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秋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情境再现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是指既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没出现,也在孩子的课外生活中没感知过的,同样和品德与生活教材相似相关、能够创设情境,利于引导孩子为人处事的素材内容。这必须搜集生活情境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筛选。如有线电视中的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网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少儿动画资源,教师可保存剪辑加工,以备教学中使用。创设情境应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主线,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孩子学习,鼓励孩子善于去面对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就能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
作者:马丽单位:宁夏永宁县玉泉营小学
语文是一门极具审美魅力的学科,语文的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应充满诗意。更何况,教材中设计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很多主题就颇有诗意。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36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近三分之二具有浓郁的诗意,洋溢着真切的诗情:《感受自然》《成长的烦恼》《让世界充满爱》《莲文化的魅力》《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踪迹》《古诗苑漫步》《雨的诉说》《青春随想》《岁月如歌》……但初中阶段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缺少的却是教学的诗意。部分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走的是语文技能训练的老程序,还有的基本上弃之不教,或只是背诵几首和活动主题相关的古诗词等等。教学上诗意的渗透不足,缺乏灵性的发挥,板滞而流于形式,窒息了学生的美感唤醒与体验。更多的问题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热闹的表演。教学媒体杂多,课件、视频、录音纷纷炫酷;课堂上吹拉弹奏,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也有这方面的教训。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活动中,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查资料,搞活动,作展示。应该说学生在活动中趣味盎然,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但一旦进行到品味诗文、写作等环节时,很多学生却不能潜心贯注。语文活动的最终结果竟是语文素养未见有切实的提高,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是本末倒置?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教学如果舍弃诗意,沿着技能训练或只求热闹的仄道险径求索,势必让语文教学苍白而低效。
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诗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进而诗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他还认为“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以诗化语言为突破口。什么是诗化语言?简言之,诗化语言是指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乐美,最能感发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审美让学生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振刷精神。总之,诗化语言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主学习,欲罢不能。我和学生自主开发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主题为《秋之恋捕梦网》,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组合运用诗化语言提升活动品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诗化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开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资源。我对学生说:“在教材中,没有关于秋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那就让我们为秋天开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残,秋天如约而至。枫叶将故事染色,潇潇暮雨洗出一个清秋节。柔柔的一抹斜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忧伤,秋月撒下的漠漠轻寒勾起我们的辽远的秋的相忆。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秋天,构思秋天的诗。”这一段颇有诗意的开场白将古诗词和学生喜爱的歌词融汇起来,又用几组形象感人的镜头展现出美丽的秋色画卷,让喜欢秋天的学生受到激发,让那些不怎么喜欢秋天的孩子对秋天有了感觉。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在这样诗化语言的引导下,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随后,我在与学生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将这次活动主题定为富有诗意的“秋之恋捕梦网”。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诗人,他们对诗化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他们的心灵也犹如一张无弦琴,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弹拨,就会发出美妙的和鸣。
(二)用诗化语言构想、提炼活动方案设计。最初,我与学生共同设计方案时,就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有诗意,二是要有一点创意。我让更多的学生发挥专长,从各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如朗诵、品鉴、音乐、摄影、绘画、书法、郊游等等,然后在考虑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纳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交来的活动方案有吉光片羽的创意和诗思,但较为零碎,如:写一封致秋天的信,将这封信贴在树上;同学们拍摄或亲手描绘的秋景图,并配短诗;有关秋天的诗词或书画作品赏析;配乐朗诵,如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古琴配乐《梧叶舞秋风》;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郊游,放飞风筝,寄语秋天……我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提炼梳理,确定了由四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活动方案:一、寻找秋的足迹;二、文艺中的秋韵;三、探究秋的意蕴;四、共同寄语秋天。但总觉得诗意不浓,还是有些枯燥与僵化。后来,在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的过程中,闪现了这样的灵感:给每一个环节配上意味相近的咏秋诗词名句,将各个活动环节诗化。活动方案因此逐渐成形:一、“晓来谁染霜林醉”——闲寻秋踪迹;二、“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文艺世界中秋之舞步;三、“不知秋思落谁家”——探究秋的意蕴;四、“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寄语秋天”创意活动评选。我认为,引用诗词提炼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比要求学生机械背诵、默写咏秋的古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而且化诗为思,随机生成、触处成春,也使活动更富有创造力和美的光彩。当然,这样诗化语文活动方案的前提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运作的关键是师生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
