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感恩教育

中学生感恩教育

时间:2023-05-29 17:4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感恩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感恩教育

第1篇

1.中学生自我选择的非理性在学生的感恩观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自我选择是根本性力量。然而,目前中学生普遍都更重视学习成绩,却忽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一些学生只关注自身利益,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缺失,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感恩的意义的认知与践行。

2.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主阵地,然而,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是围绕着中考升学指挥棒转,考试分数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被重视,学校的办学资源严重向智育倾斜,德育教育方法简单,重灌输、轻启发,重老师的指挥与组织、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学生健全人格以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中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和人文精神。

3.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对于感恩的德育不重视,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4.社会道德建设的负面效应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观念涌入中国,影响中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目前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越来越有市场,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被冲击,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1.政治老师自身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领航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其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突出其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价值中学教材的内容有显性的教育内容和隐性的教育内容之分,隐性的教育内容经常被人忽视。隐性教育内容恰恰是学生态度、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要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渗透感恩教育。如教导学生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感恩老师教授的文化知识,感恩祖国的强大与繁荣带来的光明前景,感恩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所有的资源等。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实效首先,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在教授如何孝敬父母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让学生通过感人的歌曲,从中感悟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自己感悟感恩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重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人格境界,培养感恩意识,养成感恩习惯和感恩行为。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在讲授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教育学生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又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保护地球,爱护自然的公益活动,要求学生主动种植树木花草,爱护每一片绿地,成为爱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结语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07-01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不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埋怨父母,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德育工作管理者,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先从感恩父母做起。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心灵鸡汤》这部畅销书的作者马克?汉森说,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被重新唤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重新的表现。为了唤醒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中,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flash课件,呈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剪脐带到十二三岁的成长历程。在慢慢呈现图片的过程中,在音乐营造的深情氛围中,在教师适时的语言启发中,学生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从呱呱坠地起,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养育,是不会一天一天健康成长的。这一专题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让学生说说感悟的时候,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平时不懂得感恩父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不停地索取中漠视了父母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另一个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却被我们所忽视,这种伴我们慢慢长大的付出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爱。”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他们辛苦操劳的见证,是他们对儿女无偿的爱的印痕,在这十几年中,你们谁关注过父母的这种变化?谁了解父母的爱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了心里的感受,表示心有所愧,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太少,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东西太多,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因为父母无私的奉献”。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及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感恩父母的意识,最后一致表态:面对父母对自己这份深深的恩情,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回馈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二、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

在感恩父母的教育中,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才能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和决心。为此,教师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实践活动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例如,在母亲节及父亲节来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学生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歉意;有学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了小小的礼物;有学生给父母洗了脚、做了饭,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体活动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另外,在每天的晨会中,班主任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一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多和父母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教育之后,教师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走访了几个起初和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家长,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回家后话也多了,能自觉地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家务事,也学会关心人了。”

三、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由于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追求成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忽略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具有感恩意识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关爱父母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孩子不但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会反馈和回报给别人爱。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睿智地教育孩子、打动孩子,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进而提升孩子由感恩父母到感恩一切有助于他的人和事的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专题教育、??践教育、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合力,就能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学会体贴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第3篇

当今青少年情感淡漠,缺乏感恩意识,这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凸显其重要和紧迫,感恩教育是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先得明白何为感恩,何为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概括起来,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这里所讨论的感恩,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中学生对直接给予其恩惠的他人和对其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他人、集体、社会心存感激,有意报答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形成影响,使其懂得知恩、学会报恩。

一、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今已有不少学校开始注重感恩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知道感恩。但是,我们也应从这些感恩活动中看到当前感恩教育的一些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与儿童成长联系最为密切的微系统,从婴儿开始,家庭的各方面因素就对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父母对子女施予教育的内容,如何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平日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最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学校因素

学龄期起,孩子开始与学校发生密切联系,学校对孩子情感的影响逐渐变得重要。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普遍存在,并且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中学生与什么样的同学关系密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对学生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到了初中,学生不再像以往承认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时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学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分数和升学率则是学校实力的唯一标准,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地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就难怪青少年缺失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是社会制度方面的不足;在道德方面,对人们品德的要求,没有法律约束,只是靠良知和舆论,这是国家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失衡;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凡事“利”字当头的社会氛围里,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利。

4.中学生自身的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向往独立,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脱离父母,但是又没有独立的能力;逐渐与父母和老师疏远,渴望友谊;大多中学生不愿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以致感恩教育难以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感恩教育的重构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无论是个性倾向性还是个性心理特征都在中学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中有了显著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稳定个性。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积极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而不是只注重孩子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其次,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孩子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最后,父母应做好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孩子在婴儿期就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而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的言行将成为儿童关注的对象,因此,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

