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几乎没有任何朗读的经验,要想使学生读到心里,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背诵的方法,可在游戏中背,在表演中背,为学生创设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培养语感。

4: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金秋》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秋天赏,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真正体会到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果实累累,稻子熟了黄澄澄的……美景。然后 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色,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为图配上几句话,结果孩子一个个兴致盎然,写的画的都超乎我想象。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还可以通过故事会、交流读书经验等活动,促使学生大量阅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

5:低年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课程改革以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之此,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如在教学我是中国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情景表演,设计了不同国家娃娃的头饰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在玩中获得了知识。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 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再如我在教学 《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以思考为基础,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以多样化的手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在玩中读,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打开想像的空间,享受阅读的快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6: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都包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理解课文,从而读好课文。如在教学《人有两个宝》儿歌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说说人有哪两个宝?由于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具有暗示性,学生轻易就找到了答案。在理解“双手会做工”中“做工”一词时,我再次出示书中插图,让学生看着图说说什么是“做工”,学生纷纷举手:拉琴、打字、植树、制作模型 ……就这样在图像信息中解惑,将图画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在图中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7: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先说说文中的小作者想去那看看,接着鼓励学生按照课文格式把想去的地方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趣。

第8篇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第9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正确定位,做好教学的领路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改变原来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展开教学,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处在思维发育不成熟时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尚不健全,因此老师在准备教学教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调动起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去探索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幻灯片,配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雪景的壮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向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接下来介绍胶东半岛第一场雪景的内容做好铺垫。

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第10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语文课堂;识字教学;学习兴趣;识字能力

【中国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

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何令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小学生其乐无穷地学习语文呢?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交互式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师生带来全新体验的轻松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以下是我们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点感触。

一、玩中学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优美,内涵也极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低年级小学生,语文课上每天读课文、认生字。单纯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往往令小学生感到枯躁乏味,利用电子白版的多种功能,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在教学《人有两个宝》时,我们利用电子白板“绘图”的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双手在白板上画出来,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纷纷举手,上台随心所欲地画、写、圈,再进行涂色,那丰富的色彩,随意变化的线条,令学生感觉神奇了!更令学生感到有趣的是,它竟然可以随意擦除或者清除,简直超过马良的那支“神笔”!接着,我们利用白板的“演示”功能,将“手”这个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变魔术成“毛”,学生将“手”和“毛”字一下就记住了。然后趁势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双手都会干什么,学生的发言特别热烈,“我的小手会弹琴,给家人送去最美妙的音乐!”“我的小手会画画,能画出祖国美好的明天!”学生迸发出的奇思妙想,难道不是这个“法宝”带给我们的意外收获吗?这样,整堂课学生边画边认边说,美术、识字、说话的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们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代替黑板,避免受粉笔的“粉”之苦。我们方便地调出写字用的田字格,快捷地选择好所需要的笔,进行示范,还可以对一些笔顺容易出错、笔画多、难写的字,如“出、角、里、鸡”等字进行书写回放“示范”,加深学生的记忆。往往这时,学生也会对这只“电子笔”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上讲台,竞相比试谁的字写得最漂亮。这样的写字教学环节突破了写字教学的难点,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同时,老师边写边讲,电子白板将老师的书写过程和他的讲课声音同步记录,可以反复重播讲课和书写过程,如同录像机一样,文声并茂,将授课全过程实况再现。

二、看中学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主要担负着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则担负着视图、音乐、空间知觉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应用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在课堂中经常运用白板的播放功能,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像,同时伴以讲解,让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角色,在愉快的音乐声和美丽的画面中,聚精会神地听、看,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如我们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时,运用白板的播放功能,将天安门国旗手升旗的全过程播放出来,嘹亮的国歌奏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一张张小脸上的那股严肃劲儿真是可爱极了。此情此景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课文朗读充满了爱国的激情,你听——“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多么铿锵有力的读书声,多么振奋人心的读书声!这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带给语文课堂的神奇力量。

三、趣中学

第11篇

【策略一】 把握教材,循序渐进

(一)研读教材,找准重难点

汉字笔画共有28种,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书写的94个字中有最基本的20种笔画。下面是笔者对一上每一课中要求“我会写”的生字及重点掌握笔画的归类。

