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的认识

比的认识

时间:2023-05-29 17:4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修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

,未修的与已修的比是(

)。

A

.

5∶3

B

.

3∶5

C

.

3∶2

D

.

2∶3

2.

(2分)一杯盐水,盐占

,盐和水的比是(

)。

A

.

7:40

B

.

7:33

C

.

33:7

D

.

40:7

3.

(2分)小亮身高150cm,表妹身高1m,小亮和表妹身高的比是(

A

.

150:1

B

.

150:100

C

.

3:2

二、判断题

(共6题;共12分)

4.

(2分)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5.

(2分)一个比的前项乘

,后项除以

7,它的比值不变。(

6.

(2分)

既可以表示一个分数,也可以表示一个比。(

7.

(2分)4:5可以写成

,仍读作“4比5”。(

8.

(2分)甲数是乙数的4倍,甲数:乙数=4:1。(

9.

(2分)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1,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三、填空题

(共9题;共24分)

10.

(4分)12÷_______=_______%=0.75=

_______.

11.

(4分)

=

_______=

_______%

12.

(2分)如图,大圆内并排放着三个一样大小的小圆。每个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_______。

13.

(3分)

=_______%

=_______小数

=_______%=_______小数

14.

(4分)

的比值是_______,8:18的比值是_______,这两个比组成比例是_______。

15.

(2分)_______÷20=

=18:_______=

_______=_______(填小数)

16.

(2分)20克的盐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水与盐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盐与盐水的质量比是_______。

17.

(1分)从家到商场,爸爸要走10分钟,小明要走12分钟。爸爸与小明的速度比是_______。

18.

(2分)六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级人数的

,那么六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如果全做年级有学生190人,其中女生有_______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判断题

(共6题;共12分)

4-1、

5-1、

6-1、

7-1、

8-1、

9-1、

三、填空题

(共9题;共24分)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

3、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准备换一台手机,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手机。国庆节期间我多方了解了各品牌手机情况。课件出示: 株洲百货大楼九月份手机返修情况统计表师:现在你建议我买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N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200÷4=50倍;s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120÷3=40倍,所以N手机好威者:N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4÷200=1/50,s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3÷120=1/40,所以N手机好。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除法算式或者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有时我们也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N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4:200,s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3:120。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比,并顺势比较了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认识比

1。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得出的是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现在请你们回答,两种类型的手机销售量与返修量的比分别是多少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S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120:3。

N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200:4。

2、不同类量的比

师:你们刚才举的都是同类量的比,不仅同类量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题: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你能求出什么?(速度,100÷2=50千米)你会用比来说吗?能具体说说这个比是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100:2,表示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个比的结果表示行驶每千米所要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类量的比呢?

3、定义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比。请同学们看黑板,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比呢?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或者: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

设计意图:沟通除法与比的联系,促进知识同化。

三、自学比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比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怎样求比值。)

1、请自学课本第47页,独立完成表格。

因为除法中( )不能为0,所以比的( )也不能为0。

2、完成第47页两个“做一做”。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解决,并通过基本练习自我检验自学效果。教师所做的是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

四、判断比

下面这些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1、巴西队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队高11厘米。

2、上半场巴西队凭9号的两粒进球以2:0领先结束。

3、下半场25分钟,巴西队被罚下一人,两队人数比为10:11。

4、终场前3分钟,日本队扳回一球,将比分改写成2:1。

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判断比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比”这一知识正确或错误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比的意义。

师:在很多年前,德国一位数学家也做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和今天一样,大部分人都选择④号形状的长方形,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测量活动,选择与④号长方形形状最接近的课本,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并求出长与宽的比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这些纸的长与宽的比值差不多,都接近0.6)

师:数学中有一个比值叫黄金数,它的值接近0.618。4开、8开、16开、32开这些纸型的长宽比值都接近0.618,而这个比值可以使长方形变得美观。实际上,这种形状的长方形我们最常见,大家还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以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通过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七、数学小知识:身边的比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第3篇

一、创设学习兴趣,激发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教学情境,除了为学生设置“疑问”或者用变换的例题教学办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挥学生探索总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装进行正确的思维。如,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我提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数,比值不变。”让学生判断,当总是提出后,有一位学生装回答说:这是正确,因为比与除法的关系中,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根据商不变性质。“当这个学生发言完毕。这时我没有表态,就请另一位给予纠正,当说出商不变性质中的“0”除外,比值不变。

