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画蛇添足歇后语

画蛇添足歇后语

时间:2023-05-29 17:4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画蛇添足歇后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意思: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故事: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2篇

2012年为农历癸巳年,生肖排列属蛇,又称蛇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蛇”有关的文化,在蛇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蛇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蛇歇后语 在我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蛇有关,如“冻僵的蛇——可怜不得”、“花蛇过溪——弯弯曲曲”、“蛇吞象——不自量”、“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心有余悸”、“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蜈蚣遇到眼镜蛇——一个更比一个毒”,“毒蛇出洞——伺机伤人”,“打蛇不死打打蚯蚓——怯大欺小”、“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弯扁担打蛇——两头不着实”、“蛇吃老鼠——囫轮吞”、“墙缝里的蛇咬人——出嘴不出身”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蛇成语 在我国文化中,有不少成语与龙相关,如“龙蛇飞动”、“蛇欲吞象”、“虎头蛇尾”、“画蛇添足”、“一蛇两头”、“打草惊蛇”、“龙蛇混杂”、“惊蛇入草”、“龙头蛇尾”、“佛口蛇心”、“为蛇画足”、“蛇歇为心”、“龙蛇飞动”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蛇谚语 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蛇有关的谚语,如“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蛇会脱皮,本性不移”、“蛇入竹筒,曲性难改”、“捉蛇蛇咬人,捉鳖鳖咬手”、“蛇爬无声,奸计无影”、“有棍子打得蛇,有赃证打得贼”、“打蛇打七寸”、“打蛇不死惹蛇毒”、“人心不足蛇吞象”、“打蛇不死终是害”、“拔草去寻蛇”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蛇诗 在浩潮的诗海中,有一些咏蛇的诗句,如《诗经·小雅》中的“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唐代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的“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吞彩凤”、唐代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塔》的“仰穿龙蛇窟,始出杜撑幽”、唐代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的“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唐代陆龟蒙《别离》的“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宋代黄庭坚《以古铜壶送王观复》的“未见蛇起陆,已看豹成文”、宋代陆游《小轩》的“麟笔残功成水品,蛇图余思入棋枰”等。蛇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嵌“蛇”诗,别具情趣。

蛇谜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蛇”字,如谜面为“蛇行”,打成语一(谜底:不胫而走);谜面为“山舞银蛇”,打字一(谜底:皑);谜面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打体育名词一(谜底:冰雪运动)。而有的谜底与“蛇”字有关,如谜面为“雷横先行解珍断后”,打成语一(谜底:虎头蛇尾);谜面为“巽”,打《水浒》绰号一(谜底:两头蛇);谜面为“弛”,打成语一(谜底:杯弓蛇影);“行也是卧,立也是卧,坐也是卧,卧还是卧”,打野生动物名一(谜底:蛇)。蛇年之时,猜猜蛇谜,也颇为有趣。

蛇联 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蛇”字的对联,辊有一番情趣。如:“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蛇转,声撼半天风雨寒。”想象奇特,幽默风趣。“赤日悬空,烟送远山飞鹤鹭;黄河奔海,气吞高峡走龙蛇。”全联气势磅礴,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七鸭游湖,数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联语巧用数字,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吹箫能引凤;攀桂喜乘龙。”用典娴熟,意趣横生。“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联语构思巧妙,比喻妥当,堪称奇联妙对。

第3篇

蛇的起源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距今大约3.4亿年,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前。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圣经》上有“温驯如鸽子,智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

蛇的地位

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以示尊崇。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俗农历三月三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也被称为“龙抬头”。而事实上,龙也是人们在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想象附会而成的。

随着这种蛇图腾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原始初民给不少神性形象安上了蛇形或蛇与人相结合的外貌。众多的蛇神就这样在神话中出现了。甲骨文中的“虫”字,是一条昂首屈身的蛇,已经透露出初民认为世上一切动物都是蛇种的信息。华夏民族崇拜龙,而龙正是以蛇为原型想象出来的灵物,此乃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也很普遍。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以蛇为图腾,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直到现在还在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载歌载舞,颂扬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

蛇的故事

民间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均人首蛇身;尧母庆都与赤蛇合婚生尧;夏为龙族,夏后氏人首蛇身……至今民间还保留着一些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的风俗,这些都可证明先民把蛇当作神物来崇拜。

最早见诸文字的蛇的故事,恐怕要算《圣经》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了,这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比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传最广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许仙为主人公的《白蛇传》,它在宋代已经口头传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此外,比较动人的还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流传的战士变蛇的故事,以及蛇创造岛屿的故事。这一系列故事说明,蛇同人类有着极其悠久的缘份,中华民族将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蛇的文化

