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创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而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学习新时期下的物流知识,对于今后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知识的困难,老师也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教学中。
2.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讲授法,对于一些理论和概念,由于脱离实际,就算讲授的再清晰,过程再缓慢,学生听起来也有如天书。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许多高职院校也因此误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高,不适合在高职开设,更有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将供应链管理从课程设置中取消了。
3.针对高职的精品教材太少
供应链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知识更新必须时刻走在管理的前沿。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最权威的教材是马士华教授主编的《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但这本教材难度较高,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有其区别于本科生的特点,而专门针对性的精品教材太少,而且有些在内容上也过于陈旧了。
4.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笔试成绩占据期评成绩的大部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正因为理论性较强,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往往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典型。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拿到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却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5.教师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趋于理论化
许多教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多的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缺乏实践了解。也就无法更生动的用现实中的案例教授给学生。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由于理论知识点多,抽象性强,那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更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讲解需求放大效应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时,可以用啤酒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在讲解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库存管理时,可以采用ERP物理沙盘或者ERP电子沙盘游戏来代替理论教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只是作为概念讲述的方法,除了讲授以外,还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知识;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好,更贴近知识点的案例,那么可以鼓励教师自编案例,尽可能的将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在同一个案例中体现,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又能系统的,直接的学习知识;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或者角色扮演法,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啤酒游戏和沙盘游戏;最后,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企业参观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中看看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改变和效果,真正体会到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应用。
3.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精品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的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4.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是考核内容,供应链管理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笔试试卷中,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应该有,但更要注重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应用,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次是考核方式,可以把笔试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起来,例如笔试成绩只占期评成绩的50%,另外的50%由一些实践成果构成,例如实训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第三就是考核评分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实践成果,考核评分中应该适当增加成果完成过程的评分,例如团队协作方面,团队成员可以互相评分,评分结果也会适当影响到总分。
5.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对现代物流的现场运作了解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实行。在校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实践经历。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中有经验的师傅请进校园,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高职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诞生的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因此,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不应该因为教学效果不好和教学内容理论化而被边沿化甚至取消,而应该用多种方法解决目前的教学困难。
参考文献:
[1]杨剑锋.供应链管理课程中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智慧物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新经济环境的出现,服务供应链管理出现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实践。在《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上,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本论文提出了新经济环境下的教材创新框架。首先,坚持既有《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核心体系不变。其次,在教材改革中,增加反映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最新进展的内容。第三,在教材创新中,要体现最新的产业实践应用成果,以期给读者提供最新的实践应用案例。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创新
一、《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主动力作用更加显现。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和1.9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1];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全国GDP增长4.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要求我国必须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供应链是指服务业的供应链,它是以服务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指制造业的供应链,它是以制造业实体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由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服务供应链具有许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侧重在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已经被许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列为专业课程。例如,2012年以来,南开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就将《服务供应链管理》列为专业选修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服务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汉学院等在新建国内第一个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将《服务供应链管理》作为必须建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服务供应链管理》也是电子商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参考教材。
二、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来,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点。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和国内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显著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快速应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0月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84号),为供应链的深入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7年10月,在批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服务单列统计类别:商务服务业-7224-供应链管理服务[2]。因此,伴随新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撑,服务供应链在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供应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也不断呈现。然而,在相应的课程创新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变”与“不变”。首先,服务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本质没有变。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框架没有变。2009年,笔者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方向盘模型[3]。方向盘模型从服务营销管理、服务能力合作与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与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单一服务企业制定决策的局限,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服务供应链全面的优化控制。同时,在方向盘模型中,服务集成商充分考虑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以顾客化的需求来驱动顾客化的服务运作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至今,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逻辑依旧适用。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本质没有变。服务供应链的本质仍然是以服务能力合作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务能力的购买或者销售为基础,进行能力合作的协调,这一本质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其次,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供应链与其他各种复杂环境的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服务情境和许多新的研究机遇。首先,随着行为运作研究的不断兴起,服务供应链中的行为研究不断得到重视。从行为视角对服务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解释复杂竞争环境下企业行为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决策机制,对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行为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次,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同时,开始探求降低服务成本,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大规模服务转向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因此,研究服务企业如何基于供应链角度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产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被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行业中,促使服务行业产生巨变。物流业、旅游业、医疗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政府服务等服务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正在向全场景服务、数字化运营和构建服务生态圈的方向变革。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向的变革,传统的服务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携程、货车帮等。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成为服务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四,“服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逐渐呈现出“服务密集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渗透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界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这种服务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型制造供应链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产业应用层面,服务供应链也有许多新的实践。结合我们十年来在产学研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物流企业产品创新、智慧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服务产品设计、港口服务供应链优化、地铁发展规划等产业实践中都有显著的应用,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提炼出服务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方法,为深度理解服务供应链发展趋势提供更加有益的补充。