二、正确处理知识迁移关系,启发思维

知识迁移现象是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正确的迁移,就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无目的、不正确的迁移就会导致学生认识的误区。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兢的迁移活动。比如: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是相通的。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活动,将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使用权学生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果。国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负迁移误区,防患未然,促进认识知识结构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比如,教学分数除法时,学生容易将附和号改乘号,而没有把除数倒数。这时可引导学生辨析其结果,把商乘以除数不等于被除数,说明了计算错误,从而引起学生对分数除法要把除数这个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分数除法的法则一认识结构形成。

三、鼓励学生自己释疑,促进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亲自解决总是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对知识继续作进一步探索。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分数四则运算的结果都要是最简分数呢?”这个简单幼稚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所学的最简分数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可以这样回答:“那么,现在我们不要求计算的结果是最简分数,你们来做一做。学生动手做完后,就让学生说谁结果是正确,其结果各异,不知哪个是对的。最后他们终于明确道理,自己解决了问题。

对平时作业中学生解答的错误,我们只要在错误处打上针对性的批发符号,不要给错处直接订正,然后布置学生独立思考,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订正。总结经验教训,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进行全班性讨论,开拓思路,相互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在实践操作中,发展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如一做。”在平面几何教学,必须建立图形概念,要形成几何概念就需要教师直观教具的演示,形象语言的描述,及时的抽象概括;然而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光靠这些仍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学生获得各种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作图或用纸剪图,拼图等方法进行操作练习。如把圆沿半径剪开,分成若干等份,然后用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在实践力的提高和养成解题前后观察、动脑以及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后再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在实践练习中,提高思维

第4篇

【关键词】倍比关系 除法运算 量比

“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社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给出了不同的比的定义,本文试图对人教版“比”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自立门户凸显个性

在我国,自1963年起将“比和比例”内容下放到小学教材中以来,“比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单元教学编排中一直处于不停的摇摆中。从1963年至1995年,人教版教材将“比和比例”合二为一单元,放在小学阶段最后一册进行教学。1996年开始,编者又将“比”内容与“比例”分离开来,提早一学期,编入第9册(或六上)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直至2012版修订稿教材,虽然时间安排依旧在六上,但内容编排已经脱离了“分数除法”单元,自立门户,单独设立一个单元为“比的认识”。这样的改变意欲何为?查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上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实验版教师用书)发现,“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中教学,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打好基础。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对于“比”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入研究及思考,学者们发现:“比”不应只是从“两个数相除”的运算角度理解,而更应突出其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修订版教师用书)中,明确提出:将“比”作为独立单元存在,有以下三种优点。一是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二是“比”的书写格式区别于除法形式,更强调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三是实际运用中有时不需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亦可同时表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由此可见,实验版教师用书对于“比”的界定,更倾向于“比”是两个数相除,比是除法的一种延伸,比是一种运算。而修订版教师用书不再仅将“比”的认识停留在运算角度,而是从其本质入手即“比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量可以是两个量或多个量,这种关系是用除法算式表示的倍数关系,它直接描述量之间的关系本身,无须过多强调比值这一结果。由此可见,修订版教材的教学意图逐步走向概念本质的属性,走进定义内涵的深入。

二、教学内容,强调关系凸显“量比”

1.情境导入部分。实验版教材和修订版教材采用同一主题图,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研究长与宽的关系。但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用书的编写意图中却有所不同。

[实验版

教师用书 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 修订版

教师用书 引导讨论长与宽的关系,得到大小比较关系、差比关系、倍比关系等。直接指出用比表示倍数关系,引出同类量的比 ]

从上述表格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编写意图有所不同:实验版直奔主题强调“倍数关系可用除法表示,突显比与分数除法的连接性;而修订版则侧重两个量之间的各种关系,突出量与量之间大小、差比、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比表示倍数关系,更为关注概念和属性,丰富比的内涵。

2.“异类量比”教学部分。两个版本教材均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得到异类量的比。对比两个版本教师用书中的编写意图,两者之间又存在细微差别:实验版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速度,引出异类量比;而修订版则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前者强调衍生量“速度”的求法形式,后者强调衍生量“速度”的来源关系,突出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一表示方式在不同的量与量之间会衍生出新的量,这个新的量是原有量与量之间倍比关系的一种体现。

三、教学方式,强调体验积累经验

尽管新课改和深化课改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理念和“自主探索,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但从两个版本编写意图的“关键词汇描述”中,不难发现实验版和修订版对于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各有差异。