(三)以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彰显语文本色,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生物课、地理课,也应紧紧抓住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用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就尤其必要。在学生的笔下,这样与秋天相遇:“秋天就这么来了。早晨起来开窗的时候,手指一下子凉了起来,风把秋的味道,一丝一缕的传递到我的世界。”秋日阳光里的树叶有梦幻般的美:“树叶在风的裹挟中旋舞飞扬,日光的影子,在落叶上惝恍迷离地划过,这些叶子就像一个个金色的精灵狡黠地冲我眨眼,而后翩翩而下。山路上,一片,一片,半绿半黄的,点点泛金的,金黄灿亮的,深红浅绛的,疏疏密密。”在品读悲秋诗文后有这样的感喟:“冷月残阳、枯树衰草、寒蝉惊蛩、断鸿啼鸦……这些历代咏唱不衰的秋景,以其永恒的魅力、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诗人们的愁怀,映现着中国诗人以愁为美的诗心。”这些诗化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真切情感或者情境,令人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或静谧或悠远,或欢悦或悲愁的氛围中,令人陶醉在浓郁的诗样的秋天里。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能力,是单纯进行仿句训练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作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的亲切绵邈的深情和诗意的思索。自然是人类诗性的家园,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不能和自然对话的人缺乏灵气的底蕴,恐怕在学业上也终究难有所作为。学生通过诗化的语言与秋天相约,与自然相拥,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去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类当中比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和谐一致”的真谛。
(四)让诗化语言渗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每个细节。在充满诗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诗化语言不应作为一种点缀而存在,而要使综合性学习的每个角落都有诗意美。为了尽可能达到这一追求,我要求学生把一些活动内容制作成网页并呈现在校园网上,好让更多恋秋的人朝饮秋露,夕餐秋菊。网页取名为“秋之恋捕梦网”,这也是活动主题。有四位学生还给自己起了很雅致的网名:秋山归鸿、秋水伊人、一枕清霜和凉天佳月。有位学生秋游栖霞,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枫叶似火。另一位学生在这张照片的背面题写了一首短诗:“深秋枫叶燃,/尽情地烧灼自己,/枫叶绽开满怀的秋之恋。/红色的血脉点燃了灵魂的火炬,/昭示着生命升腾于烈焰。”还告诉学生,在晴朗的秋日,迎着秋风放飞风筝,别忘了把寄语写在风筝上……诗化的语言是美的凝聚,当诗化语言渗透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每个细节中,整个活动就自然形成浓郁的充满诗意的氛围,很多难以诉说的美感往往就在不经意间融进了师生的血液和心灵。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中, 诗化的语言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要多多益善。诗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享受以及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深深吸引学生的心灵。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天地丰富多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如果能呼唤诗意的回归,语文教学就不会苍白。诗化语言诗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诗化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诗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培养了审美能力,净化了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了语文素养。总之,诗化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会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艺术化地学习、诗意地栖居打下牢固的诗性根基;它不仅使学生也使得教师的知识得以丰厚,精神得以净化,思维得以活化,最终有助于生成师生两方面的生活诗意化。
形容冬天的风的成语一
1、折胶堕指
解释:极言天气寒冷。
2、滴水成冰
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3、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4、雪兆丰年
解释: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夏虫朝菌
解释: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6、温凊定省
解释: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本《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7、天凝地闭
解释: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8、葛屦履霜
解释: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9、冬温夏清
解释: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0、集萤映雪
解释: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1、燕雁代飞
解释: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12、夏炉冬扇
解释: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3、无冬无夏
解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4、黄绵袄子
解释:比喻冬天的太阳。
15、冬温夏凊
解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6、冬日夏云
解释: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17、冬日可爱
解释: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18、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解释: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19、寒冬腊月
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20、冰雪严寒
解释: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21、天凝地闭
解释: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22、缩手缩脚
解释:缩:收缩。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23、暑来寒往
解释: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4、欺霜傲雪
解释: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25、林寒洞肃
解释: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26、饥寒交切
解释: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27、寒风侵肌
解释:形容天气寒冷
28、雪窖冰天
解释: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29、雪虐风饕
解释: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0、嘘寒问暖
解释: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形容冬天的风的成语二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惨慄:非常寒冷。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完美课堂
从课程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一、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现行的评课标准有许多,而这些标准中,有一条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能否在“法定”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成则“完美”,“不成则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公开课时掐着时间进行,将每个环节设定好所用的时间,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学环节刚好能结束则大功告成,对于这种“完美”的划定,我们下意识里已默认了、习惯了。如果说能在规定的时间真正达成了目标、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这种真正的完美的确是成功的。但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当我们在完成教学环节时,总要去面临孩子不断新生成的课堂问题。教学是动态的,常常一个环节设定的时间到了,而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于是为了整堂课结构的臻美,我们不惜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草草结束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另一个环节,牵着孩子走,而颠覆了“以孩子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那我们何必要求公开课上的“准时到达”呢,我们平时设定的课时要拖延,但不是一样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例如,学完了《古诗两首》后,孩子们有些提议:一学生说我读过许多描写乡愁的古诗和文章;一学生说我还知道好几首王维和叶绍翁写的古诗,我说:“你们能去搜集一下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下节课里,孩子们汇报背诵、朗读了许多有关“秋景”“乡愁”的古诗,还呈例了许多王维和叶绍翁的诗。在上述课例中,如果我上到搜集古诗这一层次,也已经按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还会让他们难忘吗?是十分“完美”的吗?不!