三、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整体框架
当前,既有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普遍编写时间都是2012年之前[3],学生普遍反映已有的物流运作知识体系较为陈旧,缺乏应用实践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无法获得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所以现在迫切需要结合我国服务行业运作管理发展实践,编写一本与时俱进的专业教材。在当前的“互联网+”、“智慧物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新兴环境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迫切需要对这些特征进行梳理,并提炼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为本科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通过编写此教材,对中国服务供应链运作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形成具有较深理论价值和较强实践意义的课程教材。因此,教材改革的整体框架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首先,仍然保留传统的《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比如,服务供应链的基础理论、服务外包和服务企业的扩展、服务供应链设计、基于服务产品创新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选择、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机制、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能力稳定性、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几个部分内容仍然是服务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些核心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其次,在教材改革中,应该增加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新内容。特别体现在将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研究内容进展融入教材体系中,以此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4]。例如,要体现面向020时代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定制化环境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互联网+”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变革、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链生态圈设计方法等内容。最后,在教材创新中,要体现最新的实践应用成果。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许多机遇。服务供应链不仅在物流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在旅游、电信、司法、咨询、广告、商务等行业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日益凸显[5]。因此,要体现服务供应链最新的产业应用,包括服务规划设计、服务改进、设施布局、服务能力协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四、结束语
服务供应链管理作为正在不断兴起的供应链管理领域,需要更多的高校教师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产业实践,继续坚持理论前沿,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推进教材建设,奉献更多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新教材和新专著;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服务供应链、关注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管理中的物流配送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处于基础配送阶段――货物配送阶段,只是企业转型的初级阶段。
关键词:
电子商务环境;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4802
0引言
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促进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方面的发展取得不小的进步。
国际状况而言,虽然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但由于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在发展方面更注重建立信息化、多功能、高层次、广范围的物流配送体系,所以国外企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的概述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就是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中间产品或者是最终产品,最后由网络销售到各个消费者手中的闭合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种类。
1.2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运作中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整个运作过程是从供应商到用户的运作,运作过程中担负计划和控制的职能。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从企业角度分析,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企业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1.2.2物流配送
从商品流通的经营方式看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是一种现代的流通方式。物流配送是物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联系着商流、资金流,更是企业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是消费者体会企业服务的第一步。
物流配送主要分为:
(1)备货:配送活动的第一步,包括准备好货源、集中货物、订货等,还包括这些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交接。
(2)储存:要选择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地方,有利于减少成本,方便配送。
(3)分拣及配货:物流配送中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环节,虽然简单但是并不是不重要,注重的方面是对货物的保护,不能在分拣中破坏了货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配装:一方面保证商品不被损坏,另一方面,需要对配送的货物进行有效分组,既达到车辆有效载运,又能通过合理配装降低企业成本。
(5)配送运输:物流配送的核心。
(6)送达服务:配送环节中一个关键环节,服务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口碑。
(7)配送加工:通过配送加工可大大提高用户满意度。
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企业影响
2.1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现代时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供应链系统的闭环管理。只有企业供应链系统不断的完善,企业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逐渐深入,企业只有通过自我约束,才能在时代背景下促进自身的发展。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而国外供应链管理巨头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需求及生产资源的掌握,对本土企业缺乏了解,导致国际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
2.2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影响
(1)提高客户满意度。
企业在发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是最终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都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也是整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根本。
(2)节约成本,增加利润。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大大降低供应链内部的交易成本,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的交易时间,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由于成本和资金的节约,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收入,最终导致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大量的交易利润。
(3)降低货物储存水平。
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物流配送的货物储存水平进行完善。供应商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随时掌握货物的库存信息,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能力,在发展中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企业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
(4)减少循环周期。
通过供应链的自动化,预测的精确度将大幅度的提高,这将导致企业不仅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而且能减少生产的时间,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Internet网络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步发展,从而促进企业供应链环境的变化。在电子商务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在发展中成为一个新兴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而产生。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物流配送作为企业供应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用电子商务强大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中的物流配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是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然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Metropolis N.,Rosenbluth A.,Rosenbluth M.et al.Equation of State Calculations by Fast Computing Mathines[J].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7,(21):10871092.
[2]Dorigo M., Maniezzo V.,Colorni A..The Ant System: Optimization by a Colony of Cooperating Agents[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2010,26(1): 126.
[3]AbdelwahabW,SargiousM[J].Research of the straegies of abc company,2013:787790.
[4]张向丰,董淑娟.蚁群算法改进及其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7):1415.
[5]冷亮,杜庆东.基于遗传算法解决车辆最优路径诱导问题[J].信息通信,2012,1415.
[6]胡大伟,陈诚,王来军.带硬时间窗车辆路线问题的混合遗传启发式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5):112117.
[7]林珊,段复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及其算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靳志宏,计明军.物流实用优化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9]许彦琛.供应链管理在制造型企业的问题与解决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0]张心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浅析[J].华章,2013,(07):4647.