1.同量比的教学。实验版由倍数关系“引出”同类量的比,修订版则在量与量之间各种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比表示倍数关系。看似两者都将比和倍数关系进行推理等同,实则在教学策略上有所侧重,修订版更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在情境中学习的同时对于概念的探索重视对比教学,在类比和推导中经历比与倍比两者之间的联系。

2.异类量比的教学。由于生活现实中存在异类量比,单讲同类量比不利于实际应用与进一步学习,因此人教版教材从1981年开始,增加了“异类量比”的教学内容,并扩大了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此后30多年来一直选用“路程和时间”的比作为异类量比的素材进行教学。尽管“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在三年级就接触过,且运用非常广泛,但其作为“异类量比”的典型代表,学生的理解有偏差。笔者曾对此做过一次实证调查,详见以下表格。

实证数据证实,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单位不同的两个量不能比”。实验版用除法表示速度“引出”非同类量比,修订版“直接指出”还可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对比两者的关键词,进一步发现:“引出”既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交流,得出异类量的比,而“直接指出”则更强化约定俗称的一种存在就是合理的现状。由此可见,修订版弱化了新课改前期轰轰烈烈的“自主探究,引导发现”教学方式,而是采用“直接给出”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了解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异类量比较,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突破了比只作为同类量“倍数关系”的狭义定义,让定义外延更加宽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第5篇

设置低起点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的生长点,能使学生都“动起来”,并通过自助和互助获得概念. 因此,引入概念要尽量做到从生活实际、实物模型出发,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增强学习兴趣与信心.

案例1 概念教学——感受比的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次音乐抽查的成绩吗? 请看表一,你认为哪个年级抽查的成绩好呢?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先出示“表一”中的信息,比较两个年级抽查不合格数和合格数之间的比率,从而判断出五年级质量好一些.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单从绝对数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科学、严密的,还要对相对量(比商)进行分析、比较. 这一环节较好地概括了比的意义的实质内涵.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生:都是用除法比较的.

本环节中,较好地实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除法(分数除法)问题,学生从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两个数量分析、比较,过渡到用比的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不但探究出了比的意义,又经历了知识的展开和形成过程,发展和提升了思维的层次性.

二、形成概念,要理解内涵,掌握外延

概念引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概念以及抽象思维的方法来获得新的概念.

案例2 知识再探——理解不同类量的比

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根据比的意义和下面各题的信息,你可以知道些什么?(1)四年级一班男生25人,女生30人.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 (3)妈妈买2千克苹果花了9元钱.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

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手段是简单的,指向是直接的. 这一环节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就事论事的说教层面,由同类量之间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材料.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经历,学生对比的意义中的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的区别和联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在他们继续学习比的意义等概念时,就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巩固概念,可新旧渗透,立足运用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以巩固. 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个别特殊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通过实践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都是及时巩固概念的有效手段.

案例3 巩固应用——进一步理解概念

出示练习1:找一找,生活中的比.

练习2:写一写你发现的比. “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花了9元钱,3千克梨花了12元钱. 根据这一信息,能写出几个比?并说说比表示的意义.

练习3:说一说比的含义.

(1)四年级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 ∶ 1. 如果全班是54人. 你知道该班男、女学生各几人吗?

(2)任教五年级的男、女老师的比是1 ∶ 2,也就是谁是谁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对相关概念、规律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扎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深化概念,宜拓展应用,形成体系

第6篇

本级学生共有82人,本级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有小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不够认真,上课不懂得听老师讲课,经常开小差,作业马虎,甚至不能按时完成,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

二、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分了六大部分:“圆”、“百分数的应用”、“图形的变换”、“比的认识”、“统计”和“观察物体”。

第一单元:“圆”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本单元主要通过六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在、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在五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百分数的进一步应用、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一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数学欣赏。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搭一搭、观察的范围。

三:具体措施:

1、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和理想教育。

2、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对尖子生加以鼓励,做足够的习题;对差生加强辅导,对其作业多实行面改,使其知道自己的错因。

3、注意抓好计算技能的训练,训练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4、抓好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凡不合要求的都要重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5、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

6、及时做好单元目标评价测试,对不达标的同学及时做好辅导,力争做到人人过关。

7、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多看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灵活运用简便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优辅差具体措施:

1、对尖子生要求:

(1)每天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1至2页的其他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做好每天一练的思考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2、对后进生的要求:

(1)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以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多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及以改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第7篇