课堂知识包括课本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课外知识很容易灌输进课堂,这就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后续性学习。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我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减负;作业;设计;评价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当前“减负”精神的指引下,我一直在如何“减负不减质”和“减负增效”方面进行着探索及研究。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从作业的设计及评价方面入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布置趣味型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讲究趣味性,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多种作业类型。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学习《秋天》之前,让学生去找秋天,并练习说一句优美的话;学了《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后,他们写起了剧本;做起了《乌鸦喝水》的实验;编起了《穷人》后来发生的故事……应该说,这些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很大的,可是学生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而且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这时的学生是以作业为乐的。所以,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布置趣味型作业, 学生们定能变“被动” 为“主动”,变“苦学” 为“乐学”。
二、 布置拓展型作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标准》把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我经常布置“搜集材料”的作业,既完成课标的要求,学生又很乐于去完成。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我让学生先搜集地球的有关知识和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等资料,学生对此项作业很感兴趣,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收集。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时就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低效劳动,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重组信息的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既轻松,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积累了知识,还扩大了视野,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语文素养。
三、 布置生活型作业“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比如,现如今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地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为妈妈献上一首歌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自己做张贺卡写上祝福语献给妈妈;教师节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献给最敬爱的老师;重阳节时布置学生为社区里老人过节等。这样,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让学生定时看电视新闻,看奥运会、亚运会,然后谈谈感受。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国、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这样,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学生家庭作业的布置,看似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经意的小环节,其中却有着很大的学问。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阅读、自主实践、自由选择的权利,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作业、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我在教完《两首古诗》后,就把作业的布置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师:学习完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打算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
生一:我想收集这两位诗人其他的诗来吟诵。
生二:我想整理跟这两首诗所说明的道理有关的事例。
生三:我打算抄写这两首古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生四:我想根据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画一画。
生五:我想收集整理其他说明一定道理的古诗。
生六:我要把这两首诗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比老师的还要精彩。那么,我们就按照1+X的方法,同学们在完成自己设计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人设计的、自己也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X的数量可以自由选择,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
这样敢于放手让学生布置作业,是基于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练习时,他们就再也不会感到学习的无奈和负重了。这样的作业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面向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 巧用差异评价,“俘获”学生爱语文的“芳心”人和人的个性、爱好、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教师,评价学生时必须信任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差异,认可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的发展,做出相对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的纵向评价,而非生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例如,四年级开学初,我在班上把各个同学暑期完成作业的情况公布在教室里,为期一周,让每一位学生自由欣赏,集体无记名投票评选“假期学习小明星”。评议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用慧眼发现慧星”的思想教育,希望他们摘除有色眼镜,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班里正冉冉上升的星星。终于,在学生们热情的支持下,如我所愿地产生了“假期学习小明星”。记得其中两个学生尤其兴奋,因为在“纵向评价”的基础上,他们确确实实地凭着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莫大的肯定。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模糊量化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其闪光点,肯定长处、提出不足,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并奋起直追。“今天的字迹比昨天清楚了一些,老师为你高兴。”“这个想法新颖有创意,你真厉害”“今天的资料收集得真好,如果你能与别人共享,你会更快乐。”一句句中肯的评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我也成功“俘获”了学生爱语文的“芳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能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形式美、内容佳,让语文作业展示真挚、美丽而迷人的微笑,就会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
关键词:幼儿园 古诗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然而,当前幼儿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想使幼儿在古诗教学中有所获,就需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古人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对此,《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