关键词:供应链 直接模式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
一、供应链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急速上升。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价值创造手段,对于公司绩效有极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功能完善且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逐年增加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据调查,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供应链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公司在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局面。在我国直接生产成本仅占企业总成本的10%,而供应链成本却占总成本的40%。降低生产成本10%只降低了总成本的1%,而降低供应链成本10%则可获总成本的4%改进。因此,向生产要成本、要利润的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应从供应链管理着手,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企业成本优势,增加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用最低的成本,让客户在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产品;同时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将存货降至最低。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企业之间及时传递需求变动的信息,积极协调各企业的流程,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及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法,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密切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物品及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取最大价值。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在直销行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进行了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并从中获得最大的价值。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多项经济效益。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提高销售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1、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依据成本和利润而定的,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对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价格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来自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只能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价。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
2、可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减少库存。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减少存货,可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会使企业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大量的库存可能会造成商品的滞销,而一旦滞销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要做到减少投入,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减少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可增加企业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减少库存、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通过供应链管理,可同时改善服务与降低库存。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六个仓库,改为从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该措施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缩短交货时间47%,还增加了34%销售额。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改进服务水平,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据调查,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优势,其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凭借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提供价值,并能出色地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直接模式的业务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针对直销企业的供应链研究很少,目前尚无完善的直接模式供应链管理理论。许多大型直销企业通过借鉴供应链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理论,对供应链管理不断调整,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⑴ 供应链理论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常将原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和其它企业战略联盟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这称之为“横向一体化”思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再到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就是供应链。借鉴军事后勤的管理理论,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种模式,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理论发展至今:强调敏捷性,关注如何提高响应客户的速度;强调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强调与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零售商组成一个联合体,在链中每个企业都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供应链理论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主导理论之一。
⑵ 供应链实践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供应链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的经济繁荣与该国重视供应链管理,努力提高供应链效率紧密相关。
⑶ 直销企业与供应链
中国直销市场的日趋成熟让一些大型直销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它们纷纷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规划物流渠道、构建物流设施、并努力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现状
⑴ 第三方物流理论现状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目标是物流过程合理化,追求物流费用节约。
⑵ 第三方物流实践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同时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⑶ 直销与第三方物流
直销企业多经营日化行业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如全面自营物流势必增加车辆、仓库、搬运设备等投入,并增加大量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过高;而第三方物流擅长干线运输、仓储、装卸、分拣、配装等物流工作,因此两者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以顾客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直销企业物流的服务原则,若不能提供第三方物流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那么优质的物流服务将难以实现。
三、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启示及建议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将最终使企业拥有这两个优势,世界500强企业都具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反观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供应链战略
由于供应链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抓好供应链管理,首先就必须针对经营环节,找出关键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业务及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应链。安利(中国)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这在物流界可谓是一个奇迹。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建立并成功运用了全方位供应链战略,具体包括: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仓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大手笔投入。
2、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手段现代化和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是指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物料搬运能力,应不断地开发各种类型的物流机械设备。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统的能力和水平。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指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及技术水平。
3、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实施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加速Internet的商务发展,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
综上所述,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不仅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能力的长远大计。安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并以此在市场中不断占据先机。作者希望安利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带给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一些借鉴,从而优化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真正挖掘出“第三利润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汪欣华.安利(中国)直销企业物流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许绍明.安利物流:迈向管理新时代[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5(8):21-22.
[4]王保新.用供应链打造价值优势[J].电子商务世界,2004,23(12):58-59.
[5]曾繁荣.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J].财商业研究,2004,15(6):45-46.
[6]杨鹏.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J].信息与电脑,2000,26(15):52-53.
[7]金江军,潘懋著.现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立喜.第三方物流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EB/OL].56net物流网,2001-06-23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于商品供小于求的时代,制造业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广告宣传、通过批量生产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物流的概念尚未得到企业的理解,更谈不到供应链管理。
90年代以后,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协作生产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进步,世界步入了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时代。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商品周期日益缩短,小批量、多品种、快速更新换代成为商品供需的主要变化趋势。此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逐步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跨国协作生产使得企业的供应链越来越长,并且更加复杂,而商品的快速消费品化使得商品更新换代时在供应、流通、生产、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剩余库存大幅度增加。在供小于求(90年代以前)的时代,好的商品是有其固有客观价值的;而在供大于求的当今时代,库存的用途指向性强,一旦变成剩余则价值大幅度下降,随便处理甚至会影响到市场秩序和企业将来市场。因此,当今时代的商品成本是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总和,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推动模式(Push)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需求拉动方式(Pull,拉动=按需生产)下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