在快乐农场里,有个小稻谷叫比比,它每天都自由自在,十分快乐。麻雀姐姐是它的好朋友,它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玩。

有一天,蝗虫妈妈来到了稻田里,每个小稻谷都不欢迎她。除了比比。蝗虫妈妈来到比比的家里,和比比说:“比比啊,我的孩子们都想和你在一起玩,可以么?”比比毫不犹豫的说:“当然可以呀!我很欢迎它们哦!”没有哪个小稻谷不知道蝗虫是想要吃了它们的,它们都来劝比比,不要让蝗虫在这里住。比比不消一顿的说:“你们是嫉妒我有那么多好朋友是吧?是吧!”小稻谷们见劝不了比比,个个都垂头丧气的走了。

第二天,蝗虫一家住人了比比的家里。比比也不知道怎么的,自从蝗虫一家住人这里,比比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一天比一天没起色。麻雀姐姐知道了,立刻来到了比比的家里,和比比说:“比比,让我来帮你赶走蝗虫吧!”比比不高兴了:“麻雀姐姐!它们那样子劝我,是嫉妒我。想不到你也是!你走开,我不认识你!”麻雀只好飞走了。

又过了几天,比比几乎不行了。好在这时麻雀飞来了,把蝗虫赶走了。比比的气色才好了起来。十天后,比比痊愈了,它既感激麻雀,又痛恨蝗虫欺骗了自己。便亲自去到麻雀家,和麻雀和好了。

从此,比比又是那个自由自在,十分快乐的小稻谷了!哦,对了,还有它的朋友——麻雀,他俩经常在一起玩耍!

五年级:吃名字的虫

第8篇

老人的‘特使’,就一定会亲自来帮我!

平安夜临近时,担心迪比的索里还是决定去费城走一趟。于是,他装扮成圣诞老人“特使”的样子,除了路费外,还特意带上了迪比8年来寄来的40美分上了路。

寻找迪比

经过一番颠簸,索里终于来到费城,辗转找到了寄信人的地址――一家食品店。仔细打听,才知迪比的妈妈曾在这里做过工,迪比每年圣诞节都是在这里取走信件。但是迪比妈妈―年前因为生病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索里在此耐心等候。但是直到平安夜那晚,食品店关了门。都没看到迪比的踪影。而这时,索里只剩下回家的路费了。

傍晚,天下起了雪,家家户户窗户里透出温暖的光芒,意味着传统的圣诞聚餐开始了。索里觉得要对得起自己这身打扮,于是将路费买来面包蛋糕,分发给流落街头的乞丐们。

凌晨时分,索里的口袋里只剩下应属于迪比的加美分硬币了,这时,他看到―个人坐在街角处,浑身冻得直颤抖。索里犹豫了一会儿,上前掏出40美分硬币都给了那人。索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自己就脱掉圣诞老人“特使”的服装。到教会中心去打工,赚够了车费就回家。

索里转身之际。试着最后一次向那个人打听是否认识―个叫迪比的男孩。刚才还像雕塑―般的流浪汉突然开口了:“你为什么要找迪比?”索里眼睛一亮,他立刻跟流浪汉讲起40美分硬币的来历,话没说完,那个流浪汉忽然哭泣起来说:“我就是迪比的爸爸啊!”

原来,迪比的父亲走出家门后,闯荡了不少地方,始终没找到固定的工作,越灰心就越不想回家,直到最近,流浪者才回到家门口,身无分文的他只想远远地看一眼家人就走。可是一连两天,他都没有勇气去敲门。

索里拉起流浪汉的手直奔他所指的旧房子,残破不堪的屋子里却空无一人。他俩四处打听,最后终于在教会收容中心找到了病得不成样子的迪比的妈妈。

半年前,迪比的妈妈因风湿病而瘫痪。偏偏祸不单行,迪比在替人送牛奶时,摔断了一条腿,只能靠撑着拐行走。圣诞节前夕,妈妈的病情加重,当迪比得知妈妈一旦去世,自己就会被人领养,突然变得情绪失控起来,没日没夜地拄着拐,自虐性地到处乱走,前两天大雪纷飞,他居然失踪了。

迪比的爸爸抱头痛哭,而索里猜想:孩子肯定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到处寻觅传说中的圣诞老人‘特使’去了。可是圣诞节已过,还是没有迪比的消息。