【成语篇】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作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迹一样弯曲。

打草惊蛇: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打蛇打七寸: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封豕长蛇: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

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惊蛇入草:形容书法活泼有力。

【歇后语篇】

踩着麻绳当蛇—大惊小怪(比喻小题大作,把情况看严重了,或形容过分慌张)

打蛇不死—后患无穷(比喻消灭敌人必须干净彻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

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洞里的蛇—不知长短

毒蛇吐信—出口伤人

花皮蛇遇见蛤蟆—分外眼红

花眼蛇打喷嚏—满嘴是毒(比喻说话伤人)

毒蛇的牙齿马蜂的针—最毒

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

蛇吃大象—看他(它)怎么吞下去

蛇吃黄鳝—比长短

蛇过了才打棍—马后炮(比喻做事失去时机)

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比喻一个比一个毒辣)

蛇进竹筒—走上绝路了

蛇入曲洞—退路难

蛇入筒中—曲性在(比喻本性难改)

蛇吞大象—好大的胃口

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第4篇

最近,高三年级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不听课,觉得语文复习课非常难上。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复习课中,这与高三的教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分不开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有人把幽默比喻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剂。在高三复习课中更需要幽默。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的讲课,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享受。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来谈淡如何运用幽默。

一、课堂教学中需要幽默

在幽默感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也许一个小故事、小笑话,一句歇后语,一首打油诗,或者比喻、夸张等修辞的运用。幽默语言是“剂”,应当用到需要“”的时候。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地说,在这样几种情况下,是最需要运用幽默语言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时候。

1.开始上课的时候。在一个下午的语文课上,由于前一节课刚上体育课,学生还处在兴奋之中,上课铃响过,我走上讲台,有些学生还在低头忙着别的什么。我煞有介事地说:“警报已经响过,还不赶快‘隐蔽’呀!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自己事!”学生都乐了,立即坐得端端正正。一句幽默,创造了课堂气氛和老师讲课的良好开端。

2.在学生听讲出现疲倦样子的时候,用幽默唤起学生的情绪。高三的复习课大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什么新意,每天就是专题复习之类的。特别是在春天的课堂里,和煦的春风吹得学生睡意朦胧,我见状,也佯装打瞌睡,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被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

3.在学生对老师讲授抽象原理感到枯燥,不集中精力听课的时候,运用一点幽默语言,往往会比训斥学生的效果更好。教师故意在教学时将一些学生易于辨析的东西错位,然后反戈一击,同样有益于产生幽默的效果。

二、课下辅导及批改试着需要幽默

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肯定会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这个时候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接触,使学生在谈话中觉得你非常好接近,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课下辅导是面对面的,并且来辅导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语文上成绩不好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耽误课的,所以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歉疚感或对老师有一种畏惧感,这时候就需要用幽默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针对学生写作只注重名言佳句的引用和词语的华丽,而忽略文章整体和谐美的倾向,教师在点评时用比喻幽默一下:“关于人的眼睛,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是杏仁眼、丹风眼均为美女的特征,但若有人左眼是丹凤眼、右眼是杏仁眼,这会不会是一个美女呢?”在笑声中,学生对于写作技巧有了新的认识。

相对于课下辅导来说,批改试卷更需要幽默,高三复习时试卷量是非常大的,有些教师认为,如此大的试卷量,只要在批改试卷时,指出错误,给出对错就行了,最多在批改作文时,提出本篇作文有何优点,有何不足,怎么改才更好。的确,这是应该做的,但是,如果我们运用下幽默这个非同寻常的工具,会使学生对你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欣然接受,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在对一个作用“了”的学生下的评语:该用“了”你不用“了”,不该用“了”你尽用“了”,你“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这个学生看了这段谐趣横生的评语必然会欣然接受批评并改之。所以,幽默不是万能的,但是,有时一句幽默的话可以完全改变学生对老师甚至对文学课的看法。

三、教学中运用幽默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课堂幽默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幽默、戏剧幽默,它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故而幽默的语言、方式、内容应符合教学文际。把握好幽默的时机,要注意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地、适人,让学生在愉悦中启智益性。教师如果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挖掘趣味性元素,就能创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态度真诚。在运用幽默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幽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借助玩笑来挖苦学生,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效果会适得其反的。

2.内容健康。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幽默,而说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说一些让学生反感的笑话。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轻浮,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就更不会听这个老师的课了。