在需求拉动式的生产供应管理模式下,库存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企业内部的狭义库存,而是包括分散于企业外部各个供应、流通、贸易和加工生产环节上各种库存(包括生产资源等)的广义库存。如何监控、管理、优化整个供应链上的广义库存,成为当今国际跨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经营课题。
在跨国协作生产中还存在一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广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在于企业对于其上下游协作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库存量的规划、协调、整合、管理,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产业链上的综合成本。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是依赖于跨国协作生产和国际市场的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当前,以海尔、TCL、联想、万向等为代表的许多企业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些企业不仅面对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包容性、国际经营人才不足等问题,还要面对从研发、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上跨国协作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在国内市场,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工厂的生产制造成本,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成本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日本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日本综合商社的支持;欧美企业的全球化靠的是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规模巨大化下的资源整合。中国参与跨国协作生产的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游,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果没有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作为支撑,将变得十分困难。
企业跨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 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
跨国供应链管理在国际上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只有少数跨国企业把提升其跨国供应链管理能力当成非常重要的经营课题加以对待,也有某些跨国企业只有课题研究对应组织,而无相应规划和实施执行组织,还有一些跨国企业将其视作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采用了错误的实施方法,直接导致实施效果不良,甚至全面失败。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降低整体库存(即降低产品综合成本)的能力。个人能力有技能和素质之分,企业能力有机能和性能之分,企业机能的强大有时会掩盖企业性能上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配套资源、组织管理等都是企业的机能,而供应链管理能力则是企业的重要性能。例如,有甲、乙两个服装企业,甲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5000件,而乙的单一产品损益分歧点为10000件,则可以说甲的企业成本性能高于乙。但如果乙方的所有产品的单品销售都可以达到10000件以上,则乙在企业成本性能上的劣势可能不被体现。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成本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甲的盈利能力高于乙,乙不盈利的项目在甲就可能变成盈利项目。
2 供应链管理采用的手段
企业除了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差异巨大外,在对应手段和方法上也大为不同。欧美企业集团控制力强且事业规模庞大,因此只要把供应链管理问题作为企业内部问题应对,即可取得巨大效果(戴尔是例外)。这种模式往往在对应外包业务或在生产机能国际化时遇到问题。日本本身自然资源缺乏、人力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非常依赖于国际环境,所以日本企业对于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十分强烈。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的“系列化”渊源、对于商社机能的依赖程度和企业欧美化程度不同,造成日本企业的外界资源整合能力和整合方针各有不同,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实现方法基本上是效仿欧美模式。
“中国制造”意味着制造产业的生产制造功能和相关物流功能向中国的转移,实际上也就伴随了供应链功能向中国的转移。一方面,跨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下,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从而引发其强烈地强化、整合中国产业供应链资源的需求,许多企业正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探索成功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给中国带来了市场繁荣的假象。产业上的兴旺从全球角度来看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繁荣,中国企业在“市场繁荣”的假象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错觉。
事实上,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尚未十分清晰,除联想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企业引进欧美模式进行应对以外,中国企业(包括许多制造行业领头企业)很少站在跨国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没有把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虑。长此下去,不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难以实现,恐怕许多中国企业还将成为国外跨国企业整合的对象。
3 白领域存在的误区
要实现供应链管理,采用正确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系统化、流程化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是实现在特定产业协作链(跨国=全球范围)上物流/整体库存信息的可视化、协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离开IT技术,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无法实现。
但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在实践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不少企业(包括用户企业和解决方案/服务提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
(1)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企业内部问题对待,将供应链管理问题当作管理问题对待;
(2)采用内部管理系统(如ERP)实施的方法(BPR=流程重组再造):
(3)队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延伸,
采用错误的lT产品;
(4)过分依赖lT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或服务提供商的知名度,而忽视其中的内容;
(5)将系统工程当作产品采购对待,忽视其中的服务要素;
(6)将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当作企业的形象工程对待;
(7)系统设计层次结构问题导致无法对应跨国管理和外包业务管理;
(8)将系统使用强加于人,不注重双赢/多赢关系的实现,不注重现场操作效率的提升;
(9)现行的IT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的成本巨大,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本来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事情反而导致成本上升;
(10)将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工程当作一件事(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待。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设计的基本观点
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病人到医院治病有些相像。名牌医院并不是所有专科都强;著名大夫不等于所有病症都能治疗;再昂贵的药物也不能包治百病;简单病症短期治疗的情况下药物重要,疑难病症需要长期治疗的情况下大夫重要。
遗憾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实施上,许多企业做出了错误决定,表现为找错医院、找错大夫、选错药物,甚至把长期的治疗过程当作药品采购进行招标处理。虽然用户(病人)不知情,但医院或行业也有责任,或是出于盈利目的,并未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是服务解决方案
与ERP系统不同,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应变的过程。ERP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推广;而供应链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企业外部和企业之间,流程需要得到使用各方的认可,以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企业与外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而且随着市场、行业、企业功能、需求和相关企业本身经营情况的变化随时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要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IT产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施服务提供商对应需求变化的服务质量和能力问题。这就是大夫比药物更重要的原因,因为药物可以选择更换,而大夫一旦选择错误,再好的药物不能对症应用也起不到疗效。
应变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不能通过产品简单对应的。所以,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是服务解决方案,根据需求解决问题、对应需求的变化,而不是产品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提供商,公司开发的跨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虽然其产品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但产品只是菱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手段之一。
2 尽可能降低系统实施、维护和运营成本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载体是人,因此在跨国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和维护中,服务(人力)所占的成本比例要高出许多。
供应链管理本身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但巨大的IT系统成本使得很多企业无法承受。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系统实施、维护、运营成本对于用户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企业必须具有的能力。
3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应面向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业务。
>> 基于Arena的供应链库存策略仿真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研究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库存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可控提前期的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导向的企业联合库存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工程项目物资库存管理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研究与实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成因及优化控制研究 基于库存成本的供应链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车辆器材库存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警用车辆器材库存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家具制造业库存控制研究 基于仿真的装备供应链库存模型研究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探讨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 基于战略与需求预测的库存管理研究 基于供应商管理库存信用风险的供应链违约风险控制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优化与相关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Younjung Kim, Youngho Lee, Kyung-Yong Chu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topic and methodology[J]. October 2015,74(20):8849-8860.