拳拳爱心

迪比的爸爸发现孩子带走了家中唯一的小收音机,于是他和索里求助于当地电台。很快,索里的故事被电台和其他媒体迅速进行了报道。整个费城立即沸腾起来,因为这里许多人在孩子对期都曾给索里写过信,也及时得到过回信。他们直到现在才惭愧地意识到,给予别人无私关心和温暖的圣诞老人“特使”,竟然生存在如此困窘的状态中。

费城政府的官员得知这一消息。也深深被索里老人的行为所感动,他们询问索里有什么要求。索里只要求政府帮助困境中的迪比一家,并发动全费城公共媒体寻找迪比。当地政府迅速给迪比爸爸安排了一项薪水不菲的工作,又请来医生为迪比妈妈治病,还安排一家人住进了政府特批的公寓楼里。

第9篇

要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储采比尽心分析,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储采比本身有准确全面的认识,下面就其定义和在天然气开发工程中的应用意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1.储采比的定义

储采比是指上一年年底探明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实际油气产量的比值,它反应的是在保证上一年未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水平,并以当年采气速度生产的条件下,已有的后背储量可维持采出多少年。合理储采比一般是按照不同构造的油气储备确定的,维持正常生产所必须满则的较为合理的储采比例关系。

2.储采比的应用意义

在进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时,对实际储采比进行计算并确定合理储采比的意义是多方面多层次且必不可少的,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意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1合理储采比的确定,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将其与实际储采比进行结合和比较时,可以作为给定产量下预测储量增长水平的有力依据,也可以作为确定新增储量所需勘探钻井工作量的依据。

2.2根据储采比,既可以在给定的储量条件下预测下一年产量,还能够作为确定油气开采部门与地质勘探之间投资关系的重要因素。

2.3储采比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后备资源的状况,在后备充足时,就有可能有效的选择最优油田进行开发。就是说,通过储采比这样一个指标来对油田进行合理高效的选择。

2.4储采比的高低状况可以作为气田稳定性的指标。储采比较高时,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新的气田来保证产量稳定甚至是进一步的增长;储采比较低时,则认为可以通过勘探新储量、动用已探明可采储量以及采取优秀施工工艺来进行稳产。

二、储采比的影响因素

由于气田开采环境自身的复杂以及开采工艺的复杂,在进行合理储采比的确定时,需要考虑到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采气速度、气田地质状况、天然气储量、市场经济等。下面分别简述之。

1.高速采气

早期有国家曾根据其自身的采气经历建议高速采气,认为一个新开发的气田最好是在20年以内就开采完比较好,采气速度控制在5%左右,这样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采气效果,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很多国家都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进行采气的。

2.气田自身地质与结构

不同地区、不同地质和不同储量结构环境下,产层的储存状况显而易见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气田自身的地质条件和储量结构也会对天然气的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是在合理储采比的确定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尤其是储量结构,其影响甚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通过反映已有储量中的难开采储量比重来影响合理储采比的确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反映不同开发阶段的储量比重来影响合理储采比的确定。具体来说,是由于资源总体的开采难度对储采比影响比较大,且处于末期未动用探明储量所占比重对储采比影响也比较大。

3.风险因素

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资源产业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高风险,因此,在进行合理储采比的确定时,必须考虑到天然气开采的风险性,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涉及到所获储量资源的有效性问题。需要认识到的是,新获储量是一个不断校正的过程,这其中就存在着勘探风险,要将其考虑在内。

4.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同样会对合理储采比的确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壮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市场同样会形成与发展,其价值化、资产化与商品化同样是必然的。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合理储采比的确定时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求我们要时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具体到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还是要综合性的来进行分析和考虑。

三、国外发展经验简介

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国家天然气开发进程中的现象和规律,并总结出以下结论: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采比较高,经济和工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储采比较低。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天然气产量上排名第一的是俄罗斯,尽管这些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上来说,俄罗斯就正是凭借其自身的丰富资源保证了储采比始终处于高位。而中东的部分国家,虽然是资源大国,却由于其人口稀少、市场容量不足、出口也不多,加之天然气开采工艺的落后,因此产量并不高,但其储采比却一直非常高,如伊朗和卡塔尔等,08年的时候其储采比分别为255、332。

而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其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实力强大其各项相关工艺设备完善、消费需求大,因此其产量极高,但不可能保持同样高的储采比。另外还有原因就是欧美很多国家的天然气公司通常是由私人公司控制,他们并不会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储量的勘探上。但这些地方本身的勘探程度较高,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完善,往往不需要太大的工作量就可以增加储量,以维持储采比的平衡。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美国。