古诗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诗内容丰富,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而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为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古诗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的古诗教学内容
1.分主题选择、整理适合幼儿特点的古诗。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河阴道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西兴马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思》;冬天:《冬景》、《江雪》、《问刘十九》。
2.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强的古诗。如《咏鹅》、《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忆江南》等。
二、实现形象教学,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准备了形象的背景图、下载了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如在教《问刘十九》时,我给幼儿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这是寒冬里的一天,天气很冷很冷。到了晚上,眼看着就要下雪了,白居易赶紧将炉火生得旺旺的,并斟满了新酿的米酒。可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于是他问他的好朋友刘十九:喂,你要过来喝杯酒吗?因为形象性强,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
教幼儿学习古诗词,应该由简单的到复杂,为了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可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措施进行教学。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荷花像小朋友粉嫩红润的笑脸。“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仿佛感觉到白雪飘飘的寒气中阵阵袭来的梅花独特的香味。当然,有些古诗比较深奥,对于五六岁的幼儿来说,古诗中的许多意境确有不能完全理解的,我们要求不宜过高,幼儿现在也许不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开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墙面上,我布置了“唐诗宋词”专栏、图文并茂的“中国名画与名诗”专栏,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利用上午来园、中午餐后、下午离园前的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还把古诗教学渗透于其它活动中,如让幼儿学习旋律流畅、曲调优美的古诗吟唱(如《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幼儿唱起来特别的投入和有感情。
五、在实践中巩固古诗词学习效果
开展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通过古诗学习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在交流实践中恰当运用古诗句,增强自己的文采。比如在春天砹僦际,教师可以举行“春天的诗会”诵读比赛,让幼儿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在课堂上诵读出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古诗的魅力。
六、联合家长的力量,实现亲子共读古诗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古诗词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总之,幼儿教师要抓住记忆力最强的幼儿时期,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古诗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范娟 幼儿古诗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8,(0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能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教学和北京建筑有关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建筑物图片,用《北京欢迎你》配乐让学生欣赏,当呈现出天安门、故宫、中央电视塔等美丽壮观的图片,回响起优美的音乐旋律时,立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唤起了学生一次次的高呼,既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长时间使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教学《银河》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找找有关银河的古诗或故事、谜语,了解银河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们叫它银河等;课中穿插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银河的图片,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后让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这样既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如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通过播放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阔了思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四、烘托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思维活动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训练课《学会保护自己》时,要求学生说说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摆脱危险。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一系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境,比如有关出现火灾时的情景,儿童在水边玩耍的情景等等。教师直接利用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情境,让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分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当这些角色。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爱说、爱讲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巧用信息技术,播放色彩鲜艳,生动逼真的动画或图像来刺激学生的视觉,触动他们的情感,就会唤起他们强烈的表达、交流欲望,从而也就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生动的画面或景物描写的方式对其中心思想进行表达。然而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形成视觉化的转变,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不完善,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些包含生动形象以及情绪色彩的现实场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教材知识,并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1]。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教学领域,其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扩展,并达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2.1 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够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逐渐浮出水面,所以教师是否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具有直接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只是将有关课本知识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这种情况只能将情境教学法流于形式,无法让小学生体会到情境教学的快乐,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许多教师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参与的环节不多,主要还是由教师进行展示和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没有适当应用情境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应用的不正确,就会降低其教学效果,影响教师教学质量。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正确应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是许多教师过于重视情境创设;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审美特点,从而导致情境教学法应用不当。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3.1 阅读古诗时需要重视意境