3.因时而宜。把握适度原则,不能不顾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时间,为了卖弄而幽默,这样会使学生反感,会使学生感到这个老师有些俗。幽默的目的是缓解气氛,或把难点容易化,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画蛇添足。

当然,善于制造幽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上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四、结束语

幽默是教师睿智的表现,是才华的流露,也是内心情绪的表达。通过幽默,把良性的信息既快又准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喜欢他们的语文老师,喜欢语文,高考考出好的成绩。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愉快地走进教室,让我们的高三语文复习课笑起来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蛇 习语 文化意义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关系密切,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也十分了解,因此对它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蛇虽说不象猪那样能保障人类的肉食,但它的习性、特征完全为人类所熟悉,且人类对它产生了特定的情感并赋予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进而用蛇的某些特征或联想意义来表达或解释周围客观世界及其相关事物。这些表达法因其为人广泛使用而被固定了下来,形成了生动的习语和谚语,成为一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英汉语言中,蛇的形象和喻义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英美人和大多数中国人都深知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提及蛇的时候,但要是真的见到了蛇总会有各种感情的表露,各种联想涌上心头。但是,英汉语言中蛇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蛇在英汉语言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涵义,有时即便在同一种语言文化中,有关蛇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性。这些富含文化意义的习语在展现英汉两种语言独特韵味的同时,也给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上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一、蛇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蛇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还有中性意义。蛇积极的文化意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如在很多时候,蛇都被比作龙,蛇通常称作“小龙”,蛇蜕下的皮叫蛇蜕,也叫“龙衣”。民俗农历二月二是蛇冬眠结束,开始出洞活动的日子,而这一天也被称作“龙抬头”。龙的形象也是人们照着蛇的样子,加了点龙须、龙鳞、龙角等增加而成的。蛇是龙的前身,《山海经・大荒经》中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在西北的海外,赤水北岸,有一座章尾山。山上有尊神,人面蛇身,全身通红,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它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它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它能照耀阴暗的地方,因此称作烛龙)可见,古时候,蛇的地位在中国可算是比较高的,虽然与龙的地位仍然千差万别,但已享有相当高的的地位。那时很多人崇拜的神人,如补天的女娲、伏羲、开天辟地的等,都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女娲是人面蛇身,是龙首蛇身,伏羲是人身蛇尾。因此,在古代,蛇的地位相当高。在那时,蛇本身并无贬义。从东汉许慎对甲骨文的解释中可看出,古人对蛇并无半点恶意。蛇身曲线有致,有如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

蛇还象征着知恩图报的高尚人格。如蛇雀之报,“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此处的蛇便是知恩图报高尚人格的象征。

另外,蛇通常被用来比作书法笔画流畅,笔式雄健,或指文笔流畅,文思汹涌,下笔如有神助。现列举几个成语加以说明:

(1)笔走龙蛇:形容文笔极好,挥洒自如。

(2)走蚓惊蛇:像逃窜的蚯蚓,想受了惊吓的蛇。比喻书法运笔迅速,笔式雄健。出自“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明・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

(3)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吓得立刻窜入草丛一样。用于形容草书自然流畅。出自《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尽管蛇有如此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有不少的消极意义。这是因为人们一想到蛇,仍然会害怕。它长相丑,会咬人,人人厌恶,且蛇通常神出鬼没,咬人时迅速而无声无息,非常致命,因此通常以蛇代指邪恶的人或事。这可从很多成语、歇后语、谚语中见其一斑。例如:

(4)蛇蝎心肠:以剧毒之蛇和蝎比喻人心之恶毒。形容人心歹毒,恶毒之至。

(5)阴沟石缝里的蛇蝎――暗伤人:指暗中伤人。

(6)牛鬼蛇神:比喻各色邪恶或各种恶人。

另外,蛇也指阴险的人。如:

(7)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8)拨草寻蛇:比喻执意寻找某物或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此处“蛇”可指“麻烦,坏事”

然而,蛇在有些词中又是中性的,有时也可能既含褒义又含贬义,只是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解释。例如:

(9)打草惊蛇:本来想捉蛇,可是却惊动了它,给捕捉带来麻烦;不想被蛇所伤,或是想找出蛇在哪,故意打草。

(10)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却画上脚。喻指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在这一成语中,蛇本身并无褒义或贬义。

(11)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要抓关键,这样才容易取胜。

二、蛇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英语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从其中的蛇文化就见其一斑。圣经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使得英语文化中蛇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