课文 “我会写”中的生字 掌握笔画

《一去二三里》 一 二 三 横

《口 耳 目》 十 木 禾 竖、撇、捺

《在家里》 上 下 土 个

《操场上》 八 入 天 大

《画》 人 火 文 六 点

《四季》 七 儿 九 无 竖弯钩、横折弯钩

《小小竹排画中游》 口 日 中 横折

《哪座房子最漂亮》 了 子 门 月 竖钩、弯钩、横折钩

《爷爷和小树》 不 开 四 五 竖弯

《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小小的船》 见 白 田 电

《阳光》 也 长 山 出 竖提、竖折

《影子》 飞 马 鸟 横斜钩、竖折折钩

《比尾巴》 云 公 车 撇折

《比一比》 牛 羊 小 少

《自选商场》 巾 牙 尺 毛

《菜园里》 卜 又 心 风 横撇、卧钩

《日月明》 力 手 水

《我多想去看看》 广 升 足 走

《雨点儿》 方 半 巴

《平平搭积木》 业 本 平 书

《自己去吧》 自 己 东 西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回 片 皮 横钩

《借生日》 生 里 果

《雪孩子》 今 正 雨 两

《小熊住山洞》 瓜 衣 来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从《一去二三里》到《画》教学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从《四季》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复合笔画,如竖弯钩、横折弯钩等。笔画的安排基本上呈现同类相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中生字的安排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每课写字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逐步落实。如在《一去二三里》一课中,要求书写“一、二、三”这三个字,明确要掌握的是基本笔画横的书写,因此在这课的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横的运笔特点,横有长横和短横两种类型,这也成了这课写字教学的重点。又如《画》这课中的“人、火、文、六”这四个字,撇和捺在前面《口耳目》和《操场上》已经学过,因此这课的重点笔画教学是点,领会左点、右点、长点的运笔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点的运笔特点,成了这课写字教学的难点。只有把握好重难点,写字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方可事半功倍。

(二)活用教材,服务教学

当然,在整体笔画编排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教材编写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比如难度较大的“横折弯钩”的笔画在《四季》这课中已经早早出现,和它相比难度相对较低的“横钩”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中才出现,因此生字编排难易颠倒。又如在《口耳目》这课中同时出现了竖、撇、捺,要掌握三种笔画,还要学会悬针竖、垂露竖,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过于集中,难以掌握。再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中的“了、子、门、月”要求掌握“竖钩、弯钩及横折钩”三种复合笔画,而从《日月明》到《自己去吧》这五课的生字没有涉及新的笔画,可见笔画的编排疏密不当,缺少均衡性。

【策略二】 教好笔画,形成技能

(一)用足时间,突出重点

写好笔画是学生进行正确书写的前提。一年级上册是汉字书写的启蒙阶段,重视笔画的强化十分重要。根据每课“我会写”中的生字,用足时间教学重点笔画,让学生领会笔画的书写要领,形成写字技能。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1.引出基本笔画横

(教师课件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笔画横)

师:我们的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就好比建造房屋离不开一块块砖、一片片瓦、一根根木头,要想写好汉字,首先要写好最基本的笔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基本笔画横。(板书:横)

2.教学“横的运笔”

(课件演示横的运笔特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横的书写要点)

师:横画能起到平衡、稳定重心的作用。我们书写横画时要注意起笔、运笔、收笔,还要加重加实,不可太软。(师在黑板上范写横,边书写边讲解横的书写要领,提示学生起笔、行笔、收笔)

生:笔顺从左到右。

生:左低右高。

生:两头重,中间轻。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其实无论哪种笔画,书写时都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不能平拖或平画,要有轻重变化。(师再次书写横,引导学生观察横的写法,讲解起笔、行笔、收笔)

3.练习横的书写

学生练习写横,教师手把手辅导。展示学生写得好的横,给予评价。

案例中的教师花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教学一个基本笔画横,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发现、教师示范、学生书写、评价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实践横的运笔特点,教学效果较好。

(二) 分课落实,化解难点

由于教材中出现的难点过于集中、疏密不当,再加上学生刚步入小学,生性好动,手部力量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笔画教学,笔者采取分课时落实的方式,化解写字教学的难点。如《口耳目》一课中的“十、木、禾”是要求书写的三个生字,这三个生字要求掌握的基本笔画是竖、撇、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赶教学进度,把它们挤在一课时教完,效果显然不理想。笔者遵循笔画书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这三个笔画分别落实到三个课时中,制定了本课写字教学的目标。