[3] 刘学恒,汪传旭,许长延. 带有时限的多点应急系统库存策略优化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7):212-216,230.
[4] 李正艳. 基于数据挖掘的物流运输系统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傅家良. 运筹学方法与模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何荣宣. 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 企业经济,2011(9):41-43.
[7] 朱清华. 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D].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许会元. 企业物流的数据挖掘与智能管控[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 Pang-Ning T, Michael S, Vipin K.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关键词:家电零售连锁;供应链管理;战略伙伴关系
一、前言
目前中国家电零售企业正在朝着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家电产品总体产能日益过剩,家电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经过家电行业连年的“价格战”,我国家电行业已全面进入微利时代。国外家电零售业毛利率可达25%~28%,而国内零售企业仅11%~13%。所以。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运作,以加快家电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形成,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指出“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现状及问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形势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已经使我国零售业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趋势,我国著名学者陈文玲博士认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流通的全球化。而全球家电零售业巨头百思买通过控股五星电器公开进入中国市场,让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企业面对国际竞争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美国的成熟模型告诉我们,供应链的优化并不能依靠制造厂商自己来实现,因为在美国80%以上的市场由家电连锁零售实现,生产企业自建渠道只承担了不到20%的份额。
(一)供应链管理思想
一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供应链管理将对整个流通及生产过程产生深刻影响。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对整个供货渠道进行重新审视和再造,是实现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的必由之路。
(二)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现状及问题
1、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现状。目前,我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正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摸索适合我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的供应链模式,并在当前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苏宁与美国寰通公司合作,于2004年年初启动了基于B2B的供应链管理项目。系统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现已完成第一阶段,实现总公司和分子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结算。第二阶段项目正在实施,Sony、Philips、Mo-torola、Samsung、海尔等行业领先企业将与苏宁进行系统对接,以使他们跟苏宁的业务系统集成在一起,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与苏宁的系统对接第一时间获取他们的产品在各个门店的销售和库存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实现供应链的双赢。
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仍存在问题。(1)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关系。我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策略和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维持对消费者的低价优惠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渠道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及销售规模,进而增加产品的绝对采购量,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地位。要求供应商低价供货、交纳更多进场费、延期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并将资金成本转嫁给供应商。分析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年报中的利润构成会发现,主营业务利润增长被其他业务利润增长远远抛下。最终造成了供应商与零售连锁企业之间矛盾重重,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利益对立的关系。虽然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家电生产能过剩造成的,但同时也表现了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弱点。(2)物流系统重复建设。由于零售连锁业凭借自己接近终端市场的优势处于供应链的强势地位,许多制造商为了避免落入被动的地位,将大量资源和精力放到建设直接富有市场攻击力和销售成效的零售终端上,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而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大多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制造商希望由自己直接将商品送到连锁门店,既可以赚取配送利润,又能够及时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及时配送以达到销售最大化。而大型零售企业则想由自己来实现配送,一方面可以降低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利润,同时还可以防止供货商与门店直接联系可能产生的市场不规范行为。在这样双方重复建设物流系统的情况下,必然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我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之间还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一方面,零售连锁企业没有注重终端渠道客户数据库的开发,不重视对客户数据的收集,或者对客户数据的收集过于简单化,从而影响了客户的总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连锁企业与关键供应商、分销商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待于完善,信息无法在供应链各结点企业间通畅流动,这样不仅增加了各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而且影响了各企业与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4)缺乏相关人才。供应链不仅具有复杂性,还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因此拥有相关的各类人才是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各结点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综合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并且要根据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从而不仅要求管理人员精通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供应链理念和实践手段,还要熟悉与供应商相处的各种技巧。而现今我国家电连锁企业还欠缺能够对供应链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管理的人才。
三、优化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强化战略伙伴关系
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零售连锁企业转变传统的观念。供应链管理并不是以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将成本转移到渠道伙伴身上来降低成本,单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供应链最优化管理,实现渠道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成本之和最小化,利益之和最大化,从而实现各节点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实现双赢或多赢。在供应链观念下,只有与供应商、分销商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在产品开发设计、制定发展计划、生产制造、运输计划、库存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运作整个供应链,从而更好地应对家电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化和终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供应链上
各企业应签订详细而合理的合作协定,作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
(二)以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物流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点企业、技术方法、企业资源等简单的连接。对于家电制造企业与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要以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通过提高双方的流程透明度和资源共享度,使各自的物流系统实现有效的对接,共同安排物流活动,以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利用物流设施,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效率。据统计,目前整个家电业原材料的制造成本只占总成本的53%,而与流通、营销有关的成本则占46%,所以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是家电零售企业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从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是进行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供应链管理,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只有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连锁店的信息数据共享,才能够真正发挥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否则只是“连而不锁”:同时只有实现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与供应商、用户共享信息资源,才能够使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信息管理上实现一体化,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最终达到降低库存,减少物流成本,提高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四)重视从企业内部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优秀而充足的人才是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家电连锁企业除了从企业外寻找相关的人才,更应该从企业内部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内部的人员对企业本身、家电零售行业以及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了解,若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对具有潜力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育,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能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此外。企业应该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模式,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检验和修正。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 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BSC); 层次分析法(AHP)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分工与制造模式的改变,使得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重视。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为使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组织协调而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与销售的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供应链管理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而资金流或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普遍被忽视,导致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效率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并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制造模式的整体运营绩效。