2.学校方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交友,以教育小团体为突破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告知学生该如何选择朋友,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可进行小集体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予不同教育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则容易对其认同,教师的情感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3.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而不是被利益驱使,让孩子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应形成制度,长久进行。如将感恩写入《中学生守则》,使感恩作为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感恩定制为班规或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时规范中学生言行。

第4篇

今年十月,国庆连着中秋,佳节连连,放假之际,学生兴奋雀跃,归心似箭,作为班主任老师,对即将离校回家的学生,按照惯例又要进行一番嘱咐,这次在讲解了安全等注意事项后,笔者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中秋佳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思亲的节日,同学们离校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在途中有意耽搁,更不要直接去亲戚家朋友家,家中的父母,也许并不是你们最想念的人,但你们却是他们最想念的人,你们是他们的唯一,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你们,即使为你们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因此,同学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回到家里,烧上一盆温热的洗脚水,为父母好好洗一次脚,感受他们的辛苦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父母沧桑的心灵。”

笔者之所以给学生布置这道特别的作业,是深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智育,抓升学率,更要重视德育,而且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崇尚感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德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感恩是每一个公民都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而现在的中学生普遍不懂感恩,缺乏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有什么物质上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如此种种,便造成一部分孩子唯我独尊,随心所欲,认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当然,丝毫不懂感恩。

笔者曾任教的高2001级五班学生董某,自幼父亡,寡母一人抚养十分艰辛,中日合资依之密公司老总欲支助贫困生,学校团委推荐了董某和高2001级4班学生张某受助,依之密公司老总每年全额支付两人学费,并且每月给予学生生活补助每人160元。董某同学从不主动给支助人写感谢信,在笔者的再三提醒下才写只言片语;而且每次领到钱后,都会大手大脚花掉,要么请同学们吃饭摆阔,要么买衣服买化妆品打扮,在母亲面前颐指气使,态度嚣张,甚至埋怨母亲没有能耐,让人感觉她不是一个贫困生,而是飞扬跋扈的富家小姐。而张某同学则经常溜出学校去上网打游戏,而且有抽烟喝酒的恶习。高2005级10班学生刘某接受了渝北区一位部门领导的支持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考上一所本科院校,这位领导为该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而高兴,邀她去家里玩耍,还设宴祝贺她,但这位学生始终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始终没有表示感激之意。

笔者本人也曾遭遇过施恩不得报的尴尬,笔者曾任教的高2007级8班有一位成绩较好的贫困女生杨某,有两次因为生活费没有着落,笔者曾支助了她200元,而这位女生对笔者不但没有感激之意,而且见了笔者连招呼都不打,毕业后也不曾写一封信,不曾打一个电话。高2010级9班学生谭某在高考之前找笔者借了200元钱,之后再也没有露过面。类似案例还有多例,这让作为教师的笔者颇为心寒,也让作为教师的笔者从心里反省:我们是不是太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情商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感动,不懂感恩,不懂爱和被爱?

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彼此之间冷漠相待,缺乏人文关怀,这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弛,相去甚远,结合中学生的现状,实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个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2004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小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搞好这项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而弘扬和培育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重点。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崇尚感恩,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佳话,如“饮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恩不报非君子”等,所有这些都是倡导感恩,这样的古训并不是不为当代的中学生所知晓,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也许记得非常熟练,只是,这些古训并没有融入他们的精神,没有渗透进他们的血液,而一群不知感恩的人是不足以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弘扬传统美德,这样,既能使他们产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又能使他们明白为人处事之道。

综上所述,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让中学生学会感恩呢?

一、要感恩必须知恩。

俗话说“知恩图报”,感恩的第一步是知恩。中学生不知恩,既有中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和家长的责任。爱,要让孩子知道,恩,要让孩子明白。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宣传讲解,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个体,在没有给社会做出贡献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恩泽,享受着来自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资源和服务,没有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安宁;没有建筑工人的辛勤劳作,就不会有广厦千万间;没有农民的耕耘,我们就食不裹腹;没有纺织工人的奉献,我们就衣不蔽体;没有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我们就不能呱呱坠地;没有父母的无私付出,我们就不能健康无忧地成长;没有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就永远走不出蒙昧无知的黑暗。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要学会知恩,要充分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亲友的帮助之恩,要明白是这种种恩情才助自己走出困境,才有机会成才。

第5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1 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2 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 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

 

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68-01

“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体悟感动、学会感恩、培养责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将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 问题 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第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社会的关爱。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在思品课的课外课中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学生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华茂.感恩教育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初中

自古以来,中华美德中就有感恩教育的缩影,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应该始终牢记在心的美德。因此,在新课程教改下,有效地将思想品德课程和感恩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常出现的问题