第一课时:掌握垂露竖和悬针竖的运笔特点,并能规范书写,学会写生字十。

第二课时:掌握撇、捺的运笔特点,并能规范书写平撇、斜撇和斜捺。

第三课时:用上竖、撇、捺的笔画,书写生字木、禾。

这样安排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强训练,又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可谓一举多得。又如在“卜、 又 、 心、 风”四个字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两个难点笔画“横撇”“卧钩”,如果放在一课时完成,效果肯定不好,必须兵分两路,强化训练。如此处理教材,虽然多用了一堂课时间,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学生会轻轻松松掌握写字技巧,顺利获得写字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第12篇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下册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和押韵的浅显古诗,其中进入课文中的有19首,识字课中有5首,拼音部分有11首,“语文园地”(含拼音复习)中有13首,合计48首,占上、下册语言材料的52%[上、下册共编排各类文93篇(段、首)]。

第二部分:教材特点

1.选文典范,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诗歌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文质兼美,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如《我多想去看看》,讲述了住在山里的儿童对天安门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四季》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小小的船》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看电视》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两只鸟蛋》讲述了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教材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诗歌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歌的题材丰富,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从体裁上看,有古诗,如《静夜思》《春晓》《村居》,有儿童诗,如《四季》《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有儿歌《轻轻跳》《操场上》。诗歌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丰富儿童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第三部分:编者意图

1.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 上册拼音教材的儿歌里红色的音节,都是本课新学的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这样更便于巩固拼音。选择儿歌时,更注意语言的优美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如上册拼音部分第3课的儿歌是《轻轻地》内容是:“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其中出现了本课新学的音节“de、tù、le、nǐ”,学生读了这首儿歌,巩固了汉语拼音,认识了汉字,还发展了语言,懂得不随便踩绿地,增强环保意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2.在识字教材中安排儿歌韵语,帮助识字 如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安排了《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安排了反映学校生活的《操场上》,通过认识各种运动项目学习汉字,安排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效率更高。

3.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诗歌内容 有古诗《咏鹅》《画鸡》《锄禾》,有儿歌《东南西北》《天上的小白羊》。这些内容,只要求读读背背。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拔高要求,不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要求背诵的古诗或儿歌,只要学生能够读流利、背正确就可以。

第四部分:诗歌教学一般策略

一年级上、下册安排这么多的诗歌,我们应该领会编者的意图,利用诗歌的特点,发挥诗歌的功能,为识字和阅读服务。

1.利用诗歌有韵有节的特点,捕捉住诗歌的节点和韵脚,或读或唱,让儿童初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例如,《影子》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影子常常跟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影子常常陪着我,

它是我的小朋友。

这首诗歌的韵脚落在二、四句末的“后、狗、右、友”上,押的“ou”韵。我们教学时,可以通过示范,将这个音读得稍重,重音落在“ou”韵上,形成有规律呈现的重音,从而产生韵律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每个短语的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影子在×”“影子常常×××”的循环呈现,进一步强化了儿歌的节奏感

2.利用整体识记的优势,帮助儿童识字和巩固 由于诗歌有韵有节,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整体记忆这些短小浅显的诗歌。我们关注诗歌的实际识读情况也常常会发现,儿童能背整首诗歌却不一定能全部认识诗歌中的汉字。这是因为诗歌有韵有节,这种押韵的有节奏的声音信息先行进入儿童的记忆库,儿童一听即背,或一读即背,故出现能背全部诗歌却不能认全部汉字的情况。根据儿童对儿歌整体识记的优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整体背诵儿歌的基础上,再落实细化到个别字的识记中。比如,上册课文部分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的前几句是: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我们可让儿童先听先读儿歌,让富有音乐美感的声音信息先行进入儿童大脑记忆库,待学生整体能背这些句子后再呈现要求识记的生字。假如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会认“窗”,他们可以通过读、背这几句儿歌,依据位置推测出第三句的末字“窗”应读“chuāng”来。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了儿歌,过了一段时间遗忘了其中某个生字,他同样可以采取读背这几句儿歌来回忆生字的位置,从而回忆起读音来。比如,如果学生遗忘了“座”字,他便可以读背儿歌,依据读音顺序回忆这个字在儿歌中读音。可见,通过整体识记儿歌,能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