每首古诗都包含了一定的意境,其意境主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界景物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含义的生活画面或是人物形象。所以,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古诗含义,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抓住意境。通常情况下,古诗意境都是通过一些词汇进行表达,因此在阅读古诗时,需要从重要的词汇入手。例如,在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时,需要注意“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汇,此首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外思念家乡之前,并借助夜间小景,回忆儿时乐趣,体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表面的意境来看,诗人主要是对秋天景色描写,实际是在抒感。学生只有抓住意境,才能了解古诗的含义,并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2 领会古诗时体会其节奏音律
由于古诗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朗朗上口,扣人心弦。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音律,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此诗所押“an”韵,音调交替抑扬,平仄错落,给学生一种音乐之感,通过反复的阅读后,能够体会到诗人夸张又自然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身处庐山,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形象美是古诗的另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象美,需要将古诗文字内容转变成视觉化内容,从而有效展开学生的想象力[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涉及到的场景图片或是音乐等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西湖美景的视频,有晴天也有阴雨天的,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西湖美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快的理解古诗内容。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朗读感悟 意境
古诗语句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而且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都是历代诗歌中的名篇,可谓字字珠玑。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与其他体裁的教学内容相比,篇幅短小,一首古诗只有短短数十字,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要么被认为太难而不知如何教,要么不受重视而没被当成一堂课来上。往往都是先由老师讲解,然后学生识记,最后熟读背诵。这样的教学,也能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因而理解肤浅,所得有限,且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缺少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因而失去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古诗教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利用古诗文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下面以《望洞庭》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小学古诗教学的理解和看法。
一、创景激趣,借机导入
古诗文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因而在教学中也应避免刻板,上出情趣来。如在导入《望洞庭》一文时,老师可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初步的了解,再出示教学挂图或录像,让学生对洞庭湖有进一步的主观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对着图画(录像),用以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洞庭湖,说出自己对洞庭湖的理解(皓月当空、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宁静和谐……),最后揭题,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洞庭的。如此导入,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既领略了洞庭湖的美,又对诗人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二、朗读诗文,自主感悟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且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要理解古诗,首先要让学生大声朗读, “ 不求甚解 ” 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文节奏,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诗文大意。如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到《望洞庭》所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景色,作者是从远处观赏洞庭湖的等。
三、自主理解,探究诗意
在读通诗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探究诗句的意思。如通过对“相、和、湖光、潭面、未”等字词的理解,探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句意;通过对“遥望、青螺、白银盘”等词语的理解,探究对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理解。在理解诗句意思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同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感情朗读,品评诗美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不是教学任务的结束,而需要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和事理,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在理解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如教师范读,讲读,学生领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教学中,可运用配乐、挂图、影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
五、说说写写,体验创新
在古诗教学中,应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同时,还要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望洞庭》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秋夜美丽景色,便写下了这么一首优美的诗歌,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我认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无论你怎样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多阅读,只要你不帮他指出阅读的重要性,让其对阅读产生兴趣,就很难对阅读具有自觉性。正如布鲁纳斯所说:“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说,你必须帮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之朝这个目标前进。其实,书本是死的,学生是活的,不能以一个教学大纲就将学生死板地捆在条条框框上,这只能让学生反感。厌学、弃学现象由此产生。
二、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班级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在教室建立“书香苑”,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黑板报,开设读书交流园地;建立特色的班级图书角,如“豆丁书架”“快乐书吧”“你追我赶书吧”等,让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同时,还经常开展“故事会”“读书会”“演讲比赛”“古诗词考级”等,让孩子们时时阅读的强化与冲击,进而产生阅读的动力。
三、课内阅读“捆绑”课外阅读
学生有目的阅读,始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一个学生,光课堂上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实行捆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对比式“捆绑”