1.对父母的感恩缺乏认知

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溺爱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恩教育,以及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现在一些初中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必要的感恩之心,表现于:叛逆性较强,对父母言行常常顶撞,行为粗暴、任性,不听从家长的劝阻等。

2.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

古人曾经十分重视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曾将老师作为第二父母,而老师的费心尽责也处处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但是初中生由于其自身及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了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觉得老师的付出理所应当,把老师的关爱当成一种单纯的商品交换行为。

3.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的缺乏

社会承载着一部分教育功能,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一些政治制度及社会现象和道德因素也决定着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培养方向,但是由于初中生辨别能力差等原因,存在着一些只知受惠、不知回报等现象,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感恩之心明显缺乏。

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感恩教育是最主要的感恩途径。丰富的教育素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先进人物的感恩事迹,能够从侧面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2.利用感恩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利用感恩活动也是激发学生感恩之情的重要途径,如,在感恩节时,播放一些父母操劳的画面,举行一场感恩演唱会,将《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融入活动当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感恩教育作为有效手段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双手插袋,耳朵里插着耳麦听着MP3、MP4,轻松自在。亲眼所见的,以及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中,我们都会发现在当前中学生身上发生的很多不可思议甚至触目惊心的事情:父母为其“辛劳”是理所当然,把家长的关心理解是罗嗦;认为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对同学崇尚武力;拿家长的血汗钱随意挥霍;甚至敲诈、偷盗、抢劫时有发生……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是自然界的感恩。作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感恩之心”何敢抛弃!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那么在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更多地渗透“感恩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实践,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展开。

首先,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然而,不懂知恩图报,不知道体贴父母,只知伸手要钱,已是当今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被孩子认为理所当然。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集体、爱社会?因此,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乃是整个感恩教育的基石与起点。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其次,引导学生感激所有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

人做事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你都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所以,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照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十分重大,否则他们会把那些理应报以衷心感激的事于忽略,甚至是理所当然,如此以往,则很有可能在他们成人之后,对善良、纯洁、友爱等世间那些美好情感做出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之举。只有教育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自己也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

再次,让学生去深刻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把“感恩教育”要引向更广、更高的境界。“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呈显为感恩的行为。

丰碑无声,行胜于言。感恩,无所谓大小、早晚、快慢与多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把感恩之情说出来,把感恩之事做到位,让应该感谢的人能够感觉得到,让感恩之举去感动更多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更多的温暖、温情与美好。

第9篇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学生教育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我们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当成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形成解构知识与建构知识能力的同时,把道德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解构道德规范与建构道德规范的能力,从而在做人原则、情感态度、品德素养、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事事讲道德、守道德。这样,对个人修养的形成、对家庭成员的和谐、对社会风尚的建构,均意义重大。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授课、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风尚。这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著,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东汉时“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今天,国家也把文明礼貌写进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见,懂礼貌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第一步。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他还能善待别人吗?一个不知孝敬的人,必然不受家人的欢迎,那么他还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吗?有句话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所以,青年学生首先要学习孝道,坚守孝道。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专心服侍父亲,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枕,严寒的冬季为父亲温衾而受到人们颂扬。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对于这些我们首先要知恩,心存感激。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感恩之心对他们很重要,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除上述五点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可以从仁爱、荣辱、理想、拼搏、竞争等方面入手,老师可根据各自实际作些尝试。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以人为本,关爱下一代;要以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心态,传道育人,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探讨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感恩教育

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感恩,也是提高学生修养、养成良好品质以及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点。如果感恩一旦消失就会引起自私冷漠的人格出现,同样还会影响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严重则可能波及到社会的前进或者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会与社会主义最初的建设目标相违背。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中学生务必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学会感恩;应该懂得百行孝为先,把孝敬父母以及长者作为职责;正确理解生命来自父母的赋予,体会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所以必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父母以及长辈。目前,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语文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之外,更加注重的还是改善学生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在教育中应当和感恩教育相结合,善于运用语文课程里宝贵的感恩精神与人文精神特点把还处在朦胧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初中生发展成一个文明、懂事、善良和纯真的祖国未来建设者。

一、善于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语文的课程中是极其富有宝贵的感恩精神与人文精神等特点,这也正是初中生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和组成部分。被选用于中学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国家教委编写委员会的专家评定而出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或者是值得初中生追求学习的优秀文章。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在这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的内在精华,并且结合感恩的同时将优秀的感恩材料与经典的审美观实施全面剖析,让学生在文化精髓的渲染下接受感恩,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并同时学会感恩和感激。