伴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自身财务的经济性,实际上形成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挤压,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提高,影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给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营带来风险。如何解决供应链整体财务状况与融资问题,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为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世界各国银行业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最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服务,同时,供应链金融也为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目前,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学术界探讨与企业界、银行业实践的热点问题。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整体竞争能力,以及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供应链金融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胡跃飞(2007)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了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并且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相关的界定;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陈畴镛等(2003)结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点和内容,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为供应链物流建立平衡计分卡,从供应链物流财务、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以上主要文章和所列参考文献的阅读,本文将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并以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作为其主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供应链各环节的中小企业则是供应链金融的受众。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其运作绩效直接影响供应链的稳定与整体水平。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运作直接影响到核心企业本身的绩效,因此核心企业必须为其他成员融资的便利性和成本作出安排,这种安排包括直接信用的提供,或以自身信用水平对成员向第三方申请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第三方为了提高授信额度核定的合理性,增强授信预警信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授信风险,要对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业务进行交叉调查,核心企业必须向第三方提供中小企业的绩效情况,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依据。
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既能够基于供应链整体评价中小企业的运作结果,也能够基于各项指标体系,为财务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既可以作为核心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供应链金融授信的辅助指标,评价的结果对中小企业完善自身起到必要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供应链融资背景下,由于企业间的业务具有自偿性,绩效评价的重点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还包括中小企业经营的行业、商品交易对手、结算方式、过往记录和回款控制等方面的“债项”指标。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特殊的群体,其绩效评价还需兼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绩效评价既要考虑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又要考虑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的构建主要包括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平衡计分卡的意图就是强调所有这些领域的作用,并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平衡。因为中小企业不如那些大企业指标齐全,所以选择中小企业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1.财务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财务业绩指标与经典平衡计分卡都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贷款具有自偿性,是由企业的订单业务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依据的。所以这种模式下,对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更加侧重于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未来发展潜力,而且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周期较短,偿债能力方面应着重考察短期偿债能力,财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客户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客户业绩指标的选择与经典平衡计分卡都注重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及在目标市场中的份额,但这种模式有银行贷款时间的限制以及核心企业对订单交付时间的要求,所以这种模式下尤其注重交货时间指标,且为了避免退货影响还款的时间,产品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所以其形象和声誉也是供应链绩效与获得融资的重要依据,客户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3.内部流程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需要企业能够兼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时完成订单,结算融资贷款,因此,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业绩指标十分重要。为了顺利进行生产,与经典的平衡计分卡一样都需考虑供应商的情况、经营过程、售后服务、创新能力和沟通情况。这种模式下尤其强调时间的紧迫性,所以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制造周期效率这个指标,其考察了快速反应订单的能力,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更加注重企业的信用,而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所以应该重点考察。这种模式下对信息的要求比较高,强调信息的共享水平以防范各种风险。与经典平衡卡类似,这种模式也强调员工的情况,以保证订单的完成,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
确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就要对中小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由于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指标种类较多,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就很重要。针对定性、定量指标混合的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目前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的重要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因为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比较成熟,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平衡计分卡设定的指标体系,设计了适合层次分析法的调查问卷,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并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及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进行打分。打分标准依照这样的尺度:用1、3、5、7、9分别表示两个指标同样、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2、4、6、8取上述比较相邻的两个程度之间的中值。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例,见表5。
由于以上举例所涉及的指标比较少,利用Excel将层次分析法所涉及的步骤用表格表示,如表6。
由表6可知,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的权重为49%、31%、20%;CI=(λmax-n)/(n-1)=(3.054033
-3)/(3-1)=0.027;CR=CI/RI=0.027/0.58=0.0467
其他类的指标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或者直接用matlab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银行开拓了新的业务结构及盈利模式,对核心企业稳定供销渠道有一定的意义。这种“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日渐成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模式下的绩效研究很少,但如上所述,绩效对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结合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初步探索了中小企业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数据搜集困难,而且指标很多,这对实证研究提出较高要求,所以探索其他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研究,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主体的绩效评价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92-98.