四、我国天然气储采比现状

国内目前的天然气可采储量,主要是指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从原始地质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总量。但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原因,我们在进行天然气开采时,往往注重的是其技术性,而忽略了经济性,造成了对可采储量的边界标准把握不严,导致所标定的采收率多半是偏高的。根据上文中对储采比以及国外储采比经验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国内储采比有以下认识:一、我们国家目前的储采比高只是暂时的,仅仅只是天然气产业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前的正常必然现象,会在后期有所下降;二、对于可采储量上的差异,我们要明确客观的看待,而不能简单的只是和别的国家的大公司进行比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三、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都比较复杂,开发和稳产都比较困难,且战略准备不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将储采比在初期维持在25以上,进入稳产期以后仍然要维持在15~20。

五、天然气开发不同阶段的储采比确定

实际上,在天然气开发的不同阶段其储采比的规律是非常明显的。通常来说,天然气在开发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指标是产量规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产量规模的变化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产阶段和递减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因其自身气田条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构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到目前为止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快速阶段-稳产阶段,但英国经历的则是快速阶段-稳产阶段-快速阶段-递减阶段。准确的说,发展阶段的构成与该国家的资源状况和消费状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总的来说,通常都是在早期储采比比较高,通常大于20,一旦启动市场,则储采比大幅下降,通常低于15,直至稳产期才会又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是在一个区间内,一般来说介于15~30。

六、结语

上文中已经提及,我们国家目前处在天然气开发的初期,各项相关的准备工作都还在大规模的建设之中。上游资源是整个天然气生产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生产链的正常运行和稳定,也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民生,因此,在资源基础确定的情况下,对天然气开发不同阶段的储采比进行确定时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只有确定出比较合适的储采比,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开采发展的双赢局面。这对于整个国家都是有着健康积极意义的,值得我们理论工作人员的不断深入探讨和思索,并给出新的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和思想前提,对相关的概念、技术及其要点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以期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素平,陆家亮等.天然气开发不同阶段合理储采比探讨[J].中外能源,2010(7).

[2]陈元千,赵庆飞.油气田储采比变化关系的研究[J].开发工程,1994-2010.

[3]窦宏恩.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原油储采比计算新方法[J].石油学报,2010(1).

第10篇

一、 预学,从概念的外延出发

案例:《圆的认识》。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有一个图形比较特殊,它是谁?

生:圆。

师:与其他图形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没有角,边是曲的。(板书: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找到圆的过程。

出示球体。

师:这个图形是圆吗?为什么?

生:不是,圆是平面图形,不是立体图形。

师:你能从球上找到圆吗?

生1:从正面看到的画一下就是圆。

生2:把它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切口处就是圆。

……

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的首要目标。圆的概念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从前测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能找到生活中的圆、能借助身边的物体画圆。因此,从“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开始预学,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对于圆的特殊性的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找生活中的圆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和对球体的突出处理,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圆是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延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 预学,从概念的基础出发

案例:《认识11~20各数》。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1根小棒。

师: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接着出示2根小棒),现在有几个一?

生:有2个一。

师:像这样1个一1个一地数,你会吗?一起接着数。

生:3个一、4个一、5个一……10个一。

师:一共数了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你能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吗?

学生数小棒、摆小棒。

师:为了计数方便,当数到10根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捆成一捆(教师示范)。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困难的可以请同桌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请捆好的同学举起来。

师:一捆小棒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一捆是由几个一根捆成的?

生:一捆是由10个一根捆成的。

师: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完整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反过来1个十就是?

生:10个一。

师: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下面我们就借助一和十来认识更大的数。

……

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已知概念是未知概念学习的基础,是概念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认识11~20各数时,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是前提,也是认识更大数的基础。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数序掌握得很好,部分学生对“一”和“十”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基础上,有些学生还不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预学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大,充分感受到有几个就是几个一。接着,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数到10个一时,可以凑成1个十,为后面学习11~20数的组成做了准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捆的操作中,亲身经历了“10个一是1个十”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两种不同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 预学,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案例:《认识比》。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2÷3=( )∶( )=( )

师:这是我们前测的题目,你是怎么填的?

师:2÷3,这部分是什么?

生:这部分是除法算式。(课件出示:除法)

师:■这部分呢?

生:是分数。(课件出示:分数)

师:中间的部分呢?

生:比。(课件出示:比)

师:关于比,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比?比用来表示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 (板书课题:认识比)

第11篇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索发现.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对应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与的相似比是K,那么与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两边所得,其中,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