初中生的年龄大多是十三四岁,身体和生理也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其心理发育却较为迟缓,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迫切进入成人世界和解脱童年时期的不成熟特征的心理状态,因此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而造成与现实相背离的状况。总而言之,初中生会在这一时期都会使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实物,对于长辈们的谆谆教诲表示疑惑,经常感到烦躁,甚至是反感,自以为是的心理相当严重。所以,教师在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时不应该使用传统方式教学,而是善于运用潜移默化、隐性的教育方法,渐渐渲染他们,使其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一代人应该继承与发扬光大的责任。

二、运用多种活动方式践行感恩教育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母语教育的基本学科,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要在浩瀚的资源宝库里掌握语文的精髓却是相当困难。杜威曾经提倡:要让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唯一的社会遗产,其方法就是让他去实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运用理性引导,并且因反复实践而得到。由于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不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认真听课,还必须将感恩教育延伸到课间、课外和家庭的学习中。

阅读能够为生命带来动力,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感受。没有情感相伴的体验,其感恩教育都是表面的,特别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情感经历不丰富,感情也相对比较薄弱。为此,在语文的课程上更加注重朗读、想像和情感思维的延伸,要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感恩教育的教学中必须采用给予学生隐形感恩教育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里教师应该将文章中的感恩故事充分运用到对学生的感恩教学中,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让其在谈论和交流中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和感恩的真谛。由此以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施,从而全面发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善于运用课外实践提升感恩的教育

教师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并积极借助课外的教学材料,积极实践,加强感恩教育。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每周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下请出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演讲,结合在国旗下演讲,要求学生进行谈论,并写出心得体会。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对话、讨论得出启示。

第11篇

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具体表现在:(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一些学生平时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和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一些学生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交往的贫乏,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人生的成熟不只是生理的成熟,更应是责任意识的觉醒。当今的高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责任感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高中学生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和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按由低到高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1)对自己负责;(2)对家庭负责;(3)对他人负责;(4)对集体负责;(5)对国家、社会负责;(6)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简单来说,要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社会讲奉献。学校可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第一层面: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求知。作为一名高中生,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有可能由此出发,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生,应树立学习责任意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的自省意识,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知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二层面:以对父母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感恩。现在我们的学生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父母嘘寒问暖的呵护……有些学生对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理解父母,还会在物质享受方面对父母亲提出过分的要求,但在学业上则缺少对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感。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学会对父母负责,在生活上少让父母操心,在学习上尽自己的努力让父母欣慰。如何学会对父母负责,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引导,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每个人的自然之举。

第三层面:以对他人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谁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学生,应学会对他人负责,敢于奉献自己的真诚。其实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一个能够为他人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学生间应学会协作,并能成为别人需要且喜欢的合作者,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

第四层面:以对社会责任为制高点,学会奉献。学生存在于社会,其个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包括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课堂教育中要坚持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在教育内容上要以社会责任、奉献精神为重点,让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砖和瓦的责任。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认真的规划,学会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让每一个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事业,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第12篇

【关键词】育好人;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担任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已经多年了,在这期间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毕业成绩,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致的评价是上课气氛好,学生们喜欢学。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工作并没有达到我所期待的目的,我和所有的教师一有个共识:成绩好并不意味着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走向社会时是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人才。

在实施新课改的形势下,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一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心,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 这几年我注意从小处入手,在思想品德课上注重将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收到一些效果。

1. 在平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1.1 言传身教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总是听到“要给学生无私的爱”、“要把学生当朋友”、“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声音。孰不知那些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学生则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他们冷漠地接收来自外界的一切关爱、关怀,却不知回报。这些责任在谁?这不能完全怪学生,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家长有责任,我们人民教师更有责任!

为此我们不妨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有一次课间休息,我请一位学生替我搬椅子,到办公室后,我歉意地对她说:“谢谢你了,真不好意思。”学生立即说“不用”,随即高兴地跑开了。做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都要记住,都要表示感谢。

1.2 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清明节、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抓住这些契机,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在教师节那天送给来上课的任课老师,全班起立大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从洋溢在学生脸上的笑容可知,他们收获了快乐。当然,这样的契机还有很多,如重阳节、劳动节以及亲人的生日等,都可引导学生去尝试着回报恩情。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3 发动家长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他们每天上课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都是和父母即家长在一起,家长自然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感恩教育的好老师。因此广泛发动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况且,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一生最大的恩人是父母,要报恩的首要人选是父母。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再通过家长的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更全面、更广泛,这样就达到了发动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2. 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学生的道德健康成长。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初中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还是相当大的,学生无法真正感受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分析亲历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入手,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了解,并学会用理论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其认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缺少合作精神等。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培养社会责任心”这一知识点较为冷漠且议论纷纷,认为中学生只要明白自己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就行,至于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心是长大以后的事,是大人的事,根据这一情况,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对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现象进行调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在中学生中培养社会责任心是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于是以“对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现象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应行而生了。设计这样社会实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