[2] 陈畴镛,胡保亮.供应链物流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140-145.
[3]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26(1):49-54.
[5] 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7] 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1):1-13.
[8]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9] 赵道致,白马鹏.基于应收票据管理的物流金融模式研究——NRF-LC物流金融模式[J].预测,2008,27(3):43-49.
[10] 郭安元.软科学思想的杰出运用——以深圳发展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管理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2):152-164.
[11] 周学农.供应链金融管理[J].系统工程,2010,28(8):85-88.
[12] 晏妮娜,孙宝文.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9):1674-1679.
[13] 易雪辉,周宗放.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贷款价值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1):102-108.
[14] 徐贤浩,邓晨,彭红霞.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随机需求条件下的订货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63-70.
[15]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16] 何明珂,钱文彬.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J].系统工程,2010,28(5):30-35.
[17] DadaM,Hu Q.Financing newsvendor inventory[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08,36(5):569-573.
[关键词] 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供应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27-03
[作者简介] 吴金椿,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广东 广州 510320)
一、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概念
随着世界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资源的整合运用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供应链企业的协调与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培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则要靠零售商动态地整合供应链产业集群的资源与能力,发挥企业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本文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定义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有效地整合与优化配置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聚集互补作用,对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做出快速、有效反应,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既可以通过供应链本身的效率、响应速度、可靠性和投入产出效益直接体现,又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来间接体现。
二、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市场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供应链竞争时代后,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供应链的生存能力,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企业个体竞争力的提升。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所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即从响应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的角度研究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的竞争力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与单个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管理,一条供应链是否能协调运作,是否能产生集体效益大于局部简单相加的效益,决定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小。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更多地体现为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响应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变的市场,因此,要求其对顾客的需求变化要做出快速的反应,甚至要提前预测顾客的需求变化;否则,就会被顾客所淘汰。创新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差异化优势,才能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才能保持持久的利润优势。高盈利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存在的前提,企业构建供应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利润。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如果参与各方不能通过供应链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供应链必将解体。
三、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也不断发展,供应链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但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二是缺乏供应链管理人才;三是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四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不高。对这四个影响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其阻碍作用分析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企业缺乏合作精神。供应链管理思想缺乏,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企业往往不是从整个价值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说服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自己的商业数据或者其他重要的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在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上,大型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在价格上的不断博弈也是两者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方的交易中,零售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一再向供应商压价,甚至把供应商的让利作为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供应商则隐瞒自己的真实成本,甚至变相提价以作为对零售商的反击。双方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而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渠道伙伴损失的基础之上。
2.供应链人才缺乏。供应链要获得长足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供应链管理涉及客户关系管理、综合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相关人才要求也会更高。它不但要求此类人才要涉及诸多领域产品技术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种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与各种企业的外交技巧。供应链管理理念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既懂得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零售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减缓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步伐。
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我国零售企业的高效、稳定、灵活的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编码和识别技术的应用不普遍;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物流软件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测评和认证;公共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如工商、税务、报关、商检、金融、保险等业务信息还没有互联互通,加快这些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将会极大地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还表现为,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不够,有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硬件水平并不低,但缺乏相关的软件应用及管理人才,造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化水平不高。
4.物流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大型零售企业往往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库存。与此同时,供货商为了不至于陷入被动,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有一定数量的内部库存,这就导致两者的物流设施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大型零售企业与供货商都备有一定量的库存,必然使供应链上的存货量增大,这不仅会增加库存费用,也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并造成巨大浪费。
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供货商都希望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以赚取物流利润。供货商希望由自己直接将商品送到零售门店,这不仅可以赚取配送利润,而且可以及时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及时配送以达到销售最大化。而大型零售企业则想由自己来实现配送,一方面可以降低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利润,同时还可以防止供货商与门店直接联系而可能产生的市场不规范行为。在供货商和大型零售企业都设置物流系统的情况下,加之企业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不管由谁来配送,总有一方的物流设施要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增强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策略