“比”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它能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领悟。只要比得恰当,越比,学生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古诗《秋思》和《秋风引》都是因见秋风引起的思乡之情,但由于两位诗人各怀着不同的感情观察事物,所以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秋思》后,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秋风引》,学生就可在比较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进而自己阅读更多的古诗,养成自觉对比阅读的习惯。
诗题 《秋思》 《秋风引》
作者 张籍 刘禹锡
时间 秋天 秋天
地点 洛阳 被贬居地
景物 秋风 秋风、雁群、庭院
中心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作者思乡之情。
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因为秋风,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扩充式“捆绑”
据专家们研究,小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扩充式就是让学生的课内阅读向课外扩充,通过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第一,根据文体,选择同类文章阅读。小学语文课文的文体虽然不多,但我们可以在学习某种文体时,引导学生选读同类读物,引导学生自觉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此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进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第二,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很多名作家的文章。在课内教学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写作风格及作品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1)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教学《生命生命》,让学生查找杏林子生平事迹,当时的写作背景,杏林子作品等相关资料。(2)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原文。(3)课文是历史白话故事的,课外查找阅读故事的文言文。如学生学习了《草船借箭》,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和教材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学校实施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
1.着眼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抓住时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教师顺势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展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最后再请小组代表用几句话介绍贴图的内容。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围绕“寻找秋天”的主题,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运用了课内所学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2.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要求提示了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接着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想干什么。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中,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3.可从名家名篇中提炼追随名家的主题
如在五年级有老舍先生的四篇文章《风》、《草原》、《林海》、《养花》,通过学习,学生充分体验老舍先生在写景抒情中细腻而豪放的写作风格,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高尚情怀,也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确立《走近老舍先生》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去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去赏析老舍文章的精彩片断,写读后感等。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语言魅力,达到积累、感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目的。
二、从小学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请看以下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画报上看到了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页,标题为:西部――希望的田野。我忽然很想抓住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去关注一下西部,关注一下那片希望的田野!
有了这个打算,我很快就想到我们第九册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课文就是和西部有关的,像《可爱的草塘》《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白杨》《高粱情》……我想,其它学科的课本上也肯定能挖掘到一些和西部有关的内容。于是,我翻开了第九册的音乐书、美术书、社会书。果真,本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认识行政区划》,这对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大致面貌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下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西部一些省份的专门介绍,这当然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音乐书上,有一首《谁也离不开谁》,不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吗?除了这首歌,我的脑海中突然又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至于美术课呢,它提出了想象画的要求,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根据这个设想,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活动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搜集、交流有关西部的资料,由学生汇报介绍懂得了什么,共享彼此的收获,然后在社会课上初步认识西部。其次,利用语文课,以“西部课文”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西部。再次,音乐课上把《谁也离不开谁》这首歌也提前教,并补充教学一首《南泥湾》,除了唱以外,课堂上更多地穿插学生的说,让学生说感受,说畅想。并且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组合,让学生向往西部风情、赞美西部人民。美术课上则安排了想象画练习。最后,在对西部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为西部做一件最想做的事。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案例中的教师在画报的启发下,敏锐地抓住“西部”这个“整合点”,充分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与西部相关的内容,协同社会、音乐、美术这几门学科确定了“关注西部”的学习主题。并调整了各学科的进度,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整个活动贯穿了“关注西部”的主题,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读书品味、唱、说、画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西部图片集、西部特产小宝库、西部传统节日汇编,还有学生给西部小朋友写了热情洋溢的交友信,引人注目的想象画等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从小学生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1.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1]