英语文化中的蛇,其地位比在汉语文化中的蛇要低得多,蛇的意义也通常都与邪恶相关。《圣经》中的那条大蛇,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从而遭到惩罚,被逐出伊甸园,终生爬行。“农夫与蛇”故事中的那条蛇,忘恩负义,农夫出于善心救他,却因为无知打扰了它冬眠反而遭它所害。

蛇也常指阴险狡诈的人或事物。如“snake in the grass”是指潜伏的危险或敌人,指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两面三刀,非常阴险狡诈。“snake oil”指的是毫无用处的建议或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含有贬义的。“A bad conscience is a snake in one’s heart.”相当于汉语中的“做贼心虚”。在这句谚语中,“snake”指的是某人心中的一些隐秘,而这种隐秘通常与坏事有关。“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其汉译为“养虎为患”,可见,句中想“snake”指的是那些忘恩负义之人,带贬义色彩。“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汉译为“草里防蛇”,也指阴险的人或事。

蛇在英语中也有意义为中性的时候,如“go at something like a boy killing snakes”,小男孩杀许多蛇是需要很大力气的,因此指的是精力充沛地去做某事。

另外,蛇也代表智慧,伊甸园中,在蛇的影响下,亚当夏娃纵然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在此之前,他们毫无羞耻之心,而在此之后,他们才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无花果叶子编成裙子来穿,如果没有蛇的影响,亚当和夏娃今天将仍在伊甸园当中,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过着象在牙塔里生活的日子。

蛇在英语文化中也代表治愈的力量,这可从《圣经》中一段话而知:“Jesus uses the symbol of the snake on a pole to illustrate to Nicodemus God's healing power over sin for anyone who can look upon Jesus and live.”因此,很多西方国家医院或诊所的标志都是蛇和针,这种力量不只针对肉体疾病,也针对精神上的罪恶。

三、与蛇有关的习语的翻译

在英汉文化中,由于蛇的象征意义差别甚大,所以其文化意义各有不同,这自然就成了影响译者顺利翻译的障碍,为此本文特列举一些习语及其译文加以佐证。证明有关蛇的习语在英汉互译中必须相互转换意义,同时译者也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读者的理解障碍。

(一)直译

直译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更倾向于原文,以原文为主导。直译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原貌,了解源语的形式以及文化等。

(12) But beneath that placid surface the IMF sees a snake pit of threats.

但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看到了种种蛇穴般的威胁。

(13) After a time,we noticed a snake charmer with two large baskets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square,so we went to have a look at him.

过了一会儿,我们注意到广场那头有一个背着两个大筐的耍蛇人,于是就走过去看看。

(14)A powerful dragon cannot crush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s.(强龙不压地头蛇。)

(15)To kill a snake, you must first crush the head.(打蛇先打头。)

(二)意译

由于英汉蛇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与蛇有关的习语时可能需要进行转换。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义,译者有时只能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而不能作字面翻译,否则会显得过于生硬,难以理解。有时候意译更能体现译文的语言文化特征。由于意译法更侧重译文,因而源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丧失。

(16)I always thought John a true friend,but his action later proved him to be a snake in the grass. 我过去一直认为约翰是个真朋友,但他后来的行为证明他是个奸诈的人。

(17)The news wakes a lot of snakes. 这个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骚动。

(18)As for Yemen,it is an ungovernable snake pit,home to rival tribes,secessionists and a local branch of al-Qaeda. 至于也门,这是一个无法管理的疯人院,这里是部落竞争对手的基地,也是分裂分子和的地方分会。

(19)For Sarah Palin and her pals,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nothing but a “bunch of snake oil science.”对莎拉・佩林(Sarah Palin)及其同党来说,由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不过是些“江湖科学”罢了。

(三)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借用其它喻体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喻体有所改变,但意思却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这种转换,部分原因在于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不同,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就不一样。适当的转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加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

(20)What he did was to warming a snake in his bosom. (他在引狼入室。)

(21)I have had enough of Shi,he made a fortune by selling snake oil.

这件事真是让我难以置信,他靠卖狗皮膏药发了大财。

四、结语

英汉语文化中,蛇的意义千差万别,人们对蛇的理解大有差距。两种文化的蛇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人们脑海当中根深蒂固,印象深刻。了解蛇在英汉语言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别,有助于二语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必要了解原语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别,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便译文更好理解,也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5]280(86)。)

参考文献:

[1]冀安.生肖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李延林等.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延林等.英语文化翻译学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3.

[4]施爱红.蛇年话snake [J].英语知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