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转变管理理念。加强供应链管理首先要转变零售企业的传统观念,即零售企业必须从致力于企业内部整合管理转变为企业间的整合管理,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明确企业的利润应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而不是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供应链企业应该树立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思想观念。零售企业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盟友,而不应该作为竞争对象,竞争应体现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
2.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等特点,零售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对国外零售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并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零售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源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育,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内部人员走出国门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以逐渐壮大国内供应链管理人才队伍。
3.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共享是大型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条件。为此,大型零售企业应及早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以便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既能使企业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充分掌握有关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的决策信息等,又能够使各企业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来安排生产与服务。
4.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与求的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以及相互间在设计、生产、销售、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为了确保各节点企业形成稳定、融洽的合作关系,诚实守信就成为各节点企业必须信守的行为准则。这样,既能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能减少合作双方的信任危机和交易成本,并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信用建设重点要抓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商的信用问题,包括供货的准时性、供货数量保证、供货质量保证,以及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完善的退货流程和便捷性等;在零售商方面,主要的信用要素包括对采购合同的严格执行、及时付款、兑现卖场上的承诺,出现异常情况的协商对话机制等。当供应商和零售商都能高度重视这些信用要素时,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就有了基本保证。
5.重建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就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而言,核心企业零售商将处在完全主导角色,在供应链运作上零售商具备很强的优势,这可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分析得之,如图3所示:
图3中,供应商群是包含了不同级供应商的总和,包括各层批发商和制造商。由于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加之供应商的产品必须经过零售商场才能和消费者见面,因此,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具体地说,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零售商场为了增加销售就需要不断地降低商品价格,这就要求供应商也得相应降低商品价格,但由于零售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商品进场费、堆头费等一系列行业惯例费用,而且该费用不菲。同时,零售商又常常采用先销后结账的方式来进货,在现金流上获得了重要优势。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供应商处在两头受压状况,利益的天平向零售商倾斜。从长远来看,供应商的竞争力会被削弱。所以,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利益分配必须改革现有模式,转向科学、合理、多盈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零售商肩负着改变自身不合理的利益追求模式的重任。
6.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零售业供应链健康发展的环境。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协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节,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提出:现代物流、信息安全、电子支付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以形成更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为方向,并依照这样的产业导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当前,亟待政府办理的相关事情很多,比如: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问题,完善相关法律,使供应链上的物资能够以很低的制度成本跨区流动;抓紧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向社会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量信用信息,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使企业之间在建立供应链关系时,具备良好的信用基础和透明的信用预期;还要重视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支持建立跨地区、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中心,等等。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开发成本更低、价格合适、适应我国零售业发展需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67-0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价值链”概念基础上提出“供应链”以来,跨国公司始终是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的前沿实践者。SCM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跨国公司的自有优势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以下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跨国公司SCM的竞争优势。
一、跨国公司SCM的合作博弈
在企业的传统贸易关系中,企业之间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理往往并没有实现最好的利益结果,陷入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例如,制造商为了自身利益极力压低中间产品的进货价格,利润空间的缩小迫使供应商使用性能较差的低价原材料,结果导致最终产品市场需求下降;经销商不愿与制造商分担广告费用,却享受到了广告所带来的利益,在广告费用开支过大的情况下,制造商被迫削减广告,导致经销商销售数量减少;经销商拖欠制造商货款,影响制造商正常的生产进度,不能及时向经销商供货,进而影响最终产品利润的实现。
而在跨国公司的SCM实践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博弈具有重复博弈的性质,在这种博弈情况下,由于采用针锋相对策略,即参与者在第一个回合选择合作策略,此后则选择与对方在前一个回合所选择的策略相同的策略,对方未来不合作的威胁具有可信的威胁性质,从而影响各参与者采取合作行动,不合作行为被合作行为所取代。另外,跨国公司SCM的有效信息沟通有助于其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各参与方就对彼此有利的行为过程或策略组合达成有约束力的承诺,实现合作博弈,在一次博弈结束时再重新分配所得支付的总和,以协调到对各个参与方都
有较好福利性质的均衡点。
二、跨国公司SCM的正和博弈
以跨国公司为核心所组建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具有垄断竞争的性质,高于其他竞争者供应链的平均效率,以此为前提来分析其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正和博弈的实现。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在图1a中,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为Q0,此时由需求曲线D,同时也是平均收益曲线 AR所决定的价格为P0,平均成本曲线AC与平均收益曲线AR相切于E0点,因此不存在超额利润。
在图1b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使得生产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AC线下移,边际成本线MC也相应移动,由 MR=MC 所确定的新的均衡产量为Q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与实施供应链管理前相比,Q1>Q0,P1
三、跨国公司SCM的帕累托改进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前,设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条的某上游企业 A与下游企业 B总体收益水平效用曲线Ⅰ,Ⅰ上的每一点代表所获收益在上下游企业间的不同分配方案。设 R点为实际执行的分配方案,则A收益为OM,B收益为ON。
实施供应链管理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A和B的总体获益水平得以提高,效用曲线为II,此时,使A获益水平不下降的分配方案在T点及其以上,使B获益水平不下降的分配方案在S点及其以下。因此,曲线II上的ST段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帕累托改进的闭区间,位于此区间段里的任何一个分配方案都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其A的最高获益水平可以提高至OU,而B的最高获益水平则可以提高至OW。
对于由 n 个节点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管理的帕累托改进可以采用数学表达式来进行量化描述:
其中Π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的总体获益水平, wi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第i个企业的获益水平,xi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前的第i个企业的获益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这对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其他经济体而言,有助于优化行为决策,对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刚.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评述[J].经济评论,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