例如,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教师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一下这一个菜市场一天用掉多少一次性塑料袋。接下来。采访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为何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再去查阅资料,点击相关网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成本及其危害。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又协商确定了活动计划:1. 发倡议。认真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如何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2. 搞宣传。打起自制的绿色小旗,走向社区、闹市区、菜场进行宣传。用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用有理有据的宣讲打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3. 做“篮子”。自己找材料、请师傅做“篮子”。4. 送“篮子”。把自己做的篮子送给左邻右舍,用行动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5. 说感受。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活动收获写成文,编成诗,绘成画,谱成歌,并进行交流。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发挥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从地方风俗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2]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3.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里发掘主题。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寻中秋节的来历,以“月亮”为主题收集历代文学家的诗词赋,中秋对联大荟萃,再通过多种形式把他展示和交流出来,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四、从小学生游戏活动中构建主题
依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处在小学阶段年龄的主要特征以游戏为主,爱好游戏活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是感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如果教学的主题能与将游戏活动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指导,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兴趣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小猴子下山》与《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后,可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捞铁牛》这课后,可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和设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方案。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摘 要: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小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可以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情感教学能激发背诵兴趣,促使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名篇佳作,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体现语文素质。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规律,结合情感教学,采用以下四条途径科学地指导学生背诵:以情找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以情找“支撑点”,提高背诵效果;以情激情促读,体验背诵的愉悦;以情尝试回忆,调节背诵的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学 小学生 古诗文
一、情感教学,激发背诵兴趣。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需要的教学。 李吉林曾说过:“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因此,让“情感进入课堂”是我们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极高的教与学的境界。故此,课堂教学我们除了善于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可亲的举止,即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之外,还通过幻灯、录像、光盘等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调动起学生内心相应的感情。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让情感变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情感教学,挖掘背诵潜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在古诗文情感教学中发现,儿童的情感非常易于被激起,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有极大的兴趣。课堂上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思维相当活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读诗后,能说出不同的理解,谈出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认识更为丰富、深刻、主动,由于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单纯复诵,死记硬背为主动参与,乐于记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记忆能力,提高了背诵的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以情感教学为主线,科学地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四条途经: 1、以情找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诗文的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所谓理清线索就是让学生明确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记忆的网络,背诵起来就比较容易。2、以情找“支撑点”,提高背诵效果。儿童在背诵的过程中,最初的记忆形态表现为原始的直接的“自然记忆”,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才转变为利用某些“媒介”的“文化性记忆”。这里说的“媒介”即是记忆的“支撑点”――重点词,它可以提高背诵的效果。如我们分析朱熹的《春日》时就是抓住“新”字作为“支撑点”。告诉学生: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由“寻”而“识”,步步深化,而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这是一首有哲理的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就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学生便听懂、读透了。3、以情激情促读,体验背诵的愉悦。背诵必须通过出声的朗读,再加上手抄,那么视觉、听觉、运动觉多种感觉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教师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尤其后两句,请学生想象动静结合的意境: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学生在背诵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声朗读,加深记忆。4、以情尝试回忆,调节背诵的兴趣。课前把诗文输入电脑或准备好教学光盘,在学生兴趣的时候可以在反复识记的过程中插入重现的方法进行。具体做法是不等背得非常熟练就尝试看作回忆。遇到背不下去了,打开电脑就像翻开书一样看看,易错的地方用红字出现,非常显眼,一目了然,只要插入重现,既调节背诵的兴趣又对难背或容易背错的地方作重点突破,记忆深刻。
三、情感教学,丰富背诵内容,拓宽背诵空间。情感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我们认为“情感”不仅是驱动孩子主动发展的纽带、手段,更是主体性发展课堂的教学目标。情感教学使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有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动力,变为理性的思考,变为主动探究的需求,而且使学生增加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注意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加强背诵指导,重视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力求在整个过程中把老师的情、学生的情和作者表达之情融为一体,通过教学关注学趣和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激励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课堂所学的背诵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丰富充实自己,在写文章时下笔如神,必要处引经据典,体现语文素质。总之,背诵作为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切不可忽视。我们一定要抓住小学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会,这无论在哪门学科中都是重要的。对于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质尤为重要,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乃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都需要几十首、几百首诗篇熟记于心中,如果忽视了背诵优秀传统名篇、经典之作,学生大脑中没有储存上百篇优秀文字,口不能说,手不能写,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